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兴趣 想像力 创造力 作品评价
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强调:“给幼儿一个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引导幼儿在创造中感悟创新,从而使艺术活动转变成幼儿内在精神的创造性显现。”回望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不能不承认,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沿着反儿童绘画发展规律之道而行的,从一入园就把孩子们置入“依样画葫芦”的写实牢笼里。贯穿在《纲要》中的幼儿教育改革精神,被颠倒、被曲解。我们怎样在教育方法上打破原来的禁锢,打破“依样画葫芦”式的美术教学呢?
一、目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观念比较落后。常常听到家长在看到了自己孩子的画之后就大声地斥责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呀?”“你看看人家画得多好!”许多教师也仍然以“像不像”“颜色合理不合理”“构图饱满不饱满”来给孩子的画定位,这是学前儿童美术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2.孩子对美术活动没有兴趣。在绘画活动中,常有一些孩子找老师说:“老师,我不想画。”一些画画还不错的小朋友却说:“老师,我不会画。”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对绘画有这么大的抵触情绪呢?
3.注重绘画技能教学。在大多数幼儿园的美术教学里,幼儿教师们教给孩子一些经过成人简化了的形象,一笔一画地按顺序让孩子来记住这些形象的画法。在教学过程中先示范画,将较长的时间用在讲解范画上,幼儿开始绘画,教师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孩子们无言的模仿牢牢地禁锢了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发展。
二、原因分析
1.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把握不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重点仍然在知识与技能上, 让幼儿进行模仿绘画,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将学前儿童美术置入了“依样画葫芦”中,束缚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没有将美术作为儿童自我表达的工具。
在一次中班美术活动《大树》中,看到此景:“政政,你怎么把树涂了这么多种颜色?一点不好看。”政政放下手中的笔茫然地看着老师……这则典型的案例说明,我们在幼儿美术特别是绘画教学中,仍旧存在着明显的知与行的分歧,致使幼儿认为绘画就是按着教师的想法进行模仿,很枯燥。
2.成人的态度影响孩子的绘画兴趣。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孩子语言发展得好,有的孩子动作协调,有的孩子喜爱唱歌……因此,不能要求孩子方方面面都优秀。有些家长和老师不理解孩子的画面,常常无视孩子精心绘制的作品,错误的评价会让孩子变得沮丧,并且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慢慢产生厌烦和逆反的心理。
3.提高想像力的误区。绘画是以观察为基础的造型艺术活动。幼儿由于年龄限制,生活经验贫乏,脑中积累的表象极其有限,这制约着他们想象、创造力的发展。孩子自信心的不足,成人的激发没有引起孩子的共鸣,新奇的观念得不到认同,造成孩子的从众心理。教师和家长发现孩子不敢大胆想象创作时,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否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更不敢下笔了。
三、对策研究
幼儿个性化的创造表现鲜明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幼儿的创造能力一旦被挖掘出来后,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我们的教育任务就是激发幼儿的这种创造潜能,真正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那么目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从何处入手,该如何把握呢?
1.幼儿美术兴趣的激发。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美术题材。⑴教师在组织美术活动时,要选择孩子感兴趣的题材。那么如何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美术题材呢?孩子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熟悉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所以题材要生活化,选择孩子身边最熟悉、刚接触的事物,往往能抓住孩子的兴趣。⑵使用拟人化的语言激发绘画兴趣。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肢体语言的参与能让美术活动更加生动起来。通过探究美术教学策略与游戏的关系,以“玩”为枢纽,启迪并开发幼儿的美术创新潜能。将美术教学活动游戏化,有机融合各种游戏因素,让幼儿带着游戏精神充分地体验、表达和创造,让幼儿画得快乐、画得有意义,能很好地发挥孩子的表现能力。
篇2
中韩两国学前教育专业儿童美术课程性质大同小异,都是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教学的。稍有不同的是,韩国儿童美术课程更侧重实践部分,而中国儿童美术课程在理论课时安排上更显优势。幼儿美术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要根据幼儿各年龄阶段的不同表现能力,了解现实的课堂教学情况和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要求等。美国儿童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提出,既要重视儿童美术学习的过程,也要重视儿童美术学习的结果,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主张,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儿童美术教育过度关注美术作品本身和美术活动结果,从而忽视儿童创作过程的问题。作为中国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解决好这一问题,应了解儿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表达需求。例如,处于涂鸦期、前图式期的幼儿,可以侧重于保护幼儿艺术天性,提高幼儿创作的兴趣,尊重幼儿大胆想象、情感释放以及自我表达的本能;处于图式期、写实萌芽期的儿童,过度让儿童自由散漫、无基本技能支撑的创作,显然是不可取的。作为教育机构,幼儿创作结果失真的展示与宣传,也不利于儿童在美术教育方面的自然发展。因此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加强了课程价值取向;韩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性质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儿童发展取向。韩国在美术与儿童的两者之间,注重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艺术素养的人作为最终目标,将儿童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韩国儿童美术教育在理念上强调通过儿童创作来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把艺术作为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作为一个目标。韩国重视儿童美术发展的价值,尤其在幼儿涂鸦期得到体现,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由前图式期向图式期的过渡,长期处于无技能指导和支撑的自发状态,对其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中韩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内容的比较
儿童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论知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内容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1)中国学前儿童教育以学科取向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中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在活动内容设计上是偏重于技能训练的,以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技能为主要依据来设计该课程。其优点是:能够使幼儿相对系统地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能够使教育者有序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幼儿作品得到一定标准的评价。其缺点是:可能会导致幼儿创作兴趣大跌,导致幼儿脱离自己的生活和经验,过度技能的训练还导致幼儿逐渐丧失艺术创造力。学科取向的不足现象已经被多数教育者所知晓,从而积极采取相应、有效的方法加以弥补。混合取向的美术教学活动是目前我国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采用较多的一种取向,能够取长补短。
(2)韩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以儿童发展取向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韩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充分满足幼儿创作的兴趣,让儿童成为创作的真正主人,主张把一定学科的知识转化为儿童当下的生活经验,使儿童获得全方面的发展。但过分注重美术活动中的偶发创作,过分放纵幼儿,让美术活动极具游戏性,其实会丧失儿童应有发展机会,造成有效资源的浪费。笔者在韩国走访了多所幼儿园,跟韩国相关的教育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讨,探究韩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突出专业性质,专业课程集中细致;了解多元化教育的理念,强调授者的功能;强调学生制作手工作品,定期进行手工作品展示活动;课程设置突出心理教育,如美术欣赏与心理教育、游戏与心理指导。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内容上也有着诸多的相同点:一是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内容都具有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在理论课程设置上都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包括。如儿童美术及其教育、儿童美术的发展、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等。二是在实践课程设置上都包括作品欣赏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实践操作又分为绘画和手工两大类。中韩两国在实践课程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美术实践课程内容,主要以技能训练形式呈现课程内容,对教材的大量临摹和再现,刻板的涂色等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偏重于技能专业化教学。绘画内容一般包括简笔画、水粉画、版画、国画、装饰画等,手工包括泥工和纸工等。