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者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旅游者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品规划;市场分析;南靖紫云山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用来平衡经济活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先选择。就目前中国而言,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市场和消费行为的生态化日益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旅游将引领中国下一波旅游开发的热潮。然而,很多生态旅游区在规划时,对生态旅游市场分析不科学、不深入、不到位而难以设计出适销产品;在发展时,因缺乏市场细分而无法精准营销,最后因无法吸引真正的生态旅游者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基于此,文章从现有研究中总结生态旅游者的特征和类型,并将其运用于南靖紫云山生态旅游区的产品开发中。
1“生态旅游”的定义
现有研究文献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有很多的探讨,目前虽还未形成一个广泛接受的定义,但从中可总结出生态旅游的一些标准和特征。齐费尔(1989)指出:描述生态旅游的词汇包括强调活动内容的“自然旅游”“探险旅游”和“文化旅游”,以及侧重其价值的形容词,如“负责任的”“替代的”“讲道德的”旅游。吴楚材等人(2007)将现有“生态旅游”概念系统地归纳为5种学说,即“保护中心说”“居民利益中心说”“回归自然说”“负责任说”“原始荒野说”。卢小丽等人(2006)对中外近15年内40个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概念进行内容分析,提炼出“生态旅游”概念架构所遵循的8个标准规则: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的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体验和文化。综上,从“生态旅游”的定义来看,生态旅游往往都是以自然为基础,也强调游客的深度体验,并经常与社区相结合,同时可能也包括在一些特殊环境下的探险活动。由此可见,生态旅游者有自己特殊的价值取向,它不同于大众旅游、自然旅游、探险旅游或文化旅游,是一个特殊而独立的市场。在生态旅游区规划时如果简单地将后三类旅游的项目复制、包装成生态旅游项目,很显然难以吸引真正的生态旅游者。
2生态旅游者的特征
国内对生态旅游者特征的研究比较少,国外则比较多。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际生态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需求和动机等方面的研究。首先,关于生态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虽有不少的研究,但缺乏统一的结论。较多的研究指出,生态旅游者中有1/3是重复消费者,其收入颇丰,受教育程度较高。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生态旅游者有不同的偏好,例如女性生态旅游者对野营、骑车旅行等探险性较强的旅游活动兴趣不大,但对徒步旅行却甚为推崇。其次,对于生态旅游者的需求特征,研究文献中普遍的认识是:生态旅游者偏好在环境质量较高的自然环境中旅游,喜爱野外宿营和从事有一定强度的身体活动,例如野外徒步、丛林生态探险、陆地观鸟和观海洋动物等;生态旅游者一般对物质条件要求不高,不需要特殊的设施设备;生态旅游者对目的地安全和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条件要求较高,如对景物、景点标识与环境教育信息较为重视。最后,对生态旅游者来说,学习和保护环境是最为关键的旅游动机;体验旅途艰辛、冒险与挑战自我、追求高质量的环境和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旅行等都是生态旅游者的重要的动机。
3生态旅游者的类型
3.1严格的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
对生态旅游者进行分类的标准有很多,包括人口统计特征、旅游者的出游目的和形式以及所使用的服务设施等。但西尔弗伯格等人(1996)、李天元(2005)的研究指出,生态旅游者具有共同的志趣或环保理念,因此心理特征研究是市场营销人员更好地了解生态旅游者的有效途径。Laarman和Durst(1987)根据旅游者的活动强度和对自然历史的兴趣程度,将生态旅游者分为一般的生态旅游者和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严格的生态旅游者(hardecotourist)是一种理想类型,只占了整个生态旅游市场中的一小部分。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上,他们信仰生物中心论,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敬畏与关爱,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这种潜在的价值观导致了他们具有不同于传统大众旅游者的特点:他们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和深刻的环境责任感;主动接近大自然、关注和思考环境问题、希望有体力上的挑战;对旅游服务要求低、逗留时间长;喜欢那些距离遥远、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喜欢自己安排的、小规模的、专业化的旅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Softecotourist)代表了与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相对的另一端,占了整个生态旅游市场的大部分。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上,他们具有明显的人类中心论倾向,认为人类优于自然界,或是独立于自然界。因此,他们只把大自然当作一种旅游消费对象。与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相比,他们的特点是:具有中等的或表层的生态意识和浅显的环境责任感;只对大自然进行“蜻蜓点水”式的接触,缺乏与自然环境的深入交流;对旅游舒适度的要求较高,希望能提供享受性的、足够的设施和服务条件;更愿意选择交通便利、距离较短的目的地;喜欢由旅行社或旅游经营机构替他们安排旅行,以大规模团队的方式旅游,以一日游为基础的短途旅游体验。
3.2组织性的生态旅游者
韦弗(Weaver)和劳顿(Lawton)(2001)认为在上述这两种旅游者类型之间,还存在一种中间类型的生态旅游者,即组织性生态旅游者。组织性生态旅游者拥有学习和了解自然环境的旅游动机,也具有较强的环境责任感,这一点他们类似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但是,他们要求一定的旅游服务条件,从这一角度看他们更接近于甚至超过了一般的生态旅游者。比如说,他们依靠旅行社替他们安排旅游行程,喜欢有导游人员陪同旅行,还认为生态旅游景区应该提供足够的旅游服务和设施。可见,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是可以从大众观光市场中吸引一些生态旅游者的。Kusler(库斯莱尔,1991)识别出旅行团中的生态旅游者,这是指团队旅游者到比较独特的目的地区旅游。
4南靖土楼紫云山生态旅游区的产品开发
4.1南靖紫云山生态旅游区概况
南靖县紫云山生态旅游区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土楼旅游区内,紧邻世界遗产地田螺坑土楼群和裕昌楼。在自然旅游资源上,紫云山生态旅游区有连绵的山体、优良的植被、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地以及点缀其间的山涧溪流、山泉跌水、怪石奇岩、珍惜动植物等。除了山林资源外,紫云山还有500亩茶园,以及小规模的制茶工厂和一些农耕地。多元而保存良好的自然资源,再加上优越的气候条件,构成了本规划区的主体核心资源,这为生态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本生态旅游区赋存有限,但由于紧邻下坂村、永定县以及中国景观村塔下村,这些地方是世界遗产福建土楼的主要载体,它们拥有东斜西歪楼等代表性的土楼以及客家居民与民俗风情等高等级人文旅游资源。这为紫云山旅游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背景。
4.2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根据“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生态旅游者的特征,并迎合旅游市场朝“休闲、度假、娱乐、文化”发展的趋势,紫云山旅游区将突出“原生态、真实性、教育性”的体验,打造两类生态旅游产品和项目,详见下图。第一类生态旅游产品,针对的是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以“精致化”为建设原则,以“生态健康、探索探险”为产品特色,在紫云山森林内开展行走、跑步、骑行、滑翔运动以及森林游憩活动。第二类生态旅游产品,针对的是亲子度假家庭,以“养生”为建设原则,以“文化体验、亲子教育”为产品特色,在紫云山茶园内建设耕读茶文化馆、紫云山禅院以及休闲农业项目。
4.3目标市场定位
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研究,我们将紫云山旅游区的目标市场定位在两类群体:一是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二是一般的生态旅游者或称大众生态旅游者。从目前中国旅游市场的实际情况看,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属于特殊兴趣市场,虽含金量高、增长迅速,但规模不大,这一市场的培育与发展有待于旅游者对环境认知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市场往往与自然旅游市场融为一体,所以当前还是应该多吸引大众旅游市场中喜欢自然旅游、户外休闲的群体。在这一类群体中,亲子度假市场具有极大的潜力。家庭度假是当前度假市场的主体,他们大部分是35岁以上人群,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经济收入,家庭与工作压力较大,对健康和知识有较高的要求。紫云山优良的生态环境和高山茶园是度假市场的不二选择,游客在这里还可以体验土楼文化、禅茶文化以及参与森林游憩。
参考文献:
[1]DavidA.Fennell.生态旅游[M]﹒张凌云,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20.
[2]李天元.生态旅游及其局限性:基于营销视角的认识与思考[J].旅游学刊,2005,4(20):25-30.
[3]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22):67-71.
