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篇1

一、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随着各个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于各类应用实践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推动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的职业初中学校约有1250所,招生人数35万,在校人数100万,中等职业学校约有21550所,招生人数495万,在校人数1404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截止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几乎与普通高中教育同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数量、招生人数和在校人数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我国普通教育的大力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逐渐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不断地追求高学历,因而放弃了中等职业教育,选择通过普通高中教育直接进入大学,这使得社会急需应用实践型职业技术人才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每个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都不同,存在很大的任意性,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没有严格的教育评价机制,不能真正实现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2.师资力量薄弱

中等职业院校招聘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有限,也没有丰富的应用实践经验,很难满足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另外,近年来,中等职业院校招生困难,发展缓慢,导致大部分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没有优秀的教师很难有高质量的教学,也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3.学生的实践、实训机会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应用实践型职业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来满足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实践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忽视学生的实践机会,学校缺乏专业的实训基地,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导致学生没有专业的实践机会,缺乏职业技能培训。

4.实训效果较差

根据我国的有关政策决定,中等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执行这种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时,存在严重的功利性趋势,学校把学生送到一些企业去实习,一方面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和自身所学的专业不符合,另一方面,学校选择的企业不正规,送去实习的学生劳动时间过长,劳动环境恶劣,劳动条件苛刻。这些问题都使得学生的实训达不到教育要求,没有实训效果,学生的职业技能得不到提高。

三、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议

1.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

我国的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严格考查教学课程,制定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评价和考核机制,对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定期进行评价和考核,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提高教师的入职要求和标准,尽可能招聘一些教学水平较高、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通过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等方式,不断激励教师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另外,相应地提高优秀教师的福利待遇,保障教师的基础生活,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保证教学质量。最后,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中一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来学校做兼职教师,通过开展座谈会、开设专业培训班等方式,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增加学生实践、实训机会

中等职业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并支持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加大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和设备投入,建设学校的实训基地,保障学生的实训效果。并且学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选择行业中一些正规的企业,和企业建立校企联盟,使学生可以去企业实习,通过在职实习,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4.规范实训程序

对于在校内进行实训的同学制定严格的实训计划,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要求为目标,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的任务,达到实训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对于学生的应用实践职业技能进行考核,不断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对于校外实训,学校要首先和企业签订实习合同,规范学生的实习内容、实习岗位和实习待遇,通过正规的岗位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保障学生劳动的合法权益。

5.政府加大支持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加大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相应的政策扶植,投入一定的教育资金,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规范学校的教学,监督管理学校的办学质量,使中等职业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出培养应用实践型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我国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重任,面对新的机会和挑战,应该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通过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实践、实训机会,规范实训程序,政府加大支持等方式,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推动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伍义斌.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若干认识问题[J].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013,(02).

篇2

【关键词】操作技能 中等职业教育 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191-02

中等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三年时间的学习,大多数要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检验工作或者流程的操作。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以外,必须有一定的动手操作技能,能够独立的分析问题、熟练的操作设备。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摆在中职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 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因素

2010年5月,教育部专门制订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规程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但在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并不能得到应有的技能培训,动手操作能力根本无从谈起,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较多,总结为以下几点:

1.学校决策者观念转变较慢

虽然有关调查显示,近几年选择就业的中职学生高于选择升学,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仍有很多中职学校大力提倡学生向本科升学,狠抓升学率。这与学校决策者的观念转变缓慢有着直接的关系。中职生升学深造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将它作为主要目的,显然不可取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

2.转型期间,资金缺乏

现在有些中职学校正处于转型期间,学校也希望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专业的操作技能,从而使他们上岗后能最快的进入角色。但是资金的缺乏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要办真正的职业教育,就必须有配套的硬件设施,让老师把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并且设备应与社会同步,及时更新,学生到社会上才有立足之地。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办学资金短缺,难以有效地做好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有的学校个别专业,学生从进校到毕业都未真正开展过实训,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据统计,中等职业教育占财政预算的比例远远低于普通高中,从而造成学生实训条件差、学校专业建设缓慢。

3.师资力量不强,专业教师缺乏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理论基础性宽的显著特点。我国的大多数中职学校都是由各种学历教育转变而来的,就是说多数老师都是半路出家,从其他学科改行而来,他们本身没有经历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对专业教学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有些从普通高中转行的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学生兴趣不高。

虽然近几年我们一直在高呼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但是实际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仅有5.4万人,占19.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为以后学生的就业制造了障碍。

4.校企联合办学进展不畅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曾指出,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倡导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进行“订单式”培养对中职学校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培训的场所,学校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但是,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造成校企联合办学不顺利的原因较多,一方面,企业觉得麻烦;其次企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不信任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另外还有非人力所能为的原因就是:有些地区缺乏有规模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要实现校企合作更是难上加难。

5.专业设置不合理

中等职业学校能否办出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设置。一个特色专业的形成需要很多年的努力,不仅要有良好的理论教学质量,还要有先进的实训条件。但是,目前很多学校缺乏应有的规划和长远的眼光,不调查论证,脱离实际盲目开设一些不切实际的专业。教学条件达不到,实训设备不配套,就业场所不调查就盲目开设,造成教学质量低,动手能力差,不符企业的要求,就业率很低。总体来说,多数学校专业设置多而不精,缺乏特色专业,浪费了人力物力且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从而制约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 应对措施

我认为,以上几个方面是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尽快改变现状,就会影响学校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甚至被淘汰。中职学校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做好学生实训工作,应采取以下措施:

1.尽快转变观念,让职业教育回归职业轨道

从本省近几年对口本科招生计划逐年缩减的趋势看出,升学的路已经越来越窄,国家越来越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希望一些学校的领导能认识到这一点,树立“实际、实用、实效”的办学理念,尽快转变思路,实现就业为主,升学为辅。

2.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

由于政府投入有限,中职学校应该积极筹备资金,争取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另外,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办学,以真诚的态度来争取,以更好的教学质量、更优秀的人才输出为回报,不仅为学校节省了大量资金,而且学生还能取得更好的实训效果。

