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病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慢性病制度

篇1

关键词:医疗保险制度;慢性病健康管理;研究

Abstract:With the improving of the level of medical treatment,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cute disease work has made great progress,but i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there is still no effective treatment,only to continue treatment.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ideas,heavy light therapy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odern consciousness is still difficult to eradicate.Therefore,this article start from the modern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discusses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chronic disease health management.

Key words:Medical insurance system;Chronic disease health management;Research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与之相适应的是饮食条件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上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慢性病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阻碍,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生活及身体健康[1~4]。因此,有必要结合现代医疗保险制度来提高慢性病健康管理,为基本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奠定基础。

1 我国慢性病医疗存在的问题

1.1主要参照住院费用支付方式,忽略慢性病特殊性。虽然当前我国很多地区都提出了慢性病医疗补助政策,但是在具体费用制度上仍然采用常规的支付方式,大部分地区在对慢性病的收费上,先由个人支付,超过限额后再由统筹基金支付,也有的直接按照不同比例由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分担治疗费用,这使得如果门诊次数较多,造成各项缴费手续复杂,影响了患者的及时治疗。

1.2慢性病重地区区别种类大,对公平性构成威胁。慢性病的治疗可能持续患者终身,患者家属需要承担巨大的经济负担,并且由于各地区慢性病的种类不同,使得基金费用难以准确评估具体数量,各地区慢性病种覆盖差异,降低了地区公允性,并且如果某一地区病种覆盖面广,这会加重基金负担,使少数人不能享受基金服务。

1.3管理体质不明确,使得医疗风险加大。随着慢性病患病率的提升,加大了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而由于各地慢性病保障机制的不明确,使得管理中缺乏具体的参考标准,并且很多地方对慢性病用药审核的缺失,也使得医疗中用药安全隐患加大。另外,慢性病管理监督的不完善,可能造成参保人过度使用一流服务或者医疗卫生单位提供过量的服务,加重患者负担。

2 医疗保险下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2.1建立慢性病门诊通常政策,引导慢性病人入驻社区。在慢性病的治疗中,可以考虑将患者个人账户中的资金筹集起来用于慢性病人的门诊服务,并且,可以联系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扩大慢性病的医疗服务范围,制定费用分担制度,合理控制慢性病门诊,统筹费用支出,使慢性病人入驻社区。个人账户与社区服务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个人账户资金的利用率,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也能够确保慢性患者长期接受稳定的医疗服务,维持患者与医务人员良好的关系。

2.2制定合理的病种支付范围,优化结算方式。考虑到慢性病病种的多样性,在实际治疗支付上应不断扩大病种支付范围,制定的支付标准也要着眼于百姓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控制在百姓承受范围内,确保慢性治疗的正常进行,慢性病支付方式立足与保障服务,从低水平起步,逐步适应现有的居民结构。为了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要做好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加强宣传与慢性病的普查,考虑到目前大多数人对慢性病的认识上依旧保持传统的观念,因此相关卫生单位要加大慢性病宣传力度,提升民众对慢性病的认识,并积极参与慢性病预防检测中,在检测费用方面,贯彻医疗保险的理念,尽可能降低慢性病检测费用。通过对各级医院制度高低不同的分析制定不同的支付比例与起付标准,引导慢性病患者逐渐由大型综合医院向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靠拢,实现患者分流,缓解医院压力,并且降低治疗费用,在门诊统筹结算方式上,逐渐探索更合理、更利于患者的结算方式,形成就医、支付、结算一体化,确保医疗服务的正常进行与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

2.3总量控制,医保包干,做好基金风险防控工作。为了更好的控制医疗费用以及医疗基金风险,可以采用总量控制、医保包干的方式。在具体实行中,医疗保险部门应与医院达成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按年度将医疗保险基金划拨到医院体系中,由医院按照具体的慢性病种以及慢性病患者人员数量将医保资金进行包干划拨。考虑到慢性病患者门诊治疗次数较多、且费用零头琐碎,如果由医保部门具体负责相关收费项目,则会使得操作复杂,资源浪费等,而采取医保包干的方式,由医院负责相关费用计算,能够对费用进行更好的控制,另外,医院直接对医保基金管理,能够节约医保部门的管理费用。为了防止医院使用医保资金的不合理现象,医保单位可以下派专人入驻治疗医院,对医保基金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提高医保基金的利用率,此外,对于医保基金的运营应聘请专人管理,做好基金风险防治工作,降低医保基金运行中的风险,保证慢性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

慢性病健康管理作为现代医疗行业重点关注的话题,在实际管理上,必须结合现代医疗保险制度,统筹资金分配,优化治疗结算方式,并引导慢性病患者逐步入驻社区医疗机构。另外,要加强慢性病的宣传与预防工作,逐渐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提升民众的健康指数。

参考文献:

[1]赖志杰.健康管理:医疗保险发展的助推器[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6.

[2]包思敏,张开金,黄新,等.我国慢性病医疗保障现状及政策比较[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05.

篇2

当前在慢性肝炎治疗上由于商业操作的干扰和学术水平的滞后,存在着不少误区。相当多的中西药或治疗方法都声称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实际上,这些见于媒体广告中的“药物”大多是保健食品,没有药审批号,不是药品。有些保肝药仅有降转氨酶作用,但并无真正的保护肝细胞的作用。有的药在细胞或动物实验中有抗病毒作用,而在临床应用这些药物,需将剂量增加数百倍,才可能达到在细胞实验中抑制病毒的有效浓度,因此,实质上无抗病毒作用。有一些人声称某种药或疗法有效,但经不起科学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这种貌似客观的论文,实际上是伪科学,最后是自欺欺人。

什么是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是指各种病因所致的持续肝脏坏死和炎症超过6个月,并伴有血清转氨酶(ALT、AST)增高。在国内以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为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但是也应注意到药物、代谢异常(如脂肪肝)、酒精中毒、自身免疫和遗传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a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血色病等)在某个阶段,也属于慢性肝炎的范畴,要做好鉴别诊断。

根据世界胃肠病学大会和国际肝病学会的建议,慢性肝炎可从病因、组织学和临床三方面进行分类和评估。慢性肝炎的药物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如抗病毒),改变病理和病理生理过程(如抗肝纤维化、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生化指标(如降低ALT,提高血浆白蛋白),调节免疫(如用激素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并发症等。同时,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也十分重要。

慢性乙肝是慢性肝炎中最常见的肝病之一,它的治疗所用时间较长、花费较高,所以在治疗方面,医生应仔细听取病人的主诉,阅读和分析各项检查结果,要做到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治疗方案的选择,包括基本策略、方法及治疗阶段;对治疗的实施进行定期监测,并作出及时和必要的修改。

