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设备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层医疗设备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基层反映:“权健被立案侦查”折射医疗保健虚假广告泛滥亟待加强监管
近年来,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一些商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农村市场,各类虚假违法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也纷至沓来:这些广告或是随意夸大疗效,或是利用专家、患者的名义虚假宣传,或是未经审批或超出审批范围擅自。随着大量虚假广告充斥市场,消费者投诉日渐增多,社会危害性逐渐凸显。2019年1月1日,公安机关依法对权楗公司涉嫌传销犯罪和涉嫌虚假广告犯罪立案侦查,折射医疗保健行业虚假广告泛滥亟待加强监管。
存在问题:一是户外广告牌随处可见。在公路沿线、场镇周边、人员集聚的乡(镇)等地的房屋墙面、道路建筑、电线杆、门店外随处可见各种祖传秘方、科学养生、特色专科之类的医疗保健广告,这些广告几乎都没有经过审核和备案,普遍内容粗俗。二是印刷品广告四处留影。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印刷品广告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雇用社会闲散人员,四处散发、张贴,尤其是一些小广告随意投放家庭门缝、单位信箱,来无影、去无踪,引来群众怨声载道。三是产品类宣传趁虚而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农村老年人体弱多病、治病心切的心理,打着“知识讲座”、“健康普查”、“科普宣传”等旗号,将老年人集中到一起,散发宣传资料、开展讲座,将保健品说成药品夸大治疗功效,致使消费者身心造成极大伤害,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
为此建议:一是倡导诚信经营,强化源头治理。加强广告、印刷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广告制作者、经营者、者知法、守法,强化自律意识,不断提升行业的职业操守,做到无审核、无批文、不真实的广告业务不接,规范医疗保健类广告制作、行为,形成行业自觉抵制、拒绝虚假违法广告的氛围。二是加强宣传引导,扫除消费误区。通过发放资料、制作展板、现场咨询、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搞好《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广泛开展针对农村群众有关医疗保健安全知识和相关法规的普及教育,提高农村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人对虚假宣传的辨别能力。
三是强化日常监管,建立联动机制。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协查机制,充分利用各自的监管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争取做到医疗保健类广告监管部门监测到违法广告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及时查处、及时反馈,从而对违法广告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另一方面,要突出整治工作重点,对重点品种、重点媒体、重点时段严厉查处,以点带面,规范市场。四是引导全民参与,畅通监督渠道。以城乡环境风貌整治为契机,联合城管、社区等发动村民定期开展“牛皮癣”、“大笔字”等低俗医疗保健类广告的清理行动,扫除低俗广告落脚点;充分发挥基层站点、村民组织的社会舆论监督作用,激发群众参与监督治理的积极性,发现虚假广告张贴、行为能尽快制止、便捷举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篇2
关键词: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绩效
医疗设备是公立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物资保障,也是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同时还是评估医院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必须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创新管理。从目前公立医院医疗设备配置和管理的现状分析,还存在一定的配置不均、使用效率低、处置随意性等缺陷,必须提高对医疗设备的管理认识,加强对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
一、公立医院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医疗设备管理是医院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合理取得医疗设备,加强医疗设备管理,提高医疗设备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实现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保障医院正常运营的前提。现代公立医院的业务运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先进的医疗设备,公立医院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买好、用好、管好医疗设备,提高使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医疗设备按配置管理分为大型医用设备与一般医用设备。大型医用设备又分为甲、乙两类,大型医用设备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或由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配置管理并核发配置许可证。公立医院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制定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与自身的功能定位、临床服务需求相适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条件、配套设施和具备相应资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批准,取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可见,关于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国家已经制定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而对于一般医用设备的配置,公立医院要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医院自身科学技术发展,与当地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医疗设备的配置需符合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促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共体推进建设过程中,医疗设备配置应进行统盘考虑,严格控制,先行规范,适度发展。
