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13-0064-02

作者简介:龙俊(1980—),男,汉族,本科,江西传媒职业学院讲师,北京印刷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印刷技术

教学和职业教育规律。近些年来,国内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社会需求的促进下,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先分析了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然后就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进一步促进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对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职业教育体系层次结构不合理、不完善

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是否完善、合理和培养的技能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息息相关,也对培养的技能人才的合理使用和能力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会影响职业教育的整体利益。长时间以来,受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心存偏见,导致难以提升国内职业教育的层次,一般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都是中等职业技能的人才,混淆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中的专科教育。这样的认识导致了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极度匮乏,很难提升层次。以国内当前阶段的人才需求来看,和过去相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改变给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职业教育很难承担这样的责任。

(二)职业院校学制不够灵活

目前国内职业教育的年限一般是两年或者三年,设置的年限过于“一刀切”,不能根据行业的发展情况、趋势合理地制定教育年限,这对培养人才的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职业教育与企业衔接不够紧密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时间较晚,大部分是由原来的学历教育单位转型而来,在专业的设置和技能培养要求方面没有经过严密的市场需求分析调研,与企业的用人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各个企业对职业人才的基本技能要求、综合能力要求没有量化到职业院校的教学文件教学计划中去,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人不能为企业所用,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四)职业院校自身不足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一些职业院校由于自身的原因,办学条件有待提高,师资力量水平偏低,管理观念落后,导致办学的质量难以保证;有的职业院校没有重视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点,不能以地方经济为依托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和学科。总体来说,以区域优势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建设区域内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好处。但是,一些职业教育院校专业的设置比较盲目,有的追求规模大,导致院校开办的专业、学科和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趋势难以协调;一些院校设置的课程、选用的教学方式、培养人才的模式等没有凸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某些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不鲜明,没有特色,不仅不了解国际上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不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服务意识欠缺。基于以上原因,这对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国家将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我国进入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共建阶段,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从2003年至今的十多年时间里,国家在职业教育的师资建设、课程建设、资金支持和人才选拔机制等方面出台了若干政策,资金的加大投入能够保证职业院校硬件建设需求,更加完善职业院校实践、实习场所的建设;课程、师资建设完善了学生培养体系,能够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人才选拔机制的改变给更多的受教育对象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能够鼓励他们选择职业教育。这些政策的出台,表明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态度,给企业、个人明确释放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号。

(二)市场需求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高等教育也有大众化的趋势,国内职业教育获得极大的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然而,不断增大的规模并不一定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与此相反,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一方面,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具有高技术、高能力的人才,需要他们迅速地适应岗位的需求,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后续发展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很多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仍然沿用传统的培养方式,虽然培养的目标也是能力,但是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没有准确的定位,就业能力严重欠缺。所以,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和企业深度合作,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获得持续的发展。

(三)人才培养逐渐由职业能力训练转变到综合能力培养

20世纪末,职业教育探索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任职能力为本,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需求的改变,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难以相适应,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技艺高超,更要有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职能能力、学习能力等。以这样的目标进行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会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

(四)职业教育必然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探索

21世纪初,职业教育在类型和层次上经历了长久的争论。随着国内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的稳步提升,这一问题在教育界也没有再引起重视。但是,当今社会对学历的重视程度从未减弱,依然希望职业教育能够提供更高的学历来满足学生的需要。本质上来讲,职业教育属于一种高等教育,这在教育界已形成共识。所以,国内职业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尤其是经过长时间内涵式的发展,未来会向本科层次探索,甚至有可能探索研究生的高职教育。这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更是企业和受教育者的愿望,也是职业教育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总之,职业教育在促进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提供了很多专业性的人才。但是要想让经济的发展需求得到满足,这就需要国内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国际化发展之路,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培养出的实用型人才也会进一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这是国内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实现国内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华明,,吴春笃.基于高职教育新定位的“项目实践—理论整合”课程体系建构方法[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4).

[2]刘爱平.欠发达地区商贸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趋势与创新:以江西为例[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4).

[3]王宏宇.试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篇2

1.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

2.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3.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4.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5.胜利油田勘探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进展

6.我国铸造行业计算机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7.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与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8.简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9.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10.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11.面向高职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12.注重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13.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分类

14.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思考

15.浅谈《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

16.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17.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

18.铸造行业计算机应用战略

19.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20.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1.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2.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

2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

24.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5.“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6.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27.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28.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29.论计算机应用与社会需求

30.试谈计算机应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31.西部地区农村教师计算机应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2.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33.计算机应用与计算思维关系探究

34.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35.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探究

36.基于云技术开展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的研究

37.办公自动化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

38.在企业信息化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

39.《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制作经验谈

40.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41.德国“体育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与我国体育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计算机应用”系统课程的构想

42.试析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工程建设

43.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44.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

45.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46.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47.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48.浙江树人大学:以学科竞赛为突破点,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

49.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计算机应用

50.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探讨  

51.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

5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建设

5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TPACK水平测评量表开发与质量检验的实证研究

54.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热点问题分析

55.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究

56.应用与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57.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58.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预测 

59.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60.基于提升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61.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2.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63.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流程与需求

64.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探究

65.水利工程计算机应用现状与思考

66.计算机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67.计算机在石油化学工业发展中的应用

68.论对学生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69.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70.基于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为例

71.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探究

72.基于计算机应用的高校计算机教学分析

73.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74.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的融合

75.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分类

76.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研究分析

77.利用思维导图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

78.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79.计算机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80.基于课程服务专业思想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

81.现代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的探讨

82.基于DEA的中国计算机应用服务类企业管理绩效研究

83.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84.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证研究——以长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为例

85.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86.浅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87.高职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调查研究——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88.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计算思维培养研究

89.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方法初探

90.基于DEA模型的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上市公司效率的实证分析

91.体育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学科发展综述

92.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93.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94.探析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产业发展趋势

95.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

96.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

97.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98.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篇3

【关键词】教师教育 改革 趋势 路径

随着时代的急剧变迁,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日益发展壮大的互联网,将我们的世界逐渐的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的同时,对我们的教师高校教育的内涵和手段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改变。于是,关于教师高校教育的课程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做好课程改革工作,不仅是顺应时展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本着对全国高校学生负责的必然选择。

一:当代学生现状的分析

当今,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对我们职业院校的学生更为严峻。要让学生实现应有的社会价值,并适应就业的严峻形势,需要学校及教师引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逐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校学生正处于由学生向社会角色转变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开始独立自主的过程,往往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于自我认知仍不全面。他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有很高的期待值,但是学生在职业素质上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自我认知不足、规划意识淡薄。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降低了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对所学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不甚了解,更是无法对未来制定全面客观的规划,以至于毕业时会手忙脚乱,毫无准备。此时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不能正确的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职业规划意识薄弱,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盲目择业甚至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就业问题很多变成了凑合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不是一份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

