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生的教育策略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等生的教育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三中等生英语阅读能力教学策略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部分高考考生基础差、底子薄,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英语阅读能力更是比较欠缺,而阅读是外语学习者接触目标语言最直接最便利的途径之一,是提高自身语言水平的重要手段,是英语教学的一大重点。在各级各类的语言水平测试中,阅读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题型所占的分值最大,历来是教研老师和备考学生最为关注的部分。此部分的得分直接决定了整个试卷的分数层次,可谓“得阅读者得天下”。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大部分教师的阅读教学是就题目论题目,以阅读理解代替阅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缺乏系统而有效的教学策略。在高三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要想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学科总体的教学水平,挖掘学生的潜力,重心应该放在提高“中等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抓好”班级中数量较多的“中等生”,同时兼顾“两头”的学生,对提高班级整体的英语教学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提升高三中等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的提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是为每一个高中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共同基础的课程,高中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在任课教师脑海中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中等生”很少,而这部分“中等生”大多数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的热情。这部分“中等生”长期以来缺乏老师应有的关心和培养,自以为处在冷漠的关系中,加上对自身认识不够,形成了精神欲求不足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与我们所提倡的现代意识是格格不入的,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相背离的。“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大多在及格线附近波动,有一定的基础,若教师能精心地指导和关注,提高这部分学生的成绩绝对不是一句空话。为此,我们就如何提升我们高三中等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做了深入的思考与实验,初步形成了这些教学策略:努力关爱中等生,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活中等生的思维,唤醒沉寂的大脑;激发创新思维,让中等生敢于开口,善于质疑;激发中等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更好地自主学习。
二、提升高三中等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提升高三中等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是多方面的。
(一)激发学习动机
我们面对中等生的教学应该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激发学习动机,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是指对学习活动有推动作用的内驱力,它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学习的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表现更持久而强有力,外在动机则依赖外界诱因加以激发。对一些中等生来说,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感情上的压抑和创伤更深,常常表现为失去信心,因此更需要关心和鼓励。在评价学习效果时,从热爱学生的角度出发,力求客观、公正和及时,注意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等特点,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以巩固教育成果。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口头语言夹杂适当的手势、眼神和面部表情,向学生传递关爱信息,这种爱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这种爱应该是经常性的、公平的,这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节课堂气氛、创造温馨的学习环境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在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You are great! Well done! Good job! Excellent!”等,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在学生感到紧张时,教师可以面带微笑地说:“Dont be nervous. Try to be brave! ”在学生犹豫不决时,教师可以说:“Think it over. We believe you can!”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可以说:“It doesnt matter.”或“Dont worry about it. I think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或“Im sorry its not the right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but its also very important. Thank you.”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作业批改中,教师要尽量发挥教育评价中的“增值”效应,教师应尽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把握分寸和尺度,用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去鼓舞学生,培养他们对英语的情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促进教学目标更好更快地完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
2012浅谈提升高三中等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第11期(二)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从中等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选择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了解学生的兴趣。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的进行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只有乐于学习,才会产生愉悦的心情,一切被动的、缺乏兴趣的学习是难以使人获得快乐的。只有在学习中学生对于他们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其创造力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开发中等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不断地强化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为培养兴趣作好准备。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对学生取得的点滴成绩尽量加以表扬,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并及时表扬鼓励,活跃课堂气氛。授课内容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作业设计要有计划,要有一定的坡度,要有针对性,使这些成绩中等的学生稳步推进,更上一层楼。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中等有效的限时阅读训练、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断变换教学方式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不断增强中等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逐步体会到学英语的快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给予更多关爱
