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的社会功能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视艺术的社会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影视艺术的社会功能

篇1

影视鉴赏素质教育影视艺术教学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美学纪念碑。影视艺术也是如此,影视艺术是特定民族和时代的形象表达,既是个人的,又是民族的、时代的。正如法国艺术理论家泰纳所说的,“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好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与影视艺术迅猛发展相适应,影视教育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影视艺术鉴赏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在当代,影视艺术如同布帛蔬粟一样,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产生越来越大的社会作用。影视艺术以其较强的艺术包容性和表达力,向人们展示了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历史生活到现实生活、从自然景色到人文景观各种各样的画面、人物、场景和事件。这种展示,向观众提供的是生动逼真、直观可感的视觉形象以及与视觉形象相配合的听觉形象,可以让观众获得清晰而强烈的观赏效果。因此,影视艺术具有能够帮助观众认识客观世界,具有树立典型,用真善美去教育观众的作用,具有以艺术形象使观众过的精神上愉悦与满足,借以陶冶情操的审美作用,还具有给观众感情上的激动与快乐,休养身心、调剂生活节奏的娱乐功能。

影视艺术鉴赏在培养大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影视艺术教育为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动力和广阔的空间。“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需要鉴赏主体透过有限的形式去捕捉无限的内容,要求观众在欣赏活动中积极调动情感,尤其需要想象、联想甚至幻觉等心理能力的发挥,进入一种再创造的境界,从视听信息中进一步读解作品更丰富的内涵,通过视听信息之间的联系、联系方式,乃至象征和隐喻的理解,去破译更深刻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主动参与和理性探索的过程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和精神的塑造,有助于大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影视艺术还是当今世界最富魅力的综合艺术,它融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等艺术精华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又由于电化手段的日益简约化和便捷性,以及其教育成本的合理,使得影视教育借重电化媒体的长处也日益明显。这无疑决定了影视鉴赏与新型教育模式的必然联姻。在这种背景与趋势之下,我们必须要关注这样一个新的教育课题,即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影视文学的鉴赏能力。

二、影视艺术鉴赏与影视艺术教学

就如鲁迅先生预言的那样:“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成为这样的。”影视艺术因其多元综合的特点,所以可以对学生进行多视角、多方位的能力培养,突破单纯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把影视作品多层次、有步骤地引入课堂,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显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影视文学的鉴赏能力,加深其人文素养,从而达到观看影视作品——形成感性积累——增进鉴赏能力——提高人文修养的教育目的。

1.要从教材与影视作品的结合入手,感受影视的超文本魅力(观看——感受——积累)

所谓“欣赏”是指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对影视艺术的美学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加之欣赏者本人又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与体验,因而能从电影、电视艺术的各个层面,对一部影视片进行更深入的读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欣赏”,受到美的感染,在心理上得到愉悦。这就说明了如果学生对影视作品没有一定的感受和积累,则“欣赏”与能力提高等等目标就无异于一纸空谈。如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素质,就成了实际教学中比较重要的问题。

我们研究问题都是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材和影视作品的结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学生们对与教材相关的影视作品的理解与我们对教材的讲解可以互为参照,其间形成的异同则很可能形成学生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初步感受力与经验素材积累,从而引发其对影视文学塑造与深化功能的再认识。

通过将影视作品引入课堂,并与教材有机的结合,使得学生们更加勤于和善于思考了,同时他们经常可以在阅读或写作中化用一些他们接触过的一些影视文学的手法,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们材料积累与感受能力有了明显的增益。

2.要从进一步提高影视鉴赏力角度出发,分析经典影视作品(鉴赏——深入——影评)

由于有了前面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积累与铺垫,所以在第二个教学阶段,引入的影视作品都超出教材的范围。在这一层次的影视活动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在观赏影视作品时超越形象思维,不仅停留于画面的表层意义,充分发挥其想像力与联想力,去挖掘画面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去领悟编导演的艺术匠心。在这一点上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他们勇于独立思考,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任何好的影视艺术作品都是有其不易被发觉的隐性结构或称未知结构的,而能否发现理解这个隐性结构是标志着一个欣赏者欣赏水平的高低。比如,一位同学看了电影《老井》后说:“这片子是说一个村子里的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搭进了好几条人命才打出了一口井。”这至多只能算是“看过”,还说不上是“看懂”;而另一位同学说:“这部电影虽然讲述的是老井村几代人,尤其是旺泉的故事,但它是通过一个村子、一个人的命运,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中华民族为了争取生存而顽强斗争的精神。”那么这位同学就是会“鉴赏”电影的人。

影视艺术是以声画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达制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社会内容的。影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都融汇在影视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整体中。因此,批评家必须通过影视艺术鉴赏,充分地感知艺术形象,完整地把握声画表现的艺术形象,这是影视批评的起点和基础。影视批评只有建立在影视艺术鉴赏的基础上,才能挖掘出影视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才能充分揭示出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和丰富性,才有可能对影视作品做出准确、恰如其分,而不是随意的评价。所以,在影视艺术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以自己的鉴赏实践作为立论的依据,从感情到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结语

篇2

首先,网络媒体彻底改变了影视艺术传播的单一模式,它使影视艺术的传播更加自由化,使影视艺术的传播冲破了地域的局限,无限地拓宽了影视艺术传播的范围。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新技术的发展,pptv、优酷、爱奇艺、土豆网、芒果TV等视频播放网络平台此起彼伏,都迅猛地发展起来,它们为影视艺术的传播提供了广泛的播放平台,与此同时,传统网络像腾讯、新浪等各大网站也逐渐提供影视点播视频的平台,使影视艺术的传播达到一个极限,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网站都提供了极好的服务,良好的音质和高清的视频为公众提供了便捷的点播平台。其次,网络媒体为公众提供了巨大的便捷,使受众收看影视作品变得自由。网络媒体都有海量的存储和点播功能,每一个网站都有成千上万的电视剧及电影,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点播想看的电视节目,这为公众观看节目提供非常便捷的点播方式,所以很多影视公司在上映电视剧或者电影时,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跟某一网站合作,独家播放。第三,网络媒体为影视艺术的传播提供了层次的彻彻底底的重构。影视艺术的传播点到面的形式发展到面到面的阶段,与以前影视作品的量化播放形式和完全成扩散式的传播方式不同,而是逐渐走向多元化的传播方式。网络媒体使最初的传者和最终的受者站在同一平台上,能够进行完全平等的交流平台。网络媒体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使我国影视艺术的传播的发展跃入一个更高的水平。

2.网络媒体给影视艺术带来的挑战

影视艺术更新速度快,淘汰几率大———因为新型媒体网络有巨大的储存和点播功能,并且新型媒体网络拥有强硬的高新技术,所以影视艺术作品在网站上能够停留的时间被大大缩短,影视作品在网上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这就要求相关的影视作品必须是有很高水平的。现在有很多电视剧、电影和和综艺节目都没有一点新意,内容空洞乏味,单调乏味,而且有很大的成分是抄袭别人的版权的。这样的影视作品就很难在网络平台上立足,并且会以最快的速度被取代,从而被淹没在平庸作品的洪流中,而不能为人所知。促使影视艺术作品质量下降———在网络媒体上,传者和受众具有完全平等的平台,受众既可以是受众,同样也可以是传者,这样一来,网络上就会出现许多自制的影视作品,但是这些作品的质量很难被保障,从而就有很多差质的影视作品出现在公众的眼中,这种差质的作品会对公众和社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3.影视艺术如何应对网络媒体带来的挑战

