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引导式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引导式教学方法

篇1

一、引导式教学方法的意义

引导式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对体育内容加以研究、探讨以及创造。引导式教学方法正符合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的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方法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对小学生加以引导[1],充分调动小学生对体育知识与动作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体育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高。

二、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具体策略

1.确立体育教学目标,明确对学生的指引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制定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体育的教学质量,进而帮助小学生在体育技能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同时也使得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目的地开展体育教学。鉴于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在室外上课时注意力不会高度集中,体育教师有必要对小学生的体育动作学习加以指引,从而促进他们较好地接受体育知识。例如,教师在教关于“接力赛”的知识与动作要领时,首先明确接力赛教学的目标:一是要锻炼小学生身体的反应能力与爆发力;二是要重点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需要进一步地制定出实际的教学计划,在开始进行新内容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小学生做一些准备活动,然后再进行相关的练习活动。如让小学生各自进行练习跑步,激活身体运动细胞,同时使他们能够在爆发力量之前得到一定的缓冲;接下来教师可以安排小学生进行实际的接力棒活动练习,其中稳稳地接住接力棒是关键,如果在比赛中出现掉棒现象,就会延长比赛的时间,从而降低小组比赛的成绩。由此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有计划性与方向性的教学,从而明确指引小学生练习,提高他们对接力赛相关技能的掌握。

2.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其中多媒体教学技术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教师在教小学生学习打篮球的时候,其中有许多关于篮球技术与技巧的知识,教师通过语言来解释难以表达清楚,小学生也难以接受,那么教师可以先在室内给学生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从视觉的角度感受与学习相关的动作。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教师要对其中的关键点加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技巧,然后再组织学生在室外进行实地学习与练习,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篮球中的知识与技巧[2]。再者,教师以往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就某一动作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学习,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教师可以大大减少示范教学,从而将更多精力放在纠正学生动作方面,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更多有针对性的指导。

3.与学生建立良好沟通,开展针对性教学

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应该与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一方面加强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况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小学生所学习的体育内容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从而使得体育教学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实际。例如教师在讲解篮球比赛场中的情况时,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在篮球比赛中队员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默契,同时还要学会与其他队员团结协作,那么教师可以先让小学生观看半场篮球比赛的视频,然后让他们发表对篮球比赛的看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看法,判断出他们对篮球的认识与熟悉程度,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如将班级中的男生与女生分开,然后通过引导的方式在男生、女生所具有的不同篮球水平上进行指导。通常男生对篮球的熟悉度要高于女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男生重点掌握配合度的问题并提供一些技巧性的动作指导;而对于女生,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其加以引导,如让女生站成不对称的两排,然后进行传球,使女生可以更多地触摸篮球,帮助女生发现篮球中的乐趣。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语言方面给予小学生一些鼓励,使他们能够在这种积极语言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促进他们更加积极的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给小学体育的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在激发小学生篮球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3]。由此可知,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十分重要,对教师而言,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优化体育教学的内容,寻找出更加适合小学生学习体育、热爱体育以及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方式;而对小学生而言,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可以对自己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从而使自己的体育动作更规范,有助于更好地锻炼并在体育运动中取得良好成绩。

三、结束语

小学体育课教学中教师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对提高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对引导式教学法的应用,结合对相关体育动作的言语解释与指导,从而使得小学生能够在生理与心理方面都勇于尝试体育活动,以提高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参与意识,从而达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王鹏 单位:山东省青岛李沧路小学

参考文献

[1]温国平.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6(4):90-91.

