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呼吸系统疾病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呼吸系统疾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呼吸系统疾病

篇1

关键词:呼吸系统;护理;呼吸道感染;病变

现今世界各个国家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1],护理专业也因逐渐增加的老年人口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老年人群体本身就较为脆弱,老年患者在患上疾病之后,病情会表现的更加复杂,恢复时间长,在老年人群体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便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行动会受到极大限制,据相关统30%左右的老年人因呼吸系统疾病而死亡。多病共存是老年群体的主要特点,在临床中的不会有典型的表现,但临床表现极为复杂,给治疗和护理造成很大的困难。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7.5±5.2)岁,50例均为慢性支气管炎以及阻塞性肺气肿患者。50例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45例患者末梢血液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出现增高情况。4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血红蛋白下降情况。46例患者肺功能存在不同程度减退情况,心电图出现改变的患者5例。50例患者入院后都及时接受抗感染治疗以及镇咳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2]。

1.2方法 患者在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要保持患者病房的整洁度,病房室温保持在18℃~20℃为宜,并保证病房通风,护理人员要及时为为患者更换衣物和床单,空气污染以及有害尘雾污染的预防是护理过程中注意的重点,以此避免患者呼吸道再次受到刺激50例患者入院之后均出现不同程度和合并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在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前要及时取患者的痰液进行培养,可采用3%的双氧水在患者咳痰前漱洗口腔,以此防止患者口腔以及咽喉部受到细菌的感染,在取得患者痰液之后及时送检。抗生素的选取要根据患者的痰液培养出的细菌类型为选取依据,在为患者使用前要应该对抗生素的性质进行仔细了解,其中包括药物的半衰期以及溶解性能。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对患者的痰液进性状进行仔细观察,以此观察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该记录患者每日的痰量。

在护理过程中,患者若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给予患者吸氧。重症患者在吸氧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若患者在吸氧之后意识逐渐恢复,设备显示患者的身体指标较为稳定则说明患者情况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若患者呼吸逐渐变浅,则患者可能出现CO2麻痹情况,此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加入呼吸兴奋剂并及时对氧流量进行调节。必要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并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在护理痰液较为粘稠且不易咳出的患者时,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多饮水,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对适当对患者补液,以此促使患者的痰液能更轻松的排除,同时对患者呼吸道通畅也有良好的保持作用。帮助患者排痰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采用超声对患者气道进行雾化以及湿化,在雾化的过程中选取1~5μm雾粒为宜,雾粒小能使药物均匀而缓慢到达终末支气管及肺泡, 有效降低痰液黏稠度, 促进痰液排出。阻塞明显者,可先行导管吸痰。

护理人员要及时对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促使患者年老体弱情况以及悲观情绪改善,鼓励患者参与文体活动,引导患者锻炼,以此增强老年患者体内的免疫机能得以增加,保证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2 结果

50例患者通过有效治疗和科学护理之后均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24.5±5.2)d,50例患者及其家属多护理较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100%。

3 讨论

呼吸困难的患者应该及时采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①在辅助呼吸时要注意和患者的呼吸频率一致;②在为患者通气的过程中要定时为患者翻身,必要时用吸痰器为患者吸痰,使患者呼吸道保持畅通,在连接管道存在漏气情况以及痰液阻塞患者呼吸道的情况时患者多表现为呼吸不畅,患者气道的阻力也会因此明显增大;③护理人员在患者接受通气治疗的过程中要对患者的呼吸频率进行密切观察,同时送气压力以及机器的运转情况也是主要观察对象,护理人员要防止通气过程中气管出现脱落以及漏气情况出现,并且对患者所吸取氧气的浓度进行控制;④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患者接受通气治疗的过程中若出现恶心、烦躁以及面色苍白的情况下要及时停止为患者供养,此情况表示患者可能存在氧中毒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医师汇报,检查患者此种情况是否是因为吸入性酸中毒以及呼吸性碱中毒所导致。本研究中50例患者通过有效治疗和科学护理之后均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24.5±5.2)d,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以及护理效果[3]。

参考文献:

[1]孟爱凤.预防高龄肺癌患者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573-1575.

篇2

1.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中,男15例。女5例,年龄60--70岁,平均65岁,均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疾病。病程慢性支气管炎平均2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平均6年,此次病情加重平均7天。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者6例。

1.2实验室检查 20例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者18例,肺功能检查15例均有程度不同的阻塞性通气功能减退,6例心电图改变,T波低平。上述病例经抗炎、平喘、祛痰等治疗及心理护理,病情好转出院,住院日期平均12天。

2.护理体会

2.1环境 呼吸系统疾病首先要保持病室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定时消毒,温度18-22度。湿度50%-60%。避免空气污染,如:烟,气体,粉尘。

2.2改善通气 根据病情给予合适的氧流量。重症患者吸氧后密切观察用氧效果。吸氧后,病人安静,紫绀改善,呼吸频率,节律均匀,说明用氧后有效果;若呼吸变慢变浅,应调节氧流量,或加用呼吸兴奋剂;若出现意识改变及精神症状,应考虑肺性脑病,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痰多不易咳出者,应当多饮水,以保证呼吸道的湿润和病变黏膜的修复,以利痰液的排出,从而保持呼吸道通畅。或遵医嘱雾化吸入,每天两次,吸痰前、中、后加大氧流量。