⑵职业素质不良。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所必须的心理品质。很多学生入学后,认为进入高职院校只需要学好技术即可,便忽略了对自身职业素质的提升。并且现在学生对工作的期望值普遍偏高,但是在学校中又没有做好基础工作,难以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实中不免会受到打击。当自己的期望值与现实状况相差太远就会产生自卑、自怨、迷茫的心理,无法承受挫折和失败。

⑶专业能力较弱。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专业技能不足、基础知识薄弱、专业拓展面窄,计算机能力缺乏,与人沟通能力欠缺,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队精神等问题。

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

教师教育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本文针对当代学生的现状做出几点分析:

1.高校教育的课程理念要创新

教师在教育课程理念的创新,教师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例如“翻转课堂”等,突出并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乐于学习,积极思考,真正的起到教师授课的目的,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2.高校教师教育理念趋向能力本位,理论、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具有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理念,将专业教育和职业工作相结合。做到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统一,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企业的时间,用实践来巩固基础专业知识,并且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教训。

3.高校教师团队的建设趋于教学手段趋向多样化与现代化

随着知识大爆炸的网络时代的来临,旧的教学方式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各高校在求存求变的同时,纷纷将目光瞄向网络世界。因此,改变过去单调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手段,让更新颖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学生造福,这已经成为所有大学职业教学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的发展的今天,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各国教育理念得以交流与互补学习。而向西方先进的高等院校学习,正是我国教师高校教育的一个良好发展契机。

三:教师教育改革的路径

1.课程创新。高校课程理念要与时俱进,追求创新。可借鉴“翻转课堂”等先进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基于翻转课堂的参与式教学,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将实体课堂变成学生充分运用知识、加深内容理解、提高应用能力的场所。这种创新性方式改变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顺序,突破性地转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传统角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但在这种模式下进行的创新性授课方式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面对问题与挑战并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2.校企结合。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地方高校要转型发展,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高校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最密切、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不仅仅要满足学生全面、终身的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还应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学校应该主动与企业沟通互动,让学生进入企业,将学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用到实践中,使其更快的掌握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自己的岗位。并且此举可以帮助企业在生产旺季解决工人不足,生产量达不到的问题。这样不管是对学校、学生还是企业都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以上方法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校管理的灵活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将重点放学校与企业灵活结合上来,才能使职业教育达到其真正的目的。

3.加强教师团队建设。高校教师更要注重内在气质的培养、德育水平和教学专业水平的培养提高。高校教师要注重终身学习,通过多种途径,充实精品课程的资源库。大力使用与推广国家精品课程,实现课程优质资源的共享。教学方法与手段要与时俱进。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评估机制,能够保证教师的培养质量。要全力下好“全国一盘棋”,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好头,建立一个专门针对有关高校的评估机制,通地各项量化的、可操作性的指标,来保证教师培养的质量。全国各地的教育行政机构,要统筹规划,并协调指导,积极地支持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工作。加大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确保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加强同国内外先进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师学习质量和教学水准,从而造福学生。

篇4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育;改革思考

1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实现对接与互动

1.1 专业设置应当瞄准社会需求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这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当前市场缺什么样的人才,是现实需要问题;二是未来几年内,市场将需要哪些类型的人才,这是需求趋势问题。这两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市场特征,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把握起来难度较大。

具体讲,从宏观层面:需要对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中观层面:需要对国家特别是学校所在地区的产业规划和布局进行深入研究。从微观层面:需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和用人趋向。只有准确把握了这三个层面,才能做到审视现实、前沿研究、全面规划,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与互动。

1.2 专业设置要突出行业特征

在设置专业前必须综合考虑社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认真进行行业的分析,然后再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所开设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专业理论知识也应根据职业和岗位的需要进行系统化。可以考虑由行业主管部门参与专业设置方案的制订,面向行业设置和按行业归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根据市场的需求来颁布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性专业目录。

1.3 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变性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岗位不断更新。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不仅要适应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的需要,还要密切关注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技术结构的不断升级而带来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多变性和人才效益获得的急切性等特征。

2 课程设计——突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1 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课程结构

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优化的重点应当是构建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依托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和市场的变化,特别是生产技术呈复合化的趋势,可将课程分类组织成若干模块,进行课程的重组和调整,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有机的综合。

结合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的不断升级,不断调整和充实课程内容,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体现实用性和先进性。由于社会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高职院校的课程优化也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才能及时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使毕业生始终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职业特点。

2.2 围绕“应用”设计好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按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对基础课与专业课和实践课的课程设置及时地进行调整、补充、修订乃至更新。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现代内容和传统内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认真研究各类课程的结构、比例和权重,以满足学生从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2.3 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设计学生人文素质课程

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将面对的是丰富的、多元的、复杂的文化环境,如果学生社会适应力比较差,就会直接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认可度,最终高等职业教育的活力就难以维持。

所以,高职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顺利对接,除了围绕“技术应用能力”设计好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外,还应当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考虑到高职教育课时的局限性,更多的是把学生人文能力实训实践与专业技能实训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特别要注意在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中融入人文能力的培养。

3 教学模式——推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双元制”

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应该尽快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片面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模式,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二是由注重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关键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3.1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个板擦包打天下的状况,一方面要在校内创造“仿真”环境,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术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深入到实践一线,通过岗位实训,提高其从事相关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能力。

为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高职院校应当重视与真实职业情境直接相关的学习场所的创建,结合学校实际加强校内实训室、实习基地包括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有条件的学校要尽可能做到:从实训设备、实训工具到现场工况都按照实际的职业情境不经过加工而直接使用,把学习情境塑造成“现场实践”的“真实存在”的状态,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提高技能、增长知识。

3.2 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

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共同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对接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这是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能否真正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所在。

另外,企业还可以委托学校帮助培训员工,节省培训时间、场地、师资和费用。从学校看: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借助企业实力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做学校的兼职教师,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这种合作或共建,对企业和职业技术学院是互补的,能达到企业和院校的双赢。

4 结 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职院校加强对国内企业特别是地区企业的现状、发展趋势、用人趋向等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了解对方所需,主动上门推销自己,当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主动服务,搞好牵线搭桥,推动企业与学校的联合。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当今国内高职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高等职业教育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严新平.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探索[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 专业发展

本文对广西高职高专“十五”时期的专业现状、“十一五”时期的专业规划做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今后一段时期,广西高职高专教育在专业发展上呈现出三大趋势的同时也在专业发展规划上存在三大隐忧。基于此,课题组对广西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发展提出了五大对策。

一、发展趋势:三产类为主、跨行业拓展、财经电子成热门

根据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下简称《专业目录》),高职专业按照产业、行业、职业分类,共分为19个专业大类、78个专业类、532个专业种。截至2005年7月,广西共有52所举办高职高专教育的高等院校。经分析研究广西各高职院校“十五”时期高职专业现状和“十一五”高职专业发展规划情况,可以看出,广西高职高专教育在专业发展上呈现出如下趋势。

