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统计和应用统计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统计和应用统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统计和应用统计

篇1

【关键词】统计分析;生产经营;企业资源统筹

一、统计分析的内涵

统计分析是将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综合在一起,运用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过程与阶段分析相结合,并分别以动态分析、定量分析和过程分析为主的方法,进行系统和全面分析,较综合地评价企业在短期和长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以促使企业根据统计分析数据和结果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策略,适应外部环境以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生产型企业为例,围绕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综合统计人员负责企业全面统计工作,贯彻执行上级规定的统计报表制度,报送各类专业统计报表,具体共包括15类,如生产统计、人力资源统计、设备统计、能源统计、财务统计、销售统计、科技统计、质量统计、安全统计、环保统计以及技改投资统计等,并做好统计分析工作,使统计核算与各项业务的日常原始记录、台账等结合起来,确保企业统计数据的统一性、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企业统计分析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

(1)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统计分析。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是指企业周围的、不受企业控制但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外界因素(包括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市场需求和供给能力、行业和竞争对手情况等)。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客观环境及其变化,开展企业经营环境的调查与分析,弄清楚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威胁,以便采取正确的措施,抓住机遇、规避风险,使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2)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统计分析。从总体上看,企业内部统计分析就是从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中,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评价,研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在规律,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在恰当的宏观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企业内部分析主要从投入、生产、产出、管理及综合几个环节和内容进行。一是企业投入要素与生产经营状况的统计分析。企业经营活动中必须要有一定量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不仅要分析投入情况,而且要分析其经营、运行与管理等情况。第一,企业员工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合理配置和使用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人力资源开发过程需要利用统计数据分析,其中包括人员数量统计、人员结构统计、人员培训与数量和结构变化关系的统计、劳动生产率统计、工资总额统计等。这些数据统计任务,有助于研究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配置状况,促使企业建设一支素质高、布局合理的人力资源队伍。在企业发展现阶段务必要重视劳动生产率统计分析。第二,企业劳动资料的配备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条件。生产设备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企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企业生产设备统计包括:企业设备数量及其变动统计分析、企业设备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生产设备管理情况的统计分析以及企业设备生产能力的统计分析。第三,企业资金是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保证。对财务资金状况的统计分析主要包括企业资金的筹集、企业资金的投放与使用、企业资金的回收与分配以及企业资产的经营与管理等内容。二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统计分析。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统计数据具体反映企业的生产情况(产值、产量、预算、工业增加值等)、销售情况(销售量、销售产值等)、产品质量情况(产品质量等级品率、成品一次交检合格率、内外部质量损失率等)、产品产销存情况,产品能耗情况(水、天然气、电力、热力消耗、),以及科技(新产品开发)、市场等情况。三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统计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财务上获取的成果。它综合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状况,是考核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利润等指标的实际与增长情况。盈亏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其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位置,判断企业的盈利和发展能力,有助于企

业检查经营目标完成情况,评价生产经营决策的结果,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四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统计分析。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统计分析建议:深入剖析成本升降的内因与外因,以便采取措施;增加产量和销量,开发新产品,提出合理化建议,工艺创新,管理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为实现产销平衡创造条件等,从而进一步挖掘潜力,促进成本费用的减少,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总体综合统计分析时,一定是经过广泛、深入的统计调查、整理和汇总之后,做出的计划、调节、控制、预测和决策的整体分析结论。

三、统计分析促进企业资源统筹

(1)统计与财务资源统筹。统计与财务从不同的角度为企业搜集和分析生产经营活动资料,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不同层面的资源与信息。在统计领域,统计核算离不开财务,财务核算方法、内容和手段应用于统计之中,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统计学的内涵;在财务领域,统计方法作为数量计算和数量分析的技术手段运用于财务分析,有很多财务问题都借鉴了统计方法来予以处理和解决。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现代企业更注重市场信息的搜集与分析,这就要求财务处理相关事务时,要合理利用统计方法和手段。(2)运用统计分析手段搞好趋势预测工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企业日常管理面临全面的转轨与转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越来越精细化,越来越需要对市场趋势进行预测和行为决策。例如,全面预算中的概率预算、标准成本差异中对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方法的运用,销售预测和成本预测所采用的趋势预测模型、长期投资决策中的风险价值标准差计算,这些统计分析方法极大丰富了管理会计的内涵。(3)实现企业资源统筹的方法。由于企业统计核算与其他各专业口在研究方法、内容和对象以及服务对象上存在着差异,所以在指标口径上出现不同是在所难免的,要本着的原则进行协调统一,从而进一步规范核算指标。对于相同指标,力求在指标含义、口径和计算方法上保持一致;对于内容有差异的指标,应明确标注使用说明,以免相互混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企业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数据库平台,这样既可以消除财务数据多元化现象,又能充分发挥统计综合分析的功能,为统计与各专业口的资源整合提供有力保证。

总之,统计分析能够得出生产与分配之间、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预测性统计分析和决策帮助。与此同时,其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分析资源,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对企业资源统筹具有深远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彭巧.如何做好企业的综合统计工作及经济分析[j].企业导报.2011(1)

[2]周淑娟.统计分析预测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j].经济论丛

篇2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区域商业环境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营销战略

信息和信息技术加剧了全球化进程、塑造了新的生产方式、改变了商业规则,自然也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规划和实施。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地理数据的长期积累,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性商业和经济活动中,将越来越重要。据估算,超过80%的商业和经济数据具有空间特性或与位置有关;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空间性的数据,可以优化配置资源,降低商业运行成本,并规划、监测、改善区域商业和经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应用到社会经济数据的管理、分析、描绘,为解决复杂的区域经济问题提供地图表现、区域营销、空间决策支持、空间规划等服务。本文从理论上探讨地理信息、商业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并结合中国广东的区域发展状况,系统地分析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商业和区域经济中的应用,旨在改善区域商业环境,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塑造区域形象,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1 从区域商业和经济的角度看地理信息系统

学术界对于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的理解是比较多样化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门新技术,在其产生后短短的三、四十年的历史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GIS集数据库、制图、空间分析功能为一体,并以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的功能为其特色。GIS的出现为各行各业繁杂的数据管理、多源的成果表达形式和空间数据分析提供了最为快速、方便、准确的方法和手段。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多学科的边缘综合性学科,其核心技术是计算机科学,基本技术是数据库、地图可视化及空间分析。在应用领域中,它和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密切结合,更加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使其在调查、分析、决策、管理和控制等方面显示了它的不可替代的支持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在研究、开发和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地理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从单用户的桌面系统和专业化的部门系统,转向融入业务流程的企业级系统,以及基于Internet的公众参与系统;从单一的结构层次和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二层结构,转向基于Web技术的三层结构。②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以数据、技术和应用为主体的信息系统,强调空间数据模型、空间分析、空间可视化、智能信息技术等;以信息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的地理信息科学,着重研究使用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背后的一系列技术和理论问题。③强调开放型的地理信息系统,即基于Internet的、可互操作的、可公众参与的地理信息系统,目的是为开发商提供一系列地理信息标准和地理信息技术方案,最终为社会提供廉价的地理信息和相应的应用服务。④地理信息市场正日益扩大,正逐渐从以政府部门为主的专业用户市场,转向以私人机构为主的商业用户市场,地理数据正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包括商业和经济在内的各种社会活动中。

地理信息系统使用多种空间模型,如点—场模型、网格模型、拓扑模型、对象模型等,并配合关系型或对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来表现不同尺度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广泛地应用于空间数据管理、空间规划、空间决策、资源分配、区域营销等方面。很多商业组织,包括政府医疗部门、零售商、直销商等,越来越对带有位置信息的社会经济数据感兴趣。由于希望减少决策方面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人们总是倾向于掌握更多的信息,倾向于规划和控制未来的行为;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将会随着相关工具研究和开发的成熟,逐渐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很多方面。从空间经济角度看,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能够改变空间经济体系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地理信息技术是(现有的或潜在的)广泛应用于战略决策、方案评估和决策实现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在日常商业和经济活动中,大规模地使用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似乎并不遥远;工业界的微软公司正在研究将数字地图技术嵌入到日常办公软件中,Open GIS联盟正致力于定义和开发标准化的可互操作的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 。

2 从地理学看区域商业环境

改善投资和商业环境,吸引区外和国外的直接投资,不仅被发展中国家,也被发达国家用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二战后,在美国、英国和荷兰等西方国家中,一个重要的城市经济发展目标就是营造良好的企业运行环境,从而吸引外国投资。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资源驱动的成熟期和投资驱动起步期,吸引资本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政府需要及时地理解、评估、监测本地的商业运行环境和变化趋势,为投资人提供宏观的指导和服务。商业环境的概念对于处在经济转型期的需要引入市场机制的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定义什么是商业(投资)环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精确地定义商业的概念也是困难的。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学者对商业环境的认识也有差别。简单地理解,商业环境是商业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背景性的环境和运行性的环境。从国际商业的角度,商业环境指一个公司之外的,影响到公司的全部要素之和。为了便于“管理”商业环境,学者们提出了一些模型,如国内模型、国际模型和工业模型。