2.3用药观察

输液时严格控制速度,过快过多都会引起肺水肿导致心衰。呼吸内科氨茶碱应用较多,应缓慢静注,防止不良反应。巡视的时候告知家属及病人不能随便调节滴数,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2.5有效排痰 常用胸部物理疗法。

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适用于神志清醒,一般状况良好的病人,有助于气道远端分泌物的排出。指导患者采用坐位,先进行深而慢的呼吸5-6次,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秒,继而缩唇,缓慢地通过口腔将肺内气体呼出,再深吸一口气后屏气3-5秒。身体前倾,用手按住腹部,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帮助痰液排出。

2)胸部叩击 适用于久病体弱、长期卧床、排痰无力者。禁用于未经引流的气胸、肋骨骨折、咯血、低血压及肺水肿等病人。患者侧卧位,叩击着两手手指并拢,是掌侧成杯状,以手腕力量,自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律的叩击胸壁,震动气道。叩击时避开,心脏,骨突部位。叩击时力量适中,以病人不感到疼痛为宜,每次叩击5-15分钟为宜,并安排在餐后两小时或餐前30分钟,防止不适。

2.6呼吸功能的锻炼 包括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指嘱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缓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吸气与呼气比为1:2.呼气流量以能使距口唇15-20厘米处,与口唇等高点水平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而不熄灭为宜。腹式呼吸 让人坐位或半卧位,两手分别放于胸前和上腹部,用鼻缓慢吸气,腹部凸出;呼气时用口呼出,腹肌收缩,膈肌松弛,膈肌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推出肺部气体排出。每天训练3-4次,每次重复8-10次。

2.7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因病程长,体质较差,情绪悲观,应给他们做好心理护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如呼吸操、太极拳,散步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为患者创

造有利于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2.8 饮食护理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给于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的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者给予相应的治疗饮食。

篇3

关键词: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护理;效果

在临床上,老年重症肺炎属于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的症状主要是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甚至咳血等,患者的肺功能均受到严重损伤,甚至会有发展为呼吸衰竭的危险,因此临床上往往需要及时地建立人工气道,以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但是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的病情会出现多种变化,因此会产生多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误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呼吸衰竭等,所以需要加强护理干预[1]。为了深入地分析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在行机械通气治疗中的护理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100例需行机械通气治疗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研究结果,现作如下汇报。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选取100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机械通气治疗,依据其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患者的年龄为59~84岁,平均年龄为(73.5±2.2)岁,其病程为7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2.4±0.4)年;观察组中,男25例,女25例,患者的年龄为61~86岁,平均年龄为(73.6±2.5)岁,其病程为6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2.7±0.6)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及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实施组间对比研究。

1.2方法

两组均行机械通气治疗,治疗中均应用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生活护理、用药指导、病情监测以及健康宣教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全面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

1.2.1加强基础护理

要注意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病房内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并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室内要注意摆放绿色植物,以对病房内的空气进行净化;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需要对患者进行口腔pH测试,并需要结合细菌培养结果为患者提供适宜的口腔护理液,督促患者勤刷牙、漱口。

1.2.2气道的湿化护理

机械通气治疗中要注意借助于呼吸机对患者进行气道湿化护理,期间需要确保湿化器的温度始终维持在35℃左右,同时需要及时地添加湿化器中的无菌蒸馏水,以有效地降低气道灼伤的发生率[2];也可以借助于微量泵为患者持续泵入生理盐水,以优化气道湿化效果;嘱咐患者多饮水,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痰液粘稠现象。

1.2.3排痰护理

要注意对患者的痰液性状、量等进行观察,教会患者正确的咳嗽和咳痰方法,鼓励患者及时地咳痰,并注意为其扣背;针对排痰困难的患者,可对其进行吸痰,但是要控制好吸痰次数,避免过度吸痰,同时吸痰后需要对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1.2.4感染的护理

护理人员要坚持无菌操作,要落实好洗手制度,以降低呼吸道再感染的发生率;在完全放松气管套管气囊前,护理人员要注意将患者口咽部的分泌物有效地吸出;要注意一次性的吸痰管,并要及时地更换呼吸机管路;要注意对病房内的家具等及时地消毒,同时需要借助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进行彻底消毒。

1.2.5误吸的护理

注意取患者正确的,如果患者的病情允许,则可取其半卧位;在机械通气治疗的过程中,需要适当地抬高患者的床头,以有效地避免患者的胃内容物出现反流现象;针对需要鼻饲的患者,要注意观察其生理反应,如果存在恶心呕吐等现象,需要及时地停止鼻饲,并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满意度。使用满意度量表[3]评估患者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相比,*P

2.2两组满意度比较

两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满意度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讨论