临床医生对病人要具有同情心、责任心和严谨性。医生应从病人的病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工作情况和家庭综合考虑,将治疗方案和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不足之处、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经济花费等告诉病人和家属,共同商讨,最后作出双方均认可的决定。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做好病史及病程的记录,作为完善治疗方案的重要证据。

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目的是能持续抑制或中止病毒的复制、减少肝细胞的损伤,改变慢性肝炎的自然史,阻止演变为肝硬化和肝癌。目前国际上公认和正式批准的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为α-干扰素和贺普丁(拉米夫定),其他一些新药正在积极开发中。国内常用的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免疫核糖核酸、胎盘肽、胎盘转移因子、左旋咪唑、卡介苗等,中草药制剂如甘草酸、苦参素(氧化苦参碱)、苦参碱、猪苓多糖、云芝多糖等,均未能证明确实有抗乙肝病毒的效果,需作进一步严格的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应用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考核。

抗乙肝病毒药的现况

理想的抗乙肝病毒药,至少应具有下列特点:①具有很强抑制复制的效力。一般来说,服药后病人血清内病毒载量至少下降2~3个对数单位(log)以上。②安全性好,长期服用毒性低,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无致癌或致畸作用。③作用持久,停药后发生反跳少。④耐药性低,乙型肝炎病毒(HBV)发生耐药性变异株的概率低。⑤同时具有激活宿主抗病毒的免疫应答。⑥最终清除体内病毒,特别是清除肝细胞和单个核细胞内的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脱氧核糖核酸(HBV cccDNA)。

目前开发的几种核苷类新药与理想的药物尚有相当差距,但如能合理联合应用,包括与其他免疫调节剂的配合,仍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目前在我国,进入临床试验的核苷类药物有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其中阿德福韦2002年9月已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在国内已完成Ⅱ~Ⅲ期临床试验,预计于2005年上市。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也有希望在1~2年内被批准用于临床。

篇3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药;进展

【中图分类号】R5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106-01

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半年以上引起的肝慢性炎症坏死性疾病即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对于CHB的治疗,西医以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和降酶为主,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HBV复制指标转阴率不理想,易反弹,病毒易变异;而采用中医药对CHB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且毒副作用小,已成为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1病因病机

中医无病毒性肝炎之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认为本病属“胁痛”、“黄疸”、“肝瘟”等疾病范畴,多与感受“湿邪”、“湿热”、或“疫毒”密切相关。湿热蕴结、脾气虚弱、瘀血内停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改变。

2辨证施治

由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不同,病情缠绵不愈,故根据其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将其归纳为不同的证型。目前常见证型有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内结、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治法多以益气解毒、滋肝补肾、清热祛湿活血、健脾柔肝法为主。

2.1益气解毒法张朝曦等[1]认为气虚毒蕴是乙肝发病的机理,疫毒湿热痕郁、肝脾肾失养是其主要病理环节,而其中又以脾气虚最为明显。因此,采用益气解毒法治疗,起到抗病毒作用的同时,还能促进人体免疫调节功能。方中白花蛇舌草、板蓝根等具有抑制病毒复制、消炎和恢复肝功能的作用,赤芍等具有抗肝纤维化、改善肝脏血液供应、降浊退黄等作用,补益肝脾肾药,如茯苓、白术、甘草有调节免疫机制的作用,而白花蛇舌草、茵陈、大黄等尚有抗肿瘤,抑制癌前病变的特性。本方经临床证实,疗效确切,尤其对HBV一DNA的复制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陈利平[2]认为湿热疫毒之邪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外因,正气不足是内因。因此,治以扶正解毒为主,配合疏肝运脾、活血通络以标本兼治。采用利胆汤中柴胡、郁金疏肝解郁,配白芍药养血柔肝;芦荟、虎杖、垂盆草、板蓝根清热利湿解毒以祛邪;丹参、赤芍药活血祛瘀,疏通经络;女贞子滋补肝肾;陈皮配麦芽、白芍药健脾行气。诸药配伍,共奏疏肝解郁、健脾行气、活血解毒之功效。由此可见,利胆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确切,不但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恢复肝功能,而且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且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

2.2滋肝补肾法何中平等[3]认为长期使用祛邪的治疗方法有伤阴之弊,导致或加重肝肾阴虚。因此,采用滋肝补肾之法治疗肝肾阴虚型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达到92.65%。采用由五味子、制首乌、葛根、丹参、生山楂、垂盆草、鸡骨草等组成的舒肝降酶颗粒,方中重用五味子,酸甘化阴、补益肝肾;制首乌、葛根,养肝益阴生津,补肝肾;丹参、生山楂、垂盆草、鸡骨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其中丹参、垂盆草、鸡骨草性虽苦寒,但与大量酸甘药物配伍则无伤阴之弊。诸药合用,共奏滋肝补肾,化瘀解毒之效。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肾阴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的肝功能。

2.3清热祛湿活血法龙欢[4]采用清热祛湿活血方治疗湿热瘀阻型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确切,能明显降低转氨酶水平,改善肝功能。以茵陈清热利湿、栀子泻火解毒,黄连、连翘清热解毒,丹参、桃仁活血祛瘀,黄芪、茯苓、白术健脾化湿,延胡索疏肝行气,玄参凉血解毒。全方重在祛邪,兼以扶正,共奏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茵陈可保护肝细胞膜、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及改善肝脏微循环,且在增加胆汁分泌同时,也增加胆中固体物胆酸、胆红素的排泄量。栀子能抑制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及肝脏丙二醛含量的升高。

2.4健脾柔肝法马元元[5]认为肝脾不调证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疫毒日久,病情迁延不愈,导致肝失条达,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临床上以肝病及脾者居多。因此,采用张赤志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方,即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满意。方中法半夏散结除痞,降逆止呕;干姜温中散寒;黄连泄热开痞;炒枳实行气消痞;炒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五灵脂、香附活血祛瘀;赤、白芍凉血活血、养血柔肝;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祛邪;炒二芽健脾消食化积;生甘草清热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养血柔肝、行气散结、解毒祛邪之功,从而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3展望

中医药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过程中,具有其特色和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没有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缺乏从分子水平探讨其作用机制,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也成为了一个挑战。因此,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强多种疗法的综合应用,发挥中医药在调整免疫抗病毒方面的优势,才能取得更加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朝曦,刘平华.益气解毒法为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气虚毒蕴证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9.41(3):26-27.

[2]陈利平.保肝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00例[J].河北中医,2005,27(11):812-813.

[3]何中平,廖志雄,张磊.舒肝降酶颗粒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肾阴虚证)•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10):33-34.