(二)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作为高技术含量的医疗卫生行业,医疗设备融汇了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设备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先进,更新和换代的频率较快。而正由于技术含量高,医疗设备的购置价格也相对高昂。如何购置适用的医疗设备、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降低使用成本,如何做到物尽其用,成为提高医疗设备使用效率的关键。
(三)提升公立医院服务的公益性公立医院是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公益性是其基本属性。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趋丰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公立医院应加强精细化管理,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医疗设备购置主要由财政投入,医院应加强内部管理,持续改善服务质量,满足患者需求,强化公益性。
二、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前采购论证不足公立医院内部医疗设备配置不平衡,医院内科室众多,对于医疗设备这种重要资源引入缺乏合理的制度和机制,但以科室和部门的主观要求以及院领导自身的判断作为依据,对于医疗设备的引入缺乏科学的规划,没有客观的数据作为支撑。有些仅仅根据创建评审要求,仓促上马配置设备,忽视了单位经济的承受能力,忽视了设备的适用性,忽视了医疗设备管理者的责任。
(二)事中管理使用和绩效评价追踪不足医疗设备的投资规模较大、涉及的科室较多,专业性较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疗设备管理的难度。虽然管理模式在由过去的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但仍有部分业务科室存在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方式落后的情况。设备管理者缺乏责任意识,日常使用和维护保养不当,机器故障频发,导致设备性能下降,使用寿命降低。一方面医院的设备维修成本、新置成本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严重影响医院正常业务的顺利开展,甚至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极大地损害了医院形象,增加了医院的运营成本。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还普遍存在“重购置论证、轻绩效评价”的问题。前期购置申请报告阐述详细,设备可行性分析论证专业,设备购置的资金来源财政预算批复了,钱到了,设备买好,事情就算做完了。却没有在如何用好医疗设备,发挥设备的最佳效益上下功夫。可行性论证时年使用量,设备预期的使用绩效有没有达到,没有进一步去追踪评价,缺乏必要的考核评价机制。致使部分医疗设置被闲置或使用效率不高,给医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事后处置管理不规范医疗设备由于其专业性强的特点,报废处置标准难以制订。仅以设备的可使用年限来简单衡量,缺乏科学性。由于报废处置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医疗设备处置的随意性。有的公立医院对不能使用但又未达到报废处置年限的废弃资产,搁置于仓库,不闻不问,等年限到后再去履行审批手续,不仅占用办公空间,而且造成资产严重不实;有的医院经批准处置后,对医疗设备长期不处理,待处理财产损益长期挂账;有的医院还存在先处置、后报批等随意处置现象,造成资产账实不符。
三、公立医院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事前论证,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医疗设备购置事前论证制度,结合区域医疗卫生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区域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应建立医疗设备购置审批机制,针对区域内公立医院、中医医院、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不同特点,结合区域老百姓的就医需求,审核医疗设备购置申请。邀请行业内医疗设备管理专家、财务管理专家、财政项目绩效管理专家等组建医疗设备购置论证组,按年度开展医疗设备配置论证。设立定性、定量指标,根据医院学科发展特点,专业科室能力,医院管理制度等情况,科学合理审批区域内医疗设备配置。医院设备的购置关系医院的整体规划和资金预算的综合调整,医院内部应建立申购论证制度,组织院内专家进行充分论证,逐步形成谁申请、谁购置、谁负责的医疗设备购置责任制。院内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确保购置的医疗设备物尽其用、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设备的应有价值,提升医疗水平。
