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常见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机化学常见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机化学常见问题

篇1

>> 提高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化学思维方法 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理论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与改革的初步探索 提高《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提高民办本科院校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研究 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探讨 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堂教学的问题分析及探讨 谈高校工科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重在研究教学模式 提高化学专业学生有机化学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 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 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 浅谈如何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 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经验和体会 浅议高校青年教师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有机化学实验课考核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有机化学课堂中应用趣味性教学的策略研究 对有机化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高等院校师范类有机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浅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等。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这些习题训练中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有机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我们也建立了校级精品课程网站,提供了教师的电子教案、课后习题解答、模拟试题等内容。此外,加强对学生的课外辅导和疑难解答,除了安排每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习题讲解课外,还以多种方式进行答疑,如课堂空余时间、课后休息时间、通过短信、邮件或在线交流的方式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疑难解答,也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多一些沟通和了解,多一些学习上的关心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关注和付出,保持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些都是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总之,我们通过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紧密联系学科前沿、生活实际、毕业考研等措施,使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石振宝.创建高校和谐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88-89.

[2]白丽群,沈杭燕,秦来顺等.高校“有机化学”课和谐课堂的构建[J].高校讲坛,2009,(3):486.

[3]袁履冰,高占先.一本体现科学水平与教学水平整体优化的好教材[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4,(6):41-42.

篇2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室;管理;规范化;探索;实践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必须经历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技能的掌握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有机化学实验室是进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其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化学实验的实施效果。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实验学习中,相应提高了对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实际要求。因此,从试剂管理、玻璃仪器管理等管理环节入手,强化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具有其相应的现实意义。

1有机化学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基本内涵概述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门,其相关实验涉及的试剂种类众多,多数试剂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性、毒性等特征,如试剂或实验装置管理、使用不当,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实验事故,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还可能导致中毒、起火等问题,威胁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有机化学实验室必须具有完整、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化管理。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师普遍侧重化学知识理论学习,对于化学实验缺乏应有的重视,化学实验室管理水平较低,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有机化学实验试剂摆放缺乏规范化管理,部分试剂长期摆放于实验室内,由于有机化学试剂的特殊性,易导致学生误动问题;二、试剂数量及种类管理缺失。部分实验室试剂管理仅依靠教师记忆完成,缺乏系统性管理,采购计划制定缺乏科学性,时常发生重复购买试剂等问题;三、试剂、装置存放管理缺失。部分试剂和装置由于保存不当导致变质,造成大量的浪费。总的来说,化学实验规范化管理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所有试剂均需贴有明确的标签,根据不同试剂保存要求科学密封,对于危险品应有醒目的提醒标志;二、试剂存储应规范、科学,避免环境因素对试剂质量造成影响,尤其注意易潮解、氧化、挥发、变质的化学试剂。化学实验室试剂库存不应过多,结合教学实际需求科学进行库存管理;三、有机化学实验室应于明显位置,张贴化学实验室行为规范和注意事项,实验室内禁止出现烟火,易燃易爆试剂应存储于干燥低温通风处;四,所有试剂、实验装置均应按照类别存放,禁止混放以避免药剂间的相互干扰。此外,有机化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应使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管理,将实验室所有试剂、仪器、装置的名称、数量和存储位置等信息输入计算机,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规范实验室管理行为,做好实验室管理记录,并通过相应的数据分析,不断优化试剂采购计划,以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促进实验室管理规范化发展。

2玻璃仪器规范化管理分析

多数有机化学实验操作较为复杂,通常用到多种实验仪器,其中玻璃仪器占据绝大部分比重。学生开始接触有机化学实验时,由于缺少实验操作经验,难免会出现操作不当、操作生疏等问题,加之玻璃仪器容易损坏,玻璃仪器损坏问题较为严重。加强玻璃仪器规范化管理有效降低玻璃仪器的损坏率,提高实验质量。

2.1常规玻璃仪器管理

常规玻璃仪器损坏是化学实验室管理常见问题,包括试管、烧杯等。针对此类仪器的管理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加强学生规范操作教育。学生正式操作前,教师应进行规范操作教育,明确告示学生实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规范操作意识和技能水平,减少仪器损坏;二、落实玻璃仪器使用责任制度。对于经常使用的常规仪器,管理人员应以小组的形式,落实仪器使用责任制度,学生每次实验前和实验后,均需检查玻璃仪器的完好情况,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公共物品保护意识,降低仪器损坏率,延长玻璃仪器的使用寿命。

