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知识要点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级经济知识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控制电路的重要元件是滑动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是通过改变电阻丝的长度来调节电阻值的一种变阻器,结构如图1所示。表面涂有绝缘漆的电阻丝密绕在绝缘管(瓷管或胶木管)上,电阻丝的两端分别接在绝缘管两端的接线柱A、B上。电阻丝与滑片接触的地方,绝缘漆已经被刮开,以保持滑片内侧触点与电阻丝连通。滑片P可沿金属杆左右滑动,金属杆两端装有两个接线柱C、D,无论选择C、D中的哪一个接线柱,效果相同,即C、D为等效电势点。
滑动变阻器的基本连接方式:(其中Rf为测量电路的负载,R0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值,U为“+”、“-”两点间的电势差)。
1.限流式接法:如图2甲所示,连接滑动变阻器的导线应接其同侧端或对角线端(图2)。
电路特点:电路简单,能耗少,但电流电压的调节范围较小:负载Rf 上的电压调节范围:Rf U/(Rf+R0)≤Uf≤U;Rf上的电流调节范围:U/(Rf+R0)≤If≤U/Rf。
滑动变阻器的选用:一般用于负载的电阻小于变阻器电阻值或与变阻器电阻值差不多时,用作控制电路。通常限流式接法选较大电阻值的滑动变阻器,这是减小实验误差的需要。
例1 用伏安法测量某电阻Rx的阻值,现在实验器材如下:
A.待测电阻R:范围在5~8Ω,额定功率1W;
B.电流表A1:量程0~0.6A(内阻0.2Ω);
C.电流表A2:量程0~3A(内阻0.05Ω);
D.电压表V1:量程0~3V(内阻3kΩ);
E.电压表V2:量程0~15V(内阻15kΩ);
F.滑动变阻器R:0~100Ω;
G.蓄电池:电动势12V;
H.导线,电键。
为了准确地测量,并保证器材安全,电流表应选_____,电压表应选_____,并画出电路图。
解析 该题既要选择线路结构,又要选择仪器。先确定测量电路,额定电压Um=PRx=8≈2.8V,应选电压表V1。额定电流 Im=PRx=15≈0.45A应选电流表A1。由RARV=24.5Ω>Rx知,应选外接法。再确定控制电路。由R=100Ω>10Rx知,应选择限流方式电路,其电路图如图3所示。
2.分压式接法:(图4)如图乙所示,与滑片相连的电路和变阻丝并联分压,必须上接一端下接两端。
电路特点:电流电压的调节范围较大(可以从零起调):负载Rf上的电压调节范围:
0≤Uf≤U;
Rf上的电流调节范围:
0≤I≤U/Rf。
滑动变阻器的选用:①通常测量电路中(实验仪器――电表量程或待测电阻)的最大允许电流小于限流电路中的最小电流,需要用分压式;
②当负载电阻远大于变阻器阻值(Rf≥R0),负载分压所得到的电压几乎与负载无关,仅由与负载相连的滑片的位置确定。
③要求尽可能高的精度,并能测得多组数据是,(如校电表),必须用分压式。
例2 如图5所示为用伏安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阻值的实验所需的器材实物图,器材规格如下:
(1)待测电阻Rx(约100Ω);
(2)直流毫安表(量程0~10mA,内阻50Ω);
(3)直流电压表(量程0~3V,内阻5kΩ);
(4)直流电源(输出电压4V,内阻不记);
(5)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0~15Ω,允许最大电流1A);
(6)电键1个,导线若干条。
根据器材的规格和实验要求,在本题的实物图上连线。
解析 该题中仪器已给定,只需选择线路结构。
解1:先确定测量电路,由R0=RARV=500ΩRx 知,应选外接法;再确定控制电路,由R=15Ω<Rx/2知,应选分压式电路;最后画出电路图如图6所示。实物连线如图7所示。
解2:测量电路Rx/RA=100/50=2,没达到内接要求,又因为RV/RA=5 000/100=50,所以电流表用外接。控制电路若用限流式电路,当开始使用最大阻值时电路中的最小电流Ii=E/(R+RA+Rx )=4/(100+15+50)≈0.022 4A=24mA,已超电流表量程,所以为保护器材,必须用分压式电路,且开始时触头滑到最右端,使流过电流表电流最小。
连线时应先连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两端,再连电流表电压表。
总之,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仅由滑片位置(即滑片移动时的电阻值的长度)确定,可以连续改变电阻值,选用的变阻器电阻值越低,单位长度阻值就越小,滑片移动时引起的电阻值变化率就越小,使得电路控制也就越精细,越方便。因此,在实验许可的范围,应尽量选阻值低的变阻器。
篇2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解放和发展发展生产力,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当前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策在认识上的深化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目的是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政策具体表现,如:建设新农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全国依据不同地域的不同特点,划分为三类主体功能区,分别为城市工业区,生态农业区和生态保护区);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社会公平等等。凡涉及上述类似问题,常用到本要点。
二、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规范市场秩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发展的两大战略性任务。无论是对楼市价格的调控,还是对股市的监控,以及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整顿和规范、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等类似问题,常用到这一要点。
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和健全国家的宏观体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目的都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这两个要点往往连带使用。如:怎样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发展新能源产业,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凡涉及到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的问题,都要用到这两个要点。另外,宏观调控的手段也是近年各地高考主观题的高频考点,应当深入理解,准确掌握并能熟练运用。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时下最热点的提法之一,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无论是从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角度,还是从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长远发展的角度,都要涉及到这层要点。应当熟练掌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三种寓意,并能准确运用。
五、居民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转变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既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生产目的的体现。居民(消费者)也是经济生活的几个重要主体之一,此外还包括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等)、企业、农业(三农问题)、产业(结构)和国际经济(全球化)等。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相关问题也是主观题的重要考点之一,因此,与消费有关的知识要点应重点掌握并能熟练运用。
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和水平
如前所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发展的两大战略性任务之一,因此,优化产业结构也是经济生活“意义类”和“做法类”主观题答案的常用学科术语。产业结构的内容包括:三大产业的比例;同一产业内部行业部门的比例;产品的质量、品种结构等。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是结构很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效率太低;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也直接影响到经济运行整体质量和水平。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类服务性产业(物联网、高铁等)都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关。
七、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自己
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时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新战略。无论是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挑战,还是发展低碳经济,以及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等措施类问题,都应当联想到这一战略。
八、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捍卫我国的经济(粮食、能源等)安全
篇3
