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哲学思想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诗经的哲学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诗经的哲学思想

篇1

其次,哲学故事比较柔和,相对于严厉的说教,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一般学医的都明白,用酒精消毒的时候。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悄无声息地渗进去,效果才佳。这充分地说明柔风比风暴更有力量。例如,学校的制度再严密,仍有人会寻找出制度的漏洞,钻空子,负面影响较大。针对此问题我讲了一则故事:12年前有一个小伙子,高中刚毕业就去法国半工半读地留学。他很快就发现法国自助售票系统有漏洞,就是说逃一万次票,只有三次被发现。于是他经常逃票。毕业后,他留在法国找工作,因他有逃票被罚记录,没有一家公司招聘他。他要讨个说法,冲进一家企业经理办公室,质问:“为什么因几次逃票这点小事而拒绝天下英才?”“不 不、不”经理说,“此事证明了两点,一是你不尊重规则,不仅如此,你擅于发现规则中的漏洞并恶意使用;二是你不值得信任,我们公司的许多工作是必须依靠信任进行的。因为,如果你负责了某个市场的开发,公司将赋予你许多职权,为了节约成本,我们没有办法设置复杂的监督机构,正如我们的公交系统这样。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雇用你,可以确切地说,在这个国家甚至整个欧盟,你找不到雇佣你的公司。”此故事说明一个道理: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此故事能穿越人内心,让人震撼,它能轻易地卷起人们心理的窗纱,它比刚性的制度、严厉的要求效果要好得多。

第三,哲学故事能触动人们灵魂的深处。尽管人们是忙忙碌碌的,其实人的内心是很脆弱的,尤其是教师这个职业群体。如何能让她们坚强,如何能让她们把教育作为一件有意义的事业来做,唯有哲学思想的引领,否则是徒劳的。例如叔本华的故事使人明白,生命是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又如泰勒斯的故事:你是谁?谁是我?你要到哪儿去等人生追问,使人们明白“认识你自己”,这才是每一个人离苦得乐的唯一途径。赛洛卡的故事:“愿意的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命运拖着走”使人们明白生命的安然在于学会随顺境遇……我通过这一系列的哲学故事引导,使教师们的灵魂得到了净化,思德得以提升。一名教师在她的随笔中写到:人们可以设计生活,为生活而奔波;人们可以设计人生,为人生而努力。人生与生活才是人们生命的全部,只有生活与人生发生碰撞产生激情的火花时,生命才有价值,这才是人活着的实际意义。

现代人的痛苦从表象上看是源于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源于生存的困境无法改变,其根源是对于生活意义的失落。作为教育管理者,如何能尽最大所能使教师在当下因不断的物质追求人性开始异化扭曲,造成严重的精神危机之中,让教师能从社会、生活多元化的角度,承认制度公正的多元性。只有通过哲学思想引领,这种形式才能达成共识。又如教师的健康杀手源于心理因素的疾病,只有通过哲学思想的引领才能感悟人生,才能体会教师的职业幸福,才能对学生的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讲哲学故事必须要有选择性,讲故事要看对象,要解决什么问题。既要有趣味性、适时性,更重要的是健康有益的,必须有意义、有实效,具有精神价值。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提升

有不少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时,仍对职业生活的基本特点和素质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不善于应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倾听和尊重他人的品质和表达、表现自我的能力不足,不懂得分享与合作,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坚持到底的责任意识。面对如此状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仅要讲授社会准则和规范,还应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的基本需要,关注学生未来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努力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职业意识与向往、具有创业意识和准备,能自觉迎接未来生存挑战、理性选择职业模式、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主动开创事业成就,进而享受成功人生。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竞争力,顾名思义,就是参与竞争的实力或能力。“就业竞争力”是指不管你何时何地需要就业时,谋职都须具备的竞争力。英国职场专家Peter Hawkins曾提出:“等待被雇佣,在职场上是具有风险的,唯有让自己具备就业竞争力才是一种保障。”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概括说来,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的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

根据各种要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至少可归结为三方面的竞争力,即职业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

1.职业核心竞争力。是个体在某一特定的职业领域中所拥有的具有一定相对优势、其他竞争者一时还难以效仿和超越的职业素质。这种职业素质应该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与创新能力及其专业精神。职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其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直接关系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今后的发展。

2.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能承担并完成一定社会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的总和,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马上能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能力或素质,它是一种显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沟通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身心素质特别是抗挫折能力、道德品质、观念、环境适应能力等。它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

3.环境竞争力。包括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系列外部因素,它是催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1)学校因素。包括:学校声誉、学生所学专业、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学校是否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毕业生所学专业是否是社会急需或有较高需求的专业是构成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基本因素。学校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尤其是毕业生质量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优质的指导和服务能有效地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家庭因素。家庭所在地类型(城市或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优劣、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及职业领域的差异、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的优劣乃至家族资源是否富有等都在无形中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社会因素。就业形势的优劣和政策导向、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社会资源状况的优劣也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通过“课内实践”、“校内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等环节,以案例分析会和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1.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是未来社会人类应具备的首要本领,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也是大学毕业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可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分享与合作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主要是:发现问题的敏锐观察能力,通观全局的思维能力,拓展思路求索答案的能力,借鉴经验开拓新路转移经验的能力,远见卓识预见未来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建立在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创新人格的基础上。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书研讨、辩论会、案例分析会、社会调查(采访)、撰写小论文、热点追踪、备课小组活动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学习渠道,培养问题意识和探讨意识,激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力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留心所处环境及社会的变化,细心观察市场动向,学习捕捉社会和大学生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典案例,学会作出分析与判断,学会将收集到的信息系统化,并结合相关知识和原理进行分析运用,展开交流讨论和辩论,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怀疑、批判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等相对较强独立性的品格,从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精神。专业员工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精神。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一条通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社会调查(采访)、请相关专业人士或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或进行访谈、组织学生参与营销活动,开展电话陌生拜访活动,参加志愿者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就业创业等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大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体验各种社会角色,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应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感受专业精神的魅力,明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一个人求职立业之本、创业之基,进而在大学期间自觉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及科学的职业理想,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敬业奉献精神,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拓展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实现角色转换,提高自己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把素质转化为能力,从而提升可就业能力,并为将来从业后专业精神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基础竞争力中的作用

