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诊断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诊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病例1:听诊右下肺局限性、粗大湿啰音
患者,男,45岁。4天前无明显诱因咯出大量鲜红色血液入院,无发热、胸痛和呼吸困难。无反复咳嗽、咳痰史及类似咯血病史。
查体:身体无力体型,口唇无明显发绀,胸廓无畸形,肺部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闻及局限性粗大湿口罗音,心率88次/分,律齐,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
分析该患者听诊发现右下肺固定性、粗大湿啰音,这种改变最常见于支气管扩张症引起的局部支气管管腔畸形、扩张,胸部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右下肺囊状支气管扩张症。该病例虽无典型的反复咳嗽、间断咯血、复发性肺炎等支气管扩张表现,但肺部听诊异常,为明确咯血病因提供了第一手临床资料和诊断线索。胸部阳性体征可初步排除肺栓塞、肺结核、肺癌等其他引起咯血的疾病,为及时诊治争取了宝贵时间。病例2:听诊两下肺背部吸气末可闻及吸气性爆裂音(Velcro音)
患者,女,65岁。因进行性气促伴咳嗽3年,加重1个月入院。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20余年,近3年来出现气促,活动后明显,并呈渐进性加重。1个月前因受凉咳嗽加重,咳白色黏痰,出现呼吸困难,胸闷。
查体:口唇发绀,杵状指明显,颈静脉无怒张。胸廓无畸形,两肺触诊语颤轻度减弱,叩诊清音,听诊两下肺背部吸气末可闻及吸气性爆裂音,心率10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
分析结合患者既往史及查体,支持“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
肺部听诊可帮助医生对患者缺氧体征进行鉴别诊断,举例如下:①两下肺细湿哕音伴双下肢浮肿,提示心力衰竭可能;②两肺弥漫性吸气相哮鸣音,提示哮喘可能;③两肺弥漫性哮鸣音伴两下肺细湿哕音,提示急性肺水肿;④两下肺背部的Velcro音,则强烈提示肺间质纤维化;⑤肺部肿瘤,无论是原发还是转移,常无特征性肺部体征,更常见的则是晚期消瘦、贫血等慢性消耗体征。病例3:叩诊音左下肺稍浊。听诊左肺呼吸音减低伴少量湿啰音
患者,男,68岁。因慢性咳嗽、咳痰20余年,伴左侧胸部持续痛3周入院。无出汗、心悸、咯血及发热等症状。既往40余年吸烟史。
查体:呼吸平稳,口唇轻度发绀,气管居中。桶状胸,左下肺叩诊音稍浊,听诊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少量湿口罗音。心界缩小,心率9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分析该患者病史和体征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近期出现左侧胸痛。体征主要表现以左肺为主的变化,心音、心律无异常,听诊亦无心脏杂音,提示左侧胸痛可能来源于肺部疾病。叩诊音左下肺稍浊,排除气胸诊断。听诊左肺呼吸音减低伴少量湿啰音,且气管居中,可排除中等量以上的胸腔积液。
篇2
抢救室患者疾病分布情况我院急诊抢救室病种排在前五位的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中毒,这五类病种占全部病种的92.60%,具体见图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老年人机体随年龄的增长,生理状况逐渐衰退,心、脑血管疾病高发,这些疾病的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是造成60岁以上老人急诊人数多的原因[1]。
上述结果显示,我院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共占58.16%,笔者之前做过研究,老年患者在抢救室的比例高,并且呈持续增长趋势。随着患者在抢救室留观时间的增加,抢救室的功能改变。因此,加强对老年人专科护理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才能不断提高患者的抢救质量和护理质量[2]。
本研究统计了我院2010年8月12日~2011年8月11日笔者所在医院的抢救室患者就诊情况,从统计资料来看,我院抢救室病谱排序中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33.32%)、呼吸系统疾病(25.09%)、神经系统疾病(16.13%)、消化系统疾病(9.07%)和中毒(8.99%)。我院抢救室病谱的结果与国内有关急诊病谱相类似研究成果不尽相同[3-5],抢救室病谱排列顺序提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根据本研究,病谱中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中毒五种疾病占全部急诊的92.60%,常见病、多发病仍是当前的主要疾病,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4]。
因此,在急诊科医务人员配备和技术建设上,既要注重培养全科人才,又要参考疾病构成梯次,做到一专多能。要突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将其作为急诊科学科建设的重点,不断完善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救治,以推动急诊整体医疗、护理质量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上述结果中,有76例次来院已经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占0.96%,平均年龄63.62岁。此类病例中,有12例次青年患者(44岁以下的人被列为青年),可见猝死呈现年轻化趋势。亦有研究表明,在1h内猝死的80%~90%为心源性猝死[4]。所以,除了急诊科医务人员要熟练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CPR)技术,此外也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普及正确的急救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对有关人员,如警察、消防员、驾驶员以及各种从事服务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篇3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及变化趋势,为医院合理地配置卫生资源,完善医院管理方式,满足人民群众防病治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比分析2006-2008年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及顺位变化。结果前l0位疾病占住院疾病的90%左右,分别为: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眼和附器疾病,其中呼吸系统疾病位次逐年上升。结论根据某院疾病构成情况,加强重点科室建设,提高医院医疗诊断、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院竟争力。
了解某院的住院病人疾病构成状况及变化,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科室床位、人员、设备,加强科室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吸引患者来院就诊,增强医院竞争力,为医院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某院2006-2008年住院病人疾病构成进行统计分析。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某院2006-2008年住院病人分类报表,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 ) ,3年数据都是通过电子病案自动收集、汇总,资料完整,准确可靠。