其中简笔画教学被称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生经过反复训练,基本能够达到应物象形,却失去了美术的创造力;水粉画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水粉基本的表现技法,但不能转化到实际的幼儿美术教学中;版画教学过于重视传统知识和技能,没能与幼儿实际能力相联系;儿童水墨画教学,注重本民族绘画的传播与训练,这是值得肯定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装饰画教学,过于注重临摹和再现,儿童创作力得不到体现。其次,韩国儿童美术实践课程内容一般以主题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以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的主题呈现课程内容,把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初步感受和欣赏、对各种基本操作方法和表现技能的探索学习等方面的内容,根据课题的需要,自然地渗透到每一次具体的活动当中。手工操作的类型很多,如撕贴、剪贴、染纸、折纸、厚纸制作等纸工,以及泥工、综合材料制作等手工类型。这样,每一次美术活动都与他们的生活和兴趣紧密相连,同时包含一定的美术技能。这些操作类型以及其中涉及的技能技巧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顺序,作循序渐进式安排。同时,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同一类绘画或手工类型的操作又可以在不同学期反复出现。幼儿在这种感受、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慢慢地积累相关知识,获得有关技能,得到艺术感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生活化和情感性贯穿于每一个主题中,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保持儿童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三、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组织与实施比较
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都非常注重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在课程组织中都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多样的操作实践,如加强儿童美术课程教案的编写,安排学生去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美术教学的过程,参观幼儿园室内外环境布置等。首先中韩两国幼儿园教育教学都非常重视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韩国《幼儿教育法》等都有所体现,各自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幼儿园的实际水平、教师的条件,制定出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韩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分为半年计划和课时计划,有效保证了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幼儿进行美术教学,克服了美术教学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偶然性。其次,韩国非常重视儿童美术课程教案的编写。课前教学设计的好坏,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到关键的作用。教案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体现,是重要的教学准备。教案因人而异,但都应写得明确、具体、实用。教案包括课程名称、教学纲要、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除此之外,韩国在儿童美术课程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方式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如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观,了解幼儿园的节日装饰和日常环境布置,熟悉幼儿园美术教学过程,增加学生对美术运用的感性认识。从而把课堂学习过程直接与就业上岗工作、学校课堂教育教学与幼儿园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课程评价上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如学生自评、师生共评、作品展评、作业批改等,在这一点上与中国类似。
四、结语
篇3
一、我国学前美术教育现状浅析
1、在学前美术教育目标确定上存在误区。一是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认为教会孩子画出美丽的图画,做出有趣的玩具便完成了任务,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重点;二是把美术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作为完成某一中心任务的从属部分。完全没有考虑学前美术教育本身是一个独立的领域,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是既培养儿童创造美的技能,又培养儿童欣赏艺术美的意识和水平,帮助他们学习用美的眼光来把握世界。
2、在教育内容选择方面,过于注重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虽然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物体和图片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模式化倾向在儿童美术作品中过于突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概念画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的教师、家长在这方面起了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因为依靠学前儿童自身的能力和自发性发现是很难有“好”的作品出现的,为了“早出成果”,教师往往采取简单的临摹方式,用孩子的手,画出成人期望的画,不断地临摹,造成儿童思想僵化,失去了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社会上充斥于市场的儿童图书、练习册、电视中的动画片又为儿童提供了绘画范例,于是,大量的儿童失去了他原有的稚拙天性,有些儿童画在成人的加工下,故作“天真”,仍然会令人感到失去了真正的童趣。
3、在教学方法方面,灌输法仍然被大量使用。在美术教育中,用简单的几何形体作为标准模式,给儿童临摹学习,让其画出各种形状。教师是美术活动的中心,教师提供的形象是孩子们的典范,培养出来的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式样,没有“自我”和“感觉”。孩子们学得被动了,画出来的画就模式化了,它代替了孩子的感觉、思考和想象,使他们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失去了孩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个性风格,最重要的是对孩子潜在的创造力的扼杀和自我创造意识的摧毁。
二、学前美术教育的任务及思考
1、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 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 用启发性和艺术性的语言, 帮助幼儿通过自身的感知与体验, 让幼儿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用多种方式来获得审美表象, 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那种认为教孩子画画、唱歌、跳舞是无用的, 不如多教些读、写、算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让孩子在欢乐的童年里, 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
幼儿的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绘画活动中,我们要画大熊猫,可以先带领小朋友去动物园参观大熊猫,并引导他们自己观察,回来后让他们凭记忆画出大熊猫的样子,甚至可以让他们想象一下大熊猫的爸爸妈妈是什么样子,因为有了前面认知的积累,小朋友基本能够用简单的线条把熊猫的特征画出来。学前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是通过观察、想象等方式进行学习的。
2、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
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引导幼儿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欣赏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美术作品,逐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讨论是随意的、自由联想的,教师应善于捕捉儿童最初的艺术感觉,适时地加以引导提升,应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儿童参与活动的兴趣、热情、积极性、主动性、独特的见解等方面。美术欣赏的目的并不是增长儿童的美术知识,而是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加深其审美感受,释放其审美想象,开阔其生活视野。
3、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1)教师要经常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可操作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如长长短短的木棒、各种形态的纸片、彩色的钮扣、瓶盖等,鼓励他们收集美术活动的资源,如树叶、果实、花瓣、花布、各种图片等,这些工具和材料可随时取用,让幼儿在自由玩弄中引起对造型、颜色的兴趣。
(2)创设一个美的环境,经常提供美的作品给幼儿欣赏,将幼儿的作品陈列在教室里,让他们互相学习,在评价中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并学习相互介绍自己作品的内容,促进共同发展。
(3)充分肯定每个幼儿取得的点滴成功,肯定他们的独特的想象和表现力,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
4、教给幼儿粗略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美术知识和技能是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基础。当幼儿运用掌握的粗略技能,创造性地表现出自己所想的东西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各种知识与技能的渴求欲望。广大学前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促进学前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篇4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成为主流话题,传统的应试教育并不能满足新型社会的发展要求,思维模式决定着人们以后的生存状态,而美术活动则为思维的发展搭建了一座桥梁,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更是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美术活动;学前儿童;学前教育;创造力
2016年1月17日,马云在海南三亚举办的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上,现场发表了关于中国教育的演讲,马云提出音乐可以开启智慧,而美术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沃土。美术课是学前教育开设的一门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美术教育这门课是否是必需的,这究竟能够培养孩子什么?