3.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个专业都有“双师型”教师

学校可以建立各种培训机制,有计划地送部分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或到企业实习,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4.优化学校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成都;调查研究;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04-02

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实施概况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与技术工人,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浙江工业大学的杨艳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公共产品理论,从消费效用角度来讨论中等职业教育的免费,得出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属于准公共产品①。而准公共产品属性有其外部性②,外部性又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而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呈现的是准公共产品的正外部性。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在促进我国社会稳定与和谐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正外部性也越来越明显地接近于纯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是其自身属性决定的,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根据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③的要求,财政部等四部委经由国务院同意,于2009年12月14日联合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部署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2年6月11日公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提出2012—2015年,我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这几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目的就是努力实现“面向人人”的中等职业教育。

自2009年起,我国部分省市积极落实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的政策,根据自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和财政情况。重庆市、山西省部分地区、浙江省部分地区、贵州省部分地区、四川省部分地区等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的落实与发展已见成效。如重庆,从2010年秋起采取将中等职业学校农村户口的学生转成城镇户口的方式,并于2010年,在永川、双桥等6个区已经开展了中职免费教育的试点等6项举措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浙江省宁波市自2011年起,对宁波户籍的学生、在宁波公办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实施减免学费政策,对全市涉农专业的学生还免除住宿费并继续实施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制度。免费政策实施后,宁波每年还将投入政府专项经费500万元,建设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四川省成都市以推出“中等职业教育券”的创意,2009年率先实现了对成都市户籍学生费用减免的政策。下面为笔者对四川省成都市中等职业教育费用减免政策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旨在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进一步落实。

成都市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情况的调查

(一)推出“中等职业教育券”

2009年,根据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财政局、成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于2009年6月17日下发的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财政局、成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成都市中等职业教育券发放实施办法》,对户籍在成都市19个区(市)县和高新区就读的成都区域内具有资格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二年级学生,发放了“中等职业教育券”。该券面值1200元,学生用此券可抵扣部分学费,学生第三年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获得相应报酬,支付第三年学费和生活费,符合“成都市教育资助体系”规定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全免费”的政策。2009年安排资金10683.36万元,享受的学生是8.9万余人,2010年安排资金8887.8万元,享受的学生是7.4万余人,2011年安排资金8445.6万元,享受的学生是7万余人。(数据来源:成都市财政局网)。

(二)重视对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的落实

2009年,四川省推出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即在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藏区孩子提供3年的免费中职教育。成都市响应四川省政府政策,接收了很大一部分“9+3”的藏区学生,并把“9+3”的藏区学生中职三年的学费、生活费、杂费补助落到实处。2010年,四川省委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等“9+3”学校考察,高度赞扬了成都市“9+3”免费教育取得的可喜进步。通过“9+3”的免费教育的落实,使家长对学生更加放心了,使学生自己也更有自信了,学校对学生也更加满意了。

(三)进一步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

成都统一城乡户籍政策出台后,从2011年9月1日起,又实现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制度的全覆盖。此后,所有就读于成都市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的具有正式学籍的成都户籍在校一、二年级学生,不仅能得到“中等职业教育券”的学费补助,每生每年还将得到1500元的生活补助费。

(四)实施直升中职政策和中职学校提前招生

2012年,成都市高中阶段教育五年高职(师范)学校和中等职业类招生办法与计划明确指出,成都市实行中职类学校“直升生”政策和中职类学校提前招生政策。所谓“直升”就是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期间,毕业生在毕业当年5月份报名,自己在网上选择有直升资格的中职学校,并在中考成绩公布后统一录取。提前招生政策是指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待中考成绩公布,考生携带《成都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提前录取志愿卡》和中考成绩到自己想就读的中职学校咨询报名,享受中职学校的提前招生政策。按照“钱随人走”原则,让持“中等职业教育券”的学生自主选择职业学校。

成都市中职教育免费政策的效果分析

(一)中职学生数和学校情况

中职教育免费政策实施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成都市落实国家中职教育免费政策以来,特别是自2009年,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券”政策以来,成都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总体不断上升,数据如表1所示。

2012年,成都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包含公办、民办、省属中职、技工学校)132所,其中,有9所国家级示范学校,16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7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重点学校占成都市中职学校的31.8%。

(二)教学质量与学生就业情况

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如生源的素质基础、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水平、学校的办学条件、实习实训基地的质量等。但不难发现,“中等职业教育券”、生活费补助等学生求学费用补助政策的全面实施,直接减轻了学生的求学负担,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成都市中职学校的招生数和中职学生接受中职教育的积极性。政策的实施通过直接使学生受益,还间接地使学校受益,即学校能够将有限的资金重点投放到提高师资质量和办学条件上来,进而提高了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成都市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办学质量的提高,可从成都市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得到基本的反映。

《华西都市报》在2012年6月13日中考金版上刊发了文章“优生年薪过10万 成都中职生就业率99%”。文章说,如今社会就业趋势紧张,大学生找工作都难,但是有一技之长的中职生却成了“抢手货”,中职生的动手能力强,要求又没有大学生高,所以备受企业青睐。毕业后的中职生工资大多在2000元以上,有很多中职生还成为了企业的骨干,获得企业连连称赞。

根据该报道可知,第一,成都市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率高。比如2011年彭州市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为99.76%,对口就业率为95.98%,基本实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第二,成都市中等职业教育就业质量好。不少学生毕业后成为了金领。第三,毕业生就业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进入国企、事业单位,合资、独资企业,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参加高等教育自考助学院校、参军、出国、自主创业等。例如,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加强与知名企合作,向知名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进入500强企业的学生高达30%。

对其他地区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的启示

自2009年以来,成都市政府一直从各个方面对中职教育给予扶持。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动脑筋,想办法,提出了许多新创意,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中职教育免费政策的落实开创了一些新路子,对今后中职教育免费的全覆盖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一些做法很值得借鉴。

(一)教育券的创意

“中等职业教育券”是一个十分大胆且智慧的创意。其特点是,既有政策性,又有操作的灵活性,既有信用性,又使用方便。通过网上下载“中等职业教育券”,学生自己就可以到报道学校办理免去1200元学费的手续,真正达到了钱随券走,券随人走的,自主选择。

