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The Analysis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s Basic Characteristics
Tang Shao-wei,Yang Yuan-hua
(Chongqing Cit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Chongqing400015)
【Abstract】It is in favour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s development by analysis of which basic characteristics to clear key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cleared key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 by aummarize which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is of which self-correlation.
【Key words】Green;Intelligent;Building;Characteristics
1.前言
智能建筑的出现,极大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然而,单纯依靠智能系统并不能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1]。为达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节约资源能源,建设健康舒适的居住、工作环境这一目标,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于此同时,为实现绿色建筑的建设目标,在工程中涉及的建筑设备、资源利用、管理信息、生态等领域,有大量需要解决的智能控制与信息管理的课题,如果不能有效的实现各类设备系统的智能控制,不能完备的进行建筑物建设、运行与更新过程的信息管理,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2]。可见,绿色是目的、方向、总纲,智能化是手段、措施与技术[3]。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关系正如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在《中国的能源战略与绿色建筑前景》中所概括:“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建筑,节约能源,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减少污染,是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和目的,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
2.绿色智能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充分融合,产生了绿色智能建筑。英国De Montfort大学的Derek Clements-Croome教授认为绿色建筑是高效运行,具有高效绩效反馈和响应系统、灵活的自适应设计、主动环境控制、多重使用空间、高效运行管理,能够独立控制通风、空调、自然采光、噪声和隐私性的建筑,智能建筑是自动运行,非格式化的智能空间管理,具有主动智能、组织智能、使用者智能等特性的建筑,综合起来绿色智能建筑就是智能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4]。南京工业大学的陆伟良教授认为现代绿色智能建筑除须具备传统住宅遮风避雨、通风采光等基本功能外,还要具备协调环境、保护生态的特殊功能[3]。有的专家认为绿色智能建筑即是以“可持续”为核心,通过智能化手段与绿色理念的融合来实现人、资源、环境三者的最优化发展[5]。也有专家认为,绿色智能建筑是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的有机结合,是运用计算机、通信、自控、建筑、物理、生物、生化、生态等高科技手段来建设低耗节能,与环境和谐相存的建筑物,是智能系统融入绿色建筑的完美结晶[1]。建设部科技司司长赖明把绿色智能建筑概括为: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同时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
3.绿色智能建筑内涵
所谓内涵,维基百科解释为:称呼给定的词所包含的意义或特征;汉语百科解释为:内涵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某个人对一个人或某件事的一种认知感觉,内涵不是广义的,是局限在某一特定人对待某一人或某一事的看法;其基本解释为: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根据前文所述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结合文献[1],总结出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
(1) 智能化与绿色生态。绿色智能建筑首先应该是充分运用智能控制手段,服务于绿色生态建设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建设活动污染防治、节水、能耗监测、节能管理、室内环境控制等方面都需要运用智能控制技术进行优化,做到现代高科技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
(2) 智能化与健康环保。绿色智能建筑号召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用新的思路来建设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3) 智能化与低碳节能。绿色智能建筑必须是低碳节能的,并由此带给用户或业主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4) 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运用智能化手段,实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目标,产生最少或不产生废弃物,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策略。
4.绿色智能建筑的基本特性
特性是指某事物所特有的性质,特殊的品性、品质,是事物内涵的外在体现。根据前文所述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内涵,在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3][5],总结出绿色智能建筑具有如下的基本特性:
(1)开放性。绿色智能建筑在生态方面有广泛的开放性,留给研究者和有关从业人员广泛的空间,去思考、拓展,以达到更深入的理解和阐释。
(2)环保性。采用的是无害、无污、可以自然降解的环保型建筑材料。
(3)生态性。按生态经济开放式闭合循环的原理作无废无污的生态工程设计、建造和维护。
(4)清洁性。充分利用清洁能源,降低建筑运转的能耗,提高自养水平。
(5)文化性。富有生态及艺术内涵,倡导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注重居住者、使用者精神需求的满足。
(6)舒适性。具有良好的室内空气环境,日照、通风和采光。
(7)健康性。能够营造健康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同时要求一切从使用者出发,不仅追求自然要素,还要注意使用者生理、心理、性格、喜好等人文要素,使之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
(8)安全性。具有预防外来入侵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5.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的自相关分析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是内涵的外在表现,若建筑具有绿色智能建筑的各类基本特性,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建筑是绿色智能建筑。
通过分析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之间的自相关性发现:健康性是绿色智能建筑最关键特性,其次是生态性。其中环保性、生态性、清洁性、舒适性等基本特性的体现有利于健康性目标的实现,而开放性、环保性、清洁性等基本特性的体现有利于实现生态性目标(表1)。
表1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自相关分析
基本特征 开放性 环保性 生态性 清洁性 文化性 舒适性 健康性 安全性 统计
开放性 2
环保性 2
生态性 3
清洁性 2
文化性 1
舒适性 2
健康性 4
安全性 1
注:表示强相关性,表示弱相关性。统计栏中数字表示从横向看除自相关的基本特性外,与该项基本特性强相关的其他基本特性数量。
6.小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促进我国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通过前文分析,总结出了绿色智能建筑的基本特性,明确了健康性和生态性是最重要的基本特性。因此,在绿色智能建筑建设过程中,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要首先满足健康性和生态性要求。目前的智能工程技术比较好的体现了健康性基本特性,但是对生态性的技术支撑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关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陶根根 环境与绿色智能建筑 集团经济研究 2007年 第102期.
[2]陈大章 刘刚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5年 第10期.
[3]陆伟良 丁玉林 杨军志 对我国现阶段以绿色智能建筑为综合发展方向的探讨 城市建筑 2007年4期.
[4]D.J.Clements-croome,2006,Challenge and Opportunities for Intelligent Buildings for the 21st Century,Proceedings of X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Architecture in Harmony,ISBN 884-897,978-7-112-00507-9.
[5]王平 绿色智能建筑一体化发展探讨 第五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 2009年3月27日.
