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

篇1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文创产品;载体选择;设计方式;元素符号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崭新的发展领域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涉及图书馆、博物馆等诸多文化文物单位,历经十余年,我国政府为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已制定多项法案与政策,其中专门针对图书馆的《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中说明“推动各级公共图书馆利用古籍善本、图书报刊和数字文化资源等开发文化创意产品。”[1]为此,文化部与国家文物局将154家单位列为文创产业试点单位,其中包含国家图书馆等7家文化文物单位[2],在图书馆界的文创产品开发事业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全国其他图书馆开展文创工作提供思路和指导。2017年,“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由文化部指导并成立,为图书馆的文创事业注入发展动力,旨在提升图书馆文创产品的整体研发水平,让传统图书馆重焕生机与创意,实现文化教育职能和文化产业职能共同发展[3]。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协助下,全国各地图书馆已开始挖掘本地传统文献资源,加大设计与研发投入,产出一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时代精神、反映群众实际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

一、国家图书馆开发文创产品的优势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国家书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截至2019年底,馆藏文献超过37790万册,数字资源总量超过2158TB,馆藏总量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7位。中国典籍发源于殷商,自古便传承者着“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的中华文化,汇聚了中华文明史上历代名家学士的智慧与成果。国家图书馆前身为1909年筹办的京师图书馆,其典籍资源直接承袭了南宋以来的皇家藏书,而后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从全国多地调拨藏书,为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打下基础;百年间,无数的社会藏书家也慷慨捐赠,终于形成了国家图书馆的宏富馆藏。2018年,国家图书馆的国家馆地位经《公共图书馆法》正式确立,其主要职能是国家文献信息战略保存、国家书目和联合目录编制等,并且依法接受出版单位交存的正式出版物[4]。同时这也决定了国家图书馆在藏书数量及品质方面皆为全国之最,且文献资源均经过科学系统的加工处理,为其日后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在国家图书馆丰厚馆藏的基础上,2012年国家典籍博物馆由中央编委批复成立,加挂牌子于国家图书馆之上,标志着其拥有了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双重身份。国家图书馆馆徽同时作为国家典籍博物馆为品牌标志,以创办彰显本国典籍文化、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关注群众文化享受的需求为品牌宗旨[5]。以此为基础,在国家图书馆目前开发且在售的文创产品188种,包括雅致家居、服装配饰、手账达人、收藏珍品、儿童文创5种主要类型。

二、文创产品的载体选择

根据载体类型不同,国家图书馆的文创产品可分为以下三大类:一是水杯、灯具、钥匙扣等家居产品;二是古籍留真仿复、邮册等文化产品;三是服饰、首饰、配饰等穿戴产品。这三种产品类型分别体现了文创载体选择的实用性、文化性和传播性原则。

(一)实用性产品设计

在国家图书馆的文创商店中,与实用性相对的产品分类是“雅致家居”和“手账达人”,此分类下的文创产品种类最多,选择也最丰富,可以看出国家图书馆对于产品实用价值的重视。实用的设计一定源于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创意的源泉,并将其融人到文创产品的设计中,使产品发挥使用使用价值的同时,将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入日常生活,更易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灯具、茶具、雨伞、家居、文具等均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可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的数码文创也被国家图书馆予以重点开发,如鼠标垫、U盘等科技配套产品的实用设计,为图书馆吸引来年轻的消费群体。

(二)文化性产品设计

图书馆作为一个知识传递机构,具有社会教育的职能,文创产品的设计也应抓住文化属性,把具有图书馆特色的载体形态凸显出来,提高古籍类产品开发的整体品质[1],国家图书馆中与此相对应的产品分类是“收藏珍品”。此类目下有典籍仿复/留真、邮册、藏书票等限量精装产品,它们与珍贵的馆藏资源一脉相承,保留了知识载体的基本特征,为文献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最便捷的资源获取渠道,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和和收藏价值。这类文创产品的知识文化性颇高,能够直接反映出特色的馆藏文化,确保了文创产品具有浓厚的图书馆气息。

(三)传播性产品设计

传播性文创产品应具有时代性强、接受度高、受众范围广等特点,在有效承载文化信息的同时,能够被更多的消费者认可接受并使用。国家图书馆中该类产品是“服装配饰”,包括服装、包袋、首饰、配饰等日常穿搭所需的基础物品。这些服饰印有特色馆藏图案,且能够在各种场合穿搭佩戴,其本身就起到了传播信息的媒介功能。加之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易彰显穿戴者个人的风格特色,使得该类产品的用户认可度较高,得到消费者广泛的穿戴和使用,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更易实现文创产品传播文化的的初衷[6]。

三、文创产品的设计方式

(一)特色元素提取

特色元素提取是一种常见的文创产品设计方式。通常情况下,受藏品内容和文创产品载体的限制,设计师需要提取藏品中具有特色的文化符号和代表性元素进行设计。应用元素提取的设计方式能够使藏品最具特色的部分直接呈现在大众面前,把藏品的价值点浓缩在现代产品上,做到了取精用弘。例如国家图书馆的《芥子园画传》系列产品,将书中山水画的精髓画法及图案提取后复刻到文创产品上,设计出了以“山水、花鸟、草虫”为主要元素的芥子园笔记本、芥子园磁书签、法蓝瓷百合等文具,它们色彩淡雅、清新古朴,书写之余能够感受到自然的静谧祥和,清代山水画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出来。与此相类似设计的还有《十竹斋笺谱》系列、《百花诗笺谱》系列、诗情花艺合集等都是自然花草元素的提取,如图1。除单个元素的复刻之外,对已提取元素的排列重组也能设计出别具韵味的产品。国家图书馆的甲骨文系列就运用这种方法,将单个甲骨文元素按视觉规律排列重组,并恰当地安排在文创载体上,使之具有更高格调的审美属性。加之甲骨文元素代表着一种文化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聚合体[7],具有知名度高、识别性强、指向明确的特征,以此设计出具兼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明确文化指向性的产品。国家图书馆的甲骨文生肖钥匙扣是店内销量最高的一款产品,如图2,深受消费者喜爱,其他产品比如用重复和比拟的视觉修辞手法设计出的男士领带和文件夹等,都是能让消费者感受到独特文化魅力的产品。

(二)同比例放缩

作为图书馆,同比例放缩的设计方式一般用在内容连续、且有完整性的典籍或字画藏品上,相对应的载体形式以能够展现藏品全貌为特征,在不改变其原有比例的基础上,可以结合产品的实际应用规格进行同比例的放大和缩小,是还原藏品艺术感的最佳方式,极具收藏价值。在国家图书馆的文创产品中,有两类产品以这种方式设计。一类是典籍字画的完全留真仿复品,图书馆将《敦煌遗书陆机辩亡论》《般若波罗蜜》经卷、《资治通鉴》手稿、《四库全书》等国家级文化瑰宝精细的临摹下来,未经修改的文化巨作是绝佳的一手资料,为文化爱好者提供宝贵的研究文献与收藏鉴赏品,对于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来说,此类文创产品必不可少。另一类则是将藏品放缩后与文创载体结合,比如《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画风清雅娴静,将其印制在柔软的丝巾上,把女性气质衬托得优雅高贵;将《资治通鉴》手稿、《三希堂法帖》这类文字作品印制在鼠标垫和桌垫上,使其与现代办公娱乐相融合,成为工作桌面的画龙点睛之笔;将历史悠久的乐器古琴同比精缩到手指般大小,制成网络时代的常用工具U盘,每次拿出都令人眼前一亮;还可以将整栋图书馆建筑外形精缩成钥匙扣,使产品独具文化特色,并达到了场馆宣传的作用。同比例放缩的设计方式使藏品本身的图案或外形被刻意地保留下来,直接用于研究和收藏,亦可结合外形赋予产品某些实用功能,让藏品和文化进入生活,让艺术与消费者近距离接触,随时随地可以鉴赏把玩。

(三)符号的创意再设计

如果所选取的文化符号本身具有极强的历史性,无法直接用于现代设计,难以被多数消费者接受,那么对这类符号的创意再设计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当设计者从造型、色彩、纹样等方面提取出文化符号后,需对其形式语言和美学内涵进行深入探讨,在符号的形式上加以变形、分解与重构,而后再运用到文创产品的设计中[8]。国家图书馆的文创产品“庆赏昇平”系列就凭借这一设计技巧广受社会好评,并多次获得文创类奖项。产品的创意来源于馆藏《庆赏昇平》彩绘戏曲人物画册,在忠于客观人物原本形态的前提下,设计者提炼其扮相造型,并用艺术的手法抽象、变形,创作出一系列可爱的Q版状元、悟空、门神、哪吒等卡通形象。这些新形象在保留了戏曲神韵、服饰、妆容等传统元素的同时,又精简了繁复的线条和装饰,成为活泼有趣、有历史底蕴、又顺应时代审美的“二头身”卡通人物。有了基础的形象图案,国家图书馆便把它带入各类生活场景,制作出帆布包、钥匙扣、笔记本、红包、书签等一系列实用物品,成为独具特色的代表性文创产品。与此相类似的创意再设计还有卡通化的孔子便签本、中西融合的图形化汤显祖与莎士比亚T恤、刻有《自在心经》的陶瓷主人杯、《三山五园》主题的光影效果纸雕灯等。此种设计方式的重点在于提取典型、简化重构,只抓住重点文化进行传达,具有符合时代审美趋势、受众接受度高、文化创意性强等特点,能够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四)文化内涵的挖掘

