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讲求和提高经济效益不仅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途径。旅游经济效益,是指旅游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占用和消耗同有效成果之间的比较。所谓劳动占用和消耗,是指旅游企业和部门在规划组织旅游活动,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占用和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即旅游成本和费用等。所谓有效成果,是指旅游经济活动的最终产出,它既包括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又包括通过旅游经济活动获取应有的利润,从而为企业发展积累资金。在一定的劳动占用和耗费情况下,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满足程度越高,旅游经营部门或企业的旅游收入越高,对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越好,则表明旅游经济效益越好。
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产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因此,旅游经济效益既有和一切经济活动相同的特点,又有区别于其他经济活动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旅游经济效益是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的统一。旅游经济活动通常由旅行、餐饮、住宿、交通、观赏、娱乐等多种活动所组成,因而旅游经济效益实质上是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各种要素作用发挥的好坏,最终也必须体现在经济效益上,因此旅游经济效益不仅体现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使旅游经济活动的主体及其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且还要体现整个旅游产业的宏观经济效益,并通过旅游活动及其较强的产业带动效应,把旅游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辐射、渗透到其他产业和部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体现出旅游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
(二)旅游经济效益的衡量标准是多方面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经济活动必须面向市场,以旅游者为中心。这就要求旅游经营部门和企业在组织旅游活动时,必须树立为旅游者服务的经营思想和观念,从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考虑,尽可能提供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这是获取经济效益的前提。在充分满足人们旅游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取得合理的经济收入和利润,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因此,从以上两方面来衡量旅游经济效益,可采用以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即接待游客人数、游客逗留天数、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旅游利润和税收、客房率、游客人均消费、游客投诉率、资金利润率、成本利润率以及服务质量等多项指标。
(三)旅游经济效益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旅游经济效益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也有量的规定性。旅游经济效益的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为取得旅游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必须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内和指导下,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技术含量和改善服务质量来实现。经济效益的量的规定性,是指旅游经济效益不仅能用量化的指标来反映,而且还能通过对指标体系的比较作分析,发现旅游经济活动中的问题,从而寻求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旅游经济效益质和量的规定性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离开了质的规定而片面追求量的目标,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旅游经济发展宗旨和方向,甚至成为不良社会行为生长的土壤;反之,若只考虑旅游经济效益的质的规定性,而没有量的追求,就没有积极开拓的进取精神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难以实现旅游经济效益。因此,只有把旅游经济效益的质和量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保证旅游经济活动健康、正常地开展,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因素
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因素;既有经济、技术因素,又有政策、法律因素;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际因素等。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就必须对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科学分析研究。
(一)旅游者数量及构成。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和旅游服务的对象,也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前提。旅游者数量的多少与旅游活动中所占用和耗费的劳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若以较少的劳动占用和耗费,而为更多的旅游者及时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则旅游经济效益就好;反之,若为一定的旅游者服务而劳动占用和耗费不断增加,则旅游经济效益就差。因此,旅游者数量的多少对旅游经济效益具有直接的影响。
旅游者数量及构成对旅游经济效益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旅游经济活动中旅游者数量的增加必然相应增加旅游收入,从而提高旅游主要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利用率,增加旅游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占用和耗费,特别是表现为固定费用部分(如基本工资、折旧、管理费用等),在一定范围内会随旅游者数量的增加而相对减少,于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旅游者数量越多,则对于每一个旅游者所花费的成本费用就相对减少,从而相应使旅游经济效益增加。
此外,在旅游者数量既定的情况下,旅游者逗留时间越长,所需旅游服务项目越多,则每个旅游者的平均消费支出就越大,于是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就越高。因此,不仅旅游者的数量规模大小对旅游效益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旅游者的结构状况也对旅游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
(二)旅游物质技术基础及其利用率。旅游物质技术基础是指对各种旅游景观、旅游接待设施、旅游交通和通讯、旅游辅助设施的总称。在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旅游物质技术基础与旅游经济效益具有直接的关系。通常,旅游物质技术基础条件好,则吸引的旅游者就多,旅游人数多必然使旅游收入增多,而劳动占用和耗费相对减少,从而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因此,要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就应促进旅游业适度超前地发展各种旅游设施,尽可能配备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质技术设备和手段,以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劳动耗费,为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同时,还必须不断提高旅游物质技术设施的利用率,而提高旅游物质技术设施的利用率,就意味着花费在单位游客上的劳动占用和耗费减少,从而降低旅游成本,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三)旅游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旅游活动全过程涉及到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是相互联系、衔接配套的。因此,在旅游活动中能否有效地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能否高质量地组织和安排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就直接影响着旅游经济效益。因此,在旅游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中,一定要针对不同旅游者的类型、需求特点、消费习惯等,有目的地规划和组织好旅游活动。尽可能在旅游时间安排上张弛结合,留有余地,保证旅游时间有效利用;在旅行线路上尽可能安排紧凑、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提高旅游者的兴致,使其得到最大的身心需求满足;在旅游服务质量上,要礼貌谦和、服务周到,使旅游者真正能够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四)旅游业的科学管理。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最根本的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离不开现代科学管理。因此,旅游行业必须科学地组织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把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衔接好、做好配套,才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决定劳动生产率能否提高的关键,因而要积极安排好培训,以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充分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旅游经济效益评价
要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就必须在旅游经济活动中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这也是评价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标准。通常,对旅游经济效益的评价必须重视对以下方面的比较分析:
(一)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成果同社会需要的比较。旅游产品作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购买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它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只有当旅游产品能够有效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时,才能实现其价值。否则,不仅不能体现旅游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使旅游经营单位遭受损失,而且会因旅游者的反面宣传而使旅游产品失去更多的客源。因此,必须努力生产和提供旅游者满意且又物美价廉的旅游产品,才能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成果同劳动消耗和占用的比较。作为广泛经营部门和单位,为了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必然要耗费社会劳动,占用资金,从而形成旅游经济活动的成本和费用。如果旅游经济活动只讲满足社会需求,而不计成本高低,则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因此,要讲求经济效益就必须把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成果(主要是利润和税金)同劳动占用和消耗进行比较,以评价旅游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旅游经济效益的好坏。
篇2
关键词: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管理
随着我国国际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管理。在实践中,旅游管理不仅涉及微观旅游活动主体,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而且涉及到宏观旅游经济管理主体,即国家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与调控,而连接微观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就是旅游市场。因此,旅游管理既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微观旅游管理,对旅游市场活动的市场管理,也包括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宏观旅游管理,需要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加强和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一、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
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3.旅游组织职能
是为了有效实现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旅游组织体系、配备相应人员、明确职责权力、调配旅游要素的职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旅游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旅游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开发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调控职能
是对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顺利实现。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要素价格,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经济杠杆等,调节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距,实现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地发展。
5.旅游监督职能
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限范不正当的旅游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旅游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5.旅游服务职能
是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供电等公共产品和安全救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四、宏观旅游管理的过程
宏观旅游管理过程,是作为管理主体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运用宏观旅游管理职能作用于管理客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转过程,是通过旅游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执行系统、宏观调控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在时间上有序、在空间上并存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下,共同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
1.旅游宏观决策系统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系统,其决策内容包括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实现区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统筹协调旅游发展等。由于旅游宏观决策是一种高层次的决策,因此对旅游行业、旅游区域、旅游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为了保证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根据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信息,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以指导宏观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2.旅游宏观执行系统
是实现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系统,即完成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宏观执行系统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计划机制,是通过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机制,则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有效地运行和发展。段综合形成的调控系统和监督机制,是正确执行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监督和调节旅游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调控机制,并及时发现宏观旅游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反馈旅游宏观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有效进行。
