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的性质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经济的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乡村精英;乡村旅游;虎跳峡;背包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6—0073—06
1 乡村精英的研究进展
1.1概念和研究域
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英”一词开始在社会科学领域出现,并通过意大利著名社会学家帕雷托的社会精英理论被广泛使用。帕雷托将人口分为精英阶层和非精英阶层,其中精英阶层又可以划分为统治/治理精英(当权者)和非统治/非治理精英。乡村精英,又称农村精英、农民精英、村庄精英、乡土精英等,是指那些基于智力、经历、分工和心理上等方面的优势,具有强烈自我意识、个人能力较强、比其他成员掌握更多的权威性资源分配。他们德高望重,受到村民的尊敬,可以影响和左右村民思想与行为。
乡村精英掌握一定的社会话语资源,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或传统的社会资源,对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管理起着重大作用。从权力资源的结构来看,乡村精英被划分为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他们在乡村社区中具有非正式的权威和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对乡村社会意见的表达、政策的执行与评估以及各种信息的反馈等发挥重要作用,扮演着乡村社区中的“守门员”角色。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整个社会的转型,我国乡村精英呈现了深刻的变迁,是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一个反映。
1.2研究简评和研究意义
乡村精英历来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对其研究并不多见。国内已有对乡村精英的研究多集中在政治精英、社区治理、转型期的权力结构变迁方面,研究学者往往来自政治学、公共管理、社会心理学和法学领域,对乡村经济精英的研究以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地位、阶级属性和他们在农村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为主,未见对以旅游为特色的特定地域中乡村精英的形成过程和角色扮演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精英缺失、社会控制的弱化以及贫富差距等问题都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的隐忧。在中国农村传统的权力社会中,乡村经济精英的形成是因为他们拥有其他人所没有的“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主要通过圈子、财富、技能等途径获得。本文以虎跳峡徒步路线为案例,揭示乡村经济精英的另一种形成途径,即:通过旅行者外力的推动,使一小部分村民获得新理念和技能,形成不同于传统权力社会的“社会资本”,通过财富的积累成长为乡村经济精英,并通过维护村民利益、发展乡村公用事业等,实现社会资本的增值。由于这些乡村精英不同于依靠政治地位或者人脉关系形成的传统经济精英,故在本文中将他们界定为“新乡村经济精英”。本研究通过对乡村经济精英的形成及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揭示欠发达地区的乡村社会阶层形成的特殊路径,探索中国基层农村社会稳定和社区福祉提高的新途径。
2 研究个案的选取
2.1区域乡村概况和旅游发展背景
虎跳峡徒步路径位于滇西北丽江一香格里拉这一世界级旅游资源区内,属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范围。它穿行于哈巴雪山中,全程对望玉龙雪山,并俯瞰世界著名的大峡谷——金沙江虎跳峡。这一路线途经7个自然村(生产大队)和两大行政村。居民多为纳西族和汉族混居,也有少量嫁入本地的其他外来民族人口,如藏族、苗族、傈僳族等。20世纪80年代有西方人陆续徒步该地,经国外多本权威旅行指南推荐,逐渐声名鹊起,目前已成为国内最经典的徒步路线之一。
虎跳峡徒步路线山路全程长约35千米,一般需要徒步3天时间住2晚。目前,徒步路线全年约有2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从虎跳峡徒步路线的形成历史来看,这是一条事先未经任何部门规划的、完全由旅行者一手勘探并自发形成规模的旅游线路。虎跳峡徒步路线所经的永胜和长胜两个行政村均属于贫困村,农民绝大多数从事第一产业。该区域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明显,而其他产业发展存在较大瓶颈,突出表现在海拔高、山势崎岖、可耕地面积少,是典型的旅游资源富集而地区经济落后的欠发达乡村地区。
2.2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以实地调研的方式,先后于2003年、2005年、2006年每年的7~8月4次对徒步路线进行较为深入的考察,采用参与者观察法和访谈法对虎跳峡相关管理部门及其人员、旅行徒步者、旅游业从业者和普通村民进行调研。其中,对旅游业从业者开展了持续性的现场跟踪调研和后续电话访谈,主要包括6家标志性背包客栈和3家非标志性商铺的店主及路导、马夫、司机、普通村民等30位人员。本研究是典型的纵向研究(历时性研究),旨在从相对较长的过程中去考察乡村精英和乡村旅游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演化。
3 新乡村经济精英在乡村旅游中的形成
虎跳峡徒步路线区域在最早的旅行者到达之前,均属于较封闭的传统村落,其社会分层状况明显而简单:以村长等村干部为代表的政治精英依靠行政力量获得权力、财富和声望,集传统的乡村经济精英和政治精英两种角色于一身。但这种社会结构在旅行者到来之后被逐渐打破,旅行者在培养新的乡村经济精英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新乡村经济精英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进步上发挥了核心示范作用。
3.1旅行者一手缔造乡村经济新贵
篇2
Abstract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is an old and gradually reborn problem about economic laws.The crime of illegal possess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type of common crime in affecting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mposition of judicial resources and the quantity of criminal castigation of these two types of crimes using such the means that are commonly used in the scope of economic laws as the models and formulae. The authors think that setting the crime of illegal possession increases the efficiency of castigating this kind of crime , but doesnt accomplish fair value which criminal law should do. Furthermore , in the sight of economic laws , rationally ruling the value goal of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is a necessary connotation that the system of criminal law in China will be rationalized and become more consummate in the future.