2.2高价值玻璃仪器管理措施

部分玻璃仪器实际使用频率较低,但仪器价格较高,如克氏蒸馏头、空气冷凝管等仪器。针对此类仪器应进行单独存放、使用管理,做好使用记录,以避免损坏。

2.3自制玻璃仪器管理措施

部分玻璃仪器需要教师自行制备,包括水蒸气蒸馏装置、安全瓶等玻璃仪器。此类设备在化学实验中使用频率较低,但设备结构复杂,制备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且由于玻璃仪器易损的特性,如管理工作缺失,就可能导致仪器损坏。针对此类物品,管理人员参考贵重仪器管理模式,将其编组标号、单独存放管理,在实验开始前取出同一组装,以降低仪器损坏几率,延长仪器使用寿命。

3实验装置改进

在有机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部分实验仪器、装置与实验要求不符的问题。以水蒸气蒸馏装置为例,其蒸馏瓶与蒸汽发生器间的导管应尽量短一些,减少蒸汽在这一位置的冷凝,提高水蒸气实验温度。目前,部分实验室水蒸气蒸馏装置蒸汽导管过长,影响了蒸馏效率,不利于实验进行。这种问题可能由于设备型号、规格差异导致,实验室管理人员应结合日常实验经验,针对此类仪器、设备进行改进。一方面,学生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时,第一印象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使用规范、标准的设备,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正确理解,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仪器设备作为化学实验的基础,标准化的仪器,可得到更规范的实验结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

4实验室规范化管理与创新

有机化学实验室作为学校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场所,其管理工作是衡量院校教学水平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加强实验室规范管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推行信息化管理,可有效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提高实验试剂和仪器的有效利用率,减少实验设备损坏,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化学实验管理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其管理内容会随着教学和时展而发生变化,只有不断创新动态管理,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实验室管理的进一步规范。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机化学实验室管理内容众多且繁杂,易出现管理工作缺失,影响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因此,实验室管理人员应从管理工作细节入手,通过试剂规范化管理、仪器规范化管理等措施,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促进化学实验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玉.有机化学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15).

[2]王俊香.有机化学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3).

[3]王俊香,王俊芬.有机化学实验室安全与节能微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5(13).

[4]林佳丽,林荣,林双妹.有机化学实验室科学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23).

篇3

一、具备条件

1.了解考纲要求。高考设置该题型的目的就是以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学能力,从而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供高校选拔人才。通过高考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高考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它却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所以学生必须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并能进行灵活应用,才能反映学生的能力。

2.知识储备。学生必须掌握典型有机物的性质、所学官能团的性质、特殊的反应现象、特殊的反应条件和特殊的试剂。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具备了解答这类试题的条件。

3.树立信心。除了具备了以上两个条件,学生还要有必胜的信心,只有自信才能使自己处于最佳状态,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做到灵活应用。

二、题境设置

该题常以新材料、新药物、新科研以及社会热点为背景。如:2008年三鹿奶粉中发现的三聚氰胺、2009年用来治H1N1的达菲、2011年的化工原料金刚烷等。这些题目看似难度很大但实际是起点高落点低,问题的解答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教材所讲的基础知识上来。

三、解题方法及步骤

解题的方法可以概括为“照猫画虎”四个字。步骤概括为两步:第一步“找猫”,第二步“画虎”。我们先来看一下“找猫”,“找猫”就是我们常说的找突破口,是解题最关键的一步。常用的方法是:顺读题,逆推导,结合信息综合找突破口。有时也可以顺推或分层去推。这就要求我们要迅速地提取试题所给的信息,并与教材中已学知识或者题目中隐含的知识相结合来解决问题,寻找突破口。也就是说有些“猫”在课本内,有些“猫”在题目中。“画虎”就是根据我们找到的知识依据去解答相关问题。

四、常见问题的设置及分析

1.根据结构式确定分子式。这种问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共面原子数目的判断。这重在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乙烯、乙炔、苯环、甲基、醛基、羧基的结构。

3.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数目的确定。这重在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相对难度较大,但往往有一些条件的限制,这就大大降低了书写的难度。

4.有机物结构式的确定。

5.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

6.官能团类别的判断。

7.化学试剂名称的推断。

8.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4、5、6、7、8都是在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常见官能团的相关性质。