4.旅游宏观信息系统
是有关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统,是旅游政策子系统、旅游统计子系统、旅游会计子系统、旅游市场情报子系统及相关信息子系统的综合体。旅游宏观信息既来自于旅游宏观调控系统的有关情况,又来自于宏观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结果,不仅是旅游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旅游宏观信息工作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
五、宏观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观旅游管理,既是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也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观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旅游管理的权威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行政权威性。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和保障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旅游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序地进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宏观旅游管理没有权威性,则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将是盲目、混乱和低效率的,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宏观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观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动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行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体现政府鲜明的政策倾向,即体现国家发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和总决策,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广泛性和旅游经济的综合性,要求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关系,而统筹这些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即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旅游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宏观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为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然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协调范围广泛,而且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宏观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而是一种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宏观管理活动。因此,在宏观旅游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特点,从全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全局来协调处理好各局部的关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旅游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4.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特点,强调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服务于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既要通过加强宏观旅游管理,为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企经营的需要;又要通过科学地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活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旅游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创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条件,保障旅游活动有效地开展,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正常地运转,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旅游业;经济效益;途径;营销策略
旅游经济效益,是指旅游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耗费(或占用)与劳动所得之间的比值,这是我们用以衡量和评价旅游经济活动成效的客观标准。旅游业是规划开发旅游资源,组织安排旅游活动,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并取得盈利的综合经营性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任何产业都要节约劳动,讲求效益,这是一个客观经济规律。
旅游业年度总经济效益额=旅游总收入―总支出或总经济效益率=(旅游总收入―总支出)/ 总支出×100%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做到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与占用,取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收益。
一、提高旅游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一)加强旅游市场调研,扩大旅游客源
旅游客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增加旅游企业营业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随时掌握旅游客源市场的变化,对现有客源的流向、潜在客源的状况,以及主要客源国的政治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宣传和促销,提供合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不断扩大客源市场,增加旅游企业的经营收入,提高经济效益。否则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失去客源,而没有客源就没有旅游经济活动,也就无法实现和提高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旅游产品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要提高旅游企业职工的素质,加强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提高劳动组织的科学性,尽可能实现以较少的劳动投入完成同样的接待任务,或者以同样的投入完成更多的接待任务,达到节约资金占用,减少人财物力的消耗,降低旅游产品的成本。同时,提高劳动生产率还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扩大营业收入,达到提高利润,降低成本,增加旅游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旅游企业的经济核算,是旅游企业借助货币形式,通过记帐、算帐、财务分析等方法,对旅游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劳动占用和耗费进行反映和监督,为旅游企业加强管理、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加强旅游企业的经济核算,有利于发现旅游经济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开源节流,挖掘潜力,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四)提高旅游职工素质,改善服务质量
旅游服务质量的好坏,不仅表现在旅游景观是否具有吸引力,旅游活动的内容是否丰富多采,旅游接待设施是否舒适、安全,而且也体现在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上。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就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促使他们增加逗留时间,增加消费,从而相应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既然服务质量的好坏主要体现在职工身上,因此必须提高旅游企业职工的政治素质、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道德修养,这也是提高服务质量的保证。
(五)加强旅游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不断改善经营管理
良好的管理基础工作,不仅是改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前提,也是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旅游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加强标准化工作,促使企业各项活动都能纳入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加强定额工作,制定先进合理的定额水平和严密的定额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定额管理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强信息和计量工作,通过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并在加强计量监督和管理前提下,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四是加强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严格各种工作制度、经济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规范职工行为,促进经营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二、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1.积极开拓旅游市场,加强广告宣传和促销,我国旅游业正处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初级阶段,即大多处于投入期和成长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旅游产品正在开发,旅游市场正在开拓,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尚不高,正在逐步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主要对策是,加强广告宣传提高知名度;提高旅游产品质量;采取促销手段,吸引旅游者;鼓励中间商经销企业产品,扩大市场领域。 “ 快 ”字 、突出一个“ 好 ”字,即旅游市场开拓要快 ,旅游产品质量要好。
2.开发有自已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提供有差别的旅游服务,通过实行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针对不同需求者提供不同的旅游商品以创造用户,扩大市场。
3.通过合理的综合运用探查(市场调研)、分割(市场细分)、定位(产品定位)、优先(优选目标市场)等战略4PS策略因素和产品、价格、销售渠道、促销手段等战术4PS市场营销因素,实现市场营销的整体效果最优化。如对待八十年代以来出现的“散客潮”,我们可以一改过去“团客”的办法,采取以下营销组合策略。在产品方面,针对散客购买行为随意性大的特点,可采取多品种,少批量,小单元的产品结构策略,提供灵活组合与自由挑选的充分方便。在价格上,对散客更需遵循价值规律,切莫漫天要价,而应采取不同的差价策略。在销售渠道上,我们可设立“散客部”和“接待站”,为散客提供方便,灵活,机动,多样的接纳渠道,包括直接销售渠道和间接销售渠道。在促销手段上,一般有推式和拉式策略。对团客我们是推拉兼用,对散客则应以拉为主。面向广大客源市场的潜在游客,采取电视、电台、报纸,产品样本等广告媒体,参加旅游博览会等多种宣传策略,以争取更多的游客。
旅游业作为当今中国经济的龙头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势在必行。提高的途径需要不断的探索,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任重而道远。
参
考文献:
[1]段强.旅游在转型经济中的作用.旅游学刊, 1999,(6): 65.
篇4
[关键词]O2O模式;网络营销;理念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0030-02
1网络营销理念下的O2O模式的诞生需求
随着电子商务总体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营销相对于电子商务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网络营销经典的作用领域主要是覆盖电子商务经济活动的前期信息流的传递过程,其营销策略的重心也是策划到达消费者的需求信息能尽可能的“完美”而已。但是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对网络营销理念的定位也就提出了“顾客价值至上”的宏观、战略性的要求,故随之诞生了辐射面涉及电子商务经济全活动的信息传递、交易、物流、售后服务的“大网络营销”新理念——O2O模式。
2O2O模式简介
2.1模式定义
O2O,原始的定义为“Online To Offline从线上引导到线下消费”。经过电子商务经济实践性发展的磨炼,定义又可以辩证的扩展为:“Online To Offline和Offline To Online”的“辩证统一”即“线上线下,商品同价,品质同位,服务同享” 的模式。
2.2核心理念
O2O的核心理念是“把线上消费者引导到现实的实体商铺中去体验激发其购买欲,同时也把线下的有意向的消费者通过便捷的支付和送货方式吸引到线上,两种不同次序的购物流程共享商家提供的优质服务”,这种营销模式对于消费者需求鲜明的服务型尤其是体验型的产品是最佳的方式。
2.3模式分类
电子商务经济经典的分类主要由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商流组成,而O2O模式就是分离了信息流和资金流、物流和商流的流通途径。正向的O2O(Online To Offline)把信息流和资金流放到线上,物流和商流放到线下;反向的O2O(Offline To Online)把信息流和商流放到线上,资金流和物流放到线下。
2.4网络营销本质体现
O2O模式,从定义上就表达出“满足消费者需求”是这种模式的精髓,而这一点正好与新网络营销理念中的追求 “最终顾客价值”是一致的,故O2O模式就是一种新电子商务经济下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大网络营销理念模式。它的系统性、完整性体现在“O2O模式的营销理念从诞生就以战略性的策略贯穿着电子商务经济活动的始终”。传统的网络营销策略重心一直都放在交易前的营销活动或营销预期效果,但O2O模式的网络营销理念则把经典的网络营销策略预先的、战略性的布置到电子商务活动领域的信息收集、交易、物流、售后服务之中,并形成了一种模式。故O2O模式寓意着网络营销理念,网络营销理念贯穿O2O模式应用始终,彼此融合,彼此交融。
3O2O模式的阶段性发展性应用
O2O模式的形成缘由就是当在电子商务经济中,许多消费者的完整购物流程(完整购物流程包括消费者从信息收集由购买欲—购买交易活动—商品物流配送—商品售后体验—售后服务)没有完全的全部在网上完成,但这种需求的电商经营市场又存在的情况下而由此激发来。满足这种消费者需求的市场经营形式在O2O模式的形成期、发展期、前景展望期都丰富的存在着。
3.1雏形期——服务业市场(旅游、票务、团购、房产中介)服务业市场的电商应用特点是消费者网络购物流程中信息收集和对比或购物可在线上完成,但最后客户体验部分必须在线下完成。这种“线上”和“线下”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完整购物的特点,恰是体现出 O2O模式的核心精髓。
旅游行业比较有代表性的电商企业有携程旅游网、途牛旅游网、驴妈妈、艺龙旅行网、去哪儿网。票务网站有12306火车站官方网、东方航空公司官方网站、春秋航空公司官方网。其中携程旅游网和艺龙旅游网也兼营票务业务。
携程旅游网早在1999年成立,其利用线上信息吸纳游客并通过收购或合作线下的旅游公司,让游客到线下享受旅行服务。携程模式算是中国最早的O2O模式:它专注于线上信息流的传递,服务体验则发生在线下。之后,365房产网、赶集网、58同城等本地房地产中介类平台也是O2O的早期实践者,它们抓住了有利的早期膨胀需求的先机,发展得如火如荼。到后来团购业务火暴,大众点评网、拉手网等一系列团购网站如春笋般涌出,蓬勃发展起来。而且团购网实现了成熟的线上支付,使O2O模式得以进一步演进。“信息流与资金流通过线上实现,商业流与服务流则在线下实现。”O2O模式基本逐步形成了。
3.2正式形成——实体和网上商城的销售策略上的“高纯度统一”(苏宁易购)自从电子商务经济帝国逐步膨胀以后,线下商家企业就与日俱增的视电商线上企业为强敌,如实体的沃尔玛和线上的亚马逊在国际经济市场上的战争是硝烟不断的。直到2012年12月26日,苏宁的CEO提出了划电商经济时代的创新营销理念策略——“全力打造线上线下的两种销售平台虚实结合,构建超电器化经营,供应链物流全面开放,服务全客群,经营全品类,扩展全渠道”,即名副其实的O2O模式形成。
苏宁集团的O2O模式提炼是真正意义的因地制宜,把自己不同于京东的有实体店的经营劣势,通过O2O模式转变成了制胜的优势,既不会忧虑企业内部线上与线下客源的竞争,又把线上或线下销售环境扩展成线下或线上的服务补充。实体企业的电商时代也就随着O2O模式的应用真正到来。
3.3扩展发展——餐饮业移动订餐(大众点评),汽车租赁(易到用车网)等伴随电子商务经济活动越发活跃,社会渗透度越高,越来越多的部分电商活动必须线下完成的行业领域涉足O2O模式的探索性应用。
餐饮业,北京易淘食是国内首家大型的一站式网络餐饮综合机构,是国内领先的 O2O模式餐饮平台。本地顾客从易淘食网站下单即可享受易淘食旗下易淘送为顾客提供的送餐服务。大众点评网也从电脑版衍生出手机版的客户端。
易到用车网是智能交通和汽车租赁共享融合的国内 O2O 电子商务模式的先行者。随时通过手机版或者电脑版客户端登录网站,发出订车需求,通过地图地位系统最近的车辆就会联系你。
随着手机营销的硬件技术成熟和移动营销理念的深入商家心,手机端应用O2O模式开展电子商务也会越来越普及。从电脑端到手机端的推广应用只是技术的问题,不需要理念的创新。
电子商务经济市场是变化的,消费者的需求也是多变的,只要坚持“顾客价值至上”的网络营销理念来应用O2O模式,以大网络营销理念统筹整个电子商务经济活动,就会推动着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更加创新、长远,电子商务生态社会也会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崔婧.苏宁探路O2O模式[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1):58-60.
