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篇1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党的十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纵观中外各类职业学校,中职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这类学生人数达15%以上。人数是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缺乏有力的关注和有效的对策,同时我们德育效能很差,跟不上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速度。总之一句话“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令人担心”。

我们常常听到某学校有孩子“离家出走”。专家调查:平均两个班最少有一个孩子,有这样的打算,也就是说一个学校至少有几十个学生有这种心理问题。

前几年曾经出现过某中学优秀学生铁锤杀母事件,这是突发的一件事吗?像他这样的心理不成熟,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很多。只是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还没暴发出来!

当然,不仅是上面的心理问题,还有的学生太焦虑、太孤癖、太任性、太自卑、非常嫉妒等等,这些心理问题每个班里都能找到例子,只是程度有轻有重。

这就是我们当今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二、心理健康概念

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是这样被定义: “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句话换一个说法,意思就是:“如果你这个人与其他人相比较,发现符合你们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特点,那么你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

例如:到了十一、二岁的孩子至少会交些好朋友,如果一个朋友都没有。那这个学生心理一定有问题!

那么,怎样去判断一个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由上面我们知道:一个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应该这样评判:“如果这个学生与其它学生比较,发现符合这个年龄段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那么该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

有人会问:中职这个年龄段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具体特点是怎样的呢?我从中职生的学习、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社会适应四方面进行剖析,就能知道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一班标准

三、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第一方面是学习:

1、智力正常:一般地,心理健康的学生智商至少应该在80以上,不然,就是弱智,他就不能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的学生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

2、能自我满足:这里所说的满足感,实际上就是一种学习上成就感。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成就动机。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一心想成为全班第一、二名,结果总是对自己不满意;而有些学生却不想有所作为。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对自己丧失了信心,甘于落后。这种过于强烈和过于滞淡的学生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因为大部分心理健康的学生都是能“保持在适中的水平上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能在学习中获得自我满足感,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

例如:有一学生考了65分,非常高兴,因为他本来就只能考60分,65分对他来说已经能在学习上获得自我满足感。这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如果一个学生本来成绩是90分,考了65分,也嘻嘻笑笑的,不当一回事,甘于落后的话,这就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

3、能排除学习中不必要的忧虑:有些学生考试不理想会产生悲伤情绪,考试前会出现焦虑。问题在于,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一直不能摆脱这些不良情绪的阴影,结果焦虑过度,由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甚至害怕去学校,对学习产生逃避。心理正常的学生在学习中也有烦恼,会采取积极的方法,会摆脱这一消极情绪。

第二方面是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学生既有好朋友,又乐于与人交往。能与父母形成亲子关系,与老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形成较好的同伴关系。

我们常发现班级中有的学生乐于与人往,但总是交不到一个朋友,没人理他。这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有些同学却喜欢独来独往,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些都是人际关系不健康的表现,也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

第三方面是自我认识:

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但能了解自己,而且能接受自己,接纳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努力谋求自己的最佳发展。甚至有些学生对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有时还会自我安慰。有些学生,一次考试考砸了或做了错事之后,总是极力地找各种借口或对同学和家长隐藏。还有些学生就是不承认自己某些方面的缺点。这些都不算心理健康的学生。

第四方面是社会适应力。

人是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个人的生活和学习有重要意义。所以心理健康的学生都能了解现实,正视现实。社会生活也能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准则。生活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学生容易产生出各种心理行为问题。

例如:有些高年段学生沉迷电脑游戏,沉迷虚拟世界里,对学习不感兴趣。这些都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

以上四点,是我们评判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如果我们知道学生有心理问题,如何处理呢?这里有必要说一说心理健康水平的四个等级。

四、心理健康水平四个等级

按一定的条件,人可以分成三六九等。同时按心理健康水平,人可以分成四个等级。

一是完全健康型。心理非常正常完全符合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特点这种人占多数,不用服务。

二是一般问题型。前面提到不能排除学习上忧虑、交不到朋友,自我封闭,焦虑、孤癖、任性、自卑、嫉妒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大部分学生心理问题都属这一类,这一类学生有少许心理冲突与障碍。要送交心理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三是人格异常型如想自杀、想杀人、有强迫症等。这一类人有严重的心理冲突与障碍,一定要送交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这属于临床心理学的范围。以心理辅导员能力不足以处置这类心理问题。

篇2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 增进健康 教学改革 内核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201-02

1 前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更新,不断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也启发了人们对中职体育变革的思考。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追求的目标是包含着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随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传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忽视了运动技能以外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已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将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位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生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学习方面上,已成为一种共识。中职体育与健康要发挥体育教育的优势,以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意识健康和道德健康的学生为目的,引领中职学生接受21世纪社会全新挑战,从而使其成为具有高素质的合格公民。

2 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

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989 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有关健康的新概念:除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要加上道德健康,只有这四个方面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在全面解读2003年《普通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精神的基础上,配合我国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式下,确定学校体育卫生保健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素质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其中身体素质始终处于基础地位,它是人的道德、知识、理想、情操、信心等最可靠的载体。为此,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核就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3 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增进健康的策略

