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次贷危机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造成次贷危机的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造成次贷危机的原因

篇1

关键词:形成原因;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互联网技术及其他新兴产物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了。在此一个大的背景下,美国经历其经济迅速发展的黄金阶段,进一步巩固了它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领导地位。但是在进入21世纪后,由于受到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以及恐怖事件袭击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全面萎靡的漩涡之中,市场经济一片萧条。随即美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及经济措施救市,银行大幅度降低存息率以及调整基准利率等。国家的强力介入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美国经济开始趋于稳定,房地产行业一片繁荣。然而,从 2004 年开始,美国政府突然调整经济政策,短时间内大额度提高了银行存息利率。这一松一紧的政策对经营房地产借贷业务的金融机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再加上一些投资机构的盲目介入进一步恶化了经济局势。先是美国本土经济受到巨大的冲击,紧接着北美、欧洲、亚洲的各国也受到牵连,一场新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本文将在此大背景下对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作出讨论。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

1.相关国家政府机构没有履行好其职责,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力度不够。20年代末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金融行业一片繁荣。在这个大背景下,不断有新的金融辅助工具开发出来并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这些金融工具就像一个无线的巨大网络把各种金融机构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各行业的划定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这势必增加相关机构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难度。无法及时对各类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及采取相应的措施。由于缺乏了政府机构的监管以及政策指引,无形中扩大了整个金融行业的市场风险。因而相关国家政府机构没有履行好其职责,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力度不够,对金融市场监管不力成了这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客观原因。从以前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美国政府在对市场经济的掌控力度不够,缺乏对市场经济的有效引导。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美国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存在重大缺陷。自上世纪90年末,美国的市场经济就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高速发展、各金融行业之间密切关联。但由于美国政府对金融行业是实行的各类型行业分开监督管理的政策。而负责监督管理的各个政府机构基本都是各自执行,行业监管之间配合力度不够,致使在对金融行业的监督管理过程中出现许多漏洞。对不断衍生出来的金融工具管理不够重视,而且在监管过程中,没有及时丰富监督管理标准与准则,造成监督管理标准过于单一。

2.消费观念问题。在美国,政府是大力提倡民众合理消费的,但由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越来越追求生活享受,过度消费现象日益严重。但由于民众的收入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其消费需求,只能通过抵押房屋建筑及其他物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随着时间推移,需求越来越多,而原有的债务在没有进行有效处理的基础上不断添增其他新的债务,再加上美国政府对这种现象没有进行有效的节制,而是通过不断对外向其他国家出售债券,获取大量外贷以满足其国民不断增长的日益消费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外发行的外债越来越多,同时国家购买能力与支付水平已经不能持平,造成国家信用不断下降,加快了这场次贷危机的爆发。

3.不合理的货币体制。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元为主导的新的国际货币体制。开始之初,由于有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这套货币体制在帮助欧洲各国经济复苏以及稳定全球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稳定和多元化发展以及美国经济的衰退,这套体制本身暴露出诸多弊端,也越来越不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当前的货币体制制约了全球经济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形成了由小部分发达国家影响着全球经济走向的局面,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两极分化造成了全球经济严重不平衡的现象。而那“一小部分国家”多为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现有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存在很大的缺陷,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就是其中一点。在这种背景下,就很容易产生因部分国家的经济出现问题产生经济危机从而引起区部地区的金融危机进而波及到全球,形成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的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总的来说,全球经济的不平衡是这次次贷危机发生的客观原因之一,而造成这种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前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制。

4.其他原因。这次因次贷危机而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各国经济都产生巨大了冲击,尤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受影响最大。而次贷危机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政府没有通过正确的经济政策和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的引导,加剧了本国市场经济发展不稳定性,留下经济隐患。加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应用,虚体经济迅速发展膨胀,形成经济泡沫,大大加剧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

二、影响

次贷危机是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它对国家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对国家经营的影响上。次贷危机对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它打乱了原有的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金融行业的混乱,银行倒闭,各投资借贷机构提高投资标准,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纷纷破产,国家外贸和以及出口也是大受打击。市场经济一片萧条,国家经济陷入萎靡状态。与此同时,因为经济问题所衍生出了的其他问题同样可怕,比如就业问题,由于企业大量倒闭,出现了大量人员失业的现象,市场经济不景气,短时间内找不到工作,这些人员便没有经济来源,迫于生活压力,势必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社会治安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三、总结

综上所述,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国家应加大对市场经济的掌控力度,相关政府机构做好对金融行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各政府机构之间密切配合,做好金融行业的监管工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要正确引导民众的消费观念,鼓励合理消费,杜绝过度消费。

篇2

一、 外部性与信息不对称:金融监管产生的内在原因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下,每一个微观市场和整个经济可以达到一般均衡,从而导致资源配置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然而现实经济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些理想化条件很难成立,因此,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也就很难实现。“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

多种情况可以导致市场失灵,但对于金融市场失灵而言,在笔者看来,主要原因在于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换句话说,实施金融监管就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重点消除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 外部性与金融监管。在实际经济中,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成员带来损害,而不用对此担负必要的成本,这被称为经济活动负的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例如在公共场合吸烟会对他人的健康构成危害;但如果经济活动对社会成员带来好处,而自己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就是经济活动所谓正的外部性或外部经济,例如自己辛苦种植的花园会让邻居赏心悦目。关于外部性另一种更学术化的描述是,“当不同的人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相互关联时,则他们就相互施加了收益或成本,收益和成本的这种非意愿性转移,就是‘外部性’”。

“如果外部效应出现,市场就不一定能产生资源的帕累托有效率供给。然而,其他一些社会机构,例如法律体系或政府干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仿'市场机制从而实现帕累托有效率的”。政府采取措施对于负的外部效应进行规制(征税、禁令等),而对正的外部效应进行提倡(补贴、精神鼓励等)。

金融市场的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一是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主要是金融企业)不遵守规则从而对其他金融主体产生的损害;二是金融市场失灵对整个经济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前者(所产生的损害)往往是以后者(所造成的消极影响)的形式最终体现出来的。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使得负的外部性充分展现出来。首先,次贷危机对美国房地产业产生重创,大量次级贷款的借款人无家可归,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业务量剧减,甚至破产、倒闭。其次,间接持有次级按揭贷款债券或参与承销、投资的美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也未能幸免,导致出现融资成本提高和信贷紧缩等问题。第三,次贷危机使美国纽约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二”, 截至2008年1月末,次贷危机对美国股市形成了三次较大的冲击波,受此影响,全球其他主要股市也呈现出强势震荡的格局。第四,次贷危机对美国的投资、消费、贸易等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导致美国经济疲软。第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国次贷危机对欧盟、日本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是金融监管的缺失,而次贷危机所造成的负的外部性从反向表明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信息不对称与金融监管。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而资金融通,是指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资金的供需双方运用股票、债券、储蓄存单等金融工具调节资金盈余的活动。金融市场的主体主要包括资金供应者、资金需求者和信用中介。这三类主体对信息的掌握和占有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单个的资金供应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而信用中介和资金的需求者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金融系统具有内在脆弱性。当金融市场受到冲击时,信用之链遭到破坏后,引发的问题会因信息不对称而进一步放大并呈现递增性,识别有效信息的难度加大,从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例如,一家银行因为支付能力而引发挤兑潮并倒闭后,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民众恐慌,出现“羊群效应”,其他银行也会因挤兑而破产倒闭。由此可见,信息不对称是金融监管的另外一个内在原因。

从这次次贷危机来看,信息不对称是其迅速蔓延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信息不对称及金融脆弱性使得次贷危机的传染具有加速放大效应,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由于次贷证券化链条涉及到众多利益主体,使得次贷危机在诸多市场间的传染具有加速放大效应。其二,由于对冲基金的杠杆操作,使次贷危机传染呈现加速放大效应。其三,由于金融机构之间信任的缺失,次贷危机在其他国家和其他市场间也呈现加速放大效应,并最终伤及到了实体经济。

