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

篇1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疏导

在教育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担负着德育教育的重任,更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塑造者。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在悄然变化。如不进行正确、及时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

1.学生存在的厌学现象

存在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常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或与其他同学打闹,影响课堂纪律;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在课堂上睡觉;或者在下面偷偷摆弄手机、看课外书,玩玩具;有的经常旷课或干脆逃学,等等。针对以上情况,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绝不能歧视或放弃这些学生,要从学生的德育教育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育、鼓励他们发奋学习,培养他们的远大志向,让他们认识到知识对自己未来成长的重要作用。对学习落后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2.学生存在的学习疲劳现象

学生的学习疲劳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表现,形成的原因有许多,如学习的环境、学习持续的时间、学习的紧张程度、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情绪的变化等,都可能是引起学生学习疲劳的原因,为了预防和避免学习疲劳现象的发生,应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科学地安排好课程,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授课时,做到直观有趣,讲练结合。

3.学生存在的学习落后现象

学生的学习成绩落后,是指学习成绩经常明显低于同龄学生的一般水平,这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学习进度,完不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逆反、厌学等心理,自暴自弃。针对这种情况,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对学生施之以爱,爱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基础。用爱的目光注视学生,用爱的语言鼓励学生,用爱的微笑面对学生,就能培养出通晓事理的学生。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用爱感染学生,包容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用爱教育引导学生,把学生引入健康成长的轨道,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人际关系失调问题。

紧张的人际关系会使学生会变得神经过敏而倍感压抑,学生的人际关系失调包括与家庭成员、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缺乏友谊。

(三)青春期发育的心理问题。

一些学生对自己的青春期变化感到无所适从,有的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变化感到困惑,导致一些心理障碍。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学生早恋现象日益增多,对学生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及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普及青春期知识,教育学生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

(四)不良人格问题。

学生常见的不良人格主要表现为:偏激、狭隘、嫉妒、敌对、暴躁、依赖、孤僻、怯懦、自卑、神经质等。纠正学生不良人格,就要营造和谐的环境,为他们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并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交流,增进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教师身上肩负着教育、培养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每一位教师都要科学地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呢?

(一)要多给学生表扬和关爱,少一些批评与训斥。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表扬,不管是谁,工作中取得成绩,得到肯定和表扬,他的工作积极性一定会得到极大提高。学生更是如此,只要获得老师对他加以的肯定和表扬,其自尊心会得到极大满足,学习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就会提高。因此,对学生而言,老师真诚的鼓励和关爱,往往是无价之宝,极易激发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会产生持久的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任何活动都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因为人有联合他人的倾向,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各自表现。如在“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主题演讲比赛中,学生积极参赛,努力表现自我,兴趣和热情极高。学生通过展示自己,增强了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尽情展现自我。

(三)要让学生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呢?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知,掌握文章中各个方面的知识点,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抓住细节启发、感染学生,让他们总结体味艺术力量对心灵的震撼,体会到用自己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后成功的喜悦。

(四)要注重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如果发现学生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则要及时纠正和引导。如有的学生嫉妒心理很强,有的猜疑心太重,有的有自卑心理,等等。在发现学生这些不良心理问题时,要及时纠正,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克服。做到入情入理,细致入微,相信学生会积极转变。

(五)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以敏锐的细致的目光观察其言行,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地进行认真、耐心的交流和辅导,对症下药。通过朋友式的谈心,有针对性地梳理、引导,帮助分析利害关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达到解除心理障碍的目的。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坚持不懈的努力协调,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且是引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以平易近人的姿态与其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的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学生的健康心理会由此渐渐得以培养。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真正得到学生心理上的认同,对学生开展综合的、多种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谈得上运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下列为几条:(一)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二)设立心理热线信箱;(三)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四)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等等。

但是,就学校而言,仅仅依靠专职的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室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包括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

高中政治课程高度重视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系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从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要想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尤为重要。

助人自助是做好心理辅导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助人自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个人必须与社会、与他人相互作用,才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满足被别人尊重的心理。它既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又反映了人类和谐发展的基础。助人自助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他人与自己心灵相互关照的体现。心理互助教育方式从学生心理问题的相似性及其自发助人的愿望出发,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借助一些心理个案,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当事人,其实质也是分析、帮助自己。在此基础上,创设真实的情境,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助活动中,达到认知水平的提高、情感的体验及态度行为转变的目的。我们应以学生群体心理发展阶段及问题为中心,以参与式为基础,知行并重,强调体验与心理调适,调动学生助人的愿望,增强求助意识,在团体氛围中促进学生心理的成长。

