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育 重要性
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的讨论已经不再是新鲜话题了,但是“时谈时新”,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一直没有停过,究其原因不外乎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以及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综观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儿童文学中的营养,包括美感、情趣、想象以及情感却没有能够被儿童很好的领会和吸收。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刻的民族精神的沉淀。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就是儿童期,因为这一时期人的接收能力最快,儿童期的学习又大多在小学阶段完成,所以小学语文就成为小学阶段教育的重中之重,基础之基础,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儿童文学出现于五四时期,五四时期的民主科学理念奠定了儿童文学的发展方向。那么儿童文学究竟是什么呢?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专为儿童创作、编写或为他们所喜爱又适合他们阅读和欣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和小学教育阶段的学习者属于同一人群,所以应该说从接受者的角度看,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学习者处在接受学习教育的最初阶段,因此儿童文学对他们的影响有可能是终身的,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笔者认为儿童文学在“资源”方面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课内和课外两方面。
第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宝贵的资源
周作人在他的《儿童的文学》的演讲中说,所谓儿童的文学就是“小学校里的文学”。在他看来,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同义语。著名的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泉根教授也认为:“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体两面’之事。如何为少年儿童提供品质优美的精神食粮,使他们感悟文学之美、母语之美,促进民族下一代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无疑是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共同的文化担当和终极目标。”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促进儿童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儿童文学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儿童文学的语言简洁、明确、规范、活泼,这些特征对心智还未发展成熟的儿童来说是很重要的,儿童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自然而然语言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第二,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延伸
除了课堂教学外,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的语文学习规律, 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可以使儿童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有助于读写能力的提高。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会在阅读的思考中获得乐趣并在阅读与生活的积累中获得发现, 从而促进其读写能力的提高。儿童诗的阅读, 能使儿童掌握诗歌带韵律的节奏感;英雄故事的阅读, 能从小就培养儿童良好的品格;儿童小说的阅读, 可以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科学幻想作品的阅读, 能够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儿童文学对儿童本身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认知作用
认知作用,就是说通过儿童文学帮助儿童了解社会和人生。初步地认识社会是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可以说儿童文学是儿童认识社会和人生提供范本和模式。高尔基在童年时代就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 对他日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有着重大意义。他在《我怎样学习》中深有体会地说:“每一本书就像阶梯的一小级, 每攀登一级, 我就愈脱离动物走向人—走向更美好的生活的理想, 到达对于这种生活的渴望。”儿童文学的任务就是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 借助孩子形象思维的特点, 帮助他们认识广阔的世界。
第二,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的教育手段是通过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影响和感染孩子, 用文学和艺术的美去打动孩子的心。不仅要让孩子从理性上获得认识, 在感情上更要有所触动, 产生深刻的印象, 受到强烈的感染,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得到教育。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艺术形象具有感化孩子心灵的力量, 对于少年儿童的思想、性格、意志、理想和兴趣爱好等的影响是强烈而深远的。
第三,审美作用
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儿童文学不仅应依循美的规律, 使作品充满各种形态的美,更应该强调艺术的美。用儿童文学来培养孩子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陶冶他们的情操, 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安徒生的童话《野天鹅》中的艾丽莎, 不仅长得美, 而且还有一颗纯美的心。在解救哥哥的过程中, 她忍辱负重, 经受了种种考验, 从始至终地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这种感人的行为极其充分地展示了艾丽莎的坚定勇敢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 感染、教育了无数不同肤色的小读者。
第四,娱乐作用
好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愉悦人心的作用。快乐, 不仅能够振奋孩子的精神, 还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 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自信心的增强, 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成人在有忧愁和烦恼的时候, 需要发泄和排遣, 孩子同样也会有很多不顺心的事。学习上的压力、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误解、家长与之存在的代沟、自身的逆反,都会造成孩子的苦恼、压抑和焦躁。如果这时不让孩子宣泄和释放, 势必会使孩子形成心理障碍。那么, 具有浓厚娱乐性的儿童文学作品, 则为孩子提供了宣泄和转移的可能性, 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平衡与顺利发展。
综上可见,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意义重大。正是因为历史和社会的双重需要,儿童文学的发展亟需与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同步,儿童文学也亟待发挥其作用,帮助小学语文教育形成特定的教育模式,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教育资源和文化背景,这一份特殊的责任更促使儿童文学家不断地自我完善,以展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舞蹈教育 儿童时期 重要性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它表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应体现在各学科教育中。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发展的优势,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那么,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美育的中流砥柱,究竟在儿童时期起着什么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呢?