一、学前美术教育的价值
学前美术教育的价值,这是每个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但很多人对美术教育并不了解,对美术的理解不乏很多家长是种“从众”心理,看见别的孩子报名,为了不落人后就让自己家的孩子也报名。更有家长认为美术可以锻炼耐心,觉得自己的孩子性格爱动,坐不住,就去学美术磨炼性格,这说明对于学前美术教育人们还存在着很多误区。学前美术教育不仅能传递美的意识,还能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使其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学前美术启蒙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已被专家们证实。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主要通过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发散思维的,他们用自己的感官探索着周围的陌生环境,并且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正因为如此,美术就成为了最好的载体,美术教育是最具有培养人的潜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它能提高幼儿对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识别能力,又能培养幼儿的审美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学习用美的眼光来认识世界。
(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美术教育是创造美的基础,学前美术教育又是通过协调幼儿手与眼的配合,潜移默化的教会他们探索认识物体的形状、色彩、结构等,美术需要观察、想象和再创造,美术是另一种语言,他们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色彩、造型,随心所欲的表达出他们对周围生活的认知和感受,从而提高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感性思维、形象思维,这种感知活动越激烈,越能激发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学前美术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之间是彼此助益、双向建构的关系。
(三)展露幼儿的本性。美术教育提供了最佳的自我表现方式,可以直观展现幼儿真实的感受。幼儿虽然思维尚未成型,但通过简单的线条依然能表达出他们的想法、情感等等。幼儿绘画作品中同样包含了个人的情感,通过不同表达方式表达出自身的看法,虽然成人不一定能感受到其想法。所以,学前美术教育过程中,不要规定各种制约条件,不要以成人的标准去评判他们的作品,相反要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勇于创造。这样,幼儿才能在绘画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展露自己真实的情感,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学前美术教育的现状
学前美术教育具有传统美术教育的一般涵义,又不同于传统美术教育的特点。美术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一些关于美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学习内容包含素描、色彩、简笔画、油画等一切与美术相关的技能、方法。而学前美术教育与其不同的是侧重于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着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当前,虽然学前美术教育已受到广泛关注,对学前美术的教育投入也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学前美术教育中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教学观念陈旧、忽视情感和创新等问题也接踵而来。
(一)过分强调技巧,忽视创造。有的老师在幼儿学习美术初期,因孩子画的线不直、型不准,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而懊恼,这实际是进入了将学前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能教育的误区,老师画什么就要求学生要模仿着画一样的,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了主要目标,学前美术的培养目标并不是成就一个画家,恰恰相反它追求的是大胆的想象,兴趣爱好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这一时期形成的大脑思维模式很容易被开发且永久保持,因此,从每个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根据他们自身的不同特性,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并鼓励他们自由发挥,充分体验与表达,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二)评判标准成人化。日常教学中,我们通常听到家长这样评价孩子的作品:“你今天画的真像”、“你怎么画的跟老师的不一样呢?”他们将画画得“像”与“不像”作为学的“好”与“不好”的评判标准。儿童与成人看世界的眼光与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他们看待世界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事物也是独特的,总将成人的看法强加于他们身上会导致孩子画画时顾虑越来越多,眼光越来越短,最终扼杀了他们潜在的自我创造意识和创造力,丢失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与个性风格。不论家长还是学前教师都应接受幼儿学画的幼稚性和合理性。他们画出来的物体形状虽然不准确,但也许正因为这样一种形的“不似”而成就了另一种“神似”。我们引导孩子们认真观察、大胆想象,顺其自然的画,画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在孩子学画的过程中,家长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学前美术并不是为了要当画家才学的,家长要摒弃狭隘的观念,不能认为美术仅仅是技能上的教育,达到了某种程度才能算是成功,学前美术的启蒙教育作用已远远超过了美术教育本身。在遵循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化与差异化,在美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追求多元化、丰富化,让幼儿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涂画,使美术成为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手段,让他们的发现生活更丰富,更有乐趣。通过美术教育这个途径,引导他们认识美、发现美。通过绘画的过程,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与释放。
(三)师资力量的缺乏。由于学前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属于九年义务制教育,因此学前教育得不到国家或地方财政的重点扶持。同时,学前教育的工作繁重,造成大量的专业的学前教育师资人员流失。随着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新生幼儿又迎来了一次高峰期,使学前教育的师生比更加走低。再者,我国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大多数还在采用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专业教师也忽略了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发展,忽略了“学前美术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而只是一味地追求技能技巧的培养。在学前美术教育师资中,大多数缺失学前美术教育的理解,缺乏学前美术教育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能根据幼儿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
三、学前美术教育的反思
学前美术教育中,作为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创意,承认他们的想法。幼儿的美术教育就是由最初的无意识的绘画到幼儿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其过程就是幼儿绘画意识和情感的表现。虽然幼儿绘画都是简单的线条,他们的绘画水平、色彩选择、全局构图不够专业,但作为学前美术教育教师要去尊重和鼓励,不能用成人专业眼光去评判,这是学前美术教育的前提。幼儿的美术作品同样能表露出喜怒哀乐等个人情愫,他们的作品也是有情感、有思维的。但毕竟年龄幼小,对事物的认知、理解存在局限性,会在绘画过程中出现困惑不解的状况,这就要求学前美术教师及时去启发和疏导,使这种原始的幼儿绘画观得到良性地发展。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地转变。因此针对目前学前美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学前美术教育做出相应的反思。