1.高职院校仍偏重发展第三产业类专业。广西举办高职高专教育的院校共有52所,按隶属关系分为三类:本科高职(15所,含2006年上半年专升本院校)、行业(部门)所属院校(20所)、市属及民办高职(17所,未含2005、2006年升格备案高职院校),形成“三分天下”格局。若从区域布局上来看,52所院校中有31所即将近60%的高职院校集中在桂南经济区,而这又主要都集中在省会南宁市,很显然是个“一头沉”的结构。课题组研究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在专业布点上,64%的专业集中在文化教育、电子、财经三个大类,在开设专业种数上,第三产业类专业占据近2/3。广西的52所高等院校举办的高职高专教育中,共设有专业点948个,涵盖了三大产业的19个专业大类,分属66个专业类的248种专业。与《专业目录》对比,广西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大类覆盖率为100%,专业类覆盖率为85%,专业数覆盖率为 47%。在已开设的248种专业中,第一产业类专业18个,第二产业类专业68个,第三产业类专业162个。248种专业覆盖各产业的比例分别为:第一产业7.3%,第二产业27.6%,第三产业 65.7%。专业数排名前四位的专业类为:文化教育类、财经类、艺术传媒类、计算机类,均属于第三产业。

2.专业覆盖面扩大,跨行业发展的院校趋多。根据广西各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发展规划,按产业门类分布情况统计表明,计划到2010年,广西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总数达到363个,在现有的专业数基础上增加46.4%。涵盖三大产业的19个产业门类,分属69个二级专业类,共设有专业点1479个。与“十五”期末相比,第一产业规划增加11个新专业,增幅为61.1%,增幅居中,增量最小;第二产业规划增加46个新专业(含4个目录外专业),增幅为67.6%,增幅最大,增量居中;第三产业的规划增加58个新专业(含16个目录外专业),增幅为35.8%,增幅最小,增量最大。按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开设情况来看,“十一五”期间,广西区内平均每所院校将覆盖7个专业大类,比“十五’’期末的校均覆盖5.8个专业大类有较大发展。其中“一业为主”(一个专业大类存量占本校专业多数)的院校由“十五”期末的25所下降至17所;“二业为主”(两个专业大类存量占本校专业多数)的院校17所,比“十五”期末增1所;“多种经营”(三个以上专业大类存量占本校专业多数)的院校由“十五”期末的11所增加至 18所。

3.电子信息、财经等专业成热门走向。从各院校的“十一 37'专业发展规划来看,各院校的专业跨类发展主要向电子信息和财经专业大类进军,80%的高职院校涉足电子信息大类, 78%涉足财经大类,一小部分院校继续保持原有“一业为主”的特色。

二、发展隐忧:供求信息不足、专业结构欠优、发展特色不够

从各院校“十五”时期的新增专业和“十一五”时期专业发展规划分析的情况来看,广西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规划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隐忧。

1.在专业开发上相对缺乏高职人才培养的供应信息、就业需求信息的分析支持。各个院校在专业开发时注重社会调查,听取行业、企业人员的意见,有些院校还专门成立以企业、行业的现场人员为主的专业顾问委员会,对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论证。但这种社会调研基本上局限在验证性过程,调研所得到的信息对开发专业来说是不充分的。部分院校的部分专业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一味地追求专业的设置数量,而不考虑学校本身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也不考虑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的需求状况。这势必会引发专业设置重复、教学资源浪费、就业困难等问题。从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现状来看,现有专业布点超过20个以上的有6个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30、文秘28、电子商务24、市场营销23、应用电子技术22、商务英语20),从专业设置科学性上来看,应限制新设布点,可仍然有学校规划设置。这样,在就业市场需求量增幅不大的情况下,今后的生源、就业竞争系数将进一步加大,势必会对这些专业的生存、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形成较大冲击。

2.专业发展规划的产业结构与广西“十一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十五”时期,广西高职高专教育新增了不少专业和专业点,在三大产业上都有布局,尤其是为适应广西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少院校开发了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在高校扩招和满足第三产业的人才急需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整体来看,“十五”时期广西高职专业结构中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仍然偏大(约占专业总数的65.7%),专业设置结构不能尽如人意,特别是第三产业类专业中的“轻型”专业居多,“科技”含量不大。按照广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十一五”广西的经济发展重点是推进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广西的高职院校应加强开发面向农村、面向工业的第一、第二产业的应用型专业,以推进我区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按广西高职院校“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高职院校的第一、二、三产类专业比例为8:31.4:60.6,而2005年广西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 22.3:39:38.7,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广西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8:44:38,广西高职院校在一产、二产类专业发展规划上,与广西建设新农村、加速“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3.具有盲目向财经、电子信息大类模式化同构化拓展的倾向,缺乏专业特色。从课题研究的结果来看,广西高职院校“十一五”规划有向多专业大类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综合化”成为时尚,而“一业为主”的行业所属院校数量在下降,绝大部分院校“跨行”发展趋势明显,行业高职院校的特色有逐步丧失的可能,而师范类高等专科学校有弱化“文化教育”的倾向。广西高职院校在专业拓展上出现模式化倾向,主要模式有:“本业+3(电子信息、财经、艺术设计传媒)”、“本业+2(电子信息、财经)”、“本业+1(电子信息或财经)”等模式。如综合类院校,一般采取“本业十电子信息+财经+艺术设计传媒”模式;文教师范类院校,主要采取“本业(即文教)+电子信息”,部分采取“本业+财经”模式;工交类院校,主要采取“本业+电子信息”模式,部分采取“本业+电子信息+财经”模式;农林类院校,采取“本业+财经+电子信息”模式;财经类院校主要是“财经+电子信息”模式;政法类院校已开始由单一法律专业大类向“法律 +财经+电子信息”发展。

三、发展对策:加强三个外力支撑,加强院校特色化发展

1.政府加强“五厅委”统筹协调,合理布局,扶持重点。首先,政府应建立由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人事厅、劳动厅等政府部门领导组成的“五厅委高职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还可以考虑将分散于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将其合而为一,构建统筹管理的“广西人才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年度人才人力使用情况的政府公告制度,通过对企业、事业、政府等用人情况的定期汇总统计,建立定期发布人才人力资源就业状况和需求信息,以指导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整,指导学生的专业报考选择。其次,政府应合理规划院校专业布局。+方面要依据需求与可能原则评估学校的专业承办能力,另一方面一些特定专业还要考虑承办学校的行业背景,以此确定专业分布的合理性,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协调共进。再次,政府应尽快建立“高职高专基本状态公布制度”。按照教育部自2006年起建立每年统计和公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制度,广西可以建立“高职高专基本状态公布制度”,定期发布《专业就业年报》《专业布点年报》和《专业开发指南》,以强化政府对专业开发的指导,以增强院校在专业发展规划上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最后,政府应对急需专业实行“扶持院校、扶持学生、扶持就业”的三扶持政策。一是扶持学校开办某些有很好的市场需求但由于专业建设成本高的急需专业;二是扶持学生就读某些学生不愿意读或者是读不起的急需专业;三是对某些急需专业学生担心就业不保障,政府可以协调用人单位与学生签订培养就业合同等方式来支持。

