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的动力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发展的动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四川省委把工会组织建设等工作纳入到对市(州)党政目标考核内容,各地也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人大、政协把基层工会组建纳入执法检查、工作视察的重要内容。夯实组织基础,增强“凝聚力”,激发工会组织活力;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战斗力”,激发工会干部活力;优化会员服务,增强“吸引力”,激发工会会员活力。四川省委紧紧抓住这三个重点,为增强基础工会科学发展,大胆实践探索。并在增强“吸引力”,激发工会会员活力方面,注重提升会员素质,注重会员权益,注重加大会员帮扶。大大促进工会作用发挥。
夯实组织基础,增强“凝聚力”,激发工会组织活力
着力工会组建。省委把工会组织建设等工作纳入到对市(州)党政目标考核内容,各地也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人大、政协把基层工会组建纳入执法检查、工作视察的重要内容。省总制定了相关办法,把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纳入考核奖励范围,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全省基层工会组织达15.6万家,覆盖企业39.3万家,工会会员1937万人,工会组建率、职工人会率均达90%以上。
着力规范建设。出台工会规范化建设意见,规范建会程序、工作内容、工作管理。还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社区工会的意见》,每年安排5000万元工作专项资金,为发挥基层工会作用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全省基层工会组织阵地完善率达80%。
着力民主办会。以创建职工之家活动为载体,推行“会员评家”机制建设,依靠会员建家、评家、管家,直接激发会员参与动力。积极开展基层工代会代表常任制试点工作,推动基层工会会务公开,促进了基层工会作用发挥。
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战斗力”,激发工会干部活力
强化班子建设。积极争取党委推进地方工会主席由同级党委常委担(兼)任工作,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总工会主席均由党委常委担(兼)任,4460多个乡镇(街道)全部实现由党委副书记或人大主席团主席担任工会主席,6500多个社区由社区支部书记或社区主任担任工会主席,为基层工会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
强化队伍建设。专门制发《关于推进社会化聘用工会专职工作者的意见》、《工会专职工作者聘用管理暂行办法》,采取省、市、县三级工会共同分担聘用费的方式,5年解决资金近1亿元,确保了基层工会干部队伍稳定。目前,全省专兼职工会干部达30多万人,聘用工会专职工作者1123人,工作3年以上的达80%以上。
强化机制建设。健全培训教育机制,加大培训力度,近几年培训基层工会干部1万多名。健全目标考评机制,对基层工会主席、工会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省、市、县总工会每年下拨本级收入达70%以上的经费用于基层工会。
优化会员服务,增强“吸引力”,激发工会会员活力
注重提升会员素质。全面落实《四川省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深入开展“三个两百万”活动,培训会员1352 7万人次;在796个工种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参与会员1776.3万人次,13.8万名职工获得技能晋级,15.1万名“首席员工(技师)”成为企业技能带头人。
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劳动保障;工作质量;提高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重要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社区工作人员,我们应有效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区工作的开展,寻找有效途径促进劳动保障工作质量的提高。
一、做好劳动保障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劳动维权等问题就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也是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让人民群众得更多实惠的具体体现。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增强贯彻落实的坚定性,才能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转化为推动劳动保障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把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贯彻落实到劳动保障工作中,必须要用科学发展的立场方法解决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做好劳动保障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概括地说,就是按照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劳动保障工作而言,就是要积极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真正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工作,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劳动者的社会安全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本着对劳动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公正、公开、高效、便民”的执法原则,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为出发点,不断加大劳动监察工作力度,抓重点、攻难关,扎实开展工作,有效地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着眼于“人”的素质提高,以身边的人和事教育人、感召人、鼓舞人、激励人,在全系统大力开展“勤廉为民”活动。通过弘扬先进事迹,加强全市上下对劳动保障工作的理解、支持,激发社区工作人员争先创优、勤廉为民的热情。
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是民生之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是一项正在实践和探索的新兴事业,意义重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契机,坚持“让失业人员积极就业,让困难人员实现就业,让就业人员稳定就业”的工作理念,努力发挥社区劳动保障站的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尽一份力。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各级党委、政府的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做好人文关怀,把党和政府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关心和支持送到人、送上门;做好信息服务,使下岗失业人员能及时了解到有关方面的就业再就业信息;营造好的氛围,树立、宣传一批自强不息、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努力在社区营造一个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共同支持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的良好氛围。
作为社区工作人员,要真心关注服务群体,做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做好失业人员调查工作,完善基础台帐。对社区失业人员逐一进行跟踪回访,在和失业人员面对面交流中,做好基本信息核对,积极为他们提供服务。及时修改网上信息,整合并完善了失业人员数据库。普查月中,坚持记工作日志,将每天的工作情况特别是一些特殊情况进行详细记载,以明确帮扶重点,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跟踪服务、管理打下基础。认真落实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为失业人员“送服务、送政策,送岗位”,对困难群体开展就业援助。利用社区劳动保障宣传专栏和板报进行大力宣传,认真做好日常接待咨询工作。工作中正确把握政策内涵,严格把好申报关,对符合政策的失业人员应报尽报,让灵活就业人员充分享受到政府的关爱。加强失业人员培训力度,以培训促就业、促创业。依托街道统一下发的年度培训菜单利用就业证年检和日常走访的时机,了解失业人员的培训愿望,推荐参加培训项目,注重培训效果。通过培训,提高失业人员就业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群众技能就能拓宽群众的就业面,开展培训进一步完善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制度,大力开展群众创业培训;积极做好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士兵、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职业培训;加大在职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对劳动保障工作质量提高有很重大的意义。