篇2
1.1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替代性旅游”萌生于20世纪60年代,生态旅游一词于1983年由美国学者赫克在替代性旅游理念的启发下提出,同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也在文献中使用“生态旅游”一词并将其定义为“前往相对没有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的旅游”,并强调生态旅游的区域是自然区域[6].Roberto指出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形式,旨在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同时对生态旅游系统保护有积极价值和贡献,也 为 当 地 居 民 创 造 收 人[7].世 界 旅 游 组 织(WTO)特别推崇“绿色环球21”(GreenGlobe21)之《国际生态旅游标准》成为全球旅游业的核心规范体系,并着重通过体验大自然来培养人们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从而实现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联合国曾将2002年命名为国际生态旅游年,同年生态旅游专业研究期刊JournalofEco-tourism创建,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日益提升.目前生态旅游研究仍得到西方旅游学界的重视,如DavidB.Weaver和LauraJ.Lawton对JournalofEcotourism、JournalofTravelRe-search、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等期刊相关生态旅游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指出目前生态旅游研究的重点是市场细分,野生动物观赏的生态影响,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但对一些重要领域,如旅游质量控制,旅游外部环境、旅游组织和生态旅游整合的研究匮乏,生态旅游研究目前仍处于发展期[8],并从供给、市场需求、旅游组织、旅游影响、外部环境等角度综合阐述生态旅游的特征.Weaver等认为需要规划一个全球性的生态旅游保护地网络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当地社区积极变化,维持和提高保护地的生态健康,关键主题是通过学术研究和教育,生态健康,社区参与和发展,构建合作关系来使生态旅游的观念深入人心[9].我国旅游学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生态旅游的概念、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等.在生态旅游者特征方面,朱璇指出中国的生态旅游当前仍处在市场培养阶段,只有依靠严格自律的真正生态旅游者,才能避免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恶化[10].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有学者从生态旅游主体、属性、生态旅游与社区关系等方面发表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质疑并提出新的见解,刘德谦曾指出,由于“大众旅游不利于生态保护,大众旅游承担不了生态旅游的责任,生态旅游的消费标准与我国大众游客的消费水平不合”,因此,在我国尚不具备大面积开展 生 态 旅 游 的 条 件[11].叶 文、薛 熙 明 等 引 用Clark观点,认为大众旅游由于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实际上比小规模旅游更能保证资源循环利用和共生措施的实施,替代性旅游也可能不是可持续性的,大众旅游也并非就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只要满足了生态旅游的衡量标准,某些生态旅游活动也可以归于大众或者大规模旅游之列[12].叶文等对比中西方生态旅游发展,提出生态旅游本土化的概念,指出西方生态旅游市场呈现出一元特征,而中国则必须同时考虑市场的消费和培育双重功能,构造高端和大众二元结构的市场.大众生态旅游是现阶 段 朝 向 西 方 式 严 格 生 态 旅 游 的 一 个 有 益 过渡[13].1.2生态旅游本土化本土化是指将某一事物转换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过程.生态旅游本土化是在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是一种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前国内多元化市场对生态旅游产品需求,使大众旅游者能够获得自然体验、接受环境教育、认识和体验旅游地原生文化、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并逐渐成为真正的生态旅游者,同时也能够为高端生态旅游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和服务的本土化旅游发展方式.由于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富集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敏感地区,本土化生态旅游作为重要的替代产业,在升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社区受益及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补偿的重要渠道.文中将以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地陕西南部(陕南)为例,辨析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的基础及可行性,探讨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2实证研究
2.1陕南生态旅游资源特征陕南面积69950km2,占陕西省土地面积的34.01%,人口占全省的23%,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3市31个区(县),北靠秦岭,南依巴山,秦巴山地是陕西生态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单元,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及地质遗迹保护点富集,高质量生态旅游资源区域集中连片[14],陕南拥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如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珙桐、红豆杉、银杏、水杉等,既是全国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库,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敏感地区.陕南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也集中在这一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关注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创造经济发展机会,使当地居民受益,加深旅游者对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因而可成为陕南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2.2陕南生态旅游市场特征通过考察陕南生态旅游者的收入、年龄、教育背景、产品偏好、市场行为特征、环境保护意识与支付意愿、及其对环境的理解、要求及市场规模等指标,并将其与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进行对比,可发现两类生态旅游市场的显着差异(表略)2.3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可行性陕西南部拥有雄奇壮丽的秦巴山地和汉江流域自然风光,因为受人为干预较少、保存相对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所以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和潜力.但受地理环境、交通以及产业分布等因素制约,陕南经济社会发展与关中、陕北差距显着,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为加快陕南的经济社会发展,陕西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陕南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突破发展”、“旅游产业是陕南最有条件、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发展的产业之一”,并进行配套政策扶持.随着西汉、西康、十天等高速公路相继开通,川陕、西武等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基本建设的加快发展,汉中、安康机场的改迁建工程动工,陕南结构合理、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格局逐步形成,并实现与关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武汉经济区的通畅连接,陕南区位条件和可进入性进一步提升.同时,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家庭收入普遍增长,居民消费理念转变、消费结构升级,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呈稳步增长态势,为陕南突破发展和生态旅游发展带来契机,生态旅游本土化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资源优势、市场条件、潜力和发展前景.
篇3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2-0030-01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发展的时代背景
在我国学术界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一是陈传康教授给出的“四大特征”定义,即对游客进行环保教育、保护资源、有一个不破坏自然的规划、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二是郭来喜给出的“六大特征”定义,即以生态学思想作设计依据、以大自然为活动舞台、以孕育科学文化的高雅品质、以活动形式多样化、以旅游者高强度参与、以增强人类环境意识[2]。总之,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基础,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在保证既要满足旅游者对回归自然的需要,又要保护好自然的条件下,通过环境教育和生态工程的实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旅游活动。自然观的中心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从实践出发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肯定自然界的客观性,又重视它的属人特性和历史发展,主张人与自然在社会中的统一。人和自然协调一致,这实际上也正是生态旅游开展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各国对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关注,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呼声在世界各国变得越来越强烈起来;同时,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思维和自然观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从而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因此,关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被一些专家学者纷纷研究,即属于生态旅游兴起的大背景。
二、生态旅游与哲学的关系
生态旅游是旅游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是一种生态消费行为的具体体现,又是一种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的求新求知的学习过程,更是人们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处、返璞归真的理性思考和自觉选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人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但人类并不像动物那样简单地依赖自然界,而是通过他的劳动来改造自然界,从而使自然界人性化,成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存在形式。人不仅按照外在尺度进行生产劳动,并且人还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马克思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生态旅游兴起与发展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自然观的中心。从实践出发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肯定自然界的客观性,又重视它的属人特性和历史发展,主张人与自然在社会中的统一。人和自然协调一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实际上也正是生态旅游开展的理论基础。
开展生态旅游的主体是人,而客体则是各类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山体。开展生态旅游,大自然在一定的范围内向游人开放,除了游人本身的回归自然与休闲的动机外,更重要的就是向游人展示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意识,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共生、共处的精神境界,来共享大自然的美景。然而各类自然保护区的兴建,正是保护受环境问题影响而日益减少及渐趋濒危和灭绝的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保护大自然采取的必要措施和手段之一。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生态旅游开展与兴起的理论基础是的自然观。
三、如何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基础是要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一个涉及众多领域和行业的系统工程,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要加强科学的管理。实现生态旅游科学管理及发展需要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地居民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齐心协力才能探索出有效的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就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并科学的发展,对策是多方面的,需要互相的配合。首先,各旅游地应的按照规划设计的要求合理控制旅游者人数和旅游活动量。当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时,应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其次,各旅游地应加大对旅游者的管理力度,引导旅游者按照旅游线路和要求进行旅游,对旅游者破坏景区环境的行为应采取相应的处罚,倡导旅游者进行文明旅游。最后,加强旅游地生态环境的监测,相关政府部门应在旅游生态景区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站,对旅游活动中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评估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及时提出改进的措施,确保生态旅游环境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既满足了当前和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且在不损害旅游者和旅游地当前和未来的利益前提下,形成了旅游与人类社会、大自然和人类环境和谐共生的一个整体,遵循着旅游业发展的规律。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因素是“保护”和“责任”,在目前旅游开发的基础上我们要做好保护,将旅游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到达“ 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将可持续发展真正纳入到旅游业发展日程,以哲学的理性的目光看待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旅游业才能和第三产业其他行业一起,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素质的提高做出长期贡献,这充分体现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哲学思想。
四、结语
在历史发展的今天,有着传统哲学作为底蕴、自然观作为理论基础的生态旅游,现已成为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持续发展的体现,拥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衍用,曹诗图.对旅游开发中“以自然为本”理念的哲学思辨[J].旅游研究.2012,(01):15-19.
