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的危害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次贷危机的危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次贷危机的危害

篇1

前言

天然产物是指动物、植物提取物、或昆虫、海洋生物及微生物体内的组成成分或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统称。主要包括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各种酶、单糖、寡糖、多糖、微生物、萜类、生物碱及抗生素等多种天然存在的化学成分。抗生素是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以低微浓度抑制他种微生物生长、甚至可以杀死他种微生物的化学物质。在人类预防和治疗微生物感染疾病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青霉素发现以来,利用微生物开发天然产物作为临床用药,广泛用以抗真菌、抗细菌、抗肿瘤。

1.微生物中天然产物发掘策略

微生物作为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具备以下优势:1,资源丰富,挖掘潜力大,发现新药效率高;2,独特的骨架使得化学合成难度大;3,生长周期短,易于操作控制,工业化潜力大;4,可通过阐明的生物合成途径定向改造以提升产率及新药的衍生。然而,目前仅有总数1%的微生物被人们认知且在实验条件下可培养,这就意味着更多的微生物有待科研工作者去开发和研究。微生物中天然产物的发掘策略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传统天然产物发现策略和基于基因组的发掘策略。前者主要通过对微生物的菌种及培养条件的变化来刺激微生物产生不同的天然产物,这种策略的缺点在于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完全为非靶向,无法预知产物的类型。后者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现已成为微生物天然产物发现的主要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组序列及控制天然产物合成的基因簇并对其进行基因水平改造以产出预期的天然产物,并阐明其生物合成途径。该策略靶向发现,高效合成,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1.1 传统天然产物发掘策略

该策略主要基于活性导向、质谱导向等天然产物的传统手段分离,原理是菌种及培养基水平的变化引起次级代谢产物的变化。无需基因测序及复杂的遗传操作,该策略在发掘微生物天然产物初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然而随着大量微生物资源的被开发,产物的重复分离愈发常见。目前通过该方法仍可发现一些新颖活性的天然产物。

1.1.1 新的微生物物种

微生物存在于地球的各个角落,在一些极端特殊环境中存在着嗜热、嗜冷、抗酸、耐盐碱等特殊细菌,独特的生长环境意味着不同的代谢机制产生不同于其他环境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发现新颖结构的潜力。

1.1.2 OSMAC筛选策略

OSMAC (one strain many compounds)策略通过改变培养基的类型、发酵条件(温度、pH值)、添加小分子等方法,以期望改变微生物的代谢方式进而产生不同的次级代谢产物。其原理是通过改变可能对微生物代谢产生影响的条件,但缺点在于盲目性较强,代谢方向无法控制,其具体原理机制无法阐明。但由于某些沉默基因簇可在特殊条件下表达或者过表达,因此OSMAC策略可筛选出用于基因组指导下的天然产物。

1.1.3 活性导向和高通量筛选

高通量筛选主要为了从大量微生物资源中筛选出具有研究意义的菌株,然而随着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大部分含量高且易获得的活性物质已被分离鉴定且其合成路径也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针对其他含量较低、不易发现且活性较好的新成分就需要用到更加灵敏的技术。LC-MS技术及LC-NMR技术的出现可为其提供方便,前期可通过活性导向或紫外光谱技术对其粗提物进行初筛,后续利用LC-MS及LC-NMR对粗提物进行分析,并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站例如GNP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其中活性物质进行靶向分离鉴定。该方法目的性较强,避免低含量活性物质的遗漏,近几年已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1.1.4 共生培养

微生物共培养是一种有效增加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的策略。共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分泌抗生素、激素分子、分泌物之间相互影响对新化合物的产生及控制化合物合成的基因簇的代谢均有影响。

1.2 基于基因组的发掘策略

1.2.1 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产物和底物结构

生物信息学工具是分析基因组序列信息以及鉴定基因簇功能信息不可缺少的工具,经过16S rDNA测序并进行BLAST分析,Mega 软件构建进化树鉴定微生物的菌种信息,生物合成基因及基因簇分析常用工具为antiSMASH在线分析网站。通过比较目标基因簇与已知基因簇相似性,同源性较高的可预测其产物的大致结构类型,提高分离效率。分析目标基因簇可预测底物类型,可通过添加同位素标记底物追踪该基因簇合成的化合物。

1.2.2 体外重构合成

体外重构即底物与一个或者几个合成酶体外反应从而获得相应的代谢产物的方法。仅适用于相对简单的生物合成途径,不适用于多合成基因控制的复杂合成途径。

1.2.3 基因敲除与异源表达

对于那些与已知基因簇相似度较低的目标基因簇往往可能控制合成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因此可通过基因敲除或异源表达比较其代谢谱图的差异,例如构建基因失活菌株阻断其产物的合成相同条件下与野生菌株HPLC谱图的差异,对其差异物进行追踪鉴定。而异源表达则是比较转入外源基因的宿主菌与原始菌株代谢谱图的差异。该方法仅适用于低相似性、较高表达的基因簇,不适用于沉默基因簇。

1.2.4 沉默基因簇的激活

以上策略适用于能够转录表达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代谢产物的发现,对于基因簇低表达或者不表达的情况下,则需要不同的挖掘策略。通过替换启动子,比较与原始代谢图谱的差异获得相应的代谢产物,该方法需要准确鉴定天然启动子的位置。过量表达正向调控基因或者敲除负调控基因也可能激活沉默的基因簇,次级相应的次级代谢产物的产生。真菌中沉默基因的激活可通过添加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或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改变染色质构型从而激活沉默基因簇的表达。

2.生物合成途径

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主要由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 PKS)和非核糖体多肽类化合物(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ase, NRPS)以及PKS/NRPS杂合的代谢途径形成的。

2.1 PKS

PKS生物合成途径中聚酮合酶的催化过程与脂肪酸合酶的催化过程类似,目前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的PKS。

2.1.1 PKS Ⅰ型

PKS Ⅰ型合酶,又称为模块式合酶,一般具有多个模块且每个模块在合成过程中不重复使用。模块中基本结构域包括:酮基合酶结构域(ketosynthase, KS),酰基转移酶结构域(acyltransferase, AT)和酰基载体蛋白结构域(acylcarrier protein, ACP),其中AT负责底物的识别,KS负责底物与上一步ACP上的聚酮链进行克莱森缩合反应,进行碳链的进一步延伸,延伸完成后转移到该步的ACP结构域,完成一轮碳链延伸。此外,该模块中可能含有其他修饰酶如:KR、ER、DH、MT等在加载到KS结构域时对碳链进行修饰。当聚酮链完成所有延伸后,硫脂酶结构域(TE)进行反应终止和产物的释放,再经过环化或修饰成为最终的代谢产物。