2结果与分析
3年来,该院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构成与顺位见表to
2.1疾病构成比
从表1可见,2006-2008年该院出院人数逐年增加,依次为14 230人次,16 653人次和17 672人次。3年共计48 455人次,其中前10位疾病43 604例,占出院病人数的90%。关注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应成为民院峡疗卫生工作的重点。
2.2住院疾病顺位
从3年共计顺位看:损伤和中毒排在第1位、呼吸系统疾病第2位、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第3位,3年中顺位有变化,但3病种不变,其中,呼吸系统疾病顺位的变化应引起高度重视。
3讨论
3.1损伤和中毒处于疾病首位。其中又以骨折、颅脑损伤占大多数。其主要原因:一是私家车增多、驾驶员素质低、交通管理水平滞后等引起交通事故频发。二是意外跌伤。三是由于生存压力大,心理不平衡造成的自杀、自伤、他杀、他伤。四是社会暴力增多。医院管理者应加大对骨科、神经外科的投人,合理安排医疗、护理人员及床位,防止人员过度疲劳,床位超负荷运转。相关部门应加强各种车辆的管理和培训考核驾驶员,对驾驶员进行急救知识、技术的培训,宜传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保护意识。
3.2呼吸系统疾病顺位由2006年的第3位升至2008年第1位,这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2006年万户居民搬人经济适用房,家庭豪华装修造成家庭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我市经济发展,外来人口增多,污染企业增多,私家车增多,致使我市空气质量下降。为此应采取措施减少空气污染。一是装修材料要使用合格的名牌产品,晾晒一段时间后,有环境专业机构检测家庭空气质量,达标后才人住。二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关停污染企业,减少私家车驾驶天数,增强居民环保意识。三是注重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3. 3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排第3位。该院坐落在黄河三角洲新生土地上,年轻人较多,生育率高。同时,医院宽敞明亮的新病房,温馨热情的医疗服务,先进的医疗技术,吸引了患者来院就诊。管理者也应在软件、硬件上支持妇产科。
3.4循环系统疾病呈增长趋势。其中以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为多。近几年,医院领导敢视人才建设,引进心血管博士并成为学科带头人,开展了心脏体外搭桥等新技术、新项目,诊断、治疗水平大大提高,方便患者治疗疾病,使医院工作量年年增加。
3. 5消化系统疾病顺位由第5位降至第6位。可见,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了,重视科学的饮食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有所改变。
篇4
关键词: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年龄分布
住院患者进行疾病构成顺位分析,是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方法之一[1]。为了解该院住院患者病种的变化规律及年龄分布特点,为医院管理层制定疾病防治措施和医疗资源的配置提供参考依据,现将某医院2009~2013年住院患者前10位疾病构成、年龄分布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资料来源于某医院信息科病案室2009~2013年住院患者疾病分类年报表,按ICD-10标准分类,选择第一诊断为主要诊断,将出院患者按年龄、姓别、系统疾病分类[2],归纳成出院患者疾病构成及顺位表[2]。数据经审核和分类汇总,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得到本资料,资料完整,准确可靠。
2结果
现对某院5年来出院患者前10位疾病构成及顺位情况汇总如下,见表1。
2.1疾病的构成 从表1可见2009年~2013年某院总出院人数为94088例,前10位疾病为85463例,占总住院人数的90.8%。其中呼吸系统疾病19885例,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15713例,消化系统12938例,循环系统12588例,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5290例,肿瘤5012例,分别占总住院人数的21.1%、16.7%、13.8%、13.4%、5.6%、5.3%,这5种疾病共71428例,占总住院人数的75.9%,结果表明:该院疾病的构成主要是常见病和多发病。
2.2疾病顺位 从表1可看出,呼吸系统疾病和妊娠、分娩和产褥疾病5年来一直位居第1和2位,其次是消化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在第3和第4位波动,消化系统疾病从2009年的第3位至2013年降至第4位;循环系统疾病在2009年位居第4位,后至2013年上升至第3位。不容忽视的是肿瘤,从2009年的第7位至2013年跃升为第5位。而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于2013年跃为第10位,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从第10位退出。
2.3从患者年龄和性别来看,5年男女比例为0.77:1。年龄分布情况见表2。在出院患者前6位疾病顺位中,呼吸系统疾病多集中在60岁的人群中;而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主要集中在15~44岁人群;循环系统疾病则多集中在>60岁人群;消化系统疾病则分布在15~44岁、45~49岁、>60岁这3个年龄段;肿瘤则分布在45~49岁、>60岁这2个年龄段;损伤、中毒则集中在15~44岁人群。
3讨论
3.1呼吸系统疾病5年始终居首位,主要是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发病,这几种疾病共计11099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55.8%。其中小于5岁年龄段6290例,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56.7%;大于60岁年龄段2623例,占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的86.3%,所以儿童和老年人是患呼吸系统疾病最主要的患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大气污染、吸咽、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有关,所以应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对儿童和老年人加强防护,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3.2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5年一直居第2位,该院产科凭借过硬的医护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在本地已有一定的影响力,来医院分娩的人数13154例,占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的83.7%,可见主要是分娩的患者,应提高其他妇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3循环系统疾病从2009年和2010年的第4位至2013年上升到第3位,其中大于60岁年龄段7794例,占循环系统疾病的61.9%;而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共计7514例,占循环系统疾病的59.7%;其中大于60岁年龄段6106例,占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的81.3%,脑血管病主要是脑出血和脑梗塞为主。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大量的高糖、高脂高盐饮食,运动量减少,工作压力加大,人口结构进入老龄化,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明显上升,因此医院应积极探索新技术,新疗法,同时广泛开展心脑血管病的宣传,合理饮食结构,适当运动,不定期的健康检查,以降低突发性心、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死亡,延长寿命。