五、典型试题选讲

香豆素是一种天然香料,存在于黑香豆、兰花等植物中。工业上常用水杨醛与乙酸酐在催化剂存在下加热反应制得:

以下是由甲苯为原料生产香豆素的一种合成路线(部分反应条件及副产物已略去)

已知以下信息:

①A中有五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②B可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③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羟基通常不稳定,易脱水形成羧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香豆素的分子式为 ;

(2)由甲苯生成A的反应类型为 ;A的化学名称为 ;

(3)由B生成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4)B的同分异构体中含苯环的还有 种,其中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只出现四组峰的有 种;

(5)D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的还有 种,其中:

①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写结构简式)

②能够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CO2的是 。(写结构简式)

分析简答:

(1)C9H6O2;(考查:根据结构式写分子式。)

(2)取代反应、2―氯甲苯(邻氯甲苯);(考查:①根据化学反应的特点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②常见有机物的命名。)

(考查:根据条件结合官能团的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篇4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初中化学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与空间,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下面我就对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作探讨。

一、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多媒体的过度使用和依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认为运用多媒体是上课的必备条件。因此,执教者不管是否需要,只是一味追求多媒体带来的视觉效果,一律采用多媒体教学。看似精彩的教学,实际上只是一个形式多样的空架子。比如,在介绍化学知识成果、金属材料、水、空气等资源时,因学生对这些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采用录像、录音等光盘教学手段就可以完成对于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等理论知识的教学。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突破重点和难点,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将微观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但不利于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过犹不及,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并无益处。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课堂成了录像、课件的演示课,往往只需动动鼠标就能完成教学的全过程,过分依赖多媒体设备,而忽视了传统教学中如语言、板书和直观教具等的作用。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势,但是它只能是教学辅助设备,也只能根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需要而出现。尤其在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时,采用多媒体技术会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如,在讲述有机化学的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使用动画模拟甲烷分子和氯气分子如何断键,如何形成新的键,乙烯分子碳碳双键如何断裂,氯原子如何接上去,直观地将这两个反应机理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

2.教师对多媒体的设计欠佳。目前不少教师制作的课件,虽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下了一定的工夫,但仍然以展示知识为主,忽视对能力的培养;突出教师主导,以人机交互为主,忽视了学生主体。所以在设计课件时,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其呈现方式多采用线性播放,一堂课下来,就像是放了一场“电影”,以致学生对多媒体教学作业做出这样评价:“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信息量大,且变换快,产生的印象不深,很难把课堂上传播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

3.滥用多媒体技术,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化学课主要以实验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许多教师注重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而忽略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高中化学中有很多对环境的污染比较大的实验,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的实验,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经典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系统模拟演示。如原子形成分子的过程,人工降雨的原理,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和有机实验中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的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气挥发出来,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很好地展示这个实验,也不会污染教室环境。

二、解决方法

1.教师应该加强基本功训练,同时提高自己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可以吸收其他学校、教师制作的课件的精华,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强教学效果。

2.不能用多媒体教学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起“辅助”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比如对公式推导等内容,笔者认为还是采用在黑板上推导的方法较易为学生所接受,即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合适的方式或者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综合运用。

3.课堂上所讲授知识内容应适量。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可能很复杂,耗时较长,其播放过程可能很短。因而,容易产生一个问题,有的教师为了多给学生传授一些知识,讲授内容太多,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学生不知道教师想讲什么,效果反而事倍功半。虽然教师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学生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做笔记。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应注意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避免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人从头讲到尾。

5.不能用课件演示取代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许多概念和原理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学中不能盲目用多媒体等手段代替亲自动手做实验。在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多媒体课件无论做得多么逼真,毕竟只是化学现象的模拟,缺乏真实性、可信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篇5

一、引言

《医用化学》是医科院校护理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相关内容,知识点繁杂,信息量大,但课时相对较少,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同时由于护理专业招生考试为文理兼收,文科生在中学阶段只学习了简单的化学基础知识,导致文科学生在医用化学学习时十分困难。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医用化学的学习十分畏惧,因此,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利用网络技术改进教学正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展了医用化学课程网络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极大的提升了教学效果。本文总结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网络教学平台内容的建立以及采用网络教学后的教学反馈情况。