二、 效率与公平:金融监管追求的价值目标

任何一项管制都有其追求的目标,金融监管也不例外。金融监管的直接目标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弥补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缺陷,而价值目标或根本目标则是提高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维护金融市场各个主体的合法权益,即保证金融市场公平正义的实现。

1. 效率与金融监管。经济学中为多数人所接受的效率是指帕累托效率和卡尔多―希克斯效率。一般地,如果一点不能再使一方的效用增加,除非它使另一方的效用减少,则该点的状态便是帕累托最优,此状态下的效率最高。

篇3

关键词:次贷危机 救市 金融风险

一、次贷危机产生升级的过程

(一)房地产抵押贷款的特点与分类房地产抵押贷款具有收益较高、安全性较强、资金周转慢、流动性弱的特点。资产证券化把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转化为证券,使信贷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消失,可以激活沉淀资金、提高资金周转率、分散市场风险,具有、推动经济的作用。根据资产证券化,贷款机构将房地产抵押贷款债权组成一个资产池,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基础,发行定期还本付息的债券,即资产支持证券MBS,抵押贷款借款人定期缴纳的月供成为偿付MBS本息的基础。在将MBS出售给投资者的同时,与MBS相关的抵押贷款的所有收益和风险都转给投资者,贷款机构流动性风险也得到了转移。按贷款的风险特征,美国的房贷市场分为三类:即优质贷款市场、“ALT-A”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优质贷款市场,主要面向信用等级高、收入稳定、债务负担合理的优良借款人,这些客户主要选用的是传统的15年或30年固定利率按揭贷款。次级贷款市场,主要面向信用等级低、缺少收入证明、负债较重的借款人。“ALT-A”贷款市场是介于优质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之间的市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是指美国金融机构向信用记录欠佳、无法提供稳定收入证明的低收入房屋购买者提供的贷款。次级贷款者的信用等级低、违约风险大,适用的贷款利率通常要高于基准利率2-3%。在低利率、高房价的情况下,次级贷款有更大的盈利空间。于是贷款机构开发出各种迎合低收入者的抵押贷款产品,这些抵押贷款产品的特点是,借款人在还款初期可以不必归还贷款本金,甚至连贷款利息也可以不完全支付。

(二)互联网泡沫破灭和低利率政策促使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繁荣21世纪初,为了减轻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1年“9.11”事件对经济的影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降息13次,在低利率的刺激下,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房价持续走高。在房价走高的背景下,即使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也可以通过出售房屋还清欠款,再凭借更宽松的条款获得新的贷款。鉴于此,为了争取更多的房贷客户以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美国各金融机构纷纷积极拓展比优质贷款更高收益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是指美国金融机构向信用记录欠佳、无法提供稳定收入证明的低收入房屋购买者提供的贷款。次级贷款者的信用等级低、违约风险大,适用的贷款利率通常要高于基准利率2-3%。在低利率、高房价的情况下,次级贷款有更大的盈利空间。于是贷款机构开发出各种迎合低收入者的抵押贷款产品,这些抵押贷款产品的特点是,借款人在还款初期可以不必归还贷款本金,甚至连贷款利息也可以不完全支付。例如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约定借款人在开始借款的三年、五年甚至七年内,按照较低的固定利率支付利息,之后按照逐年调整的利率付息还本。这些抵押贷款产品减轻了借款人还贷初期的负担,但几年后借款人还款压力会骤然上升,存在超过借款人还款能力以至违约的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信用较差,很难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以次级房贷为抵押品生成的债券MBS风险较高,难以获得AAA评级,根据美国金融市场的规定,保险基金、退休基金和政府基金等大型投资机构不能购买没有获得AAA评级的债券,这就限制了MBS的销售,进而限制了次级抵押贷款的流动性。为了增加次级抵押贷款的流动性,房地产贷款机构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开发出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CDO产品将次级贷款的信用风险分为优先级、中间级和股权级。优先级CDO风险相对最低,由风险偏好程度较低的机构投资者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购买。未评级至AAA的中间级和股权级CDO,由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等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机构投资者持有。这样,优先级CDO的信用等级被中间级、股权级CDO增强,CDO的需求扩大,高风险向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聚集。于是,出现了信用违约掉期CDS来分散评级未达AAA的CDO的风险。CDS是一种信用合约,签署CDS合约后,投资银行向愿意承担CDO风险的投资人分期支付违约保险金,当CDO没有出现违约时,CDS中承担风险的投资人无需支付任何成本便可享受保险金收益,当CDO出现违约,CDS承担风险投资人的损失。总之,美国网络科技股价崩溃使房地产成为新的投资市场,低利率政策使购房者预期房价会持续上升,即使到期不能偿付房贷,也可以通过出售房产或再融资来偿还债务。

(三)美联储连续加息引发了次级贷款市场风险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2004年美联储开始上调利率,进入连续加息周期。2004年至2006年,美联储170次调高利率,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至5.25%。次级抵押贷款多采用可调整利率形式,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由于加息对经济影响的滞后效应,加息初期并没有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任何影响,当加息的积累效应逐渐显露,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2006年第2季度以后,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房价持续下降,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再融资,拖欠债务比率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比率剧增。越来越多的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使得原本隐藏在房地产市场繁荣背后的次级贷款市场风险开始显现,并愈演愈烈。借款人违约,次级贷款出现呆账、坏账,次级抵押贷款发放公司已经不可能把手中的抵押贷款完全证券化。此外,违约率上升使得抵押贷款证券的信用风险增加,信用评级机构调低了相关的MBS和CDO的信用评级。抵押债权的市场价值大幅缩水,不仅造成投资银行购买的CDO资产价值下降,而且使商业银行要求对冲基金提前偿还贷款或增加保证金,同时,对冲基金出现严重亏损,投资人要求赎回的压力剧增。对冲基金只能通过出售持有的其他优质资产来增加流动资金,又进一步降低了对冲基金的收益率,促使投资人要求赎回、贷款者要求提前偿贷;同时,市场的“羊群效应”加大了对其他资产的抛售压力,引起对冲基金账面上的资产价值进一步缩水。

(四)次贷危机帷幕的拉开2007年3月13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宣称次贷市场出现危机,拉开了次贷危机的帷幕,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次贷危机的爆发。次贷危机即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危机,也被称为次债危机或次级房贷危机,是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违约、贷款机构破产、购买次级贷款证券的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引起的金融危机。从广义来讲,次贷危机有两层含义:一是发生在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领域的危机,简称次级贷款危机。相对于优质贷款,次级贷款的市场风险大、不能按时还贷的违约机率高。二是发生在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特别是以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发行的次级证券领域的危机。初级证券一般是指金融机构对投资者发行的证券,次级证券多指经过资产证券化发行的证券。

