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26 17:2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前言:从县域经济理念的提出,在众多力量的推动下,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十七大之后,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快速发展之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下面就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1.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间缺乏协调性
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与县自身的经济基础相关,经济基础好的资源较为丰富,资金雄厚。而且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间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无法赶超城市经济,而且这种差距日益明显;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间存在“两层皮”问题,城市无法发挥带动县域经济的作用,客观仍然存在城市城市与县域争抢项目与资金的现象;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上没有形成协作机制。
1.2 传统农业效率差
所谓的传统农业就是指以农民世代使用的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目前,我国县域传统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农业在县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高;农业的发展追求片面的产值与产量增长,忽略了市场需求及相关的农产品质量、结构升级与效益;农业种养、加工、流通脱节,利益关系疏远;呈现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模式;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不足,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受到人口等因素的限制,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不足,劳动力声誉,导致农业效率差。
1.3 县域工业的主导作用较差
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县域工业发展较慢,总重小,档次较低,主要体现在深加工能力差,仍然以生产—初加工—销售为主要模式,缺少具有带动功能的深加工企业;其次是产品的档次差,科技含量不足,优势产品不足,无法形成积累与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制约县域工作的发展;最后是县域工作的发展受到传统计划经济思维的制约,发展十分缓慢。
1.4 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从民营经济角度来分析,存在着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及产业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以餐饮业为代表,主要是家庭经营模式,管理不够科学,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民营企业产品结构混乱,市场前景堪忧,同时其自有资金不足,偿贷能力差,信誉不足。
2.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2.1 解放传统思想,确立新理念
改革要从思想开始,在新时期,县域经济要想突破传统经济的限制,从某个角度来看,缺乏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进步的理念与制度,所以,要从思想解放开始,转变理念,深化改革,这是推进县域经济的重要动力。同时,要注重于具体工作相结合,冲破传统限制,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2 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县自身的优势,立足实际,推进特色产业的发展,注重特色经济的培育,这是当前经济发展下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尤其是相对发展较为落后的县更要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方针,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在发展中坚持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模式,加强对重点企业的培养,形成独特的特色,创造品牌,将县域经济的发展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将优势产业突出,并不断地做大做强,形成支柱性的产业,进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2.3 注重龙头企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龙头企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首先,要突破地域限制,优化资源,发挥主导产业功能,不断地扶持壮大,形成规模化管理。对具有带动全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要作为龙头企业来培养。同时将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次,发挥政府优势,鼓励工商业投资与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尤其是要让大型的企业主动进入到农业产业化的领域,成为真正
龙型经济发展龙头企业。最后是不断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模式多样,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选择最适合本县发展的模式,积极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2.4 将项目建设作为重点,推进工业化的进程
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与城镇中,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经济国内众多经济发展较快的县经过实践得出的结论。对于一些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中要坚持优势比较的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作的分工,坚持工农合作,城乡互动,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走工业支持农业的道路,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同时要加强农产业加工业的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吸纳过剩劳动力,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另外,要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县产业的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与合理配套协作关系。
2.5 坚持与时俱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民营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发展县域经济要将民营经济作为重点来发展。首先,要从根本上消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确立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主导的低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力作用。其次政府要加快体制的创新,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扶植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应用,引导集约发展,加大工作力度,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再次,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要与国有企业相结合,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到国有经济改革中,使县域经济民营化,要同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相结合,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使它们成为中坚和骨干。
结束语:总之,县域经济的发展除了需要政府的支持外,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从多个方面共同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伟民.为发展县域经济支招[j].中国统计,2005,01.
[2]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保险经纪公司;发展;问题;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039-04
1 前 言
