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市场前景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市场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意蕴;依据;作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34-01
英语教师要创设一种愉快的场景教学氛围,首先,必须自己保持愉快的心境;其次,教师不仅要有一颗爱心,还应当培养和保持一颗“童心”。教师只有真诚地爱学生,面对学生时才会产生亲切感,形成自身愉快的教学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学生们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就会对教师产生信任、亲切,进而产生师生共鸣,逐渐开启自己的心扉,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诲,从而做到寓教于乐,学用结合,师生配合。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而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
1.英语场景教学的意蕴
英语场景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材料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英语课程改革倡导感知、体验、合作、实践和参与的学习方式,提倡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语言材料,需要在一定的场景中进行。因此,笔者在幼师专业教学实践中一直注重创设良好的英语教学情境,打造高效的英语课堂。
2.创设英语教学场景的依据
英语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语言。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会认几个单词,会读几个句子,会做几道题,最终目的是要学会交流。英语学习要从在学校门口、在教室门口开始,场景式的,话题式的,在一个一个话题引领下来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语境中学会交流。如果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英译汉”、“满堂灌”的形式,只会消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害怕,讨厌,更谈不上开口说英语,用英语与别人进行交流。那么,在我们这样一个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国度,学生缺少说英语的环境,尤其是幼师专业的学生,该怎样来培养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呢?英语教学与理论告诉我们:“学外语主要靠经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或理性的分析。”因此,教学中场景的创设不失为增加这种经历的有效方法。
3.英语教学场景创设的作用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场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教师应该精心创设逼真的场景,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感知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体验语言知识,实现在新的场景中自由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新课标也指出,要创设良好的语言场景,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让学生在场景中自然学习语言。
4.创设英语教学场景有效的路径
4.1 用实物创设场景。实物有很强的直观性,不但能快速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些实物包括报纸、杂志、广告、照片、漫画、地图、电影海报等。用生活中的实物创设场景呈现教学内容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说英语。例如:在教学"How much is/are…?"时,我们可以用超市广告为学生创设一系列和超市购物有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广告内容复习学过的单词,呈现本课的新句型,学生从讨论买什么商品到模拟超市购物,整堂课都围绕着这份普通的超市广告展开。
4.2 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游戏。调动课堂气氛游戏的目的性原则确定了游戏应该为完成某个教学任务服务,不是随便找个游戏,为了游戏而游戏 教师应当将游戏和本次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将游戏自然过渡到正常的课堂教学在讲描述人这部分内容前设计了一个小游戏: Guessing afamous person,其步骤如下:要求任意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写一个人的名字,要求必须是健在的名人,然后老师来猜,老师提出一些描述人的问题,学生只需要回答 yes 或者 no 就可以 就算老师早知道答案,也应该将描述人的常见问题都涉及,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学到了他们应掌握的知识,比老师单纯的一句句地教学生要强许多 常用问题如下:Is it a man? (gender)Is he/she young? (age)Is he/she single? (marriage)Is he /she an American? (nationality)Does he/she like sports? (hobbies)Is he/she a black? (complexion)Is he/she tall? (height)Is he/she handsome/pretty? (appearance)Is he/she a politician? (occupation)当老师猜出来以后,就进入到了实质性的教学当中 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感染每一个人 在这样热烈的教学环境中还有人要睡觉吗?
4.3 自编短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要 学以致用 ,而英语的学习更是如此 我们要让学生学了英语后,要会开口说英语 为此,每节课,我都花五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他们自编的课本剧 具体做法如下:上课前,由当天的值日生(两个),先用英语作Duty Report 内容有:星期日期 出席情况 天气等(未学到的项目可适当删减) 然后由这两个值日生,或者他们再邀请别的两三个同学一起,表演他们课前已编排好的短剧,剧情可依照已学过的课文情景,也可自己创设情景,但是台词必须要运用已学过的类型 之所以这样做,为了复习旧课,而这种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创造,是语言的活用,从而加深对新学内容的理解,最终达到 学以致用 自编自演课本剧,让学生在笑声中复习,巩固旧知识,避免了让学生紧张得窒息的提问复习法,而收效却远远超过后者 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市场前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教育机制的改革不断深化,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都在不断扩大招生,使更多的人接受到更高等的教育,同时也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但与此同时,市场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大。整个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育部门的宏观调控以及教育机制的改革存在不足,使得市场需求与教育培养方向之间没有正确协调。本文中,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教学体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市场前景进行了探讨。
1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经有多批毕业生走入社会开始就业,在多个批次的高职毕业生进行职业调查时发现,很多高职毕业生并没得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更不要说能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有部分学生是一直处于失业状态。这种调查结果令人不由的疑问,教育改革真的提高了我国的整体就业水平了吗?在此,笔者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就业市场机制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高职院校自身定位不准确。从理论上来讲,高职院校在实际的人才市场需求中要比高等院校的学生更具一些优势,即高职院校的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但事实上,人才市场的现状却是技能型人才紧缺,而高职院校学生失业的状态。造成这一矛盾的重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并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定位,在教学中盲目照搬高等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设置了很多专业,却并没有将这些专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2)高职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一个人开始职业生涯的重要规划,是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的主要依据。然而目前很多高职毕业生都没有合理的职业规划,甚至在求职时也都处于一种盲从的状态,并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这也是很多毕业生频频跳槽的主要因素。
(3)市场化就业意识不强。受计划经济用人制度的影响,在就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等、靠的思想,希望用人单位主动上门,缺乏走出校门主动联系企业、主动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拓创新意识,学生就业基地建设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4)市场化就业的职业指导体系尚未建立。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还停留在就业政策与就业信息、就业形势与就业求职技巧教育的层面,与市场化就业相适应的职业指导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与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培养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没有得到普遍推广运用。
(5)市场化就业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学生就业应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高职院校能否健康持续发展与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应当得到全体教职员工的关心与关注,但目前高职院校全员关注、全员参与学生就业工作的机制还没有形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受到较大的影响。
(6)缺乏市场化就业的管理手段。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还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网络化就业服务体系在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未建立起来,很多高职院校还停留在传统的就业服务与管理上,从而导致高职学生就业成本较高,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与管理效率较低。
2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是要比其他院校的毕业生有着一定的就业优势的。即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具实践动手能力,且对工作岗位的期望值较低,因而更踏实勤奋,更易受到用人单位的器重。具体来讲,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优势有以下两点:
(1)实践优势。高职毕业生在经过几年的学习后,掌握了较多的实践技能,且在学习中也做出了一定的岗位实训,对于工作的具体内容了进一步的了解。因而在走入工作岗位时,能够更快的适应岗位需求,动手实践能力弥补了其理论知识的欠缺,具有较大的实践优势。