改变和拓宽影视作品的创作思路———要想应对网络媒体带来的挑战,网站就必须改变影视作品的创作思路,要改变传统媒体的传者和受者完全分离的场面,创造一个更大的平台,让观众和影视作品的工作人员能够在一个完全平等的平台,让群众能够与影视负责人无隔阂的交流,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影视以后发展的方向。其次,创作影视作品需要的不仅仅是有足够高的编导能力的导演、编导,它更加需要的是他们能够真正的深入到生活中,用细微、敏锐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能够找到生活中的有意义的题材,并且创造出符合人民群众口味的影视作品。影视作品的主体、主题平民化,题材多样化———随着新型媒体网络的普及,顺应新型媒体网络的优势,现在出现了很多平民化的影视作品。他们都是以自己的思想为核心,无关乎集体,无关乎成名,没有杂念,他们以某一个打动人的点,得到许多人的大力支持,从而能够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迅速蹿红。除此之外,他们的创作手法都非常灵活,主题形式多彩多样,或许他们表达的主题思想并不深刻远大,但是正是这种随意性的拍摄,才能表现出多样化的影视作品,才能折射出他们不同的个性,所以才能够打动人心。丰富创作影视作品的新形态———如果将传统的影视作品简单的搬到新媒体网络平台上,肯定不能够表现出它的应用特性,所以传统影视作品必须进行再创作,表现出自己的新艺术形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在新媒体网络上获得新生。再者,影视作品的创作要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因为现在媒体网络的受众者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所以影视作品的创作必须体现出年轻人的特性,根据年轻人的特性创作出具有年轻态的影视作品,只有这样,才能迎合年轻人,迎合大众的口味,从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总结

篇3

关键词:数字时代;影视动画;“动画”化;互动化

中图分类号:J0-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127-02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无所不在的信息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而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数字化信息革命正在高歌猛进。这次革命的特点就是字化,它带来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数字化”对于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正在不同程度地接受着它的影响。“数字艺术”正是由“数字化”而催生出的新的艺术形式,它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还融入到现存的几乎所有的传统艺术式样中,并使这些传统艺术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延伸和发展。影视动画艺术――作为艺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背景下也显得愈发数字化了,那么,在这个改变、甚至是颠覆人们旧有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的“数字时代”,动画艺术的概念应该如何加以界定?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又具有怎样的发展特征呢?

从动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动画在它的初创期,是电影的四大门类(故事片、科教片、新闻纪录片、动画片)之一,胶片是它的载体,电影是它唯一的传播途径。后来,随着电视机、录影带、LD、DVD、互联网、移动通讯、数字放映等现代化媒体设施的出现,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动画的载体、传播方式和种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动画片”已经不能涵盖整个“动画”概念所赋予这个词汇所应表达的全部功能和领域,影视动画只是动画整体系统的一个产物,然而影视动画、尤其是电影动画代表着动画艺术发展的最前沿。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艺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总是如影随形的。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其实就是当代最先进的数字技术与传统动画艺术紧密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可以断定,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必将具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

一、影视动画艺术的数字化

在数字时代,为了避免被淘汰,一个个产业争先恐后地将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转化为数字形式,同样,动画艺术作品――尤其是影视动画,无论它是什么形式的(平面的、立体的、合成的、特技的、三维的,木偶的、剪纸的、实物的、布贴的,艺术的、商业的、实用的等等),都不可避免地进行“数字化”,只有这样才能免除被束之高阁。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电脑日益成为影像生成的主要技术手段之后,电脑动画遍布影视制作之中。电脑动画也被称为数字动画,属数字艺术范畴,是指采用图形与图像的处理技术,借助于编程或动画制作软件生成一系列的景物画面,其中当前帧是前一帧的部分修改,是采用连续播放静止图像的方法产生物体运动的效果。电脑动画艺术是传统艺术与高端科技联手创造的当代前沿艺术。当我们坐在影院中,观看到震撼人心的《指环王》、神奇怪诞的《哈利・波特》、神话般的《WALL・E》、以及使用最新CGI和3D拍摄技术制作的《阿凡达》、《飞屋环球记》、《爱丽丝梦游仙境》、《诸神之战》时,不得不惊叹只有数字技术才能创造出如此亦幻亦真的画面,只有数字化的影视动画才能给人们带来如此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也只有在数字时代才能令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不可能成为可能,圆了我们心中的梦想。

二、影视动画艺术的“动画化”

虽然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但终究不会改变影视动画的本质特征,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它必须遵循“动画化”的原则,即在数字的时代,影视动画艺术依然要具有极度的假定化、夸张化、象征化、幽默化、幻想化、拟人化、综合化及极度的简化等动画艺术的本质特性。在数字时代,虽然动画制作的手段将有可能被完全颠覆,传统的手工动画制作也许有一天只有在博物馆中才可得见,传统动画将要被电脑动画所代替,但是,电脑动画作品要想获得成功依然要秉承传统动画艺术的创意精髓。

黄金时代的迪斯尼拥有众多创作经典,《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仙履奇缘》、《睡美人》、《美女与野兽》、《狮子王》等动画电影都有一个好的故事,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大量动人惊奇的情节,不同寻常的视点、富有创造力的形象、亦真亦幻的场景、漫画一样的风格、普通人的成功……总而言之,迪斯尼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梦幻世界,它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近年来,中国的影视动画产业发展迅速,每年制作的影视动画部集和分钟数量都比上一年有显著增加,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影视动画交易达成意向的共计10062集、132754分钟,相当于2009年度全国动画片产量的77.3%,其中境外采购占40.7%,这是动画片交易会的一个重大突破。但是,中国原创的影视动画普遍存在缺乏创意、定位较低、“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在国内市场况且如此,在国际市场更无竞争力可谈。现在,中国的影视动画制作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可以制作大量的“外包”动画,但出口到国外时只能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而非“中国原创”,核心始终掌握在国外母公司之手。中国的原创电影动画若想在国内有市场、国际有竞争力,就必须遵循“故事是核心,技术是关键”的创作观念和制作模式,拥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掌握、开发先进的电脑动画制作技术,这是数字时代影视动画成功的关键,也是我国影视动画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影视动画艺术的互动化

互动性是数字时代最鲜明的特性,也是数字艺术发展为更高层次的体现,其表现日益突出。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作为数字艺术的重要内容,必将逐渐体现出这种互动性特征。

数字时代,影视动画艺术的创作必须考虑作品的互动性,将其能否进入互动情境作为成功与否的评价之一。“互动”一词涵义较广,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可以叫做“互动”,而所谓“互动性”,就是将动画作者的个人表达与创意延伸到观众中,以加强观众的参与性。其具体表现为艺术家首先和智能化机器的互动,然后是作品再与观众进行互动,这种互动或许体现在间接的不在场和直接的在场,或许是根据观众的理解直接去完成作品,或许是按程序演绎别的花样。而这些正是数字时代的电影动画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其真正的意义所在。在传统但应动画艺术中,艺术作品与观者之间往往是单一和被动的互动,是无参与性的,而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将越来越鼓励观众的参与,使接触影视作品变成富于乐趣的体验过程。

总之,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必将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神奇而全新的感受,相关产业也将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社会价值。不可否认,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电影动画业曾有过辉煌的时期,但是,目前我们与美国、日本这样的影视动画制作强国相比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可我们仍有理由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与推动下,面对我国动画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需求,我国影视动画艺术必将紧跟时展的步伐,从教育、研发、产业运作等多方面同时着手,续写我国动画产业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王春喜、程文娟.中国动漫产业的市场分析与竞争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0(3) .

[2]夏华楠.浅析我国动画产业链的构建[J].中国经贸导刊,2010(9).

