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特性范文

时间:2023-10-26 17:2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利用规划特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利用规划特性

篇1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不确定因素,影响

Abstract: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constantly improve, the market competition becomes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market opportunity flit, market mechanism in land market operation and land resources rationally are constantly strengthen the role, simple prescriptive planned economy management way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tudy of the problem, collection and related research literature material, based on the essential theory support for research system, the land use plan and management of the uncertainty in the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and use planning management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uncertainty factors are analyzed.

Keywords: land use planning management, uncertain factors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一种引导未来区域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划的目标和要求不同,也决定了不同的规划模式。通过在不确定性约束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模式的研究,缓解和减轻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等过程中的负面影响,这是当今规划理论和方法研究致力解决的难题[1],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学科建设和指导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实践。

1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分类

规划的重要特性在于其未来导向性。规划是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包含的内容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任何因素的变动对规划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市场经济越发达,不确定性因素越多。

按照不确定性因素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不确定性因素简单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因素,来自规划系统的外部,与社会、经济、生态等大环境有关,包括大环境不确定性、政策不确定性、发展趋势不确定性和偶发性不确定性几种,外部因素难以控制和调节;一种是内部因素,来自规划系统的内部,可以来自规划编制者,决策者,可以存在于规划过程中,可归纳为主体不确定性、客体不确定性和过程不确定性三种。对于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我们不能提前预知和改变,但我们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可以通过增加土地利用规划的弹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于内部因素,我们则可以通过提高规划的编制水平,改进规划实施方式,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等方法来应对。

2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不确定性因素的特性

1、整体性与多样性并存

土地利用规划系统是一个整体,不确定性因素作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系统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会对系统整体产生影响,不管是系统内还是系统外,微小的影响也会带来整体的改变。但是,土地利用规划系统不是单一的而是由有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共同组织,相辅相成,同时土地利用规划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又是社会经济大系统的一部分,与其他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而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纷繁复杂,多种多样,每一个组成部分,每一层联系都有不同的不确定性因素存在。因此,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呈现出整体性与多样性并存的特性。在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时既要看到不确定性因素对整体的影响,又要注重个体性与差异性,把握整体与局部两个方面[2]。

2、主观性与客观性并存

从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是在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承认不确定性因素的客观性并不能说明我们面对不确定性是无能为力的,而通过把握不确定性因素的客观规律,可以及时找出应对措施缓解不确定性因素的负面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还有一部分不确定性因素产生的根源是人以及与人相关的一些事物。人的心理、预期、信用,人的能力、水平、选择等等都是不确定性的来源,并且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因而其内容也是千变万化,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与处理都不相同,面对瞬J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利益主体的日益多元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主观性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将更加深入。只有从人的角度,了解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建立统一规范的工作程序与方法,并努力从繁杂的不确定性中理出头绪,找到应对办法才能更好的应对这些不确定性。

3、结果性与过程性并存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的不确定性既有结果的不确定性又有过程的不确定性。那些作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其产生、影响与扩散都可能存在很多路径,不同的路径对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过程不确定性产生于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甚至各个步骤。由于过程不确定性的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结果也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结果的内容与效果不得而知,不同的选择与变化产生多样化的结果,在管理过程中对结果不同的看法与理解,也会产生不同的判断与决策的差异。不确定的结果又会对下一个阶段,下一项政策产生影响,而这个结果对下一个结果的影响又是过程性的。

3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不同阶段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具体可分为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和规划监测[3]。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不同阶段都受到不同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不可能完全按照预想的轨道运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最终结果与效果也不得而知。不确定性因素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各个阶段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篇2

Abstract: Land us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be closely bound up,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land use in view of the importance of land use in China,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And the land use index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land use plan and setting principl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 assessment of land use is important to the study of.

Key words: land use;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land use plan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1.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贫瘠化加剧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生态环境总体上呈恶化趋势是由于我国过去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领,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组织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是实现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区域土地利用进行总体规划、引导、调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评价与规划过程的紧密结合,即两者要同步进行、滚动发展、互为反馈。这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研究规划对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研究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土地利用的规模、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战略关系;并分析预测规划实施后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规划实施后会产生的不良环境后果。可见,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应将规划对象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环境生态系统,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协调的统领能力,保证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必然会打破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产生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从而使得土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产生正向的或负面的环境效应。为了预防有缺陷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迫切需要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对规划区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研究,为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和土地利用分区布局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促进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协调的利用。

2我国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2.1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效应的研究需要加强。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和小流域尺度上,考虑较多的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气候、土壤、水量和水质等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影响。但这些成果较难应用于大尺度区域。2.2现行的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待完善。现行的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很多问题,亟需改善:(1)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研究的内容、范围、程度和体系有待廓清。(2)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机理,环境影响主体、环境影响源、环境影响受体,规划内容及其控制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机制等基础性问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否则,土地利用规划与其他规划、其他战略的环境影响评价就会没有区别,因而也就失去独特的涵、失去评价的意义。 (3)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主要应评价的环境要素构成及其评价的重点需要科分析。(4)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体系如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理论方法、土地规划环境影响预测理论方法、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综合理论方法、土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体系构成等需要系统研究。(5)各种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内容、评价要求、评价原则、评价方法、评价程度如何都待解决。(6)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方法、工作程序、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规范、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体系等也都需尽快探讨。2.3对有关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研究非常少。“根据预测和评估结果,针对规划的具体情况,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这是环评法规定的开展战略环评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纵观国内外有关战略环评的研究报道,只有在环评结果中要求有此内容,具体通过什么方法来生成要求目标所需的策略,目前缺乏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此外,我国土地开发规划资源环境评价的调控机制,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我们针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熟悉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评价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影响的环境质量变化。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问题,充分吸收环境科学、自然环境保护、可持续理论、土壤科学、森林资源学、旅游资源学、地质环境学、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水资源水环境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细致地分析和综合。