我国《保险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保险经纪人是基于投保人的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依法收取佣金的机构”,保险经纪人在我国也主要是以保险经纪公司的形式存在,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再保险经纪业务;为投保人拟定投保方案、选择保险人、办理投保手续;协助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进行索赔;为委托人提供防灾、防损或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咨询服务;中国保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国外成熟发达保险市场上大量实践证明,保险经纪人能够深化保险市场分工,减少保险交易成本,优化配置保险市场资源,推进保险市场科学发展,有利于维护投保人利益,解决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是成熟保险市场中的重要环节。我国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了保险经纪人制度,1998年有了第一部保险经纪人的专门法规《保险经纪人管理规定(试行)》,1999年举办了第一次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1999年首批保险经纪公司成立,出现了第一批保险经纪从业人员,伴随着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保险经纪、保险顾问与风险管理的概念逐渐在国内保险市场盛行,由此,国内保险经纪行业迅速成长,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至2011年,全国保险经纪机构已增至416家,涉及经纪保费达308.1亿元,保险经纪公司的身影越来越多地活跃在我国保险市场上。但是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自身存在不足、违规违法现象等问题严重羁绊着保险经纪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这些问题不容忽视,急需各家保险经纪公司,乃至整个保险经纪行业进行研讨解决,以积蓄能量,畅通我国保险经纪行业的发展前途。
2 我国保险经纪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保险经纪行业虽然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与保险市场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保险经纪公司的规模还较小,专业水平还较低,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受外部市场与政策环境影响,也受内部自身股东背景单一、组织架构不完善、人才匮乏、专业服务能力较低等问题限制。另外违规操作、从业人员职业与道德教育缺失等其他问题也不断困扰着保险经纪行业,这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均不利于我国保险经纪行业的良性运行,也严重制约着我国保险经纪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外部环境对保险经纪公司的不利影响
外部环境对保险经纪公司的不利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保险经纪认可度不高,二是保险经纪监管政策不完善。
2.1.1 保险经纪认可度不高
国内保险市场虽然已经引入保险经纪公司10余年,保险经纪公司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但是相对于国外保险经纪行业,我们的存在时间仍较短,规模仍太小,宣传力度仍不够,社会认知度仍不高,差距仍较大。体现在保险市场上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部分客户不知道保险经纪公司是做什么的,或者直接与保险公司、保险混为一谈,或者被认为是保险公司的“或展业”的渠道之一,非常不利于保险经纪人体现应有的价值。
2.1.2 保险经纪监管政策不完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保险行业乘着祖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列车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大企业集团对风险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保险经纪人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保险经纪人作为保险市场重要的一分子无可替代。2001年和2002年,国家为了鼓励保险经纪公司的发展,在新出台的《保险法》和《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中明确了我国保险经纪人的法律基础,极大地鼓舞了保险经纪行业发展的信心,但是相关配套的实施细则和行政法规可执行度不高,保险经纪监管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
2.2 自身不足对保险经纪公司的限制
在受外部环境不利影响的同时,保险经纪公司还受股东背景单一、经营机制不完善、人才较为匮乏、专业服务能力较低等自身不足问题的限制。
2.2.1 股东背景单一
目前,国内各大企业集团纷纷组建自己系统内的保险经纪公司,为金融战略的实施进行布局。此举虽然充实了保险经纪人员队伍,也壮大了保险经纪行业的力量。但是这些具有行业背景的保险经纪公司成立,本身存在着较大的限制性,他们的业务资源是靠行政手段获得的,技术程度较低,不利于保险经纪公司提高专业服务能力与展业能力,对保险经纪公司立身市场的根本理解不够,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保险经纪公司的发展。
2.2.2 经营机制不完善
投保人在和保险经纪公司签署了相应的经纪合同之后,保险经纪公司应严格按照保险经纪业务链条,为投保人提供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保险方案设计、协助办理投保手续、协助索赔,提供防灾、防损等服务。但是有些保险经纪公司的经营机制不完善,不能充分发挥保险经纪人的核心价值,基本业务流程未能按业务链条将保险经纪服务有序进行下去,损害了投保人的利益。如一些保险经纪公司的分支机构由于缺乏长远规划、经营机制不完善,导致无法在当地正常经营,只能被迫撤点,使得保险经纪人不能有效地履行为投保人提供保险经纪服务的职责,合同纠纷时有发生。
2.2.3 人才较为匮乏
国外的保险经纪公司已经发展了数百年,早已十分稳健和成熟。但是我国保险经纪公司发展时间太短,人才大量匮乏,部分从业人员几乎是在没有任何的演习和操练的状态下就进入了保险市场,与高速发展的保险经纪行业相比,保险经纪从业人员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落后于业务发展的实际要求,还没有完善的管理经验与经营技能,具体来说就是无商誉可言、无经验可谈、无历史可论,保险经纪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受阻于人才的匮乏。
2.2.4 专业服务能力较低
保险经纪公司是衔接保险公司与客户的重要环节,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前期风险管理与后期协助索赔服务。前期风险管理就是要求保险经纪人能够全面、科学、有针对性地揭示投保人风险,针对不同的风险制定不同的风险管理办法。对于可转移风险为投保人量身拟定科学、合理的保险方案,并提供信誉和服务最优的保险人;而后期协助索赔服务就是要求保险经纪人在保险标的出险后,能够迅速向保险人递交出险通知书,根据保单提醒被保险人注意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安排完成索赔申请,协助被保险人准备有关文件,必要时参加事故查勘、索赔谈判等工作。但由于目前国内保险经纪行业的准入门槛本身相对较低,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与风险管理数据库不健全,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风险管理与协助索赔服务捉襟见肘。另外国内保险经纪人发展方式单一,基本上没有自己的业务特色,要么只做股东业务,要么就是四面出击、盲目揽客,营销手段仍然停留在关系营销、人际营销的初级阶段,忽视了立身于市场的根本职能,提升自身专业服务能力的动力不强,也导致专业服务能力较低。
2.3 其他问题对保险经纪公司的困扰
外部环境与自身存在问题在影响着保险经纪公司发展的同时,违规操作、职业道德缺失等问题也给保险经纪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困扰。
2.3.1 违规操作严重
部分保险经纪公司法律意识淡薄,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惜违规开展业务,存在代收保费管理不规范、未及时办理重要事项变更手续、为保险公司虚构中介业务、未按规定使用保险中介服务发票等问题。如国内某保险经纪公司与保险公司签订的相关保险经纪业务合作协议未约定佣金比例,仅进行口头约定,《保险经纪业务合作协议》形同虚设,存在额外要求保险公司支付高额佣金,或保险公司支付佣金金额与经纪公司收到的佣金不一致,中间差额不入账等违规操作问题。
2.3.2 保险经纪从业人员职业与道德教育不完善
一些保险经纪公司对其从业人员考核业绩偏重,忽略了职业与道德教育,导致一些保险经纪从业人员巧取豪夺,以牟取暴利为目的,无视客户利益,任意挪用客户的保单,开具假收据、出具假保单,甚至一小部分具有保险经纪公司从业经验的不法分子,从事非法保险经纪业务,这些人也就是所谓的“自由经纪人”和“黑经纪”。他们在市场中假借保险公司或以保险经纪公司的名义开展保险经纪业务,制造虚假材料,私刻公章,索取高额佣金,职业道德低下,严重扰乱中介市场和保险市场,更有甚者从事非法传销活动,如某保险经纪公司负责人完全无视职业道德,在全国14个省区以传销手段骗取群众钱财,最终受到法院的严厉制裁。
3 如何进一步加快保险经纪公司发展的思考
国内保险经纪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保险经纪人的产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保险市场日益复杂化和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情况下的必然结果。他们高度精通保险市场和保险技术,能够有效识别投保人风险,帮助投保人选择除费用最为合理、保障最为全面、服务最为优质的保险方案和保险人,能够更好地维护投保人利益,是保险市场的重要一分子,行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我们对此充满信心。但是我们应该正视我们面临的问题,积极研究解决对策,以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为此,本文作如下探讨。
3.1 营造环境,扫清保险经纪公司发展障碍
