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6 17:2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病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继续做好辖区的慢性病管理工作,现将2019年度上半年慢性病管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管理
特成立公共卫生慢病管理组,团队人员组成有全科医师、护士及公共卫生档案人员组成,按工作要求分片负责慢病工作的实施。
二、服务对象
辖区内确诊的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
三、服务内容
能按考核标准的要求以国家制定的 “慢性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的规定开展工作。
四、资料管理
慢性病患者的建档及随访工作主要由乡村医生负责,全科医生、护士负责对数据、随访的真实性、表格填写的完整性进行监督,每月随访结束后由公卫科档案人员负责将记录输入电脑,然后把随访登记本规范存档,并负责及时统计、上报工作。至2019年6月底,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人数4880人,新增高血压病79人,死亡16人,完成5173人次随访,对293人进行干预指导,对300人进行体检;糖尿病规范管理人数1118人,新增糖尿病31人,死亡3人,完成1229人次随访,对111人进行干预指导,对55人进行体检。
五、业务培训
我卫生院组织辖区内各村村医、全院职工,学习慢性病管理服务规范,高血压糖尿病的诊断,用药指导,高血压糖尿病的预防知识,并进行业务考试,参训人20人。
六、存在问题
通过半年的努力,慢性病管理工作比上一年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管理上还未达到预期目的,主要存在下面几方面问题:
1、相关人员对慢性病防治知识不全面;
2、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
3、加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篇2
关键词:胆囊;临床病理;诊断
【中图分类号】R57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216-01
胆囊结石往往不是单纯的的,合并炎症、息肉常见,胆囊腺癌的临床较少,有时胆囊结石合并息肉临床影像学易误诊为结石,本文对我科4年中病理确诊的300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及探讨。
1材料与方法
2008.5-2012.5我科共收胆囊切除标本300例,其中胆囊结石合并炎症者180例,112例胆囊结石合并息肉,5例合并非典型增生,3例合并胆囊腺癌。全部标本均做纵形剖开,10%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
2结果
2.1临床资料,300例胆囊标本中,男女比例为3:8,年龄35岁-78岁,其中大多数大于50岁,病程2天到10年不等,临床表现不一,54例右上腹疼痛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可自行缓解,近来疼痛间隔时间缩短,疼痛时间延长;163例右上腹疼痛,伴有阵发性绞痛;24例疼痛向肩背部或腰部放散;15例出现消化道症状,有恶心、呕吐、厌油;15例临床无症状于体检时发现息肉;11例发热;5例皮肤或巩膜黄染;3例黑便;201例右上腹部压痛;10例可触及包块;31例无明显异常体征。300例均行B超检查,示胆囊壁毛糙,囊内见强回声,部分胆囊合并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部分胆总管扩张,部分胆囊壁增厚,3例行CT检查,胆囊扩大,壁增厚,胆囊癌不除外,部分急性发作病例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大部分胆囊行腹腔镜手术切除,少部分行开腹胆囊切除。手术中探查全腹,部分可见胆囊增大,解剖结构清楚,分别从剑突下,右季肋区入器械,游离出胆囊动腺等一系列步骤,行胆囊切除,部分见胆囊增大或正常大小,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粘连,常侵犯邻近组织。胆囊壁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可见大小不同数量不等的结石,有的呈泥沙样结石,有的有脓液溢出伴有异味,胆囊壁呈暗褐色改变。
2.2病理检查
2.2.1肉眼:胆囊的形态多种多样,180例胆囊结石合并炎症中,合并急性化脓性时,胆囊体积增大,粘膜呈暗红色,明显充血;坏疽时,胆囊深暗红色,甚至发黑,壁薄,质软,有异味,切面胆囊壁增厚或变薄,色暗红,粘膜面结构不清,网状的形状消失,粘膜坏死脱落或呈颗粒状而粗糙,慢性者胆囊增大,壁薄,粘膜襞消失或呈小梁状,少数病例胆囊缩小变硬,有的胆囊壁大量钙盐沉积,有“瓷器胆囊”之称,有的病例见胆固醇沉着形成黄色斑纹。112例胆囊结石合并息肉,其中81例囊壁间见数目不等直径为0.2~2.1cm质软的淡黄色或黄褐色结节或斑点;31例仅见单个结节或多个结节突出于粘膜面,有的形成带蒂的结节。3例胆囊结石合并腺癌仅见胆囊壁增厚,有的甚至可达4.5cm,切面灰白色,质硬。
2.2.2镜检:48例胆囊结石合并急性炎中,可见胆囊粘膜充血、水肿,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化脓、坏疽时,可见粘膜坏死,溃疡形成,囊壁各层组织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呈蜂窝织炎,有时可见小脓肿形成,浆膜常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被覆。合并慢性炎的132例中,可见胆囊粘膜上皮可保持完整,有时粘膜上皮萎缩,但大多增生[1]。罗-阿氏窦常深达肌层或穿过肌层,有时上皮增生显著,呈增生性腺性胆囊炎的组织学表现。肌层肥厚,胆囊壁各层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和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有的病例可见胆囊壁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并伴有淋巴滤泡形成(淋巴梁滤泡性胆囊炎),5例合并胆囊癌(均为腺癌),癌细胞为柱状,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并常分泌粘液,癌细胞排列成大小不等的腺管状,部分呈状。癌组织多向胆囊腔内生长,同时也向胆囊壁内呈浸润性生长。有的病例中癌细胞不排列成腺管状,而成实体的团块或条索状,呈单纯癌的形态[2]。5例合并非典型增生者,仅见腺体上皮细胞核稍大、略深染。