(二)加强日常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医疗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应当根据医疗设备的发展及更新情况不断改进,细化设备管理内容,不适用、可操作性不强的制度要及时修改或废除,不断进行制度的完善,不断优化管理方式,加强制度的约束作用。针对不同的业务科室、不同专业的医疗设备,制订适用性的日常维护保养方法,明确设备日常维护保养的重要性,制定定期维护保养计划,将被动维修转化为主动管理,充分发挥医疗设备的使用价值。落实日常管理责任。公立医院应细化医疗设备管理责任,明确医疗设备管理的层级,将责任落实到科室,落实到人。一般可将医疗设备管理划分为四个层级:领导层负责全院医疗设备管理并协调各部门意见、设备科负责医疗设备的实际管理工作、财务与审计等相关科室负责医疗设备管理的监督及指导工作、使用业务科室负责医疗设备的日常操作及管理。各科室、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全院职工共同努力,做好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建立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大数据、人工智能、各种APP报修平台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实现的契机。信息化作为科学的管理手段,能极大地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效率,实现成本效益控制。通过将医疗设备的购置申请、入库验收、使用维护、报废处置等整个生命周期都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可随时根据管理需求进行实时监控及各项数据的统计分析,实现真正的精细化管理,发挥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内部审计,开展绩效评价建立医疗设备定期审计、绩效评价制度,构建科学的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由医院内审科室牵头,成立医疗设备内审评估小组。把医院限额以上的在用医疗设备审计纳入年度内审计划,通过对医用设备使用情况进行考核,对设备年使用人次、年经济收入、直接耗材成本、维修成本、人力成本等数据进行综合评估,对设备验收及维修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对比设备购置前论证的预计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评估分析,合理设置评估指标的分值、权重,按综合评分得出评估结果,出具审计评估报告。评估报告提交医院管理决策部门,把评价结果与科室的次年设备购置预算审批及设备管理使用人员年度绩效奖金相挂钩,重视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四)加强处置管理,规范管理流程建立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制度,制定医疗设备处置鉴定管理办法。医院应根据各地财政及资产管理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梳理医院内部资产处置流程,定期盘点医疗设备等固定资产,对需报废的医疗设备积极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及时、安全、有效的做好医疗设备处置工作。医疗设备处置的关键环节是如何鉴定医疗设备达到处置标准,满足处置条件。根据医疗设备的专业特性,报废处置的原因主要有四类。第一,设备性能下降,继续使用会引起安全事故;第二,维修成本过高;第三,设备、零部件停产,无替代品;第四,设备技术陈旧,无法满足工作需求等。医院应积极组织设备管理、维修专家进行医疗设备处置鉴定,现场评估,出具处置意见。满足报废条件后,按流程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履行审批手续,资产处置所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将处置所得全额上缴财政国库。
篇3
[关键词] 医疗设备;设备报废;报废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b)-0172-03
医疗设备是医疗机构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贵重的、现代化的医疗仪器设备代表着医院的诊治能力和水平,是现代化医院的一个重要标志[1]。然而新设备的采购和引进以及旧设备的报废,已变成医院医疗设备管理者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医疗机构都很重视医疗设备的购置、论证和使用中的管理,但对医疗设备的报废管理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然而医疗仪器设备的报废管理也是医疗设备科学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设备管理者的重要责任,此工作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对医疗仪器设备进行规范的报废和管理对医疗质量、医疗资源的合理应用和医院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
我院自2005年1月~2010年12月间共购置了医疗设备3 839台,合计金额人民币1.86亿元,而同时也报废医疗设备1 120台,合计金额人民币4 829万元。由此可见,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医疗设备不断进行着更新换代,医疗机构在购置新设备的同时,也不断的对那些不能再使用的设备进行及时的报废处理。加强对医疗设备进行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做好医疗设备的报废管理非常重要。如今,医疗机构对仪器设备的报废管理标准不统一,卫生行政部门也没有制订统一规范的制度和科学管理的标准。现把我院近年来在医疗设备报废管理中的一些实践经验作一总结。
1 医疗设备报废的原因
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报废原因主要归纳如下:①自然淘汰:仪器设备经过长期使用后到达和超过规定的使用期限(一般为5~10年),仪器设备的零件与结构已经严重老化,设备的安全性、准确性、可靠性和性能指标虽经过维修检测仍然不到基本使用要求的可申请设备报废。②陈旧落后的设备:有的医疗设备仍然能使用,但是由于采用的技术落后,性能较差、效益低下,不再能满足使用科室的基本需求,这部分设备也要申请报废。③需要提前报废:有些设备管理不严、无专人负责,个别管理人员不负责任,仪器不能够及时清洁、保养,导致仪器使用寿命缩短。操作人员不按照行操作规程做,仪器故障时不进行及时维修,故障机器工作,有时人为的造成设备损坏。有的是仪器的工作环境不符合要求,设备工作在高温、湿度高和有静电的环境等。有的医院所使用的电压不稳定,无UPS稳压电源,也会对设备造成损坏和损耗。④设备维修、保养成本过高:修理费用达到设备购买价的60%,已不具有维修价值而报废。如果继续使用起来会造成使用成本高的仪器也应该及时报废。⑤盲目购买的设备:在购买时对仪器的论证不足,导致设备买来不用,无专人管理,常常会因为仪器的配件不能保证供应,厂家售后服务不能跟上,导致设备维修困难而影响使用,使得设备长期闲置而导致报废。⑥扶贫和支援用:有时会因为政策性的需要一些设要送给基层医院和贫穷落后地区,这时就需要办理相应的捐助、赠送及移交手续。