保险经纪公司应努力为自身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大保险经纪的宣传力度,积极争取监管部门的支持与理解,并建议监管部门尽快完善保险经纪相关法律法规,扫清前途发展障碍,加快保险经纪行业的科学、快速发展。
3.1.1 加大保险经纪行业的宣传力度
对于保险经纪市场认可度不高的问题,应加大保险经纪行业的宣传力度,具体可有以下几个宣传方式:
(1)加大展业宣传。一方面让投保人充分了解和认识到保险经纪人作为保险市场中重要的一个衔接环节,在其进行保险安排工作时能够起到的作用与价值,树立市场形象,引起客户对保险经纪人的关注。另一方面让保险人了解保险经纪人作为规范的、专业化的机构,在营销渠道上,能够降低其展业成本,扩大其公司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并能够更好协助其与客户沟通,为其与客户之间搭建起顺畅合作的“桥梁”,减少纠纷。
(2)联合成立保险经纪行业协会。保险经纪公司应联合成立保险经纪行业协会,一方面以行业协会形式向客户大力宣传和普及保险经纪行业知识,使广大社会群众真正了解保险经纪人的价值所在,扩大保险经纪行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联合各保险经纪公司的力量,提高保险经纪行业在保险市场上的影响力,提高保险经纪行业的话语权,间接宣传保险经纪人。
(3)加大技术和品牌优势宣传。保险经纪公司应加大技术和品牌优势的宣传,以实实在在的有巨大价值的服务为实例,将保险经纪人作用与价值向市场充分宣导,赢得社会认可。例如:某保险经纪公司在2008年南方大面积冰灾中,协助客户进行了现场查勘、受损资产清查、准备索赔资料、与保险公司谈判、定损协商、催付赔款等服务,最终协助客户索赔近18个亿,充分彰显了保险经纪人的价值与作用。
3.1.2 完善保险经纪公司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绝大多数保险经纪公司对于业务管控、业务开展、人员管理等都不严格,内部规章制度执行力不强,“散、杂、差”现象层出不穷。为规范保险经纪公司的发展方式,整顿行业,建议监管部门尽快完善保险经纪公司相关法律法规。一是规范保险经纪业务经营区域要求,禁止以常驻业务人员外派模式提供服务,保护投保人利益,如保险经纪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后,分支机构的经营区域均不得超出所在省、自治区或直辖市;二是提高保险经纪行业准入门槛,如提高注册资本金和保证金的要求;三是在提高准入门槛后,删除保险经纪公司设立分支机构的增资要求,加快推动保险经纪公司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四是明确保险经纪公司坐扣佣金作为一种交易结算方式的合法与合规性等。
3.2 苦练内功,积累保险经纪公司发展能量
保险经纪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应对自身不足的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应对,苦练内功,为进一步快速发展积累能量。
3.2.1 加大业内交流与融合步伐,组合与优化专业服务能力
目前国内保险经纪公司受股东背景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股东型保险经纪公司,他们一般精通于某一个行业的保险经纪,尤其是在后续协助索赔与保单咨询服务;第二类是市场型保险经纪公司,他们一般营销能力较强,有着一批高素质、专业的营销队伍;第三类是技术型保险经纪公司,他们一般网罗着众多行业的技术专家,在前期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上能力较强。由此可以看出,市场上各家保险经纪公司均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若能形成保险经纪联合体共同发展,加强相互之间交流与沟通,或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成立中介服务集团,取各家之长,补各家之短,组合和优化专业服务能力,从而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3.2.2 完善经营机制,提高可持续发展与服务能力
保险经纪公司除应按照监管部门要求,进一步完善内部管控机制外,还应遵循能够充分保证保险经纪人的基本业务流程按业务链条得以协调、有序进行的原则,完善组织架构,充分彰显保险经纪人专业能力特点,正确处理内部管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具体可从国外保险经纪行业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中汲取精华,首先根据市场形势,完善公司组织架构,建立以围绕营销团队为中心的技术支持团队和资源管理支持团队,充分体现保险经纪人“以技术为根本,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确保业务正常有序进行,其次建立配套内部管理制度,完善风险研究、风险识别和风险管控体系,提高可持续发展与服务能力,切实有效履行保险经纪服务职责。
3.2.3 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巩固发展基础
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保险经纪公司作为服务行业之一,人的因素在公司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巩固发展基础,解决人才较为匮乏的突出问题显得极为必要。具体解决方式可从两个方面考虑。
(1)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保险经纪公司应加大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发挥平台,不拘一格,注重人才潜力的挖掘,做到人尽其才,并加大继续教育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不仅包括保险相关法律法规、保险专业知识与技能、业务拓展能力、各家保险公司保险条款讲解等专业知识,还应进行适合公司发展、有利于提高员工知识水平的其他培训,并在公司内部建立图书室,全面储备管理、业务、财务、市场、法律和运营等方面的学习资料,便于员工随时查阅,提高工作效率等。
(2)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保险经纪公司在大力培养现有人才的基础上,还应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一方面可加大引进国内外保险行业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力度,全面提高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能力与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还可广开渠道,积极引进其他行业高、精、尖的顾问式专家人才,提高保险经纪公司的研究能力与专业能力,充实风险管理数据。同时还可广泛吸收大量应届毕业大学生,整体上提高保险经纪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为保险经纪公司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活力。
3.2.4 建立保险经纪的服务标准,提高专业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
保险经纪公司作为服务行业之一,服务是其生存的基石。由于国内保险经纪公司发展还在摸索阶段,全方位提高服务能力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可通过做精做专一个或几个行业的保险经纪服务,积累服务经验,将包含风险评估、保险方案涉及、选择承保公司、协助索赔、保单维护等服务内容标准化,树立行业服务典范。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提高专业服务能力,逐渐向其他社会行业延伸,逐步解决国内保险经纪行业无经验可鉴、无历史可论、无信誉可言的现状。如某保险经纪公司在多年服务单一行业的过程中,协助客户建立了该行业的《协助索赔操作指引》,极大地方便客户索赔的同时,还建立了不同险种的不同保险经纪服务标准,不断进行研究修改,不仅树立了公司的专业形象,专业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
3.3 加强规范,树立保险经纪公司良好口碑
目前,我国有的保险公司口碑不是很好,导致客户信任缺失,业务开展较为困难。保险经纪行业作为我国的新兴行业,也应加强规范经营的意识,诚实守信,避免陷入投保人信任危机的怪圈。
3.3.1 加强规范,明确合理佣金比例
保险经纪公司与保险公司签订的合作协议,大部分没有严格的佣金比例范围限制,监管部门也未明确合理佣金比例范围,产生了部分险种佣金比例过高的现象。这样虽然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要求,但间接加大了保险交易成本,不利于保险市场和保险经纪行业的财务监管和规范发展。保险经纪公司从加强规范的角度出发,明确合理佣金比例,实行佣金披露制度,使佣金水平受客户、保险公司、社会公众监督,遵守承诺,推动保险交易成本透明化,杜绝财务违规违纪现象发生,树立诚信规范的职业形象。
3.3.2 加强从业人员法律与道德教育培训,树立良好的业界口碑 保险经纪公司在加强从业人员展业能力、专业能力培训的同时,应加强法律与道德教育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进一步维护好投保人的利益,保持行业的廉洁性与严肃性,廉洁从政,清白从业,从源头上杜绝从业人员违法、违规开展业务的意识,树立良好的业界口碑,诚实守信,避免误入歧途,陷入投保人信任危机的怪圈,充分体现保险经纪人专业、守法、合规的形象,为保险经纪行业的整体健康、规范、和谐、高效发展打好基础。
保险经纪人是随着保险业发展,展业竞争日趋尖锐化、承保技术日趋复杂化,保险业务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必然而生的,他们有着立身市场根本职能的天然优势。随着市场对保险经纪人认识的逐渐加深,监管部门对保险经纪人监管的日趋精细,国内保险经纪公司若能积极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坚持“以技术为根本,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坚固地站在维护投保人利益的立场上,必然能够取得更长久、更健康、更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蒲秋芳.我国保险经纪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2(3).
[2]中国人民银行.保险经纪人管理规定(试行)[J].上海保险,1998(4).
[3]王小群.中国保险经纪人的素质条件分析[J].上海保险,2000(2).
[4]戴云.关于保险中介市场之我见[J].上海企业,2000(1).
