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篇1

关键词:农业 国民经济 作用 影响程度

一、简单概述

所谓国民经济,指的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也就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总体经济活动的总和。一般情况下,涉及到一整个国家的经济,称为国民经济,比方说中国经济、英国经济等等。所谓“国民经济”也即是宏观的、整体的,整个国家经济。本文就对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影响程度做一下分析。

二、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我国各层次产业中的第一产业。按照产业部门的理论划分依据,可将我国国民经济划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三个层次。第一产业也即为农业,目前制造业统称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即是服务业。从1985年我国开始实施3次产业结构划分模式,将林业、牧业、渔业也包含在了第一产业里面,第将采掘业和建筑业包含在了第二产业里面,而将科技文化部门(譬如科研单位、教育部门、广电娱乐部门、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等)、公共管理部门(如各级政府部门、军警等)包含在了第三产业里。 概括起来说,上一级产业归属为下一级产业的基础,也即是农业为第二、三产业的基础,而第三产业(服务业)属于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制造业)所派生出的,并主要是为农业和制造业服务;换句话说,假使没有了农业,就不可能有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就是说没有农业和制造业那么服务业就无从谈起。

三、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影响力

分析农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力可知,农业作为食品的基本来源、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人类社会所赖以生产、发展的根本基础。之所以将农业认为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因为要生存,首先要获得的就是最根本的生活资料,而在生活资料当中首要的就是食物。其次,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其它部门赖以独立和发展的基础。换句话来说,正是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才使社会分工成为可能。农业生产一直是生产力水平极低的人类早期社会仅有的生产部门。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产生了剩余产品,才使得人们从事农业以外的生产活动成为可能。

四、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

1、农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三大生产要素

农业作为非农部门的基础,为非农部门提供基础的劳动力,同时也是“要素贡献”中的基础和核心,是农业发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基础。若没有农业劳动力为非农部门源源不断的提供劳动支持,后者的发展也便无法存在。

2、农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农产品

农业提供者以粮食为代表的各种食品,用以城乡居民的日常所需,以此来保障劳动力,且用于再生产,以此来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因此,农业产品的贡献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除了粮食的供给以外,渔业、林业、畜牧业等也给社会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大量的产品,以此来满足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各种生产、生活需求。

3、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除了基础性的贡献外,还有外汇方面的贡献

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需要外汇, 而出口的农产品同时给国家的经济发展赚取大量的外汇。对于外汇来说除了通过借款获得以外,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出口来换取。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是取得外汇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在力求满足国内普通用户对农产品需求的同时,将国内一些冗余的如水果、大米、药材等用于出口,以此来换取外汇。目前来看,国内出口换汇已逐步从农产品专项工业品,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产品被世界的逐步认可。

4、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对资金方面的影响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影响,体现在资金方面,则比较特殊,主要是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采取的多方面“进贡”。之所以出现和长期存在该情况,主要是因社会财产权利分配的不合理原因,是因为农民财产权利未收到应有的尊重结果。这就需要做好惠农、扶农工作。

从以上进行的分析不难看出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作用,及做出的重大贡献,从实质上可将其贡献分为价值形态贡献和实物形态贡献两类。事物形态贡献主要有农产品、劳动力、土地三大方面,价值形态贡献主要体现在市场、资金、外汇三大基本要素上。而且多种贡献中,通常都具有互惠性和双向性的特点,将农业作为一方,同时将国民经济中的剩余其他部门作为另外一方,将二者从“贡献”与“受惠”进行比较分析,二者之间互为对象的,体现出了国民经济整体性及紧密关联性的特征。

总而言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第二、三产业的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主导,必须加强其基础地位的建设。随着近两年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也得到了大幅度上升,这就要求农业相关部门一方面保持现有农业产品的发生生产优势,另一方还应将农业由过去传统单一的生产部门逐步完善成为多元化的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的综合部门,从而走向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只有这也,农业才能获取社会平均利润,才能使农民增收,进而增加农业生产资源的投入,强化我国农业发展能力,并以此来拉动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市场,形成工农业协调发展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蔡玲玲,罗燕婷.技术进步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献率的实证分析[J].安徽科技,2006;1

篇2

【关键词】黑龙江垦区 农田水利 地位和作用

1 农田水利工程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黑龙江垦区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梁基地,在垦建的5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垦区水利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城乡供水、灌溉抗旱、水土保持、水力发电、基层水利团队建设,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性的成就。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促使垦区这些年存在的水患问题获得了有效性的掌控,使得内涝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且农林牧副渔业得到了全方位的稳定发展,创造了国民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局面。粮食问题自始至终是关乎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对农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性的调整,促使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是促使农业综合生产性能得以显著提升的根本措施,要想做好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促使农田水利条件得到有效地改善。从目前我国各大省份的粮食增长现状来看,黑龙江是最具强大潜能的,黑龙江垦区是将本地区农业作为支柱型产业的粮食产业基地,为此,垦区粮食产量是促使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证的关键。所以,农田水利建设成效及发展的整体速度与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同时进行的。这些年以来,垦区大规模的建设水利工程使得农田在自然灾害的抵抗性能上得到了显著性的提升,对黑龙江垦区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及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言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性作用。

到20世纪90年代,垦区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矛盾十分显著,现已给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对国民经济的安全、粮食的生产、社会的和谐稳定都造成直接性的威胁。在国民经济中,水利作为基础性设施,关乎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命脉。从垦区的发展历史中可以了解到,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是需要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强大的基础力量保障的。