[4]龙欢.清热祛湿活血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3):32-33.

篇4

充分沟通,抓住治疗时机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动态过程,其自然史可概括分为4个阶段,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复制期、再活动期(HBeAg阴性的CHB)。其中免疫耐受期的特征是HBeAg阳性、HBV高水平复制(以血清HBV-DNA为主)、转氨酶正常或低水平、病理检查多无肝脏炎症及坏死。这类患者肝脏状况比较稳定,肝纤维化进展缓慢;一般不需要任何治疗,定期监测即可。一旦进入免疫清除期,就需要开始抗病毒治疗了。虽然各国指南和专家共识对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具体规定有所差异,但其核心观点基本一致,即患者存在肝炎活动和HBV复制。目前已广为接受的适应证表述为:HBV-DNA水平>104 copies/ml且血清ALT水平>2倍正常上限,或肝脏病理检查显示中、重度炎症坏死活动和(或)肝纤维化。因此,只有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并进行肝功能、HBV-DNA、乙肝抗原-抗体标志物以及肝脏病理检查,才能明确患者所处的自然史分期,进而确定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药物的选择

目前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有两类6种,即:α干扰素,包括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短效干扰素、长效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面对众多的药物,医生应在详细了解患者情况的基础上,经过医患双方的充分沟通,方能选择恰当的初始治疗方案。

首先,应当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药物禁忌证或易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干扰素的绝对禁忌证包括妊娠、精神病史、未控制的癫痫、酗酒或吸毒,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

其次,患者的年龄、生育情况也是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对于有生育要求的青年人群,如果其他情况允许,应首先选择干扰素治疗。因为这类药物有固定疗程(一般1~1.5年),而核苷(酸)类似物需长期应用且停药指征尚不明确,选择干扰素治疗可避免妊娠前或妊娠期用药所带来的致畸风险。而对于难以除外肝硬化的中老年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是比较稳妥的选择。

再者,患者的经济状况和治疗花费也是医患沟通时不容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选择符合患者经济负担能力的药物是长期治疗得以持续的前提。

长期治疗,切忌随意停药或换药

干扰素治疗的疗程是有限的,一般为1~1.5年,停药后的持久应答率为20%~40%。而核苷(酸)类似物的疗程目前尚难确定,对于治疗前HBeAg阳性患者,其治疗终点可暂定为发生HBeAg血清转换后48周(1年);对于HBeAg阴性患者,有些指南认为,当间隔6个月检测3次结果均显示HBV-DNA检测不到时可停药。可见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治疗方案一旦确定且早期应答令人满意时,应鼓励患者长期治疗,切忌在尚未达到治疗终点时随意停用或换用药物。无论应用干扰素还是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不规范地停药或换药都会影响疗效,甚至出现肝炎急性加重,以致肝衰竭。此外,对于核苷(酸)类似物而言,不规范地频繁换药可能会导致耐药变异的过早出现;加之不同核苷(酸)类似物之间存在交叉耐药问题,如调整治疗时未进行耐药变异检测,可能会影响后续药物的疗效。

按时复查,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

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进行定期监测是评价疗效、调整治疗方案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尽早发现不良反应、做到安全用药的保证。

干扰素治疗中的监测和方案调整接受α干扰素治疗的患者,应每月监测全血细胞计数和血清ALT水平。12周和24周时评估血清HBV-DNA水平,以明确是否获得初始应答。

对于HBeAg阳性患者,还需监测治疗24周、48周和治疗后24周时HBeAg和抗HBe抗体;HBeAg血清转换合并血清ALT正常和血清HBV-DNA

对于HBeAg阴性患者,在48周治疗期间同样需要监测药物疗效,但与HBeAg阳性患者相比,反应疗效的指标仅有HBV-DNA和肝功能。实时PCR法检测不到HBV-DNA是最理想的病毒学应答,如果在治疗结束时HBV-DNA仍检测不到,停药6个月后应检测HBsAg。

为早期发现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应每3 个月检测1 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如治疗前就已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最好先用药物控制甲状腺功能异常,然后再开始干扰素治疗,同时应每月检查甲状腺功能;治疗前已患糖尿病者,也应先用药物控制糖尿病,然后再开始干扰素治疗;此外还应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尤其是对出现明显抑郁症和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密切监护。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中的监测和方案调整 为评价核苷(酸)类似物的疗效,应每12周检测1次HBV-DNA,实时PCR检测不到HBV-DNA以及随后发生的HBeAg血清转换提示治疗有效。发生HBeAg血清转换后6个月应检测HBsAg,但核苷类似物治疗后很少发生HBsAg消失。

HBV-DNA检测对于发现治疗失败至关重要,依从性好的患者发生病毒学突破与病毒耐药相关,一旦耐药,应启动合适的挽救疗法,目前认为,同更换治疗药物相比,加用无交叉耐药的第2种药物是更为有效的策略。对于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恩替卡韦耐药患者,应加用阿德福韦酯。对于阿德福韦酯耐药患者,应根据耐药变异位点选用不同的挽救治疗药物,如果存在rtN236T变异,可加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或替比夫定;如果存在rtA181T/V变异,则仅能加用恩替卡韦,因为该变异株对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

篇5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血脂水平;抗病毒;疗效

【中图分类号】R512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56-01

慢性肝病的致病因子即丙型肝炎病毒,其与肝癌、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相关调查显示,急性丙肝患者中约75%都会转变为慢性感染,其中20%的患者在十年后会发展成为肝硬化,且每年约有2.8%的肝硬化患者转变为肝癌,因此早期对肝炎进行干预治疗极为重要[1-2]。笔者为此阅读大量文献并通过一系列研究,现综述总结如下。

1流行病学分析慢性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经血液传播,是一种对肝脏有较大影响的传播性传染病。慢性丙型病毒的感染会导致肝癌及严重、致命性的肝病,若未及时诊断及治疗,将会对患者的生命产生重大影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又因其由血液进行传播,所以多数传播与被病毒污染的血液、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密切相关,其主要危害因素包括血液透析,输血,未严格消毒的检查器械及侵袭性操作等[3]。

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症状较轻微,常表现为腹胀、食欲欠佳、容易疲劳等,有时也无任何自觉症状。化验显示肝功能相应指标呈现反复波动,且HCV的RNA病毒呈持续阳性[4]。

2慢性肝炎病毒与血脂水平相关性

2.1慢性丙型肝炎与TG 丙肝内核心蛋白对甘油三酯的转移蛋白(MTP)有较强的抑制作用,MTP作为限速酶的一种,对低密度脂蛋白的分泌、组装过程有重要影响,其失活后会引起甘油三酯(TG)沉积,导致脂肪化的发生,影响患者血脂水平[5-6]。童光东等学者经研究发现[7],HCV核心蛋白表达后会降低MTP活性,但不会影响MTP的积累,可抑制MTP介导作用的TG经由供体转运到受体囊泡内,导致大量TG堆积发生脂肪化,从而影响患者血脂水平。

