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职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的职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规划教育 自我发展
职业规划教育也称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是指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与理论、程序与方法教育学生,使学生具有设计自己人生的意识、能力和行为。高职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应包括认知职业世界,形成职业意识;认知自我,树立自信;学会自主、合理选择职业与创业;培养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的能力;自我潜力的挖掘和自我完善;学习、工作及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等。职业生涯设计是一种知识、程序、方法和策略,更是个人的实际行为。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要对高职生进行生涯设计实践,落实到高职生的行为习惯上,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合理地安排和支配时间,主动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发展变化,积极自觉地进行提升和完善自己的行为,运用比较灵活和弹性的方式,以达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1 强化职业规划教育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就业和工作更趋于自主化和多样化,这给人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竞争日趋激烈,使高职生就业及职业生涯面临挑战。高职教育如何使学生成为市场所需的、能适应较长时期社会发展同步的职业人才?职业规划教育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正视了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
1.1 强化职业规划教育是高职教育应对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科技发展的加速度呈指数性增长,知识的更新愈来愈快;社会变化的节奏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的升级,其周期越来越短。这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挑战,今日的教育如何适应明日的市场,高职培养的学生毕业及将来能否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人才观,不仅在于其已有的与市场相适应的知识技能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知道如何去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并努力去实现,自主地挖掘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素质,并保持不断提升自己的行为习惯。职业规划教育将使学生学会设计人生,善于设计人生;使学生尽早的安排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与素质优势、职业距离,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成人意识;指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具备挑战变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塑造学生积极个性、形成主动、独立、自信的人格特质。
1.2 强化职业规划教育是引导高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同于普通高校,高考分数差异的背后是高职生与本科生发展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适应新环境能力方面的差异。高职生适应学校生活环境能力方面比较强,但适应学校学习环境所需时间较长。学习适应滞后主要表现在:①对自由时间的计划上: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不能自主地做一些学习上的计划、安排,或想了、计划过但未去实施,不会管理自己支配的时间;②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在众多的学习内容前,不知如何选择、取舍;③对学习途径或方法的利用上:不能主动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未能有意识地利用非课堂教学资源;④对学习结果的获取上:注重言语信息的学习,轻视智慧技能的学习,忽略学习策略的学习,而大学学习更主要的是后两种结果的获取。
二是目标追求方面的差异。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是理想、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高职生虽然没有本科生那样的雄心壮志,但也是有理想或有追求的青年。但高职生的这种理想或者追求与本科生相比却有自己的特点:理想或追求未转化为学生内心的欲望、需求,像是附在他们身上的物品;理想或追求不切实际,与学校的学习脱节,即实现理想的台阶不清,未意识到现在的学习可以作为其实现理想的一个台阶;还有些学生缺乏理想,认为上高职即混日子,父母需要我拿张文凭。
三是自我意识方面的差异。自我意识的本质在于使人更为主动积极地调节自己,其水平在于能够使人设计最适合自己的路线发展。高职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有了认识自我的愿望,但很少主动深入地认识自己,表现出依赖性、他律性。他们正在走向心理自我,但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意识不强,还未产生实现自我目标的内驱力。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处在心理自我这一阶段,即渴望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四是思维水平方面的差异。人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一般认为高中生已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而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主导地位,将发展辨证思维能力。高职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或者处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思维的这种发展水平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的是“知其然”,很难“知其所以然”,更难“知其必然”。
因此,受个体发展水平的制约及现行教育制度的影响,高职生缺乏结合社会要求和社会发展利益、依据现实条件和机会及自身特点来规划自己生涯的意识和能力,以致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后没有主动地对自己的职业人生进行构想、设计并实施,随着时间的一维性和不可逆转性,学生们塑造内在价值、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期就这样在他们的彷徨、盲目、苦恼和焦虑中失去了。
为此,高职教育需思考:怎样使学生尽快适应学校学习,怎样使学生的行为指向于学习、有动力有成效地自主地学习,怎样使学生形成理想、人生观、价值观,怎样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兴趣,提高自主抉择的能力,怎样促使学生具有自我意识、自我完善的能力。职业规划教育非常适合高职生的发展特点,能激发、满足高职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加快高职生的社会化进程,促进他们成熟。因此,高职生职业规划教育是高职教育适应市场且能超越市场所作的努力。
2 高职院校强化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过程
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有效地进行职业规划教育,重点放在高职生生涯设计的行动力上。高职生规划教育分阶段进行:低年级侧重学业规划教育,高年级注重职业规划教育。学业规划教育是引导学生就大学阶段的学习进行设计,学生结合个人自身情况和学校及其环境的资源,为自己确立发展目标、选择发展道路,为自己实现大学期间及毕业后的目标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规划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人格、职业能力等分析,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实现人职匹配;学会搜集职业信息,提高求职技能;学会面对现实,寻找合适的职业并不断地发展。
2.1 新生入学后的学业规划教育
新生职业规划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即学生尽快进入大学生角色、形成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知道有效学习(有目标有效率)、确立个人发展目标;每个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行动力有提高,主要反映在:《自我发展规划书》的修定趋于合理,能依据现实条件和机会、结合社会要求和社会发展利益而进行;努力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积极主动参加能增加职业能力的各种校内外实践。帮助学生在规划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找出自己与职业所需的差距;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学院生活,找准自己的位置;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为高职三年学习指明方向;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树立自信。
2.2 高年级的职业素质教育
对于商科类专业来说,自信心、自我管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是起决定性影响的心理素质。心理训练采用心理学方法,提高自信心,学会自我管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能提高未来职业所需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其次,培养一种积极的心态,开发学生潜能。积极的心态对于开发学生潜能具有重要作用。很多学生对未来和个人的评价比较消极,在学院学生事务和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况,不相信自己的努力能改善自己的处境,因此在学习活动和公共事务中没有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和能力。在高年级开设《心理训练》、《沟通技能训练》等课程,以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自信心训练,团队精神训练,个人行为矫正训练,自我放松训练,意志与情感教育与训练。使学生领悟到自己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体会成就感,从而培养一种积极的心态,开发自己的潜能。