(一)转变教育观念。在学前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在遵循学科的基础上,首先要尊重幼儿,按照幼儿的特点进行指导,发挥幼儿的直觉创造性,表达出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导幼儿学会自我认知、自我管理。但,在自由发展的同时,不能简单的撒手不管,而是结合教师自身的经验,给幼儿进行鼓励、启发、引导。我们在学前美术教育过程中,在幼儿绘画过程中切忌给出暗示或制约条件。同样的一幅美术作品,每个幼儿表达的方式可能不同,教师切忌不能按照自身的喜好去评判。这些作品都是幼儿最真实的直觉感受,是他们的审美观,要用欣赏的眼光去鼓励他们真实地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幼儿的绘画的源头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在学前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开放式教学,给孩子足够的发挥空间,引导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大胆的表现自身的真实感受。因此,学前美术教育不能一味的授课式的教学,应该发展幼儿自身的兴趣,提供更多的机会,结合现代教育观念,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自我管理,用绘画表达出自身的感受。
(二)培养观察力,提升创造力。观察是人类接收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是人类获取感性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类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比如美术教育中,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就是针对观察力的训练。在学前美术教育中,对于幼儿观察力的训练,我们不仅要通过视觉,而且要通过触觉、听觉、嗅觉等等全方位的训练。比如观察水果,我们不光可以通过视觉去看,还可以通过触觉去感受其外表的立体感,用嗅觉去闻它的气味,用味觉感受它的味道。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有利于加深幼儿对事物认知的记忆力,又有利于对事物的多方位感受,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通过观察的训练,加强了幼儿的审美能力,也积攒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从而达到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当绘画到相关事物,幼儿就可以有意识的对事物描绘,加入一些自身的感受,就可以完成一幅美妙的作品。学前美术教育不是完成单纯地绘画,而是要达到幼儿养成自觉观察的好习惯,这种良好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终身受用的。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积攒大量的实践经验,才能为美术作品提供好的创意。
(三)更新教学方法。现今的学前美术教育应该摆脱老旧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应该采取更加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从多角度地看待幼儿的美术作品。在学前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不同的个性,而且要接受不同个体对同一事物不同理解,这样才能是幼儿的绘画作品有血有肉。课堂上,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能力,以便激发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力。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绘画,还可以通过讲故事、聊天、智力游戏、肢体语言、多媒体视频播放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四)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主体责任,如果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不够,则无法满足学前美术教育中对教师的要求,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技能技巧的培养。在学前美术教育师资中,应加强学前美术教育的理解和教学实践经验,根据对象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因此,我们务必要加强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优秀教师,从而使学前美术教育的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五)改善评判标准。现如今大多数教师依旧将画画得“像”与“不像”作为学的“好”与“不好”的评判标准。儿童与成人看世界的眼光与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他们看待世界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事物也是独特的。长此以往,终将扼杀了他们潜在的自我创造意识和创造力。因此,我们不能以成人的认知来评判他们的作品,而是应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通过观察能力的提升,为绘画作品提供良好的创意,加上个人情感等因素,才能使绘画作品“活起来”。同时,这也是幼儿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具有良好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应“以人为本”,针对不同对象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技术手段,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应用更加科学的评判标准,全面提升学前儿童综合素质和绘画能力。
作者:蔡琳璐 单位:江西青年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彦辉.浅谈中西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之比较[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篇5
一、当前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
(1)在教育目标方面,出现两个误区:其一,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做出一件有趣的玩具便完成了任务,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正确描写和表演能力上,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其二,把美术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作为完成某一中心任务的从属部分,没有本身的独立体系。殊不知美术教育本身是一个独立的领域,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是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又培养儿童的审美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学习用美的眼光来把握世界。
(2)在教育内容方面,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物体和图片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于是儿童作品中的模式化倾向非常突出,无论在一个幼儿园里、一个班级里,甚至在儿童作品展览上,从花花绿绿的各式各样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带有模式化的人物、动物形象。固然,学龄前儿童从自我中心转化到以客体意识为主的过程中,概念画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也发现教师、家长在这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依靠学前儿童自身的能力和自发性发现是很难有“好”的作品出现的,为了“早出成果”,教师往往采取简单的临摹方式,用孩子的手,画出成人期望的画,不断地临摹,造成儿童思想僵化,失去了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社会上充斥于市场的儿童图书、练习册、电视中的动画片又为儿童提供了绘画范例,于是,大量的儿童失去了他原有的稚拙天性,有些儿童画在成人的加工下,故作“天真”,仍然会令人感到失去了真正的童趣。
(3)在教学方法方面,灌输法仍然被大量使用。在美术教育中,用简单的几何形体作为标准模式,给儿童临摹学习,让其画出各种形状。教师是美术活动的中心,教师提供的形象是孩子们的典范,培养出来的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式样,没有“自我”和“感觉”。教师为了寻找大量的模式给孩子临摹,于是“简笔画”应运而生,它的影响几乎席卷全国,为灌输法大开方便大门。现在,关于“简笔画”的功过,还在热烈争辨之中。我们认为根本问题在于教育观,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孩子,用简笔画提供的种种图式直接灌输给孩子,从表面上看,孩子的画面内容丰富。但是,孩子们学得被动了,画出来的画就模式化了,它代替了孩子的感觉、思考和想象,使他们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失去了孩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个性风格,最重要的是对孩子潜在的创造力的扼杀和自我创造意识的摧毁。