在临床上,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往往会伴有程度各异的意识障碍,且患者的生命体征往往不稳定,所以临床上需要及时地建立患者的人工气道,并对其进行有创通气治疗,以及时地引流痰液,对患者的通气情况进行改善。由于老年患者自身的代谢能力普遍较差,且其各项器官功能均处于衰退状态,所以其免疫力和抵抗力也较差,因此在对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加强护理干预,以及时地发现并处理各种突况。

有研究人员指出,在机械通气治疗的过程中,影响治疗效果的风险因素较多,而这些风险因素也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需要引起医务工作者的密切关注[4]。也有研究人员指出,在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进行通气治疗的过程中要加强气道管理,密切观察呼吸机的实际工作状况,同时也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和 意识状态等进行监测,以及时地发现并发症[5]。本研究中,观察组5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全面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气道湿化护理、排痰护理以及感染、误吸等并发症的护理,护理的目的在于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及时地预防并发症。经研究,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可知,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中对其应用全面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莉,王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与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8):75-76.

[2]贾冬云,郑军,刘巧玲等.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责任制整体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74-76.

[3]程书,江漫春.加强护理干预在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4,(7):1390-1391,1392.

[4]邹淑|.机械通气治疗老年重症肺炎并急性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3):3044-3045.

篇4

老年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在使用呼吸机基础上给予阿托品,但却增加老年患者阿托品中毒死亡危险。因此近几年我科在AOPP的抢救过程中应用中枢性抗胆碱药东莨菪碱,发现其具有安全范围大,用量小等优点,但应用在老年AOPP并发的呼吸衰竭最优剂量未见报道。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在老年AOPP并发呼吸衰竭的抢救过程中不同剂量东莨菪碱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02例AOPP患者根据国家(GB779487)诊断标准〔1〕进行诊断分级,分为东莨菪碱A组31例和东莨菪碱B组33例以及常规治疗对照组(C组)38例。A组男14例,女17例,年龄61~76岁,平均年龄67.59岁;甲胺磷中毒13例,敌敌畏中毒17例,乐果中毒7例,其他中毒4例;服毒量60~280 ml。B组男13例,女20例,年龄60~74岁,平均年龄65.32岁;甲胺磷中毒14例,敌敌畏中毒10例,乐果中毒4例,其他中毒5例;服毒量55~270 ml。C组男17例,女21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38.74岁;甲胺磷中毒17例,敌敌畏中毒12例,乐果中毒5例,其他中毒4例;服毒量90~320 ml。所选病例均是已发生呼吸衰竭患者。三组病例均为口服中毒。均于中毒后1~10 h经急诊科洗胃后收住院。所选病例均无基础疾病,三组基本情况相似,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病例均予以常规阿托品及应用复能剂等综合治疗。A组加用东莨菪碱0.3~0.6 mg/30 min,“莨菪化”后改为0.3 mg,60 min用1次;B组加用东莨菪碱0.6~0.9 mg/15 min,“莨菪化”后改为0.6 mg,30 min用1次。“莨菪化”即神志逐渐清楚,面色潮红,瞳孔散大,分泌物减少,肺啰音明显减少至消失,烦躁不安。神志清楚,症状好转后逐渐减量至停用。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呼吸机正压通气。

1.3 呼吸衰竭诊断标准 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出现明显呼吸困难,动脉血气分析PaO2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三组比较采用F检验,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

2 结 果

A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PaO2>60 mmHg时间(4.62±1.02)d;B组为(4.45±1.21)d;C组(为5.89±1.91)d。A组与C组以及B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病死率、阿托品总用量、阿托品中毒例数、阿托品化时间见表1。表1 三组患者参数比较与C组比较:1)P

3 讨 论

近年来,老年有机磷中毒患者有增多趋势,由于老年患者的年龄和体质的特殊性,重症患者比较多,常常合并呼吸衰竭导致死亡。主要是由于中枢累积的乙酰胆碱作用于呼吸中枢所致,东莨菪碱除有中枢性及周围性抗胆碱作用外,对呼吸中枢具有兴奋作用,对大脑皮层有明显抑制作用〔2〕,能较好地减轻或消除有机磷中毒出现的躁动不安和呼吸抑制。

本研究显示A、B组呼吸衰竭患者血氧分压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C组,A、B组病例的病死率均显著低于C组,说明东莨菪碱防治有机磷中毒的呼吸衰竭有效,可减少病死率,改善预后。有机磷中毒所致的呼衰常为中枢型和周围型,前者是由于有机磷对脑内胆碱酯酶抑制,使脑内乙酰胆碱聚积,进而使M受体和N受体过度持续兴奋,引起中枢过度兴奋继而转为抑制,导致呼吸中枢麻痹;后者由于毒蕈碱样作用引起支气管收缩,气道狭窄,呼吸道分泌物大量增加致肺水肿。东莨菪碱不但对抗有机磷中毒引起的毒蕈碱样症状,而且能够减轻或消除中枢神经症状,兴奋呼吸中枢〔3〕,所以可以防治有机磷中毒引起的中枢型呼衰和外周型呼衰。