篇2

关键词: 任务引导式教学 程序设计类课程 教学方法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类主要的专业课程,通常至少开设一门,此类课程多为实践性内容较多。程序设计类课程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本文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任务引导的方法,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1.任务引导式方法 

1.1任务引导式方法的主要内容 

所谓任务引导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相关任务,学生依照任务要求逐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及实践的过程[1,2]。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对新技术的掌握完全局限于教师讲授的内容,而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强调,以教师提供的任务作为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再仅限于对知识的讲解,更多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正确性的确认及纠正。 

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教师在课前将学习任务通过交流平台(公共电子信箱或E-class等)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学习,然后撰写并提交学习报告。 

教师以布置的学习任务为主线,以解决任务中的问题为目标,讲授知识点,重点讲解学生讨论后提出质疑的问题。 

学生上机完成学习任务中的实践部分,这是针对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设计的环节,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教师在此环节中起到辅助指导的作用。 

教师通过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交的学习报告和上机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 

1.2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应用任务引导方法的必要性 

目前,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 

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通常由基本语法入手,层层递进,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熟悉的术语和关键知识点较多,对没有任何编程经验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填鸭式地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过程枯燥无味,严重缺乏学习主动性。 

程序设计语言虽然自身语法简单,但涉及内容广泛,教学内容离散性较强,知识点太多,且应用领域广泛,仅靠课上教师讲解,往往事倍功半。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应用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学习。在课前的分组讨论中充分地打开视野,了解相关领域知识,通过按照学习任务要求整理学习报告,进一步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理解,同时将问题带入课堂,带着问题接受教师的讲解;教师依照任务实现的过程讲解知识点,使得知识的离散性问题得以解决,同时学生学习时有备而来,教学过程不再是单方向的活动,增加了教学的互动性可能;在实践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实现任务,了解实践过程中的知识要点,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任务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出点评并进行考核,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任务引导式教学过程中,通过任务的完成,帮助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引导式教学的实施 

本文以C语言为例,讨论如何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实施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在C语言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参考多本教材和大量中英文文献,整理出符合课程教学需要的相关知识点[3],针对这些知识点设计出相关学习任务,共计九项,任务的概要说明如下: 

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的计算:给出表达式,设计程序完成计算过程; 

顺序程序设计:实现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间的转化; 

分支结构程序设计:(a)实现三角形形状的判断,(b)求解水仙花数; 

循环控制:(a)打印二维图案,(b)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数组的应用:(a)检验并打印魔方矩阵,(b)判断字符串是否回文; 

函数的使用:(a)设计实现汉诺塔游戏,(b)显示斐波那契数列; 

指针的运用:(a)冒泡排序,(b)二维数组元素求和; 

结构体、共用体的使用:实现学生多门课程成绩打印输出; 

文件的应用:磁盘文件复制。 

本文以任务3为例,介绍任务引导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 

2.1布置任务 

针对了解并掌握分支结构程序设计方法及其用途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为学生布置相关任务,如下: 

了解if语句和switch语句; 

了解如何设计条件表达式; 

设计一个实现程序可以输入三角形的三条边,判断是否是一个合法三角形; 

设计程序分解一个三位整数。 

学生通过交流平台接到任务信息后,按预先分组开始学习和讨论。分组学习讨论有以下优点:首先,可以集思广益,新的知识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学习,小组交流可以增加知识吸收的数量,提高知识吸收的速度;其次,小组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每个人对这一领域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讨论可以使得学生相互促进;最后,小组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和协作意识。 

每组在讨论后,将相关内容整理为学习报告,每组提交一份。小组成员按不同的任务轮流撰写,培养对知识的总结、归纳、表述和整理的能力。 

2.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围绕任务中的要求展开,分别介绍相关知识点: 了解if语句和switch语句。知识点:if语句的3种形式及对应的语法规则、执行流程,switch语句的语法规则、执行流程。 

了解如何设计条件表达式。知识点:6个关系运算符、3个逻辑运算符的基本概念、基本属性、运算规则。 

介绍分支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知识点:算法分析,确定问题可以利用哪种分支语句实现,以判断三角形形状的问题为例,讲解整个程序设计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讲解及资料的组织,都围绕任务中的三部分内容进行,同时允许学生在讲解过程中随时提出问题,因为学生在此之前对相关知识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提出的问题相对比较有代表性;同时,前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对相关内容产生兴趣,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3上机实践 