二、教学现状

在高等医科院校开设医用化学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理论和技能等,目的是为后续学习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我们在护理专业进行医用化学课程授课时,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对象。近年来,我校护理专业的生源大部分为文科生,由于中学文理分科导致文科生学习化学只为应付毕业会考,所具有的化学知识十分薄弱。升入大学后,学生仅剩的知识根本无法适用于医用化学的系统化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十分吃力,久而久之会导致其缺乏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沟通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医用化学上课内容多,讲课进度快,课后缺少监督指导。在刚刚进入大学阶段时,他们还不能很快从中学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2.教师情况。在我校医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班级人数较多,在授课时,往往不能做到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不能做到在保证每个学生都掌握知识点后再进行下一阶段教学。同时由于授课时间空间限制,课后也没有办法及时对每个学生都进行针对性辅导。在进行学习测验时,众多的学生人数导致教师工作量庞大,从而使得教师通过测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机会减少。

3.教学情况。在近年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总结整理出以下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较多而课时相对较少,导致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把所有知识点都讲授给学生,在讲课进度上相对于其他课程就会略快。二是课后缺少师生交流的机会,学生在学习上的疑惑得不到及时解答,师生之间缺少沟通使得教师不能及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问题的逐渐积累最终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三是学生对医用化学的学习不重视,认为只需要学习医学类专业课程,而忽视了基础课程的学习。四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仅限于课堂教学,缺少自主学习所需的条件和辅助。

三、网络教学模式的建立

为了解决在教学时出现的各种问题,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得以延伸,我们建立了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在该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辅助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该平台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该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信息。该部分主要包括有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等信息。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查看到医用化学的课程介绍,了解到关于课程的相关信息。教学大纲明确了每一章节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把握各个章节的学习要点。教学日历能够让学生明确该课程教学的整体安排。通过平台上的教师信息可以使学生对任课教师更加了解,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

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能够清楚医用化学课程详细的教学信息,使其对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心中有数,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及时的课前预习和课后重点复习,减少学习医用化学的畏惧。

2.课堂教学辅助。对于医用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由于课程涉及内容繁杂,知识点零碎,加之安排课时相对较少,导致教师在授课时的教学速度有所加快,学生要听懂课堂上的每一个知识点将会比较困难。为了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还能够对每堂课进行再学习,以补足课堂教学的不足,我们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加入了授课课件及教学录像,让学生在授课结束后还能够自主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复习,巩固各个知识点,从而解决教学速度过快的问题。同时,在授课后的随堂作业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在网络平台上传教材以外的补充练习,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提交作业,可以减少占用学生课堂时间和教师批改时间,在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的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公式编辑、作图等软件的学习,拓展知识面。

3.课后互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只出现在课堂,课余时间很难有所交流。师生之间的疏离陌生会导致学生有疑问而不提,久而久之,最终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同时在课堂之上,面对人数众多的学生,教师关注更多的也是学生表现出的共性,而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往往无法处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网络平台中设置答疑讨论环节,学生和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对某一问题进行在线讨论,也可以通过邮件单独向教师提问交流,对于一些常见问题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查找解惑。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教师更快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整。通过课后的互动交流,不仅利于教学,同时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从而使教与学走进一个良性循环。

4.自我测试。传统测验需要教师出题后学生在纸张上进行作答,再进行评阅和分析。面对当前的大班授课,整个过程教师需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往往收效甚微。为了简化过程,提高效率,引入网络测试模式十分必要。网络平台中的试题试卷库和在线测验部分,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我测试,不受时空限制,并且能够自动进行评阅和解答,让学生能及时纠正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平台的统计功能查阅学生测试的结果,让整个测试过程大大简化并极大的提高了测试效率。

四、教学反馈

在我校2015级护理学专业中开展网络教学辅助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十分肯定网络教学模式,并希望能够在更多的课程教学中进行。