2.3 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进入大三的学生很快就面临毕业实习与就业找工作,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围绕着职业相关的价值观、兴趣、能力和个性特征等具体资料,为学生就业、择业和创业积累提供信息,同时,通过组织和设计管理游戏、角色扮演和模拟面谈等来发现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个性倾向,帮助学生分析和了解自己,找准职业方向,明确职业定位。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化与过渡,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了解就业形势、政策法规,使学生能围绕职业目标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指导学生掌握求职技巧,合理进行心理调适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地计划、选择和决定自己前途的能力,确定正确的人生定位,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3 对高职院校强化职业规划教育的思考
高职教育创新研究的重点应是创新高职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方式。其中有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课程的创新和教育方式的创新。把职业规划融入高职教育,提出高职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内涵,并把高职生生涯设计教育的重点定位于高职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行动力上;把学习与职业、职业生涯联结起来,使职业规划教育起始于刚入学的新生,终于三年后的就业。
3.1 注重教育内容的创新
现在的教育内容过多地强调显性知识的短期效果,缺少关注和培养学生的隐性知识。它是智力资本,对人的职业生涯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职业心理素质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培训,即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培训师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训练者很少讲述理论与知识,而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紧张激烈的训练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来获得印象深刻体验的一种实训方法。公关素质训练重在开发学生的智力技能,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它开发出最具社会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公关知识,它并不是明白的反映在教材图书文献上,而是将教师拥有的公关经验和特长通过提炼活化后所形成的新思想新方案和新观点,并予以精心设计。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经验和社会阅历,编写具有系统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校本教材或训练材料,以引导学生进行公关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创新。通过对其强化训练,最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个人的职场竞争力。
3.2 注重教育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职业教育在思想上严防死守,在知识学习上死记硬背,满堂灌,技能实训时也是应试操作、单项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公关素质培训把“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全息思维,鼓励学生手脑并用,即要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工作实践中,转化为工作能力,在能力培养中,解放学生的头脑,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解放学生的双手,教学生学会做事,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的本领。
3.3 注重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价方式的创新
大量的企业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有很多的共性,概括起来有四个特点,一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有谦虚好学的品行;二要肯吃苦耐劳,学会适应环境;三是注重情商,善于沟通协调、与人共事;四要一专多能,有能胜任工作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介上要注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拓展性能力素质的培养,形成了与社会需求相衔接、职业特征相适应的完整的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评价体系。提倡多证多能,要求高职学生在取得专业文凭的基础上,持有多种能力证书,如专业职业资格证,普通话证书,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汽车驾驶证以及营销师证书等资格证书。为了确实保证学生的“多证多能”,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完全贯通,可以采用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成果,用项目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考核重在过程,重在“应会”。
时代呼唤着高职教育的改革,未来的高职教育必将从职业岗位培养扩展到职业生涯的培养,着眼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好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帮助学生实现人职的最佳匹配,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顺利成长,充分发挥潜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夏罗生,朱树红.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职教育探新[J]. 职业教育研究.2011-08.
[2]候健,王铮.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J].山东社会科学.2011-05.
篇2
在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面对新能源产业不断冲击、自身生产规模日益扩的客观现状,我国煤炭供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产量增长、进口增加、需求下降等因素导致未来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该态势在短时间内难以缓解。成本持续增长以及煤炭价格持续走低,使部分煤炭企业陷入亏损。迫于煤炭市场“严冬”的到来,煤炭企业开始从内部探寻降本良策,相继裁员减薪以压缩成本,大规模的招聘短时间内不可实现。据了解,我国第二大煤炭企业中煤集团在2012年4月和5月连续减薪10%,并且其他煤炭大省山西、河南、陕西等地煤炭企业也纷纷举起限产裁员降薪的大旗[4],严峻的煤炭形势对矿业特色教育背景学生的就业冲击可想而知。
二、矿业特色教育背景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策建议
1、从大学生主体视角,强化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高校在制定学生培养规划时要突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主体在意识层面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和自发性。首先,要在学生中间积极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积极整合校内资源,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使学生能够快速了解国家政策以及煤炭形势的变化。旨在帮助学生分析和理顺政策变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迅速的适当的调整。
2、做好导向工作,打造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首先,选拔一批职业指导经验丰富并热衷于职业生涯教学与研究的人员,组成专职的指导队伍。学校要重视队伍建设,鼓励他们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收集并整理学生关心的问题,然后到企业或其他高校进行调研学习,定期组织学生座谈,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导向工作。其次,吸收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管理专业教师组成职业咨询室,以学生疑难问题为导向进行有侧重的引导。力争在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能为其职业走向提供多领域、多角度的解析,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择业方向。再次,适时邀请企事业单位的知名人士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接触,利用这部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最直观的引导和教育,进而有效弥补理论说教存有的不足之处。
3、纳入教学体系,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系统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至少包括三部分,即教学、评估和实践。首先,在教学方面把职业生涯规划课列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以学分制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性、全面性和规范性。其次,在评估方面,考虑引进专业化的职业测评软件,依靠科学化的方式协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心态、优缺点,帮助学生积极寻求匹配性职业或岗位。再次,在实践方面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并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篇3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规划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高职生的发展具有其特殊性。本文提出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思路,旨在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职业指导与心理教育齐抓共管的教育体系。