“助人自助式教学”就是遵循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多边活动、互相帮助、共同学习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操作过程主要环节如下: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全班导学学案―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找出知识点,提出问题,也可提前预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所得,并尝试解决读书中提出的问题)―小组检查,各抒己见(谈谈自己读书有了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其方法主要采用小组互答式、抢答式)―评价激励,查漏补缺(师生共同学习,帮助学生感悟社会,体验人生)―开拓创新,精神升华(这是建构学生良好品质,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的互动过程)。

这种教育方式的提出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以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及问题为中心

中学阶段正处于人生从“动荡不安”走向成熟的时期,生理上显著变化,心理急剧发展,加之家庭教育及社会竞争的影响,给中学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和困惑,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是了解把握学生心理的过程,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按照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中学生主要面临同一性形成与角色混乱的矛盾冲突,同一性的问题是学生阶段特点。此外,学生的人生观问题及价值取向,还有人际交往与学习问题,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

二、互助是目的也是手段

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及生理发育的相似,其心理发展也有共同之处,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独立感增强,渴望别人理解,很想了解异性。同时,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呈现相似性,由于这种相似性的存在,引导学生分析别人,实质上也是在分析自己。

助人是学生自发的一种愿望,在助人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并提高他们帮助人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同伴氛围。在助人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体验当事人的情感,分析其问题的原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出一些正确的判断。这不仅是对情感的培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矫正自身的行为。

三、强调知行并重,发展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我们注重学生认知的转变,但又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体验与调适,而这种体验与调适需要一个真实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发认知冲突,在体验中促进行为的转变。行为改变是“知识―态度―兴趣―尝试―评估―巩固”的过程。

四、关注群体发展,在团体氛围中成长

心理互助教育是一种群体的教育方式,在互动的过程中能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如在分析个案时,学生以帮助者的身份参与进去,与当事人一同感悟,在体验时能看到别人的内心世界。一位学生说:“看到某当事人那么‘帅’,还为自己的相貌自卑,我这点问题算不了什么,问题不在于外表,而在于我们的观念、态度。”这种教育方式是建立在助人的前提下,是为了更好地助人与自助,因而是一种德性的熏陶,是认知的教育,理解的教育,体验的教育,知行并重的教育,它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加,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

五、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促进生生共同进步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核心是思维,而思维的核心是问题,智慧难以直接教授。在“助人自助式”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做中学,在问中学。这样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篇3

【关键词】 人格;适应,心理学;精神卫生;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B 8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37-03

在“应激-健康”的理论模型中,人格特点与应对方式作为2个重要的中介变量,国内的许多学者以不同群体为被试开展了大量研究[1-5]。梁宝勇等[6]指出,在制约一个人应对方式的3种主要因素中,人格是导致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应激情境中采用不同应对方式的重要决定因素。本研究借助结构方程建模分析方法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考察其人格特点对不同应对方式以及心理健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不同影响机制,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体取样法,选取聊城大学252名本科大学生为测试样本,其中男生85名(33.7%),女生167名(66.3%);一年级学生127名(50.4%),三年级学生125名(49.6%)。测试时间为2006年3月6日至11日。采用集体测试方式,由研究者采用统一指导语完成。

1.2 工具

1.2.1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 由钱铭怡等[7]修订,共48个项目,包括情绪稳定性(Neurocicism,N)、外向性(Extraversion,E)、倔强性(Psychoticism)和社会掩饰性(Lie)4个分量表。本研究采用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2个分量表,其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76和0.77。

1.2.2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 由解亚宁[8]编制,共20个项目,记分方式为0~3分,分别按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计算总分。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68。

1.2.3

一般健康问卷(GHQ-20) 由李虹等[9]根据Goldberg的一般健康问卷修订而成,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GHQ-20问卷共包括自我肯定、忧郁、焦虑3个维度,采用0~1记分法。本研究中,GHQ-20问卷3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62,0.61,0.69。根据Diener的观点和本研究的目的,把自我肯定维度的总分作为被试积极心理的指标,分数越高,说明被试的心理越健康;将忧郁和焦虑2个维度的总分之和作为被试消极心理的指标,分数越高,说明被试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0.0和AMOS 4.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统计方法为相关分析和路经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 由表1可见,情绪稳定与积极应对、积极心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消极心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积极应对与积极心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心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2.2 人格特点影响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路径