3.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评价过程中除遵循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原则外,针对土地规划的特点,还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目的性原则。区域环境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特定的功能要求其有特定环境目标,因此进行任何形式的环境影响评价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并根据其目的性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和内容。②跟踪评价原则。由于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应跟踪评价,及时修正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偏差。③可操作性原则。土地规划涉及众多因素,其评价过程较为复杂,在能说明问题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数据的取得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力求内容简单明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④区域生态系统的演化始处于可持续性的原则,区域生态经济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满足正递增、协调和稳定发展的判据。⑤区域环境总效益(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最优性原则。

4.根据科学的评价方法做出科学的土地利用方案

根据评价结果,得出环境可行的土地利用方案,并针对方案,提出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①预防措施 用以消除拟议土地利用的环境缺陷。②最小化措施 限制和约束行为的规模、强度或范围使环境影响最小化。③减量化措施 通过行政措施、经济手段、技术方法等降低不良环境影响。④修复补救措施 对已经受到影响的环境进行修复或补救。⑤重建措施 对于无法恢复的环境,通过重建的方式替代原有的环境。

但是到目前为止,土地利用环评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还没形成统一、广泛的认识,缺乏系统性,因此,对规划环评展开深入及广泛的研究、构建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显得十分必要且尤为迫切。然而,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功能和所针对的问题不同,在构建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时,我们更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采用不同的评价程序、指标体系及技术方法,这将是今后进行规划环评时,更应注意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光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

[2]汤晓雷.基于RS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篇3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more and more people show the needs on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and urban culture is the best protection which is to meet this demand of people. This paper aims to describe the role of the urban culture of livable urban construction briefly, and at the same time,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about the urban culture and urban planning, land use planning slightly.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宜居城市

Key words: land use planning;urban planning;urban culture;livable city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170-02

1 城市文化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1.1 城市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城市不管其文化背景如何,从根本上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的状态。城市同人们生活之间这种根本上的关联,正是我们要理解城市文化的关键。如果说城市物质环境是人们生活的空间载体。那么,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生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城市的内在。

1.2 城市文化对城市建设的作用

1.2.1 城市文化是经营城市的重要部分 经营城市是指用市场眼光重新审视城市,把城市作为一种巨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经营的主要范围是土地、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以及城市文化、政策制度等无形资产。[1]无形资产是城市的软实力,城市文化是经营城市的关键环节。

1.2.2 城市文化是发展城市经济的重要途径 城市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这种精神是可以转变为同样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城市的发展。领导世界文明前进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城市;另一个是文化。从发展城市经济的角度考虑,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无疑一条风险小、回报率高的道路。

2 城市文化与宜居城市的关系

2.1 宜居城市的概念 宜居城市,从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适宜居住的城市”。[2]这是一个涵义丰富但是又高度概括的解释,其中包含了很多变化的因素。此外,不同的时代对宜居城市的概念或者定义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2.2 宜居城市的内涵

2.2.1 城市居住主体差异 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社会阶层对宜居的期望或要求是不同的,同时他们对宜居的感受也大相径庭。就单个个体而言,每个人的价值观、生命周期、教育程度等等都有可能影响到城市宜居性的偏好选择。

2.2.2 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主要体现在气候、资源、经济等各个方面。不同的气候影响人们对宜居的感受;社会的资源的丰富与否也对此有影响。

2.3 城市文化与宜居城市的关系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城市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衣食无忧时候,人们需要得到更高层次满足。人们开始设想把城市建设成何种模样才能满足大部分人的精神需求。其中城市文化成为打造宜居城市的重点。

3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3.1 土地利用规划 在我国的规划体制下,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对土地未来的开发、利用、治理,在空间上、时间上超前性的计划与安排,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的特性,在时空上对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管理措施。

3.2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指根据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与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合理安排和综合部署。

3.3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从国家的全局和长远发展的考虑;而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证城市各项建设和发展的顺利进行,保障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近几年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冲突与矛盾越来越突出。两大规划的矛盾主要在以下几点:①规划目标相互不协调;②规划部门职能差异;③规划的时间与层次不合理。[3]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协调势在必行。

4 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4.1 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4.1.1 城市规划中忽略了城市文化的倾向 城市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核心价值,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往往被有意识的忽略,我们可以从很多文化景区的发展中看到很多古镇模式。这种城市规划模式,不仅以牺牲城市文化为代价,而且给树立城市品牌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城市规划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使城市变为居住主体所认同的宜居城市。

4.1.2 城市规划要加强文化认同感 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上,虽然饱经磨难但是一直未曾中断过,是四大文明唯一的“幸存者”。中华文化不仅没在不断涌现的其他新文化的冲击倒下,并且从中汲取很多养分,使中华文化变得包容性更强,更为多元化。我们应该肯定我们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树立城市文化意识,并贯彻到城市规划中去。

4.1.3 城市规划要与城市文化共存共荣 城市规划是为了更快更好地为城市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做统筹,而城市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载体。而城市文化正是这众多载体中十分重要的一员。以邻国日本为例,动漫作为日本现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广义上的日本动漫产业已经占日本GDP十几个百分点。是日本GDP的第二大支柱。这种城市文化不仅形成了一种生命力旺盛的文化产业,而且也给城市创立了良好的形象。

4.2 城市文化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4.2.1 土地利用规划要对城市文化进行保护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往往也成为地方政府的“牺牲品”,因为它不仅不能创造较高的GDP,而且大部分情况下占据了土地开发的有利地段。这样目光短浅的规划,无疑是对城市文化的迫害。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加强对城市文化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4.2.2 土地利用规划以城市文化为基础 城市文化得以保护,反过来土地利用规划要以城市文化作为基础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理论。虽然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但是全国性有组织的土地利用规划并不长,还存在很多的弊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可以从国外获得很多借鉴。

以俄罗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为典型代表的国家,城市文化(社会文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的主题、规划理论的复合化也越来越成为重点。中国的土地规划应该结合国情,尽快完善土地规划利用的法律体系以及行业标准;转变土地规划利用重指标、轻策略的弊病;引入公众参与土地规划利用的各个环节;[4]这样不仅给城市文化很好的保护,同时也把城市文化作为评判土地规划利用是否完善的一个标杆。

5 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了新的篇章。一个城市的建设不能只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更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从城市文化入手,加强以城市文化建设为基础对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进行调整,这样不仅使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更为合理,而且为城市增添了更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乔怡青.城市及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的创造[J].山西建筑,2009(14):37-38.