一、法律的经济分析缘起
法律经济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法理学流派,其主要贡献是在方法论方面,运用某些经济分析方法,开阔人们研究法律问题的视野,使法律问题的定量分析有所发展。[1 ]它的母体———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研究成本效益的财产最大化理论,这就从先天上决定了法律经济学长于利用模型、公式等一系列手段分析效率问题。社会公平问题主要是法学研究的范围,法律设定相关制度以实现社会公平的程度是法律社会价值的衡量标准。刑法在设定犯罪构成要件方面,实行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原则,而持有型犯罪仅要求客观要件,即客观上若持有法律禁止持有的物品:如、假币等,即构成犯罪。[ 2 ]因此,持有型犯罪是刑法制度中相对其他犯罪类型而言的一个典型特例。
那么在法律经济学视角中“, 持有型”犯罪与“普通型”犯罪(可设定为一切“非持有型”犯罪) 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的“效率”分析是如何的? 两类犯罪比较而言,实现社会公平的程度有何变化? 效率与公平的相互冲突将怎样影响社会对刑法制度的设计? 诸如此类问题,必将引发人们对其进行深入的经济分析和广泛的社会思考。
二、效率的形成
现代经济学认为,“效率”的基本涵义是指在一种产品或一个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利用那些有确定价值的生产要素的有效率。在这个意义上,凡是以最少、最低的要素,获得了既定的产出量,或以既定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就是最有“效率”的。[ 3 ] 如果以惩治犯罪的成功率作为社会效益要求,从这个角度分析持有型犯罪与普通型犯罪的刑法定位,人们就会发现刑法设定持有型犯罪所收到的社会效率比其他普通型犯罪显然要高,可以具体作如下微观考析。
先从效率的第一层次分析: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既定的产出量,以获得效率。按这一规则,假定流入法律领域被刑法惩治的两类犯罪量相同,则社会效益即“产出量”是相同的。惩治两类犯罪的效率则取决于社会对两类犯罪的社会(主要是司法) 资源的耗损状况,即成本投入。成本投入越小,则效率越高,成本投入越大,则效率越低。据此,有必要进一步考察社会成本投入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概括而言之有三个: (1) 侦查难度(公安局) ; (2) 证明犯罪难度(检察院) ; (3) 认定犯罪难度(法院) 。这三个要素构成三个变量。基于上文已假定社会“产出量”不变,当这三个变量同方向变小时,社会投入越少,实现的效率越高。当这三个变量同方向增大时,社会投入越大,实现的效率越低(而这三个变量不作同方向变化时的情形,从逻辑上成立,从本文实证分析时不成立) 。再分析两种类型的犯罪,持有型犯罪只要求有法定客观事实行为即构成犯罪,免去了对犯罪人主观要件挖掘与查证的司法资源投入。而普通型犯罪一般都要有犯罪主观要件要求,即犯罪人是否有故意(含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或过失的主观因素。在司法实践中,侦查、起诉、审判犯罪行为时,这些主观要件的查证而耗费的司法资源是巨大的,这是不证自明的结论。因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社会“产出量”恒定时,持有型犯罪因不需要查证犯罪人的主观要件而侦查难度减小,进而证明难度减小,进而认定难度减小,从而社会投入减小,从而效率越高。
相反,普通型犯罪需要增加查证主观要件而侦查难度增大,进而证明难度增大,进而认定难度增大,从而社会投入加大,从而效率降低。本段文字可用下列图表说明:
再从“效率”的第二层次分析:以既定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量,以获得效率。按这一规则,假定投入的司法资源量相等,则取得“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惩治犯罪的总量。惩治犯罪的总量一般可由下列三个因素构成: (1) 侦查概率; (2) 证明概率; (3) 认定概率。这三个要素也构成三个变量,基于“投入既定”的假设,当这三个变量同方向变大时,犯罪的惩治量就越大,效率就越高;当这三个变量同方向变小时,犯罪的惩治量就越小,效率就越低。(同样,这三个变量不作同方向变化的情形,在本文实证分析时是不存在的) 。持有型犯罪不要求主观要件的刑法规定,显然使侦查、证明、认定成功的概率加大,进而引起单位时间内投入相等司法资源时,追究犯罪的总量增大,导致效率提高。相反,普通型犯罪因主观要件要求而使侦查、证明、认定成功的概率减小,进而引起单位时间内投入相等司法资源时追究犯罪的总量减小,导致效率降低,本段文字可用下列图表说明:
可见“效率”就是这样形成的。
三、公平的缺失
公平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就是社会产品平等的分配,[4 ]本文所说的公平属社会伦理意义上的范畴,是指社会成员公正、平等的获得社会承认,它既含结果公平,也含机会公平。[5 ] 法律在设定具体制度时,要求其具有反映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的制度理性,我们分析刑法制度就持有型犯罪的设定,发现这些内容显失伦理公平与实质正义。
持有型犯罪人没有主观恶性或主观上的过错责任(使用伦理语言) ,却和其他普通型犯罪人(都有主观恶性或主观过错) 一样受到了刑法的惩罚,这是“不同行为同等追责”形式上的不平等,损害了形式公平与形式正义。就持有型犯罪类型而言,其犯罪人在主观过错上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本身就没有主观恶性或主观过错;另一种是本身有主观恶性或主观过错,但由于行为人没有在法律面前作交待,而反映出来的实为假象的没有主观故意或过错,将这两种有可能完全不同的主观态度的犯罪人纳入同一法律规则中作同等标准处罚,显然损害了实质公平与实质正义。
此外,司法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利益成本,其投入与配置应该是服从最合理与利益最大化的终极标准。而对惩治持有型犯罪的司法资源投入则显现出明显的不公平。持有型犯罪涉及的社会领域非常复杂,需要国家司法资源重点投入,而客观归罪的事实使得司法资源“适可而止”与“知难而退”成为制度确认,坐使司法资源流向了不该流向的地方,造成了司法资源流向的不合理与不公平,导致了社会对司法资源配置与行使的终极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的缺损。
四、效率与公平的价值选择
我国刑法规定持有型犯罪有下列几种,即非法持有枪支、、假币、机密文件等,[6 ]刑法设定此类犯罪的立法目的是明了的,持有型犯罪涉及的社会领域比普通型犯罪所涉及的社会领域要复杂和形势严峻,因此,在侦查、证明、认定这类司法手段较为稳定的历史时期,要遏制这些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领域的严重犯罪势头,就要严密刑事法网,在设定对这些如枪支、、假币、机密文件领域的主观型犯罪的严厉惩治的同时,设定客观型的持有型犯罪,即不问是非曲直,只要“客观持有”,一律以罪论处,以加大对此领域的法律规制,提高司法介入此领域的成功率即“效率”,引导人们对此类领域犯罪的高度警惕,从而形成立法、司法、守法在此类犯罪领域的特殊法治状态,这应是持有型犯罪设置的真正立法目的。
持有型犯罪的设定与否及设定的种类与范围,一方面取决于社会形势的需要,如是否有重要领域的严重犯罪;另一方面取决于当时社会对公平与效率的主流思想观点。从这两个变量变化可以分析持有型犯罪设置的历史命运,一般存在四种可能: (1)社会状况变好,社会主流强调公平,持有型犯罪取消; (2) 社会状况变坏,社会主流强调效率,持有型犯罪增多; (3) 社会状况不变,社会主流强调公平,持有型犯罪减少或取消; (4) 社会状况不变,社会主流强调效率,持有型犯罪保持现状或增多。还有两种情形,社会状况变坏,但社会主流强调公平;社会状况变好,但社会主流强调效率,这两种情形存在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有可能,则持有型犯罪可能不变。本段论述可用下列图表说明:
持有型犯罪的多寡,是现今社会考察法治文明的一个标准。在法治状况比较健全的国家,是努力减少持有型犯罪设定的,因为从持有型犯罪的经济定量分析中可以看出,它因注重“效率”而损害了社会“公平”,是一个国家刑事政策不能不着重关注的“法治敏感点”。毫无疑问,法律经济学的原理激发了人们用经济方法分析法律制度的热情与责任感,法律在经过世俗化的经济分析之后,将目标的合理性追求转化为制度的合理性,去实现社会与民众对于成本与效益的评判意志。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所应具有的制度力量,与它通过反复博弈而实现的良性运作状态,终得以在法律经济学的视野中长成。
参考文献
[ 1 ] 周林彬. 法律经济学论纲[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 2 ] 高铭暄. 刑法学[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 ] [美] . 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 张军等译. 法和经济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 4 ] 曾昭宁. 公平与效率[M] . 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
篇3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房地产;反洗钱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10-0053-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0.11
2010年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公布以来,海南省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房价短期内普遍大幅“跳涨”,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和投资热点。政策利好促使海南省房地产成为岛外热钱逐利目标,大量资金不断涌入海南省房地产市场,为洗钱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而房地产行业反洗钱监管的真空和滞后让为洗钱犯罪有机可乘。本文介绍房地产行业洗钱的特点,深入分析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省房地产行业面临的洗钱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房地产行业洗钱特点
利用房地产洗钱主要是指不法分子,尤其是腐败分子将不正当收入投入房地产业中,通过直接投资、房产的转让、房屋买卖、出租等过程加以漂白。根据国际经验,房地产行业作为保值、升值潜力巨大的行业,是洗钱分子较为青睐的洗钱目标,洗钱者对房地产行业的偏好主要基于该行业以下几个特点[1]。
1.资金形态转变易。在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反洗钱日渐深入的情况下,洗钱者手中的现金无法直接变为银行存款,而长时间大量持有现金的风险又很大。现阶段房地产尤其是高档住宅的价格高昂,且使用大量现金交易是该行业的传统做法,这意味着洗钱者可以通过购买房产将大额非法收入一次性从现金状态转变为实物状态,并在适当时机通过变卖、租赁、作假账等途径将其转化为合法资金,减少了多次洗钱带来的风险,轻易改变现金形态而不易引起注意和怀疑。
2.洗钱过程隐蔽性强。投资于房地产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目前为防范炒房的购房实名制名存实亡,洗钱分子可用他人的身份证件或假身份证件购房,同时房地产行业的信息透明度不高,全国联网的房地产登记系统还没有建立,异地购房没有障碍,在全国范围内都可以购买,没有区域限制,在甲地的不法收入转移到乙地买房置业,造成不易查处,便于洗钱分子转移黑钱。
3.交易金额大,资金来源监管难。作为稀缺资源,房地产单位价值较高,单笔成交金额较大,房价的攀升使房地产市场成了大额资金的集散地。另一方面,嗜利本性驱使房地产商渴望楼盘卖个尽可能高的价格,因此他们不仅热衷于接受洗钱分子的大额现金付款,甚至还会为其提供掩护,如此模式下难以监测资金来源。
4.行业资金密集,大额非法资金融资洗钱易。房地产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产业开发要求大量资金注入。过去房地产开发商多依赖银行贷款,但近年来受宏观调控的影响,间接融资越来越难,房地产的资金渠道正从高度依赖于银行转向以个人身份筹集资金等直接融资形式,这为洗钱活动创造了极大的运作空间。
二、房地产行业洗钱途径
鉴于上述特点,洗钱分子的不法收入进入房地产领域成本极低且不宜被发觉,其进入途径主要是以下三种:
1.通过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洗钱。洗钱者可将需要漂白的非法收入用于组建房地产开发公司,通过指定法人代表,以合法公司身份运作项目,将非法属性分解和净化;或洗钱者以参股的方式将非法资金注入开发公司,以股东分红的模式获得对非法所得的合法占有。
2.以购房者身份进行洗钱。洗钱者通过以本人名义或他人名义购买商品房或者商铺店面,将非法所得及其收益从现金状态转为实物状态,并在适当时机变卖房产,将其成为合法的货币资金,便可完成洗钱过程。
3.通过提前偿还按揭贷款洗钱。房地产单位价格高,洗钱者在购房时全部使用现金目标过大,因此洗钱者往往故意选择将部分款项通过银行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支付,随后采用提前偿还的方式将手中的非法所得及其收益用于还款。通过这种方式洗钱虽然比现金购房过程复杂、耗时长,但比大额现金购房隐蔽得多[2]。
三、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房地产交易的基本情况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动,海南省房地产市场出现异常变动,短期内出现“价量齐升”的态势。2010年1―3月,海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97.8亿元,同比增长1.4倍,远高于全国35.1%的平均增速;销售面积295.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倍,销售额286.34亿元,同比增长3.8倍,涨幅均居全国首位。从价格方面来看,2010年3月海口市房均价8194元,比2009年12月的5798元增长41.5%,销售价格接近南京市和天津市,在省会城市中处于中上水平;三亚市2009年12月商品住宅销售均价14865元,2010年2月销售均价26817元,超过北京市、杭州市和深圳市,房价排在各大城市中的第一位,3月房价环比回落26.3%,均价19755元,排在杭州市、北京市和深圳市之后,远超过其它沿海城市的价格水平。房地产金融方面,2010年3月末,海南省房地产贷款余额为372.4亿元,比年初增加65.4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52.6亿元,比年初增加29.3亿元,同比多增22.7亿元。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95.8亿元,比年初增加28.9亿元,同比多增26.6亿元。海南省房地产交易市场主要有以下特点①。
一是客户以外省居民为主。目前海南省的房价已超过本地居民收入所能承受的水平,由于海南省房地产具有热带海岛旅游房地产的属性,市场外向程度较高,保守估计海南省房地产至少有七成由省外人士购买。
二是一次性付款比例高。海南省房地产的主要需求来自省外的养老度假,作为国内部分先富人群的奢侈消费品或投资,多数购房者买房时选择一次性付款。有数据显示,2010年1―3月,全省累计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仅占住宅销售额的13.0%,高比例的现金支付房款也增加了资金来源、性质的审查难度。
三是投资性购房占比较大。据调查,2010年1季度,海南省投资性购房比例为45.2%,其中短期转手交易获利为目的的购房占14.7%;自主型购房比例仅为54.8%,以度假养老为目的的自主型购房占50.0%②。
四是商品房空置率高。海南省商品房售后空置现象明显,由于商品房多数为省外购房者,他们又以季节性、阶段性、集中性居住较多,其中还有一部分属于投资与投机性质,这给海南房地产市场发展带来全国少有的售后空置问题。
四、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房地产行业洗钱风险分析
1.反洗钱监管盲点为监测带来了困难。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履行反洗钱监督管理职责的管理模式。无论是刑事立法,还是预防性立法均未将房地产行业纳入履行反洗钱职责义务主体范围,各级人民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的反洗钱监管无章可循。而房地产行业的内部政策、监管制度也主要针对房地产的投资开发、供给、交易等,没有涉及反洗钱,因此脱离法律支持的房地产反洗钱工作难以及时监测和防范洗钱行为。
2.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增加了洗钱过程的隐蔽性。目前全国联网的房地产信息登记系统尚未建立,房地产买卖没有明显的地域限制,洗钱分子可以将不法收入转移到海南省进行房地产投资,而作为房地产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省房地产网上售房系统自上线以来,一定程度上制止了随意更换房屋买受人和制造虚假销售的情况。但是由于具体措施执行不到位,仍然难以有效监测每一套新建商品房或二手房的交易信息,房地产交易的隐蔽性更加凸显,洗钱分子可以轻易通过房屋的销售、中介、转让、租赁等途径实现洗钱的目的。
3.政策利好带来的投资热潮为洗钱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海南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动了海南省房地产价格的迅速上涨,但应看到,在流动性充裕和缺乏有效投资渠道的背景下,政策利好促使海南省房地产成为岛外热钱的逐利目标,而由此带来的投资热潮也为洗钱分子提供了大量的可乘之机。
4.开发、销售主体多样化加大了客户身份识别的难度。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其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热带区位和稀缺的海景资源,深得国内外消费者、投资者青睐。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内需市场的培育扩大,海南省房地产形成了开发和消费高度依赖岛外市场的特征,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动下,海南省房地产消费群体将会更大、消费区域将会更广、消费内容将更加多样,开发、销售主体的多样化加大了客户身份识的难度,由此带来的洗钱隐患也更大。
5.高比例的大额现金支付无法保证资金来源和性质的合法性。2010年1―3月海南省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财务资金381.49亿元,国内贷款占5.63%,企业自筹资金占8.69%,利用外资占0.08%,其他资金占85.6%,其中购房者的定金及预付款占45.70%,由此可看出,房地产开发企业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大量收取购房者定金及预付款,而很大一部分购房者选择现金支付。但据了解,无论是作为资金交易受益者的房地产销售商,还是实际办理资金往来业务的银行,对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审查工作均不到位,难以有效抵制和预防不法分子隐瞒资金来源和真实用途,易滋生洗钱风险。
五、完善房地产行业反洗钱机制的对策建议
1.将房地产行业纳入反洗钱框架之中,加快房地产行业反洗钱进程。将房地产行业纳入反洗钱领域是首要基础工作。在房地产开发环节严格进行项目审查,确保项目的真实性及资金来源合法性。在房地产销售环节应当建立健全相关内控制度,为房地产行业的反洗钱监管及审查提供制度依据。
2.提高房地产行业的信息透明度,建立反洗钱资金监测系统。尽快构建国家相关部门与企业之间信息交换平台,建立健全全国联网的房地产身份识别系统,与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实现对接,充分发挥直接、准确的网络优势,快速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信息披露,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及透明度,为反洗钱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完善对购房者身份识别的管理,逐步建立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海南省房地产行业开发、销售主体的多元化对客户身份的识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房地产行业的客户身份识别不仅包括对购房者的身份识别,也应包括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公司的身份识别。进行客户身份识别时,不能简单地从交易金额、频率、流向等交易记录中直接得出,而要结合客户的身份及职业或交易目的、履约能力、交易性质及资金来源等有关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做出合理判断,同时要逐步建立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为掌握客户真实身份、再现客户资金交易过程、发现可疑交易提供依据。
4.在房地产行业强制推行非现金结算,建立房地产行业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根据2010年5月海南省实施的楼市“十一条”的规定,将严禁开发商直接收取现金、商品住房销售应实行明码标价、重点查处无证收取订金等违规行为,但该规定中在实际执行中的效力仍有待验证。在房地产行业中强制推行非现金结算方式,规定在房地产开发、销售、二手房交易等环节大额资金交易必须实行非现金结算,严格审查房地产行业大额现金交易的资金来源及合法性,严把大额现金进出的审核关,是房地产行业反洗钱工作的关键。同时借鉴现有金融领域反洗钱的做法,建立以房地产开发商、房产中介、房地产交易所等部门为主体的资金监测体系,建立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明确房地产行业的大额交易、可疑交易报告标准和报告流程,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房地产行业的洗钱活动。
5.加强反洗钱合作,调动各方力量,提高工作效率。由于房地产的开发及销售环节设计多个领域,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对洗钱活动进行有效彻底的预防和监管,因此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体制建设与机构合作。同时,考虑到发达国家对于房地产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及理论积累,且当前通过房地产行业进行洗钱的行为大多跨境进行,因而加大外汇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国内国际合作机制,更好的监视、预防和打击非法资金跨境流动,更加游有力地促进海南房地产行业反洗钱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 旅游人才培养质量 作用 路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0048-03
目前,有关旅游院校、旅游企业和政府与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对旅游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旅游教育的相关性质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内关于旅游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旅游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概述、现状研究、影响因素、对策研究等。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关于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层面共同对旅游院校、旅游企业和政府与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仍较缺乏,特别是结合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方法,共同探讨旅游院校、旅游企业和政府与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作用路径关系研究更是空白。二是相关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如何充分发挥旅游院校在提升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影响和作用,而对政府和旅游企业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的研究较缺乏。本文对旅游院校、旅游企业和政府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路径进行研究。
一、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
