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学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基础学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基础学知识

篇1

论文摘要: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学科自身的抽象性决定了其教学手段需要创新。本文从课本知识点与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分层次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紧密衔接、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三个层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学科内不同的知识模块进行知识的链接与建构,完成该课程在道德上对学生的引导与升华。 网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德育课,属于必修课程,其任务是根据经济和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经济基础知识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教育。然而,职高学生文化基础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思想不成熟,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该学科的抽象性等特点,使得《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雪上加霜”。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呢?我就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展开一系列探讨,以获得教学的良好效果。

一、课本知识点与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

任课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张可君主编)便会发现,教材在全面阐述经济与政治基本常识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细致独到的育人功能。抓住这个知识点与人生价值取向的结合点,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引导,强化课程效果。

比如,对第一章第一节“商品”中“知识、技术是无形商品”,任课教师完全可以举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德国奔驰汽车技术人员在替一个美国客户维修汽车时,只是在车身的某个部位画了一个圆圈,就挣了3万美元。当客户不服气时,他的理由是:画一个圆圈只值1美元,而究竟在哪里画圈则值29999美元。“1美元画圆圈,在哪里画值29999美元”。

这是一个关于“知识、技术是无形商品”的最好解说,既令人信服又耐人寻味。随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故事之外的人生引导,要求他们用勤奋、刻苦的精神鼓舞自己,用知识和技术武装自己,在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还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将来若想轻松找工作,愉快地生活,就必须现在勤勤恳恳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做人,树立理想和目标,抛却中考失利的阴影,立即投入到学习的行动中去,等等。

又如,在讲到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我将价值规律比作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价值规律指挥着全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竞争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有效手段,是市场经济永恒的法则。商品生产者通过物与物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同样,在这个知识点上,也可以做一系列的人生价值取向引导: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将来社会事业的主力军和建设者,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主要包括人格实力、品行实力、智慧实力、知识实力等,而创新品质才是一个人竞争实力的核心,是一个人无往不胜的制胜法宝。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改善自我,培养创新品质,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学习,并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竞争实力。

将课本知识与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效果。教师永远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能否找到可以接纳与释放信息的“触点”,通过事先的预设与牵连,为学生搭起紧扣学习主题、人生取向的支架,使学生放大思维空间,不断实现动态发散,转换迁移。教师的预设准备越是充分细致,越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接受与学习。

二、分层次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紧密衔接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极高境界,而分层次教学则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任课教师既要有教学目标的分层次,又要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分层次。

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其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一方面,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要“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教学目标的分层是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例如,教学“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时,面向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把“识记当今时代的主题”作为教学目标,而面向学习较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加上“为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教学目标,以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

分层次教学方法主要是提倡小组学习,各个学习小组的力量应保持均等,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五人为宜。小组教学通常可以遵循如下操作程序:决策——导引——观察——调整——评价。

决策是指教师应当明确该小组教学的目的、任务,并预测其结果。导引是展示课程内容、激励启动、交待步骤,然后引入讨论。观察指在各小组开始活动,大部分学生开始参与教学过程时,教师根据教学决策,全神贯注地观察小组活动的现状,以便及时采取调整措施,促使小组学习活动健康开展。调整通常可采用控制进程、理顺思路、指导互助、中止讨论、组织发言等手段。评价指在各学习小组的学习结果以一定的方式得到展示后,必须及时给予评价,以使各组获得信息反馈,从而促使其强化动机、调整学习进程。

分层次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中职生个体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上有所选择。对优秀生,在教学目标明确后,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不仅要学好课本知识,而且要拓宽知识面和加深知识难度。对一般学生,要立足于弄懂课本上的内容,多看书本,然后慢慢融会贯通,不断提高要求,充分保护他们对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的“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时,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1.后进层:识记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解决两大主题的主要障碍及有效途径(即知其然);2.发展层:在后进层的基础上要深入理解(即还要知其所以然);3.培优层:在发展层的基础上培养学科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分层次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尊重主体,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尊,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分层次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挖掘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全部学生都能主动、生动、健康地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优化教学教程,形成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模式,真正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由于学科自身抽象性等特点,没有其他学科形象、生动、具体,教学手段略显单调。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为课程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是指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以各种电教媒体如电脑、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补充的多元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理解。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图,即化抽象为具体。它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商品和商品经济”一章“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动态曲线图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货币的形成过程”时,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利用计算机教学把货币的形成从“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货币纸币等”以时间先后次序表现出来,使学生对贸币的形成过程一目了然,既掌握重点,又突破难点。更强的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如讲解“国家”、“宗教”、“民族”、“货币”、“商品”等有历史发展背景的概念时,完全可以采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甚至把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乐学”落到实处。

当然,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必要的技术辅助手段。因此,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多媒体(包括计算机)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此处主要是指操作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总之,任课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这样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

教学手段最终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课本知识点与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分层次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紧密衔接,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主要注重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学科内不同的知识模块间开展知识的链接与建构,道德的内省与升华。任课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政治经济理论,更要体现政治综合性学习的德育功能,引领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勇.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政治课堂教学[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6,(6):23.

[2]屈文成.中等职业学校政治教学的思考和研究[J].科教文汇,2007,(8):96.

篇2

一、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基础,通过技术革新、制度完善等多种方式和方法,最大程度减少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及环境等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不仅能够实现环境保护目标,还能够有效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理论基础

(一)经济学方面

通过对早期经济学思想进行深人分析和研究,不难发现,其中,都蕴含着低碳经济思想。大多数人认为经济学仅关注国家(}DP,其实不然,经济学还兼顾世界经济、人类未来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此,经济学中,充分体现了低碳经济思想。

(二)其他学科方面

低碳经济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生态、循环、绿色及低碳经济,而其中,每一个方面又由多个学科构成,例如:生态经济包括生态学、经济学,针对生态、经济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低碳经济的四个方面都能够充分体现出低投入、低消耗等理念,井全面、系统的为现代经济发展做出指导,基于此,相关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为低碳经济奠定了基础。

(三)气候、资源环境经济学。

从气候经济学角度而言,《气候经济学》中,已经明确阐述了气候与经济之间存在的关系,且温室效应的出现,在很大程度是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另外,资源环境经济学明确提出人类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发展,促使世界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且能够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且资源环境经济学针对排污指标转让的金额也做出了明确规定,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环境经济学基础之上的。

三、低碳经济经济学价值具体表现。

(一)有效缓解国际经济合作矛盾,健全国际经济学体系

近年来,经济学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国际经济合作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让释,而最终都将国际经济合作作为基础,井以国际经贸为主要方式,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国际合作能够有效整合资源,谋取更多利益,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环境问题,特别是当下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导致环境问题日益恶化,且CO2等温室气体自身具有流动性,给全球环境都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低碳经济中,的思想、观念能够有效缓解国际经济合作产生的矛盾,另外,低碳经济不仅立足于国际经济,还放眼于全球经济,基于此,将低碳经济融人到国际经济学领域当中,十分必要,更能够体现其价值。