一、舞蹈训练在促进幼儿骨骼发育、提高孩子们的生理素质及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
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较嫩,可塑性强。从幼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再有,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通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经常性的舞蹈训练就跟有计划的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育,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速度,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因而,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生理素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二、舞蹈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综合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1.个性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舞蹈训练除了能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气质、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舞蹈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心灵美的人。舞蹈教育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
2.在鼓励幼儿自我表达、培养自信心方面的作用
首先,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自信心训练法”开展舞蹈欣赏。实践证明,这样训练幼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想法,可以有效地培养信心。其次,舞蹈是一种用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活动,笔者在舞蹈教育中着眼于让幼儿学习用动作表现情景。再次,我们应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孩子得到的肯定多了,无疑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形成活泼大方开朗的性格。
3.确立目标、培养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的品质。结合舞蹈教育,我们应引导幼儿确立这样一个目标:争取参加演出活动。这样的目标对幼儿来说是直观的,为此,孩子们会迫切地要求进步,努力地学习舞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第一,我们要根据幼儿舞蹈水平和坚持性差异,为幼儿制定出更具体的目标。第二,密切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尤其是注意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后,对幼儿的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
4.发展社会性
舞台舞蹈必须按既定的先后顺序出场、退场,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等待和轮流;换演出服装常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请求等待和轮流。所以,将舞蹈中的潜在因素挖掘出来,对幼儿表现出的社会性行为给予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帮助他们学会合作、分享等技能。
三、舞蹈教育在开发幼儿潜能、促进智力发展方面的作用
首先,舞蹈学习实质是右脑在做“体操”,右脑开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舞蹈艺术为人提供丰富想象力的广阔天地并给予了孩子们的“知觉促动”。遵循这一原理舞蹈教学应克服单纯传授技巧,而应把舞蹈教学过程变为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此外,舞蹈教师的评价应突出培养创新性的要求,充分尊重幼儿个性表达和创造自由。
四、舞蹈教育在培养儿童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作用
幼儿有着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甚至乍看起来不合乎常理的情趣,都是儿童世界的“真理”。我们有机地结合这一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充分协调幼儿的心理最活跃的因素,由被动变主动地探索、创新。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理解力,就会对幼儿的想象及创造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舞蹈艺术特有的感染力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集体观念与竞争精神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哓邦说:“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幼儿舞蹈以感情为中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灵,辨别真、善、美。舞蹈教育中以集体舞为大多数,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相互合作从而集体观念自然形成。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胜于苦口婆心的说理,学生会乐于接受,满足自我表现的心理。为此,合理组织各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六、舞蹈艺术是美的教育,是使幼儿学会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前苏联巴拉诺夫等于1981年编著出版的《教育学》这样写道:“美育是培养完全理解和正确鉴赏艺术美与现实美的才能的一种教育。”
舞蹈作为起源于最早的艺术形式,自然屹立在美育教育前列的科学理念已成共识,与各种艺术元素和谐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水平,提高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教育着手,利用舞蹈的优先位置,使美育教育成为新力支柱。
七、舞蹈教育是提高儿童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
音乐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俄国著名编导家罗扎哈夫说:“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没有音乐,编导无从下手,没有音乐,演员无法表演。由此可见音乐决定舞蹈。
综上所述,普及儿童舞蹈教育是培养他们对舞蹈美的感情、形体、动作的重要手段,是舞蹈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不仅能使儿童热爱舞蹈,使其形体、行为、举止、言谈等方面得到良好规范,乃至会影响他们一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起舞蹈教育的担子,充分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应该把舞蹈引入课堂,努力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相信舞蹈的普及指日可待,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体现点滴谈.山东教育网.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3]浅谈舞蹈的教育手段.中国舞蹈网.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23-57.
篇3
关键词:舞蹈教育 儿童时期 重要性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它表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应体现在各学科教育中。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发展的优势,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那么,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美育的中流砥柱,究竟在儿童时期起着什么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呢?
一、舞蹈训练在促进幼儿骨骼发育、提高孩子们的生理素质及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
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较嫩,可塑性强。从幼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再有,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通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经常性的舞蹈训练就跟有计划的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育,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速度,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因而,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生理素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二、舞蹈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综合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1.个性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舞蹈训练除了能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气质、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舞蹈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心灵美的人。舞蹈教育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
2.在鼓励幼儿自我表达、培养自信心方面的作用
首先,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自信心训练法”开展舞蹈欣赏。实践证明,这样训练幼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想法,可以有效地培养信心。其次,舞蹈是一种用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活动,笔者在舞蹈教育中着眼于让幼儿学习用动作表现情景。再次,我们应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孩子得到的肯定多了,无疑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形成活泼大方开朗的性格。
3.确立目标、培养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的品质。结合舞蹈教育,我们应引导幼儿确立这样一个目标:争取参加演出活动。这样的目标对幼儿来说是直观的,为此,孩子们会迫切地要求进步,努力地学习舞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第一,我们要根据幼儿舞蹈水平和坚持性差异,为幼儿制定出更具体的目标。第二,密切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尤其是注意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后,对幼儿的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
4.发展社会性
舞台舞蹈必须按既定的先后顺序出场、退场,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等待和轮流;换演出服装常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请求等待和轮流。所以,将舞蹈中的潜在因素挖掘出来,对幼儿表现出的社会性行为给予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帮助他们学会合作、分享等技能。
三、舞蹈教育在开发幼儿潜能、促进智力发展方面的作用
首先,舞蹈学习实质是右脑在做“体操”,右脑开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舞蹈艺术为人提供丰富想象力的广阔天地并给予了孩子们的“知觉促动”。遵循这一原理舞蹈教学应克服单纯传授技巧,而应把舞蹈教学过程变为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此外,舞蹈教师的评价应突出培养创新性的要求,充分尊重幼儿个性表达和创造自由。
四、舞蹈教育在培养儿童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作用
幼儿有着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甚至乍看起来不合乎常理的情趣,都是儿童世界的“真理”。我们有机地结合这一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充分协调幼儿的心理最活跃的因素,由被动变主动地探索、创新。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理解力,就会对幼儿的想象及创造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舞蹈艺术特有的感染力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集体观念与竞争精神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哓邦说:“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幼儿舞蹈以感情为中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灵,辨别真、善、美。舞蹈教育中以集体舞为大多数,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相互合作从而集体观念自然形成。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胜于苦口婆心的说理,学生会乐于接受,满足自我表现的心理。为此,合理组织各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六、舞蹈艺术是美的教育,是使幼儿学会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前苏联巴拉诺夫等于1981年编著出版的《教育学》这样写道:“美育是培养完全理解和正确鉴赏艺术美与现实美的才能的一种教育。”
舞蹈作为起源于最早的艺术形式,自然屹立在美育教育前列的科学理念已成共识,与各种艺术元素和谐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水平,提高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教育着手,利用舞蹈的优先位置,使美育教育成为新力支柱。
七、舞蹈教育是提高儿童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
音乐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俄国著名编导家罗扎哈夫说:“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没有音乐,编导无从下手,没有音乐,演员无法表演。由此可见音乐决定舞蹈。
综上所述,普及儿童舞蹈教育是培养他们对舞蹈美的感情、形体、动作的重要手段,是舞蹈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不仅能使儿童热爱舞蹈,使其形体、行为、举止、言谈等方面得到良好规范,乃至会影响他们一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起舞蹈教育的担子,充分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应该把舞蹈引入课堂,努力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相信舞蹈的普及指日可待,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体现点滴谈.山东教育网.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3]浅谈舞蹈的教育手段.中国舞蹈网.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23-57.