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分别对旅游院校、旅游企业、政府对人才培养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假设: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的作用方面,H1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对旅游企业人才培养有显著的正向作用;H2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旅游企业人才培养的作用方面,H3旅游企业人才培养对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有显著的正向作用;H4旅游企业人才培养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政府支持的作用方面,H5政府支持对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有显著的正向作用;H6政府支持对旅游企业人才培养有显著的正向作用;H7政府支持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依据以上研究假设,构建了旅游院校、旅游企业和政府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路径模型(见图1)。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本文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关于调查问卷设计方面,本文根据设定的衡量变量,在参考了大量学者研究成果以及向专家学者进行反复咨询和修改的基础上,分别确定了衡量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旅游企业人才培养、政府支持和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等变量的各项指标。然后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方法,以及结合使受访者容易回答和避免先前的问题对后续问题产生影响等,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分别与之相适应的题项,并根据选项“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分别赋予5到1的评点。最后,在正式进行问卷调查之前,采用预试的方式了解受访者对问卷调查内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其进行修改,不断完善问卷内容,并确定了最终的变量量表及各题项。
关于数据收集方面,本文将调查对象定位于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高校和这些高校所在地的企业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选择这些高校所在地的企业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对象,主要是考虑到其相互之间的影响较大及其联系更紧密,更能体现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邮寄问卷等方式进行调研,其中每所高校分别发放问卷60份,企业人员和政府人员分别发放问卷100份,本次共发放问卷500份,最终收回问卷473份,占问卷总数的94.6%;由于有小部分问卷存在空白或者回答不全等现象,考虑到调研数据的完整性以及有效性,故将这部分答卷剔除掉,最终剩下的有效问卷为426份,占收回问卷总数的90.1%,达到结构方程检验对样本数据的要求。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
在进行结构方程分析之前,需要对样本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若样本数据通过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则样本数据适合做结构方程的估计和检验;否则,不适合做结构方程的估计和检验。以下分别对调查得到的样本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具体参见表1)。
三、模型的估计和检验
(一)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根据旅游院校、旅游企业和政府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路径模型以及各衡量变量的指标构成,构建如下完整的结构方程模型(见图2)。从图2可以看到,该结构方程模型共有30个观测值、47个外生潜在变量和16个内生潜在变量。
(二)模型适配度和模型路径系数的检验
运用Amos18.0软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运算和估计,然后根据各统计指标的拟合结果情况以及相互作用路径系数估计情况,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必要的修正,直至结构方程模型与样本数据之间的拟合度达到较好的效果。最后,得到结构方程模型的各拟合指标的拟合结果情况(见表2),然后将各指标的拟合结果与其对应的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各指标的拟合结果均达到相应的评价标准的要求,模型与样本数据的拟合效果较好。
同时,从模型的输出结果还可以看到路径系数的结果情况(见表3):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到旅游企业人才培养、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261、0.572,其路径系数的P值均小于0.001,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支持了研究假设H1、H2。旅游企业人才培养到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246、0.424,其路径系数的P值分别为0.004、0.002,在0.005的水平上显著,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支持了研究假设H3、H4。政府支持到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旅游企业人才培养、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556、0.274、0.337,其路径系数的P值均小于0.001,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支持了研究假设H5、H6和H7。
(三)路径的效应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各潜在变量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路径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体效应状况,在模型输出结果中,还可以得到各潜在变量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路径的相关效应(结果见表4)。可以看到,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体效应分别为0.572、0.111和0.683,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每增加1个单位,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将直接增加0.572个单位,间接增加0.111个单位,总体增加0.683个单位。旅游企业人才培养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体效应分别为0.424、0.141和0.565,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旅游企业人才培养每增加1个单位,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将直接增加0.424个单位,间接增加0.141个单位,总体增加0.565个单位。政府支持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体效应分别为0.337、0.535和0.872,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每增加1个单位,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将直接增加0.337个单位,间接增加0.535个单位,总体增加0.872个单位;同时还可以看到,政府支持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间接效应大于其直接效应,政府支持作用于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中介变量(即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旅游企业人才培养)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可见,政府支持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作用路径的总体效应最大,其次是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最后是旅游企业人才培养。
四、结论及启示
通过构建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旅游企业人才培养和政府支持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对该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进一步探讨了旅游院校、旅游企业和政府与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与启示:
第一,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旅游企业人才培养和政府支持与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和旅游企业人才培养的推进以及政府支持的增加,有利于促进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且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路径的系数最大,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旅游企业人才培养,最后是政府支持。可见,旅游院校人才培养仍然是影响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应继续加强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力度;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在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的重要性,发挥旅游企业人才培养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和影响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支持也是提升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第二,政府支持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作用的总体效应最大,应充分发挥政府对提升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主导和支持作用,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旅游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同时还应看到,政府支持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路径的间接效应大于其直接效应,可见,政府支持作用于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中介变量在推动政府支持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方面发挥了较大的影响作用,政府在加大提升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持的同时,应在政策上进一步向旅游院校、旅游企业等机构和企业倾斜,并注重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这些机构和企业中去,尽可能地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及其效益。
