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职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职业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职业教育

篇1

【关键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作用

(一)社会发展与教学改革的需要。老年服务与管理行业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中的一部分,其对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然而,目前我国的老年服务与管理行业发展相对落后,其也成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比较薄弱的环节,特别是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们对老年服务与管理行业的重视程度已经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老年服务与管理行业的需求与其自身存在的资源匮乏成了限制其发展的一大因素。另外,近年来我国的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对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进行必要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从而培养更多的职业素养较强的人才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二)有利于提升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其实更偏向“服务”,其工作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就目前我国老年服务与管理行业状况而言,从业人员对一些老年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得相对扎实,而实操能力或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相对较差,也就是说,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较差,达不到工作要求。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仅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武装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而没有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例如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为改变这一情况,切实提升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培养熟练掌握社会专业技能的现代化专业性人才的基础上继续增强人才的职业道德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对我国教育来说,探究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策略是打破应试教育束缚、突破教学瓶颈的重要内容,而对我国老年服务与管理行业来说,探究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其人才质量,继而提升其行业适应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策略。总的来说,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共包括以下四个教学目标:第一是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的人才,这既是提升国民素质的要求,也是培养专业性人才的要求;第二是培养技能过硬、有实力的人才,不仅基础知识牢固,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第三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符合社会主流需求的人才;第四是培养勤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人才,能够为社会行业发展提供新动力、贡献新力量。

三、开展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新课改理念下,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必须融合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才能继续发展下去。首先,教师是以学生为课堂中心,注重“引导”和“学习”两个环节的无缝衔接,真正让教师由“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其次是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即通过教师的耐心指导,循循善诱,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愿意主动、自觉的接受课堂知识,第三是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教师可选择的教学方法增多,增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工作的灵活性和科学性。(二)打造“满足学生,服务学生”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应从硬件方面入手满足学生的一切正常的学习要求,例如学生在练习老年人心理辅导时必须要有专门的练习教室,甚至还要配备专业的心理治疗设备,教师必须保证这些基础的硬件设备齐全、好用;其次,教师应从软件方面入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尝试逐步转变教学角色,实现教学模式由“管理式”向“服务式”转变,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合理优化教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才是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关键。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社会实际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职业道德为基本点,完善并建立起一套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课程计划。在开展专业课程之前,学校应该组织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去大型的养老院进行参观、考察,进而培养其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兴趣,这样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接下来的专业知识,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更具目的性。通过对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后,再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而使自己的职业技能得到不断的提升。因此,老年服务与管理行业的课程安排应该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更加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实况,打破传统课程教学体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培养其更多的应用型技能。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专业素养方面的教育,在平时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以为其今后从事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理论—实践—素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应用型老年服务与管理行业人才。(五)不断完善考核制度。任何制度的实施都离不开监督,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的安排与教育体系改革也需要考核制度的配合才能够顺利开展。一方面,学校在考核类型方面应该有所创新,在原有的闭卷考试的基础上加入行为测试、职业思维评查、技能实践测试等等,以更加全面的考核学生的能力水平。另外,在考核内容方面学校应该将学生专业竞赛的成绩、实习、见习的成绩等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到对学生的综合考核成绩中,以提升实践能力在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中所占的比重,这种完善的考核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篇2

【关键词】 稳定型心绞痛; 丹红注射液; 盐酸曲美他嗪片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发病率正逐年增加,死亡率也随之增加,但整体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主要以老年人居多,且手术风险相对较大,现已跃居导致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列。本试验观察稳定型心绞痛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丹红注射液与盐酸曲美他嗪其对患者临床疗效及心电图变化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2007年中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标准,选择本院2011年3月-2012年10月收治30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病例,且排除以下患者:经验证实为其他心脏疾患、甲亢、颈椎病、胆心病、胃食管反流致胸痛者;合并重度肝、肾内分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6个月内做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者;伴有恶性肿瘤、败血症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者;精神病患者;近期脑血管意外及手术或外伤史者;依从性差,难以完成观察的患者[2]。随即双盲分为两组:实验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65.8±3.36)岁,伴高血压5例,糖尿病7例,高脂血症6例;对照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68.3±7.76)岁,伴高血压7例,糖尿病3例,高脂血症8例。两组年龄、性别、伴随疾病及心电图改变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服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和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30 ml,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盐酸曲美他嗪20 mg,3次/d,连用14 d。两组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者同时给予降压、降糖、抗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观察治疗过程中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绞痛复发加重、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并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心电图,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期间,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以及心电图变化。

1.4 疗效评定标准 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评定: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用药前减少80%以上,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用药前减少50%以上,心电图ST段改善≥50%或者倒置的T波变浅≥50%或T波有平坦变为直立者;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用药前不到50%,心电图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变。以显效加有效计算总有效率[3]。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观察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血糖、血脂均无异常。治疗组中有1例出现轻度头胀痛,可耐受。无一例出血倾向。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发于中老年人,50%的老年女性和70%~80%的老年男性都有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且老年人冠状动脉多支多出病变常见,钙化程度严重,易于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是最常见的心绞痛,指由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典型心绞痛发作,其临床表现在1~3个月内相对稳定,即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次数大致相同,诱发疼痛的劳力和情绪激动程度相同,每次发作疼痛的性质和疼痛部位无改变,疼痛时限相仿,用硝酸甘油后也在相近的时间内发生疗效[4]。如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稳定型心绞痛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基础是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其斑块一般属于向心性,多为50%~75%或更严重的狭窄,斑块内含胆固醇少,斑块内膜有比较厚的纤维化和钙化组织覆盖,斑块不易破裂。当冠状动脉的供血与心肌的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时,即可发生心绞痛[5]。对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药物治疗与血管重建治疗比较,患者死亡和非致死性心梗发生率并无显著降低。这说明,药物治疗是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基础。具体而言,对于稳定性心绞痛,标准药物治疗包括使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2007年4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COURAGE试验[6]报告研究再次强调了二级预防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中的重要性。该研究表明,对部分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强化药物治疗并未落伍,对无症状、仅有客观缺血依据或症状轻微的低危患者,可先试行药物治疗,而对药物治疗无效或症状频繁出现者需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PCI,以有效控制心绞痛症状。丹红注射液是以丹参、红花为主要成分提取的复方制剂,其中主要有效成分为丹酚酸、丹参酮、红花黄色素等[7]。具有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和释放一氧化氮及血浆内皮素,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功能,进而产生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8]。有明显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可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同时具有活血化瘀,降低血粘度等作用。盐酸曲美他嗪是一种抗心肌缺血而不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新药,也是第一个经选择性3-酮酰辅酶A硫解酶而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药物。其是哌嗪类衍生物,可改善缺血缺氧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途径,促进心肌葡萄糖氧化,抑制游离脂肪酸的氧化过程,使有限的氧产生更多ATP,同时减少ATP的降解,改善心肌的能量代谢,减少乳酸和H+的产生,是一种具有心肌保护作用的药物[9]。主要以预防心绞痛的发生、调节体内物质代谢为目的。在我国已经是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常用药物。与硝酸酯类或钙通道阻滞剂不同,不影响冠脉血流,亦无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或降低血压的作用。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收缩功能[10]。本研究显示,稳定型心绞痛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同时联用丹红注射液、盐酸曲美他嗪片全面合理的药物治疗,可以改善心肌供血,降低心肌耗氧量,进一步稳定斑块,从而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从而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在老年患者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苏青.参附注射液治疗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4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1875.