2.1.2 PKS Ⅱ型

PKS Ⅱ型合酶,又称为迭代式,产物多为芳香族化合物,含有多个单功能酶,是一类多功能酶复合体,每个酶在合成过程中都可以重复使用,至少包括KSα、KSβ和ACP三个功能结构域。其中KSα表现出缩合反应活性,KSβ作为链长起始因子,ACP仍为酰基载体蛋白。多由乙酰CoA作为起始单元经过重复催化形成β-酮乙基聚合链,再经过KR、芳香化酶或环化酶催化形成结构多样性的产物。目前并未发现负责将聚合链从模块上脱落的TE酶。

2.1.3 PKS Ⅲ型

该类型的研究相对较少,这类型的合酶是一种可重复利用的同源二聚体酶,在缺乏ACP的情况下直接催化泛肽辅酶A之间的脱羧缩合反应。

2.2 NRPS

非核糖体多肽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多以非蛋白质氨基酸为底物,经过NRPS催化形成非核糖体肽类化合物。NRPS合成酶类似PKS Ⅰ合酶催化机制,含有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含有三个基本的功能结构域:缩合结构域(C domain)、腺苷酰化结构域(A domain)和肽酰基载体蛋白结构域(PCP,又称为巯基化结构域,T domain)。A负责氨基酸底物的识别,活化并转移至PCP形成氨酰硫脂。C结构域负责将其与上游模块中PCP结构域中的肽链进行缩合形成肽键。有些模块中还含有异构化酶结构域(epimerization, E)、环化酶结构域(cyclization, Cy)和甲基化结构域(methyltransferase, MT)等对增加的氨基酸进行修饰。主要合成过程为起始氨基酸经起始模块A-PCP加载至NRPS上经过延伸模块C-A-PCP将氨基酸底物与上游PCP上的氨酰硫脂进行缩合形成肽键,最终由TE或其他结构域完成产物的解离释放,再经过环化修饰形成最终的NRP产物。

篇2

关键词: 次贷危机,实际冲击,资本市场,进口品价格,输入型通胀,金融运行

前不久,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的洪祝平表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经济衰退将通过贸易、金融和能源、农产品在内的商品市场三个渠道对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金砖四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产生影响。对中国来说,由于美国是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出口地,出口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因此美国经济衰退、消费疲软将对中国出口产生影响。但对金融领域而言,印度可能遭受的冲击最大,言外之意是中国金融领域受到冲击的可能性会小很多。同样,央行行长周小川4月12日在华盛顿参加国际会议时也表示,从目前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比原来预期的要小。其实,这也是许多人的观点。那么,这次被罗杰斯称为信贷史上“最大泡沫”的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领域究竟有何影响?影响有多大?未来趋势又是如何呢?

一、起初人们对于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判断普遍比较乐观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是由美联储频频降息、商业银行放松贷款条件、消费者低成本炒房共同引发的,实际上孕育时间至少持续了四五年,不过直到去年上半年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出现财务困难为标志,危机才真正开始显露。次贷危机发生已经有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次贷危机已经引起美国经济金融动荡,甚至放缓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步伐。

(一)次贷危机不会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但在次贷危机刚发生时,人们对次贷危机的严重性认识普遍不足,预期比较乐观。比如,当初(2007年8月)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市场动荡会使美国经济增长减缓。但他相信,美国经济和市场是强健的,足以消化金融市场动荡造成的损失,从而可以避免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弗朗索瓦·布吉尼翁(2007年9月)更加乐观,他表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将在几个月后结束,对美国整体经济的影响不会太大。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克里丝廷·福布斯也对次贷危机的影响表现了较为积极的态度,认为次贷危机如同为美国经济打开了一个缺口,虽然存在消极影响,但不至于动摇美国经济的全局。并且近几年美国企业界整体表现不错,盈利大幅增加,有助于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

同样,国内学者谭雅玲(2007年8月)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她认为虽然次贷问题表现得比较严重,并且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一个焦点话题。但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是低端客户的问题,对美国房地产大势影响有限,不大可能导致美国经济或金融出现实质性的改变或动荡,目前国际市场对它的过度关注更多的是一种炒作,次贷危机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被过度夸大了。

当然,也有学者分析指出了美国次贷危机可能会引起美国房地产业的进一步衰退。因为次贷的违约率上升,抵押房屋被抛售,增加房屋市场供给,降低市场价格,减少新建房屋的投入,房屋市场收入减少带来的消费市场萎缩,投资和消费减少带来的总需求的大幅下滑和美国经济增长下滑,经济不景气对进口商品需求下降,使得全球对美国的商品出口受到影响,动态均衡的第一个环节可能被打破。

(二)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特别是金融影响有限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表示,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对中国影响有限。花旗银行经济学家黄益平也表示,次贷危机对中国没有直接影响。同样,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郑京平8月19日认为,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人民银行的易纲当时(8月)也认为,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利率的上升和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但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不大,因为目前我国银行业整体信贷资产质量还是比较好的。北大教授林毅夫甚至说,次贷危机对中国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影响。

与此相反,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次贷危机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向阳研究员(2007年底)就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和经济放缓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从贸易来说,美国经济如果降低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的增长率将会下降6个百分点,所以通过贸易这个渠道毫无疑问会产生重大影响。但通过金融领域的影响反而没那么明显,因为中国的金融机构开放的步伐比较慢,所以还没有分享到当初美国人搞房地产抵押贷款发行的各种各样的有价债券带来的好处。至于对中国金融领域的影响,许多人的观点是影响有限。以中国股市(2007年8月)为例,分析认为由于发展阶段不同,中国股市受全球及美国股市的影响并不大,甚至存在“背离”现象:美国经济增长目前已跌落至五年以来的最低谷,而中国经济的增速却达到了三年以来的最高值;美国股市7月以来连续暴跌,而中国股市却连创新高。