基础竞争力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高大学生基础竞争力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可以以团队精神为核心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基础竞争力。

团队精神是现代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急迫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提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系统的训练有助于人们学会彼此如何交往,学会如何在共同的任务中彼此合作。”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过程来重新设计和组织,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其中的“学会共处”就是指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蕴涵着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且其在教育过程中能更好地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加强针对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可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团队意识薄弱,集体精神不强;张扬个性有余而协同合作意识缺乏;主动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意愿不强;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宿舍和班集体凝聚力不强等现象进行教育引导。从培养责任意识包括对祖国的责任意识、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和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入手,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读书研讨、辩论、社会调查、“模拟法庭”、“道德评判庭”、学生小组备课讲课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大学生提供和宣传关于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倾向性信息,使他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人才目标结构中的重要性,明确团队精神要求团队成员必须精诚团结,相互协作,在团队内部开展良性竞争;认识到团队精神建设对成员个性化的要求及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要求,重视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态度和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主动修正重个人发展目标、轻社会目标,重智力目标、轻道德目标的目标结构偏向,向着符合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塑造良好个性的目标努力。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活动,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为集体的利益出谋划策,勇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学会倾听和理解,学会与伙伴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互动中,逐渐树立全局意识、大局观念和合作意识;培养集体认同感、强化集体归属感;养成谦虚、宽容与合作的品质;学习和掌握与人合作共事的方法,掌握与人合作相处的要旨,学会宽容他人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培养和提升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并在和谐相处中促进身心素质的发展。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环境竞争力中的作用

篇3

“黄B,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覃》),美丽的黄雀栖息在灌木丛中,“喈喈”的声响,唱亮了一片绿色,也唱亮了一个女子急切待“归”的内心深处的秘密。这样的秘密,曾融入清澈的溪水流淌;这样的秘密,也曾和着轻柔的微风飞扬。鸟声的“喈喈”,又让这样的秘密平添了一份焦虑,也增加了一份憧憬。

“燕燕,下上其音”(《燕燕》),春光亮丽,燕子追随着柳丝的轻扬上下翩跹,不停的呢喃声,缠绵出的却是离别的忧伤,“伫立以泣”,送别的身影定格在天地之间,远望的视线里早已泪水纵横。千古送别的诗作,也因那飞燕的鸣叫有了别样的温度和湿度。

“鸿雁,哀鸣嗷嗷”(《鸿雁》),秋来南去,春到北迁,征程的悲苦引发出鸿雁的声声哀鸣。哀鸣凄厉而悠长,在长空中回旋,也回旋在那些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征夫的心中。他们应和着鸿雁的哀鸣,在苍茫的大地上向天而问:“虽则劬劳,其究安宅?”可哪里是离乡背井的流民立命安身之处?从此,这样的天问,便走进诸子百家,走进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也走进了明清的小说。

鸟儿们在《诗经》里飞翔,它们以各自的姿态展示着古老生命的存在;鸟儿们在《诗经》里鸣唱,它们以或婉转或清亮或忧伤或甜美的声音诠释着造物主的神奇。

“万物有情”,这一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也许就是先民从那些鸟儿的鸣叫中捕捉到了的灵感吧。在智慧的先民心中,鸟儿是有灵性的,它们同样是上天给予人类的恩赐。于是,先民们借助于鸟儿的声音,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借助于鸟儿的声音,表现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伐木》),先民伐木的咚咚声引来了鸟儿的嘤嘤声和鸣,鸟儿的声音在幽谷中荡漾,时间似乎也停止了脚步,只是随着鸟声起起伏伏。“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鸟尚且能以鸣声求友声,那么人类自身呢?生命的征程是否也就是一个寻求“友声”的征程?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鹤鸣》),广袤无际的荒野上,鹤的鸣声震动了四野,飞上了云端。近处幽谷的溪水中映现着鱼儿轻盈的身影,远处茂密的树林掩映着嶙峋的奇石,置身于如此的环境中,聆听着鹤的长鸣,自然也就有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联想。这样的联想,而今已成为人世间的大理。这样的理,与石同在,与玉共存。

在那个刀耕火种,物质极为贫瘠的年代,不知那些古老的鸟儿们的声音给了先民们多少温软的记忆。也许正是那些鸟声打开了先民们紧密的心灵窗子,让先民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拥有了一个可以流动的出口;也许也正是那些鸟声启发了先民对生命种种的悟觉,让我们后人能够沐浴着先民思想的雨露,拥有了那么一大笔的精神财富。

篇4

如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要介绍与课文相关的周瑜与赤壁之战等历史知识,还要介绍与作者相关的文学知识。如作者的生平、文学成就、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以及儒家和道家不同的哲学思想对苏轼的影响等,以便使学生对作者以及诗歌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又如我们如果平时多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科学的文章,那么高考的科技文阅读多会迎刃而解。我平时经常看一些地理和生命科学的文章,对一些科学术语有皮毛的了解。在教授《古生物与大陆漂移》这一课时,我觉得文中所讲的古生物的进化理论非常形象且通俗易懂,而学生对此却感到理解困难。这里面很大的原因也许就是知识的积累少的缘故。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阅读大量的文史及自然书籍对我们上好语文课十分有益的,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语文课更高效。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阅读哪些书呢?我认为,我们既要读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又要读《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和汉乐府。既要学习文言经典,又要阅读现代佳作,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览古今之人。同时还要有所旁溢,历史与地理、宗教与民族、方言与民俗,只要与文化相关的我们都可以读。我们也许终生也成不了、钱钟书那样的大家,但我们可以向他们努力。掌握渊博的知识也许还不是优秀的教师,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掌握渊博的知识。