(2)正确定位。在毕业生进行求职时,能否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是非常关键的。这是因为定位的准确与否决定了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工作态度,是企业在招聘时较为看重的一点。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生或研究生来讲,更易找准自己的定位,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能力,并愿意由基层做起,对薪资待遇的期望值也相对较低,而这些正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因而高职毕业生在这方面也是具有很大就业优势的。
3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与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很多企业都急需大批的实用型人才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因而从整体来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笔者以为,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就业市场前景与发展方向来做出一定的改革措施,以真正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1)通过产销结合来解决就业安置问题。在教学中,高职院校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某一门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保证给学生找到就业岗位。教师应当深入到工厂第一线去了解市场的实际需求,掌握用人单位的的人才需求信息。并由教师来负责安排学生的就业,这样就能够有目的有方向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实现产销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此来保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就业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2)抓住就业机遇。目前在人才市场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有些岗位有很多人去应聘争抢,而一些岗位则无人问津。这是因为这些职位相对较为辛苦,或者传统观念中认为这种职位没有技术含量,使得毕业生不愿意去接触这一行业。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在进行教学时,院校应当尽可能的改变学生的观念,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准确掌握市场行情,抓住就业机遇,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顺利就业。
(3)引进国外新式的“双线制”教育理念 。平等的观念和地位奠定了“双线制”的思想基础。在很多国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拥有平等的地位。国外的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采取的双线并行,相互沟通的模式。在英国,中学毕业后进入社区职业学校学习,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不同的技能培训,获取不同的职业技能证书,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力。在德国,职业学习与普通教育形成”H”型结构网络(两竖分别代表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横是表示两者互相沟通)。60%-70%的课程在企业中进行,如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30%-40%的课程在职业学校进行。在不同的教学地点,教学形式与内容就有所不同。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提高。
(4)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本质回归 。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目前,应届毕业生遇到的障碍之一是信息不对称,导致学生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极大地增加学生接触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很多学校把握了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了企业用人需求,实现了“订单式”培养,大大改善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4 高职毕业生关于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作为新世纪的人才主要来源,高职院校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不高估也不低看自己的能力,尽管当前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但也不能一味的降低要求去适应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另外,社会上有些企业重视学历而低估能力,使得一些高职毕业生失去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而受到一些心理上的打击。这些都是高职毕业生应当注意改正和客服的问题。因为从整体上来讲,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非常光明和广阔的,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竞争力,在就业市场中赢得更好的职位,当前的高职毕业生就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为了应对未来的就业市场竞争,高职院校学生应当从现在就开始增强自身价值,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在学校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并应当转变职业观念,正确定位,以积极务实的心态来对待就业问题。
(2)高职院校要为学生就业积极创造条件。首先学校要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高职院校要注意根据市场需求主动调整专业设置,改善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水平,适应社会的需求。其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工作指导思想,通过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为学生就业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择业技巧,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升其就业质量。最后,做好高职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学校应该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的就业积极创设良好条件,全方位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5 结语
总之,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第一生产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因而社会市场中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尤其是对一些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实践型人才更是处于急缺状态。这就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就业发展平台。从整体来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乐观的,但这要求高职院校以及学生都能够正确定位自身价值,结合市场需求进行教育和学习,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新的知识与理念,以正确的心态来应对就业问题,勤奋务实,积极面对工作内容,充分发挥自我价值。只要高职毕业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其就业前景还是非常美好的。
参考文献
1 张翠英.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7(9).
篇3
NO.1 教育培训
投资金额增长幅度:275.3%
投资价值指数:
2007年教育培训投资案例数量为13个,比2006年增长44.4%;投资金额为1.71亿美元,较去年增长275.3%。目前中国教育体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培训正在走向多元化与实用化,其市场规模的增长潜力巨大。教育培训快速增长的需求已经成为创投机构竞逐的动力。
此外,由于国内人力资源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职业教育正在由简单技能培训向以用人市场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训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职业教育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创投机构的关注。
NO.2 电子商务
投资金额增长幅度:268.6%
投资价值指数:
2007年电子商务投资案例数量为26个,比2006年增长333.3%;投资金额为1.88亿美元,较去年增长268.6%。电子商务投资规模爆发式增长,迎来新一轮的投资。电子商务模式和传统零售行业的创新性融合,具备传统零售丰富经验的创业团队、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整合能力以及良好的市场表现是吸引创投机构的主要因素。
另外,B2C仍然是最为活跃的电子商务投资领域。B2C行业在投资案例数量和金额上都呈快速增长趋势,已经成为中国电子商务领域最活跃的投资行业,这不仅与中国B2C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低,进入门槛不高有关,更与传统的零售行业和B2C电子商务的结合日趋紧密有关。
NO.3 零售连锁
投资金额增长幅度:218.0%
投资价值指数:
随着消费结构全面升级,品牌连锁更能满足客户的消费需求。在消费驱动的市场环境中,餐饮、零售和酒店等连锁经营行业成为创投机构投资的重点领域。其中,2007年零售连锁投资案例数量为6个,比2006年增长20.0%;投资金额为5209万美元,比去年增长218.0%。尽管大型零售连锁企业处于整个市场的优势竞争地位,但是专注于垂直领域的零售连锁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创投机构对零售连锁的关注程度逐步增加。
NO.4 医药行业
投资金额增长幅度:126.2%
投资价值指数:
2007年医药行业投资案例数量为14个,比2006年增长27.2%;投资金额为1.47亿美元,比去年增长126.2%。当前中国医药行业面临重新洗牌。随着国家公共卫生政策的调整和引导,大量资本和技术投入正在推动医药行业快速发展。较高的毛利率、较少的资产负债以及大量自由的现金流是吸引创投机构投资医药行业的主要因素。
2007年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企业ShangPharma引入战略性投资者TPG,融资3000万美元,用以投入研发、购置研究设备、业务拓展等。同年,相同业务模式的药明康德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NO.5 软件产业
投资金额增长幅度:122.8%
投资价值指数:
2007年由于互联网投资规模大幅下降和IT行业投资规模增长,导致IT行业投资金额超过互联网。其中,软件产业、数字电视、硬件产业和IT服务的投资金额增长幅度较大。2007年软件产业投资案例数量为18个,与2006年基本持平;投资金额为2.11亿美元,较去年增长122.8%。全球软件研发产业分散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软件服务外包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同时,国内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软件服务市场需求巨大,创投机构对软件产业产生持续关注。
NO.6 户外媒体
投资金额增长幅度:16.9%
投资价值指数: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学生就业;关系;改革建议
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
在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之前,理清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1、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