可见,在次贷危机发生后不久的几个月里,大多数人持有比较乐观的观点,认为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进而对世界经济影响有限,对中国经济和金融运行的影响就更加微弱。

二、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的实际冲击远超出人们的预期

不过,回顾一年来次贷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大多数经济指标均超出人们的预想。首当其冲,美国经济2007年全年仅增长了2.2%,为2002年以来最低(第四季度甚至仅增长0.6%),而今年一季度增长可能为零甚至为负,全年最乐观的估计也在2%左右;欧盟预计增长2%,远低于去年预测的2.4%的水平;最新预测,日本2008财年增长可能在1.1%,比2月份预测值又低了0.6个百分点。另外,全球股市普遭重创,半年内,道琼斯工业指数(DJI)下跌15%、日经指数(OSA)、和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SES跌幅均在20%左右。毫无疑问,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已经造成了实质性危害。同样,在此次浩劫过程中,中国也难幸免,美国次贷危机不仅对中国贸易而且对中国金融也已经产生了实质性冲击。

(一)资本市场受到严重冲击,股市大幅下挫

2007年,中国股票市场一路走高,1月末上证指数只有2786点,到8月23日,短短半年多的时间,上证指数就突破5000点大关,10月15日又站上了6000点的历史高位,10月16日达到6124点,再创历史新高。但此后,股指一路走低,截止到2008年4月11日,上证指数为3493点,下跌2500多点,跌幅超过40%,是今年以来全球跌幅最大的证券市场。我们认为,在本次大调整中,至少有40%与美国次贷危机、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有关,即至少有1000点跌幅与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有关。随着股指的大幅下挫,沪深股市总市值也急剧缩水。2007年11月5日,随着中国石油的上市,沪深股市总市值一度达到33.6万亿元,但随着股指一路下滑,目前两市总市值约为23万亿元,缩水10万亿元,蒸发速度之快为世界罕见。半年来,大陆股指巨幅下挫,一举推翻了此前有人认为的“中国股市受全球及美国股市影响并不大,甚至存在背离现象”的观点,让社会各界深切感受到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大陆资本市场的影响。实际上,有研究表明,2003年以后中国大陆股市与世界股市关联度已经达到了60%左右。

(二)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

受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影响,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上升。在次贷危机不断扩散的过程中,美国不断采取降息、注资、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防止经济衰退,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剧了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再加上中、美利率倒挂,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更是无法阻挡国际热钱流入中国的步伐,使中国再次成为国际资本保值增值的避风港。实际情况是,目前中国大陆一年期存款利率为4.14%,远高于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2.25%,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上升,仅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上涨了4.2%,很多人预计今年的涨幅在10%左右,这样即使不做任何投资,国际资本只要把钱转移到中国存进银行,就能得到稳定的(低风险)高回报(收益10%以上)。

篇3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了,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一)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也就高了,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二)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三)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

(一)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上19:00开始升值,到目前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它的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5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10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8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碳等资源性的行业都提出要求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

(一)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二)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并很脆弱,便到泰国的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赌博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三)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四)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辨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

篇4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成功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旺盛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中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1.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自然提高,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2.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3.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19时开始升值,到4月末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2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8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0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性的行业都嚷嚷着要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具体有四点:

1.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2.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的时候,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也很脆弱,就到泰国去了,在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

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赌博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3.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4.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辩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翀.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尹中立.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李翀.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何东.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

篇5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成功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旺盛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中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1.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自然提高,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2.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3.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19时开始升值,到4月末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2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8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0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性的行业都嚷嚷着要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具体有四点:

1.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2.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的时候,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也很脆弱,就到泰国去了,在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

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赌博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3.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4.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辩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翀.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尹中立.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李翀.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何东.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

篇6

[关键词] 次贷危机 全球经济 金融稳定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起源与发展

1.利率上升使房地产泡沫破碎

2000年网络科技股的泡沫破灭之后,美国的经济进入了低谷,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在很短时间内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调低至1%,缓解了经济衰退,在2002年,在房地产行业的复苏的重要作用下,美国经济出现了回暖。但此时,房地产金融机构产生过度放贷的行为,有些机构把目标对准了没有资格申请优质贷款的潜在客户。在高利益的驱使下,许多经纪公司大量推销次贷,甚至不考虑购房者的收入和信用情况。

在房价上涨期间,房主可将被抵押的房屋的增值部分以较低的利率再次抵押,进而取得二次贷款,获得的资金用来偿还前期贷款,甚至用于投资。但美联储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内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这使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碎,2007年美国住宅房地产的销量和价格均持续下降,第二季度的整体房价甚至创20年来的最大跌幅。在这种情况下,借款者面临的还款压力增加,房地产业进入萧条期,借款者很难获得新的次贷,即使出售房地产也不能偿还本息,违约风险全面暴露。

2.住房抵押贷款公司资金链的断裂

房地产市场不再繁荣,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必然最先遭受沉重的打击。购房人无力偿还贷款使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现金流断流,公司资金周转困难。而次贷危机的爆发也给证券化市场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投资者对MBS和CDO等资产支持证券及其衍生品的大量抛售,使得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无法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进行再融资,大多数公司濒临倒闭。

3.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损失惨重

当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导致中间级MBS和CDO的持有者不能按时获得本息偿付,这些产品的价值缩水,恶化了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一旦对冲基金的投资组合遭受严重损失,对冲基金就会面临投资人的赎回压力、商业银行的提前回收贷款压力和中介机构增加保证金的压力,使基金经理被迫抛售优质资产,目前已经有大量的对冲基金宣布停止赎回,濒临解散。

4.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受到冲击

一般来讲,如果次贷违约率上升没有影响到优先级MBS或CDO的偿付,就不会造成相应损失。但由于较低级别的MBS和CDO违约,评级机构在调低该级别产品的信用评级时,也会对优先级产品面临的风险重新评估,这些产品的信用级别被降低,价值也相应缩水。对于商业银行,自身持有的优先级产品面临损失,且对冲基金用于申请贷款而作为抵押品的中间级MBS和CDO也会发生更大程度的损失,使银行不良资产大幅上升。

5.对资本市场的危害

市场系统性风险逐渐加大,大多数机构投资者都遭遇损失后的对策就是出售非流动性资产,提高自身的流动性以应对巨大的赎回压力。一旦资本市场上所有机构投资者都抛售非流动性资产,就会造成全球固定收益产品市场和股票市场行情大幅下跌以及市场流动性趋紧。

