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职业教育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职业教育的建议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 统筹发展 对策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突出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造能力。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株洲市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湖南省的教育强省战略为指南,通过建立职教城来整合利用株洲市职业教育资源,这一举动为株洲市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搭建了一个大舞台,但要最终实现职教城职业院校的和谐共生,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统筹兼顾。

一、政府主导,合理规划

政府主导是推动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的关键。首先,政府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中的战略重点。株洲市从立足株洲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出发,在坚持做大做强做出株洲职业教育特色的前提下,制定了株洲市职业教育发展长期规划,明确了株洲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其次,政府要合理界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比例,从职业教育分别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推动程度上考量,合理确定进入职教城职校的数量、类型、层次、专业设置比例及办学规模大小,坚持职教城文科与理工科类职业院校并存,保证进入职教城职业院校的质量与特色,株洲职教城拟入住的9所职校正体现了这一点。第三,政府还可逐步通过“扶强、合并、转向”等形式,最大程度整合、优化各种教育资源,壮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

二、注重政策落实,狠抓职教城职业院校的标准化建设

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要真正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而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文件上。按照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应普遍达到比较高的标准,这个比较高的办学标准,包括校舍标准、实践教学仪器设备标准、师资力量标准等等。加强职教城职业院校的标准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吸引力,同时也有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因此,要保证职教城职业院校的高标准,从教育投入上讲,要改变中等职业学校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连年下降的状态,至少要从2008年的6.5%,恢复到1997年13%左右的水平;占“半壁江山”的高职高专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普通高校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也要从2008年的16.7%,逐年提高到25%左右的水平,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积极筹措建立健全完善多渠道、全方位的职教经费投入体系。

三、统筹职教资源,促进职教城各类职校的互通

纳入职教城的职业院校有着不同的层次与类别,如何让这些不同类别的职校摆脱自我为中心,各司其政的办学思想,这就需要通过改变职校目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格局,全面统筹,促使职校之间的多向互通。

1. 同一层次职校的互通

建立职教城开放的高职教育体系,即高职在办学体制上应以课程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学校为中心”。对于城区同一层次的职校,可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整合来优化课程设置,避免专业、课程设置的重复,根据各职校的特点与优势进行培养任务的分解。职教城文科与理工类职校并存,文科类具有基础文化课优势,而理工类具有实践课与专业优势,那么就可以把文化课的教学任务交给文科类职校,而理工科类职校只负责承担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任务。需要进行一定实践操作训练的文科职校其实践内容可由理工类职校来承担。这种联合办学模式可根据专业需要采取“1+1+1”即专业基础课、实践课、顶岗实习各一年,或者其他模式。总的来讲,对于同一层次职校来说,通过资源整合、共享、优势互补的形式来加强相互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避免相同资源的重复采购与设备的闲置及利用率低下。

2. 不同层次职校的衔接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由中等职业教育提升而来,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与拓展,所以高职与中职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有很多天然的相承、相通之处。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实了中职与高职是可以很好衔接的。要让中职与高职能有效衔接,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首先,改革职教城高职教育招生方法。城区高职可根据自己专业特点进行单独招生,把好新生入口关,这是确保高职特色的重要一环。其次,统一课程标准,保证高职教育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数以千计,同一课程在不同情况下深度、广度又有差异,衔接的难度较之普通教育大得多。城区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与高职的衔接效率。建议组织专家研究制订统一的中职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和高职入学考试标准以及相应的考试大纲,并以此来规范中职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这也是中职与高职衔接的重要依据。再次,实行城区中高职“一盘棋”的管理体制,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多头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中职与高职互通的主观能动性。第四,施行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结合的招生制度,实现中高职能力的有效衔接。中高职可协同专家、行业协会通过共同协商,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各层次、各专业在职业知识、技能与职业能力上应达到的标准和程度,规定职业资格证书与对应的职业能力等级和职教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中职的应届毕业生,如能成功获得学历证书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则有资格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对于中职往届与社会在职人员,也可为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提升创造条件。

3. 全面推行学分制,实行职教城区职校学分互认

实行学分制,允许职教园区学生根据个人需要跨校、跨专业选课,实现职校之间学分互认。通过学分互认,打破学制限制,一方面可以解决当前由于中职学制不规范导致生源质量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可解决高职由于生源差异给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所带来的困扰。职校通过统一规定学生修满一定学分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及完成相关的技能操作即可毕业,这样就摆脱了学校、学制的限制,实现了学制的灵活性。

4. 畅通职业教育连接渠道,稳步提升职业教育层次

职业教育应打破原有的“上岗技能教育”与“终极教育”模式,畅通职业教育中“中专―大专―本科”连接渠道。职教园在做强做大做出一定规模的高职与中职前提下,可让部分特色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职院,使职校生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能获得与普高生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四、成立职教协会,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职教城职教协会既是一个协调职教园各院校之间关系的中间机构,也是一个推动职教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部门。职教协会成员可由市教育工委、市政府分管领导、职校领导、社会知名人士、教育专家、合作企业代表等组成,他们一方面负责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及相应的法规政策,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当好“智囊团”,另一方面也为引进职教资源,促进对外合作与交流做好“外宣部”。

五、优化环境,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我们要通过优化企业投资办职校的环境,给企业以宽松的政策,以双赢为宗旨,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办学的积极性。职校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企业,我们一方面要迎合株洲“工业强市”的需要,为株洲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足数量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也得为“走出去”开辟渠道,我们要做强我们的特色职校与特色专业,能够让它们立足株洲,辐射湖南,走向全国。通过我们的特色引进市内外行业企业的资金,建立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做强做大职教产业,达到“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持续和谐统一。对于株洲市内的一些知名企业,比如: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山河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车等等,我们要通过政府中介,鼓励一些专业对口职业院校与他们达成长久合作办学协议。

另外,为实现园区教育资源的充分整合,最大化利用,当职教城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并步入稳健发展阶段时,可考虑成立职教集团,对职教城职校进行集团化运作,实行政府统筹、部门联办、教育协调、多校一体、企业参与的方式,创新资源重组机制,最终达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职业院校的高度共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DB/OL].中国网,2010-03-01.