(五)次贷危机的蝴蝶效应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美国的30多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应声倒下,并很快殃及次级抵押贷款证券持有者。次贷危机的蝴蝶效应带动欧洲、澳洲以及亚洲等与国际市场联动性较强的金融市场集体跳水,不仅道琼斯指数持续下跌,日经、恒生指数也纷纷出现了暴跌行情。美国次贷危机逐渐升级为蔓延全球金融市场的一次金融风暴。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是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一个细分市场,只占美国全部抵押贷款市场的10%左右,但次贷危机却能够迅速影响到几乎整个金融领域,在全球范围内造成金融动荡。高杠杆资本运作、市价定价的会计记账方法,以及风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管理模式造成了次贷危机的升级蔓延。美、欧金融机构实施的是以市价定价的会计记账方法,参照市场上正在交易的类似金融产品的价格来确定所持金融产品的账面价值。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爆发、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市场价值缩水,会导致金融机构类似金融产品价值缩水,造成金融机构账面浮亏。A资产账面价值在本期内下跌,金融机构就必须在资产负债表上进行资产减记,那么在利润表上则出现相同规模的账面亏损。以市价定价的会计方法放大了金融机构的浮亏程度。是金融机构不断披露巨大资产减记和账面亏损的原因。金融机构一般都不同程度使用杠杆进行资本运作和资产管理。在资产价值上升时期,以风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采用的高杠杆资本运作,使得可利用资本大幅上升、信用规模大幅扩大、推进房地产市场价格不断攀升、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资产(MBS、CDO等)的市场价值不断上扬,整个金融市场出现了更大的繁荣;在资产价值下跌时期,金融机构实施的风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启动去杠杆化(Deleveraging)过程,要么出售风险资产来偿还债务、主动收缩资产负债表,要么通过吸引新的股权投资来扩充自有资本规模。如果采用出售风险资产的方式进行去杠杆化,同一时间内机构投资者大规模出售风险资产,会压低风险资产价格,引发市场动荡,造成金融机构尚未出售的风险资产的账面价值再度下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就会新增资产减记、利润表上就会新增账面亏损,浮亏程度继续扩大。此外,金融全球化使得次贷危机的风险在全球扩散。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欧洲、新兴经济体和石油出口国等都成为美国的投资来源国,海外投资者也持有很大一部分美国金融创新产品、金融衍生品。金融资产在全球范围内配置,风险也扩大至全球,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相关金融机构受次贷资产市场价值及相关金融证券市场价值(MBS,CDO等)缩水影响,损失巨大,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受到严峻挑战,各个经济体的金融安全面临重大风险。

二、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特点及救市计划

(一)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先低后高的利率政策和先高后低的房地产市场价格是造成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美国次级房贷始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开始快速发展。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试图通过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重振经济。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下调开始,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基准利率;到2003年6月下调至1%,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并维持了一年多。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导致了流动性过剩,推动了房地产业的持续繁荣,造成了次级住房贷款市场的过度竞争,贷款准入标准越来越低,次贷像滚雪球一样迅速膨胀,占全部房贷的比例大幅上升。从2004年7月开始,美国为了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将利率从1%提升至2006年6月的5.25%。同时自2005年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房价下跌。在利率上调和房价下跌的双重压力下,次贷违约借款人不断增加。2006年第四季度美国次贷不良率为13.33%,由于贷款违约率上升和房产价格下降,次债价格下跌,贷款机构的资金链出现断裂,次贷危机出现,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金融市场,造成全球金融危机。据统计,截止2008年2月,全球金融机构的次贷相关损失及资产减记总额达1810亿美元,标准普尔公司1月底预计,全球金融机构次贷相关损失达2650亿美元,瑞银集团2月底预计,全球金融机构相关损失将达6000亿美元。(2)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是导致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为资本流动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过度滥用又可能为经济体系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主要是住房抵押贷款产品创新、资产证券化创新、财务资产管理创新等,其中以资产证券化创新最为突出。资产证券化作为重要的金融创新工具,为美国房地产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过度滥用,把一些信用不好房贷户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也实施了证券化,并且次级房贷债券在发行过程中信息不透明,债券投资者无法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支付能力,这种债券不断积累,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的规模超过6万亿美元,即大约60%的住房抵押贷款实施了证券化,其中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规模大约1.4万亿美元,几乎与2006年底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存量1.5亿美元相当。这些次级贷款证券被美国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所持有。2007年3月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发表报告,宣称次贷市场出现危机,很快次贷危机演化成大萧条以来全球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截止2008年8月底,全球金融机构因次贷危机而核销的坏账已经接近五千亿美元。其中,亚洲金融机构主要是日本损失在240亿美元以上,中国银行的损失为31亿美元。据有关资料显示,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经济损失在一万亿美元以上。在次贷危机形成升级和爆发过程中,金融创新产品中的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以市场定价的会计记账方法,风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以及去杠杆化等创新产品,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不光彩的角色。(3)信息不透明和政府监管缺位是导致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首先是会计信息披露不透明,使投资者和债权人无法及时可靠地判断决策的成败。房贷机构一方面向购房者推销高风险房贷,另一方面向投资者推销高风险的衍生金融产品,当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被推销给投资者时,投资人并不了解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如同水中月、镜中花,“不识庐山真面目”,这就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其次是政府监管缺位。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共有七家,包括美联储、证监会、货币监理署、保监局等,在这种多重监管的体制里,监管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从次贷危机开始形成到最终爆发,时间隔了至少半年之久,这期间各监管机构并没有进行相关信息的沟通,无论是美联储还是美国财政部,都没有对这一高风险的贷款发出任何警示,从而失去了最宝贵的危机处置时机,这表明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对次贷危机监管缺失,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次贷危机的特点纵观次贷危机的过程和原因,与过去历次金融危机相比,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特点是:来的猛,时间长,波及面广,损失大,危害严重,私营企业国有化是美国救市中的一大亮点。

(三)美国式救市计划次贷危机引起的亏损和流动性紧缩导致欧美国家的金融机构收缩信贷、融资成本提高、难度加大,企业

生产和居民消费受到显著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滑。为了缓解次贷危机的冲击和恶化,2008年7月由美国国会参议院表决批准、众议院通过了一项总额3000亿美元的住房援助议案,主要有三大内容:一是批准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向陷入次贷危机的购房者提供总额3000亿美元的转按揭贷款担保,约40万购房者可以获得较低利率的抵押贷款,从而避免丧失抵押房屋赎回权。二是向社区提供39亿美元贷款,重组购房者债务,以政府贷款形式偿付剩余贷款;三是授权美国财政部无限度提高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的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以收购两房股票,同时建议成立新机构监督两房的投资行为,可以否决高管的薪酬安排。美国国会用政府计划的手段使40万无力偿还贷款的购房者获得政府担保和财政救济、使已技术性破产的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暂时纳入政府监管,以避免美国房地产业困境的加剧,给美国整体经济的增长和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灾难性后果。为了缓解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及其引发的经济问题,美联储作出“为了拯救华尔街金融公司,美联储未来提供的救市贷款将没有上限”的承诺,并采取了多项救市政策措施以增加市场流动性、缓解信贷危机。第一运用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首先下调联邦基准利率,美联储于2007年9月18日、10月31日、12月11日,2008年1月22日、1月31日、3月18日、4月30日连续七次下调联邦基准利率共3.25个百分点。其次降低再贴现率,扩大再贴现范围,延长贴现期限。美联储七次降低再贴现率,共3个百分点,并接受住房抵押贷款及相关资产等担保品再贴现,同时将贴现贷款期限由30天延长至90天。最后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向银行间市场注资,美联储先后21次向市场注资3717.5亿美元。第二,通过贷款拍卖、证券拍卖方式向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提供资金。美联储于2007年12月建立贷款拍卖机制,推出定期拍卖工具(TAF),目的是向临时流动性不足的商业银行提供资金。2007年12月至2008年4月,美联储通过10次贷款拍卖活动为商业银行提供600亿美元的资金。2008年5月美联储扩大了贷款拍卖规模、增加了用于贷款拍卖的抵押品种类、首次接受以汽车贷款和信用贷款为基础发行的债券作为抵押品。此前在2008年3月时,美联储推出“定期证券供贷工具”,暂时允许投资银行直接从美联储获得紧急贷款,并且金融机构可以用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从美联储换取美国国债,贷款期限为28天。2008年3月27日以来,美联储五次通过“定期证券借贷工具”进行国债招标拍卖,为投资银行累计提供2184.1亿美元资金。第三,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3月14日,美联储决定让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通过摩根大通银行,向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提供资金,缓解贝尔斯登公司流动性短缺危机。第四,协调国内金融机构,联合他国央行和金融市场出资救市。在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的协调下,2007年10月15日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团宣布共同组织成立一个规模在800亿到1000亿美元、名为“主要流动性增加工具”的特别基金,该基金为收购有问题的按揭证券资产提供融资,目的是促成以市场为基础的危机解决方法。2008年3月11日,美联储联合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宣布,联手向短期拆借市场注资以增加市场流动性、缓解全球信贷紧缩问题。从缓解次贷危机的冲击恶化到政策救市、市场救市、金融机构自救等举措,美国式救市展示了一个多种力量、各个层面的立体救市网络,其目的是恢复市场信心、稳定信贷市场、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三、次贷危机的启示

