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启发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孔子启发式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孔子启发式教学

篇1

人们通常喜欢引用孔子关于教学方法的一段著名论述来说明他所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法,这就是他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这段话里,孔子第一次提出了“启”和“发”二字,也是第一次由他把“启发”二字引用到教学中来。

孔子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十分注意贯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论语•为政篇》有一段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即孟懿子)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做孝,孔子答以“无违”(不违背礼节)。孟懿子没有再往下问,孔子也就不再往下讲了。因为孟懿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更多的要求。这就是“不愤不启”。当孔子有意识地把他和孟懿子的谈话告诉樊迟,希望引起樊迟的求知欲时,樊果然主动提出问题:“何谓也?”于是孔子便详细地告诉他“无违”的内容。认为只有当学生的见识达到一定程度,才可往纵深方向引导。否则,宁可闭口不言,也不强行灌输其暂时无法接受的知识。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培养创新人才尤为重要。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可以看作是“开发和培养人的创新性的方法论保障”。孔子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来恢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怀疑精神,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显然,相比其它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有其独特之处。

1.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现在很多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只习惯于按课前写好的教案机械地组织教学,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课思路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只准教师讲,不准学生说,没有得到教师的许可,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创见,提出的不同看法和质疑,都可能被判为谬误。在这种对学生创造力漠不关心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求新意识就会受到压抑而逐渐枯萎。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撼。’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在这里就营造了很好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非常放松,能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产生创造性的想法,从而在师生互动中培养了创造力。

2.恢复学生的主体意识。 创造活动的主体是人,是人按照一定的目的所进行的主动地、积极地、自觉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论语•公冶长》中关于子路颜渊“各言尔志”的记载也同样可以论证孔子在教学中注意恢复学生的主体意识。孔子让子路和颜渊自由谈论自己的志向,不管他们的志向是否符合孔子心中的标准,他都不加评论。而是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发展机会,恢复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怀疑精神。 怀疑是求新的前提,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创造。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正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学生理解和表达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不放过任何一个使学生揭示新东西的机会,如《论语•雍也》中记载到: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仲弓对孔子关于桑伯子的评价产生了怀疑,而孔子不但不发怒,而且还给出了肯定的评价:“雍之言然。”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更好的培养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论语•公冶长》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张问到:“令尹子文多次做令尹,不见他有高兴的神色;多次被罢官,也不见他有怨恨的神色。每次卸任,一定将任上原有的政事全部都告诉新上任的令尹,由此看来子文这个人怎么样?”)子曰:“忠矣。”(孔子说:“可算是忠于职守了。”)曰:“仁矣乎?”(子张又问:“可算有仁德吧?”)曰:“未知,焉得仁?”(孔子说:“不知道,这样才算有仁德呢?”)对于“仁德”,孔子并不是没有自己的看法,但他不把一己之见强加于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学生在思考某一问题时不但思维得到了发展,而且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独立自主的个性。

三、结论与对策

篇2

关键词:历史课 启发式教学 误区

启发式教学打破了以往的结论教学模式,符合人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融入了过程式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及提出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对启发式教学还存在着种种思想认识和应用上的误区,因而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它的教学效果。

一、历史教师对“启发式教学”思想认识和应用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启发式就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历史教学过程中,常会看到一些历史老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思考回答,从而进行“启发式教学”。此做法,看似是“启发”,实质是“”。它使学生被动地接受问题的设计,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不假思索或翻翻课本就可随口答出。对于这种当前历史课堂中最常见的“启发式”,实质上没有引起学生的思考,也没有达到“启发”的目的。

误区之二:“启发式教学就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后,老师再总结出正确答案。”常会见到一些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后,再由老师总结出正确答案。因而,名为“启发式教学”的环节,实则是“结论式教学”。

误区之三:“启发式就是通过启发,解决实际问题而得到正确答案。”如此实施的“启发式教学”,学生得到的仅仅是“金子”,而不是点石成金的“指头”。

二、“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我国最早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是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子日: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原理的阐述。在这句话里,孔子虽然没有概括出“启发式”这一抽象概念,但他指出了“启发式”的实质,即启发和举一反三。启发,关键是调动学生学、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举一反三,实质上还是强调发挥学生学、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自己的灌输代替学生的思考。在孔子看来,学生品格的养成,学问的充实,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思考的结果;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启发和诱导上;学生的自觉学习处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启发是教师启发,诱导是教师诱导,与放任自流绝不相同。