要把传统典籍里的精髓展示出来,创意元素不应局限于典籍本身,更重要的是将书中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把书里的内容“活化”,对此,有两种设计思路来表达文化内涵。一是从典籍的内容寻找创意,途径可以是书中的主要思想、名言警句、历史故事等提取可供开发的文化元素[9]。比如国家图书馆开发的“知行”笔记本系列,创意来源是王阳明的《传习录》,以及书中的核心思想“躬行求真,知行合一”。设计者在重构中国传统写意审美中的“形、神、韵、意、象”的各种关系后,将书中抽象的哲学思想具象成三种物象即“木”“镜”“泉”,以此作为笔记本的三大主题[4]。除此之外,设计者还在笔记内页特意设置了“读书心得”“知行足迹”“知行合一”等栏目,以达到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锻炼知行能力的目的。读者记录自己的知行心得,从日积月累的文字提醒渲染《传习录》的思想精髓,达到心理暗示的效果,实现了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统一。第二种是以文学家或著名历史人物为文化元素,以他们的事迹、作品、名言、经历为设计元素[9],利用巧妙的产品设计讲述其背后的故事。以鲁迅手稿帆布包为例,产品的文化内涵来源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故事,如图4,帆布包上选取了文章中代表性的文字“嗬,这人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并用斜向排版的方式和简约明快的色彩相搭配,呈现出鲁迅先生笔下妙趣横生的童年故事,将文学作品背后儿童的天真烂漫、活泼欢快表现出来。加之帆布包的消费人群多为自由随性的学生青年,这类诙谐幽默的口语化表达与其身份特征十分相符,能够赢得目标消费者的青睐。对于藏品内涵的挖掘一直是文创产品设计的重点,特别是图书馆一类文化底蕴深厚的单位,更要注重对于文化内涵的表达。在这方面,国家图书馆的代表作品还有提取自宋真宗名句“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黄金屋字体书签,将物品的使用场景与其文化含义融合得极为巧妙;源于《四库全书》的文件收纳袋、笔记本系列,用历史上最大的一套从书暗示其衍生产品的收纳功能与记录功能,将两者共通的“内有乾坤”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设计思路的拓展

国家图书馆文创产品开发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典籍珍品的巨大潜力,还与其开拓灵活的设计思路密不可分,且愿意积极推动各类文化符号的融合创新。相比之下,我国部分地方图书馆的文创产品开发还局限于自身馆藏,较少与其他文化文物单位合作,设计思路单一。在这方面,国家图书馆将中华经典文化、人文风俗文化、地域历史文化融入文创产品,并从人群细分的角度为儿童设计易于理解的卡通文创,设计思路的拓展能使衍生品的开发路径更加多元,消费者的文化体验也更加丰富。

(一)与其他文化文物单位合作开发。国家图书馆现有的产品中,“小小敦煌”系列是其与敦煌文创联合推出的产品,如精致独特的敦煌藻井魔方,将取自莫高窟藻井的6种装饰图案替代普通的魔方纯色块面。两个文化单位强强联合所推出的精品文创打破了单一场馆的文化限制,让消费者拥有双重的文化体验,也更加丰富了产品的文化内涵。同是中华文化的灿烂遗产,跨地域、跨单位的开发销售为文化传播拓宽了道路。

(二)以中国传统节日或人文风俗为依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以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在庞大的文化体系中熠熠生辉。图书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场所,传承节日文化是其职责与使命,也是图书馆与时俱进的必经之路。比如国家图书馆以《庆赏昇平》主题开发的状元主题红包,将级富中国特色的戏曲形象融入传统节日的象征性物品,不仅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也给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文化体验。两种文化元素的碰撞组合,生动地讲述了中国自己的故事,丰富多变的中华传统文化让国人为之骄傲。

(三)与地域文化融合。图书馆自身保存着大量本地的历史文化、档案图片等资料,若以此为基础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既能宣传地方的历史文化,又与资源文献紧密相连,在推动地域文化传播和宣传图书馆自身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比如,国家图书馆开发的老北京创意冰箱贴,如图5,它以场馆所在地北京为依托,以馆藏的《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为史料依据,用惟妙惟肖的人物场景为大家找回了心中的老北京,一个意趣盎然的小装饰出现在家中,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为生活增光添彩。

(四)针对不同读者群体开发多样化的产品。图书馆应突出自身的文化教育职能,因此少年儿童成为图书馆产品使用的重点对象。在国家图书馆已开辟的“儿童文创”分类中,在售的26种产品分别包含了敦煌主题、状元主题、图书馆主题,如图6,载体类型以学习用品为主,并有饰品玩具、手工体验套装等。其产品设计全部经过的精心的变形重构,多以卡通化的人物或事物为装饰图案,色彩活泼靓丽,教育功能与实用功能兼备,深受儿童和家长的喜爱。

结语

篇2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品;博物馆文物;陶瓷;衍生产品

一、现代社会需求下陶瓷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

随着国民对“幸福感”追求的与日俱增,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文创产品在满足正常产品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更加追求文化含义的表达、创意与美观。陶瓷是文创产品中的一个重要品类,热稳定性、光学性等特点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不可或缺。目前陶瓷文创产品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由于陶瓷产品本身兼具实用性、功能性与艺术性,使其市场、技术、创意都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市场上各种类型的陶瓷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实用类器皿、工艺摆件等不断丰富着陶瓷类的消费市场。景德镇已经成为国际陶瓷文化的交流中心,真正做到了将地区旅游与文创开发相结合,不仅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陶瓷文创事业的发展。但由于陶瓷材料丰富、价格低等,产品层出不穷,导致行业存在“基数大、质量差、价格低”等问题,使得这一行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陶瓷文创产品中最普遍的一类是“IP搬运工”,即将具有文化含义的平面图形简单地平移到产品上。这类产品创新性差,无法摆脱传统旅游纪念品的通病,过于追求独树一帜,缺乏对消费者需求的关注,不能融入大众市场。目前市场上的陶瓷文创产品虽然种类多、数量大,但在广阔的市场中还存在很大的弊端与局限,这也是未来陶瓷文创产品设计需要突破的地方。陶瓷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好的陶瓷文化产品可以推动文明进步,在精神层面影响整个世界,从而引导人们役物而非役于物。文创产品现在需突出的是“亲和悦仁”,好的陶瓷文创产品可以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感召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陶瓷类文创产品与博物馆文化的结合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文化软实力也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文化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文创产品区别于传统产品,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同时融入文化内涵,并且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博物馆作为文创文化表达最好的平台,市场前景越发明朗。在大的市场趋势下,产品设计方向以及宣传模式也尤为重要。

(一)现有博物馆陶瓷文创产品分析

1.故宫——“来自故宫的礼物”国内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较为成熟的以故宫博物院为首,并设有专门的网络售卖专卖店。故宫文创最初是希望沉睡几百年的文物活起来,让大众喜欢上它们,最终打造出属于故宫的文创品牌,让故宫文物更贴合我们的生活。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首先是要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东西是怎么美好。苑洪琪说过,“让青少年从小就感受到我们的文化之美,不只是一种审美教育,更能增添平视世界的底气”。现有的故宫文创设计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将文物的纹样、形状等与日用品结合;二是属于IP类创作,将带有故宫特点的形象与现代的审美融合;三是借鉴故宫色彩,提取故宫特有的红、绿、金等颜色进行彩妆等文创设计。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种类繁多,涉及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中为陶瓷类产品设有单独的门类,以日用品及摆件为主。故宫陶瓷文创产品最注重提取IP、创意设计、消费者使用体验和工艺传承工匠精神等,在许多陶瓷产品上也都有体现。以“玉兔线香陶瓷香插”为例(如图1),设计师提取明代白玉十二辰之卯兔为产品的IP形象。兔为月宫灵物,东坡先生云“中秋月明,则是秋必多兔”,玉兔形象被赋予诸多内涵,视为祥瑞。这件产品将传统吉祥形象加以创新,将使用功能与创意完美地融合到一起。现在的故宫仍在延续“开门办文创”的思路。对于故宫文创,创新不只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是历史与现代精神的结合。赋予文物灵魂,而灵魂需要附着于一个新的载体,而现代文创正充当着这个重要的角色。2.大英博物馆——文物的“第二次生命”大英博物馆对文创产品的开发已经走在了各大博物馆的前列。该博物馆的管理者曾说过:“购买文创产品是顾客与博物馆亲密交流、了解文物故事的一种方式,也是顾客自身对故事的再创造。”作为博物馆文创开发的先行者,大英博物馆已经意识到在物质丰富和精神需求高的现代社会,文创的开发更能延续博物馆带给参观者的体验感与共情感,这是赋予文物在博物馆之外的“第二次生命”。大英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主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选取文化认同度高、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一系列衍生产品的开发,增加顾客更多的选择性;二是从单IP改变为双IP,将英国的城市特色与博物馆馆藏结合,带动整个城市产业链的发展;三是抓住合适的机遇提供相关的衍生产品。例如,在万圣节、圣诞节等节日开发相关主题的产品,为文创产品不断注入新活力。将三点原则贯彻到大英博物馆的文创开发中,即使博物馆的馆藏不变,但不断推陈出新,使得大众对大英博物馆始终保持新鲜感与期待。大英博物馆选取文化认同度高的馆藏进行文创开发,以最著名的“盖亚·安德森猫”为例,这一馆藏属于大英博物馆的明星产品,博物馆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衍生产品开发。例如,“盖亚·安德森猫”陶瓷杯(如图2),设计师将猫咪的形象卡通化,用简笔画的形式将猫咪的形象表达出来。将猫咪代表性的尾巴作为杯把,杯沿有耳朵凸起,其完美地将创意与实用结合在一起,并且保留了文物的辨识度。大英博物馆开发的“盖亚·安德森猫”风暴瓶(如图3),不仅与博物馆文化相关联,更是将创意与实用相结合。其全部材质为玻璃,透过玻璃观察天气,晴天时瓶内会变得清澈,多云时瓶内会有些许的填充物飘起,阴天时瓶内会变得浑浊,雪天时瓶内则会有结晶物。大英博物馆的创新性开发让文物也充满了温度。大英博物馆文创品牌是将文化宣传与商业开发巧妙地融合到一起,赋予冷冰冰的馆藏“第二次生命”,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更平易近人。