[2] 李付远.曲美他嗪治疗稳定性42例心绞痛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2,24(6):114-115.

[3]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5.

[4]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96.

[5]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75.

[6] Boden W E,O’Rourke R A,Teo K K,et al.Optimal medical therapy with or without PCI for stable coronary disease[J].NEJM,2007,356(1):1503-1516.

[7] 赵胜利.丹红注射液对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11):58-59.

[8] 邰明辉,刘兰梅,马仁强,等.丹红注射液一般药理学实验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3):335-338.

[9]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7,35(1):195-206.

篇3

(一)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随着老龄人口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被激发出来。目前我国老龄人口的消费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多数老龄消费者具有追求购物方便、物品实惠和使用方便的特点。这与老龄消费者的生理特点和消费心理分不开,同时也与老龄消费者自身的消费习惯密切相关。第二,老龄消费者对隔代消费支出较大,会为了下一代的生活或者教育(例如择校费)付出比自身生活费更多的费用。第三,老龄消费者对于传统民族品牌有着深厚的情感,因而老龄人口是老字号品牌的重要消费群体。随着老龄人口退休金的增加、子女的自立以及其他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我国老龄人口的消费潜力将逐渐显现出来。

(二)健康护理的需求迫切。老龄人口对自身的健康投资和消费比较大。一方面,通常老龄人口非常注重自身的健康。相对于年轻人来说,多数老龄人口身患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往往在就医的时候会住院,这样就产生了老龄人口对医疗护理和照顾的需求。另一方面,老龄人口的家庭护理也需要专业护理人士。往往很多有高龄老人的家庭都雇佣保姆照料老人的起居生活,但是存在的问题也相当复杂,一是保姆缺乏专业的护理技能、照料不到位;二是对保姆的专业管理严重不够,造成雇主对保姆的不信任以及保姆素质较低的状况。

(三)老龄人口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加。老龄人口有着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渴望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老龄人口渴望追求时尚健康的生活,渴望在生活和消费中去展现个性和发展自我。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所渴望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体现在社交、娱乐和旅游等方面。究其内在的原因在于老龄人口的文化生活相当的单调,他们大多数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参加社会活动。各地的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也颇为老龄人口所喜爱,但是,由于老龄大学一般在一个城市数量有限,且一般距离老龄人口生活的社区较远,就有相当一部分腿脚不太好或者较为忙碌的老龄人口不选择去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此外,有些老龄人口热衷于同学会或者老友会,经常性地聚会和相约去旅游。

二、人口老龄化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是培养某种职业或者生产劳动所需要的技能、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而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培训或者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劳动者,侧重于劳动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训。但是在人口老龄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老龄人口对于职业教育也给予了一定期待和需求,给职业教育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一)对老龄护理人才产生强烈需求。老龄人口对护理方面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护理的需求。老龄人口多数都是从某种职业上退休下来而停止工作,这种社会身份的转化使得老龄人口容易产生社会疏离感,会产生焦躁、抑郁、少言等现象,对老龄人口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家庭成员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老龄人口走出孤独,但是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庭成员工作的繁忙,使得家庭成员对老龄人口的关怀十分有限。因此,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够帮助老年人缓解不良情绪的护理人员。二是疾病护理的需求。然而,我国老龄护理培训刚刚起步,还存在严重供不应求的状况,很多医疗机构和社会都急需专业的护理人员。

(二)对老龄人口的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老龄人口的文化娱乐生活需要一定的场所和教师。在21世纪的今天,老龄人口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获得文化、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旅游、社交、交友、学习艺术等。然而目前老龄大学和机构设置较少,远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对晚年生活的需求,而目前的职业教育还鲜有相关的老龄课程和老龄专业。职业教育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在世界各地不同国家都大量存在职业教育。由于职业教育的入学门槛低,对于一些对高等教育望而却步的普通百姓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适合的教育模式。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开展了许多与新技术和新工种相结合的教育,例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能的培训。从这个角度来看,老龄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有一定的交融性。老龄人口主要生活在社区之中,职业教育也贴近大众生活。因此,职业教育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应该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三、人口老龄化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和发展启示。职业教育可以利用其现有的教学基础,针对社会需求所在,不断拓展办学思路。

(一)职业教育应增设老龄护理专业。健康的生活离不开护理,特别是对于一些生病或者不能自理的老龄人口,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老龄人口由于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伴有一定的疾病,而且活动能力下降,在体育锻炼、日常生活和住院养护方面都需要一定的帮助。目前我国从事护理专业的人员学历低,人员少,没有受过老龄护理的系统教育。职业教育应抓住老龄化发展的机遇,迎接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增设老龄护理专业,系统培养社会需要的老龄护理人才。