在教学中关爱中等生,激发其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显的十分重要。而我们在教学中,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概念,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忘中间”的最终局面。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时,最需要面向的是“最听话又成绩平平”的学生。表现良好的中等生在无意中被冷落了,从而使他们的精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使最具可塑性和较大发展潜力的大多数学生得不到关心和培养。而中等生是敏感又最具感激心理的,课堂上老师的一个笑脸、一句赞语,课外老师的一声问候、一次促膝长谈会给被忽视的中等生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促使他们积极向上。事实上老师们在课外和中等生间的情感交流更为重要,教师可通过观察、接触、交谈以及和中等生们一起活动等形式,随时注意他们的积极表现和变化,时而诚挚中肯的批评,催人上进的引导,都可以引导学生的个性朝着积极的、有利于学习的方向发展。
(四)传授方法技巧
阅读教学策略在英语教学中一直都受到重视,但大多数英语教师的阅读教学局限于以应试为目的的阅读训练,并没有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四化”的问题:阅读材料选择单一化、教师训练方法简单化、学生阅读技巧误区化、学生阅读习惯被动化。作为高三教学指挥棒的高考试题加重了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不追求偏、难、怪题,起到了很好的教学导向性作用,有利于减轻中等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今年的《考试说明》的特点是平稳过渡,试卷的听力试题继续采用全国卷。试题的难度值设定为0.6左右,试题以中档题为主,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3∶5∶2。部分修订的内容有利于试题的命制,体现了语言发展的新趋势,帮助师生更加明确备考的方向。因此在高三的英语科备考中,要提升高三中等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
有格言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说明良好的习惯与人生有着重要的关系。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的阅读行为事半功倍。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及信心有很大的影响。难度越大,学生回视的频率越高。因此,面对中等生,我们要通过降低阅读材料的难度、限定阅读时间等方法,来纠正学生指读、回视、有声阅读等坏习惯。事实证明这些方法是有效的。如在课堂限时阅读时,把较难的阅读材料分配给程度较好的学生,把中等程度的材料布置给中等生,要求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完成同等数量的但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这样都能给不同程度的学生造成紧迫感从而有效地获取信息。
2.在实践中教会学生阅读技巧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技巧的传授对学生来说似乎很实用,但仅仅传授阅读技巧,而没有实战演练,这些技巧只能是纸上谈兵。在学生掌握了某种阅读技巧后,教师应辅以大量相应的阅读材料加以巩固。如不同题材的文章,其脉络的体现方式不同,游记以地点为线索,人物传记则往往以时间为线索。又如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技巧,以词义猜测题为例,其解题技巧就有:(1)利用上下文提供的情景和线索,进行合乎逻辑的综合分析进而推测词义;(2)利用定义和其后有对该词进行解释说明性的短语或句子来推测词义,如to be, that is, mean, stand for, namely, to refer to, to mean, in other words 等;(3)利用对比线索来揭示事物的不同点,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只要把握其中的一词,就不难推断出另一词的含义。这时句子多见unlike, although, but, yet, while, on the contrary, on the other hand, for one thing…for another, instead of, rather than 等信息词。学生只有在大量地接触类似的文章后,才能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解题技巧,尽快地理清文章脉络,依据题型特点,最大限度地从阅读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3.扩大阅读量,开拓视野
篇2
一、师生关系中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征
(一)对教师权威的轻视
我国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处于由青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由于生理、心理的日趋成熟,自尊心逐渐增强,要求脱离对成年人的依赖与管教的独立意识也迅猛增长,要求独立的意识增强;对于一部分逆反心理过强的大学生,有时表现对学校、教师的权威表现出明显的不屑、不顺和不恭。
(二)自尊心明显强于中小学阶段
经历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闯过了高考的独木桥,如今终于“修成正果”。在这种优越感和荣誉感的驱使下,当代的大学生自尊心明显增强。自尊心是一种内驱力,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对他们进行正确诱导,他们不免就会对教师的这种行为表现出强烈的不耐烦,甚至渐趋厌恶与反感。
(三)自我评价能力提高、注重自身发展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同于中小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深刻,不再仅仅局限于用卷面的考试分数、年级的成绩排名或者教师的表扬批评来衡量自己,而是开始从社会的方面和角度来认识与评价自己。这不仅是自我意识趋向成熟的表现,也是自我评价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的表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对自身有着正确、全面、客观的自我认识与评价,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我进行分析时带有较多的主观因素。
二、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和特点
(一)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专制
“尊师重道”一直教师观念中处理师生关系和问题最好的方法与标准。由于这种思想的作用下,教师教学管理过于严格、在学生面前的姿态过于严肃,使得学生在教师面前封闭了自己的思想与言语,不敢讨论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不敢发表自己与教师不同的意见与看法。教师的“领导式”的管理手段,使得师生关系形式上下级的不平等关系,造成学生心理受抑,创新思维无法得到发展。
(二)师生关系的冷漠
高校中,师生之间实际交往时间很少,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师生了解严重缺乏。相比中小学严格的班级授课制来说,大学中师生间的交流大幅减少,师生几乎只有在课堂上有所交流,除此就没有更多的接触。且对于已是成年人的大学生来说,对教师的依赖性大大减低,大学学生的身心发育基本成熟,独立性增强,朋友圈与交际圈扩大,内容更加丰富化,因此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也自然减少。师生缺乏必要的交往,师生间的关系才越来越疏远与冷漠。
(三)师生关系的放任
从教师方面来说,在大学教育中,教师对自己的责任只是放在知识的传授上,相比中学与小学阶段老师对学生处处的问题的过问与了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是“置之不理”的态度。从学生方面来说,他们对教师也是持放任的态度。逃课已经是大学生的家常便饭,他们不愿意与教师过多交流,对学习缺乏责任感,课堂不良行为如睡觉、玩手机等早已稀松平常,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极少。师生关系就像匆匆的“过客”一样,彼此间可以没有任何感情。
三、高等教育中如何建构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在高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中占主导地位,要想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将先从自身下手。
(一)主动深入了解学生
大学里,老师奉行的教学原则是让学生自由学习,但这并不代表对学生放任自流、不寻不问。教师只有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与生活情况,教师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才能为后面的教学教育活动提供条件。因此,教师应主动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只有先了解,才能建立信任,才能构建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
(二)尊重爱护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应对学生进入大学后自尊心的迅速增强,教师更应以一种平和、平等的心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应该把他们当作成年人来看待,要相信他们有进行正确选择与判断的能力且也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与思维模式。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师生之间需要相互尊重,以此来建立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师生关系。
篇3
【关键词】中等生;自我效能感;自我监控能力
在广大的学生群体中,一种“橄榄型”的格局特征不容忽视,班主任往往有意识地把精力与时间投入在占班级1/4的优等生和1/4的差等生,而处于中间地带的1/2的中等生则处于游离与尴尬的状态。班主任关爱的缺失使中等生的自我效能感不断下降,所以,关注中等生,把爱洒向被遗忘的角落不容忽视。