篇4
关键词:儿童;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6岁至14岁”[1]的儿童时代开展艺术教育是世界教育共通点,通过对儿童开展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增强儿童的感知能力,培养儿童对美的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增进儿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更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能力都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但是,历来对儿童的教育着眼点在于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人格与情感方面,专注于儿童日常行为的规范指导,而艺术方面的教育只是附带其中。本文就儿童艺术教育的审美特征,艺术教育与儿童教育的关系,儿童艺术教育与自然的关系,艺术教育与儿童所处的环境几方面加以分析。
1艺术教育的基本特征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和主要环节。“是指关于艺术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创作规律、鉴赏规律的教育。……还包括艺术实践、艺术创作技巧、手法的专门教育和训练。……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包含着美育的内容,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愉悦性等特征。”[2]因此,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为重点,并致力于艺术教育。美国政府曾颁布一项《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文件明确规定艺术对教育的贡献远远超出了其内部的价值,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并强调指出艺术是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断言“在教育中,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连接世间难以描述的和情感深刻的各种事物的桥梁。用最简单的话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3]进而系统介绍了艺术教育拥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另外法国和德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和艺术传统,这些国家都非常重视艺术教学的价值,都将普及艺术教育纳入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之中,使其成为国家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早在十九世纪初,达尔文就提出:“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对艺术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的另一部分———能够产生更高的意识状态的那一部分能力的———丧失。……事实上,失去这种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了幸福,而且还能进一步损害理智,甚至可能因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4]如今,我国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指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枯燥无味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全生命的教育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也极可能成为当代整个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改变之突破口。”[5]
2艺术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部分
儿童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艺术教育可以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陶冶情操,调节心情,启发智力,培养美育的独特作用。我国的艺术界和艺术评论家,平时研究和关注的也是关于艺术的问题,但多是针对成人的艺术,很少有人去研究儿童的艺术教育。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加以考虑。”[6]在他看来,尊重儿童兴趣和习惯,就是尊重儿童生长的需要和时机,如果急于得到生长的结果而忽视了生长的过程,那是极端错误的。儿童于主观上有欣赏艺术的本能,在自己所认知的艺术中寻找乐趣,得到的是精神的愉悦。在客观方面亦能得到艺术的欣赏,由感官感觉着事物之美,得到的是一种听觉、视觉和触觉的享受。儿童不论大小,都有爱好艺术的性情;换句话说,就是孩子也能欣赏艺术。儿童的艺术教育应当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和生理、心理成长需求,采取符合儿童要求和特点的艺术教育手段与方法,开展相应的艺术教育形式。
3结语
儿童的艺术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传播一种艺术的趣味于儿童的心坎,陶冶儿童的美感,从而进一步健全人格,完善人生。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的形成是教育的主要特长,其中艺术教育较之其他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一个受过崇高艺术熏陶的人,人格亦随之高尚。当代美学家鲍列夫指出:“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作用具有局部性质的话(例如,道德形成的是道德规范,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观点,哲学形成的是世界观,科学把人造成专家),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成完整的个性。”[7]换句话说,艺术教育绝不仅仅是激发各人的审美能力,对于人格的塑造,艺术教育的功能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它特别侧重于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心灵产生长久透彻、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最终趋于完美。在幼年时期就接收艺术教育的儿童,人格上的发展将会是日趋健全的,最终会走向完善自我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人民法院出版社法规编辑中心编.法律法规.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6.
[2]邱明正,朱立元.美学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79.
[3]美国.美国全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艺术教育国家标准[S].1994:3.
[4]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民族出版社,1985:21.