2.组建行业联会加强中介服务,建立专业评价和专业预警制度。首先,组建行业联会。近年来,政府部门的分化整合和院校办学的跨类发展,呼唤着新的“行业联会”出现。国外的“大行业 (产业)协会”(如农业协会、工业协会、商业协会、服务业协会等)的做法值得借鉴。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可以在现有行业协会的基础上将若干个相近的行业协会联合起来组成“行业联会”,由“行业联会”协调“行业协会”制定“高职专业人才标准”,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纲”,协调建立行业、产业的高职实践教学基地,定期分析、定期公布人才需求信息,为各高职院校提供更好的指导。其次,加强中介服务。成立“高职专业评价中心”等为教育服务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发挥其在高职专业建设中的作用。(1)定期进行高职专业评价并向社会公布结果,促进高职院校不断提高专业质量,为社会、家长、学生提供客观的高职专业质量信息,以此加强社会对高职专业质量的督导。(2)进行就业岗位情况和趋势的定期分析并公布分析报告。包括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数量需求和发展走向,特别是那些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相对应的岗位需求,要着重加以分析。(3)进行高职专业预警分析并面向社会公布分析报告。做好全区的专业战略发展规划,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要建立起人才需求预警机制,使社会和高等院校及时了解人才需求的现状,同时又能适当预测其发展趋势。

3.成立“广西高职研究会”,组建“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目前广西有“广西高等教育学会”,还有“广西高等成人教育研究会”,但却没有专门的高职学术研究组织。因此,广西的高职院校应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加强联合,成立“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学会”或“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如暂不适宜,可在现有的“广西高教学会”中,成立“广西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教育分会”。总之,要尽快成立广西高职教育学术组织,为高职专业规划、建设、发展提供统筹服务。此外,还应加强“专业大类”的教育教学研究。目前教育部已组建了全国性的高职高专教育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广西应在成立“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学会”的基础上,组建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分类指导。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能主要是,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调研,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及对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分析,依据政府有关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对全区的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进行全面的、准确的、系统的指导和调控,受权审议全区各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方案,指导重点专业、精品专业及专业基地的建设,评估现有专业的适应度及竞争系数,发布专业的需求程度等级及专业的预警等级,为政府提供专业建设及专业结构调整的参考意见。

4.高职专业规划应遵循“六道程序”,注意“五个把握”。高职高专院校在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上应遵循以下“六道程序”:一是调研。政府和学校应加强对人力资源供求、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的调研。二是分析。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具体、明确。三是规划。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进行,政府由决策机构进行宏观规划,或由决策机构主持,聘请独立机构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四是决策。决策机构既包括区域内的教育行政机构、行业协会,也包括学校的决策层。规划的思想要通过具体政策加以体现和贯彻。五是实施。在政策的引导下,学校负责专业的建设和实施。六是评估。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进行评估,分析出专业运行中的优势和问题,并及时反馈到学校并加以调整,或反馈到分析环节并调整规划,推进新一轮的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规划上应做到“五个把握”:把握经济方向、把握市场需求、把握专业布点、把握自身条件、把握长远发展。所谓把握经济方向(即趋势),就是把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走向是什么?所谓把握需求,就是市场需要什么专业、急需什么专业?所谓把握布点,就是谁举办过这些专业、这些专业办得如何?所谓把握条件,就是能不能、该不该举办这些专业?所谓把握长远,就是要主动规划专业、引领专业发展新方向。

5.构建高职院校的产业特色、行业特色、职业特色和办学特色。(1)加强专业大类规划,以突出高职院校的产业特色。高职院校的产业特色体现在其主体专业大类是定位于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还是均衡发展。(2)加强专业类规划,突出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在高职19个专业大类中,一半的专业大类基本对应政府单一部门,另一半的专业大类则是对应政府的多个部门,如果按照行业来对应,那么多数的专业大类对应的是几个行业。因此,要突出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就应该做好重点发展专业类的规划。(3)加强专业种规划,突出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我国的职业有 1838个细类,除去“其他”职业,实际职业总量为1496个。教育部的《专业目录》共列有高职专业532个,理论上每个高职专业平均对应2.8个职业。应通过重点专业规划,形成独具特色的名牌专业、支柱专业、重点专业,以此为主干结构,构建科学、合理、全区性的专业结构框架,并进而带动其他专业均衡协调地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性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满足重点经济领域、支柱产业的职业人才需要。

篇6

(一)研究内容基于上文的讨论,本研究定位于主要从实证角度对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及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二)研究假设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由于职业教育和产业结构及生产力发展水平间的密切关系,使得职业教育专

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必然受到经济因素的重要影响。本研究在前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假设:H1: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H2: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三)指标选取1.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根据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拟选取9个指标来反映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包括反映经济总量水平的指标2个(GDP、人均GDP)、反映财政水平的指标2个(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反映收入水平的指标2个(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反映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3个(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2.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指标由于对其他层次职业教育各专业类别招生数的统计是按照学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原则进行的,只有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类别招生数的统计是按照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原则进行的,因此本研究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类别招生数1个指标来反映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另外,自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来,每年我国高职高专的招生专业目录都随着社会经济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因此,本研究选择高职高专招生专业总数和各专业类别招生专业数2个指标来反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

(四)数据来源本研究运用的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有关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的《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1年)。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教育部网站的历年《中国教育年鉴》和《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进行相互印证,最后得到了真实可靠的分析数据。有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教育部2004~2011年间历年的招生专业目录。