三、做好劳动保障工作,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区与群众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社区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前瞻作用, 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克难奋进,务实为民”的总要求,在区劳动保障局和街道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真正潜下心来,换位思考,从下岗失业人员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角度出发,为他们的切身利益着想,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为最终实现人有其岗、劳有其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困有所助、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全局观念要强,眼光看得要远。做好规划工作,要从新时期的劳动保障工作方针政策出发,认真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围绕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目标和劳动保障中心工作,统筹谋划。既要注重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调整等项工作整体统筹协调发展,也要注重劳动保障事业发展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衔接,研究劳动保障工作的统筹全面发展。要坚持导向正确、管理科学、服务主动。导向就是要从全局出发,有前瞻性,提出大方向;管理就是讲原则把好关,不出纰漏;服务就是要围绕业务工作提供信息、搞好保障。坚持以导向、管理、服务为本,要求我们不断提高管理、服务、保障的能力与水平,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提供养老金服务,确保养老金及时发放到位。强化“离退休人员之家”服务职能,开展老年互助、老年保健及文体娱乐等工作,为老年人提供周到、便利的服务,组织社区企业离退休人员积极参加老年医疗保健讲座。真正使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学习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等带有根本性、管长远的基本方针。努力使全体群众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方面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
四、结束语。
社区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努力实现劳动保障工作新突破,为劳动保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景坤,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劳动保障工作新发展[J],发展,2009(12)
[2] 姜海燕,浅谈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劳动保障监督工作[J],商情,2010(24)
篇3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贝克尔的“宠坏的孩子”定理以及哈丁的“公共地悲剧”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关于生产要素与资源问题,如果政府发出正确的信号,采取适当的激励行为,则自利的企业最终采取的行动与社会最优是吻合的;反之,如果政府采取了不当的激励措施,发出错误的信号,则会产生“公共地悲剧”,使有限的生产要素与资源被过度开发使用。因此,建立合理的要素价格体系和资源价格是科学发展观的内生动力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粗放的发展方式转变到创新型发展方式上来。
关键词:外在性 信号博弈 科学发展观
自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来,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国内文献可以说是数量众多,主要是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意义的解读,或者是对于发展观念转变的具体方式的设计,但是我国发展方式长期以来难以得到根本的、彻底的转变,关于其本质原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生动力机制以及如何科学的论证这种内生动力机制的研究资料非常少。
传统理论认为,外在性的存在与公共品的属性是市场机制难以处理的问题(平新乔,2001),但实际上,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二元主体结构,即由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以及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家庭组成的微观主体与强调宏观调节作用的政府构成,而这种“双主体”结构,最难界定的是各自的职能和作用范围,其相互之间与生俱来的替代性特征,很容易在制度设计时使发展主体的功能配置发生“错位”(刘志彪,2008)。所以,关于外在性的问题,不仅适用于市场机制难以处理的问题,也适用于本来可以用市场机制解决,但实际上因政府的“错位”与“越位”而造成的外在性问题,如要素价格体系的扭曲问题。
具有宏观调节功能的政府与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以及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家庭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博弈关系,这种博弈关系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如何设计一种机制,能使得追求不同目标的微观主体最后能达到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效用最大化的一种结果,也就是说,从经济理论层面来看,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及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背后的经济机制是什么,本文将用博弈论和外在性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分析。
动态博弈扩展式
一个动态博弈的简单扩展式表述:T={t1,t2},M ={m1,m2}, A={a1,a2}, Prob {t1}=p(见图1)。自然首先行动,以概率p与1-p选择类型t1与t2,即决定资源或要素的丰裕度,发送者(政府)通过要素价格体系发出关于要素稀缺性的真实或扭曲的信号m1或m2,企业收到信号后,做出关于要素的密集度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决定,即采取行动a1或a2。
根据贝克尔的“宠坏的孩子”定理博弈模型分析
若政府根据要素的稀缺程度决定要素价格,即发出真实的信号,则根据贝克尔“宠坏的孩子”(Rotten Kid)定理,虽然企业是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出发,但是在逆向归纳解中,企业会选择可使全国福利最大化的行动。
本文假设企业与政府的目标不一致,政府以全体公民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企业不考虑整个社会的效益,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与企业进行博弈如下:首先,企业选择一个行动A(污染或过度使用资源,即对整个社会来说具有负外在性的行动),可使企业获得收入Ie(A),同时使政府得到收入Ig(A);然后,政府观察到收入Ie(A)和Ig(A),选择给企业的奖励或惩罚B。 企业的收益为U(Ie+B),政府的收益为V(Ig-B)+ k(Ie+B),其中k>0反映出政府关心企业的福利。假定行动是一个非负数字,A≥0,收入函数Ie(A)和Ig(A)为严格凹且分别在Ae>0和Ag>0达到最大值;奖励或惩罚B为或正或负的数字;且效用函数U和V递增并严格凹。
