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的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酒店管理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酒店管理的专业知识

篇1

[关键词]酒店管理 顶岗实习 质量 提升

[作者简介]尚群(1977- ),女,安徽马鞍山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管理、酒店管理。(江苏 南京 211168)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经济型连锁酒店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MZ220121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41-02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大型餐饮企业等旅游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既是学校学生,又是实习企业承担岗位职责的准员工。在实习期间,如何使学校、企业、家长等各方都能在学生顶岗实习的全阶段起到积极有效的管理作用,成为各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校层面

1.时间安排不合理。根据对江苏省和安徽省随机抽取的20所公办高职院校所作的调研,有80%以上的院校把顶岗实习放在大三全年安排,也就是把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放在一起,这样的优势是便于管理,减少了安排实习的环节,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不能把顶岗实习中积累的经验和问题带到课堂上进行理论上的归纳和升华,以及指导后续学习。学生在校的实际时间是前两年,会产生错觉,认为两年就毕业了。

2.企业选择过于集中。酒店管理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单位目前主要集中在高星级酒店、快捷连锁酒店、大型餐饮连锁企业等几类企业。部分院校为了实习管理的方便,统一将一个班级放到一个企业里,这样会导致有些学生由于去的企业不符合自己的期望而带着抵触情绪上岗。同时,在一个企业,学生学到的技能和管理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学生之间也很难实现实习经验的共享和交流。

3.师资配备简单。顶岗实习是正常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虽然在企业实习,成为企业的准员工,但身份还是学校的在籍学生,短时间内难以适应企业环境。大多数院校让班级辅导员配合顶岗实习企业处理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是,专职辅导员精力有限,而且有些专职辅导员并不了解专业技能,这就使得很多院校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几乎完全依赖实习单位的管理,精神疏导不及时,尤其在实习期间与企业发生矛盾时,容易出现脱岗等极端行为。

4.与家长沟通欠缺。顶岗实习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配合。酒店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有些家长还存在旧时的观念,对现代酒店也缺乏理解,认为孩子去酒店实习是不体面的事情。在顶岗实习的各种问题中,不乏家长听到孩子诉说酒店实习辛苦而坚持要孩子回家的案例。因此,在参加顶岗实习前,一定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就顶岗实习的作用和意义与家长进行全面的沟通。

(二)企业层面

1.岗位安排单一。出于经营成本和旺季人手紧缺等原因,酒店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是持欢迎态度的。但是,酒店往往从自身管理、培训成本和工作效率等角度考虑,希望实习生在酒店实习期间能够从事相对固定的基层岗位,而这些岗位的技术含量不高,工作量相对较大且多为重复性劳动,学生难以学到全面的专业技能,极大打击了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积极性。还有些实习单位没有制订学生的实习培养计划,哪个岗位缺人就把学生调到哪个岗位,导致学生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无法学到专业核心操作技能。

2.薪酬制度不合理。很多酒店给予实习生的薪酬是固定的,薪酬待遇普遍低于正式员工实习期的待遇。此外,因学生在酒店实习只有半年至一年,因此,酒店对实习生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学生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工作热情减少,对顶岗实习产生抵触情绪,进而会降低对酒店行业的认同感。

(三)学生层面

1.服务意识缺乏。对于酒店管理等服务性行业来说,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就是服务意识,这也是当前高职学生普遍缺乏的一项品质。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 后”和独生子女,一直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下成长,习惯索取、不善付出,不适应酒店基层岗位的客户服务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工作环境。

2.看重薪酬待遇。不同的实习企业给予实习生的薪酬待遇是不一样的。例如隶属于国际酒店集团的酒店企业,给予实习生的薪酬往往低于一些单体的酒店,但由于它们拥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国际化的氛围,学生能从中接触和学习较多的专业技能。实习生在选择实习企业的时候,往往更看重企业能给予的薪酬,不太看重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的规划。对流失的实习学生所作的调研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房屋销售等与专业无关的临时工种,一个月的收入远远超过在实习酒店的收入,这种短视行为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实习稳定性。

3.难以吃苦耐劳。“90后”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大学宿舍楼的各项生活配套服务,在方便学生的同时,也使得部分学生越来越不习惯于劳动。酒店服务恰恰需要的就是为客户的各项生活服务,特别是客房部和餐饮部的工作岗位,劳动强度较大。有的实习学生尽管克服了对客服务的心理障碍,但在最初实习期,觉得体能上难以承受。在实习的前三个月,很多学生就是因为难以忍受劳动强度而要求更换实习岗位或索性离开实习单位。

二、提升顶岗实习质量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完整的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要放在整个培养阶段的实习实训体系中进行考虑。目前学院实施的是“课程实践―专业实践―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时间安排上,课程实践放在理实一体化课程中由专业老师根据课程标准来实施,专业实践安排在第二学期,由系部进行安排。顶岗实习结合旅游企业的旺季安排在第三学期的3月底至第四学期的9月底,有半年时间。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返校继续上课至学期末,进行实习过程的总结和专业知识的升华。第6学期安排为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对接。把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分开安排,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深化工学结合。

(二)建立全过程沟通管理机制

顶岗实习时间从半年到一年不等,学院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按照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三个阶段进行管理。

1.实习前管理――有效沟通。学院在顶岗实习前,需要与企业、家长、学生三方面沟通。要与酒店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保障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权益,包括居住条件、工作时间、工资和奖金、培训时长、工种安排、工作保险等细节都要在合作协议中有所体现。企业有相关人员直接负责实习生的培训、工作、生活问题。要建立实习企业的信息库,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以及实习单位的用人要求,提供顶岗实习推介平台,让用人单位和实习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学院负责总体协调。尤为重要的是,要求实习企业建立实习生的轮岗制,让实习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院要与家长有电话或书面的沟通,告知家长顶岗实习的具体安排和计划,以及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和意义,请家人配合学校做好顶岗实习的动员和管理工作,同时请家长签署同意孩子实习的书面材料。在学生参加实习前,要召开动员会,让学生了解到顶岗实习能培养和提高自身在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与酒店的实际操作相结合,巩固和开拓知识面,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对于酒店实习的辛苦和劳累,以及可能受到的委屈,也要让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可以选取一些励志案例以及已毕业学生的成功案例来激励学生认真对待顶岗实习。

2.实习中管理――双导师制。根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发展特点,学院为顶岗实习学生配备基础导师和发展导师,实行双导师制。由学院专职任课教师担任基础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导、生活引导、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学生设计大学阶段学习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达到个性化培养教育的目的。由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发展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指导及心理疏导,在实践中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岗位要求,找出重点发展方向,制定自身职业发展规划,解决学生在实践中的困惑,指导学生选择和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每名学生都应该有学校和企业的两名导师指导顶岗实习。考虑到指导效果,每名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以不超过10人为宜。学院要建立对导师的培养和培训机制,规范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教育行为,增强导师的责任感,并提供经费支持,建立考评和激励机制。