二、实证研究结果

(一)2004~2011年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状况及变化1.2004~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状况及变化(1)招生专业的类别及其变化2004~200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专业主要为13个大类,分别为农林类、资源环境类、能源类、土木水利工程类、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商贸与旅游类、财经类、文化艺术与体育类、社会公共事务类和师范类。其中,第一产业1个大类,第二产业4个大类,第三产业8个大类。2010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专业数增至17个大类,主要增加了石油化工类、轻纺食品类、体育与健身类、司法服务类4个专业大类,调整增加的专业类别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2)各专业类别招生数及其变化图1显示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类别招生数的变化,2004~2010年,大部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类别招生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如农林类、土木水利工程类、交通运输类、商贸与旅游类和师范类等;有部分专业类别的招生数变化比较平缓,如资源环境类和能源类;有部分专业类别的招生数则先增后减,如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由表1可知,2004~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14个专业类别中的农林类专业招生数出现了大幅增长,增长比例高达472.59%;资源环境类和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招生人数也出现了翻倍增长,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30.43%和189.67%;能源类和社会公共事务类专业的招生人数则出现了减少,减少比例分别为9.79%和36.64%;其他专业的招生人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2.2004~2011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及其变化2004年,教育部为引导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尽快形成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管理的科学运行机制,特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自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专业结构初步形成。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历年高职高专的招生专业在2004年指导性专业目录的基础上,仍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和需要进行调整。通过分析2004~2011年间高职高专招生专业的调整和变化,进一步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变化。(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的基本情况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专业共有19个大类531个专业,分别为:51农林牧渔、52交通运输、53生化与药品、54资源开发与测绘、55材料与能源、56土建、57水利、58制造、59电子信息、60环保气象与安全、61轻纺食品、62财经、63医药卫生、64旅游、65公共事业、66文化教育、67艺术设计与传媒、68公安、69法律。其中,第一产业1个大类,共38个专业;第二产业6个大类,共173个专业;第三产业12个大类,共320个专业。(2)2004~2011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总数的变化自2004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总数基本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从2004年的531个专业增至2011年的983个专业,增长比例为85.12%。2004~2011年,除公安专业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其他18个专业类别的招生专业数都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农林牧渔、交通运输、材料与能源、制造、电子信息、文化教育、设计艺术与传媒等7个专业类别的增长趋势最为明显。由表3可知,2004~2011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19个专业类别中除公安专业外,其他18个专业类别的招生专业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农林牧渔、材料与能源、制造、电子信息、轻纺食品、旅游、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与传媒以及法律等9个专业类别的招生数出现了翻倍增长。

(二)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上文的分析指出了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但这种发展现状和趋势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什么关系,是否符合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本研究以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和2011年分别的两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为依据,进一步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国家发改委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分为三类: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综合上述实证研究结果,可以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假设1得以验证。

(三)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必然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引起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从逻辑上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必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实证研究能否支持这一逻辑关系仍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由于我国当前该领域的研究尚较为薄弱,本研究在数据可得和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中等职业教育一产、二产、三产招生数3个指标和高等职业教育一产、二产、三产招生专业数3个指标来反映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发展。对上述6个指标与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9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①,结果如表5所示。实证研究表明,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中的GDP、人均GDP、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中等职业教育一产招生数、中等职业教育三产招生数和高等职业教育各产业招生专业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中等职业教育二产招生数不呈显著相关关系。这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重心落在了与第一、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上;同时,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方向是做细、做专与各产业相关的专业。显然,我国职业教育所显示出的这种专业调整与发展趋势与前文阐述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方向是基本一致的。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仍然较高,但第一产业的专业化和机械化程度都不高,从业人员素质也不是很高;第二产业一直是近年来国家发展的重点,但其技术化和专业化水平仍有待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近年来虽然有所提高,但离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正是基于此,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新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才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专业化、技术化水平提高和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职业教育是面向产业、面向经济的,因此,培养高素质的第一、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和做细、做专各个产业内的专业显然是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表5还显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与我国职业教育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招生数和招生专业数之间都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尽管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但对各个产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没有下降,反而上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第一产业原来是一种粗放化和低素质经营的状态,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第一产业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并进行精细经营。综合以上实证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化对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因此,假设2得以验证。

三、结论

第一,自2004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一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而处于调整和变化之中,并基本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方向一致。首先,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类别设置基本与我国产业结构中的产业类别一致;其次,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向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向基本吻合,重点发展的专业类别和重点发展的产业类别基本一致。

篇7

0前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趋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化进程也日渐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各个行业都提供了许多的人力支持,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的盲目扩大招生,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高职教育的教育水平在不断下降,渐渐使高职教育面临了一种生源不断萎缩,并且资金短缺的现象,综上所诉,高职院校不断进行内涵建设主体功能建设是势在必行的,只有充分做到对内涵建设的不断重视,才能够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充分适应现今社会的要求,为社会提供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

1高职教育现状

1.1高就业率下的低满意率

就目前这几年我国高职就业率而言是非常巨大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0%左右,但是,高就业率下的低满意率也是不能够被忽视的,在2012年至2013年麦可思研究院作出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2011届和2012届高职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仅达56%,换言之,毕业大学生在推荐需要入学的新生时并不会建议其去自己的母校就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基本为学习实践环节较弱、所授知识较为落后、课堂教学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等。

1.2社会认可度低下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许多家长和学生而言,接受高职教育都是无奈之举,很多家长和学生错误的将高职和职高混为一谈,认为高职就是一种编制外的教育。其次就是讲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进行不全面、错误的对比,认为高职教育培育的人才都是低层技术人才。其次就是许多家长认为子女的能力不足,总是以成绩论英雄,就算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会让子女选择“专升本”的院校就读。以上所述的种种原因导致高职教育存在这一系列的发展挑战。

1.3重视物质忽视精神

许多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经验少,资历浅,在对学校进行建设时主要考虑的都是学校的硬件基础设施,对本校的精神文化及人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低,这也就导致高职教育院校中建筑富丽堂皇,但是学校学风弱,教风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对高职教育也是不利的,基本不符合大学所需要的培养目标。

2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2.1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框架

要做到完全完善的对高职内涵建设首先要明确内涵建设的基本框架。高职改革的基本路线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做到这一改革需要充分立足于校企合作,并且要将工学相结合,要将专业建设作为高职培育模式的平台。

2.2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主体

质量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主体,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只有将高职院校中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下功夫抓人才培育的质量,才能够办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高质量高职教育。要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就需要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能够分把握住需求与优势互动的原则,需要高职院校在充分了解自己院校的特长的情况下设置完善的教学专业。要保证所设置的专业是有市场、有前景、有能力的。

2.3课程建设

课程教学是高职院校的服务产品,也是决定人才教育规格和培养素质的重要因素,课程建设需要在设置课程的基础上有序进行。课程建设也是教学是否能正常运行的最重要因素。课程建设需要充分的考虑职业的本位思想,将培养专工人才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建设。构建出一种基础宽、技能精、正对性强、适应面广的课程教育体系。

2.4师资力量建设

提高师资力量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目前,由于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力量构成结果不合理,导致整体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低下,难以适应高职教育是对技能教育的要求,师资力量的薄弱是高职教育遇到发展瓶颈的最重要因素。

2.5实习实训

高职教育的特征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要保证将就业作为教育培养的路线,要强调培育的针对性,要将技术教育和应用能力想结合,在教育中需要让学生定期经常的进行企业实训,将校内校外实训的基础教育都放在重要地位,要在提高实训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3.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要求