1.网络教学的效果。采用网络教学辅助医用化学课程教学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方面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网络教学平台上的相关信息,可供学生随时查阅,不再受课堂的时空限制,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网络讨论和提问,让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增进师生交流,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进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另外,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对于网络教学的模式十分认可,学生普遍认为通过网络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2.教学改进。总结网络教学开展的过程,我们也发现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一是网络平台内容要做到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更新调整。教学相关信息和内容不能一尘不变,每个班级存在差异,要根据每个班级的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程,并将相应资料及时通过教学平台给学生。二是医用化学课程不只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而实验教学的改进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开展。目前对于实验教学方面,由于课时数少、学生人数多、学生缺少基本操作技能等原因,导致实验教学的效果差强人意。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考虑在网络平台上增加实验教学部分,将实验室注意事项、常见化学仪器使用方法、教师实验教学过程等录制成视频资料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实验预习时就能掌握每一种仪器的使用方法,熟悉每一个实验操作步骤,进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篇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化学实验为基础”仍然是当代化学科学的最本质特征。化学实验既是研究化学科学的方法,也是学习化学科学的方法,更是化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这也是现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将“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作为基本理念的重要原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我们描绘的高中化学教育的蓝图是美好的,提出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是合理的,但在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实际困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地位和质量的下降是其重要原因之一。高中化学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实验教学对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具有直接且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就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做一些探讨。

2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虽然不同高中学校在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器材、实验药品、实验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异,但随着国家、地方经济的发展,各高中学校的实验条件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善,基本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此处不再赘述。下面结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际,从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过程等角度,对影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作一简单梳理。

2.1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减少,学习化学的兴趣下降

相对于新课程改革,各地的高考模式改革相对滞后,应试教育观念对各学科的教学工作的制约作用依旧十分明显。以江苏省的“3+X”高考模式为例,各高中学校把绝大多数的课时分配给了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学科,学生用于学习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选测科目的时间很少。就实验考查而言,江苏在进入新课程之前,高中学生在高二时需参加理化生实验技能考查,这是教育评价方式改革在实践层面上的重要亮点,遗憾的是,新课程实施后这一考查方式却被取消了。化学教师在教学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大幅削减化学实验尤其是学生分组实验的做法变得非常普遍,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较以前明显减少。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没有化学实验的化学教学便失去了化学的味道。我们在做淮安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研究”时,曾对江苏省淮安市部分高中的高一、高二、高三学生进行了有关化学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结果是:高一学生中有75.3%对化学感兴趣,高二学生中有46.5%对化学感兴趣,高三学生中有24.1%对化学感兴趣,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的主要原因是亲手做化学实验的机会越来越少,化学不再好玩,化学学习变得枯燥无味。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抽样调查,其结果也许不具有代表性,但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地位和质量较以前有明显的下降则是不争的事实。高中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是化学教育的重大损失。

2.2教师实验教学研究两极分化,部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相关期刊的研究发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对实验教学研究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化学实验,并大力提倡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许多一线化学教师也积极地投入到实验教学的创新和研究之中,而且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在许多的公开课、观摩课和评优课上,开课教师都非常重视实验教学,有关实验的改进和创新经常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很多教师将实验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近几年,在《化学教学》、《化学教育》和《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中学化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化学实验的文章的数量和质量较以前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上动力不足,若不是为了职称评定,很少参与包括实验教学在内的相关研究。很多教师没有研读有关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方面文章的兴趣和习惯,对改进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发表实验教学及其研究的文章也只是少数教师的行为。

2.3新教材实验内容不够完善,难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比较新课标与旧大纲高中化学教科书(以人教版为例,下同)关于实验的安排发现,新课标教科书的实验内容还有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首先,新课标教科书较旧大纲教科书选编的实验数目明显减少。旧大纲教科书选编的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数目总计为132个,虽然新课标教科书选编的实验(包括实验和科学探究)数目总计为146个,但这146个实验分布在8个模块中,而选择化学专业的学生一般也只要求选学其中5个模块,以学生选择化学1、化学2、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为例,这些模块中选编的化学实验数目共为98个,比旧大纲教科书的132个实验少了34个,减少了约四分之一。有些地方的高考模式也不利于实验教学,如当前江苏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未选择“实验化学”模块,江苏化学高考试卷中有关“实验化学”模块的选做题,很少有考生问津,这一现象的存在显然与新课程改革的初衷相悖。其次,新课标化学教科书体系弱化了化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化学新课程分模块的设置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但不利于学生化学知识体系的形成。新课标化学教科书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实验内容,学生实验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主安排,这样虽然增强了学生实验安排的灵活性,但客观上也增加各学校在学生实验设计与实施方面的难度,加上新课标化学教科书开设的化学实验较旧大纲化学教科书明显减少,直接影响了学生化学实验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实验素养的提高,以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独特思维方式”、“研究物质的独特视角”、“独立操作的基本实验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理念也很难落到实处。