3.4消化系统疾病有下降趋势(从第3位下降到第4位),其主要疾病是阑尾疾病、疝、胆石病和胆囊炎共计5359例,占消化系统疾病的41.4%,其中胆石病和胆囊炎3074例,占消化系统疾病的23.8%。消化系统疾病与人们的饮食结构、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如高脂高胆固醇饮食、饮酒、暴饮暴食,不规律的饮食起居、缺少运动、食品农药超标等原因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3],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3.5损伤与中毒有下降趋势,由于国家对酒驾进行了严格管制,使酒后驾车造成车祸大量减少。但这类疾病多集中在15~44岁人群,占损伤、中毒的44.5%,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来源,因此,有关部门应做好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3.6肿瘤有上升的趋势,从第7位上升至5位,肿瘤5012例,其中恶性肿瘤占54.5%,大于60岁恶性肿瘤1628例,占恶性肿瘤的59.6%,其中结肠、直肠恶性肿瘤占21.8%,气管、支气管肺恶性肿瘤占21.5%。由于食品添加济的滥用,农药化肥的超量使用,机动车辆的不断递增等造成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人们长期处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这些都是肿瘤发病的诱因[4,5]。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大保健知识的宣传,号召人们锻练身体,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7根据以上资料总结分析得出这10类疾病是该院最主要的疾病,特别是前6类疾病的诊治护理应成为该院工作的重点。为医院针对性地加强重点科室的建设、开展相应新技术新项目、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更好地为所在地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徐晓丽.我院10年住院患者前10位疾病顺位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6,13(2):188-189.
[2]叶建华.某院2008-2012年住院患者疾病谱变化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3,20(6):479.
[3]刘群英.我院2007-2011年出院患者疾病构成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3,20(1):75.
篇5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人群广,病情复杂,而且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我院经过长期的护理实践,针对呼吸内科中老年患者的护理重点与难点于2014年1月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中老年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睡眠护理、并发症护理等专项护理措施,文中中将通过对呼吸内科中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中老年专项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以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安全,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100例中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2013年同期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年龄51-78岁,平均(68.75±7.23)岁;男性57例,女性43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炎47例、支气管哮喘34例、支气管扩张19例;住院时间11-33 d,平均(19.53±1.64)d;机械通气时间31-81 h,平均(41.86±11.15)h。观察组中,年龄53-81岁,平均(69.17±8.23)岁;男性58例,女性42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炎43例、支夤芟喘34例、支气管扩张23例;住院时间12-36 d,平均(18.16±1.73)d;机械通气时间33-82 h,平均(40.17±10.89)h。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的诊断均参照王红阳等编写的《呼吸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确诊》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2)年龄≥50岁;(3)自愿参与本组研究,且在入院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伴有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2)伴有精神障碍的患者;(3)伴有恶性肿瘤的患者;(4)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
1.2 护理方法
我院呼吸内科住院部于2014年1月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中老年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睡眠护理、并发症护理等专项护理措施,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护理:
1.2.1 常规护理
(1)生命体征监测:呼吸、咳嗽与气喘是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临床护理中最重要的观测指标[3],因此在患者入院后要加强咳、痰、喘等症状的监测,同时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意识与面色等基本生命体征,记录24 h液体出入量。
(2)口腔护理:每天进行2次口腔护理,及时清除患者口腔与鼻、喉咙部的呕吐物与残血,抑制细菌繁殖,避免真菌感染与口腔溃疡的发生,对于出现真菌感染的患者可用碳酸氢钠粉溶液在感染处擦拭。
(3)基础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操作,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及时更换病服、被褥等,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每2 h协助其翻身1次,并指导其有效咳嗽,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化痰剂、抗生素或呼吸道扩张剂等药物;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责任心,避免院内感染。