现金社会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进入了告诉发展的黄金时期,为了使高职教育的发展更加有力,必须要高等教育事业转型发展形势,开阔教学视野,不断的解放思想,将强校园内涵建设,全方位全方面的提高办学质量,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转变发展方向,将传统教育转变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新型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根据社会及学校的发展趋势改变自身的发展策略。将实训与教育相结合,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不断提高高毕业率、高就业率条件下的高满足率。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所处的环境不同,办学质量不同,办学历史也不同,所依托的行业和企业背景也是不相同的,所以各个高等教育院校都需要根据自己的特色不断的调整教学方向,凝练出自身的教学特色,将优势发挥出来,不断的满足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不同需求。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的发展有命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办学教育特色,让高职教育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状况下,充分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断的让高职教育更加被认可,发展的更加优秀。

4结语

近20年来,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已经完成了规模化发展,这非常有效的提高我国大学的入学率。但是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仍旧面临这非常大的挑战,在面对机遇的同时若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就会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起到很强的阻碍。要有效的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内涵建设能够充分的解决高职院校定位不准、错位管理等很多实际问题,这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也是关系到高职教育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最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刘浩.姜亮.丰富高职教育内涵.走创新发展之路[J].中国成人教育2013(09):11-13

篇8

[关键词]行业发展 酒店管理 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周丽(1972- ),女,安徽五河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专业群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现代旅游服务专业群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201233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29-02

一、我国酒店业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才的需求

(一)酒店业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我国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目标及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状况,我国旅游业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高速。预计到2015年,我国旅游市场总人数将超过35亿人次,并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四大出境游客源国,并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作为旅游市场的基础行业,酒店发展势头正猛,未来3~5年我国高档次酒店将继续高速发展,预计5~7年内,我国的酒店客房数量将能够增长到500万间。未来十年高档次酒店数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在15.0%以上。而酒店在国内主要旅游城市的布局速度也将继续加快,仅2013年第四季度就有55家星级酒店在广东、江苏、四川等地开业。

根据《2012―2016年中国酒店竞争力调查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在未来的3~5年,中国酒店业将呈现以下主要发展趋势:一是酒店发展集团化;二是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三是星级酒店规模和效益呈持续稳定增长;四是中国高端酒店的主流变为房地产开发业加跨国公司品牌;五是互联网将成为酒店营销的最大平台;六是酒店服务将进入定制化阶段;七是酒店管理向人性化发展;八是创建独具特色的酒店文化成为潮流;九是绿色环保概念大行其道。

从酒店管理技术上看,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越来越快,产业融合的速度和广度加强。虽然酒店业一直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已不仅仅用于前台的经营业务,而逐渐向后勤保障系统和楼宇自动化系统发展。国际酒店集团广泛采用的计算机预订系统,已能帮助成员酒店销售25%以上的客源。利用网络改善传统的酒店管理,网络给酒店业制造了新的竞争载体,许多酒店通过微博宣传企业的硬件设施、优惠活动与服务产品等,让客人了解酒店的硬件及软件设施,选择他们需要的服务,进行远程预订,最终为酒店带来更多的客源。

从酒店管理质量上看,人性化和定制化要求越来越高。酒店的硬件投入总是具有可模仿性,但是属于服务和管理的软性竞争因素确是难以模仿的。因此,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酒店将如何通过服务和管理来赢得客人的青睐和好评,获得市场份额作为核心竞争优势,如不同酒店所推行的个性化服务与定制化服务,就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要。以青岛海景花园大酒店为例,其“亲情一家人”的服务品牌和“以情服务,用心做事”的服务理念已经成为国内同行学习的榜样和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教学案例。

(二)酒店业对人才的要求

酒店业的发展趋势表明,综合化、信息化、人性化、智能化等特征将在酒店业管理中越来越明显,而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面向基层服务与管理工作,与当前行业综合化等特点的需求吻合度不高,这必将影响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克服高职教育价值的种种错位取向,坚持行业引领的个体综合职业能力协调发展取向,科学制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快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此来满足未来酒店业发展所需人才。

二、适应酒店业发展趋势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改革思路

(一)构建与旅游酒店业对接的专业群

专业群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普遍认同的一种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是酒店管理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专业群组建的思路基本有三种:按职业技术门类与职业岗位组建;围绕产业链组建;围绕职业岗位群组建。

围绕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组建专业群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最佳的组建途径。依据中国旅游酒店业发展趋势,可以将酒店管理专业分为酒店管理、闲暇管理和会展管理等专业群。通过构建专业群,以优势专业为核心,依靠原有的专业师资和实训基础,调整专业方向或往相近的专业渐进拓展,一个专业群对应的是旅游酒店业职业发展的岗位群,使学生很清楚自己毕业后的就业领域,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也保证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具体性,避免由于专业设置过于狭窄而致课程设置过于强调某个岗位的技能而缺乏发展后劲的问题,为毕业生具备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搭建平台。

(二)遵循服务类人才培养规律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综合化、信息化、人性化、智能化等特征表明,酒店业与各行业各部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一线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将是酒店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要更新观念,以大旅游的思维,跳出已有的教育体系,跟随产业动态进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动态调整,培养行业基础服务的技能型人才,提供复合的知识结构,使其具备创造能力。

具体而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确立综合职业能力为指向的课程观。在专业培养上既要重技,又要“厚基础、宽口径”,淡化具体职业概念,改为行业概念。增加培养目标的内涵,扩大外延,具备宽广视野、开拓意识、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即具有适应旅游酒店业各类工作的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也符合“学技终身”的教育理念。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以“为工作和生活培养技能”为主题,得出了共识: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具备学习能力的人。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更是“学技终身”的教育。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能够体现在职业发展的后劲方面,毕业生要熟悉国内外旅游酒店业的状况及发展态势,具备宽广视野、开拓意识、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较高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围绕专业群重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向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方向发展,围绕专业群,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修改现行教学计划。进行职业能力拓“宽”,注重以拓展学生发展能力为目的的专业选修课比例。这就要求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动态更新,专业限选课程设置应基于酒店业融合的关联性产业,进行适当的专业方向课程拓展。如考虑到目前酒店业与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创意文化、会展旅游的融合,可开设“旅游与酒店业入门”“会展策划与营销”“旅游电子商务”“现代信息技术”“旅游文化”等相关课程;考虑到产业内与旅行社、旅游交通、景区等行业要素的融合,可开设“旅游资源”“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景区服务”等相关基础课程作为选修。同时,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结合产业融合的新趋势,开展与专业有关的报告与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了解宏观局势,增强职业自信。

单一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无法满足酒店行业现行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首先应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从事行业所需要的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及跨行业发展的能力。如现代信息技术在酒店行业中的普遍应用,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网络应用能力、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在线交流能力等,那么就必须将这些能力嵌入课程模块中。其次要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结合酒店业发展现状,不断优化实训实践教学,将行业企业中的服务模式与管理方法融合成为典型案例或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够掌握前沿的知识和技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学结合,根据课程模块教学或能力培养的需要,高起点选择优秀的合作企业,聘请行业专家或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改变传统的虚拟化、模拟化教学模式。