[2]马红春.电子商务模式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分析[J].科技视界,2012(9):244-245.
篇5
[关键词]旅游景点业;动漫业;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1―0056―07
一、产业融合的一般理论
(一)产业融合的源起与含义
产业融合的思想最早源于罗森伯格(Rosenberg,1963)对美国机械工具业演化的研究,而学术界对此的广泛关注和研讨则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数字技术革命而引发的信息产业领域的产业融合现象。1978年,美国学者尼古路庞特(Negreou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指出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1997年,欧洲委员会发表了关于电信业、媒体业和信息技术三个产业部门融合的绿皮书,指出产业融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是涉及到服务以及商业模式乃至整个社会运作的一种新方式,并把产业融合视为新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与增长的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此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纷纷发表了关于产业融合的报告,讨论了这一融合趋势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变革及相应的管制政策。
由于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始于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变革,因此,关于产业融合的含义也多是从此视角来揭示的。如美国学者尤弗亚(Yoffie,1997)将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本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欧洲委员会(1997)认为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美国学者格林斯腾和汉纳(Greenstein&Khanna,1997)指出“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指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澳大利亚政府信息办公室(2000)则将融合直接定义为“由数字化所激活的服务部门重构”。
虽然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始于信息化领域,但是从产业融合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历程来看,产业融合并非信息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而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高级化发展而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展现出来的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不过正是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应用,才使产业融合现象出现得更加频繁,并有可能成为一种普遍性的产业发展范式。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从更广泛的领域来定义产业融合,如麦霍特纳(Malhotra,2001)认为:“两个或多个以前各自独立的产业,当它们的企业成为直接竞争者时,即发生了融合。”林德(Lind,2005)更是指出:“融合无处不在,融合是分离的市场间的一种汇合和合并,跨市场和产业边界进入壁垒的消除。”综合前人的研究,本文认为产业融合是相对于产业分化而言的一种产业发展范式,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使原有产业边界模糊或消失的经济现象。
(二)产业边界与产业融合方式
一般而言,产业诞生的过程可以描述为:科学―技术―产品开发一个别生产厂商―企业群体―产业。在这一产业诞生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新产品的开发,具良好市场前景的新产品开发,首先引起具市场敏锐度的先行企业关注,并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业务流程和价值创造活动环节,构筑相应的价值链;当更多的企业跟进从事该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时,新的产业及市场就形成了。从这一产业诞生过程中可以发现产业边界的形成实际上包含了从技术到产品、从组织到业务等多层面的边界(如图1中A产业和B产业所示)。同样,从产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简化来看,一般是产业经济活动的起点始于技术、终于产品,而产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则主要通过该产业的微观主体来实现。由此,区分不同产业的产业经济活动边界也就涉及到技术、产品、活动主体――组织及其业务等多层次内容的边界。
在技术创新、产业活动的政府管制或企业运作管理的创新以及市场需求改变等外部激活因素的推动下,都有可能引起技术边界、产品边界、市场边界及至产业经济活动的业务和运作边界的模糊或消失,并最终导致新型融合产业形态的形成,也就意味着产业多层面边界的突破及多层次产业融合的形成,这一融合的过程可用图1表示。
在整个产业融合的过程中,由于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不同,融合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从产业经济活动的起点到终点的整个过程来看,有可能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首先打破产业间的技术边界,通过产业间的技术渗透,推动整个产业边界的融合,也有可能在管理创新的推动下通过产业经济活动的延伸或重组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每个产业都会形成其特定的产业活动和价值链,因此,产业融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新的融合型产业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原有产业价值链的解构和重构过程,价值链不同的重构方式也形成了产业融合方式的多元化。综上可将产业融合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1.产业渗透式的产业融合。这一方式主要是在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的推动下,通过技术的渗透融合,将原属于不同产业的价值链活动环节,全部或部分无摩擦地渗透到另一产业中,相互交融,形成新型的产业。在这一方式下,原属于不同产业的价值链环节或产业经济活动相互交融在一起,因而,大大扩展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内涵,使得融合后的产业具有更丰富的产业内涵、更强的产业增值能力。
2.产业延伸交叉式的产业融合。这种融合主要通过产业间经济活动的功能互补和延伸来实现产业间的融合,通过各自产业价值链活动环节的延伸,打破原有产业间的业务和运作边界,使彼此产业的边界发生交叉融合,从而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
3.产业活动重组式的产业融合。这种融合方式主要是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进行解散,使各价值链活动环节形成一种混沌状态的价值网,然后将原有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增值环节摘录一出来,并通过新的价值通道的构建,重新整合为一条新的价值链,构筑出新型的融合型产业。由于新的价值链包含了原来不同产业的核心价值创造活动,因而新的融合型产业兼具原来各产业的特征,但又开创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大大地推进了产业的升级换代。
二、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边界与产业融合
(一)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边界
旅游景点业是指吸引人们前往旅游,并能够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提供各种景点服务的经济活动集合。从供给角度而言,“吸引人们前往旅游”的因素是旅游资源,既可以是名山大川等自然资源,也可以是古迹寺庙等传统人文旅游资源,还可以是经济成就、民风民俗等无形 的社会经济文化资源,这些能激发人们旅游动机并吸引其前往的各种要素都是旅游景点业赖以依存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虽然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但不足以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因此必须对其施以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加工――“旅游开发”,最后才能通过特定的“渠道”(主题公园、博物馆、动物园、游乐场等各种景点形式的地域空间载体)传递给旅游者“各种旅游服务产品(各种游乐项目或活动)”。从旅游景点业这一完整的“生产过程”或业务流程来看,景点业的各项产业经济活动都是在其特定的产业边界内进行的,通过相应的旅游景点技术开发手段对旅游资源进行加工,并按照特定的技术标准提供相应的旅游景点服务内容,再借助特定的传送渠道和流转环节分销给旅游者。由此,相应的旅游景点开发技术构成了景点业的技术边界,旅游景点服务产品构成了景点业的产品边界,而特定的景点服务产品传递渠道和流转环节则分别构成了景点业自成一体的运作边界和业务边界。 “动漫”是漫画(cartoon)和动画片(animation)的合称,也包括电子游戏(game)。动漫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虚拟卡通形象为视觉符号,以数码、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为基础,为消费者提供包含动画、漫画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网络游戏等动漫产品,而对动漫作品进行开发、生产、出版、播出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集合。在动漫产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由创意、文学作品等创作而成的动漫作品或剧本构成了动漫产业的“原材料”,采用“卡通”化的视觉符号设计及现代制作技术将这些“原材料”加工成具有特定技术标准的动漫内容,以纸质、电子等媒介通过特定发行或播出渠道销售给消费者。在这一生产过程中,“卡通”化的视觉符号设计及特定的制作技术构成了动漫产业的技术边界,以纸质、电子等媒介承载的动漫内容形成了动漫产业的产品边界,而相应的动漫产品的发行和传播渠道及依此形成的动漫产品的生产制作流程则分别构筑起了动漫产业的运作和业务边界。
可见,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之间边界清晰、各自独立,都有明确的技术边界、产品边界、业务和运作边界,相应地也形成了各自的市场,彼此的企业之间不具有直接竞争关系,因而,也就形成了各自的市场边界。
此外,由于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都是为消费者提供休闲娱乐式消费内容,两者也都可归为内容产业,按照内容产业的结构特点,内容产业包括内容和渠道两大部分,因而也可以将两大产业的各价值创造活动进一步划分为内容制作(简称为“内容”)和内容传播(简称为“渠道”)两大环节。从旅游景点业简化的价值链来看,包括旅游资源识别与景点规划一旅游资源开发一景点产品销售等三个主要的价值创造活动环节,这三个价值活动环节中景点的规划设计及提供的游乐项目或活动实为景点内容产品的制作环节。而景区相应配套设施的构建及其空间地域载体也就是景点内容产品的展示及传播或销售环节。同样,动漫产业的产业结构也可以简单地划为内容制作和内容传播两大环节:动漫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活动为动漫内容的制作环节,而动漫图书、音像的出版发行以及影视、网络传播则为动漫内容的传播环节。显然,两大产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渠道”,因而形成了两者之间清晰的“内容边界”和“渠道边界”。