[5]张聪林.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市场的又一座“桥梁”[J].中国金融,2000(8).
[6]刘连生.论我国保险经纪人监管[J].华南金融研究,2000(6).
[7]吴玮华.保险经纪公司浮出水面[J].金融信息参考,2000(4).
[8]张虹.关于保险经纪人制度的法律探讨[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0(3).
篇3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进一步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因此,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解决三农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
县域经济之间,经济基础好、资源丰富的县比较富余,财政资金雄厚;而经济基础较差,资源匮乏的县,财力紧张,有的甚至举步维艰,干部职工工资发放都有困难。不仅如此,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经济,并且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二是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两层皮”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辐射的传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仍然存在着城市与县域争项目、争资金、争资源等问题,城市与县域仍然相互独立。三是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和紧密的产业链与配套关系。
2.传统农业的效率低下
传统农业是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当前,中国县域传统农业可以归纳为6个特征:一是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二是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而对市场需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等关注不够。三是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五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技术进步水平不高。六是农业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建国以来,尽管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增长,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中国农业发展缓慢。
3.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大多数地区县域工业不仅发展缓慢、总量过小,而且档次也比较低,突出表现: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收获―初加工―销售”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真正能够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仍然很少。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难以形成积累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严重制约县域工业的发展。三是县域工业发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迟迟走不上发展的坦途。
4.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主要表现为:从民营经济自身来看,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问题较为明显;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大部分民营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前景不广阔;借贷能力低,多数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由此导致其偿贷能力低,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信誉度低。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就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1.解放思想,确立新的发展理念
在新阶段实施县域新突破,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从某种意义讲,最缺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保障。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我们要联系工作实际,要冲破各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约束及体制机制,彻底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宽松良好的软环境。
2.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县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找准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培育重点企业,形成特色,创出品牌,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要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发展产业链条和特色经济,以此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3.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县域经济要紧紧抓住培育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要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壮大,形成规模经营。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也强的龙头企业。要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重点,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第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真正成为龙型经济发展的龙头。第三,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例如,“公司 农户、基地 农户、公司 基地 农户、专业协会 农户”等不同的模式。
4.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加快推进工业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入工业和城镇,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国内经济大县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首先要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坚持工农结合,城乡互动,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用高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市县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
5.全力发展民营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把民营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首先,要彻底转变和根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牢固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生力军这种主导意识。其次,政府要在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鼓励科技创新,引导集约发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良好的社会环境。再次,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要同县域国有、乡镇企业改革相结合,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国有经济改革,逐步使县域经济民营化;要同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相结合,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使它们成为中坚和骨干;要同能人带动相结合,以技术能人、经营能人等县域各类能人为核心,支持他们在组织生产经营、开拓市场、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鼓励他们成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
【参考文献】
[1]李伟民.为发展县域经济支招[J].中国统计,2005(01).
篇4
一、仙女湖景区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欠缺
仙女湖景区属于人工湖景区,因此在文化底蕴等方面比较缺乏,主要开发的旅游项目属于参与性项目或者是欣赏性项目,这就需要景区的讲解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能够将仙女湖景区的基本情况介绍给游客,并能够引导游客参与到景区的参与性项目中去体验,向旅游者介绍景区的演出。常言说:“景区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能否将景区的美景绘声绘色的介绍给游客,是导游人员或者是景区讲解人员最重要的业务能力。但是仙女湖景区的讲解人员仅仅起到了向导的作用,对很多游客提出的问题根本不能很好的予以回答。更不用说是绘声绘色的介绍景区了。因此,很多游客到仙女湖,因为缺少优质的讲解,感到仙女湖没有什么旅游价值,导致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很低,甚至有些游客在景区内就在叹息这次旅途不值得。
(二)旅游景区内收费项目太多
仙女湖景区的文化底蕴比较缺乏,因此开发了一些参与性的项目,如溜索,
极品秋千等等,但是景区内的各个岛上的参与性项目均是收费的,也就是说游客花费150多元购买的门票只是看一些表演,没有包含任何参与性的项目,游客每每到达一个岛,都要付费,导致游客的心理感受非常不好,会有一种景区充斥着乱收费的感觉。
(三)景区内服务设施不够健全