篇5
一、少儿舞蹈教育可促进少儿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发展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晓邦说:“艺术以他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幼儿舞蹈以情感为中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灵,辨别真、善、美。舞蹈教育中以集体舞为大多数,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相互合作从而集体观念自然形成。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胜于苦口婆心的说理,学生会乐于接受,满足自我表现的心理。为此,合理组织各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少儿舞蹈教育训练从生理上可以促进少儿的骨骼发育、提高少儿的生理素质及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首先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较嫩。可塑性强。从幼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再者,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一般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经常性的舞蹈训I练就跟有计划的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育,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速度,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因此,少儿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生理素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再者舞蹈训练除了能促进少儿们的身体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气质、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舞蹈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心灵美的人。舞蹈教育锻炼了儿童的意志,增强了儿童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最后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自信心训练法”开展舞蹈欣赏。实践证明,这样训练幼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想法,可以有效地培养信心。其次,舞蹈是一种用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活动,笔者在舞蹈教育中着眼于让幼儿学习用动作表现情景。再次,我们应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儿童得到的肯定多了,无疑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形成活泼大方开朗的性格。
二、基础训练是培养和开发学生肢体语言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基础训练就是严格的基本功训练,首先在少儿舞蹈教学中要解决和克服学生的自然形态,视学舞蹈的少儿,身体缺少“柔韧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表现为松懈、呆板、僵硬、不协调,因此。就必须通过舞蹈基本功训练,使他们克服自然形态的各种毛病,掌握正确的形态;训练其肢体的柔韧度,形成其各部肌肉的紧张、松弛的控制能力和各关节的柔韧力量:培养其音乐感和伴随音乐灵活、自如地运用手、眼、身、步四种动作的风格韵律。
三、在少儿舞蹈教学中笔者认为首先是民族舞蹈的培养和训练
篇6
关键词:文学;儿童文学;语文教育;文学教育;语言艺术
文学教育历来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中,由于学习者的接受特点,儿童文学在文学教育中占据着特殊位置,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中,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已引起了教育界的充分重视,在课程设计、教师培训I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现象。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编写新版小学语文教材时,将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教授的《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工作研究》作为整个教材编写工作的理论支持,同时在教材中选人多篇中外儿童文学的名家名篇。又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的儿童文学专业“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相关的教师培训课程,为教师编写儿童文学教材,向小学教师普及儿童文学理论知识,介绍儿童文学的内容、特点、功能、作用,介绍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作家作品等,组织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儿童文学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儿童文学修养”。此外,依据教育部2001年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中对小学一至二年级的阅读目标提出了lO项要求,其中第6项明确指出学生的阅读文类为“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由此可见,儿童文学的重要文体之一的童话、寓言已经受到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视与关注。根据有关学者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人教版、北师大版、江苏版与河北教育版的四种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文体在整个语文教材篇目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升,比如,人教版的一年级下册中,“童话文体的篇数由年版的7篇增加到2001年实验版的14篇,上升了个百分点,占到课文总数的4l%。儿童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文学在学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人类价值观的体现。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了解人类的历史与文化、弥补自身经验的不足。文学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德育、美育、智育等功能。具体地说:文学作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化,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精神感召力,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文学作品是人类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审美体验的集中体现,它可以传达给处在成长期的学生,并且经由学生自身的情感和经验内化为他们自己的审美体验;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创造,文学的欣赏需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需要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它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
由于文学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育、美育、智育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它应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常常提到,2l世纪呼唤新的人才观,那么,新型人才的素养应该包括一定的文学素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学素养也应该是一个健全的人的基本素养。文学历来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类早已认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许多世纪以来文学课就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以往,学生主要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习识字,或者学习外语——例如拉丁语,或者获得宗教知识,或者学习阅读方法。直到世纪,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文学教育才走上关注文学自身的道路。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体验、感悟和学会评价。
西方的母语教育一直有重视文学教育的传统,虽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日益感到应加强母语教学的实际应用色彩,但文学教育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一种共同的看法是在母语教学中把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加以区分,这和张志公先生提出的从初中开始在语文课之外增设文学课的看法是一致的。例如在美国,由全美英语教师委员会制定、对美国中小学的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英语教学纲要》(1982)指出:“英语研究包括语言知识本身,包括作为交际手段的英语应用的发展,以及对文学作品所表现的语言艺术的欣赏。”这份纲要把语言应用与文学欣赏区分开来,要求通过文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文学是人类经历的一面镜子,把文学当作与他人联系的方式,从与文学相联的复杂事物中获得洞察力。德国的母语教学分为德语课和文学课,法国也十分重视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教学。至于前苏联,十年制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采用两套教材,即俄语和文学。文学教材又分为《祖国语言》(一至三年级用)、《祖国文学》(四至七年级用)和《俄苏文学》八至十年级用)。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学遗产。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也是十分重视文学教育的,能够吟诗作赋一直是显示一个人有文化的重要标准,不过,传统的文学教育是和历史、经学教育等揉和在一起的。本世纪以来的文学教育则是作为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存在的,我国的语文教材中也选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1956年,我国曾经学习苏联母语教学的模式。把语文课分为语言和文学两科,并为此编写了两套教材——语言教材和文学教材。现在语文界一种普遍的看法是:1956年的分科是失败的。但是究竟失败在哪里,有没有合理的成分,却很少被研究。其实,即使那次分科教学不成功,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应有的位置。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当重新认识文学教育的地位、功能,应当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学教育。
