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保护环境的想法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保护环境的想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保护环境的想法

篇1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法;公民;参与;权益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1-0009-0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国环境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也陆续取得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国环境法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2003年9月《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颁布,该法律C布和实施对完善我国法律系统具有里程碑意义,有效的提升公民在环境权益保护的参与度,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综合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1 《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公众参与现状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法》在公民环境权益保护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单向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规范和规定,但并没有就周围环境对评价对象的影响进行评价。相比以往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新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将规划列入到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但在一般的建设项目中,仅仅依靠单向评价制度是远远不足以解决环境矛盾问题[1]。比如,单向的环境影响评价并不适用对住宅小区的评价,甚至项目建设时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也只是集中在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就周围环境对项目影响并不在评价范围内,这就容易造成公民的环境权益在项目审批中不被重视。这也是公民环境权益不被重视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是公民环境权益参与缺乏制度保障。很多社会公众面临环境保护时,只是单纯的认为保护环境是需要国家职责进行的,讲到环境保护时,都认为是国家职责,而环境带来的环境效益也只是国家环境权益,只有极少的人意识到环境保护也事关公众个人权益。

2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民环境权益保护的措施

2.1 加强公民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权利

《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方面,主要是包括公民权益在法律中的地位、规划编制的职责和规划审批部门的职责,并且明确规定了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权利。要想保障公民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参与权,就需要利用立法方式对公民参与进行准确确定和保护。为了解决《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公民参与不足问题。首先,在我国基本大法《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益,通过法律规定公民的环境权益,促进公民参与制度的完善,并为公民环境权益奠定基础。其次,细化公民的环境权益。将公民参与遍布在整个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所有阶段,细化公民的环境权益在于保证公民的环境资源利用权、环境状况知情权等权利,明确规定公民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知情权。最后,当公民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就应该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就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权利受侵害时的救济,确定好公众参与的救济制度[2]。

2.2 建立健全公民环境的知情权制度

公民对环境的知情权是公民获取环境信息的前提条件,法律明确规定,公民有权知晓对环境资源的使用状况和环境保护的各种信息,确保公民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各项活动中。通过法律规定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过程中,通过以下几点建立起公民环境知情权制度。首先,定期进行论证会、听证会,在获得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意见和建议的同时,做好听证会或者专家意见的公开,并将这些情况附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内。其次,建立项目信息的公开制度。在开展环境保护项目之前,先要提交环保项目的计划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基本文件,对环保项目建设规模、地址以及进度等信息进行公开,确保公民第一时间知晓环境权益对自身的影响,并能做出准确判断。然后,在对项目进行审批时,将每位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者对评审报告发表意见,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在分析其可行性以后做出信息公开,保证公民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知情权。最后,对所有公开方式和公开手段进行规范规定。所采用的公开方式一定要符合环境法的具体措施规范,并且也能依据社会公众的信息采集方式进行适当调整和改变。

2.3 科学规范参与制度的可操作性

首先,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等相关文件规定,鼓励社会单位以及个人参与到环境保护评价中去。通过扩大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的主体范围,让公众认识到法律和环境保护评价间的利益关系,并且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义务和责任。对有环保兴趣的社会单位将其纳入到评价主体范围。其次,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利害关系后,就要在政府职能引导下鼓励更多社会机构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明确环境影响评价是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调整的重要机制,但由于社会机构属于非政府单位,在环境影响评价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避免环境保护影响评价的有效性,政府也可以参与到环境影响和评价工作中[3]。

2.4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事后监督

《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以后,明确环境保护的编制和审点,并将其落实到环境影响报告中,并提出环境保护的措施,提出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当环境影响评价法实践应用以后,向审批机关提交评价结果,通过规划实施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做出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对其中存在负面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并进行改进。由于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合法、合理显得极为重要,通过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事后监督,能及时发现环保政策使用不当产生的负面影响,防止对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最大程度的发挥《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史玉成.环境利益、环境权利与环境权力的分层建构――基于法益分析方法的思考[J].法商研究,2013(05):47-57.

篇2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243-01

一、新《环保法》特色

(一)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新《环保法》较之之前的《环保法》在法律责任的追究上明显要严。这主要是因为之前的环保法对造成环境污染后的处罚力度弱,所以企业宁愿被处罚也要实施环境侵权行为。新《环保法》基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在责任追究上明显有所提高。首先是在处罚金的规定上。[2]新《环保法》第59条规定,如果被罚企业不及时缴纳处罚金,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可以在处罚行为做出后的第二天后按日连续处罚,这实质是大大加重了处罚的金额。新《环保法》同时还规定对情节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应追究刑事责任,这与之前两高做出的联合解释是一致的,只是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了。对不构成刑事责任,但却是需要追究责任的,可以引入到治安拘留处罚中。除此之外,新《环保法》还规定了第三方机构的连带责任,从源头上遏制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新《环保法》中对生态保护红线的规定,是我国首次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到法律法规的规定当中。新《环保法》第29条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这样的规定无疑是适应我国的国情的,同时也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三)突破传统的环保执法

在主管机关上,原《环保法》仅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机关有监管的权力。在监管的方式也只规定了现场检察权一种。新法不仅规定了以前的两个主要监管机关有监管的权力,同时还增加了其他的监管部门,如各级政府以及各部门都有对环境保护进行监督的权力。而在监督的方式上则赋予了监管机关更多的权限。各监管部门不仅有现场检查权,同时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设施设备,环保部门可以对这些设备予以查封、扣押,对一些超标排放污染的单位还可以责令限产、停产整顿。

(四)推行环境经济政策

新法推行了环境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一是征收排污费或者环境税;二是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新法中明文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或者其他企业都应该缴纳排污费,已经缴纳了环境税的可以免除。新法中进一步提升了排污费的收费标准,同时采用阶梯式的计价方式。[3]所谓的积极的经济政策是指对一些在排污指标范围内排污的企业,如果其采取一定的措施或者手段,减少该企业的排污量,政府将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二、新《环保法》对企业的影响