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是相辅相成的,旅游者到达景区,尤其是仙女湖景区这样的游览面积较大的景区,餐饮是必不可少的。仙女湖景区内虽然有一些饭店可以为游客提供饮食,但是无论是氛围还是环境给人的感觉都是非常不理想的。景区内饭店场所简陋,服务人员态度不够热情。虽然旅游者是出门在外旅游对于饮食要求 并不是很高,但是景区如果能够提供具有地方特色风味的饮食,优质的服务态度,对于宣传地方文化,带动旅游地特产的销售都是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仙女湖景区发展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进而影响到旅游者的旅游感受和旅游满意度。仙女湖景区在发展的时候要注重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这里的旅游从业人员包括景区的讲解员,交通工具的司机,景区内的承包商和自费项目经营者和行政管理人员等等。景区内行政管理人员虽然是作为管理者的身份在景区出现,但因为是在服务行业,所以在面对游客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语气和态度,不要让游客感到被约束被训斥的感觉。景区内的讲解人员在上岗前要进行全面的培训,要在通过考核之后才能上岗。讲解人员不仅能够按照自己预先准备的讲解词进行讲解而且还要能够回答游客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提问。由于旅游者的层次不同,他们提出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有的游客在某些方面是有深入研究的,所有他们的提问层次可能比较深。所以讲解人员要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而不是仅仅会按部就班的背导游词,同时,讲解人员要具有灵活应变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碰到游客提出的比较深入的问题,如果自己不能很好的解答,就跟客人好好解释,而不是牵强附会,不懂装懂,甚至跟客人争执。旅游景区内的其他从业人员,如交通工具的驾驶员等,这些人虽然不是介绍景区的主要人员,但是在游客乘坐交通工具时也会跟这些工作人员有所交流,所以要求这些工作人员要熟悉景区,要能够回答游客提出的一些简单问题,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意识。
(二)仙女湖景区要统筹运营整个景区
仙女湖景区虽然是若干个小景区组成,同时每个小景区中又有不同的娱乐项目,这些小景区或者不同的娱乐项目隶属于不同的老板或者承包商,但是从整个仙女湖景区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对仙女湖景区进行统筹运营。景区可采用景区一卡通或者大门票包含的形式进行统筹管理,而不是现在所采取的各自经营,各自收费的形式。游客购买门票进入大景区之后,如果又要频繁的花钱购买其他小的自费项目,会给游客带来不好的影响。但是如果采用一卡通的形式,游客只需要购买一卡通,可以从中选择固定数量或者若干种搭配形式的自费小项目,这样就避免了游客频繁掏钱购买的情况。
(三)提高景区内参与项目的质量
篇5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硬件设施建设,环境的建设也是不容小觑的一个方面,因此加强对风景园林的建设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概述
在城市化的大浪潮中,很多城市盲目过快的建设城市,对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建设只是浮于表面,大多是对别的城市、别的地区的园林建设或者西方园林形态进行学习,采取的设计元素、使用的物料材质往往不符合自己城市的风格,单纯地追求所谓的高品位、高要求。关于风景园林设计的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矛盾,二是传统和现代的矛盾。在经济全球化、人类同住世界村的今天,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不但要借鉴学习了解别的国家、别的地域的文化,还必须仔细、严格地考量自己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又不落后于潮流的当代园林建设[1]。
2.风景园林设计存在问题
2.1求大现象
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的统计,我国很多城市的休闲广场大都在追求面积大、空间广,与周围的建筑风格并不相称,极度缺乏自身的特色。城市广场的功能是供给群众休闲娱乐的,过大的空间并不适宜,城市应该依据自身的发展进程合理规划和设计广场。然而,实际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城市陷入了相互比较广场大小的局面,在广场建设的用料和设计风格上过分追求奢华,严重脱离了实际情况。各个城市在广场的建设上应该参照自己的地方特色,建设符合自己城市风格的广场,南北方城市的广场也应根据其不同的地域建造适宜的广场。对于一些古色古香的老城市,更应该保留其优良的传统,建设具有特色的城市广场。
2.2模仿现象
景观园林的涉及范围广,除了建筑物的用地之外都属于景观园林,它代表着现代城市的形象。然而在现代的景观园林建设当中,存在着相当大的盲目性,抄袭模仿现象严重,不合理移植现象大面积存在。比如说,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对于乡土树种、草种的忽视和不屑,只追求大量的引进外地品种,贪大求洋甚至说是直接搬照,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城市园林建设的雷同性,缺乏新意和特色。在上个世界九十年代中期,种植草坪成为我国大江南北园林建设中的新宠,很多城市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引进名贵草种,有些城市为了实现草坪效果甚至砍伐已经成荫浓郁的大树,建设绿地的原意是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但是因为草坪的后期维护费用高,很多草地变成了,人们只能止步于草地外;之后我国又开始流行种植大树,大树开始占据新的绿地建设,同样是缺乏实际考察,秃头树随处可见,一些北方城市竟然未考虑植物的习性和实际地理情况,种植椰树。
2.3盲目拓宽
“想要致富,先修马路”是每个人都熟知的一句话。现阶段,我国的道路建设也蒸蒸日上,城乡之间的公路建设也越来越好,为人们更好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盲目一味地拓宽马路、修建景观大道也造成了一个怪现象:由于马路越来越宽以至于环路越扩越广,城市交通就越来越堵。但是为了使大家都能看见表面上的建设政绩,几乎每个城市都在盲目的拓宽、修建马路。这其实是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上存在的一个弊端,干部的政绩考核制度不合理是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考核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道路拥堵的问题,提高交通的运行效率[2]。
3.问题原因分析
3.1主观原因
现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大多是长官意志的体现或者是设计者个人想法的张扬场所,与城市现状的结合力弱。
第一,城市的管理者为了推动城市建设常常是在所谓的参观、交流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模仿、攀比。从表层上来看是为了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发展,然而实际上是城市管理者的模仿、攀比心理作用。他们大都认为城市发展必须日新月异,这样才能明确地看出政绩,所以他们在城市建筑物的设计上崇洋追求时髦。与此同时,这样的建筑设计不光是为了追求政绩,而是为了追求其潜在的利益价值。
第二、有些建筑设计师拿着自己的设计稿到处去竞标,因为他可以把自己在一个城市的建筑方案随意调整拿到另一个城市套用,这种肆意的模仿造成了中国建筑界的混乱现象。这样的随意套用很容易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主政者盲目追求政绩密不可分。为了更好地解决“千城一面”的现象,必须对主政者的政绩考核制度进行整改。
3.2客观原因
第一,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从世界文化的角度进行探究,国家、民族以及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性的界线正在逐渐消失。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前的审美心理以及风景园林的建造技术也逐渐趋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交通的进步是打破地域界线的原因之一,使全球的信息同步化。
第二,当前一种趋同的世界性风景园林文化浪潮正向我们袭来,客观上形成了我们这一时代的文化设计的背景。而且造成此问题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常常脱离实际情况,忽视其地方特色[3]。
4.对现阶段风景园林设计存在问题提出的建议
4.1坚持公民的合理参与
现代园林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供休息服务的功能,所以风景园林设计的合理性与公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可以多多参考公民的意见,集思广益,让公民真正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公民的愿望,决策才会更加合理与科学。与此同时,公民对主政者和设计者的意见进行监督可以减少设计的片面性。
4.2科学进行行政化管理
主政者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知识,在决策时还应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建设适宜居住和休闲的园林环境,这样人民才能更好地安居乐业。
4.3将传统与现代园林设计有机结合
由于传统和现代设计理念相差巨大,所以要将二者有机的融合,这样才能创造出现代园林建设的新火花。用现代的方式去改造传统的园林设计,取其精华来丰富现代园林设计,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原有地方特色,这样可以增加现代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提高园林建筑的质量。
4.4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完善我国园林建设设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这样才能使业者有法可依,减少建筑设计上的抄袭、攀比等现象,减少建筑设计行业的混乱行为,为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有序性建设添砖添瓦[4]。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除了原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风景园林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也不断凸显,但是其矛盾性也日益凸显,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人们才能更好的安居乐业,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才能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吴丽,弓弼.现阶段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榆林学院学报,2012,01:104-105.
[2]董璐璐.现阶段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1:140.
