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1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其实起步较早,在我国的民民国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就已经开始出现,在建国之后,由于社会群体文化水平不高,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极大,导致了在一段时间内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普通高校开始扩招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眼中的下等教育。生源数量与质量都严重下降,发展缓慢,也逐渐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我国中等职业当前的发展形势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当前阶段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一种重要指标,对我国的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宏观方面来看,当前阶段我国的“三农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同时工业化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城镇化率正在不断提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这就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环境。

 

近年来,我国的各级政府都逐渐意识到中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扶持政策来鼓励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形势让人担忧。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4年之后,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与学生数量都在明显下降,同时中等职业教育的骨干教师数量也逐步流失。而当前阶段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还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技术型人才的发展需求。由于我国实行的是9年义务教育,在初中毕业之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中断学业参加工作,也可以选择继续读高中。我国当前的初中毕业生约有26%选择走向社会参加工作,而这部分学生虽然所占得比例较少,但是由于基数较大,数量也较多,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学生学习。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一)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综合素质较差

 

由于本科教育的逐渐普及,以及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学生都选择读大学这条路,而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中受到了严重的歧视。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不管是从师资力量与办学管理等方面都还较为落后。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约有900多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了教育部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验收,升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行列。同时在当前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行业企业受到了严格的控制,许多企业的办学行为由于不符合当前的法律法规规定,都被迫停止办学,或者被改作其他用途。这对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削弱。

 

(二)政府与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

 

今年,随着中央经济政策的调整,各级地方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开始逐步重视起来,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其中是程度还远远不够。与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地方政府给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与资金支持力度较少教育资源的分配完全不合理,从而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技能与其他院校的毕业生相差较大,使得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产生一定的歧视。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就业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压力,但是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却逐步加大。

 

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一)特色化发展道路

 

随着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以及行业细分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将来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必然不断加深,这就使得拥有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能占据优势。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必然会采取特色化发展道路。根据社会需求对学校的办学结构与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其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其次,还应该根据行业特色,为社会提供行业定制人才。

 

(二)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我国未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当与企业一起建立人才合作培养机制,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可以以企业为依据,在企业中对学生进行实际技能的培训,而企业也可以依托学校,对企业内的工人进行定期的培训。最后,学校也可以与企业签订毕业生就业合同,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室内设计 教育现状 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出现各种的教育形式,高职教育也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是高职教育中新型的专业,室内设计专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要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专业设计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探讨当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并分析室内专业设计的发展趋势对于本专业的发展,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国家各项教育事业开始获得重大的发展。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室内设计人才,这样在高校开始创办室内设计的专业。室内设计专业是在与工业设计相互分离以后才正式形成的,此后便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

当前,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促使室内设计这一新型的产业成为了热门专业。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室内设计专业便在各个高校创办开来。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也开始创设室内设计专业。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学生素质、师资力量以及办学背景与条件都是不相同的,课程的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也存在区别。一般的高等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偏重艺术,但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特点偏重施工技术。

(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现状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受传统的教学体制与课堂教学方式的影响,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计划不够科学合理,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内容繁杂,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创造性,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内容缺乏实用性,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首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设计的艺术表现能力,但是设计缺乏实用性,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其次,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死板,不能达到融会贯通,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最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形成完备的专业知识的结构体系,不能形成较高的综合素质,学生不能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难以实现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社会对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要在教育实践中,重新思考与定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寻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与教育方法,以实现培养高素质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高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当前,高职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教育要在综合考虑自身发展需要与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全面分析自身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准确定位自身的发展目标与教育特色,促进自身持续健康发展,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专业应用人才。

根据社会与企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要培养具有“一高多能”的专业人才。“一高”是指学生在全面了解与掌握计算机基本设计软件的操作、设计的组织与管理以及设计工艺的前提下,能够熟练地掌握与运用其中的某项技能;“多能”就是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具有审美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要培养这样高素质的专业设计人才,就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首先,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要注重实践,寻求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还可以是师傅与学徒的关系,要实现校企合一、教师与工作车间的统一,教学质量与设计产品的统一等,能够促使学生全面掌握设计的基本技能与基本理论。这样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走入社会就可以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其次,要完善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基础教学设备。基本的教学设备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条件。高职院校要加强资金支持,配备足够数量的仪器设备,以满足学生的设计实践的需要;高职院校仪器设备的配备与相关的配套设施的设置要具有针对性,仪器设备的选用要符合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要求,是设计行业的前沿的仪器设备,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持与条件,促进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再次,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最后,要对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要坚持实践、实用的原则,将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体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决定了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设计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与发展过程中,要全面认识与分析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提供教育教学必须的基本设施条件,改革课程结构,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娜.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华章,2011(6)

