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职教育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职教育信息化

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信息化;思考;探索、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5-0271-03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a member of the stage in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 with both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This paper aims to compare the developing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explore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formatization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solu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building infromation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openness, interactivity and efficiency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cogitation;exploration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迅猛,涵盖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教育系列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广泛开展,教育信息化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下的必然举措。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全新的变革过程,其本质在于教育过程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广泛使用,通过教学内容数字多媒体化、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化、教学过程个性自主化等系列行为,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实现知识技能的掌握,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无论从过程的角度,还是从结果的角度来看,所谓的信息化,是运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系统地提升和变革教育的一个过程。[1]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多处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大力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平台,提升学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与普通高等教育强调研究与应用不同的是,高职教育对理论学习的要求是实用、够用和能用即可,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别于此,高职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舞台中的一员,既具有教育信息化的普遍性,也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技能的掌握,教育信息化就需要有更多的信息化产品来充实教育信息化平台,模拟实践,并最终为实践服务;另一方面,与时俱进的技术革新与发展需要高职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高职教育信息化具备终身开放的特性。比较中外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积极思考,值得我们探索与实践。

1国内外高职教育信息化对比

1.1 欧美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信息化状况

来自国际互联网的数据表明,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国外发达国家在教育信息化领域一直领跑世界。在信息素养具备的基础上,这些国家都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教育网络,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大力推行现代信息技术,积极组织并发挥本国教育界及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服务活动。

以美国为例,美国最具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是社区学院。基于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美国在信息技术发展方面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了广泛应用阶段。学校网络的普及、信息设备的先进,给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各类教育类杂志和有关教育技术的国际会议几乎全是讨论网络教育虚拟课堂建设、多媒体教学设计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内容。为了保障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实施,美国还制定了学生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全体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全体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等,详细规范了师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基本构成和要求,有力提升了师生信息素养,为教育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我国大陆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广泛意义上讲,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天津职业大学,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则更是步履蹒跚,最为典型的形式是广播电视大学,算是有了一点教育信息化的雏形。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率先开展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育改革试点工作。二十多年过去了,包括高职教育信息化在内的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对照欧美发达国家的成果,不少高职院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尽管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现代远程教育网等网络平台已初步形成,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也实现了与CERNET和现代远程教育网的高速连接,初步形成了具有交互功能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并在部分行业领域的教育教学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制约于相对薄弱的硬件基础设施,远程教学信息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还有待提高,网络运作成本费用也稍显昂贵,仍不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的自主与开放要求。

(2)教育信息化设施使用率有待提升

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虽然各学校都建有自己的校园网络并连入国家教育主干网络,校园网中也融合了数字图书馆、网络课程等信息化应用项目,但和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还不能完全满足信息社会下人们的求知需求。硬件设施成本的大投入与实际应用效果的低产出是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已建成的校园网中,相当一部分还处在一种闲置、得不到充分利用的状态,真正能将信息化环境设施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的课程还很少。除了和信息技术类或与之紧密相关的一些课程尚能发挥网络平台的信息化教学作用外,不少课程远未达到教育信息化。满足于任务的完成,实际使用率较低。多数信息化平台只重视外表、框架,不重视内涵的建设。现代信息技术还停留在演示工具应用层面,对教育的影响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3)教师信息化素养有待加强

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直接行为人,不少教师的信息素养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亟需加强,相当部分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设施的使用熟练程度不够,教学内容的信息化过程明显滞后,相应信息化建设往往还停留在演示型的课件制作和使用水准上,能真正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实施开放式专业课程教学的甚少。更有甚者,只是将课本内容全盘照抄到演示文稿中,课堂教学成了放、读幻灯片的流水作业,学生学习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高职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施知识与技能传授,具有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途径网络化、教学展现多媒体化等特点,能充分保障现代教育的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等需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了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2]

高职教育兼备“高等”和“职业”双重因素,其培养目标相应介于学科研究型和直接操作型之间的中间技术型,要求学生掌握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技术应用能力。高职教育学制年限普遍不长,通常只有三年。时间的有限性制约着学生对更多、更新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化完全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教育信息化下的现代信息技术既是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也是学习者获取职业技能的求知工具。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更能满足高职教育的终身性、时空开放性需求。

可见,高职教育信息化促进了以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的实现,让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保障了全民教育的平等性,保障了人们终身学习的权利,对全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教育信息化同样能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环境、条件和保障,利用教育信息化环境,探索知识,解决问题,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此外,由高职教育信息化引发的众多思考与实践,能有力地促进教育理论,尤其是高职教育理论的全新发展,促进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