(四)职业养成教育与酒店业文化对接

酒店业的职业发展具有特殊性,并不仅仅依靠技能的提高,职场经验的积累和管理知识的综合化提高更具关键意义。对本行业从业人员职业发展调查显示,从一线员工升至领班,81.6%的行业人员认为需要1~2年的时间;从领班升至主管65.8%的行业人员认为需要2~3年时间;从主管升至部门经理,47.4%的行业人员认为需要3~5年时间;从部门经理升至总监及以上,81.5%的行业人员认为需要5~10年时间。因此,职业养成教育有其特殊地位。酒店业属于服务性劳动行业,与纯粹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相比差别很大。相对于工业劳动,服务性劳动在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其劳动者有着明显不同的要求。比如,员工应具备良好的主动服务意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自我形象的管理能力及情绪管控和心理调适能力等,这些也是酒店行业企业文化的内涵体现。所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要对接酒店业文化,通过校企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让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实习等环节全方位渗透和影响,打造准职业人。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在与国内外诸多高端品牌酒店合作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不同企业的文化特质,借鉴著名的青岛海景花园大酒店“亲情一家人”的服务文化作为优秀企业文化的典范,将企业的服务理念、管理方法、服务规范和标准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展海景企业文化知识竞赛,邀请酒店企划部的高层管理人员来校进行企业文化宣讲,选拔在海景实习的优秀学生进行演讲等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用先进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断熏陶和感染学生,增进学生的职业意识,塑造良好的专业化人员形象。

三、结束语

“职业教育不仅承载为针对当前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任务,还应该具有前瞻的考虑,要提前考虑到未来行业发展与进步,从而做到提前设计专业课程,培养未来所需人才。”旅游酒店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一个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的行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酒店业与其他产业整合的趋势,必会出现许多新的职业岗位,形成新的岗位需求,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改革围绕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是个基本不变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施泽波.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2]徐国庆.服务性职业与生产性职业的职业教育差异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4).

[3]赵婀娜,贾娜.从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看中国职教观念的突破[DB/OL],http:///huzhiwenlxh@yeah/blog/static/12383730020124258231777/,

2012-05-25.

篇9

关键词 测绘工程 本科生流向 趋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83

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Future Trend for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Graduates' Choices

WANG Zhongquan, NI Qing, XU Hui

(School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test six year's data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graduates' choices in Wuhan University, the trend for graduates' choices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 were analyzed. The graduate employment rate for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is relative high. However,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is increasing by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ndustry, some suggestions were given for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graduate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s.

Key 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graduates’ choices; future trend

0 引言

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是高等教育发展与市场经济需求之间矛盾的反映。①据统计,全国开设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已到120多所,每年本科毕业生达1万人以上。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现状如何?测绘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形势紧密相关。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市场必然随之萎缩,这么多毕业生将走向何方?这些隐忧都值得测绘教育者去思考,去总结,防范于未然。

测绘属于小众学科,国内关于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流向的文章很少。淮海工学院测绘工程学院谢宏全等人对江苏省测绘行业人力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②广东工业大学测绘工程系蒋利龙教授对他所在学校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进行了就业现状分析,并着重阐述了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因素。③武汉大学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测绘高等教育学府,近几年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稳定在350人左右。笔者结合所在学校2009年以来6年的毕业生流向数据,介绍了测绘工程本科毕业生流向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影响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笔者深知,每所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学校情况不一,武汉大学的情况也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学校;而且,这仅仅只是一家之言,有些观点不是很成熟,难免存在以偏概全的地方。笔者之所以写这篇文章,用意是提供一个实例,供全国的测绘教育工作者们和学生们参考。

1 毕业生流向现状及趋势

毕业生流向一般分为三大类:一是继续深造,包括在国内读研和出国留学两类;二是直接签约工作,为了分析学生们的选择倾向,就业类别被细分为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或从事自由职业)等6个子类;三是“待分”,每年也有少部分学生准备再次考研、或是在毕业前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我们将这部分同学归为“待分”一类。基于学校签约管理系统的毕业生去向登记,将2009年以来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流向现状编制成表1。需要说明的是,学校每年培养了一定量的国防生、“港澳台侨”和定向、委培的学生,由于这几类群体的分配由相应部门负责,学生不具备自主性,故在数据统计时没有计算在内。

整体来看,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较好,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进一步分析这6年的数据,存在一定的规律:(1)近四成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的比例较高。每年国内读研的比例约为35%,出国留学的比例略有起伏,这两年稳定在7%左右,两者相加,每年有约四成左右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2)一半毕业生直接工作,签约单位性质存在变化。签约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30.99%降为20.34%,去国企工作的比例也在下降,然而,选择民企的毕业生比例上升较为明显,从4.13%升到11.02%;(3)待分的比例有增多的趋势。这类群体中有部分是准备继续考研或出国,不愿就业,也有少数毕业生没有清晰的目标,缺乏自信,对自身的定位也不明确,以至于在毕业前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2 毕业生流向影响因素

结合上文的流向统计现状和趋势,可以对影响测绘工程本科毕业生流向的几个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1)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变化。面对越来越浮躁的社会,毕业生的心态逐渐归于现实,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放大了经济价值的追求,而不是个人价值。④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毕业生在求职时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工资待遇,也就是一年能拿多少钱,其次是工作强度,需不需要做外业,是不是经常出差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毕业生的选择。

(2)本科文凭的竞争力下降。毕业生将求职目标锁定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高收入行业,直接导致就业竞争更为激烈。⑤面对越来越多的求职学生,用人单位招聘时初步筛选的重要依据就是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这直接导致本科生竞争力下降,而且,研究生在薪资待遇和晋升渠道上比本科生更有优势,这直接倒逼更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

(3)传统测绘行业人才需求减少。这几年,毕业生基数持续增大,而传统测绘行业单位,特别是同学们十分心仪的单位人才逐渐饱和,需求逐年减少。这“一增”“一减”中,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上升。比如,城市勘测院由于工作地域稳定、待遇好在毕业生中认可度非常高,但近年来招聘计划下降明显。某市勘测院2012年在我校招聘计划是30个,到2015年下降到6个,而且更倾向录用研究生。这在客观上导致签约事业单位的学生比例在下降。

(4)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对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支持和投入,一大批行业内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同传统的测绘事业单位或国企相比较,人才需求量大,提供给毕业生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同样有竞争力。近几年,选择去民营企业工作的学生比例在上升。

3 思考及建议

随着2008年底国家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十后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测绘人才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然而,在高就业率下也有隐忧,毕业生心态的变化、本科文凭竞争力下降,以及传统测绘行业人才饱和的趋势不可逆转。而近些年,地理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测绘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未雨绸缪,顺势而为。

