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学习类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反映有二:
1、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高中女生,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高中的141名。前来咨询时她痛苦地说:“17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还有一位男生也谈到,自己平常学习不错,偶而还可以给他人以指导,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最后不是被迫中断考试,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恐惧就紧的地步。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有位中学生谈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瘭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对学业的业趣。另有一位学生干部来访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不管事,教师批评你不负责任,要管事,又难免与一些同学发生争执,若一旦吵起来,老师首先要批评班干部,故而觉得十分委屈。生老师的气又不敢顶撞;想不干了又怕失去老师的信任,左右为难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嫌贫爱富”的,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的……等等。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
三、案例分析
初中女学生张凤,因上课回答问题时,被老师当众指责,心理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致产生了对学校的恐怖。我收集了张凤的基本资料,有针对性地对她进行心理测验,与张凤及其母亲商定了阶段性的咨询目标,主要运用认知疗法帮助张凤调整认知观念,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了张凤的适应不良情绪和行为,解除了对学校的恐怖,咨询效果明显。
一、求助者:张凤,女,13岁,八年级学生,与父母同住。父母为国家公职人员,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二、个人成长史:独生女,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9个月会说话,1岁会走路,3岁上幼儿园,当时能背唐诗50首,深得长辈老师喜欢。上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又能帮助其他同学,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并成为班里的小干部,各方面表现都好,没有被老师批评过。身体健康,未患过重大疾病。父亲工作忙,在一起的时间少,母亲工作三班倒,多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6岁以后跟父母同住,父母关系好,对张凤要求高。
三、个人陈述
主诉:因“害怕上学两个月”而就诊。
第一次和第二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在咨询开始时,充分尊重张凤,用开放性问题收集她的详细资料;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她尽情倾诉,与她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完成心理测验。
第三次咨询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认识其不良的认知模式。
方法:与张凤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探讨她产生学校恐怖的原因,布置家庭作业:①再现事件,找出当老师当众批评自己的内心想法及身体、情绪的变化情况,越细越好。②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写在纸上,每天大声朗读5遍。
第四次咨询:
目的:①打破完美主义倾向,建立积极认知。②学会放松。
方法:会谈、认知重建法、行为放松训练、积极自我暗示。反馈咨询作业:张凤说当听到要当众提问时,就立刻想到“我一定要答好”、“答不好会被同学和老师笑话”、“多没面子呀”。可越想越觉得烦躁不安,浑身紧张、发抖,越想“千万别紧张”就越紧张。张凤说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很困难,有的是问同学后得知的,大声朗读5遍后感觉挺好的,发现“原来我也有这么多有价值的东西”。
认知重建:帮张凤识别造成害怕上学的上述消极思维,以及它们出现的场合,识别紧随消极思维之后的问题行为,帮助张凤制止这些消极思维,并建立理想的或积极的思维。如“我也是一个普通学生,有优点也有缺点”、“即使我没有回答好问题,老师和同学也不会笑我的”、“我相信我能行”等。
第五次咨询:
对前面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请张凤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张凤的成长。
十一、总结:
在本案例中,与张凤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全面地掌握了张凤的情况,取得了张凤及其父母的信任。因此在咨询中得到张凤及其父母很好的配合。张凤的智力水平以及悟性也是咨询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咨询员针对求助者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具体情况,在咨询过程中应用认知疗法协助张凤调整认识观念,从而改变了张凤的负性情绪。并采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了张凤对上学的恐惧情绪和行为,取得了良好的咨询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心理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篇2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活动课;小故事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初中生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应的对心理健康活动课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将“故事”的形式引进初中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引用教学心理案例、文章中的故事情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故事中体验到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乐趣,让学生在故事中得到感悟、体验,从而达到初中心理活动课的最终目标。
一、故事教学对初中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作用
故事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中新型的教育模式,它将一些相关的故事情节插入学生学习的课堂中,以短小、简洁、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故事形式进行讲解,使老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在故事的讲解和分析中,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故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故事教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活动课中的有效运用