[2]吴宇静.宜居城市建设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2(2):44-46.

篇4

关键词:3S技术;国土资源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F3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3S 技术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简称GIS)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产物。在 GIS 中,基础性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如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地名、境界、道路、水系等) 是构成 GIS 的基础。专业数据是 GIS 进行专业分析、决策的基础和依据。

遥感( Remote Sensing,简称 RS) 是根据地面目标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通过观察目标的电磁波信息以达到获取目标的几何信息和物理属性的目的。 现代遥感技术已经进入一个能够动态、快速、准确、多手段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数据的新阶段, 能在不同的航天、航空遥感平台上获取不同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遥感影象。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 GPS) 是美国建立的“导航卫星测时和测距/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由 24颗在轨卫星组成运行系统,连续地向地面发射信号,从而实现地球上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刻的自动定位。目前 GPS 动态快速定位的精度可以达到 m 级,静态定位的精度可以达到 mm级。因此 GPS 已经被各个领域和行业所应用,甚至到个人。

“3S”技术就是地理信息系统( GIS)、遥感( RS)、全球定位系统( GPS) 这三种现代高新技术的总称。近十年来, 3S 技术的应用已经渗入到各个领域和行业, 并且进入到了一个以服务为主体的阶段。而在国土资源管理方面,3S 技术有着传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方便。

2 3S技术在国土资源工作中的应用

RS、GPS、GIS 技术在国土资源工作中应用有单一或两两组合以其中一项为主或三者集成等多种方式。

2.1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更新调查是指在土地详查成果基础上,依据土地调查的有关技术规程和规定,参考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的图件、数据等有关资料,并借助于遥感等现势性强的数据资料,启用最新的国家勘界成果,采用新的土地分类体系,按照不小于详查的调查比例尺度,对辖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一次全新的实地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现状和所有权状况,在此基础上建设、更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可对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成果进行全面的调查。

应用3S技术能极大地提高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效率和精度,充分认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规律,为制订科学的土地管理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我国常规调查办法是利用遥感资料直接或间接进行野外调绘,再将调绘的成果在数字化平台上直接数字化并入库。非常规的方法是直接携带计算机到调绘现场,以计算机为平台,以遥感影响数据为参照,以GPS为数据源,以GIS为软件平台直接绘出图斑,标注地类属性,完成资源调查。该方法与传统的调查方法相比,大大提高了效率和精度。

2.2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对土地进行科学评价是有效管理和利用土地的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由于我国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起步较晚,定级估价的技术手段还不完善。目前,各级土地定级估价中存在估价的方法和标准不统一、估价指标体系有效期短和估价时间长等问题,而3S技术可以其强大的功能在土地评价中得到广泛使用。根据土地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土地评价信息系统,不仅为土地评价提供依据,同时及时地价信息,既保护了社会公众应当享有的知情权,又有利于促进政府对土地价格的监管,提高地价评估机构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地价监测系统。

2.3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以国家、省、市、县各级行政区划为单位,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行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规划。

(1)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立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采用3S技术取得土地利用现状信息,能为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成果修编和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地理数据库和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信息基本都是静态的,利用遥感数据可以快速更新。然而,遥感数据缺少精确的空间参照数据,需要采用GPS系统获取高精度的地面控制点数据,校正遥感数据,才能建立具有同一坐标系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规划的结果落实到具体的地块时也需要采用GPS系统测定精确的定位数据。对于少量数据变更,也可以采用GPS系统直接测量。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也十分迅速,国内外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单位都推出了适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专业软件(见下图),使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近年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蓬勃开展,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人才支持。

土地利用规划不仅需要规划区的土地利用数据,还需要规划区的土地生态、土地环境、区域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多年、多部门收集整理的,数据格式和采用的系统都不一样,迫切需要一套系统将这些多源数据集成起来。

地理信息系统与主流信息技术融合,能够用数据库技术管理多源空间数据,成为多源空间数据集成的主要平台。如多数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商开发了空间数据引擎可以方便管理空间数据。有些专门的空问数据管理软件能同时存取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数据。国际组织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应标准推进空间数据集成的进程。

在GIS支持下,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空间和属性数据集成到一个虚拟的数据集中,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信息支持。集成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2)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编制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空间规划,借助3S技术不仅能够进行基本的数据处理工作,而且还能在空间分析模型的支持下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空间数据模型,辅助编制土地时空最优利用方案。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分析模型

借助GIS技术,依据一定的数学模型,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源,对土地适宜性进行单因素评价和多因素综合评价,实现评价区土地适宜性的分等定级。它具有相关的统计、分析、规划和管理功能,集数据管理、土地评价、办公自动化于一体,有力地促进了土地适宜性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现代化。

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帮助在空间上最大效益地利用土地资源。有如下准则可以用来指导我们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土地配置:①在满足城市发展的同时,能兼顾到保护优质的农业用地;②城市发展用地的选择要有合理性,要先开发最具有发展适宜性的土地;③要妥善地解决各种不同用地类型之间的矛盾,土地开发要有规划,要防止出现零乱的空间布局。上面的最大空间效益准则就是为了要节省土地资源。首先通过土地资源的评价来获得研究地区的农业适宜性以及城市发展适宜性的空间分布情况。土地适宜性的计算考虑了土壤、地形、交通和土地利用等要素。如果不考虑其他制约因素,土地利用方式应该与土地适宜性是一致的。在土地规划中,最常碰到的难题就是如何解决城市用地与农业用地的冲突。适合于城市开发的土地往往也是最适合于农业生产。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可以利用

GIS来合理地解决城市发展与农田保护的矛盾。这是一个多目标空间决策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采用Eastman等提出的一种线性分割的方法。

结束语

RS、GPS、GIS 技术各自迅速发展,同时也趋向于相互之间的集成与融合,这三种空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无论是单一方式还是组合集成方式,都将极大地提高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存储和利用的效率,都会对为国土资源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和技术支撑。随着 3S等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土资源工作必将不断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遥感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遥感技术的概念

