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科学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科学课题研究

篇1

进入大学本科的专业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的同时,有效利用英语这一普及性较强的语言工具,提高专业英语的能力,以适应学科的不断发展变化和日新月异。传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外语学习分家的教学模式只能一定程度加强学生专业方面的读、写能力,但是听、说能力长期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哑巴外语一直是我国在国际化交流和合作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困境。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环境问题跨学科的同时跨国界,越来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这为师生及广大时了解最新的国际学术前沿,进行必要的国际交流在专业外语的应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说,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本学科的发展,双语教学势在必行。随着英语教育在我国的普及和提前,英语学习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使得学生的英语水平逐年提高;相应的现行大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英语的词汇和相关内容,无论是书本上还是教学课件中都出现越来越多的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网络的发达与完善,以及高校的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增多也为教师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平台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些都为高校的双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基础。

二、双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法和手段

然而,要实现双语教学还存在一定难度。一方面,为了适应新的培养方案,专业外语课程学时逐年压缩,内容也相应减少。另一方面,是能够从事外语教学的专业师资的缺乏。以英语为例,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英语能力有待提高和掌握英语技能的年轻教师缺少足够的教学经验所产生的矛盾需要尽快解决。这些是目前一些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为此,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利用有限的师资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一)重视双语教学模式,教学相长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前提是需要教与学的双方都重视这一教学方式。首先,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提出了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尝试与研究。一方面,学校在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上做了专门规定,增加双语教学系数,教师待遇可以相应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教务处对教师在双语教学方面的教研立项给予更多关注,及时提供建议和技术支持,并帮助协调各部门配合共同完成相关教学研究任务。其次,调动作为教学受体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一方面向教学管理部门建议提高学生选修双语教学课程的学分;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和介绍,强调双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为把好教学质量关,学校通过教学督导在试讲和教学各阶段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监督和指导,定期评价。

(二)双语教学课程和教材的选择

环境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是本科教学的一门重点课程。无论作为教授主体的教师,还是作为教学受体的学生都非常重视这门课程。在此前提下,教师针对双语教学增加一定教学的难度,学生会投入更多精力积极面对。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学生可以收到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锻炼了英语应用能力的双重效果。通过考察借鉴了国外双语教学的经验,综合考虑了教学双方的心理接受能力之后,这门课程被选择作为双语教学的试点课程。当教学方法相对成熟后再将这一模式对其它专业课程逐渐展开。考虑全英文教材在普通高校中的不适用性,选用教材采用以中文教材为主,英文教材为辅。中文教材选用的是戴树桂主编的《环境化学》第二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内容相近的英文教材(ManahanS.E.,Environmentalchemistry,7thedn,LewisPublishers,Inc.,Chelsea,Michigan,2000)(后改为第九版),并提供多本相关参考书,包括了大量图书馆藏资源和自行收集的电子版中英文教材。中文教材与英文教材内容互补,相辅相成,为兼顾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相关内容的英文应用随时提供参考。

(三)双语教学课件的制作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全面展开,制作适合的教学课件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语教学采用的全英文课件(难点部分含少量中文对照),是在教师充分熟悉并理解教授内容的基础上,参考大量中外参考书籍和相关资料,利用国外留学经验和本身的英语特长,耗费大量精力认真制作完成的,并随着科技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作为课件的重点,内容不是简单书本知识的重复,而是充分利用ppt这一工具,做到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为了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课件制作得生动有趣,赏心悦目。针对学生年轻时尚,容易接受新奇事物这一特点,ppt模板经常随着学习内容相应变换。例如,水环境学部分采用水滴或河流背景的模板,土壤环境学部分采用土壤或者植物背景的模板。字体一改传统的TimesNewRoman字体,选用相对活泼跳跃的ComicSansMS、TrebuchetMS等字体。相对于老套的教学模板和简单的知识点罗列,新的教学课件在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使得教学内容更容易导入和深入,从而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理解和记忆。因为提高了难度,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件内容。教师通过网络提前一周上传,学生可以做到先预习,后复习。

(四)双语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一般而言,双语教学分为[3]:(一)混合型双语教学,既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汉语讲授为主,板书中的标题或主要结论用外文;(二)半外型双语教学,既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外文讲授为主,并采用外文板书;(三)全外型双语教学,既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全部用外文讲课。这三种模式对双语教师和学生要求的程度差别较大。针对学校教学双方的水平,完全采用全外型双语教学全英语的教学还有相当的难度。教师借鉴在非英语国家的成熟经验并参考教学同行总结的方法,对环境化学课程采用了循序渐进的半外型双语教学方法。即,以中文教材为主,英文教材为辅;制作全英文课件,英文教授为主的形式。而对后来增设双语教学的课程如,环境学,环境仪器分析等,由于内容和要求上的差别,采用了混合型双语教学方法。即,以中文教材为主,英文教材为辅;制作英文标注的中文课件,中文教授为主的形式。比较前期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更为重要。以环境化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为加强师生互动,设置了多种教学环节,如英语的提问、设问、习题和报告等形式加强专业英语听力和语言表达的练习。通过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变枯燥乏味的被动学习为丰富多彩的主动学习,达到锻炼各方面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课程设置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环节,即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拟题目,利用课外时间查找相关中英文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独立制作英文ppt,最后在课堂上用15分钟进行展示并口头报告(oralreport),教师进行实时点评。学生的口头报告除了按照要求完成基本内容以外,经常超乎教师的预料,表现在以下几点:(1)选题新颖。除了环境化学的基本内容之外,还有教材中未重点介绍的内容如09年的FlammableIce(可燃冰),Aquaticecosystemrestorationtech-nology(水生态修复技术),Automobileexhaustpollution(汽车尾气污染),10年的CarbonFoot-print(碳足迹),Magnetizedwater(磁化水)等,涉及到了近年来环境化学比较新的研究领域。(2)形式多样。有的学生除了完成基本的英文ppt制作,还插入了简单的动画和视频,使得内容更加丰富,简单易懂,并能有效吸引大家的注意力。(3)表达能力提高。随着这种形式在多门专业课程的推广,学生已经在逐渐熟悉的基础上建立自信,敢于表达,甚至大方地与台下师生互动。总之,这一教学环节更加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并强化了学生在查阅专业资料,总结整理,课件制作,专业英语的阅读及表达等各项专业技能。