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
前言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的能源储量是有限的,如果过度消耗,必然会带来能源紧张的状况,这样会严重制约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因而如何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随着各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能源利用的充分认识,已将各类先进技术应用于建筑当中,及实现了能源的有效利用,也实现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当代建筑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观不仅应作为建筑创作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而且应成为建筑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并为建筑的功能、空间、形式、技术、经济、文化和艺术注入新的内涵,同时极大地拓展建筑理论探索和创作设计的领域,因而也相应地为建筑评论拓展了崭新的视野。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衡量人类一切建筑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观将成为建筑评论的基本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创作原则也应成为建筑评论的重要标准;而当代建筑评论在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观和创作设计原则,在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理论和方法,在引导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创作设计实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交流经验等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的基本原理,并把握相应的理念原则和标准,是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评论活动的关键。所谓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作为一切建筑实践的基本指导原则,而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筑理论、建筑创作设计、建筑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以及建筑管理法规和运行体制等等都可称之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绿色建筑”正是对“可持续发展建筑”概括而形象的称呼,其实质是“生态健康的建筑”。绿色是自然、生命和生机的象征,意味着成长和发展,绿色建筑就是以生态学的科学原理指导建筑实践,创造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的建筑空间环境,其基本原则和评价标准可简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原则。建筑及其建成环境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要尽可能减少人工环境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负面影响;人工环境要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节约资源和能源、高效利用的原则。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使用运行和管理维护等一切建筑活动应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提倡经济、合理、实用、高效,反对铺张、浪费和奢侈;采用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现代高新技术与传统适用技术相结合、行政干预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健康卫生、无废无污的原则。建筑及其建成环境要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应采用无毒、无害、环保型绿色建材,采用耐久性的、可循环、重复利用的材料;尽可能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地冷等自然清洁能源;应设置水循环利用系统和固体垃圾、废物的收集、回收和处理系统等;大力发展立体绿化,充分发挥园林绿化保护和改善建筑环境的作用,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心理渴望。灵活开放,适应发展的原则。建筑的空间和使用功能应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要求建筑空间应具有包容性,功能应具有综合性,使用应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及易于发展的可扩展性,从而使建筑的使用功能具有与其物质结构的耐久性相适应的持久生命力,不仅能很好地满足其当前的使用要求,而且应避免建筑物因其功能失效而大量、频繁地拆除重建,使建筑具有潜在而巨大的节能、节材、节约资金以及减少生产和施工对环境的污染等综合效益。应把建筑及其规划设计当作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生长过程,要有预见性地研究建筑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要做到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相结合,为扩建和改造留有余地,提倡“弹性设计”、“预留设计”和“潜伏设计”等,优先采用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的建筑结构和设备系统;发展模块化、标准化、易于维护。生态建筑文化和美学艺术的原则。绿色建筑应以其独特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方式表达现代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审美意识,创造自然健康、亲切舒适、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具有传统和地方文化意韵和现代气息的建筑环境艺术。
3 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
当代绿色建筑应以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的基本原理、原则为主要发展标准和依据,以建筑的生态环境理论和创作设计实践为重点,使建筑与能源利用进行完美的结合,为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只有充分认识到以下各方面的内容,才能为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和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政策纲领、行动措施以及建筑学为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探寻人居建筑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紧迫性。建筑设计师应担负起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为人类创造健康、舒适、优美生活环境的社会责任及其职业道德。与生态、环境、能源等相关的学科理论和知识在绿色建筑规划、创作设计中的综合应用。节地、节材、节能的建筑设计原理、方法和技巧。绿色建筑技术,如绿色建材技术、太阳能建筑技术、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建筑环境调控技术、节能建筑设备技术、太阳能、风能发电技术、建筑节水、水循环利用、雨水收集利用技术等;居住区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技术、智能化绿色建筑环境控制技术等。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内涵;设计;研究
1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持续发展。
1.1 绿色循环
循环可持续发展是绿色建筑的核心,绿色建筑首先必须尽量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关心居所拥有者和周围居民及环境,便于人与自然环境的沟通,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包容未来科技的应用和发展,使建筑与生态环境间建立良性循环系统。
1.2 绿色布局
土地乃人类生存之母,绿色建筑必须合理规划,节省土地资源。在建筑建设过程中避免或禁止采用粘土砖,采用环保砖,有利于节省耕地资源。
1.3 绿色水源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强调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环境保护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绿色建筑所应具有的特性之一。绿色建筑在整体规划中应该制定有关建筑节水的技术政策,推广节水技术与设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如建立雨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就把污水变成中水,把中水应用于浇灌花草、洗车、清洁等,甚至通过建立循环系统回送到建筑来冲洗卫生洁具,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生活质量。
1.4 绿色能源
节约能源、使用自然资源势在必行,一个好的绿色建筑应十分重视能源的节约。绿色建筑应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利用、风能和地热能利用。可以利用自然阳光照明和采暖,减少由于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用电浪费。尽可能利用太阳能,采用共用供热系统。
1.5 绿色回收
作为绿色建筑,应该合理有效地处理好生活垃圾和建筑废料。生活垃圾应当按照有害类、有机类、无机类三类分类收集,合理的进行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从而达到垃圾与废料处理的环保无公害目标。
1.6 绿色环境
在居住区中做好绿化,提供满足居民需要的绿地和园林,净化空气;提高居住区的硬件水平,减少由于玻璃折射、路灯所带来的光污染;加强物业管理水平,做好居住区的清洁、降噪工作。
1.7 绿色居所
绿色建筑作为新时代人类的居住所,室内环境自然也应该成为衡量“绿色”与否的重要标准。建筑装修应符合“住健康、可回收、低污染、省资源”的原则。建筑装修设计要使房间拥有充分的空间来容纳大自然的光线与色彩;使用尽可能多的自然材料和高科技人工饰材如铁、竹、藤、石等无污染材质,抛弃有毒、有害、含污染物的化学材料创造质朴、自然情趣的生活空间。整体设计不以夸富、攀比为基调,不搞名贵材料的堆砌、装修,而用自然光源,减少电耗等等。
2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2.1 节能能源
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2.2 节约资源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2.3 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2.4 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3 绿色建筑的设计要点