所谓中等生,是指由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认识能力、价值取向、个性情感、意志和学习状况等原因形成的,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自我价值观念淡薄,定向、定位偏离自我,在单位教育教学体中处于中间状态为特征的群体,是单位教育教学体中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群体,更是实现单位教育教学体整体推进目标不可忽视的群体[1]。具体说来,中等生是泛指在优生与差生之间的那些学生,没有确切的内涵和外延,它和优生与差生的边界是模糊的,具有易分化的特点[2]。在中等生身上,同样存在优等生所具有的潜能,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超常的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他们在某个时期某种条件下处于中等状态。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要研究中等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调动中等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向优生转化,防止他们分化为差生。重视和加强对中等生的教育和引导,对整个班级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的未来人生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试图分析中等生的心理特征以明确关注中等生的重要性。
一、自我效能感失衡
所谓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基于自身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自己以往的经验在特定的情景下,对自己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指个体对控制自己行为和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3]。自我效能感即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主要是学生个体对自己能力、信念的基本判断,对自己所具有的内在品质的把握和感受,以及对自己所具有的能力、信念等品质及其在某一活动中发挥多大作用(平衡性)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贯穿于工作行为 (过程)的始终,主观判断与客观实际相一致,便是正确(平衡)的;主观判断与客观实际不一致,或高或低,都是错误(不平衡)的,自我效能感较高者即便在打破原有平衡的情况下也能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新的平衡信念,直至成功完成某项工作。中等生一般都是如下的群体:具有优等生的潜力而没有发挥的学生;一直很努力而成绩平平的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需要鞭策,综合素质忽高忽低的学生;过分高估自己,综合素质却未能突破的学生。作为班主任,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的知识素养,更要对学生进行能力教育,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发展。中等生们由于处在“无人问津”的边缘地带,缺乏更多的引导与关注,精力有限的班主任处于升学与竞争的考虑,往往会把两头的学生作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班主任爱的缺失,对自己能力判断的不准确,或高或低;对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不准确,都会造成自我效能感失衡,处于迷惘与固步自封的状态。如果班主任再不给予更多的关爱,只会造成学生更多地朝边缘化方向发展。
二、自我监控能力差
自我监控是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工作的完成,提高学习的效果,完成工作任务,达到学习与工作的目标,主动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的过程。首先,从认知角度来看,自我监控的学习者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各个阶段都制定计划,设定目标,进行组织、自我检察与自我评价。这些过程有助于学习者了解自己和作出决策。而中等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差,在很多时候都不能够自觉主动地做事情,需要被人督促,需要背后举着鞭子;从动机来看,自我监控的学习者认为自己是自主和受内在动机激励的,自我效能高,而中等生学习动机往往不明确,人生目标不确定,大多数时候缺乏自我的思想,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其动机极易受到左右与动摇;从行为方面看,自我监控的学习者选择、建构甚至创造最适宜学习的社会与物质环境,而中等生的行为缺乏计划性与毅力,大部分时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坚持到底,不善于主动选择有利于自己学习的环境,最好在班主任的“圈地运动”下自由成长。自我监控能力差的中等生,在缺乏必要的灌溉与呵护下,内心的想法,学习的积极性很容易被扼杀,只能在中间地带徘徊。
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科任老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知心人,是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带路人。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迁移默化的作用,有人生动地说: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事实上,当一个人在回忆他的学生时代的生活时,印象最深刻的总是班主任。所以,班主任唤起中等生心灵的工作尤为重要。“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具有爱心,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爱撒向班级的每一个角落,自觉放平心中的一把秤,使自己的关爱让全部同学都能感受到并唤起学生的共鸣,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才更和谐融洽,更有助于中等生奋发向上,实现更大的飞跃。
教学大纲指出:“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对每个学生负责”。如何让班主任的关爱撒向班级的每一个角落,让中等生充分感受自身的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班级工作中,充分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乐,达到肯定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使中等生的特长和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呢?
转贴于 1.表扬与警策
中等生由于自我效能感失衡与自我监控能力差,对自己无法做一个正确的定位,他们渴望受到班主任和同学的关注,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班主任应该努力关注中等生成长的足迹,针对不同情况的中等生,做不同的要求。对自信心充足,只是缺乏被关注的中等生,要采取鞭子策略,适当的旁敲侧击,适当语重心长的话语,适量的“打击”,让这类中等生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不断完善自我;对自信心不足的中等生要进行爱的呵护,通过在集体场合表扬方式增强中等生的自我意识,既要对中等生有热切的期望和殷勤的鼓励,又不断地指导中等生在方法、行为上的不足,在微笑中促进其成长。
2.增强中等生在班级的主人翁地位
中等生既自尊心强又自信不足,常常让自己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认为班级的主体应该是优等生,主动退出班级活动的舞台,对班级的活动,班级的工作都处于漠不关心和“弃权”状态,只是充当盲目的看客而已。为此,班主任应该要增强中等生在班级的主人翁地位,在班会课上要特别强调中等生是班级的主力军,是班级进步的中坚力量,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各项活动中。
3.创造机会,体验成功
在以往的班级管理制度下, 中等生往往认为自己只能是被管理者, 很难真正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的心理。因此,在班级管理中, 要给中等生提供锻炼和为班级管理贡献力量的舞台。例如可以通过班干部轮流换的形式,让中等生也有机会参与到班级工作中,形成良好的监督他人,自我监督的氛围,让中等生有机会充分挖掘自身的才能和潜力,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促进班级工作的和谐发展。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组织班会课的形式,让学生自演、自导,主动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乐趣,锻炼自己各方面的才能。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小型竞赛活动,调动中等生的积极性,在“寓教于乐”中提高自己。
4.激发中等生创新思维
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少教师只注重于优等生,却往往忽视了一大批中等知识水平的学生,这是可悲的。”中等生由于自我价值得不到认可,往往会让自己处于中立的地位,缺乏创新意识,“跟随大部队走”,这种精神状态很容易让中等生更加不能确定自我,因此,要激发中等生创新思维,设置情景让中等生积极创新,对自己、社会、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与认识,进而促进中等生均衡而又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伟.中等生心理成因类型分析及其引导,宁夏教育[J],1999(5).