遥感技术指的是从不相同的高度平台上,收集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然后将所有的信息传送到地面,对其进行有关处理,从而达到对地物的识别与监测的整个过程。遥感技术收集和运用的信息包含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能够是声、超声、光、红外辐射无线电波等多种信号。甚至包含了射线照相、地磁观测、宇宙射线观测等,皆属于遥感的范畴。它的隶属关系可以包括一切与上述信息有关的科学技术领域。遥感技术组成了一个从地面到空间、从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到判读应用的体系,包括:研究地物电磁波辐射的特性以及信息的传输;研究遥感信息探测手段,主要是研究传感器;研究遥感信息的处理系统;研究遥感信息的应用。近年来,遥感技术迅速发展,其重要因素之一是遥感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类逐渐需要更加有印象、更加全面的去探求所生存的地球,认识他的能源,认识他的改变以便于今后更加科学的去部署自己的生产及生活活动。

2 遥感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浅析

2.1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 年,我国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对一些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进行了监测,为国务院出台 1 1 号文提供了技术支持。1999 年以来,我国开始采用高分辨率、多时段卫星数据开展了国土资源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工作,逐步建立起全国的土地遥感监测体系。通过对重点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等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为加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2002-2003 年,用 TM、ETM 和 SPOT 数据监测环北京地区50个左右县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

2.2 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详查需要查清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状况,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采用常规测量方式,有些地方人员、设备无法涉足。通过遥感技术,可以高质量高速度完成土地详查工作任务。

2.3 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主要以现势性航空、航天正射影像图和地形图为基础调查资料,在与原有土地利用现状图套合对比,并经实地调绘和补充调查,实现对土地利用现状的更新。目前,我国许多地方为了配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已经完成和正在启动以遥感为主要数据源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进一步推进了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中的广泛应用。

2.4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及其实施管理,需要查清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产权状况,掌握土地权属清楚、地类正确、图数一致、数据可靠的地籍信息,为土地规划、利用和管理及经济建设提供准确的依据。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采集、储存、管理大量的属性数据和矢量数据,而且这些数据之间关联复杂、时空变异性强。

遥感技术克服以上问题,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其所需的现势性强的数据、图件等资料。

2.5 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

城镇地籍调查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该项工作动用人力、物力、资金量很大,既涉及相关政策、法律,又有较强的业务性。需要法律、测绘、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而且全国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可利用资料,技术水平差异较大。从长远的观点来考虑,城市土地情况是动态变化的,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权属的转移、用地类型和面积的变迁,而且经济发展越迅猛,用地情况变化越频繁。为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变化与地籍管理落后的矛盾,部分地方在采集地籍调查数据方式上应用遥感图像为信息源,内业处理依据计算机技术建立图形与数据库,变更调查管理依据计算机来完成,有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此外,遥感技术在农村产权调查、城市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等工作中得到充分应用。在农村产权调查中利用航空和航天数据,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提高了成果精度,在大多数省份的农村产权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城市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采用遥感数据辅助调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遥感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3.1 确定遥感技术应用的主要目标

由于土地资源动态调查、监测是土地管理的基础,今后的主要目标是应用高新技术,改变传统落后的调查、监测方法,实现土地动态监测调查、监测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信息化。

3.2 明确主要内容

在应用遥感技术进行调查时,利用国内(CBERS)与国外(TM、SPOT)的数据源,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相土地利用现状光谱特征,对典型样区设立解译标志,加上内业分类和外业 GPS测量,建立基础影像数字地图,形成新的信息系统。在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监测时,根据土地利用变化程度,确定重点监测区和一般监测区,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取变化图斑,在土地变更调查汇总前进行核查和测量,实现动态监测和变更调查的有效结合。

3.3 与 GIS、GPS 相结合

随着 G I S 和 G P S 的发展,现在趋向于RS、GIS 及 GPS 三者的综合应用,即“3S”技术。“3S”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总称,即利用 GIS 的空间查询、分析和综合处理能力,RS 的大面积获取地物信息特征,GPS 快速定位和获取数据准确的能力,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系统,实现各种技术的综合,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土地管理工作。目前随着 3S 技术的日益成熟,3S 集成技术在土地调查监测数据采集、处理和数据产品生成中,呈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大力发展“3 S ”集成系统,以 R S 为信息源、以 G P S 为空间坐标、以 G I S 为工作平台,形成一种有机的结合、在线的连接、实时的处理和系统的整体性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3.4 数据精度的提高

日前,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卫星遥感图像主要有 T M 、E T M 和 S P O T 图像,此外还有法国 Spot5 遥感卫星 2.5 米分辨率数据、美国 I K O N O S 遥感卫星 1 米分辨率数。

据和 Q U I C K B I R D 遥感卫星 0 . 6 1 米数据。由于传感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遥感影像分辨率由几百米,几十米发展到不到 1米。全球定位系统的精确定位,使得 S P O T影像基本可以满足 1 : 5 万的成图要求,从而具有了人机交互对话友好界面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使得图像处理技术有了保障,土地管理信息精度有了基本保证。

4 结束语

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用地很少的国家,同时伴随着处于不断上升趋势的人口,在现有的土地资源下,人口之间的矛盾慢慢的就凸显主来,这些年来,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管理工作在国家各个地区切实开展起来,获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陈述彭,等.遥感信息机理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6.

[2] 刘鹰,等.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J].遥感信息,2011,(4).

[3] 沙志刚.数字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的应用概述[J].国土资源遥感,2009,(2).