3.1 节地设计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有关文件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地方行政公署要全面规划,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国家建设和乡(镇)村建设用地,必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尽量利用荒地、劣地、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节约用地,从建筑的角度上讲,是建房活动中最大限度少占地表面积,并使绿化面积少损失、不损失。节约建筑用地,并不是不用地,不搞建设项目,而是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城市中节地的技术措施主要是:建造多层、高层建筑,以提高建筑容积率,同时降低建筑密度;利用地下空间,增加城市容量,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居住区,提高住宅用地的集约度,为今后的持续发展留有余地,增加绿地面积,改善住区的生态环境;在城镇、乡村建设中,提倡因地制宜,因形就势,多利用零散地、坡地建房,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保护自然环境,使建筑与自然环境互生共融,增加绿化面积;开发利用节地建筑材料。
3.2 节约能源设计
绿色建筑节约能源技术按照内容可分为建筑护结构节能技术、采暖节能技术、空调通风节能技术、绿化节能技术、建筑的体型、朝向及平面布置等几个方面。以民用建筑为例,冬季热负荷包括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和加热由门窗缝隙涌入室内的冷空气耗热量。因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改善是降低采暖能耗的最重要途径。我国建筑节能规划目标中,建筑围护结构承担其中47.2%的节能任务。冬季采暖是中国北方地区住宅必不可少的,主要采用集中供暖。热源供给主体是热力公司或小区锅炉房。分户采暖方式的特点在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同时用热也可以单独计量。随着清洁能源的使用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使采暖方式的多元化选择成为可能,集中供暖方式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采暖、热水一体化的独立分户采暖等方式纷纷出现。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能源条件和建筑情况,发展采用适宜的节能采暖方式,如辐射采暖,主要依靠供热部件与结构内表面间的辐射换热为各房间供热(冷),热舒适增加,减少房间上部温度升高增加的无效热损失,因此可节省采暖能耗。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 生态旅游 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171-03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是人文景观的主体,也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绿色建筑的兴起,建筑更以其崭新的姿态吸引着众多旅游者的目光,如国家体育场“鸟巢”、上海世博园等。但是,如何开发绿色建筑旅游资源才能更好的展现其特色及内涵,才能与其建筑理念相吻合,目前尚无定论。本文拟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对开发绿色建筑旅游资源进行探讨,以期探索适合于绿色建筑的旅游形式。
一、生态旅游概念剖析
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语,英文为“ecotourism”,是ecological tourism的缩写。该名词于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性环保会议上正式提出,之后,许多国家的专家和学者都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对其定义进行了探讨。但是,由于着眼的角度和层次不同,再加上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其他概念含糊交错,目前为止,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仍处于百家争鸣阶段。其中,比较公认的定义有以下几种:其一,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会议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倡导爱护环境的旅游,或者提供相应设施及环境教育,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享受自然及文化地域。”其二,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出台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这是第一次以国家政策法规的形式将生态旅游的概念确定下来。其三,2006年,国家旅游局、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三部门联合召开的“全国生态旅游现场会”给出的定义:“生态旅游不仅是旅游产品,也不仅仅是一种旅游活动方式,更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重要业态和发展方式。发展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是相互促进的,生态旅游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综合以上定义和国内外各专家学者给出的定义,本文认为,生态旅游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1)旅游目标:应具有生态特征,蕴涵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2)旅游结果:应对环境不产生负面影响,并使旅游者和当地社区居民在旅游与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环境教育,在对资源有限的认知基础上建立资源意识。同时,生态旅游应能促进各方面的环境道德责任感,应能提供对资源、当地社区和行业的长期益处。(3)旅游理念:应充分体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积极的环境道德观。(4)旅游性质: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旅游活动,旅游者、当地居民、旅游经营管理者等应具备很强的环境意识。
二、绿色建筑的定义及特点
1.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中将其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绿色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概念,它贯穿于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使用以及维护的全过程,覆盖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绿色建筑符合并体现了国际公认的三大主题: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舒适;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与融合。
2.绿色建筑的特点。关于绿色建筑的特点,由于侧重点和角度不同,不同文章的总结也各不相同,但其主旨基本一致。三、绿色建筑开发生态旅游的可行性
1.符合生态旅游内涵。绿色建筑的开发符合生态旅游内涵。具体表现为:(1)作为旅游的目的地,绿色建筑具备生态性。绿色建筑概念的产生是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价值观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之后,绿色建筑的理念渐渐完善,并发展起完整的评价体系,如美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英国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价系统》(BREEAM)、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GBC)、中国的《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等。这些评估体系为绿色建筑的生态性提供了定性、定量评价方法,保证了绿色建筑的生态内涵。(2)从旅游的结果和理念上来看,生态建筑开发生态旅游,必须保证与生态建筑本身所遵循的原则的匹配性。同时,生态建筑作为人文景观,其所展示的人文风貌本身就融入了环境教育,如建筑如何与自然共生,如何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如何实现循环再生等等。(3)绿色建筑开发生态旅游,必然是一种新型的、高素质的旅游活动。无论是旅游的参与者,还是旅游的管理者,都至少应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及特点,而这些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
2.扩大旅游环境容量。绿色建筑通常设在城市。开发绿色建筑的生态旅游,可以将参与生态旅游的游客由原始风光的乡村吸引入城市,从而分散旅游点,缓解乡村地区的环境承载力,扩大地区的旅游环境容量。
3.普及生态理念。绿色建筑从外观到材料,到电力系统、水力系统等内部结构,都渗透着生态主义思想。开发绿色建筑的生态旅游,可以使游客从置身于绿色建筑所在的场所开始,即可由外至内的学习并感受生态理念。同时,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会辐射带动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而行业内的相关人员必将加深对绿色建筑生态理念的理解。
4.促进建筑的“绿色”发展。开发绿色建筑的生态旅游,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并使小区居民受益。在利益的驱动下,绿色建筑将不仅仅是开发商打出的广告,而会切切实实的以符合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形式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同时,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普及及深入,消费者环境意识增强,对自身的关注更加密切,于是,消费理念会发生变化。随着消费者消费理念的改变,会促使开发商向着消费者的要求对建筑进行开发,从而促进绿色建筑的真正发展。
5.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无疑,开发绿色建筑的生态旅游会辐射带动相关产品的消耗,带动有关旅游服务业的兴起,从而带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
6.提升城市品位。绿色建筑的开发将重塑城市形象,为城市贴上生态标签,从而提升城市品位。一个以绿色建筑为导向的城市,将以其和谐、舒适、健康的城市环境吸引众多游客。
四、绿色建筑的生态旅游内容
1.建筑之旅。由于设计要求上的独特性,绿色建筑往往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目前,大部分绿色建筑都在以其建筑艺术吸引着游客。例如,中国的国家体育场,以形似鸟巢而著称。卡里多尼亚的吉巴欧文化中心,以“编织”的构筑模式,巧妙地将竹篓式的造型与自然通风结合,体现了当地土著文化的魅力。松下电子公司采用梯形建筑立面以减小建筑物的体积,同时,为了减少底层的阴影区域以及地面风速,南北两部分的地坪彼此错开,中间形成一个同样的梯形中庭空间。事实上,所有的设计者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追求绿色生态的理念之外,都会在建筑造型上大费周章,建筑的美感始终是设计者追求的目标。例如,杨经文的“未来系统”设计思想,充满了仿生意味。福斯特则注重建筑形象与周围环境的充分融合。总之,绿色建筑独特的建筑造型,在旅游中往往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看点。