3 高职教育信息化的探索

3.1 加快信息化设施的硬件建设

高职教育信息化能否有效实施,首要因素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近几年来,令人欣慰的是,我国高职教育在信息化道路上加快了探索前进的步伐,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建设投入已成为各个学校的重点投入之一。围绕国家教育主干网络,很多学校都建有高速光纤数字网。校园网内,以个人计算机终端为代表的机房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化学习通道。多媒体教学环境亦比比皆是,几乎每个教师、每门课程都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含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也如雨后春笋,呈现在广大学生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高职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投入,往往忽视了学生身边的自有资源,如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通讯设备。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如能充分加以利用,一定会给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实施增添更多的生机与动力。为此,做好高职教育信息化工作,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建设投入外,还应兼顾考虑,适时加大无线校园网络建设,作为有线网络的延伸和补充,发挥iBecon、wifi等无线技术设备的即时优势,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让学生的学习无处不在。显然,在这个方面,通讯网络服务商似乎做得比我们超前,我们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3.2 加大软件及信息资源的产出

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坚强后盾下,高职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投入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但教育信息化所需的软件资源,却已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这些软件及信息资源包罗万象,包括保障信息网络正常运行的网络系统软件、功能各异的网络教育平台软件、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教学素材、教学文档、教学视频等)。

在保障著作权益的前提下,大力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迫在眉睫的又一大事。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制作真正有效的网络教学平台、课程网站,制作课程教学视频,将教学文档数字化并融入教学平台网站,针对无线设备开发APP等。解决了软件及信息资源有无问题,才能确保后续的使用。当前,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正在兴起,这意味着今后大学里的一部分课程将不再需要面对面的教学来完成,而可以通过在线学习来获得学分。[3]我院在大力推进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紧跟信息化步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旨在促进教师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比赛,包括微课比赛、课程网站建设比赛、磨课建设比赛等,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3 加速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4]

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实施的主要“输出方”,如何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信息化,并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化平台及反馈、评价机制,需要较高的信息素养。学生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主要“输入方”,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平台,接受信息化教学资源,同样需要较高的信息素养。从信息化进程来看,我们发现很多师生,尤其是非信息或信息相关类专业的师生信息素养还不能充分胜任信息化要求。针对这一问题,将全员信息素养的提升作为当前主要工作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前些年,我院着眼未来,大力开展“全员培训计划”,包括教师信息素养在内的能力得到了实质性提升。教师真正会用计算机,真正会用网络,真正能数字化教学资源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在中学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加强与提高,为保障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3.4 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开放性、互动性及使用效率

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互动性及使用效率,是事关教育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关键。

首先,关于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开放。平台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多终端的并发访问性能,让教育信息化平台能满足广义范围的智能终端访问。现实状况往往是,前期花费了很多精力、人力和物力,建成之后的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却常常束之高阁,有违建设初衷。也有一些平台实现了基于校园网络范围的开放,但距离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还有差距。平台的开放会牵涉到许多诸如信息资源著作权益保护等问题,但此类问题的解决也并非难事,在做好网络安全基础上,对网络平台开放使用做些用户注册认证、数字化资源读写性保护等,即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只有真正做到平台不受时空制约的开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

其次,信息化网络平台的互动性更能体现教育信息化的优势。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努力还在继续。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还是单向通道,或是电视广播式,或是课程网络学习式。学习者多数只能单向接受信息而已,即使加上信息的反馈,诸如作业上交、留言等,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迟,并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如果将信息化网络平台看做后台“教师”角色,能不能由平台自身现场判断学习者(客户端、终端)的学习行为,并即时、正确地作出处理,这才是互动的本质与关键。问题的解决,需要强大的网络后台数据库支撑,需要开发有效的应用程序来支持。这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

最后,关于信息化网络平台的使用效率。使用效率并不完全等同于开放性,平台的开放性特指平台的性能具备了某种功能,而使用效率高低折射出的是教育信息化实施者的态度,反映出的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成效。当我们从教育信息化中收益达到甚至超过预期,使用效率必然是良性循环式的上升。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没有使用效率,我们的收益又会在哪里?

教育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最大红利,是利国利民的全民工程,是国家实施人才战略、实现人民终身教育的必然举措。着眼高职教育信息化的未来,我们理应积极思考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并实践出一条真正有效的教育信息化之路,将我国的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焦建利,贾义敏,任改梅.教育信息化的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1):25-32.

[2]Jiao Jianli,Jia Yimin,Ren Gaimei.Research on Macro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J].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4(1):25-32.

[3]王竹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困局与出路[J].远程教育杂志,2014,02:3-12

[4]Wang Zhuli.Dilemma and Outle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J]. Distance Education Journal,2014,02:3-12

篇2

关键词:信息化;艺术设计;高职院校;交互式学习;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25-01

当前高职教育下,伴随着新的理念和新的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教育教学的途径已经逐渐转为信息化教育手段。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任何学科的教育中都发挥着非常卓越的贡献。在新的教育时期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手段也逐渐转为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并且,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艺术设计的教学领域中有着极为卓越的贡献和突出的优势。