采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如下:第一,先最大化政府的收益,即给定企业的污染行动A,来选择自己的行动B,
MaxV(Ig-B)+k[U1(Ig-B)+U2(A+B)]
B
一阶条件:V'(Ig-B)=kU2'(A+B)
反应函数满足:
-1
也就是说,企业污染或过度使用资源这种典型的具有负外部性的行为减少,则政府给予更高的奖励。
第二,接着最大化企业的收益:给定反应函数B*,来选A
MaxU1(Ic-A)+U2(A+B*)
A
一阶条件:U1'(Ic-A)=U2'(A+B*)(1+dB*/dA) (*)
进一步,可得0
因此当增加A时,U1(Ic-A) 会减少,同时,d(A+B)/dA>0,A+B会增加,这样U2(A+B*)也会增加,因为(*)式 ,U2(A+B*)增加的幅度比U1(Ic-A)减少的幅度大,所以企业收益增加,同时政府收益也增加了。
从上述论证过程中,可以发现,政府对于企业行为的奖励B是整个论述过程成立的关键,即政府是否能发出正确的信号直接影响到企业采取的行动,如果政府对于企业减少污染或者是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使用行为,给予正的奖励,显然可以达到本文想要的结果,也就是说,虽然企业本身所有的行为都是自利的,没有考虑到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但只要政府的措施得当,同样可以使企业这种自利的行为具有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利益最大化的特性。
对于某些已经过度使用的生产要素,从一般经济学供求原理来看,资源稀缺程度的增加,会拉动要素价格上升,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或者寻找替代资源,或者放弃资源消耗量大的生产方式,这些措施都会使过度的资源需求得到抑制。但是,现在政府还掌握着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对很多重要的生产要素价格拥有决定权,这样,生产要素的稀缺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能不能充分转变为正确的价格信号、经济运行能不能摆脱“资源依赖型”的发展环境就直接取决于政府行为。如果政府对于企业的这种减少污染或者是减少过度使用要素资源的行为没有给予正面的奖励,换而言之,政府对于企业的污染行为或者是对于要素资源的过度使用行为,反而采取某种奖励,例如政府应该发出高价信号的时候因种种其他因素的考虑,没有发出这样的信号,那必然会影响到下一步企业的行为,企业根据这种扭曲了的价格信号做出最有利于自身的行为,与上述根据真实信号做出的行为必然是不同的。政府对于过度使用的要素价格仍然制定的很低,企业过度使用这些要素在某种意义上说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其实相当于政府给予企业的一种变相奖励。这样,根据上面的推导过程,显然不能使企业的行为显示出利他性的结果。
因此,要素价格市场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生动力机制,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要实现成功的转型就必须改革要素价格体系。合理的要素价格体系和环境价格,必然使“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的道路上来。对于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这一艰巨的任务来说,完善的要素价格体系,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刘志彪,2008)
运用哈丁的“公共地悲剧”博弈模型分析
如果政府发出的信号是扭曲的,企业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将本应由企业内部承担的成本由社会来承担,这就是公共地悲剧,使资源经常被过度使用。
考虑一个有n个企业的社会,所有企业都利用全社会的公共资源(例如公共的河流、空气等)。社会中企业利用资源的总量为G=g1+……gn(gi为企业i利用资源的数量)。企业利用一种生产要素或环境资源的成本为c;一个企业利用资源的价值为v(G)。资源利用的上限为Gmax;当G 0, 但G>Gmax时, v(G)=0。当G
由于最初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条件似乎是无限的,再多利用一点不会对社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当利用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已经多到恰好仅能维持时,再多利用一点就会对社会带来极大的损害,即对G
gi•v(g1+g2+……gi-1+gi+1+……gn)-c•gi(1),若(gi*,……,gn*)为纳什均衡,则对每个企业i,当其他企业选择(g1*,……gi-1*,gi+1*,……gn*)时,gi*必须使(1)式最大化,最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为v•(gi+g-i*)+gi•v'(gi+g-i*)-c=0(2式), 这里,g-i*代表g1*+...gi-1*+gi+1*+……+gn*,将gi*代入2式,并把所有企业的一阶条件加总,然后除以n,得v(G*)+ G*•v'(G*)/n-c =0 (G*=g1*+...g n*)(3)
但是,全社会的最优选择用G**表示,应满足 Max G•v(G)-G•c
0≤G ≤∞
其一阶条件为v(G**)+G**v'(G**)- c = 0(4 )
比较(3)与(4)可知, G*>G**
即,每个企业在纳什均衡状态下,对资源利用总量的和高于全社会的最优选择,也就是说,对于资源的使用过度了。
结论
在我国,发展方式难以转变主要是因为制度结构的粗放。所以要从根本上彻底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切实转变发展的制度结构,从制度层面割裂对粗放的发展方式的支持与强化。而关于制度的变迁,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旧的发展路径,在缺少体制机制创新支持的前提下,会使经济系统在旧的慢性轨道中运行,并且在文化、习俗、利益刚性的前提下,出现路径依赖并且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
从制度层面考察,增长方式能否切实有效的转变到可持续增长的轨道上,关键在于要素价格体系的改革。这进一步涉及到发出信号的主体问题(市场还是政府)和信号本身的真实性问题(真实的还是扭曲的)。只有生产要素的稀缺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通过市场充分转变为正确的价格信号,才会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市场主体依靠扭曲的价格信号作决策时,对于要素的过度掠夺性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制度、技术与市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三维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2008(3)
2.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中译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篇4
一、推动社团建设,促学生自发、自主、自立
1. 坚持自发、自主、自立的原则,指导社团活动健康开展。由学生自发组建,自主开展课程活动,优秀有吸引力者自立。
2. 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统筹社团活动深入开展。下携20个学生社团,以服务与管理社团为宗旨,还举办一些年级大型品牌活动,如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展示周”,展示各大社团风采的“社团艺术节”等等。
3. 精心策划教育教学开放日社团活动,效果显著。级组设计填写策划表格(包括前期准备、社团台标海报、活动主题、活动内容、预期活动效果等),社团成员分工协作,指导老师专业指导,最终学生社团活动在学校第九届教育教学开放日上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二、规划考级课程,使学生能说会写
学校进行了书法与英语口语考级的探索与实践,学生考级的热情较高,学生书法尤其是硬笔书法及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快速提升。为加强效果,满足需求,确保学生在初中三年习得几项基本技能,学校除了推进现有的书法、英语口语考级外,还准备在体育艺术考级方面有所突破。
三、选择即是智慧,打造课程超市的升级应用版
在以往课程超市的基础上,设计面向老师、学生的调查表,统计拟删减、保留、增补的课程,重新整合,确定新一批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当中不乏特色的精品小课,如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小语种班,十字绣,英文演讲,思维导图与方法班,科学创新实验DIY,折纸兴趣班,散打,手工DIY,军事百科,侦探头脑社,野外生存探索等。
四、文康武鸿,必修课选择性增容
在必修课程中增设定向越野、厨艺、形体、武术、书法,并配有专业老师授课、指导,同时以不同于常规考试的考评方式进行考查。
五、开展特色小课程,并固化在每日常规中