其次,读书最好成系统。例如我们要了解儒家思想,那么我们就应塌下心来仔细地读一读“四书”“五经”,以及一些古代学者对于儒家经典的专著,切不可读一些快餐式的简本、大意以及所谓的精髓。只有真正读懂了《论语》,我们才会了解孔子其实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他也有爱恨情仇,也有自己的脾气,也食人间烟火。同时,才会真正地理解“仁”的内涵,并不像后代经学家所说的那样呆板、固执和保守。

再次,语文教师阅读面可以更广一些。读史可以明智,读武侠未必就不能看出世态炎凉、人情世故。只要我们认真阅读,仔细思考,便无书不可读;只要我们抱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学习态度,每一本书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每一个人都会通过读书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

篇5

请君只看洛阳城——评丁一平博士的《历史那边的洛阳城事》

上古礼学的内在层级与逻辑结构(下)

辛亥年出山史实考述

简析“历史”的维度

新时期国内美学文论的若干论争

亚里斯多德自然学说的存在学解读

《诗集传》对赋比兴艺术手法的阐述

《文选·赋》类序与《汉志》“杂赋”关系臆说——《文选》研究之四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曲阜作家著述订补

新世纪以来杨维桢研究现状与前瞻

意识形态作用下译作的变形——《格列佛游记》在中国的译介

美国墨西哥裔女性的声音——近30年《芒果街上的小屋》研究综述

当代爱尔兰诗歌研究综述(1999-2010)

“右向构词、左向造语”理论的合法性——以三音节状中结构中副词作状语为例

河南省区域物流体系规划研究——基于模糊聚类理论

三国文化旅游研究述评

论非营利组织及其农业科技服务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提升途径

一人公司股东有限责任探讨

隋唐时期的崤山南道

“五代柴窑在新密”初探

万佛山石窟礼佛图的文化价值

张载生平若干问题辨正

三国志裴注引《山阳公载记》考述

当前学术界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举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社会观及其当代意义

试论惠能心性论对二程的影响

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探讨

试析《红楼梦》之“情”

还乡:延宕的心灵抵达——论阎连科的农民军人题材小说《中士还乡》

通语词汇与方言词汇竞争概说

回顾与反思:中国语境中的艾特玛托夫研究

《月亮宝石》的(反)东方主义思维

豫南影戏的生存现状与保护对策

诚信的经济哲学视角思考

ISO质量管理体系在地方政府的实践

移动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及其应用

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

品牌进化的动力机制与模型分析

尤时熙与明代洛阳的学术转型

寨根类型裴李岗文化石磨盘初步研究

我刊再次荣获“河南省一级期刊”称号

与近代教育改革

论光绪年间江南民间的河南义赈

从出土文物看汉代北京地区的百戏艺术

荀子政治哲学思想的特性

论郭象对庄子“逍遥观”的发展

亚里斯多德的科技伦理思想

论康德的实践自由观——读《实践理性批判》

“五四”与《诗经》学独立思考派地位的确立

小说中人物对话的文学语用分析——以《弗朗西斯·麦康伯的短暂快乐生活》为例

工作场所的幽默与礼貌原则

谁是毁了保罗的真正魔鬼——也谈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试论熙语言研究方法的来源——基于描写语言学视角

漫谈色彩在电视广告中的应用

《新编世界史话》出版

城乡均衡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本问题研究——基于均衡理论的视角

篇6

【关键词】 先秦; “阴阳”二元学说; 性认识; 阴阳

性学论述最早起于远古的商周,先秦便有初步的雏形,先秦是中国古代性学研究的奠基并兴起的时期。这个时期有关或涉及性学的著作已有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黄帝内经》、《易经》、《诗经》以及道家中有关于性的论述的著作等。这些著作为我们研究先秦时期人们性心理的特点提供了依据。通过对这些著作的研究,我们发现先秦时期人们对性的认识深受“阴阳”二元学说的影响。

1 朴素的“阴阳”二元学说

1.1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带有二元性

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是依附于大自然的,人类对大自然中黑夜的降临、严冬的出现、日蚀月蚀、暴风骤雨、雷鸣电闪、山洪暴发等自然现象极为恐惧与不解。先民们慑于自然的暴力与不解而屈从它们,对它们加以崇拜。所以人类在对人类本身膜拜(性与生殖崇拜)的同时,也对大自然充满了膜拜。人类在对大自然膜拜中,没有停止对大自然的探索,他们注意到太阳、月亮、云朵都是运动变化的,而且,草木枯黄返青、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都显示出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因此,人类从探索中总结了一条不可违逆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朴素的哲学思想: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带有二元性,有繁荣、旺盛也有死亡。这种二元之说就是“阴阳”学说。阴阳是指宇宙间相反相成、互相对立的两种根本力量。一般说来,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都属于“阳”,而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都属于“阴”。自然界中任何相互关联的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事物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

1.2 阴阳是相互对立的,但又是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是对立的统一

阴阳是相互对立的,但又是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是对立的统一。如阴与阳虽然是对立的,但是阳存于阴,阴依存于阳。“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可见,阴阳都以对立的存在为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这也是阴阳的互根作用。而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永远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变化之中,即所谓“消长平衡”,如《易•系辞上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就在这种运动变化中,生生不息。例如在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气候的变化,夏季本来是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火热的阳气;而冬季本来是阴寒盛,但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复,用以制约严寒的阴。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这正是自然界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结果。这种正常的阴阳消长,不仅反映了四季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也反映了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不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从宇宙间天地的回旋到万物的产生和消失.都是阴阳作用的结果。这种朴素的阴阳哲学思想缘于商周,为先秦哲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种朴素的阴阳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对性的认识都打上了阴阳哲学思想的烙印。如,对生命的认识,这种思想认为:人体的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内里属阴;体表的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以脏腑来分,六腑属阳,五脏属阴。生命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在对立斗争中,取得了统一,维持着动态平衡状态,即所谓“阴平阳秘”、“阴阳匀平”,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有斗争就要有胜负,如果阴阳的对立斗争激化,动态平衡被打破,出现阴阳胜负、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总之,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带有二元性,阴阳是指宇宙间相反相成、互相对立的两种根本力量。阴阳是相互对立的,但又是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是对立的统一。