篇3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达到16000多所,年招生规模达到110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3000多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分别占到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一半。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广泛开展,年培训规模超过1.5亿人次。

(2)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①办学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②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③注重职业教育的“两加强”:一是加强思想与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加强技能训练,提高职业能力。

(3)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①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提供职教课程,践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准备就业者,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就业导向”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②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④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⑤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包括:①培养目标和规格;②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③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④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三、我校五年级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1)制定依据。①各地、各校经社会调研、企业用人需求调研后形成的相关调研报告。②劳动部门颁布的相应工种高级工技能等级标准。③各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办学特点,形成的计算机专业建设方案。

(2)制定方案的主要特色。①方案合理定位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②方案执行“3+1”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努力体现“五年一贯制”办学特色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③方案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从毕业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素养要求出发,建立以职业技术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充实了“四新”内容,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④方案在设计制定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和“以能力为本位,在评价中学习”的现代职教理论为指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和项目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⑤方案以选修课的形式给各校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时,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兼顾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和各地区、各校办学的特色差异性,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⑥推出了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课程,其课程结构和特点为综合化模块结构课程。综合化模块结构课程由以下三大类模块课程组成:基础理论类模块——综合化课程、专门技术类模块——理实一体化或项目课程、技能训练类模块——项目化或课题化课程。

(3)内容的解读。包括招生对象、学制与办学层次。①招生对象:(应届)初中毕业生。②学制:五年。③办学层次:专科。④培养目标——总体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介于高职教育、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之间: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技术性强的操作岗位、工程师与工人间的纽带岗位—— “员”、生产一线的组织管理岗位等。

以就业为导向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以行为为导向,最终以项目课程组成专业课程体系,学生的学习不是按独立的学科课程,而是按工作项目进行。

篇4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要把它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作者分析了约翰·罗尔斯提出的两个正义原则,这可以为理解教育公平内涵提供有益启示。接着,作者指出在唯物史观视野中,教育公平已依次历经教育权利平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结构平等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基于此,作者指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对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具有重大的意义,并分析了把教育公平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决策依据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政府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还存在若干日益凸显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具体为:1.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歧视,高职生生均拨款标准普遍过低;2.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数量严重不足;3.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导向不合理,未能向薄弱高职院校倾斜;4.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未能疏浚高职生升学和转学的通道;5.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特色不鲜明,模仿甚至照搬本科院校制度。

为把教育公平作为价值追求,深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作者提出了改革建议:1.制定高职生生均拨款的基本标准,鼓励各地提高高职生生均拨款;2.调整和优化高校布局结构,大量增加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数量;3.确立公平优先原则,转变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资源配置的政策导向;4.扩大高职生专升本规模,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欧洲高职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查吉德在《江苏高教》2012年第2期中撰文介绍了欧洲高职教育的历史演进过程,并分析了欧洲高职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欧洲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扩张的产物。20世纪60至70年代,欧洲国家高等教育适龄学生人数迅速攀升,为满足迅速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欧洲国家普遍实施了高等教育扩张战略。在扩张路径上,多数欧洲国家纷纷建立了不同于传统大学的、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机构,由此,以新型的高职院校和传统大学为主体的高等教育“双轨制”逐步成为欧洲高等教育的主流模式。基于欧洲高职教育产生的背景,作者分析了欧洲高职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差异:1.高职的研究功能不及大学;2.人才培养工作更突出职业性;3.生源更具开放性;4.教学环境更传统;5.学术自治水平更低;6.毕业生的职业晋升通道更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高职院校学术漂移之势日趋明显,与大学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作者认为产生欧洲高职出现学术漂移的主要原因有:1.为改变不利处境,欧洲高职模仿并拉近与大学的距离;2.为获得更多更好的生源,欧洲高职只能使自己成为与大学类似的机构;3.升格和博洛尼亚进程成为欧洲高职学术漂移、与大学融合的催化剂;4.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欧洲高职提供了更大的战略选择空间。虽然欧洲高职院校学术漂移、升格之风盛行,但高职教育并没有因此而消亡,因为在高职教育的外部和内部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使得高职教育依然能够与传统大学保持适当距离,这些制约因素包括:1.严格控制经费预算,限制高职的研究领域;2.实施课程认证制度,确保高职课程符合职业领域要求;3.有限的人力资源,限制了高职的学术研究;4.为保持竞争力,高职主动强化职业特色。