篇4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教育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因此学生的素质和基础参差不齐,不论是个体的基本道德素质、学习习惯还是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些学生学习习惯好、学习能力强、基础扎实,在班级学习中遥遥领先;有些学生学习生活习惯不良,领悟能力差,在班级中自然落后;有些处于此两者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此部分人处于多数)。根据此种情况,有的学校往往把学生分为三层次:优秀、中等、后进,制定分层教学的策略。而针对中等生,在学校各班学生中数目居多的是那些表现平平、成绩一般、日常里言无不正、行无不规、品无不端的学生,我把他们称之为中等生。
一 现状扫描
我常常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谈心,说说笑笑的大多是“两头”的学生,而“中等生”甚少。反思之余,觉得区别仅在于老师给予“中等生”的关注最少。我也发现,“中等生”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在老师心里与情感世界便成了若隐若现的空白点、盲点,成了学生群体中被遗忘的层面、孤独寂寞的第三世界。
二 影响浅析
中等生不仅是构成教育整体对象不可分割的主体,也必将是未来社会公民的主体。中等生不仅仅是班级学生的大多数,其思想、舆论、价值取向、行为走向也是班风的标志,班级素质的体现与主流。关注并厚爱中等生,不仅可以从中不断地造就优生,而且能使班级整体推进,共同进步。
三 思考与对策
1、目中有人。
教师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关注厚爱中等生。关注的形式很多: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等等,纳入到课上、课间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上课前,我摸摸几个胆小、不善发言的同学的头,他们就能直视老师、认真听讲;提出问题时,给他们以鼓励的眼神,他们就能积极思考,举手发言。随时发现他们小小的进步,说一句“做得好!”或者对他们竖起大拇指。
2、心中有爱。
“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情感关注是有效教育的前提。师爱是伟大的情感,也是一种教育力量与手段。只有中等生从心理上接纳了教育者及其教育目标,才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只要用一点尊重、一点微笑、一点鼓励、一点欣赏用真情去保护自尊与人格,去捕捉闪光点,树立起精神支柱,唤起激情,就能使中等生出现收益终生的转机。
3、贵在真实。
篇5
关键词: 班集体建设 中等生 班级管理
一、教师的无心之过,中等生的尴尬
所谓的“中等生”,是指由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认识能力、价值取向、个性情感、意志和学习状况等原因形成的,以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自我价值观念淡薄,定向、定位偏离自我,在教学中处于中间状态为特征的群体。具体说来,中等生是泛指在优生与后进生之间的那些学生。中等生,是被老师了解最肤浅的一个群体,在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常常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培“优”转“后”上,要让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起到带头作用,并管理好成绩比较差、表现比较恶劣的学生。但是,班主任往往不会注意到其中一个庞大的团体――中等生。中等生往往占整个班级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但是,这样的一个团体,却会因为其不突出的表现而得不到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重视,甚至是经常被忽视。在班级管理与建设中,班主任经常关注的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能否更上一层楼,而对成绩不好、平时表现恶劣的学生,班主任也会费尽心思去帮助他们,以使他们有所提高。“抓两头,带中间”是班主任经常使用的策略,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一不当心就将“带中间”变成“带而不管,带而不问”。对于这些中等生来说,他们因为所受到的关心和关注少于“两头”的学生,自认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甘居中游,满足现状,缺乏进取心;对周围的事物持观望态度,把自己当作班集体中的“局外人”;希望不被老师批评,也无所谓能否得到老师的表扬。
二、关注中等生的重要性
1.中等生在班集体建设中的消极方面的影响。(1)他们的心态虽然比较平和,不偏激,但是当教师忽视对他们的关注时,大部分的中等生的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就会逐渐减弱,进而可能产生不良的、消极的心境。(2)由于不被关注,将可能使其做事缺乏自信,不能朝气蓬勃地奋勇前进,也会降低学习和活动的效率,难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做事会缺少果断性。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缺乏足够的信心克服困难。(3)由于消极的情绪和做事缺乏自信,导致工作学习能力提高缓慢,总觉得做事不如别人完美。这对培养中等生的能力有消极的影响。中等生的可塑性强,这导致他们一旦选择消极的态度,就很容易成为“差生”。由于以上种种情况,中等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不但解决不了,反而会把事情越弄越复杂,陷入一种不愉快的心境之中,性格内向,甚至抑郁、紧张、拘束、不自然、胆怯。长久下去,会使班集体的气氛沉闷,缺乏学生应有的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
2.积极方面的影响。(1)中等生一般学习认真,做事细心,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在班级中遵守班级纪律,不捣蛋、不搞破坏,愿意为班级贡献自己的力量。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关注,中等生也都想要被老师认可,因此他们会更加努力来争取老师的承认和关注。(2)中等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他们都能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很少犯错误,即使犯错误也能及时改正。(3)中等生有较好的人际关系,能和大家友好相处,调节班级内部的气氛,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中等生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同时也是班级建设的一股巨大的推动力。
在中等生身上,同样存在优等生所具有的潜能,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超常的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他们在某个时期某种条件下处于中等状态。因此,班主任要在工作中调动中等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向优等生转化,防止他们分化为后进生。重视和加强对中等生的教育和引导,对整个班级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怎样关注中等生
1.给予更多呵护,重视心理调整。一般情况下,中等生的共同特点是:认为教师只关注优等生,而自己即使成绩好,有特长,教师也看不到,从而逐渐丧失好胜心,保持平庸的状态。中等生又因为比较遵规守纪,不惹是生非,很少给教师找麻烦,所以他们平时课下与老师的接触不多,心里有事也不找老师。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应主动接近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理解他们的苦衷,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随时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步入优等生行列的信念。爱的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老师带有爱和信任的目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那心灵的深处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
2.给予更多鼓励,重视目标激励。找到其闪光点,抓住每一次转化契机。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将自身原有的才能和天赋充分发挥出来,并体验到自身的价值。班主任要增强中等生在班级的主人翁地位,特别强调中等生是班级的主力军,是班级进步的中坚力量,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各项活动中。“鼓励犹如阳光”。获得老师的鼓励和肯定是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一旦满足,便会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多种潜能和情感便会激发出来。引导他们制订争先创优、赶超优等生的进步计划,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加入优等生行列。