3.1 加强理论指导,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加强健康理论为指导,确立以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把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重视提高学生对体育基本认识和积极态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发展的权利;重视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增长学生增进健康的意识。使体育教学在培养健康人的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3.2体育教学增强心理素质训练,发展学生个性

人的个性是有稳定的特征,但并非一成不变。在影响个性形成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遗传因素属于先天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然而,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素质训练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缺点和不是,应从侧面提出意见不应直接批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促使他们磨练意志,消除不健康的心理障碍。通过鼓励和引导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学生身心状态达到最适宜的程度,以满足提高兴趣和求知欲增强身心健康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3.3改进考核、评价方法

考核、评价是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考核、评价要全方位进行。不仅从理论上、还应从行为上、心理上进行测评,以此来检查教学效果,评定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质量的提高。为此,应结合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增进健康的任务,制订发展学生健康的考核政策,对不同体质、不同起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重视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以学生在整个体育课过程中学习成绩的提高幅度以及学习态度等因素为标准,把静态的考核变为动态的考核标准。也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情况开展初级班和提高班教学。总之,考核评价应以增进健康为目标;把学生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人,才能发挥评价的最大功能;才能真正体现体育增强健康的作用。通过合理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增进健康是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核。以此为目标的体育课的职能就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提供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使学生把体育课程的学习转化为促进自己身心健康的行为,建立科学的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篇3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 BMI指数 SCL-9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膳食结构的改变与提高,肥胖人口每年都呈递增趋势,尤其是青少年肥胖的问题较为明显。有研究表明,肥胖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且肥胖程度越重,社会适应能力越低。同时,以瘦为美的观念亦引发了人们对体重的过分关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处在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冲突、心理困惑最多的时期。本次研究通过对中职生体重指数(BMI)和心理健康测试,探讨体重指数与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期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探索方向。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秦皇岛市中等职业学校和秦皇岛市卫生学校2012、2013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1)纳入条件:年龄16~18岁;秦皇岛在校中职生。

(2)样本量估计:根据两个样本率比较的样本量计算公式:N=2zαzβPQ/(P1-P0)2,学生心理问题的比例P0=20%,肥胖学生在P1=34%,当α=0.05,β=0.10时,N=186(人),按照暴露组与对照组样本量相同设计,各组需要200人,共计400人。本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回收426份,剔除无效问卷19份,共回收有效问卷407份。

(3)抽样方法:随机选取。

2.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①资料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心理调查问卷。②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法,调查人员均经过统一严格培训,问卷说明语统一,调查现场由调查员控制,当场发放问卷当场回收,调查时班主任回避,并向学生说明问卷以不记名方式作答,以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保密性。

(2)体格检查。①身高体重测量:对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规范要求和测试仪器进行测试。②BMI计算及分类:BMI=体重(kg)/[身高(m)]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最新亚太地区肥胖指标分类,BMI

3.心理测试

(1)测试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

(2)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家庭出身、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教养方式、是否是班级干部、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等方面。

4.资料分析

用SPSS20.0进行数据录入、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中偏瘦体重人数为97人,标准体重为228人,超重体重为51人,肥胖体重为31人。通过SPSS20.0计算出不同BMI各因子的均值和标准差,用方差分析计算出不同BMI指数与各因子得分的F值和P值,结果各因子中强迫因子F值为3.355,P值为0.019(P

三、讨论

篇4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但在社会观念和价值体系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日趋复杂,身心健康所受的负面影响日益增大,致使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不断产生,中职学校的学生更加明显。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多方位提出对策。本文即从非智力因素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谈谈如何通过非智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希望能为中职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非智力因素与心理健康教育

1、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及内涵

非智力因素理论创始人燕国材教授认为,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可分三个层次:广义的层次包括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层次主要指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与世界观。具体的层次主要为:“五力”,即适应力、承受力、耐挫力、抗诱力与调控力;“五性”,即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五心”,即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谦逊心与责任心。

2、非智力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非智力因素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由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也可得知。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心理健康的特征表现为十个方面:有足够的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较好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健康主要反映在非智力因素上,非智力因素健康,人的心理就健康。推而言之,人的心理问题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因而可以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对中职生尤其如此。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问题主要表现

成就动机不强。中职生学习基础一般较差,学业成绩不理想,在中考中遭遇了失败。这样的挫折,导致多数学生生缺乏进取心,对学习没有热情,提不起兴趣。部分学生只想取得毕业文凭既可,没有对未来的规划,成就动机明显较弱。

情绪情感不稳定。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在情绪上有着强烈、动摇、不稳定、不协调的特点,情绪变化起伏不定,难以捉摸。中职校的学生更加明显,甚至会有个别学生在特殊情况下会出现某些极端行为。

自信心不足。部分中职生对自己的选择缺乏信心,有较明显的自卑心理。少数人是带着怀疑和不解走入职业学校的,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交往、成长不自觉地缺乏信心,总感到一切不如人,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

独立性不强。独生子女的惯性,加上部分父母只要子女成绩好,其他一切包办形成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惯,不少中职生的依赖心理十分严重。一方面强烈要求对自己的各种需求和行为进行独立的选择和思考,甚至对父母、师长常常产生对抗情绪。另一方面,因阅历不深,知识与经验的不足,生活中常会碰壁,又产生依赖性。理想我与现实我的较大差距,造成自我意识的冲突。