3.实习后管理――考核和评价。对学生要进行考核与评价。导师要记录学生的表现,学生也要记录自己参加顶岗实习的过程和心得。在顶岗实习结束返校后,学院要召开顶岗实结大会,表彰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导师的考核与评价。要让学生对导师的表现进行满意度评价,评选出优秀的基础导师和发展导师,并进行表彰,将优秀导师的成功经验与全体教师进行共享。二是对实习企业的考核与评价。要对照企业在实习协议中和实习前的承诺,根据企业的诚信度建立实习企业信息库和排行榜,优先安排实习生到优秀实习企业,在毕业生就业上也可重点推介。对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的实习企业,要果断解除合作关系。

(三)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化

要更多地发挥企业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顶岗实习环节、校内课堂教育以及课程实践中,可以通过聘用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的方式,加强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和制订的全过程,企业才能在顶岗实习环节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从而肩负更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才能够在顶岗实习中掌握核心实践技能,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同时,学校也要通过多重途径来服务企业,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与企业的价值观相融合,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锻炼队伍,创造核心价值。

三、结语

高职院校只有全面分析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顶岗实习的教育与管理,在顶岗实习的各个阶段做好管理工作,建立高职院校与实习企业的常态化联系,缩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不断变化的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差距,有效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学用结合”的培养目标,确保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存,林淑玲.高职教育顶岗实习管理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8).

[2]逯铮,张海波.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酒店管理专业实习为例[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6).

[3]伍海琳,彭蝶飞.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质量评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篇2

关键词:职业素养 高职 酒店管理专业

长久以来,职业教育重技能训练,轻素质培养,反复被人诟病,改革却又举步维艰的局面,依然是职教人的痛。如果知识和技能是一个人必备的硬实力,那么职业素养就是一个人内在的软实力,职业教育给予学生的,应该二者兼备,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职业素养是一种内涵,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个体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素质和修养,它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 职业教育必须在关注功利性的职业技能时,更关注学生长远的发展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

一、新形势下酒店业人才素质需求分析

随着国际酒店集团全面参与中国酒店业的市场竞争,中国酒店业已迈入微利时代,中国本土酒店集团在高端市场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对酒店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不但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更强的服务与管理能力。而目前的状况是,酒店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依然偏低,酒店硬件的高规格与酒店“软件”的低素质的矛盾日益凸现。所以,作为输送酒店专业人才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培育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酒店人才?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从2008年开始,新一代的“90后”逐步迈进了高职院校的大门。这一代人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下,大部分人作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这造就了他们主体意识强,团队意识弱;个性特征强,承受包容能力弱;语言能力强,践行能力弱;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弱;这些特征与酒店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团结协作、内敛自律、吃苦耐劳、主动奉献的职业素养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生源的变化给高职院校也迎来了新挑战,作为培养酒店准职业人的高职院校来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职业素养训练,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一)制定复合型技能型的、适应酒店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总纲领,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培养服务员,而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技能型酒店人才。酒店行业的不稳定性和综合性特点决定了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只是适应在狭窄岗位或领域里工作,他们必须要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对于以酒店为代表的服务型行业来说,职业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复合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所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人,需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人际交往和应变能力,需要的心智技能要高于操作技能,因此把高职酒店专业的培养目标界定为“复合技能型人才”,这有别与其他工科专业所要求的较强的技术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改革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课程。酒店管理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未来工作的服务对象是需求各异的客人,因此,在酒店的真实顶岗中才能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酒店管理专业要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工学结合、突出职业素养养成”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强化专业技能、突出外语能力、以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酒店人才。同时,作为服务行业,酒店员工每天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甚至要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那么自身的察言观色能力、让客人“转怒为喜”的沟通能力、情绪控制及心态调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情商培养,使我们的“准职业人”能够正确管理自己的情绪,识别他人的情绪,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这可能比单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学生“情商”的培养是培育职业素养的应有之意。

(三)优化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是推进职业素养教育的根本环节。一些职业学校存在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素质的倾向较为突出,课程教学基本上都是围绕岗位需要,传授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而实际上,酒店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心智技能要求非常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情商,沟通表达能力,理解并处理问题的能力往往才是最“职业化”的能力,这是酒店专业学生区别于其他工科专业学生的主要表现。因此,在酒店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既要体现酒店管理的专业特点,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又要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在人文素质提升方面,可通过增加选修课和拓展课的比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要及时捕捉酒店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新理念,把行业动向及时地反映在课程和课堂上来,让学生接受到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

(四)构建具有酒店管理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未来工作中面向的服务对象是需求各异的形形的客人,因此,在酒店的真实顶岗中才能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酒店管理专业要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尽可能地选择适宜的合作酒店,将实践教学的时间贯穿到认知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和平常兼职见习之中。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酒店等相关单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沟通能力、承受能力、理解能力、合作能力、自律能力等软性的技能都可以得到锻炼。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未出校门、已入店门”。同时要充分考虑与酒店行业的季节性和适宜性,使校企双赢。另一方面,要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企业的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酒店对实习学生的使用,也同样不能脱离其自身的功利性,因此单靠校外企业的实习基地来培养学生是不全面的,高职院校一定要有自己的实训基础,通过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开展和完成实训教学。学生的硬性技能培训放在校内实训场所更为合适,通过校内实训基地使学生随时随地感受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和职业技能,一个经过初步“打磨”的准职业人更能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占有优势,更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五)运用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方法

要改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解决学生职业素养不高的问题,就必须要把教学方法从纯粹的教师一言堂向多样化的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方式转变,使学生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充分施展发展,变单一的教师讲授为大量采用任务导向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模拟法、现场体验法、等适合文科类学生的教学方法,创造人人参与的、民主、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注重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使学生通过教学不仅能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且获得独立思考与更新知识的能力,掌握思维的方法,拥有实践操作技能和创业实践本领,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发展机会。

新形势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也提供了更好的改革机遇。高职院校应积极顺应改革,确定酒店专业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文化育人,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教育要更多地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着手,让学生不仅掌握一技之长,而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对多种岗位和职业都能轻松应对,为生涯发展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成长成才,成就事业,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社会的检验。

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无形的过程。内容涉及道德、意识、行为等层面,这都需要一步步内化的过程,这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更耗时,对个人及环境的要求度更高,加上酒店环境的特殊性,他们更容易受到社会腐朽思想的腐蚀。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样的现实,把职业素养的培育贯穿到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从各个环节入手来提升酒店管理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魏家坚, 陈春阳.东莞效应: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定位的再思考.[N] 广东教育・职教,2012,11.