(二)博物馆与陶瓷文创结合的市场发展方向

1.挖掘自身特点,发现IP价值博物馆陶瓷文创比市场上的普通文创更富有文化底蕴,创意最需要侧重的是与文化的结合。文物与历史更能使消费者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文创是走进生活的文物,是通过文字、色彩、故事、形象等艺术表达形式将文物带到身边,文物所特有的韵味与意义是其他任何产品所不能比拟的。将博物馆文创自身的优势放大,其才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2.准确的市场定位,注重消费体验文创是将几千年的文物与年轻人的生活结合到一起,消费者所需要的不是高大上的文物摆件,而是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生活的文化产品。消费体验是将消费者的使用感受放在首位,更注重美观与实用性。文创产品的开发一定要有清晰的人群定位,文创产品的设计也要符合大众消费者的审美。文创产品只有真正销售出去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成功的、经得住市场考验的产品。

三、博物馆陶瓷类文创设计思路的研究

陶瓷经过几千年的创新与发展,现如今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博物馆文创产品要充分考虑实用性,创意不能异想天开,而是要建立在符合实用需求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走进大众市场。

(一)对文物内涵的挖掘与创新

当陶瓷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博物馆相结合时,如何将现代审美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到一起才是在设计产品时所需要考虑的重点。在进行陶瓷创作时要充分了解相关文物的内涵,尊重文物原有的意义,保留其具有辨识度的特征。陶瓷文创产品只有真正地将文物的文化魅力表达出来,精准地输送文化特征,才能够实现文创的初衷——传播与弘扬中国文化,引起文化共鸣,激起观者对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审美需求,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二)注重产品的实用性

好的文创产品归根结底是要走进生活、融入大众,陶瓷虽然已经出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在进行创作时也要考虑其限制性,材质是否和表现效果相匹配。现有的陶瓷文创产品已经不再局限于茶杯、碗碟等小的生活器皿,设计师将更多的目光转移到了陶瓷装饰品、首饰等领域。陶瓷产品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材料特性。例如,设计生活类等文创产品时,不仅要考虑产品的美观性、实用性,也要考虑抗摔、便携、耐用等方面。陶瓷产品的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体工程学的科学理念,将消费者的实用感受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三)产品摆脱象征符号和视觉元素

现有的博物馆陶瓷文创产品大多是对文物的外观及花纹进行提取,这样创作出的作品往往不能传达出文物真正的内涵,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IP搬运工”。在陶瓷文创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美”的概念,将参照物及图形、图案进行抽象化、概念化的加工,既能够将传统文化韵味表现出来,又能够体现时代的特征,赋予文创产品生动的灵魂,使其拥有独属于产品本身的气质。博物馆陶瓷文创设计不仅仅是与文物的结合,更要关注其真正的文化内涵,要通过设计将几千年前的历史文物与现代大众的审美和时代特征融合到一起,让文物走进生活,激发人们的历史认同感,同时也带动陶瓷工艺的发展。博物馆与陶瓷文创结合时,既要保证文物内涵与产品的结合,又要充分体现陶瓷工艺的特色,还要考虑能否融入大众消费市场,这也是博物馆陶瓷文创未来发展最需要关注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纪江红,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彼得·冯·门施.博物馆学与经济管理学:敌人还是朋友?[J].黄黎,译.中国博物馆,2007(1):20-30.

[3]陈凌云.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价值、设计方式和原则[J].文化产业研究,2016(3):144-158.

篇3

关键词:民俗文化;文创产品;转化

民俗,是指民间的一种文化,它是紧紧依附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并且传承下来的文化现象。中国博大而深厚的的中华文化中孕育着悠久历史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随着人类产生而产生并且逐步演变发展代代相承。民俗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至关的作用。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发展,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以乡土社会为主的民俗文化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安徽地区优秀的民俗文化日益萎缩,有些已经逐步消亡。安徽民俗文化涵盖内容极其丰富,各类饮食文化、服饰、节庆习俗、建筑文化、等铸成一幅色彩艳丽的民俗风情图画,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皖南的跳钟馗、叠罗汉,阜阳剪纸艺术、旱船等不仅地域特色鲜明,而且有极强的观赏性。这些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的积淀为各种创意设计提供着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本文以设计的视角为出发点借助设计手法选取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中极具地方特色的徽文化作研究探讨。试图通过探究通过设计的方法对民俗文化提取进行创意设计。

一、开发徽州民俗对传承徽州文化的重要意义

徽州民俗文化是多样性的,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人民的日常生活与信仰。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传统工艺等,都能够反应出徽州民间的审美情趣。民间舞蹈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反应徽州独特魅力,传统戏曲影响深远,与祭祀、节庆联系很密切。传统工艺源于生活、工艺精巧。同时徽州民俗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安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山多而地少,四面环山,在地理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单元间。在此地理环境中衍生出来的徽州民俗历史悠久、类型丰富,成为了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民俗已然成为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开发徽州民俗文化资源并进行转化,从而设计出具有徽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精品,继而以此来传承徽文化。其次面对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历史民俗与现实传承的问题。以徽州民俗为例,尝试通过设计转化手法能够在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历史与现实之间传承中搭建一个桥梁。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存在一中消极的现状:我国所开发的文化产业,更多是以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时尚文化进行,以乡土社会为主的民俗文化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很多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消失殆尽,得不到传承。例如传统祁门县的民俗活动中古老剧种目连戏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能够表演出来的人很少了。界首彩陶、霍邱柳编这些传统手工艺会的人就更少了。这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传承民俗文化迫在眉睫,十分重要。在这种状态下,通过艺术或者设计的手法进行转化,将民俗文化代入到现实生活中,在生活中处处展现民俗文化。进而通过这种方式来传承民俗文化。

二、徽州民俗文化的内容分类

民俗文化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且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着,是最贴近人民身心和生活一种文化。其涵盖内容也相当广泛,种类庞大。大致分为:物质生活与生产民俗、社会生活类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想要通过设计手法在众多的民俗文化中进行提取转化,首先应对徽州民俗的分类和代表性民俗文化进行梳理,选取每类民俗种类中具有特色的,地域性特征较大的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进行元素提取。(如图1所示)。

(一)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生产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建筑民俗等。开秧门”、“祭门神”、“接财神”、“开张礼”等仪式活动。传统的建筑民俗:马头墙、小青瓦、徽州特色民居、徽州三雕等。服饰民俗有“长袍马褂”、“端午衣”、“襦衣”;饮食民俗有传统徽菜:臭鳜鱼、毛豆腐“、刀板香等特色饮食。2

(二)社会生活类民俗

社会生活类主要。社会组织民俗方面的代表:反映村落习俗的西递、宏村;反映宗族习俗的牌坊、祠堂。节日民俗有:渔灯会、叠罗汉、五月五“赛龙舟”等。徽州传统节日:传统庙会主要有九华山庙会、关帝会、阜阳火把节、徽州婚嫁、五猖会、放水灯节令习俗、凤阳花鼓节等。

(三)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徽州的精神民俗包括民间信仰与禁忌、民间游艺、民间艺术、民间传说等。民间信仰有皖南建筑“风水论”、“嬉钟馗”、歙县渔梁坝的傩舞和祁门县的目连戏、黟县的“金扁担”传说等。民间艺术有阜阳剪纸、界首彩陶、霍邱柳编、杜氏刻铜、芜湖铁画。语言民俗有徽州歙县民谣、绩溪民谣、休宁民谣、黟县民谣和祁门民谣。

三、徽州民俗文化在文化创意设计中的转化方法思路

我们所理解的文化创意产品,既不能单纯的认为是精神产品,更不能视为简单的物质产品,而是兼具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双重性质。作为物质产品,文创产品要考虑其适用性、产出和投入成本,要注重产品的物质材料的选择及工艺性、流行性等商业性因素;作为精神产品,文化产品要有创新性内容,更重要的是蕴含情感,赋予故事性,设计师需要把故事的能量通过自身的认知灌输到产品当中。满足人民日常精神文化需求,并通过信息、宣传、教育、文娱等功能,担负着传承精神文明、历史文化、习俗的重任。3所以在文创产品设计中,更应关注的是:好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更应该关注人们的需求,从外在变化和内在传达齐头并进,从具象到抽象的外在表现和内在传达的结合。好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更应是具有独创性的,更应是蕴含丰富故事性和情感表达。本文由调查分析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通过挖掘和凝练“徽州民俗文化”元素与特色,研究其文化符号和元素的应用实践方法,将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提炼与创新,从视觉符号元素提炼到文创产品设计,将研究理念融入到设计实践中去,开发一系列具有徽州地方特色的,并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新品,通过设计创意来提升地方民俗文化,继而起到传承徽州文化。

(一)文创产品设计元素提取

在进行文创产品设计时首先要分析徽州民俗文化外在表现和内在表现,从而由具象元素中提取探讨徽州民俗文化及其深层含义,进而提炼出民俗文化元素转化为民俗文化符号。通过前期调研、素材收集、草图设计、具象转化、提取元素符号、元素符号的应用、传达文化内涵、进行再设计。徽州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转化应从外在表现和内在表现两个方面构成(如图2所示)。外在表现从民俗资源搜集分类到具象元素的提取和转化,具象元素的提取可以从服饰、造型、色彩、纹样等进行抽象提取符号化,最终应用文创产品设计中。内在表现为寓意情感的传达,从岁月积淀的徽州民俗中传承情感、通过文创产品传达徽州民俗的历史故事。