篇4
引言
尽管目前关于生态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说法,但却有一个核心内涵,即生态旅游是强调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一种旅游方式。在总结各方学者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为了了解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知识,到旅游目的地从事旅游活动,这种特定旅游方式开展的前提是不改变当地固有的生态环境系统,增加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机会,使得目的地依靠旅游脱贫致富,并且能使当地居民享受到旅游发展的果实。它包含以下特点:1.旅游目的地为“自然区域”或“特定的文化区域”,区域范围可能是现实的行政区域,也可能是无边界的;2.进行此种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知识,或者是欣赏和研究生物部落系统及相关文化特征等;3.从事此项旅游活动的原则是不损害当地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并且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使得当地居民利益上有所增加。
一、生态旅游主要利益相关者
可持续旅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当地社区(直接或者间接从事旅游行业的人,企业工作的人员)、政府机构(中央及当地政府的有关部门)、旅游企业(涵盖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方面的经营商、零售商等)、旅游者(大众旅游者、个性旅游者、生态旅游者等)、相关利益集团(环保、野生动植物、社会团体、工人权利捍卫者等民间组织)、专家(学术研究者、社会评论家、政策咨询家)、新闻媒体等。基于以上的研究,本文重点分析政府、保护区、当地社区、旅游企业、生态旅游者五个关键利益相关者及彼此间的内在关联,如图1所示。需要特别指出的,当地社区位于五者间的核心位置,扮演者纽带和桥梁的角色,同时它也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一)政府
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根据现实发展状况制定生态旅游的法规政策,绘制总体发展规划,组建工作框架,构建一系列制度与体系,为发展生态旅游保驾护航。同时,本着对旅游者、旅游企业、当地社区居民负责任的态度,做好相关管理工作。所以政府也是生态旅游发展中有效并且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二)保护区
资源及环境所依托的保护区及生态旅游景区是生态旅游系统的根基,它们承载着一切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是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代表政府行使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权。
(三)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是生态旅游重要的技术、资金投资者,但也常被描述成短视并唯利是图的角色。(四)当地社区居民在生态旅游系统中,社区居民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既是主要的利益享受者,也是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才使得当地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更具有独特吸引力,但另外一方面,他们也是敏感和脆弱的,容易被生态旅游中消极方面所影响。所以,当地社区居民是生态旅游主要利益相关者最关键的群体,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决策与利益分配应该让他们融入进来,他们具有适当的社区生态旅游经济分成的话语权、参与权、索取权乃至控制权,而不是屈服于政府强制命令下的被支配者、被施舍者、被边缘化群体。
(五)生态旅游者
生态旅游者是旅游产品价值链中利润来源的关键环节,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亲身参与目的地的体验,是他们的主要诉求。他们希望保护区的生态人文环境处于更和谐的状态,愿意并且乐意与当地社区之间构建长期稳定的联系,在当地文化与外界文化交流碰撞升华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关系冲突表现
(一)政府之间
从目前生态旅游的现状来看,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各级别、各职能、各地区的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矛盾与冲突。旅游资源属性的全民所有,实则是所有权的虚化,而作为资源所有权人的政府乘虚而上。在此过程,各部门对生态资源的管辖权、控制权与分成权中形成条块割据、职能冲突、利益争夺等多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某国家森林公园一方面归属于当地政府所辖,另一方面业务却归口省林业厅,形成多头管理,导致无所适从。而对于难于获得良好经济回报的社会性、公益性、贡献性强的保护宣传科普活动,各利益部门都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经济趋利表现明显。另外,过强的利益驱动性也会使得政府在做旅游规划决策时,不自觉地发生道德上的偏颇,尤其是在一些生态脆弱与敏感区域进行旅游开发时,会采取不违法但是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举措。这样的短视行为,会造成生态旅游资源配置中的低效与无序,引发经济上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是隐藏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肿瘤。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这颗肿瘤就蔓延开来,一发不可收拾,严重威胁到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政府与当地社区之间
保护区的建立往往使当地居民被迫迁离,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被禁止而又未能提供必要的生活替代,承担大部分的旅游外部不经济性,成为负面影响的承受者。而保护区经营管理、决策及利益的分配却将当地居民排除在外,即使有参与也只能获得很少的收益,引起居民对政府的不信任甚至是抵触。如印度某海岸旅游度假胜地,因旅游者大量涌入,干扰了当地居民正常的生活,工人、学生、军人等群体自发形成组织到游客集聚地派发敌意宣传单张,并通过静坐示威等方式向政府施压反对旅游发展的消极。
(三)当地社区与生态旅游者
在生态旅游中,旅游者通过与当地居民接触交往的方式获取良好旅游体验。旅游者希望尽可能多地接触了解当地居民,品尝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而当地居民则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不甘于经济的落后,迫切希望通过发展旅游快速脱贫致富,求富的心理浮躁极端,而导致不遵守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性,急功近利,破坏环境与资源,展现给旅游者的情景也是加工制造过的。已经成为生态旅游发展中难以调和的矛盾。要协调当地社区与生态旅游者的关系必须实现两者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协作,达到相互了解、彼此欣赏、互利尊重,避免单一的消费者文化,避免某一方心理力量出现强势,避免强势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入侵,保持生态文化的多样性。
三、建议
(一)培育合格利益相关者,协调相关者矛盾
首先,政府起着统领作用,它应该成为生态旅游的调控者。在科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政府编制当地生态旅游的规划,制定大体框架和限制条件,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矛盾,促进他们的沟通与合作,监督各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对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同时加入社区居民融入力度,为他们提供教育与培训的机会,改变他们参与的理念,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使当地社区居民最大程度上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幸福果实。在这样的基于社区的科学旅游发展观影响下,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会加强,开发决策的正确性会更高,改变了以往的自上而下命令式的方式,确确实实通过旅游发展带动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出现质的飞跃。至始至终,社区居民都是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核心,理应是旅游发展的受益者和保护者。此外,借助旅游企业的执行作用,服务于生态旅游。通过积极的激励手段使其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具体可以表现为税收的倾斜优惠、提供认证服务、补偿津贴等。另外,惩罚与奖励是并重的,通过强制性要求,使其在经营管理上更加规范,具体方法如保护合约、特许经营资格、违规违法行为的惩罚等。最后,旅游者亲自践行生态发展理念,自觉遵守旅游目的地的规范和风俗习惯,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争做合格的生态旅游者。
(二)合理安排产权,施行共同治理
1.有学者指出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是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所有权,共同治理企业,即共同治理。共同治理的核心是通过企业内部正式的制度安排来确保每个产权主体具有平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同时又依赖相互监督的机制来制衡各产权主体的行为。公司的治理目标也由股东利益最大化扩大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即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应该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建立共同治理模式,而基于上述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及其关系的研究,生态旅游的发展将社区参与置于核心环节,强调基于社区层面的科学生态发展观,社区居民把最真实淳朴的文化本质呈现给旅游者,其他的相关者围绕社区开展活动,经济利益收入大部分保留在社区内部循环,达到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促进当地综合性发展。2.对所有权的拥有是共同治理的基础,也是利益相关者利益得到保护的理论依据。产权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应于物时的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产权的重要作用是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促进交换的公平性。合理的产权安排能高效地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激励人们最佳地使用采取,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我国的旅游资源是全民所有,中央及各级政府是所有权人。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明晰资源的产权属性,缕清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的关系。旅游资源特别是价值品味高、稀缺性强的资源,所有权不容置疑的归属于国家,经营权和管理权也应该抓在政府的手里。只有这样,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才能贯彻下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能得到保护。3.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指出,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机构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因此对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发展,并融入企业化经营模式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由社区居民、投资者、政府等共同出资,按不同的份额比例构建社区生态旅游企业。该企业承担着当地旅游开发的重要任务,社区、投资者、政府三者共同参与企业决策,共同发展的同时彼此制衡。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也可以其资源入股,通过合作、给予消费剩余、提升产品价值等方式享受企业经营收益。例如厦门岛东海岸区开展生态旅游股份合作制,社区居民既是生态旅游开发经营的股东,又是生态旅游经营中的员工。这样,就将村民关心生态旅游发展和保护自身的利益紧密连成一体,使村民当上了名副其实的主人,心理上有了主人翁优势,积极参与开发与决策,自觉维护其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实现了生态旅游资源由“公有”到“共有”的转变。政府和投资者也能在旅游发展中得到利益分享,共同治理,三者共赢。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生态旅游评估
自从Ceballos-Lascurain.H于1988年在《生态旅游的未来》一文中正式引入生态旅游的概念以来,在生态旅游的概念以及由其延伸的具体实施方案上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而在我国,尽管对生态旅游的乐观估计时有报道,生态旅游也被广泛地认为是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被期望能促进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生态旅游项目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从而导致缺少一个评估生态旅游贡献大小的明确的指标体系。而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力图初步建立一个对生态旅游进行评价的框架。该框架是基于对生态旅游内涵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当地居民、自然资源和旅游三者间关系上进行设计。
关于生态旅游内涵的认识
由于缺乏一个被广泛认同的生态旅游的概念,因此生态旅游和其他旅游方式的区别显得模糊不清。王家骏选择了44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生态旅游定义来进行分析,将关键词一一选出,按聚类方法将其归纳为6大类11组分,构成了生态旅游定义分类系统。然后根据构成生态旅游定义分类系统的6大类组分的内在联系,参考Edward·S·等人的模型,构建起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模型。这一模型对于我们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有一定的帮助。从这一模型中,可看出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生态旅游既可以促进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大部分的定义仍将生态旅游对象局限在自然生态、自然环境方面,忽视与自然相伴而生的历史遗产、传统社区等文化生态。也就是从旅游资源角度来看,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生态旅游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一种旅游形式,包括风景、地形、水文特征、植被和野生动植物等;广义的生态旅游资源则把当地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等人文景观也包括了进去。也就是说,广义的生态旅游还包含了民俗旅游等文化生态的内容。笔者的观点倾向于后者。
笔者认为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认识:从旅游者角度来看,生态旅游是对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同时具有高质量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一种全新体验过程;从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破坏较小,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保护为目的的旅游方式;从当地居民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对当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影响较小、并可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新型产业。总的来说,生态旅游应当以实现当地居民、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为终极目标。而这个终极目标的实现必须是以对生态旅游产品的正确规划设计和有效管理作前提的。