2.文化之旅。绿色建筑包含着浓厚的生态文化,这些文化在旅游中会成为另一个亮点。绿色建筑的生态文化主要体现在其生态思想上,具体包括:(1)生态共生性思想。即各层次生态系统的整体共生性原则。也就是说,建筑应与自然共生。首先,绿色建筑必须以“环境为本”,充分考虑地方气候和地形地貌两大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其相适应,同时,在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同时,满足其他生物和环境的需求。其次,绿色建筑应采用“无害化”设计,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2)生态平衡思想。绿色建筑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各类生态因子是其网络上不同位置的节点,它们的互动实现了能量的流动和系统的平衡。因此,对任何一类因子的伤害都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构成威胁,所以应关注各类生态因子自身新陈代谢的规律。绿色建筑在设计及建设的过程中应重视当地的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因子间的关系,谨慎动土、保持水土、保护植被,促成各因子间的良性转换。(3)可持续性思想。绿色建筑的永续、循环利用及动态平衡反映了生态平衡的观点。在绿色建筑的发展中,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地热来满足人们对能量的需要,在利用过程中防止再生循环的中断及污染的产生。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则应创造出更多的机制,使其尽可能多地被循环利用,延长使用环节,使其中蕴涵的价值、能量尽可能多地释放,减少人们对资源的利用速度,防止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并且促进不可再生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尽快加入到其他物质的循环中去。
3.自然景观之旅。绿色建筑的自然景观充分体现了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性,是生态旅游的另一个看点。绿色建筑的自然景观基于植物配置设计,包括:(1)屋顶绿化。屋顶绿化是节约土地,开拓城市空间,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办法。屋顶绿化可以为市民开创一个新意的活动空间,陶冶人们的情操;可以减弱城市风暴和城市噪音,净化空气;可以隔热,防止因温差过大造成对屋顶的破坏,保护屋顶结构;能提高城市品位,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等。目前,屋顶绿化的营造技术和艺术水平已日趋成熟。如美国折加特维大楼为六层台阶式建筑,分别在各层建造屋顶花园,高低错落,连成一片,使各层都能观赏到窗外的屋顶花园。(2)墙面绿化。墙面绿化是垂直绿化的主要形式,常利用具有吸附、缠绕、卷须、钩刺等攀缘性的植物绿化建筑墙面,或在墙内外侧种植花灌木,是一种占地面积小而覆盖面积大的绿化形式。绿色建筑的墙面绿化有利于生态环境,植物的生长过程可明显改善小气候。(3)室内绿化。植物可以净化空气,调节室内空间的小气候,可以清除空气中的细菌病毒,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另外,室内绿化植物的配置有分隔空间、引导空间、柔化空间的作用。植物的形色可以美化室内环境。例如,美国建筑师约翰・波特曼,在塑造中庭空间时,植物是其中最具生命力的要素,它能形成空间,分割空间,在纷杂的氛围中塑造静谧的小环境。同时通过绿化在光线下的投型,将斑驳的阴影投向建筑,使其在建筑空间中弥散,塑造出诗意的自然特色,并通过与建筑构件几何形态的对比,以其自由活泼的姿态使人感到空间品质人性化的一面。(4)室外环境绿化。绿色建筑注重室外环境绿化,使建筑充分融入自然。室外环境绿化的位置在建筑物的室外包括广场、道路两旁、露天土地等。种植的植物种类广泛,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草本植物、藤蔓类植物都可以。室外环境绿化更能体现绿化配置的适宜性和多样性,增加绿色建筑的美感。总之,绿色建筑以其“绿色”的外衣,和谐的融入其周围绿色的大自然。立体的绿化配置,为其增添独特的自然之美。
4.社区参与。社区参与始终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绿色建筑开发生态旅游,将带动广泛的社区参与。这是由于:(1)绿色建筑本身是人类活动的场所,许多绿色建筑是建在生态住区,旅游者必须与当地居民相接触。(2)绿色建筑开发生态旅游必须获得当地居民的支持。旅游理念的普及、旅游的管理、旅游的可持续性、旅游地的保护等,都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参与。
五、绿色建筑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1.旅游容量的划定。旅游容量又称旅游承载力,它是指在既能保护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又能满足游客需求的条件下,一个旅游区在一定时限内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生态旅游应能保持绿色建筑的绿色特征,同时又能维持一定的游客量,因此,必须结合建筑区域的特点,科学制定生态旅游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2.相关人员的教育。即营造生态旅游的社会环境,保持生态旅游的生态特色。相关人员的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对从业人员的教育。生态旅游的从业人员直接面对游客,又经常居住在旅游区点内,他们的言行对旅游环境有很大影响。因此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使其了解和掌握生态旅游方面的内容和相关准则以及生态旅游服务的技巧,是生态旅游地开发和管理成功的重要因素。应通过培训、发送宣传资料等形式向他们灌输环境保护知识,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和生态文明素质。(2)对游客的教育。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旅游,生态旅游应该对环境保护给予更多的关注,对旅游者环境教育给予更多的彰显。因此,应该对游客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包括基本的环境知识、生态知识、生态文化理论和审美知识等,通过这些知识的普及,使游客了解其必须履行的生态义务,知道其必须奉行生态道德,从而使生态旅游达到预期的目的。
六、结语
绿色建筑作为新型的、可持续的建筑形式,其独特的建筑艺术、深厚的生态文化、和谐的自然景观、广泛的社区参与,正越来越多的吸引着游客的目光。如何开发绿色建筑的旅游形式,是一个关系到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发绿色建筑的生态旅游,既符合绿色建筑的原则及内涵,又可缓解现有生态旅游的压力,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深化生态理念,因此,必将成为绿色建筑旅游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承包公司.中国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
Reasons of Developing Ecotourism of Green Building
HU Wei-xuan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Safety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China)
篇5
湖北省属于夏热冬冷地区,所采用的绿建技术要适应本地区的气候与地理特点。在现有的绿色建筑项目中,我们选取了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作为分析样本,并分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这些绿色建筑设计阶段达标项分析得知,在居住建筑方面,住区周边设施、绿化、雨水利用、施工中使用预拌混凝土、居住空间视野、设备管道设置便于维修改造等已经基本融入到了绿色建筑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在公共建筑方面,建筑周边绿化、外窗气密性、非传统水源利用、预拌混凝土、无障碍设计、设备管道设置便于维修改造等在设计初期均会有所规划。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一般多采用技术成熟、已实施的绿色技术。不同的项目定位,直接关系着绿色技术的应用情况。一般来说,绿色建筑的星级越高,采用的绿色技术越多,成本也就越高。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实施绿色技术所产生的成本比例如图2,图3所示。可以看出,图2是以节能作为项目的主导定位,节能与能源利用是该类型绿色建筑的核心,成本主要集中在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面,所占比例高达64%。图3是技术探索型绿色建筑,建筑设计从单一的以节能为导向的建筑,转变为将其他绿色建筑技术广泛应用到建筑之中。这体现了设计者对绿色建筑概念的深刻理解,整体建筑充分体现了绿色建筑的内涵。
2绿色建筑技术实际落实情况
为了调查常用绿色建筑技术使用的情况,根据各绿建项目进度情况,挑选了已实际进入运营阶段的项目作为调研对象,并按照公建和居建分别展开了实地调研。由图4可以看出,调研的11个项目对于常用绿色建筑技术基本都有所采用。但建筑外遮阳技术在居住建筑的采用率为零,这也是和实际情况相符的。武汉地区的居住建筑一般不采用遮阳系统或者推荐住户自行采用。而建筑遮阳系统是绿色建筑中较为重要的被动式节能技术。研究表明,通过玻璃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是通过墙体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的30倍以上,而如果采取一定的遮阳措施,通过的热量将明显减少,大约占原通过量的1/3,可见适当的遮阳设计对减少太阳辐射是十分有效的。由于武汉全年日照时间较长,日照强度较大,同时,建筑遮阳技术实施难度较小,成本较低,便于实施,因此很适合在武汉及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和使用。建筑风环境优化设计及室内CO2监控系统一般在居住建筑中少有应用,通常在公共建筑中应用较为广泛。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主要采取的形式为太阳能热水系统、地源热泵系统。综合上述分析,建筑外遮阳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是适合在湖北省大力发展的绿色技术。2013年武汉市城建委出台了《市城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应用和管理的通知》,规定18层以上居住建筑的上部应统一设计并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比例应达30%以上。政府办公建筑、公益性公共建筑和2万m2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应在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中选择一种使用。该项规定的推出,为武汉地区大力发展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了政策性保障。
3结语
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 生态城 住宅
1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简介
根据中新天津生态城( 以下简称生态城)指标体系中的规定,生态城内 100%的建筑均为绿色建筑。 为了规范对生态城绿色建筑的评价,规范建设、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等单位的行为,中新双方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2006,借鉴新加坡绿色建筑标志系统( GREEN MARK)等国际先进经验,充分考虑生态城的实际, 总结了中新双方近年来在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制定出《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以下简称《 评价标准》 以及《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并于 2009年 10 月 1 日正式实施。
1.1基本内容
《评价标准》由评价标准(总则、相关术语、具体条文、基本规定)、评价细则(具体阐述标准中涉及到的条文以及设计、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的相关技术要求指导)、评分表(评价施工过程、工作的准确性以及效率)三个部分组成。本标准符合科学性的规律,从公共以及住宅建筑两类建筑入手,编制对应的评价指标,辅以不同的权重体系。其中,评价各级指标的项目都包括优选以及强制选项两种;对于中新天津生态城里建设的永久性建筑,此标准特别规定必须都是绿色建筑,且要符合所有强制选项要求,符合优选项目的则可以加分。从定性以及定量两方面划分措施项目,进行定性评价的措施项目,必须满足多个条款要求才能得分,判定为通过,否则不通过;进行定量评价的措施项目,则要根据计算公式来计算此项目的累计得分,可见,定量措施可以显示出各个项目之间细微的差异,从而保证评价过程更为科学,评价结果更为公平公正。
