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的资产评估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矿产资源的资产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矿产资源的资产评估

篇1

[关键字] 固体矿产资源 评价 研究

[中图分类号] P624.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2-1

1 固体矿产资源评价概念与任务

固体矿产资源评价是指利用地质工作中所获取的相关数据与资料,应用地质理论和科学的方法,在总结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矿产资源信息,从而对地壳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单元内矿产资源的潜力、利用的可能性及其经济价值做出合理的评估。其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搜集评价区内的信息(地、物、化、遥信息),在现代地质成矿理论的指导下,提取成矿信息,并对各种成矿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成矿有利地区,估算其资源量和经济价值。

2 固体矿产资源评价的意义

固体矿产资源评价涉及多门地质学分支学科,属于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矿产资源评价的成果既是编制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和部署地质工作的科学依据之一,又是对固体矿产资源的科学管理,对扩大寻矿效果,进一步提高矿产勘查工作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固体矿产资源评价发展阶段

(1)矿产资源评价的探索阶段。在50-60年代,以阿莱斯提出单元中矿床数服从泊松分布的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模型作为起点,进行各种形式的区域性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其实质是在确立典型区域成矿条件下,使用经验地质类比法,把找矿目标从已知区推向未知区。

(2)矿产资源评价的实用推广阶段。在70-80年代初,进行成矿预测理论和方法全面总结。1976年在挪威的洛恩举行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98项专题提出了六种资源预测的标准方法,有区域价值法、丰度估计法、体积估计法、矿床模拟法、德尔菲估计法和综合方法。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人工智能中心建立的勘探者(PROSPECTOR)专家系统为代表,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成矿预测专家系统。而我国起步较晚,以赵大鹏院士领导的研究集体建立的中大比例尺矿床统计预测专家系统(MILASP),王世称教授领导的研究集体跟踪国家"863"计划完成的综合信息成矿系列预测专家系统为代表。这一阶段,矿产资源评价进行地质经验类比的定性评价与数学统计的定量评价开始汇集为统一的系统,开创了矿产资源评价的新篇章。

(3)矿产资源评价的信息化阶段。在80年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对矿产资源需求与日俱增,日益严峻的矿产资源短缺形势推动了矿产资源评价的新。现代矿产勘查工作产生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GIS等大量专题信息,通过计算机定量分析技术进行信息合成和综合。我国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也有突破性进展,较有代表性的有:赵鹏大作为中国矿产资源定量评价的先驱,根据"地质异常导致成矿预测"的理论和评价工作阶段性特点提出和实践了"三联式"5P地质异常定量评价方法。王世称教授从地、物、化、遥、矿产资料信息综合出发,强调矿产定量预测与其他预测相结合,独创了综合信息矿产资源评价方法。90年代以后,以中国地质科学院肖克炎研究员为首的在MAPGIS软件平台开发的矿产资源评价系统和中国地质大学胡光道教授领导的研究集体在MAPGIS软件平台开发的金属矿产资源评价分析系统为代表。基于GIS的资源评价定位预测方法,诸如神经网络模型、特征分析、证据权、分形等得到广泛应用。

4 固体矿产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

4.1 固体矿产资源地质评价

评价理论归纳有:地壳矿产资源富有度理论、地质解释理论、类比理论、模型理论、地质变量的综合和分解理论等。

4.1.1 固体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找矿勘查的前期工作,是由国家投入,政府实施的公益性地质基础工作,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理论主要包括:矿产定位理论、相似类比理论、求同求异理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地质方法和数理方法。

4.1.2 GIS 技术应用

矿产资源地质评价中,利用GIS 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反推找矿模型,实现了评价模式的转变。从矿产资源地质评价发展的轨迹来看,逐渐向空间多维、智能化、信息化的趋势研究。

4.2 固体矿产资源经济评价

固体矿产资源经济评价就是在矿产资源地质评价的基础上,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到利用的全过程,把人们的收益与消耗做出对比,综合地评价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根据矿产资源资产占用单位的不同目的或国家特定目的的需要,由矿产资源资产评估机构依据矿产资源地租理论和现代会计计价理论以及国家的有关政策,对矿产资源的未来收益所作的科学评定和估计。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的方法有边际机会成本法、矿产资源价值的估算模型法等方法。

4.3 固体矿产资源环境评价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野生动物植生存环境的改变、水污染等。矿产资源环境评价方法有矩阵法、图型叠置法、系统图示法、环境影响预测模型法、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法等等。评价方法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单目标向多目标、由单环境要素向多环境要素、由单纯的自然环境系统向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综合系统、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资源的、生态的、环境的方面,对其费用和效益论证是否开发, 更要考虑社会的效益与成本、资源功能的退化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

4.4 固体矿产资源综合评价

矿产资源综合评价综合了地质的、经济的、环境的、社会的等因素是一种多因素多指标相对全面的评价,有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矿产资源联合评价、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矿产资源持续综合利用评价等。

固体矿产资源评价应该既要发挥地质理论经验优势,总结研究区域成矿规律,根据区域成矿模型和实际勘探资料圈定成矿远景区,充分利用GIS工具,对地、物、化、遥等信息进行挖掘,针对不同矿床类型的成矿地质作用开展深入研究,选择出最优的固体矿产资源评价模式。

篇2

关键词:采矿权 抵押贷款 应用效果

一、采矿权抵押贷款的重要性

煤炭资源的勘探和开采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从取得矿业权到矿井巷道的建设,以及技术的引进、设备的购置、各种税费的支付,加上资源整合政策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对于非上市的煤矿企业而言,银行贷款是主要的融资方式。随着国家稳健货币政策的深入实施,信贷投放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调控措施,商业银行信用贷款的规模大幅度缩减。以股东或母公司担保贷款是大多数煤矿企业的贷款方式,但是这一贷款方式有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提高了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降低了母公司再融资的能力,如何寻找更好的融资途径,成为各个煤矿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采矿权作为煤炭行业的主要物权资产,以其作为融资担保,不仅是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有效手段,同时可以使企业的融资途径多元化。近年来,煤炭企业采矿权抵押贷款既受到各大商业银行的追捧,又成为煤炭企业融资担保的主要方式,采矿权作为煤炭企业合法有效的物权资产,若行使抵押融资,其融资成本低、效率高、股东风险小,并对加强财务管理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

二、采矿权抵押贷款的概述

《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业权是按法定程序取得,并在法定矿产资源主管部门登记,在批准的区域和有效期限内,勘探、开采被许可的矿产及其共生、伴生矿产的权利,是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派生出的他物权。符合抵押品的法律规定。另据《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国土资发[2000]309号)的通知,“矿权抵押是指矿业权人作为债务人,以其拥有的矿业权在不转移占有的前提下,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的行为”。采权矿抵押贷款,是指采矿权人基于资金需求,以其拥有的采矿权在不转移占有的前提下,将该资产抵押给债权人,获取资金支持的过程。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依法享有该资产的优先受偿权。

三、开展采矿权抵押贷款的四个前提

(一)采矿权必须权属清晰,无争议

采矿许可证的采矿权人与实际经营的法人名称(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必须一致,在国土部门取得采矿权登记备案的股东或所有权人必须与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的股东或所有权人保持一致,包括股权结构比例,否则在矿权抵押备案时,企业信息登记不吻合,需做矿权变更登记。

(二)股东会及董事会决议

依照《公司法》第十六条,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因此,采矿权抵押贷款必须按照《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要求,经股东会及董事会决议通过,形成书面材料,作为国土部门备案的依据。

(三)出据缴纳采矿权使用费及采矿权价款等证明材料

企业要出据相关证明材料,证明已经按国土部门下发的采矿权分期缴纳通知书,按期缴纳采矿权价款、采矿权价款使用费、每年按产量核定缴纳的环境治理保证金,以及有关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缴纳情况。

(四)采矿权担保的批准

国有煤炭企业在采矿权抵押前,要征得煤炭企业主管部门的许可。根据国有资产担保管理相关规定(如《河南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办法》豫国资文[2006]124号),采矿权抵押前,要报经上级公司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

四、采矿权抵押贷款应关注六个环节

(一)采矿权评估机构的选定与申批

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91号)规定,评估机构必须是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具有法人资格、并持有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含计划单列市)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的单位。评估机构一般由申请立项的单位委托,属国有矿山企业采矿权评估,国有资产占有单位提出申请,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上级公司批准同意,同时也是拟贷款的金融机构准入的具备资信要求的评估机构。

(二)采矿权评估方法及过程

采矿权评估结果是决定贷款额度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评估时,一方面要严格遵循评估谨慎性原则,尽可能避免银行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不应该随意压低采矿权价格,评估人员应尽量做到评估公平合理。采矿权抵押贷款抵押权设定时,评估的对象是采矿权使用权的抵押贷款价格,由此可见,采矿权抵押权设定评估与一般的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其他采矿权评估方法基本相同,即可以用现金流量法、收益法、收益权益法来进行评估。

现金流量法,是将矿业权所指向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作为一个现金流量项目系统,从项目系统角度看,凡是项目系统对外流入、流出的货币称为现金流量,同一时段(年期)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差额称为净现金流量,项目系统的净现金流量现值之和,即为采矿权评估价值。收益法,是根据预期收益原则和贡献原则设计的。资产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能为资产所有者或占有者带来未来收益,未来收益的大小决定了资产价值的高低。因此,采用收益法评估采矿权,是按照将利求本的思路,通过估算待评估采矿权实施后的未来预期收益减净利润现值之和,即为采矿权评估价值。收益权益法,是在收益途径评估原理基础上,把收益途径评估的财务模型的计算程序简化,通过采矿权权益系数调整销售收入现值,计算采矿权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