生态旅游评估框架的设计
通过上面对生态旅游内涵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应当以实现当地居民、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以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生态旅游评估指标框架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对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资源之间联系的评估;对当地居民和旅游业之间关系的评估;旅游业和生态旅游资源之间关系的评估;对规划和管理有效性的评估。选择评估因子时应注意其是否具有相关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敏感性等特征。这样才能使设计出的评估体系不仅能够实时监测生态旅游点的状态以及发展趋势,并进行优劣判断,而且还可为管理决策体系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
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在现实中居民和环境间的冲突时常发生,这一情况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当地政府一相情愿的保护和开发政策,没有征求和顾及当地居民的意见、想法和利益,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居民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缺乏对生活、生产方式加以选择的余地。持续的环境压力不仅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而且会危及到脆弱的生态系统和旅游业的发展,以至造成不可逆转的灾难性的后果。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地资源之间应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一方面,居民主动地参于生态旅游点的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同时从良好自然环境带来的旅游产业中获得回报;另一方面,居民完全可以通过适度的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从自然资源中获得回报,但同时应避免资源的过度开采掠夺,造成生态系统处于过度的环境压力之下。
对两者关系的评估可从居民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对待资源保护的态度、地方参与资源保护的程度(数量和类型)、当地居民和保护区内员工的关系、对资源的使用频率等方面来进行。
生态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自然景观(包括风景、地形、水文特征、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等)和人文景观(包括过去和现在)决定了生态旅游点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自然景观连同人文景观同时可以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自然体验和文化交流,这是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一个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也会加强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环境和文化保护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就是一个生动的环境和文化保护课堂。反过来,对环境和文化保护必须在资金上给予保障,在当地旅游业所带来的财政收入中,必须保证充足的资金返还到环境和文化保护中去,促进旅游业发展与环境、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生态旅游的开发不能使资源退化,而应当实现一种敏感于环境的发展方式,即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避免超出旅游景点的环境本底,破坏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因此评估生态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要评估生态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贡献率,这可从生态旅游资源是否提供了有质量的旅游经历,是否提供了高质量的环境教育的场所,对现有容易利用的物质改进的潜力如何,对文化生态的体验质量怎么样等来进行;其次要评估旅游业对生态旅游资源所应做出的贡献,这可从旅游业是否对生态旅游资源有意识地进行保护,保护如何,对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进行的环境教育怎么样等方面来进行。如果这两个方面的贡献都比较高,说明这两者的关系处于良性的互动之中。
旅游业和当地居民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生态旅游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让当地居民加入到生态旅游建设中来,即从经济、心理、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尊重和保护他们的正当经济利益。只有居民对生态旅游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及和生态旅游之间建立起这种正向的互动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难题。
在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当地居民的经济来源不能完全依赖生态旅游业,应该补充其它的经济形式,使经济多元化。旅游业不仅可以为国家和地方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同时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社会和经济效应。反过来,旅游设施的改善和良好的自然及文化景观会给旅游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并为生态旅游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与此同时还会增进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从而有利于当地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
要评估旅游业和生态旅游地当地居民的关系,主要要看当地居民是否从旅游业中获利。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获利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由于开展旅游业而提高了的经济收益,在这方面主要看地方居民从事旅游业及其与旅游业相关行业的数量,看地方的旅游业企业或与旅游业相关的企业数量以及当地居民与外来者的比例。二是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这方面主要是评估当地离供应商品与服务的最近城镇的距离,医疗状况,教育状况、邮政、电话和电力供应,道路质量、公共交通状况等。三是社会福利条件的改善。这主要是评估居民健康和教育水平的上升,收入增加的影响,地方居民对旅游者和旅游业的态度,真正的认识或经历地方文化等。
对规划和管理有效性的评估
没有好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开展生态旅游不能成功。因此对生态旅游地的管理机构以及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评估是对生态旅游进行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也是能够调控生态旅游地域系统的能动因素,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生态旅游地域结构是否有序及系统是否能够良性循环有决定性作用。而要对生态旅游进行有效管理,首先就必须有科学的管理目标。其次要做好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区要确定区域的游客临界容量。第三还要加强旅游环保工作,加强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加快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加强对国民的环境教育,重视环境质量的监测和效应评估工作,同时还要增加环保经费的投入。第四是要加强对生态旅游经营者的管理,要求经营者慎重选择旅游目的地,精心编排旅游路线,培养游客的环保意识,严格控制旅游团人数,培养好的生态旅游专业领队。
评估能影响生态旅游是否最终取得成功的管理因素的指标,因此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要看管理政策的完善和有效性,这包括了环境保护法规的制订和执行情况,生态旅游规划的制订和执行情况,生态保护区的规定和使用限制如何,对社区的介入的支持如何等。二是要看管理策略如何,是否对生态旅游地的年度资料进行更新(包括物种、旅游者数量、周围社区统计等),是否有社区共享计划以及对旅游者的管理如何(包括对旅游者行为的控制、群体的数量、运载量等)。三要评估保护区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素质,这可从对物种的监控,担当旅游向导、景区巡逻和执法的状况,跟科研单位的合作情况以及跟社区的公共关系等。
通过认识资源、当地居民和旅游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了解到对生态旅游的评估,其实就是看这三者的关系是否处于一种良性的互动之中,如果三者的关系良好,可见生态旅游地开展的生态旅游是成功的,而发现三者关系中任何两方的关系处于不好的互动时,就可以提醒当地的旅游管理者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使三者的关系重回正轨。这个评估框架也显示了只要通过运用适当的管理策略,在资源、当地居民、旅游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生态旅游既可以促进保护,又可以促进发展。因而这个框架既可以评估生态旅游业的各个重要方面的相互联系,同时又可以评估一地生态旅游的地位。
参考资料:
1.王家骏,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103-106
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7803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朝阳产业。与此同时,旅游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的社会活动和生活方式之一。
2 生态旅游概述
由于旅游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世界各国及地区都在积极发展旅游业,旅游产业规模空前扩大,开发程度不断深化。然而,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凸显出来,特别是由于盲目、无序,甚至是掠夺式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生态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既能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又能充分享有旅游之利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绿色浪潮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人们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开始觉醒,追求“绿色”、崇尚“自然”的消费理念日趋成熟。以此为契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贴近自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逐渐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在1993年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特别强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且,在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生态旅游强调环境友好,注重生态保护,作为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不仅体现在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方面,还体现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即通过减轻环境压力,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世界旅游组织指出,“生态旅游是人类旅游活动的理想模式之一,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目前,生态旅游成为国内外旅游者旅游实践的热点,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攀升,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生态旅游市场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市场。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市场潜力巨大,越来越受到旅游企业的重视。同时,也必须注意,作为一种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因此,从旅游经营主体角度看,建立一套能够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经营的营销体系并付诸于实践,对于科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和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旅游经营主体在生态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有效推广方面提高管理水平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旅游经营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乌兰编著的《生态旅游市场营销》一书就是针对生态旅游这一特殊旅游产品,在总结前人有关生态旅游营销管理及营销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著作。
3 对《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理解
《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把市场营销的研究成果与旅游企业的经营特点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并力求突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特殊性和创新发展。作者沿袭了经典市场营销著作的框架体系,把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绿色营销理念具体应用于生态旅游市场营销当中。全书结构清晰,内容详实,主要分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概述、生态旅游者行为分析、生态旅游营销环境、生态旅游营销调研、生态旅游营销战略、生态旅游营销4P策略以及生态旅游营销管理等内容。
为了克服在生态旅游营销实践中经常出现的市场泛化问题,作者首先对生态旅游市场的范畴进行了界定:生态旅游市场主要是指到生态旅游区旅游,并且在旅游中对当地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能主动承担一定责任和采取自觉行为的那部分游客。并指出,这种界定更符合生态旅游的要求,更能反映生态旅游的本质,对于开展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各种生态旅游营销活动更具有实际意义。然后,对生态旅游市场营销下了如下定义:生态旅游经营主体旅游企业(包括景区、景点)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过程中,注重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现和创造市场机会,建立稳定的市场优势,通过各种营销策略的有机组合,在满足生态旅游者需求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生态旅游经营目标。