2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

从黑龙江省垦建的50多年发展历程当中,历经了好几代水利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创建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截止2005年,垦区水利逐渐作为该省的基础性产业,在城市供水、灌溉等系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建设成功的江河堤防达到2 828 km,保护耕地74.8万hm2,保护人口63.72万人;水库共151座,总库容10.23亿m3;治理涝区99处,除涝面积135.8万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07万hm2,小流域治理6.8万hm2;建成灌区1 232处,设计灌溉面积 119.8万hm2;促使71.98万人和30.74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本省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投资共达到60.59亿元,工程量达到21.53亿m3,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水旱灾害的有效防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将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为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用水提供了强有力的有效性保障,促使本省农业生产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下去,在提高农村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安定局面上发挥了强大的作用。

当前,黑龙江垦区农业与国民经济处在最初的发展时期,为此,促使粮食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促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科学的调整,使得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性的改善,增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速度,则需要进一步强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准则,这样才能够促使黑龙江当前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得到根本上的转变。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进行各项机制的不断创新、供应充分的资金支持下,对农民群众的筹资情况进行科学性的引导,按照“一事一议”流程,组织广大农民自愿参加到水利工程修建当中来, 从而促使基础的生产条件得到良好的改善,使得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明显提升。

3 农业经济发展中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地位

在农业生产当中,农田水利是一项基础性设施,是保障农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垦区农业及粮食生产及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可以了解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因素无法替代的,农业经济若想得到稳定的可持续性发展,则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最终是为了确保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稳定性的显著提高。

4 农田水利工程在水资源科学配置中的关键性作用

黑龙江垦区资源大体上包含:地表水与地下水。总体数量达到97.57亿m3,地表水资料数量达到56.93m3,其中有33.04亿m3要进行开采,可是受到时空分布因素的影响,平均每年水量的分配呈现出不均匀的一种形态,并且每年之间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性。

地表水资源量东部、西部地区与中部相比要低一些,平原地区比山区地区较低,西部平原地区比东部平原地区略低。从整体上来看,东四局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西五局地下水资源较为匮乏,特别是九三、绥化、北安三大分局的地下水资源是非常缺少的。通过对水土资源数量的对比分析,东部4个分局耕地面积达到西部五个分局的2倍以上,其中含有的地表水资源却仅仅占到其1.6倍。垦区年降水量、年净流量的一半多主要分布在每年的6-9月份,到了4-5月的时候径流量整体上就下降至10%的比例。可以看出,径流量在不同的月份其变化是非常显著的,大水年与小水年相比,径流量能够查到几十倍的一个比例,并且有周期性的变化,这是造成垦区经常会有春早、秋涝、西旱、冬涝及频繁性水旱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5 结语

在日后垦区的农田水利发展过程当中,应最大限度上运用地表水资源,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科学系统性的掌控,对回归水进行科学性的有效利用,实施开源与节流并举,水田与旱田并重,坚持新建与扩建的基本准则,为此,农田水利工程在水资源的科学合理性配置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问题;对策研究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直是不可动摇的,因为农业经济是否发展将直接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现状,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并在重视农业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法规以扶持农业发展。例如,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在法律上进行保护等等。但是为了确保农业经济的持久性的发展下去,我们需要着重把握农业发展的现状,以保证农业经济在我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及发展目标

1、农业发展的战略提出背景。为了贯彻中央对于大力扶持农业政策的决心,全面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以及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和生态环境,近来来,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滥用,很多企业为建设厂房为借口从而大量占用耕地,这些行为严重导致土地面积的减少。并且还有大量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料,加剧了土地的盐碱化。这些问题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

2、农业经济的战略发展目标。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其目的就是为了完善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体制,共同实现多种经济体系的共同的发展的模式,但是最终的归宿仍然是要发展农业经济

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我国现阶段的所呈现的土地资源较少,而且单位产量较低。因为我国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但是近年来人们大量的屯田,造成了土地面积不断减少,沙漠化现象逐年加重,城市不断侵占地方土地,而且在一些地方不断进行厂房建设,对场地造成了缩减。这些类似的措施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造成了影响,也别是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滞后。

2、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水平发展较为落后,试用的范围较小。因为从总体上说,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技术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制种技术没有得到普遍的普及。这与西方国家还存在着许多差距。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农业种植是以农场种植。恰恰相反,我国则是以集体种植为主。这就导致了,我们大量需要人力。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的地方种植技术较为落后,科技成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生产水平较为落后。

三、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必须首先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的产业化进程。以此来拉动我国经济。因为农业的对于提高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调整产业结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我国现阶段向着城乡二元化进程过度,加快产业经济改革的步伐,以此来带动我国的农业发展。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他是否能可持续发展将直接决定我国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2、不断加强土地保护和环境生态的保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使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以保证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我们必须农药等化学物质,降低化肥的使用,以保证保护土壤的营养成分,特别是在部分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减轻生态环境间与农业发展存在的矛盾。

3、不断加大农民收入,尽量减少城乡差距。因为发展的战略是农民的经济水平上升的标志。现阶段产业升级加快,其结构是否合理也同样决定着农民的收益。现阶段农业人口在我国人口总数量上的比例越来越大,社会是否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收入是否能提高。那么家少城乡间的差距,便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四、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积极宣传先进思想,转变农民旧思想。在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但是人口数量也较多。这就导致了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对不多,特别是近年来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日益加大,而且少数农民没有意识到这种破坏实际上就是到与自然不能共同发展。这就提醒当地政府需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以及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一定要让老百姓知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实现真真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未来的时间内,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基础。