篇6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3S”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解决与地球空间信息有关的数据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分析与应用等问题的信息系统,其包括摄影测量与遥感(Remote Sensing, RS)、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简称“3S”技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3S”技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数据采集、图形制作及信息管理等多个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摄影测量与遥感(RS)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摄影测量从产生至今,已经历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随着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PS)必将取代过去传统的光机型测量仪器。遥感是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应用探测仪器,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再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性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及技术。

当前,传统的模拟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相应的土地管理模式,根本无法适应现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及应用需求。随着土地开发利用的速度日益加快,为了实现土地利用现状动态管理、加强土地产权的有效监督、建立“以图管地”的土地资源管理新模式,已成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可以给土地信息系统(LIS)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是信息时代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集、更新和修正的重要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的迅猛发展,摄影测量进入了全数字时代,遥感技术进入1m以内的高分辨率和立体观测阶段,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差异不断减小。事实上,“摄影测量(包含影像判读)”与“遥感”这两个名词指的是不同时期的同一学科,遥感是摄影测量学的补充与发展。数字摄影测量的出现,使得通过计算机处理从航空摄影测量或航天遥感图像上获得GIS数据的想法得以实现。它是将数字影像或数字化影像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加工,以获取建立GIS所需的相关信息。

GIS基础信息可以分为地形信息、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三类。因此,通过航片可以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土地信息系统提供所需的地形信息;还能从航片生成正射影像,从正射影像提取结构信息以提供图形信息;同时通过对航片影像的判读和专题分类,为土地信息系统提供属性信息。

航空摄影像片主要用于编制大中比例尺影像地图,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主要用作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等的工作底图。航空摄影测量主要测量地球表面的几何形态,其精度主要取决于测量仪器和影像质量,人为影响因素相对较小,在一定条件下,测量工作质量较易控制。遥感信息具有综合性、宏观性、客观性、周期性和时空变化多层性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其成为编制中小比列尺土地利用现状图的重要信息源,主要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是由于卫星遥感影像通常属于二维处理的范围,尽管某些卫星遥感影像可以进行高程测量,但目前这一技术还未成熟完善。卫星影像解译还必须与外业调查相结合,否则解译质量很难符合要求,同时在卫星影像解译过程中,人为影响因素较大,要求作业员有较高素质。

二.GP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GPS是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一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提供导航的技术系统。GPS能辅助摄影测量和遥感测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主要用于空间定位。当前,GPS辅助的空中三角测量利用少量的几个控制点或仅利用一个控制点(基准点)即可将定位精度控制在厘米级精度,完全能满足大、中比例尺的测图要求。

随着GPS接收机硬件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GPS动态定位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动态确定载体姿态的技术有了巨大进步,因而大大增强了GPS在遥感中应用领域的作用。目前,GPS已与多种传感器(如机载激光断面测量系统、合成孔径雷达等)配合使用,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这类传感器的测量与定位精度。GPS在摄影测量和遥感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高精度动态相机定位,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第二,辅助导航航摄飞行,以实现航摄的精确定点;第三,与其它传感器配合,确定载体的位置、速度与加速度、姿态。

近些年,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在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中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进展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克服了机载动态GPS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同时又解决了运动中载波相位模糊这一难题,极大地促进了GPS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实际应用。GPS在摄影测量和遥感方面的广泛应用,对土地利用规划无疑有巨大帮助作用。

三.GI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当前,GI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用和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设计分析

目前,GIS已普遍应有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中,如:规划技术指标分析、土地地类适应性评价、地类规划平衡分析等。通过GIS提供的信息技术支持,增强了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二)辅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

通过遥感数据和GIS强大的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和分析功能,能便捷、准确地计算农田规模和环境容量,能快速地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各项生态指标和经济指标进行分析,能高效地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基质改良工程量、田面平整等指标计算,从而有效确定各地块利用方式,辅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选择各项工程。GIS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规划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工作效率,正确客观地指导规划的编制和规划方案设计。

(三)规划设计方案虚拟

虚拟GIS具有观察立体细节的功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者通过虚拟GIS能直观观察田块、房屋、道路等各层虚拟景观,进而分析土地利用的各项效益与弊端,通过结合GIS数据库可实时对田块、房屋、道路等地物定位,获得规划设计区域的三维图像。利用VR技术建立相应的三维模型,提高土地利用区域的模拟仿真精度,增强了三维GIS的功能。规划设计者可通过三维模型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进行更为直观的感受,辅助进行形象思维和空间造型,由此做出更为正确的评价和筛选。

篇7

[关键词]ArcGIS 土地管理 作用

中图分类号:P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153-01

土地管理是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土地管理中应用ArcGIS,充分发挥ArcGIS的特点和优势,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和土地利用情况,优化土地规划设计,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使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一、ArcGIS在规划用地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化计算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土地管理部门采用纸质档案进行存档和存储,难以进行资料汇总,并且整理效率较低,容易丢失数据,可视化较差,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土地管理的要求,通过应用ArcGIS,可有效提高规划用地管理效率,弥补传统纸质存档的缺陷。首先,根据土地规划的航片或者测量坐标,运用ArcGIS创建可视化图形,充分利用其兼容特性,将MapGIS、MapInfo、CAD中的文件资料直接导入完成转换[1]。其次,对ArcGIS系统图形的管制类型、行政区域、规划地类、日期、面积等属性参数赋值,全面完善各类土地数据。再次,结合不同类型和种类的规划用地,在相应土层中进行数据信息的分类汇总,根据行政界线、线状地物、管制分区、规划变更地、现状底图等,按照ArcGIS应用软件文字标记顺序,从下向上进行叠放。最后,运用ArcGIS系统,按照图层地块相互交错的原则,分别将图层转换为拓扑文件,根据土地管理实际状况,修改重叠地块,避免发生拓扑错误,并且确认土地位置、规划区域面积等参数准确无误,在保障图层科学叠加的基础上,将相关数据保存到ArcGIS数据库中,便于日后的土地管理和规划。

二、ArcGIS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

1、SHP文件与CAD之间数据转换

通过应用ArcGIS系统,将CAD中的old-number、change-number、change-code 保存为*.dwg,ArcGIS加载时包含Poly line、Polygon、Point、Multiparty、Annotation五个部分,Polygon包含各种地类代码层,加载过程中可利用图形数据不需要再进行转换,Annotation主要包含CAD文件的图斑号层和修改地类代码,通过Annotation将CAD数据转换为SHP文件,便于土地资料数据的保存和存档。