(二)发展自身全面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工业时代前,经济发展缓慢,产生的环境污染也较小,生态系统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确保经济、生态环境及社会和谐发展,然而,工业革命后大量机器等生产设备参与经济发展,导致温室效应,生态系统无法承受重负,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井对人类身心健康构成巨大威胁,传统经济学理论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经济活动发展需求,而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经济理论能够更好地为现代经济活动指明方向,井为促进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还体现其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和转变,从而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三)妥协或是你经济学内容,促进消费模式转变

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辅工具层出不穷,诚然,概念及理论井没有完善,但已经成为金融学、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一部分,气候自身具有复杂性,专家需要对风险、不稳定性等因索进行重新考察,井重新明确相关概念。另外,经济活动的发展最终目标都围绕着消费,消费越强,相对应的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会随之增加,基于此,低碳经济理念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在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方法的同时,也有效转变了消费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篇3

1.1 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国内高校面向全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必修课程,其教学内容更新快,知识覆盖面广,影响范围大。《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训教学模块。理论教学模块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内容涉及到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程序方法学等学科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为学生参加国家二级计算机考试奠定理论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训教学模块主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其内容涉及到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Photoshop、Flash、IE和常用工具软件的基本应用。

1.2 分级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对大学英语课程实施分级教学,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研究的较多,真正开展分级教学的高校确很少。在已开展英语分级教学的情况下,如果开展大规模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拆开自然班,会增加排课难度,对自然班的其它课程冲击较大,这是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难以真正实施的重要原因。

2 实施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2.1 学习基础参次不齐

目前,城市地区的中学普遍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相当多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少部分学生对计算机非常精通,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情况则刚好相反。水平较高的学生觉得课堂教学内容太浅,没有吸引力,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水平较低的学生又存在跟不上、难以理解教学内容的现象。学习基础的参次不齐,给正常教学实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尴尬,迫切需要开展分级教学。

2.2 教学内容过于系统

计算机作为一种使用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要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而目前教学使用的教材,因考虑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过于完整和系统,从进制转换、操作系统、网络应用,理论内容庞杂且难以突出重点。另外,在授课的安排上,因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内容不是面向应用的,而是一大堆的概念和术语,使学生原本认为非常有趣的得十分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应有的学习热情。开展分级教学即注重知识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2.3 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普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难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利于因材施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2.4 与专业结合的程度较低

高等学校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对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与专业结合,更好地为后序专业课程服务,充分发挥计算机这一工具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是分级教学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分级教学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按照“因材施教,分级指导,能力为先,重视基础,强化应用”的教学观念来组织分级教学,以“精讲多练”、“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来实施分级教学,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创新能力。

3 基于知识树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模式

在高校大规模普及英语分级教学的基本情况下,因排课难度、机房机器设备和数量等原因的限制,开展全校范围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根本就不现实。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模块相对学时较少,教学内容多,并且大部分学生对此部分内容不够熟悉,不进行分级教学。实训模块采取基于知识树的分级教学开展分级教学,即不打破原自然班的情况下,不增加学时,也不增加师资,在原教学班型的内部开展小范围的分级教学。

3.1 与专业结合构建知识树

发动与组织全体一线教师,对计算机基础实训模块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把全部知识点按构建包含基础操作、高级应用和综合应用三个等级结点进行分类,并构建好知识点树,并对每个级别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训实例,提供实训用的原始文件资料,并做好便于学生自学的操作要点提示。

3.2 摸底考试,划分级别

在计算机基础实训的第一次课,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测试,设计一些基础理论和操作题进行水平测试,达到75分以上成绩的学生可允许申请免修本门课程,成绩以考核成绩为准,最高记80分,并取得本课程相应的学分。

对于不摸底不申请免修的学生分为ABC三层。测试成绩合格且高于75分为A层次学生(综合应用级)。A层次学生已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达到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以自学为主,能独立创新并完成一个作品。75至60分之间为B层次学生(高级应用级)。B层次学生主要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工程训练的方式,完成一到两个有一定综合性的实际项目,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为C层次学生(基础操作级):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技巧的应用。

3.3 分级管理

实训过程中,组织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选择知识点树结构中相应综合应用级、高级应用级、基础操作级的实训知识点完成实训,并生成电子版实训报告,进而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对于进入A层次学习的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答疑。教学过程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多提供上机和上网在线学习的机会,使这些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方式,完成知识树中综合应用级别的实训项目。

对于BC层次学生,采取教师机房授课、学生上机练习和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完成学习。尽量缩短上课学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本门课程的设定的相关实验。B层次学生,完成高级应用级的实验项目。C层次学生,加大学习内容的辅导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完成基础操作级的实验项目。

基于知识树的分级教学模式仅增加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劳动强度,即考虑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节省了师资和教育经费,也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更与当前计算机应 用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将会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4 分级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加强学生对分级教学的正确认识

经过分级后,被分到慢班低层次的学生或许会产生自卑心理,再加上同班同学的层次较近,缺乏一种互相激励的环境,他们中有些人可能会自暴自弃。因此,课前加强学生对于分级教学的正确认识,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分级教学是为了他们的学习,也要让他们明确经过努力学习后,低层次进入高层次学习的机会绝对是有的,分级教学对于每个学生是公平的。

4.2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分级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要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采用班级授课与学生自主网上学习相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将多媒体课件、相关教学资源的链接到网络,为学生提供网上学习的环境。同时减少理论授课学时,鼓励学生课后上网自主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权。

4.3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不但可以学习知识树中已框定的课程内容,也可以通过网上查询,链接到相关网站,获取相关的学习信息。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还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计算机应用能力。

4.4 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结合

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设计一些练习和作业,而不必采用教材中的例子或作业。如针对财会专业在讲授Excel部分时,侧重多讲些财务函数、财务报表和账单的制作;法律专业可以做一些公文排版和文字表格处理;网络专业可以适当加大网页部分的制作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意识。

4.5 分级考核

计算机基础实训模块为考查课,要根据分级的不同层次,分别制定适合的实训考试方案,进行全面的考核,进而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公平。考核结果最终由实训的机考成绩、出席率、实训报告的排版及完成情况、以及实训创新作品的完成情况和实训作业提交情况等方面来综合决定。

5 结束语

分级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分层次是教学的手段,不是学习的目的。分级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和心理冲击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和丰富知识树的内容和结构,将会取得越来越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兰玲,张爱国,宋平.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9).

[2] 乔晓华,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8).