基于对欧洲高职教育历史进程分析,作者提出欧洲高职教育对我国的重要启示:1.扩大高职内部的多样性,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2.改革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战略选择权;3.建立高职教育质量认证制度,确保高职教育自主发展。

终身学习在行业中的发展趋势——企业大学与企业E-learning

吴峰在《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第3期中撰文分析了终身学习在行业中的发展新趋势。

我国企业大学目前的现状及特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企业大学基本实现全员学习,企业的学习意识得到加强;2.企业大学成为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场所;3.企业大学是企业人才发展与选拔的理想场所;4.企业大学成为企业拓展资源的最佳工具;5.企业总裁担任企业大学负责人。同时,作者分析了我国企业E-learning的现状与特征:1.我国E-learning的应用飞速增长;2.E-learning方式基本实现了企业的全员学习;3.E-learning特征与终身学习理念一致,随时、随地、便捷学习,为员工学习的个性化选择提供了可能;4.E-learning推动了组织扁平化;5.企业中的E-learning部门已经成为企业学习机构的最关键枢纽单元,未来企业中的首席学习官应该具备学习技术特征。

篇5

关键词: 土木工程、现状、发展趋势

1、土木工程的定义与特点

土木工程是指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土木工程的含义可从两方面去理解。一层含义是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局坝水电和水利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为了建造工程设施应用材料、工程设备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勘察、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土木工程的实践和研究己取得显著成就,无论是结构的力学分析,还是结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结构的施工手段,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特别是近若干年,在高层、大跨结构和钢结构方面成绩尤其惊人。土木工程具有有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技术、经济和艺术的统一性。土木工程是为人类需要服务的,必然是每个历史时期技术、经济、艺术统一的见证。

2、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土木丁程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没有停过,且发展很快,尤其在近年来,发展极为迅猛,几乎整个中国成了一个大的建设工地。新的高楼大厦、展览中心、铁路、公路、桥梁、港口航道及大型水利工程在祖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大力研究、开发和应用。发展之快,数量之巨,令世界各国惊叹不已。

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大陆建造了许多高层建筑,目前我国最高的建筑是世界排名第4的上海金茂大厦,其他具有代表性的高层建筑还有深圳的地王大厦。在特种结构方而,我国有4所电视塔排在世界前十位,其中1995年建成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排在世界第三位。以上表明,无论在工程结构的改革、建筑功能使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采用上及合理组织施工方面,还是在抗震分析和计算机程序应用上及有关抗震控制试验研究上,我国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同样我国铁路运营路程已达6.78万公里,居世界第4位,亚洲之首。铁路朝着城市轻轨和地铁两方而发展。同时,我国也在积极建造高速铁路,武汉至广州的高速铁路运营时间仅需4小时。此外,磁悬浮列车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桥梁工程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伴随着桥梁类型的不断翻新,主跨跨度一再突破。杨浦大桥、南浦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等大跨桥梁的建成都标志着我国的大跨结构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己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目前,我国己建成千米以上大桥3座、800 米以上大桥8座、600 米以上大桥15座、400 米以上大桥40座,重庆万县单孔跨度达420 米的钢筋混凝上拱桥更引起了世界同行的莫大兴趣。

在水利建设方面,50年间全国兴建大中小水库8.6万余座,水库总蓄水量4580亿立方米。建设和整修大江大河堤防25万公里,目前防洪工程发挥的经济效益达7000多亿元。在大坝建设方面,我国先后建成了青海龙羊峡大坝、贵州鸟江渡大坝、四川二滩大坝,以及正在建设的三峡大坝等水利设施。

3、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

3.1 可持续发展方式

随着人类对环境的重视,传统土木工程建设所产生的垃圾和对能源的损耗,已经得到了很多国家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改变了土木工程的传统工艺,开始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将会在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的拆除过程都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进行。

3.2 高性能材料的发展

钢材将朝着高强、具有良好的塑性、韧性和可焊性方向发展。如何合理利用高强度钢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它复合材料也将向着轻质、高强、良好的韧性和工作性方面发展。

3.3 计算机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和结构计算理论日益完善,计算结果将更能反映实际情况,从而更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并保证结构的安全。人们将会设计出更为优化的方案进行土木工程建设,以缩短工期、提高经济效益。

3.4 环境工程

环境问题特别是气候变异的影响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融为一体。城市综合症、海水上升、水污染、沙漠化等间题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又无一不与土木工程有关。较大工程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乃至建设过程中的振动、噪声等都将成为土木工程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综上所述:向节约化发展和和谐发展将是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发展的一重要的趋势。通过对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发展现状、发展机遇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在未来的实践中,将会取得更好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祝彩霞刘慧《浅析土禾工程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2] 孙世国《21世纪土木工程发展趋势刍议》