(二)政府介入协调毕业生出路

中职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是家长和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如何让中职生上学能毕业,毕业能就业,能深造,等问题能够实现,成都市政府做出积极努力。为了提高中职生的动手能力使之成为就业的优势,成都市政府实施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例如,在成都龙泉龙腾工业园区兴建实训基地的成都市工业学校、在高新西区模具工业园内修建学生实训基地的成都市高级技工学校,都成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最佳选择。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还协调为中职学校毕业生进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学历教育深造的机会搭建桥梁。比如,提供给办学突出的学校保送学生进入大学的指标,政府出面协调加大学校与行业机构的联系,增强毕业证和岗位职业资格证相结合的“双证”(毕业证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力度,提高学生的获证率,为学生就业广开路径。研究制订中职毕业生就业“起薪制”,以保护中职生权利,提高中职教育吸引力。

(三)做好中职教育的品牌宣传

成都市利用媒体平台,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成都市政府近年来对中职教育的经费投入、中职教育的规模建设以及中职毕业生连年攀升的就业率、将来广阔的就业前景、学生发展的成功个案等方面做好宣传,以转变社会以及学生家长的偏见,让社会广泛认同中职教育。同时,每年举办中职技能大赛。其目的是为了展示中职的办学成果。另外,技能大赛期间,很多企业前来观赛,他们看到了中职学生真正的实力,也为中职生毕业后的就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成都市中职教育实施免费政策的做法及其发展成果,值得借鉴。我国是人口大国,要发展实用就业型高端人才,单靠大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中职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待遇要求相对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较低等特点,很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所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尽快全面免费。准公共属性的中职教育要发展壮大,必须从政策、财政、社会等多方面入手,将政府政策、财政拨款、社会认可度落到实处。

注释:

①准公共产品(Quasi Public Good): 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如教育、政府兴建的公园、拥挤的公路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对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在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

②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

③我国将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2010-7-29).http://news.省略/edu/2010-07/29/c_12389111.htm.

参考文献:

[1]田文生.重庆中职生将全免学费[N].中国青年报,2010-07-23.

[2]杨艳.试论中等职业教育的免费性——产品属性的角度[J].2010,10(5):85-86.

[3]浙江在线·教育频道.宁波今秋中职学校免学费 8万余中职生将受益[OL].(2011-7-14).http://edu.省略/05edu/system/2011/07/14/017678217.shtml.

[4]四川教育网.李崇禧看望成都市“9+3”免费职业教育师生[OL].(2010-03-04).http://省略/structure/dtnews/jy/xxnr?infid=2893.

[5]王冕.中职学校提前招生 考生凭中考成绩到校报名预录[N].成都商讯,2011-06-05.

[6]张守帅.成都启动最大规模中职教师培训[N].四川日报,2009-07-06.

[7]魏忠奇.关于发展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思考和建议[OL].(2010-05-10).http://chengdu.省略/newsrelease/list.jsp?id=

305987.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校 市场需求 实践技能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十五”期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十几年,目睹了本校及周边其他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兴衰,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大多存在如下问题:

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不高

1.由于重文凭轻技能思想的影响和高校扩招的冲击,使得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倾向普通高中,造成了普高热、五年制高职热,中等职业学校则大受冷落。

2.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比较注重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忽视了办学质量和就业质量等问题,影响了自身形象,使人们不太看好职中,导致近年来许多中职学校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不断下降。

二、专业设置不够合理,与市场需求有所错位

发展职业教育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社会再就业的重要举措,所以职校所设置的专业应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然而有些中职学校设置的专业虽然是热门专业,但并不是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甚至是市场需求已达到饱和的专业。相反,有些专业市场前景很好,甚至这些专业人才是市场需求量大的紧缺型人才,但是由于报学这些专业的人数不多,学校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不够深入或者重视程度不够,造成这些专业要么学校根本不开设,要么虽然开设了也不太重视,学生学不到真正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从而出现了就业率虽高,但学生返回要求重新择业情况也较多的状况。

三、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理论与实践有所脱离

中职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基地。但一方面,由于受重文凭轻技能思想的影响,许多中职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证书上,过分强调文化课、理论课的重要,而实践技能培训却很少提及。使得学生感慨“学这些有什么用?让我们考研吗?”另一方面,由于财力不足,使好些中职学校购买的实践设备大多数都有些跟不上时代,实用性不太大,甚至于连这种设备也因损坏后无钱重置而不太舍得让学生使用。

四、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所教内容太过系统化

有许多中职学校一个专业开设了许多种类的理论课、文化课程,而真正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践课程却不太多,而且这些教材的内容大多十分系统,致使学生在短时期内无法取其精髓,学以致用。甚至有的太过深奥,学生根本听不懂,也不感兴趣。造成了学生理论不懂、实践不会的状况。

中等职业教育要想快速走出低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转变观念、明确方向、创新方法、形成特色、提高质量。

首先,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社会的关注、认可。只有引导社会各界逐步消除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重学历轻技能的做法,逐步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营造出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才可能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一个质的飞跃。

其次,建立健全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的教育机制。中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明确自身定位,找准与市场的接口,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加大市场调查、分析力度。学校应针对行业结构、技术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设置专业。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根据就业需要和市场需求,面向社会或企业进行短期的或“订单式”的人才培训等。三是加强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实践技能培训力度,同时做好技术推广、知识嫁接等工作,扩大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再次,调整课程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学校应根据职中生文化课基础差,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全新,好奇心、好胜心强,毕业后大部分将面向社会择业等特征改革课程结构,调整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

最后,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对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吃苦耐劳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培养学生具有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能力和意识;另一方面,学生临近毕业就业时,学校除认真搞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外,还要鼓励、指导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

篇5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建筑类;创新示范教材;遴选指标;量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7-0084-04

收稿日期:2014-05-21

作者简介:邓小龙(1977- ),男,四川成都人,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副编审。