从以上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阐述以及对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始终强调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隐藏在某种事物后面的问题。一旦学生把不解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教师怎样启发点拨学生使之能举一反三成为关键的时候,矛盾的主要方面便转向教的一边。也就是说,在“启发式教学”中,就教学工作而言,教师与学生相比,教师起主导作用;就教与学的主要矛盾而言,既然是矛盾,其对立的双方必然相互转化,不能限定。这就是“启发式教学”中教与学这对矛盾的辩证关系,也是“启发式教学”中教与学的精髓所在。

三、走出误区的方法

认识“启发式教学”的内容及精髓,目的是使历史教师走出对“启发式教学”思想认识和应用上的误区。

对于第一个误区,其解决办法有:1.针对“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名为“启发”,实为“”的“启发式教学”,不妨在上新课前,先让学生预习,有条件的学校,也可放映一些有关历史题材的录像、影片或组织学生到历史博物馆参观,使学生发现弄不懂的问题,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渴求。这样做,既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又为实施“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2.“由老师提出问题”可以作为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历史教师也应对问题进行科学设计并加以科学引导而提出。重要的是所设计的问题内容本身要带有启发性。一是历史课本中无现成答案,必须在大范围、多章节中,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经过深入思索才能整理出来的问题;或是教材只提供了资料而没有结论的问题。二是能使学生的思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历史知识的纵横面之间,往返运动,进行联系分析、归纳对比、得出结论的问题。

面对“学生回答后,历史教师再直接总结出正确答案”的“启发式教学”的第二种误区,其解决办法是:教师不要代学生回答,而应分析学生的回答,合理的地方给予肯定,不正确的地方则帮助学生分析。分析问题时,最好是不断设疑,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使最后得出的结论水到渠成。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启发式 教学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 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 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2、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饨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3、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适用启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59-02

1.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启发"一词

大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为主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

1.1 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1.2 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挈领一一分析一一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笔者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复习,笔算,67×8,167×28。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这样的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的教学效果。

3.适时启发诱导,点燃思维火花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通过各种问题情境的接连营造,让学生产生问题认识的主客观矛盾,再施以适当的诱导和指引。因此,小学数学的启发式教学一方面应当注重数学问题的创设,保证一连串的问题都能服务于特定的数学教学内容要求,都能一步步地让学生的认知从熟悉和明了陷入到矛盾或困惑之中,为教师的启发诱导埋下深切悬念;另一方面,在完成数学问题铺设后,教师应当继续追问,以焕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诱导学生解决数学认知矛盾,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体验。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设计了一堂启发式教学课堂:①向学生出示一系列较为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若干个、长方形若干个),问:老师相信大家都认识它们,对不对?那你们会求它们的面积吗?(学生们都表现出一脸骄傲的样子)②再向学生展示一组平行四边形,并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学生异口同声作出正确回答之后,教师故意提高语调:那你们知道怎样求他们的面积吗?此时,学生已陷入认知困境,并渴求得到解答。③教师继续抛出引导性问题:不明白没关系,因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它。你们能将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吗?很多学生若有所思,他们似乎明白了能够通过转化图形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4.强化个别指导,活化整体精神

对于启发式教学,它所面对的对象一般是少数的学生,不能保证所有对象都能够受到启发和感染,达到教师预设的启发效能。因为以班级授课制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当代小学数学教学,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时,由于每一个学生在数学智能上的组合(包括空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维敏捷度、问题分析能力以及数算能力等)存在各式各样的差异,所以我们并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根据教师所设计和实施的一次性启发式教学过程,而达到同样的数学学习和探究终点。因此,强化对个别学生的数学指导,弥补启发式教学的不足,修复数学启发教学木桶的短板,是活化整体精神,提升整体数学学习水平不可或缺的一大举措。

篇5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学记》给予了更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 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 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 宽 高 长 底 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篇6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往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绝对中心,仅依据个人教学经验和教学大纲来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一方面是容易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教师也无法及时掌握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启发式教学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教学中的重点知识和学习中的难点知识进行启发引导,使学生养成善于发问、勇于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这不仅对于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有积极帮助,对于学生今后各个学科的学习也大有裨益。2.坚持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高中物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将物理课堂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是我们开展高中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启发式教学要求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步开展,在保证学生掌握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有意识的引入实际问题,启发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生活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进而达到“知行合一”。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物理教学模式相比,固然有诸多应用优势,但是也对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确保启发式教学能够真正发挥促学、导学的作用,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1.情感性原则。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从教师角度来说,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可以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物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把握教学重点;从学生角度来说,师生互信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勇于提出个人见解,这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也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时,应当注重将个人真情实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确保物理教学能够“以情动人”,使学生能够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学习中。2.举一反三原则。新课程改革后,高中物理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就是其中的要求之一。迁移能力是指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场景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了定势思维,习惯于用死记硬背的形式进行学习,这就导致在换一个场景或是采用另一种考查方式,学生所学知识无法得到灵活应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励学生善于思考和创新,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高中物理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措施