[2]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

篇2

【关键词】赏识教育;必要性;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方法

一、赏识教育的涵义

赏识教育是以尊重、肯定等为原则的教育管理方法,通过鼓励与赞扬,来教会学生与外界互动,形成自信的人格。(1)尊重是赏识教育的前提。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尊重就没有爱,尊重与爱是受教育者的需要,也是教育者应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者真诚的尊重与爱,能唤起施教对象的尊重与爱,能点燃受教育者的希望。(2)肯定是赏识教育的表现形式。赏识就是给予施教对象比较高的肯定。教育者有无赏识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能否成功。“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表扬会使“好”学生们变得越来越好。

二、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赏识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1)赏识教育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赏识性语言与动作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赏识导致成功,抱怨走向失败。很多学生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甚至一个肯定的眼神而喜欢上一门课程;或者因为老师的一句鼓励而积极向上、勤奋努力。被关心被肯定的意识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2)赏识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赏识教育既可以是一种教育观念,又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中,对我们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转化后进生有重要作用。赏识教育就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后进生转化。(3)赏识教育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第一、职业学校实际上面对的是同龄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学习成绩和家庭社会背景方面具有明显的弱势特征。因此教师不仅要从教书育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更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对未来的信心。第二、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敏感而脆弱,却又趋于成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既要关注其能力提高等外部特质的形成,更要关注其内在的需要、动机、理想或困惑。如果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感到受尊重和被鼓励,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最大的成功。

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实施赏识教育的方法

1、坚持正确的学生观。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作为教育者,面对一群有朝气、有活力但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的学生,必须树立人人有才,人人能成才的观念;要相信学生有转变的可能,有成功的可能。职业学校的学生好比受过伤的小鸟,需要老师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付出加倍的努力;需要教师用爱心启发爱心、用希望点燃希望,用快乐感染快乐。帮助学生用真情实感来体悟自己周围的人间真情与社会责任,从而变得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2、日常教学活动是赏识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日常的教学活动是实施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大多数文化知识都来源于教学活动,所以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因素。(1)纠正学生厌学情绪,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职业学校教师的第一要务。渴望得到知识、学到技能本来是人们很小时就有的愿望,但这愿望在中学时代因为屡遭挫败,屡受打击而慢慢丧失。为此,教师帮助学生恢复教育最初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2)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不良的听课习惯,一节课很难始终专注于学习,因此任课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不要过多,要做到少而精,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是关键。(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用赞许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之后多予以肯定和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进步。(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调整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认知风格的了解与尊重,能使自己的特点与学生的需要联系起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3、赏识教育要注意科学性与艺术性。(1)科学性。第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赏识教育必须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第二,赏识教育要求教师有耐心,能持之以恒。不少教师对困难生的教育一开始还蛮有热情,又是表扬又是帮助。但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怀疑学生的能力。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信心,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第三,赏识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度,更不能滥用。赏识要在正确客观地分析之后,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表扬、鼓励。并且,赏识不能过度,需要因人的性格不同而适当操作。(2)艺术性。第一,语言上的艺术性。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多用肯定与表扬的语言,诸如“你做得很好”“下次一定会更好”等语言,虽简单,但效果却很好。第二,行动上的艺术性。赏识教育仅仅停留在语言上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行动让学生感受到。比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加学习、讨论活动,并且在活动中肯定学生的观点,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适时点拨,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得到了老师的重视与肯定。第三,体态语言上的艺术性。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语言的作用反而显得乏力,比如,当学生成功了一件事时,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满意的微笑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当学生遇到痛苦或烦恼时,老师用手拍学生的肩膀、抚摸学生额头就能给学生以精神上的安慰。

结束语

职业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不仅使学生能掌握一技之长,同时也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因此职业学校要实现其培养目标,促进学生走向成功,在教学管理中需要合理实施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 申艳红.探讨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J].情商,2010(3)

篇3

商业银行关联交易监管规制的国际比较

从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关联交易立法规制的比较情况来看,国际银行业关联交易的监管规制主要涵盖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关联方的明确界定

关联方的确认是认定和监管关联交易的基础,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核心原则评价方法》要求,法律或法规应对(关联交易)“有关系的或有联系的各方”有全面定义。监管机构可自主对银行与其他各方之间存在的关系作出判断。

香港金融管理局在其《监管政策手册CR-G-9关联贷款》之中规定,关联人士包括:(1)董事及其亲属;(2)以委员会(如信贷委员会)成员或个人身份负责批核贷款申请的雇员,以及该雇员的亲属;(3)控权人或小股东控权人;若该等控权人或小股东控权人属于个别人士,则包括其亲属;(4)认可机构或其任何控权人、小股东控权人或董事(若属个别人士,则包括其亲属)以董事、合伙人、经理或人身份而有利害关系的商号、合伙或非上市公司;(5)由认可机构的任何控权人、小股东控权人活动时(若属个别人士则包括其亲属),担任担保人的个别人士、商号、合伙或非上市公司。

在新加坡,根据新加坡银行法令第29(1)(d)节规定,关联贷款的关联方包括:(1)银行的董事,(2)与银行或其任何一位董事有合伙、经理或关系的任何公司,或由任何一位董事作为其担保人的个人或公司;(3)董事无论是在合法或受益的情况下拥有超过50%股本的任何一家公司;或任何一家其董事控制了董事会决策的公司;但公司股票是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或其他由金管局批准的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以及这类上市公司的子公司除外;(4)任何被视为与银行有关系的公司。