一般说来,对新建、在建煤矿的采矿权抵押贷款评估,适合采用现金流量法;对于正常生产煤矿采矿权抵押贷款评估,适合采用收益法;对于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和矿井生产建设规模均为小型的企业,适合采用收益权益法。当然有时也可多种评估方法并用,以便相互验证。总之,国有采矿权评估,应在国有资产主管部门管理下进行。应对各种方法评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和调整,以得出合理的资产重估价值做为贷款依据。

(三)评估结果备案

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国资办发[1992]36号)要求,国有资产占有单位收到资产评估报告书后提出资产评估结果确认申请报告,连同评估报告书及有关资料,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上级公司备案。备案分为审核验证和确认两个步骤,先对资产评估是否独立公正、科学合理进行审核验证,然后提出审核意见,并下达资产评估结果确认通知书。

(四)采矿权抵押余值在合同中的约定

银行根据评估机构出据的评估报告,通过风险评定,一般按评估价值的50%-60%贷款率放贷,若银行放贷金额未达到评估价值与行业放贷比率,抵押人已经抵押的采矿权实际上是整个采矿权的一部分,故在合同签定时要明确,其未曾抵押的剩余部分可再抵押贷款。

(五)抵押合同贷款年限的要求

抵押合同中抵押人的采矿权的设定必须结合采矿权证的有效时限,金融机构抵押人所担保的债务的履行期限,不得超过采矿权出让合同约定的期限减去原采矿权人已经使用期限后的剩余期限。

(六)采矿权抵押登记与解除

根据国土资源部《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第五十二条规定,“矿业权设定抵押时,矿业权人应持抵押合同和矿业权许可证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备案手续,矿业权抵押解除后20日内,矿业权人应书面告知发证机关。”故企业在设定采矿权抵押与解除时,要遵守上述规定及时向国土部门报告。

五、采矿权抵押贷后风险应对

(一)关注采矿证的有效管理,防范矿权丧失风险

企业应针对采矿权证的有效设立、使用加强内部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国土资源部门的相关要求,按时参加矿权年检,及时缴纳环境治理保证金,分期支付矿权价款,按月申报资源税,足额交纳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关注采矿许可证期限届满前依法申请续延,防范矿权法定义务出现,导致矿权丧失。

(二)分散企业贷后经营风险,引入保险机制

煤炭开采属于高危行业,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可能导致矿井停产整顿、矿权的吊销或灭失,企业引入保险保障机制,降低抵押权的实现产生的损益,企业应充分评估价值,购置财产险,按照从业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工伤保险,以分散企业经营风险。

(三)建立银企沟通机制,动态应对政策风险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有限的资源,各国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加以必要的限制与干预,因此,采矿权的有效利用及抵押权的行使容易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的影响。为确保银企双方利益,建立贷后沟通互动机制,企业应定期向金融机构报告贷款使用情况、贷后安全生产经营状况、矿井重大地质变化、煤炭市场态势;金融机构应跟踪监督企业贷款使用方向,定期组织贷后调究、金融风险评估及防范指导;银企强化沟通交流,动态关注行业波动,深入研究应对国家政策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风险承担能力

企业的经营效果对采矿权价值的体现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应加强经营管理,降低矿权抵押风险,提高风险承担能力。首先,企业要从安全管理着手,重视安全管理,关注安全设施、设备及员工培训的足额全面投入,确保安全工作长效稳定发展;其次,企业要强化内控管理,着力于经济利润的实现,提升抗风险能力,提高无形资产矿权的价值,确保偿债能力。

六、采矿权抵押贷款的应用效果

采矿权抵押贷款在煤炭企业的应用,实际收到的效果如下:

一是降低股东融资担保的风险,企业靠自身物权抵押贷款,减轻股东担保贷款的压力,保证了股东的再融资能力,这对于集团企业的基本结构优化非常重要。

二是筹资额度高,按需放贷财务费用少。资源储量丰富优质的矿山,通过法定评估结果,可一次性解决项目建设资金,投产流资贷款,实施以投定筹,按需放贷,财务费用合理。

三是融资成本低。矿权抵押贷款,除支付评估机构评估费外无其他费用。

四是融资效率高,利息率合理。从申请采矿权担保、到抵押登记行政审批正常需30个工作日,金融机构的贷前预审可交叉作业,效率高,长期固定资产贷款一般利息率较低。

五是多元化筹资,找到了一种更适合的融资方式。

采矿权抵押贷款打破传统融资模式,引入多渠道筹资机制,不但解决了煤炭企业初始投资数额大的现实问题、投产后的流资问题,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使投资者利益最大化,有利于企业持续稳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树森.对采矿权抵押贷款风险的思考[J].广西金融研究,2007(5).

篇3

[关键词]煤炭企业;专项审计;问题;方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007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01

煤炭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与国民经济的景气程度有很强的相关性。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目前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70%以上,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煤炭产业仍将是我国能源的支柱产业。

经历了煤炭行业“黄金十年”的发展之后,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加大,高耗能产业受到限制,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煤炭消费需求不旺。随着煤炭资源的整合,主要产煤大省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的矿井产能将逐渐释放,国内煤炭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目前,国内煤炭价格已接近一些大型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处于低谷时期。同时,伴随着煤矿估值的降低,各煤炭主产区的交易也逐渐增多。笔者具有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和矿业权评估师3个执业资格,参加过山西和内蒙古多地的煤矿产权变动的审计和评估业务,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两点在煤矿产权变动的专项审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 采矿权

采矿权是煤炭生产企业合法存续的基础,山西和内蒙古等地存在较多的民营矿山,财务基础很差,有时为应付审计,临时虚构帐套和凭证。审计人员必须在对国家和当地政策了熟于心的基础上才能发现纰漏并让对方服气。采矿权价值确定涉及的参数主要包括:资源储量、可采储量、生产能力、矿山服务年限和评估计算年限、产品方案、采选技术指标、后续地质勘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更新改造资金、流动资金、销售收入、总成本费用、经营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企业所得税、采矿权权益系数和折现率等。其中资源储量作为矿业权价值评估中的出发点,直接影响采矿权价值的大小。用通俗的话来说,矿业权的资源储量越大,该矿业权的价值就越大。但是各省实务操作中又有不同,比如山西省按照全部保有储量为基础收取价款、内蒙古按照可采储量为基础收取价款。国土资源部为确保国有资源收益不流失,明确规定探矿权、采矿权评估必须以矿产资源储量报告或与评估有关的其他地质报告为依据。矿产资源储量报告中的矿产资源储量必须符合国家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有关办法的规定要求。资源储量必须得到国土部门的评审认定,是审计核查的关键点。审计中,应以国土部门评审认定的储量为依据,核查评估单位采用的数据是否符合其规定,如未采用国土部门评审认定的数据,则认定评估方法违规,选定资源储量数据小于评审认定的数据,会造成少评估采矿权价款,最终造成国有资源收益流失的问题。此外,还要关注是否存在滥用假设,除储量之外,影响价值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就是售价和折现率。与储量不同,这两个因素要借助于职业判断,合理的假设是可以的,但必须要甄别滥用假设。

2 井下实物资产评估

煤矿井下实物资产具有隐蔽性强、专业性强、不易进行实物监盘、历史因素多等特点,给评估煤矿的井下实物资产造成很多障碍。评估人员往往无法去现场进行实物监盘(按照煤矿安全操作规程,未经培训的人不能下井),更无法确定实物资产种类、数量、状态等。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只能依据对方提供的财务资料、生产资料和工程管理资料进行评估。因此,在国有小煤矿改制转让给民营资本,或民营资本所有的小煤矿转让给国有大型煤矿企业的过程中,某些不法分子就会利用这一漏洞,少评或多评井下资产,达到廉价获取国有资产或高价将资产卖给国家的目的。

篇4

关键词:DCF法 实物期权 互补性

中图分类号: F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136-02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矿业权的有偿取得依法转让、合理取得制度已经开始实施。国家为了推动行业自律管理,政府的职能转向以监督管理为主;政府不再承担本来应由评估机构和人员承担的法律责任,评估机构也因此成为独立执业、自我承担法律责任的社会中介机构。我国矿业权评估业自1998年诞生以来,已走过了十多年的辉煌历程,它主要服务于矿业权出让、市场转让交易、矿山企业资产重组等方面,完成的矿业权评估项目一共10477个,在矿业权评估管理改革上取得可喜的成果。

2矿业权及其评估

2.1矿业权及其属性

矿业权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依法有偿获得勘察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期限内勘察或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开采矿产品的权利,其内涵是由探矿权和采矿权组成。矿业权作为一种资产,可以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依法出让、转让、融资扩股和资产投资入股,矿业权一旦发生流转进入市场,就必须对其价值进行评估。但矿业权是矿产资源资产所有权派生出来的他物权,对其评估必须依托矿产资源实物资产,矿产资源具有供给上的可耗竭性、稀缺性、垄断性和丰度上的差异性和地理位置固定性的特点,则其价格不容易为众人识别,所以矿业权的评估更有特殊性。

2.2矿业权评估

矿业权评估实质上是对矿业权所依附的矿产地的价值的判断即相关人员根据所掌握的矿产地信息和市场信息,对现在或未来市场通过综合运用地质分析、经济分析和数学计算等手段,将地质、矿产、经济等参数进行量化,并在此基础上对矿业权所具有的市场价值进行的估算。影响评估指标的各种因素未来状况处于不确定的变化之中,矿业权市场的复杂性以及影响矿业权价值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矿业权评估工作是一项主观性较强的工作,迄今为止矿业权价值评估问题在西方国家也没有得以完全解决。鉴于我国矿业权交易刚起步,矿业权市场刚刚建立,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实践上对矿业权的评估加以研究。