1.2《评价标准》的特点
(1)先进性和系统性。一级指标共六个,涉及到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其内容也包括了周期中的各方各面,六个指标彼此关联,系统性很强。同时,以环境指标为标准进行总体规划工作,以保证规划指标与环境指标相互对接、保持一致;此标准是根据国际标准并超出其规定的水平来制定的,还明确要求所有永久性的建筑都应为绿色建筑,旨在让中新天津生态城达到国际水准,成为典范。
(2)实用性和引导性。本标准是在具体分析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实际情况,包括其所在区位的条件,开发、施工建设的具体情况等基础上制定的。根据施工的不同阶段(规划设计、竣工验收以及运用后三个阶段)设定出评价的节点,分别具体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始终没有脱离建设生态城的实际情况,以引导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以及管理运营等各个单位为宗旨,鼓励其进行适当的创新,并对创新进行加分鼓励。
(3)可操性与公正性。评定等级时,主要通过评分标准打分,同时采取定量措施来计算各个项目的累计分数,以体现各个建设方案的不同之处,保证评价结果公平公正;同时,评分体系由相关条文、细则以及评分表组成,评分体系较为完整;评价指标项目分强制以及优选两种,在强制项目评定出是否符合入门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优选项目来评定获奖的等级,以保证评分过程清晰明了;此标准中的规定具体明确,操作起来也很简单,无论是规划设计单位,还是施工建设、管理运营的单位,都可以以此为依据完成自查工作。
1.3指标体系内涵
《评价标准》中的指标体系特征内涵丰富,其中对目前评价绿色建筑的几个主要指标体系做了具体的对比和详尽的分析。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在评价的一级指标中都对“室内的环境”、“室外的环境以及场地的环境”、“资源与材料”、“利用水资源和能源”等方面有所涉及。只是在管理运营以及涉及的创新度、操作性、成本考虑、耐久度等方面体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在《评价标准》中,对室外以及场地的环境做出了明文规定:利用好地下的空间、致力于改善环境和,同时要注意绿化建设,注意室外场地的通风以及交通组织,还要控制污染、灾害等。
在材料和资源方面,《评价标准》中把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和施工现场 500 km 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质量的 70%以上作为强制项内容。优选项中主要对材料的合理选择和可再循环材料使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发现,该标准指标体系在参照国内外框架体系时,还根据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的需要设计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项目和标准。而在欧美标准中则强调材料对生命周期的影响。运营阶段的实际使用效果是对绿色建筑实现程度检验。除美国 LEED 评价体系外其他各国都依据本国特色设立了运营管理指标。这种设计是对早期设计和施工的检验,是前期评价工作的延伸检验。
2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2.1构建多维度技术体系
不同于传统建筑单一、独立以及相互割裂的技术体系,绿色建筑的体系复合性叫强,多个维度彼此关联。具体分成3个层次:首先是绿色建筑作为城市中的单体模块分配给它的功能配置;其次是绿色建筑个体内部的技术集成系统;最后是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对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使用各方面构建出技术的综合体系。绿色建筑进行技术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整个城市以及单体建筑,兼顾到建筑各阶段技术集成及其内部专业技术系统的不同。
2.2走集成优化路线
同时,在技术的组织方面,绿色建筑也存在方式上的变革。传统建筑的技术组织封闭且相互割裂,没有完整的体系,组织模式也没有模块化,而绿色建筑则可以实现这些目的,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各项技术的作用,使其达成最佳状态。“技术集成度是最大限度发挥各种技术优势的关键所在”。 如果只是分别对各部分工作效率进行提升,系统的整体效率反而容易降低,同时,在满足功能需求时,如果不做好技术的优选,不分主次地对各项技术做简单的叠加,也会使系统发生冲突,增加了成本。因此,绿色建筑的技术设计应当注重整合思想,同时注意优化集成技术的工作,以发挥出技术的最大效用。
2.3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
分布式能源系统即在不大的区域中,将水能、风能等可再生的能源以及煤气、天然气等新能源加以利用,形成电、冷、热三联供的装置,再配以其他相关装置所组成的集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用户对能量的需求,使能源在用户端可以进行“梯级利用”,不浪费可用的能源。同时,分布式的能源系统具备环保性能,适应就地生产、供给能源的方式,能源的成本较低,可靠性和安全性较高,也能给用户提供比较宽泛的选择。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系统不仅在应对高峰期以及突发灾害时存在一定难度,而且传输能源的过程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以采暖供能为例,在我国的北方,冬季建筑物采暖的耗能达1.3亿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1%,向空气中排放的CO2达1.9亿t,SO2约300多万t,烟尘30多万t,如果采用建筑物小规模联供技术, 相对于目前利用化石燃料的能源技术相比,污染物排放较少,有助于改善目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节能技术
建筑行业是一个资源和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行业,随着人类环保节能意识地不断提高,绿色建筑逐渐成为热门。然而,一些标榜为“绿色”的建筑由于设计和管理不合理,不仅花费了更高的资金,而且也并未取得预期的环保节能效果。
1 绿色建筑设计的内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是消耗最小的能源、资源与环境损失,换取最好的人居环境的建筑。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内容: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下,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寻求创造生态建筑环境的途径和设计方法。体现人、建筑环境与自然生态在“功能”方面的关系,即生态平衡与生态建筑环境设计和“美学”方面的关系,即人工美与自然美的结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1强调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建设部提出了“四节一环保”的要求,即着重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这也是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资源的节约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关键,“少费多用”做好了必然有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1.2满足建筑根本的功能需求
保证使用者的健康是最基本的要求,节约不能以牺牲使用者的健康为代价。“适用”强调的是适度消费的概念,决不能提倡奢侈与浪费。高效使用资源需要加大绿色建筑的科技含量,比如智能建筑,通过采用智能的手段使建筑在系统、功能、使用上提高效率。
1.3建筑要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筑业再也不能延续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建筑发展模式,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才能适应现代城市生态建设发展的需要。不然,将会在建筑领域再次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危及后代子孙的生存。发展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2 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
2.1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建筑是人类改变和适应周围环境的一种开发行为,建筑行为包含自然资源的消耗、改变和转化,显然这些行为在各方面都对环境造成影响,也将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是自然、生态、生命与活力的象征,它是表征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文化,贴切而直观地表达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绿色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将绿色思想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这是国际建筑界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采取的积极回应,也必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2.2 绿色建筑设计基本原则
绿色建筑需要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思传统的建筑理念。理性设计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程序的把握,是提高绿色建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应特别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建造、运行、改造及至最终拆除,形成了一个全寿命周期。若考虑到建筑的构成材料,这一周期还应前溯至原材料的开采、运输和加工过程,向后追溯到建筑废弃、拆毁后的垃圾处理等全过程。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就意味着,不仅要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还要确保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且在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空间,并将拆除过程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
(2)适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
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的生态环境,建筑风格、规模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创建健康、舒适的环境
绿色建筑应合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努力创造优美、和谐的环境;提高建筑室内舒适度,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保障安全,降低环境污染,同时为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
(4)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绿色建筑应优化设计和管理,选择适用的技术、材料和产品;合理利用并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对资源的占有和消耗;最大限度提高资源、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积极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延长建筑物整体使用寿命,增强其性能及适应性。