[2][3]胡晓涛. 新形势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J].知识经济,2011(23).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途径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vocational colleges for hotel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not only to promot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le enhancing the employabi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s hotel management students,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atering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hotel management major; practice teaching mode; innovative ways.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作为我国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推动我国餐饮行业发展的同时,还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在酒店管理教学中,基于酒店管理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实际管理能力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质量。为此,本文从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途径。

一、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开始由“重文凭”转向了“重能力”,若高职院校一味地注重理论教学,势必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产生分歧。因此,高职院校只有科学合理地安排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适应餐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酒店人力资源需求所需

在酒店日常管理的过程中,酒店的人力资源部门不仅关系着酒店的日常运营状况,同时还关系着酒店今后的发展,因而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中的实践教学,能够使毕业生在应聘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实际能力,更好地融入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增强酒店综合实力的同时,也为酒店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3.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院校毕业生要想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拥有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扎实的操作能力。而这些都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渗入。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它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同时综合周围的环境以及社会实际发展状况。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做好铺垫。

4.促进餐饮行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作为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出来的管理人员,能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自己亲身实践中的管理经验结合起来,及时投入到酒店管理工作中,针对酒店日常发展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创新酒店管理模式,在提高酒店的整体管理效率同时,将促进我国餐饮行业的发展。

二、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

多数高职院校将酒店管理中的实践教学放在第四与第五学期,而前面的三个学期则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在校期间,前三个学期主要以集中学习系统、宽泛的理论知识为主,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锻炼。而学生在第四、第五两个学期中的实践锻炼,能力上可能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其心理状况、职业道德以及创新能力等都将成为招聘单位对应聘者关注的重点。而这些不能靠单纯的理论,需要结合周围的实际情况进行练习,需要长时间的指导与培养。由此可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现象比较明显,缺乏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

2.重技能培养,轻综合能力养成

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中,视野狭窄。重视单一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及意识的培养,学生成为被动的“技能机器人”,缺乏后续发展潜力。酒店业的高度关联性和综合性决定了酒店业人才必须是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而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更是培养的重点。因此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服务层面的操作技能,限制了培养人才的出口口径。

3.对学生校外实习的指导与管理不够

校外综合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这时学生面临着实习、就业、升学、毕业论文等多重压力,指导教师很难协调学生、学院和酒店的利益。学生希望指导教师能帮助他们减轻劳动量、提供轮岗的机会;酒店则希望指导教师能够稳定学生的情绪,不要干预酒店的用人制度和劳动制度。同时学校也由于经费、师资等原因.很难安排专职的实践指导教师,更多的是在出问题时的应急指导。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如学生擅自做主,提前结束实习等,造成学校和实习基地的关系紧张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上的混乱。

4.专业师资队伍薄弱,“双师型”教师缺乏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对该专业的教师要求较高,除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酒店实践经验。但是,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很多专业课教师虽然具有硕士学位,但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根本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缺乏。

5.考核体系不完善

实践考核手段单一,考核标准缺乏具体指标,考核方法很难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学校对实习生的考核主要依据酒店方和实习指导老师反馈的信息,如是否遵守酒店的规章制度、实习评语、实习日志和实结以及是否遵守学校的实习纪律等来评定实习成绩。通过这些依据实际上只考核了实习生的实习表现,而对实习是否达到了实习目标规定的要求往往缺乏量化的考核依据。这也是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途径

1.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首先,在学生入校期间,学校应将学生实践活动纳入整个酒店管理的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班动员、组班、校企签约、酒店见习等四项工作来培养学生酒店管理的意识。其次,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酒店管理以及自己未来的工作环境有初步了解。再次,学校可以在每个学期的节假日,安排学生到酒店实习。最后,在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中,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管理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

2.以技能培养为中心,加强综合能力养成教育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宗旨出发,加强学生思维训练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可持续提升。同时,在日常管理中还要营造酒店文化氛围,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养成,如在校园内统一着装,形成专业标识;彬彬有礼,养成礼貌习惯等;也可将相应的酒店兴趣社团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开展具有专业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第二课堂为阵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3.加强校外实习的指导与管理

对学生校外实践任务重、实习基地分散、实习岗位多样等诸多管理难题,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实习管理机构作为保障机制。由专人负责,明确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的责任,选派或聘请思想素质好、经验丰富、技术熟练、教学和管理业务水平高的实习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深入酒店实习现场。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全过程、各环节的动态管理,具体管理和指导学生进行岗位实习;保证信息畅通。定期对在岗实习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随时解决学生思想上、心理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4.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师资队伍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只有建立一支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使教育改革获得成功。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加快培养专职“双师型”教师,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结合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或短期集中去酒店等相关企业进行实践训练或挂职锻炼;另一方面应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双师”队伍,可常年聘请有较高职位和多年酒店管理经验的行业、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来校授课,以解决“双师”不足的问题。

5.完善实习考核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考核体系,考核体系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方面:酒店对实习生的评价;实习巡回指导老师对实习生的评价;实习生的自我评价;除此以外,还应包括学生通过专业实习,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所达到的水平的考核。这项任务的考核主要由酒店完成或者依靠社会考核来进行。只有完善的实习考核体系作保证,才能够使实习生达到专业实习目标规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齐炜,谌莲莲.酒店管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17).

[2]陈修岭.关于我国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考[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1).

篇4

随着我国酒店行业的逐渐兴起于成熟,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成为新时期该领域的急需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对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该专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此,从影响新时期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制约因素入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制约因素;对策

0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酒店行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也采取多种措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从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园酒店”的出现,都体现了我国酒店管理专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但是,同样也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道德素质的培养及专业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欠缺依旧比较明显,因此,本文针对于此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具有一定社会现实意义的。

1 影响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的快速发展,也为酒店行业的发展培养了很多的人才,在取得了一些成效的同时,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从其根本上来看,就是培养出的人才不能与酒店行业本身的发展相适应,笔者将其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

1.1 未明确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有不少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并没有设置一个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是不能适应社会及企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据悉,这些高职院校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由中职、中专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这些院校简单的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技术技能的培养,并没有足够重视在人文教育与理论方面的教学,二是普通高校中的高职学院,这类学校的教育中渗透了太多的本科教育思想,强调学科系统性与知识的连续性,理论教学比重要高于实践教学,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直接造成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实际的酒店管理需要。由于这种教学与实践的相互脱节,导致学生不能讲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也因此引起学生对于校园教育的不满,间接造成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越来越少。

1.2 专业技能教育存在问题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是当前酒店管理专业的实用性特点所决定的。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主要是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在当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下,高职院校课程安排不够合理导致的理论课较少,实践课更少的局面,这直接造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二是高职院校由于受到经费,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也未与相关企业合作,导致学生不能在真实的场地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参加实习的机会十分的少,不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1.3 未重视综合素质教育

在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酒店企业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不仅在酒店管理专业范围内进行选拔,还会将其与非专业学生进行对比,企业一般会选择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学生,因为员工在酒店实际工作之后,酒店会对其进行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由此可见,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

1.4 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与酒店管理知识能力的培养具有质的差别,它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从根本上影响与指导学生如何学习的重要思想,然而在现代高职教学中,不少高职院校都忽略了对学生职业道德与服务意识的培养,当前酒店企业不仅要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作为一种服务性质的行业,他们更加注重员工的服务意识与职业道德素质,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提升员工职业道德素质,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树立良好形象,形成企业发展重要的软实力。