二、我们对学前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考结合我国当今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笔者在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在实施艺术综合教育的过程中,同时也对美术教育进行了全面革新,现概括如下:
1、以培养深层次的审美心理结构为中心美术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为儿童的审美心理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客体和探究刺激。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运用审美感官,在遗传获得和以往实践中形成的原先的心理结构基础上,通过同化作用,形成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的关系,融人新的艺术对象,丰富了原有的心理结构,或者在新旧信息相互比较、分析、综合中发生顺应作用,充实、改组和重构原有的心理机构,使之发生质的变化。审美心理结构以系统结构的方式内化,沉淀于人的心理构成审美心理的整体结构系统。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儿童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审美感知,形成完整的心理结构。美术实践使儿童产生了审美的需要,形成了特定的审美个性,只有长期的艺术熏陶,艺术实践和审美环境才能使一个普通的人建构和发展较为完善的个体审美心理结构,变为审美和创造美的人。从这种意义上看,美术教育就是塑造个体审美、创美的个性教育。
(1)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幼儿的审美感和特点:一是直觉性。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特征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在他们的心目中的事物就是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那个样子。二是整体性。幼儿对事物的感知是从笼统到分化。幼儿的视、知觉一开始把握的材料,是对事物整体的粗略的结构,先认识树,再进一步认识它是由树干、树枝、树叶构成的整体。三是同一性。幼儿常常拟人化地观看世界,把外部的一切都看成和自己一样具有生命力,认为自己感受到的东西,物也一样能感受到。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具有增强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通过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审美器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激活幼儿对生命特有形式的感受能力。例如:我们见到火光就会有温暖、热烈的感觉,见到月光,就会产生安静、温柔的感觉。儿童知觉能力比成人强,这是因为他们不受理性思维的干扰。再如,一个圆形,儿童会说:“这是太阳”、“这是扣子”,而成人可能会凝视它,注意它的弯曲弧度,非规则性等。由此,我们推论儿童与艺术家更有相似之处。他们表现的足根据他内心的流动的感受中获得的线条、形状和韵律。依据上述分析,在美术教育的内容设计上应更加重视引导儿童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现象世界,利用审美直觉,强化儿童对事物包含力的式样的感知。例如:我们组织的线条练习课题“小雨和大雨”,不仅仅要求儿童画出雨线,更重要的是体验下大雨时,黑压压的感觉。启发孩子们将这种不同力度的体验用或粗或细的线条、轻和重的色彩表现出来。
篇6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学;色彩教学;策略
在美术学习中,色彩的正确运用是提高绘画水平的基础。学前教育对儿童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学前儿童在这一时期,对世界充满好奇,尤其是对于五颜六色的现实世界,兴趣颇大。因此,学前儿童对于色彩的认识、辨别都存在较为浓厚的兴趣。教师在学前美术教学中,要重视色彩教学,不仅让儿童懂得辨识各种色彩,还要懂得如何运用色彩作画,用色彩来体现自己眼中的美。
1.学前美术教学中的色彩教学分析
美术是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部分,从我国目前教育改革来看,学前教育对于儿童艺术方面的培养更加重视[1]。色彩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也是美术构成的一部分。不同的色彩所代表的事物、情感等都有所不同,给人们视觉上的感受也有很大的差异。学前儿童对各种色彩存在者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通过五颜六色的色彩来了解世界。学前美术教学的教师承担着带领儿童认识色彩、运用色彩的重任,不仅要让儿童认识到各种色彩,识别各种色彩,并能够培养儿童对色彩的美感认识,使儿童能够正确运用色彩来表达个人对美的认识,从而能做绘画中进行再创作。
2.学前美术教学的色彩教学策略分析
2.1以情境来展示色彩
不同的色彩将会体现不同的情境,并给儿童带来不同的感受[2]。教师在教学中,要设置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儿童进入学习情境中认识色彩,感受到色彩的美感。例如对于“绿色”,教师可以利用草原、深林等图片,来展示绿色的美,让儿童在绿色的景物中感受到绿色的特点。还可以带领儿童观看周边的绿色景物,如花草、树木,让儿童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感受到绿色的特点和美感。在播放图片时,还可以添加一些有趣的儿歌做背景音乐,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加学习美术的乐趣。
2.2以视觉来感受色彩
人们对于色彩的认识主要以来于视觉。教师可以利用视觉上色彩的冲击和变化来体现色彩的美感,让儿童感受到色彩的美。学前儿童对于复杂的色彩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师选图时要采用大面积单颜色的图片和颜色层次分明的图片。例如教师可以展现不同色彩的图像,以单一色彩图像为主,如蓝色的大海、白色的沙滩、黄色的沙漠等,以单一色彩的图片给予儿童视觉上的冲击,让儿童去感受某种色彩的美。之后,教师再使用包含多种色彩的图像来展示多种色彩组合的特点,多个色彩要层次分明,对比明显,例如黄、红、黑相间的图片。由于儿童的辨别能力有限,可以选用有多种颜色但不复杂的图片。在不同图像的观察中,给予儿童视觉方面不同的感受,让他们感受到单一颜色、多种颜色体现的美感。
2.3以文字描绘展示色彩
在各种儿歌、诗歌中不乏对色彩的描述。在学前儿童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文字描绘来展示色彩。例如“小白兔白又白”是很多儿童都唱过的儿歌。教师可以在网络中搜索关于白兔、胡萝卜等的图片,网络上也不乏关于这首儿歌的图片。教师下载这些图片让儿童观看,并引导儿童将文字与图片结合,理解文字中所描绘的色彩,感受到色彩的特点和色彩的美感。
2.4在表演中感悟色彩
学前儿童好玩、好动,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儿童进行玩表演。而且儿童在表演过程中可以单独表演,还有与其他小朋友一起表演,有助于增进小朋友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他们的感情和友谊。表演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是玩游戏也是在学习。因此,利用表演来让儿童感悟色彩的美,是完全可行的。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表演,让一名儿童表演蜜蜂,其他儿童表演花朵。表演花朵的儿童带着红色的花、黄色的花、紫色的花等,每人戴一种颜色的花儿。教师在一旁进行导演,例如教师说密封停留在红色花儿上采蜂蜜,然后表演蜜蜂的儿童就和表演红色花儿的儿童拥抱,表演。在游戏中儿童们不仅觉得有趣,而且能认识到各种颜色,并有利于促进儿童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2.5在绘画中感受色彩
学前美术教学绘画可以说是简单的涂鸦。教师在指导儿童绘画时,对于儿童的模仿不可有过高的要求,而应侧重于儿童对于色彩的理解和运用。在绘画时,主要是将画好的画来让儿童用喜欢的颜色进行填充。例如在填充景色的图画中,对于树叶可以填充绿色(春天和夏天)、白色(下雪)、黄色(秋天),草地填充绿色、水填充蓝色等。让儿童在填充颜色中理解各种色彩的特点和运用。在色彩的填充之中,教师可以利用色彩和景色、季节等联系起来,并用图片来展示补充说明,让儿童加深对颜色的感悟。
3.结束语
学前儿童年纪小,交流能力、理解能力、智力开发等有待加强。教师可以利用学前儿童爱玩、好动的特点,设计一些具有趣味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营造学习情境、视觉感受、文字描绘、表演等策略,来引导儿童认识色彩,利用色彩,提高美术中色彩的感悟和利用能力。总的来说,学前美术色彩的教学重在教师对教学策略的设计,主要依靠教师采用趣味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儿童的关注和参与,让他们喜欢上色彩,积极去感悟和运用色彩。
参考文献:
[1]辛新.学前教育专业幼儿美术教学实践能力实施策略[J].亚太教育,2015(19):176.