在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信息化教学的内涵,发展阶段以及主要特征。从而才能够更加匹配的应用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来,创造更合乎艺术设计专业要求的数字化应用平台。信息化教学主要是以多媒体手段配合教学的主要内容从而展开利用信息化手段多途径,高综合,利用数字化平台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的教学方法。当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建设与发展采用双重视角,即从教育看技术,同时也反向的从技术看教育。所以在信息化教学的特征来看,主要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一切可以利用并且达到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的教学手段与途径,在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资料,教学环境,支持教学进行的各种系统。其中,信息化教学资料是指能够创造出一切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在信息化教学中我们所讲的能够支教学展开的各种系统不仅仅是多媒体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能够配合教学展开的教学设备。

飞速的信息化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在教育学生,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和手段中也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模式更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有着前所未有的影响,这无疑对于我们教师的教育思维和教育观念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在我们教育过程中,怎样突破传统的教育思维,用新时代新形式的教育方法――信息化教育手段,在课堂中启迪学生思维,思考模式等等。信息化手段促使着我们高等教育的模式以及内容和人才的培养模式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所以,信息化教学方式在艺术设计领域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正所谓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法则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来,使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艺术,使生活不但具有实用功能,还能具有一定的美感也就是说,艺术设计与艺术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是为大众人类而服务的:衣食住行,生活空间,使人们的生活充满着设计感与美感,艺术设计是完全现代化的产物,是一定物质丰富之后,人类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高度结合的产物,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必然的产物。而艺术与之不同,艺术是完全体现艺术家自我内心的表达方式,只有美感的鉴赏功能。艺术设计是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所以,他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完全区别于其他学科门类,也区别于艺术门类。艺术设计是一门相对较为复杂,并且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综合了:哲学,社会,经济,文化与市场科学等等……所以,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与艺术设计学科相结合对于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式有着完全合理的新型教育理念,也是高职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场面。

首先,看信息化在职业院校中的影响,比如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广着微课,慕课的发展,信息化以它的新颖性,多样性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发展,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对其非常的重视,大量的资金和仪器投入,大力着发展着学校的信息化教育,鼓励教师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

其次看到艺术设计类教师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时体现出来的明显优势,它解决了在传统教育中无法突破的教育方式问题,使艺术设计教学更加直观,方便,快捷,增大了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信息量传播,扩展了学生的认知度。其实,艺术设计教学更多的是感性超过理性,要使学生们进入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思考模式,这个问题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是很难突破的,然而,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运用了许多声音,视频,图片的直观导入方式清楚简明的表达了教学内容,使之更加清楚,直观,生动。

在艺术设计类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中,更加有利的启迪了学生的艺术思维,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图片素材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全方位思维模式,短时间内将教学内容传递出去,也可以将历史性的艺术资料与现展最新的艺术相关信息只管而又快捷的展现给学生们。有利的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样与学生的知识点相融合,能够加速学生的认知与教育信息相融合,从而方便快捷的产生教育中质的飞跃起到了教育的积极,快捷的作用。

在信息化手段中,也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艺术设计的兴趣,在艺术设计课程的讲授中,理论课程的教育模式一直以来以讲授的方式传播给学生,从而在课堂中形成了枯燥的,乏味的教育理念,无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所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之后,极大的直观和形象的向学生展示了理论课程中所需要的视频,图像等等,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们也减少了教师口述过程中抽象思维转为具象思维的困难性。

但是在信息化手段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而且,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信息化手段,从而忽视了艺术设计中本身徒手设计思维与方法。

所以,在职业院校的艺术类教学过程中怎样更好的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是应该将两者更好的从本质上结合起来,不能忽视艺术设计本身徒手绘画的一面,也不能忽视在信息化教学手段中,与时俱进,在课堂教学中交互模式的发展。

科学技术不能完全代替艺术设计,信息化的发展也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脑力教学思维,所以,要想在职业院校中更好的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艺术设计的教学,就应该从两个方面都入手,加强教师自我发展,加强信息化的科技手段与艺术设计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晓青.简谈计算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济宁师专学报2001.(4)

[2] 吴军伟.刘 寅.电脑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价值与流弊[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篇3

【关键词】信息化课堂高职教育完善

一、信息化课堂的应用优势

信息化课堂能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因此学生在课前就能进行教学内容的预习,有助于学生把握课堂学习的节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信息化课堂也能够利用教学软件进行任务分配和现场讨论,推动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信息化课堂还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这对于教师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当前,信息化课堂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时代趋势,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展了信息化课堂模式,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了较为成功的教育体系,这对于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信息化课堂在高职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课堂虽然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但是在具体运用中也有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如下:1、学生自主学习性较差。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少有学生完成预习任务,所以信息化课堂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直接从网上抄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课堂的教学效果。2、学生自控能力不足。信息化课堂需要借助智能手机完成教学,这是教学形式的补充也,可以让教学活动更为灵活,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利用手机或电脑等电子设备时并不以学习为主要目的,很多情况下不自觉的就开始聊天或者玩网络游戏,而教师又很难发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信息化课堂给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了更宽松的玩手机环境,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严重下降。3、校园网络信号不稳定。信息化课堂需要借助稳定的网络信号,因为很多课程都来自于互联网,但是当校园信号不稳定时,课堂进展的流畅性就受到了很大影响。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教学任务也无法顺利开展。