(二)职业教育应开设老龄课程。近年来,老年教育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认可,各类老龄大学和学习机构也在不断开设相应的课程,但是老龄大学和教育机构所设很少,而且存在一定的差异。老龄人口继续教育的需求和老龄人口保持和延长社会化的需要是密切相关的。老龄人口对于现代社会的接纳程度越来越深入,以及老龄人口自身接触社会的迫切需要,形成了目前对于发展老龄教育的前提条件和需求。加强老龄教育是建立健康的老龄社会的重要条件。老龄教育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教育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开设保健、美术、诗歌等丰富老龄人口身心的课程,不仅可以发挥职业教育的人才优势,也可以满足老龄人口精神文化的强烈需求。

篇4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气排球 兴趣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码:A

1气排球运动的特点

(1)趣味性。气排球从外观上来看,比传统排球和软式排球色泽较为鲜亮,体积较大,双方隔网对抗时,及时较大的力气扣球或者垫球,球的飞行速度都较慢,不会让自己或者他人受伤。其次,气排球的运动负荷不大,比赛的气氛十分轻松,比较适合职业教育中的体育教学课时较短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采用。并且,气排球更加容易上手。

(2)安全性。气排球比一般排球要大10cm左右,并且比传统排球要轻很多,气排球充气压力低、外表皮之地柔软、运动速度较为缓慢、比较容易控制方向。任何方向飞来的球都可以较为轻松的回击,而且不用担心会手指折伤或者手臂肌肉拉伤等,消除了学生对传统排球飞行速度快、质地硬的畏惧心理。这一点在规则方面体现的更为突出,规则规定在拦网动作中,不能有明显的手腕、前臂向下压的动作。对于职业教育当中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女生来说,气排球为她们提供了一个较新的健身和娱乐的平台,丰富了她们的选择空间。

(3)广适性。从气排球为了丰富退休职工晚年生活的创作初衷来看,气排球的广适性是必然的。气排球可以划为轻体育一类当中,对抗激烈性不强,运动负荷不高,不论是青年还是老年人都比较适宜。特别是对于一些职业运动员来说,当老年来临时,通过气排球同样能够感受到排球的乐趣。气排球运动不需要专业的排球技术,也不需要较高的身体素质,其规则也较为简单,短时间内学习就可以融入到对抗和娱乐比赛当中。

2影响职业教育中的学生气排球课程兴趣的因素

2.1对气排球的认知不足

在气排球课程当中,一些体育教师会给学生简要的讲解下气排球的起源,当听到气排球是为老年人设计的时候,一般情况下,男生就会不屑一顾,女生的反映则相对较好。对于男生而言,男生更加喜欢运动量大、对抗性强的比赛,不愿意参加气排球的运动,女生则因害怕运动过量,奔跑跳跃不方便等而不想参加。总之,对气排球的认知不足是导致学生对于气排球的兴趣不高的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2.2气排球在学生中影响力不大

相对于篮球、足球和羽毛球等传统竞技球类,气排球仅仅在中老年群体当中推广力度较大,但是在青少年当中推广的力度不强。虽然气排球在推广力度上可行,但是通常带着“官方”的色彩,通过体育协会和体育来进行推广,推广过程也常常是“雷声大,雨点小”,在职业学校当中的气排球推广主要是通过教师主动而非学生主动要求的推广方式,学生对于陌生的球类和自己不熟悉的运动具有一种抗拒的情感。

2.3气排球教学方式有待改善

目前职业教育中气排球教学方式有待改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第一,教学引导不足,主要是对于气排球教学对职业学生的没有系统性,在引导教学当中就直接略过,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娱乐和锻炼,对于气排球的认知不够。第二,教学过程中对基本技法的锻炼不足,学生在气排球锻炼古城中纯粹是为了娱乐而娱乐,对抗性不强,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兴趣。

3提高职业教育中的学生气排球课程兴趣的手段

3.1培养气排球学习动机

首先,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特点有充分的认知,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学生大部分来源考试失意或者家庭经济情况,他们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目前的状况不是很能够接受,那么在教师在气排球教学之前应当对学生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让学生在体育运动当中释放自己的情怀。其次,教师让学生学习气排球之前,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气排球比赛,让学生在实际比赛当中感受到气排球的乐趣。最后,教师应该对学生将气排球的历史和文化进行充分的讲解,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气排球运动。

3.2在竞赛当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掌握了气排球的基本技法和规则之后,可以通过对抗比赛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比赛的乐趣。例如,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在两节课的时间进行比赛,设置一定的奖励,让学生在气排球的跳跃、奔跑和合作过程中建立团队合作能力和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气排球运动是一个集体项目,在比赛中每一个队都是一个小的团体,要想获得比赛的胜利,队员之间就必须密切合作。因此在教学比赛过程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启发式地向学生灌输团队意识的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3.3让气排球作为调节学生生活的运动

在气排球的教学和比赛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让学生之间增加沟通和联系,特别是在比赛落后的情况下,能够通力配合不抛弃不放弃。例如,当比赛迪康中,如果有队员失误的请下,本队伍的人员不应该有抱怨的情绪,其实失误的队员本身对自己的失误已经感到懊悔,那么本队伍队员应当对失误的队员予以安慰,在精神上给学生以最大的鼓励。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观看气排球比赛,了解气排球规则,掌握技战术。结合气排球的专项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双方球队的技战术的优点和不足,以及个人技战术特点等。会看比赛往往有意想不到的体会和收获。

4结论

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气排球在这一方面不失为一项极具推广价值的运动项目,它的普及和发展必将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改善学校体育工作模式,培养学生健康体育意识,为推动21世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5

关键词: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学徒制;人才培养;老龄社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5-175 -03

一、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人才供需失衡概述

1999年开始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2012年和2013年是中国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预计2033年左右将到4亿,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度居世界之首,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社会问题凸显。人口老龄化即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中国未来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为当今社会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领域。

我国老龄化问题要求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用来适应社会各层面的需要。但目前我国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落后,层次单一,仍未构建起完整独立的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教育体系:在我国设有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护理、康复保健等涉老专业的大中专院校不多,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很少,职业化、标准化、高层次的养老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稀缺,严重制约了高层次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福建省未来对老年服务业的发展需求潜力巨大,对从业人员的数量、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将提出新要求。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拥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138个,其中民办养老服务机构148个:养老床位数从2005年的1.8万张增加到6.3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从4.8张增加到14.96张。各种涉及养老服务的机构增长较快,但人才需求增长比例高于设施条件的增长比例;从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面对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老龄化人口的市场消费需求正向高质量和多元化发展,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在职养老服务人员中2/3左右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约5万人,不能适应规模巨大的养老服务人才需求(我国养老护理员的潜在需求约1000万)。因此,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学徒制”培养势在必行。