1.直观形象的实验启发。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内容,通过开展物理实验,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教材中的平面知识立体化的展现出来,便于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一个直观的体验。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高中物理所涉及的各类实验,并在实验教学中设计多种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再通过实验求证,从而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进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关系”的物理实验中,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影响弹簧伸长量的因素有哪些?”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的物理实验。实验结束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不仅加深了实验印象,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善于探究的思维。2.创设情境的问题启发。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提问,不仅能够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而且也能够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问题启发是启发式教学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段,为了避免问题过于突兀,教师还需要在引出问题之前,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课堂情境,将学生带入到课堂情境当中,进而让学生以自然状态探究和解决问题,保证了课堂教学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注意保证问题的难易度适中,这样一来,通过启发式教学就能够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答案,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对于今后物理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有积极作用。3.归纳演绎的推理启发。归纳推理启发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活动,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结论。其步骤为: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获得形成正确归纳的条件,如教师通过做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先行情况,通过这两次实验中有哪些不同、有哪些共同的地方等语言引导,由学生自己获得先行情况中的变化因素,不变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通过“这两次实验结果有变化吗”“这两种情景中结果有没有变化”等语言引导,由学生自己获取结果变化的有关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四、结语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原则,已为广大教师所熟悉,它的高效运用需要广大教师认真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丰富和发展启发式教学的理论,掌握启发技能,不断探索最优启发式教学模式和启发方式,从而使启发式教学不断丰富、完善并达到创新。

作者:田枢密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车桥中学

参考文献:

篇7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始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 ;二、试算:167×128 ,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3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

宽(高)长(底)

接着提问:①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②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③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④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地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4 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所以通过讲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为学习三角形面积打下基础。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4.1 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4.2 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4.3 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篇8

㈠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描述

孔子的社会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为了实现大同世界,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之中,需要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

志向是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德才是指:具有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德行与才能。可见培养具有上述弘道与行道志向与德才的君子或志士就是孔子的教育理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是孔子对教育作用的理论概括: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齐家、治国),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对于教育对象,孔子倡导“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不分年龄长幼,不论出身贵贱,不管华夏与狄夷,他主张人人都应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断中所包含的民主因素和公平意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孔子围绕既定的育人目标确定了被称为“六艺”的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二者都应归入基本技能的范畴;“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天文地理阴阳历法。作为教学内容的“六艺”,涵盖了道德修炼、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三部分,且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

教学内容的实施(即教学过程)孔子明确提出应划分为学、思、习、行等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习得知识的过程,后两个阶段则是知识外化的过程——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躬行践履”。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他的这一思想为儒家后学所继承和发展,并以孔子名义总结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其中“博学”、“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明辨”是“思”的过程,“笃行”则是“习”和“行”的过程。这五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内在联系,这是中国最早提出的教学过程阶段论,对我国古代的教学活动曾起到过重大的影响。

孔子在教学方法领域的创造更是闻名中外成就辉煌。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著名论断千古流传,至今仍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活动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晚年,皓首穷经改编出的“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以后被荀子尊称为“六经”,除“乐”经亡佚失传以外,其余五经在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的教材。

孔子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乃至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不仅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具有着十分崇高的地位。

㈡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论透析

特色鲜明的道德教育

孔子的道德教育有以下两个鲜明特色。

一是德育的针对性,突出德育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孔子素以道德教育著称于世,他的成功之道正是发现并加强了德育的“基础教育”,而德育的“基础”,就是他所谓的务本。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关于德育的根本是要“教会学生做人”的思想,指出,要作一个真正合乎道德规范的人必须具备完美的人格。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塑造和完善人格的过程,造就人格是德育的根本任务。孟子关于人格内涵的论述虽有诸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孟子所提倡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人格标准,却堪称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把完善人格作为做人的目标,把造就理想人格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观照今天的教育现实,倍显孔子德育思想的真理光辉熠熠夺目。

二是德育的有效性,重视德育的途径。孔子的道德教育不仅注意突出根本,有明确的德育目标——造就理想人格,而且提出了达成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其具体实施步骤则是:孝、悌、忠、信,即先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培养仁爱之心(容易做到,起码要求),然后向纵、横两个维度逐步扩展:在对父母尽孝的基础上,拓展为对师长的敬爱,对国家的忠诚,对子女的慈爱,对兄弟左右的关爱(“悌”)和对朋友的诚实守信,在此基础上把仁爱之心进一步奉献给整个社会,达到“泛爱众”的要求。