目前研究表明由于阿托品的用量过大而引起严重的阿托品中毒时,也可引起肺水肿及使中枢神经系统过度抑制而导致急性呼吸衰竭〔4〕。本研究表明,A、B组较C组阿托品化时间缩短,阿托品的总用量均显著减少、阿托品中毒现象减少;其机制为东莨菪碱具有阿托品一样的抗毒蕈碱样作用外,还与其本身的中枢兴奋作用有关,东莨菪碱具有中枢性抗胆碱作用,可改善烟碱样症状,兴奋呼吸中枢,解除血管痉挛,消除肺水肿,改善微循环状态。所以,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东莨菪碱,减少了阿托品的总用量,能防治阿托品中毒所致的急性呼吸衰竭。B组与A组比较阿托品化时间缩短,阿托品的总用量减少、阿托品中毒现象减少,说明加用大剂量东莨菪碱可短时间达到阿托品化,减少阿托品用量,减少阿托品中毒,但病死率无明显改善。因此,对于AOPP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该及早应用东莨菪碱,开始剂量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60.

2 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30.

篇5

【关键词】 无创通气;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慢性呼吸系统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发展到终末期会出现较高的致死率,为临床一种常见的危急重症。笔者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43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现将其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43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男23例,女20例,年龄为72-86岁,平均年龄为79±1.3岁,重症呼吸衰竭标准:PaCO2升高(≥80mmHg,1mmHg=0.1333KPa)伴严重的酸中毒(PH值≤7.20)。患者均出现昏迷、昏睡以及嗜睡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可自主进行呼吸,痰液较少,无休克与气胸等并发症。所选取的患者均拒绝接受气管插管有创正压机械通气(IPPV)治疗。

1.2 方法 给予患者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辅助进行通气治疗,IPAP治疗水平为16-24cmH2O(1cmH2O=0.098KPa),EPAt范围为3-5cmH2O,氧流量控制在每分钟3-8L。所选取的患者均接受营养支持、化痰、平喘以及抗干扰等综合性治疗。在机械通气前、通气后分别于1-2h、4-6h、12-24h对患者进行血气分析。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意识、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气道分泌物变化进行观察。

2 临床治疗效果

给予患者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辅助通气治疗4-6h,其中20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aCO2降至低于80mmHg,pH值超过7.25,患者意识障碍明显好转;5例患者意识以及血气明显改善,但对患者的大便血氧饱和度、以及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可见在其稳定状态下,需继续对患者实施通气12-24h,可见PaCO2降至低于80mmHg,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58.1%;18例患者在实施BiPAP辅助通气4-6h之内,患者的pH值、PaCO2、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困难以及意识等状态进一步恶化而放弃BiPAP实施辅助通气治疗。

3 护 理

3.1 治疗环境 所选取的患者均在护理监护条件下(最少包括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血气、生命体征,吸引设备),给予患者实施BiPAP辅助通气治疗,医护人员首先应认识以及了解无创机械通气NPPV,引导患者如何应用NPPV治疗,协助患者进行正常的咳嗽排痰工作,监测漏气、人机协调性,同时医护人员应具备处理以及诊断NPPV的能力,由经验的专业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工作情况进行监护同时对患者的身体症状等情况观察[1]。

3.2 呼吸机准备以及安装面罩 在治疗前,对呼吸机功能以及电源进行正常检查,确认呼吸回路管理以及呼吸机清洁,保证其处于正常使用的备用状态;将床头抬高30°卧位,头部略向后仰,对患者的口鼻腔部位进行清洁,选择合适的面罩,固定好面罩位置,以无明显漏气的最小张力为最适宜的松紧程度,同时必须保证面罩舒适度以及密封性,防止面部皮肤以及鼻梁受到压伤。将输氧管从面罩盖输氧孔介入,氧流量控制在每分钟3-8L[2]。

3.3 监护呼吸机工作以及患者病情变化 选择BiPAP S/T模式对患者实施同期治疗,对于有过呼吸机治疗历史患者,可将IPAP水平直接调整到患者可耐受的最高通气支持水平即治疗水平(16-24cmH2O),EPAP为4-5cmH2O;第1次接受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可先采用适应性调节方式:IPAP水平从4-8cmH2O开始,待患者对药物具有耐受性后上调剂量到治疗水平,约每10-20分钟可将剂量逐步上调2cmH2O;EPAP水平控制在4-5cmH2O水平,尽量保护患者的正常呼气运动功能,有利于呼吸机送气治疗。一般医生口头直接下达医嘱之后,医护人员口头进行复述,无误后调整参数,并详细记录参数,将这些具体内容告知每班值班人员。如呼吸机报警,可对气道分泌物、呼吸机管理脱落以及扭曲情况、面罩松弛漏气等方面进行检查[3]。

3.4 并发症护理 实施BiPAPS呼吸机对患者治疗后主要并发症为面部皮肤坏死溃疡、胃胀气、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等。导致BiPAPS治疗失败的关键为呼吸道痰液潴留[4]。本组2例患者实施负压充分吸痰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18例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与呼吸道痰液尿潴留有直接关系。在临床治疗期间,气道出现湿化,应给与患者定期拍背翻身护理,引导患者进行间歇性咳嗽,可显著提高无创同期治疗的成功率。本组患者中6例患者出现胃胀气,取半卧,IPAP压力控制在低于24cmH2O,其中3例严重患者在接受胃肠减压治疗后,胃胀气明显缓解。所选取的患者中出现2例面部疼痛、红肿,主要原因为面罩固定过紧,可适当放松固定带,患者应保持正确睡姿,避免面罩受到压迫,红肿可自行消退[5]。

参考文献

[1] 吴文娅.无创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的护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2):7127-7128.