空间性是商业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考虑到有多种多样的因素影响到整个商业活动,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商业环境。即使对于同一地理区域,不同的商业组织,由于其业务范围的差异,将形成多个主观性商业环境认知。随着商业目标的变化和商业决策的调整,企业也需要重新调整对于外围环境的认识。另一方面,在不同尺度的地理区域中,商业环境的概念具有明显的差异;对于不同空间尺度的商业环境的研究,例如全球和国际性的宏观区域、国家和区域性的中观区域、城市和本地性的微观区域,强调的重点往往是不一样的,研究目的也不相同。

研究区域商业环境对于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解商业空间特征,把握空间变化趋势,监测商业环境的变化,宏观上和中观上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战略决策信息,制定总体规划,微观上也可为投资者提供指导和服务。从本地政府的角度,研究本地区域性的商业环境,可以帮助本地企业家和潜在的投资者,为他们提供决策信息,分析市场范围和价值,有利于制定公司远期发展目标。

3 地理信息系统与区域营销战略

简单地理解,区域营销(Place-marketing)“理论”主要是从城市规划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相结合而发展来的。一个地方或区域,具有一定数量的“资源”,如基础设施、房地产、公园、大学、博物馆、海滩、居民等。区域营销理论将地方或区域资源当作是产品,将这些区域内的投资者、游客等买家当作是消费者。区域营销的发展策略包含两大要素:区域规划、开发和产品营销。区域规划、开发主要是为了改善本地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区域产品营销,一方面着重分析本地的市场状况,以市场构成指导地方的规划和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手段,塑造本地形象,吸引消费者。区域营销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方式和策略。

区域营销作为区域发展策略在北美和西欧的一些城市的实施相对比较成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传统的区域营销理论着重从本地角度研究区域的“产品”、“消费者”和“市场”,以此作为振兴区域城市经济、塑造区域形象、选择样板项目、销售本地产品和服务的基本依据。以区域营销作为区域规划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往往有不少误区。第一,将营销学的概念引入区域发展策略时,并不容易有效地鉴别区域的消费者,依此制定的目标和战略规划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第二,区域营销注重本地的发展,往往可能和相邻的区域在竞争方面产生冲突,若多个地区同时竞争相同的资源和客户,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第三,地理的空间要素,虽然在一些区域营销理论的论述中提到,但很少深入地讨论。第四,信息技术,特别是地理信息技术,与区域营销间的关系,也几乎没有理论方面的讨论和实践方面的验证。

地理信息系统正逐渐被营销学接受,成为营销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应用到以营销学为基础的区域营销战略中,改进传统的区域营销手段。一方面,地理空间是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Krugman认为“跨越空间的交易存在费用,生产中存在规模经济”;专长于空间信息管理和分析的地理信息系统,是区域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基于地理位置的人口统计和社会经济数据统计,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市场分析方法,也为商业带来了新的营销手段。从地理信息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区域营销策略,提供新的区域营销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区域营销理论的不足。

基于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区域营销的内容、目标、手段、数据和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扩充和提高。如果存在小尺度空间上的人口统计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基本的地理区域数据、适当的消费行为调查数据和研究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可用来方便地分析市场的组成结构和空间形态,从而为本地的设施管理和公共服务(如健康服务、交通和通讯设施服务、紧急情况服务、土地利用管理、城市空间规划等)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信息。基于Internet网络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打破区域空间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塑造区域形象和组织“促销”。区域营销需要的技术和数据在美国已经基本成熟,低价位的软件工具和空间数据,已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很多官方和私人机构的网站上也已经有相当多的数据供应。在中国,计算机化的数据积累比较少,地理信息系统也相对昂贵,区域营销的手段还比较单一;但随着中国内部和国际间区域竞争的加剧,环境与资源问题的突出,地理信息系统有很广阔的应用潜力,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4 适应区域营销战略的区域地理信息系统(以广东为例)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面临不少问题,如环境和资源的矛盾比较突出,地区经济水平很不平衡,特别是持续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等。从区域营销战略的思路出发,本节着重从三个层次探讨适应区域营销战略的区域地理信息系统:①将已有数据资源空间化,建立基于地理空间的社会经济数据库系统;②建立基于Internet网络的数据交换中心,供应廉价或免费的空间数据;③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

社会经济数据库系统是区域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传统的社会经济系统,其数据结构主要以关系型的数据库为主,按专题和时间序列设计成数据表格,在某种意义上,是将传统的印刷年鉴资料数字化,便于学者统计分析和建立区域经济分析模型。比较新的趋势是(很多国家的统计部门)直接出版数字化的统计和抽样资料,并引入地理空间概念。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概念和应用目的,将这些统计数据按照一定的框架、方法、模型进行显示、模拟、聚集、抽象、转换。但是,建立详尽的社会经济数据库系统不仅需要比较多的资源,而且尚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一个比较实际的做法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建立标准化的地理编码,将现有的统计数据和地理数据合成。

建立基于Internet网络的空间数据服务中心的最终目的,是为各种各样的用户供应廉价或免费的空间数据。建设空间数据服务中心,首先要建立或引用一套空间数据质量标准、交换标准和描述标准;然后在区域性的信息基础设施上建立基于Web站点的空间数据仓储,使用户能够检索到数据储备,并了解数据的主题、空间范围、质量、版权等;如果有需要,用户还可以方便、快速地获得所需的数据。初级的数据仓储,主要是将区域性的地理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几种常见的数据格式,存储于Web服务器,用户可以通过专门网页进行数据查询和下载。再进一步,建立专门的空间数据仓储和数据交割中心,加上比较完备的元数据和目录索引技术(如ANSI NISO的Z39.50标准),构成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用户可以使用普通的数据引擎,使用关键字检索所需的空间数据。美国的大多数州已经建成了这样的数据服务中心。更先进的空间数据服务中心,是建立在“互操作”概念上的空间数据的共享、地理信息工具的共享;它的核心内容是分布式数据管理、协同计算,但这种理想的系统仍处于研究和开发的初级阶段。

区域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开发非常多样化,如:①规划用于基础设施、教育、研究开发和医疗服务方面的公共投资;②理性地分配自然资源和控制土地使用;③服务于商业机会的寻找、筛选和战略决策;④分析人口、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模拟市场的空间分割;⑤为商业公司和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信息等。这样的应用系统在中国目前还很少见或仅是原形系统,如服务于“招商引资”的京九铁路沿线投资环境信息系统。在美国已经有了一些应用的例子,如Economic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Department of Commerce的Economic developmen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用于支持商业扩张和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开发多种多样的地理信息应用是区域营销战略成功的关键之一。

5 初步结论

面向商业和经济发展的地理信息系统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因而在实际应用中,会有很多不能确定的问题。其中两个最重要的问题是空间数据的缺乏和技术推广的困难。在中国,空间数据库的积累比较少,即使有一些数据存在,数据结构和格式也往往难于交换和共享;数据的积累需要消耗比较多的投资,这与中国的资金短缺相矛盾。同时,设计和实现可运行的、廉价的面向商业和经济发展的地理信息系统,对于现有的技术,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前的GIS,仅只是“界面友好”,不是“应用友好”,只对GIS专业人员而言具有强大的功能,普通的用户却难于了解和掌握它。面向商业和经济发展的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是长期性的,对于塑造灵活的、具有竞争能力的商业,在组织生产、营销、决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另一方面,它需要高额资金投入,也要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材,这些对于发展中国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发展中国家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几乎还没有启动,最多处于建设初期,空间信息仓储仍有待建立,更谈不上廉价的地理信息供应和地理技术服务。这些都会阻碍地理信息和地理技术的传播和推广。

地理信息系统与商业和经济(作为一般性的题目)和地理信息系统与基于区域营销的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子题目),都是复杂的研究课题,本文只是一个初步总结,还有很多课题需要深入地研究。在技术层次上,需要结合中国的经济和技术现状,积累数字化的地理信息,利用已经存在的数据,逐步建立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和空间信息仓储,并向社会提供廉价的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商业和经济发展层次上,仔细考虑空间在商业和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将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区域发展的战略工具和可以降低商业运行(生产、运输、营销和零售)成本的日常工具。从经济学的角度,空间经济只是经济的一个侧面,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应当和其它经济工具协调使用、相互补充。在中国的现实状况下,如何有效地积累地理空间数据,推广地理信息技术,建设有效的空间信息服务体系,如何将之溶入企业和政府的管理、评估、规划和决策业务中,如何合理使用稀有资源、降低交易成本等,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邹伦,刘瑜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唐根年,徐维祥卢丽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区域经济差异特征分区研究,经济师,2003年第9期

[4] 张钢,朱文隽.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应用,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篇3