(一)企业环境违法成本大大增加

新法中明显加大了企业的环境违法责任承担,所以相应的,如果企业实施了环境违法行为的话,那么其违法成本也会大大增加。这里的违法成本既包括经济成本也包括法律成本。新法实行的是“按日计罚”的政策,所以在处罚额上会比之前大很多。而对于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将会追究刑事责任。对不追究刑事责任的,而实施严重环境违法行为企业的高管以及直接责任人员是可以处理治安管理处罚的。

(二)环保合规难度进一步加大

在以前,不同的地方政府对本区域制定的排污标准是不一样的,有些甚至是可以相差很大。在新法中规定的标准相对于一些标准非常低的地方来说已经是标准提升,但是根据新法的精神可以看出,未来地方性的标准中应该是要高于新法的标准的,所以对于原先标准较低的区域的企业面临着新一轮的达标压力。[4]

(三)环保对企业发展经营的约束力越来越大

新《环保法》首次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纳入了法律体系范围内,所以需要相关部门和企业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因此,企业在进行生产与排污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因为如果企业未批先建或者超标排污的话,将会面临高额的经济处罚,甚至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对于企业的高管人员以及直接责任人员也有可能承担治安管理拘留处罚。

(四)企业社会形象与环保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新法中同时还规定了企业应该定期不定期的进行有关环境保护、排污量方面的信息披露,所以企业的环保状况就完全的至少是大部分的暴露在了阳光底下。人民群众可以根据企业提供的信息知道企业的环保状况。[5]结合我国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诉法》,符合一定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代表权益遭到侵害的民众提起公益诉讼,那就意味着企业的环保情况与企业的社会形象息息相关,甚至有可能关系到企业是否可以避免一场诉讼。

(五)经济政策对环保工作的影响加大

我国环境保护经济政策是从两个方向来实现节约减排的目标的。对于超标排放的企业与管理人员还有个人要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而对于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是可以归罪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也可以进行治安管理拘留处罚。这是一种约束的举措。同时经济政策还从激励的角度,鼓励企业从多角度进行节约减排目标的实现,对于一些在标准范围内排污,同时又积极的采取减少污染物排放措施的企业,政府将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以鼓励企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三、企业应对新《环保法》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落实责任

新《环保法》将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乃至是生存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应该得到广大企业,尤其是排污量大的企业的深度重视。所以企业应该组织专门的培训,让企业的高管人员,可以的话全企业所有的人员学习新《环保法》,深刻的了解、领悟新《环保法》的精神,将环保精神融入到每一个人尤其是企业高管人员的脑中。这样在制定发展计划,实施项目以及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就会把环保纳入到重要的考虑因素当中。

(二)深入推行清洁生产,提高本质环保水平

仅仅靠污染后的治理是很难解决目前以及将来可能面对的环保问题的,尤其是对企业而言,因为政府将治理的主体归结为企业。所以企业要想更好地解决环保问题,就应该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从源头上遏制污染的产生,这样就不需要后期的治理。[6]

(三)优化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

很多企业的环保设施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些企业从来都不会对环保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因为根本就不会用,只是用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这样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是对于一项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本文建议,企业应研究如何提高环保设施的利用率以及完好率,充分发挥环保设施的功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与治理。

(四)推行环境会计理念

篇3

关键词:低碳农业;东川区;生态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S2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018-2

1 低碳经济与低碳农业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碳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农业是指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它是低碳经济的主要产业形态之一,主要包括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绿色、有机农业等形式。

2 东川区低碳农业发展现状

多年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东川的生态农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推广,逐渐形成了“农——林——牧——渔”,“猪——沼——果(鱼)”等示范模式,并在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 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

无公害、绿色食品推广取得成效,至2011年年底,完成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3.52万亩,认证了186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绿色食品基地;一个无公害农产品及两个绿色产品通过认证;2011年全区抽查蔬菜样品1200个,合格率100%;水产品样品3个,合格率100%;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2.2 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至2011年年底,全区户用沼气池保有量共计20655户(池型主要是6立方米的“曲流布料”A型池,每口沼气池年平均产气量为438立方米以上),养殖小区沼气工程3处,总容积达12万立方米,年可处理畜禽粪便12万吨,年产沼气904万立方米,年减少薪炭柴消耗4.13万吨,相当于替代0.65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0.4万吨;2011年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200套,相当于节约标煤64.8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12吨;2010年,全区农作物秸秆生产量35.18万吨,利用量(包括燃烧、饲料、堆肥等)5.28万吨;沼气新能源的开发使山绿了起来、水土流失减缓,还改变了农村传统的烧柴方式,使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2.3 农业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变

从经营体制机制上看,农业产业化、组织化、集约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区已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2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截止2011年底,全区共成立合作社111个,成员843人,为带动本区域发挥自然优势,做强做大农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土地流转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面积8514亩,占耕地面积的5%。

2.4 农业技术推广进一步加强

通过各种方式举办培训班208期13124人次,完成高产创建10.222万亩,抗旱节水节肥推广8.16万亩,马铃薯良繁基地建设2500亩;重点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2011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核心示范推广技术3万亩,辐射带动全区测土配方施肥18万亩;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全面推进,2011年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138.2万亩次,防治面积187.65万亩次,挽回损失48855吨。由于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并且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保护了生态环境.