“孝悌”是孔子道德的中心与出发点,而泛爱众则是其最终目标与归宿。显然,这样的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由于步骤清楚、明确,所以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再加上每一步都是按照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顺序,从易到难,符合情理,便于学生躬行践履,避免使人产生“说教”或“灌输”的生硬感觉。

关注和重视教育心理。

在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心理科学尚未问世,人们对心理现象的认知水平低下,孔子能够敏锐地观察出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心理活动,并对这些心理活动作出深刻分析,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加以灵活运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下面我们仅列举几个主要方面,来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心理学意义。

重视学习动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说明孔子认识到求学需先立志,即先解决动机问题,才能使学习具有内在的驱动力。

放大兴趣效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说明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内驱力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

捕捉情感契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孔子发现“愤”和“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必然要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并指出,这正是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时机。

关注心理差异——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之分,人的性格有鲁、雅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潜质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丰富高超的教学方法。

孔子实在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艺术的精湛高超,至今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

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法”,西方学者多以为是苏格拉底的贡献。事实上,孔子不仅一贯倡导启发式教学,而且“启发”式名称本身也是孔子的首创。孔子比苏格拉底大82岁,是当之无愧的“启发式教学”创始人。此外,孔子所创造的启发式教学法,其内涵也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更为丰富、更为深刻。

教学论专家在阐释苏格拉底启发式对话法教学理论时,常引用一段苏格拉底与一位青年的经典对话。

从那一段生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导出正确的结论。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通达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结论尚未成熟,思路尚未明晰,处于意欲陈述而又难以准确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里理清思路,选择恰当而准确的语言予以表达,这就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和苏格拉底对话法相比较,二者的共同之处是:彼此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但是二者处理思维矛盾的方法则完全不同:苏格拉底是通过教师连续不断的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状态,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孔子则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启发的契机出现,教师适时点拨,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由以上分析可见,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和被支配的地位,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受到制约,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求异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孔子的启发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指导促进。与苏格拉底的谈话法相比较,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和凸显,因而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因材施教”的理论,体现了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教学内容,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总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个性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作出了四种深浅不一的回答,既切合教学对象的思想实际,又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影响深远的教学思想

近、现代的教学思想可谓流派纷呈,种类繁多,但是若从本质上区分,不外乎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的代表是建构主义理论,它既是一种学习理论又是一种教学理论,其核心是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教师灌输的对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不难看出,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思想和孔子提出的启发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何等相似。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的各级各内学校的教学领域中占据主导和支配的地位。最有代表性的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这一理论要求教师能够在当前所教的新概念、新知识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即学生大脑中长期形成的知识与经验系统)之间帮助学生建立起某种联系。如果能够建立这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的“接受式学习”(即教师的“讲解式”或“传递式”教学)就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机械的(死记硬背、囫囵吞枣)。换句话说,能否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达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也是奥苏贝尔理论的核心。事实上这个“核心”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也早有体现,《论语》中有两段话可以为证:

一是“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告诉你过去可以推知未来。这里的“往”表示过去的知识、经历,即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来者”指未来的事物也包括尚未了解的事物,也就是“新”知。这句话旨在阐明“新”知与“旧”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了解、掌握“新”知也就必须将它和“旧”知联系起来。

篇9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积极性 主动性 创造性

一、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引导”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先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论语》中记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由此看出,“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孔子的启发式思想得到儒家学派的继承、运用、阐释和总结。如孟子强调:“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引”是指拉弓,“发”是指射箭,“跃如”是好像要射箭的样子,比喻不直接说破,而只是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领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由教师理出思路,再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探索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找规律”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这一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下一步要让学生理解物体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这道题目:一条林荫道从一端到另一端,共栽7棵树,相邻的两棵树相隔3米。林荫道前有5只兔子排队做操,相邻两只相隔2米。问:林荫道长多少米?兔子做操的队伍长多少米?