一、研究背景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根据《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计划”的有关要求,于2011年起开展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遴选活动,截至2013年5月已公布两批次共362种示范教材。对中职学校与教材出版单位来讲,学习研究示范教材建设要求与示范教材编写的好做法,是十分迫切的工作。但是目前,教育部(教职成厅〔2011〕41号通知)仅公布了一级指标的权重及二级指标及指标要素,而没有规定二级指标要素的权重、指标及要素,见表1。因此,由于对指标要素及其权重理解的不确定性,会形成对创新示范教材建设工作理解的偏差。为了厘清创新示范教材出版导向,本文拟对遴选指标体系进行重构。

二、遴选指标体系重构

本文根据二级指标要素的项数对一级指标权重进行均分,包括5分档和10分档;根据二级指标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对其权重进一步细分,分为1分档、2分档、3分档和4分档,具体见表2。对照一级指标权重比相对均衡的特点,也兼顾体现教学实施中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最后的定量分析结果应具有较高的参考性。

从二级指标要素描述来看,虽分属不同一级指标,但在评分时需用跨维度的要素体现。例如,“编写理念”下的二级指标要素“反映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职业岗位变化的要求”需要“教学内容”来具体体现。为避免这种现象,本文用“教学内容、职业素养、教学组织、呈现形式、作者遴选”5个新的一级指标维度对二级指标要素进行重构。重构后的一级指标要素权重,见表3。

可以看出,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是创新示范教材遴选的两大重要指标,教材建设与职业及工作实践要求全面对接。在教学组织上,要求来源于实践的合适教学载体,科学地按照工作过程实现多样性学习的一体化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求符合国家、行业、企业有关标准,涵盖典型工作任务,反映岗位工作内容变化,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

三、建筑类专业创新示范教材出版现状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创新示范教材出版现状,本文从已公布的示范教材中选取建筑类专业的5种教材(占已公布的示范建筑类专业教材的33.3%)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1种教材作为研究样本,见表4。其出版单位分别来自中央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职业技能鉴定主管部门以及专业实力强的大学,因此能够代表国内建筑专业教材出版的最高水平。上述教材经10位建筑类资深专业教师用重构后的指标体系评分的结果,见表5,各维度的对比分析如下。

(一)教学内容维度

本维度所占权重较大,但是教学内容比较成熟、稳定,且所选教材主要涉及建筑测量、设计、核算、绘图等,其实践任务、案例、例子比较好找。本维度的主要差距体现在,内容“涵盖典型工作任务……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即工作任务的典型性、教学内容与工作、生活实际联系的紧密程度。

(二)职业素养维度

《建筑测量工作页》采用新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整合到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而其他教材采用的是改进的传统教学组织模式,既没有整合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也没有相关教学环节。这与目前的职教教材对职业素养教育普遍不重视或与将其专业教育相分离的现状相吻合。

(三)教学组织维度

遴选指标对教学组织的要求分为总要求(即教学方式要求和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载体设计、教学内容组织三个层面的要求。

在总要求方面,提出教学方式要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除了2本《建筑材料》教材外,其他4种教材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都安排得比较好。而在这4种教材中,只有《建筑工程测量工作页》符合“狭义的一体化教学”标准,另外3种教材是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环节。在学生学习方式层面,要求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三种方式。这6种教材均以自主学习为主,只有《建筑工程测量工作页》《建筑材料》设计了合作学习环节,而个性化学习环节在6种教材中都没有明显体现。

在教学载体设计层面,要求选取实践问题作为载体,并以“项目、主题、任务、活动、案例”等形式呈现。《AutoCAD2010建筑绘图教程》《建筑工程测量工作页》是以实践问题为线索来组织教学的,而其他教材是在理论教学的进程中穿插实践环节。

在教学内容组织层面,要求体现工作过程逻辑及由易到难的逻辑。此项在6种教材中基本得到体现,但是只有《建筑与装饰工程量计算》《建筑工程测量工作页》体现了工作过程。

从表5的评分结果来看,教学组织维度是拉开各教材差距的决定性因素。

(四)呈现形式维度

在呈现形式上,各教材差别不大。一般采用的方式包括配有课件光盘、在线学习平台、双色印刷、比较好的栏目设计和版式等。

(五)作者遴选维度

在作者遴选上,各教材差别不大。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度较高的教材得分会高一些,如参与编写的比审稿的得分高。

(六)综合表现维度

《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工程测量工作页》《建筑材料》在教材编写模式、栏目设计、教学环节设计、内容呈现形式等有比较明显的创新点,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加分。但除《建筑工程测量工作页》外,其他教材教学组织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创新力度不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职教改教材建设工作。从示范教材遴选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各地方和有关单位的参与范围、新闻宣传力度、示范教材种数及涉及专业门类等方面可以看出,教育部旨在通过示范教材遴选全面推动中职教改教材建设工作。

创新示范教材建设导向突出职业特色。从遴选指标可以看出,突出职业特色、突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教材改革的共识。但是二级指标要素中有两条提法是值得商榷的。一是“按照职业领域工作过程的逻辑确定教学单元”与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过程以及“内容排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存在潜在的矛盾。二是“以项目、主题、任务、活动、案例等为载体组织教学单元,体现模块化、系列化”所提教学活动的类型,反映了教学载体选择的多样性,但如果没有对其准确界定,在教材编写与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载体类型的概念与教学组织过程的混乱。

创新示范教材距遴选指标差距较大。由表5可知,本文所选5种示范教材平均得分为75分,可见建筑类专业示范教材的编写水平并不突出。分维度来看,教学内容平均分为28.4分,占分项总分的94.67%;职业素养平均分为0.6分,占分项总分的12%;教学组织平均分为30.6分,占分项总分的61.2%;呈现形式平均分为4分,占分项总分的80%;作者遴选平均分为9.4分,占分项总分的94%。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作者遴选表现较好,职业素养、教学组织表现较差,这也基本反映了中等职业教育创新示范教材出版的现状。

(二)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工作建议

一是要加强对中职教改教材的跟踪评估研究。重点需要做的工作有:更多地采取量化的、读者与第三方参与评估的方法,增强教材评估过程与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分析与评估全国中职教材特别是教改教材的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与评估特定教材在整个职业教育教材市场中的位置;积极研究教材产品开发的好做法、好经验。