(二)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过程和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来愈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休闲娱乐需求,旅游者除了“求新、求奇、求特、求异”之外,更加注重体验参与式的旅游活动,为了应对这种消费需求偏好的改变,提升自身竞争力,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一些先行企业通过对各自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进行细分,以识别出自身价值活动的优劣势,然后借助技术手段的创新,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渗透或延伸至彼此的传统产业活动领域,再结合其内部价值活动对两大产业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重组、整合及创新,最终优化整合而成涵盖有两大产业核心价值活动的新价值链,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化发展(见图2)。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两大产业涉及到的价值活动环节众多,不同企业的核心价值活动不同,这就有可能造成产业融合的形式众多、类型多样,但是只有那些能为市场所接受的产业融合模式在实践中才是有效的。从两大产业已经发生或显露出端倪的产业融合现象来看,两者的有效融合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动漫主题公园式融合发展模式
这一融合发展模式是通过产业渗透的方式来实现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的,主要是动漫业的先行企业借助其动漫产品的文化内容优势以及广泛传播所获得的市场优势,突破其原有的产业活动边界,通过技术创新将其产业活动扩散到旅游业,打破了原来两大产业的技术边界,进而开发出具动漫主题的景点产品,推动两大产业的产品融合,最终形成新型的融合产业――动漫主题公园,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如作为这一模式的创立者及成功典范,迪士尼乐园最初就是在其拍摄了许多受欢迎的动画影片,捧红了米奇老鼠、唐老鸭等卡通明星之后,通过技术渗透,由“幻想工程师”(Imagineer)将科技和艺术完美地融合,将动画片所常用的色彩、刺激、魔幻等表现手法与游乐园的功能相结合,借助游乐园式的地域空间载体将虚拟的动漫世界予以真实的再现,从而开创出动漫主题公园这一新兴的休闲产业经营形态的模式。由于这一融合产业形态既突出了其旅游功效,又可以让旅游者暂时远离喧哗的现实,进入到梦幻般的虚拟世界,完成一次非同以往的旅游体验,因而较之于其他的主题公园具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更强的产业增值能力,这也是迪士尼经久不衰的源动力。
中国最大的网游集团和中国最大的民营旅游投资集团的一次牵手,也开创了国内旅游景点业与动漫业这一融合发展模式的新范式。杭州宋城集团旗下宋城景区的主体按照盛大网络《传奇世界》游戏内的中州皇城进行改造,将游戏中的铁匠铺、药店、杂货铺等真实再现,并动用50多位蒙古骑士表演《传奇世界》中经典的行会“沙城”攻城战,盛大则携旗下的十多款网游产品全面登陆宋城,短短的七天“黄金周”期间,就为宋城景区创造了35万人流和1800万元门票收入,更是带动了盛大网游产品及其衍生的文化T恤、玩偶、卡通饰品、纪念邮票、游戏攻略书籍等系列动漫游戏周边产品销售的多轮受益。在这一融合模式下,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个可以承载其自身文化内容的载体,宋城集团则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内容,让接进两亿的网络用户在极短的时间内认可了自身的品牌,并使其门票经济得到了充分的保证。这一融合发展模式无疑为中国的主题公园业和动漫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产业发展范式。
2.旅游景点动漫化融合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也是通过产业渗透的融合方式来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的。主要是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企 业采用动漫的表现手法、制作手段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将真实的景点产品尤其是自然风景和人文古迹类景观动漫化、虚拟化,在虚拟的世界里打造真实的景点,在真实的景点里营造虚拟的世界,从而使原属于本产业边界内的产业价值链活动互相渗透到对方的产业领域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融合状态。从内容产业的角度来看,这类融合模式,实际上是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通过两大产业的渠道融合和内容融合来推进两大产业的融合,景点业借助动漫产业的传播渠道来传递景点的真实内容,动漫产业以承载有自然或人文景观的地域空间作为动漫虚拟内容的展示载体,这样通过两者的相互交融,动漫业可能因为景点内容的注入而增加其真实体验性,也可借助著名景点的知名度而取得更好的市场效果;景点业则在借助动漫的传播渠道而受到更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可通过静态景点产品的动态化和动漫化,更加丰富景点产品的内容。“全球首个以虚拟土地换回真实土地”的案例便是这一融合发展模式的典范。天畅科技网络公司在其《大唐风云》游戏的开发过程中,将浙江丽水地区一个旅游景点虚拟化做成一个网络游戏景点,融入到大唐风云的游戏中,这个前期已投资1300万元、面积达到3万亩山林的旅游景点,便拿出49%的股份给天畅公司作为回报,成功地实现了虚拟土地与真实土地的交换。在这一案例中,景点既可借助大唐风云的传播渠道而得以广泛传播,也可以将游戏中虚拟的世界予以真实的再现,增加景点产品的吸引力,大唐风云游戏则会因为真实景点内容的注入而增加其真实体验性和趣味性,这样两家企业都在没有额外增加一分钱投入的情况下,仅通过产业融合化的发展模式就实现了企业间的联姻,创造出了巨额财富。
3.动漫产业园区景点化发展模式
这类模式是通过产业延伸的方式来实现两大产业融合的,主要是动漫产业将其产业价值链延伸到旅游景点业,赋予动漫产业园区以旅游功能,通过两大产业功能的互补来实现两者的融合。动漫产业园区是动漫产业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集聚区。作为动漫产业的空间载体,动漫产业园区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动漫游戏产品的研发、制作、交易、衍生产品开发和人才培训等方面。事实上,作为一个原创型的动漫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园区也是漫迷心目中的圣地,到这里可以观摩动漫产品的生产过程,了解到动漫人物的诞生过程,现场体验最新的动漫游戏,学习动漫游戏的制作,找到最新、做工最精细的原版动漫周边产品。因此,动漫产业园区在地域空间上和景点实质上是可以融合重叠的,在园区现有动漫产业经济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增设以提供动漫场景游乐体验的动漫游乐区;以演示、销售、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体验区;以及服务于玩家集散、会议节庆活动举办而设置的商务接待区等旅游功能区,可将其产业活动延伸到旅游业,拓展其旅游功能,并以此作为动漫研发、教学及生产的重要配套和互动基础。目前,我国各地都大量兴建动漫产业园区,但由于动漫产品生产周期长,研发成本高,收益期无法预估等多方面问题,使得动漫产业园区前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报期长,给政府和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负担。而采用这种融合化发展模式,通过旅游景点功能的导入,可带来大量的玩家和游客,有利于前期人气的聚集和品牌效应的形成,能够有效地弥补动漫产业短期盈利不足的缺陷,逐步实现核心产品,如卡通片、动漫读物、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等的直接盈利,大大提升其进入市场的速度和力度,解决动漫产业园区发展的瓶颈。
4.动漫节会式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是通过产业活动重组的方式来实现两者的融合,主要是借助以动漫为主题的各种节庆展会旅游平台,通过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相关产业活动的重组或集成来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法国的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加拿大的渥太华国际动画节以及日本东京的国际动漫博览会,每年都会吸引无数的漫迷和游客参加,是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几大动漫节会。在这一模式下,依托节庆或展会这一平台,借助举办地的各种旅游景点资源,通过两大产业资源的整合、产业活动的重组,以各种互动式的动漫体验旅游活动或项目为融合产品的表现形式,打造出全新的动漫旅游产业形态,既可提升举办地的旅游形象吸引游客,又可有效地销售、传播动漫产品,推动两大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互动发展
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由于消费需求的改变以及技术和企业管理的创新,两者逐步走向融合,并发展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动漫旅游景点业,成为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之一,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作为两大产业的融合之物,动漫旅游景点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拉动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发展,而透过产业融合这一中介传导机制,两大产业之间将更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透过产业融合,动漫产业的发展丰富了旅游景点业的内涵和外延
1.增加新的旅游景点类型,带给旅游者更加多样的旅游体验
如前所述,深受市场喜爱广泛传播的动漫产品可以凭借其优秀的文化内容,通过不同的产业融合方式,开发出多元化的新景点类型――动漫旅游景点,带给旅游者全新的多元化旅游体验。如专为旅游创建的动漫主题公园,呈现给旅游者一个人工虚拟的梦幻世界,使旅游者获得一种脱离于现实的感官体验;原来具非旅游功能的人工或自然存在之物经动漫化而成的新旅游景点,带给旅游者于现实的景观场景中追寻动漫人物足迹,重温动漫故事的体验。如根据著名少女漫画《暗恋日记》改编的中国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拍摄地所在的学校,本是一所平常的学校,但因为在漫画中是一所贵族学校,当漫迷们从现实的景观中去追寻作品里的感受时,就变成了影迷和漫迷的一个观光点,不少少男少女专程前往该地感受剧中所谓的“贵族”气息。
2.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旅游景点,丰富旅游景点产品的内容
传统的旅游景点多是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资源或人文古迹加以修缮和保护予以静态的展示,缺少吸引游客的文化内涵或互动参与的活动项目,利用动漫产业的技术手段将静态的旅游资源动态活化,把传统的旅游景点改造为动漫化的旅游景点,将会丰富旅游景点产品的内容,增加吸引力,给传统的旅游景点带来新的生命力。如2004年暑期,济南世博文化公司在趵突泉内通过开展为期1个月的COSPLAY(角色扮演)大赛,吸引了大量游客,为旅游淡季的趵突泉创造了可观的收入。2006年,该公司在动物园开展了一个“动物与动漫”的活动,将动物与动漫中的角色生动的结合起来,受到了游客欢迎。
3.动漫产业发展所带动的动漫衍生产品,丰富和提升景点的旅游纪念品
动漫衍生产品是指根据动漫作品,以动漫形象为核心开发的除了动漫核心产品以外的所有带有动漫元素的产品,包括文具、玩具、服饰等众多类型。旅游纪念品是代表旅游目的地或景点特色的最直接 的物质载体,是旅游消费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但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热情,而且带给旅游目的地或景点更多的收益,因此,旅游纪念品实质上也是旅游景点的衍生产品。通过产业的融合,使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产业的核心产品相互融合为动漫景点产品后,两者的衍生产品也就实现了融合。这样,如果能将旅游目的地形象动漫化,并以此动漫形象开发出系统衍生产品,则势必带给旅游者多样化购物选择,解决景点旅游纪念品雷同、缺乏吸引力的问题,而且开发成功的动漫旅游纪念品本身还可以成为吸引物,开发出相应的动漫购物旅游,丰富景点产品的内容。
(二)通过产业融合,旅游景点业的发展拓宽了动漫产业的发展空间
1.旅游景点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和延伸了动漫产业链