二、推行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培养可行性探讨

“现代学徒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受到教育部门的大力推广。德国非常注重职业教育,从娃娃期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健全,学历提升和职级晋升渠道相对完善,职业教育同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创现代学徒制育人的国家,主要特点是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学生兼有学徒和学生两重身份,解决了老龄化发达国家用工问题,同时也是工业强国德国经济腾飞的关键。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多为研究型理论性大学教育,导致的直接问题是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无法满足现有工业企业或服务型企业对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的难过问题;同时每年大量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难问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面对就业,情况复杂形势严峻。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为了大幅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推行现代学徒制教育刻不容缓。2015年人社部、财政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教育部也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育部于2015年遴选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其中试点地区17个、企业8家,高职院校100所。福建省教育厅从2016年也开始全面放开各专业学徒制的申请,2016年确定64个省级现代学徒制项目培育学校。

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建设优势能解决养老人才的供需矛盾。健康养老行业为朝阳产业,养老方式日渐多元化,各种涉老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不同。调查发现,现有涉老服务机构的养老护理人员年龄范围为30~50岁,中年妇女,学历普遍较低,受过专业职业教育较少,服务质量很难令人满意;甚至较多涉老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为中途转岗人员,有老年保健、管理、服务等的专业知识背景的中高领导很少,这些作为行业领导者急需专业培训来满足快速老龄化社会对具有顶层设计能力的管理团队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养老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除了几个知名院校外,多数院校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养老人才层次定位与现在养老机构的岗位需求不能完全吻合:多抵饕针对养老机构的人才需要,而急需的养老护理员或基层管理人员,以及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养老地产、一些高端养老企业如康复保健、养生旅游、心理护理、社会工作、膳食营养干预等的要求兼顾很不够;现有的校内培养方式存在着“象牙塔”现象,实训面对的是“护理人”和冷冰冰的器材,与老年人、涉老企业的设施设备的接触较少,很难真正掌握与老人的沟通技巧和养护技能,这样就很难满足当下“医养结合、健康养老”的理念。

如何把企业的资源与高校的优势良好结合,实现政府、涉老企业与高校的双赢,构建福建养老PPP模式,发挥高校人才和教育资源优势,利用涉老行业企业先进稳定的实训资源,政府民政等部门的政策优势,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才是正确途径。首先,健康养老企业或机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基地,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所接受现实人文环境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能直接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践能够提高对本专业的认知,培养工作热情,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就业率;其次,让专业教师到健康养老行业挂职锻炼扩充教师行业知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促进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引进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发展壮大,也解决职业院校生源问题;再次,当前受传统观念、职业社会声望低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低。即使是长沙民政学院办学历史有二十多年,但该专业每年招生人数也仅限二百多人,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校企合作模式,不仅为高校、涉老服务机构人才培养搭建桥梁,而且深度合作后实现资源、知识、技能共享会促进健康养老行业发展,有利于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难题。

三、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两点建议

一是关于学徒制生源及培养目标的建议:依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认为应届新生依自愿原则可遴选为企业学徒制员工,企事业优秀员工可被推荐为职业院校学历教育的学生。签订联合培养合同和就业协议,进行二元育人,优先录取具有高中文凭的农民工子女及城市贫困家庭子女,并根据员工能力知识水平分班分层培养。学习结束后,经社会、企业、学校多方考核合格,教育主管部门认定后颁发毕业证书。生源定位:1.学院在校生:学生自愿报名,学院根据综合学业成绩择优遴选,健康养老相关行业企业根据企业建设发展要求直接参与面试,签订三方协议合同。2.健康养老相关行业企业推荐内部优秀员工(高中毕业一年以上,初中毕业三年以上),结合考试综合成绩择优遴选(教育厅、学院与培训企业共同组织入学考试:笔试成绩50%+技能考试成绩50%),合格者成为学院的学徒制学生,签订教育厅、学院与培训企业三方协议合同。3.民政部门、公立或民营养老院、健康管理公司等健康养老行业企业推荐的学徒制委托培养人才:结合考试综合成绩择优遴选(教育厅、学院与培训企业共同组织入学考试:笔试成绩50%+技能考试成绩50%),合格者成为学院的学徒制学生,并与民政部门、公立或民营养老院、健康管理公司等健康养老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培训培养企业签订学徒制委托培养四方协议合同。我们考虑到学生学习及实践能力,要求生源需高中毕业1年以上,初中毕业3年以上,以三年制为主的弹性学制进行培养。培养在适应养老机构、社区或居家养老、养老地产等涉老行业,具有爱心、公益思想和奉献精神,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老年政策法规、老年社会工作、养老机构管理等知识,掌握中医药康复保健、心理干预、老年营养咨询与干预、老年护理等老年健康管理适宜技术,能为中老年人提供“医、养、护、乐、健”(即医疗、养生、护理、快乐、健康五位一体)的涉老专业健康技能人才。