2 “阴阳”二元学说对先秦人们性认识的影响`

“阴阳”二元学说,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对人们的性的认识和解释中去了。其中:《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天与地、男与女都是阴阳对立的。再如《易传》中,分别以阴阳二爻来象征各种具体事物。如: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潜意识。而阴阳观念对先秦人们性认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男女交合是符合阴阳天道的“至理”

把阴阳引申到两性关系后,朴素的“阴阳”二元学说思想认为:男女的交合不仅是单纯的欲望发泄,更是阴阳两种宇宙力量在人类身上的具体体现,男女交合是符合阴阳天道的“至理”。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被认定为万事万物的自然法则,只有阴阳相互作用才能繁衍出万事万物。如东周时期出自周文王的《周易》又称《易经》中以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物作为万物的根源,叫作八卦。其名称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其中天和地,即乾、坤两卦是一切事物的总根源。而乾坤两卦,除象征天地、父母外,也还是男女两性性器官的符号,男女两性是自然的一部分。男人、男性生殖器官属于阳,女人、女性生殖器官属于阴,不仅各自都包含了一部分相反的内容,而且也通过阴阳相互作用即性的结合,才能产生新的生命、产生了万事万物。如,儒家经典中有大量论述:“天地姻媪,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即天与地,阴与阳,要交合才好,才是万物的生机。如,《易经》:“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等中的“动也直”、“动也辟”、“云雨”、“感”、“交”等男女的描写,不仅赞美宇宙生成万物的伟大,而且把两性的交媾推及到天地交合的广阔领域,并把对人的生殖行为的赞颂涉及到对社会、政治、道德的产生与运动的赞颂。这种赞颂不仅充分说明先秦时期人们认为男女交合是符合阴阳天道的“至理”、是一种带有神圣意义的现象、是一种值得崇拜和讴歌的美事,而且也反过来印证了朴素的“阴阳”二元学说对人们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神话、传说、宗教和哲学中,也表现在对男女两性关系的认识上。

2.2 男女交合能促进阴阳互根互用

朴素的“阴阳”二元学说认为: 阴阳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作用的,阴阳都以对立的存在为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这也是阴阳的互根互用。把阴阳引申到两性关系后,这种朴素的阴阳哲学思想认为:男女的交合不仅能完成人类繁衍的任务、是符合阴阳天道的“至理”,而且男女的交合能使阴阳相通、能使阴阳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运动变化,是阴阳相推、阴阳交感,它能促进人们身体的健康,尤其是能使男人恢复元气、增强身体健康。如果男女不交,阴阳不通、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因为阴阳都以对立的存在为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所以男女交合能促进阴阳互根互用。先秦人们在男女的交合能促进阴阳互根互用思想的影响下,非常注重人们的性生活,开始了房中术的研究。房中术,作为道家养生术之一,成为道家功理功法类养生修为的专有名词,又被称为“男女合气之术”或“黄赤之道”。单就房中修为的形式和内容而言,其要点无外乎顺天地阴阳之和,全人身性命之真,或戒不漏以固精,或借术还精以补脑,或避忌卫生以益寿。如采阴补阳,道家以男子属阴身,内含真阳;女子为阳体,内含真阴。交感之时,乐感冲开女子乐脉,地脉开张。男子天脉开张,阴阳乐气相交,男得之谓之采阴补阳,女得之谓之采阳补阴。在长期流行过程中,房中术在其不断发展壮大的高峰时期,产生过许多房中家和房中医学专著,并形成一套极为隐秘、系统、完善的男女双修术。它不仅能满足性的需要,还能延年益寿,驱病强身,它也验证了男女交合是阴阳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运动变化,是符合阴阳互根互用的理论思想的。

2.3 男女交合要注重阴阳的消长平衡

朴素的“阴阳”二元学说认为,阴阳对立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运动变化的,是始终处于此盛彼衰、此增彼减、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之中的。其消长规律为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动态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平衡,人体才保持正常的运动规律。平衡是维持生命的手段,达到常阈才是健康的特征。但如果这种“消长”关系超过了生理限度(常阈),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或偏衰,于是人体生理动态平衡失调,疾病就由此而生,所以阴阳不仅相互作用,更要注重阴阳的消长平衡。因此,先秦人们在房中术的研究过程中也非常重视“节欲”,如《素女经》强调和人身体的强弱是相互影响的,“凡人之所以衰微者,皆伤于阴阳交接之道尔”。书中提出了“九殃”,即在九种情况下不宜,认为是一种顺应自然的行为,压抑、杜绝是有害的;但要掌握节度,可使“男致不衰,女除百病”,而不知规律蛮干则会“渐以衰损”。

可见,先秦人类在认识性时,具有朴素的“阴阳”二元学说的思想,他们认为性是阴阳两种宇宙力量在人类身上的具体体现,他们不把性与具有道德观念色彩的欲相联系、相否定;同时还认为男女的交合是阴阳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运动变化,是阴阳平衡的过程。阴阳平衡能促进人们身体的健康,但如果阴阳失调,超过了生理限度(常阈),就会产生疾病,所以要“节欲”。这种对性的朴素哲学认识,至今仍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刘达临.爱经与秘戏[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

3 邱紫华.东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 米歇尔•福柯著,姬旭升译.性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篇7