[2] 薛峰,李锋,沈大跃.BiPAP联合尼可刹米针治疗老年重症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64(10):745-746.

[3] 梁智雄,胡松,罗琳.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研究[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0,63(6):5423-5424.

篇6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COPD;重症呼吸衰竭;老年患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常并发呼吸衰竭,临床上传统的药物治疗往往疗效较差。无创正压通气(NIPPV)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通气模式,且在急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NIPPV在COPD伴重症呼吸衰竭老年患者中的应用进行观察,并探讨其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COPD并发重症呼吸衰竭老年患者3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1.2岁。所有患者均经症状、体检、实验室和影像学等检查符合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1],且所有患者均为重症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其中PH80mmHg,PaO2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常规治疗包括:抗感染、吸氧、扩张支气管、祛痰、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等。将无创正压通气的通气模式设为S/T模式,吸气压力(IPAP)从6~8cmH2O(1cmH2O=0.098KPa)开始,呼气压力(EPAP)从3~4cmH2O开始,并逐渐上调IPAP至12~16cmH2O,EPAP至6~8cmH2O,以患者的耐受程度为准[2],并保证患者平均每天通气量维持在16h以上。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或甚至加重,则改行气管插管[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分析资料,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并应用χ2检验,以P

2 结 果

本组30例患者治疗48h后,21例(70.0%)好转;5例(16.7%)患者由于病情加重改行气管插管;4例(13.3)患者主动退出治疗。对21例好转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48h后的血气指标进行分析,21例患者在治疗后的PH值、PaCO2、PaO2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由于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低血氧以及高碳酸血症等原因的影响,COPD患者易并发呼吸衰竭,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和呼吸节律的异常等。机械通气是治疗和抢救COPD所致的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传统的通气方式为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有创通气,但有创通气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直接的伤害,而且并发症较多[4]。近年来,通过面罩连接呼吸机对患者进行无创正压通气,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此法可以使患者免于气管插管的有创伤害,更重要的是可有效增加患者的肺顺应性,使气体均匀分布,降低PaCO2,升高PaO2,提高对抗气道阻力,缓解呼吸肌疲劳[5]。

在应用无创面罩通气治疗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中,应根据患者的生理特点,调整呼吸机的参数,选择合适的面罩,有面部受压充血的患者选择组织相容性较好的面罩[6],并在治疗前给予气管扩张药物进行雾化吸入,使患者的气管得到充分的湿化,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护理。但应注意的是,在应用面罩通气治疗1~2d后,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应及时行有创治疗[7]。有临床资料表明[8],应用无创面罩通气治疗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操作简单。但是治疗期间应注意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7-8.

[2] 朱华,于学患.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应用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0,20(7):511-513.

[3] 顾俭勇.无创通气治疗COPD急性发作伴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上海医学,2009,25(12):741-742.

[4] 王辰,商鸣宇,黄克武,等.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COPD所致严重呼吸衰竭的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23(4):212-213.

[5] 苏莉莉,薛立福.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呼吸肌疲劳的发病机制[J].国外医学杂志,2009,20(4):27-28.

[6] 李辉,刘春喜,吴燕.无创通气治疗COPD并Ⅱ型呼衰28例[J].临床肺科杂志,2009,9(1):33-34.

篇7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 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人尖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据卫生部门2005年疾病死亡构成调查结果,呼吸系统疾病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4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等其他因素,使国内外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对有效的预防呼吸系统疾病非常有必要。

1 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呼吸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屏障,与外环境接触最密切。由于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在呼吸过程中,外界环境中的有机粉尘,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蛋白变应原、尘粒及有害气体等,皆可进入呼吸道和肺引起多种疾病,其中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原发性感染以病毒感染多见,原发性感染以病

毒感染多见;吸入各种变应原可致外源性哮喘及外源性变应性肺炎;吸入生产性粉尘可致尘肺,造成肺纤维化;吸入水溶性高的刺激性气体会发生急、慢性呼吸道炎和肺炎;而吸入低水溶性的气体,可损害肺泡和肺毛细血管发生急性肺水肿。

2 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

人们每天吸入大量细菌的空气以及汽车尾气排出的颗粒、道路扬尘、花粉等组成的颗粒物质,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被吸入后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可引发许多疾病。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细颗粒物可引发心肺疾病降低肺功能。研究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对大鼠肺的毒性的试验结果表明,接受最小粒径颗粒物的大鼠受到了最大的伤害,有病的大鼠的肺损伤最严重。即原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对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物别敏感。在国内开展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气颗粒物具有负面健康效应。