二是“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措施的建议:“学徒制”人才培养最大特色突出企业理念,人才培养质量最关键是监控和教学标准制定的问题。要保证以企业顶岗实习实训为基础的教学质量,关键是在民政部门-高校-企业学校遴选“双师”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制订课程模块,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的适宜技术开发及标准制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彼此建立教学\行与质量三方督导的监控体系,在学院、教研室二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上,纳入行业企业服务管理制度,建立起学院、教研室、企业 “三级监控体系”,对教学全过程科学、规范、系统地运行监控,保障各方良好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因此提出几点要求:1.合作企业即教学培训基地的控制。要选择有实力、具有先进设备和管理、形成规模效益的行业龙头企业,生产性实习场所需覆盖生产、实训、经营等部门,本身具有或在高校帮助下建立现场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且在建设实训室、实训基地上有投入有保障,发展规划与高校培养人才相适宜。2.师资的遴选。“现代学徒制”的学徒要有“双导师”,分别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师资要有人员互聘制度、双向培养锻炼制度、共同开发课程和适宜技术制度。企业师傅应选行业企业内有一定威望的专家或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人员,企业师傅同教师一样纳入学院教师考核体系;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实训、到养老服务机构和康复医疗机构顶岗实践、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教学能力考核等多种方式,改善教师实践技能,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事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3.“学徒制”学生培养模式与考核。学徒主要以实践技能为主,因此第一学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第二学年在有资质的培训企业采取集中理论学习及顶岗轮训相结合,第三学年进入委托培养企事业单位实习。(1)理论课由学院教师承担,含理论及实践课,教育与考核流程:按教学实施计划下达教学任务教研室分配教学任务指定教师编制或征订教材按课程标准制定授课计划、内容教研室核对授课考核成绩评定成绩上报归档教学文件汇总学期学院、教研室及教师教学工作总结。(2)顶岗轮训及企业实习由培训或培养企业的师傅承担,师傅、学生共享高校各类实训室及企业真实工作环境,校企共同开发基于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师傅将具体的工作技能按模块包括各类康复保健技能、护理及心理照护技能、营养配餐咨询及指导、养老管理等分阶段传授给学徒,并制作微课堂,将学生学习态度,参加行业技能比武等纳入学习绩效考核评价标准。教育与考核流程:根据专业技能课校企共同制定教学模块企业教学管理分配教学任务并聘任师傅轮岗实训授课制作微课堂反复实训阶段性实操考核及成绩评定汇总教学资料收集汇总上报学院师傅工作总结。实习阶段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学生评价以实习单位为准。

中国老龄化正快速发展,社会对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校企合作式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大力推广,具体如何进行学徒制培养,必须基于福建省健康养老服务人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矛盾调研基础上,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元互补的校企合作模式途径探索,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养老服务行业、养老机构的岗位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出详细明确甚至标准化的“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2016-2022年中国人口市场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智研咨询.http://.

[2] 黄岩松.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讨[N].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6.

[3] 吴宏洛.闽台养老模式差异与合作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3)154-159.

[4] 张俊浦.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途径探索[J].职教教育研究 2014,(12):52-54.

篇6

 

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执行,对西部地区的人才的需求量一直在增加。而中等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国国民教育的支柱,也是我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然而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在近年来的发展却出现了相对的下滑,至少来说,十年前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辉煌——招生大大超出计划,以至于没有教室和宿舍腾给学生的光景早已不在,虽然广西政府一直对广西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予以重视,但是目前来说,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一、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

 

“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广西与东盟互动增加,在文化教育上的往来也逐渐增多,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市场也因此得到一定的发展,然而,广西中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停滞不前,表现出来的现象主要是数量和质量的不高,甚至是一年不如一年。

 

1、广西中等职业院校的规模困境

 

近5年来,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数,和招生人数都在逐年下降,其中学校数从2010年额357所下降到2015年的280所,年均下降 12.8所,也就是说,广西近5年来,平均每年就减少近13所中职院校。招生数从2010年的809508人减少至2015年的736360人。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的广西教事业发展主要目标来说,2015年中等职业在校生人数应达到87万人,而本来2012 年已经完成的目标由于在校生人数的倒退,距离目标来说,相去甚远,这样的差距值得我们去反省。

 

2、广西中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困境

 

整个广西地区一共有262所中职学校,在校人数约78万人,平均2987人一所学校,而拥有中职院校学校数最多的地区是首府南宁,一共77 所,其次是桂林市,一共35所,最少学校的地区是防城港市,仅有3所,与学校数最多的南宁市相比相差了74所。广西各地教育资源占有数的区别相当大,而且利用率也有相当大的区别,个别地区学校很多,就读的人数很少,个别地区的就读人数很多,但学校很少,因此,教育资源配置得不到优化。

 

3、广西中职的教育质量困境

 

生师比反映的是一个学校中教师团队与学生人数的比例,从中大概能够了解一个老师的工作量的大小,因此生师比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很重要的指标。根据教育部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十二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到2015年,基本没有学校达到“十二五”的标准,生师比下降也是广西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困境。

 

二、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

 

经过数据调查与分析,不难发现,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产生的原因并非偶然,本文将从教育投入、教师年龄老年化、社会观念以及行业缺口这几个方面进行展开论述。

 

1、教育投入

 

广西的地理位置毗邻东盟,从位置上来说,是中国前往东盟的“大门”之所在,也因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国家对广西的重视程度日益上升,拖入各行各业的经费也逐年上涨,然而,广西近年来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却有两个特点,首先是教育投入低下,其次是各个地区的教育投入不均衡,前一个问题导致了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缓慢,跟不上其他地区的应有水平,后一个问题则导致了广西各个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发展不平衡。

 

2、中等职业院校教师老年化趋势

 

尽管因为“一路一带”“北部湾同城化”等国家政策的支持,广西的发展越来越好,许多优秀的年轻学者都愿意前往广西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就目前来说,广西中职院校的教师近几年来程老年化趋势增长,2015年与2014年相比,广西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51-55岁的人数在增加,增长了 19.84%,其余年龄段的教师人数都在减少,其中,40岁以下的教师人数降低了2.88%,41-45岁的教师人数降低了0.06%,46-50岁的教师人数降低了1.60%,56-60岁的教师人数降低了0.42%,61岁以上的教师人数降低了17.65%;

 

老年化教师虽然有教学经验丰富、学识较渊博的优点,但是也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弊端,比如惰于接受新鲜知识、缺乏教学热情以及体力精力不足的缺点。51—55岁人群的教师人数的增多,而其他年龄层的教师人数下降的趋势会导致教师年龄结构老龄化,教学质量容易下降,教学质量下降的结果则会导致招生规模的缩小等系列弊端。

 

3、社会观念因素

 

广西的经济在政策的指导下不断地得到发展,但是短期内却改变人们无法对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看法。传统的社会观念因素让中职教育在大众的心中变得无足轻重,高考的逐年降分、社会对中职教育根深蒂固的观念、中职毕业生在市场招聘中的劣势地位、以及国家强力推动高职教育和高等学历教育的现状。使得中职困境越发严重,甚至难以翻身。

 

(1)高考的逐年降分

 