(二)文创产品的最大特征是创造

文创产品一定是个性的独特的创造,甚至是多文化交融的产物。本文以徽州民俗文化中的几个方面为例:徽派建筑、马头墙、牌坊和凤阳花鼓节日习俗为出发点,通过调研历史文化、形态、表现手法及寓意,结合现代文创产品的风格特点,设计了一系列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文创产品,有环保袋、书架、杯子和杯垫等。通过对上述对徽州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转换思路,通过前期调研素材收集、草图设计、具象转化、元素符号提取转化传达文化内涵、再设计进行设计实践。例如西递胡光刺史牌坊书立设计(如图3所示)。胡光刺史牌坊:徽派建筑中牌坊多为士大夫阶层的寓所,胡光刺史牌坊是为了纪念胡文光于明代嘉靖建筑担任万载县的县令时筑城墙、修学校,做过的不少利国利民的事情。一方面提取安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符号进行抽取简化,另一方面也是徽州民俗文化的代表,将其进行简化设计,形成书立,具有功能的同时也表达文化诉求和传达。

(三)文创产品设计需要情感的传达

鉴于民俗文化历史性、传承性及富有故事性的特征,民俗承载着设计师需要把故事的能量通过自身的设计认知灌输到产品当中,这样消费者才会有感动,如果没有感动,文创产品很容易就会像普通的商品一样。同时开发民俗文创产品必须要有附有产品说明卡,通过说明卡直接传达产品背后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故事,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后,对故事有了认同,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件物品,而是一个可以传承的故事。

四、结语

徽州民俗文化绚丽多彩的,同时富有浓厚的地域性文化的特征,为设计元素挖掘提取赋予潜力和基础。当前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未引起重视,很多优秀的民俗文化只有极少的人认知,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有些甚至渐渐消失在生活之中。民俗文化资源没有进行开发或者开发仅停留在表层。因而唯有通过设计的方法来挖掘徽州民俗资源,把传统的元素用现代方式表现。提取其民俗文化元素进行抽象转化设计,将徽州的意像带进文化创意产品里,让徽州地区的地域特色能够结合产品,通过产品的散播与流动性,不但能间接推广徽州地区,传承徽州地区的历史背景与民俗特色之外,也能借由文创产品引发更多的互动感受,让更多人对徽州民俗文化有认知和了解的同时,打造本民族品牌,进而传承徽州文化。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24.

[2]何群.文化生产及产品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1-82.

[3]卞利.徽州民俗[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26-41.

[4]丁龙庆,雷若欣,叶童.徽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宜春学院学报,2012(7):1-2.

[5]阮晨海.日本旅游市场文创产品设计方法分析[J].设计艺术理论期刊,2016(3):95

[6]周雅琦.北京民俗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15-20

篇4

【关键词】非遗传统手工艺;旅游文创产业;脱胎漆器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乃至国家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活态遗存。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人工造物的智慧与内涵,在发展、传承中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

脱胎漆器作为福州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之一,突显了传统工艺文化的造物精神。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是在继承几千年中国髹漆技艺的基础上创立的。凭借脱胎成型和表层髹漆的鲜明技艺特点,福州脱胎漆器自1898年以来,先后在五届世界博览会上获奖。2006年,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作为一项传统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遗让国人重新认识脱胎漆器技艺,但是申遗不等于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在当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如何适应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何在保护中传承、如何在传承中创新,一直是福州脱胎漆器申遗后不断探索的问题。而在表演艺术、节庆活动类非遗活态化传承中颇有成效的文化创意旅游,如果与非遗传统手工艺相融合,是否能找到对双方都大有裨益的发展模式,这是本文力图探究的内容。

一、福州脱胎漆器传承现状

脱胎漆器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它是福州工匠沈绍安还原失传已久的“夹”古技法,并在手法、材料上有所创新的一种新型漆工艺。福州脱胎漆器以木、泥或石膏塑造器物模型为“胎”模,然后层层裱布刮灰,阴干后打碎或脱离“胎”模成型,故名“脱胎”,接着继续在胚面上完成髹饰艺术效果。这样制作而成的福州脱胎漆器,坚固、耐温、耐腐蚀、不变形干裂、色泽光鲜经久不褪。[1]福州脱胎漆器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轻。不论器物造型如何,其体质都以轻、薄、巧、精取胜。由于大受市场欢迎,一时间福州成为全国漆器的生产中心,“福州脱胎漆器”自此闻名全国。

福州脱胎漆器曾历经很长时期的辉煌。一方面,旧时作为当地民众钟爱的必需品,脱胎漆器中的日常生活用品、吉祥陈设及宗教造像,都有过较高的产量和销量;另一方面,外贸的需求也为脱胎漆器的生产提供了颇多发展机会。[1]但随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民众渐渐远离传统民俗,工业化大生产让塑料制品等新型材料,凭借其低价和便利,占领福州原来的日用品、手工艺品市场,给脱胎漆器带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工艺产品、工艺技术和传承人是民间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紧密相连的三个必要元素。从这个角度来看福州脱胎漆器的发展现状,大致呈现以下情形:

(一)产品尝试推陈出新,但市场化程度不够

福州脱胎漆器的传统产品大致可分为实用和欣赏两大类,包括花瓶、屏风、餐具、茶具、盘、碟、罐等。据20世纪80年代的统计,当时的脱胎漆器共有18类2987种花色品种。脱胎漆器产品门类虽然较全,但由于器形和纹饰的设计缺乏现代感,且造价较高,90年代末期以后,脱胎漆器的生活必需品价值被廉价的现代文化衍生物所代替。福州的两家国营脱胎漆器厂相继停产倒闭,脱胎漆器产业开始转向私人经营,并以小作坊生产形式为主。大部分漆器生产者对自我定位不准,缺乏品牌意识,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精品出产率低。[2]

近年来随着专业院校对漆艺专业的复兴,学院派艺术风格为漆器的现代化转型带来一线生机。以“80后”为主的脱胎漆艺新生艺术家、美术院校毕业生为主力军的工作室,跳出福州脱胎漆器一味的仿古传承,结合文化创意,迸发出漆与现代生活融合的O计新思路。但是,由于脱胎漆器的制作周期长、工序繁复的特点,再加上艺术创作的时间和智力成本,其价值和价格目前仍只能在小众的文化圈先流行起来,市场化的道路还举步维艰。

(二)技艺保护力度不够,传承环境有待加强

福州脱胎漆器产业在21世纪以前一直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从生漆炼制、胚胎制作到髹饰工艺,完整的生产链和持续的传承发展使民间工艺保持旺盛生命力。可惜现今脱胎漆器产业链几乎被完全破坏,各个生产环节都面临着空前的危机。[2]

首先,脱胎漆器所使用的天然大漆原料,要经过加工或精炼才能满足漆器制作不同工艺需求。目前福州生漆原料制作工厂仅有一家,炼制技术因条件艰苦且耗时,正面临后继无人的严重危机,一旦炼制技术失传,脱胎漆器髹饰技术将无法施展。其次,脱胎漆器器形设计制作的技艺缺乏传承和发展环境。计划经济时代,国营的脱胎漆器厂设立设计室和大师工作室,保证专人负责产品设计开发。[2]改革开发初期,也曾经采取奖励制度来鼓励技师进行设计创新。市场经济时代,取代国营企业成为漆器产业主角的私营企业顾不上抓产品设计,很快,大量旧产品器型遭到淘汰,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现在的漆器工坊虽然意识到解决福州脱胎漆器滞销,必须设计出新,但因为缺乏胎型设计的技术,在器形变化的尝试上仍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虽然相比器形设计,保护和传承的效果更显著,然而随着行业的衰败、从业人员的不断分散,全行业工艺水准大大倒退,许多只能运用于漆器髹饰的独特技法纷纷失传。而福州的艺术院校漆画专业的发展则成为髹饰技艺传承保护的最后一块圣地,艺术教育者们研习传统脱胎漆器髹饰技法,并将之运用于漆画创作,这使福州脱胎漆器髹饰工艺免于全军覆没的惨状,而在漆画使用范畴外,差不多其他所有髹饰技法种类都面临极其严重的传承危机。

(三)传承人培养机制体制改善,传承人群数量逐年攀升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说到底,还是人才培养的问题。单靠个别艺术家单薄的力量是不足以让脱胎漆器技艺传承并发展的。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工序和髹饰技法十分繁复,培养一个漆器工匠至少要五六年时间,使其技术纯熟则要十几年。人才的产出效益低,投资回报周期长,传承人群的培养的发展必须依靠相应的机制体制,显然,政府的重视能起到不小的作用。2004年,福州的脱胎漆器从业人员不足2000人,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取消了漆器专业,而福建工艺美术研究院也仅存一名漆艺研究专家,几乎无力生产和研发新的漆器品种。2006年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政府的扶持政策使得脱胎漆器行业得到一定发展。2012年,福州获得“中国脱胎漆艺之都”特色区域荣誉称号,全市漆艺产业从业人员上升至5万人。在政府的倡导下,艺术院校也在脱胎漆器传承人的培养上担负起重任。闽江学院、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相继开设漆艺专业,并通过文化部、教育部主办的脱胎漆器非遗传承人群培养、漆艺大师班等项目对漆器从业人员进行技能提升。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自2015年7月首次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培训班以来,已开展三期培训,共毕业学员180人。

时至今日,福州脱胎漆器的保护和传承相比申遗前的状况,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只能是一种助力,脱胎漆器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展还要凭借市场的力量,漆器重回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审美生活、休闲生活才能赢得市场,而旅游文创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产业,与脱胎漆器非遗的发展方向有极高的契合度。

二、旅游文创产业是非遗活化的有益(创新)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因此,福州脱胎漆器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在对其开发、利用、创新时应保持其与社会同步进化的过程,找到它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发挥其在当代社会中应有的作用,这既是对它最有力的保护,也是保证其发展创新的机会。[3]