第三,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旅游企业人才培养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路径的总体效应虽比政府支持的总体效应要小,但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旅游企业人才培养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作用路径的直接效应都比政府支持的直接效应要大,且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的直接效应最大,可以看出,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和旅游企业人才培养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的直接影响更为显著,主要是由于旅游院校、旅游企业等机构和企业直接担负着旅游人才培养的重任,其中旅游院校所担负的重任则更为突出,而政府主要是为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各种政策、资金和物质上的支持,所以其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间接效应则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纪培玲,路军.基于人才资源需求的旅游教育分层培养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5(S1)
[2]王操红,江历明.我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对策[J].高教论坛,2006(4)
[3]JafarJ,Brent RitchieJ.R.Toward a Framework For Tourism Education: Problems and Prospect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1 (1)
[4]Stuart-Hoyle, M. The Purpose of Undergraduate Tourism Programm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and Tourism Education, 2003 (1)
[5]Yuka I, Wheeler D,Lankford S. Rethinking Tourism Education:What should Schools Teach? 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and Tourism Education,2006(2)
[6]余一明.刍议高职教育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调适――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7]杨莎莎,罗艳.民族地区本土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旅游论坛,2011(4)
[8]陈国生.高校旅游课程综合化改革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旅游学刊,2004(S1)
[9]方敏,沈建龙.“企业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0]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B293);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7资助项目77)
篇5
[关键词]旅游外汇收入;经济增长;面板数据模型;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075-02
1 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外汇收入不断增加,入境旅游发展的总体水平显著提高,这不仅与各地政府加大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关,而且与我国入境旅游发展模式从接待型向经营型的转变有关(杨勇,2007)。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在旅游业发展上亦是如此。在关注旅游外汇收入整体增加的基础上,更应关注其在省际层面上的差异,过大的差距会导致一系列问题,这与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相悖。因此,本文将注意力集中到省际旅游外汇收入影响经济效应的差异上,阐明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关于旅游业是否有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学术界众说纷纭。王良健(2010)对1997―2007年省际国际、国内旅游的四个指标运用异质面板协整方法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推动着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申葆嘉(2003)通过因果关系的纵向和横向梳理,不赞成随意将旅游业炒作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
关于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国内学者也采用了各种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叶护平(2005)将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以及泰尔指数综合应用分析了1990―2002年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的区域差异,得出虽然区域旅游收入的相对差异逐渐缩小,但是绝对差异却呈扩大趋势。王凯等(2007)采用综合指数代替单一量值作为衡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得出东部地区旅游经济的重心地位已经形成,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具有持续性。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以上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对区域旅游差异进行简单分解,仅仅分析省际或地带之间旅游业发展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及近年来差异的变化,较少有分析省份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本文试图使用面板数据构建计量分析模型来研究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采用面板数据既可以反映横截面差异又可以反映时间变化,能够更加清晰地表现出省际差异形成的机制,希望为入境旅游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了面板数据模型,优点在于:①观测值的增多,可以增加估计量的抽样精度;②面板数据可以反映个体之间的异质性,这正是我们分析省份之间差异所需要的;③面板数据建模比单界面数据建模可以获得更多的动态信息(白仲林,2008)。进行实证研究,考虑了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本文建立了以下计量分析模型,来研究省际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反映了各省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对经济增长的自发性影响对于全国平均自发水平的偏离程度(杨勇,2007)。取值较高的表示该省旅游收入影响经济的作用对外界依赖性较小且影响作用较为独立,如宁夏、青海等地。而取值较低出现负值的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说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周边省市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因此各地在发展旅游业时应注意性质上的差别,因地制宜方为良策。
3. 3 区域效应分析
为了考察区域位置对旅游业产生的不同影响,我们将30个省份按照《中国统计年鉴》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分别回归得:
为正的省份,旅游业发展较为独立,印证了旅游业高发散性导致高引致作用的理论。西部地区旅游业推动经济的自发作用很强,其中一个原因是该地区省份多数拥有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发展相对独立。
4 结 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迅速,整体水平显著提高。由于旅游业是一项依赖性很强的产业(吴必虎,2001),各省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科技水平各不相同,因此省际旅游外汇收入对经济的贡献度差距很大。东中西部旅游业发展存在明显差距,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区域合作是最佳方法。相邻省份应当共同协商合作,联合开发具有主题特色的旅游路线,形成旅游产业圈,即旅游经济合作为先导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2)对于东中西部的发展差异要给予重视。种种客观条件造成了三大地带的差距不断拉大,失衡格局会造成部分地区资源负荷超载而另一些地区资源闲置浪费,不利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当寻找适当的区域合作切入点,利用各地的资源优势,加强区域联系。东部地区发挥高发散效应的优势,带动周边相对落后地区。中西地区借助外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实现旅游业健康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参考文献:
[1]杨勇. 我国省际旅游外汇收入的区域经济影响分析[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1):67-73.
[2]王良健,袁凤英,何琼峰. 基于异质面板模型的我国省际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J]. 经济地理,2010,30(2):311-316.
[3]杨梅. 我国中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6(364):140-143.
[4]申葆嘉. 关于旅游带动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J]. 旅游学刊,2003,18(6):21-24.
[5]叶护平,韦燕生. 中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系统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9(3):395-398.
[6] 王凯,李华,贺曲夫.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升级差异的空间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63-67.
[7]唐留雄,中国国际旅游业地域非均衡增长研究[J]. 经济问题,2003(11):69-71.
[8]陈秀琼,黄福才. 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 2006,61(12):1271-1280.
[9]陆林,余凤龙. 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 经济地理,2005,25(3):406-410.
[10]宣国富. 中国入境旅游规模结构的省际差异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2012,32(11):156-161.