高等职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教育民主化和大众化的体现,也是大学教育功利性和实用性的扩展”。 “高等职业教育是由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的旨在培养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技术型(或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情操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技术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
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既隶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又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这一双重属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能专门人才。与普通技能人才相比,高级技能人才具有以下特点:可以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能够综合运用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现场解决复杂问题;同时也是具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2、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其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此不再赘述。除此之外,高等职业教育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开放性。
(1)区域性。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它始终是“职业定位”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高职教育区域性的决定性因素。具体说来,各个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决定了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岗位结构和能力结构是不一样的。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始终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2)开放性。市场需求是高职院校确定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模的主要因素。相较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高职院校需灵活办学模式,吸纳社会力量进行人才培养,通过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使高职毕业生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以及为企业进行实用新技术开发的重要职责。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不可或缺的经济实体,高等职业院校原有的专业类别和数量都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也成为了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1、专业设置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1)内涵。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是由高等教育行政机关和高校共同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其专业设置必须紧随社会产业结构和经济的变化。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准确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其社会服务有效性的重要方面。
(2)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市场和学校。具体说来,市场是指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是否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适应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与变化,是否能根据学生生源状况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现状
(1)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整体分布不协调。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其特有的职业性、区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专业设置上就必须注重市场和社会需求开设专业。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为例,广东省的产业结构第一和第三产业比例下降,第二产业比例上升。与此同时,广东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未做出及时调整。
(2)高职教育专业开发具有盲目性。首先,高职院校往往选择增设投入小且短期经济效益明显的专业(例如金融、电子、信息工程),而放弃投入大但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造船、钢铁、采矿)。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公共服务的缺乏,导致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学校;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足,使得学校仅从自身利益出发,忽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其次,专业开发前期调研浅尝辄止。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吸引生源,追求利益最大化,盲目跟风,对紧俏专业一哄而上。缺乏对专业的社会需求调研、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劳动力市场前景和自身条件分析,从而造成大量供过于求的专业出现,毕业生结构性就业困难,社会真正急需的人才得不到满足。
高职教育专业开发的盲目性还体现在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其一,错误的自身定位导致有些高职院校重视“高”,忽视“职”,其专业设置就是本科院校的翻版,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重理论学习,轻技能培养;也有的院校重视“职”而忽视“高”,以为高职教育只需要培养会一门手艺的人才就可以了,未能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的的。其二,专业设置忽视高职院校的地域性。以广东省为例,造船、造纸、钢铁行业是广东的传统行业,同时也是广东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据调查显示,该省高职院校热衷于发展制造、电子信息、财经、文化教育类专业,而鲜少重视与广东支柱产业紧密联系的专业。
(3)专业设置基础条件差,人才培养质量低。由于高等职业院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技能比较差,在专业发展中出现了不遵循自身客观条件限制而盲目发展的情况。据企业反馈,现在的高职毕业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差,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改革建议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市场导向与学生本位的结合。本文依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现状和原则,为未来专业设置的改革方向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从历史上看,我国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经历了由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过宽、过细、过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放权过程。完全依照市场进行专业设置的后果是,各高职院校对热门专业一哄而上,区域专业结构严重失衡。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当以省市地方为主,将政府宏观调控和学校自有机结合。政府通过行政权力可以消除某些专业潜在的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现象,平衡人才市场的供给,最大限度的利用教育资源,避免专业的重复或空白。
2、学校:主动面向市场,完善内部调节机制
首先,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场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要求其专业设置必须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快速反应。从宏观经济上说,目前全球第三产业依然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第一、二产业延缓增长,高职院校必须及时发现新兴职业,培养符合新岗位要求的人才;同时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适当缩减传统的旧专业。从微观经济上说,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地方,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一线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还应针对地方经济的特殊要求设置专业,使专业贴近地方,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培养地方急需的人才。
其次,学校还应完善内部调节机制。一是高等职业院校要在保证专业设置灵活性的基础上,保证专业的稳定性。对市场需求变化小的长线主干专业加强教学基础建设,对于市场需求波动大、需求数量少的短线专业尽量在相近大专业下开设,做到活中求实。二是专业口径宽窄并存。专业口径宽,毕业生的就业面就大,专业口径窄,就业面就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以有限的专业覆盖尽可能多的职业岗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对于市场稳定、人才需求量大的岗位,采取了每个岗位设置一个专业的做法;对于变动性较大,但需求量不大的岗位采取了专业群的做法,这样其毕业生可以在该岗位群内不同岗位之间做出选择。对于窄口专业,有些学校也采用了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办法。三是加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高等职业教育每一次的专业变革都会带来师资队伍、实训场地、实习设备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学校单方面来说都是巨大的负担。如果我国高职院校能够与企业很好的合作,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由企业行业提供培训人员和实习基地,那么这一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3、社会:完善公共服务,搭建人才供需平台
为了使专业设置更具有科学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应当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社会调查,帮助高等职业院校掌握市场信息。调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其一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查;其二是当地产业政策调查,明确今后哪些是主要产业,支柱展业;其三是人力资源调查,预测未来的人才需求。调查报告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供信息保障。
【参考文献】
[1] 颜莉芝.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研究[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 聂肇正.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9.