篇4

【关键词】影视教育;媒介素养;艺术素养;思想道德;高等教育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变革与发展,人类社会日益为各种媒体所包围,不断从中获取信息、感知变化、调整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影视作为众多媒体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视听综合优势已经渗入千家万户,并以其生动而形象的魅力,让大学生们为之倾倒。因而,积极发挥影视教育的功能,让它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创新人才的一种手段。

一、媒介素养教育功能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大学教育中的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的手段以及这些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使他们既了解媒体自身如何运作、媒体如何构架现实,也知道怎样制作传媒作品与媒介信息。

大众传媒是培养现代公民的一个主渠道,在公民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大众传媒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的商业化运行,面对媒介数量的高速增长和传媒信息内容的无限量增加,如何引导或创造条件使大学生科学地、理性地接触和使用媒介,业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影视作为已兴起并深刻影响着现阶段人们生活方式的传播载体,在大学生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影视教育依托媒介社會化的背景,着重于对传播媒介的电影、电视的本质进行揭示,让大学生认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电影、电视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生产流程是怎样的、谁在控制着影视节目的生产。影视教育中让大学生学习批判地审视影视所传播的内容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们了解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传播,以及这样的传播方式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通过影视的媒介素养教育,正视媒介化社会带来的新挑战,正视影视传播的高仿真性,从而调整行为方式与影视媒介消费方式,使大学生能具备批判接受信息的能力,提高对影视媒介活动和其所传播信息的鉴别、鉴赏能力,看清影视传播的本质而不是深陷其间无法自拔,并能利用影视媒介参与社会,实现发展自我的目的。

二、艺术素质教育功能

影视艺术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综合艺术,它既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综合,又高度融合了文学、戏剧、绘画、建筑、音乐、雕塑、舞蹈、摄影等艺术元素。影视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一,通过优秀影视作品的艺术欣赏活动,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动人中实现审美的教育,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直觉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第二,影视作品是一个经过精心组织和构建的符号系统,其中存在着许多的艺术闪光点,影视音乐、声画组合、剪辑艺术、叙事手法等等,每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必然有其突出之处。发现美、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与水平,贯穿在影视教育的始终。它的视听综合艺术的特点,大大增强了受众的接受兴趣,使得其在艺术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大学生可以通过影视教育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影视作品的侵蚀;通过影视艺术鉴赏活动,加深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从微观到宏观直观形象地学习知识;通过欣赏影视节目,使学生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利用视听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影视艺术的真谛。

三、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影视教育能需要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普及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具备的德育功能。影视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同时也具备多个层面的育人作用。

第一,它具有教化功能。影视作品相对于传统的政治教育,显得更为形象、生动、直观、清晰,同时能够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激情,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第二,它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特别是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优秀的影视作品在运用电影电视语言叙述故事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传递了文化的信息,而这一信息,是需要通过认真地观摩、揣测后才能够体会领悟的。大学生都是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和修养的群体。他们在观看影片时,或多或少地会从娱乐试听层面转向思考层面,加上影视教育的推动作用,他们必然会对于深层的文化内涵有所知有所觉进而有所想,这样,优秀的文化也能够得到继承和弘扬。大学生通过影视教育这样的平台可以更好地去接触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影视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起着积极的作用。影视教育如果只是表现事物之“美”,而没有宣扬事理之“德”的话,恐怕是难以提高到一个更深的层次。影视教育的内化作用是非常突出的,能使这些主题品格与大学生意识逐步融合,并让大学生在主动的思辨过程中得到感悟与升华,最终转化为自身的品质特征。

四、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高等院校加强影视教育势在必行。在社会日益媒介化的大背景下,在影视作品以互联网等为平台进行更为广泛传播的新形势下,大学影视教育应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突破专业教育的框架,多角度、多层次利用影视媒介,使其更好地发挥媒介素养教育功能、艺术素质教育功能和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同时,新形势下高等院校的影视教育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深入研究影视教育教学规律。通过艺术性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海昀.高等学校应加强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1999.6.

[2]孟建.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战略[J].现代传播,1999.

[3]燕国财.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4]李丕显.审美教育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篇5

关键词:影视 音乐 钢琴

在当下的社会,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活动形式,随着影视行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音乐逐渐成为了影视背景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元素。

在众多的音乐背景中,钢琴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在影片的故事结构、氛围烘托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钢琴音乐的艺术魅力

钢琴音乐之所以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关键在于它具有丰富的情感蕴含和艺术表现。它以丰富多彩的音色和音调演绎了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使自然界的事物通过音乐这一媒介表现出了它们各自独特的魅力。

钢琴音乐可以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也可以诠释人们心灵深处的复杂情感,当然也可以用写实的方法来表现抽象的画面。它用特有的方式指引人们走入梦想的世界,带给人们一次次美妙的情感体验。人们可以将自己置身于画面当中,感受音乐中包含的喜怒哀乐等等丰富的情感,使自身的心理反应和音乐的真实效果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自身的心境紧随着音乐的变化和发展。

二、 钢琴音乐的文化底蕴

钢琴起源于欧洲,被人们视为欧洲古典音乐。钢琴音乐作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主体,吸取了欧洲历史和文化艺术的内涵。

钢琴音乐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是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溯源以及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它能为电影艺术的视觉和听觉提供了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理想助推器。音乐对电影而言不仅仅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还能够延伸到电影的剧情当中,以独特的形式深化人物形象,它用本身特有的音符、旋律、声音、节奏及色彩等元素,为电影提供了隽永的意蕴和深厚的文化韵律。

钢琴音乐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有着和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性,在电影艺术的动态构成中,将电影艺术的内涵与现实情境融为一体,呈现出审美情趣上的美感。他能够唤起人们对朦胧现实美景的想象。

钢琴音乐的表现力是极为丰富的,这与演奏者的艺术魅力不可分割,钢琴音乐侧重在情感的宣泄,在表现情感、意图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作用。正因为如此,钢琴音乐才被广泛用于电影电视作品中。

三、钢琴音乐与电影的融合

钢琴音乐主要是根据影片的剧情来叙述发展的,受影片的限制。为了配合剧情的需要,在恰当的时间内用来深化剧情。视听的综合感受主要是把电影画面和音乐的音响相结合形成统一的整体,把画面和音乐同时展现给观众。

电影音乐并不是单纯的时间艺术,它把画面与音乐结合起来共同塑造一个具有综合性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观众的审美观念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形象。

现代电影是画面与音乐的有机统一体。画面主要是表露生活内涵的艺术,电影音乐则是以音乐的形式渲染人物的性格,主要用来深化剧情。

电影艺术和钢琴艺术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两者选择同一个主题时,会出现音画合一的、音画平行、音画对立的局面。然而,钢琴具有独特的魅力,很自然的就会与电影融合在一起,并且可以为其塑造其所需要的艺术形式。

四、钢琴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美学表现

随着影视作品的不断发展,钢琴音乐成为了很多影视作品的主要题材,在美学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它从抒发故事情感、营造背景氛围和提升艺术品位的方面充分表现出了它的美学作用。

抒感是音乐本来都具备的功能,特别是在电影中钢琴音乐可以起到深化情感的作用,提升电影的审美感受,根据电影自身的需要钢琴音乐类型也有不同的界定,如紧张情节配以急速的音乐,优雅的场面配以舒缓的音乐,无论什么场景,钢琴音乐在抒感方面都是尤为重要的。

总之,钢琴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应用到电影艺术中去,不仅为电影艺术增添了蕴涵,而且也为钢琴音乐本身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钢琴音乐与电影艺术的结合必然是当代电影艺术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胡水欣.论舒曼钢琴音乐中的浪漫主义特色[J].作家,2011,(08).

[2]杜恩云.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美学特征[J].艺术研究,2006,(01).

[3]刘琉.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和魅力[J].教育艺术,2010,(02).

[4]袁科.论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3).