二、从学习者的接受特点出发,儿童文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学教育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不论是从文学在人的发展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这一角度出发,还是从中外母语教学的历史演变来观察,文学教育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基础教育中,考虑到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审美趣味等特点,儿童文学应该成为文学教育的主要载体。
什么是儿童?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界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指专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精神生命健康成长服务并适合他们审美接受心理与阅读经验的文学。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对象正是18岁以下的学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体两面”之事。儿童文学理应成为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学资源。
儿童文学作为语文教学主体资源所具备的特别优势,来自儿童文学自身的性质与特征:第一,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指“在文学艺术领域,举凡专为吸引、提升少年儿童鉴赏文学的需要而创作的且具有适应儿童本体审美意识之艺术精神的文学。”儿童文学独立于之外,从本质上是因为它将儿童当作首要的读者对象,对儿童文学的儿童中心、儿童本位立场,儿童文学作家们都有明确的认同并反映于他们的创作中。特别是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认识到,为儿童写作并不是把成人的思想、信条强加给儿童,儿童文学必须要让儿童读者能够理解和领会,儿童文学的内容和结构都应该符合并激发儿童的兴趣,儿童文学作家必须了解儿童读者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征、思维特征与社会化特征。在具有文学才能的同时还需持有与儿童共鸣的思想和心绪。
作为儿童本位的文学,所有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都会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反映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尤其对于学龄初期的儿童,儿童文学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是其它品种读物不可替代、无法比拟的。
第二,儿童文学是具有教育性的文学。
虽然儿童文学已不再被视为教化儿童的工具和手段,现在的儿童文学也摆脱了过去教育和想象矛盾冲突的处境,教育性还是隐含在儿童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之中,当然,人类社会,包括儿童文学世界,对教育的理解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天赋、智能和体能;培养对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联合国》所载各种原则的尊重;培养儿童对其父母、自身的文化背景、语言和价值观、居住国的民族价值观、原籍国以及不同于本国的其它文明的尊重;培养儿童本着各国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群体以及原为土着居民之间的谅解、和平、宽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会里过有责任感的生活;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事实上,早在公约签订之前,世界儿童文学已经多样化地呈现了上述理念。与19世纪的儿童文学相比,20世纪的儿童文学明显更具有社会的、文化的责任感,注重沟通儿童与现实、历史、未来的联系,注重向儿童表达人与人相互问的平等、友爱、宽容、理解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培养和增进儿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以全面促进儿童精神和个性的成长。儿童文学之所以和先进教育思想同步,因为它是人类提供给后代的精神产品,传达着社会的理想,也凝聚着人类最进步的文化和文明,即使儿童文学不再承担宣传成人的思想、向儿童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的任务而转向想象和娱乐,但其陶冶性情、培育心智的作用,它对儿童审美的熏陶和浸染,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
小学的语文资源,需要直接呈现给成长期的儿童,对思想性、教育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这一点上,儿童文学已经具有明显的优势。与此同时,由于儿童文学向儿童传达的多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美德、共同理想,不会受到意识形态的专制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儿童文学在传播、交流方面享有更为广泛的自由,儿童文学这一资源也因此更为丰富,应用上更为便利,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
第三,儿童文学是特别重视语言艺术的文学。
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的资源优势还突出表现在语言方面。儿童文学和一样,都是语言的艺术。在文学中,语言是第一要素,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文学的材料,文学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艺术风格和个性,都必须通过语言呈现和表达。由于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文学,因而对语言美有着更高的要求。
俄罗斯着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专门为乡村儿童写作,这位语言大师吃惊地发现,他需要花在语言上的功夫比创作作品时更多。为了让故事字字句句都做到“精彩、简洁、淳朴,最主要的是明确”,他转而向民间文学学习语言,努力让自己的故事语言“明确、清晰、美丽和温和”。实际上,儿童文学的语言必须把简明、规范和鲜明、生动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这样才能吸引儿童,让他们感悟到语言的艺术魅力、感悟到文学语言的艺术美。从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显示了其本民族语言特有的个性,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成为儿童学习语言最理想的范本。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的各个年龄段,都直接参与儿童的语言学习。学龄前期,儿歌、童话、故事,由教师或家长以口头讲述方式提供给儿童;学龄初期、中期,儿童则自主阅读童话、小说,在口语、书面语言两个领域,儿童文学对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都非常深刻。
小学语文作为为儿童开设的基础教育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特别强调语言学习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针对我们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即使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也开始注重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生需要直接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通过具体的语言学习活动,掌握本民族语言运用的能力。在语感、整体把握,在人文与工具的统一方面,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较之一般的语言材料,优势相当明显,也更形象、更生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主动性。大量的调查证实,小学阶段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都有从小阅读儿童文学的经验。要将小学评议建设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推动小学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评议学习,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重视开发和选用儿童文学资源,以促进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四,儿童文学是传递人类价值的文学。各国的儿童文学当然也是具有意识形态性,“有着自己明确的美学原则”,但同时也反映一些共同的国际主题,如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和平、国际理解、种族和解,儿童们阅读安徒生的美丽童话,并不只是度过愉快的时光,他们也从中自觉到做人的准则,以及作为人改变必须承担的重担责任。“希腊儿童文学作家洛蒂.皮特罗维茨在1986年日本IBBY发言中也强调,儿童文学是一座桥梁,是沟通儿童与现实、儿童与历史、儿童与未来、儿童与成年人、儿童与儿童之间的精神桥梁,在这个“桥梁”的概念中,包含了理解、抚慰、拯救、引导等不同的功能。在社会道德的价值上,儿童文学中传达的也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等。
结语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曾谈到,童话往往成为构建人性的重要方式,如果幼年时期受过相同童话的熏陶,那么在人格最根本的部分,仍保持着共同的成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儿童文学在人文性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儿童文学在陶冶性情、增进美感,对儿童情感、态度恶劣、价值观产潜移默化的影响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从而在语文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55.