由上可见,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与非智力素有关。

2、主要原因分析

身心发展。中职生处于第二个生长高峰,生理上由发育走向成熟必然带来心理上的激荡,但其对自身、他人、社会的认知及行为都处于过渡期,心理状态不够稳定,这就使得他们很难正确地应对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

学业因素。中职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 是经过重点中学、普通高中的逐层选拔失败,不得已进入到职业学校的,在心理上一直有种劣势心态。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不高,使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偏低,甚至造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特点。

家庭因素。许多存在不良心理的学生,家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导致学生心理依赖性强而情感脆弱;有的家长不理解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的某些想法或做法,造成与子女的关系不融洽;有的家庭氛围不够和谐,使学生感到丢面子,心理负担沉重。

就业前景。整个社会就业市场的日趋紧张,使得中职生就业压力和困难加大。再加上有些中职生在思想上存在误区,造成一些市场需要的专业不爱干,看好的专业又无市场,从而对前途感觉迷茫。

三、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本着重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意旨,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动机激发

社会环境支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改变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水平低、地位低等错误观念。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从基础设施、师资力量、课程教材等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社会适应度,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

分流分层实施教学。对有就业和升学要求的学生实行分流,分为就业班和升学班。就业班内部实施分层教学,教师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成就动机。

引导积极归因。中职生大多数在中小学阶段学业成绩处中下水平,不少人已形成了一种习得性的无能感。这种无能感严重影响一个人的成就动机,但是习得性无能感是可以通过积极的归因得以改变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帮助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积极的归因。

2、兴趣培养

一方面,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的丰富和创新,并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心理和生理需要、满足学生兴趣和审美要求的形式与内容,赋予载体教育、引导的内涵,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激发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如果学生感觉到老师所教的东西正是他们以后所需要的,自然就会感兴趣。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如果老师能够采用多媒体等多种能引发学生参与欲望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提高。

3、情感培养

营造积极情感的生成环境。学校和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温馨和谐的环境,在集体中和睦相处,相互关心和支持,使学生认识到集体的力量,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能养成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的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责任心等积极情感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提供消极情感宣泄的途径。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除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外,活动中良好的交际环境,还能舒解心中的压抑和焦虑,也能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心态,学会控制不良情绪。同时,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应积极开展工作,当学生出现不合理情绪时,教师应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4、意志培养

重视“挫折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使他们了解受挫折是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要在正视挫折的基础上,对挫折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此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和正确归因,帮助他们学会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正确地认识环境,以健全的认知过程谋求与周围环境保持平衡。

同时,应当授以应对挫折的技巧和策略。自我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大,往往会产生“挫折感”,要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现实条件,调整自我期望。

加强职业指导。应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职业、认识自己,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找到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理想的结合点,增强生活和学习的自觉性;在思想认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做好各种准备,及时调整好心态,以达到准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目的。这个过程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意志。

5、性格塑造

创造 “成功体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教学应根据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设定适宜的教学目标,采用灵活的课程考核方式,减少课程考核不合格的可能。课外活动应尽可能给予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懂得,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做成、做好许多事情。教师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发挥自身长处创造有利的条件,及时表达对学生的肯定和赞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为学生养成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性格品质奠定基础。

课堂内外的人格教育渗透。课堂是教育实践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较多,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培养要立足于课堂渗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把培养全面的、和谐的人作为教育目标,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其心理塑造,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格要素,结合教学环节进行人格教育渗透。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等途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和谐变奏》,燕国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非智力因素研究三十年》,燕国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非智力因素对职校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及对策》,甘发敏,董大奎,《职业技术

教育》,2006年第16期;

[4]《职校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对策研究》,陈庆璋,《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篇5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

由于当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始扩大招生。高职院校如此,中职院校亦是如此。中职院校扩大招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招生标准,使得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下降,无论是受教育水平还是心理素质水平。尤其是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心理尚不成熟,难以应对情况的转变。这就会对中职生的心理造成影响,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因此,有必要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发展进行研究。中职生刚刚结束九年义务教育,就要接受职业教育,这是一种转变。多数学生还未成年就得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这种落差很容易使中职生的心理出现阴影。因此,在中职院校中的一大问题就是中职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也因此中职院校设立了一些心理健康咨询室以及相应的心理课程或是安排一些心理辅导员进行指导。其中最典型的指导方法就是团体辅导,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中职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中职院校声誉影响

在中学生中,多数学生对中职院校嗤之以鼻,认为中职院校比正规的教育院校低一等,而中职生则是一些智商低下的人。另外,社会对中职院校也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中职院校是培养工人的,在将来社会地位也是十分低下的。总之,中职院校在同龄人以及社会中的声誉都是不好的。这就会为中职生带来困扰,容易使中职生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

2.就业压力

进入中职院校,学生将不再接受以往的知识教育,而是技能教育。此时他们多数未成年,却因为进入中职院校,不得不面临就业的压力。这时的他们已经认清了现实,知晓了社会生存的压力,而心理尚未健全也使得他们顿生无力感,巨大的就业压力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团体辅导介绍