[5]赵娟.钢琴演奏中的音乐想象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篇6

【关键词】影视戏剧艺术;传播;现代化;大众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影视戏剧艺术传播形式向现代化发展方向迈进,拓展了传播路径与形式,使影视戏剧艺术传播量与日俱增,这为影视戏剧艺术大众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此背景下,一些影视戏剧艺术为了满足受众需要,使影视戏剧艺术传播形式偏向于通俗化,影响到影视戏剧艺术发展趋势。因此,研究影视戏剧艺术传播的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十分重要,不仅是提升影视戏剧艺术作品质量的需要,更是我国影视戏剧艺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影视戏剧艺术传播的现代化与大众化思考

(一)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缺乏人文精神影视戏剧作品艺术性厚重,通过观看、解读其戏剧作品本质,能够探析戏剧作品要表述的思想情感,增强受众面对作品的感悟能力,达到更好的教育、引领作用。具体而言,通过影视戏剧艺术作品传播效度,以作品自身的文化内涵、素养、人文精神,感染大众,对大众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增强大众对作品的认同感,以此更好地将影视戏剧艺术作品流传于世。而基于影视戏剧艺术的受众面是大众,影视戏剧艺术作品在创作、传播形式上为了增强自身商业价值,缺乏人文情怀、人文精神、文化内涵的融入,使作品局限于作品形式,缺乏深厚的艺术性,这与影视戏剧艺术传播形式背道而驰,不利于我国影视戏剧艺术作品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二)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社会批判性趋势影视戏剧艺术作品在大众化发展历程中,过分迎合受众需要,缺失作品自身的内涵与艺术性,影响到作品的传播效度。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的呈现是带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通过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的传播,使作品内在的思想情感直达人们内心,与人们所思所想一致或者相反,通过此效度,彰显作品陶冶人们情操的功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现象,让人们进行深思,以此实现作品传播效度。影视戏剧艺术作品创作、传播、呈现形式,都与这个时代的文化、经济、政治、环境以及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使人们通过作品的传播效度,引发深思。

二、影视戏剧艺术传播的现代化与大众化发展路径

(一)凸显作品的艺术品位与人文价值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的生成,受到文化、经济、政治以及人们生活思维、方式的影响,使影视戏剧艺术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即通过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给予人们一定的引领、教育作用,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升华。这一作品创作效度会与商业化发展模式形成一定的冲击。因此,在影视戏剧艺术创作中,需要协调作品传播的大众化与商业化发展模式,实现两者的融合,既是作品满足大众化发展需要,凸显教化模式,又是作品的生成具有一定的商业性,使作品获取较多的商业价值。例如,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的创作应紧跟时展模式,与文化、政治、经济相融合,通过作品反映这一时代文化内涵,让后人通过对作品的观赏,更好地知晓这一时代的文化。在作品传播中,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效度,将作品投放到各大网站中,获取人们的关注。

(二)凸显作品的创造性影视戏剧艺术作品是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之一,我们通过一些好的作品,诸如《红楼梦》《雷雨》等,能够深入了解作品所处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性、风俗以及文化特征。但每一个时代具有每一个时代的特征,而所处这个时代的人们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具有个性化。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的传承,不仅需要保护作品自身具有文化内涵、教化性,同时也需要与时展以及人们的审美意识相适应,以此促进作品更好发展与传承。因此,推进影视戏剧艺术走向大众化、现代化,需要在影视戏剧艺术作品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而满足人们对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的鉴赏需要。例如,借助现代技术优势,增强作品场景的逼真性,给予观众视角、听觉上的冲击与享受,实现传播的大众化、现代化趋势。

篇7

关键词 《影视音乐欣赏》;教学目的;教学优势

艺术欣赏类课程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影视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已成为不少高校针对非艺术类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课程。如何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有必要对这门学科进行认真、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一、什么是影视音乐

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艺术,人们同时运用着视觉和听觉这两个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进行电影、电视欣赏。画面与声音是影视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影视艺术的声音又包括:人物语言和音乐、音响。

音乐在人类文明史上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其艺术形式已趋完善。而音乐对于影视艺术来说,则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影视音乐是影视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主题歌、插曲、片头音乐和情景音乐等,与其他形式音乐相比,它一般要从视听统一的角度考虑与剧情、画面结合的关系。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影视歌曲是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歌曲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它借助影视艺术的魅力得以传播,并长期流传,而主题歌直接阐述主题。如:《敢问路在何方》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歌。音乐昂扬向上,主要表现了唐僧师徒四人赴西天取经,不畏艰险,踏平坎坷,战胜妖魔,最终修成正果。《滚滚长江东逝水》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三国演义》是一部浩瀚的历史长剧,音乐表达的是一种厚实凝重的风格。再加上独唱演员浑厚的嗓音,给听众一种荡气回肠、回味无穷的感觉。《好汉歌》是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音乐是作者创作曲调与民间曲调《锔大缸》有机地融会创造,可谓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同时运用了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生动地塑造了梁山108将的形象。

《影视音乐欣赏》是一门年轻的艺术类课程,正因为“新”,所以这门课程在全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影视音乐欣赏》课程,是我们当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二、音乐在影视中的重要作用

影视音乐是为影视作品创作的音乐,它是依据剧情的发展创作出来的,它的特殊本质体现在影片音乐与画面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在这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中。我们更可以用音乐去感受电影、电视,体验到纯音乐所不能够达到的想象领域,了解音乐在影视中的诸多特性,充分发挥音乐作为一种时间艺术和听觉艺术的魅力。

电影、电视在进入千家万户的同时也带来了音乐,影视歌曲就是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一种以传媒为载体的音乐艺术形式。从早些年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电影《黑三角》主题曲)、《牧羊曲》(电影《少林寺》主题曲)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霍元甲》《上海滩》等电视剧的热播,致使万人空巷,其主题曲也唱遍大江南北。再后来的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的插曲等,直到现在影视音乐几乎已经占据了普通百姓的整个视听领域。这些优秀的影视歌曲早已深入人心,也使影视剧本身大放异彩,但反过来,优秀的影视作品成就了影视音乐的传播。近年来,有几部电视连续剧深受观众喜爱,其中有一部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认为此剧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剧本好、演员优秀以外,电视配乐真是为其添色不少。此剧曲作者关峡大胆创新,一改以往片头、片尾主题歌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以交响乐为电视配乐,以“主导动机”的专业创作手法,把影视音乐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层次。这非但没有引起“曲高和寡”的现象,还得到观众的喜爱,好评如潮。恰恰是这种直指人心的音乐,让观众在观看剧情时燃烧激情,亦在欣赏音乐时得到审美享受。试想如果《红十字方队》没有《相逢是首歌》、《便衣警察》没有《少年壮志不言愁》,这些作品不会那么流光溢彩,我们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感动。没有音乐的影视是不可想象的。感谢那些优美的旋律让珍贵的影像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闪亮。

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作为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忙乱的生活多一份和谐,颠簸的旅途多一份安逸,烦躁的心情多一份宁静。所以说:“哪里有人类的足迹,哪里就有音乐。”所以音乐在影视中的运用,不仅能达到影片所需要营造的氛围,还能消除人们长时间的视觉紧张所带来的疲劳。总之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影视音乐是影视艺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鉴赏影视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影视艺术音乐语言在叙事过程中,一般根据剧情和画面语言长度采取分节、分段的叙事法则。影视艺术音乐语言在影视艺术叙事过程中为表达感情服务,其美感层次有立意美、渲染美、过渡美、真实美、冲突美、情感美、故事美、幽默美、浪漫美。音乐是记忆之门,它凝结着影片中最深刻的思想和最深沉的情感。丰子恺说:“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比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这种神秘使它包容了丰富的内涵,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面对人类复杂的情感,再出色的台词也显得苍白无力,惟有沉默是明智的选择。若辅之以婉转低回的音乐,这个片段定会成为影片中最撩动心弦的篇章。

三、《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对影视音乐的历史、发展状况及音乐的制作过程、制作技术等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特性、与音画的关系以及音乐与影视不可分割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喜欢音乐及影视艺术;学会鉴赏影视音乐,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中欣赏美、评价美的素质。因此,《影视音乐欣赏》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

优秀的电影、电视主题歌和插曲,往往是画面的补充或深化,能更深地揭示影片的主题思想,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因而要结合影视的情节、人物性格来欣赏影视音乐。影视音乐大多具有地方色彩与时代特点,这也是欣赏时应当细细品味的。