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也称旅游文创产业、旅游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在旅游领域的传承、延伸、集成和重组,代表着高端旅游业态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旅游文创产业的三个特点与脱胎漆器非遗活态化传承的宗旨是完全契合的:1.文化是创意旅游的根基。[4]文化为创意旅游提供资源,也是创意旅游者出游的动机、消费和体验的对象。[4]福州脱胎漆器的造物精神是建立在福州先民日常社会文化生活基础上,是与福州地域的自然、经济、社会、风俗习惯等有着密切关系的产物。福州脱胎漆器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社会和精神生活,脱胎漆器生活器具和仙佛塑像的创造本质上是对福州本地文化的释与表达。因此,根植于福州文化和民俗的脱胎漆器技艺,可以依托文化创意旅游的形式载体,在旅游活动的文化传达中实现脱胎漆器传承的目的。2.互动式学习与体验是创意旅游的实现路径和形式。[4]创意旅游强调参与的重要性和交互式的体验过程,主张旅游者积极参与创造过程,在与从业者、目的地居民的互动中形成独特的旅游体验。[4]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核心组成部分――制作技艺及其实践过程,恰好是能实施互动式学习体验的内容。将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设计开发为游客的互动体验项目,能够扩大脱胎漆器知识技能的受众面,不失为非遗文化传播与保护的有益尝试。3.实现自我发展和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是创意旅游的目标所在。[5]创意旅游能激发旅游者的创意潜能,促进个体个性塑造和自我发展。[4]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全民关注和努力,例如,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非遗文化内涵丰富,创意旅游者在脱胎漆器文创旅游的过程中,可以透过技艺体验、作品设计或是主题式策划参与的形式实现自我发展。与此同时,漆器产业与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能够实现目的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双赢。

三、脱胎漆器与旅游文创产业融合模式

(一)跨界资源多元整合,打造非遗综合旅游产品

旅游产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产业,不框限于六要素的行业范围,而用创意吸纳转化各类产业资源为旅游资本。跨界融合是创意旅游的普遍特性,为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整合渗透提供了基础。[5]“旅游+非遗+”能突破传统旅游业和非遗文化产业的各项要素,多元创新、融合发展,实现奇妙的组合变化,多产业形成合力,创造新经济形态。

例如,“旅游+非遗+博物馆”,整合实体博物馆空间、虚拟博物馆平台和VR技术,建设展示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的活态展示馆。展示馆可在互联网线上线下同时开放,由器物展示、制作展示、技艺参与体验、脱胎漆器衍生销售等几部分组成。器物展示展现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脱胎漆器物质形态;制作展示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脱胎漆器制作工艺及其原生态环境;线下技艺参与体验可让游客现场参与制作,线上体验则可借助动漫游戏形式实现;衍生销售凭借工艺品销售产生经济效益,推动脱胎漆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旅游+非遗+教育”,非遗项目本身即承载着遗产文化教育的使命,旅游则可以实现遗产地与非遗传播对象的对接。由此,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非遗文化资源可以针对不同教育对象,推出多种主题游线路。例如,针对高校的美术专业学生推出“脱胎漆器技艺修学之旅”,从修习专业技能的角度出发,安排大师讲座、技艺学习和福州文化行旅等活动项目。针对中小学生推出“脱胎漆器非遗文化体验游”,组织他们参观脱胎漆器活态展示馆、展示脱胎漆器非遗文化,宣传非遗保护的途径和方法,激起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崇敬与热爱。

“旅游+非遗+互联网”,互联网与旅游和非遗的产业融合,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例如,旅游产业对互联网、大数据的有效利用,可以实现庞大的旅游消费者客户资源的分类管理。旅游经营者可以通过网络渠道集结对非遗文化、脱胎漆器传统手工艺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群,并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媒介发展脱胎漆器同好社群,搭建交流的平台,组织脱胎漆器非遗主题旅游、沙龙活动。其次,脱胎漆器非遗可以与旅游电子商务运营模式融合,在旅游门户网站建立非遗旅游商品、艺术品商城,在旅游中体验脱胎漆器非遗文化的魅力,旅游之后还能在线延续购买周期。

(二)依托旅游文创,创造脱胎漆器未来文化遗产

旅游文创产业强调在对现有遗产类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同时,重视创造力的发挥,着眼于未来,创造新的旅游吸引物。福州脱胎漆器在恢复和保护古老技艺的同时,也要关注当下科技发展和人文环境,在设计、技艺和功能领域运用创意,延续文化遗产的生命,给它鲜活的生命力。

我们对脱胎漆器传统工艺文化的造物精神进行剖析解读,可以将其内涵诠释为功用、质美、技艺、本土、传承、原创、体验和人本等精神,而这些精神永远都不会与时代相冲突,只要在秉承它们的前提下,就能不断创新发展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文化,并同时为未来储备当今文化遗存。至于承载的形式,不妨尝试开发脱胎漆器相关节庆主题旅游产品,把节庆活动培育成展示地区特色的文化名片,既能保证造物精神的延续,又为未来创造出综合形式的未来非遗。

(三)回归生活,引领脱胎漆器生活方式旅游消费潮流

创意旅游注重对潜在旅游需求的激发和市场消费潮流的引领,创造新型旅游市场、培育旅游消费群体是创意旅游发展的基本导向。[5]脱胎漆器曾经源于民间生活,又被新的民俗所淘汰。在脱胎漆器蓄势待发、准备再次回归生活的时候,旅游文创正是强有力的推手。旅游文创与非遗文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以文化为依托。最新型的旅游产业不仅仅要提品或服务,更要创造一种生活方式,创意旅游的发展思路是以旅游产品创造有效的休闲方式,引领生活方式。脱胎漆器使用的大漆原料天然无毒,制作过程环保节能,成品器皿可持续使用,完全体现环保生态的现代生活理念,古典与当代设计的碰撞尝试刚好符合中国人新中式的审美诉求。由此可以设计脱胎漆器生活体验馆,展现福州本土生活文化,从衣食住行体验漆器物质生活,成为旅游看福州的另一扇窗口。

综上所述,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作为一项宝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应该走活态化传承的道路。旅游文创产业与福州脱胎漆器在本质上都以文化为依托,且旅游文创产业的三个核心特征与脱胎漆器非遗活态化传承的宗旨是完全契合的,故我们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以脱胎漆器为代表的非遗传统手工艺与旅游文创产业融合的模式,即通过打造非遗综合旅游产品、创造脱胎漆器未来文化遗产、回归生活,引领和塑造旅游消费潮流,为脱胎漆器非遗传承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陈磊.从民俗文化看福州脱胎漆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01).

[2]张慧萍.福州脱胎漆器产业困境分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3]宫旭红,郑鑫.当代福州脱胎漆器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2).

篇5

【关键词】创客;创客教育;工业产品设计

一、创客与创客教育

1.创客什么是“创客”?“创客”这个词来源于英语单词“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随着3D打印、激光切割等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大学兴起了创客空间,中学的创客空间也在逐步增加。2.创客教育创客教育是创客运动与教育“碰撞”的产物,创客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影响着传统的教育理念、组织、模式与方法。2016年2月,谢作如、吴俊杰等创客、创客教育的20多位专家对创客教育的定义进行了研究,最后一致认为:创客教育是以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一种素质教育,强调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

二、中职校工业产品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工业产品设计是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目前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让学生了解工业创意产品的设计创作与操作步骤,体现产品创意设计思路,工程制图标准和设计规范等,虽然学生对产品的创新设计、功能特点、整体造型都有整体把握,但学生很多好的创意作品不能转变为产品。学生的创意始终终结于图纸、渲染效果图的表达,对功能和结构等细节缺乏现实的验证。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利用新技术将创意转化为真实产品,让学生体验创意中的快乐。

三、创客教育在工业产品设计教学中的意义

创客教育值得推崇的是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合作分享的理念。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下,将创客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能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尝试将创意转化为产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创新能力。在中职工业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尝试“在创造中学习”的学习方式,渗透创客理念,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育教学效果。创客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创造过程中实现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实现创意产品化。创客教育是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不再是基于知识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创造性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升各方面能力。

四、创客式工业产品设计教学实践

1.成立创客中心,进行创客训练,提升学生能力

成立创客实训中心,配备有基本的教学条件以及高精度桌面式FDM3D打印机、工业级三维扫描仪、低功率激光切割机、微型锯床、车床等现代化加工设备,配备专业教师利用“创客理念”以项目为导向,提高教学过程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工业产品设计教学前期“培养阶段”重点是“领进来”进行基础培养,让学生明白创客没有学科的限制,学习是以产品设计为方向,通过项目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技能。后期“创新阶段”让学生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参与各种开放的贴近实际市场的项目,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或设计类的比赛,通过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客技能并使其成为全能型人才。

2.创客教育与工业产品设计课程有效衔接

工业产品设计的创客教育并不是脱离原有的教学计划,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Inventor软件建立模型,利用3D打印、激光切割等新技术实现创意产品化。例如在《创意台灯设计与制作》课程中,要求学生以“仿生”为设计元素,开展创意设计,学生团队设计海豚、大象、章鱼等多种台灯造型,再通过激光雕刻技术、3D打印、数控加工等技术完成了产品制作,成功地将创意转化为了产品,产品还能通过技能节等各种活动展示了作品,扩大“大众创新”在校的影响度。近两年,学生团队参加全国“领跑未来”国际学生创客活动,从产品方案设计、模型制作、图纸输出、产品制作、展示等十多个小时的拼搏,取得了总冠军。

3.利用专业优势,开放创客中心,延伸课外创客教育

创客中心的课外课程特设“能动手、快上手”的课程体系,以项目实战为驱动指导学生熟悉产品的制作加工、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参与设计竞赛,建立“传帮带”的创客团队文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动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设计,开发产品,如笔筒、创意笔架、茶杯垫、弹弓等,许多学生在看到成果后都愿意多再制作一些用于展示或送人。创客中心的课程特色鲜明,内容新颖,动手实践突出,深受学生的好评。将创客运动中的“创新、实践、合作、共享”等精神融入教育之中,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语

创客教育与中职教育的有机结合,还需要很多探索与研究,协调各方面资源,完备实训条件,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实现合作教学;学校教师更应将创客教育常态化,以项目或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项目到实践中,让教学过程更加趣味化,更有深度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创客教育中中小学的发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z2):21-22