2.2.3预后:172例术后3天无并发症康复,8例切口感染,3例胆囊癌者中1例合并胆瘘继发感染,6个月后死亡。
3讨论
胆囊结石合并炎症、胆囊息肉,临床表现很常见。胆囊肿瘤主要常见的是腺癌,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可以同时并存,又可以相互转化,胆囊结石以21~40岁之间为最常见,约占60%,男女比例差别不大[3]。胆管结石较多见,占50%~80%,胆囊结石相对较少,而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息肉以中年人为主,40岁~60岁,女比男性高出4倍,以肥胖者多见,胆囊肿瘤男女差别不大。胆囊结石的发病机制与胆道梗阻,胆道内细菌感染和寄生虫栖居有密切关系,再者与滥用雌激素有关,再者是高糖、高脂的饮食也可导致结石的发生,继而伴发炎症,体内胆固醇代谢发生障碍,在胆囊粘膜面形成结节状息肉,直径为0.4~1.0cm。胆囊癌与胆囊结石关系密切,年龄50岁~70岁,女性多于男性。胆囊结石随着病程发展,胆囊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息肉,表面被覆柱状上皮,内含大量泡沫状细胞,蒂部由血管结缔组织构成,胆囊结石及胆囊炎的长期刺激,与胆囊癌的发生关系密切,约80%的胆囊癌患者同时合并胆囊结石,癌肿好发于胆囊颈部,可能是结石作为异物刺激,引起与结石接触处粘膜上皮发生炎性坏死,并伴随着上皮细胞增生,反复增生可发生异型性变而转化为癌[4]。
胆囊结石合并炎症、息肉及肿瘤均需依赖病理诊断。根据大体标本胆囊壁不规则增厚,息肉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状突起。镜下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不同程度增生、细胞有无异型改变等诊断不困难,但它们之间还需鉴别,临床上B超有时把胆囊胆固醇息肉误诊为结石,病灶内内的大片泡沫细胞分布于粘膜固有层内可确诊。把粘膜皱襞误诊为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合并慢性炎,胆囊壁增厚时,有时合并胆囊癌,镜下可见癌肿的异型性。本组112例息肉中被误诊为结石有12例。
参考文献
[1]Goodmen zo,Ishak KG Xanthog ranulomatous cholecystitis.Am JSurg pathol,1981,5:653
[2]Dao AH,Wong SW,Adkins RT. Xangthogranulomatous Cholecystitis. Am Surg, 1989,55:32
篇3
关键词:项目工作首先项目管理HIV感染者
项目管理在我国发展较晚,虽然项目管理的思想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政府和企业提高效率的手段。但迄今为止,只有为数不多的医药企业、少数公共卫生项目在采用项目管理,且管理水平不高,很多项目仍然在运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项目档案是项目执行过程中所形成的信息资料,贯穿整个项目管理的过程,从项目的执行、计划、执行、控制到结束,包括项目综合管理档案、范围管理档案、进度管理档案、成本管理档案、质量管理档案、人力资源管理档案、风险管理档案和采购管理档案等。我们尝试将档案管理的模式应用于公共卫生体系中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项目,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具体做法
1.1健全网络,加强档案管理硬件建设
要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首先必须有一个健全、强有力的档案管理网络。载止2003年,全市6个区均成立慢性病防治机构,各镇成立了防保所,综合医院成立了防保科,全市共建289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现已形成以市慢性病防治院为龙头,各区慢性病防治机构为枢纽,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防保所(科)为依托的慢性病防治工作网。各慢性病防治机构都有自己的档案室和档案管理人员。
1.2领导重视,保证项目档案的建立和使用
为了落实各单位项目档案管理的人员和经费,特别是区一级项目执行单位,领导应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自1992年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启动,到2007年我市共有16个公共卫生项目(见表1),并采用项目管理模式,进行项目管理,建立了档案室,2002年我院顺利通过了“国家二级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验收。
表1深圳市公共卫生项目管理档案
项目名称
深圳市HIV感染者结核病控制项目
深圳市初治涂阴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免费治疗醒目
深圳市学校结核病控制项目
深圳市结核病控制项目
第五轮中国全球基金耐多药结核病防治项目
深圳市耐药结核病控制项目
深圳市流动人员结核病控制项目
深圳市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
深圳市男性同性恋人群性病艾滋病防治项目
深圳市公共服务场所高危人群干预项目
深圳市社区-医院一体化糖尿病管理项目
深圳市高血压、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项目
深圳市社区中小学校学生及幼儿园儿童龋病与牙周病防治项目
深圳市实施子宫颈癌早诊早治项目
深圳市伤害监测项目
深圳市性病规范化实验室建设与质量控制
1.3导入项目管理经验,促进项目档案规范化
根据我市慢性病特点和每年慢性病防治工作情况,组织专家每年对全区慢性病防治工作按照年初考核方案进行考核,第二年重新修订《深圳市慢性病综合考核方案》,该考核方案包括项目资料、记录、计划和总结等各种档案资料,使我市慢性病防治工作日益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每年年底将各项目资料分类整理,送档案室归档保存。