2.3矿业权评估所依赖的信息资料包括:地质、矿山建设、开发方案、采选技术、财务、市场等。

根据可得相关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评估人员根据自己在矿产开发和评估等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对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等进行分析和评价,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因此,需要对矿业权的评估报告加以研究,归纳总结,从而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使得矿业权评估人员既能有效地借鉴利用前人的评估经验,又能根据评估项目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宜评估方法,提高评估工作效率;并对已有的评估报告进行评价,鉴定其优劣,恰当地降低对评估过程的主观性。

3矿业权评估方法的评述

3.1国内矿业权评估方法

综合国内外情况,根据地质勘查程度和评估目的的不同,目前主要的矿业权评估方法包括贴现现金流量法、地学排序法、勘查费用倍数法、粗估法、可比销售法、重置成本法和地质要素评序法等。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到实物期权对矿山项目投资分析的重要性。主要介绍了用净现值方法和基于期权定价理论对矿山投资价值对比分析,提出了投资战略柔性思想在矿山投资项目中的作用。提出传统的折现现金流法(DCF法)有预期现金流不准、折现率选取困难的缺点,对项目价值评估不准确;同时它不能反映管理的灵活性而容易低估项目的价值。

3.2国内矿业权评估方法的不足

DCF法来评估矿业权易低估项目的价值;地学排序法的不足是评估结果依赖于购置成本;勘查费用倍数法人为、随意地选择调整系数;粗估法因极其明显的主观性及不透明性而遭受多方怀疑;可比销售法许多矿业权交易信息因保密而不公开,可参照的矿业权交易数量有限。成本途径评估矿业权仅限于探矿权的评估,重置成本法和地质要素评序法的基本原理及它们的技术路线构成含有较大的主观因素。

4 ROV与DCF的比较

4.1DCF法的不足及原因

贴现现金流量法不仅理论基础非常完善,且在实践上已经被矿业界广泛运用,且其计算简便,易于操作;当相关参数可得时计算出的结果精确、客观;尽管在贴现率等参数选取方法上仍有许多不同意见,但对具有预示级资源量并作了一定可行性研究的矿业权评估,DCF法为首选评估方法。由于在矿业投资活动中有许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矿产品价格的波动,再加上DCF法本身的一些弱点,使得用DCF法来评估矿业权有其致命的弱点:容易低估项目的投资价值,导致有价值、有潜力的项目被错误评的舍弃。

造成DCF法低估项目的投资价值的原因有:①主要原因是预期项目的寿命期每年的期望现金流不准确;②选择合适的折现率十分困难;对折现现金流法而言,折现率的选取是否得当又是至关重要的,它严重影响方案的取舍;③DCF法不能反映管理的灵活性:矿业公司管理层有推迟开发选择权和停采、闭坑等的生产规模选择权,改建扩建、开采率选择权等,管理灵活性使企业可以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择机选择,对有利的状态加以充分利用,对不利状态加以规避,使企业存在争取更大价值的灵活性,而这一切DCF法都无能为力。

4.2实物期权方法的优势

期权指期权持有者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或规定的到期日以事先约定好的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资产的权利,但不承担买入或卖出的义务。实物期权是金融期权理论在实物投资领域的延伸,指以实物投资为标的资产的期权,在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中,投资或决策的权力。实物期权理论的突破点在于它建立了不确定性能创造价值的观念,投资者可能获得的收益并随着不确定性增大而增加,从而增大资产的投资价值。实物期权投资理论的核心是指出并强调风险被规避所能获得的额外收益。

基于期权理论的投资决策模型为:项目价值=传统的净现值+项目所含管理选择权的价值。实物期权定价方法一般可以分为:

(1)在离散条件下实物期权的定价方法,通常是采用二叉树期权模型;

(2)在连续条件下实物期权定价方法,常用的方法是Black-Scholes定价模型,其推延实物期权价值的价值为:

其中:

N(x)为标准正态分布的累计概率分布函数。

在金融交易活动中,期权持有者是否执行期权取决于执行价格和标的资产的现价的比较结果。投资管理者拥有自主决策权,当矿产品价格高于开采成本时,矿业投资者主动选择期权,开采矿山;当矿产品的价格低于开采成本时,便会缩小投资规模或停产。可见期权定价方法较传统DCF法更具优越性,这是由于期权定价法不需要预测现金流量和估计折现率,尤其在矿产品价格不确定时比较实用,实物期权理论使投资者对不确定性的评价更合理科学可靠外,并启发投资者形成新的投资决策思想。

5ROV与DCF具有互补性

5.1运用ROV与DCF互补性的原因

不同类型和阶段的矿业权,适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对于风险较小的开发或经营阶段矿山投资项目,理论基础较完善的贴现现金流量法进行评估已为矿业界广泛接受。在风险较大和不确定性程度较高的矿业权评估中,用贴现现金流量法进行评估,就比较容易造成评估结果与项目实际价值相差甚远,导致项目取舍错误。矿业权是一种无形资产,因此DCF法存在的问题可以借助于实物期权方法解决。基于矿山投资项目的风险的不确定性,对于某种矿山投资项目我们可以尝试将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运用。

5.2运用ROV与DCF互补性的理论依据

2001年 Lint & Pennings在资产评估中以ROV与DCF具有互补性为基础,提出了四象限分析法。他们根据收益和风险的不同将项目分为四个象限,如图所示:

在第一象限里,项目具有高期望收益与低波动率即矿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小时,且收益较高,应用DCF分析,项目应尽快实施;在第二象限里,项目具有低期望收益与低波动率即矿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小时,但收益也较低,可运用DCF分析,项目应尽快放弃;在第三象限里,项目具有高期望收益与高波动率即矿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大时,且收益较高,应使用ROV量化风险,出现新信息来时决策;在第四象限里,项目具有低期望收益和高波动率即矿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大时,但收益较低,运用ROV分析,当有利信息来临之时实施项目。

5.3结论

由于大多数矿业评估项目的具有重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大部分矿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大,因此四象限分析法不仅适用于一般的资产评估,而且更适用于矿业权项目的评估。将ROV与DCF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矿业权评估,能够提高矿业权投资项目取舍的准确性,还给投资者带来额外收益,实现项目的增值。项目的增值是管理者最优决策的结果,是隐含在项目中的期权价值。这样以来矿山企业既节省资金、提高经济效益,又适当控制国家矿产资源开发的力度,有利于矿产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

6结束语

随着我国矿业权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矿业权评估的理论和方法也要随之完善,由于评估方法是矿业权评估的量化工具,因此矿业权评估方法的完善尤为重要。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矿业权评估师要想提交一份既客观合理又能让各方面满意的评估报告,就必须洞察众多评估方法的优缺点,然后矿业权项目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要全面分析投资项目,而且要抓住重点。灵活运用评估方法,尽可能发挥他们的长处,使评估的结果跟接近实际。

参考文献:

[1]谢英亮.运用平均回弹过程模拟评估项目的风险[J].中国钨业,2001.

篇5

资产是一个被广泛使用而且极其重要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表述。例如在经济学、会计学和资产评估学中对资产的表述,由于各学科特点的缘故,其表述各有不同。但是总的来说它们还是有共通点的:(1)资产必须是有价值的,是所有者的财富或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2)资产是被某个经济主体拥有或占有的有用性和稀缺性资源。能够产生未来经济利益体现的是资产的有用性,不能充分供给体现的是资产的稀缺性。所以对资产的一般性理解是:被某个经济主体拥有或占有的有价值的稀缺性资源,能给经济主体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二、资产的会计学含义

作为会计六大要素之一的资产,对正确评价一个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会计学中资产定义的表述是:“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1]由该定义可以看出,会计上的资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资产是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这就意味着资产必须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实的资产。而预期的资产不是由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结果,就不能归结为资产范畴。第二,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这种拥有和控制体现在收益权和处置权上,体现了资产的排他性。如果企业过去能拥有或占有的经济资源,现在已丧失这种拥有或占有,那么该资源自然就不能归于资产范畴。第三,资产蕴含着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即通过对它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有效利用,能够为企业提供可预期的经济利益。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即不能为企业未来的现金净流入做出贡献的资源,都不能确认为资产。

三、资产的评估学含义

资产是资产评估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可以说是资产评估学的基石。从国际上看,对资产评估中资产的描述,较为流行和通用的是:“资产一词指的不仅是客观实体上存在的物品,而且也包含因为对有形或无形客体的拥有或占有所带来的法定权利”。可见国际上对评估学中资产的表述,更倾向于价值评估或预计的未来收益能力。从国内看,比较权威的是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编著的《资产评估》一书中对资产的定义:“资产是经济主体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能够给经济主体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2]根据该表述可见,这一定义更接近会计学中资产的定义。对比可知,在对资产评估中资产概念的界定上,国外更注重能带来未来收益的权利,而国内更多的是借鉴会计学中对资产的定义。综合起来,笔者认为,资产评估中的资产,其内涵应该更加广泛。只要是特定权利为主体拥有或控制的,能给其主体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所有实物,以及具有内在经济价值以及市场交换价值的无形权利,都可以归为评估学中的资产范畴。