2.5 开展生态村建设的成功典型

在阿旺镇双龙村、乌龙镇坝塘村、铜都镇野牛村等地进行三改三建相配套(改厕、改厩、改灶、建水池、建青贮氨化池、建经济林和生态林),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最终实现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八个一”模式生态户,通过生态村(户)的建设,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3 发展低碳农业对东川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农业用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因此,发展低碳农业已是刻不容缓,如果能很好地发展低碳农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那么这一领域几乎能够达到碳中和状态,还会带来生物多样性以及其他生态环境方面的益处,从而为东川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一定的贡献。

3.1 发展低碳农业可减少有害投入品,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部门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而使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可降低农产品的残毒,能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和土壤退化,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消耗的化石燃料,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东川区的可持续发展十分有利。

3.2 发展低碳农业可充分利用立体种养的循环模式,推行无公害化生产

立体种养的生态养殖模式可初步形成牧沼果、牧沼菜、牧沼粮及牧沼渔等种养循环模式格局,既净化了环境,又获取清洁能源,还增加了农民收益;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推行了农牧业的无害化生产。

3.3 发展低碳农业可推广节水模式,提高有限水资源利用率

针对东川旱季较长的特点,在旱地作物上推广节水节肥技术,较大限度地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率。

3.4 发展低碳农业,可推进绿色农业“三品”基地模式

“三品”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三种农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发展绿色农业对东川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引领农民增收,防止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3.5 发展低碳农业,可推进清洁能源模式

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主要是利用农村丰富的可再生能耗资源发展清洁能源,目前主要有:沼气及沼液沼渣利用、太阳能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形式,通过开展综合利用,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既减少了化石燃料(煤)的使用量,又减少了二氧化碳(硫)的排放量,不仅变废物为宝物,还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从而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高度和谐统一。

4 发展低碳农业加强东川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4.1 坚持实施“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

建议加强环保立法、运用法律手段,强化对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加强对东川区生态环境的监控,建立促进资源整合、强化污染综合防治宏观统筹机制,减少对东川区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4.2 开展好绿色屏障建设,加强林、草业生态体系

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积极建设沿江、沿路生态保护带。加强植树造林、积极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加快建设核桃、甜杏等经济林。在生态比较脆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和森林公园等地区实行封山育林,禁伐天然阔叶林。重点开展天然草地改良、人工种草、草田轮作等建设,保护好生态环境。

4.3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促进农业综合开发

本着灌溉一片,开发一片,发展一片,先易后难,层层推进的原则,农田基本建设应重点放在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和提高水利化程度上。海拔高的坡地要重点建设蓄水池、水塘、水库、引水渠和微型水窖等水利设施以蓄积和充分利用天然降水;离江河近的平缓谷地可以采用滴灌方式;同时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提高科技含量。

4.4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循环农业

建议一要大力推行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利用粪肥、堆肥、秸秆等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生产力。利用生物防治法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特别是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量,建立绿色、有机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和基地,为人们提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二是充分利用农副业剩余物。包括用作饲料、肥料、菌类基料、工业原料等,还可以热解气化成可燃气体,充作燃料;三是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这既能解决农村的能源供应又可以减少农作物和蔬菜生长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4.5 实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建议除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和农家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施用量等大田防污措施外,农村环境治理的重点是畜禽水产养殖中粪便与污水的治理。要合理布局畜禽水产禁养区和集中养殖区,加大畜禽养殖场改造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强污水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此外,还应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加强农膜、地膜回收利用,推广使用可降解材料。

4.6 实施区域产业循环模式

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池,大力推广“猪(牛)——沼——果(粮、鱼、菜)”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重点开发特种水产、特色果业、无公害蔬菜等一批具地方特色的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实现区域农产品无公害化生产。

参考文献

[1] 王昀.低碳农业经济略论[J].中国农业信息,2008,8:12-15.

[2]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资环处.低碳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农业行动,2010-2-26.

[3] 周宏春.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重心.中国传动网.

[4] 王灿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经济发展.2009-9-29.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育;环境教育;融入

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因而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浪费大量自然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纷纷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也以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各国逐步形成共识,积极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以环境教育作为保护与改善环境的关键性举措。高中生物教育也亟待有效纳入环境教育,因而必须在将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及相关内容融入到高中课程中,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环境教育融入高中生物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高中生物课程的要求

高中生肩负着保护和维护环境的重要责任,但是,如今高中生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对保护环境的兴趣不高。所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在高中生物课程的教育下,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科学的精神态度,积极强化创新思想,提高自身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正确理解科学的内涵,掌握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有准确的把握,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观。

(二)有利于素质教育

培养素质教育,能促使人们的道德水平、知识水平、身心素质等都得到提升,素质教育是一门基础性教育。素质教育贯穿在初级教育到中级教育的整个过程的始终。特别是高中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具有至关重的作用,而高中阶段属于一个过渡阶段。环境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融入环境知识,树立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知识与技能,基于正确的思想观念展开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水平,而环境教育旨在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充分体现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在高中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因此,在高中生物教育中纳入环境教育也十分关键,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融入环境教育有利于推动发展素质教育。

二、高中生物教育中融入环境教育的方法

(一)课堂讲授法

课堂讲授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在这一阵地中能将概念、原理、知识与技能传递给学生。适当将环境教育融入到课堂中,能促使学生对环境教育理论部分的概念有个整体的了解。例如,简述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列举各个生态系统;阐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解释生态系统有效的自我调控能力。比如,一条河流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有万万千千的生命存在在这个系统内部。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实际上就是一个最简单的生物链,如果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则会导致其中一个物种灭绝,进而导致其余两类物种的彻底消失。河流自身有净化的功能,污染程度较轻,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其自身能完成清洁净化,然而这个污染必须掌握一定的度,若污染过度,则会严重削弱其自净系统的功能,河流不可能再恢复到以前,会严重污染河流中的生物和植物,人们食用的水产食品也会出现问题,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命。

(二)生物实验法

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能积极地进行举一反三,基于学习继续良好地运用,因此,在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和了解生物知识和环境知识的基础上,使其了解生物知识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并积极思考,运用已学知识使自己想法成为现实。此时,教师可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动手实践,指导学生到生物实验室验证自己的想法,经过试验让学生正确掌握学习方法。例如,在对“光合作用”这一内容进行学习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经过亲身实践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先将绿叶撕成碎片,接着添加石英砂、无水乙醇、碳酸钙等物质,再对其进行研磨,获得最后的提取物,接着继续做光谱实验,经过实验现象验证绿叶组成成分与比例和课本所述相同。在此期间,能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机理:光能经过绿叶中的哪些转换,绿叶吸收何物最终形成何物。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人们的生活受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思考,并思考当前严重的大气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三)生活实践法