篇7
美术教育 智能成长 游戏化 有效措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幼儿教师,教孩子绘画重要的是如何引导他们在绘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在绘画中发现美,认识美,展现美。下面笔者从美术教育的经验,浅谈幼儿美术教育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一、打好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根基
在美术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幼儿有很强的创作欲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技能,幼儿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能用简单的色块表现,简答的符号来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幼儿的表现欲望。所以,打好幼儿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根基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幼儿进行美术表现的重要工具。
儿童美术教学大体分为两大类,一是绘画。二是手工。美术教学中手工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包括:粘贴、印画、泥塑、折纸、泥工、雕刻、剪纸、编织等。那么,怎么才能有效的引导幼儿进行手工制作呢?
1.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创作环境
如在开展剪纸教学活动中,首先在教室内布置好剪纸环境,这对开发幼儿剪纸的兴趣极其重要。
2.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构思出多种制作方案。
3.手工制作中所需要表象的积累
教师可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如指导幼儿对一只动物的形象进行分析,教师可启发幼儿思考:它们的整体形态是怎样的?头是什么样?耳朵是什么形状?尾巴是长的还是短的……
4.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特征,提供练习机会,锻炼幼儿手脑的灵活性。注意训练手的灵活性,从分布练习到整体练习。
5.手工制作与绘画的有机结合
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可以增添画面的装饰感并且可以激发幼儿手工制作的强烈兴趣。例如,学生在一幅风景画面上,制作出立体的蝴蝶、小鸟,再根据整个画面的需要,图上艳丽的颜色。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而且开拓了幼儿的探索力和创造力。
二、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所以,每一个教育活动应充分考虑到游戏与教学的有效结合,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寓教于乐,达到游戏和教育的双重目的。
1.美术材料的多样选择
以往的绘画工具仅限于水彩笔、油画棒等,这些材料色彩艳丽,易掌握,但是材料很单一。不妨尝试下身边简单易得的工具,如我们把卡纸换成光面的挂历纸或者有机理效果的皱纹纸,美术材料的多样性不仅增加了绘画的形式,而且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2.美术环境的创设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是极为重要的。例如,让幼儿观察春夏秋冬的变化,可以拿来一盆植物,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看看植物在四季中是如何变化的。
3.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美术活动
幼儿喜欢游戏,怎样把美术教育与游戏相结合呢?例如,折纸示意图幼儿不容易理解,我就以“我是示意图”的形式,向幼儿介绍几种常见的折叠符号和幼儿一起去认识,以游戏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热情。
三、适当的激励,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提升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奖也是一种教育,在夸奖中孩子会树立信心,提升孩子的自我意识。那么,如何夸孩子呢?怎样做才是有效的鼓励教育?
1.多种鼓励相结合
语言鼓励。如“你真棒”“你真聪明”,当孩子十分希望自己被他人认可的时候,这样的语言很奏效,它会让孩子信心倍增。
动作鼓励。如点头微笑,有时候发自内心的微笑也是一种认可,孩子在有挫败感的时候,老师的一个眼神或者微笑,同样是一种巨大的动力。
实物鼓励。一块糖,一个小粘贴都是很好的奖品。
展示鼓励。在美术教育中,展示孩子的作品是重要的一部分。把孩子每个时期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孩子在比较中找到自己的差距,展览的同时满足了孩子的成就感。
2.帮助孩子制定激励目标
教师给孩子制定激励目标时要注意该目标的可执行性,不要是空想或不切实际,否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最好制定一些容易达到的目标,然后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例如,让儿童临摹一些一笔完成的小动物图形,其中包含了简单的几何形体,孩子多加练习都可以顺利完成。孩子达到老师规定的目标后,再稍微给孩子增加难度,这样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会让孩子容易达到,并且让他们懂得没有随便取得成功的道理。
3.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
自我激励是不依靠外部赏识,是孩子对自己的肯定、鼓励和表扬。这要求教师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激励教育,在对孩子表扬时可有意识地将“我”改为“你”如“你又有了进步,我为你感到骄傲”改为“你为今天的进步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你会为自己感到骄傲。”久而久之,孩子会内心承认自己,并且领悟到努力后获得的成功是最好的奖品。
四、激发幼儿的美术创想,拓展教学思路
儿童的创想是其认知和智慧发展的重要方面,与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教育工作者如何开发幼儿的潜能,激发幼儿的潜质呢?
1.提供多样的材料,创造幼儿创想的条件
在美术活动中可以利用材料色形的不同,激发孩子的想象。回归生活的材料有着各自的属性特点。例如,教师收集大小不一的纸盒,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把纸盒的六个面里随意涂抹装饰,然后把每个孩子的纸盒随意排列,通过排列的小盒图案,可以让孩子编成连环画等。每更换一个面,都会有无数个小故事。孩子不仅在活动中锻炼了绘画能力,还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2.亲密有趣的师生、亲子互动,创设幼儿的创想氛围
孩子都有自我表现和表达的欲望,他们不仅用语言,也用艺术手段,用自己的作品来表达自我的感受和体验。例如,在美术活动中,我设计了“魔术绘画”,利用油画棒不溶于水的特性作画,引导学生画出不同季节的公园一角,要求用同种颜色的纸和油画棒来绘制。同一种颜色的笔画在相同颜色的纸上看不出画的线条,似乎什么都没有,但是通过老师图上鲜艳的水粉颜料,画面就清晰可见了,产生了魔幻的感觉。孩子对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基本技能通过独特的方式转化成了生动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张鹏妮.从儿童的稚拙谈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回归[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
[2]李召存.瑞吉欧美术教育理念及其对我国学前美术教育的启示.2000.