(五)双语教学体系的初步建立

为了使学生掌握专业英语技能,配合后期专业课程的双语学习,环境科学系将专业英语与双语教学课程配套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初步建立了环境科学双语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有的学校将与双语教学课程密切相关的专业英语设置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前,便于大学英语和专业课的衔接;有的学校基于专业英语的内容所含专业知识不易理解的考虑,将其设置在专业课程之后或之中。前者与何云辉等人提出的“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的高级阶段,是承启专业双语教学的关节点”的理论是相符的[4];后者对某些专业也是未尝不可。经过教师对该课程的设置进行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总结,认为将其设置在专业课程之前更好。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1)环境科学这一学科具有普适性,即很多非本专业人士对某些环境问题也耳熟能详,学不学专业课都可以理解部分相关内容。而对其它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也可以采取先了解后在专业课程中强化的方法,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不会造成很大影响。(2)需要在专业英语课程中学习一定的技巧来分散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难度。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大量使用专业英语的基本知识。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英语基础将很难应付,更不要说提高教学效果了。在课程建设方面,除了采用上述方法严格保障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的教学水平以外,对专业英语的教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根据教学需要,任课教师自编了一套适合本教学体系的教材,难度适中,并涵盖环境科学主要内容。专业英语是考查课,很少有教师考虑用双语教学的模式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因为属于语言类课程,即使采用双语教学也不被承认。但是为了配合后期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教师在该门课程中也采用了双语教学模式,并进行一系列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师坚持使用英语授课,制造一定的外语氛围,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外语熏陶。教学方式上,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做到教与学相呼应。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课外材料的阅读,采取类似于环境化学口头报告的方式表达出来。报告进行两次,一次是英文讲述,一次是中文讲述。第一种强调对引用文献的理解和复述能力,第二种则更加重视对专业词句的翻译准确度和表述能力[5]。通过改善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方法,将其与专业课在双语教学方面的改革进行配合,强化英语在专业知识中的应用,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逐步建立了统一的双语教学体系。

篇2

关键词: 团队精神 创造性思维 师生互动

面对学习型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构建适应终生学习需要的教育体系,是当今全球教育共同面临的课题,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一、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的互换

教育社会学认为,教师是课堂――微型社会的掌权者、主导者、组织者;学生是被领导者。师生互动单向性特征明显,在大学课堂中,教师讲座式满堂灌的模式普遍存在。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新型教学强调师生间的合作自主、探究启发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活动的各项任务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完成的。在新型课堂环境构建中,教师负责概念及原理等的阐述,进行有效可行、充分真实的课堂内容设计。

在当代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更多思辨、实践、研究、讨论,这些对知识的重建有积极作用,同时有帮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用这种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对于学生积极探索、发现问题、创新实践、积累经验和历练智慧得到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此外,教师需要对教材从内容,结构到教学方法――内容呈现的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重组,提高课堂交流效率和学生参与度。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要树立较强的时间意识和效益观念,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策略性、智慧性指导,指导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文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便是平等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要注意提问对象的个体差异,对于一些在课堂活动中不积极参与的学生,从一些简单的问题开始,首先培养这些学生的参与自信和欲望,初步建立起教师与学生的关联,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大学一年级学生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参与度不高,表现比较被动,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在语音语调方面,教师有时会在学生发言回答问题后对其纠正发音,这样虽然让学生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但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害怕在课堂上发言。教师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机会,体验学生的挫败感,不要让学生产生被冷落的感觉。事实上,对于那些本就不自信的学生,纠错可能不如正面的鼓励来得重要、有效,学生受到鼓励会树立自信心,才能更有动力参与到与教师的互动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于问题的分配具有明显的分配性。例如对于一些表现积极、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教师会问一些论证性问题;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会提问一些判断性或者描述性的问题。教师力求做到缩小师生互动差异,教师需要努力克服个人主观上对不同学生的期望和评价的偏见。