1.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心理教学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中,教师在故事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地注重理论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了兴趣。老师应当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小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得到感悟,并能说出自己对案例的理解,但是在案例选取中要注重案例的简洁、兴趣、针对性等,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效地加强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在初中心理健康活动课堂中教学环节的衔接性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老师在教学中应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老师和学生能够有效交流,引起学生和老师的共鸣,让学生得到更高的感悟。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想情感,让学生的内心受到冲击,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提高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质量。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配合是离不开的。由于学生自身特点的不同,所以在和老师配合度上也有不同的差异,这无疑也是对老师的一种挑战。老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老师在上课之前,要查找大量的案例资料,要了解和掌握哪些案例是对学生有用的,哪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案例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所感悟,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每个学生都是爱听故事的,尤其是趣味性强的故事,将故事的形式引进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充分地调动了课堂的活跃性,提高了教学质量。故事多多少少都会与日常生活有联系,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可以加强对日常生活的了解,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阶段是个体一生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因为青春期的到来,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以第二性征的发育为明显标志的发展变化往往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困扰和问题。因为对性发展引发的某些现象的不能理解,部分初中生会选择一些不适当的途径去猎奇或尝试,于是导致了近些年来初中生性犯罪或性过失的数量在急速上升。为了更好的帮助初中生们度过这一危险的迷茫时期,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日益彰显。在我国,传统的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最初落后的回避方式后,现代的教育学界早已意识到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势在必行。从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生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开始,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正式揭开了序幕。二十多年来,初中阶段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地更多是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或生理知识教育中进行的,效果差强人意。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青春期性教育会更多以说教为主,引导学生不要早恋或犯下与性相关的错误,结果往往导致学生的反感和不以为然;以生理知识为主导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因为种种原因,通常有太多隐晦,这种枯燥的生理讲授,一方面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另一方面也难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因此迄今为止,初中阶段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还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纵观世界,国外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也都是在实践中探索,无论是瑞典、日本还是美国、英国、荷兰,各国也都希望能找到符合本国文化、风俗、国情、信仰等条件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1]在开放与保守中“度”的把握似乎成为性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借鉴国外理论以及先前性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众多的一线教学的实践与反馈,研究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就可能更好的推动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一、了解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现状
这既包括学生身体尤其是性发育的状况,也包括学生相应的心理发展状况,同时也要了解学生现有的性知识水平以及需求内容。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的广泛存在,让曾经一度神秘的性知识及性消息不再是一种禁忌,学生总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的知识,但由于年龄和知识经验、理解能力的局限,许多学生对自身变化的体验及获取的信息还是懵懵懂懂。其中以初中一、二年级尤为明显,因此在这一时期进行知识的普及就更加的及时和必要。
二、规划性知识的讲授
首先,要针对学生性知识上已有的基础和不足,以专业的态度讲授相关的性知识。一直以来,性知识始终是让人觉得难以启齿的话题,无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听讲,一旦讲授的内容过于深入,就会让人觉得难堪。研究发现,如果性知识的讲授过于刻板生硬,并单一围绕性生理知识展开,就会加剧这种感受。但若换一种方式,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平常的语气及心态娓娓道来,将性视为一种发展中的必然阶段,并对其展开一些美好的联想,如身体发育成熟后的美丽、爱情的美好、婚姻的美满、孕育后代的幸福等,之后再引导学生对性别角色产生认知、体会和期待,就能让学生打破性的狭隘认知,以坦然的态度来面对这一问题。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进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知识讲授的过程中,要尽量全面的讲授性方面相关的知识。这既应该包括人体生理结构的组成和发展,如性器官的介绍;也应该包括青春期发展中个体会面临的敏感现象,如遗精、、月经、性幻想等。只有让学生了解这一切都是成长中的必然经历,通常不会对身体有伤害作用后,学生才能正确对待这些现象,而不是对其产生恐惧、罪恶等不好的态度。为了避免这些内容讲授过程中的尴尬,男女生分开授课是较好的选择。再次,知识讲授中可以适当介绍一下异性的生理结构特点,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生理为前提,适当讲授两往中要注意的事项和交往的合理范畴。此外,在对异性进行介绍的过程中,可适当让学生联想到周围的异性,如父母、兄弟姐妹之类,让学生在这些普通的异往中体会异往的正常模式和注意事项,进而将所有的异往常规化。最后,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配以相关的图片及视频演示。图片及视频的选取既要具备科学性,又要具有现代性。许多国家在进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都会选取一定的影像资料作为辅助,但资料的开放性达到什么程度要以本国的国情为前提。图片既要能展示所要显示的内容,又要能达到文化习俗所能接受的限度,让学生在新奇中获取信息,从而引发学生求知的乐趣。[2]
三、引导性情感的发展
当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发个体心理情感方面的需求,产生对异性的关注和好感。于是男女生之间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对于这种微妙的情感,有人将其视为友情的继续,有人将其视为爱情的萌芽。其实在初中阶段,很多初中生们自己都在困惑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但在很多学生自己都没想清楚的时候,许多成年人就将其习惯性的断章取义为早恋。继而带着种种的恐惧和担忧,许多家长或进行苦口婆心的劝阻,或进行疾风骤雨的打压。但无论哪种形式,都忽视了这个阶段学生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初中阶段个体的逆反心理尤为明显。于是在家长老师的种种反对下,反而更可能导致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无中生有和弄假成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是理性的看待青春期阶段的异往,对青春期萌发的性情感要顺势引导。首先,教师或家长要明确青春期阶段的异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就像小学阶段或成人有正常的异往一样,不要首先就先入为主的为其贴上标签;其次即使发现交往过程中存在着部分异常的表现,也要从情感上接受这种现象的合理性。因为从青春期开始,初中生的心理发展中就已经有了性的萌芽,任何对异性产生的好奇和好感都是发展中的必然表现,在接受这种感情存在的基础上,再适当引导学生考虑自身未来的发展,发生亲密情感后个体要面临的责任、以及日后要承担的任务等,让学生学生自己理性思考、理性处理问题。