关键词:矿井;控制点;贯通精度;测量

随着我国矿山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矿井与矿井之间不断贯通,难以保证贯通的精度。

1、优化矿井测量控制系统

1.1 原测量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柯坑矿是老的矿井,井下控制系统是70年代重新敷设的。从矿务局三、四等三角点至近井点,通过745水平大巷,745水平-660水平人行下山到主石门,再到各采区。由于这套测量控制系统距离都是用钢卷尺丈量,导线距离又长,导线测量的时间久,有些敷设导线点的巷道年久变形,导线点的发生的位移致使导线点的精度相对较低。仙亭矿是新的矿井,它的井下控制系统是建井公司从矿务局三四等三角点用后方交会法做的近井点,是从660水平石门,660水平-500水平人行下山敷设的导线点到各采区。后方交会法的精度较低致使导线精度也较低。

1.2 优化控制测量系统

为了提高导线点的精度,我们对两矿井井下控制系统进行整改,全面敷设新的导线控制系统,并控制各矿井各采区。通过这样,建立了新的控制系统,保证了控制导线点的精度。

2、采用的主要测量方法

2.1 控制导线测量采用“两人四测法”

在多年的测量实践中总结了经验,为了减少观测误差,我们采用两人观测,每人观测两次,最后取平均值。具体操作步骤是:采用1组仪器,分别进行测量,测站点的编号分别是1、2、3……仪器在2号点安置,在1、3号点分别安装棱镜,一人先观测两次,再一人重新架设仪器,在进行观测两次,这样如此交替循环,往前测量。

2.2 采用分段复测或附和导线进行采区联系测量

对布置在软岩、复合顶板以及跨采巷道内的导线点,由于顶板变形,导线点产生位移,为了保证控制点的精度,在使用之前要进行分段复测,从附近采区内将导线延展到该地点,又从该地方测到另一采区,与之相对照,即与附近采区内的导线点进行联系测量,形成复合导线,从而有效控制导线点的精度。

3、测量工作管理办法

(1)注重培养、提高测量人员的业务水平。对测量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坚持正规的复测复算制度,形成严谨、认真的良好工作作风。

(2)加强业务联系。加强测量与采掘施工单位的业务联系,随时掌握掘进动态和中腰线控制情况。

(3)注重施工规程措施的检查。在会审规程时就要切实注意巷道方位、坡度、开门位置、贯通地点以及相关周围老巷道的布置情况。对要求放线及测量贯通的巷道,测量人员根据现场的情况,对设计的方位、坡度、距离进行及时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

(4)加强测量仪器的管理,注重仪器的使用和保养,使用的仪器应符合工程的精度要求,各项限差不超规定,对使用的仪器定期进行检校,平时注意进行自检。

4、实施效果

4.1 测量延线情况

局每年掘进巷道延线长度都在20000m左右,通过上述方法的应用,能够及时发现测量点的变化情况,有效地控制了测量点的精度,连续多年未出现因测量误差造成的施工错误。

4.2 贯通情况

局每年的贯通施工都在7、8处以上,贯通精度全部满足工程需要,实现了准确贯通。有些大型的跨矿区、跨采区的巷道实现了高精度贯通。例如,导线长度超过7000多米的仙亭矿500水平主上山与柯坑矿660水平主下山贯通,方位角闭合差为36,相对精度达到1/12000。

5、结论

(1)优化测量控制系统,消除了系统误差。由于对测量系统进行了优化,避免了测量系统的混乱,使每一个矿井都是统一的控制系统,消除了测量系统误差。

(2)“两人四测法”测量,保证了控制测量精度。采用“两人四测法”,消除了传统测量方法速度慢、对中精度低的缺点,提高了测量速度,保证了测量结果的正确性。

篇4

阳和汤出自清代医家王维德所著的《外科证治全生集》,方由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为治阴疽之祖方。近代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将本方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及其他疑难杂症。本文就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简述。

1 脊神经疾病

1.1 多发性神经炎 多发性神经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多发性末梢神经损害的总称,表现为肢体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本病属中医“血痹”、“麻木”的范畴。《杂病源流犀烛·麻木源流》曰:“麻木,风虚病亦兼寒湿痰血病也”。治疗当以散寒通滞、温阳补血为主,阳和汤证因相合,可收满意疗效。董氏[1]报道以本方加减治疗末梢神经炎63例。药用:熟地、当归、鹿角胶(烊化)各20g,肉桂、炮姜、麻黄、甘草各15g,黄芪50g,炒白芥子(研)10g。兼湿可加苍术30g;血瘀可加鸡血藤50g;风痰阻络可加全蝎15g,蜈蚣6条。结果:治愈43例,显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4%。亦有个案报道治疗本病有效[2,3]。

1.2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是一种急性起病,以脊神经根、脊神经损害,伴有脑脊液中蛋白-细胞分离为特点的综合征,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常以四肢松弛性瘫痪为主要表现。本病属中医“痿证”范畴。张氏[4]认为本病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以肾督阳虚、肾精亏损为本,寒湿痹阻、气血凝滞为标。治当不远温散,不可拘泥张子和“痿病无寒”之说,有是证必用是药,大胆使用温阳益肾及辛苦温散药,故以阳和汤温阳补督为主,酌加补肝肾、散寒除湿、化瘀通络之品,使阳气一复,督脉旺盛,寒湿得除,气血畅和,诸症自除。李氏[2]亦有验案报道。

1.3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坐骨神经通路上即臀部、大腿后、小腿及足跟部的疼痛症候群,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 “腰痛”、“痹证”的范畴。本病的发生,多以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为内在因素,风寒湿邪外袭为外在因素,如《巢氏病源》所说:“劳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冷与真气相争,故腰脚痛”。治疗当以扶正祛邪为主。高氏[6]用本方加乌梢蛇、附子、防己、细辛、红花为基本方,治疗坐骨神经痛168例。结果:治愈130例,好转28例,无效10例。李氏[7]应用阳和汤加防风、防己、独活、牛膝治疗坐骨神经痛33例。偏行痹者重用麻黄、防风、独活;偏痛痹者重用干姜、肉桂;偏着痹者重用白芥子、防己、独活。结果:21例痊愈,7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3.94%。崔氏[8]以本方内服,配合愈痛散外敷,辨证加减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81例,结果:治愈42例,显效23例,好转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5%。朱氏[9]治疗13例肾阳不足,寒邪、瘀血阻滞而痛甚者,结果:9例治愈,3例好转,1例无效。其他类似报道均取得较好疗效[10~12]。

2 脑神经疾病

三叉神经痛部位多固定于三叉神经感觉分布区域,因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病程往往易于迁延。“头为诸阳之会”,《诸病源候论·中风候》云:“三阳之筋,并络于颌颊,夹于口,诸阳为风寒所客,则筋急……”寒为阴邪,其性凝滞,阴寒侵袭头面,瘀阻脉络,故头面疼痛反复发作,且痛有定处,疼痛较剧;病程迁延,“久病入络”,形成阴寒凝结之顽症痛疾,因而本病病因病机多为阴寒凝结,瘀阻脉络。阳和汤为解阴凝散寒结之剂,用于本病治疗,常能起效。刘氏[5]以阳和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0例,对于病程日久,疼痛剧烈伴面部肌肉抽搐者,酌加蜈蚣、全蝎、僵蚕、白附子等;遇寒凉刺激诱发者酌加细辛、天南星、防风等;伴心烦、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炒陈皮。结果:痊愈8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

3 脊髓疾病

脊髓胶质瘤来自脊髓的胶质细胞,以星形细胞瘤居多,多为浸润性生长,较多发生于颈段及胸段。因生长肿瘤的脊髓可使相应的神经根和硬脊膜压向脊椎骨,局部脊髓可因肿胀缺血而引起疼痛,且较为剧烈,星形细胞瘤生长活跃者可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完全性瘫痪,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疗法。王氏[13]以阳和汤加减配合蜣螂散冲服治疗1例脊髓胶质瘤患者,取得一定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期。

4 头痛

头痛为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阳虚头痛为中医学对头痛的一个辨证分型。头为清阳之府,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若阳气亏虚,清阳不升,脑髓失养;或阳气亏虚,寒自内生,寒凝血滞;或阳气亏虚,风邪侵袭,上扰清窍,均可导致头痛。阳和汤药证相合,临床常可取得佳效。翟氏[14]报道以阳和汤加全蝎、炙黄芪、川芎为基本方治疗阳虚头痛50例,其中西医诊为神经性头痛者30例,血管性头痛者17例,鼻窦炎者3例。阳虚寒甚加炮附子9g,前额部头痛加白芷9g,两侧部头痛加柴胡6g,巅顶部头痛藁本9g,后枕部头痛加羌活6g。结果:痊愈36例,显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认为本方对头痛具有明显止痛效果。朱氏[15]报道治疗1例外感寒邪,伏阻少阴之巅顶头痛,患者巅顶痛剧,昼夜不减,面白无华,背脊时时发冷,肢倦乏力,舌紫暗苔薄白,脉沉细缓。以阳和汤散寒开痹,温振少阴之阳。服3剂后头痛背冷减轻,连服10剂,诸症消失。