通过动漫景点的开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和延伸动漫产业链:一是将动漫作品开发成相应的动漫旅游景点后,可以通过向游客收取门票获得又一轮收益,延伸了动漫产业链;二是发展动漫购物旅游,可以有效地拉动动漫服饰、玩具、食品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增长;三是发展动漫会展旅游,可以促进动漫作品出版、动漫游戏销售等下游产业的发展。
2.旅游景点业的发展拓宽了动漫业的创意空间
动漫景点业的开发一方面通过将动漫作品中的创意再创意运用到旅游景点中,拓展了动漫产业的创意使用空间;另一方面,这种再创意开发出的动漫景点增强了旅游者的互动体验,在这种互动旅游体验过程中,旅游者以及景点相关的创意人员更容易激发出创意的火花,从而为动漫业提供了更大的创意空间。此外,动漫旅游景点业的发展所带动的人流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激发出人们的创造力,为动漫创意的进发提供深厚的土壤。
3.旅游景点业的发展为动漫产品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通过发展动漫旅游,带给旅游者动漫作品中的体验,可以激起旅游者对动漫作品本身的兴趣,产生对动漫产品的消费欲望;深刻的动漫旅游体验,使动漫作品在很多旅游者心中拥有收藏价值;动漫旅游节的举办,可以有效地提高动漫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因此,通过产业融合,旅游景点业的发展可以为动漫产品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如《古墓丽影》是根据动作冒险类游戏拍摄而成的同名电影。维亚康姆(Viaeom)公司将其改为多场景的游乐场后,《古墓丽影》游戏的销量迅速提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超过3000万套。
四、推动我国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提高认识,形成产业融合共识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都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无论是旅游景点业还是动漫业,产业发展水平较之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最能代表旅游景点业发展水平的主题公园来看,全国沉淀了1500亿元投资的近2500个主题公园,其中70%处于亏损状态,20%持平,只有10%左右盈利(谢静,2006);刚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动漫产业,年总产值也仅为180亿元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外商支付的加工费,而美国迪士尼公司一年的产值就超过了150亿美元,在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韩国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原创动漫的比例仅有11%(仇逸等,2007)。旅游景点业与动漫产业的融合,不但可为各自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而且两者融合发展形成的新型产业――动漫景点业更是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体验经济时代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各有关利益方必须充分认识到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产业范式,将带给我国动漫产业与旅游景点业的巨大发展机会,从而把握机会主动参与融合,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
(二)政策支持与法规保障
除了各有关利益方要善于识别融合、抓住融合机会主动参与外,政府的政策支持及有效的法规保障也是推进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融合的极为重要的一环。首先,应该消除条块分割的行业壁垒,为旅游业和动漫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环境。目前我国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归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都还存在一定的行业规制壁垒,不利于彼此的进入及融合,因此,有必要按照产业融合的思路重建规制,消除不利的政策规制。其次,通过打造相应的平台以及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来引导和推进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鉴于动漫产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及产业关联带动效应,各地纷纷建设“动漫产业园区”、举办“动漫节庆展会”活动。“动漫产业园区”、“动漫文化街”或“动漫城”、“动漫节”等都是推动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融合的有效平台,但政府在着力打造的同时,必须按照产业融合的思路予以规划和开发,重点突出地方优势和特色,扶持或引导企业挖掘地方文化旅游资源要素进行动漫化开发。再次,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作为创意文化产业,创意、鲜明独特的文化主题是其灵魂,两者的融合更是一种产业创新,更需要创意。对创意成果及其衍生的商标权、版权、专利权、知识产权等等的保护是推进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保障。政府必须完善相关法规,推动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有利于动漫业与旅游景点业的融合法律环境,为各类企业营造平等竞争的环境。
篇6
关键词:旅游文化;经济效应;铜仁市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梵净山旅游文化节的经济效应探析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2日
旅游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经济发展的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大产业。2011年铜仁市旅游业在梵净山旅游文化节的带动下,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打破历史记录。本文从梵净山旅游文化节所带来的经济效应角度进行分析,以促进铜仁市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文化与旅游文化节的由来
(一)旅游文化。旅游既是一项经济活动,又是一种文化行为。发展旅游业,能够极大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2011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5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84.6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5.8%;国内旅游人数26.41亿人次,收入19,305.39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3.2%和23.6%;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7,0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4%;旅游业总收入2.25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0.1%。但是,把旅游活动说成是单纯的经济活动,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对旅游者来说,经济在旅游活动中起保障作用,仅仅是物质条件,文化和精神享受才是主要目的。因此,只有文化介入和沟通的旅游,才能摆脱单纯的旅行活动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
但是,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
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如,中国的菜系、清宫廷宴席菜肴满汉全席、孔府家宴是典型的食文化;梵净山的滑竿、乌镇的人力三轮车是典型的行文化;北京的四合院、凤凰的吊脚楼是典型的住文化;北辰的农民画、仿唐歌舞是艺术文化;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观看杂技表演是娱乐文化。
(二)梵净山旅游文化节概况。自1998年以来,铜仁市先后举办了九届梵净山旅游文化节,通过梵净山旅游文化节的举办,极大地提升了以梵净山为核心的铜仁旅游产品形象的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了以梵净山为核心的铜仁旅游美丽的名片,尤其是与央视“欢乐中国行”联合举办的第八届梵净山文化旅游节后,梵净山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梵净山旅游得到迅速升温。
(三)梵净山旅游文化节的实际效应。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既是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树立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欠发达地区能够快速融资发展旅游的重要举措。梵净山文化旅游节是铜仁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梵净山旅游文化节的举办为铜仁市招商引资35个项目,总签约资金38亿元。这些项目引进极大地推动了铜仁市旅游业的发展。同时,通过梵净山旅游文化节的举办,铜仁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旅游收入得到巨大提升。(表1)
二、梵净山旅游文化节的经济效应
(一)梵净山旅游文化节在经济发展中的乘数效应。乘数的概念最早是英国经济学家卡恩于1931年提出的,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把旅游业对区域经济效应的影响由数值来表示,使这种经济效应更直观。它是指产出、收入、就业和政府税收的变化与旅游支出的初期变化之比。梵净山旅游文化节的举办促进了旅游产业链的联合和综合服务体系的提高;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刺激了劳务和商品的需求,为当地带来无限商机;带动新旧景点的开发和提升,旅游文化节是持续集聚人气、激活市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加速器”。
(二)梵净山旅游文化节对经济增长的效应
1、旅游业能够增加外汇收入。旅游外汇收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外汇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业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赚取外汇,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通过梵净山旅游文化节的举办,推动了铜仁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外汇收入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到2011年外汇收入达到918.31万美元。
2、旅游业能够扩大内需,加快回笼货币。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任何一个实行纸币制的国家或地区,政府都要有计划地投放货币和回笼货币,控制货币流通量。如果货币流通量控制不好,将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会使货币贬值,通货紧缩会使货币升值,两者对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旅游业是解决问题比较好的手段,尤其是国内旅游业可以改变人们的购买趋向,鼓励旅游消费,是扩大内需、回笼货币的一个重要途径。旅游业是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需求的行业,消费水平高、消费面广,可以通过提供少量的商品供应和大量的服务达到回笼货币的目的。
梵净山旅游文化节通过各届的认真筹划,推动了铜仁市旅游业的发展,到2011年旅游总收入已超过112.73亿元,有效地起到了扩大内需、回笼货币的效应。