四、约束的发生
在国外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人们已经将的发生视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人们在强调约束自身行为的过程中,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在行为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以我国中学生的发展现状来看,人们即便无奈但也开始正视这一现象的存在。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这一现象,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在这个年龄阶段发生这样的行为还为时过早,之后可以通过一些已经发生的同龄人的案例让学生看到这一现象可能带来的危害。如现在网络上有时会报道出的未成年人过早带来的身体影响;早孕导致的后续的学业问题、生活问题、原生家庭的问题等;日后个体对未来爱情、婚姻的态度观念;还有部分未成年少女堕胎后导致的终身不孕等;以及男生也可能受到的侵害等。以上问题不仅对初中生现在可能产生身心的影响,而且还可能导致个体对未来生活的不良影响的延续。希望这类警示能让学生警醒并进行自我约束,使其明白有些行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最后也还要在课程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可能遇到危险的情境,以及一旦遭遇这些情境如何逃脱和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五、引领性道德教育的方向
研究发现,许多中学生的性过失或性犯罪均源于性道德的偏差。学生性道德观念较弱,缺乏责任感,性法制意识淡薄,缺乏合理的性道德教育的引领,于是在性的认识上走入歧途,进而引发盲目冲动的情感及行为。对于这一现象,心理健康教师要对其进行价值澄清,对其价值观、道德感进行心理疏导。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性道德教育就是让初中生们真诚尊重性问题,学会约束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初中阶段的性道德教育不同于成人面对的性道德,虽然它不涉及到恋爱、婚姻、生育、抚养后代、维护家庭以及忠诚配偶等复杂的问题。但个体依然要从责任和尊重的角度出发,明确学业和爱情之间的关系,学业在该年龄阶段依然是第一要务。此外,任何情感行为都要以尊重对方为前提,同时自尊自重,以理智驾驭自己的行为。只有明确这些内容,中学生的性道德教育才能做到教育有方向,培养有目标。[3]
综上所述,青春期是个体自我觉醒、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时期。步入青春期,合理地、纯洁地认识自然发展的秘密,开展适当的性教育,以科学道理对青少年阐明与性相关的话题,引导异性正常交往。唯有如此,才能加强中学生性道德观念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意识到两性问题的社会责任和后果,用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作者:徐杰 单位:吉林省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参考文献:
[1]梁乐明.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马红芝.教育实习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D].2012.4.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中国微课[OL]..
[5]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7,(9):17-19.
[6]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2013:36-41.
[7]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8]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9]Shieh.Theselecturesaregonein60seconds[J].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09,55(26):A1,A13.
篇4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健康 教育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性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2优化心理环境
研究证明:某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与该个体所处的心理环境,某一社会团体(或某一群体)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带来的影响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个体心理状态受制于整体,个体水平受制于整体水平。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在整体中发现问题,研究整体是否适应个性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整体塑型机制,优化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环境。
2.1营造宽松的氛围。宽松是一种总体感觉。置身于宽松氛围的每个成员的心理此时此地应是放松的、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拘束。
2.2放下教师的“架子”。在传统的教育中,可谓是“师道尊严”。但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教师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
2.3减少“规定”。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因而,减少不必要的规定,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2.4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交往是人的重要社会生活内容之一。不善交往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
2.5同伴的“互动”。同伴的交往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能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真诚合作,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
2.6教师的“期望”。师生的交往也是双方互动的交往。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情感成分比较重。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常做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用期望的目光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实施。开展公平的竞争。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的观念;另一方面要组织合理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在一定条件控制下的相互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推动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夺得最终的胜利。
3重视心理教育为孩子减压