四、资产在会计学和评估学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

(一)资产在会计学和评估学中的相同点

1.资产都必须是经济主体拥有或控制的这就意味着,资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必须明确、合法。因为不管是对资产进行会计计量,还是进行价值评估,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资产的归属权问题。因为资产的价值就在于能给经济主体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所以一项资源要成为资产,必须明确的就是该资源归属于哪个经济主体。只有这一大前提确定了,才能进行会计计量,也才能针对其为经济主体可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情况进行资产评估。2.资产必须能给经济主体带来经济利益能够归于资产范畴的资源,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的,都必须能给经济主体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未来的。但是不管是现实的还是未来的,给经济主体带来的经济利益都必须是可靠的、明确的。该经济利益既可以是现金流入,也可以是非现金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3.资产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是否作为资产,主要视其能否给经济主体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而定,并不在于有形或无形。像固定资产和存货等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毫无疑问在会计学和评估学中都属于资产范畴,同时如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同样在两门学科中也都属于资产范畴。

(二)资产在会计学和评估学中的不同点

1.会计学和评估学对待资产的侧重不同

会计学和评估学虽然有很大的联系,但是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其基本假设和确认原则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对资产的侧重点和看待角度有所不同。由于评估学中资产的计量是以未来利益为基础的,在对资产进行评估时,不必要过多地关注资产的历史成本,更多关注的是资产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而会计中资产的计量主要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即使会计学提出了要以公允价值计量某些类别的资产,但是仍然更多地关注资产的过去,注重历史成本,资产的形成和计量都是以过去为起点。所以不管经济主体拥有或者占有的资产,是不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只要能给经济主体带来经济利益,对经济主体有价值,就应该纳入资产评估的资产范畴。

2.对拥有或占有资产的主体界定有所不同

在会计学中,拥有或占有资产的主体是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个人拥有的资产一般不属于会计学中的资产。而资产评估作为一种中介服务,为了扩大业务范围,对资产的主体界定要宽泛得多,不局限于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也可以是个人。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资产的评估业务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所以就资产涉及的经济主体而言,评估学中资产的经济主体要比会计学中资产的经济主体宽泛。

3.针对的资产对象不一样

在会计学中的资产通常是指单项资产,即企业拥有的单台、单件资产。例如计提折旧、摊销等会计后续计量针对的都是单项资产。而在评估学中的资产既包括会计学中所指的单项资产,也包括由单项资产组成的具有整体获利能力的整体资产。例如企业整体价值在会计学中不能归于资产,却是评估学中对整体资产评估的对象。

4.在资产的认定范围上不同

篇6

关键词:资源性国有资产 管理目标 管理模式选择

资源性资产,是指自然界天然形成的,且为人力所能控制、成为资产以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矿藏、草原、水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应该说,资产和资源不是同―个概念。按人们现有的认识,现实的经济与科技水平,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能给人们带来一定经济价值(收益与财富)的自然资源是一种资产,称为资源性资产。从经济学看来,它具有经营性、非经营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作为经营性资产,能带来经济效益,作为非经营性资产可带来社会效益(主要是环境境效益)或间接经济效益。

一、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在资源性国有资产的配置方式上,市场化程度低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的急迫需要,我国对自然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比较重视,但无论从观念还是制度上,对自然资源的商品属性和规划管理都不够,导致对自然资源资本属性的忽视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在我国,一方面,长期不把自然资源作为资本对待,自然资源的权属转让受到很大限制。资源性国有资产的产权(资源的勘探权、使用权、拥有权等)是我国国有资产产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并未形成有效率的产权转让市场,资源性国有资产得不到合理配置,极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为了生活不得不过度地向自然界索取,加之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思想陈旧、管理过于行政化,决策体系与监控体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特别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资源性国有资产缺乏应有的保护,狭隘的利益观念造成资源性国有资产的严重浪费与破坏。

(二)资源性产品价格过低

传统的价值理论认为,自然资源没有价值,可以无偿占用。在这种观念下,依据宪法确定的国家对国有自然资源享有的所有权只是徒有虚名,经济上得不到实现。受传统的“资源无价论”的影响,资源性国有资产的价值长期严重背离价格。大量属于国家财富的资产,由于价格不合理,被企业、个人及外商所侵吞。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对资源性资产的价格仅考虑了其勘探、开发和运营成本,而未考虑自然资源作为资本的属性。这一方面使得作为资源所有者的国家减少了资本性收益,制约了国家在开发的同时对资源进行保护所需要的财力,也使得整个社会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偏离市场而畸形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使得资源产品的直接生产者的自我积累能力难以提升,直接威胁其生存和发展。这也是我国目前很多资源性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的―个重要原因。

(三)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导致对资源性国有资产监管不力,从而造成资源性国有资产开发利用上的混乱和资源的严重浪费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资源性国有资产分部门管理,使得批准权限分头行使,缺乏统一规划和开发管理,也使得各部门各地方争权力争资源的现象发生。例如,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实物核算应由地矿部统一进行,但是煤炭部、核工业部、有色金属总公司、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等都有自成体系的勘探找矿部门和实物核算,不可避免地导致重复勘探,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而且在资源性国有资产的计算上导致多次重复登记,人为虚报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实有数量。由于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多头管理,使得对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开发和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和具体步骤安排,而各部门各地方为了自身或本地方的利益,往往滥行使其管理批准权限,使得某些资源的开发一哄而上。同时,这也不能满足资源性国有资产即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要求,使得自然资源的开发过滥,从而间接地破坏了代际之间的资源配置的公平,破坏了代际之间的利益均衡关系。

二、在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选择问题上应考量的因素

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建立过程中,我们应当从自然资源的特性出发,基于其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强化对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这种强化管理,要求管理机构具有权威性,管理措施具有正当性,管理方法具有合理性。从前述我国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考察看,我们目前在这些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在资源性资产的管理上,我们既要看到其自然资源的特性,也要看到其作为资本的属性,以充分发挥其效益。

在资源性国有资产的配置上,我们除了实现其在横向配置上的合理和科学,还必须做到代际之间资源性国有资产配置的公平和合理,即解决代际之间对资源性资产利益享有上的公平。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迅速推进阶段,而人均土地、水、森林和许多矿产资源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上粗放式的生产经营,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相当严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为了摆脱资源困境,促进有限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地、可持续地利用,就必须改善资源管理现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资产化的资源管理体制,加强资源性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使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科学原则和经济规律经营和运作。在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特性考察中,我们还必须关注其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代际利益分配方面的功能,强化其管理措施的公平与合理,甚至我们还不得不考虑与可持续发展和代际利益有关的另一个问题即政府利益的问题,目前我国各地各级政府为追求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的发展而滥用审批权,导致资源的开发过度和过滥,这也使我们看到了各级各地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在资源开发利用上的利益关系,如果处理得不好,将影响到社会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代际利益的分配问题。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措施选择,建立统一、权威的,真正能规范市场主体的资源开发行为以及政府审批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的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三、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选择

如前所述,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对其管理模式进行更多的探讨和改革。必须对现行的资源性国有资产分头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一个权威的统一的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而且在制度设计上,必须基于维护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代际利益公平的需要,以克服政府的局限,解决代际公平的问题。其次,在设立统一、权威的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分立,各司其职,各担其责。或者建立一个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下设不同的管理部门,其目的在于使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在权威和地位上能够与政府之间形成制衡关系,防止政府为自己的利益而滥实施资源开发利用行为,谋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代际利益公平。而且就我国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政府由于担负社会经济建设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其压力也较大,由此也导致了其较大的利益驱动的内张力,存在一些利用其在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中的特殊权力损害其他主体利益的行为。如政府利用国家所享有的土地征用权力,进行滥用,存在不同程度的侵害农民利益甚至剥夺农民利益的问题。

再者,所建立的管理机构应对资源性资产实行资产化管理,其最核心的问题是:产权界定、登记、管理和有偿使用(占用、开发)。因为无论从市场运作还是从资产的保值增值来说,产权界定,明晰产权关系是前提,而实行有偿使用,加强产权管理,则是保护国家所有权,优化资源业的重要环节。只有紧紧抓住这两个基本点,才能将资源开发权推向市场,并实现价值意义上的保值增值,使资源业得到良好的发展。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资源资产的产权登记

资源性国有资严的产权登记是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其委托部门,代表政府对资源性资产的状况,依法进行登记,确定产权归属关系的行为。既然资源性资产是指能被人类所控制,进入开发利用阶段,为人类带来收益的那部分资产,从本质上说,应当是一种经营性资产。对其登记无可厚非。

2,规范产权变动行为,维护资源性资产的国家所有权

资源性资产的产权变动是指由于出让、转让、合资、合作、股份经营、联营、租赁经营、抵押、拍卖、企业清算等引起的资源性资产产权变更行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资源性资产的产权变动将会大量出现。如在合资合作经营中,中方原来的采矿权要依法转给合资合作经营公司,同时,也会发生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为了确保这些资源性资产的国家所有权,国资管理部门应依法对这些产权转、止行为进行管理。当资源性资产发生产权变动时,应先向其行业主管部门提交资源性资产产权变动申请书及相关资料,审核后报同级国资部门审定,并进行资产评估和办理产权变更登记手续。

3、加强资产评估管理,建立资源性国有资产的有偿使用制度

篇7

国际上公允价值定义以美国会计准则定义为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就是接纳了美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早在2003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着手制定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公允价值定义经过几次变迁,其中SFAS133中定义“在当前交易中,在自愿,即在非强迫、非清算销售的情况下,进行资产(或负债)买卖的金额。”在SFAS157中定义“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SFAS157定义采纳了一些资产评估实务中的做法。