在《影视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选择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影视作品,通过听、看、唱、创影片中的主题歌曲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多彩的荧屏世界以及影视音乐的多种存在方式,感受主题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 力、创作能力及对音乐风格的把握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和视觉影像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影视音乐欣赏》的教学中,为了突出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老师在新课开始时,首先选一段学生很熟悉的、只有演员表演而无对白的电影片段,如卓别林的喜剧或动画片《猫和老鼠》,先去掉背景音乐给学生欣赏,再欣赏带背景音乐的影片,让学生进行对比、探究音乐在其中的作用,使他们自己发现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四、《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优势

1、影视音乐审美的普遍性、通俗性与教育性

作为“声画合一”的艺术,影视艺术比起其他的艺术样式对受众有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带给观众无法拒绝的视觉奇观和听觉享受。一方面,通过高科技的拍摄手法,使观众能更加容易地从影视艺术作品的画面和表现手法上获得愉悦享受。另一方面,影视艺术在听觉上也能给观众愉悦的审美享受。悠扬的音乐旋律,精彩的人物语言都能给人以娱乐享受。20世纪80年代末,从影视作品传播媒介逐渐普及开始,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弘扬时代精神的“主旋律”的影视作品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些作品在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以深刻的内涵唤起观众对社会现实问题和自身处境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并予以启发,深受观众的好评。它们的主题音乐或优美抒情、婉转缠绵、意境悠远,或粗犷浑厚、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歌词委婉含蓄或通俗明了,被观众广为传唱。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与生俱来地具备了丰富深刻极具教育启发性的内涵,其主题音乐更是剧情内容的高度概括与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的心灵被感动、情感被调动、情绪被感染,使影视作品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大多数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展现本剧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一曲《我的祖国》把人们带入战火纷飞的上甘岭;一曲《英雄赞歌》让人们永远记住英雄王成;《让我们荡起双桨》使人们想起祖国的花朵;《人说山西好风光》使人们记起了咱们村里的年轻人。因此,影视艺术中的教育性完全不依靠理性的说教,而是凭借媒介的强烈感染、观众情感的自觉介入在强烈的心灵震撼中达到审美的理解和领悟,从而与艺术作品的深刻宗旨和高尚内涵在精神上达到统一。许多优秀的影视音乐作品具有普遍性、通俗性大众传媒的基础,更能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的基础上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由此看来,不管是影视艺术的创作者还是作为欣赏者的观众,都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审美心理,无形之中把教育性看做影视美的重要因素。

2、为学生营造探索与创造的空间,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个性

在新世纪,知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创新与创造成为日常工作的主要基调,把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索、反思与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是一个优秀的教育递送媒介和教育信息贮存媒介,在提供创新环境与创造性学习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篇8

【关键词】民俗/影视/整合/复制式/点缀式/点化式

民俗是一种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并与人类相始终的古老文化,它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实用与审美于一体,扩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而影视是高科技的产物,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声、光、电、化、自动控制等)手段将大众生活与艺术审美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因而,民俗与影视的结合实乃出于必然。一方面民俗孕育并滋润了现代影视艺术。我国古人发明的“走马灯”和“皮影戏”,被某些电影史学家认为是电影发明的先导。自从电影产生之后,民俗便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电影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自觉不自觉地从民俗中吸收养份,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以《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黄河谣》、《双旗镇刀客》等为代表的“新民俗电影”。这些影片以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向全球展示了东方艺术风范,为中国电影赢得了国际声誉。电影的民俗化已成为全球化语境中民族电影拓展生存空间的文化战略。另一方面,影视也在对民俗进行艺术整合,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欲求,同时也使自身的审美特性发生了变化。本文就影视整合民俗的几种形式及审美价值,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诚然,影视与民俗的结合,归根结底是影视对民俗的整合。这里的整合包含如下几层含义:第一层意思,就是主体对某一现象进行整理、加工使之有序化、条理化;第二层意思,在整理、加工的过程中必然包含着主体的创新和改造,会融入主体的理想、情感、愿望等主观因子,并可能使整合对象扭曲、变形,发生质的变化;第三层意思,整合的最终目的是一种现象与另一现象相一致,二者有机地结合成为一种全新的现象。据此,如果对众多的反映民俗的影视作品进行整体的考察,不难发现所谓民俗的影视整合大致可分三种类型:即复制式、点缀式和点化式。

所谓复制式,即影视通过其特有的声像系统(视听语言)对民俗事象进行机械复制。影视凭借电子高科技赋予的记录优势与传播优势,为当代人提供了展示和了解民俗的窗口。从80年代初开始,一些记录片制作者常常远离人群,远离我们熟悉的现实生活,深入荒凉的、人迹罕至的地区,到边远极地去探幽访古,到边缘文化圈中去揽胜猎奇,对我们民族的古老民俗进行重新确认,大型记录片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万里长城》等则是他们的硕果,向观众展示了丰富而又翔实的民俗事象。这些民俗事象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古代文明的结晶,散射出久远的光辉,而其自身则形成一个完整的民俗的认知体系。显然,影视整合焕发了民俗本身原有的活力,正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所说:“复制技术把被复制的对象从传统的统治下解脱出来,它制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用众多的摹本代替了独一无二的存在。它使复制品得以在观众或听众自己的特殊环境里被观赏,使被复制对象恢复了活力。”

由于复制式整合主要体现在纪录片中,无可挑剔的真实性、真人实物的现场感,使其具有了文献价值。而就文艺民俗来说,无论是民间文学还是民间舞乐,都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影视的声像系统得以发扬光大。尽管如此,从艺术创造和审美的角度看,复制式属于民俗整合的初级层次,更高的层次应该是点缀式和点化式。

点缀式,指民俗事象成为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一种点缀、一种不可或缺的陪衬物。形象地讲,如果说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故事等似红花,那么民俗就像绿叶。通过点缀式整合,民俗与影视艺术作品有机地融为一体,并担负起多种叙事功能。民俗是人类绵延至今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可靠纪录,并融入了民族的、地域的、历史的、心理的等诸多文化因子,又因其传承性和扩布性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可创性的生活材料,这就成为影视艺术的表现对象。影片《良家妇女》以“小女婿大媳妇”这一传统习俗为题材,对旧时代妇女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沉思。《湘女萧萧》似乎是《良家妇女》的异地重演。《寡妇村》所反映的是福建惠安一带“不落夫家”(或称“长住娘家”)的原始遗风。当然,影视对民俗物态化文化层面的反映绝不是简单的照抄,而是一种审美描绘与把握,嵌入了创作主体的理性评价和情感观照。这类影片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审美要素:其一是用现代的眼光审视过去,《良家妇女》、《湘女萧萧》讲述的是旧时代的故事。其二是从内地的文化视角观照边远文化,《益西卓玛》表现的是的风俗民情。正是整合对象的“异时”性和“异地”性,给观众带来的是艺术所需的“陌生化”效果,并激发了观众的审美感悟。