1.5 外语水平还有待提升

酒店行业属于一个具有较高开放度的行业,员工接触的外来人员也是相对较多的,而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在与外宾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若想在酒店行业发展的越来越好,就要熟练的掌握英语,而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对于英语能力的培养还十分欠缺,尤其是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顾客在酒店消费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实际需求,也开始更加关注酒店的服务质量,酒店服务逐渐走向人性化、个性化,酒店工作者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操作工,更应当是可以了解顾客需求的高素质服务人员,因此,酒店领域本身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都要求高职院校加快对酒店管理学生的培养,为社会及企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1 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酒店作为一种具有整体性与综合服务性特点的行业,它与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联系。从当前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来看,最稀缺的人才不是掌握专业技能的酒店管理人才,而是具备酒店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集实践、公关、外语等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有规划的增加其内涵,扩大其外延,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从而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尽快的融入到职业生活当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在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更好的适应现代化酒店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

2.2 加强德育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就业观念及企业人才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酒店行业由于其突出的服务特点,需要员工具备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的较高的思想觉悟与道德意识。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酒店发展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应当加快推进酒店管理专业的德育教育,努力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作为酒店行业,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合格的仪容仪表与文明礼貌等,因此,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要始终将这种思想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渗透,尤其要注重加强学生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2.3 完善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手段与形式的多样化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应当结合实际需要,着重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酒店的工作实际岗位为依据确定专业目标,以酒店实际工作任务为依据来确定课程安排,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选择课程内容,并最终建立合理有效的新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实际操作的直接对接。酒店服务与管理一般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恰好为教学提供了多种渠道与方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辅助工具,实现教学手段与形式的多样化,并通过实训、现场教学等方式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比如对顾客服务方面的教学,以录像正误的分析及一些关键因素的扫描等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其重要性,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标准化是由对程序的严格控制而决定的,应当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讲”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对酒店管理相关理论知识与流程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为企业及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

2.4 采取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高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应当做到与市场的有效接轨,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在国外,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一般会与一些比较知名的酒店合作,或者是直接在校园内部建设酒店,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与平台,如美国的希尔顿酒店管理集团与休斯顿大学合作举办了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瑞士在发展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就将酒店建设引入到校园中,形成“前店后校”的模式,由瑞士酒店协会(SHA)创立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楼实际上就是一座酒店,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课程学习之后,在掌握了一定的管理技能与相关操作技巧的基础上,就可以到酒店中进行实践演练,从而很好的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真正实现了学有所用的目标。借鉴国外的这种成功办学经验,我国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应当加强校企合作意识,采取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为社会的进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还可以采取企业和高职院校人员相互兼职的具体措施,不仅能够解决理论与实践相互分离的情况,还能够有效的缓解当前该专业师资短缺的情况,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条件下,酒店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相关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本文从当前我国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入手进行分析,并对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望能够为日后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褚艳兵.“工学结合”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青岛大学.2013-11

[2]李敏.秦皇岛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2-06

[3]宋宏.基于我国酒店企业人才需求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3-09

篇5

论文关键词:酒店行业;职业素养;浸入式

一.“浸入式”教学的原理与实践

浸入式(Immersion)是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儿童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教师只用第二语言面对学生,不但用第二语言教授第二语言,而且用第二语言讲授部分学科课程。也就是说,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

1965年9月加拿大的·圣·兰伯特的法语浸入式实验开始进行“浸入式”教育,至70年代末已经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引起了全国范围的轰动。各类浸入式实验的成功推动了加拿大浸入式教学教模式的发展。研究和评估的结果一致表明:通过浸入式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其语言及学科课程的成绩都明显高于其他外语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浸入式儿童具有较强的文化敏感性,对其它文化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充分的理解,有利于加强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理解与尊重,浸入式学生的思维敏捷性、理解力和判断力都明显优于单语儿童。

外语的浸入式教育与培训已经发展得很成熟,浸入式教学模式和理念在其它领域的教育培训中也有很多的尝试与实践。比如浸入式IT培训模式,IT界,调查世界范围内比较出名的IT培训机构,没有一家培训机构有实力倡导,通过构建一个真实的软件研发环境其实就是要构建一个“软件工厂”环境,将培训学员浸泡其中来培养软件专家。

(一)“浸入式”教学模式的原理

只有自己到水里面尝试,才能学游泳,这就是浸入式名称的由来。

新的知识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当学一个新知识的时候,首先要建立和将要学的东西相关联的周围的知识,我们称为“支持”,然后,再把新知识与这些“支持”相结合,非常容易记忆。两个没有任何关联的事物很难让人记忆,即使记住了也很快忘记,因为脱离了人们已有的知识体系。

浸入式教学使传统的、孤立的外语教学向外语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这个转变主要依据四个原理:

第一,学校的各类学科课程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提供了自然的基础和环境,为儿童提供了用第二语言进行(求知、感情和态度等方面)的交流机会。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儿童能够有效地学习第二语言。

第二,重要而有趣的学科内容能使儿童产生掌握第二语言和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的动机。

第三,儿童母语(第一语言)习得的本身就是语言与认知内容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与人际能力伴随语言一起发展。儿童第二语言的学习也是同样的,它是儿童认知和人际能力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四,语言正规的和功能的特征随情景不同而变化。语言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儿童使用第二语言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语言环境。

(二)“浸入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载体

浸入式教学理念中还有一对概念:“小浸入式”和“大浸入式”。“大浸入式”通常指一个大的环境,这个环境中通常没有主题,比如在这个环境中,孩子去洗手间,睡觉,解决各种问题都是用英文的,这就是大浸入。而“小浸入式”是有主题(目标语言)的,是教师在不同的情景中对目标语言进行不断的再现,但这个不是简单的重复单词,传统是简单的重复单词。

“大浸入式”是环境载体,贵在时时处处。如教室的物理环境,教师的口头语言及肢体语言等;

“小浸入式”是内容载体,强调主题明确。教学中有明确的目标语言,通过反复运用而强化习得,教师还可以经常变换主题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二.职业素养内涵界定

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

职业素养概括的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情感(意识)、职行为习惯、职业技能。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由于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有着共同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受到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往往具有共同的职业理想、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特征。职业道德是将各种职业规范转化为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技术、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等。

职业情感是人体对某种特定职业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如职业兴趣、职业美感、职业意志等。职业人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浓厚的兴趣,才能自觉地刻苦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引发强烈的职业热情,形成对职业的长久注意力,时刻关注与自己职业有关的新信息和新技术。只有热爱自己职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在本职、创一流”。

职业行为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是职业目的达成的基础。从形成意义上说,它是由人与职业环境、职业要求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职业行为包括职业创新行为、职业竞争行为、职业协作行为和职业奉献行为等方面。

职业技能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评价与认证的活动。

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前三项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是不断学习,逐渐完善的过程;而后一项,是可以通过短期培训获得的。

三.酒店服务与管理人员职业素养内涵界定

酒店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与其它行业有较大区别。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下,旅游业飞速发展、商务活动日益频繁,酒店行业的发展也可谓是一日千里,重庆市五星级酒店到2020年将新增80家达到100家。在这样的背景下,酒店行业的人力资源现状不容乐观。人力资源存在着数量匮乏、质量堪忧的严重问题,与高星级国家化酒店对于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形成强烈反差。