居住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重要环境,然而随着现代装饰材料的不断出现和更新,室内装饰材料、涂料的广泛使用,室内空气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调查显示室内新装饰的材料甲醛等到超标可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哮喘。室内潮湿也是导致呼吸道感染及哮喘的重要因素,在一些通风差的地下室,因潮湿易滋生霉菌,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人群,慢性咳嗽和哮喘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室内煤烟或油烟也可引呼吸系统疾病。

3 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报告,全世界每年至少有250万人死于吸烟所致的疾病,我国烟草总消耗量占世界首位,61.01%的成年男性和7.04%的女性吸烟。到2025年,世界每年因吸烟致死将达1000万人,其中我国占200万人。烟雾首先进入呼吸道,长期大量的吸烟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或损害而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故呼吸系统受害最大,在工业发达的国家肺癌是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在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人们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

长期的吸烟是造成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卷烟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与促癌物质。通过吸烟,这些物质就可以损害支气管黏膜上皮,最后导致癌症。肺癌与焦油含量有直接关系,而进入体内的焦油含量以与吸烟的数量、每支卷烟吸入口的多少,以及吸进肺部的烟量有关。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危险度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吸烟是小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不仅损害自身的健康,烟雾还污染空气危害他人,使被动吸烟者发生肺癌和COPD的机会增加,国外一些调查表明,丈夫吸烟,不吸烟的妻子发生肺癌的危险性是夫妻均不吸烟的2倍,其危险度随与丈夫吸烟量增加而增加。

4 气候因素与呼吸系统疾病

气候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所以气候环境的变化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气候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尤为明显,上呼吸道感染与平均湿度关系最密切;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最低温度关系密切,支气管哮喘及自发性气胸与平均湿度、平均温度关系密切。肺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季节变化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发原因之一,其发生的季节性极为明显,冬季最高春季次之,夏秋较少。由于气候变化,作为调节吸入气和气体通道的上呼吸道而言,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外界温度等改变而上呼吸道感染多发。呼吸系统疾病多见于寒冷季节主要是受凉或温度变幅较大削弱上呼吸道的生理防御机制:冬季一般寒冷于燥,鼻黏膜容易发生皲裂,病毒易于入侵;鼻腔局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一些抵抗病毒的免疫物质,特别是鼻腔内局部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明显减少,气温下降时,鼻腔局部温度也降低从而适合病毒繁殖生长;这都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冬季,人们多在室内活动,因而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在寒冷环境中,肺泡巨噬细胞功能降低,以致清除细菌的能力大为减退。这种变化使上呼吸道环境中实验动物经过一个时期,甚至可以看到气管的病理改变,如上皮增生和白细胞浸润。夏秋季由于空气中花粉密度增高,哮喘的发病率增加。

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繁,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呼吸系统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加之该地区处于高原高寒地带,生活水平低下,气候及生产环境恶劣,医疗卫生条件差,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均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增加的主要因素;随着医学检测手段的提高,疾病的检出率也提高,但并不是使发病增加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还是降低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手段。呼吸系统疾病的控制与人们对疾病防治的意识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保护状况等因素有密切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成不必然,关心和防治老年病已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老年病人住院率正逐年上升,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加强老年病的防治,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是今后医疗卫生工作的关键。因此,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加强环境保护及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积级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在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

篇8

120急救应以创伤急救及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病现场急救作为重点,救护车装备、药械配备应与其相适应。

【关键词】 120出诊 疾病谱 外伤 脑血管病 老年人

120急诊医生,既不是内科医生,也不是外科医生,应该是一种独立的临床专科医生 [1]。120出诊疾病谱既含有内科、外科,也不完全等同于急诊科,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规律性。现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共出诊6922例,其中男3324例;女2675例。有1045次空跑,未拉回病人(各种原因)。

1.2 方法:

将病人分成四个年龄段, 20岁以下为一组;21~40岁为二组;41~60岁为三组;61岁以上为四组。疾病谱按构成比排列为:各种外伤、骨科疾病、神经内科系统、心血管系统、各种急性中毒、各种原因死亡病例、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