针对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内涵,作者指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是一种基于绿色营销理念的先进营销方式,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明晰的社会营销观念。即在生态旅游市场营销中应当兼顾企业利益、旅游者利益和社会利益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创造和引导理性的生态旅游开发和消费模式,并通过在全社会传播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和环保、绿色的旅游方式,最终实现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综合效益。②市场营销内容逐步扩展。即在实现产品营销的基础上,重视深入宣传和传播生态旅游理念,使旅游者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并参与到促进旅游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实际行动中。③参与市场营销的主体增加。即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凡是与生态旅游营销活动有关的主体,都应是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参与主体,包括旅游目的地政府管理部门、景区景点开发经营者、各类旅游企业、当地社区居民,以及相关的非政府团体和组织等。
作者进一步指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具体内容,包括:广泛传播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及生态旅游市场,吸引更多的潜在旅游者参与生态旅游活动;建立生态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提高生态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获取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综合效益。并为生态旅游经营者的营销实践指明了道路,这就是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管理过程的始终,注重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市场需求特征出发,深入分析研究制约和影响生态旅游经营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其变化趋势,发现和创造市场机会,制定生态旅游营销战略,建立稳定的市场优势,通过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4P策略的有机组合,在满足生态旅游者需求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生态旅游经营目标。
作者理论功底深厚,在生态旅游与绿色营销关系的论述中言简意赅,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为全书的精华所在。绿色营销理念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观念。而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具体旅游活动,也是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直接体现。生态旅游和绿色营销共同倡导了对环境负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是这种内在的一致性,使得两者很自然地被结合到了一起。绿色营销观念所提倡的提供绿色产品、进行绿色营销、加强环保措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等企业行为,是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经营宗旨,也是生态旅游市场营销过程中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因此,推行绿色营销既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实践选择。
作者不仅理论基础扎实,在生态旅游营销实践和营销策略具体实施层面也有独到见解。作者指出,在生态旅游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注重营销理念、产品设计、管理模式、旅游过程的绿色化,将绿色营销理念切实融入到生态旅游营销过程中。就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策略,作者特别提出,随着旅游体验和感受逐渐丰富,生态旅游者的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会越来越高,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必须适应旅游者的这种需求变化,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专业化生态旅游产品,精心设计主辅产品相结合的产品体系,以提供多种富有体验性、参与性、环保性和小众化的生态旅游产品供游客选择,以丰富游客的生态旅游体验,提高旅游满意度。然后分别就“高端生态旅游市场”和“大众生态旅游市场”给出了详细而实用的具体实施建议。
从生态旅游营销的具体实践看,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森林公园于1982年批准建立,标志着我国生态旅游的正式开启,1998年国家旅游局明确提出要建设四川九寨沟、云南迪庆、湖北神农架、丝绸之路、长江三峡、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六个高水平、高起点的重点生态旅游开发区,我国生态旅游由此进入产业化规模发展阶段。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生态旅游已遍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各级各类景区,其中九寨沟、香格里拉、长白山、张家界等生态旅游区发展已较为成熟,积累了一定的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经验。例如,张家界、千岛湖等一些生态资源丰富的景区积极创建生态旅游品牌,并此作为开拓生态旅游潜在市场的主要发展战略,取得了不错的营销效果。目前,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已从原生的自然生态景观,发展到自然景观与人文生态景观紧密结合的多种组合形式,基本形成了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并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发展历程较短,要培育与市场需求相符、具有相当规模的生态旅游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营销观念、品牌形象、产品项目设计开发、营销策略组合和市场调研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创新。
就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作者提出生态旅游市场规模还将不断扩大,无论是生态旅游者数量,还是生态旅游收入,都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同时,旅游市场营销环境也将日益复杂化。因此,生态旅游经营者需要逐步适应未来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树立绿色营销观念,从市场出发,加强市场营销环境的综合分析,制定生态旅游营销战略,并在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策略中具体加以体现。此外,还要重视整合营销、关系营销、体验营销、网络营销和绿色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的创新应用,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推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生态旅游营销的案例
如果说《生态旅游市场营销》存在不足的话,笔者认为该书在论述过程中略显枯燥,不够生动,尤其缺少鲜活的案例让读者对生态旅游营销有更直观的认知。在此,笔者准备了一则案例以飨读者。
案例:生态旅游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丹翠(Daintree)生态居住和温泉是一个位于澳大利北部亚热带地区的被独特的雨林围绕的旅游目的地。2009年因为它极好的服务和它在采取措施来保护美丽的自然遗产中做出的巨大的努力而赢得世界领先的生态小屋和澳大领先的绿色饭店大奖。
作为一个生态旅游目的地,丹翠把自己定位在:一个重视社会责任的公司。与此同时,旅游者还发现了一个在Possum Creek河上游拥有156个热带雨林区的叫做SPVRC的公司(信息检索)。纵然两个公司都是著名的生态旅游名胜地,顾客们仍旧决定选择丹翠是因为它的spar服务更加的吸引人而且价格合理(可选项评价)。顾客们为旅行付钱并享受自我(购买过程)。当回忆起这次绝妙的旅行时,他们会感到很满意并想要再次进行生态旅行(售后评价)(注:括号中内容属旅游者决策过程)。
购买丹翠生态旅行的顾客经历了顾客购买决定过程的五个阶段,包括认定问题和需要、寻找信息、可选项评价、购买和购后评估。生态旅游经营者应该明白的是:有持久涉入兴趣的顾客当偶尔购买产品和信息是关于熟悉的种类、但不熟悉的品牌时,总是会做出购买的决定;对生态旅游有临时投入兴趣的顾客对不熟悉的、昂贵的和不常购买的产品,可能很少下得了购买的决心。
丹翠的例子具体解释了决策过程的五步骤,告诉生态旅游经营者,可以通过分析顾客购买行为确定目标市场,以更好地操作生态旅游市场。
笔者相信,生动的案例有助于读者地对营销理论和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掌握。
篇7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生态旅游;现状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确定为“
一、关于国际旅游岛与生态旅游的概念
(一)国际旅游岛。“国际旅游岛”是指在特定的岛屿区域内,限定在旅游产业领域范围中,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为主要特征的投资贸易自由化政策。海南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是为了使旅游业全面与国际接轨,把海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热带海岛度假休闲胜地。实现“服务零距离、管理零距离、景区零距离、产品零距离”,把海南建设成为“旅游开放之岛、欢乐阳光之岛、休闲度假之岛、生态和谐之岛、服务文明之岛”。
(二)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托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系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高级旅游形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和产物。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旅游是指在旅游活动全过程及旅游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均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突出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强调天人合一,追求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主要是指采用生态友好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生态体验的服务和要素组合;作为一种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指到具有生态价值的地区,用生态友好的方式,体验生态之美的行为。
二、海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资源是海南最宝贵的旅游资源,也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生态旅游资源包括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
自然生态资源方面,海南拥有海岸带景、山岳、热带原始森林、珍禽异兽、大河、瀑布、水库风光、火山、溶洞、温泉、热带作物及田园风光等;人文生态资源方面,海南拥有许多著名古迹名胜、民族风情,还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明生态村等。
截至2008年底,海南共有68个自然保护区,其
(三)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发展生态旅游,必须正确处理好保护、建设、发展的关系,因此需要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者、从业人员、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环保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增强环保意识,推行文明、科学、健康的旅游行为。
加强生态旅游人才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生态旅游的培训工作,建立一支具备生态旅游先进理念,善于经营管理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不断提高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对旅游从业人员加强生态理论的培训教育,编写培训教材、修订导游词、制定服务规范、操作手册等,增加旅游生态内容成为必备课程,使从业者成为旅游生态化自觉的引导者和执行者。
对社区原住民在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引导改变不符合生态保护的陋习。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和居民利益密切相关,只有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保证其获得适当的利益,成为产业链中的一环,社区和原住民才会积极自觉参与本地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把加强旅游者文明素质教育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工作,引导旅游者文明旅游,做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倡导者和实践者。通过规章制度建设,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避免游客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媒体宣传、公益广告、旅行手册、行前教育、行为规范等方式,引导旅游者树立生态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模式。
(四)加大科研投入。科研成果对海南生态旅游发展有指导作用。高等院校应成为生态旅游科研的主要基地,政府部门应加大科研的投入,设立专项研究基金,鼓励科研人员投身于国际旅游岛研究及生态旅游研究,从数量到质量全面提高科研成果的研究和应用。
(五)加强综合协调,实现系统优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广泛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诸多领域,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只有综合考虑,妥善地处理旅游业发展的局部与总体、微观与宏观的关系,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游客、居民、投资者、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通过综合协调,实现系统优化,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四、建立国际旅游岛对海南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开创了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国际旅游岛的建立就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新模式,是具有海南特色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二)有利于强化居民的生态意识。海南生态旅游发展有利居民经济利益,有利于当地居民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海南农村开发新起点。建设国际旅游岛是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在国际旅游岛背景下发展生态旅游是海南农村经济的重要起点,也是海南农村发展的新起点。
五、结论
海南省独特的行政与区位优势,使其有条件将旅游服务业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旅游业合作。同时,生态旅游今后将成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产业之一,海南只有不断解决完善发展道路、创新机制等问题,才能在创新中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于一个具有先天优势的省份,更应该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走“生态旅游”的道路,努力将海南打造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海岛。
整理
主要参考文献:
[1]世界旅游组织(wto)等.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m].旅游研究与信息,1997.