(1)紧跟行业热点,不断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信息化测绘、“智慧测绘”越来越成为发展的趋势,传统的地面测量手段正朝着空天测绘方向发展。同时,测绘学科的外延不断拓展,地理信息产业不断做大做强。⑥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17个省(区、市)随后跟进,出台了本地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意见》明确了地理信息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技术人才。这无疑会对测绘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要求我们及时更新教学实践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适应新形势下的测绘地理产业的发展。

(2)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积极拓宽学生的实习渠道。测绘工程专业属于工程学科,技术是为应用服务的,学生的生产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学校开设的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践等项目贯穿大学四年,数量可谓不少,⑦但内容上稍显陈旧,考核上也失之于宽,而用人单位所致力于的大多都是行业的热点。学生们通过在生产单位的阶段性实习,可以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接触行业的最前沿;另一方面,学生们通过提前进入工作状态,熟悉工作环境,也是对人生目标、职业规划上的修正和凝练,而这个更为重要。据笔者的观察,有实习经历的同学在求职时往往更自主、目标更坚定。

(3)结合专业特点,全程开展就业指导。把就业指导工作前移,贯穿在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和就业观,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对于一年级学生,开展适应性教育,着重引导其明确学习任务,根据自身特点初步思考职业发展方向;对于二年级学生,重点开展专业意识教育,结合就业形势教育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职业目标;对于三年级学生,鼓励和引导他们进行实习实践,在此过程中认知自我,培养与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对于四年级学生,针对求职期间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面试技巧、心理疏导、招聘信息、就业政策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

(4)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教育的逻辑重点和鲜明特色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⑧传统的测绘教育模式,更多是以基础知识的灌输为主,创新创业教育比重较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也大多着眼于就业,而不是创业。在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大发展的今天,学生面临的挑战更大,机遇也更多。应当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和训练力度,在培养理念上逐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4 结语

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2009年以来6年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流向数据,分析了影响毕业生(下转第178页)(上接第175页)流向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整体就业率较高,但就业压力逐年上升。作为测绘教育工作者,不断紧跟行业发展,提升培养质量,善于引导学生勇于面对挑战,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使他们具备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正确的就业观,这是我们应当不断思考和强化的。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2010018)

注释

① 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2):75-86.

② 谢宏全,许运,池承洋等.测绘工程专业人力资源现状与毕业生需求研究[J].现代测绘,2009(1):46-48.

③ 蒋利龙.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及趋势分析[J].测绘通报,2013(7):105-108.

④ 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5):60-61.

⑤ 范皑皑,丁小浩.谁的文凭贬值了――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视角下的过度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7):7-13.

⑥ 宁津生.对当前测绘高等教育现状与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地理空间信息,2012.10(6):1-3.

篇10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经济专题;工科院校

KAID、教育部于2004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是发挥课程作用的基本要求。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经济专题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一)时效性

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成为区域乃至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全球经济和主要经济体的影响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数据不断更新,经济政策推陈出新,经济现象瞬息万变,因此,经济专题的授课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二)联系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公民都是经济的参与者和影响者,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国家、地方的经济政策变化均会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特别对于大学生而言,将来的职业规划受到经济发展趋势影响更加显著[2]。因此,经济专题不仅仅包含讲授经济政策和一般的经济理论,还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经济原理也能轻易在身边找到案例,因此经济专题的内容往往和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等存在直接关联。

(三)政策性

经济专题的授课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必须包含宣传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了解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掌握政策的基本内容,科学分析政策的影响过程是授课的基本要求;同时,学习和掌握国家的经济政策,也是分析经济现象和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因此经济专题的教学具有较强的政策性。

(四)思考性经济专题授课的思考性,是指引导学生科学分析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思考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增强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识,科学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思考,日常观察的经济现象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掌握的知识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基于上述经济专题的特征,需要授课教师掌握扎实的经济理论知识,特别是对于工科院校而言,避免出现忽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现象,坚决杜绝形势课“谁都能讲”的误区[3],选配合格教师,熟练掌握国家经济政策内涵,主动联系大学生感兴趣的经济现象,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科学把握经济发展趋势。

二、KAID教学法设计

基于经济专题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作者多年来采用访谈和问卷等方式,在数百名大学生中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需求”的调查,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KAID教学法.

(一)KAID教学法基本内容

KAID教学法包含四部分内容:(Knowledge)经济学知识的讲授。包括根据课程要求,理清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和理论知识,讲授理论知识,一般来说这是经济专题教学的第一步;(Analysis)运用知识分析经济现状。包括运用讲授的经济学知识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和典型案例,一方面可以作为教学的导入、迅速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主动思考奠定基础;(Industry)结合专业把握趋势。即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把握相关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深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做到课程教学与专业素质培养相互促进;(Demand)集合大学生发展需求。即了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新、学科竞赛等需求,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互动性。

(二)KAID教学法实施

K-A-I-D教学法四个部分内容存在逻辑关系,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按照K-A-I-D的顺序备课,但需要指出的是,K-A-I-D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互为前提,因此准确的讲教学过程应当是“K-A-I-D-K……”环状的结构,如在了解大学生学科竞赛、专业需求、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需求后,可以以此继续提取一些相关经济学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K-A-I-D教学法应用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如也可以以D(需求)为起点,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采用经济知识释义,然后解释现象,把握专业发展趋势,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实际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对象、授课特征等确定K-A-I-D教学法的切入点和过程。最后,在K-A-I-D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始终要围绕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讲授,不能偏离、更不能违背政策,这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KAID教学法的核心。

三、KAID教学模式的保障及要求

(一)经济与管理学相关学科的基础

鉴于经济专题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专业性,要求配备具有经济与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师,便于分析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和政策实施作用过程,建设稳定精干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选择形势与政策课主讲教师时,不要拘泥于思想政治教育部的专任教师[4]。相反,如果授课教师缺乏经济与管理相关知识,则容易出现对经济政策解释不全面,分析经济现象及其与实际的联系不透彻,偏离授课目标。

(二)教学对象的专业及相关的产业背景掌握

授课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经济与管理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掌握受众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以电气信息类专业为例,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将物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与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大学生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则能显著提高授课效果。

(三)身边的经济学现象的搜集与整理

结合大学生的需求,注重搜集身边的经济现象典型案例,才能使得分析经济现象的过程更具吸引力,也符合大学生的需求。

(四)注重后续授课效果的关注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依据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课下积极思考问题,集合职业规划和学科竞赛等,持续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现象,把握市场需求。四、结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掌握必要的经济学知识、正确看待和分析宏观经济现象、深入理解党和国家经济政策已经成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形式与政策课经济专题作为大学生课程体系中有机组成部分,其教学应当在宣传党和国家经济政策基础上,以学生成才需求为中心,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只有不断优化KAID教学法,才能进一步满足形式与政策课教学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EB/OL].[2016-12-03].

[2]冉欣,郭智芳.形势与政策课实践环节的优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6):116-118.

[3]谢丽萍,张强.“05方案”实施以来理工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状况和完善举措探析[J].教学研究,2016(1):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