2.2慢性丙型肝炎与HDL-C 秦红波,张海阳等学者研究发现[8-9],HCV的核心蛋白可抑制MTP活性,而MTP可转运TG进入新的代谢活动。因此,在MTP活性被抑制后,外源性TG转运显著减少,且会减弱肝脏内高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及代谢,导致血清高密度蛋白水平显著降低。

2.3慢性丙型肝炎与其它脂质代谢调节物质 相关文献报道[10-12],HCV基因3型核心蛋白多态性致使细胞内部脂质水平显著升高,引起脂质转运及代谢障碍,致脂肪化而影响血脂水平。孙丽杰等学者经研究报道[13],HCV非结构蛋白NS4B可增强脂肪酸合酶蛋白的表达水平,且能增强其相关介导物质的转录活性。这些结果显示非结构蛋白对元件结合蛋白信号通路的调节在HCV脂肪化及血清中的血脂水平有重要影响。

3慢性丙型肝炎与TC、TG代谢的相关性

Dong Hyun Sinn等学者研究发现[14],大量HCV病毒于肝脏细胞中进行复制,产生的结构蛋白引起载体蛋白(apolipoprotein,apo)B的合成率、低密度脂蛋白的组装能力降低,最终致使TG的分泌减少,沉积在肝细胞中致脂肪化,从而影响感染者血脂水平。另一些研究则认为[15-16],HCV核心蛋白通过影响脂类基因蛋白的表达及转录,干扰TG、TC代谢,引发脂肪化而影响了患者血脂水平。最新研究发现,传染性相对较低的颗粒能从最初感染的干细胞中恢复传染性,但其机理还待进一步研究。

4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会引起机体脂代谢紊乱,相关基础研究已证明肝细胞感染HCV的进入、复制、分泌等过程,其扰乱机体脂代谢从而引起肝细胞脂肪化、胰岛素抵抗及低脂血症等。抗病毒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低血脂症状。丙肝相比乙肝病毒对人体的危害更大,目前并没有一种疫苗能有效预防。感染丙肝病毒后,其会持续损伤肝脏功能。目前,主要是对其进行抗病毒治疗。

利巴韦林对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通过对不同磷酸化形式的介导,来改变抗炎症及前炎症细胞因子的平衡[17]。干扰素对病毒的抵抗作用并不依赖其本身,而取决于其诱导的干扰素受体、蛋白质等的结合情况,及其在细胞中的信息转换。干扰素可抑制感染病毒的细胞进行病毒复制,而对未感染病毒的细胞则无影响[18]。但因HCV的影响因素为丙型肝炎病毒水平/变异、干扰素抗体、感病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等,因此干扰素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并不十分显著。

David R Booth等经研究发现[19],治疗中干扰素的使用会引起患者体内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升高。笔者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前的TG水平1.0mmol/L,治疗后为1.4mmol/L,有明显升高,与其报道结果一致。综合分析可能有两方面因素:(1)肝实质损伤,目前研究中主要关注于感染病毒后对机体免疫系统内激活的炎症因子引起的肝损伤,降低了TG氧化分解,致使血清TG水平增高;(2)因嗜肝病毒整合后转移到干细胞中,扰乱了肝细胞内的脂代谢功能,而此方面研究的重点还是在感染HCV病毒后甘油三酯转移蛋白、胆固醇-卵磷脂酰基转移酶活性的降低,或通过调节基因影响脂类蛋白基因的表达、转录,干扰TG代谢,最终引起TG水平的提升。董明国等学者经临床研究后报道[20],HCV病毒的复制会引起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笔者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的TC水平4.3mmol/L,治疗后为3.8mmol/L;治疗前LDL-C水平1.1mmol/L,治疗后0.9mmol/L,两指标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与其研究结果一致。载脂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其作为脂蛋白中蛋白成分,是正常脂蛋白颗粒在分泌及装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结构蛋白是apo A相关资料表示肝细胞中的部分促炎症因子能抑制apo A的基因表达,且HCV会与之结合后干扰肝细胞的脂代谢,致使其表达水平降低。

5慢性丙型肝炎行抗病毒治疗的展望

相关学者经研究发现BILN2061型药物对丙肝病毒复制过程中的一种必须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在数名丙肝患者服用两天后,患者体内病毒水平相比服药前降低了约5%[21]。因此,相关研究者研制了一种有效抑制核苷酸聚合酶的药剂,其在前期治疗中获得了较显著的成效[22]。

综上所述,HCV感染与脂质代谢有密切且复杂的关系,两者互相影响,清楚了解HCV感染与脂代谢间的关系,对探明HCV病毒感染过程、提高临床抗病毒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杜以真,张纵,徐皖苏等.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的关系[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1,29(3):158-163

[2]Shoukat Ali Arain,Qamar Jamal,Amir Omair. “Liverscore”is predictive of both liver fi brosis and activity in chronic hepatitis C[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1,41:4607-4613.

[3]李媛,王久君,刘倩等.老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2013,8(7):944-946.

[4]Mark W Douglas,Jacob Georg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 chronic hepatitis C[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9,35:4356-4364.

[5]任玉莲,李明慧,刘顺爱等.HBV B/C混合基因型对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α抗病毒疗效的影响[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3,27(6):443-445.

[6]Katalin Jármay,Gizella Karácsony,András Nagy,Zsuzsa Schaff. Changes in lipid metabolism in chronic hepatitis C[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5,41:6422-6428.

[7]陈英杰,李慧贞,童光东等.补肾清透方对e-抗原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抗病毒疗效[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7):283-288.

[8].秦红波,贾卫东,张玲等.慢性丙型肝炎发生肝脂肪变与脂联素的关系[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8):758-759,762.

[9]张海阳,罗运权,唐勋等.6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硬化患者脾切除后的抗病毒疗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2):932-933.

[10]潘闻,鲍旭丽,王金环等.氟伐他汀对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8):8206-8208.

[11]Mustafa Mubin,Hussain Sofia,Qureshi Saleem等.Study of the effect of antiviral therapy on homocysteinemia in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ed patients[J].BMC Gastroenterology,2013,12(1).

[12]李雁,刘正稳,韩群英等.载脂蛋白B基因多态性及血脂水平与慢性丙型肝炎的相关性[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23):2736-2741.

[13]于建武,孙丽杰,康鹏等.二甲双胍对胰岛素抵抗的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30(4):215-220.