1.2.2 专项护理
(1)心理护理:呼吸内科患者由于住院时间普遍较长,经济负担大,而且疾病反复发作,因此经常伴有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治疗与日常生活。在护理中护士要保持温和的态度,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对患者的病情表示理解与同情,并不断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树立治疗信心。
(2)健康教育:定期组织患者参加关于呼吸系统疾病知识介绍的讲座与讨论,使其逐步掌握疾病的防治方法,改变吸烟、饮酒等影响呼吸系统功能的不良习惯,避免疾病反复发作;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劳逸结合,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以及滋阴润肺、清热化痰的食物,忌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对于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要指导其减少在粉尘或可吸入物环境中的滞留时间,降低其对呼吸系统的影响[4]。
(3)管道护理:气管插管是呼吸内科患者常见的护理难题,而且部分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经常需要留置胃管、尿管等多条管道,对护理造成困扰。在护理中对各种管道进行标识,并注明管道的类型、位置、留置时间等信息,便于护理操作[5]。
(4)社会支持:组织患者进行病情交流或文娱活动等集体项目,增强医患、护患以及患者之间的交流,使情感得到宣泄,以维持其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
(5)并发症护理:①肺感染:由于患者长期卧床,肺内残留大量分泌物,为细菌的繁殖提供温床,增加肺感染的发生风险,在护理工作中要注意保持患者口腔环境卫生,经常协助其变换,及时排痰,减少呼吸道中的细菌数量。②VAP:机械通气患者会厌长期关闭,使细菌随唾液进入气道,导致VAP的发生,在护理中要严格按照消毒操作进行,保持气道通畅,避免误吸;加强气道湿化,防止呛咳或窒息。③褥疮:保持被褥干燥、整洁,经常擦洗身体,保持背部、臂部、大腿等处皮肤清洁;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并对压迫处皮肤进行按摩。
1.3 评价标准[6]
本组研究中,分别于入院时与出院时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制定的EORTC QLQ-C30生活质量核心量表对两组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量表评价项目共分为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社会功能5个附表,每个项目得分0-100分,评分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校验,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当P
2.结果
2.1 生活质量
入院时,两组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其中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并发症
住院期间,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呼吸内科中老年患者的住院时间普遍较长,而且病情反复发作,护理难度非常大。尤其是中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经常伴有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护理依从性较差,而且机体免疫力低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VAP、肺感染以及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非常高[7],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中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对患者的预后转归至关重要。
呼吸内科中老年患者的护理始终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近年来关于该领域的研究与报道非常多,朱云霞[8]在一项涉及10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临床护理的研究中发现,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开展人性化的护理模式,经护理,观察组的护理依从性(92%)明显高于对照组(80%),具有统计学意义,P
本组研究中,出院时,两组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其中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住院期间观察组共发生VAP3例,肺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效果理想。但是,专项护理对护士的要求相对较高,而且护理强度更大,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要重点加强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与考核,提高其责任心与安全意识,从根本上保证呼吸内科护理质量的稳步提高。
综上所述,在呼吸内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中老年患者开展专项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住院期间VAP、肺感染以及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钊培.重症肺炎82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16):84.
[2] 班懋洁.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1,25(7):136-137.
[3] 曾玲丽.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2014,12(5):34-35.
[4] 车晓杰,李春梅,刘红梅.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及质量管理[J].吉林医学,2010,31(5):269-270.
[5] 周丽玉.老年重症肺炎护理对策[J].福建医药,2010,32(1):168.
[6] 朱樱花,徐娟,沈春燕.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4,5(11):37-38.
[7] ⒊.呼吸衰竭患者雾化吸入的选择及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6):205-207.
篇6
关键词:急诊;重症;死亡因素