笔者在重庆扬子江假日酒店、重庆洲际酒店等重庆知名的国际化酒店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和实地调研,与酒店共同分析出酒店行业基于员工岗位胜任力视角的职业素养内涵要求。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内涵包含职业认同感、服务意识、协作意识、职业承诺、职业技能五项核心要素。在酒店行业人力资源现状存在诸如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重复性大、薪酬水平较低、人员流失率高、员工满意度忠诚度低等问题的背景下,职业认同感、服务意识、职业承诺的培养尤为困难。

四.酒店管理专业“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环境设计

(一)构建“双轨制运行,双主体培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环境。“双轨制运行,双主体培养”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具体形式,“双主体”指学校和酒店两个人才培养主体,“双轨制”指学生分为A、B两组,以学期为周期,前半期A组在学校学习,B组在酒店岗位实践,半期后经过校企双方的考核,A、B两组交换,后半期A组到酒店岗位实践,B组在学校学习。

笔者所在的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自2007年起,与重庆扬子江假日酒店、重庆洲际酒店、重庆JW万豪酒店等国际型酒店共同实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双轨制运行,双主体实施”工学交替人才计划。计划运行至今,已培养了3个年级200余名毕业学生。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就业能力极大提高。学生初次就业专业对口率达90%,其中四星级以上酒店就业达82%,初次就业岗位为领班以上达38%。学生所就业的酒店对学生表现出的岗位胜任力非常满意,特别是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素养表现优异。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和实习生在酒店行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匮乏的背景下,在重庆各大酒店备受关注,被称为酒店行业的“明日之星”。

(二)构建开放式职业素养培养平台。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一系列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了“侵入式”职业素养培养能顺利实施。

“双轨制运行,双主体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走进了酒店真实的课堂,专业教师走进了酒店授课、鉴定,酒店兼职教师走进了校园参与项目班级学生的挑选、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学生成绩的考核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企业的标准为标准,企业的设备为教学设备,企业的员工为教师,在这个校企深度合作的开放的、职业的平台上培养满足酒店需求的国际化酒店服务与管理人才。

校企共同构建开放式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对学校的教学管理、酒店的培训生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和酒店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双轨制运行,双主体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学院方制定了校企领导协调会议制度、兼职教师聘用制度、专职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工学交替教学管理办法、工学交替学生管理办法、工学交替学生成绩考核制度、项目班级月度例会制度等;酒店方制定了总经理负责制度、现场导师负责制、优秀学员评选制度、奖学金评学制度,提供参与大型国际活动服务的机会、酒店集团外地姊妹酒店实习机会等。

校企双方为工学交替计划制定的一系列制度保障了“侵入式”职业素养培养能顺利实施。

五.酒店管理专业“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的实施

(一)开发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培养基本素养与认同感。在酒店管理专业“基础能力与职业能力渐进式课程体系”中,根据酒店行业对学生行业整体认知、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我们与合作酒店共同开发了酒店行业介绍、酒店职场交流、酒店职场健康与安全、酒店职场英语、酒店行业认知实习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既可以增强学生酒店行业历史与现状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自发地产生对将来的职业产生的热爱之情,进而加深专业课程的学习,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感和习惯。

(二)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素养的养成可以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情景化教学、操作技能训练、解决问题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1.创设职业问题情境,加强职业道德训练。如很多服务行业,职业道德是不可缺少的要素,通过模拟学习,可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强化学生的职业主体意识。

2.有意识地了解行业的历史,激发对职业的情感体验。为了使学生产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强烈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了解某个职业的历史,或参观某个具体的行业,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可使学生很快了解此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岗位设置、职员形象等,从而认识到自身和专业的“关系”,进而切身感受自己将要投身的领域,培养从事该行业的自豪感和意志力。由对职业的好奇转变为对职业的兴趣,由此产生对从事该工作的强烈职业情感。

3.提供仿真环境,养成职业习惯。在专业教学中,有些行业岗位有其特殊性,无法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的机会,因此学生无法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职业习惯的养成因缺乏恰当的环境而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仿真环境,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这样也可使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养成职业习惯。

(三)引入酒店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国际化酒店管理集团都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完善的企业文化导入系统。我们的合作酒店重庆洲际酒店、重庆JW万豪酒店等国际知名品牌酒店的企业文化更是有着她们独特的魅力。我们在校内实训室等学生活动场所中,使用各大合作酒店的企业文化标语、LOGO、经典图片等视觉识别VI系统来营造特色的酒店管理文化。通过举办酒店职业经理人讲座、酒店服务之星技能展示、酒店企业文化宣讲会、酒店体验日等进入酒店企业文化行为识别BI系统使学生浸润其中亲验感受。通过开设世界知名酒店集团企业文化比较课程深入了解酒店企业文化的理念识别MI系统,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有理性思考的提升。

通过引入优秀的酒店企业文化,学生在课堂上、企业实践中有跟多的机会感受、体验和思考,从而产生职业情感、职业认同感。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酒店管理 语言实践能力 培养

一、酒店管理专业语言实践能力的内涵和时代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于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是摆在众多毕业生面前的难题。就酒店管理而言,语言能力一直是彰显管理人员职业素质和水平的关键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1.语言功能

职业教育中的酒店管理专业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至关重要,语言是表达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最为直接的方式,也是管理人员在顾客心中树立形象的首要环节。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够在顾客心理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还能促进顾客的消费欲望,提升酒店收益,实现自我职业价值。

2.语言种类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教学重点还是将普通话作为主要内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将培养双语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另外还有部分院校开设了日语及俄语等语种的教学工作。

二、影响语言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

由于我国地域广袤,民族众多,方言问题一直是阻碍酒店管理专业语言能力教学的难题。加之南北方文化的差异,造成职业教育在开展语言能力培养时无法统一安排授课内容。再者,职业教育的对象大多数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自身原有的词汇和语言组织能力较低为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难以按照既定目标进行。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及语言交流能力较差的学生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一直是困扰着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难题。对于职业教育机构而言,对于学生自身语言能力培训认识不够,语言实践能力教学课程设置相对较少,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练习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语言实践能力的教学工作。

三、培养策略及建议

1.定位市场需求,完善语言种类

职业教育的社会使命是为社会培养需要的技术人才,因此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在进行教学工作时要充分了解市场的需要,根据市场需要来制定酒店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计划,不断补充自身的师资力量,强化自身的教学实力,教育机构要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换句话说要具备长远眼光,不但要根据现阶段社会对于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来安排教学工作,还要考虑到我国未来的发展,提前制定培训计划。不断完善自身的语言教学种类,实现为社会输送全方位人才的目标。

2.优化教学组成,提高教学效果

职业教育要想保证毕业人才的质量,尤其是对于酒店管理人才而言,必须制定严格的证件考评制度和等级考试制度。目前语言考级制度是检测学生语言基础能力最为直接也是较为有效的方式。职业教育院校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关证件考评和等级考试制度。比如要严格要求学生通过英语四级和普通话二级乙及以上,否则无法毕业。通过硬性手段来促使学生提高语言能力。