[3]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一)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当前经济的发展对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推行知识经济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源,培养优秀创造型人才意义重大,我国已逐渐认识到人才创造性培养的重要性。而很多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在幼儿4岁时的想象力最为丰富,因此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小做起。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个人情感和情绪,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挥。对幼儿进行美术专业培训,让幼儿用个人情感和想象力表达对未来的想象,并用美术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一方面对幼儿进行了美术专业的培养,另一方面开发了幼儿智力,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顺应社会发展,更是顺应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幼儿个体的发展,是幼儿自我价值的展现。
(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
幼儿有隐藏在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背后的巨大潜力,通过幼儿美术教育的培养能够让幼儿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幼儿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儿童个性健康发展。从幼儿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有助于实现幼儿的自我价值,特别是一般幼儿的创造能力随着幼儿的生活推理和语言能力的运用而逐渐降低。因此,从幼儿个人成长和成功的角度看,有必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加入美术教育活动,通过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以提升幼儿的整体能力发展水平。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
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的教育误区
(一)缺乏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观念
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开展中,很多幼儿园老师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理念是确保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为有效培养幼儿创造能力,要求幼儿园教师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要采取科学的办法提高幼儿的创造力,但很多幼儿园教师满足于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创造性的教学工作热情不高,有些幼儿园老师甚至认为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开展会给她们的日常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由于幼儿园教师缺少创新观念,影响了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幼儿园美术教师要做好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幵拓工作,这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推广的关键环节。
(二)缺乏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目标
由于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对于创新性的要求较高,很多幼儿园教师对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目标性不强。在教学活动中,教育的目标是教学取得效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结果。因此,幼儿园教师要做好幼儿美术教育培养活动的组织工作,制订合理的美术教育目标,帮助幼儿提升创造力。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要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既要实现美术教育目标,还要培养幼儿的学习热情,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这也是美术教育活动的改革重点所在。
(三)缺乏灵活的幼儿美术教育方法
为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幼儿教师要做好教育方法的拟定工作,要采用灵活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园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掌握一定的方法,促进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习惯采用示范讲解的方式进行,很容易让幼儿产生模式化的思维习惯,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幼儿园老师在幼儿美术教育方法上也需要做大量的创新,可引导幼儿自己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
三、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的策略分析
(一)转变美术教师落后的教学思想
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要促进幼儿教师教学观念的革新,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更新教师观念。让幼儿美术教师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将最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以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加强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幼儿美术教育发挥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二)树立正确目标激发幼儿创造性
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幼儿艺术水平,幼儿的创造力培养来自于幼儿园日常的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幼儿学习生活中通过激发学生生动的情感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艺术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提升幼儿艺术修养。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要营造良好的师生学习氛围,让学生融入到学习环境中来,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充分尊重幼儿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力,让幼儿大胆的表达出他们的想法,营造一个积极上进、传揺正能量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培养幼儿美术艺术修养。通过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表达个人的喜好,增加创造力。幼儿园教师通过目标导向让幼儿有良好的学习动力,表达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鼓励他们表达想法,让幼儿感受到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建立一个积极的课堂文化,鼓励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让幼儿教师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对孩子们在艺术活动中的大胆表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努力消除孩子的恐惧,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
(三)改变教学方法实施特色化教学
幼儿教育不同于高年级教学,由于孩子的个性特征,使得其更加注重对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培养。美术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利用画笔诉说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采取多样化、更具乐趣的方式开展教学,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策略,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利用新颖的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篇9
一、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的教育价值
(一)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众多研究表明,四岁儿童的创造想象力达到最高水平,五岁是幼儿创造性发展的下降时期。人的才能发展“递减原则”决定了幼儿阶段是创造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只有当更多的幼儿接受富于创造精神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发展。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得创造性想象和探索不同的表现方法成为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幼儿会在美术活动中大胆而自由地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用富有创造性的造型语汇,解决内心的矛盾,使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发挥,情绪情感得以释放,思想观念得以表达,人格得以和谐发展。日本幼儿美术活动专家板光彦说:“幼儿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当作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所以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取向。
(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是学前儿童健全发展的必然需要。
创造力是个人成才的工具,自我的价值主要是由创造成果表现的。特别是在未来,要想成才,必须具备相当高的素质,尤其是创造素质,而人的高创造力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培养。幼儿时期是人创造性发展最自由、最迅速的阶段。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由于少有传统和经验的限制,常常运用自己的符号系统反映生活印象,表达思想认识,宣泄情感。他们的这种表达事物的符号系统就是发明创造,是想象的结果。这些创造的背后隐藏着孩子的认识和情感的发展,表面看是一幅图画和手工作品,实际上表现的是儿童纯真的心灵,严肃的思考,强烈的欲求,情感的平衡。这些创造来源于幼儿潜意识的表现,它的价值在于满足幼儿心理的平衡,促使幼儿的人格健全发展。而随着幼儿语言和推理在幼儿生活中的增加,幼儿的创造性渐渐退化。因此,从个人成长、成才角度看,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是学前儿童健全发展的必然需要。
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教育策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书《学会生存》强调:“人的创造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是最能发展并超越人类自身成就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伤的能力。”只有富于创造性的幼儿园美术教师才能造就出富于创造性的幼儿,只有富于创造性的幼儿园美术教师才能用创造性的教育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学习,用创造性的方法锻炼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使教与学合理地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一)幼儿美术教师要树立创新价值取向,转变传统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幼儿美术教师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前提。因此,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幼儿美术教师首先要形成全新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和质量观。要认识到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美术实践经验,建立初步的审美意识,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科学选择美术教学内容,意识到对艺术过程的体验比结果更为重要。要灵活地运用多种美术教育方法,增强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创作的愿望。要正确评价幼儿的自由表现,尊重幼儿富有个性色彩的创造行为,保护幼儿的原创力,让幼儿成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健康和谐人格的人。要认识到创造力是与生俱来、自然产生的,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欲望与权利,教师要小心地呵护。