三、高职教育信息化课堂的完善措施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1、加强引导和监督。信息化课堂需要把控预习、课上学习和复习三个关键环节,这时教师一定要加强引导,监督学生完成这三个环节的教学任务,同时针对性的进行检查和考核,并且将此作为学生综合成绩的考评内容,这样就能够起到督促的效果,让学生更加合理的利用信息化课堂来提高学习效果。2、课堂纪律的维持。在信息化课堂中,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必不可少,因此教师必须要着手维持课堂纪律,避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利用电子设备进行其他活动。针对这一点,学校可建立起信息化课堂专用教室,由学校配备统一的电脑设备,这样能够强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玩游戏等现象。3、建设稳定的校园网络。稳定的校园网络信号是顺利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网络环境的维护和检测,定期排查其中的问题,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不断改进信息化课堂平台,提供更为丰富和个性化的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这样才能有效实现信息化课堂的作用。当然,在利用信息化课堂开展教育时要注重师生眼睛健康的保护,合理的利用电子设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切实提高教育的质量。

篇4

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等方面不断进行着变革,其中最大的变革是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了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教材多媒体化、活动合作化、资源全球化等,这些变革也极大地促进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具有极大的影响。

一 国内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情况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受到高度关注。201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重点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环境、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实践的教学水平、有力支撑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培养。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也明确写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和推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实现全国职业院校宽带网络校校通”等。

在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主要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主要业务。包括校园门户网、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人事系统、科研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在改善提高对师生员工的服务水平质量、提高图书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帮助教师科研人员获得更多的教学科研信息、帮助学生和教师方便快捷地获得学习与教学资源、提供网络学习平台和资源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学习交流空间、加强学校各类基础数据的搜集管理、提高学校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和科研信息化是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当前和今后校园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信息化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全面实现教学过程科学化、教学方法现代化以及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化。其中,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建立或者正在计划建立,调查数据显示,已经建有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高职院校大约占总体比例的六成,目前还没有建立的,但已经有该项计划的高校大约占三成。与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情况相比,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供学生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科研信息化对科研的支持目前仅仅停留在科研信息、科研项目管理层面,对科研服务的信息化支持还是很薄弱的,有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建立了科研项目的协作交流平台。

在校园网络基础平台建设方面,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已经连接了互联网,可控可管、可信任、高带宽的校园网络环境大部分已经基本具备。

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开放共享方面,高职院校都普遍非常重视,国内开展了大量的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和国内外视频公开课建设,普及开放共享视频教育资源。当前,高职院校开放共享的课程资源分布情况主要是: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名师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等,其中各级各类精品课程所占比例最高,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视频资源都实现了对社会公众的开放共享。

评估和审核工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体系方面,近半高职院校已经对自主开发建设的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评估和审核,这一工作的必要性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推广。高职院校评估和审核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的方式主要包括:立项结题方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大奖赛评优方式评价、专家团队方式评价、社会和师生用户评价等。

二 国内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信息水平的发展,国内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上升,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对教育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不难看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遇到的瓶颈依然是资金问题、专业技术人才问题、政策与保障措施问题,这些都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二,信息化应用正在逐渐普及,硬件方面逐步完善和成熟,数据存储和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渐上升,涉及软件方面的应用类型不断增多,软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管理信息化方面的应用较好,但是,基础应用仍然存在“重硬轻软”现象,对于学校的核心业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信息化的支持度仍需要继续加强和提高。同时,由于宽带有限,各高职院校正在面临网络、服务器、软件等升级的压力。

第三,目前学校信息化的驱动首先来自于教学要求。涉及教务系统、学生管理服务系统、数字图书资源利用的应用较多,而在行政、科研、人事管理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相对较低,其实际应用效果仍低于师生员工对信息化的需求,在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更多科研协作机会、帮助学校师生更好地适应外部变化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要少一些。

第四,智能手机、智能终端和微信平台在高职院校学生和老师中的使用已经比较普及,与此类情况相比,针对这些智能终端的教育信息资源应用还相对滞后,这也反映出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当前不断发展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相互结合的水平不足,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

第五,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的评估和审核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专项研究,并最终形成标准统一、可有效推广使用的评价体系。

三 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现象和存在的问题,也为了有效利用不断出现的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发整合各类优质资源,构建实用、高效、先进的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意识。解决高职院校师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关键是要有效地解决专业技术人才问题、政策与保障措施问题,在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评价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合理有效的奖励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意识和水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化是必然趋势,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实用为主。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进行总体规划,在制订总体规划时应考虑各个职能部门、各个二级学院系部、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实际需要,制定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编制。分步实施是指根据各个高职院校规模、经济情况、发展特色类型等,确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硬件环境建设类型,选配与之相匹配、满足实际需要的应用软件,逐步实施。鼓励教学应用、实用为主、以用促建,避免出现资源浪费。