2.4课堂中的实验教学模拟化,探究实验教学流于形式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化学实验的功能被严重弱化,化学实验的作用往往只体现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学习一些基本操作、完成一些简单实验等有限的几个方面。当课时紧张时,学生分组实验被取消,演示实验经常改为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演示动画,仪器装置改为图示,化学过程被简化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等。学生由动手做实验,变成了用眼睛看实验,这和过去的“教师讲实验、黑板上画实验、学生试卷上做实验”的现象并没有什么质的不同,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有害无益。新课程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活动,这确实给化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如果每节课都采用实验探究的形式,并把实验探究教学当成评价课堂教学的核心指标或唯一指标,课堂教学就必然会走向形式主义的误区。例如在一次主题为“化学电源”的公开课上,教师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扮演电池的使用者负责提出问题,一组学生扮演科学家负责回答问题。“使用者”提出了很多颇有难度的问题,“科学家”则一一地作了正确的解答,其间还安排了几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掌声和叫好声响成一片,好不热闹。后经了解,这节课在课前已经排练过多次。显然,这种形式主义十足的实验探究教学是不能给学生以多少帮助的,应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注意。

3解决问题的对策

为了解决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这些问题,我们要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研究;提高师生对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计划,并对实验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与开发(包括实验的改进、创新、重新组合等)。在协调好教师、学生、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同时,处理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和家庭实验之间的关系。

3.1统一师生对高中化学实验的认识

师生对化学实验功能与价值的认识影响着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为此应帮助教师和学生达成如下共识:化学实验不仅在智育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而且在德育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思想,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性格等;同时在美育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2]。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应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特色,协调好化学实验教学与高中化学教学的关系,努力开创高中化学教学与实验教学双赢的局面。

3.2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当前高中化学教学时间大为缩短的情况下,有无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计划直接关系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乃至高中化学教学的成败。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制定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计划时,首先应考虑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需要、课时情况;其次应了解学校实验条件、各年级学生实验水平和年龄特征;再次,由于现行的教材没有明确哪些作为演示实验、哪些作为分组实验,制定计划时,应在参照旧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和家庭实验的特点与功能,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实验进行合理分类;最后,在统筹兼顾课程标准规定的实验、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补充的实验、常规实验、微型实验、创新实验等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化学教学计划和化学实验教学计划。

3.3开齐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当前对高中化学实验的分类方法并不统一,其中最常见的是将其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和家庭实验四种类型。在这四类实验中,前两类是高中化学实验的主体,力求开齐开足,这对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根据具体情况,演示实验可以由教师独立完成,可以由师生合作完成,也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分组实验可以采用传统的实验室形式,也可以采用在教室中边讲边实验的形式;有时同一实验可以既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又进行分组实验教学,这主要看我们想让化学实验实现怎样的目标。

3.4指导探究实验和家庭实验

如果说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教学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化学知识,探究实验和家庭实验则是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指导探究实验和家庭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设计联系实际的实验内容、挖掘实验的探究因素和设计新的探究性实验等方面。把实验内容跟自然现象、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验中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朝定向、持久的方向发展。现行教科书中的有些实验蕴藏着探究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加以适当挖掘,可以增加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或增强课堂教学的探究氛围。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是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设计新的探究性实验可以为学生创设亲身参与实践的问题情境[3]。

3.5优化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影响学习过程,优化的实验教学过程应体现问题解决策略,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江苏省特级教师姚湘仁先生发明的“布点教学法”课堂教学过程很好地体现了问题解决策略,其教学流程一般包括感知、优化、发育和内化四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形成问题,后两个阶段解决问题[4]。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的教学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中,通常在讲授新课时由教师做演示实验,等到单元结束时,安排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花费的时间较多,学生对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溶液配制实验操作掌握也不够理想。布点教学法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合并进行,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又节约了教学时间。感知阶段: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明确该实验的目的、意义、操作步骤,以及检验实验是否达标的方法;学生观察教师做的演示实验。优化阶段:学生概括实验的主要步骤,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好动手实验的各项准备。发育阶段:首先,回顾实验用到的仪器、药品及完整的操作步骤;其次,独立完成用固体氯化钠配制100mL、0.5mol/L氯化钠溶液的实验;再次,小组合作完成用4.0mol/L硫酸溶液配制100mL、0.5mol/L硫酸溶液的实验。内化阶段:学生观摩其他同学的实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就相关问题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3.6提高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力