资产评估中为充分体现评估结论的经济内涵,资产评估基本准则和其他相关准则中都强调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评估过程中应当根据评估目的等相关条件恰当选择价值类型。价值类型有市场价值、投资价值、在用价值、清算价值和残余价值等类别。市场价值是指自愿买方和自愿卖方在各自理性行事且未受任何强迫的情况下,评估对象在评估基准日进行正常公平交易的价值估计数额。投资价值是指评估对象对于具有明确投资目标的特定投资者或者某一类投资者所具有的价值估计数额,亦称特定投资者价值。在用价值是指将评估对象作为企业组成部分或者要素资产按其正在使用方式和程度及其对所属企业的贡献的价值估计数额。清算价值是指在评估对象处于被迫出售、快速变现等非正常市场条件下的价值估计数额。残余价值是指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或者其他有形资产等的拆零变现价值估计数额。

评估的价值类型与会计的计量模式有着对应关系,中评协颁布的《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对于评估价值类型与会计计量属性衔接作了具体规定。其中第二十四条指出:“在符合会计准则计量属性规定的条件时,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一般等同于资产评估准则下的市场价值;会计准则涉及的重置成本或净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或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现值或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计量属性,可以理解为相对应的评估价值类型。”

二、实例: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

1.可辨认性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

荷兰学者丹尼尔・安德里森和勒内・蒂森在《没有重量的财富:无形资产的评估和运营》中将无形资产分为五类:资产和企业资源、技能和隐含的知识、基本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共同的价值和标准、技术和外在知识。从会计学意义上来看,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特许经营权、土地使用权、商标权、著作权、商誉等。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目前有三种:超额收益法、割差法、分成率法,但实际操作时情况千差万别。以专利为例,其计算公式:

公式中:P为无形资产评估价值。

Rt为第t年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现金流量;而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现金流量=税后利润×无形资产技术分成率

r为折现率;t为预测年度;n为预测期末年。

同时要考虑以下情况:

(1)获取与专利实施前后的财务数据,分析专利权利要求书、专利说明书及其附图的内容对专利资产价值的影响。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专利资产评估业务,应当确定专利技术产品是否与其实施企业所生产产品相对应性,并分析其对专利资产价值的影响。

(2)分析影响专利资产价值的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其中法律因素通常包括以下因素:专利资产的权属及权利的限制、专利类别、专利的法律状态、专利法定剩余寿命、专利的保护范围。技术因素通常包括:替代性、先进性、创新性、成熟度、实用性、防御性、垄断性。经济因素通常包括:专利资产的购建成本、获利能力、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

(3)了解专利所有权与使用权差异,专利使用的许可方式,以往的许可、转让情况对专利资产价值的影响。了解掌握专利所处审批阶段、专利是否处于无效宣告程序、以及专利有效性维持情况对专利资产价值的影响。

2.不可辨认性无形资产(商誉)的公允价值。

(1)会计准则中定义

本世纪20年代,杨汝梅先生在其所著《无形资产论》一书中,就对商誉的性质做出了归纳。杨汝梅先生将商誉的性质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企业内部人事上的良好关系而产生的特定价值,从广义上看,是企业中由于一切组织制度完善及管理得法所获得的利益;二是其存在较久且价值较为稳定;三是可以转让,且在转让之际,可以用货币度量。因此,形成商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销售上的商誉外,还有生产上的商誉和理财上的商誉。杨汝梅先生是较早对商誉有深入研究的学者,他的看法为后人认识商誉的性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70年代美国著名会计学家E・S・Hendrikson在其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从会计的角度对商誉的性质作了以下三种解释,号称商誉的“三元理论”: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总计价账户论。其中超额收益论又称“超额利润的现值论”,认为商誉是预期未来收益(或对持产者的现金支付)的现值超过正常报酬的利润。G・R・卡特利特和N・0・奥尔森,在其1968年发表的会计研究文集第10号《商誉会计》中阐述了如下观点:“在目前的经营环境下,商誉的收益概念是最切合实际的。让受和让出整个企业的主要动机是取得未来利润。在这种让受和让出企业的交易行为中所确定的价值,就是对企业收益力的评价。这种收益力通过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超过其各种具体资财和财产权利的数额而反映出来。”评估师根据这种思路用购买价扣除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提到商誉在非同一控制下有三种途径产生:吸收合并、控股合并、新设合并。只有吸收合并、控股合并才出现商誉,即收购成本大于可辨认资产减负债后的净资产公允价值情况下的差额。在准则中规定了购买方如何确定合并中取得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这种确定公允价值的过程比较接近资产评估的实际操作办法。因此公允价值的确定难点还是在确定单项资产的公允价值。

(2)商誉的评估方法

在现行实务中以超额收益折现法使用最多。超额收益折现法理论依据是:商誉是可以获取收益的经济资源,因此,未来超额收益的折现值应是获取的商誉当时的实际价值。若Ri代表第i年企业可获取的超额收益,r为年折现率,n代表企业获取预期超额收益的年份数,那么,商誉G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而商誉价值可以看作是企业为获取超额收益的一种投资,即:商誉价值=年超额收益/资本利润率,具体过程如下:

①确认企业已实现的超额收益,其基本计量方法是:

超额收益=(总资产报酬率-行业正常投资报酬率)×可辨认资产价值

或者:超额收益=销售收入×(实际销售利润率-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

上述公式均假定企业各年度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持平,如果各年度获取的超额收益不等,则可采用复利终值的计算方法将各年度的超额收益折算到计量商誉时的价值。

②将计算的超额收益按照资本利润率还原为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即商誉价值。其计算公式为:

商誉价值=超额收益/行业平均利润率

采用此种方法确认商誉的价值,需要掌握行业平均利润率,无需预计未来超额收益、预计的持续期限、预计的折现率等人为的主观因素,相对准确地计量了商誉价值。

三、公允价值评估路径的实施难点及展望

1.评估假设与评估价值的市场检验。

公允价值有三个层次,外部评估师(内部评估师)根据外部环境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评估途径,特别是第三个层次,市场数据非常少,因此需要约束一些市场条件,也就是评估假设,采用现值技术估价。评估假设相对来讲有诸如被评估资产在可预知的法律、经济、技术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处于正常、合理、合法的运营及使用和维护状况等等。

我国属于经济转型国家,市场活跃与否也是渐进的过程,如专利交易市场起初是一两件交易,到交易活跃了,市场条件成熟了,同样的专利价格就能比照取值了,因此说评估的公允价值是市场模拟价值,公允价值不能保证是市场成交价,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完全一致是一个类似数学逼近过程。

2.评估主体:评估师业务素质的培养。

为财务报表服务的评估对评估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评估师不仅要掌握现值技术,懂得财务知识,还要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学习管理学、理财学、金融学等方面的知识,应对各方面的需求。国际评估准则中提到评估师的胜任能力,指出评估师必须具有知识、技能和经验,以按照接受的专业标准有效完成评估业务。

中国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注册资产评估师从事资产评估工作应当遵守的执业品德、执业纪律、专业胜任力等职业行为规范。其中第七条:“注册资产评估师在执业中,应当实事求是,不得因个人好恶影响资产价值的分析、估算和判断。”;第八条:“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具备资产评估及相关专业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并按规定接受后续教育,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执业能力。”等等。

总之,职业道德和评估技能都是评估师的素质,只有拥有广大德才兼备的评估师队伍,评估行业才会维护其行业的公信力,赢得整个社会的尊重。

3.为财务报表服务的评估未来有着广阔前景。

新会计准则颁布执行后,包括房地产评估在内的大评估作用已经越来越显现。传统的评估是为企业资产置换、产权交易等服务的,伴随着会计公允价值计量的需要,评估行业又拓展出一个新的领域,评估业务也会因为会计审计业务的固定化而稳定下来。

篇8

关键词:钢铁产业;钢材市场;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107-02

1 我国钢铁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原材料和资源约束

近年来我国钢材需求迅速上升,使得我国钢铁供给井喷式的增长。然而由于我国生产钢铁的铁矿石供应有限,且品位低,开采难,国内生产难以满足需要。2006年我国钢材产量超过4.18亿吨,钢产量较1996年增加了约3.1倍,同一时期,我国铁矿石产量仅增加了约60%,大大落后钢产量的增幅。国内铁矿石的供求缺口只能通过进口来解决。1996年世界铁矿石进口量4.44亿吨,2006年为8.46亿吨,增加了4.02亿吨,1996年中国进口铁矿石4387万吨,2008年为3.26亿吨,增加了2.82亿吨,也就是说,全球新增加的铁矿石出口量中的70%以上被中国吸纳了,中国进口铁矿石占世界铁矿石出口的比重从1/10提高到了1/3以上。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程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1/4提高到了目前的超过60%以上。由于世界铁矿石生产基本被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垄断,导致我国进口铁矿石被以上三国控制。

目前虽然CVRP、BHP比利顿公司和里奥廷托公司都制定扩产计划,以提高生产能力来满足中国需求,据报道,到2010年左右,里奥廷托公司生产能力将提高4600万吨,BHP比利顿公司的产能将提高8000万吨,而CVRD公司更是要增加1.01亿吨的产能。对中国钢厂而言,形势依然严峻,铁矿石市场寡头通过调控生产,人为造成供应紧张的局面,会尽可能地涨价。那种寄希望于铁矿石生产商大量提高产量导致价格下跌是不可能的,而迫使买方不得不接受涨价的局面可能重演。废钢是钢铁生产、消费中产生的可再生的原料资源。随着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废钢消费量逐年增加,但由于国内废钢积蓄量少,导致废钢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口废钢,年进口量为1000万吨左右,占世界废钢贸易量的8%到14%之间。到2006年国际废钢市场价格飙升,除个别钢企因生产需要进口少量的优质废钢外,成交甚少。2006年进口各类废钢538万吨,同比下降47%。废钢价格由1999年的95美元/吨快速上涨到2007年4月的492美元/吨,比1999年上升4倍多。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废钢进口量将增加。