2 对医疗仪器设备报废进行鉴定和评估
医疗仪器设备报废前进行技术鉴定,以确定是否符合报废要求是一项技术性和原则性都很强的方面, 是对设备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一环。由医疗设备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 能够严格掌握设备报废规定的设备管理组织对需要报废的设备进行认真的鉴定,包括设备当前的使用状态、使用时间,使用时的安全系数、参数指标、维修保养和保修的费用、零部件的供应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并结合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审议评定,填写鉴定结果。对有些设备经过维修和保养能够继续使用的、各方面指标均能达到使用要求的可以继续使用,如果现使用科室不愿再使用时可以调配到其他科室或社康中心。
3 报废医疗设备的残余价值
3.1 作为同类仪器维修时拆配件
经鉴定符合报废条件的医疗设备,有部分零部件尚能使用,本院新购得同类设备或其他医院有同型号的设备在使用,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作为维修配件的来源。因原厂、特别是进口设备配件价格昂贵,也弥补设备生产厂家因停产或不再提供技术支持而造成的无法维修,被修好的设备经校准后可以继续使用,针对固定资产报废问题,我院设计了固定资产处置流程,还增设了报废“三联单”制度和待处理报废“三级库”制度。报废“三联单”制度既保证购新依据充足,又控制报废设备及时入库;还促使科室树立了“以旧换新”的节约理念。后来又建立了报废后设备的“三级库”制度,并且正在完善之中;即医疗设备、空调机、电脑打印机及电子产品的待处理报废库,这些报废的设备中有许多零配件在维修技术人员的配合下,“拆东墙补西墙”发挥了物尽其用的作用,继续为医院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使已经报废了的仪器发挥较大的残存价值,避免能够继续使用仪器的浪费,减少医院的医疗支出。
3.2 折价退回原厂
对医院已经报废的设备,但对于生产厂家来说,仍有一定的再利用价值,一般用于设备的研发、实习、培训和教学等。一些厂家或一些从事医疗设备维修的公司很乐意储存一些废旧设备,或购进报废设备维修后投放到欠发达地区。也可作为维修备用件的来源,以解医院燃眉之急。医院会因此回收设备的剩余价值。
3.3 捐赠
二、三级医疗机构承担着帮助和扶植下级和贫困地区医疗机构的任务,除了选派医护人员下乡指导和培训以外,还可以将一部分闲置不常用的设备无偿捐赠出来。各院都会有使用多年的旧设备,如心电图机等,每个医院都会有很多台,有的在闲置或在废品仓库中以备拆配件用,这样,就可以把每台设备取其精华,合并几台为一台,这将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用于捐赠给贫困地区和基层医院。
3.4 转让
由于医院发展目标和工作的转变和国家政策法规的修订等,会导致有些科室购买的仪器设备被淘汰和闲置。例如以前有些医院药剂科都有制剂室,配有大输液生产流水线, 中草药提呈设备,外用软膏生产设备等。因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各个医院内部制剂政策的调整,使得相关的工作被迫停止。花费巨大资金购买的设备被迫闲置下来。此时如不及时处理,采取办法将造成设备、闲置积压、长期存放不用,几年以后会变成报废设备[3]。这样就会给国家和医院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真对这种情况,医院应该及时采用“转让”的方式处理这一批设备。转让时可用竞标或拍卖等适当的方式卖给药厂或其他单位,这样对于国家和医院都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4 医疗设备的调拨
由于医疗机构政策和业务的调整,科室购买的设备随时会被闲置和报废,但对其他科室可能是急需的设备,此时管理部门就要及时收集这类医疗设备的使用信息,了解各设备的效益情况,及时对设备进行调剂,把各种设备用活,发挥最大的作用。如我院院内有近100个科室和30多个社康中心,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医院开支,先后为院内科室每年都调拨价值近几百万的各种设备;各社康中心特别喜欢用调拨来的旧设备。5年来已办理调拨设备300多台次。
5 做好对仪器设备的维修管理
仪器设备的维修管理是医疗机构做好仪器报废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要提高维修人员的维修素质至关重要。这样各医院要充分调动维修人员的主动性和聪明才智,提高维修技术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努力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想方设法的去完成仪器的维修工作,对成绩突出的及时给予奖励。部分设备报废后,其部分零部件仍然完好,可拆件妥善保存,以供检修同类设备时使用[4]。如有些进口设备零配件特别贵,可以在国内市场上找到替代品,特别是电子配件,我院通过这种方法节省了一定的维修费用。
6 重视对医疗仪器设备的报废管理工作
怎样才能够利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管好仪器设备,优化仪器设备的资源配置,报废那些无法使用的设备,充分利用那些有残存使用价值的设备,使仪器设备的使用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院在长期的设备报废管理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设备再利用和报废管理方法。
6.1 完善报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对于设备管理的职能部门,要做好设备的报废管理,首先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报废流程。如报废的申请、设备资料的审核、鉴定、报废后的回收、处理、帐目的注销等手续。“三联单”制度管理了设备的报废过程,在整个报废流程中要把握住统一处理的原则,设备所属科室不能够进行私自处理和变卖配件,必须上交设备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和按程序报废,并且有购新的依据。
6.2 仪器设备的报废程序