[3] 刘洪一,李建求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4] 李婵娟.不可忽视的结构性矛盾:专业与就业:2O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普通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研究的文献综述[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6(2)78-85.
[5] 李云霞.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与建议[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2005.5.
篇5
高职教育具有自身的教育特点。其众多的优越性,在知识人才高度膨胀的今天,被显现得尤为明显。国家教育部门对于高职教育的重视,也在逐年增加。高职教育担负着重要的教育使命。在我国,很多人对于高职学校的认识不够全面,造成高职院校的生源不多,学生素质相对较低。由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较短,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经验不足,对高职公共英语的了解还不够深刻,公共英语的重要性和适用性,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应用和推广。因此,在教学中,要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职业英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改变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英语教学的职业性特点
高职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高职英语的的职业特点,由我国国情和市场需求而定。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所有科目的教育教学都要以知识的实用性为主旨,以市场需求为方向。在符合教学要求的同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高职英语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知识与应用相结合的能力,为众多工作领域,培养了不计其数的复合型人才。其教学内容广泛,其中包括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很多门类。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在打好知识基础的同时,不断的渗透应用知识,使学生具有使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很多注重英语应用的工作中,能够顺利完成任务,能看懂应用文献进行涉外业务工作,如单证、说明书、手册、专利、合同、广告等等。由此可见,学生有学习职业英语的强烈愿望,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学到对未来求职和工作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那些与此目的无关的话题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已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英语不再仅仅与学业有关,更与就业和职业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职英语教学有着明显的职业性特点。
三、在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中渗透职业英语的必要性
1、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即以应用英语为目的,使高职英语教学从单一的、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更好地服务于职业岗位,对应用性专门人才实际使用英语能力的要求。而要坚持这一教改方向,关键还是要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摒弃走普通高等教育大学英语教学路子的做法,积极思考,大胆创新,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多动脑筋之外,在教学内容上更要狠下工夫。这样,才能更加切实有效地贯彻《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出高职英语教学应有的特色。
2、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职业教育,其最终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迎合社会需求,使学生就业率有所提高。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样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一般用途英语以打好他们的语言基础,更要让他们学到一些有用的、用得着的职场英语,增强其综合竞争实力。一句话,从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中渗透职业英语不失为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局面的措施之一。
3、有助于更加充分地服务于学生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已由单一转向多元,英语不再仅仅与学业有关,更与就业和职业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把目光投向职业英语。不仅如此,职业英语已经被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作为选人用人的测评工具。“职业英语能力测试在上海市公务员系统中率先使用后,将逐步向世博人才培训、人才引进、职称评定和职业资格考试、人才招聘等其他领域推广。”可见,在就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职业英语证书已成为广大求职者就业的一块“敲门砖”,职场人员职业发展与晋升的一种“助推器”。
4、有助于更好地拓展高职高专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能够符合市场的需求。在这个客观要求的推动下,高职公共英语教育的方向,就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职业英语具有巨大的发展空前,市场前景非常广泛,高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个发展机会,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职业英语知识,使其能够逐步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这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变革,也是高职院校顺利进入市场的敲门砖。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科学合理的渗入职业英语,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其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百利而无一害。
四、在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中渗透职业英语的可行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根据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的建议,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英语水平等级标准(试行标准)》。纵观该标准对英语学习者能力的各个等级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它在对学习者使用英语来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要求方面比《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更加细化和具体化,这不仅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提供了很好的参照,而且也为怎样在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中渗透职业英语指明了努力方向。
篇6
传统专业注入特色血液
台州市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的建筑专业是已有26年历史的传统拳头专业,分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建筑装饰三个专业方向。为满足新时期的社会需求,改变全市建筑专业人才稀缺的现状,今年5月,台州市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增设了台州市建筑工程学校,招生人数相应增加,并新增道路桥梁施工、工程监理、太阳能光伏技术应用三个专业。这一举措带来的正效应也让学校更深刻地意识到,走特色专业之路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每个专业都要找到一个亮点。”既然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建筑工程学校,就更应该走专业化路线,侧重于测量、预算等技术领域,打造专业品牌。台州市建筑工程学校正式挂牌后,学校实现了教室与工场合二为一的教学实训模式,大大提高了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与课堂教学成效,一流的实验实训设施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学校正努力将台州市建筑工程学校打造成为中职学校中建筑专业的“航母学校”。“如果家长学生们能有‘学建筑,到路桥’的意识,那就是我们的成功。”王仁田校长说。
除了建筑专业,机械类专业也抓住了“数控设备调试与维护”这一重点发展方向。机械类专业虽然是重点主体专业,但起步较晚,钳工、数控等专业的综合实力不如黄岩地区一些学校的老牌专业。在分析学生就业后的情况和路桥区的地域特色后,学校发现了设备维修行业的良好前景。为此,学校专门聘请了一位数控专业的“双师型”指导教师,主要培养学生调试与维修设备的能力。此外,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数控专业发展模式也给了该校很大的启发:“要把专业当成实训基地来建设。”学校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模板,自行研发设备。学生在台州市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学习三年维修电工知识后,转至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两年,进一步掌握电气控制知识。王仁田校长在施行这一举措的同时也深有感触:“在维修行业人才紧缺、市场前景广阔的今天,数控设备调试与维护专业为学生们更快地适应岗位提供了提高技能的好平台。”不少机电专业的优秀学生,尚未出校门就收到了多家相关企业伸来的橄榄枝。
新兴专业涉足特色领域