CIA是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ERTIFIED INTERNAL AUDI-TOR)的英文简称,它不仅是国际内部审计领域专家的标志,也是目前国际审计界唯一公认的职业资格。CIA需经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简称IIA)组织的考试取得。IIA是世界范围的内部审计师组织。该协会1941年成立于美国纽约,在联合国经济和社会开发署享有顾问地位,是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常任观察员,是国际政府财政管理委员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团体会员。协会现有196个分会,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内部审计学会1987年加入该协会,成为国家分会。该协会现有全球会员7万多人。至2002年国内通过CIA考试的大约为2200人,2002年考试报名8000人,通过率30%左右。
考试科目
第一部分,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具体包括:遵守IIA的属性标准;以风险为基础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内部审计重点;理解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执行其他内部审计任务和职责;治理、风险和控制的知识要点;策划审计业务。
第二部分,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具体包括:实施审计业务;实施具体审计业务;监督审计业务结果;舞弊知识要点;审计业务手段。
第三部分,经营分析和信息技术。具体包括:经营过程;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规章、法律和主要经济指标;信息技术。
第四部分,经营管理技术。具体包括:战略管理;管理技术;中国的经营环境;中国的内部审计环境。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由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命题,第四部分由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命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统一阅卷。考试范围在当年的《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大纲》中确定。
报考条件与免试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报名参加考试:(1)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2)具有中级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3)持有注册会计师证书或非执业注册会计师证书;(4)CIA考试期间本科院校的审计、会计及相关专业四年级学生。
具有下列资格者,可以申请免试第四部分(即经营管理技术):(1)持有中级及中级以上审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2)持有中级及中级以上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3)持有注册会计师证书或非执业注册会计师证书。符合免试审计环境的人员,在申请免试时,应填写《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免试科目申请表》,并于报名时提交有关资格证书原件和复印件(一式两份)。
考试方式与考试时间
(一)考试方式:分科、闭卷、笔试。
(二)考试语种:第一、二、三科目为中、英文二个语种,报考人员可任选其中一种,第四科目为中文语种。
(三)考试时间:每年11月第3周的周六、周日。2006年考试时间如下:
报名时间与报名办法
2006年报名时间为6、7月;报名具体时间、地点及其他有关事项参见各考点的报考简章。
(一)报名办法
1、报考人员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到各报名地点报名,并填写《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报名表》。
2、报考人员至少报考两个部分(考试已通过三个部分者除外)。
3、报考人员需提供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式两份)和近期2寸免冠照片4张并在其背面注明姓名及性别。
4、报考人员须在报名时做出不对外泄露本次考试内容的承诺。
(二)报名须提交的材料
一般报考人员报名时,需提供学位证书或相关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一式两份);在校学生(含在校研究生)报名时,需凭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一式两份),并有所在院校出具的说明其在校表现、所学专业和学业完成情况的证明;教育工作者报名时,需提交所在院校人事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一式两份)。
考试收费
备注:申请免试经营管理技术的报考人员也须缴纳该科目的考务费。
考试用书
篇4
一、明确目标、树立自信、不轻言放弃
明确奋斗目标,接下来的工作都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参加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人,大部分都是具备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有良好的考试心态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技巧。但中级会计职称的复习备考时间完全贯穿于繁忙的工作之中,缺少专门的复习时间,只能利用少量的业余时间。因此,当既定的学习计划被打断或者复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时,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昂的热情,重新安排计划和学习思路,决不能轻言放弃。在复习过程中遇到阻碍或者因为模拟测试不理想,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而应总结失误,吸取教训。中级考试题型纵然千变万化,也不离其宗,最关键的是对症下药,夯实基础,所以自信心是职称考试中的常规武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失。
二、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从报名到考试之间共有5个多月的时间,备考三门课程十分充余,关键是收心要早,提早进入状态,保持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开始太晚,难免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压力之下极有可能产生放弃的念头。
今年的新教材较往年晚了整整2个月,也就是说利用新教材复习的时间会比2006年减少了2个月,这是个不好的信号,有重大改动的新教材很可能会使此前开始的复习内容失去意义。但可以先通过网络和杂志了解到新教材的新增内容和重大修改部分,提早了解教材的变化方向,做好应对之策。
新教材的迟迟推出使得原先定下的复习计划不得不进行调整,把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投入到新增内容的理解和练习上,适当减少对非重要知识点的学习时间。对于三门课程的复习时间安排,严格按照《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2:1:1,原因是《中级会计实务》的内容多而杂,且难点较多,有些内容需反复阅读才能理解;《财务管理》的内容条理性和逻辑性均很强,容易读懂,《经济法》的内容不需要太多的理解,只需强化记忆。按照上述的时间安排,周末可以利用1天的时间钻研《中级会计实务》,另一天就留给《财务管理》和《经济法》。
在职人员的业余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和周末,这些时间短暂而宝贵,更需要好好珍惜,充分利用。晚上3~4小时的复习时间可以安排给1门课程,其中2小时阅读教材,2小时做练习,阅读教材时难免会碰到理解难、容易忘的知识点,这时就需要通过做练习来帮助理解,加强记忆。对于总体复习时间的安排上,可以这样计划:3月31日前保证新教材已通读一遍,并做好读书笔记,归纳、总结重点、难点,作为日后复习的重中之重;4月份主要用来做章节练习和精读教材,夯实基础,把握全局;进入5月便严格按照考试时间做好模拟测试,一方面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培养临场状态。
三、寻求最高效学习方法
(一)教材是考试的指导,精读教材对考试至关重要。 一是《中级会计实务》通读教材找联系,理解记忆多练习。读书时要先看目录,分析本书的逻辑结构;理解后分析各章的逻辑结构;再重点记忆各章中的出题点。有了基本框架,再深入到具体知识点,便可进行系统记忆。如果不分析逻辑结构,拿到书便开始逐行逐行地读,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以今年教材中的资产减值损失部分为例,该章属于典型的准则改变教材内容的章节。资产减值损失的内容在原来8项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的基础上作了更改,以前的制度规定:对于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公允价值回升后可以转回;新准则对资产减值涉及的资产进行分类,分为可转回减值损失的资产和不可转回减值损失的资产。不可转回减值损失的资产包括: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包括资本化的开发支出)、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和井及相关设施、商誉等。可转回减值损失的资产包括存货、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型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金融资产等。这是一个既有修改又有新增的知识点,在复习时要注重从总体上把握,跨章节记忆。二是《财务管理》归类掌握教材体系,牢记公式多做习题。《财务管理》教材的内容很多,公式繁杂,但是课程的内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许多章节之间所对应的方法原理是相同的。如投资管理和证券评价中,都大量用到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原理。教材中,用相同的原理说明不同问题的地方很多,如果能够适当归纳,对于用较少的时间来熟练掌握相关的内容很有帮助。此外,课程的内容前后的关联度较高,考试题型和内容的综合性较强。