教育效果的成功不但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教育,而且必须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进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认识周边的环境,接着结合理论知识深入了解生物学科的内涵,帮助其将来进一步学习生物知识。比如,高中生物中学习“基因工程的应用”这一知识热菔保教师先使学生了解该工程时当前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的兴趣,积极搜集与了解有关信息,进一步对这一工程的利弊进行探究,最后总结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如果个别同学有心,则可以深入到农民群众中,了解杂交水稻与转基因水稻的异同点,转基因水稻产生的初衷是为了防御害虫,还未能达到良好的长效结果,导致后期应用农药来防治害虫更甚。因而使学生对转基因技术的不足有更深的了解,充分意识到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性,人类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在保证对自然不产生危害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的需求。生物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习环境知识与理论知识,以此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考视角,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育中融入环境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环保观念,还能贯彻落实我国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方针。所以,在高中生物教育中积极融入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并具有战略性意义,是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并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丹.高中生物实施环境教育的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11.

篇5

一、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因,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感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地去探索,为了使学生对口语交际能自觉自愿参与,应该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的直觉思维有新的发展,激发起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从而培养口语交际的意识。例如,在讨论“怎样保护环境”前,我就在前面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穿插引出环境保护这个话题来,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再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材料,调查本地区的环境状况以及自己所在学校的环境状况,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由于在布置课外作业时有明确的要求,学生在课外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的材料也十分详细。当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想法或保护环境的打算时,学生都纷纷举手、畅所欲言。他们从怎样进行污水处理、杜绝乱砍滥伐、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方面,尤其是对保护自己周围的环境,他们都提出了许许多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案来,并且都表示要做环境保护的小卫士,为自己的生存环境更好、生活质量更高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这样,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大家在语文的学习中学会了做人,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在大家的踊跃发言中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口语交际要选准话题

选准话题是上好口语交际课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只有选准了话题,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才会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俗话说:“黄沙如海找不到两粒完全相同的沙子,绿叶如林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水平各不相同,有些话题虽然有话可说,但是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全班学生交流不起来,达不到双向互动的目的。在跟学生交流时发现他们对“浪费别人时间”“不尊敬师长”“不爱护公共财物”等现象感受比较深刻。于是,当我提出了“不能令人容忍的……”这一话题时,他们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见的不良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积极地参与交流,他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既锻炼了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要为口语交际创设一定的情境

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使口语交际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口语交际课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不同的交流氛围。比如,针对生活实际组织学生举行辩论会——“小学生要不要买零食”,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面对面地坐着,创设出一种辩论会的气氛,让学生自己组织、主持,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使所有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造成一种竞争的气氛,有利于相互促进,最后再让大家评议,谁的态度最积极,谁的论据最有说服力,谁应对最迅速、谁表达最清楚,哪些人又最能发现对方的问题、反驳最有力。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口语交际舞台,每个学生既要问又要答,既动口又动脑,使交际活动生动活泼。

四、教师要加强对口语交际的引导

口语交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它决定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但也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任自流,让学生随便怎样说就怎样说,如不注意引导或者引导不当,有时不但达不到活动的目的,甚至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讲究科学性,让学生在参与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如讨论“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时,因为这是多数学生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人人参与讨论发言,大家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他们从各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教师就可以从中加以引导:每个人为什么过生日?怎样过生日才有意义?要学生自己动脑筋想一想。通过交流,大家谈出了自己的想法,做出了明确的判断,从而得出了请同学吃饭是一种过生日的方法,但是也不是唯一最佳的选择,过生日的方法还有许多,只要突出了这一意义又不铺张浪费就好。教师作为一名参与者和学生平等地对话,但同时又以引导者的身份在不知不觉中调控交流过程,把握交流的走向,而活动后的总结指导,也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要利用口语交际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

篇6

关键词:园林; 景观设计;植物造景

植物造景是指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植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的古典园林中,植物景观多半是规则式。规则式的植物景观具有庄严、肃穆的气氛,常给人以雄伟的气魄感。另一种则是自然式的植物景观。模拟自然界森林、草原、草甸、沼泽等景观及农村田园风光,结合地形、水体、道路来组织植物景观。体现植物自然的个体美及群体美,从宏观的季相变化到枝、叶、花、果、刺等细致的欣赏。自然式的植物景观容易体现宁静、深邃、活泼的气氛。随着各学科及经济飞速地发展,人们艺术修养不断提高,人们向往自然,追求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植物美。于是,在植物造景中提倡自然美,创造自然的植物景观已成为新的潮流。

1 植物造景含义

所谓的植物造景就是运用乔木、灌木及藤本植物以艺术的手法创造出相应的景观,以发挥植物形态、色彩、线条的美感,同时也包括将植物修剪成某种图案或是形态以创造美感。在对植物景观进行布局的时候,应该将植物景观和硬质景观的线条、外形及体量协调在一起。在对植物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不仅考虑景观的科学性,还要考虑景观的艺术性,同时也要将人的需求考虑进去。

2 植物造景原则

2.1 以自然为主原则。

设计师在对植物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以尊重、保护自然为前提,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汲取自然中的精华,将自己的想法与自然中的景物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2.2 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是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的国家,特别是树的种类比较多。但是由于我国地理差异,设计者在选择树种的时候最好选用以乡土为主的树种。在选用乡村树种的时候,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及地理条件进行合理的选择。同时也应该引进外来的观赏树种,在选用的时候,必须注意其实无公害、适合当地环境的高品质的观赏树种,以丰富园林景观物种的多样性。

2.3 协调与对比的原则。

在植物景观中,协调和对比原则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在园林景观中,协调和对比显得尤为突出。这里的协调就是将不同的事物和对象联系在一起之后形成完美的统一的境界。主要表现在园林中相互协调的对象,是将对象的色彩、线条、比例、虚实、光暗进行协调。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植物景观必须与园林景观相互协调,要有共性或是相同的属性。