3 绿色建筑环保节能技术的应用
3.1设计阶段
设计是绿色建筑的重要阶段。绿色建筑在设计中,就要体现环保健康和节能的特点。一般采用整体设计。建筑整体设计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初始阶段,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建筑参数优化设计等建筑设计及技术手段,并结合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有机能源的依赖,创造舒适的人居化境。在设计中,做好整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减少重建。例如南方地区绿色建筑成功设计最关键的因素一是通风,二是遮阳,三是建筑立面绿色和屋顶绿化。这三项非常简单的技术应用可大大降低空调的使用,可使建筑能耗降低50%以上。在北方,需要在建筑墙体中加仁非常厚的聚乙烯泡沫保温材料,因为北方冬天的室内外温差可高达40℃以上;而南方室内外温差一般不超过10℃,这种气候条件下就不需要特别加强墙体构造来保温。
3.2施工阶段
施工是建筑中能耗消耗最多的阶段,也是环保和节能技术中关键阶段。在施工中,使用健康和节能的材料和设备,强化绿色建筑的施土技术,是绿色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手段。
①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
建筑构件和建筑设备的环保健康和节能,是绿色建筑中的关键技术。例如合理使用经济适用的节能技术可在满足舒适要求的同时使建筑节约1/3左右的能源费用。低能耗高效能的建材、先进的绝热技术、充分考虑遮阳和日光利用的高性能集成窗系统、建筑气密性的处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使用、高能效设备和用具的使用、区域热电冷联技术等在建筑的使用,将是绿色建筑中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
②建筑施工方法
绿色施工与传统的施工方法相比,有较大区别。传统的施工方法以满足工程本身指标为目的,以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等为根本目标,在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考虑很少,当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与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等发生冲突时,总是采取保证后者,放弃前者,这样做的后果常常是工程本身的质量、工期、成本达到了要求,但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给社会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建筑物绿色施工是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进行控制,强调施工全过程“四节一环保”。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环保优先为原则,追求高效、低耗、环保,统筹兼顾,实现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效益、环保综合效益最大化,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
篇8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 绿色建筑 设计
前言:
在固有传统的建筑设计当中,并没有阐述整体建筑物以及各主要构件的设计寿命,只是笼统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用不正确的理念来进行大致的论述,已经完全不符合建筑工程科学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就缺乏与建筑物设计寿命相当的设计技术上的规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面向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建筑设计的指导和安排。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建筑的概念呈现出遍地开花、深入人心的状态,有关于相关绿色建筑设计的话题不仅被专业人士关注,同时也为广大消费者所津津乐道;基于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更是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如何在全寿命周期的思想指导下,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密切的结合起来、将建筑的附件打造成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的共同体、确实做好绿色建筑的设计工作是我们需要探讨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1.全寿命周期的概念
传统的建筑设计在全寿命周期的概念内涵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导致现有许多建筑物存在诸多的问题,如使用性能较差、使用寿命短等等,一方面不仅使得建筑物本身不能够正常的使用,建筑物的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另一方面造成建筑物的养护费用成本、维修成本急剧增加。这些问题给后期运营和管理带来了负面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耗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的概念毫无质疑的需要贯彻到实际的建筑设计当中。从全寿命周期的宏观概念上看,其是指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建筑物产品寿命历程的所有环节,将有可能发生的问题的因素加以细致的考虑,从而得出给予相关建筑物管理阶段性的规划和优化措施的一种理论。而从全寿命周期的微观概念来说,其是指设计建筑物产品在整个全寿命周期内对所有相关产品的规划、设计、生产、经销、运行、使用、维修保养以及回收处置全过程的一种策划与安排。
2.绿色建筑设计的论述
人们在建筑设计之前,需要对设计的对象进行充分的了解,有的设计人员凭借自己的灵感和实际的工作经验进行建筑的设计,这种传统的设计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面临着用经验和灵感匮乏无法解决面临问题的时候,往往就得不到有效的设计方案;绿色建筑设计从广义的概念上说是指以符合自然生态系统客观规律并与之和谐共生,能够充分利用客观生态系统环境条件、资源来进行相关的建筑物产品的设计。其设计理念是建立在尊重文化、尊重环境、尊重建筑功能、尊重技术系统之上而产生的资源消耗最小及使用效率最大化基础之上。
3.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内容
3.1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设计框架
无论什么样的事物都具有创新,而建筑设计创新并不是一种固有的思维方式,而是一种启发式的创新制度,建筑设计创新所关注是如何将思想的内涵和思维的方法运用到建筑设计创新当中,与凭借灵感实际的工作经验相比较,更有系统性、效率性,也就是说在设计当中能够规范建筑设计所包容的思维,有效的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相应的建筑设计的结果,达到建筑设计放心的目的;按照绿色建筑设计本质而言,它具有创新性是时展的产物,因此在处理问题的过程当中,能够根据一定的条件处理好最终目的、设计对象以及外部环境的条件之间的矛盾,使得各种建筑物因素、 环境因素得到重新梳理、重新排列组合而达到和谐统一。在此过程当中,针对于建筑设计创新能够在对象的描述、建模、探讨等各个方面形成突破,并且能够遵循全寿命周期的设计理念,而使得创新思维在整个建筑物生存过程当中逐渐的清晰起来,继而构成完美的建筑创新设计的结果。
3.2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设计模式和流程
目前常说的“绿色”思维模式是建筑设计思维模式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是涵盖了绿色思维先期发散扩展、思维后期收敛这样的发散思维模式,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绿色思维发散与收敛相互并不矛盾,利用绿色思维将所有的建筑设计的全寿命的概念进行可能性的包容,经过一定的条件筛选进行收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用“发散―收敛”的的“ 绿色” 思维进行单向的筛选,不断的进行完善工作,这样既符合建筑设计绿色思维,也能够体现建筑设计全寿命周期的特征。在实际运用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设计思维模式的时候,建筑设计创新收敛的工作注重三个原则:一是目的性的原则;针对于目的性的原则非常好理解,我们必须要在处理建筑设计所遭受的问题时,必须要明确建筑设计的初衷目标,切不可离开原始的目标一味的追求创新;二是创新性的原则:创新原则必须要满足建筑设计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以创新思维为基础控制建筑设计的效果。三是可操作性原则,操作必须方便和能够实现,一味的寻求无限的创新性是不可取的。除上述的三个原则之外,还要必须满足建筑设计的基本的原则,原则内容包括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建筑的生态性、建筑的艺术性以及适应性等等其他,用这些原则来不断的进行成立和收敛工作。
3.3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的思维包容
创新与思维素来孪生姐妹,有着天生的必然联系。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是两种思维的包容。全寿命周期是带有人为的行为特质,有意识的或者“故意”将思维通过非常理性的方向去发展,打破了常规性的思维,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正面的问题。全寿命周期与绿色建筑设计创新能够产生极大的相关利益,往往能从全寿命周期当中得到绿色建筑设计的新领域的扩展,能够取得比较大的创新思维和效果。我们要对全寿命周期这一观念进行正确的分析,不能全盘的肯定也不能全部的抛弃原有的设计最基本理念,而恰恰相反关键在于把握绿色建筑设计基本原则,在绿色建筑设计规律约束的情况下,控制好全寿命周期的力度和深度,一味的考虑全寿命周期有可能会造成建筑设计的实用性、操作性很差、创新性不足强,我们一定要根据事实的情况来进行综合性的判断,考证全寿命周期与绿色概念的合理性,这样才有可能将绿色思维在全寿命周期的范围之内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结语:
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从概念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并不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相反却呈现相互制约的关系;全寿命周期是在目前人们热衷于追求绿色建筑设计创新时必须考虑到的问题,强调在绿色建筑设计创新时需要与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生产、经销、运行、使用、维修保养以及回收处置全过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作用,使得绿色建筑设计创新能够成为采用科学化的手段规划建筑设计的一种基础,避免因绿色建筑创新所带来的盲目性,增加了建筑使用效率和功能扩展,同时提高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胡家僖.绿色建筑设计的全过程策划研究[D]. 北方工业大学 2011
篇9