第三,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实现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突破,建设一批智慧化应用系统,与时俱进,有效利用最新智能手机、智能终端和微信平台,建设支撑高职院校发展的智能人事管理系统或教师发展中心平台、智能学生管理系统、智能教学系统、智能科研系统和智能后勤系统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智能优势,提高项目教学、实习实训、案例分析、学生人事、科研、财务管理等的信息化智能水平,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支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顶岗实习,建成能有效支撑学生、教师自主学习工作的智能数字化校园环境。

第四,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与评价研究。完善评价制度,倡导第三方评价,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开发应用评价机制。

篇5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信息化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A

1职业教育信息化内涵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曾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该计划提出使IT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综合服务信息化核心动力,并为之提供了方便。在这个计划的指引下,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信息化浪潮迅速席卷全球,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应运而生。许多国家和政府纷纷制定和出台了推进本国IT技术在教育中应用计划。

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我国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越来越受大家的关注,2001年7月,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正式把教育信息化列入文件。教育信息化规划为教育事业十五计划的战略要点。联系到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随之出现。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指职业院校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形成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12年)》,(以下简称为《纲要》)强调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根本宗旨:“学生中心,提高质量”。“以学生为中心”是“育人为本”,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观念,如何通过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信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高职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体制方式,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总和。即目标+过程+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体制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

“工学结合”是指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将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能够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工学结合的“工”可以在企业、也可以在学校实习,如果“工学结合”“工”在“企业”,那么这时的“工学结合”就是“校企合作”。

在“工学结合”这种模式下,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重点在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需要职业化的教学场景、职业化教育资源、职业化的教学设备等等。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看,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学生实训设备跟不上企业先进设备。而且岗位能力实训,与技能实训缺乏职场的实践环境,很难实现专业学习与职业岗位的对接。而校外企业实训基地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难以与学校实际教学需要所掌握,教育过程难于与生产过程对接。在信息化环境下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教育模式,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学结合的实际问题。

3 职业教育信息推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纲要》中明确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加强实践教育,创新仿真实训资源应用模式,提高使用效益”。教育信息化是改造提供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必然选择。信息化可以为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仿真的教育环境和设施,让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真正做到“学做合一”。使学生在实践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在岗位训练中提高专业技能,在生产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提高学习实训效果。那么,在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的教师如何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解决传统教学手段遇到的困难,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

3.1在信息化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创建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干,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探索精神。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活学活用。在信息化环境下,作为教师重点考虑如何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学习平台等网络化学习工具,同时还要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带着真实的工作任务在信息化环境下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达到提高操作技能的目的。

3.2虚拟仿真技术来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将教师无法表达、无法演示的现场活动和学生无法进入的生产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职业教育信息化学习教学资源的开发,应该由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及软件开发公司的开发人员一起共同完成。职业教育的这些信息资源应符合教育规律和生产实际,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来实现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生产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学习生产操作技术,通(下转第33页)(上接第23页)过反复练习和观察生产过程中的重复难点问题,从而掌握社会职业高职所需要的核心技能。

工学结合模式下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教学具有如下优势:

3.2.1形式灵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教学可以不完全受教学场地和时间限制,只需要在电脑中安装虚拟仿真客户端软件,学生就可以在实训室、教室、学生宿舍,甚至还可以家里,随时随地运用仿真教学软件进行学习,学习形式和方式十分灵活。正是因为这种灵活性,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仿真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全新的感受。

3.2.2提高效率,节约教学成本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教学与传统的实物教学模式相比,实训教学的大型设备投入相对较少,设备更新和维护方便。学生可以针对难点、重点内容进行反复操作训练,不用考虑设备损坏和实训材料的消耗,大大地节约教学成本,提高学习效率。

3.2.3安全可靠,规避实训风险

虚拟仿真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还可以解决危险性大、环境污染等可能在实训教学中会出现的小概率事件。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可以演示任何故障而不必担心出现任何意外的危险结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决策能力。

3.3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混合式学习

何克抗教授指出:“混合式学习是指把传统教育方式的优势和信息化教育下,教学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要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可以整合传统课堂的学与信息化环境的学习,带来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化环境和教学价值的作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再结合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人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组织合适的学习活动,来有效地开展教学,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筛选与主持,将教学过程划分若干个知识模块,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块,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总之,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信息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然而,职业教育信息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它是对传统职业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一次更新和变革,是一种如何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人才培养的过程。因此,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要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重视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职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推进中国职业教育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12)[Z].2012.