本研究分析急诊重症病例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急诊工作的合理有效开展提供依据,现将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乌鲁木齐市急救中心急诊科急诊重症患者1318例临床资料,根据以下5项条件进行筛选: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的,必须依靠特殊设备或药物维持的循环功能衰竭者;②可能发生呼吸衰竭或已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进行呼吸功能监测或应用呼吸机的患者;③酸碱严重失调及水电解质严重紊乱者;④采取心肺复苏术急救的患者;⑤受其他死亡危险因素威胁需要紧急救治者,符合研究条件患者共计571例,其中死亡168例。本次研究符合伦理学标准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将患者按年龄分为:60岁(n=217);按病变类别分类:循环系统病变162例(28.2%),神经系统病变159例(27.6%),消化系统病变93例(16.2%),呼吸系统病变72例(12.4%),肿瘤30例(5.1%),血液系统病变27例(4.6%),泌尿生殖系统病变16例(2.8%),中毒7例(1.3%),其他疾病5例(0.8%)。
1.2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患者,其诊断全部符合疾病诊断分类标准(以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为准),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疾病过程进行记录整理并收集患者各类信息,例如:发病时间、平均动脉压,以及呼吸、循环、肝肾、凝血等功能是否存在障碍,格拉斯哥昏迷及慢性健康状况和急性生理功能评分情况,探讨可能影响急危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2 结果
2.1疾病谱及基础疾病与病死率病关系 571例患者中死亡168,死亡率为26.4%,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在总死亡构成比中占较大比例,达到70%以上,与危重症患者的疾病分布情况基本一致。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亦为神经系统疾病(29.63%)、循环系统疾病者(28.07%)、消化系统(25.24%),急诊中出现该系统疾病时提示医生应进行密切观察。
在此次研究的571例患者中出现伴随基础疾病共814例次,其中伴随高血压163例,慢性心功能不全14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29例,糖尿病105例,慢性肾功能不全97例,脑血管疾病73例,肝硬化24例,其他83例,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急诊重症患者多发的伴随疾病主要为:高血压、慢性心功能不全及COPD三种。出现伴随基础疾病的患者中,患伴随肝硬化、慢性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及COPD的重症患者的病死率较高,分别为54.17%、38.19%、31.51%、28.68%。
2.2急诊重症患者死亡因素分析 采取单因素法分析,据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发病时间,以及平均动脉压、呼吸状况、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格拉斯哥昏迷及循环、肝肾功能,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等因素均会对急诊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产生一定影响。分析显示,呼吸、循环、肝肾功能障碍三项因素对急诊危重症患者的影响较大,属于死亡的危险因素,同时,40~60岁年龄段的患者死亡率较高,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3 讨论
通过对患者疾病谱的分析可知,急诊重症患者的疾病构成比例中主要为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对不同预后患者分组进行调查发现,在总死亡构成比中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肿瘤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占70%以上的比重且病死率较高。神经系统疾病中主要以脑卒中为主,而循环系统疾病中以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为主。神经系统疾病与循环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突然病情恶化快两大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是急诊中的常见疾病,针对此类疾病的紧急救治需从优化急诊科医务人员结构和新技术引进两方面着手以提高业务能力,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对研究对象进一步开展多因素分析可知,40~60岁年龄段患者死亡率较高,提示急诊临床工作者对该年龄段重症患者给予重视。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且各器官功能衰退较严重,为抢救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与风险。因此,应针对老年患者急救进行更系统专业的专题讲座与培训,完善老年患者急救流程,为挽救患者生命做出最大限度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7
认识儿童鼾症
睡眠是一种生理现象,对儿童来说不仅可以恢复体力,储存能量,促进体格生长,同时还有助于神经系统的发育。因此充足的睡眠无疑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传统观念认为“打呼噜”是睡得香的表现,为什么会导致林林学习成绩下降呢?
“打呼噜”是睡眠中常见的一种节律性较响亮的异常呼吸音,在正常人睡眠时出现轻微的鼾声是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程度不同的呼吸节律异常甚至呼吸暂停、憋气、惊恐、遗尿等症状,则属病理征象,临床称之为“鼾症”。鼾症的主要原因是睡眠时喉以上的气道狭窄,气流通过狭窄区的黏膜皱襞及分泌物时阻力增高,且部分或完全阻塞而形成鼾声。严重的鼾症,睡眠时有多次的呼吸暂停发作,伴有缺氧,为睡眠呼吸障碍,亦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其反复发作性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频繁觉醒引起的睡眠不完整,导致神经体液的一系列改变,如神经调节功能失衡、儿茶酚胺、肾素一血管紧张索、内皮素分泌增加、微血管收缩、内分泌功能紊乱、血液动力学改变、微循环异常等。因此鼾症不能简单的视为生活中影响他人休息的厌烦声响,更不能认为是睡得香,而是需要进一步仔细检查的一种临床疾患。
儿童鼾症的危害
鼾症可引起儿童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常见表现有睡眠时打鼾、憋气、张口呼吸、呼吸暂停、白天嗜睡等。并可引起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特别是对心、肺、脑血管损害,出现高血压、肺动脉高压、夜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儿童各系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需氧量相对较大,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长期缺氧频繁发作或持续时间过长将导致神经调节功能失衡。夜间慢性缺氧将干扰脑组织能量代谢,影响神经细胞正常生长发育,可以出现脑电图异常,神经认知异常,注意力分散、多动及智力减退,致使儿童体格及智力发育障碍,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林林上课总是心不在焉,打不起精神,进而使林林的成绩一降再降就是“打呼噜”导致睡眠呼吸障碍的结果。
如何诊断鼾症
目前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鼻咽侧位x线片了解鼾症严重程度及是否存在上呼吸道阻塞以及阻塞的部位。明确诊断则需要进行多导睡眠监测,监测脑电、眼电、下颌肌电、心电、血氧饱和度、口鼻气流、胸腹运动、腿动、鼾声及记录等,连续监测7小时以上,根据其呼吸暂停事件发生频率进行诊断。鼾症的治疗方法