2.2.1 人格特点影响应对方式与积极心理的路径 根据对已有文献[10]和本研究相关分析的结果,以外向和情绪稳定性为原因变量,以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为中介变量,以积极心理(自我肯定)为结果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数据拟合。最终得到的最佳模型见图1。该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为: χ2=1.760,df=3,P=0.624,TLI=1.00,CFI=1.000,RMSEA=0.000。

由图1可见,外向和情绪稳定性是大学生应对方式和积极心理的有效预测因素(自我肯定被解释的方差百分率为30.6%)。外向对积极应对和积极心理均具有直接影响作用;情绪稳定性在直接影响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的同时,对积极心理产生的直接影响作用明显高于外向。说明外向的人格特点使大学生可能采取积极方式去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压力,有助于提高其自我肯定程度。情绪越稳定,大学生在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压力时越可能较多采用积极应对,而较少采用消极应对,因此其体验到的自我肯定程度也越高。

2.2.2 人格特点影响应对方式与消极心理的路径 建立人格特点影响应对方式与消极心理(忧郁与焦虑)的结构模型,并进行数据拟合。最终得到的最佳模型见图2。该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为:χ2=4.678,df=3,P=0.197,TLI=0.967,CFI=0.990,RMSEA=0.047。

由图2可见,外向和情绪稳定性是大学生应对方式与消极心理的有效预测因素(消极心理被解释的方差百分率为28.8%)。其中,外向对大学生消极心理的产生不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其主要是通过积极应对的中介间接地作用于消极心理(间接贡献量为3.5%)。情绪稳定性对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消极心理均具有直接影响作用,还通过积极应对的中介间接地作用于消极心理(间接贡献量为3.1%)。说明外向的人格特点使大学生可能较多地采取积极方式去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压力,并进一步导致消极心理体验(如忧郁和焦虑)越少。情绪越不稳定的大学生可能较多采取消极方式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压力,其消极心理体验如忧郁和焦虑也就越多,并且不稳定的情绪还会消弱其采取积极方式应对压力的能力,并进一步加剧其消极心理体验。

3 讨论

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对其应对方式的影响,既有共同点,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外向只对积极应对有直接作用,而对消极应对的直接作用不显著;情绪稳定性既对积极应对有直接作用,又对消极应对有直接作用。说明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受其外向和情绪稳定性2种人格特点的共同影响,而其消极应对方式则只受情绪稳定性单一人格特点的影响。国内有研究者基于临床观察和其他研究者的发现指出[7],应激源、环境条件和人格是制约一个人应对方式的3种主要因素,人格是导致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应激情境中采用不同应对方式的重要的决定因素。人格特征决定了一个人偏爱什么样的应对方式,这些偏爱的应对方式的组合,便构成了独特的应对风格。应对风格可以看成是人格特征的表现形式之一。

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对其心理健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影响,也是共同点与差异点并存。外向对积极心理只有直接作用,其借助积极应对为中介的间接作用并不显著;外向对消极心理没有直接作用,而只有借助积极应对为中介的较小的间接作用(间接贡献量为3.5%)。情绪稳定性对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均有极强的直接作用,其路径系数在2个模型中都是最大的。情绪稳定性借助积极应对或消极应对为中介对积极心理的间接作用均不显著,对消极心理存在同外向特点相同的较小的间接作用(间接贡献量为3.1%)。从路径系数来看,外向和情绪稳定性借助积极应对为中介对消极心理产生的间接影响相当接近,而情绪稳定性对积极心理的直接影响明显高于外向,说明稳定的情绪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肯定程度,减少忧郁和焦虑等消极心理体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引起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

4 参考文献

[1] 赵然,方晓义.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9):607-610.

[2] 胡赤怡,崔占君,戴晓阳,等.警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9):641-643.

[3] 李俊丽,梅清海,丛建波,等.军校大学生个性、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4):282.

[4] 王渭玲,汪勇.276名医科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与心理健康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18-119.

[5] 李俊丽,梅清海,于承良,等. 未成年犯的人格特点与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75-76.

[6] 梁宝勇,郭倩玉.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Ⅲ:应付方式与人格.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1):7-9.

[7] 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心理学报,2000,32(3):317-323.