5 癫痫

癫痫是以在病程中有反复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综合征。不同的神经元群的异常放电及其放电扩散范围,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意识、精神、运动、感觉和植物神经等方面的障碍,临床表现或以某一方面为主,或几方面兼而有之。本病属中医“癫证”和“痫证”的范畴。 王氏[16]以阳和汤加味治疗1例月经周期性癫痫,症状缓解。李氏[17]报道以本方加石菖蒲、远志、郁金、龙骨、牡蛎基本方治疗1例阴痫患者,7剂,症状基本控制。

6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囊虫病是猪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脑、脑膜、脑室内引起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临床表现随囊虫侵入数目和所在部位不同及病期不同而不同,症状极为复杂多样。一般常见症状为癫痫发作,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囊虫可引起交通性或阻塞性脑积水而出现颅内高压症状。血清和脑脊液的补体结合试验可为阳性。邰氏[18]报道用本方加味治疗1例脑囊虫病,药用熟地30g,鹿角霜、牡蛎各20g,白芥子、炮姜、麻黄各6g,细辛、肉桂各3g,甘草、白芷、半夏、陈皮、贯众、槟榔、皂角刺各10g,蜈蚣3条。服药14剂后,患者昏仆抽搐发作次数减少,继服3个月,诸症渐除。7 神经-肌肉接头与肌肉病变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所致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是受累横纹肌软弱无力和易疲劳,活动后加剧,休息后减轻,常呈隐袭起病。本病属中医“痿证”范畴。王氏[19]以阳和汤加味治疗1例胸腺瘤切除后重症肌无力患者,取得一定疗效。

转贴于

阳和汤选药精巧,组方缜密,方中温阳与补血药物合用,行气俱补;辛散温通与味厚滋腻之品相伍,补中寓散、寓通,无壅滞滋腻之弊,不仅为治疗阴疽的有效方剂,也是治疗阳虚阴盛,寒凝痰聚所致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效方。临床只要辨证准确,随证化裁,运用得当,常可获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董国隆.阳和汤加减治疗末梢神经炎63例.陕西中医,1991,12(4):160.

2 李笔怡.阳和汤临床应用举隅.黑龙江中医药,1986,(6):30.

3 廖爱民.阳和汤新用两则.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8(4):48.

4 张国玱.阳和汤治疗内科疑难病举隅.中国医药学报,2002,17(1):33-35.

5 刘宁.阳和汤治疗三叉神经痛20例疗效观察,2000,(3):17.

6 高振达.加味阳和汤治疗坐骨神经痛168例.辽宁中医杂志,1982,(11):36.

7 李耀显.阳和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33例.广西中医药,1991,14(2):56.

8 崔衍富,陈超存.愈痛散与阳和汤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81例. 山东中医杂志,1996,15(8):352.

9 朱细如.阳和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四川中医,1986,(9):45.

10 黄甫珍学.阳和汤治验举隅.湖北中医杂志,1998,20(4):47.

11 孔凡涵,武晓青,李涛.阳和汤辨证新用.光明中医,1998,13(75):33-34.

12 王亚,王小军.阳和汤临床应用举隅.陕西中医,2002,23(3):275-276.

13 王刚.加减阳和汤合蜣螂散治疗脊髓胶质瘤1例.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4):256.

14 翟瑞庆,姜丽霞,李朝霞.阳和汤加味治疗阳虚头痛50例.四川中医,1999,17(11):31.

15 朱建江.阳和汤治痛新用.四川中医,1994,(4):27.

16 王晓梅,徐振华.阳和汤在妇科临床上应用举隅.国医论坛,1995,(5):36-37.

17 李季武.阳和汤治验三则.江西中医药,1994,25(6):41.

篇5

关键词:PLC井下自动化排水系统 中央水泵房 数据融合

中图分类号:TD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a)-0019-02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utomatic Underground Drainage System

Based on Data Fusion Technology

Song Xiaoguang1 Li Yang2 Wang Xingjia2

(1.Tonghua Mining Group Co.,Ltd Baishan in Jilin City Province,Baishan Jilth 134300,China;

2.ShenYang LanYu AnYi Automation Co.,Ltd Shenyang in Liaoning City Province shenYang,Liaoving,110020,China)

Abstract:Tonghua Bureau of Mines coal Babao belongs to high gas mine,the way of mining production is using water.Application of the automatic drainage system underground is especially important,because of the underground natural water and underground water is particularly much.Based on the actual applic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Babao coal mine drainage situation,using PLC control core advanced with all kinds of precise sensor data fusion technology to real-time monitoring the running situation of underground water inrush accurately and drainage system.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ound drainage system for unattended,complete automation Babao coal mine drainage system.

Key Words:PLC Automatic Underground Drainage System;Drainage Double Monitoring System;Central Pump Room

随着煤矿自动化的发展,实现煤炭生产与辅助生产的自动控制成为当代煤炭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煤矿自动化包括安全监控自动化、通风系统自动化、瓦斯监控自动化、人员定位系统自动化和井下排水自动化等等。本文主要针对井下排水自动化进行分析和设计。针对通化矿务局八宝煤业井下排水系统的硬件条件和自然条件,采用数据融合技术来实现八宝煤业井下排水的自动控制[1]。

八宝煤业井下有三台多级耐磨离心泵进行排水:

额定流量:300 m3/h

额定扬程:455 m

运行转速:1480 r/min

该煤矿采用水采方式进行煤炭生产,加之自然涌水,因此井下涌水情况复杂,靠单一的液位传感器监控很难准确对水位进行判断。

为此,本文探讨一种基于PLC和数据融合技术相结合的井下排水控制系统,通过对井下涌水环境中各因素的模糊动态最优化调整来提供井下水仓水位的最佳检测依据,从而提高水位的监测精度。联合井下人机界面监控装置对水位进行数据融合计算,实时对排水系统各部分传感器(包括温度、正压、负压等)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提高井下排水系统的智能化、安全性和稳定性等。很好的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基于数据融合控制技术井下自动化排水系统的设计分析

数据融合技术是一宗对多源信息进行有效融合处理的新型理论和技术。它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国防部的声呐信号处理系统中最早得到体现,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至今已被广泛应用在军事、工业、金融及空中交通管制等领域。所谓的数据融合(Data Fusion)是一种多层次,多方面的处理过程,通过对多元数据进行检测、结合、相关、估计,以及完整、及时的态势评估和威胁评估。

在井下自动排水控制系统中,由于各种不定因素干扰源的存在,利用相关传感器进行测量时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测量噪声,因此,由传感器获得的信息往往是不完全和不准确的,这必将降低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数据融合技术中常用多传感器并行处理,即传感器冗余的方法减小测量噪声的影响,对冗余数据融合的方法主要包括:加权平均法、卡尔曼滤波法、贝叶斯估计法等[2]。

1.1 基于卡尔曼滤波法的冗余数据融合技术的井下自动排水控制系统算法

考虑到井下排水自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本文采用了扩张的卡尔曼滤波法进行冗余数据融合,其方法如下:

不失一般性,一个非线性时变随机系统,其状态模型为:

其中:为状态向量;为确定性输入向量,为输出状态向量;位传感器偏差;非线性函数:,:,,和关于状态连续可微,为过程噪声;为测量噪声;是不相关且与统计独立,此协方差函数可化为:

其中,为克罗内克符号函数。

我们可以假设:(1)所有系数矩阵已知;(2)测量值可连续得到;(3)递归算法中包括新的的估计算法,并把它作为新的的测量值。

这里不考虑传感器本身的误差,只考虑测量噪声造成的误差,最优滤波方程为:

上式中,是卡尔曼滤波增益,它由下式决定:

递归的初始条件为:

假定井下排水自动控制系统中被测量的状态向量使用2个传感器进行反馈,传感器的测量值分别为:和,即要估计的状态为:,。

是方差的零均值高斯随机变量,融合过程为:

根据假定,测量值可连续得到,且初值,当也可以得到时,的最优估计为:

方差估计为:,由此可见,融合后比任意单独测量值的方差都小,此外,估计中的方差提供了确定每个测量值权值的手段,它可以保证把最小方差的测量值给出最大权值。如果采用3个以上的冗余传感器进行数据融合,效果会更加明显。

2 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井下自动化排水系统设计与应用

根据国家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全、可靠、简约、自动化、经济运行”的要求,经过工作人员的实地考察,提出了针对八宝煤业井下排水系统自动化设计的具体要求和设计准则:

(1)设计方案和矿用设备的选用须符合国家相关煤矿生产和管理的相关规定;(2)系统的设计必须安全可靠,实现矿方排水系统要求;(3)准确实时显示也未变化,针对井下涌水复杂条件系统应自动进行处理;(4)设计方案的自动化程度高,维修方便,运行可靠;(5)该系统具有远程控制、就地控制和集中控制等多种控制手段。最终完成一套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井下自动排水的自动控制系统。