依据课程开始之前布置任务的内容,结合上课讲解的知识点,对原有任务进行修改细化,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完成任务,对知识点加深理解。细化后的任务概述如下: 

2.3.1输入三角形的三边长,判断这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2.3.1.1算法分析:直角三角形斜边最长,要先找出三边中最长的边,判断最长边的平方是否等于其余两边的平方和,若相等就是直角三角形。 

2.3.1.2源程序: 

#include 

void main( ) 

int a,b,c,t; 

/* 三边设为a,b,c,t是用于交换的中间变量 */ 

scanf("%d,%d,%d",&a,&b,&c); 

if(a

{/* a中放a,b中较长边 */ 

t=a; a=b; b=t; 

if(a

{ /* a中放a,b,c中的最长边 */ 

t=a; a=c; c=t; 

if(a*a==b*b+c*c) 

printf("Y"); 

else 

printf("N"); 

2.3.1.3在VC++编辑环境下编辑源程序。 

2.3.2输入一个三位数,若此数是水仙花数输出“Y”,否则输出“N”,若输入值不是三位数输出“data error”。 

2.3.2.1算法提示:水仙花数是一个三位数,组成这个三位数的三个数字的立方和与这个三位数相等。如:153=13+53+33。判断是否是水仙花数需把构成三位数的三个数字分离出来并存入变量。 

2.3.2.2源程序: 

#include 

int main() 

int i,j,k,n; 

printf("水仙花数:\n"); 

for(n=100;n<=999;n++) 

i=n/100; 

j=n/10%10; 

k=n%10; 

if(n==i*i*i+j*j*j+k*k*k) printf("%d\n",n); 

细化后的任务以实验手册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具体的操作细节在实验手册中都会进行详尽的说明。学生可以在这一环节,将之前所学习的知识点,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并且真正了解技术的应用领域。 

2.4学习效果考核 

实践环节结束的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和考核。总结学生遇到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强调,同时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重要的有机部分,为激励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方式将平时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期末实践开发设计考核相结合,真正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实施方法为: 

每次任务中的学习报告成绩,记录为该任务分数的50%; 

每次任务的实践环节考核成绩,记录为该任务分数的50%; 

7次任务考核总分,最终换算为100分,占期末总成绩的40%; 

学期期末以课程设计进行考核,记录为期末成绩,满分100分,占期末总成绩的60%。 

3.教学效果分析 

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实施是逐步展开的,到目前为止,已在本专业的三个年级学生当中开展过实践。该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优势有如下几个方面: 

3.1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本科学习阶段的学生,由于刚刚由接受型为主的高中教育,过渡到大学学习阶段,许多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未知领域知识的接受,带有很强的畏惧心理。通过为学生提供课前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发散的、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的教学过程打好基础,避免出现因为对教师所讲内容完全没有接触过,而产生的厌学情绪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并总结撰写学习报告,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布置的任务如果单个人在短时间内完成可能存在很多困难,但是,经过合理分工后,分解后的任务实现的难度大大降低。同时,在团队中,各个成员相互取长补短,“先进带后进”,让许多学生的问题在小组讨论阶段就得以解决。 

3.3扩大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 

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课时的限制,对细节知识点和实践中的操作细节不能做详细的讲解,造成学生对某些问题存有疑问。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之前就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不受教师讲解内容限制的情况下,对相关的知识就有了初步的掌握,再经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强调和补充,进而在实践环节就可以完成对更多问题的验证,大大扩宽学生的知识接收范围。 

3.4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以完成教师布置的课程任务为目标,参与任务中相关内容的设计和最终实现,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了课程知识点的同时,也增强了操作能力。 

当然,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环节,例如课前布置任务进行小组讨论时,由于教师未参与学生讨论,各小组讨论的效果差别较大,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例如提供基本的讨论目标。 

4.结语 

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成功实施,为同类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参考。对于一些应用性较强、领域较新的课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非常必要的,而任务引导式教学通过提供需要学生完全参与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调整为引导和纠正,同时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助潜力被充分挖掘出来。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非常认可,认为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自身主动思考的能力增强,通过讨论获得的知识比单纯教师讲授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也锻炼了每个学生表达思想、相互合作的能力,促进了合理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中间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总之,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符合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张晓海.任务驱动法在PLC教学中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1):131-132. 