篇7
关键词:儿童 艺术 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对艺术作品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开设艺术课程,艺术作为一门必修课的基本原理不仅建立在理解一个笑话这样的能力上,正如一些作家、学者、思想家、教育家所提到的,而且还建立在许多能力之上。
艺术是人类最基础、最通用的语言,他不是虚伪,而是交流中的必要的一部分。我们必须给予我们的孩子知识,以理解文明国家那些最深刻的艺术作品。 ――欧内斯特・博耶
艺术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完整的组成部分。 ――纳尔逊・古德曼
哪种观点是合理的艺术教育方案的特点和应有的效果呢?当艺术作为基础课程中的固定课程被实施时,儿童艺术教育又该怎样发展呢?著名教育哲学家哈里・布劳迪提出来如下问题并对此做出来有力的评述:“在普通教育中艺术的作用是什么?”他指出:如果艺术对平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把艺术纳入到中小学教育的正规课程中就不应该有什么问题。如果艺术课程只是学校紧张功课之外提供给儿童的一种有趣的或好玩的娱乐的东西,那么,布劳迪就认为在学校的课程中就不会有艺术这门课程的位置。每个儿童都能够从一书中获取许多美好的经历。儿童的大脑是一块白板,是要等待接受老师的灌输吗?有没有不同的学习教育的方式?是被动的接受,还是主动的去探索会更有效?
一、早期哲学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1. 十八世纪的一位哲学家让―雅克・卢梭,他的哲学思想就曾影响过早期的儿童教育。“教育的自然福音”是卢梭在《爱弥儿》中所体现的对教育的观念,深深的影响了现代的教育理论。他在书中尝试着描述一个教育体系,描写了爱弥儿和他的家庭教师的故事,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他强调书面知识的重要性,提倡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兴趣爱好,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应与每天的日常生活相关。儿童就是儿童,卢梭还提出让儿童在自发的活动中去学习,他认为儿童天生便是学习者。
还有许多的教育家,强调学习者要主动参与到周围的社会中去,要动手操作各种实物。
2. 美国的哲学家约翰・杜威被看做是“进步教育之父”,在20世纪初期的教育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小时候上艺术课的时候,课桌都是一行行整齐的摆放在教室里,死记硬背是学校标准的教学模式。杜威特别关注学习者与周围环境以及与他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教育是有连续性的,把教育看作是经验再创造的继续。他在著名的教育著作《民主与教育》中明确表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自己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找别的目的,把教育做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他要人们不要因养成社会效率而抹杀儿童青年的天性・・・・・・教育历程的本身也是发展个体禀赋的圆满结果,教育的目标只是作为导向和指引的。基于对教育者本身的重视,杜威反对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他指出”以为只要是眼睛常常望着课本,使儿童常常听着老师的话,就是求得完善知识的秘诀吗?”他认为灌输式教育方法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教育即成长”;成长的第一条件,是未长成的状态・・・・・・“未”字是一种积极的情境,并不是仅仅虚无或匮乏的意思。”他肯定了这种未长成的状态是充满能动性和潜能的,不是一味的灌输就能使之充分发展。
二、儿童在艺术发展中的阶段
儿童创作和理解艺术的能力适合他们在生活中的认知、情感、社交、身体等方面变化的同步发展,儿童在这几个发展阶段的进步是发展心里领域最重要的内容。为了顺应儿童的发展特征,应把学校的学习环境搞得更适宜一些,如:在教室里安排一些学习活动区,让几个儿童在那儿创作、学习。
儿童艺术绘画发展大致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动手操作阶段(2~5岁);第二阶段,符号创造阶段(6~9岁);前青春期阶段(10~13岁)。这三个阶段中艺术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当儿童受到教育,对成人艺术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后,他们艺术作品中的一些特征就会改变。教育会改变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对老师在道德和伦理上的高要求将确保他们给儿童生活中带来的变化是正面的、可行的,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发展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存在一个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对之影响很小后没有影响。
第一阶段是儿童动手操作材料阶段。孩子开始探索重复制作,他们能够画出一个完整的圆形,并随心所欲的重复这个形状,表面上看去好像是很随意的方式在操作,但不久,操作变得极其有序,知道他们对自己所做的标记给出一个名称为止,当儿童创造了这些标记图案和组合,并不断的将他们重复使用时,随意的操作就变得更加有控制。儿童用各种线条做标记,如垂直线、水平线、对角线、曲线、波浪线和锯齿线等,儿童一旦有了概念,就会在许多情况下用草图形式表现出来,并在草图上留下部分空间,等有了其他新的概念时再加进去。艺术创作的最初阶段就是这里所说的“动手操作阶段”。“操作”,这个词指的是儿童运用新材料进行初步艺术探索和实验的一个整体阶段,这些新材料包括泥土、积木、金属、化纤等。当儿童用这些材料做实验并获得经验后,他们在动手操作阶段中就会有所进步。
第二阶段是符号创造阶段。早期的符号用心理学家鲁道夫・安海姆的话说,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他只是供儿童用来代表各种事物。有了涂鸦的基础,孩子才形成了这种图解符号。最初的简单符号可能代表的只是儿童的任意选择,但当他们制造符号的能力提高后,就会创造更为复杂的绘画符号。我们得承认儿童的符号不是这个世界的复制品,儿童使用的材料会影响他们的符号制造。换句话说,就是儿童在这个阶段画他们所知道的,而不是画他们所看到的。
第三个阶段是前青春期阶段。这一阶段发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交上的变化时,前青春期的儿童与符号创造阶段的幼儿会产生分离。虽然前青春期的儿童仍然天然地好奇和富有创造力,但他们学会了更加谨慎。当儿童在概念上变得更加复杂,对青少年的世界更加了解时,那些使前青春期的儿童感兴趣的话题会在这些年间大幅度的扩展。这个时期的儿童除了有可能进行涂鸦外,即兴的绘画实际上已经消失了。在这一阶段儿童更愿意接受各种艺术创作形式的教学,他们想知道艺术家是如何处理大小、远近、重叠等的布局关系,以及表示空间的线条的结构问题等等。
三、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创作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全面发展都会起到非常有意的作用。艺术能为儿童提供发展他们内在创造力的手段,同时,还能将他们的情感、社交和审美自我融入其中。所有的儿童既有创造力,也有艺术鉴赏力,而创造力和艺术鉴赏力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出来的。对于儿童来说,艺术是一种手段,用他们所有的感官进行学习和表达,艺术创作会增强儿童对外界世界的敏感度,是用艺术特有的方式提供了一种表达情感和形象思维状态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易晓明.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儿童艺术教育的人文化建构[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陈世秀.神奇的儿童艺术教育:用艺术点燃孩子成功的火焰[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4]杨吉华.儿童艺术教育实例精选》[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5]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编.全国优秀幼儿艺术教育活动课例评析[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 (斯洛文尼亚)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刘悦笛, 许中云译.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篇8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第一种是“简笔画”教学法。一些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 范本,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儿童的作品犹如 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画娃娃则大都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房子则三角形加长方形。固定的造型,规定的色 彩,千人一面,毫无生气和创造性。