篇4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衢州 324000)

摘要: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从地方经济发展的微观层面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需要为地方经济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依托地方产业发展模式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因此,构建长效、合理、有生命力的产学合作教育动力机制就成为高职院校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经济学视角;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块状经济;动力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21-04

人力资本对经济的重要贡献让人们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因而在世界范围内,不仅仅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尤其重视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和规律表明,这种类型人才的最优培养途径是把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产学合作教育(下文简称产学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新时期高素质技术与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确保产学合作持续开展呢?这就需要研究校企合作教育的动力机制,只有这种内生性的动力机制才能使校企合作持续进行下去。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分析

(一)动力种类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职业教育法规和政策,但体系不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原则上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进行了规定,但对产学合作的经费保障和来源缺少界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权、利不够明确。企业、公司很少承担相应的职业教育职责。产学合作教育是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此次会议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许多动议,但这些仍然缺乏实质性的规定。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起能确保产学合作关系稳定的动力机制。我们先谈谈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有哪些。

慈善动力 慈善动机是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最高层次的动力。通过慈善捐赠、提供培训岗位等方式,大多数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意愿来自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在慈善动机的驱使下,他们相信教育进步有利于整个行业,会反过来使得企业受益。在德国的“双元制”中,企业培训的学员可能最后不一定为该企业本身服务,但大多数德国企业依然愿意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培训支持,如工作岗位或技术指导。这源于他们的理念和共识:一个企业培养的人虽然不一定为自己服务,但这些受训的人在为整个德国企业服务、为其所在的整个行业服务。

个体动力 切身利益的考量是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动力。企业通过合作通常可以获得四种利益:(1)公共关系利益。参与产学合作的企业往往可以借此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也可以改善公共关系。调查表明,参与产学合作的企业都会被人们认为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公共关系利益的改善往往可以通过提供少数工作岗位或培训岗位参与产学合作而获得。(2)廉价的劳动力来源。有些企业,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低廉的实习生工资更是他们参与合作的重要动力。这使得其产品在竞争中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3)未来人力资源渠道。有些中小企业在薪酬体系、福利待遇方面很难与知名企业和大型企业竞争。在其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或规模扩大过程中,向学生提供的实习或培训岗位,实际上有利于企业招聘到合格的员工,节省企业人力资源成本。(4)直接的经济效益。参与产学合作的企业把教育价值融入企业并成为企业经营价值链的组成部分,使职业教育真正在企业的经营运作中发挥作用;同时,学校在地方的信誉度和品牌价值会作为无形资产和价值融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中,从而提升其竞争力和价值,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集体动力 在许多国家要求提高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原因是企业缺乏有能力的劳动力队伍,因此,企业的共同愿望就是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但单个企业并不愿意在培训上投资,因为他们觉得不一定能够收获自己所培训的工人,这需要靠集体的努力来提高所有劳动力的素质,而不是个别员工。这就使得集体动力有可能支持广泛开展产学合作。但这需要阐明和规范集体利益的规则和制度作保障,没有这种保障,单个企业仍然缺乏参与产学合作的动力。

(二)动力机制的核心要素

动力机制是能促使和推进广义的产学合作教育(包括俗称的产、学、研)开展实施的体制和内在系统。合作双方的共同互补需要为其内在动力。因此,对合作主体进行分析并找出其合作的核心要素,有利于建立一个合适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以下三个核心要素与产学合作教育密不可分。

利益要素 这是产学合作体系中最核心的要素。尽管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产学合作的双方关系也会不断地发生调整,但实现非零和博弈的经济利益成为产学合作教育的最根本的共同利益。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市场会不断对企业提出能满足市场的新产品需求;高职院校的主要“产品”是其科研成果和培养的人才,当市场反馈给企业需求时,企业也会把这一需要反馈给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需要有面对市场反馈适时做出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研究方向的变革,在实现其服务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实现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

人才要素 这是产学合作体系中最积极和有动力的要素。专门人才特别是具体从事研发的高端专业人才是企业发展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因为这些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是构想新知识、研发新产品、创造新程序、探索新方法的重要保障和智力支持,因而人力资源是产学合作教育中最能激发合作积极性的活跃因子。当今,人才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兴衰。为赢得激烈的企业竞争,非常多的现代企业采用各种办法为企业发展储备和培养所需人才。如IBM集团在本土和世界各地建立的IBM研究院,特别为其集聚行业精英和技术骨干;日本松下集团组建了松下研究院,为其研究开发世界领先、具有自己核心竞争力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流技术和产品。

技术要素 这是贯穿产学合作整个过程中最具价值的因素。指的是任一能独立成为技术基本结构的部分,如经验、技能、工具、机器、知识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和替换,新设备和新技术的投入,新的生产流程的运用,都会以生产要素的方式体现在其生产产品的价值中。但是,由于科学研究的基础建设过程比较长,回报效果不明显。在这种“惯性”的制约下,企业部门很少主动投入科技研发资金,只有当其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时,才会由内而外的调整生产结构以迎合市场。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的作用,会激起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愿望和要求,在合作过程中开发新技术或引发新的技术改造。

产学合作教育动力机制的现状与困境

尽管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已经形成并发展,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机制,使得校企合作难以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成熟的合作。因此,可以说目前的产学合作教育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合作共赢、良性发展的产学合作模式并没有建立起来。

(一)产学合作主体价值取向各异,合作的内驱力不在同一维度

从现有的产学合作看,高职院校通常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合作政策,对企业的利益缺少必要的考虑,即使出台一些有利的政策性优惠,往往因为难以操作缺乏实际效果。从合作模式看,高职院校往往主导合作过程,按照自身所需让企业辅助、配合完成产学合作,是主从分明的一元体制。企业所提供的合作投入,如提供见习岗位、提供培训设备以及直接的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并不会直接使企业获益,因此,企业也就失去了合作兴趣和热情。利益要素这个合作体系中最根本的要素很难在合作过程中体现在企业身上。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直接利益无法得到兼顾,难以惠利互惠,从而使产学合作难以持续开展。问题的核心是产学合作缺乏健全的体制支持。因此,解决办法是有机建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利益体制。

(二)“块状经济”结构下,“校—企”点对点的模式规模效益不明显,产学合作难持续

“块状经济”源于经济学术语,其意为大量生产同类(或极度相关)产品企业相对集中于一个区域内,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突出表现的一种发展模式。其三个基本特征是:数量众多的小规模企业聚集;企业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高度相关性,很多企业都生产同类型或者产业链上紧密联系的产品;休戚相关,风险利益共享,企业生产关系紧密捆绑。“块状经济”的本质内涵即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这种模式在国际上盛行多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和特定经济环境下的产业集聚,属于产业集群的低端形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型决定了以前的校企之间点对点的订单式培养很难持续。首先,企业的小规模难以为高职院校提供长期稳定的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规模发展有矛盾;其次,经济相对专业化和高职院校专业多样性之间也有冲突;再次,小企业抵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与其合作的连续性难以保障。

立体动力机制的构建

产学合作教育是基于企业、高校双方自发地平等地交换彼此优势资源的合作,影响其健康发展的因素众多,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动力机制是确保产学合作教育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重教育效果、企业重经济效益,两者的基本目标是不一致的,双方之间存在需求不平衡性。任何一方如只从本身立场出发追求单方利益最大化,要求合作方牺牲自身利益诉求和目标,合作都是不可能的。因而,在协调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寻求双方合作的结合点、利益诉求点,实现相互之间优势资源互补,最大限度地消除合作中的阻碍因素,建立产学合作的动力机制。