二、次贷危机对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90年代以来,美国为了保持经济增长,首先在股市制造了巨大的泡沫,股市泡沫破裂后又把泡沫转移到房地产市场。房地产领域的巨大泡沫,带动了美国股市中房地产业和房地产金融类股的繁荣。目前,房地产业由于次贷危机产生了严重动荡,美国股市也出现了暴跌,资产支持类债券发行市场更是出现严重萎缩。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经济发生严重问题,世界各国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三、次贷危机与金融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次贷危机可能对整个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影响。首先,次级按揭贷款违约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可能对美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目前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消费,房场的衰退将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能力,进而影响美国实体经济的增长。危机尽管主要体现在次贷市场,实际上在其他贷款市场,如信用卡信贷等领域都存在类似问题,可能引发整个银行体系的损失。为避免更大的损失,美国各大银行已经开始提高贷款的审贷标准,由此造成的信用收缩可能对美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大型金融机构因市场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可能面临清偿风险。银行等贷款机构认为资产证券化转移了自身风险,放松了审贷标准,投资银行等证券中介为了获得利润,向市场出售不合格的证券化产品,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认为有对冲基金来承担风险,削减了对所投资产品的风险溢价要求。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直接传到证券化产品的持有者,对冲基金没发挥承担风险分散风险的作用,相反由于市场约束的弱化,对冲基金加剧了危机。对冲基金主要依赖银行提供的信贷支持,而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的保障主要是对冲基金持有的证券,在危机冲击下流动性的减弱使银行不能通过市场变现来保证自身的安全,而上述证券价值的损失最终只能由银行自身来承担。

第三,投资者预期的变化引发的市场无序可能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冲击。次贷危机的出现,使得投资者的信心受到打击,美元的贬值压力使全球金融市场将面临资产的重新配置,这种调整可能导致资金在特定市场的迅速流入和流出,可能对整个全球金融体系产生严重冲击。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性的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危害在范围、程度上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在追成经济衰退的同时带来巨大的浪费,严重地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本文从国际资本的本性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私人性质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研究产生经济波动的根源。

论文关键词:国际资本;金融危机;垄断;经济危机

从资本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起,经济波动或者称之为经济周期就像噩梦一样笼罩在资本主义世界上空挥之不去,上演着一幕幕繁荣、萧条的悲喜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永恒不变轮回,所有周期的结局都已经写好,生产苒生产被破坏,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文明的进步严重受阻,同时带来了资源巨大的浪费,使得资源稀缺形势变得更加严峻。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深化,这种危害在世界蔓延的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成倍增加,卷入其中的国家和地区深受其害,损失巨大。

一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

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增值,为了实现增值不折手段是资本残忍和血腥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构成了资本运动的全部和原始的动力。从资本主义诞生到今天走过了近五百年的时间,五百年来,资本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过了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国家垄断的历史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资本主义势力称雄世界,资本主义集团内部通过激烈的竞争,不断分化和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金融、能源、矿产、粮食世界性垄断集团,在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长期博弈中,最终获胜,获得了货币发行权,资本主义步入国家垄断阶段,国际资本应运而生,资本主义政权最终成为国际资本的附庸,国际资本通过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完成了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掌控,其实现增值的手段变得随心所欲,花样翻新,不断通过制造经济波动,劫掠世界财富。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性的经济波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发生的频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结局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形态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的同时,其实现增值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本已经对通过传统手段掠夺财富,实现增值变得失去了耐心,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频繁搅动世界经济,实现一夜暴富,疯狂地掠夺世界财富,掠夺的手段变得更加隐蔽和富于欺骗性。

二战后在频繁发生的石油危机、金融危机、粮食危机、局部战争危机的背后我们总能看到资本的影子,资本在这些危机的背后鬼魅魍魉,若隐若现,事实上我们应该知道:它___一国际资本才是这些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但哭得最伤心的却往往是最大的赢家,每次经济危机的最大受益者恰恰就是它,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危机的根本原因,也许能加深对危机的认识和把握,在未来的经济运行中防微杜渐,减少损失。

二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常态

金融经济国际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进一步发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尽管几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金融经济国际化受到异议,但是,随着经济垒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共识。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轻而易举敲开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门,表面上表现为垒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高效流动,但本质上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了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控制,为国际资本搅动世界经济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国际资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适的时机和机会来制造增值的机会。基于国际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控制地位,技术垄断、资源垄断、规则垄断、金融国家化使得国际资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经常发生的现象,金融危机的常态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经静性的波动中。

三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席卷垒球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这场危机在范围、程度、损失方面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并且很快波及和影响到实体经济,成为自二战以来最为深重的经济危机,它不仅沉重打击了发达经济体,同时遏制了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增长,延缓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机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步伐,全球经济被迫陷入停滞和衰退中,人民在危机中痛苦地挣扎着。

篇8

关键词:次贷危机;房地产市场;风险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当前经济的警示――以风险的视角重新审视次贷危机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9日

20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虽然距今已经过去3年有余,但是其带给我们的警示却永远不应该被忘记。当前在我国,自房改以来上涨了近13年的房价终于有了回落的趋势。中国指数研究院对2011年国庆期间20个城市的监测发现,绝大部分城市的交易数据均比2010年同期下滑,总成交量同比下降44%,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某些楼盘的售价降幅高达30%~40%。可以预见,房地产市场崩盘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打击将是灾难性的,房地产市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经济面临着巨大的风险,重新审视次贷危机对我国防范和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经济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将以风险为视角对次贷危机的生成与传导进行再探析。

一、系统性风险的积聚

自2001年以来,面对“9.11”恐怖袭击和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为刺激经济的增长,促使市场恢复往日的繁荣,美联储推行了扩张的货币政策,连续3年不断降低联邦基金利率。自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一直维持在1%左右的超低水平。另一方面,低利率和政府担保等优惠政策降低了贷款购房的成本,大大刺激了美国房地产事业的发展。加之由于流动性的过剩造成一般金融产品投资收益不断降低,促使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房地产贷款及其衍生品的发展上。这又进一步推动了地产金融的快速发展和巨额扩张。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美国房价自2001年以来稳步攀升,一路上扬,房地产泡沫不断被吹大。次贷危机爆发前超低水平的利率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为系统性风险的积聚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因为,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这种繁荣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繁荣过后市场的扭转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当整体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长时间持续的经济形势发生扭转时,系统性风险便会凸现出来。