第二种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教师擅长于某一画种,如水墨山水,或水墨花鸟画。所教的弟子则反复 训练这一技法,以致于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培养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小画家,或是能画出“徐悲鸿 的马”“齐白石的虾”的所谓“神童”。
第三种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这些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就 是为了将来孩子考专业院校而最终成为画家。于是过早地将专业院校的课程硬搬过来对付天真活泼的孩子,机 械地让他们画静物、画石膏、画素描,去临摹成人的作品,讲一些连专业院校的学生都弄不明白的绘画规律和 高深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打瞌睡。画出的作品,只是功夫扎实的课堂练习,缺少“灵气”。以上教学 法则重点都在知识技法上。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儿童在学绘画时,要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知识技法是美术课的主要 内容。但是,学习笔墨技巧并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教师如果只教授知识,技法,教得再好, 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二流教师,所办之培训班充其量只能叫做“技法培训班”,还算不上儿童美术教育。既然叫 儿童美术教育。“教育”两个字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就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首先,教 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儿童 得以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思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把儿童的 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点:智慧成长、 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 成长。”这对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是很有启发的。
具体来讲,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这是基于儿童美术教育是美 育、其目的不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让他们 从小学会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 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使他们的心身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篇9
虽然在人类文化发展历史中,绝大多数的思想家们都承认舞蹈的重要作用,但在注重语言、科学思维发展的现行教育体制下舞蹈教育很难走入学校教学的推广领域。大多数孩子只能通过校外教学机构来获得舞蹈教育的机会。直至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活泼开朗的性格和求知的欲望。”儿童舞蹈教育得到了应有的关注。随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战略性意义逐渐受到重视,舞蹈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内容与形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我国教育领域开始重视舞蹈教育的普及,2007年9月1日起,由教育部组织创编的《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推广,在学校教育范畴将舞蹈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各种层次的学校逐步开展。
一方面让舞蹈教育走入普通教育之中,一方面继续抓专业舞蹈教育使之不断规范,在舞蹈学员的年龄及文化结构上做了细致的规范和要求,使专业院校的人才发展更加合理,发挥舞蹈艺术的社会作用。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来,舞蹈教育虽没有纳入学校课堂教学体系,但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小学的音乐、体育等课堂中我们能看到参与其中的舞蹈教学活动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诚然,相对于整体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近几年来儿童舞蹈教育进程并没有很大程度地推进。全国政协委员、北师大教授庞丽娟在一项调查中发现,75%的教师存在教育能力的不足或缺乏。就温州地区而言,据温州市教育局2008年2月统计,温州市现共有幼儿园1508所,在园幼儿25.1万人,专任幼儿教师15410人;全市现有小学998所;小学学龄人口557299人,在任教职工32113人。庞大的学龄儿童团体,突显了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的迫切性。广大家长开始十分重视儿童艺术方面的早期培养,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舞蹈教育也日益被人们所关注。校内舞蹈教育的贫乏及不规范促生名目繁多的儿童舞蹈特色班、舞蹈培训中心。虽然,儿童舞蹈教育在温州已经被广大家长所接受,各类培训机构逐步在发展壮大。但舞蹈培训机构因缺乏对舞蹈教育意义的真正理解,加上孩子家长对舞蹈技能的要求,大多数舞蹈教育机构还是沿袭专业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模式,都仅限于关注学生掌握的专业舞蹈知识和技能。在舞蹈教学的全过程中问题重重,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规范的教法,也没有系统的教学大纲,又不具备自编教材的能力,这就形成教师与教材问题的复杂性。因此,规范性成为目前温州市儿童舞蹈教育的首要问题。素有“歌舞之乡”美称的温州,舞蹈艺术教育的普及和重视一直受到国内舞蹈界的关注,近年来培育出了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辉煌的历史为我们带来荣誉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新时期的思考。这些优秀的专业人才大都是按照专业演员的模式来培养的。由于长期以来总是把舞蹈教育的目的单一化为培养专业舞蹈人才,并且各教育机构把舞蹈教育的影响力看成是只有通过舞蹈专业人才及其专业作品的成功才能实现。从而忽视了舞蹈教育提高受教育者身心素质及。忽视了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与形式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意义与价值。调查温州市不同地区不同性质幼儿园、小学、培训机构儿童舞蹈教育现状,发现存在问题,研究适于新时期艺术教育总则的有温州特色的儿童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信念,提出相应对策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更好的开展普及教育,利用温州的“歌舞文化”养润新时期的儿童,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适应温州地区儿童舞蹈教育教学模式应进行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研究基础性工作,对于温州儿童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儿童舞蹈教育机构的儿童、教师以及儿童家长对温州舞蹈教育的了解和认识情况,从不同角度了解他们对温州现行舞蹈教育在内容、方法、理念、信念等发面的评价,总结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为温州儿童舞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使师生、家长重新认识儿童舞蹈教育,在进行舞蹈审美教育的同时,对温州儿童舞蹈教育行创新,结合温州“歌舞之乡”的优势,总结适于当前艺术教育总则的具有温州特色的儿童舞蹈教学。发挥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与形式重要地位与作用、意义与价值。发挥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的成功教学及社会感召力进行新理念的推行。给传统的温州舞蹈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以已经在温州受广大家长普遍认可的儿童舞蹈教育为例,总结成功的舞蹈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运用于其余艺术教育领域。发挥舞蹈教育的“领头”作用,带动温州儿童艺术教育全面发展。只有对各式各类的培训中心在教师专业认证、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提供有可依据的标准,让温州市整体儿童舞蹈教育“有章可依”,温州地区儿童舞蹈教育才能有更好的可持续发展。舞蹈教育作为素质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然成为全面塑造完整人格的有利手段。舞蹈教育的普及,不仅能让儿童在“文化中的舞蹈艺术”中得到全面的审美体验与实践,而且能够提高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于实现儿童身心完善发展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教学方法