二是要加强教材编写的教学组织和内容控制。由表5可知,教学组织(50分)和教学内容(30分)是教育部遴选示范教材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各出版单位要加强对教材编写的教学组织和内容控制,这需要从编辑与作者两方面做工作。

三是要借鉴示范教材增强读者体验感的做法。包括课件光盘、双(四)色印刷、在线增值服务、版式栏目设计等方面的好做法。由于课件光盘、在线增值服务制作周期与成本较高,因此其在目前的中职教材产品中所占比例不高。为增强读者体验感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可以考虑在提高双(四)色教材印制比例、优化版式栏目设计的基础上,加强教材产品的数字化开发与立体化服务。

Analysis on Publishing Situation of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Exemplary Textbook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ublish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ENG Xiao-long

(Chinese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Publishing Group, Beijing 100029, China)

篇6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在全国各方面均得到迅速发展,职业教育既是一个教育范畴又是经济范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承载着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担,而且还要造就学生遵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机结合。因此,学校在进行良好的职业技术培训的同时,要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跟进时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良好品行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良好的品德不仅是学生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培养中职生良好的品德能够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以及人际交往中会产生积极影响。德育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进行教育,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走向社会。在多数中职学校里面,学生大多都存在学习意识以及道德素质不高,这就使得中职教育在社会教育竞争中无法取得满意的分数。因此,怎样在中职教育中构建德育教育便成为了在中职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二、职业中学学生的现状与心理分析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多数中职生是无奈的选择。大多数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差,在初中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被迫接受教育。在中职院校中大部分人是受教师冷落的学生,被学生排斥、教师不重视、家长不管理,没有体味到学习成功所带来的乐趣,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班级里以个人为中心,不爱劳动,集体观念差,集体主义、奉献意识缺失。一些学生家长虽然积极支持、鼓动学生上中职院校,但是家长对学生要上的职业学校大多没有明确的要求,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只要能混个毕业证就可以了。受到家长这种消极思想的影响,加上学生文化素质本身就不太好,从而便造成学生对学习缺乏内在的动力,导致学生出现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甚至打架斗殴等情况。

(一)思想、行为方面

对学校规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熟视无睹,没有礼貌,学不尊敬师长,在校内的课堂上,上课现状是:有的睡觉,有的玩手机,有看小说,总之都做些与课堂无关的事,课后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法制法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盲目冲动、争强好胜。

(二)学习方面

职业中学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专业课的学习也没多少兴趣,课堂上不听课、不懂的不去问老师。有的学生基础太差导致成绩上不去,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课犹如听天书一般,学生便得过且过混日子。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学习懒散,缺乏主动性,上课注意力分散,上课就睡觉、画画、看小说、听音乐等,厌学情绪严重,逃学事件屡见不鲜。

(三)生活方面

中职生多数家庭优越,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集体观念淡薄,只讲权利,不提义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的学生受家长“宁可自己节约点、苦点,也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影响,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依赖性特别强。生活习惯浪费奢侈、贪图享受,有些学生甚至经常向父母提出超越家庭条件的要求,互相请客、过生日、买高档服装、化妆品,互相攀比,虚荣心强。

三、德育教育的改善

(一)重视言传身教

教师是学校接触最频繁的人。在实施素质教育理念,推动德育背景下,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身作则,以其高尚的人格和无限的魅力感染学生。作为教师道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实施主体和直接操作者,更要注意言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中职生充满关爱。关心他们的生活,因为只有老师用真诚的心去接近他们,他们才能敞开心扉,积极与老师沟通,和老师会不会出现心理冲突,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去帮助学生,让后进生感受到班集体带来的温暖,从而激发他们热爱集体生活并且产生依赖。所以,教师应该是具备高志向高品德的人,发现自己的教学特点,给落后的学生们创造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展现自己的风采,让他们找到自己的能力以及潜力,并促进其发展。

(二)改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

在教学过程当中,及时的修订课程教育大纲,优化教学内容,推进教材建设,加大有关青少年维权和自我保护方面的内容。善原有的传统模式,努力把教学工作做好,运用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结合德育课教学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以增强学生的明辨力改进教学方法,注重与专业技能课程的渗透,增加便于学生参与、体验和实践的教学环节,着重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实际能力。

(三)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加强素质教育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把“奉献、友爱、团结、互助”作为活动宗旨,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参与社会生活,奉献个人力量,是新时期青年人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个人综合品质以及道德品格的良好载体活动。中职学校若能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有机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学、能力,并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自身的作用与优势,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这不只是为社会做出了自身的贡献,发扬了新风气、新风尚,并且人生的价值也在志愿活动当中得到体现,从里面学会自觉的奉献精神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责任感,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四)完善教学计划

在的德育教学中,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与实习单位有针对性地做好实习学生的法制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法制征文、法制绘画等活动,把情感、时尚、艺术元素引入法制宣传教育当中来,充分的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禁毒日等时间节点来集中开展与之相关的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运用能力。

(五)改善德育建设,构建美好校园

篇7

一、社会认可度低,使得职校生源素质普遍偏低

目前,在我们国家,人们还是普遍坚守着中学――普通高中――大学这样的成才模式。于是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上普高不说,就连成绩一般化的,家长也情愿多花几万块钱的择校费上普高,甚至有个别成绩很不理想的学生(总分七八百分,只考了二百多分),家长还是不到黄河心不死,挖空心思办休学,留级等,梦想着第二年冲天一跃,考上高中,从而圆大学梦。于是上职校的都有谁,我们就明白了:小部分是家境相对困难交不起择校费的学生(一般只要达普高线,家长还是不惜代价的);大部分是哪儿的高中都不要的学生;极少数没参加中考的学生(为了完成招生任务,是人就要)。进职校只是他们无奈的选择。这就势必造成职校生素质普遍偏低,给职校教育、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原因分析:社会上不少人还没有改变传统观念,对职业教育缺乏理性认识。认为职校生只能是个打工者,找不到理想、体面的职业;职校未能及时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用人大环境,办学理念、模式与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二、招生难,留生更难