二、信用风险隐患的存在

在美国,次级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放贷标准多由贷款发放机构自行制定,标准较优质贷款而言要低很多,但利率也较高。美国低收入者、少数族裔等这些收入无保障或信用记录较差的人,便成了次级贷款的主要借款人,这些次贷借款人的违约可能性是极高的。这使得次贷在产生之初便不得不承担着高于其他种类贷款的信用违约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在市场上流动性过剩以及金融机构间激烈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下,美国次贷市场上出现了“猎杀贷款”和“贷款欺诈”两种现象,它们成为次贷市场上道德风险的最明显表现。在次贷市场上,道德风险所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次贷质量的不断下降、次贷违约风险的不断提高。在一片繁荣并不断膨胀的次贷市场中,信用风险也在随之不断增长着,放款机构随时面临着无法按期收回贷款而造成资金流断裂的风险。在不断积聚的信用风险的威胁下,美国次贷危机在次贷市场中一触即发。

三、风险在衍生品中的运动

如果次贷危机仅仅是局限在银行体系内的,那么其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将不会达到今天这种程度,真正在次贷危机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结构化金融衍生品――CDO。CDO是一种以次级抵押贷款和次贷支持债券为基础资产的结构化衍生金融产品。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满足金融机构分散其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不同投资者对现金流结构的不同需求。在利率下降、房价上涨的阶段,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很低,CDO也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甚至可以说是表现优秀,其投资收益远远高出了其他同类金融投资产品,CDO不断被各大金融机构所追捧。也正因如此,标的资产市场的信用风险通过CDO等衍生产品很容易地扩散到了整个金融衍生品市场,其影响范围波及到借款人、贷款机构、基金公司、个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以及外国投资者等各个利益群体,形成了十分严重的“绑架效应”。一旦危机发生,势必会在该效应的作用下出现整体金融机构的大范围损失。

根据美国证券业与金融市场协会的披露,2004~2007年期间,全球CDO发行总量迅猛增长,并于2006年达到最高值5,206亿美元。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次级抵押贷款及其证券化产品被不断地打包、衍生、再打包、再衍生,使得以次贷为基础资产的衍生品市值不断膨胀,同时也使得次贷衍生品的设计越发复杂和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状况越发严重。次贷所承载的风险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衍生、一次又一次的交易中以次贷衍生品为载体不断地被扩散和放大。

四、风险的全面爆发

上文曾经提到,次贷危机爆发前在美国过热的经济环境中,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次贷所承载的信用风险被不断的积聚。最终,以利率水平上升、房价不断下跌为表现的系统风险还是不可避免地爆发了。系统性风险的爆发直接引发了信用风险的爆发,信用风险的爆发导致了次贷及其相关金融产品价格的跳水,从而进一步引发了各个市场上流动性风险的爆发。以各种风险在各个市场上的相继爆发为表现,美国次贷危机就此拉开了序幕。

(一)系统性风险的爆发。由于宽松货币政策的较长时间实施,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美联储从2004年6月起逐步提高联邦基金利率,至2006年8月提高至5.25%,随后1年内维持不变。利率的上升无疑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形成压力,尤其是对2003~2004年低利率水平下发放的大量浮动利率的次级贷款借款人影响更大。因为根据合约条款,这些贷款会在2005年或2006年重新设定利率,基准利率上调导致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的还款压力不断上升。此外,由于受到加息政策的影响,贷款买房者的融资成本和还款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购房热情逐渐回落。根据美国联邦住房企业监督办公室披露的数据显示,自2005年第三季度起,美国房屋价格指数便开始一路下滑。尽管此时房价仍然在攀升,但已明显出现疲软,这成为美国房市降温的重要信号。终于在2007年第三季度,美国房价出现了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终于破裂,美国房价一泻千里。利率的不断上升和房价持续下滑彻底改变了美国地产金融的宏观经济环境。一切与房地产市场相关联的金融资产及其投资者完全暴露在系统性风险之中,系统性风险的爆发是诱发这场危机的最直接因素。

(二)信用风险的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全面爆发,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诱发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日益显著的信用违约风险的爆发。因为在利率上升和房价下跌这两方面的压力下,贷款者的按时还贷会变得十分困难。根据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到期未付率从2005年第四季度低于11%的水平,自2006年第二季度起上升至2008年第一季度的19%。至此,次贷市场上,信用违约风险全面爆发。作为基础资产的次级抵押贷款,其整体违约率的上升,将必然导致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违约风险相应上升,这些证券的信用评级被独立评级机构显著调低,市场价格大幅缩水。信用风险的爆发成为了美国次贷危机中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它的倒下引发了各个市场流动性风险的相继爆发。

(三)流动性风险的爆发。在资本市场中,信用风险爆发后次贷市场上违约率的上升严重影响到了其相关衍生品的价格。为防止损失的扩大,各大金融机构开始纷纷抛售次贷衍生品,这导致这些衍生品的价格更是一泻千里。与此同时,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对资本市场上流动性危机的加剧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市场上流动性的缺失导致金融资产交易的清淡,原本优质的金融资产同样受到了牵连,资本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资产价格下跌、投资者抛售、流动性紧缩,如此循环不休,资本市场遭受重创。

在信贷市场中,很多抵押贷款机构和传统商业银行出于各种目的而持有了大量的次贷衍生品。这样,次贷衍生品所承载的风险又再一次回到了这些本最应被风险隔离的金融机构中。当信用风险的爆发引致次贷衍生品价格下跌,资本市场流动性急剧萎缩时,这些放款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一样遭受了巨额的损失。为了防止亏损造成资本充足率下降,这些商业银行和专业贷款机构不得不严格控制资产规模的扩张,大幅缩减对外信贷的数额,信贷市场的流动性骤减。

在实体经济中,由于金融机构“惜贷”现象的普遍,信贷市场上短期信贷资金的严重匮乏,使得企业在危机爆发后很难通过传统渠道获得流动性,企业融资非常困难。实体经济中流动性风险的爆发极易造成企业资金流的断裂,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面临着艰难的困境,中小企业濒临破产。次贷危机的危害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金融领域,实体经济同样受到了本次危机的严重拖累,美国经济的发展步入了衰退阶段。伴随着流动性风险在各个市场、各个经济部门的相继爆发,至此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五、结语