学校在一天中划定了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特色小课程,每天坚持,每天反复,不断训练,不断强化,如三个五分钟交际英语、每日练字、每日读报、经典名著阅读、每周英文金曲赏析都颇具特色。
六、深入开展“一坛二园三台”活动
所谓“一坛二园三台”即是有为教育大讲坛、英语园、科技园、竞技台、大舞台、演讲台。有为教育大讲坛,聘请知名专家,做精彩讲座,营造尚礼、敦品之风。有为教育英语园、科技园,专业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励学精神;有为教育竞技台、大舞台、演讲台,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以竞技促健体,舞台扬艺术,演讲展才华。
七、引入外来课程,嫁接成功范本
引入World Class Arena世界数学课程,活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数理逻辑能力;与广东管乐协会合作,成立学校管乐团,通过科学的课程教授,合理的训练跟进,让学生贴近艺术,接受音乐的熏陶。
八、创新年级管理方式,培养年级自主管理委员会干部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年级设立了有为少年督导、督学、督察,对整个年级的学习、卫生、纪律进行管理和督导。
九、开展假期有为作业的展示、评比活动
盆栽种植、考察身边文物、抄写《弟子规》、玩“24点”游戏、制作画册……玩耍而有得是特色假期作业的开发与设计原则,让学生拥有学科的大视野,在生活中实践创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励学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十、“心育节”暨庆六一活动
通过六一游园活动活动让初一同学了解“健康心理”的新理念;让同学懂得交友应注意的误区,通过活动,消除困惑,走出误区,了解彼此;让同学有自我调节、采取有效途径解决问题的意识,解答一些困扰同学们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问题,增强班级凝聚力。
篇5
一、解放思想,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全面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既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确保我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摆在我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个人认为,稳定教学秩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抓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就要更新教学管理观念,并在新观念的指导下寻求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最佳途径。
1、摒弃传统的学科本位体系,探索构建能力本位体系。作为以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中等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上要坚持立足于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应避免学科越分越细、各门学科自成体系;理论内容偏多偏深,实践内容可有可无;各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整体优化。学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引入能力本位思想,探索集群式模块教学(宽基础,活模块)的基本规律,最终按照适应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要求,组织教学内容,以课程的应用性、整体性、综合性为特征,探索构建能力本位体系。
2、实现由单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向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转变。随着计划经济劳动分工的简单化向市场经济劳动分工的复杂化转变,岗位职责将由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发展,一个人一生从事的职业将由一种向多种转变。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移动化、个性化为标志的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必须改变单一的知识技能结构,具备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所以,我们应更新观念,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某一特定的岗位需要的专项技能和多种职业都需要的通用技能上,同时,又具有在某一岗位群内转岗和继续学习的基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己任。
二、以人为本,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要求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成为优秀教师与合格工程师为一身的双师型教师,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师应努力做到:
1.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教师要在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有适应本专业教学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不但要对自己所教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它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社会功能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必要的研究,还要了解和掌握一些邻近学科的知识,并有能力及时吸取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对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基本知识有所认识。
2.具有自我学习提高能力所谓自我学习提高能力,就是教师在总结前人、他人和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所教专业,继续将最有价值的新知识、新技能掌握过来,自觉地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确保自己知识系统的先进性,并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因此,要求广大一线教师要有自我学习提高的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如何去传授、影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提高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该努力建立有利于提升教师素质和最大限度发挥老师积极性的管理机制:包括评估机制、竞争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等;组织、教育教师加强学习,增强角色意识,树立优质教学理念,做敬业、好学、爱生、爱校的合格老师;珍重知识,珍重人才,加强组织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气息,对教师进行人性化、人情味的服务管理。
三、结合实际,探索新的课堂教学规律
课堂教学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渠道。我个人认为,要在结合我校教学管理实际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规律进行全方位的、多层面的、有重点的、有特性的探索。
1、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及评价。改革以传统学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取得职业教育同仁的共识。因此,改革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如何以模块教学法来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模块教学以技能训练为核心,需要教师成为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又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并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知识的复合型高级教育教学人才。当然,“模块”素质、能力的具备,“模块”教材的建设(选择、编写),“模块”法的探究等也将成为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2、努力掌握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掌握现代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过程,就是革新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也是区别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过程。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对原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充实、调整和更新,也包括借鉴、引进国内外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方法和手段。