(一)建构产学合作教育合作、共享、补偿的动力机制

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都已初步认识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性,但现实情况是,产学合作教育还存在着各种障碍和阻力,需要参与各方共同协调解决。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通过对产学合作的核心动力因素分析不难发现:产学合作、利益补偿、成果共享等“动力机制”的建立能够协调各参与主体间的利益诉求,这对解决产学合作的矛盾尤为重要。

建立合作机制,形成“双主体”育人模式,推动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 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的不同阶段承担了不同的任务和功能,因此要改变以往单一主体的局面。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的不同时期,应轮流发挥企业和学校双方的作用,形成一种有效的合作机制,保持一种良好的合作状态。学校可在现有国家政策、法律条件下,充分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合作政策,采取合理的管理模式反哺企业等合作单位给予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其核心还是高校与企业如何在相互资源交换中形成共同的利益机制和合作机制。从学校的角度出发,首先要对参与产学合作的企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如优秀人才或紧缺型高技能人才推荐和输送,对合作企业的员工给予技术支持和培训。其次,激励产学合作的参与者。如奖励学生和教师,对学生就业、待遇等有相应的政策保障,对教师职称评定予以政策倾斜等等,激发参与合作者的积极性。

尊重经济发展理论,建构产学合作利益共享平台 根据经济学基本原则,促使高职产学合作效率最优化地实现。从企业方而言,他们可以吸收到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所缺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也可以让高职院校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库。通过人力资源结构的改善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产学合作实现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还包括社会利益,如企业和学校可以扩大彼此在当地社会的声望,提高企业的产品知名度,增强当地市场信赖度。总之,尽管学校和企业不同的身份决定双方的根本目标和社会角色是有区别的,但在合作中通过优势资源互补可获取各自所需的利益。

利用补偿机制,发挥产研单位的主体作用 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案例,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企业需要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一定的投入参与高校的办学与管理、专业与学科建设、学生培养与就业等。而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会感觉到来自经济社会的种种压力,如产品创新、技术革新换代、产业升级等,因而,适当的利益补偿机制,如直接奖励、政策扶持、税收减免等办法,可极大地激励产学合作中企业方的积极性。(1)明确的奖励条例和办法。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明确的奖励办法和条例,清晰确定履行产学合作教育责任的企业所能受到的奖励。(2)相关政府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给产学合作中心和基地予以专项经费扶持或通过“孵化器”的方式重点培育产学合作教育项目。合作企业投入的资金、设备等可获得合理的代偿,产学合作的企业方在这种代偿机制的鼓励和保障下,自主参与产学合作的利益才会有制度上的保障,才能激发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积极性。(3)在实践过程中,可依据合作的具体开展状态和规模,政府或相关部门通过减免企业税费、提供便捷的行政性程序审批等途径为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以上这些都涉及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不是校企双方可以解决的,因而校企双方还需要加强同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

(二)建立“超企业”组织的价值网络

在职业教育的产学合作中,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价值网络是值得提倡并可以在实践中运用的策略,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基础也是源于其趋同的价值取向。产学合作的本质是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上而形成的“超企业”组织,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有各自不同的战略定位、期望目标以及自身发展的瓶颈。在综合分析各个要素的基础上,双方各自能从合作方寻求到优势资源。这种实现自身目标所必需而自身又缺乏的资源的互补能帮助双方弥补现状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因而“借力发展”、“借船出海”成为“超企业”组织存在的理性基础。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超企业”价值网络组织有助于双方的风险分散、资源互补。要形成具备这样功能的组织,要求双方组建以高职院校为成员单位的职业教育联合会和以行业、企业为成员的行业联合会,并使他们之间联系具有交互、进化、扩展和环境依赖的生态特征。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两大主体的利益互不相同,但又可资源共享。但在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中都存在各自的缺位与不足。这主要源于动力机制不足。校企双方在立足于核心动力要素基础上,努力建立协调各方主体的机制的同时,还需要政府的行政行为和媒介引导,在宏观层面上需要相关的高职教育政策、法律的制定和施行,再通过优惠的财政政策以及税收政策的鼓励,积极引导企业投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最终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构建双赢的合作机制,形成企业投入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反哺地方产业和合作企业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六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及其动力机制的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2]管玲俐.刍议高职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然”与“实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

[3]顾伟忠.产学研合作的经济学理论分析[J].经济师,2007(8).

[4]刘景光,等.当前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

[5]那军.跨国公司技术创新要素的国际流动特性[J].国际经济合作,2008(1).

[6]倪勇.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7]吴海平,等.价值网络的本质及其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2002(24).

[8]王振洪,王亚南.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机制及构建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

[9]夏建国.技术教育:一种必须重视的教育类型[J].技术教育,2011(1).

[10]徐元国.关注浙江块状经济升级问题[J].浙江经济,2006(14).

[1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2]张登宏,方桐清.“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企业学院”进校园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13]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问题以及在我国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2(34).

[14]赵秋兰,郝源,张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切入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2(10).

[15]周鸣阳.经济学视野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篇5

关键词:专车;行政垄断;产权界定

一、出租车的运营模式

从全国看,很多地区采用交管部门――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模式进行管理,其优势在于交管部门管理少数出租车公司比管理众多单个出租车司机要简单得多,而且出租车公司在风险和赔偿的承担能力上高于出租车司机个人,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对乘客赔偿。但是采用出租车公司的管理模式,在实践中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出租车公司凭借获得的牌照“坐收渔利”收取“份子钱”,将本该属于政府收益的特许经营权收益直接转化为公司或内部人的收益,有制度不公或暴利之嫌。凭借牌照,出租车公司对出租车司机课加诸多不合理的管理规定,引发司机对公司管理制度的抱怨。司机为缴纳较高的“份子钱”而超负荷劳动,容易形成安全隐患,并且常伴有拒载、宰客等不规范经营行为。因此,改变城市出租车管理体制中的公司管理模式,将牌照经营许可收益收归财政, 减轻出租车司机经济压力等建议,成为历次出租车管理改革中反复出现的声音。

二、出租车的牌照管制

说份子钱过高只是触及到了出租车行业的表明问题,如果真的是出租车公司收取的份子钱过高,那么按照理性经济人的做法,出租车司机肯定会选取份子钱较低的公司,而且不可能发生出租车公司统一份子钱的价格的做法,因为还存在交管部门的监管。因此很多司机抱怨份子钱高的问题实际上是出租车牌照管制所造成,其原理和当前的房价过高问题相通。购房者抱怨开发商为赚取暴利,抬高房价,而问题的实质不在房子本身而是房子所依附的土地。国家垄断了土地市场造成土地价格过高,同样政府垄断出租车市场实行牌照管制造成了出租车市场准入的高成本。

也就是说,如果成立出租车公司本身有进入门槛,则出租车公司市场就会存在着垄断性,那么经营出租车就有准入限制,即必须获取经营许可证(牌照)才可经营出租车业务。政府通过发放牌照可以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而利润的来源是出租车公司获取牌照的费用,其最终转化到司机承担。政府垄断出租车牌照,进行准入管制的原因一般有二:第一,故意制造行政垄断来获取高额垄断理论,该原理也同样可以参照国家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第二,出租车行业是高危行业,关系这乘客的人身财产安全,已经涉及公共利益,因此不可能运行所有的人都从事运营,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管理。