2.1 系统组成和控制关系

系统主要由PLC控制箱、井下集中控制平台、井下数据采集计算机、井上数据监控计算机以及各类传感器组成。本系统组成的优点时采用多传感器进行数据融合。具体组成如图1所示。

本系统功能实现主要分一下步骤:多台液位传感器检测液位变化后将液位信息传给PLC控制器,PLC控制器经过数据融合处理并与经验值进行比较提前做出是否启泵判断;如满足启泵条件,将开启抽真空装置;检测真空度;判断启动水泵台数;开启水泵,正压判断;开启出水阀门;完成排水启动。

2.2 数据融合技术系统的必要性

传统的井下排水系统都是单一的数据监控系统,主要由各部分传感器、执行器、PLC控制箱、操作台等组成,有的时候根据需要还要在井上配有一台数据采集计算机。本操作系统在原有的自动控制系统上增加一台数据融合处理计算机,来对现场数据进行统一处理,并进行实时分析。这套监控系统的与传统监控系统相比其优点在于以下几方面。

(1)能够及时反映现场各部分数据信息,以便现场操作人员及时了解参数变化信息;(2)将现场各部分数据信息集中显示,不需要手动操作即可看到相关信息,不需要现场操作人员实地观看,减少劳动量;(3)在井下数据采集计算机内部设置输入融合处理功能程序,减少了PLC计算量,提高了系统反应速度;(4)各部分数据通信采用TCP/IP和485总线技术进行通信,保证了数据通信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经过改进的监控系统和原来的监控系统经过实验对比得到如表1数据。

由于八宝煤业井下水环境复杂还处于多水位置,地面流过浑江,因此,此系统判断精度和系统的反应速度非常重要的。因此,双监控系统的引进是非常正确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2.3 效益分析

(1)该系统运行投入运行后,传统系统:经常投入人力进行分析,确定涌水情况,判断是否需要紧急开泵;此监控系统:直接根据多传感器液位反应信息集合经验数据,自动判断是否开启水泵和开启几台水泵。提高了劳动效率,提高了经济效益。(2)采用双系统后提高了启泵的合理性,降低了启泵台数的误操作性,集中显示井下数据信息,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与井上监控系统配合,完全提高了整个系统操作的准确性和快速性。

3 结语

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自动排水系统以其显著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在井下排水系统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在井下排水系统中引入数据融合技术已经得到很多业内同行的认可。本文将数据融合技术监控系统技术应用到八宝煤业井下排水系统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获得矿领导的认可。由于此套系统现在还处于开始应用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以便更好的应用于排水系统中,所以还需要很多的实际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宏林.煤矿井下中央泵房排水设备电控系统的PLC改造[J].机电工程技术,2009(38):52-54.

[2] 吴浩峻.船舶电站控制系统中的数据融合技术探讨[J].中国修船,2005(5):21-23.

篇6

关键词:传统风水学;现代景观设计;水景;实水;虚水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4-0060-03

引言

水是万物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最早人类的居住便是遵循“逐水而居”的原则。而景观设计对水有着很高要求,没有水就失了灵性和活力,所以不管古时还是现代,景观设计都离不开水。同时,景观设计还讲究风水堪虞之术,而水则是风水学的重要内容。风水学作为研究人如何与自然、与大地和谐共处的学问,对指导现代景观设计意义重大,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水文化,如何将其更好地应用于现代景观设计,值得思考。

一、传统风水学和景观设计中的水文化

(一)概念

水是自然界一种元素,常温下成液体态。《说文解字》:“水,准也。”《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水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比如温度极度低时,水会冻结;温度较高时,水会蒸发掉。从现代环境学来看,水循环是在太阳能和重力、引力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水圈在地球外圈中最为活跃,对人类活动有着重大影响。

然而,水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种自然元素,人类发展至今,对其赋予了厚重的寓意。我国道家讲究“上善若水”,西方早期哲学认为水是组成宇宙的元素之一。水本身也足以构成一种文化,如傣族以水为魂,寨子临水而建,生活习俗、都与水相关。同时,水还能影响到人的精神感觉和情绪变化。比如水很柔软,但却能穿石,瀑布跌落、大海咆哮则又显示了水的雄伟磅礴。

(二)传统风水学中的水

晋代《葬书》有云:“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水龙经》言道:“太始唯一气,莫先于水。水中积浊,逐成山水。”风水学理论也认为“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吉地不可无水”。

可见,水在传统风水学中的重要地位,山无水不活,风水师在考察地形地势时,对水十分看重,没有水,山则显得没有灵气。古代很多著名景观都是临水而建,如江南三大名楼、颐和园等。现代景观同样如此,设计时必须考虑水景,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三)景观中的水

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下阚洞庭,前望君山,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南北因城以为庑,夹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日压江,北擅西山之秀日挹翠”;黄鹤楼位于武汉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目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可见,在古代景观中,景观几乎离不开水。水除了给景观添色加彩,还常常能引发人们无限感慨,使得水更具神秘感。水在不同状态下有着很大变化,所以有实水和虚水之分,设计师在设计现代景观时,通常会模拟这些不同的状态,设计出吸引人的水景。

二、水在传统风水学和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一)水在传统风水学领域的表达

1.实水

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地势多样,中原地区少山,为达到风水效果,常常以水代山。按照风水学理论,水应该满足眷、恋、回、环、交、锁、织、结八项要求,才算得上为佳。

殷商之前,人们已经意识到水和居住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选址时,吉利水形最理想的位置在“、衲位”,三面都有水流环绕,安全可靠性大大提升。殷商时不管是王宫位置、王公贵族的陵墓群,还是平民百姓的生产区。居住区,都符合风水原则,处于I位。“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曲则吉贵则成了传统重要的风水理念。虽然倡议水之弯曲,禁止建在反弓处这一理论是在实践总结中所得,但与现代科学强调的一致。因为在河水冲力长时间的作用下。I位才能获取更多基地。水质辨别也是传统风水学的重要内容,《博山篇论水》有云:“水,其色碧,其气香,主上贵……苦酸涩,若发馊,不足论。”古人通常会采取尝水这种方式,通过对不同地区水中微元素的辨别,进而判断出水质优劣。

山水总是连在一起,《周礼考工记》:“天下之大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矣”,可知山水组合并非偶然连在一起,而是遵循着一种大势,是自然形成,两者属于伴生关系,相互依存。景观设计时,“山无水不活,水务无山不转”,山主静,水主动,两者相互补充,达到了很好的整体效果。所以在设计水景观时,务必要勘察地理形势,了解水的习性。

就自然界而言,水具有很多基本样式,可以是江河湖海沟渠潭瀑中的任何一种。《水龙经》中将水喻为龙,分为干龙和支龙,用现代话讲,即是干水和支水,又可细分为大小之样式。比如长江、黄河就属于大干水,直接流入大海;而赣江、嘉陵江等属于小干水,在途中汇入大干水。大支水则再次一级,指的是注入小干水的河流。而小支水则指小河、溪流等。干水主要有“干水散气格”、“干水城垣格”两种形式,支水主要有“支水交界格”。这是从水格局形式来讲,若从水和场地的空间关系来看,则有背水、朝水、斜水等样式。

2.虚水

比如道路、干涸的河道都属于虚水范畴,前者应用最多。因为现代城市高楼大厦耸立,但除了别墅、私宅外,很少真的依山傍水,而蜿蜒的道路、街道和立交桥等则被视为虚水。

当然,不同的风水师有不同看法,有风水师将主干道看作江河,夹道小巷则为水渠水沟,广场为水库或池塘,车辆和人流则成了水流。不过与实水相比,需注意,实水的水是单向流向,而虚水的水其实是路,为双向流向,所以其分析要比实水复杂。风水学理论强调“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应当从相对的角度去理解,不仅仅以地平线为标准。比如楼和地面、草坪和上面的石头都可以形成山水关系。从阴阳的角度去理解,一般认为高大外凸者为阳,低洼内凹者为阴。

(二)水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1.实水

水景也可分为自然形成和人工早就两类,前者是大自然的手笔,后者则是人类模仿大自然。当太阳能把水蒸发后,水以气态形式输送至高空,逐渐凝结后,以降雨的形式落在大地。自然水景的形式灵活多变,并不统一,常见的有瀑布、湖泊、溪涧等类型。因是天然形成,和周围环境比较和谐。然而自然水景毕竟少见,为达到同样的效果,便出现了人工造景。有着明显的人工痕迹,比如轮廓以几何形为主,十分讲究对称均衡,比如运河就属于典型的人工造景。常说巧夺天工,其实是对人造水景“虽由人作,宛白天开”原则的一种赞美。