篇8
关键词:花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172-03
一、花坪概述
花坪自然保护区在广西的龙胜与临桂两县交界处,与桂林相距约50公里。是一个总面积147平方公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片群山巍巍、林海浩瀚的原始林区,主峰蔚青岭海拔1895米,年平均气温13℃~14℃。山上有一块坪地,那里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绿之草,因此人们称它为“花坪”。
花坪自然保护区创建于1961年,197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以珍稀孑遗树种银杉及典型常绿阔叶林为主要保护对象,植物活化石――银杉首次在这里发现并命名,是一个非常好的自然博物馆。区内山体宏大,群峰林立,沟谷纵横交错,溪河瀑布众多,森林茂密,人烟稀少,是我国保存较好的亚热带常绿原始阔叶林区。
二、花坪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RMP分析
(一)花坪生态旅游资源分析(Resource)
1、自然旅游资源
花坪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博大奥秘的植物宝库,植物种类繁多,仅高等植物就有1000多种。最为珍稀的银杉,除了在德国还保留两块化石标本外,已在世界上绝迹,因而被誉为“活化石”。花坪一直以来都有“花的世界”之美称,最有特色的是季节性杜鹃花,区内有二十多种,每年3~6月为杜鹃花开花期,花色丰富,观赏时间长。保护区有哺乳动物51种,种鸟类86种,两栖类31种,爬行类19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金钱豹、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水獭、大鲵、穿山甲等28种,此外还有草鹭、池鹭、竹鸡等155种(花坪志)。
花坪自然保护区属南岭山系越城岭山脉天平山支脉的一个高山林区,区内瀑布景观丰富,其中有观赏价值高,游人常至的红滩大瀑布、鸳鸯瀑布、百水滩瀑布、红毛河瀑布、孟老关瀑布等。由于受海拔、森林植被及地形的综合影响,保护区内气温较低,年均气温约12℃~14℃,夏季凉爽,据1962年8月在保护区内不同海拔高度气温的实际观测值,8月份气温在17.5℃~23.1℃。红滩景区6、7、8月平均气温仅22.2℃,比龙胜县低3.7℃,比桂林市低5,1℃,比柳州市低5.9℃。
2、人文旅游资源
花坪保护区周边一万多人的社区居民中有47%是瑶族,其中大多又都是民俗独特的盘瑶和花瑶,由于世代山居,远离城市,因此很多民俗还保留其原始风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
吊脚楼。花瑶、盘瑶多居“全楼”,“全楼”是相对“半边楼”而称,“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全楼”的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相同,只是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
瑶族服饰。生活在花坪的盘瑶人民世代农耕,为了便于生产平日里的装束都较为简朴,衣裤都无花纹图案,穿戴成青色一身。但是在举行盛大活动和逢年过节时,盘瑶人民尤其是盘瑶妇女便盛装云集,美若云彩,艳似山花,别具一格。而花瑶则因其服饰艳丽而得名,花瑶女子的服饰,从头到脚都是花的世界,几乎所有亮丽抢眼的色彩都在她们身上,服饰之美可想而知。
婚嫁风俗以及神话传说。盘瑶婚姻有嫁娶、入赘两种形式。娶嫁一般分择偶、提亲、订婚、结婚等过程,盘瑶男子到女方家人赘落户的极多。而花瑶婚庆中别具一格的要属花瑶“打泥还家”的婚俗。瑶族人民纪念先祖的盛大传统佳节盘王节以及广福王崇拜等都是极富民族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
3、资源总体评价
花坪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依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根据规划组的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参考,统计出花坪保护区的旅游资源类型涵盖了8个主类(即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19个亚类,43个基本类型(花坪规划稿:26,27页)。这些旅游资源空间集聚度高、组合协调性好,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
(二)花坪主要客源市场分析(Market)
1、区内客源市场
主要包括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的桂林市、龙胜县、临桂县等地。市场调研问卷显示,花坪的潜在游客以广西区内、尤其是桂林市及周边市县为主,其中桂林本地游客占93.2%,柳州占1.6%,南宁占1.1%,其他来自湖南、广东、区外的游客共占4.1%。2006年桂林市年末总人口499.29万,其中市区人口为74.42万,居民平均收入17865元,是花坪旅游区的主要客源市场。龙胜县和临桂县紧邻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主要的潜在客源市场。另外,来自广西区内外其他地方的游客也主要通过桂林中转。
2、区外客源市场
广东省经济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高,2006年人均GDP近10000美元,居民的出游水平居于全国前列。根据来桂游客市场抽样调查,广东省游客来桂旅游的规模一直保持在桂林国内客源市场20%以上,是桂林一直以来的重要客源市场。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桂林已经成为广东自家车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另外,贵阳一广州的高速铁路正在建设中,预计通车后将大大缩短来桂的交通时间。
3、专项旅游客源市场
生态旅游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更强调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和觉悟,花坪具有世界上著名的“活化石”银杉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适宜开展科普科研教育专项旅游,这里的地理环境也适合开展溪河漂流探险、森林探险等特种旅游。综合花坪保护区住宿统计资料及市场调研问卷统计结果,出于科研动机的游客占客源市场10%左右,他们符合生态旅游者的基本特征,也是花坪的潜在客源。
4、主要客源市场的旅游产品偏好
花坪的最主要客源市场是桂林市民,根据在桂林市区进行的1000份市场调研问卷(有效问卷979份),被调查者对花坪生态旅游区最感兴趣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样本中的20%偏好森林观光,其次是森林拓展活动,占19%,涉及登山、探险、野营等;休闲度假占16%,摄影占11%,了解当地风情占10%。品尝林区特产占9%,科考占3%,其他占2%。具体见左下图:
(三)花坪生态旅游产品分析(Products)
1、现有生态旅游产品
目前花坪森林生态旅游主要分花坪、广福两大景区,花坪景区开发的主要是森林观赏方面旅游产品。如观赏银杉、春季观赏杜鹃花等;广福景区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体育拓展方面的红滩峡谷寻幽探险、广福顶登高望远、生态休闲方面的广福湖泊荡舟垂钓等。鉴于景区内的优良的生态环境以及生态旅游资源,还有很多生态旅游产品可以开发,如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民族风情旅游产品、生态田园风光旅游产品以及生态科普旅游产品等。现在景区内以徒步为主要旅游方式,充分强调生态旅游的环保性。现在花坪所开展的具体生态旅游产品及项目仅仅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缺少参与性,现在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基本属于接待式的旅游。
2、有碍旅游选择的因素
在对桂林市民进行的100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979份)中有47%的市民认为交通不便将会阻碍他们去花坪生态旅游区旅游,21%的人认为路途远是阻碍因素,14%的人认为是服务设施不完善阻碍了他们去花坪生态旅游区旅游。这说明道路不便即景区可进入性差是阻碍旅游者做出旅游选择的主要因素,共占82%,其他还有18%的样本认为是知名度不高,自己缺乏了解。
三、花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依据花坪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特色以及客源市场对旅游产品的偏好,现拟开发以下几种生态旅游产品:
(一)生态观光旅游产品
花坪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形成的典型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区内山体雄伟,树木苍翠,花草争艳,飞瀑遍布,活化石银杉神秘而古老,森林景象极尽原始自然之美,蕴藏丰富的生物资源,构成完整而原始的生物地理群落,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
(二)生态体育拓展类旅游产品
花坪保护区拥有丰富的天然体育旅游资源,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专项体育需求,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开展各类森林拓展类旅游产品,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于一体的服务,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三)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休闲度假旅游”是消费者通过度假旅游的方式来达到放松、体验、娱乐、健康和自我完善的终极目的,其主要目标是追求身心愉悦,是体现休闲和度假品质的高端旅游项目。保护区优良的森林生态环境,日益完善的接待服务设施,良好的区位条件,满足了现代旅游者对休闲和度假的要求。
(四)民族风情旅游产品
花坪社区人口中有近一半是瑶族,其组成以盘瑶和花瑶占主体,相对隔绝而偏僻的山居生活,使他们仍承袭和保留着很多特色的民族传统,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韵。
(五)生态田园风光旅游产品
保护区内的社区居民世代以林副产品的生产和农耕为主要的生活经济来源,目前已有一定规模的稻田耕种,经济果木林种植,蜂蜜加工,菌类生产,结合现有的稻田、果园,发展社区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开发以农耕体验、品尝山野佳味为主题的田园农耕生态旅游产品。
(六)生态科普园艺旅游产品
花坪独特的地貌和气候特征成就了目不暇接的奇花异草,如活化石银杉;极具观赏价值的高山杜鹃、兰花、山茶花等;珍贵且有药用价值的灵香草、马尾千斤草;奇特的方竹;多姿的石景等都为科普和园艺产品的开发创造了条件。
(七)其他生态旅游产品
随着保护区旅游项目及规模的不断扩大,结合一些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风貌,作为旅游产品的补充,还可以考虑开发如下旅游产品:会议接待、摄影绘画采风和展会、标本采集制作等其他辅助旅游产品。具体项目设计见下表:
四、建议和对策
为了在花坪自然保护区更好地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题:
(一)改善景区可进入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制约花坪生态旅游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交通不便,景区的可进人性太差,所以花坪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改善道路状况,增强景区的可进入性。其次要加强基础接待设施的建设,需要在各景区接待站增加旅游接待设施,解决游客基本的食宿问题。
(二)开发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宣传
花坪自然保护区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如银杉观赏游、生态科普游、花坪生态蜂蜜、花坪生态竹制品等。同时要加强对花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宣传,使游客能获得更多的旅游信息,并在游客心中留有印象,增强花坪的知名度。