3、增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扩大就业、缓解社会压力的重要渠道。梵净山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的举办,使得铜仁市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地增长。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自身有很多优势:一是直接就业机会比其他产业多。劳动密集型是旅游产业一个重要特点,因而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以饭店业为例,每增加一间客房,可为1.2~2.0人提供直接就业机会;二是就业层次较多,就业门槛较低,对年龄要求不十分苛刻,能为尚不具备技术专长的青年和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机会。当然,这并不是说旅游就业不需要知识和技术。为了保证旅游产品的质量,也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适当的教育和训练。但同技术程度要求较高的制造业等就业相比,旅游业就业门槛较低,只需短期培训即可很快胜任。
三、充分发挥梵净山旅游文化节经济效应的举措
(一)深度挖掘旅游文化的内涵。要进一步充分发挥梵净山旅游节的经济效应,就必须增强该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一个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主要来自其旅游资源的特色,而这种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铜仁市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具有特色,要深度挖掘旅游文化,明确长远发展目标。首先,深度挖掘梵净山佛教文化。梵净山佛教文化源远流长,隋唐时期辟为“古佛弥勒道场”,历史上与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齐名天下。其次,深度挖掘傩文化,这一“中国戏剧活化石”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无论是傩舞还是傩戏,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蕴。“世界傩戏在中国,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傩戏在德江。”据专家考证,德江傩堂戏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剧种。再次,深度挖掘乌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龙舟文化。乌江文化要立足历史同时又不拘泥于历史,传承历史更要弘扬历史,实现历史文化与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融合,使“乌江文化”真正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如思南有一套独具一格的特色文化,如花灯、傩戏、八音、龙灯、狮子灯等。在铜仁,赛龙舟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和欢迎,龙舟文化在民间有着深远的影响。以举办大型龙舟赛事为载体,既顺应群众对龙舟活动的需求,更能发掘龙舟文化,打造城市特色名片,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如在第四届全国传统龙舟大赛中,铜仁市以比赛为契机,将龙舟赛办成龙舟文化节,举办了中华画龙第一人龙黔石先生中华龙作品展、九龙洞文化旅游研讨会、“桃源铜仁龙腾锦江”大型情景歌会、水上表演等系列活动。
(二)完善梵净山旅游文化节保障机制。全面启动政府统筹功能,推介拳头产品,扶持重点企业,权衡开发项目,推出精品。各区域、部门、企业联合启动,实现市场运作。以梵净山旅游文化节为契机,铜仁市作为旅游文化品牌的重大窗口,协助做好旅游文化节开幕式、闭幕式、国际龙舟赛等。政府职能部门和境内外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组织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各旅游企业举办了旅游展销会,共同演绎企业联盟合作、全民踊跃参与的盛世图章。
(三)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铜仁市正按照西连潕阳河国家级风景区,东接湖南凤凰至张家界,北面开发思南、沿河至重庆涪陵入长江的乌江三峡,南接贵州省西线黄果树、龙宫“四通道”的发展思路来打通旅游通道,使铜仁市的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合力。
总之,通过不断深度地挖掘铜仁市的旅游文化、不断完善旅游文化节的保障机制、积极整合周边旅游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梵净山旅游文化节,促进铜仁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贾祥春.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2],31.10.2012.
篇7
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环境问题;困境;出路;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7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3-2795-03
Analysis of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Ethnic Village Tourism
LIAO Jun-hua1,2
(1.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Guiyang 550025,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 Ethnic village tourism had greatly promote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reas, play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strategic role to build a harmonious new countryside. However,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resulted could not be ignored, it was bound to hind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Therefore, adopting practical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a priority, but was also the key for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Key words: ethnic village tourism; environment issues; plight; outle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我国民族村寨旅游源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国家特殊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生力军,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增进城乡文化交流,巩固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民族村寨旅游规模增长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如旅游资源遭到破坏、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等,使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受到威胁,如不予以重视,势必会影响到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民族村寨旅游环境困境现状
1.1盲目开发致使资源破坏
旅游要发展,规划需先行。但是,目前大多数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还没有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即使有旅游规划,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一些地区不具备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盲目进行开发,由于缺乏规划和指导,造成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同时,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有些村寨进行道路、宾馆、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保持与原有景观协调,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这些都阻碍了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2生态环境破坏趋重
由于缺乏足够的环境保护意识,部分村寨旅游目的地居民随地堆放农业及生活废弃物,污水随地排放,游客乱扔垃圾,这些行为造成民族村寨水体、大气、土壤严重污染,给游客留下民族村寨旅游环境“脏、乱、差”的印象[1]。此外,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旅游娱乐设施运行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生态质量。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威胁着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3民族文化被商品化和庸俗化
随着旅游的发展,为迎合游客的需要,民族传统文化常常被商品化,随时被搬上“舞台”,向游客演示,使其失去了民族传统的价值和意义[2]。一些代表民族特色的东西被任意改头换面或大肆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础不再是当地的社会生活,而是旅游者的需求;一些落后的文化,如鬼文化、占卜文化等被刻意渲染;一些与本地文化无丝毫联系的“景观”或活动内容凭空出现,如此等等。所有这些,使民族传统文化失去了原真性和独特性而被商品化和庸俗化。
1.4城市化倾向破坏自然景观
许多发展旅游的民族村寨,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往往忽视对村寨特有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过分依赖现代技术手段,向游客展现城市现代化生活方式,包括农舍铺瓷砖、路面水泥化、建筑现代化等方方面面,不仅使游客感觉到乡风民俗荡然无存,而且还破坏了民族村寨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民族村寨的城市化倾向破坏了自然景观,阻碍了民族村寨旅游的持续发展。
2民族村寨旅游环境困境探因
2.1旅游活动的负外部性――民族村寨旅游环境困境的经济根源
在民族村寨旅游的经济活动中,开发商或经营旅游的村民作为市场微观主体,其追求的目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忽略环境成本问题。这种环境问题是旅游生产、消费等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一种负外部性的后果,是开发商或经营旅游的村民的经济活动对不直接参与旅游经济活动的其他方所带来的利益损害[3]。生活垃圾、污染物等环境问题的治理需要花费较多资源,增加成本。因此,受利益的驱使,开发商或经营旅游的村民往往消极对待环境问题,将污染物等直接排入当地环境中,从而对村寨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使村寨其他居民利益受损。旅游活动的负外部性是民族村寨旅游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
2.2旅游环境的公共产品性――民族村寨旅游环境困境的根本原因
民族村寨旅游公共产品有生活和生产两大类。生活性公共产品主要包括生活用水、生活用电、生活垃圾处理、医疗卫生等,生产性公共产品主要包括村寨道路交通、通讯设施等。由于民族村寨旅游环境具有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即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排斥不承担成本方的消费,即使个体不为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承担任何成本,也能为自己带来收益。因此,开发商和村民可以免费使用旅游环境这一公共产品,而且会刺激利益主体对旅游环境的超负荷利用和消费,将自己的获益建立在牺牲资源环境和社会其他人利益的基础之上。同时,公共产品的产权往往不明晰,这就注定了村寨居民存在“搭便车”的动机和行为。一方面,村寨居民经营旅游带来的收益归自己所得,而环境成本却由村寨全体居民来承担,造成单个利益主体的成本与收益和社会成本与收益不一致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村寨居民的有限理性,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而较少关注集体利益,很少有人愿为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和治理旅游环境而做出努力。因此,旅游环境的公共产品性是民族村寨旅游环境困境的根本原因。