自从2010年开始,广西的一本二本三本各个批次的分数均有所下降,到了2015年,二本和三本分数合并,分数线甚至比不上2014年的三本分数线高。专科线更是进一步降低到直到180分。在高考普遍降分之后,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能够就读大专高职甚至是本科院校的几率大大提高。比较中职学校的学习和高职的学习甚至是本科的学历,无论是市场认可度还是对于个人未来的发展无疑是后者更有优势。因此,接受高中三年教育之后再进一步深造变成了更多人的首选也就并不那么让人意外了。

 

(2)社会对中职教育根深蒂固的观念

 

由于十年前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有过一段辉煌的时光,那个时候的广西中职教育一度红极一时,据2004年光明日报的报道:“据自治区教育厅的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21日止,广西部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就已招收学生6.9万人,比去年同期有大幅度地增加。据自治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培训就业处负责人介绍,广西技工学校的招生从1999年开始,就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递增,今年更是特别火爆。截至9月6日,广西技工学校的招生人数已经突破2.6 万。”这段时间的扩招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提升,因为学生数量的过多,导致了教室使用率的紧张,同时,实验室和设施设备的供给也不足,人数的增长也对学生的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又由于学生基础比较差,因此毕业生的质量不过关的问题也不难预见了,社会因此也对中职学生不那么友好了。

 

4、社会职业缺口正在被填充

 

近几年来,由于“一带一路”政策上的需要,广西在交通运输行业、通信类的行业上的人才缺口前所未有的大,然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并不是那么的稀缺了,高收入行业的缺口也正在被受过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才填满,而一些低收入但比较稳定的行业则成为了中职教育人才的最终归宿。通运输类行业一直都维持着不错的高增长,主要是归功于广西近几年来由于依托东盟的发展,又有“一带一路”政策的支持,不断地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好几条高铁线路已经开通,广西首府南宁也即将开通地铁,人才缺口依旧庞大。而前三甲的加工制造和信息技术行业已经在一直下落的颓势之中。

 

三、广西中职教育困境中的机遇

 

虽然表面上看来,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十分的严重,然而,广西作为我国中西部发展潜力巨大的一个省份,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实行,广西发展的后劲不可小觑。因此广西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依旧被看好。

 

1、教师质量的逐步上涨

 

虽然前文说到,广西中职教育的教师年龄呈现老龄化的趋势,然而,值得欣喜的是,广西中职教师的结构同时也在呈现越来越高水平化的发展趋势。 2015年与2014年相比,广西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学历结构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人数下降了30.43%;硕士学历的教师增长了10.78%;本科学历的教师增长了0.17%;专科学历的教师下降了11.09%;高中阶段及以下学历的教师下降了10.83%。其中,博士人数和硕士人数的增长是令人鼓舞的,而本科学历的教师依然占据着中职教师学历结构的大多数。本科以下的人才逐渐减少。总体来说,中职教师的学历这几年来越来越高,教师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知识能力越强,则在教书育人方面也会更加的优秀,基于此,广西中职教育的未来值得期待。

 

2、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西南出海和与东盟连接的国际大通道,不仅承载了本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更担当着维护边疆稳定的职责。近年来,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快速,GDP年均增幅较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目前,广西不仅需要高端的管理型人才,更急需具有极强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职业技术型人才。对于青壮年的劳动力,让他们接受适当的教育就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虽然说现阶段许多岗位正在被填补,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会涌现出更多的岗位出来,不同的人才适应不同的岗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培养自己的人才,打造自己的天地。

 

四、对策与建议

 

综合了广西中职教育的困境、原因和可以发展的机遇,要使得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依托东盟的合作发展

 

广西是中国毗邻东盟的一个省,肩负着目前国家“一带一路”政策中建立和东盟邻国发展友好伙伴关系的重要任务,而这个任务明显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机遇,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如果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发展必定能够更上一层楼。

 

目前来说,中国的职业教育与东盟的密切合作已经初步,比如在2014年9月份的第七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职业教育首次纳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议程,并且成为了这一次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次交流周会议上签署了18个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的项目。

 

贵州方面因为举办交流周的项目,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和东盟国家建立了许多联系,给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做了非常好的示范。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基于已经搭建好的更加完善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平台,对于东盟企业的现状和发展以及人才需求方面有更深层次上的理解,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如果和东盟展开教育上的合作,必然有其他地区享受不到的好处和优势。

 

2、利用政府平台,吸收多方资源参与

 

诸如经费、实训基地、实习机会等资源短缺是制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的瓶颈之一,而吸引多渠道的职业教育资源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为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政府可以通过树立典范,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如对每年积极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并取得突出成果的企业,政府可设立奖项,给予一定的荣誉称号及经济奖励;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更新企业观念,让企业意识到参与职业教育不仅是义务,也十分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除增加职业教育的公共财政支出外,还需要用各种方式鼓励社会各界、公民个人以及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并对这些资助和捐赠给予配套资助、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支持。

 

此外,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教育的国际化。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非义务教育必然放开。广西要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合作平台,积极引进国外资源,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同时促进职业技术人才市场的国际化。

 

3、增大社会团体的参与

 

社会团体是指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包括学术性社团、行业性社团、专业性社团和联合性社团。其中,行业协会是行业性社团中的一种,是由同行业经济组织及相关单位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社团法人,也是社会团体中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由于自身的组织特性,行业协会对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和职业资格的界定更有发言权,其是政府和企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纽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一带一路”政策上的支持,以及国家对广西的重视度的上升,广西社会组织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高于全国每年5%的增长速度。截至2015年1季度,据广西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统计,在广西各级民政部门登记和备案的社会组织有2.1万多个。这些社会组织不仅给广西带来了成百上千亿的投资,还吸纳了近10万人就业。

 

这些社会组织承担了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目前广西全区兴办了4500多所民办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博物馆、艺术馆、研究院等,已成为当地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之一。

 

社会团体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校企合作,企业内部培训机构。

 

【作者简介】

篇7

19825985 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高校智库知识供给范式转型 张宏宝 《教育发展研究》 2017年第3期 10800字

19825986 论教育伦理视域下的教育公正 糜海波 《高等教育研究》 2017年第2期 9600字

19825987 基于本科转型视阈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周建松 《中国高教研究》 2017年2期 7700字