团体辅导是教师或者辅导者等组成的团体对学生进行辅助,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了解、自我发展以及自我超越等过程。它是一种健康的辅助方式,借助团体的力量引导学生开放自我,促使个体在团体的协作中认识自我,帮助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习态度、习惯等。团体辅导注重交际,也就是正常的人际交流。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学生尽快融入团体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团体交流中,教师起到关键作用,设计一些交流性的环节或是热点话题,营造和谐、幽默、轻松的氛围。在这一种团体交流中,学生就会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互动中学会调节心理。团体辅导另外一特点是团体性。团体辅导成立的基础是必须有全体参加,不管大小活动都必须面向全体师生,一视同仁。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需要注意的是团体协作,利用团体的参与影响一些学生,来实现这些学生的心理开放,学生积极参与团体活动,有利于心理健教育的进行。

三、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建设优良团体,规范团体行为

团体辅导以人际交流为主。为了更好地加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建设,有必要建设优良的团体,规范团体行为。良好的团体有利于进行团体活动,加大师生间的互动,规范团体行为,有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交流环境。这都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前提。一个优良的团体可以凭借团体动力实现团体良好、积极的交流,更能够促使更多的学生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见解,加强中职生心理建设。例如在进行团体活动时,可以将团体的成员划分为几个实力均衡的小组,让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以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此过程有利于加强学生间的自由交流,产生团体动力。规范团体行为是建立团体良好形象的前提。在此,所谓的规范团体行为不仅是指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还包括一些“矜持”行为。不文明、不道德这是大家所熟知的,现在就讲解一下“矜持”行为。所谓的矜持行为就是指团员放不开自己,始终不参与团体的任何活动或是话题。这种行为不利于团员的自身发展,对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2.团体内容具有针对性,有益于中职生心理健康

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必须明确,所选取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中职生的话题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帮助。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选取有关内容十分关键,其内容不仅能够反映出教学的质量,还能够培养中职生的心理素质。在内容的选取上,要有针对性,不仅是指对象是中职生,还意味着内容必须要分阶段进行。所选内容要结合学生当下的实际情况。不同的阶段其重点不同,自然选取的内容也会不同。刚进入中职院校的中职生,其心理必定是紧张的、害怕的,对于外界也十分敏感。这时,建议所选内容以适应环境、生活成长以及团体交流为主,有利于刚入校的中职生放下心理上的负担,融入团体。同时,也为了团体的作用更加明显,建议团体进行公告,让团员根据自己的形象设置自己的个性化名片,大胆介绍自己,对于一些较为腼腆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这将有利于团体氛围的融洽,更重要的是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当然,在进行团体辅导时,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辅导,以避免事倍功半的现象出现。

3.团体辅导分阶段进行

在进行团体辅导时,要注重阶段的划分,不是指学生的成长阶段,而是指团体的运行阶段。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达成辅导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团体刚成立初期,教师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以后的团体辅导做铺垫。在这一阶段,教师是主导,引领学生进入团体,借助团体的力量打造一个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发展阶段。通过准备阶段的预热,这时的团体具备了良好的团员基础以及互动能力,也就意味着进入团体的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教师应该作为一名旁听者,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讲述自己心理上的压力,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解,最后确定应对方案,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结束阶段。进入结束阶段,最后的收获就是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全体成员获得感情认知、精神愉悦。教师也应该从团体辅导中获得经验,知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阶段应该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好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具体的应用中,还需要心理工作者进一步努力,尽最大可能发挥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王峰 单位:丹东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清.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9).

篇6

[关键词] 中职工学结合生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青年学生,富有朝气,既思想活跃而内心敏感。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只有在校学习一年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才能开展工学结合实习。此时思想和行为相对成熟,心态上趋于稳定和具有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在学生一开始入学,就应该开展职业教育观念的入门培训,在工学结合实习前的一个学期,更应该强化工学结合生社会角色的职业心理念的培养,让学生对由“学生”转换为“员工”这一职业角色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对职业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只有这样,工学结合生才能够以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完成实习。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一是生理需要方面的满足和身体健康;二是心智正常,悦纳自我和自控情绪的良好能力;三是有合谐的人际关系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四是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环境适应能力。

一、案例梗概

玫瑰(化名),女,2009级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学生,2010年6月中旬前往校企合作的广东省惠州市某电子公司进行工学结合实习。

二、案情经过

6月17日,上午面试,160名学生唯独玫瑰一人未完成体检,学姐帮忙复印身份证遭怀疑,于是,未用晚餐,只在宿舍转悠,班干部规劝直至半夜两三点方才铺床安寝。

6月18日,上午玫瑰培训途中备感压力太大离场,只说“适应不了,要回去”;带她去宿舍未见到老师,被怀疑有欺骗之嫌,中餐由老师和同学相陪,不愿吃晚餐。她当晚不洗澡。当晚老师与她父亲长时间电话互通情况,一致同意让她回校。问到车费她也是时说有又时说无。但又放话说,“要反悔不回去”。