[14]Dong Hyun Sinn,Geum-Youn Gwak,Jae-uk Shin,Moon Seok Choi,Joon Hyeok Lee,Kwang Cheol Koh,Seung Woon Paik,Byung Chul Yoo. Disease progression in chronic hepatitis C patients with normal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levels[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3,14:2256-2261.

[15]刘雪梅,段忠辉,王克菲等.老年丙型肝炎患者60例抗病毒疗效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06(10):2648-2651.

[16]Yongjung Park,Jun Yong Park,Kwang-Hyub Han,Hyon-Suk Kim. Serum cytokine levels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receiving peginterferon alpha-2a therapy[J].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2012,05:499-506.

[17]Tarek E Korah,Sawsan El-Sayed,Maathir K ElShafie,Ghada E Hammoda,Manal A Safan. Significance of serum leptin and adiponectin levels in Egyptia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associated hepatic steatosis and fibrosis[J].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2013,02:74-81.

[18]刘光伟,王春芳,赵文霞等.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4):197-200.

[19]Mohammed Eslam,David R Booth,Jacob George,Golo Ahlenstiel. Interaction of IFNL3 with insulin resistance,steatosis and lipid metabolism in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3,41:7055-7061.

[20]刘孙琴,董明国,门诚虹等.慢性丙型肝炎与2型糖尿病关系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1):83-84.

篇6

【摘要】:随着对慢性乙肝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抗病毒药物,尤其是口服核苷(酸)类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不少问题。如果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不进行认真的管理,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关键字】:慢性乙肝 抗病毒治疗 分析

引言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流行区,虽然我国近几年采取了大量措施来阻断HBV的感染传播,但目前又有近8%的人感染HBV。过去使用干扰素具有许多不良的反应,特别是开始注射的前几次,容易出现类流感症状,长期使用可出现白细胞减少等症状。长效干扰素治疗效果好于普通干扰素,而且不良反应也少,但是价格昂贵。

1.慢性肝炎分析

慢性肝炎在国内以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为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但是也应注意到药物、代谢异常(如脂肪肝)、酒精中毒、自身免疫和遗传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a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血色病等)在某个阶段,也属于慢性肝炎的范畴,要做好鉴别诊断。

根据世界胃肠病学大会和国际肝病学会的建议,慢性肝炎可从病因、组织学和临床三方面进行分类和评估。

慢性乙肝是慢性肝炎中最常见的肝病之一,它的治疗所用时间较长、花费较高,临床医生对病人要具有同情心、责任心和严谨性。医生应从病人的病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工作情况和家庭综合考虑,将治疗方案和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不足之处、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经济花费等告诉病人和家属,共同商讨,最后作出双方均认可的决定。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做好病史及病程的记录,作为完善治疗方案的重要证据。

2.慢性HBV感染要不要药物治疗

国内外肝病学者对慢性HBV携带者多数不主张抗病毒治疗,主张进行医学观察。对ALT

现在我们不能不重新评估我们对慢乙肝的治疗策略,应如何更好防止肝硬化并发症。目前国内外肝病学者共识:治疗慢性乙肝有效的方法是抗病毒疗法。

3.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目的是能持续抑制或中止病毒的复制、减少肝细胞的损伤,改变慢性肝炎的自然史,阻止演变为肝硬化和肝癌。目前国际上公认和正式批准的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为α-干扰素和贺普丁(拉米夫定),其他一些新药正在积极开发中。国内常用的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免疫核糖核酸、胎盘肽、胎盘转移因子、左旋咪唑、卡介苗等,中草药制剂如甘草酸、苦参素(氧化苦参碱)、苦参碱、猪苓多糖、云芝多糖等,均未能证明确实有抗乙肝病毒的效果,需作进一步严格的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应用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考核。

4.慢性乙肝治疗的现状

目前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还没有疗效确实及根治的方法,广大乙肝患者对乙肝的基本知识及其治疗现状不甚了解,而求医治病的心情非常迫切,乱投医乱服药的现象十分严重。结果还让一些江湖游医钻了空子,最终使本已倍受乙肝折磨的患者雪上加霜,花了冤枉钱,还没有治好病,甚至加重病情 。

5.联合抗病毒

由于慢性乙肝抗病毒药物的持续应答率低、部分药物耐药性的发生,使得联合治疗成为慢性乙肝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联合治疗的基础科研认为是提高持续应答和减少耐药发生率。

5.1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

医学实验和医学实践表明,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的治疗效果好于其中的任何一种;在抗病组过程中,干扰素具有直接的抗病毒作用,而与拉米夫定之间有显著的协同抗病毒治疗作用。

5.2拉米夫定联合其它核苷类似物

在对比实验中发现,用拉比夫定与泛昔洛韦联合使用治疗慢性乙肝的效果好于只用拉比夫定的治疗效果。只用拉比夫定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的16周,HBVDNA出现反弹的为40%,而采用联合治疗的患者则无一例出现反弹。

5.3拉米夫定与其他免疫调节药物联合

拉米夫定与其他免疫调节药物联合在试验中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拉米夫定与切尔的联合使用,已经在治疗中开始应用。

联合治疗已经成为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一种基本趋势,联合治疗可以协同药品的作用,提高抗病毒的效果,减少机体的耐药性。同时,联合治疗也更容易提出一个不太昂贵的治疗方法,使更多的患者可以接受。

6.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对肝病治疗实践的不断深入,许多肝病专家已经逐渐认识到:就目前的状况看,防止慢性乙肝肝硬化比较有效的办法还是进行抗病毒治疗。

参考文献

[1]汪俊韬.防治慢性乙型肝炎需加大创新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6,27:147-148.

[2]朱传琳.聚焦乙型肝炎高峰论坛的简介.传染病信息,2006,19:218-22.