2、实现标注数据和图形数据的绑定

Annotation作为ArcGIS的点数据,加载过程中通过合理选择属性,将原始图斑编号和图版修改地类代码分别保存在number.shp和code.shp。Polygon作为ArcGIS的面数据,加载时将*.dwg转换为.shp格式文件,通过空间连接方式实现code.shp层的连接,生成check.shp数据,以小矩形框数据作为ArcGIS图形数据,将number.shp层图斑编号和code.shp层地类代码作为ArcGIS系统属性数据[2]。

3、数据空间拓扑和属性正确性检查

运用ArcGIS系统时,设置check.shp属性数据的显示字段,进一步优化了地籍测量的数据空间拓扑结构,对各个属性数据进行正确性检查,将图斑编号和地类代码标注为可见状态,升序排列各个图斑编号,根据导出命令将属性数据转换为*.dbf格式,将土地管理调查表和CAD文件转化为土地管理调查表和check.dbf正确性检查,按照标准的图斑序号,实现表格规范化排列。

4、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制作提供便利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先收集土地数据,然后制作调查图,按照图件编制和编辑、数据检查、零星地物和线状地物的取舍、数据合并、图斑层处理、数据分割和预处理的步骤,运用ArcGIS系统,将大于面积指标图斑和消除工具合并到一个图斑中,修饰图斑边界,消除小图斑,消除图斑时应确保同一行政区中各个图斑权属一致,通过ArcGIS的dissolve工具,按照标准属性字段合并图斑,尽量选择地类备注、权属单位名称和代码、权属性质、地类编码等明显反映图斑的信息字段[3],合并相似图斑或者地类一致图斑,在图形缩编时,用浅色表达不用进行合并的图斑,用深色标注合并图斑,运用label标准功能标出规则字段,制图人员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快速找到目标。同时,运用ArcGIS系统的Arc模块把图斑层的MDB格式文件或者Shapefile数据转换为Coverage数据,沿着中心线分段切割图斑,将周围图斑合并起来。在ArcGIS系统执行append命令,合并面状图斑和线状图斑层,组成地类图斑层,结合地区特点、图面负载量和缩编规则,适当删减线状地物层,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制作提供便利。

结束语:

ArcGIS作为现代化应用软件系统,其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管理水平。结合ArcGIS系统特点和应用优势,根据实际的土地规划设计和管理现状,合理运用ArcGIS软件,缩编不同比例的图斑层,为土地管理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参考文献

[1] 王剑.浅谈Arc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2,14:16-17.

篇8

[关键词]土地管理 土地资源 城乡建设 规划

中图分类号:Y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173-01

1.城乡规划中土地管理存在问题

1.1 城乡规划建设形式单一

部分城乡规划建设形式单一,不重视土地管理工作,欠缺全面统筹规划,城乡规划建设缺乏地区个性与特性,规划偷工减料,基本上是照搬其他城乡规划的形式,最终影响城乡规划建设质量,欠缺生机活力,还很有可能为日后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2 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不到位

部分城乡规划建设布局混乱,土地管理不到位,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不高,城乡规划的许多细节都没有与当地实际情况相一致,只是简单套用常见的城乡规划模式,而且对土地资源管理不善,没有对公共设施服务区、工业区、生活区及商业区进行有效划分,给人们生活带来负面影响[1],阻碍城乡的统筹发展。

1.3 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衔接不紧密

由于受众多因素影响,导致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不协调,各项管理工作衔接不紧密,严重降低整个城乡规划建设质量和土地管理水平,给城乡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难点

为有效解决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的存在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做好城乡发展统筹兼顾,我们必须把握城乡建设中土地管理难点,优化城乡规划建设方案,推动城乡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1 土地管理不全面

任何一项建设规划都会对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污染,因此,在进行详细规划建设时,必须全面考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程度,尽可能将破坏降到最低。但许多开放商没有对城乡规划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只顾虑投入资金大且资金周转期长,在城乡规划建设时常常不顾气候和土地的影响直接开荒,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该区日后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2 土地管理质量低

由于土地管理涉及范围广、影响大,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但部分城乡规划建设开发商在规划城乡建设时,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选择偷工减料,应用不合理的土地管理技术,对土地资源管理不到位,降低土地管理质量,拖慢城乡规划建设步伐。

2.3 政府资源有限

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的总体管理者是政府,因此每一项城乡规划项目都必须得到政府批准方可实施,对于大型城乡规划建设项目还会适当进行投资,以推动城乡建设的进行。但我国经济水平有限,在管理土地资源的城乡规划建设时,虽持支持态度,但投入资金有限,导致本来预期效果极佳的城乡规划建设项目,因得不到政府资金支持而被延迟或取消[2]。

2.4 城乡规划不稳定

在规划城乡建设项目时,一些项目开发商对土地资源利用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缺乏全面认识,经常在城乡规划建设初步开展时,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随意调整城乡规划,导致城乡规划稳定性一降再降,也破坏了城乡规划的权威性,最终导致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现象时有发生。

3.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建设对策

3.1 处理好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建设的关系

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建设的关系,做到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坚持走好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节约路线。对存在的违法占用土地、违法建筑的不良情况要深入探究其形成原因,加强土地资源执法管理工作,促进城乡规划建设顺利进行。

3.2 加强部门协调和沟通

完善的城乡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机制是保证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逐步健全城乡管理体制,加强各部门间联系与沟通,促进各部门协调和联动,促进城乡发展统筹兼顾。其次,在城乡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过程中,应重视环境保护,加强对环境保护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此外,由于绿化环境对城乡规划建设有重要作用,兼有保护环境、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美化城乡景观等功能,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重视绿地规划、建设和管理[3],适当增加各种形式的绿地面积,提高城乡绿地覆盖率,提高土地有效利用率,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

3.3 优化城乡规划建设

优化城乡规划建设,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用科学的思想指导土地利用发展,做好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转变土地管理方式,全面统筹城乡规划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土地管理规划的整体控制

各类与土地资源利用有关的规划都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最终制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相符合,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计划安排的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及时作出恰当整改,核减用地规模。唯有如此,才能加强土地管理规划的整体控制,落实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优化城乡规划建设。

(2)科学规划城乡建设基础设施

城乡规划应严格遵循合理布局、经济可行、控制时序的原则,加强与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协调和基础产业建设规划,避免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城市土地资源。

篇9

关键词:城市发展政策;交通规划;土地利用;Uplan和Emme一体化模型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For quantitative research of the integrated planning between urban transport and land use. Firstly, based on the Uplan and Emme model building a integrated planning system of urban transport and land use. Secondly, through the mutual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traffic and land use system to analyze its feedback principle and the integrated planning thinking. Finally, combining the actual data of Wenjiang, a district of Chengdu, put forward the different ideas of integration planning under the different urban development policy, then evaluating the results and giving the proper policy.