鼾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两种。
非手术疗法以减肥、睡眠时调整和睡眠时应用无创呼吸机持续正压通气为主,后两种方法有可能干扰人体的睡眠质量。
而手术疗法适合于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或颅面部发育异常的儿童,儿童扁桃体腺样体属外周淋巴腺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不宜随意过早切除。应根据儿童病变部位、严重程度慎重选择进行手术治疗。
家庭护理建议
鼾症儿童的家庭护理应注意加强体格锻炼。尽量减少呼吸道感染,避免辛辣食物、“二手烟”等外界不良刺激,肥胖儿童应适当减肥,多做运动,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习惯。保证充足优质的睡眠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排痰通气除咳喘呼吸疾病可逆转
呼吸系统疾病的共同症状表现为:咳嗽、气喘、咳痰、呼吸困难等,具有气道堵塞,反复感染,气体交换障碍,对呼吸功能造成进行性破坏等病理特征。如果治疗不当,往往难以逆转,易导致多种病发症,直至呼吸衰竭。
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规治疗,目前主要停留在“对症治疗”阶段:使用各种抗生素、扩张气管类药物、祛痰化痰类药物,或服用大量中药进行调理,或用氧气疗法来改善缺氧。药物治疗和吸氧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而且只能暂时控制病情,不能解决气道阻塞和气体交换障碍问题,肺内通气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使病症久治不愈,甚至越治越重。
临床研究显示,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难题在于:痰液长期阻塞呼吸道,造成反复感染和呼吸阻力增大;患者肺泡内潴留大量残气。二氧化碳呼不出来,氧气自然吸不进去,导致人体缺氧。
医学界将“负压脉动疗法”定义为:应用负压脉动震荡气流,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排除痰液、疏通气道、消除炎症、清除气体交换障碍,恢复正常呼吸功能的物理康复疗法。其基本原理可概括为:通过“负压”来实现自主排痰,清除肺毒素、疏通气道;通过“脉动”来改善肺部微循环、增加血氧交换量、清除二氧化碳潴留、消除炎症。
“负压脉动疗法”的治疗核心是提高患者的呼吸动力和自主排痰能力,是医学界公认的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先进治疗理念和方法:
排痰通气负压脉动振荡气流直接传导至各级支气管和肺泡,产生涡旋气流帮助肺内的残气呼出体外;同时增强支气管纤毛运动能力,振动痰液松动,在气流的带动下附壁爬升,痰液快速排出,缓解气道痉挛,有效疏通气道。
控制感染呼吸道和肺内的温湿环境和大量分泌的黏液,是细菌和病毒滋生的温床,痰液长期滞留是反复感染的主因。负压脉动疗法通过彻底清理患者的呼吸道,达到彻底消炎,避免反复感染的目的,使患者逐渐减少或停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
消除呼吸障碍负压脉动疗法有效清除肺泡内潴留的二氧化碳,降低肺内压,增加肺动力和肺部微循环,改善肺内通气环境,增强血氧交换能力;
解决缺氧负压脉动疗法从助力“呼气”人手,呼气量的提高,必然带动吸气量的增加。增强呼吸动力,提高患者有效深呼吸的能力,提高呼吸效率,使患者依靠自身呼吸能力的提高来解决缺氧问题。
“负压脉动疗法”是真正的“对因治疗”,其科学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众多权威医疗机构的临床验证,被医学界誉为“呼吸系统疾病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医学空白。――摘自《呼吸疾病的物理疗法》
1990-1992年,在北京协和医院、总院、304医院、北医第一附属医院、第四医院进行临床实验,由八家权威机构组织的专家组,对负压脉动式清肺仪进行鉴定,获得一致好评,取得“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1992年,北京市医药总公司批准负压脉动式清肺仪为国家Ⅱ类器械注册证,准予上市。
1993年被列入国家级火炬项且计划,并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产品项目。
2004年被批准为高新技术企业京科高字0411008A04497号。
2004年清肺仪被评为“中国医疗器械十大影响力品牌”。
2004年,中科院、北京协和医院以及上海中山医院联合进行基础医学实验,进一步验证负压脉动作用于气管和肺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取得了权威的医学数据和临床报告。
篇8
中国实用医药(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 issn:1673-7555 cn:11-5547/r 邮发代号:80-600 周期:旬刊 出版地:北京市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 中国实用医药期刊简介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专业性学术期刊。由中国实用医药杂志社出版发行。
主要栏目
设有:论著、短篇论著、专家论坛、专题报道、综述、临床医学、药物与临床、实验与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临床案例、中医中药、药物研究与鉴定、药物质量控制、药品检验、药物经济学、卫生论坛、检验论坛、诊治分析、误诊分析、医学影像技术、医院建设与管理、医药教学、康复论坛;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产科疾病、儿科疾病、五官科疾病、肿瘤科疾病、血液内分泌疾病;医技检查与临床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结核病、呼吸系及胸部疾病、老年疾病、骨科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皮肤性病;药学进展、药物制剂、药事管理、呼吸系统用药专栏、神经科药物专栏、循环系统用药专栏、感染科用药专栏、 儿科用药专栏、中药及天然药物专栏、妇产科用药专栏、消化系统用药专栏、泌尿系统用药专栏、精神科用药专栏、五官科用药专栏、皮肤性病科用药专栏、代谢疾病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专栏、男科及泌尿系统用药专栏、抗病毒药物专栏、传染病药物专栏、抗结核病药物专栏、老年病药物专栏、心血管系统药物专栏、中西医结合用药专栏、抗艾滋病及感染性疾病药物专栏、生物制品专栏、抗微生物药物专栏、激素及影响内分泌的药物专栏、用药指南、药事组织、制剂技术、调查研究与分析、临床医学信息学、医院数字化、临床与护理工程、医疗设备维修与管理、医学图书与情报、护理园地、医院建设与管理、经验荟萃等栏目。
篇9
目的 了解痴呆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9年1月至7月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精神科联络会诊明确诊断为痴呆的6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与242例会诊后明确为非痴呆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痴呆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非痴呆患者〔(81±7)岁 vs (59±18)岁,P
【关键词】 痴呆;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