我校教学工作应体现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即“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在现代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地位要避免一个由原来的“结论灌输式”向“满堂提问式”的简单的、极端的过渡。在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外,主要应着力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觉探索新知识,使学生从“认识型”变为“智能型”,从“继承型”变为“创造型”,提高学生全面适应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的开端、课中、结束三个主要环节要做好艺术处理,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要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利用、研究意识和能力。幻灯机在课堂教学的使用与出现绝不是现代化课堂教学手段的标志,教育发展到今天,它只能是一个被广大教师所基本掌握和接受了的辅教学手段。虽然,它在相当长的时期起到了完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今后也将被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利用,但是,课件的运用在未来的教学中将占有主导作用。为此,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上进一步广开思路,做一些深层次的探索,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功能在实际教学中体现的更加充分就显得尤为重要。
3、努力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是贯彻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我校应着力研究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课程综合化的研究。课程综合化是组织具体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作为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内涵之一,很多学校都有所探究,取得了有实效性的成果。我校的课程综合化是个系统工程,应该对所设专业课程综合化的范围、方式和程度都做一些有深度、有广度的探索,逐步探索课程综合化的规律和原则。
二是教材建设的研究。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质就是教材的改革和建设。教材建设研究应主要打破教材学科本位体系,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解决知识内容陈旧,增强弹性内容四个方面的问题。应根据我校实际,结合现有教材,逐步进行完善。这势必为我校的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提高,创造一个良好条件。我校的教师们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要求,探索新的、符合教学实际的规律,也可在模块式教材选择、教材编写方面进行一些实验探讨。
四、学习致用,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操作实训、课堂教学以外的生产实习等。我个人认为,我校在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按操作技能形成规律组织实践教学。操作技能的形成一般分为接触感知、操作模仿、协调完善和熟练掌握四个阶段。接触感知属于技能训练中的低级阶段,具体讲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演示,使学生明确本层次技能训练的目的、意义、内容,对掌握的操作技能形成一个整体的直观印象;操作模仿是指在教师引导或示范下,按照正确的程序与动作规范要求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协调完善阶段是学生把已经掌握了的局部动作连接起来,在此阶段教师要注意指导操作技能的完整性,加强局部动作的综合练习;熟练掌握是指经过反复训练,技能已达到精练纯熟的程度,并能把已经掌握的动作运用到实际工作或模拟环境中去。在四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的指导重点应在于训练与其他技能相关的联系和融合,以完成新的任务。
以上四个层次说明,操作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也贯穿于操作技能形成的始终。为此,有目的、有步骤、有层次、有组织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更高的水准,也必将使从我校的学生们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2、按三个原则管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我校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校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我校应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生产产品相结合的原则,实施实践教学的科学化管理。具体地说:一是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实施计划管理;二是建立实践教学组织网络和信息反馈网络,实施网络化管理;三是研究建立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正确分析、评价和完善实践教学。
五、立足长远,完善教学的科学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我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因此,为了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完善教学的科学管理体系。
1、逐步实现管理标准规范化。我校教学的科学管理,必须规定明确具体的要求,在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出具有可行、可操作的学藉管理、教师考核、考勤、备课基本要求以及教学检查、总结等制度,使之形成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为开展科学的教学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逐步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我校应该特别注重利用计算机将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及时地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和贮存,为教学组织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避免传统的手工劳动方式造成的误差,使教学管理水平达到高效能的程度。
篇6
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科学化管理是促进我国地质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一项有待不断完善和加强的长期任务。本文着重探讨三方面的问题:一、从广东模式看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现状;二、从普通意义上看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存在的不足;三、从前瞻的视角看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发展趋势。
1 广东省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现状