Annett认为学生的反馈一般具有三种功能:1.刺激: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努力;2.强化:强化学习者的表现;3.信息/知识:有助于更正答案[1]。教师根据已有知识激发学生探询新信息并超越已有正确答案,或在学生的错误回答之后提供一定的暗示和线索。当学生不能回答提问的时候,教师可设计一些变通性的提问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或一些辅的问题,或给予相关知识加以引导。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运用积极的反馈引导学生思维,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然而,许多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往往只停留在重复、更正学生回答的层面,缺乏追问、延伸及层次的扩展[2]。教师在课堂上对情景的设计和巧妙的提问方式对于激发、活跃和渲染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氛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英语课堂互动的时候,要经常研究有意义的语言情景的设计和提问的技巧与方式探索,既要以情景吸引和感染人,又要善于通过问题本身给学生营造轻松的表达余地和空间。教师如果能在实施评价的时候多鼓励学生,使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英语学习将会更加有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参与激励,给学习者提供足够的参与机会。

师生角色的互换,教师做学生,学生做老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其他人面前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让他们直接对教师工作有一定了解,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堂上的师生角色互换对教师的教学是有好处的,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放低自己,学会抛弃师道尊严,学会经常微笑,学会站在学生立场,把握学生思维过程,尊重学生人格,特别要鼓励特困生大胆敞开他们的心扉[3]。教师处在学生的位置可以更加直接、更加真实地感受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状态,并以此为根据对教学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二、拓宽师生互动的深度和广度

师生间的互动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对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具有理解力和参与性,这对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提问策略有着更高要求。在问题设计上,教师应该注意问题的时效性和兴趣性。话题的引入,要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的积极性和英语学习的兴趣;话题内容的时效性也能够引起学生更多关注,例如一些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时事新闻,或者当前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等。问题内容的设计对于课堂学生参与度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问题的设计侧重问题的探索――原因和过程,而不仅是表面肤浅的问题。从问题的难易程度,学生可能的回答的初判,回答学生对象的选择,回答问题的时间长度,教师的引导方式,到教师得出的结论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全方位思考,进行深思熟虑。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的理解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和问题的回答中产生一定差异,而课堂交流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才能产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梳理有利于师生间互动的教学目标,研究和营造有效课堂环境,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提供优质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保障,该有效环境对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积极成长有重要的作用。此课堂交流场所需要教师、学生及所有参与者(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开发和营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看成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合作者、主角。教师有责任营造一个轻松友好的互动氛围,尽量满足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需求。在适当的时候组织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的消极情绪就可以转化为积极的情绪,减轻焦虑,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知识权威的代表者,而是学生学习中的合作者,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指挥者,又是学生学习效果反馈的研究者。教师要精心备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逻辑的分析,将学习英语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告诉学生,将学科的发展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展示给学生,引起学生学习的探求欲望。中国传统教学中比较多的是个人独立完成作业或课题,除了课外活动,在理论学习中很少有团队小组合作完成的项目。这样虽然锻炼了大学生个人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但是也削弱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新型教学中需要学生组成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完成,过程中会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流程管理、策略制定及监督措施,也会占用相当的时间在课下提出个人观点进行辩论,最终得到团队共同认可的结论,之后在课上选出代表陈述自己团队的观点,同时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辩论。因此,每个学生除了努力完成好自己的作业报告外,还要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报告观点,互相学习。通过老师系统重点讲授一些知识点及班上其他几十位学生的不同专题报告,学生能够学到丰富的知识,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而这些知识仅靠老师传授是做不到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在合作中学习,学生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同时,增加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得到了心理上的自信建立、知识上的增长、能力上的提高。

教师对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情况的反馈,包含了教师对学生努力程度,智慧的肯定和赏识,对学生思维认知等方面偏差的纠正,这常常会影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教师对每组报告的评价和反馈力求恰当。每个小组获得的成功,取决于每个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与学生共同完成具有挑战的开放性问题,分享学生在合作创造中产生的喜悦,感受师生合作精神共同成长的快乐。在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交流的时候可以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型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个人自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首先根据每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和教师要求的阅读教材或材料,思考问题,探求知识。例如,Unit1“Who is great?”,学生在学习此篇课文之前,首先课前学习单词表中的单词,快速阅读课文,掌握文章的结构,标注出文章的难点,归纳出重点,根据课文的结构,自己总结出the personality traits that great people have,此外,在班上陈述自己眼中的伟人及他们的成就,学生可以从学校的图书馆、网络上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撰写专题报告,这样培养学生搜索资料、组织资料的能力。教是最好的学,在现代教学中,可以由学生主导教的地位,师生之间的交流,交换位置,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突破学生闭门造车、缺乏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弊端。课堂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师生在讨论过程中实现一种知识的火花碰撞和情感互动,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效。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师生互动一个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如果课前学生没有进行自主学习,没有提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对一些知识的盲点和疑问点进行标记,对一些相关的问题进行思考,那么课堂中师生互动就会因为学生没有提前做好课堂准备工作而受到阻碍。教师在课前有计划地设置一些有关词汇教学的活动或练习,让学生引用一些关键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进行改写或复述,加强听说读写训练,为所学词汇的高频率出现创造机会,在运用中及时巩固尚未遗忘的所学单词。如果想熟记所学词语,不断扩大单词量,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则只读教材中的课文是不够的,必须扩大阅读面,尽可能地多读些与课文难度相当和内容相近的课外读物,只有经常在课外阅读中接触更多的单词,才会加深印象,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就会自然而然地记住单词,培养阅读的习惯记住单词。开展课堂师生互动,利用一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学生的presentation及报告既贯穿教师讲授的知识要点,又增加了相关专业的研究进展及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营造一种自主学习探究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动脑,在课堂参与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挖掘学生的智慧和潜能以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疑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思维,大胆构建自己的创新意识,积极大胆地谈谈个人的认识和观点[4]。