职业规划教育是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和发展潜力,评估外界机遇和制约因素,制订和修正个人职业奋斗目标和行动方案,选择和调整职业发展道路。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利用各种方法与措施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校园走向职场的准备阶段,培养就业能力是大学教育的核心。职业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两者互相影响。本文就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思路。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高职生在应试教育单一的评价体系中,难以体验到自我效能感,更易体验到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另外,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导致高职生社会定位困难,高职生“弱势文凭”带来的就业压力等因素,都导致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1.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大学生的对比研究。高职生在SCL-90的统计结果表明,高职生在各个因子上均高于全国常模(P
2.高职生就业压力引起的情绪变化。调查结果显示,面对就业有压力的占到84.55%,感到焦虑紧张的占76.25%,抑郁的占4.58%,恐惧的占6.58%。焦虑的主要表现是对未来超出实际情况的无名担忧和紧张,挫折承受能力差,稍有与预期不符的情况便易急躁,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抑郁心理表现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面对就业压力时觉得前途渺茫,难以振作精神克服困难。恐惧表现为,面对求职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逃避现实,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在焦虑和抑郁情绪状况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在情绪状态上,年级的主效应极显著。在焦虑上,大三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在抑郁上,大三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得分显著高于大三。
高职生就业心理压力过大,各种负面情绪积压,对大学期间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对于其大学期间和步入工作岗位后的择业就业,都会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二、高职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受制于以下几个因素:
1.在高考指挥棒下,大多数高职生在中学时期,在职业发展、意识形态、人际交往等方面主观探索不足,以学习为主的生活模式,让他们对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了解不够,在树立个人信念和发展方向的大学时期,经历较长时间的摸索,是可以理解的,这点和普通高校生并无差异。
2.从生源来看,中小学评价体系建立在学习成绩之上,而高职生多数在中学时期就成绩中低,难免影响自我评价,而自信心不足会导致其发展的主观动力不足。
3.高职生多数是高考落榜生,他们中有相当部分可能并非出于个人意愿就读了目前的学校和专业,需要更长的适应周期才能投入到现实的努力中。
4.虽然目前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但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信誉,对高职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视和误解,这使高职生充满了自卑感,在身份上不能认同自己,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他们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2]
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重心,除了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更应健全其心智发展,使其不仅掌握其专业所需的基本工作技能,更应为其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使其在课堂外通过各种活动,达到充分认识自我的目标,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理清自我与职业、就业与社会的关系,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三、高职生职业规划能力发展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悦纳自我、正视现实、善与人处、情绪乐观、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3]职业规划能力体现在,正确评估自身劣势和社会职业环境,制定出符合现状的追求目标和可行的操作方案,从而使自己从入校之始就置于一种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的修炼之中。一份有效的职业规划,往往是在充分正确地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它需要做好自我评估,包括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内容,弄清楚“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的问题。这不但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能从实际出发正确选择生活道路,尽快适应社会生活。[4]
职业规划教育所倡导的学生主动、积极探索自我和了解社会的态度和实际行动,正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是有效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基础,只有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学生才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职业发展的探索进程中。
四、职业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操作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教育部文件[5]指出,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分为以下六部分展开: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
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职业规划教育,力求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每个学生形成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行动方案,引导他们自觉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使他们健康、负责任以及有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职业规划的意识与能力。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非常强调其经验课程属性,认为态度、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比技能的获得和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和每个学生的成长挂钩,多设计一些学生必须投入的活动环节,通过专题讨论、团队协作、辩论比赛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学生投入到课堂中。
2.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即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身心发展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应成为大部分学生得以形成独立人格和创造能力的平台。通过活动的历练,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开拓创新,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在择业的道路上走得更顺利一些,在相应的职业岗位上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3.建立多元化的就业心理指导渠道。学校负责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实习期间带队老师等,经常与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渠道和方式,如BBS、QQ聊天、电子邮件等网络平台上提供的交流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等,使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功能,通过心理测试、个别辅导的方式,不仅要着眼于辅导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更应加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适应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的引导。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既是两项艰巨又复杂的工作,又是两项可以齐抓共管、相辅相成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研究涉及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心理现象入手,整合各方面资源,使更多人认识到这两个手段的共赢效应,同时以学校为核心,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力量,使这两项工作得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能够齐头并进,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利华,肖凭.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比较研究[M].教育与职来,2005,(30).
[2]杨新惠.民办高校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的关系[D].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篇4
(1)学生对于学习高等数学类课程的重要性存在疑问。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毕业之后并不会从事数学的研究工作,故此学习这些课程没有太大意义,即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实用性了解不够,认为这些只是理论基础课。
(2)大学太早划分了专业,很多学生是在对自己专业茫然无知状态下做出的选择,故此对自己所学专业本身谈不上热爱,但是对于专业之外的领域却又一无所知。再加上最近几年就业率下降,导致绝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自己本该辉煌灿烂的未来时,表现出来的却是茫然和恐惧,很难做到对自己的未来做充足的职业规划,因此在学习数学等相对抽象而短时间之内“貌似”看不到实用价值的课程提不起兴趣。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单一。教学绝大部分高校目前仍然是采取板书为主,只有部分高校引进多媒体,但效果并不理想。考核方式一般都是考试,这就导致了,考试考得好,并不一定会用。考得好也不一定是学得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做了以下思考(以《高等代数》的教学为例):