2.3忽视村寨居民利益――民族村寨旅游环境困境的关键因素
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忽视村寨居民的意愿表达和利益诉求容易导致当地管理部门与村民之间的矛盾,危害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村民利益被忽视,无法参与村寨旅游开发与管理,因而对发展旅游往往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不予合作,有时甚至进行破坏或阻止旅游发展,致使村寨公共秩序混乱,公共事务管理出现危机。每户村民都希望尽可能多地招揽客源,如贵州西江苗寨,部分村民想法绕开旅游公司的门票收费,私自到村口拉客,甚至抢客,不仅破坏了村寨公共秩序,也使苗寨人文生态环境一度失调。在村民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其不会主动参与保护环境。因此,忽视村寨居民利益是民族村寨旅游环境困境的关键因素。
2.4利益相关者行为与目标各异――民族村寨旅游环境困境的深层原因
民族村寨旅游主要利益相关者为政府、开发商和村寨居民。目前,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引导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各种制度不健全,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往往以自身利益为重,忽视公共利益[4]。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村寨居民很难全面掌握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必要信息,因而不能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抉择,旅游资源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也很难获得,也无法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政府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直接介入企业经营活动。村寨居民对政府营利化的价值取向及其权力“寻租”行为深感不满,因此,对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民族文化传承常常采取漠不关心或者不予合作的态度[3]。同时,旅游开发商由于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常常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惜牺牲其他利益,例如过度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占用村民耕地建设旅游设施、忽视环境保护与生态效益、忽视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价值等,使民族村寨旅游环境破坏日趋严重。
2.5旅游资源超负荷开发和利用――民族村寨旅游环境困境的直接原因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的物质基础。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旅游资源超负荷开发和利用现象严重,给民族村寨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由于对环境治理不及时,村寨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带来水流量减少、水质变坏、环境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受损等负面影响。同时,客流量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使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人文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例如丽江纳西族村寨,由于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目前当地纳西语、传统服饰等文化元素仅存在于老年人身上,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巨大障碍,不利于纳西旅游人文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民族村寨旅游环境困境的解决途径
3.1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引导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就是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坚持资源的市场配置,在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环节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更大发展。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村寨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村民收入水平较低,村寨或村民没有进行旅游开发和环境治理的财力。另一方面,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和负外部性问题需要通过旅游市场机制以外的途径来解决。因此,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从政策、资金、信息和教育等方面引导和扶持村寨旅游发展成为必然。同时,为了防止“公地悲剧”的发生和利益相关者的“搭便车”行为,需要明晰旅游资源的产权,切实保护参与方对旅游资源的合法权益[5]。为了有效解决环境困境,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旅游相关立法,特别是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立法,规范和制约不良旅游经济行为,防范负外部性产生。另一方面,需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促进开发商和村民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3.2制定科学合理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规划
发展民族村寨旅游,首先要制定科学的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考虑区域旅游总体发展情况和旅游发展潜力等各方面的因素,使规划既切合当前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特别是在规划之前要进行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强化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6]。民族村寨旅游规划不仅要与当地旅游总体规划相衔接,而且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体系建设规划、村寨环境建设规划相衔接,规划要突出民族村寨旅游的特色,防止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脱节,避免破坏当地资源和环境。
3.3建立村民参与旅游的利益保障机制
村寨居民是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所有者和载体,对旅游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我国民族村寨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利益得不到保障,其获利有限,因而对资源和环境保护动力不足,阻碍了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利益保障机制,如明晰旅游资源产权、建立高效的法律保障机制、完善土地征用和拆迁补偿制度、建立公平的收益分配机制等,赋权让村民参与旅游,让村民获得剩余索取权或额外的收益(如奖金、红利等),在利益得到保障后,村民将主动参与旅游活动,努力保护旅游环境。例如贵州西江苗寨,采取“分红制”的办法,每年拿出门票收入的大部分,按照村寨民居建筑保存的完好程度对村民实施奖励,提高了村民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3.4建立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机制
民族村寨旅游活动中,各利益相关者行为与目标各异是村寨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次根源。因此,平衡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努力建立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机制,是突破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环境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对各利益相关者在民族村寨社区中的责任与义务做到有序分工,同时又要强调合作与协调。其次,对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带来的利益,要在各利益相关者中合理分配。再次,应强调民族村寨社区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应该以各利益相关者的私利为重。最后,制定包括利益分配制度在内的各种规则,并由专门的部门来监督执行。
3.5努力培育公民的环境意识
各级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应制定出具体的环境保护教育计划。环保教育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方,即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地人员,由上而下依次包括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经营业主、旅游从业人员和村寨居民;第二是客体方,即针对游客的环保教育,包括采取用书面材料如门票、宣传册、导游册等宣传教育方式,在景区(点)树立警示牌、挂宣传条幅等形式,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其遭到破坏后的严重后果,当然,通过村寨居民的言行来激发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7]。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对环境保护将大有裨益。
4结语
民族村寨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其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构建和谐新农村起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如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必将影响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好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当务之急,也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廖军华.对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8):2042-2045.
[2] 廖军华.旅游人口与社会文化关系探讨[J].商业时代,2009(9):124-125.
[3] 吴志才.旅游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初探[J].经济地理,2005(5):411.
[4] 马德明.欠发达地区政府行为公共性弱化探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0(7):99-103.
[5] 湛志伟.“公地悲剧”及其治理的博弈分析[J].经济评论,2004(3):94.