[8]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2-124.

[9] 李虹,梅锦荣.测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GHQ-20的结构及其信度和效度.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75-79.

篇4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保护

高考之前,家庭对学生的期望肯定都是希望他们能够考上一所好的学校,起码也要是一所本科院校。当没有考上这类学校,学生在进入了高职院校后,不得不承受这样的挫折,更有甚者,这种高考的失利将成为他们心中难以祛除的阴影。由于这种情况,许多学生在进入了高职院校之后,往往存在一种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排斥社会、对许多事都充满了逆反的心理,结果在学校里茫然无措,甚至是沉迷在网络游戏中,缺乏必要的自立、自强的能力。这种情况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非常不利的,必须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对高职大学生来说,其健康的心理状态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拥有健康的情绪

健康的情绪包含两个指标,分别是愉快的心情和稳定的情绪。心情愉快表示的是人的身心活动的一种和谐满意的状态,表明了人此时的心态处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稳定的情绪,表明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协调状态,没有处在大起大落,或者情绪波动变化大的状态之下。一个大学生保持情绪稳定,不是太过于变化莫测的话,对于其人际交流方面具有很大的帮助。

2.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们在接受知识方面的能力。大多数的大学生其智力都处在正常的水平,因为天才和弱智在社会一般都属于少数的。而智力正常和智力的超常发挥等都可以说是人心理健康的表现。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这一点同时如此。若是智力低下,或者智力不能够正常的表达出来,则是心理不见看的表现。

3.健全的意志

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自觉的采取相应的行动,这个过程就体现了意志的健全性。其首先要求人具有目标,其次是保持恒心采取行动。大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决断能够果敢而行,不草率从事,做事能够持之于恒,自我约束能力强,不恣意妄为等都可以说是大学生意志健全,心理健康的表现。

4.适度的行为反应

人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做出的内在心理变化和由心理的变化产生的外在反应都可以被称之为人的行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行为也应当是适度的,比如,首先符合社会的规范要求,其次对社会和生活有一个正确的积极的态度,最后,大学生的行为表现也与其学生身份和自身年龄相符合。如果学生的行为与其自身的年龄不相符,例如暮气沉沉等,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高职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由于高考的失利,许多学生开始产生自卑心理。所谓自卑心理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心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种自卑心理,除了考试失利的原因之外,还有家庭经济困难因素、个人生理缺陷因素以及对就业前景不看好等因素有关。当然,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多会谈恋爱,恋爱受挫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老师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就需要帮助他们摆脱这种自卑的心态,这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的保护工作。比如,教师在平时鼓励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坐在前排和鼓励他们当众发言,引导他们正视别人,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要学会笑对人生。

三、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

高职院校不可能会出现那种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不然其也不太可能进入大学了。不过,在高职院校却并不缺少那种患有轻度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人,可以说,这类人还比较常见。因此,对于存在这种情况的学生不善加引导和保护,甚至治疗的话,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帮助学生建立自我防卫的心理体系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应当对心理健康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意义、作用、产生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能有较细致的了解。在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进行自我心理防,运用自我防卫机制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为此,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形成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减少因为挫折而出现颓丧心态的出现,并积极应对挫折,克服困难,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情绪。

2.正确对待心理失衡和心理疾病

患有心理疾病并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不必觉得可耻,因此心理失调和心理疾病并非患者所愿。当发现患有心理失调或者心理疾病的时候,不要隐晦,而是应当积极寻求治疗,不然的话,将会使得病情更加严重。对于心理失调或者心理疾病患者来说,对于周边的人际环境等本就适应不良,如果病情还比较轻微,那么就应当在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相认吐露真情,将心中的烦恼和忧虑都吐露出来,这样可以有效改变不良适应行为,使病情好转。与之相反,如果对人都是采取防备姿态,对病也不医治,那么即使再微小的病症都会变得严重起来。学生还应当搞好心理保健以及心理辅导咨询,对心理失调和疾病进行有效预防。

3.了解自己和接纳自己

高考的失利已经过去,接下来的生活才是高职大学生应当积极面对的。所以,不要再为过去的失败耿耿于怀,要重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优点、缺点、能力、兴趣等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了解了自己,接受了自己之后,再通过现实中的自我,积极创造出一个理想的自我。