紧跟市场形势而动的专业不只是传统专业。自从网上购物风行以来,学校的收发室里每天都会有上百份快件,这些快件都是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在淘宝网上开店卖出的货物。现代商贸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路桥区的产业融合、要素流动和资源共享。这让学校萌生了重点发展电子商务专业的念头,目标是将该专业打造成为具备专业性、创新性、辐射性的电子商务市级实训基地。学校认为“路桥有经商的传统和‘敢闯善为’的精神,学生们通过学校附近的批发市场寻找货源,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提前感受了浓厚的营销氛围。”学校把握住路桥区是全台州地区的物流中枢这一市场特色,在商贸大类下的子专业开设了电子商务课程,并购入了ERP等专用软件,使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其他商贸类学生也能充分了解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拓宽未来的就业范围。
舞蹈艺术是台州市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的另一重点特色专业,自开办以来已经培养了不少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舞蹈最好,路桥职教”是该校一直以来的目标。自从学校2009年引进了一名舞蹈男教师后,舞蹈专业就有了质的飞跃。学生们勤于参加各类汇演、义演,在浙江省艺术节的比赛中还获得了一等奖,这使学生们在获得锻炼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信心。学校认为,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保持愉悦的心态和积极的参与精神,不但能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对人文素质的提升也起到推动作用。
今年6月,舞蹈专业的一名学生在路桥区一所普通高中学习了文化课之后,顺利考取了杭州师范大学,这更加坚定了学校对打造舞蹈专业特色的信心。尽管演出频繁,但二年级学生都能利用晚上时间抓紧读书,文化课和专业课两不误。王仁田校长表示,学生们如此努力,学校也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力争通过与普通高中的合作,使学校的艺术类考生在高考上有所突破。同时,学校也已经规划搭建1600平方米的舞台和小剧场,让学生们未来在学校内就能够进行排练演出。
校企联动助推特色专业
在四大专业群结构调整优化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学校开始思考校企合作对特色专业群发展的推动作用。
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中,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实习,主要是从事来料、毛坯的加工制作,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沦为廉价的劳动力,丧失创新和思考的能力。经过深思熟虑,学校与浙江金奥达工贸有限公司签下了合作协议,共同研发高新科技项目——缝纫机生产专用的高速传输易耗品。“我看好这个项目,是因为全国的缝纫机有60%产自台州,市场前景巨大,但风险也是同等的,曾经就有企业投产该项目,但惨遇滑铁卢。”这一高速传输易耗品在中国的工艺是世界一流的,但核心技术来自日本,国内目前自制的传输易耗品材质不能与日本的技术相比。要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既需要资金的投入,也需要“头脑”的加入。为发展特色专业群,学校与企业强强联合,研发高新科技,并已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在学校看来,校企联合想要实现有效的、紧密型的合作,唯有产学研联动才是激发活力的根本途径,而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与企业实现融合则是最具挑战也最显成效的方式。王仁田校长说:“这样的合作避免了过去只有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单一性,转而使教师和学生一起下企业进行研发和制造。学生在企业跟着师傅和指导教师,零距离接触最尖端的实用科技,不仅学生锻炼了创新思维,而且也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强化了教师的动手能力,使教师对企业的核心科技也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篇7
关键词:中职;经济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开发
校本教材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的教材,对于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向学生提供最迫切需要的教育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主要就中职《经济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如何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凸显本门课程的职业教育特点。
中职《经济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开发的背景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经济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采用国家统一的规划教材《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材从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书本知识的更新总是落后于现实的发展速度,而且教材中缺乏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鲜活内容,理论知识过于“学院化”,给学生是“远距离”、“高层次”的“瞭望”感觉。广州市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就显著,广东省也是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有许多典型的数据和实例学生都比较了解,在《经济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环境和材料,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这门课更具时代感和实效性。将本地域各行各业发展的事实编入校本教材中对于指导学生求职就业也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中职《经济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牢牢扎根于本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壤之中,培养出合格的中初级技能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有适应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才更具有竞争力,更受社会欢迎。
中等职业学校要想具有生命力,专业设置至关重要,但是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更为重要。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精辟地论述,“职校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对职校的专业设置,“完全须根据那时候当地的状况”;教学内容要“切近于将来服务的需要”;“总之,职业学校的基础,是完全筑于社会的需要上。”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开发具有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的《经济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职经济基础知识教学中,国家统编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对学生掌握经济知识、提高认识经济现象的能力不可或缺。而校本教材则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具体的学情、教情,进行本土化、校本化的研究与开发,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出发,将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需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发挥本课教学在指导学生深入当地的经济生活和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能力的重要作用。
中职《经济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特色
(一)校本教材内容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经济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共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融进了体现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容。
例如,在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经济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内容,选取广州“老字号”南方大厦的倒闭材料,说明优胜劣汰是企业能否生存下去的无情法则。由于学生或其家人大都有过到广州“老字号”购物的经历,对这些事情非常熟悉,比起一般的“情景”材料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第二单元“企业生产与经营”中,以广州市江南西路被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确定为全国首批“购物放心一条街”为例,说明诚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企业赢得竞争胜利的法宝。同时向学生介绍企业的发展与企业文化的关系,重点介绍我校学生实习就业的重要企业“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特点,即“依法治企、科学发展,公平协调、团结有序,诚信合作、安全效益,美化环境、贡献社会”。使学生明白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的精神,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与其规范化管理以及员工的素质有密切的联系。一个自私、狭隘、缺乏公德和爱岗敬业精神的职员绝对不会受到企业的器重,一个缺乏自主、合作精神的人在企业中也不会有发展前途。
在第三单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为了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混合所有制经济成分”内容,教材编入由广东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和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广东大亚湾核电站资料,说明合资企业的经营方式。像目前大亚湾核电站70%的电量供应香港,30%供应广东这种教学资源既让学生学会了理论知识,又使学生感受到香港和祖国大陆的经济互补性,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第四单元“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中,教材编入“第100届广交会”的有关数据和美国“耐克”落户广东河源龙川的事实,说明世界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联系,互通有无。特别是近几年我校每年都派出百名学生参加春秋两季的广交会服务,通过选取广交会的材料,不仅说明“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在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参与本地经济发展的喜悦与自豪。