Key words: urban development policy; traffic planning; land use; the integrated model of Uplan and Emme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规划呈现分离的状态,随着城市发展过程中道路拥堵、交通环境污染、交通供需不平衡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一系列城市交通问题的不断出现,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一体化规划的被关注度则逐渐提升,也成为交通工程和城市规划领域共同关心的问题。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一体化规划是解决城市发展问题中交通与土地利用不合理发展的关键因素,那么一个完整的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规划系统是必不可少的,相应的该系统所需要一个一体化模型作为支撑,Uplan和Emme一体化模型为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规划支持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结合实际的城市发展政策,基于实际的发展政策进行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一体化规划,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Uplan模型的作用是输入城市未来年份的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即可预测出城市未来的发展状况,主要适用于中小城市和区域的预测,不需用历史数据进行校正。对于我国的地方和交通部来说,Uplan作为一个预测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良好模型被认可,并有李善颖、詹庆明等人对Uplan在中国的适应性做了相应的分析,得出在中国使用的结论,目前已有部分小城市运用。

1 Uplan和Emme一体化模型的基本原理

1.1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系统内部影响因素的确定

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之间的沟通,都会需要交通作为沟通的桥梁。相应的,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的空间布局,会需要不同的交通需求的总量特性、时间特性、空间特性和交通方式来与之匹配,即土地利用直接影响着交通需求特性。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系统合并起来作为一个大的系统,主要是依靠内部有相互关联的因素联系起来,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才形成了两系统间相互影响、相互反馈的互动关系。本文选取城市交通系统里的交通可达性和区域饱和度、城市土地利用系统的城市人口数和土地开发强度作为两系统间的内部影响因素。

1.2 一体化规划模型的循环反馈原理

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反馈的关系,二者又为互相输入输出的投入产出系统。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一体化需要联结点来贯穿系统之间的联系,经过详细分析选定土地使用模型中得到的人口数和岗位数输入到交通规划模型中,而通过交通规划模型得到的交通可达性和区域饱和度反馈到土地使用模型中,并通过对交通可达性收敛性的判断来实现一体化规划系统的循环反馈。

2 一体化规划循环反馈模型的建立

2.1 一体化规划模型中联结点的计算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规划反馈中的联结点是系统运行反馈的基础,交通可达性是重要联结点。在综合考虑了交通规划过程和城市规划过程的各项影响因素后,得到了基于交通出行量的交通可达性计算公式,如公式(1)所示:

2.2 一体化循环反馈模型的计算原理和收敛指标

一体化规划的循环反馈计算原理是基于以上所介绍的交通可达性而形成的,采用移动平均法(MSA)来处理系统循环过程中交通可达性结果,交通可达性循环过程中的MSA模型如公式(3)所示:

一体化规划模型循环反馈终止需要相应的收敛指标来判断,当一体化规划系统中交通可达性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收敛时,即模型达到稳定状态,则循环反馈过程停止。选取交通小区可达性数值的相对误差值作为系统的收敛指标,计算公式如公式(4)所示:

2.3 一体化循环反馈模型的建立

基于一体化规划系统的循环反馈的联结点和计算原理实现了一体化循环反馈模型的建立,模型建立的基本点是要结合温江区的实例,对不同的城市发展政策建立模型。

温江区是成都市市辖区,区域面积和范围均符合Uplan模型的适用条件。温江区作为一个“睡城”发展起来,由调查数据可知,温江区出现了严重的职住不均衡情况。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交通拥堵、交通安全、交通环境污染等正影响着温江的整体发展。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正是交通与土地利用系统的不协调发展,为了解决此问题,需从城市发展政策的角度,协调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关系来缓解交通供需矛盾。通过参考《温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温江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数据,将温江区划分为26个交通小区,将其作为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模型的输入值进行一体化规划的研究。结合温江实例,本文主要分析城市在集聚发展和疏散发展政策下的交通和土地使用一体化,不考虑政策不干预的发展模式。

不同城市发展政策下的一体化规划模型需要输入需求数据(总人口数、总就业数)和供给数据(规划范围、交通小区)到Uplan模型中,根据不同发展政策对模型进行参数的设定,并构建Emme交通规划需求预测模型,最后对可达性的收敛情况进行判断。

在集聚发展政策下的一体化规划模型中定义5种用地类型,分别为高密度居住、中密度居住、高密度商业、中密度商业和工业用地;疏解发展政策下的一体化规划模型中,定义7种用地类型,即高、中、低密度居住,高、中、低密度商业和工业用地,两种模型的用地分类分别与规划图中的用地类型相对应。对两种模型建立研究区域的评价因子,分别为鼓励开发因子、限制开发因子和禁止开发因子,根据评价标准设定不同的评价值。将两个模型中用地类型所对应的人口比例、户均使用面积、就业比例和人均使用面积在Uplan模型中进行参数设定,运行得各小区人口数和就业岗位数;将其作为Emme模型的输入数据,通过命令计算小区之间的直线出行距离、居民的产生量和吸引量,得出基于交通小区直线距离的小区可达性;根据可达性收敛指标判断交通可达性值,若不收敛,则反馈到Uplan模型需要的栅格文件循环计算,直到收敛模型停止循环。