4.认识现实并面对现实

一个正常的人,其思想和行为与现实的关系是比较良好的,倘若出现了逃避和脱离现实的现象,那就是不正常的表现了。高职大学生其年纪处在一个充满好奇和幻想的年纪,想事情多从理想角度出发,此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令理想符合社会实际要,对理想实现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也应当认真考虑,避免出现脱离实际的空想,导致一无所成,给心灵造成无法治愈的创伤。另外,要正确看待挫折和困难。生活的困难和挫折时在所难免的,但要在困难和挫折中积极面对,去克服困难,改变受挫情境,努力创造出更好的未来。

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应当需要正确认识什么样的大学生心理状态是健康的,其次,针对科学的健康标准,确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策略和方法。高职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保护,对整个社会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田芯.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若干因素[ J].航海教育研究,2002(4)

[2]李世芬.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教育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 2002, (3)

【摘 要】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应当需要正确认识什么样的大学生心理状态是健康的,其次,针对科学的健康标准,确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保护

高考之前,家庭对学生的期望肯定都是希望他们能够考上一所好的学校,起码也要是一所本科院校。当没有考上这类学校,学生在进入了高职院校后,不得不承受这样的挫折,更有甚者,这种高考的失利将成为他们心中难以祛除的阴影。由于这种情况,许多学生在进入了高职院校之后,往往存在一种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排斥社会、对许多事都充满了逆反的心理,结果在学校里茫然无措,甚至是沉迷在网络游戏中,缺乏必要的自立、自强的能力。这种情况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非常不利的,必须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对高职大学生来说,其健康的心理状态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拥有健康的情绪

健康的情绪包含两个指标,分别是愉快的心情和稳定的情绪。心情愉快表示的是人的身心活动的一种和谐满意的状态,表明了人此时的心态处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稳定的情绪,表明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协调状态,没有处在大起大落,或者情绪波动变化大的状态之下。一个大学生保持情绪稳定,不是太过于变化莫测的话,对于其人际交流方面具有很大的帮助。

2.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们在接受知识方面的能力。大多数的大学生其智力都处在正常的水平,因为天才和弱智在社会一般都属于少数的。而智力正常和智力的超常发挥等都可以说是人心理健康的表现。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这一点同时如此。若是智力低下,或者智力不能够正常的表达出来,则是心理不见看的表现。

3.健全的意志

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自觉的采取相应的行动,这个过程就体现了意志的健全性。其首先要求人具有目标,其次是保持恒心采取行动。大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决断能够果敢而行,不草率从事,做事能够持之于恒,自我约束能力强,不恣意妄为等都可以说是大学生意志健全,心理健康的表现。

4.适度的行为反应

人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做出的内在心理变化和由心理的变化产生的外在反应都可以被称之为人的行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行为也应当是适度的,比如,首先符合社会的规范要求,其次对社会和生活有一个正确的积极的态度,最后,大学生的行为表现也与其学生身份和自身年龄相符合。如果学生的行为与其自身的年龄不相符,例如暮气沉沉等,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高职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由于高考的失利,许多学生开始产生自卑心理。所谓自卑心理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心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种自卑心理,除了考试失利的原因之外,还有家庭经济困难因素、个人生理缺陷因素以及对就业前景不看好等因素有关。当然,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多会谈恋爱,恋爱受挫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老师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就需要帮助他们摆脱这种自卑的心态,这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的保护工作。比如,教师在平时鼓励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坐在前排和鼓励他们当众发言,引导他们正视别人,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要学会笑对人生。

三、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

高职院校不可能会出现那种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不然其也不太可能进入大学了。不过,在高职院校却并不缺少那种患有轻度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人,可以说,这类人还比较常见。因此,对于存在这种情况的学生不善加引导和保护,甚至治疗的话,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帮助学生建立自我防卫的心理体系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应当对心理健康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意义、作用、产生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能有较细致的了解。在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进行自我心理防,运用自我防卫机制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为此,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形成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减少因为挫折而出现颓丧心态的出现,并积极应对挫折,克服困难,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情绪。

2.正确对待心理失衡和心理疾病

患有心理疾病并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不必觉得可耻,因此心理失调和心理疾病并非患者所愿。当发现患有心理失调或者心理疾病的时候,不要隐晦,而是应当积极寻求治疗,不然的话,将会使得病情更加严重。对于心理失调或者心理疾病患者来说,对于周边的人际环境等本就适应不良,如果病情还比较轻微,那么就应当在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相认吐露真情,将心中的烦恼和忧虑都吐露出来,这样可以有效改变不良适应行为,使病情好转。与之相反,如果对人都是采取防备姿态,对病也不医治,那么即使再微小的病症都会变得严重起来。学生还应当搞好心理保健以及心理辅导咨询,对心理失调和疾病进行有效预防。