[2] 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3]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篇6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空间建设,必要性,可行性

一、相关理论概述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在未来将在教育云平台上进行展现,随着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发展应用,根据教育部的十二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将为现有的教育网、校园网进行教育信息化升级,新一代教育网必然成为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空间教学是指通过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师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平台,让网络空间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分享、沟通、反思、表达、传承等活动的载体。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真正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中。

二、具体分析思路。基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以部分高职院校空间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案例,根据我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政策,结合我院目前教育教学的实际以及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以空间建设研究为切入点,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空间建设与使用研究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教与学空间的互动功能,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实现教学优质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研究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以此推动学院以及带动重庆市高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纵深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教育信息化空间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新世纪以来,中央把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书记强调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国家有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步入快车道,特别是近年来,教育信息化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开始从分散建设向整体规划、统筹推进转型,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深刻影响着教育理念、模式和走向,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当前,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

“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是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其中,“三通工程”中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师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着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我国湖南不到两年建设了职业教育师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50多万个。现在,除了湖南以外,新疆、安徽、山东、河南等省市已陆续启动建设与应用。可见“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教育信息化深入普遍应用、促进教与学变革的重要发展方向。2013年国家教育部工作重点中明确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推进“三通工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重庆市教委也将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三通两平台”列入2013年工作要点。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全面实施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的战略部署,深化学院内涵建设,强化软实力,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我院于2012年11月参加了全国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论坛,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代表、北京禾田雨橡互联网公司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12月,应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邀请,学院到湖南省考察学习了湖南化工职业学院和长沙民政职业学院基于云计算以用户为基础的资源共建共享型网络平台的应用与实践。目前,学院已成功加入教育部力推的深度支撑“三通工程”的世界大学城云技术支撑平台,并在2013年3月开始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建设。目前我院成为在重庆市率先开展“三通工程”建设也是重庆市第一个成功加入世界大学城云技术支撑平台的高校。同时,为做好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空间建设,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特制定了《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空间建设工作方案》,并于4月举行了“三通工程”建设启动仪式,我院“三通工程”建设的正式启动,预示着重庆第一所高校踏上了迈向世界大学城的新征程。

在国家及学院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旨在通过对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空间建设的高职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加快我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推动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作为重庆市率先开展“三通工程”空间建设的高职院校,将通过研究为重庆市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提供参考和借鉴,最终对重庆市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对教师和学生个人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进行研究,旨在突破现有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和教学方法限制,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自主互动学习平台,提高教师教研水平和学生学习创新能力。丰富教、学资源,形成网络环境下教、学互助的教育新模式,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体现了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与未来发展方向。通过研究成果推进学院以及带动重庆市高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纵深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高运用教育信息技术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鸿俊,论世界大学城教师个人空间的六大功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5);

[2]洪亚玲,基于网络空间进行教育教学的探讨[J],大观周刊,2012(9);

篇7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师 信息化素养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Necessity to Train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QI Xiuyu

(Qitaihe Vocational College, Qitaihe, Heilongjiang 154600)

Abstract The arrival of the information age, has brought a new impact on English teaching, and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to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teachers,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situation, the necessity to enhance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raining principl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necessity

1 教师信息化素养

所谓信息化素养,是个体根据社会信息化环境及其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信息化素养主要体现为以下8个方面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生成信息能力、创造信息能力、发挥信息效益能力、信息协作能力和信息免疫能力。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指教师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化环境的发展要求,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现代的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当中,主要指学科教师能够熟练地应用现代多媒体信息化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 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素养现状

2.1 信息化意识不强

高职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意识普遍较弱,语言教师习惯了口说耳听、眼看手写。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各学校普遍建立了校园网,但校园网的资源利用率较低,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2.2 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

有的教师电子文献、网络文献以及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匮乏,信息化技术掌握不够系统,缺乏对信息的敏锐性及获取与利用的能力,不懂怎样高效地去检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的教师虽然找到了自己所需的资源,但不能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为己所用。有的教师没有把现代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的习惯,从而缺乏对信息化技术的实践经验;还有的教师缺乏对信息化技术的兴趣,这也制约着信息化技术实践水平的提高。

2.3 软硬件环境差

信息化技术软硬件建设是培养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无论是教师培训还是教育教学中都要有软硬件的支持。软硬件设备的配置受诸多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技术软硬件建设不能满足英语教师学习和工作的需求,这也极大地制约了英语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高。

3 培养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必要性

3.1 是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随着信息科学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掌握信息化技术的难度增加,另一方面筛选信息的难度加大,这些都给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危机。化解危机的最好方法就是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培养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素养。

3.2 是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学生数量激增,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高职英语教学的需求。新的教学模式就是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信息化模式,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语言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把信息化技术作为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要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流畅自然,从而优化教学过程,达到信息化技术与英语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

3.3 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化社会中,高职英语教师应具有信息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掌握信息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网络、电脑等信息化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意识。如果高职英语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化素养,就不能及时有效地收集、归类、处理和使用国内外教育信息、拓宽自己的视野,满足信息化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在高职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信息化素养决定着高职教师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因此信息化素养成了高职英语教师终身学习的必备素养之一。 (下转第130页)(上接第80页)

4 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技术培训应遵循的原则

4.1 要学学得会的信息化技术

英语教师不是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员,只是在工作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所以在设计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技术培训的内容时,应切合教师的实际,选择一些教师能够掌握的内容,例如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文字处理、演示文稿、表格的制作等等内容。教师掌握得了的信息化技术才是受教师欢迎的。