3.给予更多机会,重视活动参与。长期的不被关注,使部分中等生即使有着较强的为班级建设的愿望,也不愿意做“出头鸟”,甘愿在班级中默默无闻。有事分摊则做,无事则湮没于人群。为此,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要给中等生提供锻炼和为班级管理贡献力量的舞台。例如可以通过班干部轮流换的形式,让中等生也有机会参与到班级工作中,形成良好的监督他人、自我监督的氛围;让中等生有机会充分挖掘自身的才能和潜力,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促进班级工作的和谐发展。还可以通过自己组织班会课的形式,让学生自演、自导,主动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自己各方面的才能。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小型竞赛活动,调动中等生的积极性,在“寓教于乐”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4.给予更多认可,重视激发创新。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少教师只注重于优等生,却往往忽视了一大批中等知识水平的学生,这是可悲的。”中等生由于自我价值得不到认可,往往处于中立的地位,缺乏创新意识,“跟随大部队走”,这种精神状态很容易让中等生更加不能确定自我。因此,要激发中等生的创新思维,设置情境让中等生积极创新,对自己、社会、人生进行更深刻的思考与认识,进而促进中等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教学大纲指出:“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对每个学生负责。”教师的关爱要撒向班级的每一个角落,让中等生充分感受自身的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班级工作中,充分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乐,达到肯定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使中等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玮.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
要使中等生转优,首先要摸清中等生的表现特征,掌握他们的各自特点,分析久不上进的原因,以便研究对策,制定可行方案。
中等生的表现是各有不同的,按性格特点及潜能开况,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波动型。这类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往往是相互斗争的,有很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拉一把可成为优生,放一下,则会落入后进生队伍。尤其是一部分心理脆弱的学生,小学时基础还可以。但到了初中以后,遇到了不少学习高手,他们的自信受挫,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恐惧与担心使得其成绩日渐下降,后来只能居于中等生行列。平时的表现是由小学时的自信一下子转变为自卑,心理失衡,对学习也没有以前那样的热情,成绩由此下滑,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很可能沦为差生。
2.本分型。他们平时表现谨慎本分,性格内向,既不像优秀生那样深得老师宠爱,又不像问题学生那样惹事生非,他们的品德表现和学习成绩都一般,平时不大引人注意。有些中等生由于对自己认识不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对自己缺乏自信,安于现状。在学习上的表现一是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对自己的学习没有投入过多的热情,致使成绩老是上不了―个新台阶。二是消极依赖,学习被动。他们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的惯性运转,对老师讲课内容满足于一知半解。
3.常态发展型。这类学生往往是属于努力后挤进中等生行列的,他们平时学习也较刻苦,表现老实本分,但学习成绩及其他方面都表现平平,他们常把自己的目标定在文化成绩上,把学习成绩提高看作是唯一的追求,成绩上不上去就失掉前进信心。在学习上的表现是学不得法,无效用功。他们不能从理解意义上人手,认识模糊,似是而非。一部分学生课堂上也能认真听课,但缺乏用心思考,抓不住要点,课后又不会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之间联系,只是沉溺题海,盲目做题,学习吃力但成绩仍赶不上优生。
4.尚未开发型。这类学生资质很好,智力上有潜力,潜能未被完全开发。他们往往怕苦畏难,缺乏恒心和毅力。学习上浅尝辄止,成绩时有波动。这些学生多是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学习和训练,经常是以为自己知道怎么做,而不去认真解答书写,有时对难题还很感兴趣,主要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浮光掠影,好高鹜远。
对这几类学生,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搭建平台,助推上进,达到转优目的。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调查摸底,分类建档。对每个中等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掌握具体情况,再对他们进行分类排队,建立档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将相关资料经常带人课堂,如以前的成绩、上课表现、作业情况、平时检测等,以便有的放矢。只有对这类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后,才能有效地对他们施行相应的帮助,收到预期的效果。
2.画大圈子,增强信心。只有广种才能多收。要培养一批优生,必须有大批中等生做基础。对中等生的认识不能只看成绩,可以把有闪光点的后进生都纳入中等生范围看待,增强多数学生信心,使他们看到希望,不放弃努力。要充分利用期望效应,对中等生的进步给予更多的表扬、鼓励,添加向优生队伍迈进的催化剂。为培养更多中等生,在基础年级应着力抓好补差培基工作,尽可能多的把后进生转化为中等生,缩小差生面,扩大中等生队伍。
3.关爱学生,融洽感情。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中等生积极进步的前提。教师平时要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平等待人;课内外都要善于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须知教师平时对学生态度的结果,会延伸到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由衷地对教师充满了敬意,喜欢这位教师,乐意接受这位教师,那么,他们就会对教师充满信任,在课常上会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活动和谐一致,学习的热情会由此产生。
4.补偏为全,转平为尖。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学习上偏科必然不能成为优秀。在转优过程中,将会发现有些中等生没有拔尖,原因是有的学科拖后腿,补上这些学科,即可成为优生。针对这些偏科学生,要进行摸底统计,确定差科,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要求偏科学生,对差科加大投入,定时间、定内容,做到日有任务、周有目标、月成成效。限定赶超其他科的时间,由偏科转为全面发展,由整体平平转为整体优秀。
5.时时关注,激发热情。我们有些教师平时对优、差生有着比较鲜明的喜恶,而对中等生往往不太在意,中等生成了被遗忘的阶层。在此情况下,中等生往往认为自己在班上是很不起眼的,得不到老师的重视,更得不到老师的关爱,一学年未受过一次表扬,也未挨过批评,认为自己在班上有他不多,无他不少。因而借机钻老师忽略他们的空子,对自己放松要求。面对这种情况,作教师的应及时地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关注,课堂上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关切的手势,一句温情的问话,都能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觉得老师眼中有他们,心中想他们,他们定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为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也为今后更引起老师的重视,提高在班上的地位,努力学习,积极争取进步。
6.巧施策略,提供机会。(1)开展激励出群的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活动更能有效激发兴趣。教师可以有意开展智力、演讲、操作、创造、演算等竞争活动,搭建展示的平台,让中等生在活动中显示本领,展示才华,提高整体素质,坚定“我也能很快进步”的信心,突破安于中游的思想,推动成绩快速提高,跨入优生行列。(2)有意设置成功机会。课堂上,可施行一些小的策略技巧,有意地设置让中等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感觉也具备成为一名优生的条件,体验一把作优生的感觉。比如,故意出一些非常基础的题目作检测题,明知他们会,就是让他们能够完全做对,得上一次满分,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通过当一回优生获得心理满足,促使他们热爱学习,成为真正的优生。(3)适当加大训练力度。中转优,最基本的因素是提高知识和能力水平。为了夯实中等生的基础,提高他们的各科技能,在转优训练过程中,可适当增加题目,宜设置层次性练习,加大对中等生的训练力度,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做好作业,并定期将题目类型前后比较,找出不同,发现规律,掌握技巧,使他们在练习中拓展思路,提高解题技能,推动各科成绩的良性发展,扩大优生队伍。
7.个别辅导。典型培养。教师应做好对接近优生的中等生分批辅导,个别加餐,特殊关注。根据学生不同特点,或教给方法、指点迷津,或指定题目分析讲解,或师生间搞试题卡片互换,搞难题呼救活动。特别的关心扶持,促使中等生增强信心,增添兴趣,加快转优进程。
篇7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班主任;赏识教育;教学策略
赏识教育是一种通过激励、表扬等方式,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开展的教育方式,在近些年来备受关注,尤其是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鼓睢⒃扪镏谐沙て鹄吹难生,比在批评、责骂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更加健康,性格也更加乐观、开朗。班主任利用赏识教育法,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正视自己,学会欣赏他人。下面,笔者从学困生、中等生、尖子生三种层次的学生,讨论小学班主任应如何使用赏识教育法来管理班级。