2.4 自然与人文结合原则。

园林景观是为满足人们观赏需求建设的,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在闲暇的时候,渴望在自然中得到放松。因此,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将植物景观考虑到其中,并对与植物景观有关的土壤、气候、降雨等自然条件和人的需求进行分析,并用科学合理的艺术手法将不同的矛盾统一在整体规划之中,形成能满足人们需求的理想景观环境,以便更好的满足人们对自然景观的需求。

3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布置及作用

3.1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布置。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布置一般采用的是自然式,但是在局部地方,尤其是在建筑物或是主干道两旁采用的则是规则式。园林植物以孤植、对植、列植、丛植和群植等方法进行布局的。采用孤植方法能够更好的体现树木个体美,孤植一般用在园林空间的主景上,要求其色彩必须鲜明、姿态必须优美、体态应略大、寿命必须长等特色。在对普通树木进行布置的时候,在原有树木的基础上,在周围应该适当的布置其他种类的树木,并保证观赏树木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在对物种比较名贵的树木进行布置的时候,周围不能栽种乔木和灌木,以保证珍稀树木的独特性。在布置对孤植树木有保护作用树木的时候,其必须是冠宽、树密、叶大,没有病虫害,并保证其是圆形、伞形的树冠为好。在园门、建筑物、广场及桥头的两旁最好布置数量相等的树木;在自然式种植中,对树木的整齐性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只要是形态保持均衡即可。这里的布置数量主要是以对植为主,这种方法在道路两旁、街道及规则式的广场周围比较常用。这种布置方式在园林景观中可以将其当作树屏,一般情况下,是由3种不同的树种组成的,在园林景观中,这种植物景观布局是比较常见的。

3.2 园林景观中植物配景作用。

园林景观中植物配景不仅有美化环境、改善环境、防护的功能,还有休闲功能。园林景观在与植物进行配置的过程中,是利用不同园林植物的多特有的姿态进行配置的,其不仅能表现出植物的形态美、颜色美,还能表现出装饰美。园林景观中的植物配置是为了满足人们视觉、与感官冲击力所设计的,将植物作为园林景观的山水的点缀,不仅能增加园林的层次变化,同时也能构建一幅人们向往的自然图卷,同时也能为城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园林植物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能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为人们提供一个清新的环境;同时也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园林植物造景不仅能为人们提供可观赏的景观,也能满足人们避暑纳凉的需求,使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此外,对园林植物进行合理配置,不仅对保护环境有重要作用,对预防各种自然灾害也有一定的作用。

4 结语

园林景观中的植物造景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改善人们居住的环境,也能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同时也能为人们提供游览和观赏的艺术空间。此外,园林景观中的植物还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保护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功能。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初中学生

每一个班级都有其特有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一种力量,它就像风一样,虽然用眼睛无法看到,但它却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班级文化不但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制约着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同时也让班级更具有凝聚力,激发学生对班级建设的热情,让学生都能参与进班级建设中来。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班级中的资源,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让班级文化更好地发挥育人的作用。

一、利用小组配合完成班级文化墙建设,以此彰显班级文化

教室中的每一处闲置地方都能成为建设班级文化的场所,然而最为理想的地方则是教师后面的班级文化墙,能否合理利用这片教室的空白之处,是判断班级文化建设是否完善的决定所在。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将文化墙的工作做好,既要让班级文化得到彰显,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文化墙能感受到班级文化,体会出班级精神,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让学生能以更为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班级文化墙的建设工作量较大,学生难以独立完成,且每周都需要对文化墙的内容进行更新。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科学分配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参加一次文化墙的建设。小组中给予每个人不同的责任,搜索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负责文化墙的材料来源。这些材料可以是一些报刊中的优质作品或者是感人事迹,也可以是一些心灵鸡汤,滋润学生内心。总而言之,材料必须健康积极,要能充分体现班级精神,让学生通过文化墙能有更深的人生感悟。设计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负责文化墙的排版,让文化墙的版面设计更为合理和美观,从而使学生在欣赏文化墙时不至于感到杂乱无章。字迹漂亮的学生则可以负责写字工作,将其他学生寻觅而来的内容进行抄写,让学生在欣赏文化墙时能有赏心悦目的感受。每一个小组都应当具备这三类学生,共同将班级文化墙建设好。

二、每周设定不同的文化墙主题,让班级文化建设得更为丰富

班级中文化墙的建设若是没有主题,观看起来会让人产生凌乱感。在创办文化墙时,没有主题也会让小组选材时没有方向感,不知道该使用什么方面的材料来实现对文化墙的填充。因此,教师应每周为班级文化墙设定不同的主题,让文化墙的内容有中心可以围绕,学生小组在查找资料时也能有更强的目的性。例如,在植树节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等作为文化墙的主题。学生可以在文化墙最显眼的地方写植树节的来源、植树造林的意义等来凸显文化墙主题,再将此作为主干信息添加一些为植树造林、保护生态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物事迹,列举一些因乱砍滥伐而对人类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后,在文化墙中添加一些小组成员对保护生态、爱护环境、植树造林等方面的想法,指出身边常见的一些非环保现象,让班上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环保袋的重要性,呼吁班级中的学生都投身于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来。至此,一次主题明确的文化墙的设计便从小组成员合作中诞生,班级中每一位学生受这一环保班级文化所熏陶,提升了整个班级成员的环保意识。

班级文化对初中生学习与发展的影响虽然悄无声息,但时刻存在。教师应充分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利用好班级文化墙,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每周都建立不同的班级主流文化,让学生在各式各样的文化中实现自我的成长。

参考文献:

篇8

    总部设在德国的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庞大、最权威的国际有机农业组织。作为这个机构的专家,周泽江认为,如何辨别有机食品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事实上,老百姓吃有机食品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有机农业不是回归老一套