[关键词]:绿色建筑;国际;科学管理;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the background and connotation of the green architecture. We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ur green architecture as well as comparing it with the international leading level. This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way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green architecture in terms of the policy and measure. Moreover, it explains the existing problem and measures which should be taken in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Key Words green architecture﹒international﹒scientific manage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绿色建筑看似是一个时髦的新概念,其实人类对其研究已经30余年,特别是在欧洲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绿色建筑理论体系。
建筑业对环境的影响众所周知,推广以生态、节能、减废和健康为特征的绿色建筑是治理当前环境危机的关键所在,也是人类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尽管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当代设计界最流行的话题,但很多人对它仍存在误解。台湾建筑师林宪德在其作品《绿色建筑》的序言中指出“有些人将绿色建筑误解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浪漫诗歌,或是高科技科幻世界的‘生活容器’,或是掩饰奢华浪费生活的‘赎罪券’;许多媒体把绿色建筑联想成一些极其昂贵的商品,殊不知这些商品有时招来的是更奢华、更破坏环境的结果”。[1]
2008年春节前后中国发生的雪灾是近年来全球环境恶化、气候变迁的一个缩影,当这一切不再是遥远的科普话题,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时,探讨绿色建筑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变得愈加紧迫和具有现实意义。
一、绿色建筑产生的背景
绿色建筑的理念肇始于人类社会为解决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对立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在探索近代城市环境问题的进程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脉络分外引人注目。一脉是以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运动,强调回归自然;另一脉则是以勒· 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光辉城市”(radiant city)为代表的理主义流派,强调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以新材料和新技术来解决城市问题。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深刻地影响了之后全世界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也为日后绿色建筑的勃兴奠定了两种思路:前者以自然式设计(natural design)和被动式设计(passive design)为圭臬,引发了生态建筑(ecological architecture)、风土建筑(vernacular architecture)、地域主义(regionalism)等理论热潮,如今更成为环境设计的主流;而后者以主动式设计(active design)或混合式设计(hybrid design)为基础,推动了高技建筑(high-tech architecture)、智能建筑(intelligent architecture)的产生和发展,为绿色设计和环保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2]
我国目前的绿色建筑理念大多偏向与勒· 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理念,主要是以新材料和新技术来解决城市问题,以达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消除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促进生物多样性以及增加环境舒适度等多方面的目的。
二、何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内涵是什么?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3]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 绿色建筑;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三、我国绿色建筑现状及发展战略
1、绿色建筑标识数量
绿色建筑标识分为两种,一种为设计标识,工程审查结束后即向国家提出申请。另一个为运行标识,建筑物竣工以后投入运行一年,通过一年四季不同气候得出的能效数值,通过申请得到的标识。
我国2009年设计标识18项,运行标识为2项,2010年,设计标识74项,运行标识8项,2011年,设计标识229项,运行标识仅12项。通过数据可看出,目前运行标识不尽如人意,下一步要想对策看如何把运行标识提高上来。
绿色建筑标识从地域分布来看,城市前五名分别为上海47项、苏州41项、深圳29项、天津26项、北京23项,省排名前五名分别为江苏、广东、上海、天津、浙江。无论从城市还是省的前五名分布,可以看出,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不完全是理念的问题,可能跟经济有关系,明显看到东部地区远超过西部地区。南方超过北方。这就是目前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
截至2012年9月,全国已评出556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取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达到3815栋,总建筑面积达到5677.6万平方米。而美国截止至2010年年底已有10311栋建筑获得绿色建筑认证。
2、规范标准体系
绿色建筑规范标准状态表
由表中可看出,我国目前已实施的国家级规范标准仅有两部。
3、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战略
在政策法规方面,我国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
2012年4月,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颁发167号文件《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内容涉及到充分认识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推动绿色建筑生态城区建设,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使绿色建筑更多地惠及民生;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切实加强绿色建筑综合能力建设等几个方面。指出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合理制定地区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建立健全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合理分级,分类指导;激励引导,规范约束。
在财政激励方面,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三星级绿色建筑80/平方米(建筑面积)。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的也将优先给予定额补助。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需要注意的是一个是高于设计收费标准,绿色建筑成本增量相比,大概接近50%,这个文件是仅限于2012年,奖励的额度会浮动,绿色建筑标准还在修编当中,门槛高低仍未定。奖励对象对公益性建筑、商业性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等,奖励资金兑付给建设单位或投资方;对商业性住宅项目,各地应研究采取措施主要使购房者得益。奖励时间规定是对审核通过的绿色建筑项目给予以备案,项目竣工验收后,其中大型公共建筑投入使用一年后,两部组织能效测试机构对项目的实施量、工程量、实际性能效果进行评价,并向社会公示,再给予财政奖励。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战略有三大措施:
①、至2015年底,京、沪、津、渝(四直辖市)、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东部六省)及深圳、厦门、宁波、大连城镇新建房地产项目要求50%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
②、绿色生态城区的新建建筑全国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一星级及以上的评价标准,其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达到30%以上。
③、绿色建筑奖励及补助资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资金向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倾斜,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的也将优先给予定额补助。
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理念与世界领先国家的区别
如果说现代建筑的繁荣在美国,那么绿色建筑的发扬地便是欧洲,为什么欧洲能在此领域更够比我们做的更优秀呢?主要原因应该如下:
首先是政府的政策力度不够。在欧洲,许多国家较早的制订了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例如鼓舞开放商多开房自然采光,自然通风住宅,制定了一系列的建筑环境评估体系等。而我国政府自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开始,才陆续颁布了若干相关的纲要、导则和法规,才开始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2006年才颁布了首部标准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政策方面,我国仅一味的重视建筑物的补充和供给的方法,却忽略了节约的策略。这就使得建筑继续往高资源消耗的方向发展,政府就需要去开发更多的资源来填补这一空白。
其次是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国人生活的必须条件有:居住和工作需要在有空调或集中供暖的建筑内,只要有钱则出行必须要有私家车。这必然会造成我国人民对和自己生活需求有矛盾的绿色建筑产生一种天然的排斥。然而这些对于欧洲人来说就显得太奢侈了,后者的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在于:足够的食物、一个用来取暖的壁炉以及方便的公共交通系统。
最后是发展的程度不同,欧洲的绿色建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度过了炒作概念的时期,步入了相对成熟的推广落实阶段,绿色建筑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很多英国建筑师的创作思想中。而我国的绿色建筑目前尚处于发展中阶段,甚至尚未渡过炒作概念的时期,绿色建筑的理念在大部分建筑设计师的思想中也没有生根。
五、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
1、是制定科学、严谨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障绿色设计的审批、实施和监控。
2、借助政府的力量进行积极引导和扶持,包括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优惠、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示范项目和实例。
3、通过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的渠道,在业内广泛传播绿色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技术知识。