1.2 市场集中度高

钢铁工业是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国内外专家都认为年产钢300万吨为最小合理规模,规模的偏小使企业缺乏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难以实现集约化经营,使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高效的配置。企业规模大型化可以增强企业对上游资源的影响和控制力,增强对市场的占有能力,使企业自身运作更趋“经济化”。国际上钢铁工业的集中度很高。2002年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前两位钢铁企业市场占有率分别为0.29、0.34和0.44,而德国、韩国、巴西和印度都在50%以上,韩国更是高达80%。2003年阿塞勒一个企业的钢产量占到全欧洲钢产量的21%;在日本,新日铁和JFE两家企业的钢产量占全日本的56%。2004年,米塔尔钢铁公司钢产量5800万吨,名列世界第一位;阿塞勒集团钢产量达到4690万吨,名列世界第二位;可以预见世界上钢铁企业的购并还会进一步加剧,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1.3 贸易的问题

我国2005年以来钢材出口进一步加速。2007年上半年出口钢材3383万吨,同比增长98%,预计全年将出口6000-7000万吨。然而由于我国缺少钢铁工业所必须的资源和能源,我国现阶段还没有能力为世界提供大量的钢铁产品。另外,尽管我国钢材出口的结构不断优化,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数量不断增加,进口钢材大幅度下降,数量上是净出口,但是金额上则相差很远。全年钢材净出口2450万吨,出口金额比进口金额仅多64亿美元。说明我国钢材进出口结构还存在明显差距,出口产品仍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长材、普中板、热轧板为主,进口则是以高端产品如不锈钢板材、冷轧薄板、电工钢等为主。由于近年来出口量大且出口企业较多,造成国际钢材市场上中国钢材生产企业价格竞争,破坏了中国整个钢铁工业,也使得我国和许多国家产生钢材贸易摩擦。

1.4 正在进行的淘汰落后产能进展缓慢

国家发改委提出2007年要关停和淘汰落后炼铁能力2255万吨,落后炼钢能力2423万吨。然而,早在2000年就已经提出淘汰落后产能,但至今效果并不明显,我国的钢铁产业集中度进一步下降。可能的原因一是因为市场需求强劲,钢材价格居高不下,小钢企仍有利可图;二是落后产能改扩建现象比较普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一些钢铁企业是当地的税收大户,且人员众多,如淘汰,财政收入和职工安置是个难题,政府想尽一切办法为其开绿灯。

2 其他国家的经验启示

2.1 日本谋求矿产资源安全供给的政策和措施

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由于其自身自然资源的极度匮乏,需要大量的国外资源输入。日本实施矿产资源全球战略的主要经验是:政府、企业、促进机构共同努力,在良性互动中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形成一大批海外矿产资源基地,建立起矿产资源全球供应系统,确保其矿产的稳定、长期和安全供应。具体包括:(1)国家通过经济、政治、外交、税收等手段,全方位支持和促进在海外建立矿产资源供应基地。(2)组建专门机构,如“金融矿业事业团”,大力推行“技术援助、经济援助及合作计划”,建立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网络,为企业的矿业跨国经营提供全方位支持。(3)日本跨国矿业公司通过不同方式参与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特别是通过“以协作求发展”的战略,在矿产资源全球配置中占据有利位置。(4)有计划地进行储备。矿产储备分国家储备和民间储备两种,国家和民间分别占70%和30%;(5)进行立法上的保障和支持。近些年来日本为保证矿产资源安全通过立法,建立协调机构等措施在法律和制度上对海外矿产战略提供支持和保障。

2.2 西欧并购和淘汰落后产能对我们的启示

1997年3月蒂森公司与德国克虏伯公司合并,此次合并使新集团(蒂森•克虏伯公司)的产能达到1900万吨。与此同时,卢森堡阿尔贝德公司对西班牙大型钢铁企业阿塞雷利公司进行控股从而形成世界第三大钢铁公司。另外还有法国于齐诺尔公司、意大利里瓦公司的兼并都采用了强强联合的方式。通过这些这种强强联合,欧洲出现了产能超过2000万吨的公司,即阿尔贝德公司及于齐诺尔公司。2001年,欧洲最大的两家钢铁公司阿尔贝德公司和于齐诺尔公司以及阿尔贝德的控股公司阿塞雷利公司合并,组成世界最大的钢铁集团――阿塞勒集团。该公司成立形成4600万吨产能,远远超过新日铁、浦项钢铁公司、LNM等世界顶级的公司。西欧主要有3种模式,即兼并重组、联合重组和出资重组。兼并重组即强势企业兼并弱势企业,在原有构架的基础上对更大范围的各种资源进行重组,这样可以使强势企业获得弱势企业的生产能力,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联合重组,是企业兼并重组的最高形式,即两家或者多家钢铁企业一次性联合,也就是我们说的强强联合,联合的企业既可以继承原有企业的无形资产,沿用原有企业的名称作为联合后的企业名称,同时也可以重新起名,从而树立新的企业商誉;出资重组则是若干个企业以各自出资的方式,共同组建新企业的模式。出资可以是货币资金,也可以是经过资产评估的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其优点是可以将若干企业的优质资产重新组成能更有效发挥作用的企业实体。重组并购是钢铁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 我国钢铁产业的对策

3.1 实施大型跨国矿业公司“走出去”战略,实现资源配置的全球战略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应对几种资源获得方式进行合理配置,如大量进口铜原料的日本基本采取4:4:2的比例,即海外投资原料基地供应量占进口量的40%,长期供货协议进口量占进口量的40%,现货购买占进口量的20%。我国可以借鉴这种经验,增大我国企业海外铁矿石投资力度。由于海外铁矿石投资风险高,资本投入巨大,这就要求相关部委做好信息提供,对实施“走出去”的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和政策优惠,对由我国海外铁矿石基地进口的铁矿石减免进口税或者减免增殖税,鼓励各钢铁企业联合起来共同投资国外铁矿石领域。这样可以增大中国矿业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加大长期供货协议进口量,寻求和铁矿石生产商长远的稳定的合作,减少现货合同。这样即使铁矿石涨价,我们也可以部分的享受到海外铁矿石投资的红利,减少我们的损失。

3.2 加强钢铁行业协会的统一组织和管理作用

以往的铁矿石价格谈判中方的代表团太多,没有做到信息和资源共享,谈判时没有形成合力,反而经常发生内耗和内讧,大大降低了中方谈判的筹码。无论是长期协议合同还是现货合同,所有需要铁矿石的企业必须提前在钢铁行业协会登记所需铁矿石的种类和数量,由行会统一组织铁矿石的进口,统一进行铁矿石谈判,以一个统一的声音说话,不允许企业进口铁矿石后再进行倒卖。

3.3 调整钢材结构品种

针对我国钢材低端产品过剩,高附加值钢材产品不足的问题,我们需要调整钢材结构品种。重点解决国民经济各行业需要的关键钢材品种,包括轿车用钢、高速铁路用钢、造船用钢、机电用钢、石化用钢以及国防军工用的关键金属材料,特别是当前国内钢材品种中缺口最多、进口量最大的钢材品种;解决钢材缺门品种,如宽度4米以上的宽厚板、1850毫米以上的宽冷轧板、700以上大型H型钢等。全球板带材竞争的焦点集中在高附加值产品带领国际市场贸易量快速增长,如不锈钢板、镀锡板。特别要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板管产品,如冷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硅钢片、冷轧不锈板、油井套管和油管、高压锅炉管等。另一方面,要淘汰落后产能,压缩低附加值钢材的供给。

3.4 大力实施循环经济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我国的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2003年,我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钢铁企业作为资源、能源消耗大户,迫于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必须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将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如果实施循环经济,推选清洁生产,可从钢铁生产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并在生产制造、使用、回收等各个环节系统地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助于恢复环境的自净能力,恢复生态平衡,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3.5 降低铁钢比

以铁矿石为原料的生产生铁后炼钢是高能耗工艺,而相对而言,使用废钢为原料则大大降低能源和环境的压力。而铁钢比高必然导致钢铁工业能耗上升。我国2006年铁钢比为0.965,发达国家一般为40%-70%(美国44%,德国65%,日本75%)。我们要学习韩国的《钢铁育成法》规定只有少数大型钢铁企业才可以使用高炉炼钢,而其他企业只能使用电炉炼钢。由于我国废钢资源较少,这样也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政府要回收废钢资源,另一方面要统一由钢铁协会进口废钢资源。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铁钢比,降低能源消耗,还可以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市场集中度。

3.6 协调钢材进出口

2005年以来的中国钢材大量出口,不仅消耗大量的能源,给环境带来很大压力,而且引起欧美国家对我国钢材产品的反倾销诉讼。坦白的说,由于资源的限制,我国现在不具备为世界提供大量钢材的能力。但我们可以减少普钢的出口,而以附加值较高的特钢为突破口,加大特钢的科研投入,来最终实施我们的特钢出口导向战略。我们外汇储备充足,贸易顺差太大,我们可以进口一些生铁、钢坯或者钢锭。一来可以促使贸易平衡,减少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减少我国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参考文献

[1]范定祥,廖进.中产业内贸易:我国钢铁产业高效扩张的实现途径[J].长江大学报,2009,(5).

[2]李凯,代丽华.产业生命周期与中国钢铁产业极值点[J].产业经济研究,2005,(4).