三、出租车牌照管制的本质:城市道路的产权界定

实际上,政府实行牌照管制并非是人为制造垄断利润那么简单。众所周知,公共道路资源具有有限性,如果道路资源是无限的话,那么城市堵车现象就不会发生。而且我们知道,道路具有一定的使用年限,需要时时维护和保养,到了使用寿命还需要重新铺设、修建。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费用,而费用的来源只能是使用人,因为让无车的人缴纳养路费是没有道理的,只能遵循“谁使用谁缴费”原理。但问题是有的人用车多,有的人用车少,而缴纳的费用却完全一样,这相当于“劫贫济富”,因为富人往往比穷人要用车多得多。而如果是全部免费呢?那道路的管理和维护费用只能从纳税人缴纳的税款来支付,这就会造成没有车辆的人要为有车的人买单的现象。因此,谁使用谁交钱,谁多用谁多交的做法更合理,而关键是找出谁是过多使用道理资源的那部分人即可。从整体看,出租车行业无疑是使用道理最多和最频繁,因为出租车作为巡游车需要每天24时不停的在路上跑,这样才能保证乘客能够方便的在各个地方各个时段比较方便的打到车。他们是多用道理资源的那部分人,应该多缴费。这也是为了防止“公地悲剧”的出现,如果人人都可以上街开车揽客,将导致城市道理拥堵不堪,道路的使用寿命缩减,造成道路使用的低效率。因此,政府通过发放牌照,控制出租车的数量来提高运营效率。专车的出现打破了这种运营模式,造成了道理资源产权界定的高成本。在这种人人都可以从事出租车运营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发放牌照界定城市道路资源的模式完全被打破,因为我们会发现专车出现后城市拥堵现象明显增加。当然专车出现后,道路产权的界定并非无法实现而是费用大大增加,这也是专车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受到政府排挤的重要原因,虽然短时间看,民众对专车追捧之至。

在发放牌照的产权界定方式已经失灵的情况下,需要创新产权的界定方式,有学者提出废除出租车的牌照管制,改为大幅度地提高燃油税。因为燃油的使用量与道路的使用量有很强的正相关性,燃油用得多就意味着使用道路的频率高,所以这燃油税的本质其实不是对使用燃油征税,而是对使用道路收费。这几乎就能完全吻合“谁使用谁付费,谁多用就多付费”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李俊慧.从经济学角度看出租车与专车之争的本质[J].社会科学家,2015,8.

篇6

关键词:竞技赛事;专业技能;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40-02

职业竞技赛事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竞赛活动。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高校联盟和高校等组织不断举办各级各类专业能手大赛、专业技能竞技大赛、行业状元大赛等技能竞技赛事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和开展,展示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成果,创新了专业技能培养的新模式,为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锻炼搭建了平台,极大地推进了我国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教育与培养。

一、职业竞技赛事组织与开展现状

2002年至2007年,教育部先后在长春、重庆、天津等地举办过多次技能大赛。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要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自2008年开始,教育部按照《决定》的要求,联合有关部门每年进行一次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到目前为止共举办了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赛集聚了多专业、多类别、多项目的特点。同时,教育部组建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行业性职教集团,每年也开展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如2008至2011年,教育部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联合工业与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织“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此外,各省级教育部门、各地的政府职能部门及各职业院校也积极举办各级各层次的竞技赛事。到目前为止,通过国家、各级政府、行业企业以及高职院校等各部门竞技赛事的举办,初步形成了校校有比赛、人人都参加的职业竞技赛事局面。

二、竞技赛事对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作用与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意识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基础较差,理论知识薄弱,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中,属于二流甚至三流学生,但实际上他们绝非是智力和能力不足,他们在学习中的最大阻力来自于自身的信心不足、学习动机不强、自我约束力较弱。适当参与竞技赛事,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将心理活动最大程度地集中在完成竞赛的学习上,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掌握。同时,竞赛还提供了一个技能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相互观摩技艺、相互切磋技艺、相互学习技艺和相互传授技艺,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不断得到提升。

(二)领略社会需求,提升实践技能

竞技赛事是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岗位的活动。无论是全国竞技赛事,还是院校内部的技能比赛,在设计竞赛项目内容时,都结合本行业的实际情况,使竞赛项目能适应本行业最成熟、最常见的技能要求,竞赛项目既结合当前实际,又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导向。参加竞赛的学生,经过学校组织的强化集训,参加行业企业专家培训,接触到了许多社会需求与实践技能。经过比赛中与其他选手较量切磋、取长补短、交流学习,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技能水平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三)历经锤炼熏陶,提升职业素质

大学生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等能力和素质。参赛学生在训练和比赛中,通过竞技赛事提供的平台,亲身感受比赛的每一个细节,体会到了企业一线所必需掌握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实用操作技能,深刻感悟到职业素质的各个方面和重要意义,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顽强拼搏的精神,增强了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四)标榜引领公众,强化学风建设

身边的榜样可亲可学,榜样的力量无穷大。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参加竞技赛事的学生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学习成绩优异、职业技能精湛,各方面都能堪称模范,广大学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无穷的魅力。在他们的标榜引领与指导下,广大学生自觉学习、苦练职业技能,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过硬的技能本领,从而推动与强化了学风建设。

(五)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技能培养

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各项赛事的过程中,需要研究各项赛事的技术标准,与行业专家零距离接触,详细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企业,学习最前沿的技能。此外,竞技赛事种类繁多,这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与视野,对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尝试研究,要关注相关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技术与动态,并将最新的技术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提升了教师自身素质,更新了教师教育理念,推动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六)推进高校建设,提升人才质量

职业竞技赛事就如一个风向标,竞赛中所体现的对选手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可以引导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各项竞技赛事的引导下,高职院校不断修订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不断强化实训室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强化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验实训等实践活动;不断强化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推进了高职院校建设,强化了专业技能教育与培养,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竞技赛事强力推进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一)进一步明确职业竞技赛事的指导思想

做好高职院校的竞技赛事工作,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严格标准、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注重实效的原则,使竞技赛事更好地适应企业生产实际和技能人才工作的需要,充分体现时代特色。既要充分发展竞技赛事工作,又要规范管理。同时,进一步丰富竞技赛事的功能,发挥竞技赛事在培育、选拔、激励、交流、宣传和展示技能人才方面的功能,创造一个人才辈出的环境和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参与者的智慧和创造力,使其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竞技赛事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竞赛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竞技赛事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一个手段,它应该融合在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学生工作中。把一些与竞技赛事有关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让课程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以竞技赛事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改革,以教改为竞技赛事提供更强劲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使“教学改革—技术应用与创新—职业竞技赛事”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达到教学质量和竞赛成绩的双丰收。在学生工作中,将一些专业涉及面广,难以具体结合某一门课程的竞技赛事纳入学生社团活动计划中,这样既丰富了社团活动,更可以让学生在一个更加自由和轻松的氛围中参与竞赛,提高技能。