4.2 要学实用的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应用软件升级也是追星赶月。在选取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技术培训内容时要选实用的技术,一些暂时不用的或者用不上的,教师就可以不学。脱离教师实际应用的信息化技术培训,教师是不欢迎的。只有那些教师们学得会、用得上、用得好的信息化技术,才是真正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化技术,才是教师喜爱的信息化技术。因为教师信息化技术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4.3 要学能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的信息化技术

教师之所以需要信息化技术,是因为这些信息化技术能帮助教师简捷、高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为教师设计信息化技术培训内容时应选取简单易学、适合课堂教学、能够减轻教师劳动强度和难度的信息化技术。那些脱离信息化教学实际需要,反而增加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和难度的信息化技术是不受教师欢迎的。

4.4 要学能提升教师创造性的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信息化教学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作为教学中的应用技术,信息化技术必须在降低教师劳动强度的同时,能够具有提升教师劳动创造性的功能。

4.5 要学能促进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技术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为此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技术培训应着重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尤其是要强化教师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发展。那些能够提升教师学习能力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技术,例如网上阅读、备课、教研和处理日常工作等应当作为培训的核心和重点。

信息化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已经给高职英语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英语学科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要做到信息与多媒体技术有机地融合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的信息化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2002.3.

[2] 梁一莉.新时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南方论刊,2010.5.

[3] 林荣森.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甘肃教育,2009.13.

篇8

关键词:微课;商务英语;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研究背景

信息化社会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如何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是每个教师都亟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随着微课在教育领域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这个新兴的教学方式。微课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所益处。因为,微课设计开发的过程本身就是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过程。微课的学习制作让教师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设备的操作,其课堂应用也能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提高自身专业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

1.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系列技能。

2.微课。微课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它是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

三、高等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是:(1)坚持高职教育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学院“提升内涵,努力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为把我院建成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2)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熟悉国际商务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国际商务的基本流程和操作程序,适应国际商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3)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B体系,建立“以英语为主线,以商贸为环境,以能力为中心”的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四、国际商务礼仪课程特色

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主要是讲授国际商务活动中涉及的礼仪活动的方方面面。课程的特色是实践性很强,应用性很强。礼仪的学习关键要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出来。

五、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微课开发的一般流程

1.高职商英专业微课的选题。高职商英专业的课程分为语言课程与商务课程,相应的课程中又分为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哪些语言点适合做微课,这是教师需要弄清的第一步。与重难点相比,简单基础的语言点更适合用微课呈现。

2.高职商英专业微课的类型。高职商英教师在制作微课时,要注重微课形式的多样性。单纯教师讲座录像式、PPT白板模式、学生参与式都可以运用,但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设计。

3.高职商英课程微课的教学设计。微课虽然仅有四五分钟的时间,但是教学设计的编写是必不可少的。商英课程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明确课程的对象、课程内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第二步开始进入真正的教学设计阶段。设计微课片头,编写微课脚本。

4.高职商英微课的课件制作。微课课件与教学用的ppt是有区别的。微课用的课件是知识呈现的主要要素,是学习者视觉通道的途径,是吸引学习者的主要要素之一。

5.高职商英微课的实施与应用。课堂讲授开始真正进入微课实施阶段,教师要在课堂当面讲授与微课教学中来回转换,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获得教学效果。

6.高职商英微课的反馈与评价。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对本节课微课使用的情况、特点与学生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记录,以便更好地在以后的教学中使用微课。

六、教学反思――优点与创新点

教师在课前给学生提供相关知识网站,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翻转课堂,变学生为课堂主导者;课堂导入成功:教师运用先进的自制flas,生动地引入章节内容,检验学生课前学习成果,补充基础知识;课程制作了专门的学习网站,学生在课后可以自主学习;ppt制作精美,寓教于乐,学生比较喜爱;整个课堂以学生实践为主,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等形式;整个课堂教师全英文授课,语言做到基本流畅准确,学生也用英语去讨论,去实践,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这是微课带来的优点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篇9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以及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方针长期存在一种无法忽视的问题,那就是紧紧扣住高校一时的就业率以及学生在硬性技能方面的掌握,师生之间长期采用的只是一种知识灌输式的填鸭式教学方针,十分注重当前短期的功利。而忽视的却是学生看不见的自身素质教育的提升,忽视了学生除了个人技能之外的个人品格、理想、精神以及意识的培养。造成了学生虽然个人能力出众却不知礼貌,技能掌握扎实却不知为何而学,不知树立个人理想,而生活趣味日趋低下庸俗。虽然素质教育无法替代专业技术的教育,但是却和专业技术教育犹如人的量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教育信息化下,加强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21世纪的发展,知识爆炸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网络通讯技术的极大普及,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波及的范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角落,也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常态,面对这种形势,加强素质教育显得十分必要,而信息化之下,对于大学生自身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也同时需要具备专业技术能力之外的素质,这种要求是对学生的全面的要求,涵盖能力、素质、心理各个方面。而高校在面对这种要求时,唯一的应对就是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知识复合型人才。素质教育是人的内在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涵盖了人的方方面面,也是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素质教育更多的是对大学生的一种理念上的教育。