一、赏识学困生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赏识。”学困生是指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较低、学习能力较弱、纪律较为混乱的学生,他们是最让班主任感到头疼的学生。这主要是因为班主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认为只有学习好、成绩好才有出路,所以他们对这些学困生过于严厉。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由于教师的偏见会变本加厉,变得更加不服管教。赏识教育对于学困生来说十分重要,学困生渴望教师能够看到自己的努力与进步,希望能够得到教师以及同伴的认可。因此,班主任必须要对学困生给予更多激励性的评价,不断鼓励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班有一个女孩子,性格比较木讷,做事唯唯诺诺,学习成绩总是倒数。每次我跟她聊天的时候,她就像是一只受惊的小兔子,十分紧张。为了改变她这个状态,我经常夸奖她,先是夸她“你今天的头绳真漂亮”“你的字写得真好看”等,然后在一次考试中,这个女孩子的作文得了高分,我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了她,还让其他学生为她鼓掌。这个学生一开始十分紧张,但是我依然经常开导她、鼓励她。后来,这个女孩子开始尝试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我还让其他学生帮助她解决学习难题,跟她做好朋友。后来,这个学生渐渐变得开朗、自信起来。
二、赏识中等生
在班级中,尖子生由于成绩优异能够得到教师过多的关爱,学困生也会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这就忽略了中等生的实际需要。然而,中等生是班级中的最重要力量,人数也最多,只有真正重视中等生,鼓励这些学生不断进步,正视中等生为班级、为学习作出的努力,才能够建设浓厚的学习氛围,也才能够真正管理好班级。班主任在赏识中等生的时候,要多肯定他们的进步与发展,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开发学生的智力,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让中等生在班主任的赏识下迈向优秀,而非后退到学困生的阵营。我们班有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一直默默无闻,有一次,我无意间发现她在练习册的空白处画了一个憨态可掬的卡通小猪,我对她说:“这是你画的吗?真可爱。”这个学生很诧异地看了我一眼,然后点了点头。这个学生很喜欢画画,于是,我让她组织其他学生,设计本班的黑板报。这个学生表现得有些受宠若惊,因为一直以来她都很少能得到老师的关注。我告诉她:“老师相信你,你也要相信你自己。”后来,这个学生设计的黑板报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爱。这个学生看到大家都十分认可她的成果,也十分高兴。
三、赏识尖子生
尖子生在各个方面都比较优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能够感受到师爱。然而,在小学教学管理中,班主任在使用赏识教育法来管理尖子生的时候,不应该过多地表扬他们,以免他们产生骄傲自满、高人一等的负面思想,尤其是对于一些自负的学生,更不可过分赏识。在赏识尖子生的时候,班主任可以适当地肯定他们的学习能力,并且为他们制定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班有一个学生,成绩十分优秀,家境也很好,但是这个学生总是目中无人。针对这个问题,我让学生以8个人为一组,进行拔河比赛。其他学生分组时,都没有叫他,这个学生表现得满不在乎,但其实有些失落。于是,我私下请班级里的另外一个学生主动邀请他。趁此机会,我先肯定了他的能力,再对他进行团队教育,后来这个学生渐渐与其他学生打成一片。
总之,赏识教育对于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班主任也要因人而异,把握赏识教育的标准和尺度。班主任要用赏识教育来转化学困生,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自信心,使他们重新燃起学习兴趣;班主任要用赏识教育来鼓励中等生,让中等生也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班主任要用赏识教育来管理尖子生,不要过多表扬他们,而是要让这些尖子生正视自己,并且树立集体荣辱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参考文献:
篇8
在农村初中英语课程中,经过两年半的实践探索,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观理论,采用“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方式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在班级里建构和形成一个英语学习共同体。这一学习共同体,由“教师”“英语课代表”“小组长”“中等生”与“学困生”等组成,他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它的有效策略包括:“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创造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自主组织英语学习活动”以及“因材施教,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步”。实验结果表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方式在提高英语成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合作精神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学习共同体的意义与功能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e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一个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学习共同体具有两种基本功能:(1)社会强化:建立学习共同体是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需要的重要途径。(2)信息交流:学习者与辅导者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
二、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在班级里建构和形成一个英语学习共同体,它以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动力,以学生多层次分组合作活动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实施层层监督,相互促进,从而使教师实现真正的减负,使学生实现真正的乐学、好学与会学,达成学习结果的提升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全班45名学生,先根据综合能力选定2名英语课代表。再按每半学期的英语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前1~10名为英语小组长,该组长的英语成绩、社交能力和亲和力要比较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11~20名为良等生,21~35为中等生,36~45名是学困生。再根据身高与成绩把学生分为10个小组,每个下组里包括:1名英语小组长,1名良等生,1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由于农村中学,班级大部分学生来自民工家庭,相对来说英语基础差,而且学困生多,大约20%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困难。如果教师直接管理英语课代表效果不佳,宁愿教师辛苦一些,直接领导14英语小组长;英语课代表协助教师,每一个英语小组长负责学困生,良等生负责中等生,与此同时小组长负责整个小组。这样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实现了教师、英语课代表、英语小组长、良等生、中等生、及学困生相互之间的多重双向互动联系。以一个小组为例:
在这一学习共同体里,每一个学生都处于教育的中心,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团体中进行学习,而且感受到团体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得到全面的关心、引导和帮助,其学习过程和结果都受到监督、管理与促进。
三、基本策略
(一)教师发给每个小组长一个登记本,记录每次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参加人员。每个学习者共同体在课外交流和探讨英语学习的心得体会,完成老师布置的课作业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小组及个人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种评价和监控对于维持高水平的交互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的成绩和老师随机抽查学生的平时成绩与学习者共同体挂钩。例如老师布置学生课后背诵某一课的某一段,每个共同体的同学课后要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谁在背诵的过程中有困难,小组其他成员要帮助他。比如在他练习背诵的过程中给予一些提示帮助他顺利背下来。老师检查背诵时随机抽查,该学生的背书分数就是该小组的分数。
(三)共同体小组每周至少要在一起活动两次,时间由小组自定。在小组活动时可练口语、听写单词、学习语法和理解课文,也可做一些英语练习。其中每个单元的单词与背诵课文必须在一星期之内在小组之间完成。教师还指导开展一些能体现英语交际能力的活动如演短剧、演小品、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吸引每个学生以浓厚兴趣投入到各种学习活动中,体验构成课程的种种经验,这些经验又会激发新的兴趣。通过经验的新旧交替,学生可以无止境地学到新知识。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英语学习风采,提高和强化学习兴趣,丰富其学习成功体验。每成功一次,就给予一枚红五星奖励,累积获得5枚红五星,再颁发特色小礼物加以鼓励,比如可爱的笔记本,五色笔,英语字典,糖果等等。