(三)建立完善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高职竞技赛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运行机制,为其深入持久地开展提供保障。各高职院校应设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出台与竞技赛事有关的文件和规定,使竞赛工作都有据可依。建立与国家、省、市、校级竞技赛事的互通机制,一般来说省级以上赛事均应该有校级竞赛作为支撑,形成“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层层选拔、逐级提高的局面。

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潜能,提高竞技赛事的参与力度,还需建立和完善竞赛激励机制,政府部门及高职院校对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与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相挂钩,可授予一定的学分,颁发奖金、奖章和证书,用人单位对这部分学生可优先录用;对指导教师给予工作量认定和职称评定倾斜等奖励;对于竞赛中涌现出的成绩突出的院校,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在其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等。这些激励性政策使师生看到了希望,极大地调动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参与热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技术、练本领,使竞技赛事更好地运行。

(四)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

竞技赛事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重要作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发挥行业、企业在专业技能上的优势,参与、合作、指导竞赛。一方面,可以从企业现实需要出发,基于工作岗位要求设计比赛项目,制定更加合理的课程标准和实习实训教学标准,确定一定比例的基础训练项目。这对提高学生实用技能水平、提高就业率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同时,行业企业以协办的形式出现,可以解决学生强化训练所需的材料、专家咨询指导、设备工具场地等问题,为比赛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这对学校来说无疑是求之不得的。另一方面,通过竞技赛事,可以向企业展示高职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超的技能水平,向社会宣传职业教育的成就,向企业用人单位宣传职业院校的办学状况,更好地畅通学生的就业渠道。由此可见,在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中,竞技赛事得到社会广泛参与和企业高度关注,逐步形成“企业积极支持大赛,大赛人才回报企业”的良性循环,这恰好是学校与企业直接对接、多点契合、实现双赢的最佳时机。

参考文献:

\[1\]张元.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2\]胡英芹,郑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J\].教育与职业,2012,(2).

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思维;探究式

作为启蒙和基础阶段的小学美术教育,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从而步入美学乃至艺术的圣殿,是教育的首要目的。在教育中要使学生建立起独立的审美意识和观念,从而开始创造和学习。美术被学生进行创造、欣赏、认知和感知的过程即为小学美术教育的宗旨,并实现促进和骑法出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的提高的最终目的。

一、小学美术的教育宗旨和途径

美术作为美学领域里的一门学科,有着创造生活、设计生活和美化生活的重要作用,是人类将美好理想赋予物质创造过程的结果,是带有创造性的劳动,美术活动既是精神生产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物质生产方式。所谓的艺术家即是将自己的思想、想象、知识和兴趣赋予在自己的物质产品里,可以让别人应用、学习、感动和欣赏。美术中的纯美术存在的意义,就是能够创造出一片更加理想和纯净的精神世界。有别于专业的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的劳动过程和生产方式,是以日常性的美术教学活动为基础,建立起学生对美的意识和兴趣,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的思想人格得到健全。在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已经不仅仅只是一门技巧、技能课,更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文内涵,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掌握美术的基础技能和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我国的人文、地理和历史等知识,最终通过这种手段建立健全学生的思想人格。美术教育在小学课程的目的即是以美术教学为途径,将基础性的造型技能和美术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爱国主义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教育的基础性意义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及基础知识技能

在小学美术教育阶段,是学生接触初级美术、打下良好美术基础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初步培养,并授予学生较为基础性的美术技能和知识,小学美术教育担负的责任重大。

1.艺术灵感的挖掘,艺术嗅觉的培养

艺术灵感的特征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直觉性,特别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自我表现方式和自我认知、思维尚且缺乏,行为和作品里所流露和宣泄出的多为人类最本真的个性情感,在儿童画范围内,逻辑和理性的成份少之又少,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孩子的直觉。这既是因为“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对于孩子绘画的影响,同时也是因为儿童画受到的限制是技术能力层面的,所表现出的语言特色为简朴、天真和稚拙。所以,小学美术教学的指导方针应为直觉理论,将学生的想象创造和个性情感的直觉力加强,使其认知艺术的能力得到提高。

2. 教会学生用心倾听

无论是对于成年人还是小学生而言,这种“用心去倾听”的感受方式所体现的效果都是非常显著的。教师鼓励学生们彼此互相倾听交流各自的意见、想法和感受,在接受别人意见的同时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对于获取相关的美术技能和知识而言是非常有效的途径。面对如今独生子女个性过强,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学生更不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往往对知识的理解显得自以为是,不能通过与人交流和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内容。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别人的声音——包括对同一件作品的不同理解;各自对自己创作的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丰富学生接受美术教育,感受美学魅力的途径和手段,如此不仅能够很好地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对于学生获取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来说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获取途径

美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累积性、重复性和操作性,失去了扎实技能和知识的支撑是不可能形成一个好的创意的。所以,如何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教授给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现在的小学生,由于较早的学前教育以及入学后各类五花八门的艺术班课程,出现了很多学生在低年龄阶段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创造力,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阔的知识面,然后这样的学生的作品,即使有很不错的想法却依然无法形成相应的作品,究其原因,便是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的情况——基础性的技能和知识不够扎实牢固。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时,对于创新和技能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得当,对于价值观和态度、情感、方法以及过程的关系要拿捏适度,保证学生创新和探究的进行,是建立在一定的基本知识基础之上。针对美术学科体系较为完整,本学科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较为系统的特点,学生在应用、掌握技能和知识的时候要进行系统的学习,这也是完善学生人格不可或缺的要素。素质提高的基础有赖于基础性技能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自主创新的方法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以期实现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最终教育目的。对于学生获取基础性技能和知识的途径有如下几点:第一是培养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活动可以通过手工制作得到加强,这也是组成美术课程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第二是提高人文知识。向学生多教授文化遗产、人文地理和历史故事方面的内容,包括制作、欣赏和绘画等,使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自身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第三是着力提高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师通过日常的授课,对于每名学生的个性有所了解,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积极地培养和累计,从而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