篇6

2014年我和几个好友一起创办“啊啦叮科技”,开始加入智能硬件创业大军,以智能LED灯“随开”切入智能家居领域。我们的团队有两个特殊的地方:成员分布在不同国家,完全依靠互联网协作;没有幸运到一开始就获得资本。这样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需要一种不同于传统的产品开发模式,做到低成本的快速设计、方便迭代,并且还要团队成员在不能坐在一起的情况很好的讨论产品细节。当然,这个问题不是一开始就预想到了的,而是在过程中逐步遇到的困难。我相信有很多这样的智能硬件创业团队,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适逢一次机会,和朋友聊起创业,他提到“创客”运动正在中国悄然兴起。这使我很感兴趣,专门买了克里斯·安德森的《创客:新工业革命》,仔细研读。书中描述了很多得益于新技术而出现的产品制造新模式,作者大篇幅着手的3D打印部分让我初次了解了这一技术,并且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这一技术来解决创业过程中的部分问题。之后反复读了胡迪·利普森撰写的《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一书,确定这一技术应该引入到创业中。

一般有过创业或职场经历的人都大概知道,硬件产品的诞生会经历创意、设计、研发、生产到上市等几个环节。在产品设计阶段,各个团队会对设计进行反复的讨论,尤其是设计师和结构工程师,甚至研发工程师一起多次“交锋”,最后定下设计终稿,交由代工厂开模。但是很多他人经验表明,这种模式存在两个比较大的风险:

第一,开模的费用很高,调整也依赖代工厂配合的程度;

第二,往往开模后都会不达预期,需要调整设计。

我们的随开灯在设计时也遇到同样并且更多的问题:首先设计师拿出的设计图纸无法让团队所有人很好地感知,尤其是结构工程师不太好分析其可行性;其次设计师本身也无法拿捏一些细节;最后团队没有资金去开模。在这种情况下,我和团队达成一致,尝试利用3D打印来解决这三个问题,也是三个阶段的问题。

外观设计阶段,将产品设计做成3D模型,并且“打印”成实物。团队每一个人都能看大一个粗糙但接近实际的产品,设计师以此讲解其设计思路与关键创意,讨论的效率就大大提升了。

产品验证阶段,设计师与结构工程师、研发工程师需要一起讨论确定整个产品的外观与内部结构。利用3D打印制造出更接近于设计的产品,包括内部结构,整个产品团队就做到了每一处细节的确认。

原型验证阶段,用3D打印技术完全按照设计制造出产品的原型,团队内部可以对产品的细节做进一步优化,对外也可以展示产品,尤其是可以支持团队进行路演、众筹,以及投资人深度交流。

最为重要的是,对比采用代工厂开模验证的传统方式,成本只有二十分之一不到。事实上很多的智能硬件创业者在过往大多止步设计,少数设计被投资人看中才能往前一步。而3D打印改变了这一境况,这意味着很多的智能硬件创业有了一条新出路,因为一个有着原型产品的团队去获取投资,甚至直接消费者的支持是容易得多的。

篇7

关键词:协同创新;平台化教学模式;旅游文化产品;专业创业

旅游文化产品是指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购买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工艺性、礼仪性、实用性和纪念性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具有鲜明文化符号的产品。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依托中国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和国家林业产品研发中心的集聚力,为义乌本地的工艺品美术品及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专业人才培养。目前,义乌本地针对旅游文化产品的工艺品行业发展侧重交易,相关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文化制造业出口盈利已接近饱和,市场出现疲态,急需产业转型提升“义乌制造”品牌力。如何解决本地产业转型需求下的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高技能人才供给成为当前矛盾的关键。

一、协同创新———搭建“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平台教学模式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是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下的子方向,针对义乌市本地的产业及市场需求提供专业人才培养。2016年学院“十三五”规划提出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方向隶属的创意设计学院与义乌市创意园执行混合所有制合署办公模式,设计企业入驻、研究机构指导,“政校企研”深度融合。由其中中国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和国家林业产品研发中心作为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做依托,整合优质市场资源,融入专业建设各环节。基于平台,政府给予资金、政策等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和提供实践机会,企业设计师现场教学,实现了良性互动、多方协同。首先,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依托“政校企研”协同创新的创意平台,集聚整合市场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协同创新平台,引工艺大师进课堂;13级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参与完成与大连工业大学签订本科和专科校际交换生协议,实施学分互换,实现与本科院校的资源平台优势互补。其次,充分保证教学资源的先进性及综合性,满足符合市场的综合型、实践型人才培养需求。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授予名誉导师称号,为学生实训课程提供生产一线的技术指导,校企合作,共享创新技术,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二、校企合作———共建“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创新创意教学链

依托义乌的市场资源优势,建立旅游商品设计工作室,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对外开展设计服务,积极引进企业商业项目及各种竞赛项目。累计承接项目20余项,累计获得省一类竞赛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10人次;获省时尚饰品设计与制作大赛二等奖1人次,入围奖3人次。工作室项目化教学从通识技能项目、实战演练项目、比赛项目到企业真实项目,逐层推进项目化教学。同时,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方向与新光集团建立订单班项目化教学模式,实现课程与企业的真实项目对接,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新光饰品研发中心及礼品事业部等相关部门实习就业。专业课程《金属工艺品设计》、《时尚礼品设计》、《竹木工艺品设计》、《工艺品包装设计》与企业的设计生产紧密结合,以项目化教学模式完成企业真实项目的导入,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逐步形成旅游文化产品专业教学链。为使学生能够掌握行业内先进技术,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方向与科技创新企业义乌市3D打印中心共建紧密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现专业技能训练结合3D打印设计制作技术,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与市场接轨,为义乌工艺品产业转型提供储备力量,为地方旅游文化产品企业提供设计服务,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共享企业平台资源及技术支持的同时,旅游商品设计与制作工作室实行“双导师”制,校企一体双导师授课,铸就就业梦。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校企合作项目,也可以接触社会服务订单,组建项目团队,设计项目计划,完成项目设计及制作。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独立地面对客户,接触市场,了解行业的动态需求,有效解决了“学而无用”的困惑。

三、“一米集市”———助推“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创意项目孵化

在我校特色创业教育的良好基础上,推进创意创业教育,以专业创业带活创新设计。针对传统的创新设计教育市场化弱、落地性差等问题,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与义乌市创意园共同筹建“一米创意市集”,深入佛堂古镇、上溪桃花坞等义乌市周边镇、街道,活跃在义博会、旅博会、森博会等平台。旨在搭建开放的创意分享平台,活跃了创意文化氛围,以匠人之心引导学生坚持创新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可自行筹建项目,完成设计制作。设计成品由校协同创新平台以“一米创意市集”为文创品牌,在展会、校园集市、周边镇、街道等区域售卖,形成以销售设计实物及设计创意等为主要专业创业模式,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设计、生产、销售的全过程,鼓励引导学生变学校“上课”为“创客”。除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一米创意市集”以推动本土原创、服务地方旅游文化为落脚点,学生通过深入了解本地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具有地方性、独特性的旅游文化产品,助力佛堂镇古街品牌文化推广及上溪桃花坞桃花节,以专业创业服务地方旅游产业,其中13级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章小丽《义乌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分析》成功申报2015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

四、结语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作为浙江省内第二个也是为数不多的专门针对旅游产品设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以义乌的市场需求及产业转型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及区域建设服务,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产、城、人、文”融于一体的旅游文化产品设计教学思路,构建服务地方的平台化旅游商品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高广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以广东科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专业与课程,2015,(5):26-28.

[2]向建华,成丙炎.基于创意产业共享生态的高职艺术类共享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9):56-63.

篇8

一、新疆传统编织纹样的艺术特点及结构形式

在新疆的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融合相处,呈现着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方式,他们之间相互交流和往来使民族间的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从新疆传统编织纹样及图案入手研究,会发现丝绸之路绿洲上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伴随着生产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的变化,在史前先民创造出的关于“神话传说”、“动物植物”、“生产工具”等早期图案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一些规则化、规律化、几何化的图形纹样。

(一)自然纹样的艺术特点及结构形式

自然纹样包括动物纹样、植物纹样、自然景物纹样和人物纹样。在动物纹样中,常见的纹样有骆驼纹、鹿纹、马纹、蝴蝶纹等。如新疆若羌楼兰遗址出土的汉代“兽头纹锦纹样”,在汉代时期是一种特殊的动物纹样,基本上用“兽头”作为表达形式,左右两边各有两只形体较小的豹纹对称排列,中间是形体较大的正面“兽头”,表情和商周时期的饕餮纹有相似之处。对于新疆以牧业为生的民族,牲畜在其生产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表现在手工制品的图案纹饰上便是大量角羝纹的出现。角羝纹图案一方面寓意着畜牧业丰收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则代表了牲畜与人类的和谐友好关系。在新疆高原生活的游牧民族家庭中,常见的动物纹样还有家养和野生的动植物,如鹰、大雁、羝角(公羊角、鹿角)、牛羊骨和花卉、蔓草等,这些纹样以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有似形非形意到笔不到的写意效果,再以阴阳交错的处理手法和强烈的红、蓝、绿、橙、褐等对比色对比,形成补色效应,富有动感。在丝绸之路的早期图案纹样中,植物纹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价值。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西北民族的毛织技术就很先进了,他们会用纬纱分段起花的方式进行纺织,新疆出土的很多古代织物中都可看到大量的植物纹样,常见的有叶纹、草纹、树纹、麦穗纹、葡萄纹等。在新疆洛浦县山普拉汉墓出土的汉代“彩织叶纹栽绒缂毛毯”是植物纹样毛织物的典型代表,毛毯色泽沉稳,纹样排列有序。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南北朝时期“树叶文锦”织毯中,可看出那个时期植物纹样的应用逐渐丰富起来,改变了从商周以来大量动物和几何纹样占主导的局面,为之后隋唐时期植物纹样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北朝时期的“绿地对鸟对羊树纹锦”,是植物和动物相结合的纹样。在此后,很多新疆出土的织物中都可以见到植物和动物、植物和人物、动物和人物相结合的纹样。