总体来看,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关联方的认定标准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实质标准均是根据是否存在对银行的直接控制、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来确定,只是宽严程度有所不同。

关联交易的数量限制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核心原则评价方法》要求,一国法律或法规应规定,或者监管机构有责任规定银行对有关系和有联系各方的统一或单项授信额度,并在评价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时从资本中扣减这类贷款,或要求这类贷款具备抵押。

国际银行业对关联交易的数量限制基本分为三类:一是限制单笔关联贷款比例或数量。如:波兰规定单笔贷款不超过总资本的25%,匈牙利为15%,新加坡对关系人的无担保贷款限制在5000新元以下。二是限制关联贷款总量比例。法国规定,若银行向拥有金融企业集团10%以上股份的股东提供贷款的数额超过自有资本金的5%,须在银行监管委员会备案。比利时规定,金融企业集团内信贷机构与其他成员开展的内部交易数额不得超过信贷机构自有资本金的25%。三是对单笔和总关联贷款都进行限制。《美国联邦储备法》第23A规定,联邦储备系统会员银行与单一附属公司的内部交易总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的10%,对其所有附属公司的内部交易总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的20%。

关联交易交易条件的公平性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原则10规定:“为防止关联贷款带来的问题,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仅在商业基础上向相关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核心原则评价方法》要求,法律和法规应规定,对有关系或有联系各方提供贷款的条件(如信贷评估、期限、利率、还款时间表和对抵押品的要求)不得优于对无联系方提供的同样贷款的条件。

美国《联邦储备法》23B条款特别强调,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一切关联交易必须按照“常规交易条件”进行。此外该条款还对银行关联交易的担保物进行限制,将担保物性质按一定的信用等级与银行的授信额度挂钩。

在英国,银行可以按照商业原则为其董事和这些董事的关联人员提供贷款、准贷款和担保。商业原则的具体标准为:一是交易按照银行的正常业务程序;二是与非关联人士相比,此项贷款的条件并不优惠,金额也并不高。

新加坡金管局的《新加坡境内银行、金融持股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指引》第18条规定:

“此类贷款的条款和条件不得比同等情况下的非关联贷款优惠。”

台湾地区《银行法》第33条规定,银行为关联方担保授信,应有十足担保,其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同类授信对象。

此外,出于审慎监管的考虑,在对关联贷款要求采取与非关联贷款“一致的条件”或“不优于”的公平标准外,不少国家和地区还禁止无担保的关联贷款。

对完善我国关联交易监管规制的思考

关联方界定方面的完善

一是关联自然人界定需进一步完善。《办法》规定关联自然人包括商业银行的内部人及其近亲属,同时又明确“近亲属包括父母、配偶、兄弟姐妹及其配偶、成年子女及其配偶、配偶的父母、配偶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父母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父母的兄弟姐妹的成年子女及其配偶”,这一规定与我国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近亲属的界定相比要宽泛的多。从立法的原意来看,近亲属界定的宽泛取向是为了最大程度地维护银行及存款人的利益,但在具体执行中,近亲属界定的宽泛导致关联法人界定中对“近亲属直接、间接、共同控制或可施加重大影响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确认也更为宽泛。从执行效果来看,目前涉及这一类型的关联自然人和关联法人只能被动依靠银行内部人的主动申报,统计的准确性和监管的实际意义难以把握。而且部分外资银行的外籍员工从个人隐私角度对此提出质疑。

二是考虑将监事列入关联方。《管理办法》在关联自然人的界定范围中未包括“监事”,事实上监事通过列席董事会发表意见对银行的内部决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日常监管实践中也有银行主动来咨询是否应将监事列入关联自然人范围,因此从审慎监管角度出发可考虑将监事纳入关联自然人的范畴。

关联交易数量限制方面的完善

目前《办法》在对商业银行重大关联交易的界定(与一个关联方之间单笔交易金额占商业银行资本净额1%以上)和商业银行对同一关联方的贷款总额限定(对一个关联方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的10%)方面都采取了限制相对比例的方式。这一安排并未考虑到不同类型银行之间资本差异情况。对于资本日趋庞大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而言,重大关联交易和单一关联贷款总额的标准可能过松;相反,对于一些规模偏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法人银行而言,此标准可能过严从而影响到商业效率。建议在划分商业银行资本规模档次的基础上,设置差异化的监管数量标准并考虑在重大关联交易和单一或集团关联贷款总额的标准方面引入绝对数量限额。

关联交易公平交易条件方面的完善

篇4

入选理由 提出把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作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基础和战略支撑,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是适应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要求,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在职职工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对我国适应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趋势,迎头赶上发达国家教育技术水平,构建国家教育长远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主要内容 到2015年,职业院校配备够用适用的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设施,90%的职业院校建成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校园网,85%的职业院校按标准建成数字校园,90%的成人学校及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实现网络宽带接入,其他学校都能建成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建成数字化资源播放平台;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不断完善各级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建成国家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公共环境,为在校学生、企业职工及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建成全国职业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政务管理和职业院校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形成学生信息技术职业能力认证机制;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此,要推进改革创新,努力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立和完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建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协作的网络化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和资源共享机制;加快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加快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大力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加大信息化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力度。

出台背景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逐步深度融入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品工艺流程、生产设备设施和业务管理过程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对在职职工和新生劳动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教育部出台该意见。

时间 2012年5月4日

篇5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够。

一些中职学校对实践教学缺乏应有的重视,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一直被作为“辅”课程来设置,停留在简单的实践技能教学上,实践性教学的架构体系没有形成;中职旅管专业大部分课程还是以教师课堂讲授模式理论灌输为主;旅游职业教育思想仍然落后;部分中职旅游专业教师缺少教学与市场相结合的意识;实践教学配套教材中的实践内容与传统教材大同小异,没有突出自身技能特色等。