3.加强社会联系,拓展实践教学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比如学校可以与当地酒店合作办学,在暑期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时间。有条件的院校还要注重创设类似的酒店管理工作环境,定期模拟类似的训练环境,让学生在类似实际工作岗位中来实践已经学习的理论知识,为以后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机构要时刻牢记自身的社会使命,以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和人才质量为目标,根据市场需要不断改善教学模式,争取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素质过硬、专业技术过硬的现代化人才。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要时刻注重对于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更要提高自身对于语言能力的重视,保证自己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

参考文献:

[1]刘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探析.课程教育研究,2013(1)

篇7

关键词:岗位群;高职酒店;实践课程体系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和酒店业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行业迫切需要大量的酒店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各大院校纷纷设立酒店和旅游两个专业,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造成了校际之间的就业竞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出路是建立以就业岗位群为导向,形成基础岗位与管理岗位,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计岗位模块,按照岗位模块设计课程,形成具有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

一、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群模块分析

(一)岗位和岗位群分析

岗位是企业根据生产、服务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工作位置。而岗位群则是指某个专业或某类技术岗位的集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岗位群”更能准确表达高职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因此,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研究必须以就业岗位群为导向。

1.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发展最原始的推动力就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星级酒店和社会餐饮企业最缺乏的就是第一线的服务人员和初、中级的管理人员,而不是固定在某一岗位的技术操作人员。按照酒店岗位群的要求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

2.行业发展背景

高职院校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根据辽宁省的酒店业和餐饮业的发展背景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行业的发展背景是酒店管理专业设置的根据,是就业的基础,充分体现了专业的特色。

3.学生层面

高职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学校的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面向岗位群的教育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和较好的岗位适应性,获得较强的以专业为依托的横向扩展能力和较强的自我发展潜能,在就业岗位群的范围内,更好地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4.岗位群特征

岗位群特征作为制订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和实践课程开发的依据,以具有职业岗位群职业性特征的操作要素为依托,分别列出各个要素在操作时所需要的知识点、技能要求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和需要的职业证书,对此进行整理归纳,然后设计课程,形成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二)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群情况分析

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教授以酒店服务与管理所涵盖的基本知识为基础,以饭店餐饮管理、前厅管理、客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营销等优质服务能力和一线管理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为核心,以能从事酒店企业管理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优秀高技能人才规格为对称,毕业后经过短时间一线服务岗位的实践锻炼,能够胜任现代酒店各主要业务部门基层管理工作的领班、主管人员及部门经理等中层管理人员。

根据分析,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群可进行如下分类:

1.餐饮岗位群

星级酒店餐饮部、社会餐饮企业一线服务及领班、主管级管理工作。

2.客房岗位群

星级酒店客房部一线服务及领班、主管级管理工作。

3.前厅岗位群

星级酒店前厅部、经济型酒店一线接待服务及领班级管理工作。

4.延伸岗位群

会展、康乐、酒吧、茶楼的一线管理工作。

5.销售岗位群

星级酒店公关、销售工作。

员工在企业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基层工作到高级管理岗位,又有一定的继承和衍生关系,在星级酒店和餐饮连锁企业里,领班、主管、经理和连锁店的店长以上的管理岗位必须了解基层管理工作,例如,迎宾员、服务员、传菜员、点菜员的工作。那么,人才培养工作就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为了清晰地描述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的衍生和支撑关系,可将酒店管理专业岗位工作分成三个阶段,即初级岗位、中级岗位、高级岗位。

(三)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现状分析

通过对我院的毕业生和实习生近500名学生和省内另外2所同类院校的调查发现,84.2%学生从事餐饮岗位群,近5%的学生从事客房岗位群,近8%的学生从事前厅岗位群,而从事公关销售等工作的学生不足3%。

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经过多长时间的工作实践锻炼才能胜任不同管理岗位的调查中发现:基层管理人员在四星级以上酒店需要2~3年,社会餐饮企业需要0.5~2年;中层管理人员四星级以上酒店需要4~5年,社会餐饮企业需要3~4年;高层管理人员四星以上需要10年以上,社会餐饮企业需要5年以上。这说明,酒店管理职业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想要胜任相应的管理岗位,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基层服务与管理岗位的锻炼。

二、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导向岗位群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必须根据酒店岗位群的职业要求,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计和学科调整,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

建立以就业岗位群为导向,形成基础岗位与管理岗位,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计相应课程,形成具有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刘红梅.旅游管理(专科)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

作者简介:

篇8

摘 要 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尽管面临各方面的困难,但只要了解了市场,善于借力,团队作战,内外兼修,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以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将不断增强,专业品牌也随之得以树立,生源市场与用人市场的矛盾等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关键词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 品牌建设 市场 资源

1994年,顺德中等专业学校为适应当地酒店业发展的需要开设了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专业建设团队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我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评为顺德区骨干专业,2009年7月晋升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

我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品牌建设的总体思路是:

专业建设者在了解市场前提下,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与创新精神,充分利用一切现有及潜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阶梯式的教育,提高学生包括职业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从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

一、了解两个市场

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简称酒管专业),其设置、建设与发展必须首先要了解两个市场:一是酒店用人市场,另一个是专业生源市场。众所周知,酒店行业用才市场巨大,但因行业吸引力不高,专业生源市场并不广阔。其原因在于酒店服务工作特别是基层服务工作劳动强度大,员工的节假日少,工资待遇水平不高,有时还会遇到刁蛮的客人。在经济相对发达的顺德,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就业机会广阔。愿意小孩从事酒店服务工作的家长并不多,选择从事酒店服务工作的学生也有限。此外,学生进入酒店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做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流水作业,学生升职机会少。生源市场与用人市场的矛盾是我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者曾经遇到重大难题。

二、面对难题与困惑,我们寻求突破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良好的社会竞争力就是在不断打造专业建设品牌的过程,就是专业品牌建设的核心。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树立四个服务意识,一个创新精神。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校先后引进了多名在酒店业工作卓有成效的专业人才加入专业建设队伍,成为在编教师。此外专业教师通过企业实践、外出参观学习、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等方式加强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学校还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能骨干建立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积极鼓励和推进行业、企业和社会有关方面参与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

加强师资队伍师德建设。专业建设者的名字是责任。他所从事的工作是为学校专业建设服务,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为学生长远发展服务。如果没有这份责任感,我们的职业教育很难有突破,我们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也很难有独到的见解。有了这份责任感,通过自身的努力定能取得一定的工作成效,从某种角度上看我们的专业建设也是为我们的职教生涯发展服务。

在我们的专业教师团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要因为你的职务限制你的思想,只要有利于专业建设发展的事都可以大胆尝试。这就我们团队的创新精神的写照。不要认为你只是一位普通专业老师就懒于思考专业建设的规划,认为这是领导的事情;不要因为专业建设创新有困难有危险就不敢去尝试。只有创新,专业建设才会有所突破,才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方共赢,四个阶梯。