2、不间断的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和当地科技人员合作以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提高我国现阶段的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那么首先就应该以当地的地域优势为创新点。综合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发展立体农业。其次提高我国的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适时的可以根据有关部门的具体检测对于土地的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不间断的检测。以便了解农业区植物的变化。特别要注意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减少污染,以此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

3、加大对农业结构链条的投资力度。适当的鼓励区域更具地方的环境特点,发展自身较为合适的农业植物,也就是不间断的发展自主品牌的副业,形成优化产业链条,不断衍生农业生产的宽度约幅度,不间断的根据市场要求挑新战略。同时应形成自主品牌的优势,形成竞争力,转变思维,加强对于农产品的加工。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实现现阶段的由第一产业向着第二第三产业漫步的过程。不间断的调整产业结构,培养自身的优势产业,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的切身利益。

篇4

【关键词】国民经济;经济协调;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的中生产经营活动总过程,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运转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下文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分析。

二、国民经济的构成

第一,国民经济是人们进行物质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总过程。人们要生活,就要进行生产,生产出人们进行再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出的产品要进行买卖,生产出的生产资料要出售给需要这些生产资料的企业,以便用于再生产;生产的消费品,要出售给需要这些产品的居民。这些出售的商品,要经过运输过程运送到销售企业,由商业企业进行买卖。商品买卖又要通过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而货币是通过金融企业发放的。这一系列生产、运输、买卖、消费的总体就是国民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按生产资料不同所有制划分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或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等,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我国要发展国民经济,要大力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同时也要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使得各种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的总体当中,都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是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使我国不断地强盛起来。

第二,我国的国民经济分为不同的经济产业。国民经济是由各不相同的经济产业构成,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是国民经济。

以上说明在国民经济中,包括有各不相同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它们相互联系在一起。在国民经济中,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既有分工,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而在发生作用的同时,又相互联系,达到它们应发挥作用的目的。

三、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1、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要能满足农业和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农业生产的各种产品,要首先满足农业再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在农产品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各种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用于农业进行再生产。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

2、工业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的需要。钢铁企业生产的各种钢材,要能满足机械制造业和建筑企业对各种钢材的需要;机械设备制造业生产的各种机械设备,要能满足使用各种机械设备的企业进行生产的需要;生产发电设备的企业要满足发电企业的需要;通讯设备企业生产的电话机、电报机、手机等商品,要能满足人们使用这些通信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

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这些工业产品,除出售给城市居民使用外,也出售给农村居民使用。食品工业企业生产的食品,也要有一部分出售给农村消费者。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工业部类、农业部类两者相互提供着它们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各种消费资料,所以,它们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3、工农业的产品要经过交通运输业运输出去。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一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部分的产品都要销售出去;工业各行业和各企业生产的商品除少量产品在企业所在地区市场上出售外,工业企业生产的绝大部分商品,要运送到外地市场销售,这就需要运输行业的运输。

4、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工农业生产的商品大都要经过商业企业销售出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必须经过商业企业,其生产和经营才能顺利发展起来。

5、金融业。金融业是进行货币经营的行业。银行把政府拨款和居民储蓄的货币资金贷放给企业,企业用这些货币资金去购买生产资料和招聘职工,从事生产和经营,并按规定的期限归还银行本息;交通运输业的经营要用货币购买运输工具,运输完成要收运费;商品的交易也要以货币作中介。货币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媒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对策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6、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7、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防战略。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五、结束语

总之,在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的过程中,要重视国民经济研究中中的每一个环节,保证研究过程的规范性,使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结果得到保证。并且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左倩倩.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治因素影响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22-24

[2]宋涛. 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2013,12:3-7+72.

篇5

1 农业概念及其特征

(1)农业概念界定

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一系列生产活动。①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即植物栽培业;广义的农业是指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产品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林业、渔业、畜牧业以及观光农业等新兴农业形式,②都是广义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中所指农业是广义概念的农业。

(2)农业的特征

第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首先,农业的发展衍生社会分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乃至人类文明的孕育,是其他经济部门存在的前提。其次,粮食没有替代品,农业的发展决定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农业的稳定发展,才能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如果农业发展不利,会直接导致其他产业的稳定发展,必然也会影响国家经济稳定发展。最后,在当今时代,一国的粮食储备和农产品跨国交易己成为影响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因素,保证农业部门稳定健康发展,发展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在当今国际竞争格局中保证主动地位的必然选择。

第二,农业具有弱质性特点。农业部门中的种植业、林业、渔业以及畜牧业等,都是通过观察研究动植物的生长特性、适宜生存环境等自然条件,利用其自身生长规律,通过人工培育及其他方式,取得农产品、副产品、工业原料的社会生产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可变因素较多:首先,需要相对不错的自然条件,例如我国当前的农业发展仍很大程度上难以避免干旱、台风、洪涝等天气状况的影响;其次,由于我国地形复杂以及经济发展等制约因素,目前农业种植中,小规模种植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这阻碍了农业规模化发展和专业化管理,不利于农产品增收,也不利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难以避免的不确定天气状况、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竞争力处于劣势,农业部门的利益很大部分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割,这导致农业产业的发展愈发缓慢,更会制约三农的发展。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及其弱势地位,不仅使农民增收减缓,也会使社会资金流向其他部门,从而影响经济稳定,引起收入分配不均等社会问题。