篇7

[关键词]冶金技术 课程建设 高技能人才

[作者简介]李旭光(1955- ),男,广西贵港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教授,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冶金;刘平(1967- ),男,湖南长沙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冶金。(广西 南宁 530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冶金技术(高职)”(项目编号:GXTSZY058)和2010年度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依托行业优势,冶金技术专业特色化发展道路的研究”(项目编号:2010C069)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45-03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学校通过课程为学生服务,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要通过课程来实现。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对课程的表述,课程是按照教育内容确定的,是完成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确规定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可见,课程是将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知识、经验、技能的总和,也是学生建构专业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无论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最终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

笔者所在的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冶金技术专业,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开展特色专业及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通过课程改革和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一、冶金技术专业课程构建的依据

(一)社会需求――广西有色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及岗位分布

1.有色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广西是“有色金属之乡”,有色金属是广西重点打造的支柱产业之一。根据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广西有色金属产业正在向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方向转变。到2015年,有色行业紧缺专业人才需求量为5.29万人;2020年,紧缺专业人才需求量是8.51万人。

2.有色企业人才需求的岗位分布。重点需求采矿选矿、有色金属冶炼、新材料、环境工程、节能减排和矿山安全管理等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具备有色金属专业背景,熟悉现代企业管理、资本运作,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

3.有色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调查表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重要度依次为:工作态度、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岗位技能、专业知识;对技能型人才在工作中实际能力满意度依次为:岗位技能、工作态度、专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素质。

上述内容表明,高职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无论在数量和素质方面与广西经济发展都有较大差距。

(二)因材施教――生源现状

目前近半数高职院校录取生源的70%在200~300分的分数段。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按照学科知识本位的“三段式”的课程体系,以陈述性知识为主,内容上过于强调“是什么”“为什么”,忽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必然让学生听不懂,不想学,大约只有1/3左右的学生能按要求掌握相关知识。于是旷课现象严重,教学、考试“两张皮”,老师按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学生学习效果却与教学质量要求相距甚远。老师只能考试前划范围、出提纲、讲答案,用各种手段保证80%的人通过考试。

可见,课程目标并非越高越好,内容并非越深越好。因为课程目标的达成必须考虑学生现有水平,这是课程构建的出发点。此外,学生职业发展目标是课程构建的目的。对高职学生来说,“会做”才是他们的智能之长和谋职就业之本,坚持从职业对技能和知识的实际需求出发,突出对学生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才是科学的、务实的。

(三)培养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又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技能型人才通常指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具有熟练操作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人员。何为高端?主要是对技能层次的划分,即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相对中职教育培养“经验”层面、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完成岗位工作的技能型人才而言,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策略”层面的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有“怎么做”的经验,更要有“怎样做更好”的技能。在实践中将专业基础理论和职业技能融会贯通,促使“经验”向“策略”迁移、升华,能够将技术知识运用于生产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经过生产劳动的磨砺,最终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熟练操作技能、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具有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

以上三方面的分析表明,高职专业课程建设必须突出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技能)设置课程。要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依托,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求。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能力本位不仅仅限于“操作能力”或“动手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是与本职业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等多种能力的集合。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冶金技术专业坚持“依托广西有色金属行业企业,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培养在有色金属冶金企业一线生产岗位从事工艺过程控制及生产管理、设备及系统运行操作、维护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依据,以有色金属生产流程为主线,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突出应用性,强调实践性,基础理论够用、专业技能以常规技术为基础、以关键技术为核心、以先进技术为导向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

(一)压缩理论课,增加实践课时和技能培训课程

主要减少“原理”课、“概论”课的门类或学时,以保证有足够的学时用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实习。将“物理化学”“有色冶金原理”的部分内容整合为“有色冶金技术理论”;将“有色冶金炉”“冶金过程及设备”整合为“有色冶金设备”;增加“冶金环保实用技术”、重金属冶金和铝冶金技术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等,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1 。

(二)融合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优化课程内容

职业资格标准是基于行业、企业的职业调查与职业分析而制定的,反映了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其次,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是国家层面的认证标准。将反映具体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既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也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