[2]张萍.任务驱动法在DS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6):93-94. 

篇3

关键词:问题引导;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4-0173-02

一、引言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电子信息类及其相关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理论性与实践性强,在学科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该课程涉及范围广泛,包含较多的数学概念和公式推导,具有内容多、概念抽象等特点。对于大多数应用型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生来讲,由于其基础相对薄弱,常常会觉得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只能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死记硬背,而不能领悟其实际意义,从而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2]。同时,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通常感到概念抽象,对其中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难以理解[3]。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深入掌握课程内容、消化课程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通过问题引导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合作共同解决一些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实际问题,将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能够深入掌握课程内容,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借此过程展开知识的建构,促进学生获得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4,5]。

二、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的实施

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以下五个过程来实施。由于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在信号分析和处理等方面具有的诸多优越性[6],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数字音乐和计算机系统等。而自然界通过传感器感知的信号,通常都是连续时间信号,如温度信号、湿度信号等。为了能够利用离散时间系统分析和处理连续时间信号,需要将连续时间信号转换为离散时间信号,本文通过本课程中“信号的时域抽样与信号的重建”小节的内容具体分析该方法的实施过程。

2.问题的引导。教师通过引导以及学生的观察,学生普遍能够得到三段音乐片段的不同,第一段音乐优美,流畅;第二段音乐尽管能够听出片段内容,但有明显的卡顿;第三段的音乐效果明显地要好于第二段,卡顿效果减弱。此时教师就会带着问题来启发学生:这三段音乐片段是通过对连续时间的同一音乐片段抽样之后恢复出来的,那如何对连续时间信号进行离散化?离散化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什么参数对恢复出来的信号有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

4.问题的回顾。通过对抽样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抽样频率不同,恢复出来的信号有的无失真,有的产生了失真。第二段音乐片段不满足抽样不失真的约束条件,对连续时间信号进行了抽样,产生了频谱混叠,从而产生了失真。这就对三段音乐片段为什么会有不同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和说明。为了改善频谱混叠情况,在对连续时间信号抽样之前,先进行抗混叠滤波。尽管连续时间信号通过抗混叠滤波器后会产生截断误差,但通常截断误差是远远小于混叠误差的,如图3所示。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第三段和第二段音乐片段相比,具有同样的采样频率,但失真要小于第二段的原因。

5.問题的总结。最后,对问题进行总结:为什么要进行抽样?什么是信号的抽样?如何进行信号抽样?让学生回顾实例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过程进行回答,加深和巩固本节所学习的内容。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和教师共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授课过程都围绕着所提出的问题,始终使学生保持着探知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紧跟教师的授课思路,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结语

针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内容多、概念抽象等特点,从提高课堂授课效果以及教学质量的目标出发,本文提出了问题引导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课堂学习,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师所讲授的课堂内容。以案例的形式,探讨了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并详细展示了该方法在课程授课中的实施方法,体现了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在本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倩.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中创新性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145-146. 

[2]霍铖宇,卢怡,吴正阳,等.PBL教学模式在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2):147-148. 

[3]刘婷,王帆,杨婷.《数字信号处理》综合性课程设计的改革与探索[J].山西电子技术,2015,(2):82-84. 

[4]李敏通,赵继政,迟茜,等.问题教学法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5,(21):70-71. 

[5]杨智明,彭喜元,俞洋.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实践型教学方法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9):180-183. 