有效教学的核心形成并实现“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实现教师“教知识”走向指导学生学会“学知识”,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走向主动勤奋学习,逐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评价能力与思维能力与日俱增,逐步实现智慧型、思想型、行为型有效教学。走近课本,保证一定的阅读篇数,注重学生的查阅资料能力,划着重点读,写着感想读,记着内容读,思着问题读。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认识的范围更广,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进而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积极的课堂师生互动的顺利实现,需要学生对课堂所涉及的知识背景有一定了解,因此学生需要在课前对下一节课所学内容提前做好预习和准备,自主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比如,课前让学生进行朗诵或者辩论比赛,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另一方面促进专业知识的提高和语音语调知识的丰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拓宽知识面。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应首先考虑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对知识进行组织再组织的掌权者,打破教师课堂教学垄断化的局面。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的交往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影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改革和发展教师单向传授、学生被动参与的接受性教学模式为多维互动、学生主动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形成师生和谐互动,产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和谐共振,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在互动中能够主动思考探索,主动开拓实践,达到自身多方面能力综合平衡发展的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创精神。教师应该营造安全平等的课堂交流场所,让学生把对未知领域的了解推向前进,而自由宽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有利于这些特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Annett.J.Feedback and Human Behavior[M].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9.

[2]张强.从教师提问的预设与调控看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

篇3

>> 混合式学习课程教学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商务混合式教学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高等数学》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政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研究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教学研究 《电机与拖动》混合式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电子信息专业混合式教学改革与研究 基于案例微视频的Flas制作混合式教学研究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三主模式”教学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模式下的混合式教学研究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媒体广告制作》课程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中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探讨 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方法探索 网络环境下《材料力学》课程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 信息技术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研究 混合式学习对“电子”课程双语教学的影响研究 概率统计课程中混合式学习教学方法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宋全成.论自媒体的特征、挑战及其综合管制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15(3):112-120.

[4]余庆军.游戏设计基础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97-104.

[5]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6.

[6]ShayneBowman,ChrisWillis.WeMedia:Howaudiencesareshapingthefutureofnewsandinformation[EB/OL].[2016-7-1]/blog/images/we_media.pdf.

篇4

环境研究法是环境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这门课程是以统计学、应用数学、环境科学相关知识为基础的综合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教师授课普遍感觉较难,学生也觉得环境研究法较为枯燥难学。绪论课是环境研究法的第一课,通过绪论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而且让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上好绪论课,对学生学习环境研究法这门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合理选择教材

作为任课教师,授课的第一任务就是如何根据学校条件、专业特点、学生层次和课程学时数,选择适用的教材和教参。一本好教材,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很轻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而,选择一本权威的、操作性好、逻辑性强、难易适度的教材尤为重要。通过多方面的比较,考虑到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结合我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后确定赵秀兰主编的《环境研究法》作为教材。

2 高度概括课程相关知识及教材内容

环境研究法这门课程主要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展示数据,解释环境领域中的现象,探索其内在规律的科学。阐明环境研究法和环境类其它专业课之间的桥梁纽带关系,通过举例,突出环境研究法是环境类专业的核心地位,是其它专业课程的升华,其它专业课程都是服务于这门课程或是以这门课程的研究结果为基础依据。

环境研究法这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数据资料的收集方法,包括调查研究和试验研究;(2)资料的整理、统计方法,包括数据资料的初步整理、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变量间依存关系分析;(3)研究报告的编写。为了便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记忆,笔者绘制了环境研究法课程体系关系图(图1)。在环境研究法课程体系中,核心是数据(获得数据的手段是试验研究和调查研究,要求是数据的代表性、真实性、可靠性),关键是统计推断(要求统计方法选择合理、统计结论正确),最终目的是回答问题(解决就问题,设立新问题,表现形式就是科技论文和科技报告)。并且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通过关系图的展示,使学生对环境研究法课程内容有了一个清晰的框架,明确了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归纳理解和融会贯通,并通过案例教学,从问题出发、如何进行试验设计、试验数据获得后怎样处理、进行统计推断、形成科技论文。通过以上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明确学习环境研究法的重要性

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来阐明学习环境研究法的重要性,特别是其现实重要性,学生们往往比较关心。考虑学生们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从长远(本科毕业后)和当前两个时间段角度来阐述。准备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深造的学生,强调该门课程在科学研究,发表科研论文方面的重要意义;对于准备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学生,强调其在工作报告的撰写,职称方面的重要意义;最基本的也是当前最现实的是如何顺利通过课程考试,获得相应学分及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顺利毕业。并结合相关案例讲解,使每位学生都感觉到这门课的学习和自身现实利益结合在一起,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 突出细化课程学习要求及考核要求

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概念,学会科学地进行试验设计,掌握搜集、整理与分析资料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及有关公式的应用条件和用法,对所研究的问题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并可根据这些结果对未来研究的和环境管理进行决策。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突出理论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掌握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完成研究论文的撰写。

环境研究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突出其应用性。笔者对该门课程的成绩计算方法如下:

总分100分:理论成绩70%,实验成绩30%

(1)平时成绩:20%(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等)

期末成绩:80%

(2)实验成绩

实验操作技能:40%(实验课表现、实验报告成绩)