(一)明确金融风险和金融风险管理基本内涵,切实强化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资金的借贷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发生偏差,从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它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相关性、可控性、扩散性、隐蔽性和叠加性的特点。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周期波动、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市场竞争加剧、金融机构微观决策和管理的失误、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化、政治因素或自然因素等都会形成金融风险。按照不同的标准,金融风险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次贷危机的具体情况,按性质,金融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和国家风险。金融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实体在筹集和经营资产(主要指货币资金)的过程中,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监控与处置金融风险,用最低成本来最大限度地保障金融安全。金融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在识别和衡量风险的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置,以防止和减少损失,保证经营活动和货币资金筹集的正常稳健进行。对金融风险识别、衡量、监控和选择各种处置风险的工具、风险管理对策等各个领域的评估,构成了金融风险评价。金融风险评价是指对金融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分析评价风险处置对策的优劣和效果。金融风险管理对策是化解金融风险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和处置,分为控制法和财务法。控制法是指在损失发生前,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政策,对潜在风险进行准备、采取对策,达到消除各种风险隐患、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将损失降至最低的方法,包括有避免风险、分散风险和损失控制。财务法是指在金融风险发生并已造成损失时,运用财务工具,对已发生的损失给予及时补偿、促使尽快恢复的方法。只有明确金融风险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吸取次贷危机教训,规避风险首先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防范制度。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是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高度重视金融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风险,对于高风险投资要谨慎对待,对于国际金融市场要进行市场和产品的分析研究。同时,要加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健全内部风险管理机制,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其次严格市场准入标准,防止过度营销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源头,是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为吸引客户放松了市场准入标准即贷款条件,对无法提供财力等证明文件、信用及收入情况不良的客户推出多种浮动利率的贷款产品。在加息周期中这种“先松后紧”的还款方式加重了客户负担,导致大量违约事件发生。过度营销使借款人市场准入标准松动,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因此,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需要加强的是:加强对借款人的资信审查,包括工作单位、收入水平、家庭情况;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评估方式进行改进,要求借款人提供收入证明以及单位、职位、学历等证明文件;防止操作风险的发生,确保贷款用途的真实性;加强贷后管理、注意风险信号、及时发现问题、关注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营销手段要适度,不能强调收益、淡化风险、误导借款人,对于过度负债的借款人,应给予适当的风险提示。其次,切实强化金融监管。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维护信用、支付体系的稳定,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保证金融机构依法经营,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金融机构的盲目经营。其主要有分业经营、分业

监管和混业经营、集中监管模式。美国次贷危机反映了金融监管的体制缺陷,说明了跨市场金融风险在金融创新背景下越来越强,以至拥有最复杂金融监管体系的美国金融安全网,都无法阻止次贷危机的发生。在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过程中,许多金融业务是在金融监管之外的,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制度设计会带来新的风险,采取功能监管模式更有利于防范金融创新导致的金融风险。但金融监管体系不应过于庞杂,应把功能监管当作金融监管的主体。再次,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管理工作,解决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从微观经济学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之一是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计信息披露的缺乏造成信息不对称,使投资者和借款者无法及时准确的做出判断,使贷款公司向购房者推销高风险房贷的同时,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推销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充分的会计披露是资本市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法和制度设计,具有危机预警功能,要求准确、及时、完整、公开。征信系统的建立和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程度、杜绝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后,成立公正、准确的评级机构。信用评级的公正性、准确性是投资决策的关键点。从次贷危机前后看,评级机构的评级不够准确、存在误导,因此加强评级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为了维护经济安全,应该重点扶植、培养具有较强评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可以构建内部信用评价体系、开发内部评估模型、提高对国际投资的内部评估能力、减少对外部评级机构的依赖程度。

篇4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风险监管;金融危机;次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20701

公允价值的确立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对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产品,应根据交易价格来确立公允价值;第二层次: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产品,应以同类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者采用有客观参考价值支持的价值模型来确立;第三层次:针对第一、第二仍不能反映其价值的金融产品,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和市场情况来确立。

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已经得到国际金融界的广泛接受和应用,主要原因就是公允价值更具有信息相关性,它能够及时、公正、透明地披露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现金流入和潜在流出。金融监管机构也可以以此对市场进行风险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

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同时也存在着不足。首先它的假设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定义中假设其所计量的金融产品存在一个可观察到的、公开的活跃的市场。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这种交易市场并不是总是存在的,大部分的资产都会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不满足这种要求,在这次金融危机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假设并不是永远成立。其次,在估值方面它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而且缺乏必要的内控监督,这在第三层次最能得到体现。再次,公允价值计量无法有效对冲和熨平宏观经济波动较大的预期。公允价值计量往往会助长宏观经济景气下的乐观预期,增大经济悲观下的悲观预期。一旦处理不当,由此产生的多米诺骨牌式效应很容易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性。

自从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随着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如MBS、CDOs的价格持续下跌,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对其计提减值,进而导致市场稳定性不足,定价功能缺失,因此一些金融机构和银行家认为此时采用公允价值导致金融机构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而此时资本监管要求更为严格,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市场失灵导致公允价值计量不再具有可靠性,还会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放大问题,引起社会恐慌,而社会恐慌进一步造成金融产品价格下降,从而产生显著的顺周期性效应。

针对这些情况,一些学者指出金融机构是想将公允价值会计作为其替罪羊,试图转移公众视线,逃避其机构内部经营决策错误,次贷危机实质原因是由于一些金融机构追逐利益的贪婪而忽略了它蕴涵的巨大风险,引起长期被忽略的次贷产品风险的集中爆发。次贷产品设计复杂,很少有人能看懂,即使没有根据公允价值准则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次贷产品的市场交易价格也照样会下跌。而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信贷体系的无限扩张和信用衍生工具的过度应用以及市场监管的不力,跟公允价值计量更无直接关系。

尽管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饱受质疑。但事实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时候确实会增加了金融机构浮亏的程度,比如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经济运行良好的时候它也增加了金融机构浮盈,所以我们不能就此完全否决它的价值。我们承认在某种程度上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确实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绝对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更不能因此否定公允价值计量。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决不能解决金融危机的问题,而目前也没有比它更完美的计量方法。所以,与其不停的对其批判,不如积极的从现实角度完善它,进而使其能更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黄世忠.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财会通讯,2008,(11).

[2]黄学敏.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J].会计研究,2004,(6).

[3]田园. 基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8).