篇4

一、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应该使学生了解所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各种知识技能对他们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用途。当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是他们达到某种重要目的的手段时,他们就会产生求知欲和认识的兴趣。事实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办法。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领悟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使学生明确数学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可以克服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数学仅仅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需要的片面认识,加深了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的理解,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喜动贪玩,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学生的个性特征转化为教学中的优势资源加以应用。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数学知识以后,就会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教师应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学习,培养和激活兴趣,创造一个自由、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而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开放,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课外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之余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举办趣味数学小讲座、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专题讲座,数学学习交流会,出版数学墙报,开展数学实习作业等来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学习中的练习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基础高低、兴趣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以适应不同需要,使各类学生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基础差的学生讲课时要注意浅显易懂,对基础好的学生则可寓理深刻一些,布置的练习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次,对基础差的学生多训练一些基础题;对基础好的学生可布置一些灵活题目和难度较大的思考题,使每个人学有所获,有所进步。同时认真做好辅导工作,通过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越过学习上的障碍,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要随时注意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深浅,教学节奏的快慢,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慢,而且这些都应由课堂上学生对数学教学信息反馈来确定,以保持教学课堂上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但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于是我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并引导学生对变化的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名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篇5

关键词:历史学科;学习方法;提问与思考;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073-01

历史是一门古老而又有生命力的学科。“读史使人明智”。千百年来,人们都很重视历史对人的培养和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中学历史课本内容极其丰富,需要记忆、理解的史实太多,因此,学生往往感觉历史很难学。其实历史学习也有自身的规律,要学好初中历史就应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在这里我想说,“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那就是:求学时所学的书本知识有很多一辈子也用不上。所以,作为学生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门学科,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作为教育者家庭、社会、学校应该有正确的树人观念,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只有在思想上想通了,我们再来谈如何学好历史,才有其意义。

一 努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1.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

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情景的记忆。例如,初中历史中提到:“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要正确理解和运用各种历史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借助讲故事,借助诗歌,借助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故事能引人入胜,所以穿插故事就显得很有必要。当讲到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了清朝有个官员叫,当他初与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皇上会降罪的。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当讲到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时,我就提到《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这样,学生便轻松地了解了民族团结的方针。还有象可以唱《七子之歌》,发展大生产运动可以唱《南泥湾》等。

二 注重提问与思考

授课中,我创造机会多设计问题由学生作答,使他们时时参与课堂活动,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其作答要及时予以肯定,一方面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其语感。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要留有一定时间思考,让学生轮流回答或进行讨论,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一方面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 加强讲授与巩固

在重视学生因素的同时,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师的因素。不管怎样,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述仍然贯穿全过程。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针,那么教师就是线,脱离了线,针还是织不出美妙的图案。

巩固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道程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回忆新课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等,这是“承上”;教师很自然地启发下一课的学习要点,布置下一轮预习任务,即“启下”。巩固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知识的积累,课堂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我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积累,既可巩固已学的知识还可以产生很多知识的轮廓,如果在学习中遇上了,相信学生一定有兴趣再深入的了解,这对他们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四 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篇6

一、引导式教学的积极作用

引导式教学的核心意义主要在于强调老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的“主体”,不再是“一言堂”教学模式的主导者,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教学过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对学生的发展和人生观的树立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运用引导式教学对这一课程进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引导式教学在中职《哲学与人生》中的运用方法

(一)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引导式教学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学生在运用这一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课堂当中。但是学生在引导式教学方式的引领下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有效前提,就是要有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或者说是问题作为指引。如,老师在对《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这门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先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以及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等基本问题进行讲解,之后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出:“同学们,你们认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该做到哪几点呢?选择你们认为重要的谈一下!”老师通过这样的引导之后就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对教学的内容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掌握。

(二)在合作探究中实现引导式教学

在运用引导式教学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合作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和指引以及学生相互帮助和密切的配合之下,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其他同学的优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有效地学习授课的内容。如,老师在对《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老师可以先对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顺境、逆境的联系与变化”等内容进行讲解,之后老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提出一个问题“你要怎样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和成功呢?”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均进行讨论和研究,之后由学生代表进行发言,进而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发展,实现《哲学与生活》这一课程教学的目的。