1997年开始,我校酒管专业就实行“2+1”教育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合作企业“带薪”实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

近年来,我校创新了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合作,长短结合,互动共赢,阶梯式发展”。

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与目的。专业教学在重视共性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我校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导游技能选修课程。在08年全省导游资格考试中我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06级卢健怡、梁飘镁同学以笔试690分、660分分别名列佛山考区第一和第四名。在2011年广东省中职学校导游技能竞赛中,我校也有两名学生荣获一等奖,一名学生荣获二等奖。此外,技能选修课程还有:《插花》、《茶艺》、《文秘基础》、《舞蹈》等。技能选修课程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今后的才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个结合。三方互动共赢。两个结合为校企结合,长短结合(学生节假日专业社会实践与毕业顶岗实习相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实践证明只有在企业、学校、学生互动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获,学校才能为企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专业建设才能长远发展。

“四个阶梯”。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专业理论、专业实操、职业道德及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具有良好酒店服务与管理职业素质的学生,如今,我们采用阶梯式教育,即对一年级学生进行“胎教”,学生主要学习语、数、英等文化课,《酒店管理概论》、《礼仪》等专业基础课,适量参与学校内部的餐饮服务接待工作;对二年级学生实行“牵教”,小孩刚学走路需父母牵着走,学生学专业需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理论”,一条腿是“实操”。由于酒店业是服务性行业,服务面对的是人而不是机器,因此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我们主要是利用寒、暑假等时间组织学生参与酒店的餐饮服务接待工作。小孩学语言,开始使用大脑,专业学生参与酒店接待见习,职业道德逐步形成,小孩走路摔交了要靠手,就象学生遇到了困难须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方能左右逢源。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我们每年都会跟踪调查。我们经常邀请在酒店业、餐饮业发展卓有成效的学生返校开座谈会,为师弟、师妹“传经送宝”。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他们也是一种激励教育。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人本教育的思想。本专业在校学生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遵纪守法,能够严格执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良好的校风、校纪。酒店服务与管理班每年都有学生获市、区优秀干部或三好学生的光荣称号,是学校的文明班集体。学生在第三年顶岗实习基本能够实现“三个零距离上岗”,即:服务技能零距离上岗,职业道德零距离上岗,工资待遇与正式员工零距离。学生在第三年顶岗实习任务是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服务技能,逐步积累酒店管理经验,今后步入酒店管理层奠定基础。

3.以“和”为贵,充分利用现有及潜在的资源,校企合作,校校合作。

专业建设要打造品牌须以“和”为贵,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

专业建设者须以诚待人,善于沟通。

校内上下沟通,左右逢源。(1)争取领导对本专业建设的重视,争取学校加大对专业建设资金的投放。(2)专业建设团队上下一条心,有福同享,有难共当。

校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化整为零,化零为整。

以下,我想举我校与顺峰饮食与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合作的有关举措展开以“和”为贵,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这一话题。

专业建设要善于开发市场。酒店用人需求市场大,我们不能大小通吃,要对用人需求市场大进行细分。顺峰是中国唯一一个“粤菜”驰名品牌餐饮企业。公司即将成为上市公司,未来的2-3年全国范围内的连锁店的数目将翻倍增长。企业扩张,人才的需求量大,学生就业的发展空间大。顺峰的连锁店一般开在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员工福利相比较好。学生顶岗实习收入每月在2000元左右。领班的收入每月在3000元左右,主管的收入在4000元左右。顺峰这一用人需求市场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名企业合作是打造专业品牌的有效途径。为加强与顺峰集团的合作,2009年1月,我校举办了题为“顺德中等专业学校顺峰杯餐饮服务技能大赛”。大赛取得圆满成功,得到了出席嘉宾顺峰集团华南区总监,顺德区教育局、旅游局、劳动局的领导的一致好评。3月,我校与顺峰集团签定在我校建立顺峰餐饮服务与管理人才培训基地的有关协议。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根据职业岗位(群)及工作过程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课程体系。此乃校企合作。4月,学校领导加大酒管专业校内餐饮实训场室建设,按顺峰标准设计装修了“顺峰餐厅”。此乃“上通”。6-8月,我专业建设团队多名教师前往北京顺峰参观考察。此乃“下达”。9月,顺峰顺德店为我校酒管专业的学生免费培训,08级学生分批利用周六、日到酒楼帮工见习,帮工见习补贴每小时10元。使我校08级学生餐饮服务实操训练化整为另。即节省了学校开支,又使餐饮服务实操训练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为扩大培训基地的规模与影响,发挥骨干专业的示范效应,我校主动与顺德区其他兄弟学校联系,介绍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兄弟学校与顺峰校企合作搭建平台。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自开办以来为社会输送了2000多名合格的毕业生。许多学生毕业后成为酒店部门的骨干,有的自己创业,开办了酒楼,有的成为优秀导游员。该专业的办学效益,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也逐步得到学生家长的肯定,报读本专业的学生数量逐年提升,生源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尽管面临各方面的困难,但只要了解了市场,善于借力,团队作战,内外兼修,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以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将不断增强,专业品牌也随之得以树立。

篇9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职业意识;养成教育

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心态不稳定等现象,这与高职教育忽视职业养成训练密切相关。

一、职业养成训练的内涵及作用

1.职业养成训练的内涵

“养成训练”不仅是指在课堂上接受教育,而且还指在生活中、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修养,即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动的行为。职业养成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并将良好的职业习惯融入其思想中,最终形成无意识的本能反应。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养成训练是指学校在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利用各种场合,长期坚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以便其今后在就业时一方面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定,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合格员工。

2.职业养成训练的作用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等诸多方面。其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的涵养;而职业习惯、职业技能可以说是一个人涵养的外在的表象形式。

养成训练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二有利于巩固专业思想,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养成训练体系的构建

职业养成训练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单靠一两门课或某几项实践环节可以造就的。它需要贯穿高职酒店管理学习的全过程,需要一个系统的职业养成训练体系进行培养。

通过“三段式交互成长型”的职业养成训练体系,即以酒店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学校“理论与实训教学”和基地“实践与熏陶”相结合,构建“学校一基地一学校”的人才培养路径。(见图1)

第一阶段是第1—3学期,主要以学校教师训导为主,家长和企业专业人士的训导为辅。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基础职业理论的学习,同时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在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职业礼仪习惯、团队意识以及责任心和爱心。通过到企业的参观和专业讲座,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爱岗敬业的理念。第二阶段是第4—5学期,主要以基地实习指导教师训导为主,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训导为辅。学生通过到基地的实习锻炼,在全真的职业环境下,在实习指导教师的训导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

第三阶段是第6学期,主要以学校教师训导为主,家长和企业专业人士的训导为辅。学生完成基地的实习回校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职业素养训练的方法和形式

1.职业氛围的营造和职业形象的塑造

职业素养的训练需要一定的职业氛围和塑造职业形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校后在上课时必须着酒店行业制服,同时专业教师在授课时也要按照酒店行业的要求着制服,通过塑造职业形象感受职业氛围。