篇5

金融脆弱性的研究正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内容包括金融脆弱性的原因分析、金融自由化趋势与金融脆弱性的关系以及金融危机方面的研究。

(一)金融脆弱性的产生原因

经济主体的内在机制是信贷市场脆弱性的主要原因。明斯基从企业角度研究信贷市场的脆弱性,提出了“金融脆弱性假说”,认为信贷市场上的脆弱性主要来自于借款人的高负债经营。克瑞格从银行角度研究信贷市场的脆弱性,提出了“安全边界说”,指出银行不恰当的评估方法是信贷市场脆弱的主要原因。

信息不对称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源。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而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进一步加重银行危机。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借款人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及存款人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在前者的情况下不正当激励和道德风险是造成金融机构困境的重要原因,而后者诠释了存款人的“囚徒困境”银行挤兑的原因,说明金融是建立在集体信心基础上的,如果市场信心崩溃,金融机构是脆弱的。

宏观经济不稳定是金融市场脆弱性的主要原因。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不稳定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尤其是股市价格过度波动,而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及其联动效应往往是金融市场脆弱性的重要根源,风险积聚到一定条件下则形成危机。而引起资产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则是市场集体行为非理性导致的过度投机。

(二)金融自由化与现代金融脆弱性的关系

金融市场膨胀发展之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渐渐脱节,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暴露出金融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金融自由化更加激化金融体系固有的脆弱性:

利率自由化导致银行部门的风险管理行为扭曲,从而带来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

混业经营使资本市场的波动极易冲击银行体系,导致金融业稳定性削弱。除证券业外,房地产业也是高风险行业,历史上,多次金融危机都与房地产投机有关,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

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但随着新市场和新技术的不断开发,许多传统风险和新增加的风险往往被各种现象所掩盖,给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卡特(1989)指出,金融创新实际上是掩盖了日益增长的金融脆弱,金融创新在整体上有增加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倾向。金融衍生品具有极大的渗透性,其风险更具有系统性、全球性特征,打破了银行业与金融市场之间、衍生产品同原生产品之间以及各国金融体系之间的传统界限,从而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传播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不断增加。

资本自由流动使国际资本日益显示出游资的特征,它们通过杠杆原理控制巨量资产、造成金融市场的巨大动荡、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使经济泡沫化、汇率无规则波动、货币政策失灵以及传播扩散效应,造成整个国际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加。

(三)金融脆弱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则演变为金融危机

金融脆弱性理论说明了金融体系自身的特点和缺陷决定了金融脆弱性的必然,而金融活动的外部性加剧了这种脆弱性。但由金融脆弱性到金融危机还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演化过程。当经济发生变化或突发某些事件造成信心逆转、前景暗淡到达某种“触发点”时,就爆发金融危机,当全部或大部分指标——利率、汇率、资产(证券、房地产)价格、企业偿债能力(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变化,便意味着金融危机的发生。次贷危机就是金融脆弱性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突发表现。

次贷危机中现代金融脆弱性的集中体现

(一)银行“非理性亢奋”是次贷危机的根源

现代银行制度决定了银行的冒险冲动。一方面,银行业是高负债经营行业,股权资本占资金来源的比例非常小,具有典型的“内在脆弱性”,如果资金的投资利率超过债务利息率所获得的好处被股东所得,一旦出现损失则股东以出资为限承担有限损失,因此冒险所获得的收益无限,而风险有限;另一方面,银行保险机构为银行提供的保险承诺进一步激励银行的道德风险冲动,而且多次银行危机使人们认清政府一定会伸手救助,使存款人逐渐丧失了对银行的监督积极性。因此,现代银行制度主体缺陷所造成的金融内在脆弱性是次贷危机的源头所在。

银行向风险群体提供了超过收入承受能力的贷款。次级按揭贷款的借款人往往属于低收入、高按揭、收入证明缺失的高风险群体,按照以往优惠市场的标准他们根本不可能获得融资拥有住房。银行在利益驱动下为他们提供了高风险的融资,获取比优惠级抵押贷款高2%~3%的利息。

(二)“房贷泡沫”破灭是次贷危机的导火线

随着美国经济流动性过剩特征的显现,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至5.25%,翻了两番半;2004年-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从2007年开始,59%的贷款月供增加25%以上,19%的贷款月供增加50%以上,2006年浮动利率的次级按揭贷款逾期近15%。自2006年2季度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负增长导致的抵押品价值下降,进一步加重还款压力,致使不堪重负的购房者抛售房产,房价继续走低。宏观经济变化挤破了“房贷泡沫”,金融脆弱性积累到一个触发点,次贷危机爆发。

(三)以“费用”为激励的证券化链条印证现代金融体系的道德风险

资产证券化使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日益融为一体。虽然银行部门的风险可以通过证券化分散到资本市场,但因证券化融资各环节较银行融资的延长,信息不对称加剧,以道德风险为代表的金融脆弱患也随之增加,进一步印证了现代金融脆弱性理论的核心命题——市场经济内含金融脆弱性。

就抵押贷款证券化链条来看,其关键有六个主体:政府、借款人、贷款机构、住房GSE、评级机构、投资者;四个环节:一是贷款环节,二是贷款转让并打包形成证券环节,三是评级环节,四是销售环节;以及三个委托关系:一是政府委托住房GSE实现其公共政策;二是政府委托评级机构实现其信息公开目标并充当金融市场“守门人”的角色;三是住房GSE委托银行提供高质量的信贷资产。

在各个环节中每个利益主体目的各不相同,政府希望住房拥有率提高、金融系统保持稳定;借款人希望利率成本降低;贷款人希望通过证券化分散风险并获得更多的服务费;GSE购买打包贷款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担保和服务收入;评级公司则希望获得更多的评级收入;投资者希望投资安全并达到一定收益。

道德风险就存在于信息不对称中的利益角逐。首先,银行在贷款之后将抵押贷款出售,违约风险已不重要,这使它对贷款的质量关注下降,而发放更多贷款,银行则可以获得更多的服务费收入,并且银行还会进一步做出逆向选择:出售高风险的抵押贷款来转嫁风险,而将优质资产继续保留;其次,住房GSE在从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实现政府的公共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政府的潜在信用支持与各种优惠条件来谋取高利润;第三,评级结果是评级公司为证券销售颁发的“许可证”,政府通过评级公司来实现公开信息的目的,但政府并不直接向评级公司付费,评级公司是向债券发行者收取评级费,因此评级公司的利益来源为证券发行的数量。

上述以“费用”收入为激励的证券化链条使得贷款信用标准一再放松,证券化各个环节的机构对于长期贷款的质量失去了监督激励作用,抵押贷款质量下降、抵押债券数量增加、风险上升,金融脆弱性加大,甚至导致住房GSE、评级机构和贷款银行三者形成有意识的“共谋”来实现各自的利益。由此可看出在特定的信息结构下,金融市场通过经济主体自动的理性选择及行为变化,形成金融脆弱性。一旦某一链条发生断裂(房价下降),潜藏的风险势必浮出水面,引起次贷危机。

(四)金融创新在金融脆弱性不断积聚中掩盖了金融危机

明斯基(1986)认为,“用不着分析金融资料本身,仅仅金融层次的增多以及撇开流动性的新金融工具的发明就是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加的明证”。一方面,那些深受青睐的低(零)首付,可调整利率的住房贷款创新产品掩盖了房地产市场日益增长的脆弱性,因为预期房价永远上涨的前提下,只要能及时将房子出手就可以控制还款风险。因此,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虽逐步积累,但同时也被悄悄掩盖起来。另一方面,证券化衍生工具的复杂性使风险评估和监管更加困难,各种金融机构通过衍生产品被捆绑在一起,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使风险更快在各个金融机构间扩散。

我国应采取的“抗脆弱性”措施

目前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我国经济增长减速的情况下更要采取措施缓解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在挤出泡沫的过程中稳定房地产市场。受次贷危机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回归理性,泡沫被逐步挤出,但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大起大落,矫枉过正,谨防银行不良资产抬头。

警惕热钱外逃、短期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虽然我国资本项目并未全面开放,但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中国资本市场也受到一定影响,表现出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同步下跌。某些热钱会撤资回国“保驾”,出现外逃,我国应积极关注人民币汇率,避免汇率大起大落。

缓解世界经济低迷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次贷危机将造成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需求下降,这首先通过外贸渠道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目前在外贸与投资双降的情况下,内需是拉动经济的必然选择。虽然我国已出台庞大的政府投资机会,但仍需保证措施落到实处。

结论

从历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虽然金融危机表现在金融市场,但其来源和归宿都必定是实体经济。因此,采取措施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是避免金融危机、缓解脆弱性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唐旭.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二)[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RichardScottCarnell.HandlingTheFailureOfAGovernmentSponsoredEnterprise[M].WashingtonLawReview,2005