(二)幼儿美术教师要营造新型师幼关系,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源于幼儿园日常的美术教育过程。鲜明的情绪是激发幼儿强烈美术创造需要的基础。因此,幼儿美术教师必须努力营造一种有助于幼儿创新意识培养的民主师幼关系。要确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幼儿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鼓励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胆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美术知识、运用美术知识的性格。要创设积极的课堂文化,鼓励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形成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
(三)幼儿美术教师要重视园本文化建设,创造个性发展环境。
首先,要重视幼儿园园本美术文化建设。幼儿园园本美术文化是一个育人的特殊环境,是一种潜在课程,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幼儿有意无意地在美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诸方面受到影响,实现着对幼儿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所以幼儿园要建立多元化的园本美术文化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如江苏省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在门厅屋顶设置了“天空的涂鸦”,是由每个幼儿绘画作品组合的“畅想2028”,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艺术在生活中创作的趣味性;长廊内是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大师的杰作,孩子们每天徜徉在“艺术长廊”里,置身于艺术世界中;班级内张贴、摆放着孩子自由创作的作品,成为幼儿艺术才华展示的窗口,交流互动的通道;“美劳创意屋”的创意柱上悬挂着颜色鲜艳的油画作品,搁架上摆设着特色鲜明的艺术作品和种类繁多的绘画工具及材料……这种特殊的氛围、浓郁的艺术特色激发了幼儿的艺术情感,点燃了幼儿创作的火花,满足了幼儿尽情挥洒的需要,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创造力。
其次,要丰富园本美术文化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幼儿园美术活动,能够扩大孩子的美术视野,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浓厚兴趣,丰富幼儿的美术实践经验,促进幼儿创造性地发展。
篇10
关键词:全实践;高职;学前教育;实践教学
1引言
近年来,学前教育事业在我国得到了大力发展,我国高职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使得其能够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更多一线教师,这也就给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秉承全实践的教学理念,构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课堂教学环节
2.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指导教学。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成为实践教学中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需要紧随时展步伐,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前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入大量实例,特别是对于幼儿教学的教学设计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好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没有对幼儿进行教育的经验,缺少对学前教育系统性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将所学知识结合视觉和听觉展示给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技巧向形象化转变,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学前教育知识。同时,教学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过程,教师通过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引入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手段,才会更好地实现课堂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授《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这门学科时,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美术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为学生提供自我练习绘画的空间。此时选择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不仅可以将所需资料十分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还能让学生在进行观摩之后自己动手进行绘画,并更直观的理解了学前儿童所需要的美术教育是什么形式的。有利于创设一个较为直观的学前儿童美术知识点的学习环境,也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绘画的兴趣,有利于构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2重视课堂技能训练
教师需要在授课的伊始,就注重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安排好时间,保证在正常知识点完成讲解之后,有足够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与实训设计。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尽量包含教师讲解、示范操作、学生练习以及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四个环节,从而为学生在课上进行技能训练提供可能。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讲解的过程不可忽略,特别是加强了学生练习的程度,这就需要教师更加精心准备对相关知识的讲解以及技能的示范,保证学生在进行练习时能够迅速掌握方法,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也可以一边带领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一边进行讲解,既节省时间,又能使学生更迅速接受所学内容。例如《钢琴弹唱基础教程》这门课程,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时间,保证学生理解教师所授内容。钢琴弹唱在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对学前儿童进行教学时会得到广泛应用,这就需要学生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利用好上课时间进行钢琴弹唱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边学边练来熟练掌握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为今后对学前儿童进行教学打好基础。
3实践教学环节
3.1明确教学计划
为构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需要将整个教学环节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主要指课堂教学部分;实践教学则是指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专注于实践的课程。为更好地完成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对教学计划进行明确。首先将理论教学的课时进行压缩,为实践教学提供充足的时间,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在学生最初接受学前教学时,可以安排每月有一至两节实践课,此时的实践课程可以安排在校内进行模拟,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学生到附近的幼儿园进行实践教学。到了二年级,可以每周安排一节实践课,可在幼儿园完成,保证学生随时接触到学前儿童,提升实践能力。到了三年级,可以选取一个学期的时间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顶岗实习,保证学生在正式步入工作岗位之前接受到充分的实践技能训练。同时,也要注意需要安排具有针对专项技能训练的实践课以及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课,保证学生的相关知识技能训练能够落到实处。实践课程可以大体上分为见习和实习两部分。见习主要是指学生对幼儿园日常管理以及教学工作进行观摩学习,做到对学前儿童教育情况的基本了解。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学生辅助幼儿园教师进行学生管理与教学。见习完成之后需要学生进行总结,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学会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学前儿童教学活动联系起来。实习主要是指顶岗实习,也就是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走到幼儿园中,真正的对学前儿童进行管理与教学,让学生在正式步入工作岗位之前体验当幼儿教师的感觉。这样将实践教学分为两部分,才能循序渐进地将实践工作做好,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更迅速地实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3.2严格实习见习
构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离不开实习见习,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对实习见习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实习见习提出严格的要求。首先,学校要对学生见习实习的时间以及地点进行规划,保证明确学生实习见习的基本情况,并记录在案。其次,要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安排一至两名教师作为带队教师进行直接管理,学生出现任何问题都首先由带队教师负责。最后,要制定一套见习实习学分制度,将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的表现折换成学分,作为学期末进行考核的一部分,并作为发放助学金、奖学金的一项参考标准。从几方面入手,对学生的见习实习工作重视起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系统,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强对学生见习实习期间的管理。这套系统由于将学生见习实习的情况加入了学生期末考核之中,学生就会对实习见习予以高度重视。这样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的见习实习工作进行严格的管理,使得实践课程部分得以顺利进行,并起到较好的效果。
3.3注重实践反馈
课堂教学可以通过考试来实现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把握,实践教学也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掌握,从而进行实践工作的调整与完善。首先,带队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见习实习情况进行检查,特别是学生在见习实习阶段的出勤情况进行统计。也要定期与实习见习单位的领导联系,听取见习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从而对学生的见习实习情况随时进行掌握与监督。其次,学生要对自己的见习实习生活进行总结,以书面的形式上交到学校,从而保证学生见习实习的完成质量,也保证了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在教师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及时作出改正。学生在离开见习实习学校之前还需要见习实习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进行评分,保证对学生的见习实习情况作出公正的评价。最后,学校可以请见习实习学校的优秀教师进行有关学前教育的讲座,针对学生的见习实习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学生传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让学生更系统地接受有关学前教育教学和管理在时间方面的经验。在开展讲座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与主讲人进行有关学前教育工作的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敏感、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在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
4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全实践理念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入手来完成。需要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重视在课堂开展技能训练,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计划,严格实习见习的管理工作,注重实践反馈。从而保证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实际的学前儿童教学联系起来,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提供更多的掌握了专业技能和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推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李雪岩 单位:辽宁省营口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园园,阳学文,陈策.全实践理念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106-109.
[2]李桂英.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科学,2012,(3):38-42.
- 上一篇:酒店消防安全管理规范
- 下一篇:生物燃料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