针对第一个问题:
高等数学是抽象的,是理论的,但并不代表它们缺乏实用性。事实上,数学是从实践中来,最终所有的数学也都走回到了实践中去,即使曾经号称“数学皇后”“最纯粹的数学”的数论也不例外。在国家和高校都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规划教育的现在,在基础课教学中融入实践教育和职业引导,是顺应时代的大事。
以《高等代数》为例,《高等代数》学中的几乎每个知识点都可以涉及到很多的应用领域:
比如讲到矩阵,可以提到电影《黑客帝国》中无所不能的机器“matrix”,可以提到电视剧《潜伏》中的加密解密等密码学问题,可以提到博弈论中用来分析描述博弈各方得失的“支付矩阵”,可以讲到《图论》中的“邻接矩阵”及其应用,甚至目前最火爆的大数据处理中各个数据特征的存取无一例外都是用到矩阵,机器学习领域的供机器学习和处理的数据也是以矩阵形式存在的。。。在这些领域矩阵都是必不可少的分析承载工具。
如果课时允许,在教授代数学理论时,能够列举并简单介绍矩阵在这几个领域的应用情况,不仅让学生了解这部分知识并不只是枯燥无味的符号,而是承载了好多学科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让学生了解一些目前科学领域的不同方向,不同的学生会对不同的学科感兴趣,不管他感兴趣的是哪个学科,都起到了激发他学习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根据自己爱好和能力,规划自己未来职业道路的作用。
针对第二个问题: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直面就业的最后一道堡垒。在这里,我们应该做的是最大的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照顾到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差异。
在这里,我认为高校不应该入学就设置专业壁垒,而应该至少给学生一个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过渡时期。大一的时候可以设置很多专业基础课,这些专业基础课不应该是按专业来划分班级,而应该是面对所有新生。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以及授课的不同侧重点,可以把一门课程按照难度分解为几个不同的课号。以密歇根大学(下文简称密大)的《抽象代数》为例:密大数学系提供了312,412,493三个模块的《抽象代数》课程。这三个课程的教学目的都是:让学生接触严谨的代数语言,培养学生严格的逻辑推理能力。但由于课程的难度和侧重点不同,所以这三门课程的教材,开课时间,教学内容都不尽相同。这很大程度上照顾到了学生的能力不同以及因为个人需要的不同而存在的差别。
以《高等代数》为例,我们的高校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做法,根据学生需要不同以及能力的差异,对本门课程设置几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根据侧重点不同,每个模块的授课方式,授课时间,以及教学内容都不尽相同。针对经济学等文科领域的学生,只教授和他们所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并讲授这些知识在经济领域的一些应用案例。而针对喜欢计算机以及偏好其他工科的学生,可以教授和这些领域相关的内容,并讲授这些内容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案例。针对爱好数学以及上述两个课程学完之后深觉知识信息量不够的学生,可以讲授理论推导逻辑性较强的目前的授课版本。这样即照顾了学生的能力以及因为爱好导致的需求不同,又可以照顾到爱好数学以及学完专业版本代数学之后深感知识量不够的学生的要求。学生带着需求上课的学习效果,与强行灌输的效果必然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目前各个高校采取了类似的分类,但是分类简单粗暴,只是把数学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做了简单划分,数学专业的学生学习《高等代数》,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学习《线性代数》,而这种划分,只是名义上的划分,针对各个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兴趣的学生并无任何更多考虑。
针对第三个问题:
授课方式要多吸取国外高校数学类授课方式的长处。比如美国加州大学富勒顿分校(CSUF)的数学类授课方式大多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实践式等授课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外很多大学高等数学课堂人手一个的Graphing calculator(图形计算器),能够帮助学生形象化的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但在国内课堂,这些高科技的手段都难觅踪迹。 而考核方式,国外与国内更是存在很大的不同,国内一般是期末考试一次定终身,或者加上平时成绩以及期中考试的成绩比例。而在国外,以美国大学数学课程微积分(calculus)为例,课程最终成绩一般由四大块构成(教师可自行调整比例):家庭作业,每周小测验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实践环节(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篇5
——以《高等代数》为例
朱雅敏
(西安工业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当前的高校高等数学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学生对于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了解不够;因为做不到职业规划,认为高等数学对于自己的未来职业意义不大;高等数学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太过呆板和单一。
关键词 高等代数;实用;职业规划
笔者从教以来,一直从事《高等代数》、《线性代数》等代数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代数学存在很大的问题(应该说不止代数学,在其他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这些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包括:
(1)学生对于学习高等数学类课程的重要性存在疑问。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毕业之后并不会从事数学的研究工作,故此学习这些课程没有太大意义,即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实用性了解不够,认为这些只是理论基础课。
(2)大学太早划分了专业,很多学生是在对自己专业茫然无知状态下做出的选择,故此对自己所学专业本身谈不上热爱,但是对于专业之外的领域却又一无所知。再加上最近几年就业率下降,导致绝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自己本该辉煌灿烂的未来时,表现出来的却是茫然和恐惧,很难做到对自己的未来做充足的职业规划,因此在学习数学等相对抽象而短时间之内“貌似”看不到实用价值的课程提不起兴趣。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单一。教学绝大部分高校目前仍然是采取板书为主,只有部分高校引进多媒体,但效果并不理想。考核方式一般都是考试,这就导致了,考试考得好,并不一定会用。考得好也不一定是学得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做了以下思考(以《高等代数》的教学为例):
针对第一个问题:
高等数学是抽象的,是理论的,但并不代表它们缺乏实用性。事实上,数学是从实践中来,最终所有的数学也都走回到了实践中去,即使曾经号称“数学皇后”“最纯粹的数学”的数论也不例外。在国家和高校都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规划教育的现在,在基础课教学中融入实践教育和职业引导,是顺应时代的大事。
以《高等代数》为例,《高等代数》学中的几乎每个知识点都可以涉及到很多的应用领域:
比如讲到矩阵,可以提到电影《黑客帝国》中无所不能的机器“matrix”,可以提到电视剧《潜伏》中的加密解密等密码学问题,可以提到博弈论中用来分析描述博弈各方得失的“支付矩阵”,可以讲到《图论》中的“邻接矩阵”及其应用,甚至目前最火爆的大数据处理中各个数据特征的存取无一例外都是用到矩阵,机器学习领域的供机器学习和处理的数据也是以矩阵形式存在的…在这些领域矩阵都是必不可少的分析承载工具。
如果课时允许,在教授代数学理论时,能够列举并简单介绍矩阵在这几个领域的应用情况,不仅让学生了解这部分知识并不只是枯燥无味的符号,而是承载了好多学科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让学生了解一些目前科学领域的不同方向,不同的学生会对不同的学科感兴趣,不管他感兴趣的是哪个学科,都起到了激发他学习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根据自己爱好和能力,规划自己未来职业道路的作用。
针对第二个问题: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直面就业的最后一道堡垒。在这里,我们应该做的是最大的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照顾到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差异。
在这里,我认为高校不应该入学就设置专业壁垒,而应该至少给学生一个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过渡时期。大一的时候可以设置很多专业基础课,这些专业基础课不应该是按专业来划分班级,而应该是面对所有新生。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以及授课的不同侧重点,可以把一门课程按照难度分解为几个不同的课号。以密歇根大学(下文简称密大)的《抽象代数》为例:密大数学系提供了312,412,493三个模块的《抽象代数》课程。这三个课程的教学目的都是:让学生接触严谨的代数语言,培养学生严格的逻辑推理能力。但由于课程的难度和侧重点不同,所以这三门课程的教材,开课时间,教学内容都不尽相同。这很大程度上照顾到了学生的能力不同以及因为个人需要的不同而存在的差别。
以《高等代数》为例,我们的高校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做法,根据学生需要不同以及能力的差异,对本门课程设置几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根据侧重点不同,每个模块的授课方式,授课时间,以及教学内容都不尽相同。针对经济学等文科领域的学生,只教授和他们所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并讲授这些知识在经济领域的一些应用案例。而针对喜欢计算机以及偏好其他工科的学生,可以教授和这些领域相关的内容,并讲授这些内容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案例。针对爱好数学以及上述两个课程学完之后深觉知识信息量不够的学生,可以讲授理论推导逻辑性较强的目前的授课版本。这样即照顾了学生的能力以及因为爱好导致的需求不同,又可以照顾到爱好数学以及学完专业版本代数学之后深感知识量不够的学生的要求。学生带着需求上课的学习效果,与强行灌输的效果必然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目前各个高校采取了类似的分类,但是分类简单粗暴,只是把数学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做了简单划分,数学专业的学生学习《高等代数》,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学习《线性代数》,而这种划分,只是名义上的划分,针对各个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兴趣的学生并无任何更多考虑。