二胡的悠扬踩着三月斜雨的韵脚,沁过薄雾和窗纱,微微的还有些许暖意。冉冉檀香弥漫着空气,让我不觉神游于五千年的古国文化长河中。

天地初开,万物终归混沌。祖先们就踏上了征服自然的征程。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道德伦理、无一不体现着祖先们的智慧,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争鸣,如一声春雷惊雨,给华夏大地一场润泽。道家,法家,儒家、诸如雨后春笋纷涌而出。其文学思想,道德学说更是沿用至今,令我们受益匪浅。而反自春秋《诗经》开始,先秦散文,魏晋文学,后唐诗宋词元曲,品读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怎不叫人感慨古文学的博大精深。从孔子的“诗可以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给人们打上了一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得这种忧患意识逐步上升到爱国精神,体现了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崇高天伦。“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不屈不挠精神。“仁者爱人”的高尚道德。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功业抱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的天人共鸣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当世界文化的铁蹄滚滚袭来时,总将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难以抵挡。在这个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欲望,拜金,权利等都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一步一步的侵蚀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崇尚“洋节”,昔日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步被淡忘。生活中的这些情况比比皆是。追求自己喜欢的,是没错。可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漠视?那些我们曾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都哪去了?我记得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有进步。”奥巴马也曾说“当中国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时,就是我们攻打这个民族的时候”觉醒吧!我希望我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热血来传承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来构建我们的祖国辉煌。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淅淅小雨尽苦泣。

初三:渊寒【镇涛】

篇8

[关键词]国学;古代文学;思想价值

一、国学思想的思考

国学的内涵极其深厚,主要包涵中国古代的历史学、经济学、思想文学、技术学、地理学、哲学、政治学、科学以及建筑学、数学、书画学、星象学、音乐学、医学等众多方面。换言概之,就是指中国古代的学说。我国国学起源于清代末期,由于人们常把传入中国的欧美学术称之为“西学”和“新学”,因此,中国学问固有的形式则被“国学”一词代表。国学大师们眼中的国学内涵都各不相同,但不管从何种国学思想中分析,我们都能得知其与我国古代文学之间的必然联系。国学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中国学术文化中的所有内容,而狭义上则简称为儒学,在几千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大家孔子便在其论诗中表明“群”、“兴”、“怨”、“观”的作用,由此可见,对于实践思想的重视与儒家思想的入世早已深入到我国思想文化价值的内涵中。此外,国学还分为传统与新兴两大类,传统的国学主要包括学术研究与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以郦学为例,通过深入研究这部作品,从而形成一门学问。国学在某程度上体现了文人的爱国情节,在中国文学历史思想价值的发展过程中,文学艺术逐渐由传统的思想向现代转变,这一转型的过程对现代与传统学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与承接的作用,立足现代的文学形式,看待传统国学的思想内涵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对待。

二、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

(一)史部

在史部中,对史书进行收隶是其主要内容,这些史书的涵盖面非常广,包括地理类、时令类、杂史类、正史类、别史类、编年类和职官类等十五大类,在史记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古人的壮志豪情。在史部中,有一部恢宏著作是不得不提的,那便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这部优秀的作品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被其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主要的特点就是在相当的时期内,同一事件对人们的不同看法都被记录在内。《史记》为史学奠定了独特的文学地位,不仅对通史体裁进行了先行的开辟,更对我国古代散文、戏曲、小说和纪传等文学产生了深刻而长久的影响。

(二)经部

作为国学的核心部分,学习经学是提升文学涵养的主要内容,其主要分书类、易类、四书类、诗类、小学类和孝经类等十类。纵观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不难发现,以儒家著作的思想精髓为主力的作品不在少数,多数作品的美学范畴与审美观念都与儒家经典密不可分。以我国古代的诗歌为例,其表现特征主要含蓄委婉,而对意境的追求则要求诗歌的含义深刻,使人品味无穷,“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将送别的思念延伸至远方,就很好得体现了这一内容要求。加强我国古学思想与儒学思想的学习,能够帮助我们多加了解文学的范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集部

集部主要分为总集、文学理论和别集这三大类。对诗词的专集与总集进行详细收录,包括诗文评、别集、词曲、楚辞和总集这五类。在集部中,我们主要对《诗经》进行深入的剖析。早初期,《诗经》的普遍称呼为《唐诗三百首》,作为一种流传极其广泛的唐诗选集,其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儿童启蒙性读物,还是一部经过历史沉淀历久不衰的文学经典。而《唐诗三百首》最早又被称为“诗三百”,相传,经过孔子的删订,“诗三百”在后世的经典地位被确定,因此统称为“诗经”。《诗经》以优美的词句来体现感情的丰富,这种借诗抒情的形式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诗歌具有象征性,一首诗歌中常常除了表达显意之外,还能体现出言外之意,一首仅仅对事物进行阐述的诗歌不能算是好诗,将寓意与显意结合在一起,不仅能使诗歌内涵更具层次感,还能使诗的主题思想更加意味深长。

(四)子部

子部主要是对诸子百家的类书及著作进行采集,包括道家类、法家类、儒家类、农家类、兵家类、释家类、杂家类和医学类等十四种。在子部中,道家与儒家是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因此,我们可以以此为例来进行详细的解析。道家崇尚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庄子与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中,《庄子》一书详尽阐述了庄子倡导的理论和思想。这本著作通过对虚拟寓言故事的采用,体现了生动奇特、想象丰富、寓意深刻且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表现手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长河中,庄子与周子早已将文学方面的语言发展到玄远高深的境界,对后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道”达到了其思想主张的最高境界。如若对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哲学理论没有深入的研究与了解,便无法立足古代文人的角度,认识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及精神世界,最终也无法分析与研究他们的经典作品。

三、国学思想体现古代的文学价值方面

(一)综合性思维的引入

现代文学学科的多方面发展给文学创造了独立的机会,文学与史学合一的局面被制度化与专业化打破,文学、史学和哲学被“分家”。其中,文学主要分外国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文艺学和当代文学这几大类,而古代文学则被划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和唐宋元明清层面,在各个不相同的层面中,按照戏剧、诗歌、小说和散文等体裁进行了更深入的划分。详细的分门别类使研究范围更加明确,在当代学术研究中,学者进行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问而学问,并没有通过科学合作与独立品性产生一种传统学问通研古今的责任感。现代化的文学学术专家取代了古代的通儒,现代文学的严格限定、艺术特色、明确指向、实践方法和独立系统等一些文学特性能够加快研究者的模仿操作能力,能快速提高社会意义、人物时代背景的分析与古代艺术特色的叠加的文学研究的步伐。狭隘批判的古代文学研究观念降低其本身的学术气度,造成历史意识流失,在对国学与古代文学的研究中,学者要统筹全局,引入综合性思维,加强专业的研究技能,拓宽广阔的研究视野,才能更深入得体现国学与古代文学的思想价值。