(二)几何纹样的艺术特点及结构形式

装饰纹样中的几何形最早源于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意识的文化传承。据考古研究,3800 年以前的“楼兰美女”就穿着一身简单的平纹毛织物,它比地毯更加精美有质感。1984 年,在新疆洛浦山普拉墓葬出土的汉代时期(公元前206 年―公元220 年)“黄色彩条毛织物”也呈现出简洁精炼的条纹和古朴的色彩。在新疆传统编织纹样中,几何图形的应用非常广泛,大多样式内敛,素雅,更符合现代大多数人极简的审美,内容简洁而不简单。根据不同的用途和载体,其构成方式也会不同,其中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形式运用较多,纹样多数以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回形纹、菱形或长条形为框架,几何形如菱形格内用单一纹样进行装饰。纹样在节奏、比例、线条方面讲究对称与和谐,“要有平衡对称,就须有大小、地位、颜色之类定性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还要以一致的方式结合起来,只有这种把彼此不一致的形状结合为一致的形式才能产生平衡对称”。

二、新疆传统编织纹样的构成形式

(一)单独纹样

多用于新疆少数民族家里茶杯垫、托盘等生活用品中,指没有骨骼限制的单独图案,是纹样的基本形式,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作为连续纹样的基本单位。单独纹样的布局方式可以分为独立式、对称式和均衡式。

(二)适合纹样

多用于少数民族家里的织毯及一些绣品、服饰中,是指在固定的造型中将纹样造型有规律地呈现在轮廓内,因其外形有一定的限制,所以有些纹样形状会变形来使用。这就要求适合纹样在组合时要规整有序,且图案穿插自然、美观。少数民族适合纹样的轮廓多为圆形、方形、三角形、葫芦形、多边形等,布局方式可分为形体适合、角隅适合、边缘合适三种形式。骨骼排列方式主要有离心式、向心性、均衡式、对称式、旋转式几种。

(三)连续纹样

少数民族纹样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构成形式,应用最广泛。大多数连续纹样应用在地毯、被单、墙围及民族服饰中。连续纹样分为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二方连续也称为“带状图案”,是指将一个单独纹样通过连续的重复、对称等方式排列而成的纹样。其骨骼排列方式有散点式、垂直式、波浪式。四方连续纹样是指一个单独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连续排列的纹样,其骨骼排列方式有散点式、连缀式和重叠式。

三、新疆传统编织纹样在文创产品中的创新与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民间工艺的认识已经不再停留在传统的技法传承上,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人们对艺术的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下,设计与创新必将推动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发展的道路上,要融入创新设计的思想和观念,同时也要对传统技法和图案的含义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理解,充分尊重传统工艺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不能在创新转化的过程中丢失了原有图案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可以说传统编织工艺与设计创新的结合是相辅相成的。在新疆传统编织纹样中,因工艺的特殊性,不能像刺绣工艺一样将具象的动物纹样或者自然纹样绣在布上,所以大多数毛织品的编织纹样是将具象的动物纹样或者自然纹样通过抽象或者解构、变形的方式编织出来,或者取其中的局部再加以变形,因此几何纹样是新疆传统编织中常用的纹样,且每种纹样都有它独特的历史特征和象征含义。李砚祖在《纹样新探》中提到:“如果说几何化是纹样发展的最后阶段和必然趋势,那么可以说,象形纹形态是几何纹饰的一种存在方式和形式,是几何形纹样的前阶段和发展中的形式;而对于象形文而言,几何化的形式则是其发展的最高形式和发展的最后形态。”

(一)对新疆传统编织纹样的解构及矢量化提取

对新疆传统编织纹样的研究,首先是对传统图案样式中的“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人物纹样”、“几何纹样”的形态结构、出现时期、象征意义进行记录和归纳;在色彩样式中提取传统编织的CMYK色值,分析色彩心理学因素及不同少数民族对色彩的喜好等。其次将归纳的图形和色彩进行数字化分类,建立数据库。此方法不仅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理解传统工艺,同时方便研究后期资料的查找和创新设计。在对传统编织纹样的创新应用延展过程中,我们通过对原本纹样的采样与分析,通过运用平面设计中的解构与重构的方法,将梳理的编织纹样和图形进行解构和重组、造型提取和归纳、色彩模块抽取、设计风格的定位,尝试在基本元素不变、色彩基调不变的原则上加入新的创意和变化,然后通过手绘、电脑制图的方式做成矢量图形,在单独纹样的基础上做重新排列组合的尝试)。在版式设计上,可在传统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组合和排列,让其看起来有新的视觉效果;在色彩设计上,可对传统色彩的饱和度、明度等进行调整和变化,或者添加对比色、互补色等使其更加有视觉冲击力。

(二)新疆传统编织纹样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与设计

将新疆传统编织纹样和文创产品相结合,建立“品牌化”属性,首先是对传统编织的历史发展、技法、纹样、色彩等工艺方式进行梳理及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延展应用和文创产品再设计。在应用载体方面,可对少数民族家庭中传统的使用载体进行再设计,例如家庭生活中常用的毡毯、壁挂、帷帘、马具等;也可以对当下受众接受度高的载体进行创新和拓展,如文化用品类,即笔记本、书签、信纸信封等;包装设计类,即首饰包装、服饰包装、生活用品包装、文化用品包装等;电子类,即蓝牙耳机、音响、多媒体app的研发等。具体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拓展和创新:1 、多样化的材料与编织技法的结合将传统编织材料如羊毛、驼毛、棉线与其他材料如陶瓷、木、铁、纸、聚乙烯等材料进行结合,或在技法上将传统的编织技法结合刺绣、毡绣、丝网印刷、数码印染等不同工艺技法,应用载体常见为家居设计和服装设计、生活用品中,这种方式让产品材料更加多元,技法更加丰富,拓展了实用范围,同时增强人们的视觉感受。2 、传统纹样的“品牌化”创建与再设计建立传统工艺的”品牌化识别系统“及文创产品的研发和探索,在研发与设计的过程中,认真分析传统工艺本身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在不改变原有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视觉创作,并在传统工艺的用途上进行拓展,让传统编织不再只是毡房中的绚丽一角,而能在应用载体创作出更多的方向,适合当下社会的发展。以产品的功能性为主,研究不同应用载体和应用方向的受众因年龄、职位、需求、喜好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不同会对纹样的版式、排列、色彩等元素有直接影响。将传统纹样通过平构和解构,重新组合后进行的二次再设计,这种纹样设计的创新改变了其本来的组合方式,应用载体可在文化用品、生活用品、服装设计、包装设计等方向。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传统编织工艺的前景探索

(一)将数字化保护与研究带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实物编织的毛织材料和木制材料的结合,2010 年,国家文化部已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纳入了“十二五”规划,该工程将分几个阶段实施,主要目的是将文化遗产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现代化的数字媒体技术,对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全新的高科技技术手段,因此世界各文化遗产保护国纷纷推出相关的措施和计划,进入文化遗产“数字时代”的大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文化信息建设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在中国,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图书馆利用数字技术在文物和古籍保护方面取得佳绩,中国艺术研究院利用数字技术对大量的传统音乐资源进行修复和保护。但影响最大的则是遍布中国各地的“数字化景区”项目。① 对新疆传统编织纹样的研究与传承,也应该积极使用“数字化”的保护方法,笔者认为对传统编织工艺的研究绝不能仅仅局限在前期调查和资料收集上,而应当对前期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真实、系统、全面、深入地分析和记录,利用现代化的数字媒体技术,可将前期素材通过数字摄影、三维图像、虚拟现实图像技术的处理进行全方位的处理和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资料数据库,将编织工艺的文字资料、摄影图片、编织过程录像、后期绘图分析等归纳整理存档。

篇9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思路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朝阳产业,“它以高于传统产业24倍的速度增长,已经成为众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支柱性产业”①。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现状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及政策文件,比如《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其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和基本条件,大中型博物馆开始日益重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也逐渐涌现出一批文化创意产品的知名品牌,延伸拓展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然而,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产品形式雷同

囿于文化创意人才缺乏、理念滞后等因素,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目前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存在“千馆一面”的现象。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以典藏复仿品和创意纪念品居多。典藏复仿品是高精度复制、仿制馆藏文物的艺术品,因须忠于馆藏文物原貌,所以较好保留了各馆特色。创意纪念品是提取馆藏文物元素进行适当的创意、衍化与加工,然后运用在各类产品上。目前,不同博物馆之间,创意纪念品的体现形式往往大同小异,甚至存在众多博物馆委托同一家公司制作同类同款产品的现象,因此,除了LOGO有所区别,功能、形状、颜色、材质等几乎没有变化,缺乏独创性,无法体现不同博物馆的地域差异和文化特色。

(二)产品档次分化

不同的观众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素养、消费水平和购物偏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应注意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购物需求。目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存在低价位产品和高价位产品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低价位产品因成本受限,做工不够精致,种类不够丰富,个别博物馆的低价位产品混同于普通旅游纪念品,除印有馆徽和馆名外,没有引入馆藏文物元素,影响观众的购买积极性,同时给博物馆的形象也带来负面效应。高价位产品通常是高精度复制、仿制馆藏文物的典藏复仿品,制作精细,价格昂贵,更适用于单位之间作为外事礼品相互馈赠,难以面向普通大众市场。

(三)产品难成系列

虽然近年来一些大中型博物馆日益重视文化创意产品,但大部分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的整体规划意识依然较弱,产品和产品之间缺乏协同关联,产品和展览之间也缺乏统筹策划,较少配合陈列展览研发设计与展览主题吻合的文化创意产品。单个产品居多,系列产品较少,无法吸引二度消费,也不利于推广宣传,更难以将产品的主题元素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挖掘。

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思路

2016年4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措施,并指出,深度挖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对弘扬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的高度重视,对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优化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实现路径。