在指导时,让学生先读题目,再根据先前学习的知识想一想,找出三要素:(1)总路线长;(2)株距;(3)物体数。知道其中两个量,可以求出第三个量,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思考,对应用间隔现象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必定有自己的感受。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索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学记》中有一句话:“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指引途径而不牵制,严格要求而不强迫,开其端绪,而不和盘托出。《学记》认为,作为教师,只有达到其言约而达,微而减,罕譬而喻才算是“善喻”。

例如,在乘法和加减法的教学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笔记本5元,书包20元。小军买3个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出题之后,教师启发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发现计算方法,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探求了积极的方法:

(1)5×3=15(元)

15+20=35(元)

(2)3×5=15(元)

20+15=35(元)

(3)5×3+20=15+20=35(元)

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专制思想及家长作风,不搞一言堂,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与质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争辩,不越俎代庖,让学生在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提高。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教师要切实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自行设计、自主探索、自主实践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素养,但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置于主动者位置,变向学生灌输真理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一旦我们这样做了,课堂教学将会出现全新的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认识乘法”时,我出示图片:两只兔子是一对,共有三对兔子,问:兔子有几只?

首先,我引导学生数数,再让他们相加,得出:

兔子是:2+2+2=6(只)

然后我进行指导:3个2相加可以写成3×2=6。

这样,引导学生在“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了乘法的含义。

四、正确处理启发式教学与讲授法教学的关系

讲授法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等教学方法的总称,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科学文化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的,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也是素质教育积极提倡的,它要求摆正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尊重学生主体性。

但是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等原因,应将讲授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才能更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总之,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晓明主编.学习理论与有效教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

篇10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模式市场营销课堂教学 应用

前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市场化经济正在逐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市场营销的发展空间也在逐渐的扩大,市场营销课程也一时成为热捧,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了启发式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此做一番论述。

1.启发式教学法的内涵与作用

1.1 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作为教学方法出现的启发式教学法,自古有之,孔子曾精辟地概括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启发式教育模式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国家提倡大力推进启发式教育,将学生作为主体,促进其在教育过程中保持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启发式教学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启发学生自主的学习,这与传统的教师为主是不同的,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相较于传统的被动,启发式教学模式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最终解决问题、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式。

1.2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1.2.1 促使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

启发式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主导,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挥,在学习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2.2 知识与能力共同发展

在启发式教学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智力的开发,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智力也得到了发展,启发式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成为一种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的最佳模式。

1.2.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及其转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深刻的反映了教学中的不足并启发学生和教师进行教育的改革,教法与学法的高度统一。

1.2.4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学习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一样的重要,从学生的学习情绪中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创新意识,培养其意志的提高,促进其健全人格的不断完善。

2.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贯穿整个教学阶段,发挥其效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发展。

2.1 知识的导入阶段

在开始授课时,教师会导入新课或新的知识点,而传统的教育中,该阶段总是显得枯燥,缺乏情趣,让学生无法集中精神,在启发式教学中则会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根据市场营销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在传授新知识时应尽可能通过创设一种新奇、有趣的学习环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以使教学事半功倍。市场营销属于实践学科,因此,在导入课程的时候可以像讲故事一样将成功的案例讲述给学生,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开始产生兴趣,进而引发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具体的案例中,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并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联想,创造良好的互动效果,结论不要过早的揭示,而要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2.2 课堂的精讲阶段

导入课程的工作完成后,教师要开始进行生动的讲解,知识的解读,深入到知识的本质中,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通过上一阶段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激发,已经进入到探索的阶段,该阶段教师要做的只是让学生继续沿着思维的阶梯,继续思考,在有效引导下自觉发现和掌握知识,充分调动他们潜在学习的勇气和能力,切不可过于急躁而直接将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本来已经调动起来的思维再次停滞,这是违背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根本的。当然,启发式教学相对传统的教学对教师更具挑战性,教师的工作量与应对能力需要很大的提升,要想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发挥,必须充分做好提前的准备,但从发展角度来所,挑战才能进步,启发式教学模式不论是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还是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是极为有利的。

2.3 启发提问阶段

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主要依赖的就是提问,“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而从市场营销这门课的性质分析,所有的问题答案都不是固定的,相对而言具有较大的弹性,是开放式的答案。作为市场营销的老师,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和把握这个准则,才能够真正实现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从实践经验中分析,启发式提问的方法有很多,如比较提问法、、层层递进法、设疑吸引法、反诘提问法、发散提问法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内容,比较法比较实用,疑问法在启发上的意义较大,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对话,才能实现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准确理解所比较的观点或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而该阶段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也是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该教学方法的应用上,教师应尽可能的设置障碍,引导学生去解决,去开发,是启发其智慧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在迂回曲折之后全面、准确、深刻地获取知识。启发式教学模式还面临着不同观点甚至错误观点的出现,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其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并引导其寻找正确的观点,这是教师的责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依赖思维完成教学的方法,是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其特点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是促使教学模式丰满的方法,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提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