2.课堂实训时间不足,效果不佳。

中职旅游教育以培养一线服务管理人才为主,旅游管理涉及面广,综合性、系统性强。但许多中职学校对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比如,目前的实践教学往往只能针对其中的某一项内容进行实习,不能达到系统检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全面锻炼其专业技能的目的。学生对旅游管理还是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同时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实训时间严重不足,而且分散,无法保证专业技能的掌握,往往是在某项专业技能还未掌握或还不熟练的情况下,实训就结束了。学生看似面面俱到,什么都学了,但往往学得不深不精,实训结束后就抛到脑后去了,这就大大降低了中职旅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3.毕业实习内容单一,技能要求不高,侧重酒店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部分技能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大多数中职旅管专业的毕业实习都放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以找工作为由往往对学校的实习安排熟视无睹,而是自己找单位实习。由于学生实习地点不固定,致使正常的实习计划无法贯彻落实,毕业实习目的要求难于达到,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即使学校安排了到酒店集中实习,而酒店服务实习内容过于低层次,以低技能的简单劳动为主。在酒店实习环节中,学生的整体满意程度较低,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的酒店实习在执行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所学与所做不相一致,四个月的实习期间里,总是重复的从事类似低技能的工作,同时实习期间正值旅游旺季,劳动强度过大,影响了学生实习积极性的发挥。

4.师资力量不足

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历史不是很长,众多学校在师资、实训设施都不具备的条件下办旅游管理专业,使此专业的教师捉襟见肘。众多旅游专业的教师要么是改行过来的,要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普遍缺少从事旅游工作的实践经验,很难胜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师资力量的这种状况,使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二、实践教教学的对策

其一 建立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职旅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实践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主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时间至少一年,最好实施轮岗实习。通过实践,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培养学生服务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其二 调整教学环节

1.调整专业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应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立,应符由“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论的教学规律,切不可将教学秩序打乱。而实践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相对来讲动态性大,因此,教学计划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弹性,应根据旅游管理不同的培养方向有所不同,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2.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应立足于学生、市场、社会和学校四个方面,且以当前和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各方面的需要为依据进行调整和完善。学生的兴趣是实践教学过程应重点考虑的内容;市场、人才需求和社会有要求是实践教学内容调整的依据;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以及投入资金的力度是实施实践教学计划的关键。

3.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一方面,是学校应建立教师实践教学绩效考核制度,鼓励教师进行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另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制度,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三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篇6

1 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思路

未来临床医学需要两类人才,第一类是具备现代医学高精尖技能为主的人才;第二类是具备全科型和公共卫生以及预防、康复、养生等综合性知识人才[2]。笔者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基层医院进行调研,结果发现:中医疗法在慢性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很大的潜力。也有资料显示:西医院各科室 80%以上医师在临床过程中使用中医药,其使用中医药的原因是临床需要[3]。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就是面向基层培养适合临床需求的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临床需求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以前中医难学不易掌握、老师教学蜻蜓点水、学生学习走马观花的现象。改革教学思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中医特色的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结合临床慢性疾病引入中医康复医学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2 根据临床实际,调整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了中医特色优势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笔者重新制定了《中医学》教学大纲,在总学时(54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实训学时,将理论学时减少为36学时,实训学时增加到18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2∶1,把实用性不强而又艰涩难懂的中医知识变为自学,减少理论知识讲授,增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在实施过程中,除加强学生中医基本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训外,并根据临床实际需求组织临床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老师编写教材,增加了专病专治的教学内容,培养临床急需的实用性人才,以发挥中医治疗技术的特长及优势。 转贴于

3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学习的是现代医学,中医学习时间很有限,要在短时间内把中医的理法、方、药等都掌握是不可能的。针对这些实际情况,笔者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根据中医特点对教材进行取舍,突出重点讲授,减少面面俱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加自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如中医《诊断》讲授中,适当地增加多媒体的应用,以图片、声像等效果加深学生从望、闻、问、切方面对疾病的认识;《辨证》教学过程中则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应用前面所学知识对常见病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中药》一章涉及的内容多而琐碎,则采用启发指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繁多的中药进行归类比较,学生自己整理、比较记忆,这样可以事半功倍,记忆深刻;像《中医发展史》实用性不强的内容、《常见病证》学生通过前面知识能够自己学习理解的内容等,都引导学生自学;《常用腧穴》则引导学生互动,穿插扮演。在实训教学中,我们摈弃了全班学生一起看电教、老师单独示范的教学方法,鼓励中医教研室老师参与实训教学,一班分解成7~8个实训组,采用小班上课,老师逐个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既保证了每位学生都有充足动手训练的时间,又能及时得到老师的矫正指导,以确保掌握正确的实际操作。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指导、及时矫正与学生的操作训练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4 改革考核方法,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中医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也进行了改革。我们把《中医学》成绩分为四个模块,即:理论考试成绩、实训考试成绩、理论课堂成绩、实训课成绩,其比例为:总成绩(100%)=理论考试成绩(40%)+实训考试成绩(40%)+理论课成绩(10%)+实训课成绩(10%)。操作方法为:理论考试成绩是通过优化试题,常规试卷笔试来评定;实训考试采用“模拟实践”的模式,学生随机抽题签,每张题签有4道题,每题10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全部正确得40分;理论课成绩包括理论课出勤情况及理论课平时成绩;实训课成绩包括实训课出勤情况及实训课平时动手训练情况。并增加了学生评教内容,完善了评教细则,除了以前对理论老师评教中的仪表教态、教学方法、教书育人等内容外,对实训老师的评教增加了实训方法是否得当、实训环节是否完善、教师的示教及指导是否到位等,一切考核是否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5 效果

第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关系,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改革教学中,笔者随机对进行改革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与传统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后的实训教学模式深受绝大多数学生欢迎,进而激发了学生对中医学习兴趣,提高了《中医学》的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满意程度,增进了现代大学的师生关系。