不少职校的招生,依赖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保护,依赖金钱铺路;依赖给老师下达招生任务。加之生源萎缩,使职校招生市场出现混乱局面,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一年比一年“贵”。

中职校流生率普遍较高,据我们调查了解,一般都超过10%,一些学校的个别班级甚至超过50%。究其原因有:

(一)社会环境影响。

每年春节前后,是流失学生的高峰期。每到春节,在外打工的亲朋好友纷纷回家团聚,很多厌烦学习的职校生透过他们的“眼睛”,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当然,为了顾全面子,出门在外的辛酸他们避而不谈),心中升起对打工赚钱无限的期待和希冀:亲友们没有什么技能,没有文凭照样打工赚钱,我也打工赚钱去,享受无人管束的自由和轻松。于是“职校无用论”像传染病一样迅速传播,大家纷纷效仿。

(二)家长的无所谓态度。

很多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打工赚钱,很是羡慕,他们只考虑眼前孩子不读书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对孩子的辍学行为一般都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三)学生自身意志薄弱。

进职校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抱着到职校混混看的态度,进了职校后,发现职校并不像自己想象中的好混,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辍学了。

(四)职校教育管理存在漏洞。

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教材内容陈旧,对孩子缺乏吸引力;教学方法老套,管理模式呆板。

三、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一)学习目标不明,动力不足。

厌恶学习,不谈学习什么都好,一谈学习一切都糟。到学校似乎就是消磨时间,上课等下课,下课再等上课,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上课讲话、吃东西,玩手机、睡觉;不交作业、迟到、早退、旷课甚至玩失踪。平时不学习,考试不着急,及不及格无所谓,过一天了一日。这些现象在中职生中大有市场。

(二)纪律观念淡薄,集体观念差。

自由散漫,放任自流,我行我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顾个人感受,不顾集体利益;缺乏正义感和是非观念;不服管教,凡事凭个人喜好和一时热情;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比如有些孩子打架的理由就是看对方不爽。

(三)缺乏吃苦耐劳意识和文明素养。

偷懒耍滑,怕苦畏难,意志力薄弱。冬天课间跑操,一圈没到头,掉下十来个,两圈跑下来,气喘吁吁,捂着心口直不起腰。整理环境、打扫卫生能躲就躲,或者干脆与我无关。出口成脏,肆无忌惮,一张嘴必带脏字。

四、采取的对策

(一)政府政策层面给予支持。

加大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改变用人单位歧视职校生的就业现状;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管理和约束力,严禁用人单位招纳在校生。

(二)加强教学和考核的力度。

实行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三)优化职校生的成长环境。

努力打造一个书香校园。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和熏陶。

(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有人说情感教育是中国当代教育的软肋。现代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再是传统的智商(IQ),还多了个情商(EQ),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又多了个逆商(AQ)。

(五)增加学生活动、体验的空间。

篇8

【关键词】选修课 教学 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186-01

21世纪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以职业学习者为本的,学校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是为学生生涯发展的弹性化选择提供可能,教师应用这个时代知识领域、价值领域中最高的成就、最有价值的文化来培养职业学习者。在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中,虽然课程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但是课程却是教育活动中不能被忽视的核心环节。在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中,选修课的教学方兴未艾,中等职业学校选修课的设置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职业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个性特长和学习能力、专业发展方向、就业目标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在选修课的比例逐步加大的同时,选修课教学过程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 中等职业学校选修课教学现状

徐国庆的《职业教育课程论》一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论述:“对所有课程问题的思考必须依据两个前提:一是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二是学习能力的有限性。若无这两个前提,课程的开设就丧失了必要性。目前中职学校“选修课教学的目的本是加深、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要,但却往往成为了教师充分发挥其个人兴趣的空间,真正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有价值的知识却被挤到了“被人遗忘的角落”。这种情况绝对不是个别中等职业学校的现象,而是一种普遍性的问题。目前在中职学校,本应作为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的选修课,却成为教师关上教室门自由发挥的天地和学生用来混学分的课程。

笔者从调查的中职学校选修课的教学现状来看,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以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选不到的。有的是公共的,有的是专业的,有的耳熟能详,有的却闻所未闻。选修课的教学不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而是基于本学校富余老师的开课能力。例如,电影欣赏、对联赏析、硬笔书法、十字绣制作、古典小说人物鉴赏、语言表达、礼仪修养、诗词赏析等,这些课程基本上是教师比较好掌控的、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学生热热闹闹就可以修到学分的课程,这些简单的选修课忽视了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有限性。

从教学管理层面上看,选修课基本上是安置在下午自习课的时间段,学生在选择课程时有盲目性和偏向性,就易避难,持消极应付的态度,“混学分”的现象普遍,甚至于选而不学。中职学校的部分教师和班主任比较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人文素质培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选修课重视不够,并且对交叉、边缘、新兴学科知识或技能掌握得不够,缺乏驾驭教材的经验,还有部分教师上课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安排,选修课的学期考核大多以出勤、课堂作业或简单的开卷考试结束。这种“宽进宽出”的做法使得选修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也使得选修课处境尴尬。

二 中等职业学校选修课教学思考

1.加强课堂与选课管理

学校每学期的选修课都在选课前公布课程的内容、教学目的、任课教师简介、课程的学分、上课时间及选课程序等,便于学生对该课程的了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知识基础、专业特点、今后的发展方向并结合班主任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选课名单一经确定,学生不能随意退课、改选或增选课程。

2.推进专业特点,加大教学投入

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方面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职业学校的自身特点,积极推进具有专业特点、引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师授课热情的课程,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加强教学设备的投入,使教师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

3.加强教师培训

选修课的设置对教师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专业技能都提出了挑战。为了提高选修课的质量,可聘请有一技之长的专家能手、技术人员担任选修课的教师,也可以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或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师,即由实践指导型教师组成兼职教师队伍。

中职的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开设选修课是优化课程结构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实现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的: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教学制度。