(二)历史观念的角度分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古代文学所持有的同情态度与历史意识相互制约与平衡。文学者们通过有限的历史文献综合了解与连接,常常将自身所处的环境、时代背景和学说纳入到古代文学说,以此来阐述古人的思想意志。由于现代学科在发展的背景下对传统的价值体系与观念进行了摒除,且改变了旧式研究范式不成系统的局面,研究者们可以一边享受研究思维解禁后的自由,另一边也要担负起对新范式进行优化和创新的使命,从自然科学领域和西方科学理论中学习相关的方法,对其进行吸收与借鉴。历史意识是语境的一种还原思想,它要求学者在研究时要站在作者的心理世界与原始时代方面,为双方创造平等对话的条件,其中,研究者的思维模式处于自由状态,可以在对话中随意展现,但不能直接通过文学著作进入作者的生活,否则,超越了历史的限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个现代人的独角戏,而不是超越时空界限的文学对话。

(三)对传统文学的珍视

在当代的学科文化研究中,需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传统的文学进行研究。西方理性学派认为,对待传统文学要在批判中继承,这种思想实质上已经对传统文学持否定态度,在对传统文学进行研究前就已经在潜意识中产生了排斥的思想,尊敬与信任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否决了传统民族文化的自然传扬与继承,从而形成传统民族文化思想层面上的断裂现象,进一步导致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与批判。古代文学少不了理性与科学精神,传统文学遗产并不仅仅表现古老文字的形成与古代文学文明的发展,其蕴含的思想、精神和性情才是文学研究最有价值的部分。因此,通过国学以珍视的态度来对待古代文学是对传统优秀文学的一种肯定。

四、两者思想价值的共通之处

国学的思想核心主要为忠德思想、信德思想和孝道思想这三种,这三种思想与古代文学所体现的价值有共通之处。“百行孝为先”,这是古代文人对孝道的首要看法,古代社会的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古人称其为万物善良的源头,《弟子规》中指出:“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句诗表明,当我们的身体受到损伤时,父母会担心,但当我们的德行品性受到破坏时,父母会因此感到羞耻,这样称之为不孝。古代人用忠德来感化百姓,使百姓受到合理的教育,并将此种品性教化给后人,普通百姓要忠于自己的上级,对君主的美好德行进行继承与发扬,忠与孝是相互统一的,百姓不仅要恪守忠孝之德,以此治家,还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对他人的父母与兄弟姐妹也要适当的关心孝敬,这是作为普通百姓应恪守的最基本忠德。信道,信是做人立身的根本,信德是治国、利国的根本要素,在古代社会活动中,信德是人们修身律己的法则,也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信”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对于社会的稳定亦有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治国,还是交往相处,诚信是基石,是决定一个人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

篇9

关键词:南;方位;本义

今天的“南”字除了作为姓氏之外,就是作为一个方向词,指南方,与“北”相对,这是现在我们最为熟悉的“南”的意义。《说文解字》中对“南”的描述是:南,H木至南方,有枝任也。汤可敬先生在《说文解字今释》中对此解释道:草木在南方就会枝繁叶茂,枝茎生长旺盛,生命力蓬勃。《前汉・律历志》中也有云:太阳者,南方。南,任也。也是类似于《说文解字》中的说法,即太阳升起的位置在南方,南方也是草木向着生长的方向,因为太阳的气息能使草木茂盛。然而在众多书籍中发现“南”似乎在最开始所指的并不是一个方向,而是指一种乐器。这就要从“南”字本身的源流开始说起。

“南”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是“”,一些学者认为它上半部分的“”是绳结的形象物,作悬挂的样子;而下半部分的“”则像是钟鼓的形状,也就是说甲骨文的“南”字是模拟绳索系着钟鼓悬挂起来的形象而造。金文“”在甲骨文下半部分“”的基础上添加了“”,人们认为这是棍棒或者鼓槌的象形,表示用棍棒或鼓槌敲击下面被悬挂的乐器。篆文“”基本上延续了金文的写法,笔画由直线转为圆润的曲线。隶书“”在上半部分简化了篆书上的绳结之形“”从而写成了“”。楷书为“南”。我们可以看出,隶书中“南”字的形态已经具有现法的形态了,所以“南”字从古至今的形态变化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从中也可以看出,“南”最开始是一种悬挂起来的钟鼓打击乐器。在《礼记・文王世子》中有一句“胥鼓南。”字面意思为名叫胥的人敲打着南,南就是乐器。唐兰的《殷虚文字记》中也有介绍:南是“瓦制之乐器也。字上从,象其饰,下作形,象瓦器倒置之形,其口在下也。”我们可以看出“南”是一种瓦制的、中空并且开口向下的打击乐器。总结出“南”的本义就是一种乐器,虽然材质有所不同,但其形象都是一样,即悬挂起来的、开口向下的乐器,和战国时期的编钟类似,只不过编钟是成组编排的,而南是单独用做乐器的。除了本义之外,在古代的文献中,“南”还有其他的引申义。

“南”在后来又演变为一种地方的曲调,被称为“南音”,可能是一个地方(人们一般认为盛行南乐的地方属于江汉流域)的人经常使用“南”这种乐器演奏,久而久之他们的音乐就成为“南音”。《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两个部分就是这些南音的合集。在一些古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南”和音乐有关的例子。例如在《诗经・小雅・鼓钟》中有一句:“以雅以南,以龠不僭。”意思是:演奏雅乐和南乐的时候,各种声音和谐而不会让人觉得混乱。这里的“南”即用南器演奏的音乐。后代的各朝诗人又用“二南”特指《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经常用在文学作品中,例如唐代刘禹锡的《酬令狐留守巡内至集贤院见寄》有云:巡内因经九重苑,裁诗又继二南风。