3.了解自己和接纳自己

高考的失利已经过去,接下来的生活才是高职大学生应当积极面对的。所以,不要再为过去的失败耿耿于怀,要重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优点、缺点、能力、兴趣等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了解了自己,接受了自己之后,再通过现实中的自我,积极创造出一个理想的自我。

4.认识现实并面对现实

一个正常的人,其思想和行为与现实的关系是比较良好的,倘若出现了逃避和脱离现实的现象,那就是不正常的表现了。高职大学生其年纪处在一个充满好奇和幻想的年纪,想事情多从理想角度出发,此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令理想符合社会实际要,对理想实现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也应当认真考虑,避免出现脱离实际的空想,导致一无所成,给心灵造成无法治愈的创伤。另外,要正确看待挫折和困难。生活的困难和挫折时在所难免的,但要在困难和挫折中积极面对,去克服困难,改变受挫情境,努力创造出更好的未来。

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应当需要正确认识什么样的大学生心理状态是健康的,其次,针对科学的健康标准,确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策略和方法。高职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保护,对整个社会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田芯.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若干因素[ J].航海教育研究,2002(4)

篇5

 

如何避免与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成为大学生生活中越来越受关注的内容。

 

当代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浪漫的情感,追求个性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健康冲突。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当今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地基础。针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心理问题的产生的原因,通过对心理问题的宣传认知,预防和治疗各个阶段的调查,笔者认为可以开展如下几个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1、心理健康园地

 

心理健康园地分为班级健康板报和大厅健康宣传栏,在大学生的最熟悉的环境中,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图文并茂的板报,宣传栏,向他们宣传教授心理健康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从而促进大学生对自身及身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与预防,增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能力。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宣传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通过这种形式,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将健康知识内化于每个学生,渗透与每个学生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心理健康园地可以引导大学生在曰常生活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康意识,充分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让他们学会并具备简单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是大学生创造良好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园地正是体现了这一要求。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里社会环境。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心理健康园地塑造了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它幽默风趣的故事,贴近大学生生活的事例生动形象讲述心理健康问题,让学生在娱乐中塑化心理品质,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促进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完善适应能力。

 

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又是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的重要方法。举办如风筝大赛、摄影大赛、趣味运动会、主题班会等等文艺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加深了学生之间交流与团结,还可以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一份素质调查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力,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和依赖性强等。针对以上情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在娱乐中促进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形成一种健康的竞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通过参加这一类的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学生的学业压力,为再次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提供了充沛的活力。参加课外活动,让学生脱离课本,更直接的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活学活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时间的平台,是展现学习知识的_个舞台,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和自理能力。在每一次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在一次次努力探求与思索的过程中增强意志,敢于承受挫折。

 

三、心理健康热线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 大学生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是说,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只有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忧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

1.正常的认识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能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的转移而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对大学生来说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认识能力的强弱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与个人的学习经验和基础的知识也有关系。

2.情绪健康,拥有优良的意志品质

心情愉快、情绪稳定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心理健康的人应是情绪积极,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情绪健康者可以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

3.人际关系和谐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友好交往不单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人际关系和谐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合理的行为和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其行为上。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他的行为是有条不紊的,心理不健全的人行为是矛盾的,做事有头无尾,思想混乱,语言支离杂乱,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合理的行为是健康心理的体现。但是行为的合理并不意味着人格就健全。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

三、体育运动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重要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都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另外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3.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性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凡是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优良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四、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学校体育教育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1.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因而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领导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学校应制订符合实际情况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份的估计,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组织研究,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开展心理咨询,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因此学校要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或正在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3.加强体育活动,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五、小结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人有或多或少的心理疾病,本文通过文字阐述法讲解了通过加强学生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几条建议,希望对大学生的健康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

[1]. 陶英朴,对运动员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安徽体育科技,2000―21(3)

[2]. 达克曼,自信能使你发挥最大力量、最快速度、最大能力,体育科技信息,1997.17(4)

篇7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1. 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