第二,促进了专业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有全面的中医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从而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刻苦钻研,通过各种途径来充实、完善自己,提高业务素质,也就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篇7

关键词: 旅游企业; 知识创新管理; 现状调查; 珠江三角洲地区

一、问题的提出:旅游企业创新知识的低转化率困境

在旅游业逐步走出资源垄断型竞争时代后,对知识进行战略管理的能力已经上升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来源(Grant,1996)。知识之所以能成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关键所在,是因为通过内部组织学习而积累起来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无法通过市场以价格机制进行交易,即便要模仿也是非常困难的(Prahalad and Hamel,1996)。但研究表明,虽然旅游企业内部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产生大量的新增知识,这些知识却很少能通过正式化的管理流程转化为组织的知识资本存量,“如果能将这些新增知识的25%及时转化并应用于产业实践的话,那么旅游业的面貌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Ritchie,2000)。

Ritchie所提出旅游企业创新知识低转化率的论断较好地解释了当前旅游企业纷纷陷入“同质化竞争”怪圈的根本原因,但这种“低转化率困境”本身的成因却不得而知。

从当前的理论研究进展来看,有关知识在旅游企业中是如何被创新、转化和管理的研究非常少见(Xiao and Smith,2006),旅游企业创新知识的低转化率困境始终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而从管理实践角度考察,知识创新管理迄今尚未上升为旅游企业的正式化管理职能。自上而下的“标准化管理模式”仍然占据着事实上的统治地位,管理者主张用事先的程序及规范文件来约束甚至限定员工的即时决策行为。研究者尽管意识到了这种管理模式对于知识创新及转化的巨大制约作用(Nonaka,1991),但对其具体的制约方式及原理却少有提及。

本文首先以当前知识创新管理主流理论为基础,围绕旅游企业隐性知识比重大等结构性特征,系统地提出了旅游企业知识创新管理的有效路径,然后将之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近80家旅游企业的实际调研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揭示了创新知识低转化率困境的成因以及旅游企业现行管理模式对知识创新活动的真实影响。

二、文献回顾:旅游企业知识创新管理的重要性与滞后性

知识创新管理研究是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分支,隶属于知识管理研究的行为学派。其核

心观点是从行为者个体的有限理性假设出发,研究如何激励人们去更有效地创造、分享和转化利用新知识。与基于泰勒主义(Taylorism)的知识管理技术学派不同的是,知识创新管理研究者认为对人的管理才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而各种冠以“知识管理”名称的IT技术仅仅只是配套知识创新管理目标的信息手段而已,两者之间不能本末倒置(Sveiby,1987)。

相对其它产业领域来说,旅游学术界的知识创新管理研究起步很晚而且尚未取得较大进展。2004年在Tourism Management杂志上发表的Advanc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一文,堪称迄今为止对旅游企业知识创新管理问题研究最为透彻的代表性论文之一。作者Jen-Te Yang和Chin-Sheng Wan以我国台湾的4家高星级饭店为样本,深入探讨了在旅游企业内部建立知识共享和存储等机制的可行性,并指出在饭店业员工“跳槽”率日渐升高的竞争形势下,引入知识创新管理体系不但能稳定员工队伍,而且还有助于企业构建基于其知识存量的竞争优势。

Jen-Te Yang和Chin-Sheng Wan(2004)的研究之所以引人注目,原因就在于他们通过对知识的创造、共享、存储和转化等流程环节的逐一分析和实证检验,对旅游企业知识创新管理体系的实践价值和实施现状作了非常清晰的描述: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高度赞同引入知识创新管理正式化体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另一方面,包括最坚定的支持者即高层管理者在内的所有人都无法清晰描述有效的知识创新管理到底该如何进行,甚至连“什么是知识”都很难取得一致认识。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旅游企业知识创新管理的重要性和滞后性。

Cooper(2005)有关旅游企业的知识特性研究为解释知识创新管理实践的复杂性和滞后性提供了新的思路。他指出,旅游企业内部存在着极其丰富的隐性知识资源,占据了所有知识总量的90%之多(Ahmed,2002),这也是旅游企业知识创新管理特殊性的根源所在。由于隐性知识难以编码和转移从而长期被管理者们忽视,因此无论是对隐性知识还是对其持有者都很难进行直接监管。构建在隐性知识基础上的竞争优势是很脆弱的,所以旅游企业不得不通过更系统的技术手段来加强对这种竞争优势的管理。Cooper(2005)将Jen-Te Yang和Chin-Sheng Wan(2004)的研究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为创建适合于旅游企业实践的知识创新管理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的来说,隐性知识的大量存在及其监管困难使得旅游企业具备与大多数其它类型企业(如制造型企业)不太一样的知识结构特征,这也决定了旅游企业在知识创新管理路径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三、旅游企业的知识结构特征及其对知识创新管理路径的影响

旅游产品是使得旅游企业真正与其它类别企业区分开来的核心标志。从旅游产品的核心特征出发,本文将对旅游企业的知识特征及知识创新管理路径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探索。

(一) 产品、流程及组织特性对旅游企业知识结构特征的影响

在综合借鉴了近年来有关旅游企业研究的相关文献后,本文将其中一些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汇总和整理。以谢彦君(1999)提出的“旅游产品五特征”说为基础,初步勾勒出旅游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行为的基本特性,并对受其影响的旅游企业知识结构进行了初步的特征分析(见表1)。

(二) 旅游企业的知识结构特征

在旅游企业里,业务流程和组织行为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旅游产品特征的函数,即产品上的特殊要求决定了业务流程和组织行为上的基本特征,进而对企业的知识创新与转移等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以表1中所揭示的逻辑关系为基础,本文进一步整理并归纳出旅游企业的知识结构特征。