篇9

展腾投资集团是一家集金融投资、境外上市、基金管理、资产运营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跨国金融服务集团,在境内外拥有丰富的项目、市场及人脉资源,并与国内外多家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行业投资机构、律师事务所及会计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为中国的高增长企业及高净值人士在大中华地区及海外的投资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及资本运营等服务,帮助企业客户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完美结合,帮助高净值群体实现投资银行服务和私人银行服务的有效融合。

展腾投资集团总部位于北京,公司目前在香港、台湾、悉尼等地设有分公司,业务范围主要包括为企业提供海外上市、项目并购、股权投资、产业链整合、基金管理等各类资本增值服务,以及为高净值人群提供专业财富管理服务和全球资产配置解决方案。

展腾投资集团所投资的领域涉及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矿产资源、文化传媒、消费行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并拥有一支国家化的专业投融资团队。展腾投资集团的高级管理层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拥有多年金融行业从业经验。执行团队由行业投资、法律及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专业人才组成,90%以上的团队管理成员拥有硕士以上学历,70%以上的团队成员拥有海外教育及从业经历。

展腾投资集团有广阔的人脉资源及政府合作关系,在海外拥有资本及项目资源优势。展腾将立足国内的资本市场并着眼于国内资本与境外资本市场的对接,国内资本和境外项目资源的对接,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提升,并由此为投资者创造较高回报,实现企业和投资者的共赢。

展腾的业务范围

投资银行

海外上市

以澳大利亚资本市场为核心的海外上市业务是展腾投资集团投资银行版块的核心业务之一。展腾拥有大量的上市资源,并与境内外的行业投资机构、承销商、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及行业研究机构拥有战略合作关系,致力于帮助境内企业通过首次公开发行,即IPO的方式,或者通过借壳等更为灵活的方式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

展腾投资集团对澳大利亚资本市场及其主要证券交易所的成立背景、发展定位、上市条件、上市流程、审批政策和监管政策等具有深刻认识和理解,可以为拟上市企业提供最专业的全程上市财务顾问服务。在此过程中,展腾投资集团将依托专业、高效、国际化的精英团队,强大的合作关系网络,为企业提供完成IPO可行性分析和规划、IPO一体化咨询、上市前的资产及业务重组、财务及税务整理、公司治理结构设计完善、指派并协调专业机构、出品投资研究报告等全程一站式的财务顾问服务。

并购业务

展腾投资集团投行业务版块的另一个重点业务是并购投资顾问业务,集团发挥自身的国际化和专业化优势,利用自身的国际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扫描标的物,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将行业知识和投资经验相结合,为企业进行最大化的和最有效的资源整合。展腾的并购团队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并购投资、买方与卖方财务顾问服务。

基金管理

股权投资基金

展腾投资集团在房地产、矿业资源、消费、服务、农业、节能环保等领域均有专业的投资团队进行长期研究及跟踪,拥有大量的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储备。展腾投资集团拥有专业的投资及投后管理团队,这些团队拥有强大的政策、技术、经济、金融运作和管理优势。同时集团外聘了包括金融、法律、财务、资产评估等多领域领军专家作为顾问,进一步提升了展腾投资集团的专业水平和行业研究优势。

展腾投资集团的管理团队和专家顾问通过整合集团、外部投资人及各类合作机构的资源和经验,为所服务的企业针对性地提供战略梳理、治理优化、人才引进、管理设计、融资支持、业务拓展等增值服务,帮助已投企业实现价值提升,为投资者创造较高回报,实现企业和投资人的双赢。

房地产基金

展腾投资集团在房地产金融领域经验丰富,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房地产开发商的需求,并以最合适的金融服务方案匹配其需求。与此同时,也能为高净值个人群体推荐最合适的房地产投资产品或房地产投资项目,助其获得最大的价值和收益。展腾投资集团在行业内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地产与金融专家、房地产开发商、各类金融机构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力求广泛整合社会资源,为企业和高净值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

展腾投资集团结合自身团队的境外从业经验,长期跟踪研究房地产金融创新型产品,长期关注澳大利亚、新加坡及美国的房地产开发市场、房地产投资基金(REITS)及房地产信托市场,助力房地产企业打通境内外资本市场的通道,拓宽投资地域及领域,利用国际化多元化资金,将房地产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境内与境外投资、股权投资于债券投资相结合,利用国际经验和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满足房地产企业的金融服务要求。

财富管理

全球资产配置

为高净值客户实现全球资产配置以及进行配置后的跟踪服务是展腾投资集团财富管理业务的强项和重点。2013年《胡润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明确揭示:中国的高净值人士已超过105万人,已配置离岸资产的比例已经达到33%,并且多是以房地产形式进行配置和储备。

展腾投资集团是综合性跨国金融服务集团,在香港、台湾、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在境内外拥有丰富的产品、市场及人脉资源,并与国内外多家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行业投资机构、律师事务所及会计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拥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帮助高净值群体进行资产的全球配置以及提供海外高端增值服务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致力于为高净值客户群体提供全球一体化资产配置理财规划方案。

展腾能做什么

投资银行团队服务内容

展腾投资集团将在您上市过程中担任上市总顾问角色,协助您进行从上市准备、过程执行以及上市后的一系列工作。内容包括:业务规划、财务管理、法务规范、构架设计、澳大利亚境内的监管与合规、投资者关系、本土团队搭建、承销工作、路演活动及当地媒体关系等多方面。

上市前,展腾团队将帮您进行周密筹划,包括评估您的公司是否具备上市的条件,结合中澳两地监管机构的要求及市场上的案例,关注未来可能影响上市过程的潜在问题,包括拟上市主题的股权构架、资产所有权的明晰及独立性、财务规范性、是否存在重大关联交易问题以及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等问题。评估这些问题对上市过程的重要程度,与公司共同制定上市流程的可行策略,制作上市可行性方案和上市时间表。

在上市过程中,展腾团队会在方提供全程顾问服务:

业务顾问

发现企业对投资人的价值

评估所处行业的成长性

评估公司在现有行业的市场地位

评估企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结合企业的上市愿景出具企业未来的发展策略建议书

编制切实可行的当地市场的业务发展建议书

财务顾问

合乎准则的良好财务记录

根据对企业财务报表和内控的审计编制一系列特别报告

合理的财务预测

合理的资产价值评估

评估现有的融资结构

经过充分论证的资金投向

指导招股说明书中的最终披露信息

审计顾问

境内账目的审计及合规

通过审计过程发现并解决可能对上市过程产生潜在影响的问题

满足监管部门对历史财务报表的独立审计要求

编制审计的独立详尽调研报告

评估财务预测的充分性和准确性

编制招股说明书中所需的审计报告

法律顾问

历史沿革的合规性

重组及架构的合法性

评估业务重组对上市的影响

评估公司运作的法律环境及保护公司的合法权利

就交易所上市规则问题和公司要求提供建议

参与或负责尽职调查过程和招股说明书的拟定

拟定和审查公司章程、员工股份方案、红利再投资计划、承销协议书等重大合同的拟定和评估等文件

交易所上市申请的管理

股票经纪顾问

筹划发行(IPO)的结构、规模、时间点并结合市场状况进行公司估值

完成IPO尽职调查流程

通过本地的网络关系,从潜在的机构客户和零售客户群众确定投资者

通过已建立的渠道进行IPO营销

协助上市时有积极且稳定的市场环境

协助进行IPO首发的后续发行(再融资)

公司治理及其他专业顾问

评估企业公司治理现状

根据相关的监管要求完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根据对上市公司高管及独立董事的配置及资格要求,协助企业建立上市公司的高管团队

根据企业所处行业,协助推荐相关行业专家出任公司的独立董事

协助公司通过谨慎的识别和计量进行风险管理

协助企业完成当地的税务筹划、薪酬筹划

投资者关系顾问

组织投资者路演

潜在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公司的流通股发行引起投资者的注意和吸引媒体的报道

当地媒体顾问

公司上市挂牌日的媒体新闻会

公司上市后后续市场活动的本地新闻,增加企业在本地市场的活跃性

展腾投资银行团队全程服务

全面统筹

根据公司的特定情况,全程指派及统筹专业第三方服务团队,包括会计师、审计师、律师、资产评估师、股份过户登记处、承销商、印刷商及公关公司等

制定上市流程的可行策略,建议上市工作的方案及时间,包括筹划放行的机构、规模、时间及公司估值建议

具体执行

协助制定上市重组方案

进行IPO尽职调查的流程

撰写《上市商业计划书》

在合适的时间点任命及统筹第三方专业机构进场

公司治理结构建议

证券交易所申请建议及拟定招股说明书

推广和承销

根据资本市场情况,建议及参与制定股份发行价格范围

建立并维护投资者关系

制作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组织发行路演及新闻会等

展腾投资银行团队的核心价值

参与海外上市的决策、上市地点的论证与选择,帮助企业设计上市方案,进行深层次改制与重组,帮助企业建立内控制度,进行财务调整,使企业全面符合上市条件。

按照当地监管政策,全面制作包括上市可行性计划书、财务及审计尽职调查报告、法律尽职调查报告等,并以此为依据制作招股说明或信息披露书。

与上市企业在保持一致利益的原则下,统筹安排最适合企业行业规模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并在整个规程中协助企业协调与第三方机构、上市审核机构及证券交易所,以及当地机构与个体投资人的关系。