实验考核:60%

通过以上措施,特别是细化了考核要求,使得学生意识到,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他们要做好哪些方面。

5 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互动;优化分析

随着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主流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在内容丰富度,画面美观度等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却也有着无法赶超传统教学模式的劣势,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互动的缺乏。是否能够取长补短是多媒体教学模式能否更好发展的关键。

一、多媒体教学与教学互动现状分析

(一)信息量大

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将以往的板书以PPT的形式展现在学生们面前,而以往板书所消耗的时间,被用来充实PPT,使课堂知识更加丰富全面。诚然,富于变化的影音、精致美观的画面让课堂学习变得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延伸的课外知识也扩大了学生知识面,看起来似乎益处颇多。但与此同时,学生们一次性接收的知识过多,容易产生疲劳,不利于学生们选择和吸收学习重点,更是容易因为忙于记笔记而忽略了老师的讲解。同时,老师要介绍如此多的内容,对于重点的讲解以及与同学交流,甚至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都势必会减少。如此一来,学生们反而容易因为抓不到重点造成成绩下滑等负面影响。

(二)缺乏教学灵活性

在如今的多媒体时代,对于老师们来说,大屏幕和电脑就像以往的黑板和粉笔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很多没有经历过板书时代的年轻老师,对多媒体很是依赖,一旦电脑或者PPT出现问题,授课的思路就会被打乱,甚至无法进行下去。而那些年纪大点的教师,对于新鲜事物的适应能力差,很难改变教学模式,或者出现不会使用多媒体的状况。况且现在老师们授课,大多数只是单纯的照着PPT念一遍,很少有补充的知识。老师似乎已经从以往想方设法利用板书调动课堂氛围的智者,变成了点下鼠标即可的放映员。也有很多老师为了节省时间选择从网上下载PPT,这种下载下来的PPT虽然方便快捷,但质量得不到保证,质量好的,下载次数总有几千甚至几万次,这就导致很多老师教学内容相似,思路相同。教学方式本就单一,再加上思路顺序也相同,只会使授课越发单一。看似声色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其实并不灵活。

(三)主题易偏离知识中心

声音、动画往往能很好的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因此老师们在制作PPT时,常常会加入这些元素,既能充实课堂内容,又能让学生专注于课堂,可谓一箭双雕。但是物极必反,加入过多的音频、动画,会使课堂重点、难点湮没在无用的装饰元素中,甚至有些老师为了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加入一些与教材无关的元素,反而会起反作用,使得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课堂知识转移到无关的修饰元素中去。本来为了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重点难点上的修饰成分,不该成为湮没重点难点的罪魁祸首。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下课堂互动模式的优化

(一)充分利用课外时间

针对教学内容过多引起的学生无法完全吸收的问题,老师们可以在上课的前一天,就上课要讲授的内容,让学生们提前预习,将有用的信息提前做笔记,正式授课前,让同学们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老师再补充,这样就能做到有备而来,既能够有时间听老师的讲解,又能够增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还能拓展知识面,可谓一举三得。

(二)传统与现代模式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历史悠久,能够存在这么长时间,自然有它独特的优点,但也一定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点。现在逐渐过渡到多媒体教学模式,可见多媒体教学模式同样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超越之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如果能够取长补短是再好不过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凭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以及与同学们的交流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现在多媒体的授课如果能够结合以往老师们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或许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三)优化教学内容,增强互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主导作用,学生的思维都是由教师在引导的。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一味的按着课件上的知识点来陈述,自然会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如果老师们能在准备课件的时候,加一些问题进去,在引导学生们的思考的同时引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就能够多进行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们更有兴趣学习,同时使重难点更加清晰,学生们可以更加轻松的掌握知识点。

三、结束语

教育历来是需要重视的话题。多媒体教学作为现在的主流,对教学模式现代化起着促进作用,有着重要意义。不可否认,这种教W模式有着传统教学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要改进这些问题,还是要靠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努力,老师们要借鉴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少点对多媒体课件的依赖,多点交流互动,注重临场发挥能力,而不是将老师变为放映员。

篇6

【关键字】大学生、校园网、情绪宣泄

2016年河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的缺失与构建调查研究――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为视角,项目编号:201610086012。

一、校园网情绪宣泄环境的调查分析

(一)人口信息数据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中涉及的在校青年学生。本子课题的调查分析中用到的人口信息的相关数据汇总如下:

(二)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

根据问卷中涉及到大学生使用网络情况具体如下:

通过以上稻荩我们可以看出有74.16%的大学生网龄在7年以上,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每天都需要网络,说明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和使用程度很高;78.78%的大学生都是利用零散时间上网,这也说明了大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规划自己的上网时间。

(三)大学生个人对网络优势的统计分析

根据问卷中涉及到大学生使用网络情况具体如下:

由表格3可以看出认为手机上网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方便快捷的大学生占%90.48,几乎是前者的三分之一,说明手机上网真正的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

(四)大学生对校园网的认知以及在校园网上宣泄情绪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根据问卷中涉及到大学生使用网络情况,不愿意使用校园网的原因中“网速太慢”这个因素占到了%66.67,比例最高,而因为“费用太高”这个因素不使用校园网的大学生只占4.76%。而有42.86%的大学生学校并没用校园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高校中的校园网不受欢迎的原因并非是费用太昂贵,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校园网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二、构建校园网宣泄环境的必要性