[3] 徐伟良,蒋菡等.浅谈高职土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网

[4] 王凤君,杜国城.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建筑专业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

[5] 程宜康,魏宣燕.高等工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教学体系探索 职业技术教育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业4.0;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前言

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增大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应于工业和制造业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极大重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我国出现很早但仍处于初级水平,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渐加大,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本文就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困境进行研究,提出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2011年以来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提出工业4.0概念,2014年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的概念。为了缩减我国经济与制造业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要进行传统经济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工业的4.0版本。要转变以追求“低附加值、产量”为标准的传统经济模式为以追求“高技术、高附加值、高质量、创新与创意”为目标的新经济模式,就必须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的主要途径是职业教育,近年来我们不断学习德国的“工匠制度”、日本的“精细化作业”及美国产业工人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以期建立新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迅速膨胀和发展,但是这些较传统的职业教育偏于“小职教观”。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理论教育,更需要社会、企业、政府等主体的参与;这样与之对应的“大职教观”就发展起来并深刻影响着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

5月19日国务院颁布《中国制造2025》发展纲要,明确了九大战略任务和十大重大领域打造制造业强国地位,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这样背景下,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就显得非常迫切,适于当下的“大职教观”职业教育模式必将迎来蓬勃的发展和新的突破。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了成就,技术进步迅速促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其中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教育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下,职业教育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限于社会的大氛围,职业教育的发展亦存在困境和瓶颈。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

1、职业学历教育体系逐渐完善:我国普通学历教育体系经历三十年的建设比较完备,但是职业教育很长一段时间不受重视,中职和高职教育近年才有较大发展。由于市场和社会的推动,国家教育部进一步将普通本科院校划分为应用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无疑这也是一种职业教育的延伸并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学历体系。在研究生教育中,增设专业硕士学位,这更显示对应用和职业教育的学历突破。这样,我国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逐渐完备,理论上职业教育从中职到研究生教育的连续性通道被打通。这奠定了高技术人才培养的基础,对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本保障,亦显示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空前重视。

2、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逐渐加大: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政策支持:在职业教育的申办、建设用地、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及社会对接帮扶等方面提供了重大支持。截止2014年,全国高职院校数量是1327所,中职院校是近2万所,未来规划应用技术型大学600多所。②财政资金支持: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导下,国家大力增加对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其别是一百所的高职示范性院校。这一点,可以通过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硬件和软件的迅速发展得到验证。

3、社会、企业的积极参与及影响逐渐加深:职业教育重视的是实践应用及技术培训,因此社会、企业的参与是必须的。只有通过在企业的实践锻炼,研究创新才能具备高素质及形成高技术,因此企业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近年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上、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改革,邀请企业走进课堂、与企业一起制定“订单式培养”等举措体现了市场机制影响的不断加深。未来,与企业的紧密程度就决定着职业院校的发展水平。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

1、重视理论教育的现状未根本改变:囿于历史原因,我国的职业教育传统上较为重视理论教学。虽然,时代的发展要求改变现状,但是由于教师的素质、学校的实践条件、社会和企业影响性的限制,实践教学在开展中困难重重,其层次、深度、广度的进展效果都不佳。

2、企业参与的主体地位未完全凸显: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来是职业教育的教学关键,企业甚至应该具有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但是,现状显示:企业参与的普遍积极性不高,主体性更不能凸显。在企业接受师资培训、学生实训和实习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3、国家的职业教育缺乏创新的制度建设:企业的参与性与职业院校的管理体制都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教育制度创新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探索。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是因为不能获得太多利益,院校管理体制固化是因为行政化的根深蒂固,在现代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不能破除这两大难题就不能培养出有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国家就没有进步的动力。职业教育制度的创新是一项迫切的重大课题。

三、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篇7

一、汽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企业需求)

汽修产业是一个传统产业,中国加入WTO后,汽修行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一方面,大量的新生企业对汽修熟练工人的需求激增,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随着汽修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尤其是对技术拔尖、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长是一个新的趋势;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空前繁荣,大量的汽修企业,需要大量的汽修人才,这是汽修人才需求的一个新的格局,对中等汽修职业学校而言,是一个非常广阔的生存空间。