(三)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强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花坪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要让大家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生物、人与环境的关系,自觉遵守、自觉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真正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篇9
[关键词] 文化生态旅游 文化资源 都峤山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尽管旅游者出游动机各异,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旅游活动就是旅游者用货币购买的一种异地文化体验行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讲,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资源是旅游地实现持续发展的源泉。然而,旅游业在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下,往往忽视旅游活动对旅游地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影响,再加上目前的旅游行业对保护旅游地文化生态环境的意识明显不够,致使许多旅游地的文化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文化资源不断流失,整体的旅游吸引力下滑。在当前的文化资源开发“热”过程中,一哄而起竭泽而渔的过度开发、重文化形式轻文化内涵的浅层开发、急功近利走样变味的所谓“保护开发”等现象也是随处可见。文化资源如何实现持续利用已经成为需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面对文化资源的持续利用问题,旅游界应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改变传统的旅游开发理念,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一、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文化生态旅游的探讨比较少,其概念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黄安民等(2000)提出,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与历史知识,学习、研究、考察、欣赏特定的文化景观,促进区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区域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使旅游者获得文化教益的一种专门层次的旅游活动。刘少和等(2004)则认为,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生态资源为体验对象,旅游活动各方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旅游形式或产品,是生态旅游的新发展和文化旅游的特殊形式。刘清泗等(1999)把文化生态旅游视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将其定义为: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要以保护当地的文化资源为主要目标,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开展旅游活动。在此基础上,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通过反馈机制进一步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上述三个概念对文化生态旅游的表述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差异,第一个概念着重强调了出游目的是体验旅游地文化,而第二个则强调了旅游活动与旅游地自然、人文环境的和谐,第三个则提出以保护旅游地文化资源为主要目标。综合以上观点,笔者把文化生态旅游定义为: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资源为体验对象,以旅游者、旅游地和谐相处,保护区域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生态平衡为目的,使旅游者获得文化体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
二、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1.体现地域特色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条件,其文化景观必然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同时在一定的地域背景人们形成了特定的世界观、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如人际交往习俗、服饰、饮食习俗、住居习俗、建筑习俗、婚嫁习俗等等。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往往是追求一种文化的认同或者文化的差异。因此,旅游产品只要能够把地域文化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对旅游者就会有吸引力。
2.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原则
在充分考察和分析旅游地旅游文化全貌的基础上,提取其精华,以旅游文化的精髓为开发突破口,实施有重点、带动效应显著的开发策略;对初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进一步转化、优化、深化,提高其产品档次和素质;对旅游文化中尚未引起重视,但又具有深厚潜力的资源,应加大开发力度,使之脱颖而出。
3.旅游者与旅游地和谐共处原则
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与影响是通过文化的作用而实现的,人类的文化越发达,人对环境的利用越广泛,其影响也就越大越深入,文化生态系统内部各种文化要素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固有的联系,系统内部有着独特的物质和信息流及系统的反馈调控机制。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遵循文化生态学原则,要有利于文化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发展,要实现旅游者与旅游地的和谐共处。在这个和谐的大系统里面,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地居民、政府各自都有应担负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
4.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
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保护旅游地文化资源为主要目的。开发的旅游产品既要满足游客的文化认知需求,又要防止对旅游地的文化生态完整性、文化环境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应严禁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利用。
三、文化生态旅游开发要点
1.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与发掘
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包括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形成的各种人文景观及其形成的特定文化,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物质的人文景观如文物古迹、建筑工程等;非物质的文化吸引物如民风民俗、故事传说等。
总体来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蕴涵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自然景观要注重其科学内涵、美学内涵和附会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人文景观中的文化发掘则要注重其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特殊性和传统性。
2.注重原生态,保护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共同构筑了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只有保护好文化产生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文化的发展才会延续,保护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同等重要。开展文化生态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相辅相成,充实生态旅游的内涵,使生态旅游变得更加完整。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生成的生态特征之一是多样性,保护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地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文化演变规律及发展生态旅游标准来进行文化嫁接和文化保护,其中物质性文化生态资源需要防止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地域文化需要继承发展,需要在相关人力资源方面做必要的投入。
3.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系列
文化生态旅游的产品系列主要包括:宗教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文物古迹游、寻根谒祖旅游、乡村体验旅游等。
四、玉林都峤山的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1.都峤山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都峤山位于广西玉林市容县,是国家AAAA级景区。都峤山是我国道教第20洞天,远在汉代即有刘根、华子期等人入山修道,相传晋朝葛洪也曾在山中炼丹。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都峤山又成为佛教圣地。唐代山中建有相当规模的九寺十三观。灵景寺古时即为海内名寺。其后宋朝又在宝元岩中筑殿塑造和奉祀孔子及其弟子,于是都峤山便成为佛、道、儒三家并兴之地。此外,历代名人赞誉都峤山的诗文很多,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写的广西的游记中,最长那部分就是都峤山游记。都峤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发育有秀美、壮丽的丹霞地貌景观,山顶峰丛等地质地貌景观十分典型。
2.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方向
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及其旅游开发现状,都峤山应围绕“三教胜地・丹霞奇葩”的文化主题进行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打造,主导方向包括:努力打造丹霞地貌地质公园;深挖宗教内涵,打造宗教圣地;发掘、修复历史遗留古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
3.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1)宗教文化生态旅游――挖掘宗教文化内涵,打造宗教圣地
宗教的万物平等、贵生、天人合一、构建人间仙境等观点与实践,既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态,还营造成了许多洞天福地,成为今人旅游观光、陶冶情操的生态示范园。
①目前都峤山的宗教旅游还只是停留在 “看庙拜佛”的层次上,寺庙缺少人气。要改变这种情况,需注重动态参与项目的策划。除开展一般游览活动外,还要开发并形成多种与宗教节日、宗教规仪活动有关的动态参与项目,可以在宗教节日举行不等规模的庙会,组织有兴趣的游客参与参禅、浴佛、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文化生态旅游的深入开展。近年,都峤山举办了斋食文化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说为开发参与项目开了一个好头。