历史总是相似的,不管一个地方的市场曾有多热,他们最终都倾向于以相同方式降温,我们国家的经济又何尝不是这样。面对不断高企的通货膨胀率和疯涨的房价,自2010年起我国十二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五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严格控制信贷发放总量,同时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房屋限购政策以打击房地产投机行为,整个宏观经济环境趋紧。2011年9月起,现金流日渐紧张的房地产开发商终于迫于资金的压力开始采取“以价换量”的销售策略,房价下行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房地产行业涉及到钢铁、水泥、家居等多个行业,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如果房地产市场崩盘势必将减缓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国民收入增长必定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另外,房地产厂商的资金多来源于银行信贷,若房地产市场崩盘,则银行也将难以独善其身。此时,重新审视美国次贷危机的生成与传导将有助于我国提早制定出相关的风险应对方案,以求将风险爆发的损失降到最低,进而保证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地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席卷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使人们再度关注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根据金德尔伯格的研究,从17世纪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全球范围内共爆发了42次比较重要的金融危机。其中有21次都与对不动产的投机有关(这里所指不动产范围较广,主要是包括城市房地产,但也包括农场、运河和铁路)。本文试以此次金融危机为例,分析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并提出一定对策建议。

一、房地产泡沫与金融危机发展历程

(一)危机酝酿期:美国经济面临衰退威胁,联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活跃

21世纪初美国网络泡沫破灭,2001年又发生了“9.11”事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为了应对这种局面,美联储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将联邦基准利率降至1%的历史低位。金融市场利率的降低直接后果是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下降,加之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为鼓励住房消费、扩大住房自有率,美国房产交易的税收政策方面也较宽松,房地产市场进入新的繁荣周期。

(二)危机发展期:房地产市场过度升温,房地产信贷衍生产品疯狂发展

在金融、财政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房地产市场热度不断提高,呈现价升量增的景象。2005年,美国房价升至27年来的新高,2006年1季度,全美又有53个都市区的房价涨幅超过了20%。

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产品规模迅速扩大,尤其是衍生产品疯狂发展。与我国不同,美国的房地产金融产品大大脱离了房地产信贷产品的范畴。金融产品房屋贷款机构在发放了房屋贷款后,又将这些贷款出售给投资银行,或者打包处理成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和资产支持债券(ABS)后再出售给投资银行。而投资银行以从抵押贷款公司收购的住房抵押贷款或者MBS和ABS作为基础资产,通过资产分层与重新组合、信用增强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手段,包装制造出新的不同风险等级的MBS、ABS和债务担保证券(CDO)以及包括信用违约互换(CDS)在内的其他结构性衍生产品,然后再将上述产品出售给包括对冲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甚至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据汤姆森路透统计,2006年全球债务担保证券(CDO)共发行4788亿美元,是2000年发行687亿美元的近7倍。至此,房地产贷款已经被转化成巨额的金融资产,而且与其本身日益脱离。

抵押贷款中贷款客户信誉度较差的贷款被称为次级贷款,这类贷款的风险明显较高。在房地产市场趋热时,此部分贷款及其衍生产品空前发展,风险也日益增加。据美联储统计,截至2006年末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余额为6.5万亿美元,比2000年末增长97.2%;同期次贷支持债券余额为7320亿美元,比2000年末增长了近8倍,增长速度远高于一般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而次贷衍生产品的反复包装、销售,掩盖了次贷中可能的风险,并将这一风险传递到全球金融领域的各个角落。

(三)危机爆发期: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破裂,次贷危机发生

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将短期利率由1%提升至5.25%,有效抑制了房地产信贷消费,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压力,挤压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空间。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美国2006年第3季度的新房开工持续下降,9月新建格与2005年同期相比,也下降了9.7%,是197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房价下降引起了人们对市场进入衰退周期的普遍担忧。此时,原来通过次级抵押贷款购买房屋的消费者,在房价下跌而利率又不断升高的双重夹击下,已无力偿还贷款,违约率逐渐上升。

次贷违约率的上升,直接导致相关机构发生巨额亏损。以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为标志,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四)危机全面爆发期:房地产市场进入低谷,金融危机发生

由于房地产衍生金融产品链条长,涉及机构多,规模大,危机逐渐向相关金融机构扩散。以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4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为标志,次贷危机逐渐扩散成为金融危机乃至金融海啸。

此次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的独立投行,华尔街5大独立投行中两个破产,一个被收购,仅存的高盛和摩根史丹利由投资银行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独立投行受影响最大的原因在于与其从事的规模巨大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相比,它们的自有资本规模往往偏低,因此通常依赖于从其他金融机构融资,从而导致其经营的杠杆倍数提高;另外,由于次贷相关证券及其衍生产品的设计复杂、且透明度较低,为增强购买其产品的机构投资者的信心,投资银行自身往往也需要持有部分次贷相关证券及其衍生产品,而一旦市场环境恶化,投行将被迫提高持有上述产品的比例,从而承受更大损失。金融危机并不局限于美国,而是向全球蔓延,德国、法国、日本乃至我国等都有机构宣布因为投资次贷相关产品而发生巨额亏损。金融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各国高调救市,大量流动性被注入,在来自机构、市场的坏消息与来自政府、监管机构利好消息的影响下,金融市场持续动荡。

在房地产市场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对对消费、投资都产生负面影响,房地产市场复苏难见曙光。以标准普尔/凯斯-席勒20大城市房价指数衡量,截至2008年7月底,全美房价水平同比下跌17%,创二战以来同比跌幅之最。虽然房价持续下跌,空置房数量却在继续增加,已超过11个月供应量。

二、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危机关系分析

现代经济中,金融的力量渗透到各个方面,房地产尤其严重依赖金融。而房地产既是实体资产,在被炒作时又带有一定的虚拟经济的成分,容易成为金融危机的催生剂。

(一)金融是造成房地产泡沫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轮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推动因素有很多,但是,利率、金融产品创新等金融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