往往一道题会横跨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比如:资金需求量预测的比率预测法和每股利润无差别法的结合,息税前利润的计算和净现金流量、净现值以及内涵报酬率的结合,杠杆原理和投资中心评价指标的计算以及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向结合。对于上述综合性内容要慎重对待,不但要牢记公式,还要学会灵活运用。三是《经济法》在理解中记忆,在记忆中练习,在练习中提高。《经济法》是三门课程里难度最低的一门,教材内容相比前两门要少,几乎没有计算量,主要是考核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教材中关于比例、时间、人数、资金等数字化的法律规定很多,在复习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不但要掌握有关数字。还应连同数字的出处一同记忆。如某一比例数字,应考虑该比例与注册资本有关,还是与资本总额或者经资产有关,某一时间规定应从何时开始计算;表决通过某项决议是按全体成员还是按出席会议的成员,是以出资额还是以人数等通过。所以,对《经济法》的学习,更应在对法律规定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切忌死记硬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习时要养成多写多记多说的习惯。学会在通读教材的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并记录下准确的法律条文,以备在考试中作答之用。《经济法》综合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法律法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知识跨度大、隐蔽性强、现实联系紧,非常注重答案的逻辑性和法规的准确性,如果以口语或者理解性的语言做答势必会影响得分。
(二)狠抓重点,突破难点,不放过教材中的每一道例题经验表明,新增加或修改的内容是必考的,是复习备考过程中的重点。阅读新教材之前,首先与上一年的教材在章节名称上做一下
对比,在阅读新教材时注意经常在内容上与上一年度的教材对比,对于发现的新增加或修改的内容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教材的重点内容往往是考试的重点,在复习时,对重点内容要多看、多做习题,力求掌握。通过对近年来的试题进行分析可知:《中级会计实务》的重点内容包括存货、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固定资产、资产减值损失、长期股权投资、收入和利润、债务重组、所得税会计、会计调整和会计变更、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和合并会计报表;《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包括财务管理总论、企业筹资方式、资金成本和资金结构、项目投资、营运资金和财务分析;《经济法》的重点内容包括公司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破产法、证券法、票据法等。
难点内容往往是复习备考过程中的绊脚石,要花功夫突破难点。有人碰到难点就畏首畏尾,停滞不前,甚至开始祈祷不要在考试中碰到,这种心理是非常可怕的,也是不可取的。只有认真阅读教材、理解解题思路,反复练习,深刻体会,才能渡过难关。历年考试的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都是由教材中的例题演化而成的,只有熟练掌握教材中的每一道例题,才能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借助辅助资料,收集最新考试信息要顺利通过考试,拥有一套高质量的辅导资料是必不可少的。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复习思路去选择相应的辅导书,北大东奥的《轻松过关系列》比较好,今年的版本较往年有很大的特点:在串讲每一个重要知识点时,都会在后面附加上一个相关链接知识点,并再加以讲解和提示,把与该要点相关的、最容易出现的考点加以补充。比如:《公司法》中讲到公司解散和清算时清算组成员的组成时,公司应当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15日成立清算组,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由“董事或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组成,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清算组进行清算。之后便有5个相关链接,分别是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营企业、外资企业清算组及破产程序中的管理人的组成情况补充。这个附加解释很有学习价值,一方面进行总结,节省复习时间,另一方面又可以方便加强对关联知识点的总结、记忆,将系统复习贯穿在每一章节中。
此外,积极关注考试动态,听取辅导班老师对考试热点问题的讲解,掌握和收集相关财会杂志与财会网上的资料。此外CPA之夜论坛可以免费下载课件和串讲资料,每天都有提供最新最有价值的考试热点,包括各个网校辅导班的考试权威们写下的串讲手稿和课件,其讲解深入浅出,各有侧重,对知识点的梳理既有条理又有针对性。每次浏览定会有所收获。
四、反复练习培养考试状态
在通览全书的情况下,重点测试近年来的真题,测试中会发现,以前年度的考题会重复出现在今后的真题中,这就是送分题,在考试中碰到原题会让人自信倍增。测试时严格按照临场考试时间要求自己,掌握时间和进度,按时交卷。做完习题后,善于分类汇总,对于经常出现的自己掌握不牢的知识点,一定要慎重对待,反复研读课本,直到弄透为止。
篇5
关键词:中级财务会计;有效性;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1引言
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其内容设置一般与企业会计准则切合。企业会计准则历经1998、2001以及2006年三次变迁,中级财务会计的课程内容也相应进行了调整。与此同时,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和理念也进行了调整。然而目前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仍有较多学生觉得中级财务会计内容繁杂,对很多知识点不求甚解,无法理清知识体系。因而探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2.1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
目前,各高校都在强调会计教学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然而现实却是实践教学的比重仍然很低。一般来说,根据各高校课程设置的情况,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理论学时在80-130学时,但是实践教学的课时一般在1-2周。这样看来,通过短时间的实践教学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加之在理论教学时,一般都是课堂讲授,很少涉及学生实际操作,理论和实践脱节。这就造成了中级财务会计“重理论、轻实务”的想象,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对很多知识都是囫囵吞枣,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2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较少
第一,目前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教师讲授多,而学生参与较少。在很多高校,教师都是填鸭式教学,上课时讲授主要的会计核算要求和方法,重点讲授会计分录。中级财务会计相对于会计学其他课程,内容细、分录多,给学生造成一种“中级财务会计就是学习会计分录”的错觉。学生面对如此多的分录,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就难免糊里糊涂,知识点全部混杂在一起,理不清头绪。第二,中级财务会计教法单一,以讲授为主,即通常所说的讲授教学法,很少涉及其他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所占的比例很少,案例教学法也很少应用。与这种情况相对应的是:目前大多数高校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大纲的设置多是以讲授教学为主,对案例教学和讨论教学等几乎没有设置课时。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也疏忽对其他教学方法的研究。笔者并非否认传统教学方法,而是认为应该在分析课堂教与学的实际及课程内容的前提下,在传统教学体系中增添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师生教学相长的目的。
2.3教材内容及质量存在问题,教学参考资料不足
目前出版的中级财务会计教材很多,很多高校都组织编写了相关教材,然而教材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材编写时也呈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对理论阐述多,但是对重点知识点缺乏立体讲解,教材中涉及实训的内容也很不足;二是部分教材编写时依据西方会计处理体例,未考虑教材的适用性,照搬西方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方法,而不是考虑我国会计实务的情形,沿用我国常规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方法,与学生学习的其他课程相背离,也造成学生学习时的困惑。同时,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参考资料不足。一方面,中级财务会计教材中所附习题较少,且一般没有答案供学生核对;另一方面,市面上出版的习题集不多,已出版的书籍质量差异较大,学生只能通过比较权威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和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习题来巩固所学内容。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质量。
2.4教学内容体系不合理,对财务报表编制部分的讲授过少