篇7

【关键词】 综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正常生活。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少数感染者会逐渐产生慢性症状,更严重者会继续恶化并向前发展成为恶性肿瘤[1]。如何能够有效地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治疗一直是医院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次实验旨在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方法和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具体实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人群为医院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包括54例男性,41例女性;患者的年龄处于21.5-74.1岁不等;所有患者均依照相关诊断标准,得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确诊;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将患者的病程分为三类:①早期:患者四肢无力、有黄疸出现、血清胆红素含量超过正常水平、未见明显的腹水、肝性脑病发生;血浆凝血酶原的活动度处在31%-40%之间。②中期:患者四肢无力、出现较为明显的腹水或出血症状、血清胆红素含量远超过正常水平,血浆凝血酶原的活动度处在21%-30%之间。③晚期:有多种疾病的合并症状发生;患者多有肝性脑病或脑水肿等病症的发生,并出现严重的感染及出血症状;患者的血清胆红素含量远超过正常水平;血浆凝血酶原的活动度处在11%-20%之间[2-3]。

1.2 治疗方法 ①根据以下剂量给患者实施治疗方案:250-400mL/d的肝安、100-150mg/d的苦参碱、20-35mL/d的甘利欣、1.0-1.8mg/d的还原性谷胱甘肽经250mL的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滴注;②对于病毒滴度较高的患者,可进行1.0mg/d的恩替卡韦口服,或者可以采用8-10mg/d的阿德福韦酯口服,以作为支持治疗方案;③保证患者的正常休息,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监控、同医生保持密切的联系;④保证电解质和内环境的稳态,防止肝性脑病及其他综合病症情况的发生[4-5]。

1.3 效果评价 根据以下评价标准对治疗后疾病的恢复效果进行评价。痊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腹水消失,肝及凝血的功能恢复正常,疾病症状消失;有效:病人的以上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未完全消失;无效:病人的病情没有相对明显的好转或病情发生恶化,或死亡。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评价 9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有64例成功治愈,有19例患者明显好转,有12例因治疗无效死亡;治疗总有效率为87.4%,具体情况见表1[6]。

2.2 并发症 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因服用的药物引起的严重并发症。

3 讨 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且发病率居高不[7]。部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可以逐渐变成慢性症状患者,更严重者会继续恶化并向前发展成为恶性肿瘤。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效果相对较差,且死亡率相对较高。目前在临床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多以综合治疗为主。

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过程中,抵抗病毒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这一过程通过干扰乙型肝炎病毒的遗传物质复制,可以有效地使阳性患者血清内的ALT及AST趋向正常水平,从而减缓或有效地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向前发展[8]。

恩替卡韦即是抑制病毒进行复制的一类药物。且其副作用较小,临床使用的药量小、药效强,优于其他的抑制病毒类药物。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肝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的质量。还原型谷胱甘肽,是生物体内一种具有活性的物质,参与机体内的多项生理生化功能;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肝部功能,逐渐改善患者的各类疾病症状,减轻患者的生活负[9]。

在我国,用中草药治疗肝炎已有一段时间的历史。应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具有许多西医治疗不具备的优势。二者综合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减轻治疗的负担。复方甘草酸酐由甘草酸、甘氨酸、半胱氨酸等众多物质组成,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护肝、免疫力提升作用,其机制为:降低花生四烯酸的代谢水平,抑制磷脂酶的火星并阻碍补体系统的激活,因此可以抑制炎症的发生[10]。苦参碱由氧化苦参碱及部分氧化槐果碱构成,苦参素可以有效改善乏力、腹部胀气等症状,并且对于体内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有一定的恢复作用[4]。

总的来说,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治疗,应该注重进行综合治疗。改善血浆质量可以增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免疫力,补充凝血因子,可以有效地减轻脑水肿、腹水等症状;同时,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容易营养不良,因此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是十分必要的[10]。这可以减少患者体内的内源性消耗,促进机体的正常代谢,恢复机体物质的正常水平。

本次试验旨在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方法和临床效果进行探讨。通过对医院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保肝、抵抗病毒、退黄治疗、支持及抗感染疗法并进行密切的观察及记录。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并观察可以发现,9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有64例成功治愈,有19例患者明显好转,有12例因治疗无效死亡;治疗总有效率为87.4%。通常认为,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应该以及早诊断、综合治疗为主;综合治疗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行之有效,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建红.内科综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76例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1(13):74-75.

[2] 陈诗慧.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10):266-267+270.

[3] 袭晓冰.医用三氧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9(2):71-77.

[4] 宋觉非,左芳.苦参素联合复方甘草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0(S2):119-120.

[5] 李学冬,李有清.理气化瘀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9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0(9):1336-1337.

[6] 高一峰,陈国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2(7):911-912.

[7] 左瑞菊.益气解毒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44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1(11):1642-1643.

[8] 罗亚,曾立清.调气解毒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37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20):28-29.

篇8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心理干预;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liver function and pathogenetic condition.Methods:The intervention group(59 patients)accept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plus medica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49 patients) accepted only routine medication.Each group was tested liver functions and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HBsAg)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and then found out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by comparing the test result.Results:There were non-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liver function and the HBsAg befor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While after intervention, the two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LT,AST,ALB and HbsAg.Conclusion:It's effective to improve chronic B liver sufferer's liver function and HBsAg by routine medication plu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Key words】Chronic hepatitis B;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Liver function;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肝脏发生炎症及肝细胞坏死的临床和病理学的综合征,约占总人口的8~20%[1]。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它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并且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在亚太地区,乙型肝炎病毒(1-IBV)感染率高,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易形成持续性感染并诱发各种慢性肝脏疾患,大多数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药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病人易产生各种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应激反应,对病情的反复发作有影响。作为一组特殊人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2、3]。因此,我们对病人进行一定的临床心理干预,使病人的心理障碍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我院感染科就诊10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脱落者已排除),符合2000年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55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36±8.2)岁。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59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病毒治疗,均辅以休息、补充维生素、合理营养等措施等。对照组不进行心理干预,仅进行与肝炎相关的健康指导。心理干预组给予心理干预,包括:①健康教育:讲解本病的病因以及使病情加重或反复的因素,强调戒酒的重要性,同时应保持乐观的心态,指导病人尽量避免不利因素,说明在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休息是本病治疗的主要措施。同时介绍本病的传播途径及消毒隔离措施,以及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引起的副反应。②每天选择非治疗时间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关心、体贴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每天由责任护士与病人交谈,大约10~20min/次。接触病人时表现出我们的态度是诚恳的,愿意接受对方的感受并使病人感到我们是真心帮助他们;与病人交谈时掌握好说话的音调,流畅的程序用词的选择,脸部表情和动作等非语言,做一个有效的倾听者;按照整体护理的观点对待病人,给病人提供全面的照顾,创造治疗性环境,给病人提供一个舒适的、有利于健康恢复的环境,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舒适,真正使病人感到温暖而且愿意接受帮助。③认知-行为干预:通过会谈、家庭作业和认知治疗日记等形式,帮助患者识别、检验并改变负性自动性思维,打破负性自动思维和情绪障碍之间的恶性循环。帮助病人学习并实施有效的应对技巧、应激处理对策和沟通技术,强化良好的行为方式。④婚姻和家庭治疗:促进夫妻和家庭成员之问的沟通和理解,促进相互通融和协调,帮助患者建立利于康复的家庭氛围。⑤提供心理支持:提供一个场所或氛围,营造支持性的环境,运用鼓励、倾听、说明、指导等方法,使病人表达所有心理困扰及与疾病相关的害怕、悲伤、愤怒等情绪。通过会谈消除患者顾虑,缓解紧张情绪,积极主动配合治疗,针对患者焦虑抑郁、悲观绝望等情绪给予鼓励和安慰。鼓励病人主动寻求社会支持。⑥借用森田疗法理论:使患者认识并体验到目前乙型肝炎治疗的现状,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对自然界的抵抗是无用的,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清除及肝功能恢复正常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或方法。3个月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分别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白蛋白(ALB)、乙肝表面抗原(HBsAg),由医院检验科在人院后和临出院前进行两次化验。