针对第三个问题:
授课方式要多吸取国外高校数学类授课方式的长处。比如美国加州大学富勒顿分校(CSUF)的数学类授课方式大多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实践式等授课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外很多大学高等数学课堂人手一个的Graphingcalculator(图形计算器),能够帮助学生形象化的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但在国内课堂,这些高科技的手段都难觅踪迹。而考核方式,国外与国内更是存在很大的不同,国内一般是期末考试一次定终身,或者加上平时成绩以及期中考试的成绩比例。而在国外,以美国大学数学课程微积分(calculus)为例,课程最终成绩一般由四大块构成(教师可自行调整比例):家庭作业,每周小测验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实践环节(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国内的高等数学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改革也迫在眉睫。以《高等代数》为例,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具体化某些抽象的代数问题或者达到形象生动化一些实用案例的效果。比如多项式在拟合差值方面有重要的地位,在讲多项式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次数多项式的图形效果,并进而可以讲到多项式差值的含义以及在飞机、汽车等工业领域的应用。
而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也势在必行。以《高等代数》为例,我们可以仿照美国大学的做法,把最终的考核结果分为更多模块构成,比如课后作业,期末考试,以及实践环节等。而实践环节可以考虑一学期完成一到两个,专门某一节课可以让学生讲解自己的实践作业处理的问题,思路,及求解办法。这样不仅可以学以致用,利用知识的有用性推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刺激学生展开想象力的翅膀,鼓励各种奇思妙想,展示智慧结晶,并能够带动学生对于一些数学工具软件,比如matlab等的掌握。可谓一举多得。而这样做无非是比现在的考核方式多了两次课的实践展示环节,并不需要对当下的教育模式动太大的手术。
参考文献
[1]余达锦,杨淑玲.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122-129.
篇6
【关键词】技工 职业规划 教育
一、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看技工院校的职业指导不足
基础教育是每个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起点,所以基础教育给每个学生的教育范围应该是广泛和影响深远的,要突出体现在确立人生目标、职业兴趣、了解自我特点、探究社会分工等多方面。在现时的基础教育中,过多地强调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育,把职业规划作为基础课程有所忽略。
(一)对职业探索期的迷茫
在我做应届毕业生调查和跟踪工作中,有60%的学生不想从事自己专业的工作,20%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而且不想再深入学习自己的专业,只有不到10%的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和专业感到满足和感兴趣。结果反映,许多技工院校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由于九年义务教学中不包含职业规划教育,学生在面临专业选择时,对社会需求和职业要求不了解的前提下,缺乏对专业及职业缺乏选择能力。专业的选择同时也是职业选择的开始,如果在一开始选专业的时候就选择错误,必定会影响将来对职业的定位和发展,浪费的是3年学习专业的时间。如果因为开始的时候选错了专业而一错再错地就业,那就不光是浪费几年的学习时间,还可能是浪费一辈子的兴趣与爱好去完成一个错误的选择。
(二)自我探索途径的忽略
由于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缺乏对学生自我个性的培养,学生通常都不了解自己的能力类型和职业兴趣,不懂得从小建立自己的职业意识,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累积经验和能量,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职业定位。有一些学生都是毕业以后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兴趣与能力,从新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但仍有很大的一部分学生,依然迷茫在职业定位的思考上,造成了毕业以后迟迟不肯就业或是随便就业,这部分学生都很难在自己已学的专业上有所发展和进步。
(三)社会生存经历的不足
技工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技术的基本技能,按照社会对职业的要求对学生开设专业的技术课程,以专业技能掌握为首要任务。但对于促进学生思考人生道路和探究职业兴趣方面仍有不足,通常是等到学生毕业以后才发现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只是一小部分,不以满足工作的全部需要。学生刚毕业本来就像似一张白纸,需要社会和企业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和机会,但同时也要为学生自我做好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在面对职业岗位的时候,要有从低做起,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在自己的岗位上创业等的思想准备。
(四)对自我人生规划的缺失
人们受社会生存条件的限制,当初选择的专业往往不能改变,因专业选择错误常常成为人们的终身憾事。但如果能在选择专业之前就对自己的人生作出规划的话,这种遗憾就可以大大避免。如果在刚进入技工学院的时候就已经让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设立人生目标,围绕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出一个初步的职业规划,再针对性地进行人生和职业指导,使学生在刚步入学校时就已经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在进入社会前,已经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显然是一种让人受益终身的教育。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技工院校的实施
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放在技工类学校的基础教育,是社会形势和需要的重要推进。让学生在学习专业之前就为自己的职业道路做好准备,明确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不断深入了解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评估;毕业后能了解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做好职业定位,寻找适当的空间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潜力,完善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技工学院的终身就业服务做好充分的前提准备。
(一)职业规划应当作为基础教育进行
技工院校都开设了毕业生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指导,企业顶岗实习培训等专业的职业指导。学生也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有意识地寻求此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但在推行终身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中,仅仅依靠前面几项的职业指导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面对在社会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和多变的形势,只有在最基础的教育中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在学生自我认识的基本层面上作出教育引导,才能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追求,清晰社会的需要和完善自我满足企业的要求,对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起到真正的作用和影响。
(二)职业规划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职业生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特点,服务于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就业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入学后第一时间接触他们的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明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学生一旦明确了自己的兴趣、优势和潜能,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他的主体意识就被唤醒,成就事业的热情就被点燃,努力学习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动力就会形成。因此我们要引导和促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随着年纪的升高逐渐调整自己的规划,以免出现毕业时盲目找工作或者对自己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犹豫不决。
(三)职业规划应重视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不仅从事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更应该关注社会需求,关注个体的生活环境的需要。以社会需要来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定位,确定职业理想,使其个人的专业、兴趣和优势与社会需要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以个体生活环境需要来帮助学生懂得生活,培养包括从事家庭生活、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在内的各种实用知识和技能,从而涵盖了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技工院校应多举办一些实用性强,有利于学生将学校的学习内容与未来的职业生涯相结合,并从中发现自己的职业倾向与工作能力倾向,有助于学生在关键时刻正确选择专业和职业。发达国家的教育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强调中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适应社会、职业与家庭等各方面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曾准.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若干问题[J].科教纵横,2009,(5).