中级财务会计一般分为会计核算以及财务报告编制两大部分,会计核算中六大要素各项目的核算内容较多,所占用的课时较多,到课程临近结束时才会讲授财务报告编制的内容。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由于前面内容较多,讲到财务报告部分由于时间有限,只是对财务报告的体系进行阐述,大多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讲授,对于难度最大的现金流量表只是讲授其原理,而具体的编制则会略过。这就使得学生在学完课程后甚至在大学毕业时都不会编制现金流量表,更遑论在此基础上进行财务报表分析。
2.5成绩评定方法欠缺科学性,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目前,中级财务会计成绩评定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考成绩构成,一般按照三七或者四六的比例进行计算。这一成绩评定方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平时成绩一般由出勤成绩和作业成绩评定,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尚能控制这两项成绩的评定,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如果是合班教学,学生人数多,教师不可能了解所有学生的学期情况,那么教师所给的平时成绩就有可能悖离学生的真实情况。二是期考试卷要么只是对中级财务会计主要内容的考核,要么是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行程的试卷,两者都是以一张涵盖部分内容的试卷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综合能力,因此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近年来中级财务会计考试不尽人意,一方面反映出学生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考核方式已经不适应教学的变化,亟需变革。
3提高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3.1扭转“轻实务”的观念,穿插会计实践教学,以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
会计课程的共同点都是需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要提高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理论教学时,结合实例讲解实务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理论依据,解释实务中的操作细则,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二是实践教学贯穿于理论教学过程,在讲授完某一部分知识点后,可以进行与之相关的单一项目实验;在课程结束时则可以进行综合项目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熟悉会计循环,掌握基本会计岗位的操作技能。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水平,也使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更新中级财务会计教材体系,采用高质量的教材
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改革中级财务会计教材体系能够有效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然而变革教材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着力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各个部门协作,着力提高中级财务会计教材的质量。高质量的教材需要高水平的编者、审稿人的复核以及出版社的把关。目前已出版的中级财务会计教材质量不一而足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握好这三个环节。建议由会计学会和注册会计师协会牵头,立足于会计实务,借鉴国外先进教材,组织专家编写高质量的、使先进性和适应性统一的教材,并在各高校进行推广应用。在应用过程中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会计实践的情况,更新修订教材,尽力缩小教材和实务的差距。第二,组织编写中级财务会计配套参考资料,求质不求量。配套参考资料可以由某个或数个高校组织专业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编写。而且在编写时要明确参考资料的适应性,不能出于完成任务的目的,而是要切实可行,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参考资料进一步理解、掌握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
3.3以高质量的教材为基础调整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
第一,在规划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时注意划分与高级财务会计的界限。结合中级财务会计教材,教学重点应是重要会计核算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然而目前很多高校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中涉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或有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及前期差错更正等特殊业务核算,而这些内容也包含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中。这些内容究竟归属于哪门课程仍存在争议,目前出版的中级财务会计教材所包含的内容不尽相同,教学内容也存在差异。笔者认为,由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本就繁杂,应在教学中把握重点,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脉络体系,因此应将这些内容放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中。第二,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进度,保障财务报告编制内容的课时。学生学习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后应该具备编制主要财务报告的能力。结合前文所述,财务报告编制的讲授课时不足就无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3.4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树立先进教学理念,引入案例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
笔者认为,改革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有其精华之处。针对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涉及概念性内容及会计准则的规定采用传统的直接讲授法,而对于其他适合的内容则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事先设计情境,组织并激励学生参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具体到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首先要筛选出适合案例教学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是理论联系实际、实务性较强的内容。比如某个具体项目的会计核算时,可以结合具体企业的会计实务进行探讨,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内容。互动教学一般分为归纳问题式互动、精选案例式互动和多维思辨式互动三种。中级财务会计实务性较强,所以多维思辨式不太适用于本课程,精选案例式互动教学法则可以和案例教学法相互渗透,而归纳问题式互动则可以应用于本课程。相对于传统教学法下由教师进行归纳要点的做法,在这一教学法下教师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归纳出互动问题后引领学生讨论,开阔学生思路,以达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的目的。
3.5科学评定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成绩,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科学考核成绩才能如实反映学生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掌握程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成绩评定方法:第一,在现行期末试题考核中,应分析试题结构,确定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合理比例,识记类知识点的比重不宜过高,理解应用类知识点的比重应适当提高。第二,考核成绩的形式应多样化,不应只局限于目前的考勤、作业及期末考试这些传统形式。结合案例教学和互动教学,考核时可以针对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环节进行评分,也可以加入撰写分析报告、简单演讲等项目的成绩综合评分。中级财务会计的考核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多种方式纳入评定范围,并赋予不同的权重来确定最终的成绩。相对于传统考核模式,这样得出的成绩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同时也能避免传统模式下学生“走捷径、临时抱佛脚”的情况。
4结语
提高中级财务会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课堂教学中呈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思索和探讨。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对提高提高中级财务会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崔玉英.关于提高中级财务会计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J].学理论,2013,(12).