1. 隐性知识比重大

尽管Ahmed(2002)、Cooper(2005)等人关于隐性知识占据旅游企业知识总量90%之多的论断尚未得到实证研究的完全支持,但旅游产品的客户价值导向、产销同时性以及时空条件的不可分割等核心特征决定了自下而上的员工隐性知识的确具有超越显性知识的战略价值,这点也可以从绝大多数旅游企业都高度重视服务质量的现场管理等事实中得到证明。

2. 客户价值导向

旅游者的感知价值评价体系结构非常复杂,除了对产品的核心功能有着最基本的要求外,还要求一定的美感和愉悦感,这就带来远远高于其它行业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旅游企业在响应这些快速变换又因人因时而异的客户需求时,必须具有相当丰富的客户知识,这其中包含了大量产生于对客服务一线的员工个人(隐性)知识。而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看,尽管旅游企业内部员工可以拥有除客户知识以外的多种其它知识,如财务人员提高报表编制速度的经验或饭店人事经理对员工思想动态的预感等,但这些知识对于企业最主要的价值活动――对客服务并没有直接帮助。

2. 对知识创新管理路径的实践应用

尽管大多数旅游企业没有正式宣称他们已经在组织内部启动了专门的知识创新管理,但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仍迫使他们自发地进行了大量的尝试。

调研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旅游企业事实上都不同程度地在开展知识创新管理活动,但由于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以及管理过程的非正式化等原因,普遍存在着技术路径选择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度依赖相对成熟的显性知识管理技术,而忽略了对隐性知识的主动干预。如67.1%的人都热衷于以“管理和服务技术手册”来作为企业的知识成果,而且从实践来看这些显性知识很有可能是对外部知识有意识地模仿引进的结果(76.9%)或者高薪引进外部人才独立编制的(74.1%),甚至可能是聘请专业公司或院校来整理(36.6%)。

(2) 中基层员工并没有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自上而下”的传统知识管理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如绩效测评系统几乎完全没有与个人的知识创新和应用效果挂钩(3.8%),只有很少数企业真正允许甚至鼓励员工越级或跨部门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6.2%),而事实上标准化管理模式下企业更热衷于通过正式会议(87.6%)以及专职部门的监督(72.8%)来确保新知识“自上而下”的灌输和应用。

(3) 隐性知识即员工自发的经验、直觉等除了最原始的师徒传授方式(94.8%)外,很少有组织干预条件下的团队共享和显性化技术手段。例如员工很少被要求动笔总结个人的工作经验或心得体会(9.5%),借助内部局域网展开交流这一高新技术企业最常用的知识共享手段在旅游企业的应用率也很低(5.2%)。

(4) 正式化的知识管理机制包括对知识的搜索、激励和评价体系等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零星的知识创新活动仅仅只是被当作对传统管理模式的适当补充。只有不到2.3%的企业有规定编制详细系统的知识创新年鉴,能调拨专门经费和人力进行有计划技术攻关的企业仅占1/3左右,而相比之下文件制度汇编(88.6%)、业务例会(42.4%)以及系统培训(79.5%)等传统管理手段仍然是主流的知识管理路径。

五、结论

从本文所做的旅游企业知识结构特征及相应的知识创新管理技术路径分析来看,实践界无论是在认知判断还是实践操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而对知识结构核心特征认知的偏差以及管理路径选择的不当,也势必会造成Ritchie(2005)所提出 “知识低转化率困境”,克服应对这一困境的有效解决方法就是立足于旅游企业隐性知识比重大等关键特征,建立起正式化的“自下而上”的知识创新管理体系,并将之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于旅游企业知识特征的知识管理道路来。

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只是揭开了旅游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管理变革压力的“冰山一角”,但也反映了旅游业众多管理困境的根源所在。在产业竞争焦点已经由传统的资本数量、客户关系资源和地缘优势转向以知识为核心的战略管理能力的今天,广大旅游企业必须

更积极更系统地投入到知识创新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 Ahmed P.Learning Through Knowledge Management[M].Oxford: utterworth Heinemann,2002 .

[2] Cooper C.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3(1):47-64.

[3] Grant R M.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competitive environments: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 [J].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4):375-387.

[4] Heisig P,et al.Business Process Oriented Knowledge Management,Best Practices in Europe [M] .Springer Press,Berlin,2003.

[5] Jen-Te Yang,Chin-Sheng Wan.Advanc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593-601.

[6] Nonaka 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69(6):96-104.

[7] Nonaka I.The knowledge-based organiz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41(1):59-73.

[8] Prahalad C 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1.

[9] Ritchie J.Research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building bridges of understanding and insight[J].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000,25(1):1-8.

[10] Sveiby K.Managing Know How[M].Bloomsbury Press,London,1987.

[11] Xiao H,Smith S.The maturation of tourism research:evidence from a content analysis [J].Tourism Analysis,2006,10:335-348.

[12]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Awareness and Practice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Tourism Enterprises: a Case Study of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RAO Yong

(School of Tourism,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 旅游专业 教学现状

人们物质与精神消费水平的提高,使旅游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与动力。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呈现蒸蒸日上的新形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业需要一些高素质、具备现念和先进技术的创新型旅游专业人才尽快在这一产业中施展才能,引领和促进这一产业走向更大的发展领域和发展平台。中等职业学校的旅游专业教学改革,一方面适应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培养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深化素质教育,带动教育改革的整体进程。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专业培养的大批人才与行业需要出现脱节的问题,挽救了旅游教育人才的流失和资源浪费的颓势。

一、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较为缺乏

旅游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旅游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实践技能真正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活学活用,在现实的情境中游刃有余,自如发挥。而调查结果表明,很多中职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是较弱的,并没有采用真正的实践教学与生活教学模式。这样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透彻,甚至难以理解。部分学校由于资金、设施、实验基地的短缺,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开展。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仅局限于学生临毕业时的工作实习,而没有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导致两者的严重脱节。