初中生由于学习压力大、家庭不和而出逃、自杀或伤人的案例很多,但却很少有家长认为这是一种心理问题,更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每个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懂得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努力培养引导,这个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要减轻初中生的这种压力感,首先应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把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充分认识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作用;把日益增多的中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篇5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新课标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1.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人们的心理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上的变换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有积极的影响,更有负面消极的影响。由于初中学生的判断是非的能力还处于形成阶段,没有辨别力,这些负面影响会造成初中学生的困苦、迷茫、认识上的混乱,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教学实践的要求。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处于青春反叛时期,将会面对很多的问题,然而他们会由于碍于各种因素不好意思向教师和家长请教,自己在迷茫中挣扎。如,初中生刚刚意识到男女有别,对男女之间的接触和交往非常敏感。如果有男女学生之间的交往密切一点,就会被其他同学传绯闻――早恋。这势必会造成当事人心理上的困惑。事实上,在初中阶段男女之间确实会存在着喜欢,但只是一种简单的好感,如果错误地引导学生,势必给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势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对他们进行适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教学目标的要求。初中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心理健康成长,学生才能够正确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避免各种消极的态度,顺利地度过初中阶段,更为以后的学习的生活奠定基础。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立足于中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初中教育目标,运用多种手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课堂教学法。课堂教学不仅是初中实施全面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最经常和最实用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会向学生传授各学科的科学知识,在这些知识中包含着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只要充分地挖掘教材本身的心理健康因素,才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实践锻炼法。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仅仅有认知是远远不够的,认知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阶段,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要实际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教师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心理实际,进行具体的心理训练,做出正确的心理判断,逐步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集体教学法。初中学生已经生活在班集体中,班级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教师要通过建立优秀、团结的班集体,在班集体中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气氛,利用集体的力量对每个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教师要同时注意把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结合起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个别问题,促进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
4.情感陶冶法。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情境,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使用幻灯片、录像、电影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有意义的录像和电影,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组织学生进行音乐、美术、舞蹈等的欣赏,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5.“两难”教学法。著名教育学家和科尔伯格在论述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提出“道德两难法”,这个方法也同样使用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心理问题,从心理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心理判断能力,使得学生在日后面对各种问题时也能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关注全体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达到理想完善的目标就必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注释:
①张立新.21世纪教师素质纲要[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205-207.
参考文献:
[1]林依定,洪俊.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养.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1).
[2]丁志根.初中思想品德“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2).
篇6
关键词:学习焦虑 现状 成因 对策
作者简介:蒋立红,女,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中学,副教授;张馨尹,女,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中学,中学二级教师;杨建国,男,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李旺,女,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引言
了解学生是有针对性施教的前提和依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认为现在的孩子应该是最幸福的,吃的、穿的、玩的,包括教育资源与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作为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中学生,他们是如何想的,他们是不是感到真正的幸福?他们有哪些困惑和不适?父母的殷切期盼、繁重的学习任务、激烈的同伴竞争,会不会给心智尚未成熟的他们带来压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几年来,我们一直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连续4年采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初中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发现,测试群体中确实存在一些心理不适,包括学习焦虑、人际关系焦虑等,而学习焦虑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和普遍的问题。
学习焦虑是指由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发,受个人评价水平、人格特征及身心制约因素导致的,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的一种心理现象,它通过不同的情绪反应表现出来。