2 农业公共品理论

(1)公共产品理论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引发各国政府及各界学者对财政职能的重新考量,视角也放到如何应对市场失灵以及更有效率的提供公共物品上,此后现代公共财政学开始发展起来。

保罗.萨缪尔森(CPauIA Samuelson)于1954年发表了《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他在其中提出公共产品的一些核心问题及部分解决办法。他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指出:公共产品是一个人对它的消费并不会引起其他人对其消费减少的物品。萨缪尔森的该描述成为经济学领域内对于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

公共产品就是由一国政府所提供,旨在满足社会需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特点的产品或服务。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并不会带来产品边际成本的增加,更侧重于经济效益;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人消费,并不能排斥其他人的消费,更侧重于社会效益。在现实生活中,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并不是很多,更普遍的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物品,即或者具有非排他性,或者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我们称之为准公共产品,也称混合产品。

(2)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某些外部环境的限制和市场机制本身的某种缺陷,使单一市场机制不能有效率的配置商品和劳务的现象。所以需要政府实施相应政策对其引导,以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引起市场失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垄断。垄断厂商会通过控制产量抬高价格,此时消费者剩余无法达到最大化,自然也就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第二,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公共产品的消费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即消费者在不承担成本的前提下获得利益,这会打击产品提供者的积极性,导致私人部门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如果市场机制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去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第三,外部效应。是指经济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给他们造成有利或不利影响,而不获得报酬或付出代价的行为。其中,前者称为正的外部效应,后者称为负的外部效应。外部性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如果任由其发生,会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所以需要政府通过对正的外部效应进行价格补贴,或者对负外部效应采取罚款等方式解决外部性问题。第四,信息不对称。“信息畅通”是完全竞争模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假设,这表示市场参与者完全掌握市场信息,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价格无法成为衡量供求关系的价值符号,自然也无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所以需要政府通过制度和具体措施,消除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

 (3)农业公共品理论

从上述理论概述来看,农业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公共品属性源于它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前提。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粮食问题都处于国家战略性地位。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真正独立的基础,也保障着国家的安全。同时,粮食也是人民生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粮食产量和供给己不能由市场体制单独完成,需要政府干预和财政支持。

其次,农业是利用动植物自身规律、改造自然的双向行为,农业不仅仅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要素的限制。不管是抵御恶劣的天气情况,还是改进资本、技术等投入要素,都会带来农业生产者成本的增加。经济发展要求农业发展加快进程,这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要素投入的要求越来越高。改善自然条件以及提供农业基础设施都具有很强的非排他性,都属于准公共产品范畴,农业生产者承担不起也没有动力承担,只能由财政来解决。

最后,农业具有正的外部效应。对于公共产品提供者来说,社会边际成本的增加要小于私人边际成本的增加,从而产生外部经济。

3 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理论

(1)亚当.斯密的发展农业理论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第三篇中,概述了城市重工商业轻农业的原因,并指出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首先,斯密同意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他在文中提到,先有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发展,便利品和奢侈品部门才能够发展起来,所以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其次,他认为农业的发展需要寻求政府保护,比如制定保证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保证农民能够得到农产品收益回报等制度,以及对农民轻摇薄赋,让其休养生息等政策,以促进农民劳动积极性,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最后,斯密在第三篇第四章《城市商业如何让对农村改良做出贡献》中,提到了投资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认为农业投资应该获得支持和保证。

 (2)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在西奥多.威廉.舒尔茨威廉的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之前,农业一直未被纳入经济学范畴,当时的很多经济学家如阿瑟.刘易斯等人认同“零值农业劳动学说”理论,另一些学者如理论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和李嘉图认为在传统农业中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认为农业阻碍了经济增长。与上述学者不同,舒尔茨认为农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有可能是最大的部门,发展农业经济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文中指出,传统农业之所以阻碍经济增长,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回报率过低,如何引进新的生产要素,获得收入流的增长,就成为改造传统农业的最终出路。舒尔茨认为应从三个角度着手:第一,建立制度保证。政府应建立以经济手段刺激而非行政手段刺激的制度基础,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用市场价格刺激农民积极性,培育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家庭农场,以此改造传统农业。第二,引进现代化生产要素。现代化生产要素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现代化生产要素的成本一般来讲比较昂贵,需要政府或非营利组织提供。或者,可以由国家引进现代化生产要素,通过免税、补贴等政策鼓励盈利机构去推广或分配该要素。第三,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舒尔茨认为,若农民只获得新的生产要素却不会使用,是无效的,还需要农民具备现代科学知识,懂得并学会使用新的生产要素,因此对农民的素质教育投资是必须的,该投资对象具体包括专业素质教育、操作培训等方式,而这些方式具有非常强的公共产品属性,必须也只能由政府提供。《改造传统农业》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提出,非常有前瞻性的提出要遵循市场机制,注重人力资本的作用等观点,对我国财政支持农业发展有很好的理论借鉴意义。

4乘数理论

乘数概念由凯恩斯提出,凯恩斯建立乘数以反映国民收入和投资的变动弹性系数,即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能拉动国民收入增加多少个单位,这个值就是乘数,乘数值大小受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在收入公式中,国民收入Y、投资I、消费C之间的公式表示如下:

                       Y=I+C                   (2.1)

收入变动量: Y=工+C                            (2.2)

    边际消费倾向:                  (2.3)

              M为投资乘数,Y=M * I                       (2.4)