二、深入市场,使教学和企业紧密接轨

顾名思义,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就业、转换职业或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的教育。职业教育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企业迫切希望职业学校能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来充实自己的职工队伍。为此,如何把学校的教学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接轨才是专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1.汽修学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1)校企结合。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必须去了解当地汽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了解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校企的联合办学。为及时协调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学校与企业要安排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管理,学校与企业定期会晤磋商,学校组织进行参观学习,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课,学校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这样培养方向明确,才能切实培养为自己所用的专业人才。学生在校系统学校后,就完全可以以企业熟练员工的水准真正踏上工作岗位,发挥各自的作用。校企的联合办学,按企业需求方向开展专业教学,才能实现最直接、最有效的人才培养。

(2)“订单教育”。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与行业需要、行业考核标准紧密结合。学校要以“面向市场经济,面向劳动就业”为办学宗旨,实行订单制教学模式,按照企业的要求定向培养人才,企业则在学生毕业后招收相应的毕业生到各自的工作岗位。

2.加强教学实践活动,改善教学设施设备

汽修专业有其独特的专业化要求,实践性强是最基本、最突出的特点,特别是职校学生就业率主要靠得益于技能优势。与大学生、研究生比,技校毕业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肯定要差,但是若学生技术基础坚定、动手能力强的话,到企业后马上就可以到生产线上独立操作,这样才会深受企业欢迎。因此要突出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确保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为企业直接所用,但是有些学生到企业后连一些常用设备都不会使用,甚至于连设备名称都不知道,这也是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的一个现状――教学设备相对落后。职业学校要直接为企业服务,应该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行业发展动向是学校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在服务上能与企业接轨,在设备的配备方面也应该等同于企业,乃至领先于企业。

3.提高专业实践课教学质量

职业学校的定位是培养技术人才,而实践课对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实践课要从培养动手能力出发,把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充分结合起来,教学中要注重实例分析、技巧的应用。汽修专业实践课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在演示实践中可先分步操作,再连贯操作,边操作,边操作说明原理,要让学生看得见、听得明。要把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通过实例的分析和技巧的应用,可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4.加强师资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篇8

关键词:地方高职教育;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概要》以来,各地中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纲要中指出,高职教育需转变理念,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地方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高职教育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比如,地方高职教育,特别是偏远地方的高职教育,其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专业结构老化,同质化严重,缺乏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部分高校采取与本科院校相似的培养方案,重理论轻操作,学生动手能力弱,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员要求,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的产业、就业之间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是两者亟需解决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1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根据《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指标主要有区域经济实力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国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竞争力、金融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等组成。从上面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都需要以人力智能资本为基础。地区性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提升该区域内人力资源水平,有助于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有助于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高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可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也为高职院校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打下基础。因此,地方高职教育系统和区域内企业系统就必然形成关联,从而有可能产生耦合和协同的;同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也有必要产生耦合和协同的。

2我国高职教育和技术人才现状

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是建立现代职教体系的基础。在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到2011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人数达313.4万人,在校生964.8万人;职业高中4856所,职业高中在校人数达681万人,但近年来职业高中的数量日趋缩小。从高职院校省际分布来看,中东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职院校超过60所,四川、河南等10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职院校在40-60所之间,吉林省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为19-40所,另宁夏、青海、及海南等四省高职院校少于19所。从在校生的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全国高职教育在校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5%、39%和16%。从产业布局看,第一产业的专业在校数最少,仅占1.8%,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在校生人数分别为45.8%和52.4%。职业教育的人才储备为各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较好的人才支撑。“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发展转型的关键期,各区域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技术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特别是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经济转型的方向和改革深度。一切都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经济发展显得严重滞后,基层管理、技术及服务工人难以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要解决“高技能人才荒”的问题,必须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把企业紧缺人才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能根据经济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职业人才教育驱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构建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路径

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交集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科研技术、协同创新等方面。校企合作是两者产生协同效应的基础。两者的协调发展需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实现对接:高职院校实现与地区明星企业对接;学校专业群建设与企业岗位群建设对接;课程标准与企业能力需求对接;实习实践过程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接;职业资格证书与行业要求对接;学校指导老师与企业技能型员工对接;人才考核制度与企业质量管理对接;校内学习与职工终生学习对接;教内基础建设与企业外部工程对接。

3.1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内企业行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协同

人力资源是两者协同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让教师、学生走出去,让企业专家走进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双方资源的共享(人、物、文化、管理方法与手段及职业理念等)。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传统行业向高技术与新兴产业转变,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地方高职院校在技能型人才供给量上与区域经济企业的需求上要协同,专业设置要对口、毕业生数量与质量要对口。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内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在文化素质协同,要求高职院校在学校与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培养过程中,引入企业文化建设,使学生从“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转变在学校完成。地方高职院校可为社区再就业教育、企业转岗培训以及在职人员的学历提升创造便利条件,提升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支撑能力与发展潜力,更好的为区域经济服务。高职院校与区域内企业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协调:供需协同、企业文化素质协调、再教育发展协同。供需协同不但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可以避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脱节。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与素质关系企业文化的建设,关系企业内部的和谐,关系企业创新驱动的原动力,关系人才对企业和职业的认同感。终生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需要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区域内企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为企业员工再教育提供服务支撑。