    有机农业生产,首先要求不用农药、化肥和转基因技术。

    相反,现代农业使用农药、化肥,使用不当会对土壤造成个方面的负面影响。氮肥是环境中亚硝酸盐的主要来源之一,亚硝酸盐有致癌风险,因此首先受害的是使用化肥的农民,“吃有机食品,不光是为消费者自己的健康,也是为农民的健康做贡献。”周泽江说,农民在打农药的时候受伤害最大,农药会通过皮肤、呼吸系统、眼睛或其他暴露部位进入人体,而蔬菜等食品到消费者嘴里的时候,其农药的含量其实远比施用农药的农民所接触到的要少得多。

    有机食品还和土地、水和空气的健康有密切关系,“这是一个系统,生产农药、化肥等化学品需要消耗大量石油、煤等不可再生资源,也会造成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所以有机食品所带来的是一个大健康的概念。”周泽江强调,有机农业并不是简单地回归老祖宗的耕作方式。老祖宗刀耕火种的方式早就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合理的传统农作加上创新思维以及现代技术,比如有机农业可以用滴灌、性诱剂、杀虫灯、防虫网、天敌等现代技术,也可以使用多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等等。

    食品安全不是最初出发点

    通常人们选择有机食品,最直接的原因是追求食品安全。周泽江说,有机食品在食品安全中其实只应该起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在我国却被很多人看成了“雪中送炭”,似乎只有有机食品可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而事实上当初有机农业的发起并不是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而是为了保护生态和环境,是对现代农业中出现的种种弊病的一种反思。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大力开展生态农业的研究和推广,有5个生态农业成绩显着的村获得了联合国环境署的全球环境保护500佳称号。“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有机农业概念传入中国。1994年,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成立国家环保总局有机农食品发展中心,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有机认证机构。”

    周泽江介绍,与外国一样,我国有机农业的起步和发展,最初也是为了保护环境。但后来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凸显,大家就想当然地把它拿来当作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万灵妙药”。

    “很多人过分强调有机食品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事实上,有机农业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不到百分之一,如果要依靠这百分之一来保证我国的食品安全,那谁都知道是做不到的。”周泽江说,其实安全的食品很多,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只不过因为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是允许在一定条件下有限制地使用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而有机农业则禁止使用这些物质,因此监督的尺度比较清楚,反而要比其他安全食品容易评估和监管,因此受到了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更多关注。

    吃也要对环境和生态负责

    有机食品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三个不允许”,不允许有农药、化肥和转基因。但让周泽江感叹的是“很少有人还会继续说不允许水土流失,不允许破坏生物多样性等”。据周泽江观察,在有机农业发展成熟的国家,很多消费者认为购买有机食品是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贡献,也是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农民的健康负责。

    周泽江认为,最佳的状态是让做有机农业和消费有机食品成为人们保护环境和健康的自觉行动,企业不是因为要追求高利润才去做有机农业,消费者也不仅仅是为了关注自己的健康才去消费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的真与假

    “假有机”的问题,不仅中国有,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也都有过,最近也还有发生,但这些国家对这类事件的惩罚手段很严厉。造假者不仅会被罚款,还要面临坐牢的风险,但我们国家还没听说过谁因为“假有机”而坐牢,恐怕现在也还没有如此“严”打的基础。

    周泽江指出,必须群众监督和政府监管双管齐下,才能保证有机食品的真实性。“如果只是出事了才去打,或者想依靠不断提高标准来控制,这样不仅把坏的打下去了,往往也会把好的也打下去。”周泽江说,据他所见,绝大多数做有机农业的人是在认真地做,但像考试一样,有人得60分,刚刚及格;而有人则得到90分以上,做得非常好。及格的也是真的,只是真的里面有水平高低之分。我们现在的目标应该是挡住不及格的,监督和帮助及格但分数低的,鼓励、表彰和推广得分高的。

    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有一些人确实是在按照有机的标准种植,但他们不一定都申请有机认证,目前比较成熟的模式有“社区支持农业”(CSA)和“参与式保障体系”(PGS),这些都是建立在互相信任基础上的有机农业,“这种种植基地一般都在城市郊区,消费者可以不定期轮流去参观和监督,同时也可以参加基地的生产劳动,消费者承诺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产品。在这种体系里,生产者与消费者是真正的朋友,这种做法是很值得提倡的。”当然,如果是远距离的供应,例如要把云南的有机核桃卖到北京,新疆的有机葡萄干卖到广东,在一般情况下还是需要通过有机认证的。周泽江说,目前国内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简称“认监委”)批准和认可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有23家。

    要做有机,先别想发财

    认监委最近建立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备案管理系统,从今年7月1日后进入市场的有机产品都必须带有一品一码(17位有机码)的有机产品认证标志,消费者可以登录国家认监委的官方网站,根据有机码查询到相关产品的详细信息;知道这个产品是哪个企业生产的,哪家机构认证的,有机认证的证书号,甚至包装规格是多少克等。“中国的有机产品追溯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周泽江认为,这个追溯体系建立后,没有经过认证的企业想造假就很难了,因为造假很容易被识破,而且每个消费者都可以监督,这样一来,造假的成本会很高。“我常常提醒准备做有机农业的人,最好不要抱着发大财的想法进入这个领域。有机种植一开始一般都会减产,只有当生产基地的生态系统达到基本平衡后,产量才会逐步提高,最终甚至能超过现代农业的产量。但目前还没收回成本的有机生产企业还多的是。没有环保、生态理念,没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实际上是不适合从事有机事业的。”

    有的消费者抱怨有机食品价格高,周泽江认为:“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和条件下,如果有机食品的价格和非有机食品价格一样,我反倒会怀疑它是不是有机的。通常有机食品比普通食品价格高50%,甚至高两三倍都是正常的,但如果要高出十倍、二十倍,那就有点离谱了!”