(二)校本教材强调学生参与探究社会经济活动的实践
中职《经济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编写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学的组织上要求体现中职生走入社会、参与社会经济生活探究的教材观。因此,在每一单元教学中都设计了“综合探究实践活动”的内容,重点探究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怎样与本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问题。
例如,从调查我校毕业的学生入手,设计“广州市中职毕业生月平均收入基本情况”及“我校学生月平均消费水平基本情况”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理财意识。设计“我的人生我做主”创业模拟活动探究,要求学生就创办怎样的公司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以及自己创业需要什么职业素质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意识的教育。设计广东的“民工荒”调查,让学生调查“民工荒”背后所反映的技术工人紧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现象,而这个现象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职业学校的学生只要扎扎实实学好基础文化课和专业知识,在以后的就职择业中就会有用武之地。设计“汽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展望”活动探究,让学生调查近三年广州市每百户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的增长情况、广州市汽车维修市场基本情况、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等,使学生不仅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广州市支柱性产业——家用小轿车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提高,更使学生看到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汽车维修业的大好就业前景,从而促使学生立志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意味着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学生学会求得知识,发现问题,探究知识以及建构知识,从而具备继续学习和生存发展的本领。《经济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不仅考虑教师“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考虑学生“怎么学”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学习方法,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涯的能力。
(三)校本教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职业学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如果过分强调《经济基础知识》课程学习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难免脱离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校本教材的开发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为统领,以学生的知识需求为准线,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力求文字生动易懂,每页内容控制在350个字左右,插图一至二幅,使学生能读得下去、学得进去。校本教材在育人的标准上不降低要求,在理论的层面上不拔高要求,在学生能力的水平上不放松要求。在职业教育“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在用好用活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中职《经济基础知识》课程的校本教材,可以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职校生就业和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中职《经济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以科学性为基础,以本土化为主线,以实践性为生命,重在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特别是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其中,使中职经济基础知识课的教学与时俱进。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就业;生源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视或者真正上升为有意义的教育应该开始于全国高职教育的兴起,也就是近些年的事情,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我国现代产业结构转型的必然使然,是我国初步工业化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结果。
但是,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持续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崛起,尤其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青年劳动力减少的态势,职教体系应该有更高更远的规划,应该建立更加适应当前和未来的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包含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师资建设和教学管理等相关内容;在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高职衔接的途径模式等职教体系的整合问题。
现代职教体系应注重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就业,一是生源。
就业是职教的最终目标,是职业教育体系一切的导向,是核心问题。这要求在办学模式上,充分考虑就业市场问题。既要与当前产业结构相适应,又要注重产业发展前瞻性分析,还要结合区域资源条件依托。这些要求说明:第一,学校在办学一开始就应该深入市场,不能闭门造车,应该是开放式办学,和企业以及就业相关的部门联合或合作,结合就业办学;第二,学校应该不光是尾随企业办学,陷入培训模式,而是应该分析市场和国家相关产业导向发展趋势来提前做好相关专业的职业教育;陷入培训模式,则会被动于企业的发展好坏;不分析市场前景和国家相关产业导向,则会在办学上鼠目寸光,失去学校发展机遇。第三,区域资源条件是办学生存的现实问题,利用并协调好区域资源,是学校的生命之本,当地的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教学资源、生源和就业等,能否把握住身边的机会,可以直接关乎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生源的问题,传统的途径任然是高考渠道。当前,由于全国范围的生源总量下降趋势越来越快,这一途径已经问题毕现,已经有学校在一些地方出现了零投档,这意味着什么谁都清楚。这说明学校的生源靠量的时代已经基本结束,需要其他生源途径。中高职衔接的模式研究就成了解决高职生源问题的重要途径。做好中高职衔接,打造职教体系生源专门的通道,对职教体系有着重大意义;这也成了完善当前职教体系中的重大问题。
实际上,中高职衔接的意义不仅关乎高职教育体系发展,也关乎中职教育体系发展。一直以来,中职的存在是形式大于内容,属于勉强不死不活的办学。一方面上中职的学生不情不愿,属于没有他路无可奈何的选择;另一方面办学的机构不情不愿,常常挂羊头卖狗肉,捎带着高中的教学职能,干着高考的营生,因为生存和国家政策的矛盾原因,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也睁只眼闭只眼,许多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反倒成了其次。另一原因,也使得原中职学生的就业成了问题,那就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就业难度的提高,让中职学校难于为继。因此,中高职的衔接应该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怎样衔接才是最好或者合理的模式呢?中高职衔接,狭义的范畴指如何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使之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广义范畴是指健全职业教育从低层级到高层级或是更高层级教育衔接。但两者的逻辑重音和本质属性一致,强调“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都不是终结教育而是纵横贯通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能产生巨大吸引力的教育。
从中高职衔接的角度,来论证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研讨的问题是如何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使之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从现有情况看,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分段贯通式。即将一所或几所中职学校与专业对口的高职学校联合办学,采取3+3方式,前3年在中职学习,后3年在高职学习,按阶段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但中高职校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整合、重组中高职的课程和教学计划;二是提升式。即选择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按照《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办5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三是下延式。即高等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办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目前,站在高职的办学角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就排除了第二种方式;即可以在第一和第三模式上研究整合出一套合适的衔接模式。