过度的学习焦虑对初中生学习和生活均产生不良的影响。首先,过度的焦虑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临近考试焦虑会逐渐变重,注意力不易集中,焦躁不安很难安心学习。其次,过度的焦虑会影响考试成绩,考前睡眠质量下降,考场中手忙脚乱,遇到难题便乱了阵脚,回忆提取信息能力下降,难以发挥出正常水平。再次,过度的焦虑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且对自我的消极评价会导致认知模式偏差和自信心的严重缺乏。
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有助于学生顺利适应初中生活,收获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调查与分析
1.调查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连续四年对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的初一新生进行调查,参与测评人数共739人,其中有效问卷为687份,有效回收率为93.0%。男生和女生人数分别为331人和356人。
2.调查方法。测验以团体施测的形式进行。心理教师负责统筹安排,由经过测验培训的老师负责测验实施过程的监督。采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考察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测验共100题,分为八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其测验题目的描述较符合学生的真实学习生活。
如图1所示,大部分学生(>95%)在测评中不存在心理不良,即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适应不良,以致严重干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但是有约50%(49.7%-63. 8%)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不良倾向,如果这种倾向一直延续下去可能会导致心理不良。针对这一问题学校予以高度关注,帮助学生及时排解不良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2)在不同类别心理不良上的检出率。
如图2所示,2009-2012级初中新生心理不良的具体表现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学习焦虑问题普遍突出,四届学生在此项的检出率上均大于40%,最多达到55. 6%,另外有部分学生存在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过敏倾向,这些现象可能也是由学习焦虑引起的,并由学习上的焦虑泛化到心理和生理的其他方面,从而引发各种身体不适应和情绪问题。
二、思考与对策
1.原因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有约50%(49.7%- 63.8%)的初中入学新生存在一定的心理不良倾向,少部分学生存在心理不良,这两者之和连续4年都超过了学生总数的50%。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结合对学生及家长的实际观察及访谈,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源于社会和家庭对初中生施加的压力。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成绩的重要性,重视学习本身没错,但如果过分重视甚至害怕就会导致其对考试和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另外,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特别是提出超出孩子自身能力的要求时,孩子便会产生担心害怕和焦虑感,严重的有可能会反映到其身体症状上。
第二,可能跟初中生对自我的不恰当认知有关。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且容易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自我意识正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对自己过高或过低的评价都会导致其容易产生学习焦虑。
第三,学习焦虑的产生可能跟学生个体的性格特质有关。通常,内向、敏感、易受暗示的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焦虑,这样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两次失败将会严重挫伤其自尊心和对学习的自信心,失败后难以鼓起勇气,因此面对考试的时候更容易出现紧张、担心、害怕等情绪体验。
对于教师来说,及时地鉴别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合理的干预和积极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2.措施及对策。
(1)在体验中成长,在实践中领悟,培育懂心理、拥有生命力的教师。
在学校里,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学生的很多习惯和思想都会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心理健康并了解学生心理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学校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以讲座交流的形式,帮助教师认识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并讨论如何将这些规律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运用案例式分析法,对班主任进行微课程培训,以优带新,分享个人在班级管理中优秀的经验和心得,增强班主任的角色意识,责任意识,提升班主任自我管理能力和心理疏导能力,加强巩固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还开展了主题式的基于学习心理特点的教师研修班,引导教师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工作,针对的是师生沟通技巧等内容。另外,针对每一届学生的学习分析情况,学校科学地开展学生心理测评结果解读,及时将测评结果反馈给班主任和相关的任课教师,促进全体教师对教育对象多方面深入研究和了解。
学校不仅注重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把控能力,更注重教师的心理品质提升。积极创设“教师恳谈会”、“教师工作坊”、“年级工作坊”、“班主任工作坊”等交流空间,搭建教师交流和情绪表达平台,及时发现和疏导教师不良情绪。另外,针对存在压力较大的班主任,利用心理成长工作坊的形式,对教师们的心理进行深度关怀,使教师们在心灵上得到滋养,更有生命力地活跃在教育第一线上。
(2)丰富教育方法,分享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力量。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要充分调动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力量,帮助其丰富教育方法,促进家长之间的经验分享。
利用“家长学堂”,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特定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改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让学生不焦虑,首先要让家长不要焦虑”。学校针对家长开展了多次讲座式的培训,让家长了解青少年生理、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基本的亲子沟通技巧,引导孩子采用合适的方法来面对考试和成绩。通过定期的培训讲座,系统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
(3)分群体、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迅速成长期,会遇到一些困惑和烦恼,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发展和成长带来的变化,学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情况的学生展开针对性的培训和辅导,为学生的每一步成长做好铺垫。
面向全体学生,主要以年级讲座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推动助力。初一年级,重点完成小初衔接教育,指导学生完成对新环境的适应,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和伙伴关系、师生关系,掌握中学阶段要求的学习规范。初二年级工作重在改善学习方法,学会调控情绪,加强人际沟通的能力。初三年级重点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应试技巧,正确对待挫折,树立生活理想。