    【环境百科】

    无公害农产品

    2001年,我国农业部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从2003年开始实施认证。

    无公害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限品种、限时间地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兽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它必须符合最起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过比绿色食品标准要宽。

    无公害农产品是保证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需要,是最基本的市场准入条件,普通食品都应达到这一要求。

    绿色食品

    1990年5月,中国农业部正式规定了绿色食品的名称、标准及标志。

    绿色食品的要求比无公害农产品更高,但比有机食品低。除了要求食品安全,还注重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提倡减少化肥、农药,多使用有机肥。

    农业部规定“绿色食品”的三个标准:1.产品的原料产地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2.原料作物的生长过程及水、肥料、土壤条件必须符合无公害控制标准。3.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包装、储运过程,应符合国家食品卫生的要求,最终产品检测合格,才能认定为“绿色食品”。

    发达国家没有绿色食品的概念,这是一个根据中国国情提出的概念。它与国际上的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比较接近。

    有机农业

    自今年7月1日起,国家认监委编制并的新版《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开始正式实施。该标准是这么给“有机农业”下定义的:

    遵照特定的农业生产原则,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按照《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生产、加工、销售的供人类消费、动物食用的产品,就是有机产品。

    不过,在全球范围内,“有机农业”还没有统一定义。

    有机食品和有机产品

    有机食品的标准比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要求更高,包括有机农业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有机产品除了涵盖有机食品外,还包括纺织品、林产品、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

    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有机食品”的正式诞生。

篇9

如果你有件事情很想去做或者有一个目标很想实现,只要它是符合原则的,正确的,那就勇敢去做吧。不管别人的冷言冷语,不管失败或成功与否,不管你为此会牺牲很多,坚持着自己的道路胆率地走下去,这就是你所要做的!

温暖的冬天

我有一个同学,无论天气多么寒冷,他一年四季都穿着夏季的校服,潇潇洒洒。我很羡慕他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同时也很想向他学习,一年四季都只穿一件衣服。因为这样就不需要买那昂贵厚重的棉袄羽绒服这样既可以省钱,走起路来也很轻巧,还有可以增强体质,锻练人顽强的意志,激发潜能。于是我说做就做,脱去那厚重的冬季校服。冬天,学校特别寒冷,因为学校附近被湖河包围着,而且里面还有一个人工湖。晚上,尤其寒冷,我经过湖旁,被一阵阵猛烈的湖风吹来。我觉得身上很冷,冷得我瑟瑟发抖,身体缩成一团,脚在颤抖,面部上的肌肉不断跳动着,牙齿都快要咬到嘴上的肉。我俯着背快速地走动着,忍着寒冷。许多人都劝我多穿一件衣服,要不然会冷坏的。我觉得并不需要。我的舅舅非常生气,愤怒骂到我:“就算你再强壮,冬天也不该只穿一件衣服呀!这不符合时令,别人会将你当成疯子看的”我说到:“别人想怎样看就怎样看,我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用不着理别人的看法。”有一次,我冷得额头发热。如果再这样下去,我很可能会发烧的。我要多穿一件衣服吗?不,我还应继续坚持下去,就算生病了。只有在一次次生病的煎熬,我才能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强壮。可能由于我意志的原因,一段时间过后,我额头突然不热了。就这样一天一天坚持下去,我非常适应了这严寒的天气,发觉冬天原来是那么温暖。可我觉得我做得还不够。于是我决定以后的每一天都要用冷水冲凉。因为用冷水冲凉可以节省很多能源,这对保护环境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说做就做,我打着一桶冷水来洗澡。我将手伸到那水中,水很像冰一样,快要把我冻住了,手似乎伸不出来。这么冷受得了吗?是否要将水调得温暖一些吗?不,不需要,我强忍着熬过去。首先我将水淋到身上最能抗寒的部位,再到最怕冷的部位,水从少量到多量。起初,我冷得全身的肌肉都在发抖,不过渐渐地我感觉这水并不寒冷,冲起来还感到很舒服。的确,在困难面前有时候我们感到很车而退缩,可只要你认真去做,你就会发觉其实困难也不过如此,你会慢慢地爱上并享受着它,体会到那前所未有的乐趣。

卖菜

我家距离田野很近,在那里我们有一块田地。家里人在那里种着菜,是用来给自己吃的,而不是拿来卖的。我自己还有很少零用钱可以花,我很想有一笔钱,可我不想向爸爸妈妈要。因为最近在学校交了很多费用,家里本来就贫穷,爸爸妈妈挣钱又不容易。于是我想来想去决定将田里的一些菜拿去市场卖掉来抽取一些钱,便和爹妈商量了下,他们同意了。想着很容易,可做起来却很难。为了能够更好地卖掉菜,需要选择在一个人多的时候,就是早上。因为我要很早起订去割菜。冬天很冷,躲在被窝里,要想起床并不是想做就能做得到。因为另外的一个自己会对你说:“多睡下吧,很暖和的。”我克服这个脆弱的自己,起着床,洗漱完毕,准备好刀子,簸箕,灯筒,然后我骑着自行车到田地里去。冬天早晨6点半都还很黑,好像夏天早晨的5点多。在黑暗下,我打开灯筒,靠着微弱的灯光把一颗一颗菜割好。然后用簸箕将菜装好,放到自行车上,很沉很沉。我吃力地骑着,再加上风很大,并且是逆风,骑起来更加费力了。但由于我很想做好这件事,我很快将车踩到附近的一个市场。来到那里,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不好感觉。这里会遇见很多熟人,碰到了会很丢人的。还有被陌生人看到一个这样的孩子在这里卖菜,他们会怎么样想?他们一定会指指点点的,那种眼光真是无法想象。我还是走了算吧,不我不能前功尽弃。我那么辛苦去割菜,如果我不把它卖掉,我的这些功夫不就是白费了吗?卖就卖吧,有什么好尴尬的,这还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啊!于是我将菜放到地上。我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给它撒水,因为我不想买者买到不够称的菜。为了能够迅速将菜解决掉,我想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我决定不用称称菜,他们想卖多少斤就自己估量着拿。因为我不仅要卖出菜,更要卖出“信任”与“友善”。在这样的做法下,我很快将菜卖掉了,得到了一笔靠着自己劳动挣来的钱。这些钱每一张看起来都是那么好看的,很想让人有一种抱着它睡觉的感觉,不舍得花。不过我还是拿着这些钱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因为那样我会得到更多的“钱”。