民俗熔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实用与审美于一炉的多重文化品性,为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提供了一种特具民俗氛围的生存环境。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具有浓厚的民俗韵味,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将原作中的韵味直观地展现出来。影片中的鲁镇,保留着的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人们恪守男尊女卑、长尊幼卑的封建关系,街上的行人卑躬屈膝,鲁四老爷的客厅悬挂着陈腐的条幅,祥林嫂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喜剧片《五朵金花》把白族的奇异风情与民歌作为电影元素注入影片中。《青春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组空镜头:鳞次栉比的竹楼,高大粗砺的仙人掌丛,神秘而死寂的缅寺,挂着红布条的大青树。几个画面就把观众带到辽阔、神奇、安谧的南国傣乡。然后,虚实相间,引出人物,展开故事。在叙事的过程中,制作者又巧妙插入少女“洗澡”、“对歌”、“赶摆”、“猎少”、“杀牛祭谷”、“葬礼”等风土习俗。《过年》是从过年开始的:冬日的北方小城,银装素裹。除夕,大人、孩子都沉浸在辞旧迎新的喜庆气氛之中。请门神,贴窗花,摔钱罐,到处是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整个影片场景集中、矛盾集中、时间集中,故事发生在过年的24小时之内。尽管在点缀式整合中民俗并不是影视叙述的重心所在,却已为作品提供了耐人寻味的细节,仍给观众留下了不可泯灭的印记。《白毛女》中杨白劳给喜儿扯红头绳,《祝福》中的“阎罗大王分尸”、“捐门槛”,《牧马人》中许灵均夫妇孝敬父亲的“茶叶蛋”,《人生》中刘巧珍的婚礼,《良家妇女》中的“石人”,《湘女萧萧》中的“沉潭”,《老井》中那“血红的棺材”和镌刻着打井人名字的“石碑”,诸如此类的细节不胜枚举。当然,点缀在影视作品中的民俗事象绝不仅仅是点缀而已,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作者的情感、意愿和理性思考。《菊豆》中杨金山葬礼上的挡棺仪式,深刻地揭示了宗法制度的本质。《鼓楼情话》中“滚泥塘”的人生礼仪连续三次出现,其深层含义则是对侗族人顽强生命力的讴歌。作为民俗事象的场景、细节、器物等,既有历史的积淀,又有现实的根基,选择蕴含丰富的细枝末节与故事相链接,能产生惊人的艺术效果。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妻妾争宠与大红灯笼、《霸王别姬》中的主人公命运与京戏、《活着》中福贵一生的坎坷与皮影戏、《桃花满天红》中桃花和满天红的私情与皮影,等等。除了故事本身之外,这些民俗元素为影片带来了电影自身的奇观。影片叙述的故事是西方所熟悉的,而故事的民俗氛围却是西方所陌生的,这“熟悉的陌生”正是艺术创造的秘密。当然,从民俗入手展开对民族本性和民族精神的思考,已成为当代影视人的关注点。从某种角度讲,人是民俗的人。人类在创造民俗的同时也在创造自身,人类生存机制的核心是民俗,这就为影视通过民俗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理论依据。《刘三姐》根据“刘三姐”传说改编。据钟敬文先生考证,此传说遍及我国南部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始为口头传承,后记录于文字,至今已有700多年之历史。“刘三姐乃歌圩风俗之‘女儿’”影片《刘三姐》中刘三姐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歌圩风俗”来实现的。死亡是人生的终结,葬礼就有“盖棺定论”的成分在里面,影视创作者常常在葬礼上大作文章。美国电影《甘地传》铺陈的葬礼为甘地形象加上了灿烂的一笔,而葬礼本身的大场面和大气势则为影视制作树立了榜样。我国影片《焦裕录》、《》、《垂帘听政》、《我的父亲母亲》等都在葬礼上极尽铺陈之能事,电视剧《努尔哈赤》、《红楼梦》、《三国演义》、《大宅门》等作品中的葬礼就不仅仅是为了渲染气氛、吸引观众,更在于对人物进行刻画。所以,《我的父亲母亲》中对待父亲的遗体,儿子准备用车拉,母亲却坚持人抬,她的固执正是导演的匠心所在。在人物刻画的过程中,借民俗塑造人物的心态也是常见的技法。电影《人生》中,刘巧珍的结婚场面可谓热烈,但红盖头并不能遮掩她内心深处的忧伤和哀怨。根据沈从文先生小说改编的影片《丈夫》,反映的是湘西农村的一种旧习,妇女结婚后为生计被迫离开丈夫去做皮肉生意。影片用舒缓的笔调,细腻地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在特殊境遇下的深情厚爱。

点化式,指民俗事象经过艺术点化,晶化为一种饱含创作者情感、想象、理性等诸多主观成分的审美意象,并且不再处于陪置,而上升为影视表现的主体。首先,点化意味着创作者对民俗事象的扭曲变形。艺术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能“点铁成金”、“脱胎换骨”,改变表现对象原有的性质,直至创造新的形象。因此,影视创作者在点化过程中往往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联想乃至幻想,在已有民俗事象的基础上“幻化”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民俗虚象,或称幻象。这种幻象已与原来的民俗事象自然脱离关系,同时达到一种高度的自我完满,并且包含了比现实某种民俗事象更多的意蕴。正如苏珊?朗格所说:“电影‘像梦’,则在于它的表现方式:它创造了虚幻的现在,一种直接的幻象出现的秩序。这是梦的方式。”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红灯笼”以及“点灯”、“灭灯”、“封灯”的一套程式,就是典型的民俗虚象。这些民俗虚象不是可以证实的民俗,而是一种浪漫的虚构,不是一种真实,而是一种叙事策略。本来,虚构与创新是一切艺术的本性。“电影作品就是一个梦境的外现,一个统一的、连续发展的、有意味的幻象的显现。”如此看来,影视对民俗的整合,可使原生态民俗事象发生质变,同时也并未排除其认识功能。

点化的过程也是创作者注入情感的过程,情感化的民俗事象成为一种审美意象。如果说点缀式偏重于再现,那么点化式则侧重于表现。若将影片《人生》和《黄土地》的“土地”稍作比较,《人生》中的“土地”仅仅承担叙事功能,而《黄土地》中的“土地”,既是现实的,又是理性的;既是再现的,又是表现的;既被一定的历史文化所塑造,又在创造着新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土地”不再仅仅是一种自然物象,而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一种高于社会、政治的容量,具有更深沉的历史内涵和更鲜明的民族性。再将《人生》中刘巧珍的结婚场面与《黄土地》中的结婚场面比较,会得到同样的感受。英国著名视觉艺术家克莱夫?贝尔曾说“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并认为“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品中必定存在的一种特性,“离开它,艺术品就不能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基于对视觉艺术的考察,贝尔对“有意味的形式”作了如下的说明:“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之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电影《黄土地》中的红色以乐景写哀情,收到了很好的反讽效果。《红高粱》中的红色基调同十八里坡等野性场景相结合,突出了生命的激昂之情。《大红灯笼高高挂》红色的热烈与妻妾争宠相辉映,更

反衬出人性的被压抑。《桃花满天红》片尾的红色与姚老爷的阴谋,把大喜突变至大悲的大反差透彻地表现了出来。

如果说点缀式作品中民俗只是陪体,为叙述故事、渲染环境、塑造人物服务,那么点化式作品中民俗已成为影视表现的主体。如果说点缀式仅仅表明民俗意识尚处于萌生阶段,那么点化式则是民俗意识的高度自觉。《黄土地》的摄影张艺谋面对黄土地兴奋地说:“就拍这块土!”因为“陕北的黄土地虽然贫瘠,却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它既是贫瘠的,又透着母亲般的温暖,给人以力量和希望。”所以,《黄土地》的叙述主体不是顾青、翠巧、翠巧爹、憨憨等人物形象,而是土地、花轿、锣鼓、祈雨等民俗事象晶化而成的审美意象。同样,《红高粱》给观众印象最深的不是“我奶奶”、“我爷爷”的情事和抗日的壮举,而是送亲仪式、颠轿、红高粱、高粱酒等。《大红灯笼高高挂》令观众难忘的是点灯、灭灯、封灯的一整套程式。民俗意象成为影视表现的主体,给影视艺术带来了新的艺术因子,并引起了影视艺术审美特性的变化。影视对民俗的整合,一方面使民俗本身因“典型化”得以被发掘、整理而发扬光大,给观众以更为深刻、鲜明、直观的审美感受;另一方面又使民俗成为一种观念的载体,其现实性亦在逐渐削弱乃至消亡。

二、实际上,任何一种整合,都是一种改造、一种重构,而且对整合双方而言又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方面影视艺术在对民俗进行改造、重构,另一方面民俗也使影视艺术的审美机制悄然发生变化。从点缀式到点化式的演进,民俗的影视整合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变了影视的叙事机制,突出了影视的影像性。二是削弱了影视的理性成分,提升了审美娱乐性。