[2]资料搜索网.调查报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EB/OL].
[3]刘艳霞.如果“选择”可以重来――专业选择与职业发展调查[J].职业,2006(8).
篇7
关键词:高师院校;师德教育;职业规划;整合探析
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民教师。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再加上一些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和未来没有很好的规划,导致他们在就业处于劣势地位。从这两方面的因素来看,在高师院校加强师德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十分必要。这两种课程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可以将二者进行整合。
一、职业生涯规划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通过对职业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并从中总结职业的发展目标,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调整学习状态,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通过对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学生可以对自己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了解自己的就业环境及未来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并为之努力。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问题
教育部曾对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作出明确的规定,详细内容可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找到。虽然高师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已经取得了较显著的进步,但问题依然存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注重理论而轻实践,课程的针对性及实践性不高。另外,缺乏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是目前困扰高师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完整的职教体系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保障,体系的缺失导致课程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如此,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难以调动,以至参与程度很低,教学效果很难保证。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难以根据其性格特点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就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此外,高师院校的具备专业职业规划知识的教师资源紧缺,执教该课程的教师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限。
二、高师院校师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教师的师德直接决定教师的思想及情感态度,也决定着教师在学生当中的形象,对其培养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师德是从职业道德观念及行为等方面对教师的要求,它建立在教师长期稳定的道德行为的基础之上,具有调节教师个人与集体关系、保障其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近年来,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质,高师院校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并开设了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伦理学等课程,同时,也从实践方面开展了多种活动,如组织学生到中小学考察实习、听优秀教师的讲学等。但是目前高师院校的师德教育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如下:首先,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由于高师院校对师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低,开设的课程少,导致学生难以接受良好的师德教育。只有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其他课程,了解到关于师德的有限知识。由此可见,高师院校对学生师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师院校对于专业课程和辅修课程都比较重视,而由于课时紧张等原因,没有设置相关的师德教育课程或把师德课程放在其他课程之后,甚至认为教师是学生的一种谋生手段而已,师德教育没有必要。其次,学生进行师德教育的学习效果不明显。由于师德课程的缺失,导致学生的大部分师德课程只能够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学习,例如自学等。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学生的师德知识往往是不全面的,学习的效果也不理想。另外,部分学生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他们往往会受到社会上一些与师德不符或者相悖的现象的影响,产生疑惑甚至动摇。因此,高师院校应开展系统全面的师德教育,强化学生的教育信念,帮助学生从思想上正确认识现实中的现象,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再次,师德教育课程的操作性不强。当前教育伦理以及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教材较多,但是能够将师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的教材很少,这就导致师德教育的操作性较低,且针对性不强。而同时开设师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又会导致课时的增加,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在内容上,师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紧密的联系,二者是相容的。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信念是师德教育的主要目的,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从事教师行业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激励学生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活动,其中也包括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三、高师院校师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整合的措施
(一)树立学生端正的职业价值取向,为师德教育提供动力
学生在选择自己职业的过程当中,需要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首先在意向上认同并趋向于教师职业。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应该是学生对教师职业的一种固定的态度。针对当前高师院校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呈现出的下降趋势,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职业价值取向,让学生能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既能够满足物质的需要,也能够满足精神的需要。其次是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让学生深刻理解教师的社会责任,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端正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教师职业产生良好的价值定位,而不只是将教师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能让学生体会到从事教师职业的神圣感。解决好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问题,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敬业奉献的价值观念,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为人师表、做学生楷模的意识,从而为高师院校学生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供精神动力。
(二)明确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推动师德教育建设
学生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而目标的确定源自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高师院校学生职业目标的确定应该以尊重教师职业为前提,让学生个人的发展与教师职业的发展相一致。学校要通过专业的训练,让学生获得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的教学技能,并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高师院校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以及职业准备都是固定的,在此基础上,学校难以影响学生对职业的选择,但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在职业发展的目标上进一步明确。因此,学校应当在综合考察多种因素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完成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对于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帮助。高师院校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师德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并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他们建立明确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和自身的素质,提高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专业能力。
(三)增强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改善师德教育
职业认同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高师院校学生的自我认同,也包括社会对高师院校学生的认同。高师院校的主要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建立起对自我的认同,在情感、能力、目标以及信仰等方面达到一致,在将来的工作中找到乐趣,产生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并在实现职业理想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高师院校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也有一定的特殊性。高师院校在加强学生师德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巩固和加强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认同,引导那些对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烈的学生,让其认识到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在毕业后能尽快投入教师工作。同时,高师院校要充分了解并掌握学生对于职业认同的状态,并根据不同的职业认同状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师德教育,提高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效率,调整师德教育的方法。综上所述,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师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等,可以有效提高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效率,在促进高师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同时,推动师德教育建设。
作者:苏美莉 单位:广西玉林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江.论高师教育的社会适应与超越———兼论高师教育的学术性与师范性[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21):10-12.