篇6
国家近期在环境保护方面相继出台了《“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等政策,对提升基本环境公共服务、实现节能环保、改善环境质量等重大环保民生工程显得更加重视,社会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毕业生不仅需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尤其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传统的〃满堂灌〃课堂教学和死抱书本的学习方法都无法满足这一新的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实践教学作是高校教学体系的核心环节,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纽带,学生可先进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以企业生产实际为背景开展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毕业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打下基础。
一、现阶段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毕业论文积极性不高,就业压力大
传统的毕业设计绝大多数是由指导教师先确定毕业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出现多个学生做同一题目、一个指导老师连续几年题目不变现象,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真题少,缺乏针对性、综合性和知识的更新,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教学资源和时间不足
由于学生人数的激增,高校教学资源紧缺已成为众多高校在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主要表现,如设备、仪器、实验场所等只能满足平时教学环节的需要,对于毕业论文这样特殊的教学环节略显不足;还有毕业论文教学中出现一个教师指导十多个学生的现象;经费不足,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科学数据的获得是需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查阅和收集,有的还需要进行实验、试点、走访、调查等工作,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而由于体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原因,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面临着经费不足的困境。时间不足,因受就业压力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忙于求职应聘,一部分学生忙于公务员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等相关考试,以扩大他们的就职面,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了考研,忙于研究生的复试、调剂。
3、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增强
长期以来,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大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实践教学条件匮乏,工程技术师资队伍弱,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等原因,形成了重视课堂书本教学“轻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在校内完成,学生很少有真正面向生产实际的机会,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的优势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是指利用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和企业的经费、场地、设备优势联合指导毕业论文,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要拟定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以学校为主实行双导师制度,共同监管。
1、有利于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的社会不断进步,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实习是高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论联系实践,并深入了解所从事的专业,拓展视野,增加社会经验,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2、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的模式,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了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毕业生从企业中获得了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为未来的工作进行了一次预演,缩短了进入工作岗位后的磨合期和适应期,增加了实际工作的经验。企业通过学生在现场工作的表现对学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可以从中聘用适岗的员工,降低了企业人才聘用的风险和成本。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篇7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现代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济管理与发展提出了挑战,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经济管理水平是其经济发展的关键,对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想要获得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来提升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从而使得自己在竞争力保持活力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的在经济管理职责和经济管理水平以及经济管理观念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只有对经济管理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不断的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现代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
1.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职责不够清晰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企业经济管理问题已经严重限制了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实施是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同时企业经济管理中职能是否清晰和组织是否合理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受到传统管理思想观念的限制,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缺乏创新,管理部门职责不清晰造成经济管理水平的下降,造成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质量低下,企业经济管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清晰,严重限制了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企业的有效运行。
2.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缺乏合理性
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结构和组织存在不合理性,这与其国有企业性质具有密切关系,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相对较为传统落后,受到企业管理领导者和相关政策的影响较大,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领导者的主观因素影响着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容易造成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组织和结构的不合理,造成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组织部门工作开展的不协调,建立科学合理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结构是发展企业和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
3.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落后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相对落后,还处于传统的粗放式经济管理模式,将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方式限制在扩大企业经济管理规模和加大资金的投入,这种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严重限制了企业经济管理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亟待寻找创新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阻碍了其管理水平的提升,急需从管理理念和经营销售方式以及企业经济管理方法进行革新,从而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国有大中型企业落后的经济管理模式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不适应,很容易造成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国有大中型企业想要获得发展就必须要调整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二、提升现代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对策与方案
1.明确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职责,更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
对于现代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与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更新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理念并明确企业管理职责,让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在正确思想引导下健康有序的开展,并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建立健全企业经济管理监督机制。更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是现代企业与时俱进的体现,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中尤其是领导者要及时更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为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引进更为创新的理念指导企业进行发展和实践,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济管理质量,促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创新发展。
2.构建国有大中型企业创新型经济管理体系,完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结构
现代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还在延续着传统的国有经济管理制度和体系,对于现代强调创新和发展的时代而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体制不相适应,新时期需要构建国有大中型企业创新经济管理体系,让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与时俱进,让企业经济管理的每一环节都能够具有科学发展,系统全面和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让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3.转变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经济管理质量提升
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济管理模式上的落后造成其经济发展的滞后,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的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和转变经济管理模式,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经济管理质量的提升。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也是解决其存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转变需要准确把握其国有性质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整改,打破传统的粗放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从而推动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 生态渔业;问题;对策;浙江景宁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292-02
1 基本情况
景宁畲族自治县水产养殖水域以稻田养殖和山塘水库为主,零星分布,2012年养殖面积2 845 hm2左右,水产品产量1 240 t,创产值2 305万元。景宁畲族自治县生态渔业刚刚起步,仅初步形成生态渔业的雏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池塘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