6月19日,上午五点多玫瑰起来洗头。怕别人拿她的东西,但仍由学姐和好同学帮忙收拾完毕。前往车站欲走又止,是因为顾忌被骗,由女同学连拉带拽挟着她到车站,可用“绑架”形容护送。候车室内她想抢老师帮买的车票;与她关系最好的女同学善意谎称帮她拿出厂牌夹缝里的钱,才肯交厂牌。将近上午十点送上车时,她两手牢牢抓住两边不锈钢护拦,两名女生掰开她的右手,她的左手仍死死钩住护拦直至弯曲变形;送上车时她左脚钩住车门,直到拨通她父亲电话让父女交谈后,她方上车但仍不愿坐下;再让她父亲长时间劝慰,才安定坐下;大家担心她情绪失常可能会跳离车,并让一名学姐一起坐车护送回去。

6月20日凌晨5点23分老师和她父亲浑身湿透地在风雨交加中上车接到她;当她父亲呼喊女儿时,她没有反应,目中无光,神情恍惚而不相信自己已安全与父亲团聚、返校回家。

三、案情调查、解析

6月18日其班主任反映:她不太爱说话,人老实。她父亲说:“她平时在家很老实很听话,话少且与父母沟通交流也很少。”班主任和她父亲都不相信她两天的心理突变。大家容易犯的观念误区是“老实、不爱说话的”就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好孩子”,而无从认真细致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内心所想,忽视了学生长期压制的心理情绪,以至于得不到及时释放。

同班同学反映玫瑰在校的情况和不良习惯:由于她人也老实内向,不愿和同学接触,班主任哪怕下宿舍也很少和她说话;宿舍内务基本由班干代帮;只要上卫生间都要一个小时左右;洗澡经常从晚自习九点下课后洗至晚休十点半熄灯甚至还未出来;做事动作缓慢且很不经意。由此可以发现,班主任要善于从与学生的交流、谈心中发现和掌握学生的不良习惯及其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更多的同学去给其帮助、鼓励,培养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改善不良的习惯和不卫生的行为,让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并回归和谐的集体生活。

试看玫瑰两天心理历程突变的情形:有事没事时时拿手机乱按;看人目光游移,紧张时出现呆滞现象;说答通常只有三个字,“随便了”、“可以了”、“不用了”;生活习惯和生理时间错乱;缺乏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极强的猜疑心和怕被欺骗心态;与同学不合群,周围产生压力和不信任感;自身备感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缺乏承受能力;父母要求的期望太大,自身无法调和;感受理想的目标工作和现实工作差距悬殊,无法适应和调节。从她心理历程的惊变中不难发现,她出现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心理问题或状态:孤独感、抑郁、焦虑、强迫症、压力、偏执。这些心理症状不是几天突变的结果,而是长期得不到家长、班主任和老师的直接重视,未得到父母及时关爱、班主任的及时关心和同学齐心合力的帮助,未能及时发现问题而果断开展思想工作和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是多种并发症压制迸发的结果。其实,青春期的学生都或多或少产生类似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是很多学生能及时地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好情绪和心态。

面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最重要的处理方法是教会学生自我调整,让学生放松自己,树立自信心和善待挫折;让学生充分有安全感和了解自己,学会自控情绪,不断重复练习自我克制意念和行为;让学生树立顺其自然的心态,学会正视自己和自我评价。只有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方面的细节抓起,思想上重视,注重良好人格和性格的培养,营造良好合谐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所谓的心理问题处理得当,并加以全面预防,将会向健康转化。

虽然这只是一个案例的挖掘探析,但确切是一个目前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生在实习前后都可能发生或转化的心理健康状态的表现和缩影,更是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剖析的延伸和拓展。假使学校和老师不善于积极发现,企业和社会不能形成一个良好重视,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当心理健康问题达到并发症或恶性循环的状况后,其影响的后果和产生的安全隐患将会升级到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局面。所以,遵循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心态状况,有计划、有目标和有的放矢地展开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开创一个健康、合谐、积极向上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关现红.做自己的心理医生[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 焦虑;家庭;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124-02

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其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青少年焦虑障碍是一组以过分焦虑、担心为主要体验的障碍。焦虑情绪障碍可造成躯体化障碍,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学业发展受阻,甚至出现社会功能障碍,可致成年后心理障碍。为了解某职业院校学生焦虑状况与家庭因素的相关性,以利于对学生焦虑的干预,笔者进行了此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江汉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取在校中职一、二年级共20个班4个专业学生,共发放970份调查表,收回有效问卷962份,有效回收率为99.17%。年龄为15~18岁,平均16.32岁。其中男生50名,女生912名;一年级400名,二年级562名;独生子女288人,非独生子女674名;单亲家庭47人,非单亲家庭915人。

1.2 内容与方法

1.2.1 调查内容 调查工具包括焦虑自评量表[1]以及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为Zung于1971年编制的。量表由20个陈述句及相应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按4级评分,自评者评定结束后,将20个项目相加即得粗分,经加权计算得到标准分。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显示一般人口学特征。

1.2.2 诊断标准 焦虑性情绪诊断标准以焦虑自评量表常模标准总分均值上限50分为判断标准,得分大于此值即有焦虑性情绪。

1.2.3 调查方法 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由统一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对本次调查目的进行讲解,并进行群体知情同意,然后对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最后统一收回调查问卷。