[2]苏庆.浅谈如何提高《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J].江苏科技信息,2013,(23).
[3]张艳.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
篇6
关键词: 职业发展;会计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1-0010-04
一、基于职业属性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的专业不等于学科门类,不侧重于学科分类的学术性,它是社会分工、职业归并和价值认可的产物。正如姜大源所说的,职业教育的“专业”是对社会职业的“岗位群”、“职业群”所需的技能、知识与态度的一种“科学编码”,是一种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的“教育载体”[1]。因此,职业教育“专业”的本质属性是职业,它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凸显了职业的内涵。相应地,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需要根据职业的实际需求制订。
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描述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中小企业、金融行业、会计师事务所、非营利组织等基层业务和管理岗位,具有诚信、合作、敬业的职业素质,掌握会计、涉税管理、财务管理、审计等岗位业务,熟悉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申报、财务管理、年报审计等业务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从事会计、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工作的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
二、培养目标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1.职业发展导向的教育理念
在现代社会,人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态势更加明显,个体需要在发展与变革中主动应对,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学习者的生存能力又要为其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职业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明确了与本专业最直接相关的职业领域、工作岗位(包括初始岗位和发展岗位群)和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能力通常有三层含义: 一是指为了胜任某一职业而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二是指在职场中表现的职业素质,即职业道德、态度、意志等内在素质;三是指职业生涯管理能力,表现为内省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职业选择与抉择能力、获取与分析信息、整合与利用资源、了解与分析职业环境、个人生命周期与职业发展周期冲突的解决能力、规划职业与转换职业的能力等。第二层和第三层的职业能力需要在课程教学中不断培养,第一层除了体现在课程教学中之外,还与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划、课程体系的构建直接相关。本文主要从课程体系的构建角度阐述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资格的取得。
2.构建适于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职业领域,对于一个职业人,求职或升迁的要求用下图1表示。
从图1可以看出,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是从事该职业的首要要求。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从事某一职业的起点标准或必备标准。从业者是否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是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在职业教育领域,基于职业属性的培养目标要求用下图2表示。
从图2可以看出,构建基于职业和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和手段。课程体系,是一所院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的有计划、系统性的课程安排,既要使学习者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或行业从业的技能、知识与能力,又要将其终身发展作为一种使命体现在课程体系之中。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及各门课程之间的有序衔接,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优化。
三、高职会计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构建
职业教育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这也是劳动者求职或升迁基本要求。如何让学生毕业后既具备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构建高职“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则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起点和抓手。
所谓“课证融合”是指结合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的内容标准制定课程标准、确定课堂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做到“专业课程和职业资格”一体化。本文以会计专业为例介绍“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1.岗位选择
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是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及岗位群。通过专业调研,选择会计人员面向的工作岗位,再将岗位区分为学生就业的初始岗位群和发展岗位群。会计专业初始岗位群通常包括: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师事务所查账验证、会计咨询助理岗位;会计专业发展岗位群通常包括:总会计师、主办会计、会计主管等会计岗位、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等财务管理岗位、会计师事务所项目经理、会计咨询主管岗位。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专业课程开发中一项关键性工作,也是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开发的主要成果和特色所在。其成果直接影响到后续开发工作,如课程结构分析、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中典型产品(服务)的选择,技能考核项目的确定等等。
工作任务是指职业岗位群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具体的工作内容,具有多样性。作为课程内容的工作任务应是对职业工作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的典型工作任务。所谓典型工作任务,是指在一个职业活动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计划、实施及工作结果的检查和评价等步骤。会计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包括:货币资金收付与管理、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税费的计算与申报、会计信息化管理、产品成本的计算与分析、会计报表分析、资金的筹措与运营管理。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要点主要包括: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具和器材、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对工作及工作对象的要求等[3],其中,“对工作及工作对象的要求”是对完成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作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如“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任务中对工作和工作对象的要求描述为:借助会计信息系统工作,合理启用相关子系统并正确使用;系统参数设置要符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要求、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及时录入并审核业务单据,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准确提供内外部所需信息;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发现并解决业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合理进行权限划分,做好数据备份与保护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完整。
3.职业资格证书选择
《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条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目前,我国学历证书归口教育部门,职业资格证书归口劳动部门,如何让学生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课程的学习不仅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还要有助于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证书的选择既要考虑学生就业上岗,还要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包括初始岗位资格证书与发展岗位群资格证书。与会计人员直接相关的证书主要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会计从业资格属初始岗位资格,是进入会计职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种法定资质,是进入会计职业的“门槛”。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是指担任会计专业职务的任职资格,属发展岗位群资格,分为初级资格、中级资格和高级资格。其中,初级资格证书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后即可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获得;中级和高级资格证书取得具有年限的限制和要求,在毕业一定年限后才有资格参加考试。
4.“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构建
职业教育专业与职业具有诸多一致性,如,专业划分的基础与相关职业资格方面, 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与相关职业功能方面,专业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相关职业劳动过程、工作环境和活动空间方面,专业的社会认同与相关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及其社会价值判断方面等,但这种一致性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专业等同于职业。
专业相对灵活,口径较宽,学生接受的是系统全面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业完成后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而职业中的职业资格针对性强,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职业资格证书表征的是完成某个岗位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因此,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学生完成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资格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又要考虑学生未来发展,开设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具体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如下。
首先,在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课程,按照难易程度由低到高序化课程,形成学习领域课程群。如会计专业,7项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7门学习领域课程,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由易到难进行排序,分别是出纳业务操作、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企业纳税实务、成本计算与分析、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管理。这些课程与职业和职业资格密切相关,课程内容涵盖职业标准,以任务为驱动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按照职业情境组织教学,实现“专业课程和职业资格”一体化。
其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开设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这些课程紧密结合学习领域的学习要求,以形成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习惯和必要的知识基础为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服务。
据此,我院会计专业构建了“课程融合”的“211”课程体系,即2级基础课程平台(公共平台课、专业基础平台课),1个学习领域课程群,1个素质拓展课程子系统。其中,公共平台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数学、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劳动教育等;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包括: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经济法、Excel在会计中应用、统计基础等;学习领域课程群如上述7门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包括:行为礼仪、审计基础与案例分析、分行业会计核算、ERP沙盘模拟等。
构建“课程融合”课程体系,融实践教学、素质教育、理论学习为一体,培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5.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资格的关系
如前所述,会计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资格证书、中级会计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为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中相对应的支撑课程是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信息化管理、计算机基础、Excel在会计中应用。学生学完这些课程后即可参加全省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初级会计资格证书考试科目为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中级会计资格证书考试科目为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财务管理。其中,初级会计实务和中级会计实务内容具有一致性,但难度不同,经济法基础与经济法亦是如此。与之相对应的支撑课程有企业经济业务核算、分行业会计核算、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经济法、企业纳税实务、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这些专业课程保证了学生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后参加全国统一的初级会计资格考试要求,工作五年后可参加中级会计资格考试,以分别取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职业科学的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10.