公式(2. 4)表示投资每变动1单位,国民收入量变动M单位。

从以上理论可得出:投资会对经济活动产生明显影响,政府投资尤甚。所以政府投资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刺激经济增长最常使用的工具。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提高投资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乘数原理只说明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和消费增加,但没有说明投资对收入和消费的作用机制,乘数一加速原理则补充了这一缺憾。萨缪尔森把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相结合,得出乘数一加速模型,也被称作“汉森一萨缪尔森模型”。

 C=βYt_1               (2.5)

 It=I0+γ(Ct + Ct_1 )        (2.6)

 Yt=Ct+It                (2.7)

其中:Ct为t时期消费量,

      β为边际消费倾向,

      Yt_1为t-1期的收入量,

      It为t时期的投资量,

      I0为自发投资,

      γ为加速系数,

      Ct_1为t-1期的消费量,

      Yt为t时期的收入,   

篇6

【关键词】能源产业; 产业特性;产业地位

一、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选择的主要能源产业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二)研究指标

本文在原有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最终产品影响力系数、初始投入感应度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和产业感应度系数。

1.最终产品影响力系数

最终产品影响力系数为:

其中:

表示j产业单位产值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影响力;

为完全需求系数矩阵中的元素。

最终产品影响力系数的经济含义是某产业单位最终产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

2.产业影响力系数

产业影响力系数为:

产业影响力系数的经济含义是产业整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和拉动力。产业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说明该产业部门的影响力超过了国民经济产业平均影响力。

3.单位初始投入感应度系数

初始投入感应度系数为:

其中:

为投入产出对称模型中完全供给系数距阵的元素;

表示i产业单位初始投入对国民经济的感应度,该指标越大表示该产业供给推动能力越强;

表示各个部门单位初始投入对国民经济的平均感应度。

4.产业增加值感应度系数

产业增加值感应度系数为:

产业增加值感应度系数是某个产业所有初始投入的推动力与国民经济所有产业的初始投入推动力的平均水平之比。

(三)研究思路

根据以上系数,在研究产业特性的时候将产业划分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核心产业,把最终产品影响力和初始投入感应度、产业影响力和产业感应度分别求平均,作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选择标准, 将4个系数求平均作为核心产业的标准。本文拟从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核心产业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产业地位。

二、我国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核心产业最终排名

将最终产品影响力和初始投入感应度、产业影响力和产业感应度分别求平均,依次得到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选择结果, 将4个系数求平均得到核心产业的结果(见表1)。

表1 我国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核心产业排名

排序 主导产业 支柱产业 核心产业

1.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2.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3. 其他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4.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5. 废品及废料

6.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7.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8. 仪器仪表制造业

9. 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

10. 化学纤维制造业

11. 塑料制品业

12. 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15.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42.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62. 烟草制品业 其他服务业

其他化学原料及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农业

运输仓储业

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非房建筑业

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

纺织业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农药制造业 其他服务业

其他化学原料及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农业

运输仓储业

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塑料制品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烟草制品业

研究结果表明,在核心产业排名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高居第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排名第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排名第12,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排名第17,且以上4个能源产业的系数均大于1,说明我国主要能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综合能力较强。在主导产业排名中,仍然是这4大产业排名比较靠前,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高居第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排名第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排名第9,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排名第15,说明这4个能源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从支柱产业排名中可以看出,这4个产业不仅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而且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在我国的核心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排名中除了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排名比较落后看,其他能源行业都相对靠前,说明能源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都是很强的,不仅对其他产业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同时供给推动能力也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具有明显的基础行业的特性,因为该行业在支柱产业的排名比较靠前,而在主导产业排名却相对较弱。这说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在部门发展的过程对其他产业的需求不是很大,关联性不强,但是,对其他产业的发展的贡献却是非常大的。这也说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典型的基础行业。

此外,从计算结果中还可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部门已经表现出较强的依赖。由于我国现在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重工业的发展依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就注定了对能源的消耗是不可避免的。综合考虑我国的资源禀赋和能源安全,应该采取一定的政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w·列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

[2]刘起运.关于投入产出系数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j].统计研究,2002(2).

[3]田大瑜.中国经济的复苏与思辨[j].求索,2010(1).

[4]王岳平.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分析[j].管理世界,2007(2).

[5]胡秋阳.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 投入产出分析的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信息产业;国民经济;经济增长;贡献分析;实证分析

一、引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时代特征之一,信息产业正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它在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技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开发信息产品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我国现行的信息产业行业范围划分主要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国统字[2003]83号)中信息相关产业分类,将信息产业的行业范围划定为以下五大组成部分:一是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二是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业;三是电子信息传输服务业;四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五是其他信息相关服务业。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以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为核心的信息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总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与此同时,信息产业也拉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经济发展提供新模式,而产业结构的高层次化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为深入研究信息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本文对信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试图准确的揭示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作用。

二、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

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仅表现在它本身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战略性产业,而且表现在它对国民经济具有带动作用,主要在以下方面:

(一)先导作用

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许多高新技术产业相继诞生,但无论是生物工程、卫星通信、光纤技术、海洋工程、新材料、新能源还是新型服务业,都离不开具有核心地位和先导作用的信息产业作为其应用开发的突破口。其他高技术及产业的原理、机理的认识和控制以及功能、目标的设计和实现,无不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新突破和综合应用;其他高新技术产品都必然以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为其部件或功能子系统。因此,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具有先导作用。