三、信息化背景下新的素质教育模式的建立

1.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力度

面对传统的素质教育模式和信息化发展下的不相适应,各个学校可以开展关于信息时代对于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主体辩论赛和知识竞赛,班级也可以组织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和媒介,向大学生宣传信息时代的特征和对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让大学生在潜意识里明白信息时代的要求和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素质,看到差距,才能查漏补缺,才会有进步的空间。

2.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之下,传统的素质教育的模式已经悄然发生改变。要对大学生在面对信息化之下的素质教育的提升,首先要具备一只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突出的专门化师资力量,运用新技术去向学生传递这一信息大潮之下的要求,从思想上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消除信息化背景下所带给学生的消极不好的影响。教师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具备,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和培养。其次,让学生自己成为网络上的主角,弘扬积极进步的校园网络文化,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发展自己。老师可以在网上和学生进行相互学习交流,彼此交流心得体会,相互促进,相互促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单单是老师的责任,学校各个部门,各个机构之间应该通力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商定出台在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素质教育的相关规范,构筑起对学校学生各个方面的覆盖,在整个学校,形成对学生信息化下的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逐步取代传统素质教育模式在信息化发展面前的缺位和不足。

3.建立更加科学的素质教育的体系

篇10

论文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文化教学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职英语教学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对中西文化传统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语言思维及社交规约等方面的差异缺乏了解。不少学生虽然通过了应用英语B级、大学英语四级统考,但在实际的语言运用及与西方国家人士交往中,时常会出现直接套用汉语的语言和行为习惯的情况,令人贻笑大方。可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是何等的重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能力最主要的途径是在教学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输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文化教学。本文结合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探讨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教学原则及教学策略。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信息输入的必要性

1.语言学习的需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重要手段。语言承载着文化的信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宗教信仰、思维模式、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的传播和继承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记录。另一方面,语言的进化和发展同时也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社会文化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这些变化和发展往往对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产生影响,也会对交际模式、语篇和修辞原则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制约着语言的存在、传承和发展。因此,学习一门语言如果缺乏对其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往往会陷入语言陷阱。可见,学习一门外语离不开对这一门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应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2.现代外语教学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与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和深入。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各个专业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外语学习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刘艳秋指出,“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去汲取英语文化知识,包括英语国家政治、文化生活、风土人情及交际规约等,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的交际能力,从而消除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

3.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高职英语教学不仅仅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同时也是向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结合教学需求输入相关的文化信息,包括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宗教信仰、交际规约等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将语言融入文化背景知识中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提高对语言使用情境的认知能力,从而形成在特定情境中使用恰当语言表达形式的语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信息输入原则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因此,文化信息的输入就不能带有任何随意性,而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相关性原则。高职英语教学应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因此,文化教学内容上不能脱离教材内容,而必须是与教学所用的教材内容紧密相关,包括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典故及情景交际中的社会关系、文化概念等等,但如果是与教学内容不相关或关联不大的文化信息,则可根据学生需求来定或完全可以忽略。

2.实用性原则。高职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上突出的是其实用性和针对性。因此,在文化教学内容也应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由于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从事生产、管理、服务及技术性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文化教学内容上应考虑精选与学生专业及今后从事职业有关的内容;其次,考虑与中西方社交有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使文化教学服务于学生所学专业及未来工作需求,紧扣高职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适度性原则。高职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不是进行科研和学术交流,而是为将来从事有关的涉外业务工作做准备。因此,文化背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就不能按大学本科教学的要求来教学,而应根据高职英语教学够用原则来教学。这即是说,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不必强调文化教学的理论性,而应注重文化现象、中英(中西)文化差异信息输入。教学方法上应循序渐进,由浅到深,引导学生对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思考。同时,教学内容在考虑到实相关性和阶段性原则外,还要考虑文化项目的代表性问题,应主要选取主流、有广泛代表性的文化内容,使文化教学符合高职英语教学的需求。

4.系统性原则。文化是一个整体体系,其内部包括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制约。因此,在文化教学中应从整体上把握文化体系中各个子系统的关系,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精心设计,把握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尺度,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文化信息的输入策略

1.树立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的教学观。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首先要树立应树立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的教学观,明确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并用于指导整个教学过程。这是文化教学能够在高职英语教学真正实施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和教学需求精心设计文化教学内容,确保文化信息的输入既符合高职英语的教学要求,又能突出高职英语教学特色。

2.文化对比教学。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拿外语跟汉语比较,可以启发我们注意被我们忽略过去的现象”。语言之间的差异从本质上说,是文化体系之间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中英(中西方)文化各个层面,包括语言、民族思维方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价值观等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弄清中英文化和语言的异同。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输入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信息,同时也要输入作为比对的汉语文化知识,并通过中英信息的直观对比,突出差异,使学生加深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加深对本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