三、创新思维对审美情趣的培养

从基层的小学美术教育实践案例来看,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创新性地引入扩散性思维,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大幅提高,以及对于基础性技能和知识的多渠道获取,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扩散性思维又叫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或辐散思维,以已知信息为基础,进行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上的思考,以开放性的思维寻求答案的多样性。由于孩子的精神世界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感受非常强烈,所以教师应该将更多的对世界的探究机会提供给学生,使课堂构建起的美术情境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扩散性思维的培养,并以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激励学生,形成良性循环。自由是创新的前提,大胆的假设和飞跃式的想象都源自于思想的自由。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营造出心情舒畅、没有负担和压力、精神状态饱满的氛围,使学生的想象力、注意力和感受力等心理活动状态较为积极,更容易对美术作品产生更为直接、直观和热情的理解与感受,要求学习的氛围和环境要富有创新精神、有趣、愉快而且轻松,此时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一定高度,对于理解他人作品以及自己的创作作品也充满了热情和灵感,最大限度上激发出了儿童对于美术的直觉能动性,对于基础性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前所未有地积极和主动。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引入创新性的扩散思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学生接触美术、认识美学、感受艺术的初级阶段,其关键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教师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引入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感受和表达,才能打下良好的审美基础,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需要教师着重加强对学生基础性技能和知识的教育,为学生提升自身的美术创造力和审美层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关键词】:经济法基础知识 教学意图 教学过程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等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高职教育应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要面向地方区域经济的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把区域性作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确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主要是面向经济产业和行业服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只有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产业需求和社会服务需求来培养人才,才能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才可能解决一方面高职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很多专业领域又紧缺技能型应用人才的矛盾。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等经济类专业开设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并将其设为专业基础课正是针对以上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经济法基础知识始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各有关经济方面法律的条文规定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在专业领域中运用经济法律的能力,同时通过经济法基础知识重点课程建设,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经济法学科的理论研究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系统思维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多年来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实践,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逐步发展出自己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色。

一、课程教学目标和意图体现高职高专的职业要求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重点掌握岗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适应各专业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的培养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应重视“经济法基础知识”中基本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理论观察、分析问题,最终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把“教、学、做、练、用”定位为“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务求符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1.理论知识教学以“必需、够用”为标准。“经济法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占用学时为45学时,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两者的比例为21。理论知识教学以“必需、够用”为标准,“必需”是指理论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教会学生按照这样的层次递进式学习;了解法律规定―查阅相关法律规定―会解读法律规定―运用法律规定;“够用”是指要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和相关专业需要相吻合,以实际课程占用的课时要求为标准。因此在“够用”的标准下,教师“教”的内容要“精”“准”。“精”的标准就要求选取精当的内容,“准”指选准法律规定,同时教师的讲解也要“精”“准”。

2.实践教学在案例的选取上务求“新”“简”。积极选取最新的案例,跟踪经济法发展的前沿,力求做到与现实同步,充实教学内容。“简”是指选取的案例既要简约又要符合考核学生综合知识的需要,要选用有递进层次和层层深入性的案例。

三、教学内容应具有的针对性与应用性

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经济法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等经济类相关专业开设,由于每个专业面临的岗位关键技能不同,决定了每个专业的教学略有不同。会计电算化专业本课程作为会计资格考试课程之一,可以设计考试系统;其他专业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相同的条件下,考核内容这方面就没有硬性要求而是主要采取了案例引导教学法。

针对课程性质不断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在完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根据经济法律的适应经济形势需求不断变动修改的特点,不断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针对高职学生就业需求重点讲解相关内容。为了使教学内容更精练、新颖,更能反映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更能适应学生,充分体现与时代同步的精神,比如,在内容选取上我们针对当前就业形势,对于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和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规定详细讲解,为将来学生的自主创业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的层次递进性

“教”是指理论知识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教会学生法律规定,解读法律规定,然后会查阅相关法律规定,即了解法律规定―查阅相关法律规定―会解读法律规定,采用这种方式理解和吃透教材的内容。

关于“学”,以前我们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采用案例引导教学方法实现的目的是“教师教学生学”,这二者之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实,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师教会学生学”,当然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

“教师教学生学”的案例引导教学模式即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在讲解某一个章节内容时,流程如下:

举具体案例实例(选取典型案例)―引出本章具体内容―指出问题。 教师讲解本章节具体内容―再进一步解决所举的具体实例―发散思维举相关案例,提高学生能力(根据具体教学状况可以选取教师举例和学生举例两种方式,实现互动)。

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学习途径: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设立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网站进行教、学研讨,师生互动;在教学网站上将相关法规收集齐全提供给学生;每章案例资源上网;上传相关案例视频,如《经济与法》和《今日说法》的相关视频案例等。

“做、练”指我们采取的校内校外实践实训教学,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企业、社会需要。为此,我们在学习指导和校企交替环节设计了自拟案例、课前五分钟演讲、辩论赛、法院旁听、模拟法庭、10个实训项目等实践实训环节。针对测试知识掌握情况我们设计了考试系统。

“用”是指实际应用,这种应用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和在校条件的限制。“教、学、做、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用”。为此我们设计了调查报告写作、校园法律咨询平台、社区法律咨询等技能检验环节。

教学过程的层次递进性还体现在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高职院校“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实践、实训环节教学情境设计模式,整体上按照授课环节设计教学情境如下:(1)课前:课程网页上的学习方法指导、课前五分钟演讲;(2)课中:案例引导教学;(3)课中+课余:自拟案例、10个实训项目;(4)课后:考试系统测试、“教、学”研讨与交流;(5)课余:辩论赛、法院旁听、模拟法庭、校园法律咨询平台、社区法律咨询;(6)毕业前:部分学生可以写经济法方面的毕业实践调查报告。

五、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组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思路,以专业岗位能力为导向,以创新性和实践性为特征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相互交融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上突出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思想,强化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理论教学以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以日常实践活动为纽带,采用探究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部分鼓励学生在模拟职业岗位情景实训或在真实环境、条件变数很大的实际工作场所中获得所需的技能。

1.案例引导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为:讲授每章节之前先提出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重点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讨论,最后教师评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实施效果:抽象的法律法规具体化,学生学习兴趣提高。

2.阶段性课前5分钟演讲和辩论赛相结合。演讲题目和形式学生自拟自导;辩论赛先以小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最后复赛利用课堂实践对抗进行。

3.个别教学内容师生讨论式。我们在教学中作了关于讨论式教学的尝试。具体做法是先把学生自动组合成小组,对授课教师所给出的案例或提出的法律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写出集中书面意见,按照合议庭评议方式进行,不同意见执笔人均要在书面意见中体现。再由授课教师点评,请部分学生参与交流,这样的互动教学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好。

4.设计专业实训项目共10项,规定实训流程和考评方法。例如,讨论并制作一份企业设立策划书、进行公司审批申请及登记注册、签订并完成一份业务合同法律文本设计、订立劳动合同、书写诉状等。

5.模拟法庭。课题组和鞍山铁西人民法院、鞍山正大律师事务所长期合作开展此项教学实践。通过学生模拟审理案件的全过程,在检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胆识,形象、直观地再现法庭审理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旁听审判。每学期安排两次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到鞍山市铁西区人民法院和鞍山市立山区人民法院旁听审判,使学生在熟悉程序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掌握实体法的具体运用。通过直接参与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学生亲身感受诉讼的步骤、程序,加深对法律应用于实践的感性认识。

7.专业实践活动:社区法律咨询、消费者权益日法律宣传,专业见习。利用寒暑假期到法院、检察院、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实习基地进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司法职业精神也得到培养。

8.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平台教学交流。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增强了教学效果。

9.考试方式多样化。期末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占总成绩的70%,题型以选择题、名词解释、解答题、案例分析为主,用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案例分析题主要考核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作业题(主要是案例分析),并组织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形成文章,占成绩的10%,其余实践活动占20%,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程考核的灵活性。

作为一门不同于经济系列课程的法律学科,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保留经济法的特色和理论体系,同时又融入实践性教学,且能与其他学科相互衔接,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是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只有在全面、准确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才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才能促使经济法教学与经管类专业的实际相结合,更好地发挥经济法教学的应有作用,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汉宏.关于“情境―达标”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

[2]邓擎刚.浅议经济法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J].商场现代化,2009 (6).