(二)催化和助推作用

信息产业不仅可以直接创造财富, 而且可以渗透到其他产业之中,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并促进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提高和升级,通过扩大财富的增值空间、缩短信息的流动时间以及使非资源转化为资源等手段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财富创造能力,使原来不能创造财富的部门或企业创造财富,使原来只能创造较少财富的部门或企业创造较多的财富,这就是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作用和助推作用。

(三)优化作用

信息作为现代生产的要素之一,与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共同构成现代生产力的基础。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生产要素具有优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信息要素作用于资本要素,增加资本要素的信息含量,就可以提高资本的整体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信息要素作用于劳动力要素,可以增强劳动力的科技文化水平并提高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可知性和透明度,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系统的有序度和运行效率。

(四)倍增作用

发展信息产业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成倍增长,通过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推动其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系列的综合经济效益。一是信息产品和服务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二是信息产业可以渗透到其他产业之中,产生二次经济效益。信息产业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的总和构成了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扩散效应,这些扩散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能够使国民经济倍增发展,这就是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倍增作用。

(五)软化作用

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软化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等的软化作用。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的软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中出现了软件业、数据库行业、计算机信息服务业等软性产业;二是信息产业及软件行业的产生也使得硬性产业进一步软化,通过信息产业所提供的先进的信息设备和良好的信息环境,使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营销方式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增加了软功能的比重,实现了外延式软化和内涵式软化的统一。信息产业对就业结构的软化作用主要表现在随着信息产业迅猛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事管理、研究、软件开发、信息咨询、信息传播、信息服务的就业人数占国家总劳动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信息产业对消费结构的软化作用主要表现在发达的经济水平和知识化、信息化的产业结构为市场消费提供知识化、信息化的供给,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同时,消费需求的变动也会引导产业结构的升级,信息化的消费需求促进信息化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形成。

三、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贡献;二是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贡献,主要表现为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

(一)直接贡献

信息产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其增长和产值规模的不断扩大,意味着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及所占国民经济份额的增加,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以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我国2002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为2980亿元,至2006年达到11000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到38.6%,远远高于同期我国10%左右的GDP增长幅度。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全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5.25%,比上年提高了0.31个百分点,对其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0%,对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全行业在全国外贸出口中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对其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比重超过90%;全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就业人数达到724万人,比上年增加了85万人,占全国新增就业人数的10%以上。

(二)间接贡献

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主要体现在信息产业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进而提高传统产业的生命力上,即所谓的“外溢作用”。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存在前向关联性和后向关联性,即其他产业部门对信息产业最终产品的需求越大,信息产业的发展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其他产业的扩张;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部门最终产品的需求越强烈,信息产业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对于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的大小,将在在下面的实证分析中进行进一步论证。

四、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确立

为了测度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本文运用经过修正过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分析。

工业化时期的经济增长模型一般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示:Y=AKαLβ。

式中,Y为社会总产品产量或国内生产总值(GDP),K为社会资本量,L为社会劳动量,A、α、β为系数。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由于信息资源的加入、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了生产力发展的性能和特征发生了变化。信息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同时,信息产业还对传统产业不断地进行着渗透和改造,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素。因此,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了推动产业、经济乃至社会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因此该模型必须考虑到信息因素的重要性,模型可以进一步修正为:Y=AKαLβIγ。

式中,Y为社会总产品产量或国内生产总值(GDP),K为社会资本量,L为社会劳动量,I为社会信息量,A、α、β、γ为系数。

出于数据采集的方便,本文采用固定资产投入代替社会资本量,采用就业人口代替社会劳动量,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完整、准确的信息产业数据,本文采用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代替社会信息量,具体数据见表1:

为了便于计算,将模型中各要素改写成对基年的指数形式,并对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到修正后的估计模型为:

Ln(Yt/Y0)=LnA0+αLn(Kt/K0)+βLn(Lt/L0)+γLn(It/I0)

(二)模型的求解和数据分析

利用spss软件进行线性回归求解,可以得到:

LnA0=0.012α=0.551β=0.199γ=0.255

所以代入原模型得到:Y=1.012K0.551

L0.199I0.255

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到F值为1146.099>F0.01(3,6)=9.78

检验结果表明该回归方程极为显著,检验通过,可以进行经济分析。

该模型求解表明:

1、1996~2005年期间,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社会信息量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其贡献率已经达到了0.255,即该时期内中国信息化指数每增长1个单位能够引发GDP指数增长0.255个单位,已经高于劳动量对经济增长0.199的贡献水平,其作用已经极为显著。

2、1996~2005年期间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仍然是资本量,其贡献率达到了0.551,远远高于信息量的贡献。这说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靠资本的投入,信息产业发展还不是非常充分,信息要素作用还没有完全体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有待进一步渗透和体现。而这个分析结果与我国现实的信息产业发展状况也是基本相符的。

五、结论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战略性产业,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劳动要素。但是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还不充分,信息作为首要生产要素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发展前景还十分广阔。因此,应该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大力扶持发展信息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及农业部门的力度,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靖继鹏.信息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乌家培等.信息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徐升华,毛小兵.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管理世界,2004(8).

4、张安.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信息技术,2006(7).