不同环境下的液态水给人的感觉也有着很大不同,飞瀑江河让人觉得气势磅礴,池塘潭水则让人觉得婉约幽深。而且也可以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感受。那些能够给人带来舒适宁静感觉的水景观,往往还能起到调节当地微气候的作用。水通过培育动植物,来满足自身越来越多的资源需求,还能兼顾着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

2.虚水

水的固态和气态都属于虚水范围,固态冰也有块体和结晶颗粒两种形态,前者如冰川,后者如雪花。气态水主要呈气雾状,雨后彩虹、冬天的雾都属于该范畴。除了这两种形态,还有一种能够给人以水的感觉的感知效应也可以理解为虚水,比如石头纹理、枯水意境等,这些可称为意象的水。

三、传统风水中水景应用于现代景观设计

(一)水形态应用于现代景观设计

首先,水景设计要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体现出整体统一性,让人愿意去亲近。关键在于是否得体,而不是水体大小。若盲目地按照“以大为美”理念去设计,不但会浪费水资源,而且可能会面临安全风险。对于我们生活区域内的固有水资源,通常会根据对水质的判断,来选择比较好的住址。传统风水学认为吉凶在水形上也有体现。所以,在评价水形时,应先观察水之形态,看起是否符合弯曲缠绕、回顾环抱的格局。满足要求则可用,否则不可用。

其次,要对劣势的水形态进行调整。水形只要有弯转,必然出现内外两侧,选址时占其油位,而另外一侧也就是反弓面便成了被摒弃之地,结合现代景观设计,可以对其水形进行改善,主要方法是:就其水流势,在反弓处顺延开沟调水或分散水流,这样一来,水向反弓处的煞气便消失殆尽了,从而反弓处也变成可用之地。对于在直水上适地阔湖、引流等手法都能对其劣势水形进行调整,达到舒适、美观的效果。

另外,合理运用自然水体和水形。尽可能不改变原来的地形与地貌,只需微调、改造即可。满足建筑景观的采光、通风的基本需求后,再进行人工制作来仿效自然水系。

(二)水形态应用于城市道路规划

首先,依路选址。路也分干流与支流,普通住宅、大型商场和企业单位分别选择支流道路及干流道路;现阶段存在着片面的认识,商业依路选址时往往会选择十字路口,因为二水相交,有较多人流;但是,对于十字路口的位置选择,必须得是较有实力的商业,其建筑规模也要能够与路口的分享向均衡,而普通商店则需选择临路口的第三或第四个的位置。

其次,路网规划。原则主要有:

1.通畅。保证区内道路相互顺通,避免出现断头,形成路冲煞。

2.忌横向、纵向道路“四正”。与城市道路规划同理。

3.道路根据需要控制平直与弯曲。弯曲能够形成减速弯,适当的减缓车速,避免事故。

篇7

关键词:传统园林艺术;景观设计;继承与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landscape desig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design of city environment,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garden art in landscape design, can improve the design efficiency. The premise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traditional garden art in research, prospect of traditional garden art development in landscape design direc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gardens; landscape desig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传统园林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传统园林艺术的核心

传统园林艺术的技术核心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是:园林的建造艺术,在自然中进行;把它分成若干个空间,融于自然界当中;建造的各种景观,应该和自然相适应;种植的各种花草,应该表现自然思想。这些特点明显地表现了道家思想“天人合一”的理念。这种思想虽然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显得落后。相反地由于自然环境遭到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反而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古代园林艺术从效仿自然到来源于自然,一直发展到近期的高于自然的境界,都充分表现了设计者意图的进步。时间发展到现代,人们试图改造自然,以致于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现在的城市景观设计方面,大多是人工设计。自然景观很多被破坏,所以出现了大量的人造景观,不顾及自然环境的恶劣。比如城市景观中的广场,大面积地水泥地面,如果你在炎热的夏季来到这里,无异于受罪。城市景观设计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地层下陷、人们出现多种心理疾病等。且不管这些地区发生的这些事件,从自然生态方面来看,自然对人类的影响非常大,且让人感到人类生存将来会受到威胁。勿庸置疑,城市景观不仅是景观,城市景观设计应该使人类回归自然,尊重自然。“天人合一”这种自古就有的思想,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它在景观设计方面的运用非常重要。

2、传统园林设计的主要表现形式

中国城市景观设计没有自己的内涵,缺乏自信,不知将会走向何方。中国的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的时间很短,没有基础。于是现在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出现了很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现象。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当中没有草坪,弯弯曲曲的小路把草坪分隔成不等的小块,显得非常零乱。草坪主要就是以自身宽广的面积来博得人们的青睐,传统园林设计也由于这个原因,不重视草坪设计,所以草坪设计是一个新生事物。现在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到处可见草坪,但令人可笑的是中间常常会插有一个标牌“严禁踩踏”。草坪在西方国家中就是用来给人们休息的场所,不只是为了环境美。但在中国的道德观念中,坐在草坪上是没有道德的行为。因此西方设计师对这一现象感到非常奇怪“草坪就是给人们用来踩的啊”。由于大面积的草坪占据了园林面积的大部分,因此很多人在休息时只能坐在草坪的台阶上,感到啼笑皆非。传统园林设计中给人们提供的休息场所都是在树林当中,这种设计思想一直发展到现在,树木成为园林设计的重点。中国人常常会三五成群,坐在树下面休息。传统园林设计中安排的石桌、小亭,都是建造在树木中间,以树木在四周围挡,现代园林设计中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现代自然景观设计要继承传统园林设计的精髓,展现现代建筑风格,并不是仅仅依照西方的园林设计建造自己的景观。

二、传统园林设计在当代园林建设中的应用

当代城市人群主要活动于下面四大场所:交通场所、居住场所、工作场所、休息场所。与此相对应的景观设计主要有:带状场所设计、住宅小区场所设计、面状景观设计。这些现代景观设计与传统园林景观相比,更复杂更专业。在人们的居住场所建造的园林,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如果全部依照传统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建造,又与现代人们的应用格格不入。对于上面提到的三大城市景观设计,传统园林设计有很多内容值得应用。一带状空间设计:此方面主要应用于道路和视觉走廊,人类虽然在道路上用的时间比较多,但通常不会只关注一个景点,而是随着道路的行走,观赏道路两旁的景观。所以道路景观不必过于细致,有大致轮廓就可以,使人们感到视觉美。传统园林设计当中讲究一步一景,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人们视觉疲劳,但在现代的道路景观设计中,不能过于精细,这是因为人们不会观察到景物的细致和建造成本过高。二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传统园林中的景观设计都可以在人们的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上应用。住宅小区的人口很多,在进行小区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到这一点,这和传统景观设计不同,设计的服务内容应该比传统园林更复杂。在传统园林设计中,人性化设计主要有:庭园、水池、亭子等,如今城市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所以这些人性化设计就显得更加重要。三面状景观设计主要有:商业区域、公园、自然区域。这些当中很多可以用传统园林设计思想建造,这些景观主要就是人们用来休息用的,只要是人们觉得这些环境优良,景观设计目的就达到了。在现代园林设计中,为了体现园林的功能和节省资金,把传统景观中应用较多的木材换掉,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三、展望传统园林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发展

在园林设计中,如果遇到设计难题,用一种设计方法解决可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把多种设计方法融合在一起进行创造,往往会达到出其制胜的效果。研究一个真实的例子:在一个小型广场的设计中,广场建在十字路口,建有传统园林中常见的走廊、传统样式的厕所,当中空地运用西方式样。这里在夜间常常会聚集很多人,走廊上的坐椅可以供人们休息时使用。设计虽然简单,但效果很好,人们非常喜欢这一活动场所。

对于传统园林设计中众多的小型设计,现在应该突破园林的局限性,应用于其他方面。比如,把园林中某一小型设计改变形状使其成为一个公交车等候站。不但美化了城市形象,而且使人们也感到方便。象这样的小型设计还有很多,如垃圾桶等。

四、结语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用传统的园林艺术手法对于提高现代景观设计水平和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深化设计内涵,体现民族特色,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谢健,刘宁.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对建筑室内生态景观的影响[J].大家.2010(02)

篇8

(天津海事局 天津 300450)

摘 要:水路运输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水路运输系统的安全备受关注,通过从事故统计、事故致因分析和系统安全工程理论等多方面的研究。目前长江已经形成了6个预警因子4个预警等级的单因素预警系统。随着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将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引入到船舶通航风险预警中将突破传统单个风险因子预警系统的不足,介绍了预警系统信息采集、预警系统框架和多源信息融合方法,并以不同风流条件下的船舶尺度进行了预警。该预警系统能够很好的实现船舶尺度的预警,为船舶安全过桥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多源信息融合,预警系统,水上交通安全

中图分类号:U62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34

水路运输作为我国交通运输的重要形式,具有运能大、通用性强、运费成本低等特点,承担了我国大部分的外贸货物运输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运输保障。