影视艺术的叙述特性,决定了影视在本质上是偏重于再现的时间艺术。影视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运用影视特有的声画系统叙述一个生动、直观、曲折、动人的故事。正如斯坦利?梭罗门说:“只有按电影的特殊表现方式来塑造一个叙事观念,才能完成自己的创作冲动。”[6](P2)伊芙特?皮涪也强调:“影片永远是一个故事。”[7](P11)可见,叙述性一直被认为是影视的主要特性。点缀式民俗事象丰富了影视作品的叙述对象,并与人物、故事情节构合为有机统一而和谐完满的叙事文本。《祝福》、《人生》、《老井》、《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影视作品承袭了中国最为传统的叙事精神,结构完整清晰,发展脉络清楚,其中的民俗事象入情入理,为整部作品添色不少。由于点缀式民俗在整部作品中是陪体,因而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作品的叙事机制,也并没有削弱这些作品的叙事特性。一部作品的艺术时空都是既定的,各种艺术因素所占的时空比例形成了作品的总体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点缀式意味着民俗因素所占的时空比例明显处于劣势。与点缀式不同,点化式中民俗成为影视表现的主体,同时也就意味着民俗与非民俗因素在艺术时空上形成争夺态势,结果至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民俗因素压倒非民俗因素。《黄土地》中的迎亲仪式、婚礼、土地、黄河、锣鼓、祈雨等民俗因素在叙事时间上处于优势,又由于这些民俗因素大都属于非情节因素,也就决定了整部作品叙事性削弱,叙事节奏迟缓,而其在空间上的优势则又突出了作品的影像性,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另一种情况是民俗因素与非民俗因素平分秋色,《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大致属于这种情况。民俗在时空上的特有位置,使其既有时间上的延伸性,又有空间上的拓展性。事实上,张艺谋正是这样处理民俗的,他所谓的“好看”也就是情节性和影像性的巧妙结合。其中“颠轿”、“红高粱”、“高粱酒”、“红灯笼”等民俗所拓展的艺术空间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影像性,给影视带来了空前的艺术景观。

民俗本身具有娱乐功能,像节日、游戏、体育等民俗是人类生活的调节剂。影视艺术的主要目的也是使观众获得娱乐。鲁迅先生曾说:“美术诚谛,固在发扬——真美,以娱人情,比其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沾沾于用,甚嫌执持。”这样,娱乐就成为民俗与影视的契合点,也成为二者的终极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俗在作品中所占比重越大,作品的娱乐成分也就越大:反之,民俗成分越小,其娱乐成分也就越小。感官娱乐性又是和人类的理性始终处于矛盾状态,艺术的发展变化就是此消彼长的过程。就民俗的影视整合而言,点缀式带有更多的理性成分,点化式则更具有娱乐因子。《祝福》、《人生》、《老井》等影片,带给观众的是更多的理性成分,对《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接受而言,感官刺激几乎取代了人们的理性思考。原因在于,影片过分地渲染了某些仪式。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渡(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人类的生存需要仪式,没有仪式的生活是枯燥的、毫无生气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一方面,仪式为人类提供了情感释放的契机,如婚礼上的“闹洞房”,葬礼中的哭丧等。另一方面,某些仪式(如婚丧嫁娶)对于非当事人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审美活动,其非功利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好看”(张艺谋语),就在于通过某种仪式强化其作品的审美机制。王一川曾指出:“由于这里的奇异民俗总是交织着民间狂欢节气氛(如《黄土地》里的婚嫁喜庆和祈雨仪式,《红高粱》里的送亲仪式、颠轿,野合、酒誓等),所以对于厌倦了第三代虚幻大叙事而寻求个体解放的当代观众(主要是知识分子),能产生瞬间性的狂欢享受。”对于影视创作而言,理性和娱乐似乎构成了审美价值的两端,任何一种顾此失彼都是艺术的大忌。审美离不开娱乐性,但仅有娱乐性是远远不够的;审美也离不开理性,只有理性同样也是行不通的。艺术创作乐趣,是在不断地追寻新的平衡中获得游戏的快慰。

总的说来,影视艺术从其发生形态和发展走向来看,是以民俗为其依托和前提的,而最终则成为一种新的民俗,它是美的,也是民俗的。同样,民俗的生成和发展,也要以艺术为契机和指向,当代的影视无疑为民俗提供了展示其风采的艺术空间。

【参考文献】

[1]陆梅林.西方美学文选[M].南宁:漓江出版社,1988.

[2]钟敬文.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英]克莱夫?贝尔.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5]张艺谋.我拍《黄土地》[J].当代电影,1987,(1).

[6][美]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7][匈]伊芙特.世俗神话[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篇9

关键词:影视后期制作;艺术性;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82-02

收稿日期:2015-01-17

作者简介:高 森(1975-),女,广东省惠州市惠城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师。研究方向:影视后期制作、网页设计、平面设计。(广东 惠州/516001)

影视后期制作技术是影视科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自然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代新媒体时代的科技水准。然而,出色的影视作品离不开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对影视制作教学的要求非常高,老师既要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视野和高度去观察影视技术,又要将艺术性的理念渗透到实践应用环节,从而培养既懂影视制作技术、又具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影视制作行业是目前急需人才的行业,许多学校针对需求开设了影视后期制作专业。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理念落后,方法陈旧等。本文针对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教学特点,研究提高其教学质量的途径,探索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中的高效方法。

一、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影视后期制作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适应中职学生的就业需求,主要让学生掌握影视作品制作技术和方法,熟练使用影视制作软件对影视作品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这些处理包括添加声音效果、文字和一些特效等。从制作内容上来看,影视后期制作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拼接拍摄的影视镜头,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剪辑,使其情节连贯;二是制作和添加影视作品的声音效果;三是特效的制作,为组合起来的镜头添加各种视频特效与转场特效。影视后期制作涉及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专业技术和知识,对制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涉及到美学、影视艺术、多媒体制作技术以及合成技术等技能。影视后期制作是电视和电影节目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影视作品的质量。

计算机专业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内容包括影视创作和影视制作软件的学习。影视创作部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影视创作的技术,让学生熟练掌握制作影视作品的完整过程和关键技术细节。影视后期制作的软件学习内容以After Effects和Premiere这两个制作软件为主,被广泛应用于电视台、广告公司、电影剪辑、游戏制作、单位和个人视频制作等领域,是目前非常流行的视频编辑制作平台。因此如何综合利用视频技术编辑制作视频作品,用身边的数码设备合理地进行策划和拍摄,充分运用镜头语言,将时尚元素与影视制作技术相结合以满足客户需求,是中职学生为今后更好地满足视频编辑类工作岗位要求所需要掌握的。

二、技术与艺术相互渗透的教学理念

影视后期制作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图像处理、动画制作、音频制作的技能,以制作出一部精美的视频。然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只是基础和保障,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离不开艺术的渗透和表达。计算机技术是进行影视后期创作的工具,最终决定影视后期处理效果的并不是由技术来决定,重要的是设计。虽然视频制作软件的作用不可替代的,但却不是最重要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特色,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影视后期制作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充分结合,创新这一教学理念,适应当代社会影视艺术发展的趋势,培养出市场上需要的专业人才。

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二者的关系应该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手段来表达影视作品的艺术美,通过制作人的审美观、意识、思维、心理和情感等来表表现作品。比如在对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处理时,要根据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年龄等因素综合进行考虑和设计,当表达一位老人时,在影视作品画面的处理上,要给老人的面部呈现出一种古铜色,这既符合老年人的面部特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老人的沧桑感。这种制作效果既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艺术基础,在实现自己的创作思想上,又需要计算机技术来完成。