(四)教师要经常跟进小组的活动情况。请组长汇报或检查小组的活动记录。初中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他们既有共同的一般发展规律,又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教师既要广泛与学生接触交友,建立起信任与理解的师生关系,还要细心观察每个学生个体平时的各种表现,并据以分析把握其内心世界,及时采取实实在在的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个别教育,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进步。在实践中,我们特别注意分别而关联性地做好英语课代表、良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引导、帮助和培养工作。1.培养英语课代表。英语课代表是“教师代言人”。 2.促进良等生。良等生是中坚力量,需要在学习和助人的品质与能力方面进行重点培养和促进,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和处理好自己努力学习与帮助中等生学习的关系。3.教育中等生。中等生是一个班集体的希望所在。面对每一个因求学求知或生活路上的曲折、坎坷而举步维艰和惶惑迷惘的学生,我们心里都有一份深深的怜爱,都有一份沉沉的责任。4.关爱学困生。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来自教师、同学真挚的爱护、关心与帮助,从内心深处迸发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无穷的力量,驱使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教育,并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自己。
篇9
[关键词]更新观念;明确目标;分析引申
一、转变观念,调整教学策略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有意无意地偏爱优生,对中等生关心不够,致使中等生失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鉴于此,我加强了对教育理论的学习,转变了教学观念,特别是“罗森塔尔”效应给了我很大启示。我认识到,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不仅要抓好优生,更要抓好中等生,要真心诚意地增加对中等生的情感投入,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诚心和爱心,从而产生了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我过去上课多“满堂灌”,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教学效果不好。转变观念后,我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尝试采用“自学、精讲、勤练”的教学方法。先指导学生按提纲预习自学,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巡视中收集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多关注有问题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重点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把部分课外作业改为当堂练习,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与学生近距离的接触,使教与学能够保持同步,也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增强了学习信心,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二、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基本概念教学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针,课堂教学活动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所以针对教材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和中等生的实际水平,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教案的设计要围绕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如教学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我先出示教学目标“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能够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转化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使学生心中有数,而后让学生解答两个已学过的两个一元一次方程3(y+3)-8y=14和3x+2(2x-3)=8,并说明他们的解题思路,最后,教师提出两个方程组 和 完成转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兼顾到中等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这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易分散,较难掌握抽象的知识,因此教学必须具体化、直观化。我在概念教学中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把枯燥的概念形象化、趣味化。新课导入时,根据不同课型的内容采用发现法、联想法、类比法、悬念法、问题法、游戏法、故事法等,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教学氛围中。如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我出示了准备好的四边形,然后将其折成三角形,以此来揭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的启发下,学生联想到很多生活中的实例,这样就很容易掌握这一概念。又如教学函数概念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今天早晨上街买青菜,0.5元一斤,买了4斤,问花了多少钱?如果买6.5斤,买x斤呢?学生能一一回答。我告诉学生,你别怕函数,“函”就是“隐含”,如果把买x斤花的钱设为y元,那么能得到怎样的等式?学生回答:y=0.5x。我又问:花钱的多少怎样变化的呢?在学生弄清楚是随买菜的多少而变化,即y随x的变化而变化后,我再引入书上的概念: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x、y,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y就是x的函数;这种关系式是y=f(x),x是自变量,y叫因变量。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使中等生轻松掌握概念,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注意问题的分析引申,培养思维能力
解题过程可分为分析题意、探寻解题方法、实施解题方案、验证答案等步骤。中等生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和技能,容易出现因性格浮躁、审题不严而“漏题”,因意志薄弱、心慌意乱而“怯题”,因情绪激动、转换印象而“走题”。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中等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列出提纲,找出已知条件、未知条件、隐含条件以及已知和未知的关系(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又如解题“已知ABC中AB=10, BC=5, AC=8,求ABC的内切圆半径R”时,我启发学生联想已做过的类似题目“已知RtABC中斜边AB=5,BC=3,求RtABC内切圆半径R”,该题的解法为连接圆心与切点,易得R=(AC+BC-AB)/2=(4+3-5)/2=1。这种解法中,直角三角形面积为两直角边乘积的一半,那么能否利用内切圆半径表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呢?通过这样的引导,中等生就能利用等积法求出斜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
篇10
论文摘要:中专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学生在义务教育后,由于种种原因,需要进入就业前的中专学校学习,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基础教育的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突显,有着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容易产生困惑,发生心理冲突。学校需要特别呵护,正确引导,并进行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建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中专学生的主要矛盾心理
随着学生生活由普通教育向中专教育的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转向以就业为主,以及直接就业的选择,中专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同层次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矛盾心理。
1.1优等生的矛盾心理