另一个引申义,即“南”表示方位,与“北”相对,在右。这一用法在《诗经》也有所体现。比如《邶风・凯风》云:“凯风自南,吹彼棘心。”还有《小雅・南有嘉鱼》中的一句:“南有嘉鱼,A然罩罩。”那么“南”是怎样由它的本义――乐器,演变为表示方位的呢?依据“南”的甲骨文形态可以看出,早在殷商时期“南”这种乐器就已经存在了,并为人所使用。在郭沫若先生的《甲骨文字研究》中,对“南”的解释是:由“南”字的形象来分析,我认为这是钟鼓之类的乐器……钟鼓一般都放在南边,故其字遂表示东南之南。就是说“南”是钟鼓类的打击乐器,因为经常摆放在南边,所以就用南来指代南方这个方向。音乐在古代礼仪制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帝王一般坐北向南,为最尊贵的位置,而乐器就摆在帝王面前。《礼记・郊特牲》中有一段描述道:“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阙,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说明了殷人在祭祀的时候喜欢使用音乐,而且场面也甚是盛大。还有人猜测,南方也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古人崇拜太阳,也就将演奏音乐所用的乐器放在太阳的方向。所以张富祥先生的观点也有一些道理。两人观点的共同之处就是“南”演变为方向都与乐器的摆放位置有关。到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南”这种乐器与声音不再流传,而作为指代方向的名词却留了下来,被广泛运用,沿用至今。

我们从“南”字的发展演变来看,它的本义是一种悬挂的打击乐器,后来被人们引申为与音乐有关的名称,并用来特指《诗经》中《周南》和《召南》这两部分音乐。再后来因为与乐器的摆放位置有关又演变为代表方向的名词。从文中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南”的这几个意义在《诗经》中都有所表现,这就说明在春秋时期“南”就已经完成了本义的演变,并最终成为专指方向的名词。

参考文献:

[1]许慎,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 [M] 岳麓书社,1997.

篇10

关键词:中医 哲学思想 体育文化 酒文化 茶文化 养生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58-04

中国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管子》提出“食莫若无饱”的节适有度的原则。《论语》中提出“知者乐,仁者寿”的观念;《老子》提出“无为”、“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观念;《庄子》提出“无用”的养生观;《黄帝内经》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原则;华佗发明“五禽戏”……中国的养生文化博大精深。

1 中医药食同源的思想与养生

“药食同源”,又称“医食同源”,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思想,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不仅可以饱腹,也可以治病。

王学泰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指出“中国古代医学源于饮食,神话传说中神农氏不仅是教人种庄稼、树百谷的农业之神,而且还是医药的发明者,是华夏民族的药王”[1]。中国古代神话如《搜神记》《淮南子》记载了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的神话。另外,《山海经》也有柢山“有鱼焉……食之无肿疾”、另有青丘山 “多赤p……食之不疥”的传说。从这些神话和传说,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战胜疾病的乐观精神和朴素的食疗观。

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祖先们在与自然界的较量中积累了丰富的食疗养生经验,并将这些经验通过典籍的形式记录并传承到后代。《周礼》总结:“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甘滑(《周礼・天官・食医》)”,这些养生直到今天还备受推崇。《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黄帝内经素问・藏气发时论篇》)”,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是中国传统饮食结构,古人主张通过日常饮食提高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被后人称为“药王”的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所以提倡“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方》)的治病原则。孙思邈的著作为食疗学奠定了基础,此后历代皆有食疗专著,如唐代孟诜《食疗本草》、唐代昝殷《食医金鉴》、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金代李杲《食物本草》、元朝吴瑞《日用本草》、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明朝卢和《食用本草》、明朝宁原《食鉴本草》、清代章穆《调疾饮食辨》等。

到了近代,人们把这种将传统医学知识和烹饪经验结合的一种食物赋予新的名字――药膳,将食疗养生提高到新的高度。药膳是食物学、药物学、营养学的有机结合和实际应用。中国药膳以中医理论原则为依据,使用可食用、无毒、能补、 无相反作用的中药,配合普通食物,通过烹制,使之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且有延年益寿、健体强身和祛病功能的膳食[2]。药膳既是中医中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烹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近年来,我国的药膳得到长足发展,不仅在菜肴里广泛应用,而且延伸到各种酒类、糕点、糖果、小吃中。各地药膳餐厅也相继开设。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进展,1995年在北京成立中国药膳研究会,开展药膳理论与实践研究,并组织编写出版药膳专著,如《中华精品药膳》《美味药食谱》《中国药膳理论与实践》《中国药膳辨病治疗学》等。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了“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重大任务,包括药膳在内的各种中医养生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 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思想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是一种提前预防疾病的观点。但如果“夫病巳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得病了之后再治疗无异于口渴了才挖井、打仗了才铸炼兵器。这种“未雨绸缪”的思想早在《诗经》里就出现过了,“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诗经・豳风・鸱^》)”。具体到日常饮食起居,则要顺应一年四季时节,春天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天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天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春夏秋冬,顺应四时,或早起或早睡,去寒就温,清肺气,养精蓄锐,修养身心,以治“未病”。

要治未病,除了调和平常饮食起居之外,德行的修养和内心的宁静也很重要,《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记载“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德行修养能让内心宁静,从而百病不生、无祸乱灾害,所以养性则能治“未病”。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治未病”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医院设置了“治未病科室”,解决人们的亚健康问题。所谓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准[3]。为了让人们更好认识亚健康、解决亚健康问题,中华医药学会出版了《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这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亚健康研究及干预的文件。

3 中国古代文化与养生

3.1 饮食节制与养生

古人讲究饮食要有节制,不能暴饮暴食,否则对身体有害。《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开篇即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长命百岁之人都顺应规律、节制饮食、作息规律,若没有节制、不讲作息,则会“半百而衰也”。