对于中职一线教学的教师们来说,能更好地进行选修课的教学是其奋斗目标,也是实现培养高素质适用型人才的保障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进,学会借鉴一切有利的经验。在学生学习时间和能力有限的前提下,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面前,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将精力与资金投到较好的选修课上,指导学生正确选取适合自己的选修课,充分发展其个性特长,以个性特长的发展来带动其全面发展,让学生明白在学校学到的任何一项技能都可能使自己终生受益,为学生们创造更好的成功的收获平台。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社会上近几年对加工制造业等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快速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较好,再加上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扶持,中职学校招生规模相对扩大,而关于中职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日渐凸显。在此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干事的工作经验,浅谈一下现行的中职学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现状及其原因

 

1、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现状

 

(1)教育环境复杂性

 

由于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社会对中职教育的重视度不高,认为,中职教育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中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动性不强。此外,一般的中职学校教育管理理念滞后,难以满足中职教育管理需求,同时中职院校综合管理层次多、复杂性较高。

 

(2)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实际上,大对数的中职学生年龄偏小、综合素质偏低,他们的起点较低,学习成绩欠佳,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而且对待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不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给中职教育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另外,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需要在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

 

(3)学生个性发展缺陷,心理问题突出

 

所谓个性,就是指一个人具有的特定的、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能够全面、准确揭示出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与高职教育不同的是,中职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中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大部分的中职学生会对上中职学校感到自卑,对自身的未来充满迷茫,久而久之便使得这部分中职学生个人发展形成重大缺陷,心理问题逐渐加重,此时若班主任与家长不能及时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极易引发学生非理性行为。

 

2、造成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问题的原因

 

(1)对学生的关心力度不够

 

事实上,许多中职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未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对教育管理者产生畏惧感。长此以往,学生会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帮助解决,这样既会影响学习效率与质量,又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2)缺乏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与教育管理体制

 

一方面,缺乏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多数中职教育管理者责任意识薄弱,不能正视学生遇到的各类问题,始终认为,中职学生诸多不良行为是由学生自身造成的,与教育管理者无关,因此对中职学生的各项不良行为持不关心态度。市场经济背景下,诸多中职教育管理者以薪资决定付出,究其原因在于中职院校缺乏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未明确中职教育管理者的责任权限,致使中职院校管理者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另一方面,缺乏系统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中职院校同时受生源质量、师资构成及发展环境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在管理方面缺乏系统科学的规范,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实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教育管理方法不规范

 

教育管理方法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职教育管理水平高低。调查发现,在中职院校内,若学生发生问题,诸多中职教育管理者并未深入挖掘造成问题的原因,而是一味斥责学生,如此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服从教育与管理,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中职院校教育管理难度。

 

二、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

 

1、转变教育方式,大力推行关爱教育模式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中职教师认为,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态度差、思想素质差及学习兴趣低,容易产生“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的错误教育观念,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实行“看管式”、“放羊式”模式。实际上,中职教师的上述做法既会影响到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又不利于学生发展。为此,要求中职教师放弃以往错误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结合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管理,大力推行关爱教育模式,依托多种有效手段准确、全面了解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合理调整对学生的评价角度与标准要求,重新唤起中职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此外中职教师还应依托关爱教育模式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中职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中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三自管理”的效能

 

“三自管理”指的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受年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职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自我表现积极性较高,为此学校要多组建学生社团,让学生有事可做,有事可管,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推进中职教育管理改革关键要充分发挥中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三自管理”的效能。

 

3、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实质上为一种稳定、规范的特有教育资源,该制度为中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依据。实际上,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关键在于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推动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

 

调查发现,我国多数中职院校教学课程被设置为四大类,包括必修公共课、必修专业课、选修限定课及选修任意课,已构建起健全的选修制度,推行富有弹性的职教培养模式,实现了笔试、口试及实际操作三者有效结合,同时中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引入“一体化教学”、“过程考核”、“任务驱动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方案,建立起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实践表明,健全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既能充分发挥中职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又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4、创新培养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指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它也是一种教育世界与工作世界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工作现场教学”和“做学教产一体”的特点为学徒的技能养成和上岗就业提供了重要保障。我们现在所倡导追求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在学徒制教学中得到了充分演绎。而现代职业教育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理论化”、“学问化”倾向,它将教学内容(知识)从其运用情境中抽象出来,这与技术教育的特质并不相符。因此,当下职业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即是对课程进行整合构建。现代学徒制改革应通过构建一体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建构,促进形成职业能力整体培养体系。应当说,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缺少的不是理念——诸如“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实一体化教学”等等——关键是怎么改、怎么做,以及怎样落实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现代学徒制探索或将通过打通教育世界与工作世界的壁垒从而抵及课程改革的核心。

 

总之,中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确属于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今技能型人才缺乏的时代,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要日臻完善,以适应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同时在工作中还得注重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知难而上。要设法让各部门、各环节统一协调、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进教育管理水平不断向前发展,更好更多的为社会培养需要的合格人才。

篇10

【关键词】广西 中等职业学校 思想道德教育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09

中等职业教育除了教会学生一技之长,还要教会学生“人之为人”的道理和处世方式。因而,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了中等职业学校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任务。为了全面了解我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做法与经验、存在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强我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和措施,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专门成立了课题组,组织开展了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专题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课题组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从全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选取20所作为卷面调查对象。此外,课题组还深入有关学校进行实地调查,以全面了解广西中职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思想政治状况

作为一个民族地区,广西有着淳朴的民风。在这一大环境的影响下,广西的大部分中职生在接受调查时,均表示自己“热爱祖国”、“热爱广西”,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有着美好的期待和愿望。特别是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职生,对于“民主、自由、公平”有着强烈的热情和渴求,国家意识比较强烈,能够主动维护国家、集体的尊严。虽然他们大部分都是未成年人,但是由于其即将步入社会,对于人生价值、职业道路的认识和选择较一般的高中生更为成熟。