4、利用广播和传媒手段宣传环保常识,提高全民族对“绿色生活”的理解与参与。
5、通过颁发“绿色证书”的方式,推动绿色建筑的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协助绿色建筑的发展商和使用者获得较高的长期投资回报。
6、鼓励“简朴机能主义”的绿色建筑设计,谨慎地对待耗资巨大的高科技绿色项目。
7、积极开展绿色建筑的科学研究,特别关注绿色规划、人文绿色和社会绿色等新兴领域的知识积累,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
结论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主要弊端在于三点,一是过分追求高科技来增加能源,而非真正的节能,该部分建筑往往耗资巨大却收效甚微;二是我国人口密集度过大,人民的需求与真正的绿色建筑理念产生冲突,故我国当务之急是完善各项基础建设;三是目前我国众多绿色建筑尚处于炒作阶段,简单点来说就是图个名气,事实上这些并未起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这就需要政府的配合来加强教育和宣传,以使绿色建筑的理念在众设计师的思想中生根。
未来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不仅要努力开发一些具体的技术,更要全面地考虑绿色建筑对整个建筑业乃至对整个国家的影响。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考虑多重因子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应该从社会学角度、全寿命周期角度,以动态的观点来更全面、更实际地考虑各发展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应注意地区的特殊性,作到因地制宜。另外,仅仅依靠建筑师和政府规划管理人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一个完善的系统,需要专业的咨询机构参与进来,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考量。欧洲的很多工程咨询公司,现在都增加了绿色咨询业务。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也会出现一个新职业——绿色建筑设计师。
参考文献:
1. The University of Greenwich,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Green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in the UK. March 2.2008
篇10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 概念 内涵 特征 设计要点 误区
Abstract: the green building is a new, dynamic and developing concept, it along with techn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nd gradually enriching its meaning. Green building will become a human use technology means to seek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deal building mode.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ncept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design key points of the erroneous zone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绿色建筑设计是未来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
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早已从最原始的遮风挡雨、御寒避暑的地方,发展成为能够完成人类梦想,实现更多可能性的空间,建筑的功能正在被无限延展。但人类追求建筑的功能和舒适的同时,建筑能耗也不断增长,已与工业、交通并列,成为全球公认的能耗大户。绿色建筑设计,不但能够很大程度的节约能源,更能在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问题上提供建设性的成果。我国是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人均资源非常匮乏,因此在我国推行绿色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出于资源匮乏的考虑,更加是对我国长远的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规划。
绿色建筑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他不但在建筑设计上要追求绿色,同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也要遵循绿色原则。这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必定将成为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二、绿色建筑设计概念及内涵
1、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绿色建筑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因此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就是注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注重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强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建筑设计的内涵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 ;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三、绿色建筑设计的三大要素
1、节能:包括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室内环境质量及智能控制等。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中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2、环保:包括减少环境污染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绿色建筑从最开始的设计,到后来的施工和最后的拆除,都应该注重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用无污染的建筑材料。
3、适用:包括健康、适用及高效。绿色建筑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建筑内部的布局设计应该注重安全性,同时要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应该遵循以上概念和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素进行合理的设计,充分体现绿色建筑设计的人性化和环保性。
四、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要点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节能能源、节约资源及回归自然。
1、节能能源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节能建筑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喜爱,这样使得建筑商不得不考虑绿色建筑设计对持续消费的关注。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按照节能建筑建设标准,要求设计院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必须要采取节能措施进行设计。节能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维护结构。建筑的外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要高于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要尽量减少透明窗体面积,减少太阳辐射的热量,取得很好的保温隔热效果。
2)屋面、外墙防水保暖工程的生产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3)外窗,要注意空气的渗透性等条件。
2、节约资源
2.1节地与室外环境。按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新的绿色建筑设计要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要求容积率从原来的2.5上升到3.0,将建筑覆盖率由原来的25.17%下降到18.4%。同时在场地的选址上,要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要合理组织场地交通体系,场地的出入口设置位置要离公交站距离控制在500米以内,要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2.2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在进行节水设计时,要注意对节水器具、防止水压出流、避免管网漏损、节水灌溉等方面。同时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也要落实绿色建筑对节水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设计要求合理设置节水器具,管道布置时要按照施工要求进行,避免管网漏损。
2.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由于建筑施工完全是按照设计要求来进行的,所以再设计阶段就要考虑材料的重复利用和可回收、可再生材料的使用问题。列如:对于废弃的混泥土应该进行再利用,可以地基加固、道路的垫层等。
3、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内部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
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五、绿色建筑设计的三大误区
1、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住房和建设部副部长说,并不是现代化的、高科技的就是绿色的,要突破这样的认识误区。
2、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既有建筑供热系统改造也可实现。
3、推广绿色建筑不只是政府的职责,广大居民也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很多建筑本身的节能效果不错,可居民在装修过程中,把墙皮打掉了,或者换了窗户,拆掉天花板,这样就破坏了建筑本身的节能性和环保性。
六、结语
综上所述,营造绿色生态建筑将是致力于人类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把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居住,生活建筑有机的结合到自然中去,逐步摆脱建筑行业对非再生能源和资源的过分依赖,形成合理、高效利用能源和资源的良性局面,保证人类社会的和环节协调发展,这是建筑师要面临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 重庆大学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所 绿色建筑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案设计导则(第二册)2006年
2 王建娥 浅议环保节能建筑设计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年 第20卷 第5期
3 仇保兴 建立五大创新体系促进绿色建筑发展 建设科技 2006年9月
4 田华 赵文学 浅议绿色建筑设计 山西建筑 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