针对问题比较集中的同质性群体,如针对学习焦虑明显,且伴有一系列情绪和身体反应的群体,学校开展了主题式团体辅导活动。向学生介绍学习焦虑的表现及产生原因,并教授学生应如何避免或缓解学习焦虑情绪。通过交流,同学们可以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困惑,能够主动和教师交流并寻求解决的办法,得到自我的成长。
对于个别学生,综合多方面的观察,包括班主任、任课老师、家长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如果学生确实存在心理不良,很难通过自我改善得到缓解,且影响到其学习和发展,将交由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结合多种心理辅导方式,建立长期的咨访关系,并充分调动家长和任课教师的力量,提升其综合的心理品质。
(4)丰富教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是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的责任,更需要学校在教育教学层面有宏观思考,持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学习方式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跨学科整合学习、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以及实践参与式的学习等,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仅身体参与其中,也要思想参与其中,更容易让孩子有所收获和体会学习的乐趣。
学校积极践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给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生动活泼地成长”的教育理念,教师真正地爱孩子,欣赏和鼓励孩子,让学生首先在精神上减负。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学生在社团活动、课程学习等方面都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学校开设各类校本课程,开展“名师讲堂”、“学子讲堂”、“社团活动”、“行走天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拥有自我个性展现的平台,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最耀眼的主角,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自我实现的幸福感,体验成功、收获快乐。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学生喜欢学校自然会爱上读书,爱上学习,学习的焦虑也就随之降低。
结语
篇7
身体上受到摧残,心理上也不健康,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他们的心从网吧里“拉”回学校。请看以下案例:
张哲,男生,14岁,家住梁山镇梁西村第十组,父母务农,小学时偶尔进网吧,但成绩优秀,毕业检测考试总分185,到铁佛中学读七年级时就开始变了,吃饭几十分钟时间也要到网吧里去玩,不到一年欠账两百多元,迟到、旷课是常事儿,一年时间由班上的前几名退到后几名,他的心几乎被网吧“网”走了。
八年级时我当他的班主任并且代数学课,开始他仍然迟
到、旷课,我掌握了他的情况后对他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生活实际出发耐心细致地开导他:“你进网吧玩游戏为了好玩,将来怎么办,今天好玩一阵子,明天辛苦一辈子,会上网是好事,但玩游戏不是好事,上网可以查资料学习,学生应该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主。”通过教育,他有所转变,我又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习功课,加之班上、学校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把张哲这类学生的心从网吧里“拉”回来了。
李清,女,15岁,家住梁山镇爱国村第十四组,她小的时候父母离异,她随父亲生活,父亲经常不在家,吃饭玩游戏,行为很自由,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进网吧打游戏,学习一塌糊涂,小学毕业检测考试总分不到100分,来到铁佛中学七年级仍然我行我素,据了解她的智力水平不低,只是缺少家教和老师耐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她的心思几乎全花在进网吧玩游戏上,迟到、旷课也是常事,她与张哲不同,她的心几乎全被网吧“网”走了,学习失去信心,行为极不检点,快要走到犯罪的边缘,有一天她居然叫了社会上的几个小青年,打她看不顺眼的同学,向同学诈钱来满足她进网吧玩游戏的欲望。
我掌握了李清的情况后,采取了以下方法:
1.主动与她交“朋友”,取得她的信任,消除与她的隔阂。
2.开展活动使她能自觉参与,通过活动把她的心从网吧里“拉”回来。
3.请活泼的女老师与她交朋友、谈心,使她获得失去的母爱。
4.让各科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给她补课,弥补她的知识缺陷,提高她的学习兴趣,使她的学习成绩快速提高。
5.经常与她的父亲联系,要求他对女儿多一点关心和支持,让她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学校、家庭密切配合,把她的心从网吧里“拉”回来。
6.向派出所、当地政府建议不定期检查网吧是否有学生,尤其在教学时间检查是否有学生在网吧里。
7.网吧创设有利于学生的内容。
我带班的学生没有网瘾,学习积极性普遍高涨,经过一年多的教育,李清的每次考试成绩都很优秀。
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应在学校电教室,没有必要到校外网吧里去。这样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网吧就不会“网”走初中生的心,希望农村初中的各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老师要有健康的心理,不计较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从网上观看不利于健康的内容,对学生要和蔼可亲,耐心细致地教育。
其次,班上、学校要多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学校的温暖、家庭的幸福、老师的信赖。
篇8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程;快乐教学模式;构建
前言
政治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建设的效果与政治课程的授课模式有着紧密关联。教师应当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实现心灵的净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初中政治课程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初中政治课程教学进步显著。首先,政治课程开卷考试从最初师生的不完全适应已逐渐走向成熟,学生学习压力减轻,素质教育落实更加有力。其次,初中政治教材不断完善,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各单元主题和习题设计更符合实践需求。最后,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加以诠释,师生之间的互动配合更加有效。总体来看,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教学模式产生了实质性的突破。
二、初中政治课程快乐教学模式构建的目标
为进一步推动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发展,在社会变革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掌握政治课教授的基本原理,快乐教学模式的构建尤为必要。快乐教学模式的内涵体现在从形式到实质的变革,不仅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利于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更注重以学生为根本,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进步与成长,这也是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和归宿。初中政治课程快乐教学模式构建的目标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学生的兴趣支持。政治课理论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严肃性、抽象性,单纯的书本知识讲解往往使学生倍感枯燥,甚至失去学习兴趣。长期的应试教育给初中政治教学带来根深蒂固的影响。快乐教学模式的构建首先要注重配合教材的发展,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解读理论知识。例如,“过富有情趣的生活”、“交往艺术新思维”、“权利义务伴我行”、“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等章节,教材内容虽与学生生活密不可分,但其中也蕴含着特定的理论知识。所以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焦点,设计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