1.1 正常的认识能力。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1.2 优良的意志品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1.3 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优人之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1.4 健全的人格。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并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如果一个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的解释,他总是固执己见,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 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心理健康 健身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临床心理学已经证实了这一观点。目前,对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

2.1 体育活动能促进智力发展。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

2.2 体育活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体育活动在个体的健身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活动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

2.3 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通过参加健身活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3.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3.1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3.2 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3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4.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应制订相应的体育教育措施

4.1 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份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篇8

关键词: 学校体育教学 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健康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演,教师也习惯于发号施令,力图将全体学生都统一到自己认定的规范中,其结果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被忽略了,缺乏主体的热情和主体的参与,体育教学难以渗入科学理念。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体育教师课前的“编”与课堂上的“导”都很重要。教师必须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精心设计制作,这样的“剧本”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响应和产生共鸣。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文明的进步大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身心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率急剧上升。体育作为增强人们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教育学科责无旁贷地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学校体育所承担的任务和顺利完成体育教学的需要。正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对增强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否则,对肌肉的控制能力降低,动作失调,造成伤害事故,如果处理不当,日积月累就会转变为忧虑、沮丧、愤怒、多疑、自卑、敏感等不健康的心理乃至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1.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理性认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正确的认识,从而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为:

1.1正常的认识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也不好,因为它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1.2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还能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优人之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1.3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提高自身修养,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2.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2.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学校体育教育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3.1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

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活动目前在社会上已开展,有些高校也已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但是尚不普遍,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长此下去,就极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我院曾尝试性地举办了两次心理健康讲座,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效果很好。

3.2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或正在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3.3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

要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产生积极的作用。因为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宣文,何伟强.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述评[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02).

篇9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健康教育;心理健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全面发展,不仅顺应了时展的要求,同时也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笔者在本文中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思考,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问题做了以下分析。

一、积极开发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对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必须积极开发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课程中,很多教学内容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从心理健康入手,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从中开发有价值的、适合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有关正确认识困境、逆境、挫折,磨炼意志,锻炼个性等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

二、以健康的心态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认识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以身作则,努力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以自己健康的心态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教师要明白: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学生也不例外。感染法就是教师要用周围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以自身健康的心态给予积极的心理感染,促进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效果。

三、教师要在辅导中积极矫正学生的不健康心理

现阶段,学生的不健康心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增大,心理健康问题越加突出。在学校,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除了要给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还应该在平常的生活中积极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并对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或者不健康心理等,及时实施正确的辅导,积极矫正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很多学校还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等,这些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心理健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133-03

西方发达国家对网络引发的网络心理障碍诸如网络成瘾等十分关注,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我国网络的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但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的由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我们应当及早进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以便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克服和规避网络的负面效应。因此,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必须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的内涵

人们的网络心理是伴随着网络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随着网络对人类生活、学习、工作领域渗透程度而发生变化,从而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兴趣以及个性会悄然改变,进而产生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与生活习惯。网络社会与人的心理的互动将日趋频繁,网络心理也在这种互动中不断繁衍、发展。网络心理现象就是在网络这一特定情境作用下产生的。我们试图把网络心理概括为:网络心理是在网络环境里人的心理过程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人的个性特征的总和。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网络心理健康除了应具有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标准。网络心理健康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心理健康是指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网络心理健康则指在网络环境下,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我们试图将狭义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概括如下:

第一,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智力正常并具有基本符合客观的认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网络环境下就表现为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遇到更多的困惑,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因此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观念,成为保持网络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或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对网络既不依赖,也不谈“网”色变。二是具有正确的上网目的,合理安排时间,注意上网的安全,具有健康、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三是对网络信息有辨认真伪的能力,并能正确对待和处理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网络世界中,信息像汹涌波浪迎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真伪难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运用现有的知识,理智地辨认真假信息,并能够有勇气及时改正自己不正确的认知和行为。四是了解各种网络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判断标准、产生的原因、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增强对自我的控制能力。五是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观念,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第二,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人格是一个人所表现的稳定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经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代表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气质、性格和代表个性倾向性的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完整统一,内在协调,并有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网络环境的身份虚拟性、想象性、多样性、随意性等特点,容易影响个性的整体性、独特性和稳定性,导致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困扰,影响心理健康。网络双重人格指个体在网络中和现实中分别具有彼此独立、相对完整的人格,二者在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是处在剧烈的对立面的,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是心理不健康的典型表现。因此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同时,在虚拟性与现实性之间能够做到以现实性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