结核病防治项目档案包括各级政府有关结核病防治文件,市区组织机构、各级政府经费投入文件等。市、区卫生行政部门与各区医疗卫生单位领导签订了责任书,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各级结核病防机构工作计划和总结。
“结核病耐药性监测”、“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DC)的应用”、“流动人口肺结核控制的研究”及“DOTS2PLUS策略的实施性研究”等项目手册。
性病防治项目档案包括“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西太平洋亚太地区淋球菌耐药监测”“发廊人群性病/艾滋病行为干预”“男性同性恋人群性病/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等项目手册。市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办工作计划和总结,暗、客、吸毒人群和献血员等高危人群STD/AIDS主动监测记录。男性同性恋人群、暗、客和吸毒人群等进行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记录。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项目档案有:“深圳市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项目”“深圳市社区/医院一体化糖尿病管理项目”“深圳市恶性肿瘤、脑卒中项目”“学校学生口腔疾病综合防治项目”等项目手册,规范整个操作过程而统一设计、印制的“口腔保健知识问卷调查表”“口腔保健手册”等。目前已建立了口腔卫生健康档案,到2006年已有20857份。采用ICD210编码的统计程序,保证了恶性肿瘤、脑卒中报病监测工作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加强对社区的督促和检查,现场考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医生诊疗技能的记录以及随访资料。
根据年初工作重点,对考核指标进行修改,每次修改后都保持一份归档。
1.4加强培训
通过市、区两级的培训,提高了全市慢病防治专业人员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明确慢性病防治机构项目档案管理与各级医疗机构在慢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能,探索合适的协调机制,建立团结、高效的慢性病防治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体系。
2体会
为迎接信息知识和创新经济时代,我市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采用网络直报系统,通过全市网络通报慢性病防治信息,方便快捷,具有较好实效性。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少数人不重视资料归档,档案管理人员不积极主动收集档案资料,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等。
为此,必须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包括项目知识培训、档案管理培训、计算机能力培训,提高其素质。同时加大档案管理的投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项目档案管理现代化,适应创新时代的要求。
篇4
[关键词]慢性病;中医药;社区
[中图分类号]R212.7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4―0104―01
1 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脏腑,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为,人和自然界也息息相关。因此在治疗中,要求患者将所有病情倾诉,然后综合分析各脏腑之间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及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结合发病季节,气候变化,最后作出结论,辨证施治。
2 四诊合参
诊病应当了解病人的至苦至痛之处,往往病人的第一句主诉是其最痛苦之处,要围绕其痛处,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望色验舌,聆音嗅睐,籍“十问”详细询问病情,细查脉理,识其病因,辨证施治。
3 标本兼治
治病,必须首识标本,分清疾病的本宋主次。病情的轻重缓急。然后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法则,辨证施治。一般而言,机体的正气为本,致病邪气为标;病因为本,症状为标;旧病为本,新病为标。治疗上,各种老年慢性病,机体脏腑气血已衰,治宜缓图,不可速胜。但对于在慢性病基础上,又增新病,或又出现危重症状,则应急治其标。例:曾遇到一久患多种疾病的患者,病情危重,精神萎靡,面色晦暗,肌肤消瘦,近数日不能进食。遵循“急则治标”原则,运用先调脾胃后补其虚的治法,投药5剂后,能进食,神旺气复。
4 不求速效
老年慢性病治疗过程中,不能求速效。因其脏腑已虚,机体衰败。须缓缓图之。在治疗过程中,但求症状稍有好转即可,循序渐进以收功效。不可朝令夕改。《医学心悟》日:“药即相宜病自除,朝夕更医也不必。”这话很有道理。因为机体的恢复,脏腑转机,均须要有一定过程。况且病衰已久,岂能一治就好。应戒焦戒燥,尤其一些慢性重病,更须小心呵护。当然,治疗无效,则应深入探讨无效原因,另图它法。
5 辨别虚实
老年慢性病治疗中,要正确对待祛邪与扶正的关系。老年慢性病患者,久病机体正气多虚,然而,多虚中夹实,故欲攻其实,必扶其正,使祛邪而不伤正。实际工作中,慢性病患者就诊时,多是复发和加重之际,因此,祛邪应作为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在选用药物时,应该用一些较平和的药物,药量亦不可过重。
6 重视患者自身调养