到了明清时期,茶疗之风盛行。“茶疗的内容、应用范围、制作方法等,不断有所发展。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疗方被一一推出。如至今仍在广泛习用的‘午时茶’、‘天中茶’、‘枸杞茶’、‘八仙茶’、‘姜茶’、‘五虎茶’、‘川芎茶调散’、‘莲花峰茶’、‘川芎茶’、‘仙药茶’、‘珍珠茶’等等,均系出自明清时代,而茶疗的应用范围几乎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内伤各科及养生保健等[17]”。这一时期,记载茶疗的医书也颇多,如李时珍《本草纲目》、陆树声《茶寮记》、高濂《遵生八{》。另外,清朝宫廷“代茶饮”也十分盛行,陈可翼等所编《慈禧光绪医方选议》[18]记录当时有15方之多。

到了近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不断被发现、被应用,茶疗趋于成熟。近年来,各种各样的茶疗方应时而出,如防治肝炎的 “绿茶丸”、治疗胃病的“舒胃茶”、治疗糖尿病的“宋茶”、治疗感冒的 “银翘茶”、治疗头痛的“天麻茶”、“决明茶”、治疗咽喉炎的“润喉茶”用于减肥的“乌龙减肥茶”等。除了大量茶疗方的开发,茶膳也得到发展。所谓茶膳,即用茶入馔,配合其他食品原料制作成为菜肴、面点、粥品、汤羹之类的食品。近年来,茶膳的种类越来越多,郭志刚等[18]统计,目前包括传统茶膳在内的茶菜肴、茶面点、茶粥羹等近200种之多 。

6 中国药酒与养生

酒与药物的结合是中医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方面的一大创举。 药酒是中国养生文化不可缺少的。所谓药酒,是选配适当中药,经过必要的加工,用度数适宜的白酒或黄酒为溶媒,浸出其有效成分而制成的澄明液体。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论述了酒与治病的关系。醪醴,即酒,“必以稻米,炊之稻薪”。酒是用整的稻米作原料,坚劲的稻杆做燃料酿造而成,醪是浊酒,醴是甜酒。最初酿造的酒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来治病养生的,“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汉书・食货志》也说:“酒,诸药之长也。”名医华佗曾用酒充服用“麻沸散”,用以“刳破背腹”等外科手术,《三国志》卷二九《华佗传》中记载“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有中有“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在名医华佗为其刮骨疗伤时,关云长谈笑自如、喝酒吃肉。在古代没有麻醉剂的条件下,酒能起到部分麻醉的作用。酒的药用,《神农本草・序录》也有记载:“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在实际操作中,我国先人就发现有些药适合用水煮,有些药适合用酒浸渍,有些药适合用膏煎。

到了明清时代,中国药酒得到长足发展 。明朝李时珍几乎是“百病用酒”,其著作《本草纲目》用了大量篇幅,列举了数百种病症的主治药。另外,“明代宫廷则建有御酒房,专造各种名酒,尚有‘御制药酒五味汤、真珠红、长春酒’……当时,民间作坊也有不少药酒制作出售,如惹苗酒、羊羔酒。还有一些都是人们自酿自饮,如正月的椒柏酒、端午的营蒲酒、中秋桂花酒、重阳的酒……其中有不少就是药酒”。“清代,远在乾隆初年,就以‘酒品之多,京师为最’之说,当时出现了一类药酒店用‘烧酒以蒸成’的各色药酒。因以花果所酿,故此类酒多以‘露’名之,如玫瑰露 、茵陈露、山植露、莲花白等等,其中不少药酒具有‘保元固本,益寿延龄’之功……当时在清宫佳酿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药酒,如夜合枝酒,即为清宫御制之一大药酒[20]”。

近年来,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养生的重视,药酒酿造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制作经验,还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药酒的生产更加合理科学,药酒使用范围更加广阔。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的“糯米酿酒”、“姜蒜柠檬酒”;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的“桑菊酒”、“蔓荆子酒”;用于治疗咳嗽的“桑白皮酒”、“雪梨酒”;用于治疗哮喘的“红葵酒”、“小叶杜鹃酒”;用于治疗汗症的“黄芪补气酒”、“四味当归酒”;用于胃痛的“丁香煮酒”、“山楂桂圆酒”;用于治疗便秘的“三黄酒”、“蜂蜜酒”等等。

7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养生文化博大精深。要把握中国的饮食文化必须从修身养性、中医思想、体育保健、饮食起居等方面着手,既不能忽略历史进程,又必须把握时代脉搏。

参考文献:

[1] 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105.

[2] 杨洋.食药同功――药膳的起源与发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3):17.

[3]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

[4] 曹顺庆.中华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5.

[5] 曹顺庆.中华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7-18.

[6] 游建西.论老庄养生哲学[J].宗教学研究,2006(1):17―21.

[7]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0.

[8] 任俊,等.冥想使人变得平和――人们对正、负性情绪图片的情绪反应可因冥想训练而降低[J].心理学报,2012(10):65-74.

[9] 梁恩贵、魏燕利.五禽戏之文献传存与功法流变新考[J].道教研究,2012(2):84-89.

[10] 包来发.八段锦简史[J].中医文献杂志,2001(2):37-39.

[11] 周伟良.《易筋经》的作者、主要版本及其内容流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45.

[12] 朱毅,等.五禽戏早期干预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6):109-112.

[13] 伍艳明,等.八段锦养生法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作用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8.

[14] 龚利,等.推拿功法易筋经对老年骨骼肌减少症患者等速肌力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9-62.

[15] 孙林峰,等.养生功六字诀调治腰痛病原理浅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75-77.

[16] 伍仁福.中国茶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5.

[17] 伍仁福.中国茶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9.

[18] 陈可冀.慈禧光绪医方选议[M].上海:中华书局,1981:11.

[19] 郭志刚,等.香茗入馔亦佳馐――古今茶膳饮食文化研究[J].饮食文化研究,2006(3):110.

[20] 陈煜.中国药酒的起源和发展[J].江西中医药,1994(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