1.3 质量控制

1.3.1 预调查 正式调查之前,选取二年级学生共50人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反馈的信息对调查表进行修改和完善。

1.3.2 现场质控 现场调查中,在每个被调查对象回答完毕后,将调查问卷交到培训合格的调查员手中,调查员当场对其填写内容进行全面的检查,将错误与遗漏处及时更改。

1.4 资料处理

1.4.1 资料输入 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输入数据。对数据进行二次录入检错输入,一致率为96.6%,随后按编码查找原始调查表,对错误的地方进行输入。

1.4.2 统计处理 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各组检出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是否独生子女与学生焦虑情绪的关系 调查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焦虑情绪检出率分别为20.83%(60/288)和20.18%(136/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P=0.810)。

2.2 不同家庭结构和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 单亲家庭中学生的焦虑情绪检出率为38.30%(18/47),高于完整家庭中学生的19.45%(178/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200,P

2.3 父母不同文化程度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比较 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均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4 家庭收入与学生焦虑情绪的关系 家庭收入高低不同的中职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150)。见表2。

2.5 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学生焦虑情绪检出情况 父、母采取惩罚型教养方式的中职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均高于父、母民主关爱型教养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表1 父母不同文化程度中职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比较

父母文化程度总人数焦虑人数检出率/%χ2值P值

父初中及以下60911518.88469.200

高中2906119.31

大专及以上631926.98

母初中及以下67814221.83675.500

高中2544223.73

大专及以上301240.00

表2 不同家庭收入学生焦虑情绪检出情况

家庭月收入/元总人数焦虑人数检出率/%

500~1513221.19

1 000~2375121.52

2 000~1181916.10

3 000~1062523.58

>4 0002124220.28

表3 父母不同教养方式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比较

父母教养方式总人数焦虑人数检出率/%χ2值P值

父民主关爱74513618.26289.8

惩罚否定2176027.65

母民主关爱77813717.61366.8

惩罚否定1845932.06

2.6 不同亲子关系学生焦虑情绪检出情况 家庭关系紧张的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最高(42.86%,24/56),关系融洽的最低(16.06%,105/654),关系一般的居中(26.59%,67/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700,P=0.002)。

3 讨论

3.1 家庭因素与中职学生焦虑情绪显著相关 本次调查发现,家庭收入不同,学生的焦虑情绪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学生对家庭经济状况不了解有关。是否独生子女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父母惩罚否定型教养方式学生的焦虑情绪检出率高于父母民主关爱型教养方式的学生,说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与学生的焦虑情绪密切相关[2],与国内的有关研究结果一致[3]。父母的惩罚是指父母对子女归罪、羞辱、在旁人面前过分地批评以及拒绝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缺乏尊重,这些行为易使子女产生自卑和不安全感,在社交中担心自己的行为表现被人指责、惩罚,从而使子女形成缺乏自信、胆小怕事、情绪不稳等不良人格特征,严重时遇到轻微的挫折就易产生焦虑和紧张情绪。他们往往遇事无耐心、烦躁不安、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不能安心学习。家庭关系紧张的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较高,说明健康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很重要。中职生处于身心成熟阶段,由于独立感和成人感的产生,易使其对父母产生不信任与反抗:若亲子间缺乏情感交流,家庭气氛不融洽,沟通不当则容易导致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父母能够理解处于青少年时期子女的心理需求并与其平等地交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与必要的心理支持,对其不良情绪的缓解是有帮助的。单亲家庭中学生的焦虑情绪检出率高于完整家庭中的学生,可能与单亲家庭中的子女面临较大的社会压力,更易有社交退缩、过度敏感和情绪冲动有关。单亲家庭的父、母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自身可能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并且他们对于处在焦虑状态的孩子难以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安慰,不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均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可能与父母文化程度高对孩子要求更高有关,许多家长过高的期望使学生对学习、对父母都产生了畏惧心理,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大,在其焦虑情绪的产生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 应对策略 中职学生焦虑情绪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针对这些因素,笔者提出综合防治的相关策略。

3.2.1 家庭关爱 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家长起着重要作用,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家长应对子女作出适当的期望和要求,以减轻其学习压力;改善亲子关系,以民主关爱的教养方式养育子女;对子女要合理的控制和接受,培养其自信和独立的人格,使其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学会处理各种矛盾,防止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父母的关怀、信任、尊重、鼓励可以帮助子女形成自信、独立、积极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

3.2.2 学校重视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做到“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本着“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走向成功”的培养目标,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对于学生做到四“多”,即多转变观念、多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多给学生一点信心、班主任多与家长联系;对家长就如何配合学校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制订具体要求,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与学生家长的长期联系;建立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之具备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改善师生关系,减少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

3.2.3 学生自我应对 中职学生要保持和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和态度,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减压,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面对各种生活中的麻烦和困扰,学会自己排解;也可以通过同他人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来克服焦虑,即建立各种社会支持网络。

中职生是在家长和社会关爱下成长的特殊群体,其中大部分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对人及事物的敏感以及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都会导致种种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在职业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4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4-238.