老年慢性病治疗中,药物只是一个方面,患者自身调养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所谓三分病七分养就是这个道理。患者自身调养主要从起居、饮食、情志等方面加以注意。正如《内经》所言“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忌口是饮食调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肾病应少盐,脾胃病忌生冷,肝胆病忌油等。而情志之病必以情治,针药难效。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治”。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病治疗必须医患配合,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使得更多的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得到康复。
参考文献
[1]《医学心悟》曰:“药即相宜病自除,朝夕更医也不必。”
篇5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典型抽样法,抽取XX市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各500例,纳入标准如下:①高血压诊断标准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②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中国糖尿病指南》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126mg/dL或是7.0mmol/L;③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肝、肾功能障碍者,精神系统疾病患者,不愿意配合者。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①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建档,是否接受社区健康教育,有无接受随访,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满意度;③慢性病控制情况,包括最近一次血压值,空腹血糖值,体质量,用药依从性,相关知识掌握情况;④记录其它重要备注。
1.3评价标准
1.3.1满意度评价参照Likert5点计分法,分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5个等级,分别计1~5分,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好。
1.3.2用药依从性评价分为3个标准。完全不依从:患者完全不按照医嘱及药师指导去服用药物;部分依从:患者能够部分性按照医嘱及药师指导去服用药物;完全依从:患者完全按照医嘱及药师指导去服用药物,且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
1.3.3相关知识测试包括空腹血糖、血压正常值,糖尿病、高血压相关疾病(糖尿病足、脑卒中)等,每个病种4个问题,答对3个以上为知晓率佳。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基本资料
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6份,有效率97.6%。共调查高血压患者489例,糖尿病患者487例,年龄24~93岁,平均(70.14±7.52)岁,病程1~44年,平均(12.09±9.55)年。
2.2管理情况
有64.46%(629/976)的患者知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服务,但只有35.53%(347/976)的患者得到了建档管理,
2.3慢性病控制情况
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为54.80%(268/489),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率为51.54%(251/487),接受建档管理的患者的慢性病控制情况明显好于未接受建档管理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满意度评分为(2.95±0.41)分。
3讨论
篇6
【关键词】 慢性疾病;心理护理干预;病情转归
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病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往往易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对不同的表现给予不同心理护理至关重要。现将3个月来针对慢性病病人行心理护理干预治疗的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1例慢性病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5例,其中糖尿病5例,高血压病8例,慢性肾炎9例,尿毒症3例;年龄19~30岁8例,35~67岁17例。对照组26例,其中糖尿病6例,高血压病7例,肾病综合征5例,慢性肾炎5例,尿毒症3例;年龄6~30岁10例,40~62岁16例。就诊方式:住院治疗51例。
2心理特点分期
2.1否认期 患者在最初被诊断患了慢性病后往往不肯承认真的患了病,不肯住院治疗,认为化验结果肯定有问题,不肯用药,不肯控制饮食及运动量。
2.2急躁期 经多次化验确诊后希望朝夕之间能遇到灵丹妙药一夜痊愈,表现为服用多种偏方、土方及高级昂贵药物,到多家医院就诊。
2.3接受期 认识到自己的病情状况,开始配合治疗,通过一切渠道“取经”,读书看报,向医护人员询问,对自身疾病格外敏感,格外关心,严格控制饮食及按时用药。
2.4忧郁期 疾病迁延不愈,开始过分计较病情变化,此时病人变得敏感多疑,体质下降,病情加重;一旦受到消极暗示,甚至会出现悲观厌世情绪。
3心理护理干预方法
3.1病因及治疗宣教由责任护士或集体组织形式,以同类疾病为主题,用健康教育表、图片及幻灯片等对患者进行病因、诊断要点、常规治疗方法、用药及饮食注意事项等内容宣教,并鼓励病人提问,了解病人的疑惑,及时解决问题。
3.2人性化护理慢性病病人多因疼痛、恶心、呕吐、发热、呼吸困难等不适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亲切关怀,微笑服务,及时安慰病人,给予及时妥善处理,缓解其不适,让患者感受到自己置身于一个温暖安全的环境中,有人时刻关注他的感受。