2.教学方式不够科学

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和教师的循循善诱,悉心教导。但由于师资素质的落后及师资缺乏等原因,部分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保守陈旧。由于学生是从初中过渡到了中职的大门,对包括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法规、旅游心理学、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文化、现代饭店管理等众多专业性极强,知识面极广的课程难以接受,甚至极易产生排斥心理。而教师的满堂罐式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动与自主性,显然难以调动学生兴趣。

3.考试评价体系固化

旅游专业是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体系。其考评方式必须体现专业特色,与知识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据调查显示,一部分学生对本学校的测评方式不太满意,一部分学生对考评结果表示不在乎。据部分学生反映,中等职业学校对旅游专业的考评仍与普通中等学校的考评方式相同。以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结合的笔试考卷仍是主要考评方式。有些学校为了提高考试的通过率,尽可能照顾基础差的学生,造成了考评的简单化。这样的考评方式虽然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但与学生的实际能力并不相符,也缺乏实践特色和专业特色。最终导致学生对考评的失望和不重视,也加剧了高分低能趋势的出现。

二、对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注重学科教学的专业性与实践性

中职旅游专业是强调实践性与专业性的课程。在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中大胆突破,寻求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旅游教学中,学者与教师普遍提倡双元制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加强配合,分工协作。实践与理论也能得到较好统一。旅游专业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实战性极强,旅游实习是旅游专业教学活动的延续和有效补充。中职学校可以在学校内进行模拟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有目的的实习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到自己心中。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到指定的旅游企业进行具体的业务操作实习,按计划分组、分部门,轮流换岗。全程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还要同旅游企业领导对此次实习做出全面的总结,对每一位实习学生做一个客观的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2.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方式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生理论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自主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才是鼓励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在具体的测评环节,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测评方式,不以考试成绩定能力,可通过加入情境模拟,实践工作表现等评分,与考试成绩结合,确定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扬长处,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以成绩好坏、班级表现而区别对待学生。

3.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安排课程

学校领导要加大力度做好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包括以下三种途径:充分利用近年上级部门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开展的国培与省培计划,培养专业领军人物;学校派教师到相应的岗位去实习,提升技能;邀请专家能手到校开展讲座指导教师,同时在校内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展技能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来促进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的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经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系统学习,但如果在旅游讲解中知识面不够广,就会影响旅游讲解的效果。所以学校可以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同时将中国历史、地理和世界历史、地理等课程作为选修课,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增强实践课的开设力度,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从业人员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专业教育的发展,因而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应定位于市场的需求,以此来进行改革与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市场需求与学生实际,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出能够胜任旅游领域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推动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新形势下,促进其教学改革,才能不断发挥其专业优势,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建平.浅谈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学[J].职业.2013;(23).

[2]刘佳.浅谈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学改革[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5).

篇9

【关键词】健康教育;护理指导;心血管介入;依从性

心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治疗方法,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1]。而焦虑抑郁等情绪又会反射性的引起生理上的改变,中度以上的焦虑会使交感神经兴奋,使得心率加快,由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使得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2],可见这种情绪对于疾病的好转和恢复造成不利影响。本文探讨了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运用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进行干预,是否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的影响,提高患者诊治的依从性。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来我科就诊进行心血管介入性检查的患者共90例,经临床检查全部病例均有进行介入性检查的适应症,无严重禁忌症。90例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21~68岁,平均49岁。将90例患者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和干预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上均衡可比。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内科对症支持治疗,要求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即填写Hamiton焦虑量表和我科自制问卷,以了解患者的焦虑情况和其对于接受治疗和介入性检查的依从性,和不愿接受治疗的主客观原因。然后针对收集得到资料为患者建立相应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计划,并应用于干预组患者的治疗,对照组只行常规内科治疗。具体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计划包括:(1)举办心血管健康知识讲座,并介绍介入性诊治的方法和优缺点和风险,每周1-2次,每次1个小时;(2)在病房和科室内外设立宣传橱窗,对心血管介入治疗进行介绍,组织患者及家属共同观看科普教学录像,增加知晓率,减少焦虑情绪;(3)由主治医师、外科手术医生和主管护士组成护理指导小组,定期对患者进行访视,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惑,观察分析患者的思维和情绪变化,及时疏导、安慰、教育、鼓励患者,承认并愿意接受疾病事实和采取介入性治疗的必要性。又主管护士定期为他们讲解术前和术后护理的方法。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 < 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焦虑量表测试结果的比较干预组通过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焦虑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1 焦虑量表测试结果比较

注:* P

2.2 两组对介入性诊治接受程度的比较 经过相应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后,干预组对于心血管介入性治疗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依从性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表2 两组对介入性诊治接受程度比较(例,%)

注:χ2=42.78,P < 0.01.

3讨论

在对本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时,笔者发现,患者对于心血管介入诊治的依从性低,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讲,通常是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严重程度表示过分忧虑和担心,过高地估计了疾病的危险性,绝大多数人对于介入性治疗比较陌生,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因此会产生莫名的恐惧和担忧。客观方面则主要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而选择不接受介入治疗。本次结果显示,通过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可以明显改善心血管介入诊治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效缓解其焦虑、抑郁的心情,从而提高他们接受介入性治疗的依从性。这与文献报道结果相同[3-4]。说明恰当的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有充分的了解,对于疾病风险和并发症有客观科学的认识,减少无端的恐惧心理。而医生护士的有效护理指导,又能够让患者产生被尊重、被关心的认同感,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建立应对疾病的积极的心态。这项举措大大展现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顺娣, 仲玉琴, 陈静.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5, 9( 2) : 11-3.

[2]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2版.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2( 增订版): 235-38.

[3] 吴立新. 健康教育及护理指导对心血管介入诊疗依从性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 2007, 14(10): 1743.