认知功能减退、神经精神症状和日常社会生活功能减退是痴呆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中,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是患者和照料者心身压力的主要来源,并且是导致患者住院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1〕。行为症状主要包括躯体和言语性攻击及无目的漫游、激越,脱抑制、叫喊等。BPSD主要包括抑郁、焦虑、幻觉和妄想。本研究旨在对精神科会诊的住院痴呆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希望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1月至7月我院精神科会诊的住院患者307例,年龄≥18岁。其中符合国际疾病诊断和分类标准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痴呆患者65例(21.17%,痴呆组),同期精神科会诊的非痴呆患者242例(78.83%,非痴呆组)为对照。
1.2 资料收集
精神科会诊医生在收到会诊单的48 h内进行会诊,通过向患者家属、主管医生、陪护人员了解病情,采集病史,对患者进行精神检查,根据ICD10做出诊断,给予处理意见。会诊医生系统收集患者资料并记录一般人口学资料、请求会诊的科室、精神障碍的既往史、会诊原因和住院的主要躯体疾病、精神科诊断和处理意见。
1.3 会诊原因
分为11个类别:认知障碍、物质相关的障碍、精神病发作、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有精神障碍病史、行为紊乱、睡眠障碍、不能解释的躯体症状、自杀评估、其他。根据ICD10,将会诊前诊断或拟诊的各种躯体疾病进行分类,包括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新生物(肿瘤或癌症)、营养代谢和内分泌、手术或创伤、药物中毒或过量、多系统疾病、待诊或其他,共12个类别。
1.4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χ2检验、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痴呆组共65例,平均年龄(81±7)(20~96)岁,非痴呆组242例,平均年龄(59±18)(18~90)岁,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6,P=0.000)。痴呆组男性23例(35.38%),女性42例(64.62%);非痴呆组男性64例(26.45%),女性178例(7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1,P=0.15)。
2.2 请求会诊的科室和主要原因
痴呆组主要来自呼吸内科、老年科和骨外科,比例高于非痴呆组,而来自神经内科和其他外科者较少,与非痴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于请求会诊的原因,痴呆组与非痴呆组比较有明显差异(χ2=67.89,P=0.000)。痴呆组以行为紊乱、精神病性发作、认知障碍作为会诊原因的比例高于非痴呆组,而焦虑、不能解释的躯体症状、有精神障碍病史低于非痴呆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表2 两组患者会诊的主要原因比较(略)
2.3 导致住院的主要躯体疾病比较
躯体疾病类别中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3,P=0.022)。痴呆组呼吸系统疾病、创伤或手术比例(29.2%,20%)高于非痴呆组患者(14%,11.2%),而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疾病的比例(15.4%,15.4%)低于非痴呆组(21.5%,27.7%),但仅呼吸系统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2,P=0.020)。其他疾病类别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患者同时罹患多种疾病,以会诊当日已经明确的诊断计数,痴呆组患(4.6±2.1),非痴呆组(3.2±2.3),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4.29,P=0.000)。
2.4 痴呆的诊断和处理
各科医生对65例痴呆患者的初步诊断为精神病性发作19例(29.2%),抑郁障碍14例(21.5%),认知障碍11例(16.9%),谵妄及焦虑障碍各7例(10.8%),睡眠障碍4例(6.2%),其他3例(4.6%)。30例(46.2%)痴呆患者在精神科会诊前已经给予药物治疗,其中抗精神病药物13例(20%),镇静催眠药物17例(26.2%)。
65例痴呆患者经精神科会诊明确诊断后,63例(96.9%)应用药物治疗,其中25例(39.7%)应用奥氮平(1.25~15 mg/d),12例(19.1%)应用利培酮治疗(0.5~2 mg/d),5例(7.9%)应用喹硫平(12.5~150 g/d),2例(3.17%)应用氟哌啶醇(1~4 mg/d),6例(9.2%)应用抗抑郁药,12例(19.1%)应用镇静催眠药物,11例(17.5%)给予胆碱酯酶抑制剂;2例(3.1%)安排了随诊。
3 讨 论
国外研究发现,有研究认为,50%~80%的痴呆患者病程中出现过BPSD的表现〔2〕,国内痴呆患者中49.33%在近一个月内出现过至少一种神经精神症状,35.66%为临床显著性症状〔3〕。BPSD不但造成痴呆患者本人的痛苦和功能丧失,加重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给照料者带来极大的困难,而且还是该类患者入院及住院陪护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老年人的精神行为异常。
由于痴呆患者会表现出片段的幻觉、妄想,言语和行为的紊乱,综合医院医生可能将其误认为是精神病性障碍、抑郁或其他障碍〔4〕。本组痴呆患者一半以上的会诊原因为精神病性发作或行为紊乱,导致治疗和护理的困难,提示目前的精神科会诊依旧是传统的反应式的方法,即具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行为紊乱,对躯体治疗的影响较大的患者更容易得到早期会诊〔5〕。而且由于痴呆是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花费增加的明确的预测因素〔6〕,因此,正确识别和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痴呆发展到晚期,运动系统障碍明显,易于出现外伤性损害;并发各种感染、心脑血管病、拒食及重度营养不良等。首位死因为肺部感染〔7〕。本组资料显示痴呆患者多因呼吸系统疾病、创伤或手术住院。本组资料中来自神经内科的痴呆患者明显少于其他科室,可能系神经内科医师对痴呆本身认识比较充分而且有一定的处理能力,只有当处理困难时才请精神专科会诊。
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治疗目的是希望减轻症状,增加患者、家属或照料者的舒适和安全。临床主要应用药物治疗BPSD。治疗时应明确症状类型,以便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BPSD的药物主要有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8〕。本研究结果与上述观点一致。使用抗精神病药者一半以上使用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等。这与现有的研究结果所支持的用药选择一致〔9〕。
综上,对综合医院因呼吸系统疾患、创伤或者手术住院的高龄患者表现有行为紊乱、精神病性发作应注意合并痴呆的可能。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精神科医生采用的主要处理措施。早期发现、干预BPSD,恰当的治疗,虽不能逆转认知功能,但能维持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Steinberg M,Sheppard JM,Tschanz JT,et al.The incidence of mental and behavioral disturbances in dementia.The Cache County Study〔J〕.J Neuro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3;15():3405.