新生入学即接受职业礼仪的训练,并通过贯穿三年礼仪训导师的跟踪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营造微笑、友好、友善的学习环境,感受良好的职业氛围。通过职业礼仪的训练,培养学生化淡妆、盘发、站立、行走等符合酒店职业标准仪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酒店从业者的气质和修养。

2.建设仿真实训教学环境

建设酒店行业展览室,让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现代酒店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配备电子资料,让学生点击资料系统就可查询当今最著名的酒店企业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在感受酒店工作氛围的同时,正确认识酒店行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通过紧密型合作基地的参与将专业实训室建设成仿真的实训基地,按照高星级酒店的要求建设标准客房、模拟中西餐厅、模拟前厅,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在较好的职业环境下开展职业规范、职业习惯的训练。

3.开展情境和任务驱动型的教学

专业教师在讲课时开展以情境教学为主的教学,使学生在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素养。

通过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开展,打破了传统的个体和书面作业形式。积极开展团队作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同时积极拓展课外或户外作业形式,培养学生沟通交际的能力。

4.引导和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模式

按照当今高星级酒店管理模式,建立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实行酒店管理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独特管理模式。采取教室管理前厅化、宿舍管理客房化的“两化模式”营造职业氛围,提升学生生活品位。运用酒店的管理理念管理班级,开展班级活动和开展对外的交流与合作。

5.建设隐性课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建立充分利用社团活动、主题活动和大型的节事活动等隐性课程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

组织优秀实习生实习报告会、毕业生返校座谈、行业专家的讲座以及组织学生参观高星级酒店等方式开展职业素养的培养。

6.学校、企业、家长三方参与训导

学校、企业、家长三方作为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训导者,必须重视各自在学生职业素养形成中的角色地位,进而形成“教育的合力”,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新生进校时一般都有家长陪同,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通过老生展现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参观酒店行业展览室了解酒店行业和酒店服务,消除对酒店管理职业的偏见。学校向家长介绍三年的专业培养方案,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并能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从新生始业教育开始请行业专家参与,帮助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利用高职院校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积极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校内课程的教学和实习指导,将职业氛围导人常规教学活动。

通过学生在基地的全真实践,感受企业文化,接受职业化的训练,使学生真正了解行业、了解岗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学校在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过程中起着设计和执行者的重要作用,应积极设计每一个环节的培养任务和要求,并最终考核学生。

四、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养成训练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酒店企业的调查发现,酒店管理人员将服务意识、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适应与学习能力等列为最重要的能力。

1.服务意识培养

服务意识应该是所有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只有热爱一份工作、认同一份工作,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人并不断改进提高。因此,必须让学生对酒店服务工作有高度的认同感,让他们感受到酒店服务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技能,而不是简单的“伺候人”的工作。

2.人际关系能力

酒店服务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因此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该能力培养主要通过旅游礼仪、沟通管理、旅游心理等课程的教学来实现,还可以通过学生丰富的社团活动来提高。学生懂得了基本的礼仪,懂得了敬人重人的规则,才能使人际沟通顺畅无碍。

3.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

由于高职类院校的学生一般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担任班委的较少,其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亟待加强。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入项目管理培训的相关内容,多给学生一些机会在课堂讨论,实训课程中组成团队,进行简单的项目实施,这样才能有效加强学生的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

4.适应与学习能力

篇10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057-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理念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高职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典型的职业技术人才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实践性教学便成为酒店管理专业极为重要的环节。因此,需要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界定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课中的实践性教学 理论课中的实践性教学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于一体,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例如,在《饭店营销实务》课程教学中,可要求学生撰写酒店营销策划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理论问题在联系实际中解决。

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是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在达到或接近酒店职业活动氛围的模拟实验场所内设置的实践环节。如《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前厅服务技能训练、《客房服务技能》课程中的客房铺床训练等等。

实训、实习 实训和实习是学生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实践能力训练。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和实习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训及毕业实习等三大类。

专业技能竞赛 专业技能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水准的有效途径,在比赛中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应变能力。酒店管理专业可通过客房秀、餐花争艳、中西餐摆台、礼仪之星等竞赛项目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在趣味竞技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课余实践活动 为了打造全方位的实践环境,推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可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与专业有关的大型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企业勤工助学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等。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理论教学的目标是增长学生的知识,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基于酒店业重实践的行业特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应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60%以上。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依据行业最新发展态势,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基于对多家酒店实际工作过程的调查和分析设计三大课程模块:职业基础素质课程模块着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核心技能课程模块以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平台,使学生掌握酒店各主要岗位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酒店管理能力;职业拓展技能课程模块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拓展能力。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架构图,如图1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采用项目式教学 要抛弃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基于酒店真实的工作过程设计新的课程内容,采用项目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及实际操作。如典型的前厅服务员的主要工作流程可归纳为6大环节,即客房预订客人住宿登记接受客人问询服务客人迎接与行李服务客人结账离店服务与酒店其他部门就销售工作进行沟通与协调等。因此,在《前厅服务技能》课程教学中,可将教学内容分为6个项目,把课堂搬到实训室,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项目采用情境模拟实训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工作过程中体会知识要点,掌握前厅服务技能。如条件允许,可与酒店合作办学,联合开设课程,将课堂搬到企业,让学生在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更好地体验、训练职业能力。

将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纳入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始终是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应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选考的职业资格证书有:餐厅服务员证书、客房服务员证书、调酒师证书、茶艺师证书、酒店管理师证书等等。

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条件先进的实训基地 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两大类。校内实训基地是指根据酒店实践的要求在校内建立的专业实训室,如中餐厅实训室、西餐厅实训室、酒吧实训室、茶艺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前厅实训室等,以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校内实训基地既可以提高实习效率,也可以省去一定的实习费、讲课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等,使有限的教学经费真正用在刀刃上。校外实训基地是指学校通过与酒店签订合同,由酒店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能够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开办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与一些设施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培训能力强的知名星级酒店合作,并与之签订合作协议,以确保校外实训基地的稳定建设和长期发展,走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发展道路。为了更便捷地接触真实的酒店工作过程,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建立校内企业性实训基地,即在校内实训室的基础上,由学院免费提供场地,在确保教学需要的前提下,由教师团队集体承包、经营实训基地。如此可有效地激活师资队伍的潜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训指导能力,在满足学生实训需要的基础上,参与市场竞争,分享经营成果。校内实训基地逐步走向市场,将成为未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趋势。

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双师型”教学团队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比如主讲《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师要在酒店客房部工作过、主讲《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师要有从事餐饮业的经历等等。为有效地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应长期合作,派专业教师到酒店挂职学习,让教师深入酒店一线,参与酒店经营管理等工作项目,并且协助酒店进行培训或行业调查,使这些教师成为本专业的骨干力量。另一方面,为保证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聘请高星级酒店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担任学生实训课指导教师。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能够结合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出发,精心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并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快速提高教师队伍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蔡平,罗清德.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2]陈丹红.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3]陈娟.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