[2] 候东辉,佟丽君, 贺敏.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焦虑的影响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16(2):174-175.

[3] 徐锦华,曾丽萍.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50-152.

篇8

关键词:MHT 中职学校新生 心理健康

中职时期,是中职学校学生人生求知和个性发展的黄金时期,而新生阶段是面临变化最大、遇到新情况最多的阶段。中职新生进入新学校后,面对环境、学习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许多学生会产生种种不良的心理。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研究对丽水地区中职学校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中职学校新生,由心理老师进行统一指导,采取集体施测的形式,现场发放问卷,学生填完后统一回收问卷。回收实际有效问卷共556份,有效问卷率为92.67%。

方法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等人修订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该量表共100个项目,含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1]。内容量表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8个因子项目构成。计算原始分后分别按常模转换成标准分,各内容量表的分数8分者为异常。8个内容量表得分累加起来,即可得全量表分。总分超过65分、每个内容量表超过8分,表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数据分析 使用EXCEL和SPASS13.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将量表总分超过65分的,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作为明显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指标来考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中职学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总体检出率为0.36%,而且总平均分为42.99,低于全国的平均分50分,说明中职学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新生各分量表得分比较

表1 新生各分量表心理健康水平情况(n=556)

从表1结果显示,中职学校新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很多人认为学习焦虑不是中职学校生的主要问题,但从本次的调查却反应了学习仍是中职学校新生在校焦虑的首要问题,从后来的多次学生访谈中也反应了该问题,只是有时学生将学习焦虑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表现而已。从分量表的得分来看,他们的心理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交错复杂的。在新环境适应不良、紧张的氛围里,造成焦虑情绪,从而衍生出各种不良的心理。

2、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较

表2 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检验

注:***P

从表2的检验结果可知,在新生中女生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t=2.676,p=0.002

3、单亲家庭学生与非单亲家庭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较

表3 单亲家庭学生与非单亲家庭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检验

注:*表示P

我们将单亲家庭与非单亲家庭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比较(见表3),结果发现两组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t=-2.046,p=0.041

三、讨论

从此次调查来看,中职学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在各分量表的得分上也明显看出一些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从学习因子分来看,中职学校生对学习仍然存在焦虑,在后期的访谈中,发现他们对学习焦虑主要表现在对考试焦虑,期末学科不及格导致留级、担心家长或老师指责训斥等方面。从其他因子分来看,由于中职学校时期正处于青春期,是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较多地关注自我的想法和外表,对待身边发生的事情敏感度极高,时刻与自己联系起来,做事情较冲动, 欠缺考虑,容易为一些小事和同学发生冲突。同时他们也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在人际关系上就体现出了焦虑和恐怖。

本次调查发现中职学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性别差异。量表的因子总分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中职学校的女生相对男生来说,心理问题和困扰更多,所以中职学校更要重视对女生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此外,本次调查还发现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和家庭因素相关,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单亲家庭孩子。可以看出完整家庭对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要性,一个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为三个方面,即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因此,作为家庭方面,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自己的青春期。作为学校方面,应关注新生的方方面面,在新生入学时做好始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掌握新生的心理动态,为学生在校的各方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新生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克服不良心理,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相互沟通的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篇9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178-02

一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一名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能否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学有所成。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15~19岁之间,正值其身体发育与心理成长不同步的矛盾阶段。从实际招生情况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多是中考后半段分数的学生,他们大多是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群体,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后,如不加强他们的心理辅导,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课程中没有开设心理学,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只有少数学校设有正规的心理咨询室,由教育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辅导咨询老师,辅导教师也未经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培训,也只能是靠着在学校里学习的心理学知识和主观的经验来对学生进行咨询辅导。学校主要的心理教育方式是以大讲座的形式开展的,这种方式大部分时间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缺乏针对性和互动性,学生有问题也不好意思提出来,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

二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及谈话交流等方式,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部分师生进行了心理问题的相关调查,发现中职生表现出来或潜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是中职生的主导活动,由于入校时的基础相对较差,自信心不足,初中阶段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中职后,未能跟上教师的讲课进度,出现厌学、逃学等状况,对学习产生严重的焦虑心理。

2.人际交往心理问题

中职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比初中阶段有所扩大,但由于中职生多住校,对教师缺乏信任,在心理问题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中职生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交际范围内或试图从网络世界中舒缓自己的压力,使得人际关系冷漠,造成了人际情感的冷淡,从而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3.择业就业心理问题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初中级技术型人才,许多中职生把就业希望寄予学校推荐、家长解决,缺乏自主择业心理及创业精神。部分学生把眼光放在历届毕业生未能求职,把不能找到工作的思想负担强加到自己身上,产生心理焦虑。

4.性心理问题

中职生的性心理比初中阶段成熟了许多,在性体征体相方面已逐渐接受生理变化,但有些中职生常常会被原始的望所困扰,又不能被正确引导。

另外,中职生往往还有情绪不稳定、自控力较弱、自卑心严重、自我中心过强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三 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建立体制健全的心理咨询室