第一,利率水平下降时房地产市场繁荣,利率水平上升时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21世纪初美联储连续13次降低利率,到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为1%,联邦基金利率达到了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由此带动房地产抵押贷款利率也持续下降。30年固定按揭贷款利率从2000年底的8.1%下调到2003年的5.8%;1年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也从2001年底的7.0%下调到2003年的3.8%。正是如此之低的利率水平吸引了大量的购房者进入市场,抬高了房价。

第二,以抵押贷款证券化为特征的房地产金融衍生产品推波助澜。在房地产市场趋热时,一方面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能使投资者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就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不断购进按揭贷款证券化的产品,为房地产信贷部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由于住房抵押贷款机构的贷款资产证券化后,风险转移,相应的信贷标准降低,首付比率逐渐降低,甚至出现了零首付。这两方面因素都促使房地产信贷部门大量地放贷,使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或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二)房地产泡沫是金融危机的诱因之一

综上所述,房地产价格泡沫在金融危机的形成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传导渠道一是房地产价格上涨,市场成交活跃,相关的房地产信贷等金融产品迅速增加。除了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不谨慎形成风险外,房价高企时发放的住房信贷在房价下跌时风险自然暴露。二是房地产价格上升,财富效应引致房产所有人在消费、投资时都会没有节制,甚至会将房产抵押去消费或投资,而市场形势转变时,抵押物价值下降,风险暴露。

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并不是金融危机最根本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房地产市场是被金融所挟持,并反过来危害金融安全的。金融危机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询。从宏观层面方面看,近些年国际经济金融失衡,美国产业发展缺乏新的支撑点迫使资金流入地产领域。从政策层面看,联储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导致流动性过剩,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伏笔;从技术层面来看,金融机构违背审慎原则发放贷款,发行金融衍生产品时脱离实体经济,人为制造了风险。

三、对策建议

目前由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危机已经在全球造成了巨额损失,而美国房地产泡沫后房地产市场也一蹶不振。因此必须针对房地产市场与金融的密切关系,从源头上采取措施,打破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链,防止再次造成危害。

(一)中央银行必须关注资产价格,并适时有所作为

关于中央银行是否关注资产价格,近些年被广泛讨论。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资产价格何时形成泡沫比较难判断,因此央行难以对资产价格泡沫实施相关政策。但从21世纪以来美国的两次资产泡沫演变来看,美联储都先是采取了放任的态度,但接下来在泡沫已经演变得比较严重的情况下采取加息等措施,造成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危机,网络股泡沫破灭时表现是股票市场大幅下跌,实体经济增长放缓;此次危机中的表现是房地产市场进入低谷,金融市场大幅动荡,大型金融机构倒闭。美联储在危机发生前期加息上过于谨慎,应变迟缓,对于全球流动性过剩难辞其咎;后期又加息过度,造成市场剧烈动荡。因此,货币当局必须正确判断形势并果断采取措施。

我国证券市场与房地产市场都处在发展阶段,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由资产价格泡沫影响形成的金融危机也有发生的可能。中央银行必须持续关注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探索其对金融市场、消费、投资的影响途径,判断影响程度,在泡沫形成前进行积极预调。

(二)审慎监管、发展房地产金融

房地产市场与其他行业不同,是一个周期性很长的行业,与其相关的金融产品的风险也表现为一个较长的周期性与滞后性。只有在房地产市场发生根本性逆转才能表现出来。我国还没有经历过全局性的房地产危机,无论是金融监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警惕,审慎监管、开展房地产金融产品,具体有3层含义:

一是房地产金融产品创新必须谨慎。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就在于房地产信贷产品证券化链条过长,风险在层层包装后被忽略。虽然发生了金融危机,但未来金融创新的步伐不能停止,关键是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开展创新,防止类似次贷危机的发生。

二是房地产信贷的管理必须严格。房地产信贷是我国房地产金融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房地产信贷已成为当前银行信贷的主要部分。特别是在上海等城市,房地产信贷余额占银行信贷总额的比例十分高。上海银监局的《2007年度上海市房地产信贷运行报告》公布2007年,中资商业银行增量贷款中有27.5%投向了房地产业,至年末,中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32.2%。一旦房地产市场发生逆转,将直接威胁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严格执行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房地产信贷的相关政策规定,严格放贷条件,切实防范房地产信贷中的风险,

三是严格管理以房产作为抵押的贷款。房地产作为不动产,是比较成熟的抵押产品,在银行信贷中广泛使用。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势必将影响到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如果一旦房地产行业出现波动,势必加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因此在银行接受房地产作为抵押物时,应合理研判形势,正确估算抵押房地产价值。

(三)防止新的泡沫生成

对目前国际社会来说,更现实的教训是在网络股泡沫破灭后,美联储通过超低利率拉动经济,造成了全球性的流动性泛滥,吹大了房地产泡沫,为日后的金融危机埋下祸根。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巨额救市方案,必须防止形成新的流动性过剩导致新的危机。最关键的是引导救市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领域,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防止其再次流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形成新的泡沫。

参考文献:

1、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篇10

20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虽然距今已经过去3年有余,但是其带给我们的警示却永远不应该被忘记。当前在我国,自房改以来上涨了近13年的房价终于有了回落的趋势。中国指数研究院对2011年国庆期间20个城市的监测发现,绝大部分城市的交易数据均比2010年同期下滑,总成交量同比下降44%,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某些楼盘的售价降幅高达30%~40%。可以预见,房地产市场崩盘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打击将是灾难性的,房地产市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经济面临着巨大的风险,重新审视次贷危机对我国防范和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经济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将以风险为视角对次贷危机的生成与传导进行再探析。

一、系统性风险的积聚

自2001年以来,面对“9.11”恐怖袭击和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为刺激经济的增长,促使市场恢复往日的繁荣,美联储推行了扩张的货币政策,连续3年不断降低联邦基金利率。自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一直维持在1%左右的超低水平。另一方面,低利率和政府担保等优惠政策降低了贷款购房的成本,大大刺激了美国房地产事业的发展。加之由于流动性的过剩造成一般金融产品投资收益不断降低,促使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房地产贷款及其衍生品的发展上。这又进一步推动了地产金融的快速发展和巨额扩张。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美国房价自2001年以来稳步攀升,一路上扬,房地产泡沫不断被吹大。次贷危机爆发前超低水平的利率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为系统性风险的积聚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因为,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这种繁荣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繁荣过后市场的扭转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当整体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长时间持续的经济形势发生扭转时,系统性风险便会凸现出来。