3.2高职教育与区域内企业行业在科研技术方面的协同

高职院校拥有一批技能熟练、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与区域内企业的合作,可加速技术成果和发明专利的转化应用,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同样,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在引入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推广应用需要双方的协同,这种协同不但能使科技成果更快转化,而且在转化过程中,双方科技人员在研究能力上可得到互补,提升双方的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可参与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并掌握企业在技术方面要求,使学生技术能力满足企业的要求。基于此,高职教育要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趋势,创造一种良好的人才创新环境和经济文化环境氛围,改善区域内企业竞争力,促进本区域企业的发展。

3.3高职教育与区域内企业行业在协同创新方面的协同

创新性人才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创新也是高职院校重要属性之一。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企业的发展向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等方面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必需人才系统的支撑。高职院校实现与区域经济内企业的对接,需要在机制、管理、理念、载体、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创新。首先要在办学机制上创新,由“闭门教书”到“开放办学”,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建设和评价体系上与企业进行交流沟通。同样,对于企业要建立互联互通的合作培养机制,达到双方共赢。其次在管理上创新,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改变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势在必行,与企业建立协调部门,加速两者在创新上的融合提升。从发展思路来说,高职教育面临招生生源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企业面临“用工荒”和“高技术人才荒”的压力,双方应各取所需,互补共存。在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加速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针对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机遇,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特别要注重一些新兴行业的发展动态,区域内企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可以利用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与其合作加速企业的升级过程。双方可以采用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共建信息资源库,共同承担省、市各级各类项目攻关,开展技术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企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4结语

地方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区域经济提供物质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地方职业教育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两者的协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动态发展的。校企合作是双方协同作用的基础,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高职教育与企业合作相比发达国家仍是低层次的合作,甚至很多无疾而终,双方在利益分配、合作机制以及效果评价难以达成共识,与此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还有待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R].2009.

[2]王守法,王云霞.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3).

[3]张天波.现代职教体系协同现代产业体系的机理探析—以广东省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4(5).

[4]周鸣阳.基于杭州区域经济视野的现代职教体系探索—以杭州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

[5]朱冬辉等.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3,(18).

篇9

关键词 国内外 高职教育 实践教学 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1 国内外实践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因此,职业教育得到了高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而国外一些国家教学模式中在实践教学方面超前于我国。例如,德国以企业为主导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加拿大的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实践CBE教学模式,澳大利亚TAFE的实践教学模式等在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都各有特色。

从国内外的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来看,实践教学将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在增加,做到“理实一体化”;第二,实践教学的运作更加社会化、市场化;第三,适应终身教育的发展潮流;第四,配合开放式教学方式的实施,实践教学的时间、场所和形式更加灵活。

2 国内外实践教学的应用与分析

加拿大的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模式是一种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将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业通过合作教育对学生雇员进行实训和考察以便选拔优秀雇员,从而达到共赢互利的教学模式。

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模式是根据产业的需要,由行业培训咨询机构制定和开发,经国家培训署批准的能力标准或培训包进行课程开发,经认证机构的认证并注册,形成教学模式和考察评估体系,对学生的水平进行评估,对评估合格的学生颁发相应的国家资格证书。既可向社会输送持有不同等级证书的实用人才,又可以公平公正地输送人才到高级学府深造,还可以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特殊教育需求。

德国的FH(Fachhoch Schule),我们称之为“双元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代表,最初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术工人和技术员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后来,德国的职业学院把它引用到了高等职业教育中,取得了优质的效果并为许多国家所仿效。所谓“双元制”是指“一元”为企业、另“一元”为高职学校,其主要内容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实用人才,须通过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两大系统的密切合作来进行。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为依托,实践为核心,把学校设在工厂里,把教室搬进车间里,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理论和专业技能并做到学校与企业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实现了培训功效的“五合一”。

国内高职教育针对近些年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也吸收了国外成熟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均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例如,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所采用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教育部和国内高等院校的多方肯定和认可。(见图1)

3 国外高职教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共建实习基地,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企业与学校双方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赢”的原则,探索更加有效的合作方式。校企双方人员相互兼职,在达到双赢的基础上形成了实践教学体系的良性循环。(2)加大校内实训基地资金投入,积极申报实训基地建设支持资金,改善校内实训实习条件,购买设备,软件,开发课程,完善职业环境,建立校内开放性实训室,提高学生实训实习积极性,增加校内实训时间。(3)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积极鼓励和引进一批实践技能较强的工程师到学校担任实习骨干教师,特别是对专业教师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兼职,以锻炼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使得实践教学具体化、规范化。

4 结语

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是高职教育的主体教学,而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巩固并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我国在高职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使培养出的高职高专人才能够适应当今的国际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建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国际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34).