3.3治疗技术熟练病人需要长期治疗,治疗方式多样:口服药物,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治疗方式是痛苦的,长此以往病人会产生焦虑情绪尤其在治疗时间尤为明显,这时他们往往渴望技术熟练的老护士给予治疗减低每次痛苦程度。
3.4良好的治疗环境病人长期住院,医院就是他们的家,要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病区内禁止大声喧哗、吸烟,维持病室整洁,温湿度适当,可放置绿色植物增添病室活力,建立并维护户外活动的幽雅环境。
3.5饮食指导向病人讲解营养需要及禁忌,但也要做到讲究“色、香、味、形”俱全,增强病人食欲,增强体质,以免没有科学指导过分限制饮食引起患者体质下降;另外在病人进食时为其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也很重要。
3.6空闲娱乐慢性病病人除治疗外空闲时间较多,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定期组织必要的活动,欣赏音乐,绘画,看电视,听广播,尽量减少病人独处的时间。
3.7组织病友交流会邀请治疗效果明显、心理状态积极的病人讲解自己与疾病顽强斗争的故事,让慢性病病人调节情绪,变换心境,不断振奋精神,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
4结果(表1)
3个月后实验组25例病人中经问卷调查有18例病人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余几例病情较重者病情也得到了稳定,未继续恶化,表现为尿检结果尿酸下降,尿蛋白及尿潜血下降约(+)~(++),血肌酐平均下降50~112 mmol/L;实验组病人基本都能较积极地面对疾病,勇敢与病魔作斗争,但对照组只行常规治疗,病情好转不明显。可见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对疾病的转归有积极影响。
5讨论
疾病在于“三分治,七分养”,在给予科学治疗的同时,怎样养病对于慢性病病人尤为重要。在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前,大多数病人由于身体各种不适症状及稍微有些好转又突然因感冒等因素再次反复后,心理逐步变得焦虑忧郁,甚至认为活着没有意义。通过心理干预让病人从被动治疗向主动治疗的方向转变,调动病人的主动性与医护人员更好地配合,实验证明取得了明显疗效。
6体会
篇7
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于我社区服务中心进行治疗的3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对这300例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包括家庭护理、健康教育、保健护理、心理护理等措施,对护理干预前后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其满意度。
结果:经过社区护理干预后,300例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自身的防护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对护理的满意度为100%。
结论:社区护理干预有效的保证了老年的生命健康,帮助他们树立自我保健意识,大大改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值得社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社区护理干预老年慢性病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20-02
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目前正在面临着老龄化逐渐变大的趋势,随着社区老龄化的不断深入,老年人的免疫力和身体机能下降,慢性疾病渐渐成为困扰老年人的重要因素[1]。老年慢性疾病指那些因长期积累而形成损害的一类疾病,会导致其他并发性疾病,该病具有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等特点,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正常生活质量。老年慢性病患者大多不需要进行住院治疗,通常应用自我保健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来调理,这就体现出社区护理干预的价值[2]。通过对社区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进行研究,以期探讨最佳护理干预方法,为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最佳的服务,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0年12月-2011年12月于我社区服务中心进行治疗的3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男性患者160例,女性患者140例,年龄在62-80岁之间,平均年龄72.5±2.8岁。其中冠心病患者68例,高血压患者126例,脑血栓后遗症患者24例,糖尿病患者72例,其他10例,患者的其他基本资料对本次调查研究工作不造成影响。
1.2试验方法。对3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家庭护理、健康教育、保健护理、心理护理等措施,然后对护理干预前后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其满意度。
1.3社区护理干预。
1.3.1健康教育。首先要让患者和家属了解相关疾病的知识。调查研究发现造成慢性病死率主要原因包括患者对相关健康知识的缺乏和日常的不良生活方式,因此社区服务中心要做好以下的宣教工作:制定教育计划和内容、安排患者及其家属接受正规的疾病知识培训、按时举办专题讲座、免费发放相关的疾病材料、鼓励患者自行学习、设立求助咨询热线、随时解疑答惑。
1.3.2保健护理。保健对于慢性疾病患者的作用重大,因此社区护理人员要鼓励帮助患者树立自我保健意识。对饮食及营养情况进行评估,帮助患者调整饮食结构,科学安排进食时间,使其合理饮食;保证老年患者的作息时间,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睡前鼓励其洗漱,促进血液循环,以便保证最佳睡眠;加强生活环境的管理,保持环境清洁;根据患者自身兴趣,合理安排运动,促进其功能锻炼,增强免疫力。