(三)在巩固练习中实现引导式教学

篇7

关键词: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主动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67-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倡导知识与能力和情感与价值观的综合教育,提倡学生要自主性、探究性地学习。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实现新的教育理念,许多高中生物教师经过不断地尝试,探索出许多全新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简要阐述几种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引导启发教学法

引导启发教学法是指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同时结合教学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一种生物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教学法主要以引导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己探索,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知识,并配以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引导启发教学法主要包含有讲述背景法和提示要点法等教学方法。

1.讲述背景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进行过程中,有些理论和概念比较简单,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和掌握,这种情况下,生物教师就没有必要再为学生详细讲述这些理论与概念了,只需要把其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掌握和理解这些理论与概念。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有助于学生牢牢地掌握和记忆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与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提示要点教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知识点与将要讲述的内容或是与以前的知识相关,这时候生物教师可以通过提示这些知识点导入新课或是帮助学生巩固与复习旧的知识。运用提示要点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但可以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新课的学习兴趣,巩固与复习旧的知识,还能够把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系统化地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技巧,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探究式教学法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问题与生命现象的科学,生物学的发展就是生物学家不断探究的过程。因此,探究法一直是生物教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高中生物教学同样如此。生物教师应该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世界、理解科学本质和领悟生物学基本规律。探究式教学法主要包含讨论教学法与实验教学法等几种教学方法。

1.讨论教学法。所谓讨论教学法是指针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者疑难问题,生物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学方法。生物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玄奥的生命,许多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用是非对错来回答,针对这些问题,生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辩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提供相关的资料并适当加以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讨论的目的并不是证明那种观点正确与否,而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与主动参与,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不但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由于学生的参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教师要注意适当引导,以免由于学生的情绪过高而导致课堂教学失控,影响教学效果。

2.实验教学法。高中生物教师运用实验法教学法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与探究的能力。但是实验教学法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如实验场地、试验器械、学校经费等,生物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合理地进行实验教学。

三、主动式教学法

所谓主动式教学法是指生物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与思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来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与培养习惯的教学方法。生物教师在运用主动式教学法的时候,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制定自学目标与方法,并注意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检测。主动式教学法主要包含多媒体教学法与阅读资料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生物学所研究的生命现象与生命问题往往比较抽象、微观,比如胚胎、细胞与基因等,还有一些现象则是时间比较漫长,如进化等,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伴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多媒体影像手段与教学充分结合形成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充分解决了这个问题,生物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的特点,自己设计一些课件或是从网上下载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等,对学生进行多媒体教学,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微观的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8

【关键词】康复医学 教学 引导式

康复专业的教学正呈快速发展的趋势,将康复科医生的水平,与患者不断提高的需要相匹配,并加强康复医学的创新研究,形成具有高理论知识、高主观能动性,高综合能力的人才,是康复医学教学的重点。我校在康复教学中,积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教学方法,将引导式教学应用到教学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校2010年7月~2011年10月进行康复医学学习的110名学生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对象。排除:未完成康复医学课程学习,缺课次数在3次以上,既往有康复医学学习史,未完成期末考试等学生。

使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110例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学生55例,其中31例为男学生,24例为女学生,学生年龄在20~26岁之间,平均(23.02±1.06)岁。学生上学期学习成绩排名在1~108之间,平均 (52.62±10.52)。实验组学生55例,其中34例为男学生,21例为女学生,学生年龄在20~26岁之间,平均(23.42±1.28)岁。学生上学期学习成绩排名在3~110之间,平均 (52.97±10.03)。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排名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校提供的设备,包括教学工具、教学视频等进行授课。

实验组学生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是综合利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思维,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进而在得到知识的同时,提高对知识的应用。教师在教学前,首先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了解到引导式教学方法的模式和方法,使其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个引导者。

课程开始前,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要求,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作为引导的开端,例如,在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中,教师可以录制一节膝关节损伤的病例视频,包括患者入院时的症状、治疗措施。并在教案中,写清楚需要引导学生讨论的主要内容。同时,让学生自主学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章节,鼓励学生翻阅各种资料进行扩展。