篇10

依法构建和规范地勘单位的事企分开管理模式,是地勘单位适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地勘单位实现科学发展、走向现代地勘企业的必由之路。对此,笔者结合河南地勘单位的整体现状,从微观管理的角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事企分离,搭建分体运行平台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2011〕37号)和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0〕61号)等对地勘单位提出了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总要求。因此,当前地勘单位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事企分离,即把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和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竞争主体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成立相应的地勘企业,搭建事企分体运行平台。

1.1企业形式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地勘单位梦寐以求的管理模式,因此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是择优考虑的组织形式。从长远看,股份公司更符合“地勘技术先行、社会资金助推”的战略发展目标。那些由综合实力强、地勘主业发达的地勘单位或多家地勘单位全方位整合、重组设立的地勘企业宜采用股份公司形式,反之则宜采用有限公司形式。

1.2出资形式货币资金可直接作为出资性资产,实物资产、土地使用权、矿业权依法评估后可作为出资性资产,专有技术和人才虽不能作为出资性资产直接投资,却可根据《公司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经出资各方同意后,收益分配可不按实际出资额计算而调增给专有技术和人才优势明显的出资人,写入《公司章程》后就具备了相应的合法性。1.3设立程序以货币出资程序简单,经上级主管部门、省财政部门审批后就可依法办理出资手续,如以非货币资产出资,程序复杂,设立成本高:(1)以实物资产出资应履行可行性论证资产评估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省财政部门审批,根据审批结果确定出资额。(2)以土地使用权、矿业权等出资应履行可行性论证土地使用权评估或矿业权评估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省财政部门审批,根据审批结果确定出资额。尽管以土地使用权、矿业权等作价入股合法合规,但受政府各部门对法规的理解程度不同、审批程序复杂、手续繁多、协调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操作起来比较麻烦。

2理清事企主线,分体运行管理

2.1理清事企主线,明确职能定位要彻底纠正过去那种把地勘企业看作地勘单位二级机构或经济实体的错误做法,将其真正视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与地勘单位在行政管理上不存在隶属关系。经理层在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具有相应的自。地勘单位和地勘企业之间只能是投资与被投资的关系。地勘单位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直接人,应以资本为纽带,按《公司法》赋予的职责权限,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监控与指导下对地勘企业占用的国有资产履行监管责任,代行出资人职责,可委派董事、监事,通过董事会、监事会行使决策权和监管权。对地勘单位已有的队(院)属企业、相关企业,要遵循“公益性公共服务由地勘单位承担,商业性地质工作由地勘企业负责”的基本原则规范改造,将其重组到地勘企业麾下,使地勘企业与其形成母子或总分公司关系。

2.2各自独立运行,分开管理地勘单位和地勘企业要按照各自的属性和宗旨,设置相应的独立运行机构,划清各类资源要素,明确双方关系及其处理方式,依法依规分体运行、分开管理。

2.2.1机构设置

2.2.1.1地勘单位的机构设置地勘单位以“科学、规范、高效、适用”为原则,结合事业单位属性设置相应的机关管理部门,以“强化后勤保障,搞好后方服务,保持和谐稳定”为宗旨,设置老基地管理机构和其他后勤服务机构。按照“两精干——一过渡”要求整合内部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高的精干人员、精良装备组建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非法人二级实体。2.2.1.2地勘企业的机构设置地勘企业应按《公司法》规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设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并根据经营规模、发展需要,科学有效地设置管理机构和分支机构。(1)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权力机构:地勘单位是地勘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直接人,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监控与指导下通过履行相应的程序代行出资人的职责。决策机构:由地勘单位队(院)领导组成董事会,其中:队(院)长任董事长。监督机构:由地勘单位委派财务、内审、纪检、工会等部门人员组成监事会。经理层:设总经理1人,副总经理若干。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副总经理由总经理提名、董事会同意,报地勘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备案。(2)经营管理机构的设置按地勘企业的经营内容和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以矿产资源投资为主,靠资本运作获取资本收益的投资型企业,二是主要从事生产经营、获取经营利润的实体型企业,三是既从事矿产资源投资又从事生产经营的混合型企业。无论归属哪种类型,都要以“权责清晰、精简高效、因时制宜”为指导思想设置职能部门和二级分支机构。投资型企业机构比较精简,但对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除地质专业技术人才外,更需要经济、法律、金融、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人才,而实体型企业队伍规模大,员工人数多,经营管理机构相对臃肿。混合型企业要综合和兼顾投资型和实体型企业的基本特点,站在更高的角度考虑机构的设置问题。但核心职能不可少,如行政管理、财务会计、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业绩考核等,而分支机构的设置则视其业务发展需要而定。

2.2.1.3关联企业的机构设置本文所说的关联企业是地勘企业对该对象在资金、经营、交易等方面能直接或间接施加重大影响的子公司,是地勘企业控制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二级地勘企业。地勘单位不直接操控关联企业,关联企业与地勘企业也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自身拥有独立的、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机构、分支机构。权力机构:地勘企业是关联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直接人,在地勘单位的监控与指导下通过相应程序行使出资人职责。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由地勘企业委派人员,设董事会(或执行董事)和监事会(或监事),报地勘单位批准、备案。经理层:设经理1人,副经理干。其中: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副经理由经理提名、董事会同意,报地勘单位批准。地勘单位和地勘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经营管理机构彼此之间相互独立,除董事、监事外,工作人员必须分开,不相互兼职,不交叉授权,都有各自的管理层级、审批人员和审批流程。

2.2.2人事干部管理

2.2.2.1地勘单位的人事干部管理事企分体运行后,地勘单位保留必要的机关管理人员、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人员、基地管理服务人员和待岗、病假、长休等其他人员,其中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人员和机关管理人员实行定岗、定编,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管理制度。部分在职人员借调到地勘及其关联企业工作,仍保留事业身份,如不胜任所从事的工作,经本人与借调单位协商可解除借调关系回归地勘单位,地勘单位根据岗位情况决定是否聘任上岗;达到退休年龄,则按地勘单位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干部管理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执行。离退休人员现按原渠道管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彻底到位、地勘单位完全企业化时,则按省级政府部门的要求划转、处置各类在编人员。

2.2.2.2地勘及其关联企业的人事干部管理(1)人事管理地勘及其关联企业均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对规模较小的关联企业,人事管理权可统一划归地勘企业;对规模较大的关联企业,可赋予独立的人事管理权,但岗位设置方案和员工招聘计划应经地勘企业批准,在地勘单位备案。地勘企业的岗位设置方案和员工招聘计划应经董事会研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备案。地勘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人员来源有三个渠道:一是从地勘单位借调的事业身份人员;二是按需自主招聘人员;三是劳务公司派遣的临时工作人员。对第一类人员,由使用企业和地勘单位签订借调协议;对第二类人员,按《劳动法》和企业管理要求办理聘用手续;对第三类人员,依法与劳务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合同》,有效规避用工风险。(2)干部管理地勘企业的董事、监事和经理层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选拔任用、教育培养、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关联企业的董事、监事和经理层由地勘企业董事会按《公司法》委派或聘任。地勘及其关联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由经理层按《公司法》自主聘用、管理与考核。

2.2.3资产管理

2.2.3.1事企资产的划分与监管新建地勘企业不存在事企资产的划分问题,改建地勘企业应按资产来源划清事业、企业的各类资产。原则是已按合法程序划给相应企业,并已在账面上规范反映且为经营管理所必需的各类资产归属该企业,地勘企业及其关联企业不需要和已反映在地勘单位账上的各类资产归属地勘单位。地勘单位资产由上级主管部门、省财政部门分别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规定履行监管职责。地勘及其关联企业资产由各出资人依照《公司法》监管。

2.2.3.2事企资产的互用与核算地勘单位、地勘企业及其各关联企业之间互用资产时按市场价格有偿使用,依法签约、交易、结算和收费。

2.2.4财务管理地勘单位和地勘企业分别设置独立的财务会计机构(规模较小的关联企业分设出纳岗、会计岗),资金不交叉使用,经济与业务往来依法依规交易、核算,相互之间拆借资金,各方履行决策程序、形成会议记录(纪要)、签订相关合同、完善相关手续,并按银行同期同类借款利率计付利息。建立和完善各自的财务会计办法,并按法律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报送相应的监管机构审批、备案。

2.2.5薪酬管理

2.2.5.1地勘单位的薪酬管理地勘单位的事业身份就决定其必须执行事业单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津贴补贴和绩效工资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按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政策和标准执行。津贴补贴主要包括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调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36号)和《关于调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艰苦边远地区地区津贴类别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68号)规定执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野外津贴、国外津贴、其他津贴补贴(如接触尘、毒危害与高温作业人员的保健费、高温津贴、防暑降温补贴、御寒取暖补贴等)。野外津贴按原地矿部人事司《关于调整地质勘探单位职工野外津贴标准的通知》(地人发〔1997〕45号)精神、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规定执行。出国工作人员可参照财政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印发<援外出国人员生活待遇管理办法>的通知》(财行〔2001〕第336号)规定执行国外津贴与艰苦地区补贴政策,出国出差人员可按财政部、外交部《关于印发<临时出国人员费用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的通知》(财行〔2001〕73号)规定执行国外差旅费补助政策。但部分津贴补贴政策因过时而标准偏低,亟需提高。对绩效工资,地勘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应以人事部、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的《地质勘探事业单位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人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125号)为基本依据,要求各地勘单位结合行业特点和自身实际,以科学发展为主线,拟订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省财政部门批准。

2.2.5.2地勘企业及关联企业的薪酬管理地勘及其关联企业经理层的薪酬管理办法由其董事会制订,前者报地勘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备案,后者报地勘单位人事劳动部门审批、备案;员工薪酬管理办法由经理层制定,报地勘单位人事劳动部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