以配合饲料为基础,以安全、高效的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有效减少药物使用,降低对水体的氮、磷排放,并通过构建一定比例的人工湿地、生态氧化塘或利用生态沟渠、稻田等进行养殖排放水处理或实现养殖水体的重复使用。
1.2 水库洁水型渔业开发模式
洁水型渔业开发,又可称“保水型渔业”,以保护水环境为目的,选择以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进行人工放养,利用生物食物链原理,消耗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从而达到保障生态平衡,保护水环境,充分利用水体渔产力,提高广大库区农民致富能力的目的[1-2]。
1.3 文化传承和创新型生态养殖模式
利用稻田、山溪等丰富的浅水资源,辅之以现代科技手段,传承和创新具有悠久历史的稻鱼(鳅、蟹、甲鱼)共生和流水石蛙、娃娃鱼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既种稻又养鱼,把植物和动物、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转化,实现“稳粮丰鱼增收”的目的。
1.4 休闲生态渔业技术模式
利用渔村设备和空间、渔业生产场地、渔具渔法、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渔业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等,经规划设计,充分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集渔业、科普、旅游、观光、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使渔业一、三产业协调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渔技服务体系不健全
全县各乡、镇没有成立渔技服务机构,没有专业的渔业服务人员,而且县级渔技推广人员少,力量薄弱。
2.2 各级财政对水产的投入较少
由于景宁县属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少,群众资本积累不多,对发展水产生产投入能力有限。长期以来,水产业发展除少量的省级项目投入外,主要靠农户自主投入,自由发展。因此,政府和群众对渔业的投入,特别是渔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很少,水产新技术的推广、新品种的引进等开展难度较大。
2.3 群众的思想观念更新慢
景宁县“九山半水半分田”,传统的“靠山吃山”观念根深蒂固,群众只着眼于做山上文章,不善于做水上文章,市场意识不强,投入少,管理跟不上,现有水产养殖方式仍较落后,养殖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低,效益和优势得不到体现。
2.4 病害防治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落后
病害监测工作中没有诊断病害的仪器设备,技术人员全凭经验和肉眼判断,大大降低了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3]。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无检验设备,对本市生产和市场销售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实现有效监管。
3 发展对策
重新认识,重新定位,把发展生态渔业和增加渔民收入作为渔业工作出发点,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生态经营、保护资源、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山塘、水库和稻田养殖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优势,促进渔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和协调发展。
3.1 树立生态渔业观念,增强生态渔业意识
走生态渔业之路,既是景宁县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后发优势的正确选择,又是解决景宁县渔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景宁县委、县政府相继提出了生态立县、环境立县和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发展理念及发展战略,发展生态经济逐步成为全县的共识。在建设生态渔业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对渔业的环境污染和环境整治紧迫感的认识,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形式和各种渠道,积极宣传生态渔业理念,使消费者与生产者更加自觉投身于生态渔业建设。开办各种短训班,加强生态渔业知识培训,提高管理者、科技人员、劳动者素质,培养和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农业生态保护技术人才及执法队伍。
3.2 加强服务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深入实施责任渔技推广制度,增强渔技推广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普及性,让更多的渔民学习和掌握更先进实用的新技术。以水产养殖优势主导品种为重点,加大对生态渔业发展工作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考核、通报、问责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加强生产源头管理,完善“三项记录”制度(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和销售记录),建立产品可追溯和质量管理倒逼机制。加强质量安全培训工作,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良好操作规范,增强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强化检测支撑,建立健全各级水产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同时积极与相关科技部门联合研究开发本地土著鱼类的繁育和增殖放流,打造生态渔业品牌,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深度发展,切实提高渔业的核心竞争力[4]。
3.3 抓好整体规划
把规划制订作为统领生态渔业发展工作的核心来抓。必须规划先行,规划是前提,规划得好才能发展得好。在全面深入剖析全县渔业现状和瓶颈问题的基础上,加强生态渔业发展战略研究,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全县生态渔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找准发展的模式和路子,提出可行的措施和要求,落实具体的行动和计划,科学谋划全县生态渔业的发展。
3.4 抓好模式选择
把模式选择作为推进生态渔业的关键来抓。生态化、科学化的各类渔业生产模式是生态渔业发展的重点内容。结合现代育种、养殖、防病、循环利用等技术,因地制宜,加速发展各类生态型及健康养殖技术,加强对“稻鱼共生,渔粮共赢”“以鱼治水”、“以鱼养水”的渔业生产模式的专题研究和开发,推进生态渔业建设。实现以科技选择模式、以模式推进发展,确保生态渔业建设取得实效[5]。
3.5 加强政策引导
把政策引导作为推进生态渔业的重点来抓。统筹现有各项产业政策,整合各种资源,制订积极的引导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全力推进全县生态渔业建设工作。在继续大力推进增殖放流工程、渔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水产种子种苗工程等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稻鱼(蟹、鳅、甲鱼等)共生、山塘高效生态、水库洁水和休闲渔业等生态渔业发展模式,扶持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基础设施完备,养殖模式生态、健康,经营体制机制健全,生产管理规范科学的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引导和推动全县生态渔业建设工作。
3.6 加强组织领导
把组织领导作为推进生态渔业的保障来抓。充分认识生态渔业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渔业的组织领导,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落实措施,拓宽筹资渠道,把生态渔业建设作为推进渔业转型升级、改善全县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农村经济发展、增加渔农民收入的重点工作,促进渔业经济综合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4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办公室.关于大力推进我省生态渔业建设的若干工作意见[EB/OL].(2010-03-01)[2013-09-10].http:///yybbx/hnzc/zh/2010/03/01/2010030100038.shtml.
[2] 张成亮.发展生态渔业 走可持续发展路子——浅析宿迁市生态渔业发展对策[J].渔业致富指南,2005(5):17-19.
[3] 黄杰,鲍辉.生态渔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资讯,2008(30):234.
篇9
县政府就决定召开这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政府新修订的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暂行方法》和全省2011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会议精神,元旦刚刚收假。总结分析我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经验及存在问题,安排安排我县2011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大家做好2011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的责任和信心,以客观公正、质量可靠的监测效果,为明年各级党委、政府落实“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稳增长、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主线和研究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县域经济社会继续健康快速发展。刚才,盛林同志组织学习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2011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的通知》发卿同志通报了2010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结果排名情况,并进行了深入分析。一会儿,县统计局的专业人员还要就监测考评工作进行业务培训,请大家认真领会。下面,就认真做好2011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县域经济监测考评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是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实现全省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去年3月份,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省政府出台了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六个配套政策;省统计局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征求省级有关部门意见和建议,对考核方法进行了全方位修定和完善,制定了新的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暂行方法》并经省政府2011年3月25日第六次常务会议通过,以陕政发(201123号文件下发全省贯彻执行。新的监测考评方法实现了六大创新”一是实现了监测范围全覆盖;二是县域城区分类测评;三是建立指标新体系;四是增设惩办奖励项目,重奖强县强区;五是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安全生产、环境维护、节能降耗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只要其中一项工作被否决,将取消惩办奖励资格;六是增加民意调查,考评中增加公众平安感满意率指标。
统计局、各监测考评工作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依照监测考评指标体系要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实施六年来。密切配合、协同工作,既向省委、省政府客观反映了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又为各级党委、政府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服务于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2007年县域经济监测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县位居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监测的83个县(市)第43名,首次跻身2007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前十佳县行列,并荣获“争先进位奖”