2 Lyketsos CG,Lopez O,Jones B,et al.Prevalence of 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 in dementias result from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J〕. JAMA,2002;288(12):147583.
3 解恒革,王鲁宁,于 欣,等.北京部分城乡社区老年人和痴呆患者神经精神症状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10):82932.
4 Haneen MS,Fink P,Frydenberg M,et al.Mental disorders among internal medicine inpatients:prevalence,detection,treatment status〔J〕.J Psychosomatic Res,2001;50(4):199204.
5 Kishi V,Meller WH,Kathol RG,et al.Factors affe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ming of psychiatric consultation and general hospital length of stay〔J〕.Psychosomatics,2004;45(6):4706.
6 Waneata J,Benda N,Windhaber J,et al.Does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increase the length of stay in general hospitals〔J〕?Gen Hosp Psychiatry,2001;23(1):814.
7 徐英,夏峰,孙宜萍.152例痴呆晚期患者并发症及死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11):774.
篇10
对抢救室的利用情况患者就诊时间:排除慢性病临终状态入院和发病时间不详的患者,184例患者中有明确发病至就诊时间的163例,患者就诊时间最短5min,最长49h,平均48min。就诊时呼吸、心搏停止者35例。就诊抢救室行心肺复苏失败及放弃抢救者136例占73.9%,从就诊抢救室进入相关科室抢救无效死亡者48例占26.1%。死亡病例在抢救室平均治疗时间由高到低依次为急性呼吸道感染(平均86.2h)、急性脑梗死(平均68.6h)、急性脑出血(平均58.3h)、恶性肿瘤(平均57.3h)、上消化道出血(平均26.4h)、心血管病(平均21.9h)、中毒(平均8.6h)。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在急诊抢救室所需要的时间明显高于恶性肿瘤、上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病、中毒(P均<0.05)。另一方面,急性脑出血和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急诊抢救室的时间明显高于上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病、中毒(P均<0.05)。
使用呼吸机及胸外按压情况死亡病例中使用呼吸机者156例占63.4%。呼吸机使用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消化道出血(72.2%)、心血管病(60.9%)、急性呼吸道感染(57.1%)、急性脑出血(53.6%)、急性脑梗死(50.0%)、恶性肿瘤(22.2%)。胸外按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消化道出血(61.1%)、心血管病(58.7%)、急性脑梗死(41.7%)、急性脑出血(33.3%)、急性呼吸道感染(25.0%)、恶性肿瘤(11.1%)。恶性肿瘤患者呼吸机使用比例明显低于上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病、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脑出血、急性脑梗死(P均<0.05)。恶性肿瘤患者胸外按压比例明显低于上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病、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P均<0.05);与急性呼吸道感染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60岁以上组死亡人数较≤60岁组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上心血管疾病、急性脑出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脑梗死、恶性肿瘤比例高于<60岁组(P均<0.05)。61~80岁组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病比例高于40~60岁组,与>80岁组无显著性差异。>80岁组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比例高于其年龄组(P均<0.05),见表1。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抢救室前三位的死因由高到低依次为心血管疾病、急性脑出血、急性呼吸道感染。脑血管意外、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是我院急诊科常见患者死亡原因。近年来,心脑血管意外患者逐年递增,且有年轻化趋势[1]。本研究同时发现不同年龄组死因也有差异,10岁儿童主要死因为先天性疾病等;<40岁人群的主要死因为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41~60岁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61岁以上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因此,如何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是急诊科医生一直关注研究的问题。
加强院前急救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就诊时间最短5min,最长49h。而就诊时呼吸、心搏停止者156例,就诊抢救室行心肺复苏失败及放弃抢救者占73.9%。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目前人们的急救意识淡薄,急救知识和技能匮乏,面对突发急诊或意外事件不能正确处理。故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大院前急救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急救能力。②120急救网络不完善,需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120急救系统的认识。当发生意外情况时,由家属或身边的人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专业的救护比提供私人运送更为重要。“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120接到求救电话时,通过电话指导自救,并迅速出车,到达现场后病情估计与抢救护理应同时进行。③部分患者入院时基本信息及病史不明,从而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应建立居民急救系统,完善居民档案,将会对急救提供极大的帮助。④院前急救与到达院内后抢救的衔接不充分。医院应开通绿色通道,做好危重患者到达医院的一切急救准备,等待病情稳定后进一步住院治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