[2]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财经大类、文化教育大类[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62-63.
[3]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22.
Establishment of “Course-Certificate Integration”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ZHANG Dao-zhen, ZHANG Ping
(Economics and Trade Department,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Shiyan 442000,China)
篇7
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
针对于此, 在进行了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之后,通过对《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及《会计理论》的学习,可以说对会计已经是耳目能熟了,所有的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都基本掌握了,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想我肯定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在这里只能成为空谈。于是在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认为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
二、实习的过程
会计是个讲究经验的职业,工作经验是求职时的优势,为了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经过学校和朋友的努力,在哈尔滨隆华包装有限公司获得了一次十分难得的实习机会。实习期间努力将自己在学会计实习报告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期间能够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早退,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计划,得到学习领导及全体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会计实习报告。
在实习中,我参与了整个4月全部的出纳工作,从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账到编制会计报表都有亲自动手。认真学习了正当而标准的事业单位会计流程,应前辈的教诲还认真学习了《公司法》、《税法》《会计法》,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从抽象的理论回到了多彩的实际生活,细致的了解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全过程,认真学习了各类学校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并掌握了三门财务软件的使用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财务人员会计实习报告请教,认真学习会计理论,学习会计法律、法规等知识,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会计技能,具体包括了以下几点:
1、原始凭证的审核方法及要点;
2、记账凭证的填写及审核要点;
3、明细账、总账的登记及对账;
4、财务报表及纳税申报表的编制与申报;
5、会计档案的装订及保管常识。
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更让我感到感动的是,领导让公司的前辈教会我处理公司的综合事物。例如税务登记的有关事项。一般纳税人的申请。以及如何进行企业合法节税的运用。等等。
在这个学习和联系的过程中。我发现会计是一门实务与理论结合性很强的学科,尽管我学过这门课,但是当我第一次和公司的同事操作具体业务时,觉得又和书上有些不同,实际工作中的事务是细而杂的,只有多加练习才能牢牢掌握。这次实习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想看看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公司实际操作的实务区别在哪里,相同的地方在哪里,内部控制如何执行,如何贯彻新的会计政策,新旧政策如何过渡,一些特殊的帐户如何会计处理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我在这一个月里用眼睛看,不懂的请教领导同事,让我对会计实习报告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解答,达到了这次实习的目的。除了与我专业相关的知识外,我还看到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公司是如何运做的,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处理业务的过程,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企业的管理等等。另外我也看到公司存在的一些漏洞,例如内部控制情况,其中主要包括现金收支制度执行情况,公司在执行国家政策规定方面也不容乐观。然而在现实的小规模私营企业这种情况可能普遍存在。 作为一名会计实务人员,通过这次实习也更加让我看清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例如:实务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等等。除此之外拥有一颗上进心,进取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工作中仅靠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要在其他时间多给自己充电,在扎实本专业的基础上也要拓宽学习领域。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要多向他人请教。人际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会计实习报告如何与人打交道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本领,在今后的工作中也是不能忽视的。马上就要进入社会的我们也要面临正式的实习了,我想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一种积累,而这种积累正是日后的财富。在工作上,在学习上,我们要让这些宝贵的财富发挥它的作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习真的是一种经历,只有亲身体验才知其中滋味。
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但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哪能应付这瞬息万变的社会呢?