第一种模式,即分段贯通式是当前教育部门希望的模式,目前正在制定相关政策条例,预计会成为将来中高职衔接的主流方式。高职学校要做的事情是对对口中职学校的指导整合,包含有规模,专业,教学等相关问题。如果能形成金字塔模式,对高职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但要保证多方面的利益,恐怕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至少要保证,中职,高职以及学生都能基本满意,这一模式才能成为气候。当然,这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支持,不是靠学校和学生就能完成的问题,这一模式有很大的政府背景因素,弄得不好,灵活性会低于市场需求。
第三种模式,即下延式,也就是通称的5年制。在现行的高职体系中已经存在,证明是较灵活有效地一种模式;但局限于办学气候和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成本。
就我院的现状,如果第一种模式形成有效途径,可以和5年制结合起来,适当分配一定比例的5年制名额给中职学校,让中职学校优秀的学生2年中职学习后就直升高职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在中职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中职招生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高职办学成本,提高生源质量。但无论如何让,高职不能放弃本部的5年制模式。
5年制模式既关乎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特色,又涉及到对整个职教体系和专业教学的整体研究把握,是职教办学的标尺,代表着职教水准和走向,还是避免职业教育教条化和形而上的有效途径。
比较理想的方式是:5年制在高职学校应该成为职业教学的实验性载体,应该包含专业特色,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拔尖人才等探索内容。规模可以按专业缩小到每年级1~2个班级;其他5年制名额可以分配给对口中职学校,使中职学校2年制升学和3年制升学机制并存,在学生中产生激励机制,激发学习热情,增添校园活力。
现代职教体系还应包含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师资队伍的培养应该教学人才与管理人才并重,管理人才应出自于教学人才的拔尖者,管理应建立在业务的基础之上。师资队伍还应该多聘请校外行业能手和专业一线人才,这个不必赘述。
篇9
【关键词】民政职业 教育 培养
一、民政职业教育必须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中央对民生高度重视,强调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为民政职业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职业院校的就业率在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直线下降的同时却保持稳步增长,民政职业院校近三年来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民政职业院校的学生中有30%是贫困生,70%来自基层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中的学生较多;民政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的群体主要是民政一线岗位和基层工作者。民政行业本身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社会服务登记管理单位126.9万个,其中:各类社会工作机构13.8万个,社会组织44.6万个,基层群众自治组织68.2万个,各级民政行政机关3482个。据测算,目前,仅地市级和县级民政机关就需补充专(高职)、本科学历公务员2万人,乡镇、街道(除西部省份)须补充专(高职)、本科学历民政助理员4.4万人。大量人才缺口和就业岗位使民政职业教育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民政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突出。
二、民政职业教育必须在培养民政特色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已成为时展的新要求,民政工作在保障基本民生、发展基层民主、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作用日益突出。一方面,民政服务领域不断扩展。民政工作已不仅局限在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社会工作、减灾救灾、优抚安置、社会组织管理、社会事务等,开始拓展到养老护理、残疾人康复等相关领域。另一方面,民政服务对象不断扩大。民政服务覆盖城乡,不断惠及全体社会成员,民政工作对象开始从有限特定人群向服务全体社会成员转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民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文件都对民政人才的培养作出了明确要求,为民政职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比如,在老年人服务方面,当前我国有1.67亿60岁以上老龄人口,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这一数字将不断攀升,养老保障问题将更加突出,社区照料服务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在弱势群体服务方面,我国仍有7500多万城乡低保对象、556万农村五保对象、625多万优抚安置对象和9000多万灾民,对民政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民政事业发展,关键在人才;民政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在当前民政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民政服务需求日益增大,相关职业逐步从无到有,从潜在需求变为现实需要,专业性、规范性不断增强,民政职业教育必须牢牢把握当前的有利局面,依托政策支持,努力适应民政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多样化、专业化、大批量的民政特色人才。
三、民政职业教育必须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民政职业教育的根本就是培养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前,民政行业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总量、结构还不能适应民政适应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养老护理、孤残儿童护理、灾害信息、假肢矫形器制作等领域,技能人才短缺严重,已成为制约民政适应持续发展的“瓶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政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在民政行业加快培养造就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逐步形成与民政事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到20213年,民政系统人才资源总量将达到90万人,培养社会工作人才50万、养老护理员600万、灾害信息员75万,孤残儿童护理员2万。新培养3500名技师,500名高级技师,使民政行业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达到5000人,使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民政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民政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7%左右,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
现实情况与预期目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就要求民政职业教育必须按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努力加强民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稳步提升民政技能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民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全面提升民政服务社会水平。
四、民政职业教育必须不断增强自身办学实力
我国职业教育从高等教育的辅助和配角,逐渐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培养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力量。相较而言,我国民政职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在学历教育、培训教育、职业鉴定、成人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局限、教育社会政策调整以及民政职业教育特殊性的影响,发展速度与同类院校相比较慢,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是面临生源竞争的压力。生源逐年下滑,高校录取率却逐年攀升,招生供求关系失衡直接导致了激烈的“生源争夺战”。民政职业教育领域主要是公益行业和特殊行业,行业本身具有封闭性、发育不完全,薪酬竞争力不强的特点,对生源的吸引力不足。同时,民政职业教育办学层次较低,目前国内只有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院校为高职层次,其他均为中专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学生报考意愿不强。二是面临着自身改革的压力。多数民政院校办学体制不顺,办学经费紧张;管理机制不合理,教职工积极性不高;自身争取资源能力不足,发展受限;行业和职业发展水平较低,制约了专业发展水平。
要在竞争中谋求发展,不被时代所淘汰,民政职业教育就必须努力增强自身办学实力,准确把握民政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加强合作,学习、借鉴、引入民政行业和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争取更多的外部资源,拓宽发展空间,努力提升自身办学实力和竞争力,从而不断提升民政职业教育水平,推动民政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527文献标识码:A
“三教统筹”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提出的一种农村教育管理运作模式,是将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结合、有机衔接、分工协作与相互沟通,以统筹兼顾而适当安排。在农村实行三教统筹,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对实现农村教育的统筹管理,密切三教关系,发挥农村教育整体服务功能,优化农村教育结构,促进农村经济、教育良性循环发展有重要作用。