尽管根据调查中暴露出很多的问题,校园网因其自身的特征,仍有为大学生提供安全可控的情绪宣泄环境的必要性。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心理大多处于看似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关键阶段,可能会面临学习、感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或负面情绪,所以校园网不仅仅只是学校对外展示的平台、教学内容的承载体以及学校管理师生的渠道,更应该构建以校园网为基础的宣泄环境。

三、校园网为学生提供安全可控的情绪宣泄环境的对策建议及解决方法

(一)校园网应提高网络质量,加强技术层面、软件硬件的建设,更好的满足学生情绪宣泄的需求

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不愿意使用校园网的原因在于技术层面,因此硬件性能的好坏,配置合理与否是校园网发挥效益的基础。

(二)校园网应建立合理的校园网监管互动机制

校园网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校园网不仅是“人机交互”的工具,更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因此我们必须针对现实,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

(三)校园网应与需求相协调,相结合

注重学校教育和校园网络结合,提高校园网络的实用水平。校园网络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吸引学生通过网络主动学习课业知识。

因此校园网作为展示学校的窗口,应该面向全社会,面向主管部门,面向其他院校,面向高校教师。但是,校园网最重要的受众是学生,应让学生从校园网上了解学校动态,掌握有关学习、生活的咨询。同时,学校能够从校园网上得到关于学生思想动向的反馈,及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这些都是对大学生普及校园网的根本举措。

篇7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技术;公寓式团队;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001-02

前言:

公寓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它打破同一专业、同一学院聚集的特点,有利于不同专业、学院学生之间的交流,再加上新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公寓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教师可以动员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来组建公寓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利用网络技术在线交流,通过分工与合作来完成相应创新研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公寓学术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公寓式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有效提升,使他们了解到本专业、本学科之外的许多知识,为大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新媒体网络对公寓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作用

1.实现跨专业的组合。新媒体网络能够为公寓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能够将不同专业学生集合在一起进行相关知识的探讨和相关问题的研究,让他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分析事物,从而得到更好的结果,为其科技创新提供扎实的团队基础。公寓内学生之间的组合可以更加自由,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研究课题来自由结组,比如在研究关于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时,就可以将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自动化等专业学生组合起来,让学生从本专业角度出发,探讨该问题研究方向,然后相互之间交流合作,找到更好的创新角度,提升其科技创新水平。

2.了解前沿研究信息。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所要研究问题的学术前沿信息,掌握学者们的研究状况,然后分析他们研究中的不足,找到自身所要研究问题的方向。传统大学生科技创新过程中,由于学生手中前沿研究资料较少,给他们研究方向的确定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加上数据搜集不全面,可能会降低科技创新作品的质量。新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则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查询相关资料,并搜集到大量的数据,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相应结论,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以增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说服力。

3.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大学生科技创新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去探索相关领域问题。传统创新团队建设中,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渠道较少,学生只能单独找时间来与教师探讨研究问题,这样不仅会降低学生创新研究效率,还会影响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研究的积极性。通过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公寓式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更加及时,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研究动态,并给予实时指导,以确保学生的科技创新研究水平。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新媒体网络环境运用现状

1.网络新媒体沟通相对较少。当前大部分学生在科技创新研究过程中对新媒体网络技术运用较少,他们在交流过程中还是倾向于传统的“面对面”方式,其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学生上网时间难以协调,团队中由于不同专业、学院之间的交叉,使得上课时间差异较大,一旦出现难以商榷的问题,网络平台难以满足他们表达自身想法的要求,导致他们更倾向于当面探讨相关问题,发挥“头脑风暴”作用;第二,教师运用新媒体网络技术能力不足,许多高校年龄较大的老师由于自身网络运用能力较差,在与学生沟通时依然采用传统方式,导致网络新媒体沟通较少。

2.团队协作精神有待提升。大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时需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这样才能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然而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打破了学生传统交流方式,他们能够运用交流平台来实现信息的传递,由于信息传递不到位,一些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除此之外,当代大学生的个性一般较强,由于不是团队面对面研究,一些学生会出现“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思想,从而导致团队合作精神不足,进而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发展。

三、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公寓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策略

1.提升大学生新媒体网络技术运用能力。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要想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要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提升其网络技术运用能力,能够通过网络来搜集数据,并运用相关软件来分析数据,得出相关研究结论,确保科技创新结果的准确性。就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而言,其每一个环节的研究都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如课题的选定、文献查阅、问卷调查、数据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等都可能会用到新媒体网络平台。因此在公寓式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高校要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完成相应研究,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综合性的科技创新型人才。

2.增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大学生如果只有专业知识而没有创新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会处于不利地位。高校在进行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公寓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时,应该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发挥其创新潜力,鼓励他们“敢想”、“敢做”,最终达到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目标。此外,教师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可以结合学生专业、性格特点来制定引导方案,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本校比较成功的科技创新团队,介绍他们的研究事迹和研究成果,以增强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他们科技创新的自己信心,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的良好发展。

3.发挥不同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新媒体网络环境下要实现公寓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可以从不同专业角度出发,将公寓内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从而发挥不同专业学生的特色,使其“术业有专攻”,为团队建设和学术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传统的科技创新院队建设中,由于学生专业差距较小,分析问题比较片面,使得结论的科学性下降。公寓式科技创新团队可以避免传统团队的弊端,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展现自身个性,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到更多专业外的知识。除此之外,学校也要不断丰富科技活动内涵,在科技创新研究中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