[2]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作者简介:孟凡华(1978-),女,吉林松原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2016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吉林省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编号:2016ZCY127),主持人:孟凡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4-0013-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职业教育系统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引擎”,开展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是丰富职业教育理论、促进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单列学科,是我国教育类研究项目的权威品牌,对教育研究的发展起着导向和示范作用[1]。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当下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现状与热点,了解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总体特点与发展趋势。

一、数据来源

为保证数据统计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本文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官方网站公布的立项课题数据为样本,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节点,选择2011-2016年的立项课题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主要关注立项课题的层次与数量、课题立项单位的性质、课题立项单位在各省的分布、立项课题的研究领域、立项课题主题的高频词。数据处理的方法主要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中所指的职业教育范围比较宽泛,涵盖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与继续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其中,分析数据不仅来源于职业教育学科的立项课题,也包括其他学科中立项的与职业教育相关的课题。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立项课题层次与数量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分为国家重大课题(2015年新增)、国家重点课题、国家一般课题、国家青年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青年课题。其中,国家重大课题和国家重点课题占比极小,教育部重点课题占比最大,国家青年课题和教育部青年课题占比相当,立项数量仅次于教育部重点课题(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2011-2016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各类立项课题共有2587项,其中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类立项302项,立项百分比为11.67%。依据职业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四大类型来划分,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占比非常低。而在国家重大课题立项方面,职业教育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

从年度立项数量来看,立项课题的数量总体上是增长的。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共立项402项,2013年增加到440项,而2016年达到479项。从职业教育课题立项数占总体立项数的比率来看,2013年最低,职业教育类课题仅立项39项,占比8.86%,远低于11.67%的立项率;而2016年最高,职业教育类课题共立项66项,占比13.78%;其他四个年度基本均衡(见表1、图1)。

(二)课题立项单位的性质

本文将课题立项单位性质划分为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开放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6类。相应的统计结果见表2。

在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立项单位性质方面,占据着主体地位的是本科院校。6年间,本科院校共承担了163项职业教育的课题研究工作,占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总数的53.97%,超过了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半壁江山”。而且各年度数据基本均衡,总体上处于一个递增的态势。2011年,本科院校共有21项职业教育类课题立项,而到2016年,这一数量达到了35项。本科院校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地位不断巩固。

高职院校的立项课题数在职业教育类课题立项中处于第二位,6年间共承担了92项课题研究,占比为30.46%。但从年度分布来看,2011年以来,立项课题数量是减少的,特别是在2013年,全国仅有7所高职院校有课题立项,在全国1000多所高职院校中,比例非常低。此后3年立项数量逐步增加,但都没有达到2011年的立项数量。

教育行政部门在2015年有一项课题立项,考虑其基本上不从事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可以忽略。而中等职业学校科学研究能力最弱,6年间仅有6所学校获得课题立项资助,占比为1.99%,其中在2011年和2014年这一数据为零(见表2)。

(三)课题立项单位在各省的分布

通过χ耙到逃立项课题在各省分布情况的统计,可以了解我国各省区市职业教育研究水平的具体情况。表3以各省区市为划分单位,对2011-2016年职业教育类立项课题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

2011-2016年,在全国大陆31个省区市中,有29个省区市获得了职业教育立项课题资助,但数量并不均衡。总数排在第一位的是浙江省,立项总数为33项,占比10.93%。其次是北京市,立项总数为29项,占比9.6%。上海市、天津市、江苏省分别以26项、24项、23项排在第三、四、五位(见表3)。

2011-2016年,内蒙古和青海没有职业教育类课题立项,数据为零。、宁夏和海南只有在2012年各获得一项资助,其他年度数据均为零。甘肃在2013年获得一项资助,其他数据为零。另外,吉林、广西、云南在6年间各立项2项课题。这些省区市在立项课题数量方面排在后几位。

(四)立项课题研究领域

本文将2011-2016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教育类立项课题的研究领域分为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国际比较、其他类,统计结果见表4。