1.4统计学方法:各组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及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心理干预前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肝功能及HBsAg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的ALT,AST,ALB及HBsAg转阴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心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的肝功能和病情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见附表)。

3讨论

慢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不但给家庭经济、生活等带来巨大的负担,而且给病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成为一种较强的心理应激源。因此,我们在对病人实施中西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使其了解通过合理治疗、饮食及休息可使病情长期保持稳定;改变病人的应对方式,帮助病人面对现实,变消极应对为积极应对,建立新的心理平衡;给予心理支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网络的积极作用,有效地稳定病人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而且整个心理干预过程简单、易行、经济、始终贯穿于日常护理工作中,能更好地体现了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慢性乙型肝炎病程长,易复发,目前缺乏能彻底治愈的特效药,患者往往有较多的心理问题[4、5]。心身疾病产生的负性情绪,影响了患者战胜疾病的意志,也影响了肝炎的康复,是给予心理干预的高危人群。CHB出现心理障碍有以下原因:①CHB疗程长,易复发和加重,是躯体化心身症状的主要原因;②由于认知的误区,认为CHB必然发展成肝硬化、肝癌,加上工作、经济、家庭等负担,使患者不能自拔,出现难以自控的强迫、恐俱、焦虑症状;③病情久治不愈,对生活、交际出现自闭情绪;④病区重症患者的死亡,导致患者出现偏执、敌对症状;⑤反复住院及生活质量下降,使他们产生孤独、脾气怪异乃至精神症状,我们曾遇到多个产生轻生和精神症状的患者。这些特征均可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使病情反复乃至恶化。

医务人员对患者而言有权威感和信任感,故医务人员可合理运用沟通技巧,采用同情、支持、启发、疏导等方法,指导患者了解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特点、自然转归、治疗现状和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使患者对乙型肝炎有正确的认识,改善不良心境。常用于忧郁焦虑型患者。多数患者在住院期间收集有关自己疾病、治疗情况的信息和资料,尤其是1~2个疗程后,患者希望得到医务人员肯定性的治疗效果评价。根据患者这一心理,医务人员可利用对患者心理活动有积极影响的信息,给其肯定暗示,从而影响患者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多用于患得患失型和焦虑型患者。教会患者有不愉快想法时暗示自己停止,通过想象美好的前景或听音乐来分散注意力。有研究表明,悠扬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导至大脑皮质后,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改变患者异常情绪状态,对情绪不稳、易冲动型患者效果较好。

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干预后两组病人肝功能损害程度及HBsAg转阴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我们认为,支持性心理干预是一种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生活质量和改善病情的有效手段,能增强病人的依从性及治疗信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同时,也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利于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

心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身症状[6]、改善肝功能。工作中通过劝导、安慰、暗示、指导,最大限度地缓解患者各种精神压力;提高患者认知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和毅力,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有效地控制心理功能紊乱,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病情的康复。鉴于CHB患者存在的心身疾病,临床医护人员应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干预对提高CHB疗效的必要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心理问题,给予积极的心理治疗及护理。

参考文献

[1]池肇春主编.实用临床肝病学[M].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北京:2001,145-147.

[2]周赛君,何金彩,金旭如,等.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身心症状对比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18.

[3]魏倪,王凯,颜迎春,等.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激素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6):395-397.

[4]李菊兰,朱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发抑郁焦虑症状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834.

篇9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c)-121-0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变异抑制了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合成所致[1]。据统计,目前全球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达4亿,我国有1.3亿。50%~75%的慢性感染者中有活跃的病毒复制和肝脏炎症改变,部分慢性肝炎可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原发性肝癌,是主要的疾病死亡因素之一[2]。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目前以抗病毒药物治疗为主,再根据不同的病情给予适当对症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抗病毒药物治疗目前主要有两大类:①α-干扰素能阻止病毒在宿主肝细胞内复制,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②核苷类药物能够抑制乙肝病毒DNA的复制,减少血液中乙肝病毒的数量,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核苷类药物用药应在正规医生指导下,医患配合,按照具体的病情,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但有一部分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在其治疗过程中多做健康宣教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到本科门诊专家诊室及住院患者正在进行口服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物的150例患者,抗病毒治疗1个月以上,病程最长8年,最短1年。年龄23~56岁,男110例,女40例。其职业各个行业均有。适应证:HBV病毒104/ml以上,肝功能:ALT/AST在正常值2倍以上的慢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重症肝炎等均可。

1.2 方法

常用的有拉米夫定(贺普丁)、阿德福韦酯(贺维力)、恩替卡韦(博路定)、素比伏(替比夫定),治疗剂量为每日1粒,定时服用,疗程至少2~3年。服用药物为口服药物,方便,副作用少,适用范围广。

1.3 建立用药监测和随访记录

在每位患者就诊时由医生为其指导,详细介绍用药目的、治疗目标、用药注意事项、停药标准、复查时间等,将病情记录于门诊病历上。由护士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建立个人用药档案,病历统一存放,发放相关资料,督促患者按时用药、定期复查。

1.4 教育指导

1.4.1 用药前指导实行病情告知制度,征得患者的同意,告知患者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时间长,费用高,抗病毒要求严格。核苷类似物能够在短期内(1年)减少血液中的病毒数量,其中一些强效的核苷类似物甚至能将病毒减少到检测不到的水平,并维持较长一段时间。治疗时间长,病毒容易发生“耐药变异”,使得药物失效只得更换药物或联合用药。核苷类物口服药每天1次,每次1粒,每天定时服药,不得随意停药、减药,否则易造成病毒反弹、耐药、治疗失效。向患者讲解关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基础知识、并发症、非药物及药物疗法主要方式。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指导,同时发放乙肝知识宣传手册,注明使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让患者能随时给予参照。强调按时用药,交代复查时间,提供电话和网上咨询通道。