为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国内外不少学者通过建立船舶事故数据库分析事故原因,从而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为此,在事故原因的基础上,有学者试图通过建立水上交通安全预警模型来提前预知水上交通风险,水上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受到多重因素(风、流、能见度、船舶、外部环境)影响的结果,而多源信息融合技术,通过将不完整的多源信息加以综合集成,形成对水上交通安全有个相对完整的感知与描述。

1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发展现状

1.1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融合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学科交叉、综合、延拓产生的新的系统科学研究方向,随着微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面向复杂应用背景的多传感器系统大量涌现。

1.2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预警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信息融合技术在预警系统中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王刚毅为了实现对尾矿库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的功能,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预警和安全评估方法,对降低尾矿库溃坝风险及控制灾情损伤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高强提出了一种基于T-S模型的模糊神经网络信息融合算法应用在赤潮的预测预警中,研究各种理化因子与赤潮藻类浓度间非线性对应规律和有效预测赤潮藻类浓度。苏晓燕提出了基于多因素信息融合的中国粮食安全预警系统,邓军提出了矿井火灾多源信息融合预警方法的研究。和前述其它系统一样,水上交通系统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能够采集各个影响因素的信息,则可以通过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从而实现有效船舶通航风险预警。

2 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的研究进展

2.1 水上交通安全预警信息采集

水上交通安全单个预警信息包括水文、气象、船舶、交通流信息。水文和气象信息采集目前相对较为成熟,且在长江已经建立了相应的信息传感器,而对于船舶尺度和船舶交通流信息采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船舶尺度采集。由于航运船舶通常为不规则形状的几何体,必须选测多个规定点的几何距离,计算出船体的若干个近似截面积,再结合船舶的航行速度计算出船舶的近似容积。因此,必须采用合适的非接触式测距技术,构造一个多传感器系统,测出船舶的相关几何距离。

(2)交通流信息采集。严新平通过比较了多种交通流信息采集手段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长江在航船舶交通流状态信息采集系统三层构架,其中由IC卡子系统、GPS子系统、CCTV子系统、雷达子系统、AIS子系统、RFID子系统以及激光扫描子系统组成信息采集层,依托现有的长江航运信息网络与公共通信网络设施组成信息传输层,由交通流数据库、电子航道图以及信息处理系统组成信息处理层。

2.2 多源传感技术在水上交通安全预警应用前景

随着通讯与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如AIS信息、VTS信息等)的采集,推动了水上交通安全研究的发展;由此不断改进在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的统计与机理模型。

信息融合技术为水上交通安全预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它将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多个同类或异类传感器(水文、气象与通航环境信息)所提供的局部不完整的观测信息加以综合,消除多传感器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冗余和矛盾, 加以互补,降低其不确定性,形成对水上交通事故有个相对完整的感知与描述,从而提高水上交通事故预警决策与应急响应的准确性与效率。

3 研究展望

3.1 理论与方法研究

在船舶事故致因机理和系统安全工程理论研究基础上,分析船舶事故演化规律,及船舶事故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明确船舶通航风险预警的概念、特征、功能与预警等方面内容;构建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船舶通航风险预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

3.2 信息采集技术研究

对于船舶通过桥梁通航风险,主要受到外部通航环境、桥梁尺度和船舶尺度因素影响,对于外部通航环境信息,宋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功能航标的信息采集方法,目前内河航标配备间距约为1km左右,在该航段内的水文、气象信息相对稳定,可以为船舶通过桥区的外部通航环境提供信息来源,对于船舶的尺度,主要包括船舶的长度和宽度,考虑到需要提前获取船舶尺度信息从而实现桥梁主动预警,选取毫米波雷达作为船舶尺度的采集传感器,将毫米波雷达安装在桥梁上,并通过返回的图像信息获取船舶尺度信息。

3.3 船撞桥预警模型建立

船撞桥多源预警模型的建立步骤如下:①在多源船撞桥预警信息收集与预处理基础上,构造完整的、相互独立船撞桥预警指标体系;②利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建立多源船撞桥预警信息处理的贝叶斯决策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无监督学习模式分类法、D-S证据推理算法和模糊推理算法等;③建立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船撞桥预警模型库。

在上述多源信息融合方法中,论文考虑采用模糊推理的方法实现外部通航环境的信息融合,建立船撞桥通航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见图1)。

在上述通航风险预警系统中,通过将风速传感器采集的风速信息、流速传感器采集的流速信息、能见度采集的能见度信息、毫米波雷达采集的船舶尺度信息和桥梁自身的相关信息进行融合,建立船撞桥预警系统(见图2)。

3.4 案例验证

本案例采用模糊推理的信息融合方法,分别建立了能见度、水流、风速、桥梁轴线法向与水流夹角和通航尺度的隶属度函数。

通过建立相应的模糊推理规则可以获得船撞桥预警信息,以在不同风、流条件下的超尺度船舶预警进行验证,分别建立了小尺度、中等尺度、超尺度的10艘典型船舶进行计算,与《内河通航标准》船舶所需航迹带宽度进行比较,可以获得预警结果(见表1)。

4 结论

(1)在水上交通安全预警领域,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应用尚处起步阶段。

(2)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发生是由人、船、环境和管理多因素造成的,而人为因素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尽管如此,由于人为因素也会受到外部通航环境的影响,通过分析水域通航环境仍然能够体现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理。

(3)水上交通安全预警技术方法尚处探索阶段,特别是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水上交通安全预警刚刚起步,所采用信息融合技术方法比较单一,如果能够实现水文、气象、通航建筑物等多源信息融合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4)为在我国进一步推广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水上交通安全预警,一方面需要在理论方面借鉴已有成熟的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方法;另一方面,要在典型水域(如密集水域、桥梁水域)开展示范研究。

参考文献

1 毛喆.水上交通事故分析研究进展[J].中国安全科学报,2010(12)

2 Dragger,K.H., Kristiansen,S.,Karlsen, J,E. et al. Cause relationships of collisions and groundings conclusion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J]. Norwegian Maritime Research,1981(3)

3 王刚毅,陈晓方,桂卫华.多源信息融合的尾矿库实时预警与评估系统设计[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2(4)

4 苏晓燕,张蕙杰,李志强,等.基于多因素信息融合的中国粮食安全预警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11(5)

5 邓军,肖旸,陈晓坤,等.矿井火灾多源信息融合预警方法的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4)

6 张帆.浅谈航运新形势下内河海事监管技术的发展[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0(6)

篇9

关键词:隧道;斜井;通风;应用

1、1号斜井工程概况

禾洛山隧道1号斜井位于线路左侧,平长380m,斜长382.539m。井口高程为2101.61m,井底高程为2059.55m,高差42.06m,斜井坡度设置为11.07%的下坡。在井底设置30m的平坡连接正洞,斜井的轴线为直线,平面以45°的夹角与隧道中线在DIK60+583处斜交。斜井及正洞均采用无轨运输。

1号斜井主要承担大理端施工任务,最长通风距离为1420m,

2、1号斜井通风设计效果

为隧道工作区域提供良好的施工气候条件,即有害气体含量低于0.0024%,温度低于30℃,温度控制在50%~60%;工作段落风速大于0.15m/s。

斜井内风速大于1.0m/s,能及时将正洞排到斜井内及运输车辆排放到斜井内的废气排出洞外。

3、通风方式的选择

1号斜井有以下特点,承担的正洞任务多,通风距离长(最长通风距离达到1420m),洞内新鲜空气需求量大,需要稀释的废气及有害气体多。经综合分析,压入式通风比较符合1号斜井的要求,故选择压入式通风为1号斜井的通风方式。

4、风量计算

4.1、按洞内同一时间内工作最多人数计算

Q=3・k・m=3×1.2×50=180m3/min

式中:3―每人每分钟供应的新鲜空气标准(m3/min);

k―风量备用系数,取1.1~1.25,本式中取为1.2;

m―同一时间内洞内工作的最多人数,本式中取为50人。

4.2、按洞内同一时间内爆破使用的最多炸药用量计算

采用压入式通风:

Q压=7.8/t・(A・K・S2・L2)1/3

=7.8/30×(187×0.3×502×

14962)1/3=1767m3/min

式中:t―通风时间(min),取为30min;

A― 一次爆破的炸药用量(kg),取

为187kg;

K―淋水系数,取0.3;

S―隧道断面积(m2),取为50m2;

L―通风区段长度,3300m。当L大于

L极限时,式中L应用L极限代替,

L极限=500K′A/S=500×0.8×

187/50=1496m

式中: K′―紊流扩散系数,K′=0.8;

L用L极限代替,则L=1496m,故有

Q=7.8/30×(187×0.3×502×14962) 1/3=1767m3/min

4.3、按最小风速计算

Q=60Sv=60×50×0.15=450 m3/min

式中:v―允许的最小风速,全断面开挖时应不小于0.15m/s,但均不应大于6m/s。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4.4、按柴油机的废气污染计算风量

Q=Q0∑P=3×180×0.7=378 m3/min

式中:Q0―柴油机单位功率所需风量指标,

取3m3/min;