更要清醒地看到差异。2004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97个县(区)中位居58名,肯定成果的同时。2005年为64名,2006年在全省83个县(区)中位居58名,2007年为43名,2010年为54名。从排名情况看,工作起伏动摇较大,同时也说明了县域经济发展竞争激烈,稍不注意,就有落后的危险。从近几年的工作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部门和单位至今尚不了解什么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不明确开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的目的和意义,也就更谈不上认识到位和工作到位,一定水平上严重影响了此项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二是监测考评数据质量不高。个别部门和单位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不强,监测工作中缺乏科学严谨、负责求实的态度,没有站在对县域经济发展负责的高度认真调查、核实和评估数据,不负责任地凭感觉上报数据的现象还不同水平存在导致不能客观反映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影响了县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形象。三是监测数据分析评估不深入。少数部门和单位把监测考评工作简单归结于上报数据和常规的数据统计,不注重对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工作中存在问题和不足,某种水平上使监测仅限于向上级报数字,未发挥好其在引导、服务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监测考评工作失去了实质上的意义。这些问题,既影响到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又在一定水平上制约了县县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经济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局部。对此大家务必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是开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是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2011年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较大,国家出台了一揽子“保增长”政策,使经济止跌回暖,有效防止了继续下滑,2010年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经济回暖的基础不时稳固,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稳增长、惠民生”成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各项决策都需要准确的统计数据。二是开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是科学指导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通过县域经济监测考评,有利于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全面客观地了解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解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在全省中的位次,对于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开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是激发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发展热情的需要。县域经济监测考评,不只体现了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更重要的反映出了各部门、各单位抓发展、谋发展的能力。监测考评指标若临时处于落后地位或不断下滑,既无法向省市县党委、政府交待,更无法向广大人民群众交待,还会影响到县委、县政府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竞相发展、争先赶超、追我赶的发展形势下,迫使我必需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有利于激发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加快发展的热情。四是县域经济监测考评工作是宣传的迫切需要。县域经济监测考评是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质量、水平和投资环境、社会保证、社会治安等方面的一个综合反映。对监测考评结果省统计局采取多种形式对外,3月份省委、省政府即将召开全省县域经济监测考评工作会议,对经济社会发展强的县(区)和争先进位县(区)进行惩办奖励,影响十分重大,关系到县在全省83个县(市)中的地位,关系到对外开放的形象。因此,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县域经济监测考评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清当前经济形势,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做好监测考评工作的责任感,认真总结监测考评工作中存在问题,扎实、细致地做好2011年县域经济监测考评工作,确保监测质量和水平。
二、履职履责,明确任务。科学严谨地做好2011年县域经济监测工作
新修订的县域经济监测考评指标体系突出了一个体现,为进一步体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的科学性。三个突出和三个更加”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突出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突出效益与质量的同步提高;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加注重人民的生命平安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修订后的监测指标分为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等四大类31项指标,根据新要求,就做好2011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强调四个方面的工作:
结合本单位上报各上级主管部门的年报工作,一要各负其责地做好监测指标的调查和核算。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省上的统一部署和监测方案的要求。各负其责地对所承担的监测考评指标进行认真研究,吃透各项指标的内容及测算方法,分析研究各项指标间的联系。此基础上认真做好数据的调查、核算和上报工作,确保上报主管部门的数据与报统计部门的数据口径统一。同时要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数据的衔接,防止数据出现大起大落、甚至是相互矛盾,确保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全省所处位置的反映,二要严谨求实地做好监测数据的评估和认定。县域经济发展监测考评指标数据份量很重。各级领导的执政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标尺。各部门、各单位在监测考评工作中务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确保数出有理、理出有据。对所有纳入监测考评指标体系的数据,要认真自查自审和评估认定,统计部门要在做好对部门和单位业务指导的同时,加强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审核,务必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并提供各部门监测考评指标在全省、全市的排名情况,三要及时快速地做好年度监测考评结果资料的提供。统计部门要及时地将省、市评估认定的数据反馈给承担监测指标的部门和单位。以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全面了解自己的工作在全省同行业中的差别与不足,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努力推进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以部门和单位工作实绩的提升,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总体提升,以达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县(市)中争先进位的目标。
明确发展的差别和不足,四要科学有效地搞好监测资料开发和利用。监测考评的核心是要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找出根源和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一方面始终是弱点。各部门和各单位特别是统计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监测考评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县委、政府科学决策和部门推进工作提供依据,以便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完善工作措施,更好地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夯实责任,加强领导。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县域经济监测考评工作
提高认识是前提,任何一项工作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加强领导是保证,落实责任是关键。
切实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要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做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的重要性。注重做好日常统计工作,通过监测指导工作,以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之目的分管负责人和业务人员要经常性地向单位主要负责人做好汇报,以得到主要负责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业务人员要从对单位和领导负责的高度动身,强化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科学严谨地做好各项统计数据上报工作,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工作中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当好领导的顾问和助手。
进一步夯实承担监测考评指标部门和单位的工作责任,二要夯实责任。统计部门要依照县政府办《关于认真做好2011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的通知》要求。实行单位主要负责人对监测数据质量负总责。同时,要积极与考评办联系沟通,科学地将监测考评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对涉及监测考评指标的部门和单位工作处于全省后进,影响到全县位次的要实行通报,并与年度考核、评优树模挂钩。同时要建立工作责任档案,对工作不负责、敷衍了事,给全县造成负面影响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今后,年度上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报表及给统计部门提供的县域经济监测指标报表必需经单位加盖公章和主要负责人签字,并经政府分管县长审核同意后,方可报送。
篇10
一、推进内蒙古县域经济协作的必要性
(一)县域经济的相对独立与协作
经济区域的划分只是按照一定相关地域、行政区划和产业类型等相对标准进行区分。在现代市场经济视野下,就按照经济资源合理配置运作区域而言,经济区域的划分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即并不存在绝对的经济区域界限或绝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以行政区划为标准的经济运作单位,一方面反映出县域经济自身相对独立空间的经济资源配置范围,而更多地反映出中国经济行政运作经营特征。而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从经济运行区域效益最大化要求实际出发,经济区域划分应该以优化经济资源配置流转,提升资源利用效益为标准。也就是说,经济区域的划分是相对的。县域经济的限定词是“县域”,而县域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因此,某种意义上以县域划分经济区域,存在一定不合理性。但就理论而言,概念的运用是为表达思想的方便,故而本文依然把县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来使用。
虽然近些年来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一些传统资源比较富集的地方更是如此。但某些地方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并不能说明县域经济优势就已经发挥出来。由于各地方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状况、产业特色、地理区位等影响经济因素复杂纷呈,客观上决定了区域经济资源配置的复杂性,决定了县域经济协作关系是影响县域乃至更大范围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县域经济协作更有利于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升区域经济及县域经济发展力。实践也证明,县域经济协作良好,县域经济的整体资源优化和产业协作优势等核心竞争力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总而言之,经济区域内的经济运作单位具有相互依存的共生性特征,县域经济发展的协作平衡对于经济区域的良性循环发展至关重要,某种意义上它是区域经济运行规律的客观要求。因此,充分挖潜内蒙古县域经济协作优势,进一步研究推进县域经济协作,是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升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力的重要战略。
(二)县域经济协作发展面临的问题
内蒙古县(区旗)域经济发展运作目前基本上仍然处于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县域经济发展各自为战状况。这种状况阻碍现代市场经济县域协作机制的形成,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一定程度破坏了区域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影响制约着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力的进一步提升。
县域经济协作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观念意识方面的问题。经济协作是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理念,协作联合蕴含着经济资源效益和发展力的提升,各级党委政府对此需要进一步明晰认识,也要对县域经济协作优势和环境条件进一步深化认识。其二,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划定经济协作区域。内蒙古地域广泛,各地经济资源情况不同,如何从内蒙古经济发展全局出发,构建经济协调协作机制,首先要客观科学地认识各地经济发展情况,采取符合实际的统筹政策措施,构建协作密切、互动有力的经济协作区域。其三,管理体制制约问题。由于行政区划限制及与之相关传统经济发展规划决策影响,县域经济仍然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状态,经济协作缺乏主动性,出现各自为利的不协作、不协调情况,甚至出现 为追求地方政绩和使地方利益最大化而进行以邻为壑的恶性竞争现象。其四,利益协调机制问题。由于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利益整合机制,发展过程的利益摩擦与对立常常使地方政府更加突出自我利益中心意识,区域经济资源浪费问题突出。例如,目前客观存在的经济类型相同或者相邻的经济开发区重复建设问题。其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布局存在问题。由于长期县域经济各自为政的产业政策,使得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存在诸多问题,而且由于县域经济各自为战的局势,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涉及各方利益,具体运作存在相当困难。
二、大力推进内蒙古县域经济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