1.3.3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工作是社区护理干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社区护理人员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多和患者后天交流,了
解患者的身心需求,发现有心理问题的要及时通知家属,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使其能够积极的配合社区治疗和护理工作。
1.4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比较材料行方差分析和X2检验,P
2结果
经过社区护理干预后,300例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身的防护意识都有了显著的提高,94.67%的患者养成了正确的生活习惯;本次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100%,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100%。300例慢性病老年患者的满意度调查情况见表1。
3讨论
目前世界老龄化人口越来越高,已经变成了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身体机能随着年龄的逐渐消退,因此老年人是疾病的多发人群,而慢性疾病是老年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类疾病[3]。调查研究显示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是全年龄段的4倍,且往往会伴随着其他并发症,慢性病的病程长、治疗周期长,该病已经成为威胁老年患者生命健康的又一大杀手。
社区慢性病护理干预是以社区为单位,针对杜区内老年慢性病患者,通过进行有计划和组织的预防、宣传、护理工作来降低社区老年慢性病的致死率,提高治愈率有效管理方法。本研究选取了3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对他们实施了想用的社区护理干预,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通过相应的社区护理干预后,老年患者及其家属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疾病的知识了解加深,94.67%的患者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患者大多都能够进行自我功能锻炼,这些结果说明有效的社区护理干预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减少了不良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慢性病的病死率。
综上,社区护理干预有效的保证了老年的生命健康,帮助他们树立自我保健意识,大大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慢性病的病死率,值得社区内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荆淑杰,焦辉,王波.社区慢性病护理干预中的健康教育研究[J].医学信息,2011,24(1):267-268
篇8
一、工作目标
建立完善与慢性病防治形势相适应的工作机制,优化政策支持环境,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服务和精细化防治管理,有效降低慢性病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一)全区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现率分别在8%、1.5%以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现率在3.5‰以上。对常住人口“三病”患者实行区政府指定的药品免费配送治疗。
(二)社区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量血压率≥95%;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60%,服药率≥60%;高血压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30%,Ⅱ型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30%。
(三)建立完善的区、乡、村三级综合防治组织机构,对每位“三病”患者实行精细化管理,提供个性化干预治疗方案,实现档案动态信息化。建立完善“三病”综合防治长效运转机制。
二、实施步骤
(一)调研访谈,摸清基数(5月1日至5月31日)
1、组织调研组走镇下村,深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召开座谈会、民主恳谈、群众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城乡居民对健康的需求,明确项目的工作目标和重点。
2、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全面掌握已知的“三病”患者数量及分布。
3、召开“三病”防治专家技术论证会,确定治疗方案。
(二)完善组织,制定方案(6月1日至6月30日)
1、区政府成立“三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防治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单位设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2、卫生部门建立专家指导组、质量控制组、宣传报道组、检查督导组等小组。
3、组建4支诊疗团队。每支诊疗团队由区级心脑血管临床专家、内分泌临床专家各1名,各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应临床医生各1-2名组成,疾控人员、责任医生、联络员全程参与。同时,组建1-2支精神病临床专家组,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治。.