19825988 供给侧改革战略推动下高职院校质量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刘家枢 张淼 《职教论坛》 2017年第4期 13500字

19825989 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论略 吴兴富 何学军 《教育与职业》 2017年第3期 9100字

19825990 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背景、现代性及实施条件 吕玉曼 《职业教育研究》 2017年第2期 8500字

19825991 关于完善地市高职教育经M保障机制的思考 朱爱国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第6期 8200字

19825992 面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职业教育大众化发展框架 张弛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第4期 8800字

19825993 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的要素差异与合理路径 蓝洁 《职教通讯》 2017年第4期 8400字

19825994 台湾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政策变迁:基于倡议联盟框架的分析 索磊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第4期 8800字

19825995 基于“三力并举”目标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刘兴星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 8200字

19825996 智慧云环境中的“师徒制”艺术传承教学模式研究 袁莉萍 曹育红 《高教探索》 2017年第2期 7000字

19825997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 彭志武 《大学教育科学》 2017年第1期 7400字

19825998 企业员工职场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探析 朱苏 赵蒙成 《职教论坛》 2017年第4期 9900字

19825999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黄宝印 等 《中国高等教育》 2017年第2期 7000字

19826000 慕课助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探索 罗三桂 施洁 《中国大学教学》 2017年第1期 6800字

19826001 不同类型院校中课程学习评价的影响研究 郭芳芳 史静寰 《教育学报》 2017年第1期 14600字

19826002 高校教师长聘教职制度:权利博弈与制度变迁 李志峰 江俐 《高等教育研究》 2017年第2期 13800字

19826003 构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量化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朱盘安 等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年第1期 8800字

19826004 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及有效对策 陈丁玮 《教育与职业》 2017年第3期 6600字

19826005 高职院校企业兼职教师考核与评价体系构建 刘晓宁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第6期 9800字

19826006 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及其培养 谢莉花 王建初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第4期 8800字

19826007 人力资本视角下农村留守妇女职业教育培训研究 吕莉敏 《职教通讯》 2017年第4期 6800字

19826008 中国成人教育基本理论的双重构建 李丛 《中国成人教育》 2017年第3期 9200字

19826009 我国中高龄人群学习需求及偏好调查研究 许竞 李雅慧 《开放教育研究》 2017年第1期 16500字

19826010 国际终身教职研究的热点主题与知识基础探析 任增元 张丽莎 《现代大学教育》 2017年第1期 16900字

19826011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者学习需求调查 王迎 孙治国 刘述 《中国远程教育》 2017年第2期 12200字

19826012 职业教育“协商治理”说辨正 孙长远 庞学光 《教育发展研究》 2017年第3期 9000字

19826013 抗战前夕职业学校发展困境研究 吴启琳 《职教论坛》 2017年第4期 9200字

19826014 英国《16岁后技能计划》:背景、内容及启示 刘育锋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第6期 9800字

篇8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的素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然而在诸多的区别当中,培养目标是核心,它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高职教育应培养既具有大专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的“三型”人才。从职业能力方面来界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无疑反映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单纯从职业能力方面来界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复合化的趋势的。制定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又要考虑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础要求。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除了应达到上面所提到的要求外,至少还应该强调两点:一是对高职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的要求,这里所说的理论并不是局限于某单一学科,而是针对某一岗位群的所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理论功底深厚,可以为接受终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毕业生不仅能适应现在社会某一岗位要求,也具有发展的潜能,以适应未来新出现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现在通行的说法“够用”。另一点要强调的是,现在的培养目标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高职生不仅仅是职业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应成为素质型人才。这里说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及身体素质。理由如下“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一点已经明确写进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在现代社会,职业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劳动者幸福与快乐之源,展示自己才能的必经之路;劳动者所具有的敬业精神、团队协助精神是将来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许多院校教学当中理论与实践两部分都非常重视,但在考核方式中更加注重的理论性知识的考核,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难以得到有效考核。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旅游管理考核方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涵盖课程众多,比如: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旅行社管理等。

以《导游基础知识》为例,在众多院校的考核方式中都是以传统的试卷模式出现的,试卷中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导游词创作等题型。虽然这些题型能够涵盖教材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无法看到学生们对导游基础中知识的理解以及他们在实际的导游讲解中如何去讲解这些内容,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所以单纯的运用传统的试卷形式考核并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二、旅游管理专业考试改革

(一)命题突出素质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的专业。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整合能力都十分重要。所以在设置考试内容中应合理组织。一个专业的课程应该形成一个体系:学生在《导游基础》了解黄山景区的概况,《导游实务》中要掌握讲解黄山景区的讲解技巧,要掌握在黄山旅游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出现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法,在《旅行社管理》中应该掌握如何管理旅行社日常事务,如何培养讲解水平高,投诉率低的团队。虽然不同的课程可能由不同的教师承担,但在考试命题应互相沟通,力争使每门课程命题时从专业的整体体系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系统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从一门课程出发。

(二)考试方法应多样化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一般是面对导游为主的旅行社中的岗位群,这些岗位都要求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游客的沟通能力以及协调能力,所以在注重考核学生对重要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应该运用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加强这几方面能力的考核。当前可以采用的方法:

1、情景模拟

以《导游实务》为例,试卷考试与情景模拟。模拟现场:由学生现场组织某一景点的知识进行导游词讲解,教师可以为其设定不同的游客人群,比如:老年团,儿童团,教师团等等。要求学生面对不同的游客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老年团在语速上放慢,儿童团语气上轻快而且讲解要易懂,教师团必要措辞要书面化。

2、实地调查

以《旅游学概论》为例,每一年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状况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旅行社的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完成一份本地区的出入境报告,锻炼学生的实际调查能力。