一般来说,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流程可划分为三大环节,入口是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中间环节是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出口是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管理[2]。广东省首先从制度方面入手,将整个管理流程的主要环节纳入制度中进行规范:根据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制定省级馆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以及操作细则,力求做到制度流程规范、标准统一详细,有法可依有制可循。其次,通过本省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对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整体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主要工作流程可见下图:
从工作流程图可以看出,广东省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管理按照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管理三个环节相扣递进,有序运行,在工作实践中体现了管理信息化和操作精细化的要求,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
1.1 汇交管理。汇交是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第一步,其作用不可小觑。广东省严格按照制度接收实物地质资料,通过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地勘单位在互联网报送实物地质资料清单,馆藏工作人员根据本省情况和筛选细则,将有研发利用价值和典型意义的实物地质资料进行库藏管理,埋藏其余实物地质资料,实现了求精求细、保障重点。值得一提的是,本省将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与探矿权延续管理相结合:在汇交成果地质资料之前,必须报送实物地质资料清单,待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完毕后,整体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完成,探矿权人相继办理其他手续以完成探矿权延续。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约束力,使得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力度有所加强。
另外,为保证汇交工作落到实处,我省采取了在省级馆藏机构指导下分片委托保管体制,即分别在广州、韶关、梅州、湛江四个地方,委托具有固体矿产乙级以上(含乙级)勘查资质的地勘单位建立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分库,因地制宜地落实实物地质资料保管设施,很好地解决实物地质资料接收保管问题。这种保管体制也被誉为具有广东特色的保管模式。
1.2 馆藏管理。库房管理是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中间环节,正规、有序的管理为日后的利用服务提供基础性保障。入库后的实物地质资料,有专人负责管理,严格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进行实物地质资料的出入库管理、岩矿心整理,统一编目、上架。清洁好的岩矿心装入岩心箱内,并标明岩心牌,岩心箱和库位编号,按照统一编码格式编写,便于制作目录检索,整个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同时将整理好的实物地质资料统一进行数字化处理,将钻孔数据、实物照片等入互联网方便利用。
1.3 社会化服务管理。“服务”是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我省馆藏部门将整体流程结束后的实物资料进行分类、立卷、建档,每一宗建档单元包括该项目的实物和相关文字、图表、电子文件,完整记录了每个管理流程的重要资料,有利于管理也方便查阅利用。同时,广东省级馆于2012年组建完成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实现了实物地质档案资料从汇交、整理到保管、入库、利用的信息化管理,使得服务手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馆内服务,给用户带来了更多便利的选择。透过互联网和馆内网并网运行,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浏览库藏项目基本信息、岩心照片、钻孔柱状图、剖面图等资料,提高了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社会使用的时效性。目前,主要服务对象是面向地质勘查单位及地质科研单位,提供单位所需的实物地质资料基本信息,避免重复工作,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也向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管理信息汇总分析,可以及时掌握地质资料管理进展。
2 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存在的主要不足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的政策法规,但总的来说,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也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
①管理体制机制欠完备,法规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较为系统完备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缺乏配套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标准。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也尚未完全纳入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分级管理与委托保管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
②实物地质档案资料保管分散,保管措施不到位。截止2010年底,全国包括库房和露天存放点的1006万米岩心存量中,保存完好的岩心105.1万米,完好率在70%以下的岩心占总量的近一半;临时性和其他性质库房占库房总数的一半以上;库房管理人员平均每个库房1.5人;露天存放点464处,总面积11.41万平方米[3]。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设施和人员配置的不到位使得不少实物地质资料损毁散失。
③汇交管理存在诸多困难。在实物地质档案资料汇交管理中,往往存在汇交人意识和责任心不强、汇交监管能力不足、缺少实物筛选方法等问题。汇交人对实物地质资料随意处置状况较严重,汇交前的保管和汇交后的埋藏工作困难较大。有些省份由于缺乏科学权威的筛选办法,使得实物汇交工作不能满足省级实物馆和委托保管单位的需要。
④实物地质资料共享机制缺乏,社会服务能力不足。虽然已经建成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库,但由于共享机制缺乏,服务管理跟不上,许多单位和部门出于各种原因限制了地质资料的社会利用和资源共享,使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能力欠缺,同时,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刚起步,服务产品单一,开发利用缺乏,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毋庸讳言,管理中存在的这些不足主要和制度的完善、机制的创建、重视程度以及资金投入等因素直接相关。所以克服这些不足,一看发展,二看工作,要努力做到在发展中创新,在改进中提高,才能为实现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科学化管理搭建有利的平台。
3 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发展趋势
从国家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规范性要求、一些工作先进省区积累的有益经验和国际上达到的新水准来看,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一些进展:
3.1 加快政策法规研究,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的全面汇交和集群保管。从政策方面来讲,需要不断推进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法规政策研究,实现体制机制创新。要制定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全面推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建设,加大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力度,完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的全面汇交和集群保管。再者,可以依托汇交管理机制来促进馆藏资源积累,不断强化对著名矿山实物地质资料的采集,做好重要钻孔岩心、反映成矿特点和找矿标志的配套标本、典型性室外展示大型标本的采集。同时,结合各地涉外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积极开展境外矿产实物地质资料的采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篇7