篇9

【关键词】“主旋律”课堂;零适应期“职业人”;经济学;教学实践;基础课程

一、经济学基础的对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意义

根据对高职学生的培养要求以及学生毕业以后就业主要岗位的分析,经济学基础是该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不仅仅补充学生专业知识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为学生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发展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学基础的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

经济学基础目前在大都数经管类高职院校都是一门基础课程,这就说明它基本上是一门面向各个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多样性与课程的统一性的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理论性较强,与专业知识脱节

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教材的使用 、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制定、考核方式的实行等方面都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专业知识与实践教学的充分结合。

(2)理论框架的束缚,不易拓展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基本相同,都是以西方经济学为主,体现的是经济学中经典的理论,学生经常会在学习中发现很多理论并不能解释一些现实的经济现象。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有它特有的时代背景和严格的假设条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学这门学科也在不断的发展,同时产生了很多新的理论和观点。因此,及时补充新的理论知识,是时展的要求。

(3)教学组织方式较单一,学生兴趣不高

因为教学时间有限,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讲授、提问、习题练习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教学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显得枯燥乏味,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效果较差,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同时也难以适应高职院校 “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经济学基础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

(1)课程目标改革——培养零适应期“职业人”

零适应期“职业人”:指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的高校毕业生。当今,有很多的职业院校都以“与社会就业零距离,到企业上岗零适应期”为教学目标,来培养企业人才。因而,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的教育理念,及时更新思想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当然本文所说的课程目标改革,并不是摒弃原有的教学目标,而是在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原有目标。根据现设的目标需要,在经济学的课堂中要时刻围绕着未来的岗位需要而设立不同项目来进行教学,这些实践项目也一定要和未来的岗位紧密结合。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就要设立有关房地产行业的相关实训项目。

(2)实训课堂改革——“主旋律”课堂的创设

1、“主旋律”课堂的定义

“主旋律”课堂:在高职教育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学生智能发展的一系列的相关实训课堂内容,多方位多层次地来研究同一个研究对象,从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主旋律”课堂创设的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 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2)项目教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3)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杜威提出的“做中学”教育理论,实质是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

(4)情境学习理论 。

情景学习理论有心理学传统的情境学习理论和人类学传统的情境学习理论两个流派。心理学传统的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在个体与情景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建构的,建构知识与理解的关键是参与实践人类学传统的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默会知识对新手的重要性。在实践共同体中,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3、“主旋律”课堂的创设理念

教师通过项目教学设计一系列的相关项目任务内容,由于这些项目内容要与学生未来就业方向相结合,因而设计的内容都是与某一个研究对象相关的。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项目设计时主要是以某个房地产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任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例如,教师首先让学生在学校的实训基地选择某个房地产开发公司按照项目计划进行调查与分析,然后从消费者、土地的供给、房地产产品的类型以及房地产市场等不同角度去分析某个房地产投资开发公司,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与总结,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真正地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未来工作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当然,教师在设立“主旋律”课堂的同时,还要注重其他教学方法的辅助使用,丰富教学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设立游戏课堂、辩论课堂和经济学大家的视频课堂等。如图

理论框架改革——七大模块的整合。在高职教育中,经济学基础基本上采取的是西方经济学的浓缩版,在一般的高职院校中,高职学生接受基础课程的时间有限,大约是60-64学时,要在这个学时段完成西方经济学的所有内容这是很难的。所以教师只能有选择性地进行重点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选择时主要和自己的教学对象要密切相关,这样才不会脱离实践,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以下是根据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教师所选择的经济学基础教学内容,基本上分为七大模块:一是走进经济学,了解经济学史,讨论社会热点问题——中国房价为什么这么高?用经济学观点思考经济现象;二是均衡价格及弹性理论,讨论房地产的价格形成因素;三是消费者的行为理论,让消费者明白自己做出不同选择的真正原因;四是生产者行为,从三个角度去分析不同的生产者的行为,投入、产出及成本;五是市场理论,分析市场类型,分析房地产市场的特征,抓住市场效益的扩大化;六是国民收入理论,了解居民的收入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及宏观调控政策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七是国际经济学,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的深刻意义。

四、小结

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全面改革,对于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只是从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角度去探索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实践,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创设不同的“主旋律”课堂是我们今后课改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杨文明.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

[3]赵水根.高职高专院校 “ 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职教与成教 ,2010,(15)

[4]贺嫒. 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探究[ J ].市场研究,2009,(12) .

篇10

脑出血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我院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醒脑静治疗急性脑出血意识障碍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并经CT确诊为脑出血且有意识障碍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80例,男46例,女34例;平均年龄(54±lO)岁;平均病程(18±6)h;其中基底节出血47例,丘脑出血lO例.颞、顶叶出血7例,其他部位4例,其中破入脑室5例;意识障碍按GCS昏迷评分幢j:轻度意识障碍(14~13分)ll例,中度意识障碍(12―9分)3l例,重度意识障碍(≤8分)粥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4士10)岁;平均病程(17±6)h;其中基底节出血23例,丘脑出血6例,颞、顶叶出血3例,其他部位l例。其中破入脑室2例;意识障碍按GCS昏迷评分:轻度意识障碍6例,中度意识障碍15例,重度意识障碍19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意识障碍程度、病变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保护脑细胞、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有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每日1次,14 d为l疗程。

1.3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文献[1]分为显效:意识障碍转为清醒GCS剌昏迷评分15分,无痴呆;有效:意识转为清醒但伴有痴呆,或意识障碍GCS评分标准改善5―8分;无效:意识障碍无好转,GCS减少或无变化;死亡。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O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7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苏醒时间比较治疗组踟例中苏醒74例(92.5%),未苏醒或死亡6例(7.5%);对照组40例中苏醒29例(72.5%),未苏醒或死亡l1例(27.5%);2组苏醒率和3 d内苏醒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重症之一,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急性脑血管病昏迷中医辨证属中风中脏腑范畴,临床以闭证多见,且发病之初,邪气鸱张,风阳痰火炽盛,多兼阳明腑实证。因此,我们在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可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作用,以清热涤痰、芳香化浊、辛凉醒脑开窍,使药物直达病所;醒脑静由麝香、冰片、山栀、郁金等中药组成,麝香性辛香窜,开经络,通诸窍,暖五脏,善走能散。山栀苦寒色赤入心,兼入肺径,泻心肺之邪热,并散肝郁。全方以麝香开窍醒神。山栀清热泻火解毒,郁金。冰片芳香走窜。通窍开闭加强麝香醒神之功效。

本研究表明,在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可明显提高急性脑出血患者意识障碍的苏醒率,缩短患者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l]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