篇6

【关键词】股市下跌 政府救市 次贷危机

一、股市下跌的原因

上证综合指数从去年11月份最高的6124.04点开始调整,一直调整至目前的2900多点,其下跌的有各种原因,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之前股市泡沫的理性回归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其他的因素包括地震和原油价格上涨也对股市产生了一定的下跌压力。

1.之前股市的泡沫

2007年以来,我国股指、股价快速上行局面的出现。有诸多因素的支撑:我国宏观经济多年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股权分置改革等各项市场制度进一步完善,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步伐加快,企业和家庭资金充裕,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存在。这些因素为我国股市发展提供了机遇。

然而,股市中的是存在较大的泡沫的,2007年6月以前,大量业绩平平甚至亏损的上市公司在各种题材、消息的作用下,股价攀升较快,有一定的结构性泡沫;之后,大盘蓝筹股则发力上涨,并带动指数迅速攀升。但是蓝筹公司的股价已经快速脱离其基本面,市盈率高达六七十倍,甚至一二百倍。一般认为大盘蓝筹股的合理市盈率应该在25 到30 倍,可见“蓝筹泡沫”已经相当庞大。

2.美国次贷

从宏观经济基本面来看,美国次级危机减小了对中国商品的进口需求,对中国银行业造成影响,从而对中国整体的经济基本面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资本面来看,美国次级危机导致国外资金回流,从而使股市出现调整从投资者的预期和信心来看,股市出现大幅调整,增加了股市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减少了投资者信心,导致其更大程度的调整。

(1)次贷危机对经济基本面的影响

①对出口的影响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放缓将导致中国外部需求明显下降,出口面临重大挑战受次贷危机的拖累,美国经济去年第四季度已经显著降温,其制造业、住房领域、就业和消费等均在走软。受美国经济降温和次贷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也开始减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近日下调了其对今年美国及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测。而与此同时,美联储持续大幅降息拯救经济的行为也导致美元的加速贬值。美国经济放缓和美元贬值二者共同作用,将给我国出口增长带来重大挑战。我们的最新实证研究表明,如果美国进口下降10%,中国出口将下降3.5%;如果同时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10%的话,中国出口将下降7%;而若汇率升值的幅度为20%的话,中国出口将下降10.5%。外需下降无疑对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构成挑战。

②对银行业的影响

中国银行业在次贷中的直接损失较小且是一次性的。

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直接影响并不大,目前涉及次贷相关产品的国内银行只有中行、工行与建行这三家,而根据公开批露的信息,截至2007年12月31日,这三家银行持有的次贷相关资产的面值分别为49.90亿美元、12.26亿美元、10.62亿美元(三季报数据)。这一金额与这三家银行的总资产及总股本相比都不算高。以持有次贷产品最多的中行为例。中行持有的全部次贷相关资产折算成人民币也就大约364.54亿人民币。而中行2007年的税后利润为560.29亿人民币,即使中行次贷相关产品全部损失也不会导致其全年业绩出现亏损。而工行和建行则因为对次贷产品投资比例更小,即使全额计提准备也不会影响其2007年税前利润的8%。总体而言,由于国内银行业投资海外次贷产品的总量有限,且都没有使用杠杆,因此,目前的损失完全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而且目前来看次级债危机对持有次贷资产的中资商业银行的影响是一次性的,已经属于沉没成本,并不会对其未来的经营活动产生太多的影响。

(2)次贷危机对心理和预期的影响

资本市场是一个信心市场、心理市场和预期市场。因此,市场的负面预期甚至可能通过资本市场的“羊群效应”进一步放大。这一现象在次贷危机中得到进一步证实。虽然中国股票市场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但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日益加强,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的联动效应和心理影响可能进一步加大。由于次贷危机导致市场对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信心下滑,加上中国资本市场前期上涨幅度较大,自身内部也存在技术调整的要求。当次贷危机引发全球股市动荡时,中国不但未能幸免,甚至成为全球跌幅最大的市场。上证综合指数从去年11月份最高的6124.04点开始调整,一直跌至2008年3月20日3516.33点的近期最低点,调整幅度达到42.58%。同期我国香港恒生指数的最大跌幅也接近40%。中国资本市场的调整幅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及全球股市的平均幅度,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次贷危机通过信心渠道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可能要远大于其对实体经济的实际影响。而随着次贷损失进入集中暴露期,国际资本市场给A股市场带来的震荡可能会更加频繁。

3.地震

总的来说,地震会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影响较为局部,对于整个股市的影响不大。

股票市场可能受到不利影响,由于震中位于边远山区,且工农业生产规模不大,四川地震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比较有限。

可能会有的一些局部影响:

(1)四川地区是猪肉生产大省,但由于主要产猪地区在川南,因此对生猪生产并无太大影响,目前值得担忧的是由于交通运输受影响,因此生猪外运将受到制约,进而造成猪肉价格继续上涨,使得CPI 上行压力很大。今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4 月份CPI 数据为8.5%,同时央行上调了存款准备金0.5 个百分点至16.5%,继续采取紧缩政策。对于高企的通货膨胀和紧缩的货币政策,不得令我们对宏观经济继续保持谨慎。

(2)地震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不一,但66 家川渝地区上市公司停牌显示地震对资本市场心理影响巨大。地震对上市公司影响总体判断为,主营业务在震区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水电、旅游等行业的上市公司影响较大,因此,对于震区外的同类公司构成利好,比如震区外的旅游类上市公司存在替代的可能性。灾后重建机遇的上市公司里,机械细分子行业。

4.原油等商品价格上涨

原油等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资源价格扭曲导致相关行业亏损,另一方面,是通过PPI输送通货膨胀。

(1)资源价格扭曲导致相关行业亏损。目前,在国际原油价格已经突破150美元大关的情况下,我国原油、天然气的价格虽已有所提升,但与国际市场的平均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央行在《2007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指出:“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可能增大短期通胀压力,但如果改革推迟,扭曲逐步累积,损失可能更大。”尤其是成品油和原油价格倒挂,电、煤价格上升机制不合理的问题,已经造成电力、石化两大行业巨额亏损。

(2)通过PPI输送通货膨胀。PPI则主要受输入性通胀的影响,跟随国际市场上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亦步亦趋。

受高油价影响PPI中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创出新高

自去年10月份以来,受美元贬值、需求旺盛和国际投机资本炒作等因素影响,在国际市场上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出现暴涨,由于我国对这些商品的外来依存度较高,国内相关产品价格也水涨船高。今年5月份,PPI同比上涨8.2%,为3年多来的新高,离历史高点2004年10月(8.4%)只有一步之遥。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9.2%,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中涨幅更大。

二、政府是否应当救市

总的来说,这次股市的下跌是理性回归和许多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基本面没有发生巨大的改变,而且并没有蕴含巨大的危机。从长期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可能反而或导致资本流入,使股市上涨。原油价格造成的影响会减轻,而地震更不可能频频发生。所以,因此政府没有必要救市。另一方面,处于转轨市场的中国,更需要的是政策的透明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而不是让投资者有救市的期待。

1.美国次贷危机可能导致资本流入,使股市上涨

虽然,短期内由于发达国家流动性的局部紧缩导致资金部分流出新兴市场国家。但长期来看,全球流动性过剩并未完全逆转。而且由于近期美国等国家货币政策的持续放松,还可能为未来全球流动性的进一步过剩埋下种子。就中国而言,次贷危机可能导致未来流入中国的资金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这一方面是因为美联储持续降息,美元在加速贬值。而中国由于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强,市场有进一步加息的预期,中美利差倒挂的进一步扩大,会吸引更多投机资本的流入。另一方面,尽管现在次贷危机使得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出现了信贷萎缩和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但是世界范围内仍然存在包括石油美元、财富基金等大量资金在世界各地寻找投资机会,资本的趋利性使得其会避开处于动荡中的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印度这样高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成为资金寻求新的增长机会的目标市场。

2.原油价格上涨造成的影响会减轻

一方面,政府正在推行资源品价格改革,因此,相关的行业在长期中受到的影响将会减小。另一方面,目前的原油价格已经达到历史新高,远远超过过去一百年的平均价格,很有可能会下跌,所以其影响也不会是长期的。

3.处于转轨市场中的政府角色

中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这就决定了既不能用简单的救市政策去强化市场和投资人的政策依赖,又不能简单地推卸政府促进市场平稳健康转轨的责任。股市是信息市,因此最关键的是要在转轨过程中保持政策的透明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所以,中国证券市场坚定不移的方向是市场化和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中国资本市场的强大与发展和股指特定点位无关。牛熊总会交替,但股市和股指长期会向上走高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不用什么高人指点。实际上,只要证券市场改革、开放的方向坚定,步骤稳妥,政策透明,股市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就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透视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管理与研究,2007,(11).