4、召开全区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和任务目标,建立上下一心、步调一致的运转机制。采取各种有效宣传形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
(四)落实措施,精细管理(7月1日至12月)
1、建立区“三病”信息管理平台,各乡镇、街道以行政村为单位,扩大发现“三病”患者人群,对已掌握的“三病”患者由诊疗团队进行复诊核查,开具个性化健康处方。
2、社区责任医生对现场复诊排查后的“三病”管理对象根据新的分级管理规定,规范开展定期随访工作,并及时将每次随访信息录入管理系统。
3、专家指导组开展巡回指导、随访质量控制、患者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指导等。
三、保障机制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三病”综合防治项目是惠及我区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减少慢性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全区人民的健康水平,从基本上缓解“看病难”。各单位务必提高认识,按照本方案要求,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正常有序开展。
(二)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区委宣传部:组织开展公益性、群众性精神卫生和慢性病预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引导群众养成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公安分局:重点掌握辖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把加强精神病人的管理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中,落实日常监管和控制措施;依法做好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工作,参与并协同实施应急医疗处置措施;会同民政局等部门做好流散在社会上的精神病人的处置工作。
区民政局:建立健全慢性病、精神病患者救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慢性病、精神病困难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并享受医疗救助政策。
区财政局:负责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财政投入机制,及时落实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卫生部门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考核工作,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着重研究逐步提高城镇参保人员的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努力为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创造或提供就业机会。
区卫生局:负责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开展项目培训、指导;负责项目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完善信息公示及奖惩等制度。
区残联:维护精神残疾者的合法权益,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采取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综合防治措施,推行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参与社会生活的开放式管理,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服务,提高康复质量,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
区慈善总会:制定慈善救助方案,落实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重性精神残疾人的慈善救助。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三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领导,为“三病”患者的筛选和管理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网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健全并规范公共卫生专干和村(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制度;加强对村、社区的督导,强化组织、宣传和指导,定期召开例会,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机制,确保实效
1、区卫生局要定期组织对各乡镇项目实施进度和工作质量进行督导控制,每月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保证工作质量。
篇9
2017年我站工作在区卫计委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7版)》,加强内部管理,狠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全面开展基本医疗护理工作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适时调整了人员配置,优化组合,使得各项工作顺利展开,现将我站2017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开展落实情况
(一)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中心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995份,其中高血压管理档案210份;糖尿病管理档案100份;儿童保健管理档案565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档案18份;老年人管理档案199份。
(二)健康教育我站紧紧围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基础,以及预防、保健、慢性病人管理为重点。服务站门前醒目位置设立宣传栏,根据上级工作要求及不同季节进行健康教育宣传。进一步加大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并将健康知识讲堂深入到社区,截止目前累计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6次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9次。发放各种健康知识宣传单2千余份。
(三)儿童健康管理
加强了对辖区内0—6岁儿童管理工作,对565名儿童建立儿童保健手册。按照2017版服务规范要求共对565名儿童进行免费体检工作工作,并及时将随访情况进行电子档案信息及纸质档案的录入工作。
(四)老年人保健
对辖区内65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199人,截至目前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199人次。
(五)慢性病管理
对辖区内35岁以的人群的高血压和二型糖尿病筛查工作,在去年的基础今年上半年共筛查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17人,并先后进行了随访管理,管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并进行面对面随访工作,共随访417次。高血压患者免费体检210人次,糖尿病患者免费体检100人次。
(六)重性精神病管理
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要求,将重型精神病患者纳入健康管理档案,并对已发现的重型精神病患者进行随访工作,共随访12人。
(七)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我中心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条例》,,建立健全了疫情报告制度。并积极配合区疾控加强死因调查和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八)卫生监督协管
建立各项基本资料,认真按要求开展巡查工作和信息上报工作。
(九)死因肿瘤病例
认真收集死因和肿瘤的病例并及时上报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站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从总体上已经步入了正常运转的轨道,但从考核、督导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功能发挥不到位。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中职责分工不明细,配合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质量。