篇8

国民经济动员,是指国家将为了满足战争或突发性事件的需要,有计划的将经济部门、经济活动和相应的体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国家经济能力,提高生产水平,扩大军品生产,保障战争的需要。通常包括工业、农业、物资、交通运输、财政金融、邮电通信、卫生力量等方面的动员。总的来说,国民经济动员是国家战略动员能力的一种,是一种国家保障机制,在国家战略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高新技术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首先由美国科学家提出。高新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本文由LWLM.Com收集整理第一,高战略地位。高新技术是高端的战略资源,是国家层面的技术。第二,高技术密集。高新技术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第三,高附加值和高风险性。高新技术之所以被各国所重视,关键在于其重大的延展价值。此外,高新技术本身的研发的多是尚未成熟的领域,成败有很大的随机性。进入了21世纪以后,传统的军事思维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科技战争的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带动整个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军事思维的改革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特别是近些年来包括海湾战争在内的局部性战争的发生,标志着战争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此引发了我们关于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如何构筑国民经济动员战略高垒以应对新挑战的研究。

二、高新技术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的发展重点

首先是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信息化建设。所谓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主要是指在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中通过使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提高动员效率,保证动员工作的顺利展开。高新技术在当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信息化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社会各行业。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信息化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成本,为国防建设奠定基础。其次是高技术迅猛发展下的动员基础建设。信息社会中,信息和信息技术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也会溶入战争的各个方面。因此,信息化战争的进行,既依赖于军队认真组织实施经济动员潜力调查。最后是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的应急动员能力建设。信息技术储备以作战急需的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等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信息成果、信息科研的形式储备,主要依托大中型信息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在做好储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行业特有的网络、人才、技术优势,逐步建立互相联通、完善配套、先进可靠、运转高效的动员指挥管理系统,在动员潜力调查、动员储备管理、辅助决策、模拟演练中发挥作用,提高应急动员能力。

篇9

多边贸易体制运行五十多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关税在不断降低,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等传统非关税壁垒也日益受到约束和限制,技术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越来越成为当前主要的国际贸易壁垒形式之一。

作为一个贸易大国,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必然会涉及有关TBT的问题,同时作为一个新的WTO成员,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急需分析当前国际贸易中有关TBT的各方面问题。目前对于TBT的研究已经涌现出很多成果,主要集中在TBT的理论界定、表现形式、特征及成因、作用机制、国外TBT体系及我国的对策等方面,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是相对于大量丰富的对关税措施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成果,对TBT的研究大多是针对问题的某一方面,其中定性分析居多,定量研究不够。基于这一出发点,本文结合2002年投入产出表和其他相关经济核算数据编制出2002年中国社会核算矩阵(Social Accounting Matrix ,简称SAM),并以此为基础定量分析了我国受TBT影响较大的各产业因遭受TBT限制而导致的总产出损失。

二、2002年中国社会核算矩阵的编制

编制SAM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综后分法,另一种是先分后综法。前者是在对已知总量进行分解的基础上求得SAM,其强调的是数据的一致性;后者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并进行分类汇总求得SAM,其强调的是数据的准确性。由于详细准确的数据较难取得,本文将采用先综后分的方法,编制出的宏观SAM的数据来源于投入产出表、统计年鉴、国民经济账户等,在各方面数据不一致时,以国民经济账户为准。

三、技术贸易壁垒导致的产业损失分析

1.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产业结构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

在投入产出模型中,假定国民经济中某部门的总产出发生变化,产生一个增量,此时该部门的总产出就不再决定于其他部门的总产出,成为一个模型以外事先确定的外生变量,但是它对其他各部门的总产出将产生影响。由投入产出模型,我们可以得到其他部门总产出变化与该部门总产出变化的关系取决于里昂惕夫逆矩阵中相应列的元素,二者之间的比例等于相应列的元素与主对角线上元素的比值。

2.基于社会核算矩阵的技术贸易壁垒影响分析

社会核算矩阵是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拓展而来,对应于投入产出模型的Leontief逆矩阵,SAM有账户乘数矩阵。

类似于投入产出模型中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在SAM中可以定义平均支出倾向矩阵,该矩阵中各元素的值是通过内生账户中的每个元素除以其所在列的合计值得到的。在此基础上,类似于投入产出模型中的里昂惕夫逆矩阵,我们可以计算SAM中的账户乘数矩阵。这一矩阵反映了SAM数据间的基本关联;类似于里昂惕夫逆矩阵在投入产出模型中的地位,账户乘数矩阵是SAM分析方法的核心。SAM乘数将外生需求变动的影响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加入了对收入再分配的核算,因此SAM乘数更好地反映了一个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投入产出模型中产业结构变动对国民经济影响的计算方法移植过来,以社会核算矩阵为基础,来进行TBT的经济影响分析,计算受影响的各产业因遭受TBT限制而导致的总产出损失。

根据计算可以得出,各产业因遭受TBT限制而导致的总产出损失加总金额高达574.82亿美元,而TBT造成的直接损失为170亿美元,由此可以测算出各产业的关联总损失是直接损失的3.381倍。这也表明TBT对社会总产出的损失具有非常显著的扩大效应,每发生1亿美元的直接损失,则会造成社会总产出3.381亿美元的减少。

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同的方法,我们可以进行受TBT影响的各产业的损失模拟。以2002年的损失为基数,如果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TBT更加严格,受影响的各产业损失量增加10%以后,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将更加显著。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业自身因遭受TBT限制而产生的直接损失,在受TBT影响的各产业中比例最大,同时对其他各产业部门的扩大效应也最突出,相关的企业和单位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尽可能减少TBT对我国农业的不良影响,积极促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转变。当然,任何时候也不能忽略TBT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在保证贸易大国地位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将投入产出模型中的相关分析方法成功地移植到社会核算矩阵模型中,以2002年中国SAM为基础,定量分析了受TBT影响的各产业因遭受TBT限制而导致的总产出损失情况,并进一步进行了产业损失模拟,详细分析了各产业间相互影响的具体情况。结果表明TBT对社会总产出的损失具有非常显著的扩大效应,其中农业的扩大效应更为突出。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应对国外形式多样、复杂多变的TBT,同时努力构建我国的TBT体系,从而保证我国对外贸易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