篇7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成功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旺盛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中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1.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自然提高,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2.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3.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19时开始升值,到4月末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2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8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0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性的行业都嚷嚷着要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具体有四点:

1.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2.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的时候,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也很脆弱,就到泰国去了,在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

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赌博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3.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4.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辩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翀.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尹中立.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李翀.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何东.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

篇8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成功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旺盛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中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1.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自然提高,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2.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3.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19时开始升值,到4月末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2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8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0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性的行业都嚷嚷着要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具体有四点:

1.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2.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的时候,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也很脆弱,就到泰国去了,在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

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赌博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3.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4.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辩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翀.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尹中立.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李翀.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何东.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

篇9

关键词:次贷危机;蝴蝶效应;宏观调控;次级债券;浮动利率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多来次贷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蝴蝶效应,引发全球金融海啸,从而演变成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美国一打“喷嚏”,全球都跟着“感冒”。那么,究竟什么是次贷危机,以及引发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一、美国次级房贷的现状和特点

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所谓抵押贷款,是指借款人以一定的资产(如房产)作抵押所获得的贷款。在美国,通常根据信用质量,将房屋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以及次级抵押贷款。在这三类贷款中,优质抵押贷款达到或基本达到了美国相关政府支持机构(GSE)规定的标准,具有良好的信用品质。

次优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有两个共同特点:贷款标准低、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

次优抵押贷款即“ALT-A”贷款,全称是“AlternativeA”贷款,它泛指那些信用记录不错或很好的人,但却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这类贷款的信用质量好于次级,并且大体能够接近最优贷款的标准,被普遍认为比次级贷款更“安全”,其利息普遍比优质贷款产品高100到200个基点。据高盛研究报告数据,2006年新发放抵押贷中13.4%为Alt-A抵押贷款。

次级贷款的借款人通常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并且,还款额与收入比(PTI)超过了55%,或者贷款总额与房产价值比(LTV)超过了85%。

除了贷款标准低以至于信用风险明显高于最优贷款之外,次级和次优贷款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这与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占绝大多数的优质抵押贷款形成了鲜明对比。据估计,在优质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和次优抵押贷款中,浮动利率贷款所占的份额分别为20%以下、85%和60%左右。根据高盛研究报告数据,2005年和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规模分别约为6450亿美元和6000亿美元,2006年新发放抵押贷中20.1%为次级抵押贷款。引发这次危机的主要是近几年发放的次级抵押贷款,并很可能波及到次优抵押贷款。

二、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探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内部机制缺陷是根本原因

1.日益扩大的低端抵押贷款规模是危机的始作俑者。低端抵押贷款规模迅速扩大,将市场推向非理性繁荣。在巨大的利润的诱惑下,许多金融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在楼市升温期间,这些贷款的风险并不高,因为即使违约,金融机构也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出售房屋避免损失。

在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后,这些金融机构(主要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通过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形成一系列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如抵押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等,将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转嫁给投资者。随着风险的转移,这些金融机构回收贷款占用的资金,继续扩大放债规模。

2.放贷机构和投资者的贪婪是这场危机的前提。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一般贷款利率高2%~3%,在巨大的利润面前,放贷部门以及次级债投资者们“见利忘险”,忽视风险管理。一方面放贷机构为了能大量发放、持有次级债,推出各种高风险的次级贷款产品以吸收更多低收入家庭购房。比如只付利息抵押贷款、零首付、零文件等方式贷款。由于放贷机构忽视风险管理,导致一部分人有机可乘。另一方面,放贷机构故意实施“猎杀放贷”行为。放贷机构故意向借款人片面强调高收益性,而对高风险性闭口不谈,导致借款人不知道利率波动对自己的还款额会产生什么影响。当危机爆发时,借款人由于利率高涨、房价下跌而不能按时还款,放贷机构遭受巨额损失甚至破产,从而殃及债权人。

(二)政府宏观调控不力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

为了应对网络泡沫的破灭和“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经济的巨大冲击,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实行低利率货币政策。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1年到2004年间高举降息大旗,连续13次降息,并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了46年的最低点1%。低利率政策的实施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刺激贷款买房,直接导致大量流动性资产涌入美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这极大的促进了美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危机的隐患,孕育了房地产的“泡沫”。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通货膨胀的压力死灰复燃,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又先后17次加息,2004年到2006年两年间,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1%上调到5.25%。还款的成本随着利息的上升而日益增加,本金滚利息,雪球越滚越大,还款者压力越来越大。

美联储主导的贷款利息剧降据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很多人在政策诱导以次贷低息的方式买房,而后又出现高息还款困难,购房者不能按时高息还款,后果是直接导致了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为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埋下了伏笔。

(三)房地产市场的失衡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2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10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让那些原本想靠卖房子还贷的炒房者措手不及的是,房价下跌到靠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并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波及全球,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

当房价上涨时,抵押贷款市场资金链上所有产品的状态均为高收益低风险,放贷部门通过将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将贷款的风险转移出去并将回收的资金以发行更多次级抵押贷款的方式来扩大放贷规模以获取高额利润。金融机构则根据这些衍生产品为基础,创新出新的“再衍生”产品。经过层层循环,使越来越多的本无力购房居住的消费者加入次级贷款借款人的行列。这样从最初的房屋消费者、放贷机构到专业融资机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到最终金融产品的投资者都严重忽视风险。结果是只要其中某一个链条出现故障,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并迅速波及其它环节,一旦购房者无力偿还债务,那么从放贷机构到专业的融资机构,直至最后的投资者都会蒙受巨大的损失。

(五)借款人的经济状况不良和市场流动性不足是危机爆发的基础原因

次级贷款市场存在先天缺陷,后天营养不良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次贷借款者主要对象是收入低,没有良好信用记录,甚至有过破产信用记录的借款者,借款给这类人而产生的次级贷款市场本身就存在先天缺陷。在经济繁荣时期,借款者可以通过房产的升值作为抵押;然而,当经济环境恶化时,这类借款人由于经济条件恶化而无法按期支付欠款,违约率较高,造成次贷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也较大,这便是次级贷款市场的先天缺陷。事实上也如此,随着美国利率升高、房价下降,越来越多的次贷借款人难以承受房贷负担,从而引发违约。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约有2000亿美元的次贷利率面临重置,次贷损失可能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流动性不足问题导致了次级贷款市场后天营养不良。当美国经济处于通货膨胀加速阶段,美联储不得不以更快的速度加息以缩紧银根时,许多贷款者入不敷出,大量次级按揭贷款变成坏账。在这种情况下,大银行不再继续向住房按揭贷款公司提供融资,住房按揭贷款公司面临破产遭遇。