3、方案设计

以《旅游景区开发》为例,当我们了解一个地区有哪些旅游资源后,应该如何开发,在考试命题时教师可以分组给出几个地区,由学生完成旅游资源的规划设计方案。

(三)公正合理科学的考核机制

目前大部分院校考核方式中都包含了期末测试和平时成绩两个方面,这样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避免学生只是在期末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出现。这种结合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密切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课堂表现。鼓励比较内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认真批复学生平时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平时成绩应高一点,做到公正公平。有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现问题,纠正一些学生不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避免“重结果,轻过程”弊端的出现。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前景展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服务人才的专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机制,其中考试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努力通过专业考试改革,能真正实现考核目的: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师资队伍 建设 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其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了新的难度。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数量适当、学历达标、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育思想观念陈旧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有了长足的改善,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但是也有一些人出现了严重的思想偏差,教师队伍中存在学习不够重视、思想理念不够坚定、开拓进取心不够强、思想境界不够高的现象,虽然是极少部分,甚至是个别现象,但已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个别教师虽然有着极为丰富的教育经验,但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教授高职学生,思想陈旧,教育手段老套,这些显然不能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

2.师资结构问题

我们原有的高职院校大多组建在20世纪80年代,比国外同类院校晚二、三十年。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等方面都不太合理。高职教育师资中年轻教师占了很大的比例,而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相对较少,在年龄结构上不能形成梯队;高职教育中高级职称所占比例太小,缺乏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中、老年教师在讲台上已经站了一、二十年时间,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狭窄;在学历结构上严重缺少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新鲜血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3.素质不过硬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未接受过高职教育的专业训练,有些教师缺乏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在教学研究中缺乏探索创新、不能“一专多能”。在课堂教学上往往以当学生时的经验,或观察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或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理论教学方法来教学,在教学中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自然衔接,更不能达到演示教学、因而使实训课变成走马观花的参观,失去应有的意义。

4.实践机会少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而实用型人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要求就更高,不仅要求其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高的职业技能。这就必须积极的为教师提供接近市场、了解市场的条件,提供进修、实践的机会。但是高职院校受条件限制,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体系,部分企业又不愿意接受教师参加实践,使得教师参加实践的场所难以保证。此外,由于职称制度、晋升制度、工资制度尚不完善,许多教师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实践热情不高。因此,高职教育有些内容显得老化,与普通高等教育雷同,没有特色,发挥不了优势,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二、解决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1.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

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一样,同样担负着人才培养的职责,只不过培养的目标不同。普通高校是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面临的市场需求更大,地位更加重要。然后,受传统思想影响,许多人将高职教育视为是对不能升学者开放的教育,没有真正领会到职业教育的战略性地位,也没有正确认识到高职教师作为复合型人才的突出地位。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肯定职业教育对社会的重大作用,转变思想观念,确立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给予政策倾斜,使整个社会都关注高职教育的发展,鼓舞高职教师的热情,解决高职教师的后顾之忧。

2.师资结构

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同的配置将得到不同的结果,要努力调整师资结构,使之更加合理。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规定的高级职称的最优比例在30%以上,且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70%。因此,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鼓励他们加强科研,晋升职称,使职称结构更趋合理。

逐步形成以老教师为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中年教师为主体,青年教师为后备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使年龄结构更趋合理。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规定,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到35%,复合型、“双师型”人才是高职师资队伍的重要特征,因此,要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使知识结构、学历结合更趋合理。

现代化的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多种技能,教学科研能力、实践能力、计算机及多媒体应用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使能力结构更趋合理。

3.精湛的业务素质

教师的一生是知识的积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尤其重要,要积极鼓励教师博学多识,为他们创造宽松、宽容、宽厚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激励教师一专多能。努力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作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相应的操作技能。

教学是一门学问,既要严谨又要方法灵活。教师生动的讲授,能给予学生一种充满知识遐想的感染力,使学生深受启迪。因此,教师应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熟练地掌握现代化技术,适应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的需要,把现代化教学的手段应用到教学中,以收到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

篇10

一、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含义

1.终身教育的含义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将职业与教育分开的观念,认为教育可以贯穿人的一生,人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接受不同的教育,并且这些教育是与人的职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空间上看,教育应该与人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该相互联系,共同促进人的发展。

2.职业教育的含义

职业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人们有目的、下意识、有组织的去接受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教育,培养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教育。其中包括高职高专及以下水平的职业教育层次,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则属于技术教育层次。

二、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1.存在于不同层面,内涵一致

终身教育的目的是为现代化的社会输送更加专业人才,是基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出去创新模式,可以使人们逐渐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的教育模式。可以指导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实践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将实践的理念落实到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才能培养出适合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的人才。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人们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人们的职业素养,规范人们的职业道德。而终生教育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平接受知识的机会,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终生教育的目的是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建立一个促进人们终身学习、共同发展进步的环境。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都是为了支持个人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所以要根据社会、经济、文化所提出的要求进行,设计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教学体系。既可以开发个人的潜能,也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职业教育为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根据终生教育的理念,人在处于婴幼儿时期就应该接受教育,到了老年时期更不应该放弃学习,教育应该是贯穿人的整个生命的,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不应该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劳动者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技能,从而迸发出创造力,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做出贡献,这便是终身教育的理念与本质。

3.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体

传统的职业教育是为了替社会培养人才,为高一级的学校输送人才,但职业教育是针对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可以为在职人员提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机会,通过职业教育,人么可以得到职业上的提升与发展,职业教育也是人们不断的更新理念。可以说,没有职业教育,就没有终身教育的建立。对于教育来说,职业教育的时间跨度最长,活动空间最为广阔,载体最为多元化,包含了各行各业的教育机构。

4.职业教育的大众化

终身教育的目的是要求职业教育可以面向全社会,面向各行各业的人们。首先,现代化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与高素质的职业者,科学家、工程师与管理人才等等,都需要终身教育来扶持。其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的缺乏,特别是高技能创新人才的缺失。所以,这就要求教育要面向大众,只有将教育全民化、终身化,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5.职业教育的社会化

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能培养处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所以职业教育一定要适应社会的全面化与现代化的发展,也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涵义是:社会需要哪类人才,就要开办哪类学校或培训班,这是职业教育为了满足社会化需要所做出的调整与主动适应。同时职业教育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写作,这样便可以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发展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

6.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不断调整的产业结构使得职业教育要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从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发展为可以贯穿人们生命的终身教育。在该过程中,除了要结合不同职业人员的职业类型与市场需求,还要加强社会观察,收集来自于社会各界的信息,并进行有效划分,结合学校教育,调整学校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与发展目标,以便于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