(一)深度挖掘藏品内涵,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性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属性决定了“以文化为根”是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的首要原则,只有具有了基于馆藏文物和本馆特色的文化内涵,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才能拥有真正的生命力,这是博物馆创意产品与一般创意产品的区别,也是各个博物馆产品之间的差异所在。深度挖掘馆藏文物的文化内涵,才能系统梳理馆藏优秀文化资源,并合理利用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有效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性。同时,博物馆具有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的职能,每一所博物馆收藏、保护、展示的历史遗存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征,是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特定人群在政治、军事、生活、礼制、民俗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因此,不同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器形、纹饰等都各具特征。深入挖掘藏品内涵,并基于不同藏品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产品,才可以真正从根源上避免“千馆一面”的现象。

(二)广泛调研公众需求,注重文化创意产品的实用性

国家文物局在《关于贯彻执行〈博物馆条例〉的实施意见》中强调,“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应立足藏品的生动元素,更加注重实用性,更多体现生活气息。”实用功能是产品最基本的功能,博物馆应注重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定位分析规划,以消费者的需求和体验为导向,开发设计兼具文化性与实用性的文化创意产品,才能真正得到市场与顾客的认同。同时要注重开发设计以同一个或同一组文物元素为设计基础的系列产品,通过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实现文化创意产品实用性能的整体效应与连锁效应。甘肃省博物馆蓝莲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思路值得推广和借鉴。该系列文化创意产品是根据甘肃省馆藏国宝级文物元代莲花玻璃托盏衍生创作的,产品设计师与藏品研究专家共同商讨后提取文物元素,经过巧妙设计,应用于项链、戒指、丝巾、手包、雨伞、眼罩、杯垫、挂件、摆件、行李牌、钥匙扣、手机壳等一系列日常生活用品中,综合考虑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价位等要素,功能多样,受众多元。而且,该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的风格、色彩、包装均统一设计、整体规划,在第九届杭州文博会上展出时赢得强烈反响,进入市场后销量也极为可观。

(三)着力增强创新意识,突出文化创意产品的趣味性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作为藏品与展品的衍生品,兼具藏品特征与创意特点,较之于严肃的藏品本身,更易于加深普通公众对藏品的了解和理解,是将馆藏文物的价值最大化延伸的方式,可起到向公众传播文化、传承历史的作用。开发设计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时应注重将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将藏品中提炼的具有代表性的元素,通过巧妙的构思,运用到各色各样的文创产品上,比单纯将文物器型放大或缩小的典藏复仿品更具趣味性和时尚性,更能激发公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和热情。故宫博物院近年来逐步加大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研发力度,深度挖掘丰富的明清皇家文化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的趣味性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截至2015年底,故宫博物院共计研发文化创意产品8683种,例如以“萌”为设计理念,充满故宫元素的“宫廷娃娃”家族系列产品,以及以紫禁城内生活的流浪猫为创意的“故宫猫”系列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观众的青睐①。这些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都以更妙趣、更亲切的方式,将馆藏内容展现给公众,优化公众的参观与选购体验,愉悦、长效地保留了对博物馆的记忆。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文创+”;精准扶贫;文创产业;实施对策

屏南县是福建省宁德市6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屏南县全域生态旅游、规模产业、交通事业等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扶贫开发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导致县域经济基础薄弱、优秀人才先天不足、引进人才机制滞后、文创龙头企业缺少、未形成规模化的文化产业链,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产业创新和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扶贫开发任务仍然艰巨。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新要求下,深入探索“文创+”扶贫实践活动,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探索扶贫工作新思路,优化实施精准扶贫,将对县域扶贫开发和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文创产业与扶贫开发

文创产业即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其是坚持以文化创意为灵魂,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知识产权开发和产业化运营为主的知识型、智慧型的新兴产业。特别是紧扣地方文化资源、突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广播影视、戏曲艺术、美术工艺、视觉传媒、环境艺术等,都是文创产业的创意表现形式。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实现文化扶贫,对促进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扶贫工作重点已发生变化,信息服务、文化教育、技术培训、特色资源开发等因素逐渐成为新时期深度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必须重视的重要方面。为此,必须积极创新文化扶贫开发模式,切实做好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文创基地建设、文化技术人才教育与培训、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建设、公益文化场馆建设、特色旅游文化开发、文创扶贫交流与合作等多样化的开发研究工作。

二、创新文创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对策

(一)发掘特色文化资源,激发文创扶贫动力

屏南县人文底蕴深厚,地方文化资源和遗产丰富多样、极具特色,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传统戏曲)、中国民间武术文化之乡、中国木拱廊桥文化之乡、中国红粬黄酒文化之乡、全国民间药膳示范县等众多美誉。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红色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这些蕴积深厚的地方文化资源充分展现了屏南县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风貌和特色。因此,创新实施“文创+”扶贫开发模式,必须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以为文创产业发展、文创扶贫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首先,巧掘特色资源,增强原创能力。推进实施“文创+扶贫”开发模式,既要与屏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与基层文化文明进步情况相协调,又要善于从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中整合开发、创新设计文创产业新模式,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其次,坚持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原则。目前,屏南县文创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文创产业虽然具备一定的数量,但多数产业规模偏小,未形成规模化产业群,且针对地方文化资源方面的前期投资风险高、效益回收慢,因此,必须从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文创产业做大做强,从而促进规模化发展。最后,注重品牌培育建设。在推进“文创+扶贫”开发模式进程中,屏南县应因地制宜地探寻自己的文化特色,打造品牌优势,注重利用特色品牌来凝聚、整合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从而带动文创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创+扶贫”工作的顺利实施,使人民群众在创收的同时,清楚认识文创名牌产品中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

(二)优化文创发展模式,多元开发精准扶贫

优化实施“文创+”扶贫开发模式,应坚持多元融合的发展视角,探索“文创+旅游”“文创+乡村公益”等多种扶贫开发模式,持续拓展文创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

1.“文创+旅游”

屏南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其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更需借助地方特色生态文化优势,为自然景观旅游注入更多文化内涵,营造优质的人文旅游环境,打造高附加值的文化旅游精品。例如,屏南县积极把全域旅游的规划发展与传统古村落保护相结合,形成融合互动、共生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强旅游业与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相结合,打造畲歌演艺旅游精品,开展白水洋水文化和廊桥文化等独具风情的演出活动。这些全域化“文创+旅游”模式的开发和实践,不仅卓有成效地探索出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乡土文化特色旅游模式,极大提升了旅游品位,促进了一批乡村文化旅游线路的建设,而且带动了文创产业的发展,为屏南县农家乐、旅行社等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使更多从事旅游服务业的普通百姓享受到“文创+旅游”产业发展的福利。此外,屏南县还可以拓展优化“文创+旅游”与互联网、动漫、摄影、影视、体育、绘画文艺等领域的多元融合,努力构筑地方特色文创新园地,将其打造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寻根地,以及福建著名、全国知名的文创研究基地、文创艺术成果的孵化地。

2.“文创+乡村公益”

当前,屏南县双溪古镇国际残疾人艺术教育中心、甘棠漈下村“草根画室”和屏城乡厦地村艺术驻村公益项目等最具特色,充分展现了推进农村文创产业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形式。从2015年10月开始,双溪古镇国际残疾人艺术教育中心面向残疾人提供常态性的公益艺术教学,扶助弱势个体和家庭通过文创行动实现生活梦想,还帮助他们利用微信自媒体等有效渠道对接市场需求、推销艺术作品,并获得了一定收入。同样,甘棠漈下村的“草根画室”也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草根画室”发起人林正碌老师积极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艺术(油画)公益教育理念引入驻村实践活动,为村民免费提供油画教学。目前,已经有上百名村民蜕变成为高收入的优秀画家,他们的作品广受市场喜爱。此外,该画室还吸引了众多艺术家驻村进行艺术创作,许多游客也慕名前来学画,感受千年古村的特有风貌。艺术批评家程美信把文创带进屏城乡厦地古村,积极将艺术家驻村、写生和摄影、电影公益培训等活动项目与厦地古村特色相融合,实施造血式“文创+乡村公益”扶贫开发。“文创+乡村公益”扶贫开发模式不断取得文化、经济、社会效益,这是探索实施文创产业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形式,其为我国文创公益实践、文化旅游开发、古村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发展模式。由此,屏南县必须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深入发掘并开发更多实践形式。例如,创建乡村文创书屋,培养乡土文创画师、摄影家、陶艺师,打造乡村文创艺术长廊、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特色民俗文化体验区等多样化的文创活动,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文创产业格局,使文创产业在屏南县落地生根,并适时对接农村淘宝网络平台,助力农村文创产业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

(三)打造村落文创产业,完善支持精准扶贫

屏南县拥有众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为了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其必须积极打造村落文创产业,创新“文创+”扶贫开发新模式,持续推进精准扶贫。第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完善传统村落文创产业的支持体系。例如,建立并完善文创产业的政策、资金、技术、物流、信息等配套支持,为传统村落文创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打造传统村落文创产业大县。第二,打造传统村落文创产业新亮点,鼓励一些企业或村落合作社先行先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建设传统村落文创主题园区、文创产业园、创客公寓等,建设富有乡村风味的特色休闲度假胜地。第三,因地制宜地构建传统村落文化旅游线路,挖掘开发民俗、节日、喜庆、廊桥、庙宇、亭榭等乡土特色文化,为游客增加乡村生活体验,让游客“留得住乡愁”。第四,规划建设“互联网+创意乡村”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把屏南县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分享、推广给更多游客。

三、结语

在“文创+”精准扶贫开发模式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必须始终紧扣地方县情、乡情、村情,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优化实施多元文创开发模式,积极打造传统村落文创产业,为精准扶贫搭建一个创新发展的良好平台,坚定地走出一条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强县的富有特色的扶贫发展新路。

作者:韦建忠 单位:福建省屏南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陈秋华,纪金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19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