【关键词】供水;企业;科学发展
一、企业目前现状
营口水务有限公司是一个集产水、供水、售水、给水工程设计、给水工程施工、生产给水附属设备等多种经营为一体的国有大二型企业。主要承担着向我市主城区、老边区、鲅鱼圈区、熊岳镇和仙人岛能源化工区的供水及管线维护维修职责。用水户29万户,城区用水普及率100%。
企业现有资产总额20.14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5.8亿元,流动资产2.35亿元,净资产7.78亿元,负债12.3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1.4%。
二、企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仍在政策性亏损状态下运行
为解决我市的缺水状况,我市先后建成了八个供水工程和市内管网改造工程,贷款13亿元,到目前尚有贷款余额7.9亿元,我公司一直处于负债经营的亏损状态,目前累计亏损2.17亿元,运营艰难。造成亏损的主要因素:
1.固定资产投资大,折旧费用高
八个水源建设先后投资21.2亿元,致使制水成本高。仅折旧费每立方米水含0.6元,占成本的17.7%,年折旧额为4054万元,而省内同规模水司折旧额都在2000万元左右。
2.分质供水也是成本高的一个原因
我市不同于外市的分质供水,双条管线,不但投资大,维修维护费用也高。如非饮用水的辽河水源,投资3亿元,仅年折旧费1200万元,目前的日供水量2.5万立方米,按售水量计算,每立方米水仅折旧费就高达2.2元。
3.财务费用高
建设几个水源的投资大部分是企业贷款,合计贷款13亿元,利息费用支出大,最高年份的2004年发生利息支出2174万元,并另有部分利息转移到外购水中体现,实际最高年份利息支出应高达3000万元,占售水收入的36.3%。
(二)企业经济效益因政策性因素产生影响
1.投资6.75亿元的玉石水库工程和杨家店水厂工程在前期投入即将有回报时,为使鞍钢新钢厂能在鲅鱼圈落户,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定,2005年我们与鞍钢集团成立了营口鞍钢水业有限公司。若由我公司直接向新钢厂供水,按其年用水量3000万立方米保守估算,年可实现售水收入1.04亿元,净利润可达5000万元。
2.对学校、医院、社会福利性单位、园林绿化、公共消防、供暖企业等行业及居民低保户执行减免水价政策,从2007年至2011年,五年共减少收入2071万元。
3.从2005年起,我市将原由产权单位负责的居民室内供水立杠划归由我公司维修,此项每年增加支出300万元。
4.承担了较大的政府民生工程费用,市棚户区工程建设几年来共减免800万元,老边区路南九个村的城市化接收担负200余万元。
5.企业经常承担城市道路改造及国企改制剥离等所涉及的供水管线迁移的费用。营盖路道路改造担负了2700万元;民兴河改造担负800万元;玉石水库移民动迁担负600万元。六年合计担负5051万元。加重了企业负担,使现金流更加紧张。
(三)供水设施陈旧老化
我公司大多水源水厂是60—90年代所建,最早的水厂至今已75年。输水管线大多仍为水泥管材、水泵机组和深井输电设施超期服役。虽逐年进行了一些改造,但目前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未能得到解决,供水安全保证性较脆弱,并日趋加剧。
(四)非供水企业自供水影响水资源合理利用
目前,市内化纤厂、华能电厂、鲅鱼圈港务局等单位由于历史原因使用自有水源供水,并且还向社会供水。仅鲅鱼圈区域,靠我公司供水用户仅占鲅鱼圈区域三分之一。自用水源供水一方面影响了水资源统筹分配、合理利用,另一面供水管线错综分布,重复铺设,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不必要的浪费,也不利于管线的维修维护。
(五)售水价格低于成本
我市的水价一直低于于制水成本,2006年作调价时,侧重于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当时调价比成本低0.61元。目前,我公司每立方米水单位成本是4.11元,平均售价3.05元,每立方米亏损1.06元。
三、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主要对策
面对供水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个人认为,供水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完善水价调整和政府补贴机制。完善的水价调整机制是影响供水企业效益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目前,营口的水价虽在省内居于较高位置,但有其特殊性,水源分布点多、线长、面广,投资大,资本回收周期长,维护费用高,运行成本相对较高。建议政府根据供水企业的发展实际,确定合理的水价调整周期和政府补贴机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政府给予适度的差价补贴,并逐步提高供水价格。
(二)实现水资源统筹合理利用。建议政府出面统一协调非供水企业,采取出卖、入股等形式将供水交与供水部门统一管理,从而实现国家水资源统筹利用,这样,既有效减少水资源不必要的浪费,也可实现供水设施共享,减少不必要的维护费用。
篇8
[关键词]人才 社会 资源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021-01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途径,作为支撑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人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这是经过历史的发展事实证明的。在知识和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今天,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人才更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和第一动力。人才资源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根本动力。当今世界正迈进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场,我国要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就必须贯彻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并更好地把这一理念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一、从世界历史发展的经验来看,人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
如今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动力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科学技术革命,其中杰出人才的出现,才是推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快速进步的最终动力。奠定了工业时代开始的瓦特;奠定了电器时代航标的法拉第;奠定了微观世界和原子时代方向的爱因斯坦……自二战以来,一些国家实现了经济复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人才就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所在。
二、从国际的竞争形势来看,人才的竞争已形成全球化的竞争格局,在这一大格局下,人才争夺战的成败将最终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经济发展的速度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都在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制高点而精心备战,谋求长期发展优势,这就要靠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来得以实现。我国也必须把人才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来实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先机,才能处于产业链的高端位置,承担主流的角色。
三、从我国自身的发展态势来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急需转变、科学发展观有待落实,这一切都要依靠人才的开发得以实施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廉价资源、人口红利和低成本劳动力来拉动,但这些要素都不能支撑一个国家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我国的经济要持续快速发展,就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经济的转变要靠人才资源的开发,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带动经济来实现快速发展。这些转变的实现要以人才转型发展作为支撑,走人才强国的道路。