篇10

关键词:园艺景观 维护 养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对于自身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但是在现代城市中,人口膨胀,建筑楼群密集,城市下垫面的改变导致“热岛效应”的产生并不断加剧,因此人们对绿色空间更加向往。园艺景观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维系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而园艺植物的大量应用,是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根本措施之一。和谐、科学地营造园艺植物景观,做好城市园艺景观绿化建设,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1]。

1.园艺景观养护工作的重要性

把虚无的想法转化成真实存在的景观,把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施工就是园艺绿化的施工过程,但是,要把虚无的想象完全的变大出来存在很大的难度,而且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又无法全面的沟通,所以,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深刻领会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才能尽可能的造就现实的园艺产品。

建成园艺后,养护工作必须要得到重视,如果养护不到位,植物就会出现枯萎死亡的情况,这样就使绿化工作失去了意义,更没有景观可言。要想园艺绿化工程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出了保证施工过程没有问题外,还要对园艺养护和管理工作始终重视。因为园艺绿化工程的主体材料是有生命的植物,而是生命就需要水和养料的滋养,否则就会枯萎死亡,所以园艺绿化的关键就是对植物的养护和管理。养护和管理工作要受到必要的重视,这样才能真实体现出绿化的效果,而且能使效果保持,,而且还降低了工程成本,使有限的植物材料资源得以充分利用[2]。

园艺绿化养护贯穿整个工程,但在工程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工作都结束了,养护工作不管是在工程进行中还是在工程结束后,都一直进行着,不能中断,植物得到了合理的养护,才能茁壮成长,真实的体现出绿化的成果和效果,这是植物生态价值、景观价值、人文价值的共同体现,只有这样,园艺绿化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园艺景观维护与养护要点

2.1园艺树木的养护

2.1.1 修剪

成年大树及时锯掉不规则的树枝,灌木要求整齐有形,可修剪成圆形、方形、扇形、抽象图案等,乔木要求枝干笔直挺拔,不管是乔木灌木要及时清理残花废果,以免消耗养分。

2.1.2 灌溉

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主要依据从土壤中吸收的,而在土壤中含水量不足或地表水分消耗过大的情况下,必须采取灌溉的方式。不同的植物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有些抗旱类的植物对水分的要求极小,不需要经常灌溉,而某些植物则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就必须经常性的进行灌溉工作,灌溉是园艺施工中植物养护的基本要求。当前生产中常用的灌水方法是树木定植以后,一般乔木需要连续灌水 3~5 年,灌木最少 5 年,每次每株的最低灌水量 - 乔木不得少于 90,灌木不得少于 60。

2.1.3 施肥

施肥须等植物根系损伤恢复并开始生长后才能进行。树木成活进入正常生长状况后,由于园艺中各块地的土壤成分不同,以及各种植物对于肥料的需求也不相同,所以在植物养护工作时,要进行适当、合理的施肥工作。肥料是保证植物快速生长的必要条件,如果施肥不当,有可能导致植物的叶片发黄、成长缓慢,甚至死亡现象,施肥工作应在多日未雨,土壤干燥、并经松土除草后进行。施肥是园艺施工中植物养护的必要保证。

2.2花卉的养护

2.2.1温度对花卉的影响

温度是花卉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各种花卉的生长发育和休眠都要求一定的温度;不同种类花卉因原产地的气候不同,对温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如果超过最高温度或低于最低温度的界限,花卉的正常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损害,甚至死亡。常见花卉在3℃一40℃的温区范围内都能生长,在此界限范围内,若温度升高,生育速度相应加快;进入适宜温区范围后,生育速度接近最快,生理活动进行也最旺盛,此后温度继续上升,生育速度反又减慢下来,直到生育停止或进入休眠状态。同一种花卉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也不一样。

种子发芽时:对温度要求不高,但对于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培育健壮的幼苗,通常在播种后保持较高的土壤温度。幼苗出土后:温度宜略低一些,以防徒长。植株进入营养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促进营养生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开花结实阶段:多数花卉不需要高温,温度略低一些,有利于繁殖生长。温度对花卉的影响极为复杂,甚至同一植株上的不同器官,对能适宜的温度也不一致。

2.2.2光照对花卉的影响

(l)不同种类的花卉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在栽培实践中要根据花卉对光照的不同要求,对花卉进行栽培。

(2)同一种花卉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光照要求也不一样,从幼苗到成熟开花需光量增加,有些花卉对光照的要求随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夏季的时候需要适当遮阴,而在冬季的时候又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生长发育良好。合理地利用光照条件和巧妙地调节光照,是花卉栽培的重要技艺,在光照达到花卉生理需要的同时,适时适度调节光照,可以使花卉保持清新鲜艳。

2.2.3水分对花卉的影响

盆花浇水原则:花谚说:“活不活在于水,长不长在于肥。”浇水是养花成功的关键。“见千见湿”、“千透湿透”、浇透而不浇漏”。这些浇水原则都是根据花卉对水需求的习性总结出来的。见盆土表层发白千燥时就浇水,浇到湿润即可,不要等到盆土千透了再浇,也不能浇水过多,做到盆土有千有湿,既不可长期千旱,也不能经常湿透,要千湿相间。

2.2.4肥料对花卉的影响

盆花施肥的三种方法:基肥:基肥充足可少施追肥,甚至可用专用花费作追肥。基肥以迟效的有机肥料为主。在上盆或翻盆时,把基肥施在盆底排水层上,防止花卉根系与肥料接触伤根;追肥:供植物生长之需要,以各种化学肥料为主,多用液肥;根外追肥:叶面施肥,将化学肥料溶液喷雾于花卉叶片上,以补充根系施肥不足。具有吸收快,见效快的特点,以清晨或傍晚喷施为宜。

3.结论

总之,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而园艺是模拟自然景观的伟大成果。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觉悟的提高,园艺绿化日渐成为社会经济的一个全新的产业体系,使城市的发展更有潜力及竟争力。园艺建设将会不断出现新要求、新变化、新问题。对此,园艺工作者只有创新理念,才能确保园艺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