(六)次级债券的信用评级机构失职是重要原因

信用评级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投资风险,增加市场透明度。然而,评级机构的核心业务却存在着利益的冲突:被其评定的客户付钱购买自己的信用等级,但使用这些评级结果的却是投资者。在市场繁荣时期,信用评级机构为了承揽更多的业务,有时候通过提高信用评级的方式来讨好客户,这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所有的次级贷款债券中,大约有75%得到了AAA的评级,10%得了AA,另外8%得了A,仅有7%被评为BBB或更低。事实上,2006年第四季度次级贷款违约率达到了14.44%,2007年第一季度更增加到15.75%。Alt-A和次级债两类证券的违约率可能会随着美国房价的大跌而急剧增加。由于为投资银行发行的各种创新工具提供评级是评级公司业务的主要收入,因此,评级公司很难对按揭贷款证券MBS给出中立的评级判断。

(七)官方态度的暧昧成了危机爆发的温床

2001~2002年间,美国次级债因新经济泡沫的破裂而导致短期拖欠率上升,但美联储官员不仅未对问题的严重性引起充分的重视,而且刻意回避问题。直至美国经济由于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并波及世界时,美联储对此问题的严重性都没有给予清晰的阐述。可见,官方态度的暧昧成了这场危机孕育并迅速蔓延开来的温床。

总之,从美国次贷危机的特点可以看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不是一朝一夕之力,而是由一系列看似偶然的因素综合爆发而成的。

参考文献

[1]汪利娜.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J].财经科学,2007,(10).

篇10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

从危机爆发过程看,美国房价下跌引爆次贷危机,次贷危机迅速导致信用危机,信用危机又导致银行危机,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并波及全球。其间,低标准次级贷款的疯狂膨胀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全球泛滥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从次贷危机的视角看,本次金融危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金融过度创新和监管不匹配

房地产泡沫破裂和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而金融过度创新和监管不匹配是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房地产经济成为推动美国经济的主要手段。次级贷款极速膨胀。“两房”等金融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法,将其次贷转换成债券,以次债形式在市场上发售。而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又再次衍生。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构造出一系列诱人的次债信用衍生品,销往世界各地。相对于金融创新快速发展,金融监管却严重滞后。首先,房贷机构不断放低贷款标准;其次,信用评估机构缺乏自律。风险信息和资产定价严重失真:另外,美国“双重多头”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着严重缺陷。

(二)金融自由化政策和不当货币政策

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和金融自由化政策则是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极力推动放松金融管制,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加入到金融衍生品业务中。同时,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为金融危机埋下伏笔,不当的加息政策则催引了次贷危机。经济泡沫破灭后,为刺激美国经济的增长,美联储从2001年1月开始连续13次降息,至2003年6月美国一年期利率由6.5%降低到1%的超低水平,并在这个低水平持续了近1年之久,低利率和充裕的银行信贷导致房地产和其他资产价格大幅上涨,次级贷款蓬勃发展,房地产泡沫持续膨胀。为抑制日益上升的通货膨胀,从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共加息17次,利率由1%升至5.25%,房地产价格下跌,交易量急剧萎缩,次贷危机一触即发。另外,Morris Goldstein(2008)认为,“9・11”后全球主要经济体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的流动性过剩和较低的实际利率是美国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

(三)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严重脱离

美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脱离,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之一。首先,从产业层面来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把大量制造业转移到了拉美和东南亚,把美国打造成贸易、航运和金融等服务业中心,利用专利、标准和品牌等手段,控制着产业的高端,实体产业不断流失。尤其是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美国金融服务业产值占到其GDP的近40%,虚拟经济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其次,从发展方式来看,全球化背景下消费增长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对GDP的拉动已达70%左右。伴随高消费的是低储蓄和信贷消费(超前消费),美国储蓄率长期走低,从1984年的10.08%,一路降到2007的-1.7%,创下1933年大萧条时代以来的历史最低纪录。低储蓄、高消费模式下美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债务国,2006年美国家庭部门欠债已超过美国GDP的90%和家庭部门可支配收入的130%。2007年。美国金融部门的债务激增到GDP的114%。非金融部门的债务达到GDP的226%,信用卡、车贷、房贷的规模也节节攀高。债务危机和储蓄、投资之间的严重失衡,必然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四)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

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国金融危机赖以存在的环境,助长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元是国际结算货币、储备货币和投资货币,长期以来,美国在源源不断地购入世界各地实体资源(自然资源、劳动资源和资本资源)的同时,在全球发行美元、国债、股票以及大量金融衍生品。美国生产货币,其他国家生产商品。各国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后,为确保其安全和保值,就去购买美国国债。资金又流回了美国。美国的赤字政策和高消费政策是通过美元的特殊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支撑的,远远超过了其生产力的承受能力,危机爆发便只是时间问题。

(五)其他原因假说

此外,伊拉克战争、石油危机、全球性通货膨胀、全球房地产市场回落、美国进入经济下行期及华尔街职业经理人激励模式和会计标准等均被认为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已使美国及全球付出沉重代价,由于中国金融市场还不够开放,资本经常项目受到管制,中国遭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性对较小。但由于对外需的高度依赖性,使中国经济遭受了较大的间接冲击。

(一)对中国金融的影响

金融危机首先会造成资本市场心理上的恐慌和悲观,投资信心和消费信心都将受挫。雷曼申请破产保护次日,中国A股市场暴跌,上证指数、香港股市、内地房地产股等无一幸免。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的实质性影响主要体现在资产缩水。比如巨额外汇储备(近2万亿美元)、持有的美国国债(达5020亿美元)和公司债券等大幅缩水,以及中国股市暴跌等等。据统计,我国在这次危机中资产缩水达21万亿人民币。龙永图(2008)则估计中国银行直接损失将近100亿美元。不过庆幸的是,资本账户仍处于管制状态,金融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风险依然在可控范围之内,中国应该不会发生美国式的金融危机。

(二)对中国外贸及出口型企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将对中国对外贸易造成强烈冲击:一是金融危机不仅导致美国外需减少,也会使欧盟、日本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外需减少,中国出口的不景气还将产生连锁反应,反过来再影响中国:二是金融危机有可能导致人民币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升值。金融危机后,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不同程度地升值,照这样的趋势继续下去,将对中国出口雪上加霜;三是金融危机可能会导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显现,并将可能在美国带动下愈演愈烈,而中国将成为面临贸易保护主义威胁最大的国家(张燕生,2009)。而外贸的减少必然对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构成强烈冲击,订单的减少,产品价格下行,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减,劳动力成本和部分能源价格上升等均将使不少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

(三)对中国投资及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金融危机会对中国投资产生重要影响。首先表现在投资信心受挫。其次,表现在资金流动层面。金融危机必然会使发达国家本国资金供应变得紧张。可能会使一部分资金从中国回流。同时。在金融危机下,中国也可能成为海外资金的避风港,成为特殊时期的投机场所。如果出现突发性的集中流出或流入,将对中国资产价格产生较大影响。如果没有有效、及时的监管和宏观调控措施,将会对中国外汇市场、股票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和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房地产市场,除了心理方面的冲击,房地产资金供应将出现紧张,因为海外投行撤出中国房地产市场,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在减少,上市融资的方式也随着股市下跌而破灭。房地产泡沫被部分挤出后,房地产市场整体低迷,也使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增加。

(四)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首先,国际资金的流动性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重要影响。美国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一方面,短期撤回的资本可能重新回到中国,推动国内资本品价格上升,产生更大的投机泡沫;另一方面,给中国的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带来很大困难,进退两难的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加深人民币升值。而日元逃离资金撤出美国可能导致日元升值。中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大幅缩水风险,这都会影响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稳定。其次。美元的走势会对人民币造成多方面压力。美国有可能进一步促使美元走软,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再现。同时美国长期利率趋降,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着汇兑损失和投资收益下降的双重损失。

(五)其他影响

此外,就业(城镇失业)、消费增长、建筑业、冶金业、钢铁产业、纺织业、汽车产业、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生产业等方面也将受到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