[2]宋婕,洪亚楠,张朝华.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融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2):67-71.
[3]陈珊.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新构想———基于合作学习的教育实习模式[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255-257.
[4]邱芳婷.试论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语文教学通讯,2014(12):15-17.
[5]马连营.“善行河北,立德树人”背景下高师院校师德建设的构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6):151-152.
篇8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 德育 创业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谋划,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的瞻望,是实现职业理想的前提。学会认识自己,能够正确定位自己,学会选择职业,能够正确规划人生,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究竟应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可以使人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因素,合理树立发展目标,正确选择职业,帮助我们目标明确地发展自己。运用适当的方法,制订、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发展中的困难,帮助我们扬长补短地发展自己,获得事业的成功。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职业生涯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不能体察时代变异和环境变迁的人往往手忙脚乱,不知何去何从,其结果是,不仅事业无成,身心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大军的摇篮,培养中职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严竣,是中职生就业面临的巨大挑战。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广大中职生顺利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提高的重要条件。
一、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特别是职业、职位的变动及工作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的具体设计以及实现个人合理的职业生涯计划,是落实个人职业理想,对个人职业前途的瞻望。教育和指导学生用职业生涯规划来代替“找工作”,有助于学生学习职业技术,提高工作能力,了解和掌握职业道德规范,逐步适应职业工作,适应并能融入到组织之中,为未来的职业成功做好准备,指导学生尽早的规划自己的人生,对于进入职场后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
二、如何做好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形成学校、社会与家庭的有机结合。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因为受教育和自身的原因,存在的就业的心理障碍显而易见:浮躁、急躁。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和忧虑。有的学生对就业既感到向往、兴奋,又感到有压力,忧虑和担心用人单位是否能选中自己,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能否胜任用人单位的工作。有一定的依赖心理。依赖是指习惯于顺从、依附他人,缺乏独立见解、自主能力与竞争意识的心理表现。学生在择业与就业时要么等家长想办法,要么等学校安排,要么听天由命。在招聘会上,常常能见到一些学生跟在家长、亲属身后,家长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介绍学生的情况,学生站在一边不吭不哈,这样表现怎能让用人单位了解你的素质、能力呢?怎能让用人单位相信你在工作中能独当一面呢?有的失落,有的自卑,有的退缩,造成这样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大部分中职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较差,且表现不突出;二是受到社会上只有考上高中或大学才是人才的不正确舆论引导;三是中职生在求职时,因各方面的原因常常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因而使学生感到择业无望,目标渺茫,求职无门,就业无路。
从学校而言,要面向市场办学,根据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办学思路,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特长和创新能力,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实力,以满足学生个人求职发展的要求和市场需要。
从社会而言,应加强就业市场的规范和就业法规的完善,完善市场机制,为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努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从家庭而言,家庭应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和良好的受教育的条件,不能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多帮助、多鼓励,要看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不能因为学习方面学的不好就放弃教育帮助,要多启发,多沟通。学生人格的形成,职业的选择,多得益于家庭,而家长一定要参与学生的职业规划生涯设计,家长同学生共同规划,共同讨论,分析利弊,使孩子能有准备的、轻装去面对参与竞争。
从学生而言,要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树立自信心,提高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主动积极地参与竞争,在竞争中表现出较强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顽强力,富有朝气、锐气,敢想、敢说、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最终能在竞争中实现理想的自我。各方的努力,多方的有机结合形成的合力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巨大的推动作用。以上这些情况说明了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应该有社会和家庭与学校的配合。
2.正视社会,适应现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中职教育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了大力发展,加上学校扩招以后,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每年有大量的学生面临毕业问题,社会上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状,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优秀人才的机会,但也出现了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因而我们的学生应通过教育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转变观念,不等,不靠,降低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立足,后发展”的观念,就业时一不究性质,看单位;二不等分配,找市场;三不惟对口,用所长;四不求从业,图创业;五不求定位,先就业;六不谈舒适,求发展。即珍惜走出校门的第一份工作,先自食其力,等站稳了脚跟,积累了经验,丰富了知识后,然后再考虑是否择业。
篇9
关键词: 中等职校德育 职业规划教育 切入点
“职业规划”是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客观因素和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学习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具体实施职业目标的过程。对于即将走进职业生涯的中职学生来讲,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于是,职业规划教育就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
职业规划教育就是通过构建职业指导体系和以市场为主导的就业服务体系,对中职生讲授关于社会职业和中职生个性发展特点的基本知识,进行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在地位上,职业规划教育是德育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延伸;在作用上,职业规划教育使德育目标更清晰地渗透于德育的全过程。
二、中职生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现状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其它途径求学无望的情况下才进入中职的,因此入学后不久,便暴露出各种问题,如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厌学、早恋……上述现象的存在不但有碍于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建设,而且会危及社会治安的稳定,特别是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这就需要引导中职生明辨是非,识别美丑,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
三、中职学校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立足点及尝试
职业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及综合职业素质。(引自《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
那么面对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时,我们应如何认识和处理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关系呢?我校在2006、2007级学生中按照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思路作了一定的尝试。
1.抓好入学教育第一关,顺利完成普职衔接。
这是完成职业规划教育导入的关键点。我们把入学教育时间拟订为一周,内容分解为11个方面,主要涉及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的全部内容框架及规范。包括就业指导、专业宣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素质拓展、理想前途、学校简介及校史、入学测试、体能测试、音乐人文素养、文明礼仪、安全教育、流行病与意外伤害,参观现代化企业管理和参加国防军事训练等。
班主任还通过主题班会、文艺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各种体育活动也能够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还能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事实证明,这种以职业发展教育为依托的铺垫,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持久的效果。
2.落实工学结合并作为德育教育形式的补充。