贵阳市农村人口超过50%。改革开放以来,贵阳市农村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建立起了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较为完整的农村教育体系。基础教育方面,1985年仅有农村完中4所,初中27所,到2004年,共有农村小学802所,初中学校113所(含完中)。职业教育方面,贵阳市1981年就启动了农村职业高中的建设,2000年在普通中学开设了三年普通教育加一年职业教育的“三加一”班,2006年,全市有职业高中23所,技工学校15所。成人教育方面,1986年,贵阳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基本无盲市”,农村文化技术学校、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班涌现出来,到2000年,全市83个乡镇均建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90%的行政村建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或教学点,2001年至2007年,全市共有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和成人初等学校1953所,对农民开展了实用技术培训。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贵阳市在农村紧抓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统筹这个根本环节,将农村教育跟科技普及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三教统筹”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三类教育的综合程度及结合方式,调整整合各类农村教育资源,实现统筹结合,建构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教育统筹模式。
1 远程教育模式
2003年,曾庆红同志到贵州调研,作出了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指示。贵阳市由国家确定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试点城市。在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市教育局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贵阳市从2003年底开始了大规模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工作,各区县都建成了一批终端站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乡镇学校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的建设开发了农村教育教学资源,搭建了三教统筹的平台。现代远程教育渗透到了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基础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学校教师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使教学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中小学生通过远程教育学习,比传统教学更具参与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开阔了视野,如此就大大提高了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现代远程教育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促进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在“远程教育进组入户计划”工程中,广大农户不但学到了科技、政策和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在诸多致富信息中得到了实惠。在清镇市,站街镇杉树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林下养鸡,村党员干部通过远程教育节目学习并在农技人员辅导下带头饲养。养鸡的实际效果转变了农民思想观念,在村支部的带动下积极主动地远程教育播放点学习,参加技术培训,走上了养鸡致富之路。远程教育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学习,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空间。
2 村校结合模式
2.1 村与基础教育学校的结合
贵阳市的远程教育在促进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同时,也促进了村校互动。息烽县青山小学开展了“村校共携手、远教送万家”活动,乌当区教育部门制定了教师联系农户制度,建立教师联系农户登记卡。学校老师通过课余时间对农民的家庭经济情况、所从事产业的结构进行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为农户提供技术、资源和人力支持,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户的增收致富做了切实有效的帮助。
2.2 村与职业教育学校的结合
贵阳市各职业学校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也积极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乌当民族职业中学为省级重点职高,在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了由畜牧兽医、花卉园艺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村校结合课题组,对一些偏远村寨进行帮扶。这些偏远村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陈旧,劳作方式亦沿袭古老,科技知识极为匮乏,产业结构极不合理。课题组实地调查研究结合实际,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农户进行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知识培训;另一方面,也对部分农民进行非农技能培训,使富裕劳力能从事非农产业或进城务工。切实帮助了这些偏远村寨农民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村校结合使当地村民纷纷改变了旧观念,学习新科学新技术,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同时也使学校师生走出了学校围墙,走出了书本,体验生活,开阔了视野,教有所依,学以致用。村校结合为三教统筹的实施提供了平台。
3 “学校+公司+学员”订单培养模式
贵阳市积极为各区县职教学生和农村富裕劳力寻找就业机会,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措施,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各区县职业学校积极到广东、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考察,调查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与这些地区的人才市场、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实行定单培训。回本地面向农村公开招收学员,根据企业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育模式。学校根据企业所需人才的职业素质,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以及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加以选择和提炼而设计相关专业。在执行教学计划过程中,学校确定阶段教育目标,以考核促学习,理论考核在学校进行,技能考核在企业进行,学校和企业联合考核评聘人才。“订单教育”的形式十分灵活,有三年制的长期订单班,也有针对毕业生的短期订单班;有多达百人的大订单班,也有十几人的小订单班。这样就做到了校企互动,优势互补。
4 “学校+基地+农户”模式
这种模式是利用学校在基地、技术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加强学校与农户的协作联系,实现对农村的科技辐射。开阳县茶场学校是一所九年制学校,地处贫困的水井村,交通不便导致学生就学困难,辍学率高。学校领导班子积极寻求新路子以改变现状,经过调查研究达成共识,变传统的“死教育”为“活教育”,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加强中小学学生职业教育,并把当时市场前景看好的养殖业作为突破口。2003年底,在县教育局、镇政府和村里的支持协调下,水井村划拨了4000多平方米的土地给学校建职教基地,学校建起养鸡场,引进良种鸡苗,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在校内,学校每周给学生安排两节职教课,教授种养殖知识,并让学生利用基地实际操作,学以致用;在校外,学校一方面定期对村民进行种养、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知识培训并提供鸡苗;另一方面学生也将在学校学到的技术带回家,传授给家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使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学校借办养殖场之机在基础教育中植入了职业教育,使学生互补了课堂知识。
5 “学校+协会+农户”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学校培训人才、人才组建协会、协会带动农民的发展。开阳县花梨乡是贵阳市“三教”统筹的试点乡,该乡努力创建“学习型村寨”和“农民文化家园”,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战略思想,通过“学校+协会+农户”的模式,整体推进了花梨乡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的发展。花梨乡在1995年曾获“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称号,乡农技校也是省先进单位,一直有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花梨中学通过“分流”举办了职教班,一校统筹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花梨中学职教班的学生学成回家创业,乡政府在创业资金上给予支持,这些学生成为科技示范户并谋求集约化经营,逐步成立了种植、养殖、果林、蔬菜等协会。在协会的推动下,以乡文化技术学校为阵地,广大农民学习种养殖技术的热情高涨,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了共同发展的队伍。这些年,在花梨乡不断发展涌现出特色产业,高坪村的富硒茶叶、清江村的无籽西瓜、翁昭村的蔬菜、乐旺河的角角鱼等产业品牌,形成了建中村养猪场基地、清江村养兔基地,翁昭村次早熟蔬菜基。其中翁昭村次早熟蔬菜基地还获得国家、省及贵阳市政府授予的“无公害蔬菜基地”称号,也涌现出了科技带头人,十字村的冉涛2000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杰出青年农民”,张有全2001年被评为“贵阳市十佳杰出青年”。
从贵阳市普、职、成“三教统筹”运作模式的实践中,我们看到,贵阳市以农村中小学校为主体,统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既促进了农村居民(包括教师、学生和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推动了农村三类教育的良性协调发展,为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装上了“助推器”,为构建学习型村寨、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参考文献
[1]李少元.农村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李黔,马国中.贵阳市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