在影视后期制作中,需要强调的是,技术是基础,是保证,艺术是灵魂,是先导。比如在表现陈年旧事时,可将影视作品的画面设置成泛黄色调;在表现历史资料时,可将整个画面调整成黑白色等。这些制作技巧可以将影视作品的处理充满艺术性,从视觉上增加对观众的冲击力,产生比较好的收看效果,加深观众的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影视作品艺术力的表现需要技术的支持,在技术的基础上反映出作品蕴含的思维与情感。艺术的魅力又使得技术的理性与功能得到良好表达,通过艺术美折射出技术的精美与多样化。

三、教学方法探讨

(一)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理想形式,旨在让学生参与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在学习、自主地学习。

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中,老师可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组织成一个教学项目来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的全过程,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以惠城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庆宣传片的后期制作为例,老师可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一组由4-6人组成,并分别按照剪辑、合成、灯光处理、录音、色彩处理等岗位进行分工,并明确此校庆宣传片的制作要求。任务分配完成后,让学生分头行动,共同协作完成本次项目。学生制作完成后,各小组分别将作品交给老师,老师将作品上传到教学平台上供学生欣赏和评价,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和总结,并对学生的制作过程和作品进行反馈和评价,对学生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参与能力。实施项目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项目式教学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他们的创作潜力。

(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起源于1920年代。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要包括学生自行准备、小组讨论准备、小组集中讨论和总结几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这种教学方法逐步得到推广,成为国内教育界相当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建立教学案例库,教师从电视栏目、电视散文、音乐电视、专题片、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选择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分析作品的视频制作特点来提取教学素材,制作案例。在进行案例选择时,这五类作品要分别选择,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的制作特征,老师也要对案例进行分类,在讲授中有所区别。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个教学案例,这个纪录片每一集的播出都好评如潮。此片的技术手法多种多样,将中国传统美食的制作手艺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制作人员通过快镜头来表达霉菌发酵的缓慢变化,给观众呈现出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奇幻景象;在表现竹笋、蘑菇等食材的生长周期时,将时间的飞速流逝和食材的悄然变化灵动地表现出来,使画面看起来充满艺术性,更具观赏性。通过这些案例教学,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影视后期制作不是简单的特效添加,也不是技术的堆砌。影视作品中的技术美要与其作品本身的节奏、风格、意蕴相符合,让技术转换成艺术情感,让艺术美和技术美同现。

案例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重视师生双向交流,能够实现教学相长、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案例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点,还能起到启示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案例来举一反三,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

四、结束语

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人们对影视制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要求学校要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影视创作人才,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从艺术的理念教育学生,注重学生的美学修养,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视野去关照技术,用技术的进步去塑造艺术,不断探索与改进授课方法与理念,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欧慧玲.强调艺术性的《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研究[J].今传媒,2014(10):151-152.

篇10

关键词:红色影视 高校 思想素质教育

近年来,追寻中国红,一股红色热浪席卷全国,唱红歌、读经典、传红段子、看红色影视,一段段催人泪下而又振奋人心的红色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出它们所蕴涵的精神力量,作为红色文化之一的红色经典影视剧如《亮剑》、《革命家庭》、《历史的天空》、《激情燃烧的岁月》等,在新的现代语境下通过改编和原创的方式再次掀起了新一轮的红色潮流,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收视神话”。

红色经典影视教育是新时期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的。红色经典影视教育强调普及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影视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利用优秀的影视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促使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国情;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观;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志向”,应有效地利用优秀影视片深化高校政治思想教育。

中国大学红色经典影视教育现状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我国大学生影视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相对其他学科尤显薄弱,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技术教育与智慧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都同样落后。这种状况不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应从红色经典影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加大实施影视教育的力度,真正抓出实效。

红色经典影视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逐渐在一些大学得到开展,这个层面主要普及影视的基础知识,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却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艺术品位低、审美修养差,这成为制约大学生进一步塑造完美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障碍。多年来, 红色经典影视教育一直没有被列入正式的系统化教育,有关院校至多开设一些影视讲座,只有少数学生接触到红色经典影视方面的教育。应该看到由于教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和办学条件简陋,仪器设备落后、陈旧,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红色经典影视教育与中国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新时期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获得广泛认同。高校红色经典影视教育和教学面临新的形势和机遇,红色经典影视教育理应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红色经典影视教育与素质教育

1.红色经典影视教育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红色经典影视教育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德育为例,一般的教育原则人人都懂,关键是如何把生硬的理念化作可知可感、可亲可敬的教育行为,将德育与鲜活的影视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红色经典影视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这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真、善、美的相互关系。

2.红色经典影视教育有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影视媒体的传播特性有利于教育的大面积普及。影视媒体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时空,可以把课堂搬进每一户家庭,使任何人在有电视信号覆盖的地方都能看到优秀教师讲授的课程,并且能满足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教育的需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直觉、感悟等思维,有助于个性化培养,有助于创设学习情境,因而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影视媒体使现代教育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使教育贯穿于人的终身。

3.红色经典影视教育有利于激发爱国情感,实现理论启迪与情感激励统一。稳定的爱国情感,必须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否则,情感易激发也易消失。要促使爱国情感向稳定、纵深发展,必须实现理论启迪与情感激励的统一。每看一部影视片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观后有感活动,从理论上深化直观感,促使学生的爱国激情由暂时型向稳定型发展。

红色经典影视教育在审美教育、在其他五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红色经典影视教育与审美教育和德、智、体、美、劳作为教育的几个方面,各有自己不同的目标和方式,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美和道德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这样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可见,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作用将产生多么重要的影响。

艺术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因此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影视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优秀影视作品的艺术欣赏活动,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动人中受到教育,受到鼓舞和启迪,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使人们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变化,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影视艺术具有审美认识作用。人们通过影视艺术鉴赏活动,可以加深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认识。影视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通过欣赏影视节目,使人们得到休息和娱乐,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影视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

1.红色经典影视教育艺术的综合性。影视艺术高度融合了文学、戏剧、绘画、音乐、建筑、雕塑、舞蹈、摄影等艺术元素,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质,成为时空综合、视听综合、表现与再现统一、纪实与抒情统一、技术与艺术统一的一种独立艺术。

影视艺术从文学中汲取和借鉴了许多叙事方式与叙事手段,文学的各种体裁都曾经直接对电影产生过巨大影响。影视艺术从绘画、雕塑中借鉴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绘画强烈的造型意识,对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的处理手法深深影响着影视画面。音乐成为影视作品概括主题、抒感、渲染气氛、展现环境、创造节奏的重要艺术手段,影视歌曲成为影视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这一长于抒情的听觉艺术元素,大大丰富了影视艺术的感染力。

2.红色经典影视教育对其他学科学习的支持。影视作品必然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自然知识、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还要接触到各历史时期、各文化圈及许多题材、体裁、风格、形式各不相同的艺术作品。通过欣赏影视作品,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长知识,开发智力。一方面,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借助声画并茂、直观形象的电视,获得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和有效的传播。另一方面,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观众又通过电视这种媒体,找到了学习和欣赏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的一条捷径。

如今,加强红色经典影视教育势在必行。同时,红色经典影视教育要与时俱进,注重理论研究,又密切联系实际,把握好时代的脉搏,重视影视教学效果。新形势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更新观念,用素质教育理念武装头脑,严谨治学,勤于耕耘,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艺术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萍:《新媒体与创新》,《电化教育研究》,2001(6)。

2.唐明明:《“红色经典”影视剧改编热潮的重新定位与当下意义》,《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9(1)。

3.张法:《“红色经典”改编现象读解》,《文艺研究》,2005(4)。

4.苗鹏、姚书志:《以红色经典影视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课程》,《电影评介》,2009(14)。

5.张晓兵:《和谐社会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分析》,《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 2008(5)。

6.刘清华、解世杰、董亚杰:《红色经典影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电影评介》, 2009(4)。

7.张园园:《论“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电影文学》, 2008(18)。

8.任志明、黄淑敏:《消费文化语境中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再审视》,《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