所谓优等生,是指各方面综合能力表现良好,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现实生活中,老师对中等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心理状况较为关注或者有所研究,优等生问题的研究很少涉及。进入中专的这部分优等生大多数来源于农村贫困家庭,初中成绩较好,渴望通过读重点高中,圆大学梦。但家庭经济的拮据,使他们不得不放弃理想而就读于中专学校,并希望学校来解决家庭经济的燃眉之急,他们万般的无奈,十分的不情愿,心理不平衡,产生极度的失落感,同时易于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因此容易产生抑郁、悲观、消极等心理情绪一。
1.2中等生的矛盾心理
所谓中等生,是指除优等生和后进生以外的学生,这类学生是学习上处于中等水平,在品行等方面中等的学生。中等生易分化,与优等生、后进生的边界比较模糊,其人数在教学中是个变量,在一定的阶段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1.3后进生的矛盾心理
所谓后进生,是指那些在学习和综合能力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形成后进生的主要原因不是智力本身,而是包括家庭环境、学习环境、欲望、毅力、自信心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引起的。
中专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在基础教育中学习不太理想,基础较差,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及同学的白眼。到了新的校园后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对学习文化基础知识没有兴趣,学不进去、学不明白,存在着恐惧心理,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摆脱不了的心理压力。一方面要面对家长的唠叨说教,另一方面,又坐不住板凳,学不进知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但为了今后的就业,不得不去学习,而强迫自己读书,最终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
2解决在专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上述的矛盾心理构成了中专学校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主要矛盾,老师要和家长配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做好各自的职业生涯规划。
2.1优等生的心理教育
初中的优等生进入中专学校后,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少之又少,学校须要重视这部分人材的培养和教育,以博大的爱心消除学生的失落感。在生活上和学习上鼓励其积极向上,在心理上引导他们走出困惑,使他们明白“条条大路通罗马”,中专学校同样可以实现梦想,同样具有给学生展示才华的空间。
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套读大策,学校既是中专学校,又是大连海事大学的函授站,学生毕业后一样可取得大专学历,同时又可考取船员适任证书,接受这些专业培训并取得证书和文凭,可以给将来的择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2中等生的教育
在教学工作中,有的老师重视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学生,也很注意对差生的辅导,却往往忽视了中等生,如果我们给中等生以正确的引导,假以时日,他们也会成为可塑之才。
坦然面对挫折成败。人人都渴望做一位成功者,正处在多梦季节的中专生更是如此。老师要正确引导他们走出内疚等心理阴影。如开设德育课、船员心理学课程以及开展心理教育讲座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的坎坷,要让中专生明白挫折会伴随人生命的整个过程和始终。中专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小插曲,要相信事物的双重性,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失去了读高中的机会,却得到了先就业,先改善家庭经济条件的机会。明白成功背后的艰辛,不是人人都看得到的。
适应环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中专生面临生活环境的改变,过早体验从家庭到学校,再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化,独立地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各类挑战,对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必须引导他们客观地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尽快从新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成长点、自己的友谊群体。在此指出,人对环境的适应,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处理最重要的是待人真诚,学会主动关心别人,主动打开自己的心扉,从同学之间的交流中走出孤独,得到乐趣,得到动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同时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用积极的行动来摆脱由于环境不适带来的孤独、苦闷、烦燥、恐惧和空虚等情绪。
完美自我,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包括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并能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及各种矛盾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克服信赖思想和惰性,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还要学会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和朋友间发生的矛盾,要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如感到束手无策,可向家长或老师请教,但不能一味地信赖他们,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得到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另外,应让中专学生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地在现实生活中锻炼和提高自理能力。
打开心灵之门走出自闭。正确对待中专生的闭锁心理,是对中专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前提。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认真的调查,弄清产生这一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就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行引导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保证教育的正确方向。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基础。老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心理动态,要让学生把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挫折、迷惘主动告诉老师,同老师交流,这就要求老师由单纯的老师角色转变为亦师亦友的双重身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做到尊重他人的人格。
积极向上变被动为主动。中专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岗位适应性为目标的中职教育。就是来接受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的,学校要抓住入学教育这一环节,使学生对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多一些了解和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引导他们树立奋斗目标,在学习上克服松懈和惰性心理,主动接受中职教育模式,努力学习。
2.3后进生的心理教育
这类学生难教、难管、自尊心特别强,如能对他们采取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就能挖掘和利用其特点,有力地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提高转化率,把后进生转化为中等生或是优等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赏识教育激发后进生积极表现。后进生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老师若能充分利用他们自我表现欲较强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采取优点激励法,使他们感到“我能行”、“我会进步”。赏识只是一种形式,其实质是对人格尊严的一种维护。适时地表扬,在育人工作中是有益处的,尤其对后进生而言,更是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
用尊重启发自我认识。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避免冷漠和岐视的态度,更不能蛮横训斥、惩罚、动辄训人。惩罚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一方面尊重后进生给他们留面子;另一方面宽容后进生的缺点,给他们留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