课程开始时,教师播放视频,然后引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特点。让学生每4~6人为一个小组,讨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哪些康复评定。讨论时间为5~8min,随后由1组的1名成员进行总结性发言,其他小组给予补充。随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讲解。确定学生了解明确后,教师再引入脑卒中的康复运动方案和治疗措施。同样采用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法。

课程结束后,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分析学生在讨论和总结本节课内容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纠正。同时,告知学生下次教学的内容。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学生在学习结束后的理论考试成绩,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理论成绩满分为100分。批判性思维测试结果,采用WATSON-GLASER批判性思维量表,其中包括推理、假设认可、演绎、解释和评价5个维度,每个维度16个题目,满分为80分,得分越高,表示批判性思维认知能力越高;得分越低,表示批判新思维认知能力越低。

1.4数据处理

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ɑ=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

2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学生理论学习成绩更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分更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3讨论

引导式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引导式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之间以小组讨论为主,教师讲课为辅助,这样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彼此交流,可以充分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力集中,并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课程的学习。这样,学生可以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

其次,引导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需要进行课前的学习、课上的讨论和总结。同时还要进行讨论、资料查阅、预习等。这样,学生对课程内容经过了多次反复的阅读,掌握得更扎实。

第三,学生在课堂上,要从教师给出的案例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其中有价值的信息。然后通过讨论等,搜集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摒弃有误和落伍的知识,学生的总结能力、交流能力、评价能力和合作能力得以提高。

我校将引导式教学方法纳入到康复医学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说明了引导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有效性。

而由于此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期,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案例的选择要典型,并贴合临床实际;课程引导要有序,有重点、难点;在引导式教学实施前,要提供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和资源,包括图书馆、资料库等;在学生讨论时,要做好课堂控制,避免在不必要的问题上讨论时间过长。

综上所述,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建立,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吴建贤,王斌,唐久来等.引导式教育结合按摩法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疗效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182-183.

[2]张国勋,成莲英,陈乐云等.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康复中的价值[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1):1068-1069.

[3]张恒.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儿童康复中的应用与效果-实施中国残联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6):19-20.

[4]廖洪波.在脑瘫康复中应用引导式教育和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模式探讨[C]. 第六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2011:560-563.

篇9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妇产科;应用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14-02

引言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涌现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启发式教学作为近些年兴起的教学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妇产科教学的过程中,当前普遍采用的依然是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的表达和讲解来传递给学生知识,这种方法虽然计划性较强,能够在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容易造成学生的接受效率不高以及被动学习的问题,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因此,需要在妇产科教学中引入启发式教学。

1 启发式教学的简介

启发式教学的教学目标除了知识的传授还强调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关系上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将重点放在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学水平。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实施下综合应用来达到最终教学效果。

2 启发式教学的应用方法

2.1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力就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部分就是兴趣。只有在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时才能够让学习者感受到满足。启发式教学正时要利用这一特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尤其是在医学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讲解过程,从病因着手,探讨形成的因素,然后从病例展开,探讨疾病的发展过程,在讲解时要注意逻辑关系,通过设问和引导来为学生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在自身的思维活动之后找到学习的兴趣,最后再通过总结和推断得到学习的效果和结果。

2.2围绕中心问题,抓住关键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牢牢抓住学生学习的关键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提出的知识关键点来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和发现者。例如,在进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从子宫胎盘灌流不足的学说入手,在基本病理变化的结合下给学生介绍相关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推理得到三大主症(高血压、水肿、蛋白尿)这一结果,找到背后规律后让学生自主总结出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

2.3“推陈出新”式启发: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获取知识的经验,从既有知识出发对学生的知识范围展开拓展,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来实现新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例如,在对功血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上课时先进行月经生理的相关内容会议,从生理知识的基础上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后再结合内分泌的变化讨论功血出现的临床表现。提出护理和治疗的原则。事实证明,这种从已有知识出发来进行新知识传授的“推陈出现”方法效果显著。