第二,师生的充分互动。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既然教材内容设计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教师就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互动教学有助于学生全身心融入课堂氛围,积极思考,向教师提出问题,或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探索中吸收理论知识。教材中各单元的主题设计都与实践密切相关,教师应以实践活动为契机,促成师生间的深入互动。
第三,学生的宝贵收获。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经常会产生各种心理波动或不良情绪,面临心理压力等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政治课程的重要使命。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形成威胁,教师通过教学引导,有效解答学生的内心困惑、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这正是学生获得快乐的源泉,也是对学生因势利导的有力时机。
三、初中政治课程快乐教学模式构建的举措
按照上述目标的指引,初中政治课程快乐教学模式的构建应从理论知识的动态讲解入手,过渡到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师生互动,并由教师针对初中生思想和心理层面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剖析,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对形成性评价方式的应用。
第一,理论知识的动态讲解。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师应搜集学生感兴趣的生动素材,用以吸引学生的目光,并将理论知识寓于其中。例如,对于生命、青春和自我的认识,教师可选择诠释生命价值的代表人物,用人物案例的方式激起学生内心的澎湃;用对比性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展现青少年的成长历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法律法规及权利义务的讲解,教师可以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如购买到虚假商品如何维权,自己的姓名、肖像被他人擅自使用如何诉诸法律,使学生增强法律观念。而且教师还可采用开放式教学的方法,用代表性的案例资料抛砖引玉,然后鼓励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课上与大家分享,从而使学生在活学活用的过程中吸收政治理论知识。
第二,主题探究与互动活动。经过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师应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开放式的作业。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视学生特长的展现。教师在布置单元作业时,可以设计不同的主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自由选题,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并通过语言组织、图画搭配,以及照片、视频拍摄等等,制作成自己的作品。学生在课上与教师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理论知识也能得到自然运用。例如,学生如何从自身爱好出发,规划有情趣的生活,学生与长辈相处的和谐融洽,同学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等,都可以作为探究与互动的主题。
第三,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关怀。社会转型期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同学之间的相处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初中阶段,学生在学习上相互竞争,人际关系显得越发微妙;有的学生自私冷漠,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还有一些学生形成小团体,排挤其他同学等等。这些现象都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可在问题讨论环节以此为现实素材,鼓励学生以邮件的方式向教师描述遇到的困惑,希望获得的帮助。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精心编辑课件,选取相关的案例素材,向学生讲解遇到此类问题应保持的心态和具体处理方法,带给学生启发。教师还可开辟网络博客空间,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更多开放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内心释放的快乐。
第四,形成性评价的应用。快乐教学模式的构建离不开评价方式的变革,政治课程开卷考试仅仅是评价方式改革的重要方面,在日常教学和评定中,教师也应积极使用形成评价方式,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课上参与的积极性、开放探究的创意思维等因素作为评价的参考依据,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总结
快乐教学模式的构建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教师应积极探索政治课程快乐教学的途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扬起风帆。
参考文献:
篇9
一 安排恰当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初中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摇篮。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表达思想、锻炼语言能力的平台。实践证明,"说"与"想"是分不开的,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有直接联系的,发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笔者认为,每节课前设置5分钟语言实践活动,可有效地使学生放松情绪,同时,可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胆量和信心,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语言实践环节中,学生要站在讲台上,面对其他同学,讲故事、讲自己身边的事情,或者针对网络、电视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发表观点,总之,就是要"说"。经过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训练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同时,对周遭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问题的认识水平明显上了一个台阶,思辨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所讲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其语言丰富多彩且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其思维活动异常活跃。活动还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课程以这样的形式开始,可以让学生尽快放松心情,避免产生倦怠和抗拒心理,顺利进入后面课程的学习。