篇10

关键词: 高职 艺术类 分层教学 文化修养课

高职艺术类专业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例,艺术设计系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实践性课程占了很大比例。这一方面是艺术类教学特色,另一方面也是高职教育的定位决定的。但从现实来说,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在行业发展中谋求发展,除比拼技能外,需要具备足够的文化修养和研究能力。如何在实践教学的框架下,尽可能的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以满足学生不断提升的需求,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分析

分层教学有两面性,就目前而言还处在不成熟阶段,不宜于全面推广,应当试点展开。

在近期的高职课程改革文件中,分层教学和小班化教学两个概念被不断的提及。所谓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其本质是基于班级授课制形式下,基于学生客观存在基础差异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分层教学必然存在要从学习目标、评价标准、教学内容上针对学生进行甄筛。这需要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大量的知识储备。但鉴于学生个体案例呈现出的复杂性、动态性变化,分层教学模式的开展本身对教师因时、因地、因人开展分层教学的要求很高,所以事实上分层教学很容易演变成一种简单的模式--"促优、补差"模式。也很可能演化成一种学生分级模式,使学生变成优更优、劣更劣的两极分化。这很显然不利于教学。笔者认为对分层教学模式,在看到其因材施教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之前,更应该先深刻认识到其可能产生的"阶级"分化。此外,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也不能排除学生的惰性--有些学生会选择最低标准完成课程。

笔者认为分层教学模式在中国发展虽已有数十年,但更多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中运用,将其拓展到高职教育中,仍需谨慎探讨。但分层教学的思维模式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二、高职艺术类专业文化修养课程的困境与分层教学思维的切入

高职艺术类专业文化修养课程因其特性,是进行分层教学尝试的最佳切入点。

如前文所述,在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定位背景下,如何开展文化修养类课程教学一直是一个悖论,这个悖论在艺术类专业上更为凸显。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为例:

在采用"2+1"培养模式下(两年在校学习一年离校实习),两年的在校时间要完成所有绘画基础课程、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及国家规定的如政治、英语等课程的学习,在如此紧凑的课程安排下,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也已经采用"项目驱动,在做中学"的思路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文化修养类课程更是压缩到仅有一次公选课2个学分。也即是说,目前学生文化修养教育集中在了授课教师课堂所被动展示的自身修养,并无系统性、针对性的引导。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工作中,虽然可以娴熟的运用各种专业技能,但却缺乏创意和思维能力。由此,笔者不得不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当学生走进社会开始从事设计类工作,在当今设计类岗位工作时间紧、强度大的客观现实下,学生如何保持创意灵感不会枯竭?如何学会在没有灵感的情况下寻找设计思路,完成工作安排?笔者认为加强学生文化修养,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

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应该采用怎样的课程形式来加强学生文化修养和自我学习能力?这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其一,从教学的层面分析,前文所述的高职艺术类教学悖论有待解决。一方面实践教学体系和艺术类专业特性导致,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论课程和文化修养课程必须让步于实践课程;另一方面学生需要足够的文化修养与自我学习能力以应对岗位工作和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

其二,从学生的层面分析,高职生源具有复杂性。相较于本科院校生源的地域性差异,高职有三年制、3+2制、五年一贯制等生源,学生的基础差异更大。

这两点给分层教学的尝试提供了很好的空间。

如前文所述,文化修养课程目前课程比例低,以教师的"身教"为主,对学生文化修养的培养融合在教师的日常教学的言行举止之中。教师在思想上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文化修养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引导,是最便于开展因材施教的一种方式。这恰恰符合分层教学最基本的理念。

生源的差异给分层教学的实施的必要性提供了依据。高职学生的生源差异非常明显,三年制、3+2制、五年一贯制等生源的学养几乎有质的区别,这在客观上给分层教学模式开展的空间。

综上所述,采用分层教学的思维将之运用到高职艺术类文化修养课程教学中,可以规避上文所述分层教学的弊端,凸显其优势。可以说高职艺术类专业文化修养课程是进行分层教学尝试的最佳切入点。

三、分层教学在高职艺术类文化修养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如何在高职艺术类文化修养课程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应该采用怎样的形式开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其一,课题体系层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一定文化修养课程,并在这部分课程中引入分层教学概念。

具体举措为,设置一系列符合专业需求的、不分级的、分科选修的、分层的文化修养课程。这些课程应当具备如下特质:

1、实用性,符合艺术设计类专业所需求,可以补足学生足够的知识量,但又不至于过于深涩,是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补充;

2、成体系,可以贯穿两学年,可以和实践课程相结合,或者利用实践课程同步开展;

3、模块化,可以供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自由听取;

4、不分级,没有或者需要较少的前置课程学习;

5、灵活性,应该是传统授课模式之外的课程,采用多种授课模式,如微课、网课等。

其二,课堂讲授层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分层教学的思维,主动的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具体举措为,在实践性教学为主导的便利条件下,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翻转教学尝试。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占绝对比例的前提下,分小组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成为授课的常规模式,此二者加上在学生具备一定基础后进行适度的翻转课堂教学为分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在对学生特点了解的基础上,以分层教学的理念将学生分组(这种分组不应当是优劣分组,而应该是互补分组)能更好的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完成个人学养的提高。

其三,要开展分层教学,不应忽略"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的"研",不应该仅指教师的研究力,更应该强调学生的研究力。研究力产生的根本在于学生在技能学习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理论的升华,然后使自己归纳的理论反作用于实践。高职院校不应忽略学生的研究力,对于部分优秀学生更应该注重其科研能力的培养。

具体举措为以第二课堂、学生专业协会为依托,给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同时树立标杆,强化榜样作用,以优秀带动一般,以个别带动整体,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结论

分层教学,不应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改革,更深层面上应该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在实践教学体系下,分层教学思维更便于在艺术类专业文化修养课程教学中首先尝试,我们可以预见分层教学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沈燕 艺术设计理论课教学探讨 [J]赤峰学院学报 2011年1月24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