3 结 论

3.1 两种发展政策下的一体化规划结果

在达到收敛情况下,集聚发展政策的交通可达性误差值为0.0633;疏解发展政策下的交通可达性误差值达到0.0602,二者皆小于0.0700。模型可得两种土地使用发展政策下的交通小区的人口数和岗位数,可得到两种政策下交通小区的人口密度图和就业密度图,如图1的(a)和(b)、图2的(a)和(b)所示。

3.2 两种发展政策下布局方案的评价

对于两种不同土地使用发展政策的布局方案的结果,选取人口、就业密度指标和平均出行距离指标对其进行评价。由图1、图2可得,两种发展政策下就业岗位数都有相应的增加,缓解了温江区的职住不平衡问题。集聚发展政策主要以BRT交通干线为基础发展,人口和就业主要集聚在温江主城区;疏解政策下人口有向交通便利地区偏移的趋势,受疏解政策的影响,人口和就业都有向主城区东西方向偏移的趋势。平均出行距离是评价交通经济型的有效指标,是通过交通小区之间的出行分布量和交通小区之间的出行距离计算得到的,具体如公式(5)所示:

通过公式(5)可以计算得到两种土地使用发展政策下的城市平均出行距离,两种发展政策下城市的平均出行距离分别为6.31km、6.92km。由此可得,在集聚发展政策下的城市平均出行距离小于疏解发展政策下的,因为疏解发展政策降低了中心城区的吸引力,扩大了主城区和外部之间的出行。在对不同的城市发展政策进行一体化规划后,与规划前相比城市的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通过对评价指标的结果分析,结合温江区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城市发展政策上,温江区较适合疏解发展政策,可以分散城市空间结构,缓解交通问题和“职住平衡”的问题。

4 结束语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是目前国内外课题研究的热点,本文所用的Uplan模型在美国城市发展情景预测方面已得到实际运用。本文运用Uplan模型和Emme模型的结合,找到城市交通系统和土地利用系统的结合点,实现了一体化规划系统的产生;根据成都市温江区城市总体规划(2014-2020),在不同城市发展政策下对温江区进行一体化规划,得到了不同的一体化规划结果,通过对相关评价指标和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得出了最优城市发展政策。在此考虑到的评价指标设立相对有限,环境保护性和出行公平性指标并未设定,需更进一步利用不同实例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Enda Murphy. Urban spatial location advantage: The du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problem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land-use and transport planning[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2012,46(1):91-101.

[2] J.J. Lin, C.C. Gau. A TOD planning model to review the regulation of allowable development densities around subway stations[J]. Land Use Policy, 2006,23(1):353-360.

[3] 陆化普.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规划[J]. 清华大学学报,2006,46(9):1499-1504.

[4] 王树盛. 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分析技术及其应用――以昆山城市总体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2010(S1):130-135.

[5] 毛蒋兴,闫小培. 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研究――以广州为例[J]. 地理科学,2005,25(3):353-360.

[6] 李善颖,詹庆明. 基于UPlan的规划支持系统应用研究[J]. 中华建设,2011(9):90-91.

[7] 李丽慧. 河南公路建设对城市土地利用影响的研究[J]. 公路工程,2015,40(4):202-204.

[8] 赵署光,汤君友.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度模型研究[J]. 科技信息,2013,15(4):46-47.

篇10

[关键词]动态监测;土地利用;遥感

中图分类号:TU44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166-02

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是土地利用的基础性工作,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提供了科学依据[1]。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些以牺牲后代利益换取发展的做法时有发生,这不符合我们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方针。相关部门需要掌握全面、真实地土地利用情况,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从而达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遥感影像信息具有“周期性和信息质量连续性” [2],利用遥感技术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动态变化,将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提供给相关部门,便于其及时对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编制土地利用变化图件、预测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调控等。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处于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研究区位置如图1所示:

2 技术路线

结合RS与GIS等方法,分别解译2000年和2007年研究区的TM遥感图像,根据2000年至200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类情况及其变化。

研究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3、具体作业

3.1 数据获取与资料收集

包括遥感影像资料及研究区自然地理、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基础资料的收集。

3.2 遥感图像处理

(1) 遥感图像进行波段组合: 通过对同一地区(或地物)多波段图像的各波段进行不同组合叠加,突出图像上不同目标,既有效的利用了各波段的不同特性,又扩展了图像的动态范围,使图像上不同类型、形态的地物获得良好的显示效果。

(2) 遥感图像裁剪

根据研究区的工作范围对遥感图像进行裁剪,本次采用的是将研究区的范围shape文件转为AOI文件,再进行AOI多边形裁剪。得到裁剪后的图像(图3、图4):

(3)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

研究区所使用的2007年遥感图像已经过校正,采用在ERDAS软件,以裁剪后的2007年图像为参考影像,进行控制点采集,对2000年的遥感图像进行几何校正。

3.3 遥感信息提取

遥感信息提取采用eCognition软件,包含两部分:第一步即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第二部为遥感图像解译。

(1)建立解译标志:遥感影像解译标志也被称为判读要素,能够把判别地物信息的影像特征直接的反映,解译者可在遥感图像上通过利用这些标志识别和分辨地物或现象的性质、类型和状况[3]。根据土地利用分类标准,针对本文研究重点,建立了耕地、领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等解译标志。

(2)遥感图像解译:在TM的4,3,2波段组合的遥感图像上,采用计算机监督分类和人工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对林地、草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以及未利用地进行解译。得到解译结果后进行分析和判断,对分类有误的区域进行修改,获得最后的解译结果(图5、图6):

3.4 分类结果分析和图表编制

根据研究2000年和2007年的遥感图像解译后,得到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统计得到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其空间分布率的大小,见表1:

通过研究两期的土地利用分布数据,得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数据,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为耕地、草地、水域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增加。

4 结论

本次研究实现了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对土地利用进行分类数据提取和综合分析,但本次所采用的卫星遥感影像分辨率不高,容易产生误判,解译结果存在误差,在实际的生产中应尽量选择分辨率较高时相较接近于植被生长季的影像数据,以提高解译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田i.谈统计在国土资源地质调查中的重要作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10):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