二 重视案例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政治课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政治、经济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别注意对案例的分析。案例的作用在于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生动化,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例如,在讲授《感受责任》时,笔者运用了三聚氰胺毒奶粉的案例,展示了很多受害婴儿和受害家长的图片,学生受到很大的震撼。然后,笔者引出责任问题:责任包括哪些?有的学生说:等我们长大了,我们有责任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有的说: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有责任保护祖国。有的说:当在街上遇到有困难的人们时,我们有责任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有的说:当好朋友犯了错误时,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和宽容他们。……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了解什么是责任。对话式的交流方式,让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对话地位,使学生愿意主动地认识和接受事情的本质。同时,使用案例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社会生活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
初中政治课是德育的园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去引导和影响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在德育中,如果单纯地用道理向学生灌输,学生可能会排斥。而案例比理论更直观和明确,易于被学生接受。例如,笔者教育学生"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时候,讲故事: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盲人一手拿着一根小竹竿小心翼翼地探路,一手提着一只灯笼。路人问:"您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道理很简单,我提着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我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这么多年来,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热情地搀扶我,引领我走过一个个沟坎,使我免受许多危险。"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关心别人,其实也是关心自己,互相帮助的精神是每个时代都不可或缺的良好道德品质。
篇10
一、相关产品
1.心理成长快车(12册),于2007年初出版,随后又重版两次。此套书:
(1)为教育部规划课题的主要成果,以协助和推进中小学生和幼儿心理成长为宗旨,确立“认识心理、呵护心理、滋养心理、强健心理、开发心理”的目标,注意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以丰富多彩的实例,轻松活泼的文字,图文并茂的形式,叙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2)在馆配和团购图书中占极大优势,获得专家的好评和一线教师的青睐。初中版、小学版相继重版。在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许多外国出版商对此套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最终小学版版权输出到马来西亚,成为当地小学生人手一册的心理教育读本。
(3)荣获2008年山西省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一等奖。入选“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文艺少儿类图书终评书目。
2.班级心理教育手册(8册),于2009年5月出版。此套书:
(1)读者群大,涉及面广。既能供广大班主任和班级老师、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使用,又能供全体教师、学生家长使用。
(2)内容编排分类细、系统性强。包括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七年级、初中八年级、初中九年级、高中等8册。
(3)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际活动案例介绍。全书包括理论概述、走进心灵、成长快车、问题辅导、共同成长。同时还附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等。
3.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于2008年10 月出版。此套书:
(1)有着统一的体例和格式。每一课均包括活动导入、具体案例、活动体验和分享、哲理故事等。学生参与面广,书中内容多次征求学生意见,插图大部分也由学生完成。
(2)主题更多、更全面。全书共分12 个单元67课,包括了初中阶段除就业指导外的所有心理内容。涉及青春期性教育,包括中学生性生理、性意识、性道德、性自我保护等内容。
(3)实践性、活动性强。包括游戏、小品、角色表演等内容,简单易操作,而且贴近学生实际。
二、培训活动
2008年7月,太原市市教育局暑期培训正式开始。此套书的编辑们全部参与,这次培训教师近800人,邀请了多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利用一周时间,就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针对新的背景下重建学校学生评价体系的探索,班会课程化体验、操作与设计,班级心理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及操作实务,沙盘游戏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和操作范例,学校团体心理游戏的体验与操作、设计及其在班级活动中的运用,以及教师的健康形象与心理和谐等内容――进行讲座,并组织教师探讨交流。此次培训会上,市教育局选购了我社“心理成车快车”作为培训资料发给参会教师。编辑们也通过易拉宝展示、发订单、请讲课老师点评图书等形式,对希望社已出版的“心理成长快车”及后续将要出版的图书“班级心理教育手册”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反响不错,收到了预期效果。同时通过参会,编辑们也收获了许多,不但宣传了出版的图书,而且结识了国内知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在讲座和交谈中,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捕捉到了更多的选题信息。
三、未来规划
1.借产品开发维护品牌建设
“心理健康”作为希望社要创建的品牌项目,就要不断延伸扩张产品,形成产品链,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推动品牌走上新的台阶。“心理健康”系列已出版“心理成长快车”(12 册),又出版了“班级心理教育手册”(8册),下一步还准备出版“学校主题班会套餐设计”“心理团体游戏教程”等,相信通过这些图书的出版,“心理健康”系列将会成长为品牌图书,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同时,出版社也将在这一基础上,加强开发力度,并利用多种研讨会、订货会、媒体等来进行品牌传播,维护品牌建设。
2.借培训活动推广宣传图书
有了“心理健康”系列图书,就要不断维护已有产品。增加附加服务是维护品牌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开展培训活动,就是出版社寻求市场优势的一个新领域。举办这样的培训活动,是宣传“心理健康”系列图书的良好契机。开展培训活动,讲课的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听课的是这一领域的一线教师,对图书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非常具有说服力,同时还可请图书的作者主讲,就图书编写的背景、内容、使用等和目标读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出版社还可印发图书宣传册,向参会人员派发进行宣传,其效果可想而知,宣传效应一定会达到最佳。因此培训课堂成为了推广宣传图书的最好场所。在首次和太原市教育局合作后,我们还将继续利用假期,和相关教育部门开展培训活动,一切以读者为出发点,将所有环节紧紧围绕目标读者开展,更多地传递对读者的人文关怀,将传统营销方式“吸引眼球”转向“心理诱惑”,打开图书营销渠道,真正实现“创新出版,赢在终端”,推动出版产业的发展。
3.借专家团队为出版社支招
邀请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筹建“心理健康”出版领域专家团,为出版社出谋划策,将专家论证系统作为机制确定下来,对长远选题进行论证,规划出版品牌项目。通过座谈和随时沟通,出版社既能把此类图书的出版现状和发展趋势通报给专家,专家又能结合出版社实际对相关前沿性课题和成果进行分析,借智借力,共同研发产品,提高图书的质量、品味和档次,实行新一轮的良性循环,出版更多更好读者需求的图书,让出版与科技一样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