数据显示,在立项课题的研究领域,对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占据着主体地位,6年间立项课题数量达到了109项,超过了总数的三分之一。分年度来看,除了2011年以外,其他各年度在这一领域的立项课题数量都居于第一位,2016年职业教育共立项课题66项,而对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的研究立项数量就达到了30项。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也占据着重要地位。6年间共有73项课题获得立项,占比24.17%。但从各年度分布来看,2011年和2012年立项数量较高,从2013年以来开始减少。另外,农村职业教育、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分别立项35项、31项。值得关注的是,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近几年兴起的研究热点。2011年没有立项,2012和2013年各立项2项,而在2014年立项数达到了11项,属于“井喷式”增长。这与国家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政策导向相关。

与中等职业教育相关的研究依然薄弱。6年间,仅有11项课题研究领域与中等职业教育相关,在可划分的领域中排名最后位。从年度分布来看,在1-3项之间徘徊,最高立项数量没有超过3项,这一点需要引起关注(见图2)。

(五)立项课题主题的高频词

对职业教育类立项课题研究主题的统计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助于把握当前的研究热点与重点问题,对于今后开展职业教育研究、明确研究方向与研究选题大有益处。本文对立项的302项职业教育类课题进行高频词分析,结合立项选题的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将一项课题确定一个中心词,因涉及样本较多,故本文只选出排在前十位的高频词。

根据归类整理发现,立项课题的十大高频词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终身学习体系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质量监督与评价、教师发展。具体频次见图3。这些高频词是近几年职业教育的研究热点,也是职业教育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相关结论

文章分析的对象――2011-2016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是我国职业教育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但作为职业教育研究项目的一个重要资助来源,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虽然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登记误差与归类误差,但上述数据在总体上已经揭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整体面貌,便于我们分析职业教育研究发展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但地位依然较弱

一直以来,关于职业院校要不要搞科研的问题颇有争论。2009年11月16日、23日,《中国青年报》先后刊出了《谁说高职院校不能搞科研》和《勿让科研成为高职院校的“短板”》两篇文章。文章刊出后,引起了职教界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2]。自此,开展了“职业院校要不要搞科研”问题的讨论。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但是,在争论中,职业教育科研一直在前行。2011年6月,首届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在天津召开,强化了职业教育科研的地位与作用。从2011-2016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可以看出,近几年,职业教育研究的项目数量总体上处于一个稳中有升的态势。特别是在2016年,课题立项数量和占比都达到了最高值。职业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但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较,地位依然较弱。下一步,应当加大对职业教育科研立项的支持力度,以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本科院校是业教育研究的主体,且地位不断强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形成了覆盖行政机关、研究机构、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开放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等不同部门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队伍。从2011-2016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科研的主力集中在本科院校,本科院校开展的研究占据着主体地位,比例达到了53.97%,超过了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半壁江山”,且数量逐年增长,地位不断强化。此外,高职院校的研究排在第二位,占比为30.46%。而研究能力较弱的为中职学校,6年间仅有6所学校立项课题,占比仅为1.99%,其中在2011年和2014年这一数据为零。实际上,本科院校的科研人员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科研的理论性,拓宽职业教育研究的视野,但因研究人员缺乏职业教育特色,针对性不强。而职业院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虽然对职业教育的具体问题有很强的感知,能够在研究中针对具体问题开展应用研究,但因其理论基础往往相对薄弱,会影响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3]。

(三)从地域分布看,职业教育研究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职业教育研究不仅需要一支有志于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学科队伍,而且需要充足的科研资源,如经费、硬件、软件等。没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职业教育研究就缺少了一个关键要素。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与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是开展职业教育科研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在29个获得了职业教育立项课题资助的省区市,以绝对优势排在前五位的分别为浙江、北京、上海、天津、江苏。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职业教育发展程度非常高,在全国处于“排头兵”的位置。

其中,值得一提的为贵州省和新疆自治区。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9+3”政策的推动下,这两个地方的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相应的,研究能力也不断增强。两个省份在2011-2013年间,课题立项数量为零。但在2014-2016的3年间,各有5项课题立项,体现出了其发展势头的强劲。

(四)职业教育研究与政策导向、热点问题的相关性较高

从职业教育研究的领域和高频词来看,职业教育研究受到社会热点问题的左右。从立项课题研究的范围来看,对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占据着主体地位,6年间立项课题数量超过了总数的三分之一。另外,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是近几年增长的研究热点。

与主题选择来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等,都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国家政策的强化使职业教育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宽松、开放的学术研究氛围带来职业教育研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参考文献:

[1]曾天山,丁杰,张彩云.从战略高度提升教育研究质量――基于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1(7):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