4.加强公寓内学生之间的交流。创建公寓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就要加强公寓内学生之间的交流。首先,学校要为学生创建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及时科技创新研究信息,做好相应宣传工作,比如可以利用校园微信、校园QQ群、校园飞信、网络教育平台、校园官网等,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活动动态,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其次,要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发挥团队作用,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研究过程中感受团队协作的力量与魅力。尤其是在多专业团队中,不同学生要发挥自身专业特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发挥“1+1>2”的团队优势,最终达到科技创新研究目标。最后,学生之间要做好沟通交流,发挥公寓内学术研究优势,积极向其他团队或团队成员学习,找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调整研究状态,以最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创新科研中去。

5.创建师生间和谐稳定关系。提高高校公寓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水平,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技术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与指导教师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创建师生间和谐关系,教师经常深入公寓,引导学生敢于进行科技创新,尊重学生的一些“大胆”想法,并鼓励他们进行研究,必要时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应资料。学生也要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并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与教师一道寻找解决方案,从而达到科技创新研究目标。

6.构建优质的科技创新服务环境。要想建立良好的公寓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学校就要为其构建优质的科技创新服务环境,让更多学生能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第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教师资源。每个团队在研究过程中至少需要有一位老资历教师来作为指导教师,这样才能保障团队创新研究的质量。第二,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让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学院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研究方向来自由结合,发挥学生专业优势,从不同角度来看待所研究问题,从而找到创新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三,要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孵化器,让学生能够将自身科技创新理论转化为实际成果,使其感受科技创新与自身就业的紧密联系,以激发其参与科技创新研究的热情。

四、总结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交流与学习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和新媒体来进行交流,使不同专业间的学生能够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公寓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立提供了交流平台保障。高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公寓式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时,应该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技术,加强与学生的在线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动态,从而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研究效率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学校也要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创新合作,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公寓中享受学术研究的乐趣,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丁三青,王希鹏,陈斌.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01):96-105.

[2]路志强,任富刚,李俊峰,黄国梁.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科技创业体系的管理构建[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12):56-58.

篇8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95后大学生已日益成为校园的主力军,他们生性活泼,个性张扬,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富于挑战,他们在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都呈现出了独特之处,同时畏惧现实交往,痴迷于网络,行动往往带有功利性色彩,身上具有鲜明时代特点。他们是在新媒体时代成长的,新媒体具有快速、便捷、灵活等特点,所以他们的人际交往、沟通、消费方式都与以前不一样,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网上社交账户,喜欢在网上意见,跟风式的思考问题。

一、造成95后大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特点的原因

(一)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的普及以及应用媒体的广泛运用是21世纪社会所具备的特征,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喜爱新媒体方式进行学习、交友、娱乐无可厚非。当然这只是外因,这是时代的特征,但刚从高中生涯苦海中脱离的孩子们,他们在信息化的冲击下,选择了新媒体进行作业、交友及娱乐,他们在多年的寒窗苦读下一下子得到了解放、得到了释放,于是他们在网络的海洋里徜徉,以至于忘却了前进的方向。

(二)大学的教育方式、管理方法较为民主、自由,这也为学生课堂玩手机、平板,等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大学的功能决定着它的管理体系较为强调学生的独立性,追求学术的巅峰,而不是一味的强调日常管理,这也为学生后期的沉溺于网络等新媒体埋下了“祸根“,学生也堂而皇之的在课堂上玩手机、聊QQ、微信、刷微博,这对于学校的学风建设及教学管理带来了难题。

(三)大学教师的课堂往往是大班课,无法顾及多人,而高中教师可以走下讲台,深入学生,这也不给想玩手机的学生以可乘之机。这是另外一种外部因素,大学教师更多的是灌输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课堂行为教育得较少,也没有精力去管理班级学生的听课情况,这也给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造成了影响。

二、应采用什么教育策略引导学生不做课堂“低头族”

(一)全面禁止并不是合理的做法,应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比如课堂互动、头脑风暴法等引导学生先尝试着少玩一会手机,过段时间在慢慢缩短玩手机等新媒体的时间,让学生慢慢过渡过来。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经历了18年的寒窗苦读,自制力和毅力都足以克服这些困难和诱惑,作为大学教育管理者应本着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多换位思考,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让学生重新回到学习的轨道上来,学好所学的专业。

(二)教育督导也是必须的,高校应加强督导的检查力度,从外部对学生施压,让学生被动的放弃在课堂上利用各种媒体进行交友、娱乐。当然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要召开主题班会,介绍新媒体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方便了我们的沟通、娱乐和办公,但是不分场合的使用新媒体则会适得其反,要真诚的引导学生重返课堂,要真正做到心与心的沟通,从多角度的阐述课堂上玩平板、玩手机等对于学业的耽误、对于人生的发展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篇9