篇6
20 世纪初期,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产业发展起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现在旅游产业在全球的发展势头仍然十分强劲。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旅游产业一方面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提高,旅游业目前为止已经成为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一、我国旅游产业的现状
在当代社会中,旅游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个体的存在,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旅游产业的经济功能。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餐饮、住宿、客运交通、工艺品及其他销售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发展,旅游的功能在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旅游管理也以发展经济为导向。旅游活动在产
业化的进程中,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属性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所承担的角色在不停转变着,价值取向也随着社会进步而改变,在不同的阶段,旅游管理的价值导向先后从创取外汇向拉动内需、提供就业发展,在总体上遵循着经济管理的导向,旅游产业也在这种导向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1]目前旅游产业在我国现在已成为许多省市的支柱产业,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为云南、四川等。在部分城市中,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经济收入之一,城市与旅游产业也在双向发展,因为城市的特色产生了旅游产业,同时,因为旅游业也带动了一个城市的经济。作为一种新型服务业,在全世界各地迅速的开展起来。
二、存在问题
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很多地方的旅游管理呈现出经营机制单一、发展模式落后等现象,地区保护主义盛行,政府及旅游企业普遍存在重视经济效益而轻视社会效益的现象,在以经济管理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下,旅游管理呈现出一种粗放和短视的形态。例如,在商业发展诉求情况下的古城,已然不是我们旅游者想看到的东西,那种原生态的东西早就已经因为经济需求消失不见了,我们看到的多半都是后来仿造的。忽视旅游者、当地居民的精神诉求,对自然资源及文物古迹保护不善,很多文物遭到损坏,造成很多问题亟需解决。旅游业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业,人们对陌生环境的猎奇心态,这个行业对人们提供一种人们平时自己看不到、感受不到、听不到的东西,旅游中间往往会出现很尴尬的状况,在出去看风景的同时也会让你购物,商店的回扣很高,让人们很不满意,总的来说,旅游业呈现出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虽然在不停的完善中,但是仍然不能适应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
三、晚上旅游管理的策略
(一)政府方面
旅游产业可以是一个综合性十分强的重要产业,必须得到许多相关部门以及产业的积极配合,同时所提供的产品又应当最终体现出无形服务的特殊行业之一。首要因素就是不能离开政府部门的全面管理与协调:第一,国家在税收方面,对实施旅游福利的企业进行税收减免,鼓励企业对员工以旅游的方式发放福利;对个人所得税旅游进行扣减,降低旅游成本。避免因为税收问题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第二,由政府承担具有公共设施的建设的旅游服务设施如城市公园、博物馆等的建设,实现旅游景点免费开放,保证低收入群体的旅游以及获取知识的权力。第三,由政府向旅游景点进行补贴,使部分旅游项目由经营性质变为福利性质,从而降低公民的旅游成本,保证旅游福利的实现。[4]例如云南每年政府拨款促进旅游业。
(二)旅游景点方面
首先,在定价问题上,应当以福利管理引导定价策略,主要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既要保证经济利润又要保证剩余价值,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其次,系统考虑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旅游管理中,大力发展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等新型环保旅游,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服务、绿色消费,实现旅游业与自然和谐发展。最后,应当关注景区居民生活质量,加强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游客注意保护景区环境,对各种文化遗产能自发地爱护尊重。
四、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闲暇时间增加,大众旅游逐渐普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人们对旅游的要求也会随着提高和增加,在社会福利理念深入发展下,旅游的福利性特征被人们日渐重视。人们不仅追求旅游的经济效益,更强调旅游作为国民福利重要组成部分给社会福利带来的积极影响。对于旅游管理的价值导向,也逐渐从经济管理转变为福利管理,这体现了在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公民福利的公平获取。今后的发展中,政府、旅游机构和游客应当共同努力,提高旅游管理的建设,争取将旅游管理给社会总体福利带来的增值达到最大化。不断的满足大家对旅游产业的要求,不仅可以不断增加城市的经济收入,也更加吸引了人们。
参考文献:
[1]韩雪.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
篇7
从世界范围和我国的情况来看,旅游规划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旅游发展实际紧密联系的,而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科技的进步。
1.世界旅游发展与规划
世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经过了战争创伤的医治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开始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
与此相对应,在旅游业发展最快的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开始出现旅游规划。最早的旅游规划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的法国、英国和爱尔兰。70年代开始,旅游规划呈现从西方发达国家扩散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分散化趋势,这些国家和地区在wto或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规划研究机构的协助下,通过自身努力也完成了不少的旅游规划。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旅游规划经历了约50年左右的发展过程,现已基本形成了以wto(世界旅游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体,包括少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旅游规划结构体系。
2.中国旅游发展与规划
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晚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晚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业以世界其它国家少有的速度发展,现已成为推动世界旅游发展的极富活力的重要力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
国内旅游规划的实践与研究也是与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的。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我国学术界开始对旅游发展与规划进行尝试性研究。以郭来喜教授为代表的地理学家在改革开放伊始,率先在国内进行旅游规划问题的探讨。以其为主撰写的《旅游地理文集》,开启了我国旅游地理研究和指导规划实践的先河。北京大学的陈传康教授,从大量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实践出发,从多学科交叉综合的视角,探索着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构建。经过20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业的大发展以及大量的旅游规划的实践,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另一方面,对旅游规划的技术体系、性质特点和理论方法在学术层面进行了较多的探讨。
二、我国旅游规划的近今趋势1.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脉络
综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0年左右的旅游规划历程,其发展的脉络呈现两大特点。
(1)理论借鉴与规划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与创新
有学者认为,我国研究界对区域旅游规划的特点、性质和一般规范的探讨是在总结、积累已经实践的区域旅游规划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理论分析、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架构、旅游规划中的景观与环境、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体系等。其实,这只是理论构建的一部分。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构建从一开始就相当多地引进、借鉴以世界旅游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理论与方法。引进和介绍的主要旅游规划理论和方法有:巴特勒(r.w.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科特勒(philipkotler)的市场理论与市场营销理论等;b.马列士的swot分析(强势—弱势—机会—威胁分析方法)等。在旅游规划的类型与层次结构上,也较多地借鉴与引入了国外的一些成果。如wto将旅游规划层次分成:国际、国家、区域(省级或州级)、地方和社区级、景点规划、建筑与景点设计。克莱尔·甘将旅游规划的空间尺度划分为:区域尺度(国家级、省级或州级)、目的地尺度、景点尺度三级,道格拉斯和wto:国家级、区域级和地方级。对这些“洋”理论,我国规划学者并没有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分析与创新,强调“洋为中用”。
(2)旅游规划编制专业主力以地理、城规、旅游管理部门为主
近年来,旅游规划的编制队伍虽然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但专业主力仍以地理、城规和旅游管理部门为主。
地理学领域在规划实践中侧重于区域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策划,总体上而言可以称之为“软规划派”。较之其它学科,地理学者们在完成大量开发规划的基础上,做了包括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旅游规划理论框架、旅游形象、旅游区划等多领域的研究,成为旅游规划主力中的主力。
风景园林、建筑和城规等专业的规划人员,在旅游规划实践上扮演着与地理领域各有侧重但并行发展的角色,承担了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历史文化名城等为主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
此外,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也承担了相当多的地方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包括当地的旅游行业发展规划、战略与年度计划。这类规划的最大特点是体现政府规划意图,以政府的任期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出发点,以产业规划为鲜明特色,突出旅游的产业地位、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作用、旅游六要素的配套、旅游项目
招商与投资、旅游政策环境等。
2.我国旅游规划的近今趋势
我国旅游规划编制发展明显变化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2年中央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之后,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中有70%%以上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催生出大量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在大量旅游规划实践的基础上,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因此,将1992年以来的旅游规划变化称之为近今趋势。这个时期旅游规划呈现出以下特点:
(1)规划编制队伍的专业融合趋势
多学科融合的趋势。以地理、城规为主,经济、文化、历史、土地利用、资源、环境、投融资、市场等各类专业人员参与到旅游规划中来,形成多科学相互融合、共同编制旅游规划的局面。从规划实践来看,近年来非常时兴的区域旅游规划招标中对多学科综合的专家队伍的要求,便是这种趋势的最直接反映。
国内外结合的趋势。我国对旅游规划实践及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使得旅游规划中引进国外旅游规划队伍成为必然。但由于西方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在对实地情况了解、当地文化挖掘和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故此,国内外专家相结合成为旅游规划编制队伍组成的新趋势。如《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新近由西班牙出资的《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
(2)规划实践与理论总结并重的趋势
在大量规划实践的基础上,以地理学为主的多学科对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也十分活跃,在发表大量期刊论文的同时,理论专著也日益增多。这些专著包括区域旅游规划、旅游区规划等不同地域层次的规划专著,还包括城市旅游、度假区、风景区等不同类型的规划专著。
(3)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趋势
近今的旅游规划更加重视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如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规划及其旅游规划实施的支撑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规划更加强调对历史地段和文化传统的保护;更加强调跟踪旅游市场需求趋势,突出市场营销等内容;3s技术、旅游地发展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等新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三、中国旅游规划的类型、特点与内容
1.旅游规划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空间尺度,旅游规划的规划类型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区域旅游规划,按照旅游目的又分为产业规划、目的地规划、产品规划、项目规划、用地规划、战略规划、营销规划、旅游投资规划、综合性规划九个种类。二是旅游区总体规划,按照旅游区性质又分为综合性旅游区、旅游开发区、旅游度假区、风景旅游(名胜)区、生态旅游区、文化旅游区、城市旅游区、休闲旅游区、(国家、森林、主题)公园、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镇)规划等类型。三是旅游项目用地(景点)的详细规划(设计),按照规划深度又分为适宜开发建设地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地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类型。此外,还有概念规划等其他规划类型。
2、旅游规划的特征
现时期的旅游规划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其一,旅游规划是非法定规划。旅游规划不属于我国现有的法定规划编制体系,从规划类型上属于非法定规划,因此在操作和实施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非正常的行为。加强旅游规划和其他法定规划,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是加强旅游规划的可操作性、真正发挥旅游规划的实际作用的有效途径。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旅游规划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规划。这一特征要求旅游规划改变过去资源导向型的规划设计理念,深入研究市场的需求特征和发展趋势,策划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其三,旅游规划是一个旅游发展策划和物质空间规划紧密结合的规划。旅游规划除了控制、引导旅游区(点)的管理部门或旅游企业的行为规范外,重点还要策划创意与开发建设具有高(核心)价值和市场美誉度的旅游产品。所以,旅游规划不仅要落实到物质空间,还要有很好的策划创意,二者就像计算机的软硬件一样不可或缺。最后,旅游规划是一个需要衔接不同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各种矛盾的规划。在中国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时期,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发挥旅游规划对相关主体间的协调、沟通、服务作用,是旅游规划不可回避的职责。
3.不同类型旅游规划的规划要点
迄今为止,我国的旅游规划仍是一个“没有规矩的规划”,主要表现在旅游规划名称与性质杂乱、旅游规划编制内容与评审验收的不规范等方面。如何树立旅游规划的“规矩”与“标准”,提高旅游规划编制、审批的科学性,成为当今旅游规划研究工作的当务之急。故此,作者试提出不同类型旅游规划的规划要点,权作抛砖引玉,与规划同仁商榷。
(1)综合性区域旅游规划
综合性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目的主要是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提出明晰的思路,为申请政府旅游专项资金和招商引资提供规划支撑,为下一层次的旅游规划提供依据。从规划性质分析,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偏重于战略规划的总体规划,规划内容以发展战略、旅游策划为重点,辅之以物质空间规划。规划重点内容包括:旅游发展的区域地位和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旅游发展的条件与主要问题,旅游发展目标与战略,旅游发展性质定位与规模预期,旅游形象塑造、产品开发、项目策划,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布局,旅游业发展的支撑体系等。
(2)旅游区总体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编制目的是为了“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区内社会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发展。从规划性质分析,旅游区总体规划是以旅游创意策划和产品开发为特色,以旅游区用地布局和配套旅游功能优化为依托的总体规划,属于旅游开发策划与物质空间落实并重的旅游规划。规划重点内容包括:旅游区类型特点;主管部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条例与规范的要求;旅游区资源环境特点及其开发建设条件;旅游区开发建设主要问题与发展目标;旅游区旅游发展创意策划;旅游区功能配置与用地布局;旅游区开发模式与规划实施对策。
(3)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
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目的是对近期建设或开发地区的各类用地进行划分,提出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为土地综合开发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规划一般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旅游区来说,一些旅游区没有总规或分区规划,可用概念规划或结构性规划来代替。它与城市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最大不同点在于,前者的控制重点为用地功能和景观环境,而后者的控制重点在于土地使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
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建设地域重点发展地区;重点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规划用地范围内各类用地的界线和适用范围,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的建筑类型,规定交通出入口方
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建筑面宽、环境景观等要求;确定详细规划地段内道路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以及工程设施用地界线。规划控制指标包括规定性指标(包括用地性质、面积、建筑密度、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后退、出入口位置、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配套停车车位等)和指导性指标(包括建筑形式、色彩、公共绿地面积、环境景观等)。
篇8
一、城镇性质
1、乌敦套海镇地处翁牛特旗东南部,该镇距四道湾子、安庆沟、羊场火车站35—60公里。乌丹—海拉苏公路和赤峰—敖汉公路从镇中交叉穿过,是翁牛特旗通往东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地理区位较优越。
2、乌敦套海镇发展潜力巨大,与玉田皋乡合并后,镇区的中心城镇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镇区所在地将成为乌敦套海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进一步强化其商业、贸易流通的中心地位,更好地带动镇域经济发展。
3、乌敦套海镇的工业发展应以现有的生物化工和农产品加工工业为基础,将分散布局的乡镇企业进行集中,形成规模经济,根据现代化工业发展趋势,应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企业。
4、明确第三产业对现代市场经济的驱动作用,利用方便的交通条件,积极发展商贸、交通行业,利用本区的蔬菜瓜果及淡水养殖业的优势,发展食品的深加工工业,建设成为集贸工一体综合型工贸城镇。
5、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拥有最大的水库—红山水库,发展旅游业有一定的基础。
城镇性质综述,乌敦套海镇的性质拟定为:以红山湖为基础,集工、农、贸协调发展的风景旅游城镇。
二、城镇规模
(一)人口规模
镇区人口是自然增长、机械增长、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四项因素的和,根据分析预测:
近期镇区人口规模为13000人。
远期镇区人口规模为25000人。
(二)用地规模
(1)现状用地分析
我镇现状建设总用地222.43公顷,人均建设用地383.50平方米,远远超过国家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分析用地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其一是由于现状人少地多,建设很散,特别是居民套大院现象很普遍,造成居住用地过多;其二是红山水库管理局建于我镇,也是造成建设用地过多的原因之一;其三是道路广场用地指标较小,体现了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另外,绿地少,不能满足国家的标准。
(2)规划用地规模
我镇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由于历史原因现状建设用地指标比较大,故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149.84平方米,总建设用地为374.60公顷。
三、发展方向
坚持面向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发挥区位优势,合理布局,将我镇建成工业强盛、商贸繁荣、交通便利、环境生活舒适、文化发达的绿色生态旅游城镇。在现状建成区的基础上,近期补充完善红山组团、水管局组团,远期向东北方向发展。
四、主要特色
1、区位优势明显,地利途通
乌敦套海镇地处g305线公路旁,位于翁牛特旗东南部。是赤峰红山湖旅游区所在地。公路g305线纵贯南北,县道潘乌线横穿东西线,交通条件便利。目前已成为辐射敖汉旗、松山区、翁牛特旗东部的中心地。
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条件,构成了本镇的区位优势,便于接受外部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利用腹地资源,充分发挥外部市场条件,扩大横向经济联系。
2、土地类型多样,土特产品多,综合开发潜力大
本地区有山坡地、耕地、水浇地、沙地。牧草茂盛,林木资源、水资源丰富。耕地种植品种多,四季分明,中温带湿润凉爽气候,适于各种植物生长繁殖。只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适宜性原则,协调好产品与市场的关系,就能使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3、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潜力大
自治区最大的水库—红山水库位于镇中。库内水容量25.6亿立方米,最大水深30米,控制流域面积24486平方公里。水库等级为一级,目前有灌溉、养殖、发电、防洪等多种职能。
这里有雄伟的水利枢纽工程,蓝天、碧水、绿荫、沙滩以及水库下游秀美的塞北风光,构成了一幅风光奇秀的立体风景画,已成为参观、游览、消夏、避暑的旅游胜地,目前已被赤峰市命名为红山湖旅游区。
本镇红山林场林木长势茂盛,次生林面积大,郁闭度高,是清静疗养、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另外我镇的火石山、少龙山、花果山、太湖山等山体景点和五牌子鸟类自然保护区,大有开发利用价值。