在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我们注意安排学生到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实习,并就实习事宜与实习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实习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确保实习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毫无疑问,中职学生会把大部分精力集中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与之匹配的实践性活动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将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机会。比如,通过电子厂生产线的实际操作和大型酒店的管理与服务等专业实践活动,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开阔眼界,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做到与社会实际工作的“零”对接。通过实地实践,学生培养了敬业精神和动手能力,提高了就业安置率。
3.以职业规划教育活动为主线连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推进德育工作。
要使德育工作真正起到实效,还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校、家庭、社会的要求与他们自身的愿望一致,让他们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我们必须从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第一,因学生个体背景、特点、发展水平不同,其职业发展和规划的需要也各不相同;第二,因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不同,其适宜的工作类型各不相同;第三,虽然所学专业类型不同,但是其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基本相同,都是要具备健康完善的人格,这是一种受益终身的通用能力,我们要帮助他们不断充实与调整职业规划的内容,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进行选择后的心理调试工作。事实上,当学生与用人单位正式签约后,心理上会出现很多的变化。有的因顺利签约而对自己评价过高;有的则因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工作而惶恐不安……因此,我们的职业规划指导有必要承担起这一工作任务,以帮助学生塑造一个轻松充实的自我,顺利就业。
4.设计构建以培养职业操守为阶段性目标的德育实践及考评流程。
行为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五个方面。以敬业爱岗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教育关系最为密切。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看,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之路,使学生获得自主职业选择的技能及有效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
但是,目前大部分中职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计划没有明确的认识,不能准确进行职业定位。我们认为,把“遵守规程”与“遵纪守法”对应起来,把“流水生产”与“团队合作”对应起来,把“完成工序”与“履行义务”对应起来,把“工资报酬”与“劳动光荣”对应起来,等等,就可以用一个流程式的环节链条,引导学生在职业技能的不断熟悉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作为职业学校,这种量化考核,除了要关注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行为表现外,还必须增加劳动态度、生产效率、职业习惯等与职业需要相关联的内容。而且参与评价的主体,应该包括学生、小组、教师、班主任、车间、企业等层面。实际上,真正满足学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实现了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统一的指导和教育,才是真正的有针对性的德育。
参考文献:
[1]吴祥帧等.中国教育家论德育.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2]丘文.当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惠州职业教育网,2006,9.
[3]马树超.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
[4]李健.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思考.福建德育网,2008,3.
[5]佘国治.学校的养成教育贵在坚持.英才苑,2007,12.
篇10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教师职业规划的内容主要涉及教师职业生涯道路的选择和教师职业生涯角色的定位。
(一)教师职业生涯道路的选择
教师职业生涯可以选择的道路其实是多元的。教师一旦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就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道路进行选择:是选择向教书育人方向发展,还是向教育教学研究方向发展,还是向行政管理方向发展,或是几者兼而有之。如果选择做教学一线的老师,那么就必须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方面加强相应的修炼;如果选择做教育教学研究者,就需要在理论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加强修炼;如果选择做管理者或中层干部,那么就需在领导才能、领导特质、管理艺术等方面加强修炼。不管教师选择哪一条职业生涯发展的路线,只要做出了选择,就必须对所选择的道路再做出具体的规划,设置相应的目标并不断地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
(二)教师职业生涯角色的定位
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是专业发展,因此教师对自己的专业角色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专业角色的层级上来看,包括初级、中级、高级等专业职称序列,也包括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名师等专业荣誉序列。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角色定位,就是明确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并按阶梯不断努力实现这些目标。教师职业生涯角色定位直接决定了教师职业生涯中动力的大小和努力的程度。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路径
一般而言,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会遵循“条件分析―目标定位―策略制定―反馈评估―动态修正”的路径。
(一)条件分析
教师要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首先必须认真进行条件分析。条件分析是一种常用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包括内部条件分析和外部条件分析。内部条件分析就是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学识技能、特长、思维方式等的分析,外部条件分析则是指对环境特点、环境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可能性、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环境对自己提出的现实要求和未来要求,自己的环境适应情况等的分析。只有通过条件分析,判断现有内外部条件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教师才会找准自己的起始状态,明确可能达到的目标状态。
(二)目标定位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就是为自己选择适宜的职业生涯道路,合理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角色,确立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制定要分析学校的目标和改进计划以及对教师的要求;分析学生的需求及其成长对教师的要求;平衡自身需求、学校需求和学生需求三者的关系;同时,根据现有起点和规划目标之间的现实差距,合理地设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短期目标是什么、中期目标是什么、长期目标又是什么,并合理选择实现阶段性目标的方法、策略或途径。
(三)策略制定
教师仅仅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而不付诸实施,那就是纸上谈兵,对教师发展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教师要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达成预期的规划目标,就需要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包括规划的分段落实要采取哪些策略,为实现规划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活动、完成活动的具体步骤有哪些、预估实现目标所需的时间、分析所需要的条件和资源,以及获取这些资源和条件的方式方法有哪些等等。
(四)反馈评估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落实情况如何,实施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等等都需要教师及时地收集来自各个方面的反馈信息,并对这些反馈信息进行评估,分析自己落实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和不利因素,并根据获取的反馈信息和环境变化,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与修改,变换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策略。只有不断收集和评估反馈信息,教师才可能动态地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进展和效果,避免盲目乐观、闭门造车,以便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五)动态修正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主观方面的职业认同、兴趣爱好、教育理念、专业发展、专业地位,客观方面的经济条件、家庭期望、社会需求与认可等等。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动态的、可变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而言,教师最初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是基于对自己和外界环境的初步评估而来的。这种初步的评估往往在后期会随影响因素的变化而改变。随着教师兴趣能力、专业发展、学校环境等的变化,教师要变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重新选择职业生涯道路、重新定位职业生涯角色,重新修订职业生涯目标,对规划中不合时宜和自身特点的部分进行修改,以确保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能最终得以实现。
链 接
- 上一篇:网络公益活动的感受
- 下一篇:酒店消防安全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