二、信用风险隐患的存在

在美国,次级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放贷标准多由贷款发放机构自行制定,标准较优质贷款而言要低很多,但利率也较高。美国低收入者、少数族裔等这些收入无保障或信用记录较差的人,便成了次级贷款的主要借款人,这些次贷借款人的违约可能性是极高的。这使得次贷在产生之初便不得不承担着高于其他种类贷款的信用违约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在市场上流动性过剩以及金融机构间激烈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下,美国次贷市场上出现了“猎杀贷款”和“贷款欺诈”两种现象,它们成为次贷市场上道德风险的最明显表现。在次贷市场上,道德风险所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次贷质量的不断下降、次贷违约风险的不断提高。在一片繁荣并不断膨胀的次贷市场中,信用风险也在随之不断增长着,放款机构随时面临着无法按期收回贷款而造成资金流断裂的风险。在不断积聚的信用风险的威胁下,美国次贷危机在次贷市场中一触即发。

三、风险在衍生品中的运动

如果次贷危机仅仅是局限在银行体系内的,那么其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将不会达到今天这种程度,真正在次贷危机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结构化金融衍生品———CDO。CDO是一种以次级抵押贷款和次贷支持债券为基础资产的结构化衍生金融产品。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满足金融机构分散其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不同投资者对现金流结构的不同需求。

在利率下降、房价上涨的阶段,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很低,CDO也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甚至可以说是表现优秀,其投资收益远远高出了其他同类金融投资产品,CDO不断被各大金融机构所追捧。也正因如此,标的资产市场的信用风险通过CDO等衍生产品很容易地扩散到了整个金融衍生品市场,其影响范围波及到借款人、贷款机构、基金公司、个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以及外国投资者等各个利益群体,形成了十分严重的“绑架效应”。一旦危机发生,势必会在该效应的作用下出现整体金融机构的大范围损失。

根据美国证券业与金融市场协会的披露,2004~2007年期间,全球CDO发行总量迅猛增长,并于2006年达到最高值5,206亿美元。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次级抵押贷款及其证券化产品被不断地打包、衍生、再打包、再衍生,使得以次贷为基础资产的衍生品市值不断膨胀,同时也使得次贷衍生品的设计越发复杂和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状况越发严重。次贷所承载的风险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衍生、一次又一次的交易中以次贷衍生品为载体不断地被扩散和放大。

四、风险的全面爆发

上文曾经提到,次贷危机爆发前在美国过热的经济环境中,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次贷所承载的信用风险被不断的积聚。最终,以利率水平上升、房价不断下跌为表现的系统风险还是不可避免地爆发了。系统性风险的爆发直接引发了信用风险的爆发,信用风险的爆发导致了次贷及其相关金融产品价格的跳水,从而进一步引发了各个市场上流动性风险的爆发。以各种风险在各个市场上的相继爆发为表现,美国次贷危机就此拉开了序幕。

(一)系统性风险的爆发。由于宽松货币政策的较长时间实施,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美联储从2004年6月起逐步提高联邦基金利率,至2006年8月提高至5.25%,随后1年内维持不变。利率的上升无疑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形成压力,尤其是对2003~2004年低利率水平下发放的大量浮动利率的次级贷款借款人影响更大。因为根据合约条款,这些贷款会在2005年或2006年重新设定利率,基准利率上调导致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的还款压力不断上升。此外,由于受到加息政策的影响,贷款买房者的融资成本和还款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购房热情逐渐回落。根据美国联邦住房企业监督办公室披露的数据显示,自2005年第三季度起,美国房屋价格指数便开始一路下滑。尽管此时房价仍然在攀升,但已明显出现疲软,这成为美国房市降温的重要信号。终于在2007年第三季度,美国房价出现了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终于破裂,美国房价一泻千里。利率的不断上升和房价持续下滑彻底改变了美国地产金融的宏观经济环境。一切与房地产市场相关联的金融资产及其投资者完全暴露在系统性风险之中,系统性风险的爆发是诱发这场危机的最直接因素。

(二)信用风险的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全面爆发,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诱发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日益显著的信用违约风险的爆发。因为在利率上升和房价下跌这两方面的压力下,贷款者的按时还贷会变得十分困难。根据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到期未付率从2005年第四季度低于11%的水平,自2006年第二季度起上升至2008年第一季度的19%。至此,次贷市场上,信用违约风险全面爆发。作为基础资产的次级抵押贷款,其整体违约率的上升,将必然导致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违约风险相应上升,这些证券的信用评级被独立评级机构显著调低,市场价格大幅缩水。信用风险的爆发成为了美国次贷危机中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它的倒下引发了各个市场流动性风险的相继爆发。

(三)流动性风险的爆发。在资本市场中,信用风险爆发后次贷市场上违约率的上升严重影响到了其相关衍生品的价格。为防止损失的扩大,各大金融机构开始纷纷抛售次贷衍生品,这导致这些衍生品的价格更是一泻千里。与此同时,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对资本市场上流动性危机的加剧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市场上流动性的缺失导致金融资产交易的清淡,原本优质的金融资产同样受到了牵连,资本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资产价格下跌、投资者抛售、流动性紧缩,如此循环不休,资本市场遭受重创。

在信贷市场中,很多抵押贷款机构和传统商业银行出于各种目的而持有了大量的次贷衍生品。这样,次贷衍生品所承载的风险又再一次回到了这些本最应被风险隔离的金融机构中。当信用风险的爆发引致次贷衍生品价格下跌,资本市场流动性急剧萎缩时,这些放款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一样遭受了巨额的损失。为了防止亏损造成资本充足率下降,这些商业银行和专业贷款机构不得不严格控制资产规模的扩张,大幅缩减对外信贷的数额,信贷市场的流动性骤减。

在实体经济中,由于金融机构“惜贷”现象的普遍,信贷市场上短期信贷资金的严重匮乏,使得企业在危机爆发后很难通过传统渠道获得流动性,企业融资非常困难。实体经济中流动性风险的爆发极易造成企业资金流的断裂,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面临着艰难的困境,中小企业濒临破产。次贷危机的危害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金融领域,实体经济同样受到了本次危机的严重拖累,美国经济的发展步入了衰退阶段。伴随着流动性风险在各个市场、各个经济部门的相继爆发,至此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