4、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基础
篇9
关键词:会展经济;秦皇岛;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秦皇岛发展会展经济的SWOT分析
(一)秦皇岛发展会展经济的优势
1.秦皇岛的所处的区位优势。秦皇岛地处渤海之滨,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紧邻北京、天津,素有“京津的后花园”之称,并且北连东北三省,南通中原大地,是连接东北、华北两大经济区重要交通要道。
2.秦皇岛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秦皇岛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有著名的北戴河景区、祖山原始森林等风景名胜。同时,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秦皇岛拥有孤竹国遗址、天下第一关、老龙头等历史文化资源。
3.秦皇岛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近几年,为强化“旅游兴市”战略,市政府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是秦皇岛的整体基础设施环境更为完善,道路更加通畅,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二)秦皇岛发展会展经济的劣势
1.大规模会展承接的经验和能力有限。近几年在秦皇岛举办的会议和展览,规模普遍较小。会议主要以大型公司的年会、学术研讨会为主,展览多为本地的房展、车展、服装展,对承接大型会展的经验明显不足。现有的会议场馆主要是星级酒店。但是,对于一些较大型的会议,酒店的承接能力明显不足。展览场馆主要以奥体中心、人民广场、广电中心为主,这些场馆专业性较差,不能满足举办大型展览所需的条件。
2.缺乏专业会展人才。一方面,秦皇岛专业性质的会展公司较为缺乏,从事该领域的人才较少;另一方面,虽然秦皇岛拥有燕山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等高校,但基本都没有开设会展相关专业,导致专业性的人才储备不足。
(三)秦皇岛发展会展经济的机会
1.会展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据统计, 每年全世界举办的参加国超过4个、参会外宾人数超过 50 人的各种国际会议有 40 万个以上, 会议总开销超过 2800 亿美元。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把中国作为具有强大潜力的国际会展市场。国际会议协会主席也曾指出:“中国有可能成为 21 世纪国际会议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趋势。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将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对秦皇岛会展经济的发展来说提供了战略性的机会。秦皇岛市作为京津的“后花园”,虽然面临着会展资源相对北京、天津来说比较有限,但是会展成本、旅游资源等优势也较为明显,可以从京津等城市争取一些中小型展会。
(四)秦皇岛发展会展经济的威胁
1.国内各城市间竞争激烈。在我国,会展经济主要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会展经济带发展较为迅猛。和其他城市相比,秦皇岛无论是在会展基础设施还是举办会展的经验上,都存在明显不足,在会展举办权上面临激烈的竞争。
2.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会展经济作为第三产业的范畴,和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有着较强的正相关性。随着国内外企业经营的困难,企业参展的意愿也相对较弱。
二、秦皇岛会展经济的应用模式设计
通过上面的SWOT分析,秦皇岛发展会展经济机会和威胁并存,应该立足优势,抓住机会,形成良性的会展经济发展模式。
(一)旅游、会展联动模式
会展不仅包括会议、展览,它所延伸出的会展旅游也是会展经济的一个重要链条。正如前文所分析,秦皇岛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也是吸引各种会展落户秦皇岛的一个重要因素。秦皇岛应该立足优秀旅游城市的优势,抓住发展会展业的机会。反过来,会展业的发展又将极大地促进秦皇岛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联动。
(二)淡季、旺季会展相结合
作为一个滨海旅游城市,秦皇岛的旅游市场有明显的淡季和旺季。会展有不受气候和季节影响的特征,会展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旅游设施和服务的使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秦皇岛旅游配套设施在淡季和平季闲置的问题。在旅游淡季,可以利用淡季较低的餐饮、住宿成本,吸引周边城市大中型公司来我市开展年终会议、举办工业产品展会等,繁荣淡季市场,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在旅游平季,可以结合绿色农产品展、车展、房展等吸引更多外来游客;在旅游旺季,可以结合长城文化展、婚纱摄影文化展等丰富旅游文化内容。
(三)各种不同类型的会展相结合
目前,秦皇岛已经举办过长城文化展、车展、房展、服装展、科技展等展会,展会类型虽然丰富,但比较散乱,普遍展会规模较小,参展企业多为本地或周边城市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以后的会展经济发展中,秦皇岛应立足自身优势,抓住几条主线,将几种类型会展做大做强,打造会展品牌。秦皇岛可以重点发展的会展类型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是文化展。秦皇岛历史文化悠久,既有求仙文化,又有长城文化,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丰富的文化底蕴给秦皇岛发展文化展提供了素材和吸引力。
二是工业品展。秦皇岛市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形成了机械制造、金属压延、粮油食品、玻璃等四大支柱产业,工业发展比较迅速。因此,应该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品展。一方面,通过展会繁荣城市旅游经济;另一方面,对本市相关制造业的发展也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三是农业展。秦皇岛市历来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市政府可以以华夏、集发、葡萄沟等为龙头,组织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农产品展会,将我市的农产品打入京津,推向全国,并在展会和其他城市农产品企业的交流中,找准各自定位,形成良性竞争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智敏.秦皇岛发展会展经济的重要意义及策略研究[J].商业文化,2012,5.
[2]方汶铭,王树力,吴俊波.会展经济对秦皇岛发展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7,2.
[3]高灵新.秦皇岛会展旅游品牌建设策略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4(1).
[4]郭艳峥,付荣霞,周晓娜.关于会展经济在秦皇岛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和引导措施[J].科技信息,2013(8).
篇10
关键词:县域经济;区域经济;城镇化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72
一、县域经济的定义及战略意义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在地域范围内对社会和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规划,并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战略意义在于:(1)为城镇经济提供了强大助力。(2)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前提基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率先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产生做出了指引。(3)为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保障。县域经济为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县域经济与城镇化经济的关系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转化,人口红利、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对经济的提升作用在减弱,城镇化是我国在高速经济发展之后再创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从性质属性来说,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业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功能结构来看,县域经济可起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战略意义上讲,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而发展县域经济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三、县域经济对城镇化的推动――以阜平县为例
(一)县域经济对城镇化形成基础的推动。(1)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阜平县旅游资源丰富。在打造旅游经济圈,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会不断完善交通、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2)县域经济的兴起,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阜平县拥有“中国大枣之乡”之称,阜平大枣的种植业发展的同时,产生了集聚和扩散效应,为本县吸引了多家企业的投资,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县域经济对城镇化产业的推动。阜平是河北省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县,农副产品众多。今年来阜平县政府正凭借其丰富的农副产品,辅助农民通过第一做优绿色安全农副产品品牌,建设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第二做大绿色农产品加工,扩大产业链条,吸引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扩充销售渠道,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平稳的经济环境。县域工业的发展是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阜平县围绕“产业、骨干企业、项目、园区”四位一体目标,推进阜东产业园区建设。以保定市建设“太行山区光伏产业应用示范带”和扶贫创优为契机,推进中电投光伏发电项目。除高新工业外,阜平县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煤炭业较为发达。这些高新工业和能源工业都为阜平县的城镇化提供了经济支撑,并且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使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县域第三产业是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动力,丰富的旅游资源对阜平县第三产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阜平县依托县内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城南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等;绿色旅游资源:天生桥瀑布群,三岩寨风景区等;拟开发风景区:玫瑰坨风景区等,实施红绿资源对接,全力打造“红色圣地、生态之都”。
(三)县域经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城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一问题的难度。阜平县发展以县城为主,特色县域经济为引线,在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高新工业、旅游经济圈等一系列县域经济时,需要大量的建设工厂、资源建设与技术型劳动力,这就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增加了不同知识水平的就业岗位,同时也拉动了阜平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减少了城镇化形成的阻力。
结束语:县城是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点,面对我们县域的辽阔,经济增长空间大,产业转移潜力大等现实状况,发展县域经济是推动城镇化的必要手段。县域经济的发展为统筹城乡发展进而加速城镇化进程提供动力,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问题,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