冶金技术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将职业能力分为“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岗位能力”是本专业对应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拓展能力”是相关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与专业有关的技能及管理能力等(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创新能力) 职业通用能力,形成了由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1.专业理论课程项目化。冶金技术专业把专业能力(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以现代铝、锡、锌、铅、铜冶金生产过程为基础,以广西大型冶金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为主要内容,对每一个岗位工作职责和操作要求进行分析,归并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工作过程必需的知识、技能及专业核心能力,精选和整合教学内容,重点建设“重金属冶金技术”“铝冶金技术”两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了确保课程内容密切围绕操作技能和专业能力培养,实行项目教学。铝冶金分为氧化铝和电解铝两个项目,重金属冶金主要分为锡、锌、铅、铜四个项目。要求学生掌握氧化铝制取、金属铝熔盐电解、矿物熔炼、粗金属精炼、矿物浸出等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将火法冶炼工、湿法冶炼工、氧化铝制取工、铝电解工职业资格标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把具体岗位设备、仪器、工具的使用、维护及管理知识融入教学过程,力求课程内容与广西有色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匹配,与职业标准接轨,与学生的学习基础吻合。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核心技能,具有从事冶金生产一线主要岗位操作的能力和应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专业拓展课程平台化。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技术含量日益提升,一个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的人,因缺乏专业间的横向渗透和伸张的能力,在竞争中也难以保持优势;其次,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人们以技术、能力的复合性来拓宽职业岗位的面向。因而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第一任职岗位能力,稳健迈出就业第一步,还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及就业弹性,开出专业拓展课程。

为适应有色企业对冶金技术、工业分析等人才的需求变化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开设“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拓展内容部分)“仪器分析”“冶金资源工程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选矿概论”“冶金工程概论”等专业选修课程,侧重专业知识的拓展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每个学生至少选择2门专业选修课程,满足职业发展和提升专业能力的需要。此外,与所选拓展课程相匹配,还要求学生掌握1~2个相关岗位的操作技能,并获得相关等级证书,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3.技能培训课程一体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形成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习基地二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实训是培养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进一步改善校内实验条件和拓展实训内容,提高学生基础理论水平;在广西华锡集团、中铝广西分公司、广西银海铝业有限公司、广西河池市南方有色集团等15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涵盖铝、锡、锌、铅、铜多种金属生产,满足本专业学生岗位认知、生产设备操作和技能培训的需要。

第二,教学、实习、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证一体化。(1)操作技能综合培训。每一次实习将生产过程所涉及的岗位技能串在一起,进行操作技能综合培训。从而使学生对火法冶金、湿法冶金两大技术领域的岗位操作技能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把握。(2)将实习、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要求学生至少取得火法冶炼工、湿法冶炼工、电解精炼工、氧化铝制取工、铝电解工等职业岗位一项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采用理论考试与现场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在生产现场指导学生技能实训和参与考核,使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同步完成,突破了以往在学校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局限。毕业生“双证”获得率100%。同时,职业资格考证作为实习考核的重要依据,增强了实践教学的目的性和可控性。(3)把课堂搬到企业,强化实践育人。实习既是操作技能培训的过程,也是专业知识学习和巩固的过程。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老师要结合实习企业生产工艺和岗位技能培训涉及的知识和问题,给学生上课,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巩固和拓展理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

实践教学一体化,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还加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职场体验,企业师傅的言行引导、企业文化环境影响和实践岗位锻炼等,使学生对企业文化和敬业精神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职业认知、吃苦耐劳品质的养成有积极意义。

(三)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分段交替,促进能力培养

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一线岗位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通过训练形成的。专业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真实的工作环境。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从技能形成的规律看,高职教育应遵循由入门到熟练、由单一到综合、由新手到专家的持续发展过程实施教学,其基础平台是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这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顺序上要打破以理论课程学习为起点,从理论到实践的框框,这种顺序在学生头脑中建构起来的知识还是以理论知识为核心,而不是以实践需要为核心。我们将理论教学与企业实习分段交替安排:一年级安排认识实习,二、三年级理论教学和生产实习交替进行,三年级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将在实习中观察到的问题带到学习中,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学校根据企业生产流程及新工艺、新技术、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使专业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和生产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使经验层面的能力升华为策略层面的能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是一项难度较高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高职冶金技术专业在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只有坚持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相匹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学生学习与课程实施相吻合的改革思路,才能培养出大批掌握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在适应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升级版”构建中转型与内生的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06-18.

[2]卢红学.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思路[J].职教论坛,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