一、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科学课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自然界的规律,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实践、思维解决问题—初步获得结论—经实践运用、检验、再认真结论的过程,学生就在实践中有了第一性的切身体验。这种体验是他们在只是跟着教师对着一本教材来一番“纸上谈兵”式的学习中所得不到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经历了科学探究,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科学思想,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艰辛,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具体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明确阶段培养目标。实施课堂教学,很重要的是需要明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阶段培养目标,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素养培养目标链条,并通过日常科学教学课、创造思维技能训练课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课,实现学科与活动、分科与综合之间的平衡;第二,坚持贴近生活实际。在科技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立足教材、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将反映时代气息和现实生活的内容选择、补充到教学内容中,追求基础性与发展性、学术性与现实性、知识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的融合,为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时空条件和知识、技能、方法的准备;第三,努力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缩短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学生形成最佳情绪状态,促进学生主动表现;通过调整座位、利用教具、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究和表现的环境氛围。

二、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技活动

学科学最好的方法是“做科学”。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没有停止过探究。学生又生活在千姿百态的现实世界中,他的学习生活与气象万千的世界形成的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教育者所要做的,不过是促使儿童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促使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技活动。

如:广泛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论文等活动,每学期举办“科技活动月”,展示学生的各项科技活动成果;介绍创造发明的原理、方法,小制作的制作技巧;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特色标本;布置“创意与制作”作业;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独立思考,动手动脑;组织学生开展科技知识比赛、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参观科技展览;举办科普活动周;聘请有经验的专家作科技辅导报告;等等。实践证明,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科学想象力,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扶植和加深了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把学生带入趣味的世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释放能量、加强探究、提升素质,成为科学课堂的延伸和融入自然世界的重要渠道。

三、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小课题研究

篇10

一、创设生态式环境――改善教学方式的起步

环境能使师生身心愉悦,获得直接的体验并受到感染。我园对园内外环境作整体思考,充分优化、美化环境,做到每一寸土地、每一面墙,每一个空间都发挥“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合理构建生态式长廊,园内的三层长廊创设成不同的主题,底楼围绕“生态申港”主题,创设了家乡的特色与特产,二楼围绕“森林动物”主题,用废旧材料制作了各种动物头饰 ,三楼围绕“科技知识”主题,巧妙创设了生态科学长廊。在二楼的南北通道里,专设了易于幼儿动手操作的科学探索区,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践、感受体验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一些科学的现象,知道了一些科学的常识,并从中得到了启发。精心设置生态体验区。在我园的东北角上,开辟了一大片种植地,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懂得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东边的围墙那里,种满了桃树、柿子、梨子等果树,等到秋天的时候,采摘活动就开始了。生态区给孩子们无限的创造、思维与想象空间,发挥了孩子们的聪明才智。

二、开发生态式内容――改善教学方式的基础

生态式教育不仅强调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而且强调课程内容的生成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在开发科学教育内容时,我们抓住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契机,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活动,观察与收集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不断生成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引导幼儿进入主动探究的世界,建构自己的知识。

为了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使科学课程内容进一步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我们把科学课程内容的删选与整合也作为研究的任务,努力挖掘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而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征进行优化,分别从动物、植物、大自然三大块主题内容实施,把它们的潜在价值整合到科学课程建设中,逐步建构适合我园实际的科学教育课程。小班生成了“河豚宝宝”的科学主题,中班生成了“我和春天的约定”的科学主题,大班生成了“宝贵的土壤”的科学主题。

三、探索生态式活动――改善教学方式的途径

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幼儿来讲,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都是在做游戏。因此,我园从主题活动中的集体活动、区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亲子活动等多渠道、多方位地实施科学课程内容,在实施的过程随机灵活变动,改善教学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探索,游戏中学习,有在室内活动室进行的活动,有在大自然、田野中进行的活动,还有在社区及公共场所进行的活动。开放的环境、开放的活动给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为他们科学想象插上了翅膀。

主动探究的科学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传统的教学活动,如何在传统中创新,我们利用课题研究,总结生态式的组织形式,幼儿通过游戏化的学习、探索,在玩中学,做中学,通过 “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验证――记录和描述――结果与讨论”这么一种教学模式,去感知和了解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一些事物及现象,发现其中的奥妙,构建科学知识体系。幼儿在活动中的体验是一个真实的、全身心的、生动活泼的过程,幼儿获得的知识不是教师教的,而是主要通过幼儿亲身感受来获得。

个性学习的科学区域活动。创设班级科学区域,投放适合班级幼儿实际水平的生态材料,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认知水平,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操作材料,并根据孩子的认知特征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孩子的需求,操作活动中,幼儿根据操作的步骤自己学习记录与分析,并从记录中总结,扩展了幼儿合作交流的空间。从材料的科学投放到教师有效指导评价,都尊重幼儿的意愿,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给予适时指导,做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亲身体验的社会实践活动。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大社会是最好的老师。我园实施课题过程中,组织了大量的幼儿外出参观、实践活动,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走进社区、企业,投入到社会这个大集体。我们组织幼儿参观了风能、太阳能发电,垃圾处理站、豆腐坊、河豚养殖馆等社会基地,参与了许多课堂里没有的场景与活动,通过观察、访谈、操作等形式让孩子们懂得了很多的现代科技知识,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增强了幼儿对科学的热爱。

温馨和谐的亲子制作活动。利用家长资源,积极为幼儿提供温馨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是幼儿园提高保教质量的有效手段。课题研究以来,我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举办了各级各类的生态式亲子制作活动。有以班级为主题的“科学调查表”,有年级组织的“科技小制作”,有园部组织的“科技节”。通过一次次活动,孩子的科学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家园互动的效果也因此突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