三、实习报告总结
经过这次实习,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四年大学中难以学习到的。就像如何与同事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
篇8
一、传统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老师口授,学生耳听”。教材内容偏重于理论分析,强调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学制一般为3年,学生学了不少,很多却难以在工作中应用,甚至有些知识终身不用。然而,毕业走上社会后,面临社会的需求时知识却往往显得贫乏。
实习分阶段进行,一般分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根据专业不同而异)。认识实习安排在理论课程之前进行,基本上是“走马观花”,课程实习安排在专业课程之后,学生动手时间也很少,毕业实习安排在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进行,此时学生已无法安心学习,只希望利用毕业前的时间为自己找一份称心工作。所以实习虽然花了不少时间,许多毕业生还取得了中级证书,但职业技能提高有限。因此,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脱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使不少学生求职艰难或被迫从事所学专业外的工作。
二、课程改革设想
首先,应打破传统课程设置分“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课程的设置应精选,要压缩课程内容,做到“学以致用”。应保留数学、外语和计算机知识课程。数学是各学科的基础,必须学好。当前许多工厂引进了国外技术与设备,产品直接外销,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必须掌握一门外语,为此学校应创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另外,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学习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也是必不可少。
其次,专业课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模式,专业不能分得过细。技校毕业生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使用机器设备,发挥现有设备的效能,生产好产品,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所以对于某些过深的设计理论、复杂的结构没有必要讲得太多,要多介绍今后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即可采用综合性课程,比如把机械零件、材料及热处理综合在一起,也可按实际工作任务设置课程,比如围绕汽车设置,包括汽车的典型结构,主要零部件生产、主装、维修、冲压计术的应用,冲模的设计。这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再比如已和某汽车厂签了就业合同,通过在校有目的的培训,让学生毕业能立即上岗,再锻炼一段时间,很快能成为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三、突出技能培训
技校培养的是高中级技能人才。宜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时间比例调整为1:1。在教学形式上,应把先学习后模拟实习的做法改为边学习、边实习,实际教学应贯穿教学的始终,要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线。比如有些课程可以采用电教教材,通过实物、模型、图片、动画的特技手法向学生展示,学生容易接受。再如讲授钢结构设计时,把各种钢结构工程、典型结构安装及因不良设计可能发生的后果都一一形象化展示出来,学生看了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采用现场教学。可以先拟一个现场教学大纲,让学生事先明确这次教学的目标、任务、时间安排及注意事项,到现场可以由老师作辅导,更好的办法是聘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技师对着实物(产品或设备),讲授产品的结构、原理、安装、维修、调整、保养等等。老师边操作边讲操作要点,然后学生动手实践,这样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肯定有较好效果。
另外,还可以根据企业生产需要,把一些小改小革项目交给学生,让学生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展露才华。有些专业知识可以放在现场讲解,比如工艺流程、标准件等。
四、校企联合开展技能培训
对企业来说,有场所、设备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技师,但另一方面,随着生产的进行也会出现许多技术问题和工艺问题急待解决,企业的发展需要培养新生力量,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企业的发展才有后劲。
对学校来说,选择一个适当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是再好不过,不仅有现成的设备和经验丰富的老师,而且生产中出现的各种技术、工艺问题及小改小革项目可为学生提供“用武之地”。学生通过和师傅一起干,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企业自然也会从中择优选一批企业所需的人才,这样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综上可以看出,厂校联合开展技能培训,使厂校双方受益。
技校有条件也可以自办工厂、自办公司,可以根据学习的进程和需要,随时组织学生去实践和锻炼,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生到企业不仅学技术,也可学管理(包括工艺、调度、质检)、营销等,总之,要根据企业的需要,要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在某一方面有特长。
篇9
1.1教材知识更新缓慢,知识重组难度较大
电子技术应用设计系列教材的知识体系过于陈旧,而且教材辅导资料的知识更新速度十分缓慢,缺乏创新性。此外,革新电子技术应用设计知识体系,涉及到的铺垫知识较多,且各个模块的知识体系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进行知识重组、知识更新的难度较大。
1.2教学内容空洞抽象
电子技术应用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较为空洞,多为教材重要知识点,教师只能采取虚拟情境来模拟实行教学,而学生对电子技术应用设计内容只有一个笼统的认识,对相关知识点也只能死记硬背,很难与实际的现场操作相联系。
1.3技术分析路线狭窄
传统电子设计的教材和教法将要点放在了传统技术分析领域,忽视了电子技术设计的时代性,因此,无法实现电子技术设计的突破。例如,以复杂功放为代表的电子技术应用设计不仅凸显了科技发展的趋势,而且突破了传统技术路线的局限。
1.4教学方法设计不当
传统电子技术应用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以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单一教学方式作为教学手段。理论教学采用知识灌输式、情景模拟式教学法相结合,实验教学则主要采用一刀切式的教学模式,前者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后者则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探究教学方法的最优化是极为重要的。
2电子技术应用设计的改革理念和改革方案
2.1电子技术应用设计的改革理念——创新理念
电子技术应用设计改革需要始终坚持创新理念。所谓创新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更新和发明创造的过程。电子技术应用设计是综合数字化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电子技术应用设计教材、知识架构应该保持时代性和先进性。另外,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都应该富有时效性。这一系列电子技术应用设计的改革都需要创新理念作指导,可见创新理念是电子技术应用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动力源泉。
2.2电子技术应用设计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案
电子技术应用设计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内容改革,其重点是在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前沿性设置,例如,可以相应减少验证型实验设计的题目,不断增加分析研究型实验设计,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具体的改革方案主要包括六个步骤:
第一步:功率放大设计——初级设计改革功率放大设计时电子技术应用设计的基础部分,其目的是通过自身实务操作加强学生对功率放大设计基本内容的了解和掌握。这一过程的实现首先要求学生要充分了解传统电路图的工作原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功率放大设计、安装和调试,直到功率放大达到最优。
第二步:前置放大器设计——中级设计改革实用前置放大器设计是建立在功率放大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前置放大器的工作原理,结合现有实际情况,以市场的普遍适用性为目的,改进和优化设计前置放大器。
第三步:频率均衡器设计——低难度设计改革频率均衡器是功率放大器和前置放大器的媒介,其作用是调节从前置放大器过来的各种频率的电信号,然后将调节好的频率电信号传送到功率放大器进行放大。频率均衡器的设计要点是不断降低其设计难度。
第四步:三位一体功放设计的实施——操作性改革这一过程是对前三步的融会贯通。要求是学生根据操作实务和理论指导独立完成一整套的设计。这部分考察的是学生整合设计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操作原理和设计思路如图3-1所示:3.3电子技术应用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案教学方法的改进需要紧紧围绕前沿理论、技术革新以及社会需求展开,构建教师、学生和企业联合的校内外合作的教学模式。
电子技术应用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要针对前沿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然后切实投身于实践设计中,从而不断提高电子技术应用设计的可操作性;其次,加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定期组织答疑,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专题设计;最后,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企业调研和实地分析,围绕技术前沿开展实证研究。
3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 手工系统 电算系统 融合