1.4.2 用药中指导对已开始治疗的患者,工作人员应定期电话随访,询问患者生活习惯,制定用药计划,及时帮助患者解决治疗中遇到的问题。邀请患者参加乙肝知识讲座,组织相互交流,医患面对面通过专题讲解的方式,让患者有更多的时间对自己的病情进行咨询。向患者家庭成员进行宣传教育,让每位家庭成员了解有关疾病知识及其预防方法,督促与配合患者完成治疗任务至关重要。督促患者定期复查,服药第1个月后应复查肝、肾功能、HBV DNA定量、血常规,病情平稳后每3个月复查,每6个月应做1次彩超。必要时可根据治疗效果监测乙肝病毒变异、血清学e抗原和e抗体定量。

1.4.3 停药后指导慢乙肝经过治疗后,达到停药标准的,可在医生指导下停药。亚太肝病学会颁布的新乙肝指南中提出:乙肝治疗达标是指HBV DNA已经转阴,同时e抗原发生血清学转换,即e抗原消失和e抗体产生,加上ALT正常这三项达标[3]。每隔6个月检查1次,连续两次也就是1年以上达标就可以停药。应继续每6个月监测1次肝功能、肾功能、乙肝三对及HBV DNA定量,防止病情复发。生活上劳逸结合,同时避免饮酒,使用肝毒性药物及其他对肝脏不利的因素。

2 结果

经过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的开展,患者了解了乙肝抗病毒的相关知识,主动参与配合医生的治疗,用药依从性好。逐渐重视治疗过程的复查与随访,未出现擅自漏服、停服药,治疗效果显著。正确遵医嘱用药的患者病情平稳,HBV DNA为0,肝功正常,无并发症。

3 小结

综上所述,用药的教育指导是现代护理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旨在帮助患者掌握知识,树立信念,建立健康行为,并通过这个环节产生效果,所以教育是否有效,关键取决于患者[4]。而在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十分重要,否则一旦失去疗效,不仅将影响工作,也会加重自身的病情,给患者及家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及经济压力,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健康教育干预直接影响患者的就医态度,纠正不良用药习惯,提高对肝病的正确认识,与家庭的密切配合是控制乙型病毒性肝炎继续蔓延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黄梅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阿德福韦的健康教育[J].临床误诊误治,2008,12(21):85-86.

[2]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组.2004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7):425-428.

[3]胡仕琦,王宇明.肝病知识与咨询热点[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39.

篇10

付菊平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近几年采用自制平肝合剂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124例,其中男78例,女36例;年龄18―66岁,平均36,8岁。对照组116例,其中男74例,女32例;年龄16~68岁,平均37.1岁。临床诊断标准依据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治疗组中慢性乙肝108例,慢性丙肝16例;对照组慢性乙肝100例,慢性丙肝18例。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平肝合剂(成分:黄芪、当归、云苓、泽泻、黄芩、丹参、赤芍、丹皮。制法:应用煎药机煎好后装瓶,剂量每瓶200ml),每次100ml,2次/日,3个月为1疗程。对照组应用常规保肝药物,如甘利欣、益肝灵、维生素C等。

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肝脾肿大缩小,肝功能恢复正常;②有效: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肝功能明显改善;③无效:自觉症状、肝功能无明显改善或病情加重。

观察项目: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球蛋白(G)。

结果

治疗前后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平肝合剂对临床症状、体征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见表1。

讨论

慢性肝炎特别是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由于其病变容易慢性化,且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故及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病毒性肝炎慢性化的重要机制,是由于肝脏组织纤维化增生和炎性病变的形成。中医认为,湿热疫邪内侵,邪伏血分,逐步造成正气亏损和气血失调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最基本病机,所以,清热利湿,调理气血则成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基本治疗方法。近年来,有人采用清热利湿凉血活血法进行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方黄芩清热解毒、消炎,是治疗肝炎的首选药物,现代药理实验已证明具有保肝、降酶、消炎、解毒、利胆之功效,黄芪、当归补气养血,扶正固本;云苓、泽泻疏肝健脾、利湿;丹参、赤芍、丹皮活血凉血,祛瘀通络,除可改善血液循环外,已证实具有改善肝脏病理亚微结构之作用。本药清热利湿解毒,凉血活血化瘀,针对病机,经治疗观察表明,能较快地解除或缓解临床症状、体征,降酶、退黄,提高白蛋白,改善肝功能,促进肝细胞恢复,且本方有服用方便、价格低廉的优点,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有临床应用价值。

自拟排石汤加金钱草泡茶代饮治疗泌尿系统结石43例

徐海波 陈君芬

关键词 泌尿系统结石 排石汤 金钱草代茶 体会

自1998年5月2006年3月间采用自拟排石汤加金钱草泡茶代饮疗法,保守治疗泌尿系统结石43例,结石排出或明显下移或横径变小39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43例中,男34例,女9例;年龄38~67岁,平均46岁;病程2天~12年。单侧39例,两侧4例。其中上尿路结石27例,下尿路结石16例。影像学显影42例,只显示输尿管中断的1例。肾内结石16例,输尿管结石11例,膀胱结石9例,尿道结石7例。最大直径1.6cm,最小直径0.3cm。首发肾绞痛29例,病人常表情痛苦异常,双手紧压腹部和腰部,蜷曲在床,甚至在床上翻滚,不已,大汗淋漓;首发为隐隐胀痛8例;首发膀胱刺激症状6例;明显有放射痛12例;所有病例都可及肾区叩击痛。肉眼血尿15例。经B超或X线查实的38例。发热、恶寒或(和)膀胱刺激症等明显感染症状的23例。

治疗方法:感染明显的加用常规抗生素,一般用青霉素类加替硝唑,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磷霉素或喹诺酮等类药物。剧痛者以黄体酮加针灸止痛(取穴内关、足三里泻法)。首次输液量在1000~1500ml。所有病人都嘱服用自拟排石汤,基本方:广金钱30g,鸡内金15g,金石韦15g,海金砂15g,车前草12g,牛膝12g,琥珀(研末、冲)3g,三棱10g,莪术10g,枳壳10g,元胡10g,王不留行(包)10g,甘草6g;痛甚加细幸6g,没药lOg;血尿减三棱、莪术,加白茅根12g,小蓟草15g;感染严重加地丁15g,败酱草15g,扁蓄lOg;肾虚加寄生10g,山萸肉10g,枸杞12g。每天1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每周为1个疗程。并取广金钱150g另煎汤1800ml代茶频服。

结果

经治2~3个疗程后,显效39例(90.6%),无效或不显著4例(9.4%)。显效病例中经B超查实为32例,自知结石排出(尿线中断)或肾区叩击痛未及7例。经第1周显效的6例(13.9%),第2周显效的7例(16.3%),第3周显效的19例(44.1%),服用4周或以上者显效的7例(16.3%)。最长服用时间为8周。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