2 结果

不按年龄组,整体排列:外伤占第一位,1232例,占总数20.5%;骨科疾病占第二位,1131例,占总数18.9%;神经内科疾病第三位,1046例,占总数17.4%;心血管系统疾病第四位,623例,占总数10.4%;各种急性中毒第五位,326例,占总数5.4%。死亡303例,占总数5.1%;呼吸系统疾病190例,占总数3.2%;消化系统疾病106例。占总数1.8%;其它杂病1042例。占总数17.4%。男女之比为1.24:1,男性略多于女性。按年龄组比对:一组446人,其中男236人,女210人。男女之比为1.12:1。 外伤第一位,占绝对优势,共136例,占本组30.5%;骨科疾病第二位,共40例,占本组8.9%;急性中毒第三位,共20例,占本组4.5%;心血管系统疾病12例,占2.7%;消化系统疾病12例。占1.8%;死亡7例,占1.6%;呼吸系统疾病6例,占1.3%;其他杂病,包括:低血糖晕倒、癫痫抽搐、高热抽搐、腹痛等,216例,占48.4%。二组1392人,其中男882人,女510人。男女之比为1.73:1。外伤第一位,共542例,占本组38.9%;骨科疾病第二位,共287例,占20.6%;急性中毒第三位,共166例,占11.9%;神经内科疾病第四位,共52例,占3.7%;心血管系统疾病第五位,共41例,占2.9%;死亡25例,占1.8%;呼吸系统疾病15例,占1.1%;消化系统疾病11例,占0.8%;其他杂病250例,占18.0%。三组1857人,其中男1054人,女803人,男女之比为1.31:1。本组骨科疾病第一位,共410例,占本组22.1%;外伤第二位,共392例,占21.1%;神经内科疾病第三位,共317例,占17.1%;心血管系统疾病第四位,共239例,占12.9%;急性中毒第五位,共128例,占6.9%;死亡71例,占3.8%,消化系统疾病35例,占1.9%;呼吸系统疾病23例,占1.2%。其他杂病243例,占13.1%。四组2304人,其中男1152人,女1152人,1:1。神经内科疾病升为第一位,且占绝对优势,共674例,占本组29.3%;骨科疾病第二位,共394例,占本组17.1%;心血管系统疾病第三位,共331例,占本组14.4%;死亡200例,占8.7%;外伤162例,占7.0%;呼吸系统疾病146例,占6.3%;消化系统疾病52例,占2.3%;急性中毒12例,占0.5;其它杂病333例,占14.5%。各年龄组出诊人数之比:第一、二、三、四组,分别为:1:3.12:4.16:5.17。第四组人数所占的比例,是总人数的38.4%。

3 讨论

3.1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在青、中年组,各种外伤是占第一位的,到老年组脑血管病上升为第一位,与当前疾病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是一致的,另外,老年患者的出诊比例也明显大于中青年组。 

3.2 我院是一个以骨科为主的综合性医院,以上统计材料中,骨科患者的比例较高。

3.3 出诊患者具有突发性、紧急性,需要现场急救和担架转运的特点,其疾病谱也不同于急诊科病人。而且老年病人所占的比例较高。

3.3 根据资料分析,120急救培训应以创伤急救及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病现场急救作为重点,救护车装备、药械配备应与其相适应。针对性的培养专业的急诊医护人员,提高正确处理和抢救能力,提高危重患者的生存和治愈率。[2]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死亡病例;疾病分类;死因顺位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4-68-04

死亡原因分析是对一定时期内特定地区人群健康状况和公共卫生状况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评定社会卫生保健工作成果的主要依据之一。它可以帮助了解特定地区人群死亡水平、死因构成及其变化趋势,在医疗、护理、预防和康复工作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死因顺位是指按照死亡病例中各疾病构成比的大小进行高低排列,说明各死因的相对重要性,死因顺位分析可以帮助了解医院的主要卫生问题,明确主要威胁患者健康的疾病,从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目前国内对于医院死因分析的研究多是针对三级甲等医院,如何伟、蒋雯雯等的研究,但是对其他类型医院的研究较少,不能全面反映不同经济状态下各地区的健康状况。东莞市桥头医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所处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代表该地区县级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明确该医院的疾病谱和死因顺位对当地医疗政策的制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集东莞市桥头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709例死亡个案,包括住院死亡患者和非住院死亡患者(来医院寻求治疗,但是于就诊途中、家中或其他场所死亡的患者)。该系统信息来自医院医生填写的死亡证明书,信息准确可靠。

1.2纳入标准

2014~2016年所有由东莞市桥头医院确定死亡并填写死亡资料的患者。

1.3方法

病例死因采用医生推断的根本死因,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分类。使用Excel软件整理资料信息,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描述的构成比、均数±标准差等对死亡病例的不同性别、年龄与死亡顺位进行比较,统计推断用卡方检验进行各个年龄组不同性别死因构成的比较。以双侧检验P

2结果

2.1死亡病例基本特征

共有死亡病例709例,男性442例(62.3%),女性267例(37.7%)。平均年龄为(60.3±24.7)岁,在死亡病例年龄段构成中超过60岁者占据最大比例,1~17岁者最少。

2.2死亡病例不同年份性别构成情况

每年男性死亡病例数均大于女性死亡病例数。见表1。

2.3不同性别、年龄段死亡分布情况

在所有死亡病例中,年龄最大为108岁,最小是不足一天的新生儿。以0~17岁、18~39岁、40~59岁、≥60岁作为未成年组、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老年组死亡人数最多,虽然该组男性人数大于女性,但差距较小,其他每个年龄段中,男性死亡病例数均大于女性死亡病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2.378,P

2.4死因构成和顺位

前五位死因是循环系统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共占85.7%,第一位循环系统疾病占31.6%,第二位是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占24.3%见表3。

2.5死亡构成的性别差异

前五位死亡顺位中男性死亡人数均大于女性死亡人数,只有在肿瘤,血液病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患,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中女性患者略大于男性。见图1。

2.6 2014~2016年前五位死因死亡构成变化情况

2014和2015年循环系统疾病均在死因顺位中占第一位,但2016年排第二位,疾病和死亡的外因成为2016年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与2014年相比,2015年和2016年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占比降低约10%,消化系统疾病降低约5%,但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病例占比有较大升高。见表4。