1引言
作为我国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育在塑造人格、提高审美等方面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儿童是我国的花朵,是我国的希望和未来,为了更有效地健全我国少年儿童的人格及提高他们的审美观就必须要加强对儿童的艺术教育,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所以,当前幼师在进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时就必须要跟随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地创新其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推动我国幼儿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2.1未正确认识学前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的学前舞蹈教育舞蹈教学中存在部分的幼儿园在设计教学课程时并设置独立的舞蹈教学,且舞蹈教材也相对较为落后,幼师在开展儿童的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时仅在一些音乐游戏的活动中进行一些简单的舞蹈教学,而未真正地发挥出舞蹈教学的具体作用等问题。幼师在开展音乐游戏时,一般对儿童的动作具有一定的要求和规则,这些动作的作用、内容及形式等在某些程度上与幼儿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有一定的关联,虽然幼师们在把握音乐的节奏、性质等属性进行培养儿童的音乐素质和节奏感,能够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表演能力、想象力、记忆力及感受力等,但如果幼儿园过度地采用音乐游戏来代替儿童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就说明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2.2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儿童学前教育的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且对学前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灵活的组织进而安排教学任务,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们的全面发展[1]。但在当前我国儿童的学前教育中,部分幼师在教学时仍然采用相对落后的教学方法,且教学模式也较为单一,在开展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时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满足当代小朋友们的需求。
2.3幼儿园舞蹈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优秀的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质量与幼儿园自身的舞蹈教育师资力量息息相关,幼儿舞蹈的创作、训练、辅导及演出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舞蹈老师的教育与指导。当前,虽然我国的学前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幼儿园内舞蹈教育的师资力量依旧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幼师们缺乏系统的舞蹈教育、缺乏专业的舞蹈教材及缺乏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化的教育知识,从而难以满足当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要求[2]。
3提高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
3.1幼师们在教学时要树立正确的舞蹈教学观念
虽然儿童的年纪较小,但幼师们在教学中也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3]。同时,幼师们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以鼓励和表扬为主,从而有效地激发儿童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此外,幼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也要加强与孩子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与学生们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3.2幼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不断地提高儿童学习舞蹈的兴趣
学习兴趣也就是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它是学生们主动学习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情绪状态。由于儿童的控制力较差,所以幼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有效提高儿童学习舞蹈的兴趣,从而提高儿童学习舞蹈的动力。此外,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也要采用较为简单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使儿童更加容易理解。例如幼师在舞蹈教学时可以通过利用讲故事的方式肢解舞蹈动作,方便儿童更加容易理解记忆。
3.3选择合适的舞蹈教学教材
幼儿园在设计舞蹈教学课程时也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来选取合适的具有教育性及艺术性的舞蹈教学教材。另外,幼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也要结合班级儿童的实际情况选择从结构到风格、从体裁到形式及从歌词到音乐等都合适的贴近儿童生活认识的教学内容[4]。同时,教师也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仔细地观察学生,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去学习舞蹈。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舞蹈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它对儿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幼师在进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时要加强对幼儿审美心理、审美能力以及对舞蹈兴趣等方面的培养,加强对幼儿创造性及自主性等方面的培养,从而更有效地完善儿童的人格、净化儿童的心灵及陶冶儿童的情操,让孩子们在学习舞蹈时去发现美、感受美。同时幼师在进行学前教育舞蹈的教学时也要不断地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幼儿们学习舞蹈的兴趣,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文斌,周念丽,方俊明.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J].学前教育研究,2014,(1):11-18.
[2]朱妍妍.论学前教育专业民族舞蹈创编与素质教育舞蹈推进的意义[J].大众文艺,2014,(13):225-226.
[3]田萍,田丰,熊金波.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音乐的选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6):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