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中最根本的因素,人是生产力要素中的主导因素,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要素,尤其是创新型人才,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大量人才的涌现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前提,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科学得以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人才的发展是科学稳步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拥有大量人才并分配好、用好人才资源,才能抢占科技发展的先机,才能促进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各种资源相对匮乏。唯有人力资源,是各种资源中最丰富、最可利用、最有潜力的资源。人力资源也是我国最具有潜力、最应依靠、最可持续的优势力量。开发和利用好人力资源,就可以使其他资源发挥最好的效益,并使其具有最大的应用和升值空间,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最好的物质供应和智力支持。
我们要努力把人力资源转化为科学发展的优势,积极开发人才资源,并努力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再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切实提高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才资源总量在不断增加,人才的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进一步优化了人才结构,人才的使用效能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通过大量的实践,也证明了以人才资源作为支撑来发展经济,是一条可行的发展路线。我们要积极贯彻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在社会工作和竞争中,一视同仁,平等竞争,努力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科学的管理和运用人才资源,统筹和处理好“发展”与“人才”——这“第一要务”与“第一资源”的关系,并全面围绕人才发展为走向,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人才发展的关系,使我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打胜人才大战,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燕萍.人才强国战略与中国特色的人才资源开发.科学出版社.
[2]中国科学院.未来10年中国科学发展战略.资源与环境科学.科学出版社.
[3]彭荣模.找到最适合的人才.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9
一、增强紧迫感,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内涵深刻,内容丰富。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贯彻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到位的过程,对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障有一个不断创新、逐步完善的过程。不能简单肤浅地把科学发展观当作一个战略思想来认识,也不能片面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经济发展的理论来看待,而应作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党的建设的总纲。要加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力度、深度和广度,要真正深刻领悟基本内涵、把握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容联系起来学习,贯通起来掌握,在审计工作中全面、系统、深入加以贯彻。
二、找准定位,明确审计工作全面发展目标
奋斗需要目标,目标鼓舞斗志,斗志凝聚动力。作为市一级审计部门,应当明确自己的职责,清醒地了解自己的作为、各方面的业绩在全省审计机关、全市的排列位置,明确提出切实的奋斗目标,。引导、激发审计干部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奉献精神,以事业为重,以发展为先,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和魄力,强斗志、增才智、讲政治,形成一个齐心想、合力抓、团结干的团队,使战斗精神与新的动力实现和谐统一。大力提倡各项工作争一流。勇争一流,首先要有争一流的氛围。要大力倡导争先创优,对那些凭实绩在全省、全国获奖的单位和个人,进入全省、全国前列的工作,要大张旗鼓地给予宣传、给予重奖。其次,要有争一流的志向。每一个审计机关工作人员,都要有“我能第一”的意识。不能认为连云港穷、落后,人家看不起,就自甘落后。要奋起直追,赶超一流。无数事实也证明,连云港能“第一”。勇争一流,要有争一流的能力。首先要有自我认知能力。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市情、地情、部门情,不光要找薄弱环节,还要发掘自己的后发优势,找准突破口。其次要有学习吸收的能力。要善于学习一切先进理念、经验、技术,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习,要实实在在地学,不搞形式,不搞花架子,不搞旅游式的考察取经。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的能力。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勇于走自己、别人没走过的路,要善于打倒自己,打败别人,创新要落在实处,不光停留在嘴上。勇争一流,要有科学的态度。用扎实代替浮燥,用理智征服冲动,艰苦创业,不等不靠,攻艰克难。作为一名审计干部,应当在新起点上肩负起新使命,展现出新作风,用奋斗磨砺意志,用艰辛播种希望,用奉献连缀辉煌,展现岗位的风采,浇铸人生的精彩,赢得人民的喝彩。
篇10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等。
作为教师党员,我认为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要认真贯彻执行同志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必须坚定不移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全体党员的庄严使命。
通过学习我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实质、核心、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清楚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可持续的发展,我国才能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通过学习增强了自身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今后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的自觉性;以科学发展观衡量当前的各项工作,明晰了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自己作为一名普通高校教师,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毫无疑义,高校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最高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指导高校科学定位过程中的深化和延伸,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工作中要始终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学为学生服务,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政治水平、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不断的把新方法新知识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同时在教学中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推进教育创新,使教学过程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