《会计信息系统》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和审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今天,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既要考虑传承,又要考虑创新,改革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会计信息系统及相关课程教学重点和教学要求的界定问题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前,会计信息系统及其相关课程中,《基础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中级财务会计》、《会计综合实验》、《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学要求较为清晰。《基础会计学》教学重点是会计的核算方法,如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教学要求是了解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企业财务处理。《中级财务会计》教学重点围绕会计要素来展开,包括:货币资金的核算、应收及预付款项的核算、存货的核算、对外投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报表的核算。教学要求在于了解产品成本核算一般程序,熟练掌握要素费用、综合费用的核算以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掌握品种法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材料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等各种费用项目的归集与分配。《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内容要点包括: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管理及安全,数据库,信息技术概论。金蝶、用友软件的操作。教学要求: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以及会计核算软件各功能模块基本工作原理,学会编写部分具备基本功能的会计核算功能模块,掌握财务软件的处理原理和应用方法。具有熟练运用、维护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技能。《高级财务会计》结合我国会计的实际情况,对财务会计学未涉及或深入论述的一些特殊会计业务进行研究,弥补一般财务会计学的不足,从而与一般财务会计学共同形成财务会计学的完整体系。教学要求是使学生全面掌握特殊经济业务、特殊会计事项和特殊行业的会计理论与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处理特殊会计业务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外币业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租赁、债务重组、或有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合并和合并财务报表。《会计综合实验》主要是要求学生将所学会计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通过手工模拟,让学生学会手工会计的账务处理程序及方法;掌握填审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及编制会计报表的业务技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后,由于会计核算工具、信息载体、记账规则及内部控制方式发生了变化,以上系列课程教学重点教学要求的界定显然存在内容陈旧、重叠、无效等问题。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融合
为解决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后,会计信息系统及相关课程教学重点、教学要求中存在的内容陈旧、重叠无效等问题,有必要重新设定会计系列课程,界定各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学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要求维持不变。《会计信息系统》分设为《会计信息系统基础》和《会计信息系统运用》两门课程。在课程定位上,《会计信息系统基础》主要解决会计信息系统入门知识和技能,以获取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达到会计从业资格会计技能要求为目标。讲授从业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会计电算化概述、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会计电算化基本要求、计算机基本操作及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五大内容。《会计信息系统运用》则强调会计信息系统拓展知识和技能,以宽口径方式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将基础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会常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与维护,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及软件处理能力。在内容分配上,《会计信息系统运用》拟以金蝶系列财务软件和用友财务软件为例,分别编辑适应小型企业的金蝶KIS软件、用友通软件,适应大中型企业的金蝶K/3软件、用友U860软件四个教学案例,从建账、账套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报表处理、工资处理、固定资产处理到期末处理及进销存处理模块的实验内容和步骤。根据学生水平及专业课程要求,实验中有关的项目可以根据授课对象及课时数灵活选择使用。
取消《会计综合实验》课程,将手工会计模拟并入《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课程。设置一套特定会计数据,同时应用于手工会计系统和电算化会计系统,实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用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运用的融合。学生使用手工和计算机两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对相同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一致的会计信息。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明了会计核算软件与手工会计核算的联系与区别,减轻其他课程的压力,提高课时的利用率。
会计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记录、储存和处理,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向使用者输出所需会计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管理、预测和决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教学中,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以外,需要更多地使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和体验式教学方法。例如,在进行软件初始化过程中,要求学生拟定会计单位的基本信息,包括:会计单位名称、软件应用模式、账套参数及基础资料等。在会计处理中,虚拟会计单位的各类业务,包括:外币类业务、存货类业务、往来类业务、多项目核算业务;固定资产业务、自动转账业务等。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会计软件操作技能训练中,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自主选择不同系列(金蝶、用友)不同版本(kis/k3/t3/u8)的会计软件完成建账、账套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报表处理、工资处理、固定资产处理、期末处理及进销存处理基本模块和辅助模块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得出及时、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代入角色,体验会计主管、出纳、制单员、审核员、记账员及预算员、资金管理员的工作内容。无论是一个学生在一个账套内依次完成不同角色的转换,还是几个学生组成团队分担一个账套中的不同角色,都必须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完成技能训练。
经过以上改革,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理论及技能初中高层次得以清晰、内容相对更规范。特别是通过整合,把手工会计综合实验的教学内容加入会计信息系统,学生使用手工和计算机两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对相同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时,可以深刻体会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如证账表处理中,手工填制凭证与计算机制单的区别在于:手工填制凭证只需在第一条分录书写摘要,计算机制单必须给每条分录输入摘要,计算机制单可以通过辅助录入窗口丰富凭证反映的核算内容;手工环境下,所有经济业务发生后都需要手工填制凭证,计算机环境下除制单员录入凭证外,计算机功能模块会自动生成凭证,如固定资产折旧及其增减变动、期末损益结转、存货的收发存等;手工环境下,会计工作存在证证核对、证账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以及表表核对,计算机环境下只要凭证录入无误(保证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相符)、表格公式设置正确,会计处理中的记账、报表生成瞬间即可完成,且无需证账表核对。
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融合需注意的问题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用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融合的关键在于特定会计数据的设计,要保证学生使用手工和计算机两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对相同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一致的会计信息,设计会计数据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初始数据必须尽可能详细。比如固定资产资料中必须列明资产的原始价值、累计折旧、预计残值、用途、入账日期及使用年限等,便于电算化处理时自动计提折旧;往来业务必须列明业务发生的时间、业务编号、摘要、往来单位、发生额及余额,便于电算化处理时的往来核销;期初在产品成本必须列明各成本项目的详细资料,便于电算化处理时生成生产成本明细账;存货必须列明数量、单价、计量单位、计价方法等,便于进行存货数量金额核算;除具备单位基本信息外,还需要设定部门档案、职员档案,便于工资核算。
二是要合理确定会计期及分段业务内容。目前,各高校使用的会计软件均为教学版,只能处理不超过三个月的业务。要明确分段业务的处理流程,例如损益结转前必须完成损益类业务凭证的审核与记账等。
三是设计的会计资料要便于使用相同的会计处理组织程序,例如记账凭证(专用记账凭证或通用记账凭证)会计处理组织程序既适应手工环境也适应电算化。手工环境适应的汇总记账凭证会计处理组织程序和科目汇总表会计处理组织程序,电算化环境已经不再使用。X
参考文献:
1.张捷.基础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张维宾.中级财务会计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
3.欧阳电平.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