②深挖宗教文化内涵,因势利导,让宗教信徒和民众在旅游中通过外在的他律和内在的自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把都峤山文化生态旅游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地质地貌科普旅游――提升景区文化品味,普及科普知识
都峤山要发展地质地貌科普旅游,首先要尽快对都峤山旅游资源开展全面详尽的综合考察,重点在中区和东区,在详尽了解全区的地质地貌水文生物等自然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按照申报地质公园的要求进行全面的旅游规划。都峤山的地质价值主要在于有重要观赏和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申报都峤山地质公园是把它的科学内容化作重要旅游资源的非常有效的方式,既要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文化娱乐的场所,又要建成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学研究与科普的基地。
①加强对旅游区工作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导游词中可以多穿插一些浅显易懂的地质地貌科普知识;
②结合旅游区建设,对较为重要的地质地貌景观挂牌介绍,使一般散客也能够很方便地了解科普内容;
③开展原始风光考察探险游,目前都峤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仅限于其西区和东北区一带,大部分地区还未进行开发,自然环境保持相对原始状态,只要适当选线,劈开荆棘,编排内容,便可以组织“回归自然”原始风光探险考察旅游。
(3)历史文化生态旅游――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增多旅游亮点
建于明代的“七十二房井”是珍贵的历史遗迹,但现在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反而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应该尽快将这些古民居妥善地保护起来,并在其旁边修建仿制品,立标识牌介绍古民居的来龙去脉。这样,不仅充实了都峤山文化生态旅游的内容,也能让游客深刻体会先人生活的艰辛,对游客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都峤山文化底蕴深厚,但目前能够展示给游客的只有很少的内容。还需要继续搜集、挖掘先人留下来的珍贵石刻字画、建筑、房舍、古诗文等,以进一步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含量。
4.文化环境保护的内容
旅游者在旅游区内的文化体验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如果文化物质载体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或消失,文化延续所需要的条件就不再满足,从而体现的文化就会有不等程度的流失。都峤山属于丹霞地貌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加强对文化载体的保护就更具实际意义,具体的保护对象有:(1)植被与水体:植被与水体是丹山碧水、绿树鲜花组合景观的重要要素,都峤山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故植被与水体的保护就非常重要;(2)地质地貌景观:是最能体现都峤山丹霞地貌美学、科学价值的物质载体;(3)文物古迹:如“七十二房井”、寺庙等;(4)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居、生产生活方式等。
参考文献:
[1]周正刚: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J].求索.2004(11):107-109
[2]黄安民 李洪波:文化生态旅游初探[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3):56-58
[3]刘少和 张伟强: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矛盾及其克服[J].思想战线,2004,3(30):122-125
[4]刘清泗 刘 敏:易县旅游文化生态的特点及开发研究[C].全国第14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长白山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讨会,1999.7
[5]彭 华:关于旅游地文化开发的探讨[J].旅游学刊,1998(3):43-46
篇10
【关键词】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可持续竞争力研究分析
旅游竞争力是指旅游地在维护自身市场地位时创造和整合能保护资源增值产品的能力。旅游竞争力是区域旅游业资源优势、市场开发能力、产业发展潜力和支持能力的综合反映。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长青―华阳旅游单凭自然资源优势来参与市场竞争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形势。因此,客观地分析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的旅游发展现状,努力寻找提升其持续竞争力的途径已成为旅游区在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1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概括
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位于汉中市洋县北部,秦岭南坡腹地,南距洋县县城69km,背依太白,西接城固、留坝,东连佛坪、周至县,总面积29906hm2,规划旅游区面积15500hm2。旅游区由洋县华阳古镇和被誉为“生物基因库”的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成。
目前,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已初步形成了“一条生态主线、四大功能分区以及多个主题景区”的规划框架。自2010年9月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正式开园以来,旅游区累计接待游客54.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亿元。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
2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竞争力分析
2.1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基本情况分析
在抽样调查的97名旅游者中,男性所占比例高于女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5――44岁之间,其中25――44岁的人数最多,占到31.96%,职业主要集中在公司职员和学生,总共占到51.55%.游客的受教育程度主要以本科为主,表明游客受到过良好的中高等教育.客源市场陕西省内游客88人,占90.72%,省外游客仅占9.27%。客源高度集聚于省内,省内外客源差距巨大。
2.2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竞争力分析
2.2.1旅游竞争力因素对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贡献率分析
通过matlab工具箱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个成分对于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的旅游贡献率。首先将调查问卷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并转化为数量化数据,利用上述数量化文件建立数据矩阵,利用matlab工具箱计算相关系数、特征值和单位特征向量,最终计算出各个成分的贡献率。如表4所示,景区的景观质量,导游服务以及工作人员对于景区的旅游贡献率分别占到41.2898%,21.0089%,15.3211%,合计大于70%。说明这三个成分对于长青―华阳旅游区的旅游贡献率起到主导作用,其中起最主导作用的是景观质量。除此之外,景区的餐饮、住宿,交通及配套设施对于景区的贡献率也超过了20%。
2.2.2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的景观特色
在调查中只有11.34%的游客认为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的景观非常有特色,认为一般和无特色,纪念性不大的游客占到多数。而在调查中也仅有18.56%的游客认为景点的设置能大部分凸显景区的特色和文化精髓,认为能少部分凸显的占了47.42%。由此可以看出景区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忽略了旅游产品的特色开发。特色的旅游产品对于提升景区的可持续竞争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提升景区的旅游竞争力应主要从整合景区的旅游资源,坚持打造特色的旅游产品等方面入手。
2.2.3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管理与服务分析
游客对于景区的服务并不太满意,不管是对景区的工作人员,导游都是认为一般的占大多数,分别为35.05%,48,45%。这也反映出景区在服务人员方面的缺失,以及在服务方面的缺失,这也严重影响了景区的竞争力。
在基础设施方面如表所示,在景区的配套设施,交通,餐饮及住宿方面,大部分的游客选择了一般或较差,说明景区在基础的硬件设施存在不足。
3提升长青华阳旅游区的可持续竞争力的对策
3.1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多样化特色旅游产品
优先开发当前对旅游者吸引力强的自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逐步开发认知型生态旅游产品,如野生动植物观察旅游产品;科普及夏令营旅游产品;科考旅游产品;文化考察旅游产品等。最后在旅游者相对成熟的条件下,开发体验型生态旅游产品,水上漂流旅游产品;原生态文化体验旅游产品。这符合当前大众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综合提升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的竞争力。
3.2建立完善旅游解说系统
在景区建立旅游信息服务中心,通过建立游客中心,向游客提供人员解说、信息导览系统、生态展示及声像视听系统,使旅游者在进入景区之前,能够直观、准确地了解到景区科学而全面的信息,加深游客对景区的印象。接下来在景区内沿途设置中英文景区标识系统。解说系统的设计应体现“总―分”原则,在景区主要入口处的解说中心介绍景区的总体概况和风貌,在各游步道和观景台结合实景分述成因与游览注意事项。
3.3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完善和制定与保护区建设相配套的各项保护管理制度,用政策和制度促进保护管理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二是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保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认真搞好保护站定量化考核工作,使工作任务、工作措施、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陈明光,张荣,叶政声.提升旅游景区可持续竞争力――以贵州AAAA级风景名胜区万峰林为例[J].中国商贸,2010.
[2]何红.陕西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市场调查与对策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10(8):60~62.
[3]何红.陕西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1(1):30~31.
[4]丁艳平.陕西洋县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7):76.
[5]吕华鲜,莫英.北部湾地区特色旅游村镇旅游竞争力提升研究――以北海市涠洲岛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