∑P―同时在隧道内作业的各种柴油

机的功率总和,取180KW;有间歇性工作的乘以0.7利用率。

则Q由上述计算可知,洞内最大风量由洞内同一时间内爆破使用的最多炸药用量控制,取Q=1767m3/min。

4.5、高海拔地区风量修正

Q高=760/P高・Q

式中:P高―高海拔地区的大气压力(mmHg),海拔2000m时,大气压力P高=596mmHg;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则Q工=Q高=760/596×1767=2253 m3/min

5、风机风量及风压计算

5.1、风机应供风量Q扇计算

(1)漏风系数

P=1/((1-β)L/100)=1/((1-0.015)1496/100)=1.023

式中:β―管道百米漏风系数,取1.5%;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2)风机应供风量:

Q扇=P・Q工=1.023×2253=2305 m3/min≈38m3/s

(3)风阻计算

使用风管直径1.2m,风管内平均流速V=14m/s

风管内摩擦阻力h1=λ(L/D)ρ(V2/2)=2932pa

式中:λ-摩擦系数,取λ=0.02

D-风管直径,取D=1.2m

ρ-空气密度,取ρ=1.2kg/m3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风管内局部阻力h局=ζρ(V2/2),按风管内摩擦阻力h1的5%考虑,则

总阻力h=2932×105%=3079pa

5.2、风机需提供压力Ht计算

Ht=H/Kr=3079/(596/760)=3926pa=29.5mmHg

式中:Kr―高海拔地区修正系数。

6、通风机及通风方案选择

根据以上计算,隧道1#斜井采用独头压入式通风,风机选用1台K62-1型№24轴流风机,供风量38m3/s,风压为30mmHg。通风管选用直径1.2m新型拉链接头软风管,可满足最长通风距离1420m。

洞口长管路集中压入式通风,其优点是新鲜空气经过管道由风机直接送到掌子面,工作环境好,通风系统独立,洞内风流易于控制,风机集中布置,操作简单,管理方便,对洞内施工无影响。

7、风机布置

根据禾洛山隧道1号斜井承担正洞丽江端和大理端的实际情况,供风系统安设1台K62-1型№24轴流风机。斜井到达正洞后,在交叉口设置三通,将新鲜空气送到2个工作面。通风布置见图1。

正洞施工时1台风机供2个工作面,为保证工作面风量足够,在工序安排上一般2个工作面不同时安排爆破、出碴和喷混凝土。另外在交叉口三通的直管上每侧安装1个隔风片,调节2个工作面的风量,一工作面爆破、喷混凝土、出碴时,将另一工作面风管的过风断面调小,保证在短时间内稀释及排除炮烟、粉尘、废气。

8、结束语

隧道通风管理是隧道通风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良好的通风方案没有有效的管理是达不到设计效果的,1号斜井通风管理强调了以下几个环节。

风机管理:设专职司机对通风机进行专业管理,司机可以从电流表上判断风管通风情况。值班司机发现风管出问题可以立即通知通风班进行抢修。

风管管理:风管的挂设、检查、修复均由专业班组实施,使风管漏风率和局部阻力降低到最大限度。

通风检测:工程部设置1名通风工程师,对通风方案的实施进行检查指导,对通风效果

进行监测,每增加60m风管均要测出风速,计算风量,同时测出正洞或斜井内的风速,对当前通风质量进行评价,并根据实测结果与通风设计进行对比,验证通风设计。

篇10

摘要:本文将以实际的研究为例,具体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实践方法下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响应的差异。

关键词 :土地利用模式;管理实践方法;土地经济效益;不同与差异

土地利用指的就是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的使用各种方法和行为针对土地资源的长期或者周期性的经营活动,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以获得相应的产品收益和经济收益的活动内容。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实践方法必然会带给土地资源不同的产品收益和经济收益,其甚至对土地资源自身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也会造成相应的改变,通过相关实验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并且能够帮助人们找到土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模式和管理实践方法。

一、具体的实验内容

针对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以及管理实践方法对土地资源经济效益造成的影响进行试验,首先应该选取土地资源性质相同的土地范围作为试验田,同时选择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实践方式对其进行试验、查看、采样以及分析并且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具体来讲,本次实验中选取了某一丘陵地区的某一范围内的土地作为试验田,其中试验田所在范围的每年平均温度在18 度、日照时间在12 个小时左右、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春天、夏天以及秋天三个季节,同时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同时结合试验田范围中的以往种植习惯和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条件,本次试验在试验田中分别采取了五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实践方法,其分别是

粮食、豆子、粮间、套作,其简称为FBF;

蔬菜、经、菜间、套作,其简称为VEV;

粮食、经、菜间、套作,其简称为FEV;

单一的粮食、经,其简称为MONO;

果树、粮食、菜间、套作,其简称为FFV。

此外,在本次试验的进行过程中首先会针对马铃薯、蚕豆、小麦、榨菜、油菜、玉米等相关类型的蔬果进行不同种植田的分配,在分配结束以后才会投入到实验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上述蔬果种子使用的实验肥料类型都是基本相同的,只是针对其生长过程中的不同需求控制了施肥的比例。在相关农作物成熟以后,本次试验采取了多点混合采样的方法对已经成熟的果蔬物品进行采样,同时使用水土比方法测定相应种植田的pH值范围、使用重络酸钾滴定方法完成对种植田有机物质含量的测量、使用半微量开氏方法完成对种植田全氮含量的测定以及使用碱解扩散方法完成对种植田中碱解氮的测量工作。

二、实验结果的分析

针对本次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采用了spss 软件对相关蔬果的成熟数据进行采集并且配对分析,同时有效的结合土地利用环节结束后土地资源的有机物质含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本次试验成果中粮食、经、菜间、套(FEV)的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的影响是最大的,而果实、粮食、菜间、套(FFV)的土地利用模式对于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的影响居于第二位,蔬菜、经、菜间、套(VEV)的土地利用模式居于第三位,粮食、豆、粮间、套(FBF)的土地利用模式则居于第四位,单一的土地利用模式则位列最后一位。因此本次实验结构可以有效的证明,针对土地李元的不同利用模式以及管理实践方法会造成土地资源中土壤有机物质含量产生非常大的变化。

同时本次试验结果中针对土地经济效益的响应参数进行计算,采用了的公式完成了对土地经济效益响应系数的计算。其中代表的是第种指定产物的产量与成本的经济效益之差、代表的是第种指定产物的单产产量经济效益、代表的是第种制定作物的实际综合种植成本、A 代表的则是当地以往种植的农作物的产量与成本之差的最大参数值。

通过计算结果的分析可以清晰明确的得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地造成的经济效益参数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土地经济效益的参数海域土地资源中土壤性质的参数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其相互之间呈现出互相递进的关系。因此本次试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内容:

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实践方法中,单一的土地利用模式投入的成本较小、管理方式较为粗放,其最终产生的土地经济效益参数值也较小。而在复杂的土地利用模式中,在同样的土地管理实践方法作用下,土地资源中的土壤施肥情况和土地经济效益的参数差别是比较大的,在上述结果中的VEV土地利用模式获得的经济效益系数最好的,其土壤的肥力条件也是最好的。

三、实验结论的分析

经过对本次试验中相关结论的分析,本次试验可以针对实验结论得出以下结果:

首先是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必然会对土地资源中的土壤性质产生相应的影响,其在土地利用模式的过程中会使土地资源中的土壤肥力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情况。

而如果想要使土地资源中的土壤肥力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为丰富的程度上,相关人员需要有效的加强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强度,同时有效的配合科学合理的管理实践方法以达到这一目的。在土地利用模式中,单一的土地利用模式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强度是最低的、粗放式的管理实践方法则会使外界环境对于土地资源中的土壤肥力的影响情况减少到最小,同时间、套类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和与其相匹配的管理实践方法则能够有效的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强度,同时增加外界环境对于土地资源中的土壤肥力的影响,使土壤肥力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为健康和充足的状态。因此在土地资源的利用模式中选择合理的耕作方式以及管理实践方法,是保持土壤肥力并且实现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方法。

其次是土地经济效益的参数与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关系,在本次试验结果中上述土地利用模式都能够对土壤肥力产生相应的变化,但是在土地经济效益参数上的变化却是不同的。综合来讲,单一的土地利用模式所获得的土地经济效益响应参数的数值是最低的,而菜、经、菜间、套的土地利用模式所取得的土地经济效益响应参数的数值则是最高的,也是最适宜于当前试验田的种植方法,同时其对于土地资源中的土壤性质的影响也是最有利的。

综上所述,本文对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以及管理实践方法下的土地经济效益效应情况进行了具体的探究和分析,加强对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实践方法的实验并合理的分析相应的实验结果能够有效的帮助农户选择最优化的土地利用模式以及管理实践方法,有效的提高农户经济收益的同时提高农户土地资源中的土壤肥力,使土地资源始终保持在较为健康的状态中以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地利用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