二是措施不够扎实。虽然都积极地开展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但督导发现工作流于形式,在档案建立、儿保管理、妇保管理、慢性病随访等方面工作滞后。
三是健康教育工作有待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柜宣传资料混乱、不全,质量较差。
四是慢性病管理和老年人保健工作尚需规范。慢性病人管理有的随访不及时;有的在随访的同时未做随机血糖检测;有的未对辖区慢性病患者的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及实施干预措施和效果评价。
三、2018年工作计划
全站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重点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地抓整改抓落实,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我站认真对照日常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紧密结合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措施,扎扎实实地抓好整改落实工作,力争在年内完成各项公共卫生服务指标。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医务人员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职责,及时分析汇总上报项目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整改,确保项目工作全面有序健康发展。
篇10
【关键词】敬老院老人社区护理经验体会
根据国家医改政策,2006年6月我院被定为济困医院试点单位,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人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济困医院成立后,我们收住了很多来自农村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这些老人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农村敬老院的卫生保健条件不尽人意,照护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为老人提供的服务基本上就是吃、住,很难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健康照护,缺乏保健和康复等专业性照护,一些疾病不能及时预防,老年人一旦疾病缠身,或者重病重伤不能治好,就很容易瘫痪,甚至是离世[1]。
为实现WHO提出的健康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有效地节约国家卫生资源,从2007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对本市的10所乡镇敬老院的老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一年来我们对农村敬老院老人护理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1制定计划和措施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服务计划和护理措施:成立社区服务小组,小组由医生、护士、检验士和其他工作人员组成。服务时间一年(2007.10-2008.10。护理对象是本市10所敬老院的老人。小组定期轮流到这10所乡敬老院进行下乡服务。
2护理方法及内容
2.1健康状况调查摸底
为全面掌握敬老院老人的健康状况,我们对10所敬老院的258位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老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病史、患病治疗情况等,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和慢病管理档案,这有助于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在258位老人中65岁以上的有229人,男性占45%,女性占55%。
2.2护理内容。
2.2.1饮食保健指导包括饮食卫生、饮食习惯、饮食分类(如预防性饮食、适合基本健康老年人代谢特征的饮食、针对老年疾病的饮食[2]。
2.2.2睡眠保健如睡眠有规律,睡前泡热水脚等。
2.2.3优化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居室明亮、通风、清洁,居室环境的安全,防意外措施。
2.2.4老年人运动保健选择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项目,注意运动时间,防运动时意外。
2.2.5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寂寞仍是老年人挥之不去的心病[1]。指导敬老院工作人员创造条件,积极努力组织老年人参加文体锻炼等各种活动,缓解老年人的悲观情绪,减轻老年人被社会边缘化和排斥的感觉,使生活充满乐趣。
2.2.6培训敬老院的照护人员,使他们掌握老年人的一般保健知识及老年照护技术,指导他们为老人提供服务。
3护理效果
为了解对敬老院老人实施社区护理一年来的效果,我们设计了《敬老院老人实施社区护理前后的健康状况及满意度调查表》,内容有被调查人基本情况;前后健康状况;患病情况;病后治疗情况;医疗费用的支付情况;对实施社区护理此项卫生保健满意度共6个项目内容,并就实施社区护理前后的健康状况、医疗费用支出情况进行比较。
从调查表发现老人身心健康状况大有改善,患病次数减少,特别一些老年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复发及住院次数明显减少,医疗费用支出也比上一年降低25.8%。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经验与体会
4.1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有效地节约了国家卫生资源。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老年慢性病,慢性病是老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3],慢性病常常持续或反复发作数年,难以治愈,使患者正常生活受到严重限制,而吸烟、饮酒、缺乏锻炼、高盐饮食是老年慢性病危险因素[4]。通过健康教育、卫生宣传、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鼓励体育锻炼以及定期健康检查等社区护理措施,提高了老年人预防保健知识,使敬老院的老人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降低了老年慢性病的发生率,从根本上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大部分老年人需要的是照顾,而不是单纯的治疗,对慢性病患者来说更是如此,开展此种服务方式既可以满足敬老院老人的健康保健的需要,又通过减少就医率和住院率降低了卫生资源耗费。
4.2老人的健康观念需要提高。我国80%的老年人处在身心健康的临界点或已处于亚健康状康[5],经济状况造成一部分孤寡老人就医难,而健康观念又使一部分老人不愿就医。没有平时保健、预防疾病的措施,小病积成重病或大病的情况经常性发生。如何提高老人的保健观念和健康水平是我们这次敬老院老人护理服务的工作内容之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3农村敬老院的照护水平有待提高。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多是在农村临时雇用的,人文化程度偏低,也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照护老年人的技能,在老人保健、常见病和慢性病预防等工作方面缺乏基本的经验和常识。所以,要提高敬老院老人的健康水平,敬老院工作的照护水平是关键,在敬老院护理中,我们现场给这10所敬老院的照护人员进行了培训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他们的照护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技能。新晨:
参考文献
[1]杨团,李振刚,石远成.未来20年农村老人照护的政策建议.
[2]刘纯艳.社区护理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1-83.
[3]宋朝辉,罗惠芳,童苏宁,等.我国老年患者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展望.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12(2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