(二)社会公德意识和行动

在回答“公车上有老人无座位时,你是否会让座”,绝大多数的中职生都表示“会马上让座”。从这一细节看出,大部分中职生都具有社会公德意识。在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中,中职生都积极参与,表现出了他们在这一年龄阶段所拥有的热情,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准成年人”的特点。例如,在广西各种大型会议、活动期间,中职生志愿者踊跃参加,获得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三)心理素质

现在的中职生主要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受到了众人的宠爱和关注,形成了勇于表达自我、开放的性格。大部分中职生自我意识强烈,有创新、不服输的精神。这一点让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不盲从权威、有独到见解,并且勇于表现的风格。在这一年龄段的中职生,更重视同伴关系,努力与同学友好相处,相互学习帮助。

(四)职业道德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中职生都是出于自身的兴趣或是结合父母的要求选择了自己的专业。对待专业学习比较认真和充满激情,有不少学生表示“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愿意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参与企业“订单式”培养的中职生来说,会更加主动和认真维护企业的形象。

(五)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看法

大部分中职生都表示“思想道德教育非常重要,但是不喜欢上思想道德教育课”。不少中职生认为思想道德教育课对自己影响十分有限,更希望将理论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变成“实践教育”,喜欢老师用“幽默”的、“活动”的方式来教授思想道德。

(六)中职校德育工作者及其工作方式

1.中职校德育工作者。大部分学校都能够意识到,德育并不仅仅是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全民德育”,其他科目的教师、学校的领导,以及家长、企业都应该参与到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来。在德育工作人员的培养方面,很多学校都能够为德育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机会,特别是对班主任进行了诸多的专题培训,加大了学科老师对德育工作的参与度。然而,由于经费、工作量、工作难度等影响,不少德育工作者对工作产生了厌烦和畏难心理。

2.中职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目前广西大部分中职校的德育方式仍是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应的道德知识,产生正确行为意识。然而由于这种方式的诸多限制和不足,很多中职校在国家政策和方针指导下对德育课程进行改革。例如,在课堂中除了讲解道德知识,还增加学生的道德体验,更多采用“活动”教学,让学生亲自体验到“道德的力量”,取得了一系列的经验和成绩。

二、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生思想道德水平仍需继续提高

总体来说,广西大部分中职生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然而仍存在不少问题,较为突出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由于受到来自社会或家庭的“重文轻技”的影响,自认为“低人一等”,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这种心理给中职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导致学习不上进,行为偏激等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德育工作要有成效,首先就必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是学生的行为习惯,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培养仍需加强。不少用人单位反映,有些中职生过于娇弱,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吃苦耐劳,经常跳槽。企业可以检验学校办学的质量,因此中职生的职业道德培养也是学校体现办学水平的主要渠道。如何提高中职生对于专业的认识、对于职业道德的认识和体验是当前中职生德育工作的重点。

(二)中职生思想道德工作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虽然中职校目前都基本认识到建立有效、系统的德育工作队伍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工作当中,有部分老师对中职生抱有偏见,对德育工作产生了畏难的心理,对从事德育工作无太大的积极性。此外,有部分教师是“兼职”从事德育课程的教学,对德育课程的认识和掌握水平不高。如何提高教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德育工作者的培养机制是中职校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中职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仍需落到实处

根据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中职校普遍采取了更有效和先进的方式来开展德育工作。有些中职校虽然认识到了改革德育方式的迫切性,制定了相应的活动计划,然而却没有在实践中把德育当作重要大事来抓。

将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是目前很多中职校进行德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这一方向是正确的,体现了德育的先进性和实效性。然而受到现实条件的影响,例如当地企业发展水平不高、家长素质普遍偏低等等,中职校很多已制订的德育计划和实践活动无法正常进行。解决这一矛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德育活动,是中职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三、提高中职校学生德育工作效率的思考

(一)分析中职生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

首先,中职生普遍处在青春期,精力旺盛。对于这样一群刚开始有能力独立探索世界的学生而言,枯燥的课堂讲解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需求,他们更希望自己去体验,去探索。因此德育课程的改革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和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热情,让其身体力行,感知道德。

其次,中职生在心理上处在青春叛逆期,自我意识强,情绪波动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此时来自老师的关爱、尊重和信任,往往比任何说教都能打动他们。教师只有在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第三,中职生需要较早地步入社会,接受社会的考验,他们对于未来的憧憬与迷茫是同时并存的。中职生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往往就是由于其对于未来没有清晰的构想。加强对中职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和实践训练,能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目标,找到学习的动力,摆脱随波逐流的盲目状态。

(二)建立健全德育工作者的培养和激励机制

首先是德育工作者工作态度的培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中职教师对中职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自己的学生是“差生”。然而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关爱,能够使其往预期的教育目标前进。作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应该对自己的学生有信心,相信自己的学生,将“期望的力量”寄托在他们身上,一样会出现预期的效果。

其次是德育工作者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德育是一项专门的教育,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学校适当为班主任、德育专职教师和其他科任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方法和技能的培训、交流等活动,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效率。

第三,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激励制度。德育工作者从事的是学校中最为复杂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教会学生“人之为人”的道理和行为方式,因此他们的工作应该得到尊重和奖励。学校和政府要建立有效的德育工作者的激励制度。例如将教师的晋升、津贴、深造等奖励和机会与教师的德育工作表现相联系。

(三)丰富德育形式,建立系统的德育管理体系

德育的形式,并不仅仅只有德育课程教学,还有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等方式。限于社会发展、所处的区位环境等硬件条件的影响,不同学校之间的德育教学资源都会有所差别。地域条件一般,所处地区企业较少的中职校,应该将眼光放得更远,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大胆“走出去”,寻求更多的德育教学资源。例如,宜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就大胆地“走出去”,积极联系外地的企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还加强与其他职业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共享德育资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德育不仅仅是存在于学校当中,它也存在于社会大系统当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做到知行合一,不少学校开始发展扩大自己的德育管理体系。例如,“家―校―企”三位一体,或者还加上了社区单位等等,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自身的德育管理方面,创新德育管理模式,使德育焕发生机。例如,德育银行、德育学分制等新型德育管理模式,提高了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德育管理效率。

本文系2010年广西教育厅研究项目“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