2.4以“点”带“面”的类推式启发:在教学中对相似的疾病进行讲解时,可以通过固定的模板引导学生学习,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流产教学时,可以通过对病因病理的讲解来总结和概括各类流产的特征,通过比较有特征的先兆流产为模板来讲述临床特点、处理原则和辅助检查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类推得到其他类型流产的临床表现,最后与学生一起总结得到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

3 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启发式教学不仅需要明确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同样要明确启发的方法和效果,如果引导不当,反而会使得学生思维不明确,容易步入误区。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教师有明确的要求,具体如下:

3.1充分熟悉教学内容:想要灵活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对教学内容有足够的熟悉程度。教师需要通过对教材的仔细钻研和对知识点相互关联部分有充分的掌握,才能够实现在教学中有机的灵活运用,以点带面的进行启发,设计恰当的问题和精辟的例证。此外,教师的教学思路必须清晰和完整,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不在学习过程中迷失方向,尤其是不能忽略对妇产科基础知识的重点讲解,以免一些抽象程度高、内容复杂的问题困扰学生。

3.2充分熟悉学生: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师教育劳动的对象。启发式教学的效果实现需要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激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这些都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特别的,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积极的鼓励和赞扬学生,对学生的优良学习效果表示及时的肯定,才能够实现激励学生的目的。

3.3语言准确,目的明确,导向性强: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讲课时要能够中心突出和循序渐进,并且还要形象生动,指向性强,这样才能实现最大限度的有效启发学生进行学习。

3.4知识面要广,知识内涵要丰富:教师是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除了要符合一般教师的要求外还应当有丰富的知识面和敏锐的教学嗅觉,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并进行及时更正和指导。

4 结语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相信在业内人士的不断研究和应用下,一定会在妇产科教学领域取得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琦贞. 启发式教学的心理学浅探[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3(S1)

[2]黄福岚,周爱武. 妇产科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实践探讨[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2(14)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课堂教学;应用策略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程实际,采取适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促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探究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笔者观察发现,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探究思考能力较差。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和应用策略,以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探究式教W方法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把自己当做课堂教学的主体,将课堂变成“一言堂”,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与学生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没有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时间,忽视了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觉得数学课堂枯燥乏味,逐渐丧失数学学习兴趣。而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存在感和被重视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很多学生普遍依赖教师传授知识,围绕教师进行学习,把教师当做权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十分信任,认为教师讲授的内容是正确的、不变的,学生按照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思路去思考问题,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缺乏主动学习意识。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才敢真实地表现自己。不少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可能由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或者对教师和课堂存在畏惧感,在课堂上极少主动发言,习惯做一个“倾听者”。因此,教师要采取方法,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例如,在讲解“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通过跟学生聊天的形式切入生活话题,促使学生积极发言。比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喜欢逛超市吗?(喜欢)其实老师我也挺喜欢的,昨天我去超市买菜,买了2.33元的萝卜,5.2元的西红柿,3.45元的土豆,大家能算出我花了多少钱吗?借助生活事例,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消除拘束和畏惧感,大胆主动发言,自然而然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2.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依靠课本给学生授课,教材来源较少,学生学习也大多依靠课本以及教师的讲解,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学生也很少主动思考探究。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便利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3.及时参与指导,巩固学生探究成果

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较难的内容或者细节的知识点,可能无法准确理解掌握。同时,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较差,如果教师不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调控管理,可能会助长部分学生的懒惰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及时参与指导,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巩固学生的探究成果。

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给学生讲解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后,给学生布置一项课堂任务,让学生记录自己所在的这排同学的年龄,然后按照年龄大小,用条形统计图绘制出来。学生在收集数据时,可能会遇到诸如同学年龄相同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指导他们根据姓氏字母先后顺序排序,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绘图,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的乐趣,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印象。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营造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及时参与课堂指导,巩固学生探究成果。通过多种举措,保证探究式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