3讨论

3.1性别因素的影响

从年份(2014~2016年)、年龄段、不同疾病构成三个方面来看,男性死亡病例占比基本均大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工作压力大,对疾病重视度不足,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未及时就医等因素有关。Galdas等对有关男性和寻求帮助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有持续地忽略健康状况和避免就医行为等问题。因此加强健康宣教、提高男性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促进就医、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对降低男性病死率非常重要。

3.2年龄与死因构成的关系

各组死亡病例构成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未成年组死亡人数最少,在新生儿人群中,起源于围产期的状况(比如胎儿宫内窘迫等)是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青年组和中年组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尤其是交通事故。60q以上老人死亡比例最高,这与老年人器官功能生性减退、免疫力降低、基础疾病多有关,容易患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营养代谢相关疾病等。赵凯平等研究也得老年阶段是死亡高发年龄段的结论,尤其是70岁以上。在老年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跌倒、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例数最多。有研究指出在每年的第1季度和第4季度高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因此,在季节交替和寒冷季节时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对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指导,帮助其健康度过疾病高发时期。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每年不断增加,社区和医院应该增加老年医疗和护理的人员配置。

3.3死因顺位分析

前五位的死因是循环系统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其中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位于前五位的结果与许多研究结果相同。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增加,生活节奏不规律,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980年以后,心脑血管疾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致死疾病,占总死因的40%以上,心脑血管疾病的死因构成比和发病年龄有增高和提前的趋势。而且心脑血管疾病多为慢性病,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表现,因此,应倡导人们合理膳食、增加运动、规律作息,减少诱发循环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宣传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和急救知识。做好医院和社区的转诊工作,定期随访,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疾病档案,定期检查血压、血脂、血糖等,及时发现高危患者,尽早处理。

与其他大部分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本研究死亡病例中肿瘤仅占比2.4%,排位在第十位以后,而其他研究中恶性肿瘤基本排在死因顺位的前三位。此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恶性肿瘤患者一般会选择综合性的三级甲等医院或者肿瘤专科医院进行治疗,而东莞市桥头医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能力有限,医生一般也会建议患者转到上级医院进行治疗。所以该医院肿瘤致死比例较低并不意味着该地区肿瘤的发病率低,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1000万人诊断为癌症,其中700万人死于癌症,恶性肿瘤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因此防治肿瘤,提高医疗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3.4主要死亡原因随时间变化趋势

篇10

[关键词] 死亡病例统计分析; 住院死亡病例; 门诊及院外死亡病例; 疾病顺位; 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 R339.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164-01

搜集我院2007-2011年127例住院及门诊死亡病案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死因顺位、年龄构成,性别等病死率情况,以提高人们防病治病的意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搜集了我院自2007年1月1日到2011年12月31日死亡病例登记、统计报表及死亡患者的病例127例。

1.2 方法 死亡患者的疾病种类按照ICD-10国际疾病分类法归类统计。如诊断中有多种疾病,按国际疾病分类死亡编码规则确定死因[1]。以第一诊断来确定死亡原因。

2 结果

2.1 死亡人数、病死率及性别 在这5年中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例40189例,经治疗抢救无效死亡及来我院时已死亡病例共127例,病死率为0.32%,其中男性死亡87例,死亡率0.22,女性死亡40例,死亡率0.1,各年度病死率情况见表1。

表1 各年度病死率情况

2.2 年龄结构 死亡患者中年龄最大为91岁,最小仅为11岁,各年龄段死亡人数及年龄构成情况见表2。

表2 死亡病例年龄结构

2.3 死因顺位 在127例死亡患者中,循环系统疾和恶性肿瘤病构成了死亡患者的主要致死疾病,分别占第一和第二位。疾病种类及疾病顺位见表3。

表3 疾病种类及疾病顺位

3 讨论 2007-2011年中,我院患者病死率呈下降总趋势,提示我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从各年龄段死亡人数及构成情况看,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人数104人,占81.88%,是主要年龄构成。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群的4.2倍[2-3]。因此积极开展老年人的卫生保健,加强老年疾病的防治和动态研究,是医疗卫生工作今后的工作任务。

死因顺位显示在全部死亡疾病中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分别占前三位,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构成的44.09%,为死因顺位的第一位。提示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10月份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2],因此应做好老年人在秋冬季节转换时的的自我保健,加强宣传和普及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占全部死因构成的34.65%,与文献报道相当。恶性肿瘤成为威胁人类的又一大杀手,人类经常暴露于环境污染、滥用化学药品、夫妻关系紧张、缺乏体育锻炼等危险因素中,若长期影响身心健康就易发病。专家指出:癌症本身并不会传染,但诱发癌症的某些因素却有明显的传播特征[4]。呼吸系统疾病呈上升趋势,这提示我们的有关管理部门在发展生产、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整治并防止大气污染和恶化,同时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培养市民的良好卫生和生活习惯,抑制呼吸系统疾病的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编译.ICD-10[S].第二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23.

[2] 李菲洪,陈明凤.4601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住院病案分析[J].中国病案,2005,6(7):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