篇8
[关键词] 节事 策略
一、节事活动概述
节事活动已经在我国旅游业中蓬勃发展起来,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认识。Ritchie认为节事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外界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认同,增强其吸引力,提高其经济收入。Getz从消费者或观众的角度出发,认为节事活动就是在通常选择范围之外或超出日常生活内容的一次休闲、社交和文化经历的机会。吴必虎认为旅游节事通常指一些含有多种旅游项目的事件,包括节庆、地方特色产品展览、体育比赛等具有旅游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发生的特殊事件。庄志民将节事活动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看待,提出节事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能对旅游产生吸引向性,有可能被用来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各种节庆事典活动的总和。包括旅游节日、庆典、集会、交易会、展览会及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等。
结合我国目前节事活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笔者认为节事活动是一系列活动或事件。包括节日、庆典、地方特色产品展销会、交易会、博览会、会议及各种文化、体育等具有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发生的特殊事件。它有以下内涵:节事活动由节庆活动和特殊事件组成;节庆活动又包括传统民俗和现代节庆;特殊事件包括体育、娱乐、会展、宗教活动、周年庆典等非日常发生事件。
节事活动最早起源于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我国节事活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传统民俗阶段,现代节庆阶段,节事活动阶段三个阶段,发展至今节事活动在形式、观念、功能和运作上出现新的特点。
二、节事活动的主要功用
1.调整旅游资源结构,丰富旅游产品线路。旅游活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旺季时,人头攒动;淡季时,门可罗雀。这造成了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的闲置和浪费,不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民俗风情、特殊事件等因素的优化融合,举办丰富多彩的节事活动。一方面,可以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选择;另一方面,可以调整旅游资源结构,丰富旅游产品,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并能较好地解决旅游淡季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
2.带动相关产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任何旅游节事活动都有一定的主题。配合这一主题的直接和间接的产业都可以在节事活动中获得经济效益。比如青岛国际啤酒节,是一个集经贸、旅游、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的节事活动。这个节事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极具吸引力和凝聚力,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再如每年一度的大连国际服装节迎来了各类表演活动、会、展览会、洽谈会,为本地企业及相关产业、生产商提供了巨大商机,带来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
3.打造目的地旅游形象,提升知名度。目的地形象是一个综合的形象塑造系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进行很长时间的宣传,才能塑造成功。此外,目的地整体形象是通过对各种形象要素的整合实现的,其宣传工作难度很大。而旅游节事活动的开展,往往能够对目的地主题形象起到重要的宣传功效。旅游者可以通过节事活动的内容,全面理解目的地的自然景观、历史背景、人文景观、建设成就等内容,从而对目的地有感性的认识。另外,节事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地形象的塑造者,举办节事活动就是目的地形象的塑造过程。成功的节事活动的主题能够成为目的地形象的代名词。如提到啤酒节就会想到青岛,提到服装节就会想到大连,提到风筝就会想到潍坊。这些案例都说明,节事活动与目的地之间已经形成了很强的对应关系,能够迅速提升目的地的知名度。
三、节事活动的运作策略
1.市场化策略。本质上讲,节事活动首先是一种经济活动,旅游节事活动举办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文化这一载体,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效果,因此,不论是节事活动举办的需求还是供给方面,都应当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把节事活动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进行市场化运作。市场化运作,一是可以节约成本。在节事活动举办过程中,时间地点选择、广告宣传方式等方面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做,可以大大节约成本,避免因行政力量介入时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二是可以做到收益最大化。这里的收益包括参加企事业的收益,包括政府的形象收益,也包括给当地带来的其他社会效益。
2.品牌化策略。旅游节事品牌化运作包括三个方面:产品化、制度化和产业化。
(1)产品化。旅游节事应该作为一个产品来包装营销,使其成为地方形象塑造的载体。在它的运作中,要结合当地的其他旅游资源,合理安排时间、空间,协作联动,以发挥其提升形象的功能。
(2)制度化。节事活动的运作在制度方面要完善以下几点:第一,建立行业惯例。我国节事产业还处在不太成熟的阶段,运作还处在一个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偶然性、间断性到长期性、经常性,从非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转化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大多数节事举办者共同认可与遵守的经济活动习惯和交易方式,如约定俗成的行业规范和组织、交易争端解决方法等,能大大促进节事产业的发展。第二,建立行业准入机制。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办节事活动,但是有些组织者过于追求经济效益,以破坏或歪曲地方文化为代价,表现为一种短视行为。为此,需建立一个行业准入机制,规定举办方所应具备的条件和资格,如举办方的经济实力、节事业务经营能力、商业信誉、以往的举办业绩等。第三,建立节事经济活动准则,包括节事产品的市场价格准则、举办单位竞争准则、节事举办风险规避准则、节事经济收益分配准则等。这些规范有利于节事生产的有序竞争。
(3)产业化。要建立和完善节事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体系。政府管理部门要退出一手包办的局面,只起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引进多种投资主体,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完善节事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及开发和利用,鼓励建立专业化的节事策划运作公司。
3.系统化策略。旅游节事的举办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行业。一方面,需要政府宏观引导;另一方面,需要各职能部门整体协作,以实现节事的成功举办和发挥节事的后续效应。系统化运作包括三个方面:系列化、专业化、网络化。
(1)系列化。节事的运作要发挥其长期效应,注重旅游节事举办的后期效应。因此,在旅游节事的类型和时间上进行系列化,具体表现为在旅游节事的内容上,要结合当地文化特征,要体现当地的地方文脉,表达地方精神,始终以文化为其本质。在节事的范围方面,要具有综合性,安排体现文化特色、技术特色,同时又要追求经济效益。在时间上,要体现节事的动态性,根据当地的季节特点安排适宜的活动。
(2)专业化。我国目前的旅游节事活动中,多为政府或企业操作,缺乏专业化的节事运作。就此,应该建立城市政府的专业节事管理部门,旅游节事的运作由专业的节事公司操作。一些大型旅游节事活动,还应聘请具有国际通行的节事协业资格的专业人士策划,从节事战略定位到节事效益评估,进行专业的规划。
(3)网络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节事活动中。通过网络,可以进行市场调研和商务往来,对节事新闻进行更新,增加附加值,加大吸引注意力,节约成本等。此外,通过网络可以进行旅游节事网上销售,提高节事品牌的知名度等。可见,加大对网络的成功运用,是旅游节事活动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Roche.Mega-events and Modernity:Olympics and expos in the growth of global culture.London,Routledge,2000
[2]王重农:现代节庆活动指.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庄志民:旅游经济发展的文化空间.学林出版社,1999
篇9
关键词:旅游业;影响现状;旅游环境文章从旅游环境为角度;探究旅游业发展对其负面的影响研究
前言
旅游业作为全球性的朝阳产业。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对旅游环境存在诸如污染严重、卫生不乐观、接待能力超规模、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环境不协调等负面影响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生态环境恶化、不良思想泛滥、传统文化遗失、管理体制混乱等问题挡住了我国旅游业前进的步伐。笔者以旅游环境为研究角度,探究旅游业发展对其负面的影响研究。
一、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旅游环境,一般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而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为此,我国目前旅游业发展所面临有以下环境负面影响:
(一)污染严重。在旅游区所在的环境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这样势必影响到游客游览的心情。(二)卫生不乐观。在一些旅游区环境卫生不容乐观,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尤其那些开放或半开放式的旅游区。作为旅游区基本的形象问题――卫生状况直接反应了游客的文明程度、景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问题。(三)接待能力超规模。每到“五一”、“国庆”旅游长假,那些热点旅游区往往会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四)旅游某些景点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这主要表现为景区某些建设项目同其他景点建设存在不一致或者整个景点建设与当地旅游环境不协调。
二、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基于上面四点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负面影响,笔者分析有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对旅游环境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还有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等。
(二)旅游活动对旅游环境的影响。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我国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些旅游区中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视觉,使其旅游兴致降低。
(三)旅游开发、建设对旅游环境的影响。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的不协调。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
三、旅游环境保护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的有利对策
为使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类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从人类与环境关系上看,环境科学的研究可以涉及到人类旅游活动领域。此外,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游客、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区周边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第二、重视旅游开发与建设对旅游环境的影响评价
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在开发前要对开发活动与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
第三、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旅游环境与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旅游区的环境规划是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规划,这个规划是从维护旅游区环境美学质量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与旅游区环境美学规律,对经济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实行统筹规划,达到既发展经济、扩大旅游又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目的。
第四、加强旅游环境立法工作,保障旅游环境和谐发展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保证,通过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制定行为规范。对破坏行为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与惩罚。立法主要内容有第一: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第二:旅游区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的确定;第三:对违反者的处罚办法等。
参考文献:
[1]陈实,倪路梅.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障碍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2]许涛,张秋菊,赵连荣.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概述[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06).
篇10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不仅让中国清晰地认识到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弊端和中国所处的不利地位,更坚定了中国推进国际金融战略发展的决心。中国是出口大国,但中国在以发达国家货币占主导地位的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十分被动。中国必须使用他国货币来完成绝大部分国际经济活动。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中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性的增强,而经济活动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性又决定着政治上的话语权和主动性,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全面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一个起点,具有经济和政治上的战略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凭借货币霸权,从自身利益出发,肆意操纵国际金融市场,从而控制国际经济活动,攫取全球经济发展的收益。人民币国际化有可能打破发达经济体的垄断地位,推动国际货币的多元化发展,势必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均衡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持。
汇率制度改革本身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定性条件,但汇率制度无疑是货币国际化的制约因素。首先,汇率是一国货币国际价值的反映,而国际价值是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次,汇率制度的选择影响到私人和官方的货币需求,而一国货币是否能够满足私人经济交易和官方干预经济的需要是实现货币国际化的关键条件。可以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规模和进展。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应当考虑人民币国际化的阶段性。当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开展意味着人民币从最初通过边贸与消费旅游在周边国家流通,逐渐开始向境外借贷资产转变。应当根据这个阶段的特点,充分考虑境内外货币需求量、资本流动、人民币可兑换性、货币政策与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考虑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旅游消费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