建立体制健全的心理咨询室是发现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直接的手段。

许多学校按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建立心理咨询(指导)室,但在配套要求上相对落后:只是一间办公室,配备一些基本设备,如办公桌椅、记录本等;辅导老师多以心理学专业教师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主,未经过专业培训,只是靠以前学过的专业知识及平常工作经验进行辅导,总体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在某些教师学生的心里,心理咨询室的功用仅仅是某位学生感觉到心理有问题,到咨询室找老师咨询一下就可以了。其实,除此之外,咨询室的功能性是多样的,还应当安排诸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等方面的活动。

建立体制健全的咨询室,第一,必须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包括心理咨询师工作制度、工作守则、从业道德规范、心理咨询基本原则、心理咨询室值班人员工作制度(学生)等各方面。第二,要对担任心理咨询师的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掌握心理咨询师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能力,并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更应重视普遍的发展问题而不是个别的治疗性问题。第三,制度中必须特别强调心理咨询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的重要性。在学生的心里,对心理咨询存在最大的担忧就是保密问题,只有严格遵守保密原则,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既而开始相关的咨询辅导工作。这其中要求保护学生的隐私和其他秘密;对学生的相关资料、案例予以保密,单独保管,不列入学校其他档案;不得将学生的案例作为谈话资料;通常情况下,不得向学校其他人员和学生家长透露学生的秘密;需要向他人求助、必须向有关人员提供咨询资料时,须向能保密和有能力解决相应问题的人员提供,并要求其遵守保密原则,不能扩散学生的有关信息等。第四,布置温馨舒适的咨询室。咨询室地点本着安静方便隐私原则,可邻近图书馆、卫生室等场所,室内色彩柔和,光线适中,隔音效能好。

2.加强师资队伍观念的改变

中职学生入学的成绩偏差,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就常处于被漠视的群体,进入新学校后渴望得到新的认可。中职学校教师应清晰认识到新生学习基本的薄弱,积极引导学生在新专业课程或动手技能上寻求突破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让中职生尝到学习乐趣。在教学实践中赞扬性的鼓励比严厉的鞭策更易激化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易和学生进行友好沟通,而鼓励的源头就是学生的进步。

笔者调查发现由中职升学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力表现欲望等方面都比同年级的普通高中高考入学的学生要强烈,这说明中职生有许多特长方面可以发掘,而发掘者主要就是中职教育的教师。我们应该摒弃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选材模式,帮助学生建立合理前进目标、正确认识自身、建立自尊自信、学会快乐学习,真正做好育人教书工作。

篇10

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既要包括一般心理健康标准,又要体现中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1.中职教师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感中职教师面对知识底蕴相对薄弱,学习态度相对懈怠的中专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爱生、爱校、敬业、乐业,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

2.中职教师要具有健全的人格中职教师要具有健全的人格:为人正直,性格开朗,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中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学生观。用一颗仁爱之心爱学生,用一颗热忱之心去教育学生,用一颗宽容之心看待学生的不足。

3.中职教师要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好“教师———教师”“教师———学生”“教师———社会”之间的关系,尊重、理解、赞美他人。客观地了解和理解他人,能够接受他人,与别人相处时,正面态度多于反面态度,积极与他人真诚地沟通,懂得与同事合作,建立和谐的关系。

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途径与方法

1.教师自我调适与自我认识方面

努力使现实自我的内容符合理想自我本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对教师的不同期望。教师要学会分配情感、精力和时间,扮演好各种角色。在学校,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园丁,在家庭,教师是孩子的母亲、父亲,是长辈的儿子、女儿,在社会中,教师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公民。教师在家庭生活、学会角色转换,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选择主要的角色来担当,才能为学生服好务,为家庭尽好责,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应具有爱心。一个人只有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因此,不要给自己施加过多的重负。关心、爱护自己,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陶冶情操;培养多种兴趣,丰富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爱上生活才能爱上工作,才能做好工作。

2.学校管理方面要把教师心理辅导纳入学校工作计划

(1)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提升教师幸福指数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讲座,适当组织文体活动,愉悦教师身心,营造民主、平等、尊重、和谐的学校群体气氛。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疏导教师心理症结心理咨询,不仅仅是存在心理问题或有心理障碍的人能得到帮助,那些为促进自身发展的健康人,也同样能在心理咨询中受益。因此,心理咨询也同样涉及这两个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为了求得更高的发展,拓展生活视野,挖掘自身更大潜能,向专家寻求指导。另一方面,教师因工作、生活及家庭等多方面情况可能引起心理冲突而向专家寻求帮助。但目前大多数人们认为找心理专家一定是心理不正常,才去寻求专家帮助,全社会并没有养成寻求专家帮助的正确观念与习惯。

(3)评价教师要公正、客观加强对教师劳动过程的管理,及时进行职业活动成就测评,形成专业、科学的教师业务评价体系。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全程的、较长时间的、循环往复的评价。形成同事、学生、家长多元参评体系,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科学评价,让教师享受应有的报酬。

(4)社会方面,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职能全社会共同营造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心理氛围。以“人无完人”的理念,宽容地处理教师存在的“非原则性”的小错误;增加教师的职业劳动报酬,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政治地位;教师充分认识教育的社会促进作用,对教师职业进行正确的社会价值定位。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