[2]侯瑜.社会核算矩阵的构建方法及平滑技术[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5)

篇10

一、当前形势分析:

21世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两大主题。但是我们正面临着时代条件和竞争环境的变化。

(—)现代科技、知识经济迅速发展。21世纪,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利用高、精、尖、新的科学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己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性、综合性和交叉性,科技知识的空前快速传播、转化应用和生产,将极大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所谓全球经济一体化就是把整个世界而不是一个国家作为统一的市场,让有限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最大化的利用。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逐步打破一切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障碍,其中包括发展中国家合理的保护主义。世贸组织是全球经济的国际组织。中国加入了世贸,也就是在经济上参加了国际间的激烈竞争。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意味着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放在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它有利于促进技、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各国的流动和配置,给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带来一些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它也各国经济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刻。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对于我们来说,我国的农业将会受到更大的冲击。朱绍基总理在访问印尼时对记者说:“我国入世了,我们最担心的是农业。”

(三)十五届五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改革开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沿海经济与内地经济实现接轨,中国的改革开放将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发展受国际经济运行的影响将会增强,在国际竞争中将会面临更多不利因素,保持经济的良好势头,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安全,任务将会更加艰巨。

纵观21世纪的当前形势,对我们来说,仍然是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机遇,进一步加强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购买力,这样才能扩大内需,保持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良好的势头,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能力。

一、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农产品总量基本平衡,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农业经济结构单一,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产品品种不优,大路货多,缺乏名、优、特、稀、新品种,且深加工程度较低;

农业生产力落后,主要靠手工劳动,农业生产劳动率不高;

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自给半自给经济占相当比重;

农业人口多,就业压力大;

科技教育文化落后,文肓半文肓数量大;

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农村发展很不平衡;

随着农业的变化,新的经济体制建立。农民的自渐扩大,会计信息失真。比如:假数量、假利润、假成本、假数安等的事件时常发生。这样最终农民不是为了收入更多的利润。

2、切实解决好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实现农业生产的根本性转变,农业部门要重点好如下几下问题: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困难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由于我国目前的农业结构、品种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产量虽然是上去了,但大多数是大路货,未能适应社会消费要求,农民增收困难,大大打击了农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统计,澳头镇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00元,2000年为3300元,增长率为3.18%。

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的发展是推进农业的坚强后盾。目前,我镇的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过去靠手工耕作的模式,没有实现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效益极低。今后,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基础研究、科技开发应用和普及推广,努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在具体操作中可通过举办学习培训班、送科技下乡等形式来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不合理,是我镇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重点是要调整好粮食和其它经济作物的比例,实现农林副渔全面发展,在区域布局上,突出区域特色,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带、产业区。同时,着力开发山地农业、沿海农业、外向型农业和观光旅游农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

作为对农业的扩展、农民经济的变化、体制的建立,这样经济管理工具的会计审核就是更应该加强会计工作,强化会计审核是市场经济的需求。

二、农业部门加强农业生产引导的措施: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二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都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农业部门作为农业生产的主管部门,在农业生产中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对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会计审核进行引导,是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农业部门必须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镇的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会计审核为标准,努力推动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会计审核再上新台阶。农业部门对农业生产和农产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产和企业的首创精神,让企业和农产在农业生产中唱主角,农业部门对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会计审核只是提供建议,进行宏观引导。

我镇农业部门以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会计审核进行引导时,应着重抓好几方面工作:

科学制定整体规划。农业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对农业生产和小城镇建设所需使用的土地进行合理、全面科学地编制土地总体规划,科学布局、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澳头镇是一个沿海地区、缓坡山地较少,但是要搞好地开发,做好同地开发文章前景诱人。为此,农业部门把全镇山地规划,山地用于发展龙眼、荔枝等水果,建成优质水果基地;和地改造种植速生率产林。拟建成速生丰产林基地;海洋养殖业已占了农民收入的80%,所以我们这个乡镇也被称为“鱼米之乡”。

为农产提供技术指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财富增长的根本源泉。进入21世纪后,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突飞猛进,为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新形势下,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教育。农业部门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不动摇,继续引导农产走科技兴农的道路,鼓励农产进行科技创新,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调整分工和布局,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通过试验示范,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突出抓好农科技术的推广、传播工作,建立农业技术服务网络,成立科技协会、水果协会、蔬菜协会,通过举办培训班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为农产提供高、新、尖的农科实用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在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时,路溪镇农业部门建立了以镇农技服务站为中心,村委服务组、自然村服务点协调工作的三级农村服务网络。进一步扩宽了服务面,提高了服务质量,增强了农民通过科学兴农的意识。

为农产提供信息服务。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农业生产要实现优化升级,农业部门必须积极推进农业经济信息化,要围绕农业和农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扩大信息技术点抓好市场信息、自然资源信息、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各种农业适用数据库的研制和开发,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监测系统,形成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传播体系,通过向农民及时传播各种信息,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多的实惠。据统计,今年我镇农业部门先后为农产提供了市场上玉米、茄子、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的信息,引导农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种植,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对农产进行管理经验推介。对农业生产进行管理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效益的好坏。农业部门可以举办培训班、典型推介、现场观摩会等方式将先进的农业管理推介给农产,提高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