使用科室仪器设备需要报废时,要按照医院的规定程序进行,首先是由设备的使用科室提出书面的报废申请,在申请表中必须根据仪器使用情况,认真地填写仪器报废的原因、仪器的名称、国有资产编号、产地、规格型号、设备原值、购置日期、需报废仪器的数量、仪器总值、使用年限等基本资料,表格一式二份,由使用科室填表人、科室民主管理小组成员、护士长、科室主任签字后上报设备科,设备科设备维护部门组织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对仪器设备进行技术鉴定,提出是否符合报废条件等意见后报给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各部门按照报废仪器设备原值的不同,分别由相应的各级医疗设备管理部门进行逐级审批。报废后无使用价值的设备采用招投标的办法进行集中拍卖处理。
目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国有医疗设备的处置管理办法不利于挖掘报废设备的潜在价值[5],使得报废设备处置的执行部门很难把握国家政策的限制和可执行性之间的尺度[6]。提议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成立专门的国有资产报废管理机构,妥善保管收回的已报废的通用设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允许医疗机构在医疗设备使用了规定的折旧年限之后,用拍卖的方式有偿转让。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规范的,切合实际的处置办法将为医疗机构仪器设备报废打开了出口,使得设备从采购到报废整个流程正常运转起来,为各医疗机构充分挖掘报废仪器设备的潜在价值,顺利的开展各项医疗诊治和科教活动提供政策支持。
7 小结
通过对医疗设备管理和报废的分析,笔者认为,最大限度的做好仪器设备的维修管理,对报废设备进行及时鉴定和评估,利用医疗设备的调拨、转移,以充分发挥设备的残余价值、减少浪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切合实际的处置办法将为医疗机构仪器设备报废打开出口。 使得设备从采购到报废整个流程得到正常运转,为充分挖掘报废仪器的潜在价值, 顺利的开展各项医疗诊治和科教活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忠明,张兵,刘立洁.加强医疗设备全程管理着力提高设备经济效益[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12):78-81.
[2] 于京杰,戚仕涛,王羽.医疗设备报废的科学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1):73-74.
[3] 杨满香.医疗设备使用和报废的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4):227.
[4] 韩梅英,梁燕妮.浅析报废医疗设备管理及残值利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3):111-112.
[5] 赵毅.医疗仪器设备报废的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探索[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11):66-67.
篇4
关键词:医疗设备质量控制;风险管理;临床应用;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高效发展,医疗设备的体系和规模都在不断提升,卫生装备的发展前景比较广阔。而且,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还进行了深入研究,一些相关的理念、技术和对策等都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另外,经过反复地论证,相对比较科学和完善的控制管理系统也得到了高效的构建,在建立相应医疗设备控制模型的基础上,提升了医疗体系构建的高效性。
1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模型研究
1.1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改变与内涵。所谓的质量控制最早体现在工业制造领域,其最终的目的是在对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控制,其中包括对控制对象,控制标准以及控制方式等等。在对医疗设备进行控制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医学和管理学的相关内容。另外,还应该以工程技术的相关手段来保证患者的安全性,最终提示医疗设备应用的系统性。但是在设备质量控制进行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不同方面的风险问题,需要对相关的风险进行分析、评分和控制。设备质量控制应该从采购的环节入手,做好质量的检测工作。具体来说,需要经过计划制定,选型论证以及招标采购和安装验收等不同的环节。另外,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还需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制度标准以及医疗行业的相关标准来进行。做好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经过严格地考核工作来提升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医院还应该积极完善从业人员的上岗制度。医疗设备的改进和完善工作不能够避免质量确认的环节,需要以全面的角度来对医疗设备的质量进行控制。
1.2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系统模型的构建。所谓的PDCA循环模型又称为戴明循环,医疗设备质量管理标准的持续改进和循环的相关理念应该作为建模的主要原则。从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看出,这种循环模型比较适用于所有的程序。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下,应该积极地借鉴戴明循环模型,从医院的医疗设备保障工程中出发,建立基本的模型。
2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试点工作情况
2.1 认真准备。从各个医院的试点工作中可以看出,在具体的质量管理工作中,首先建立了以院长和副院长为主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领导小组。在实际的领导部署工作中应该在动员部署,计划部署以及规范评审工作方面来进行监督和落实。在此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关设备质量检测标准来进行。另外,还应该以基本的培训基地为主,建立相关的医学工程保障设施。加强资金的投入,实现试点工作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另外,在对呼吸机、麻醉剂以及监护仪进行采购的过沉重,要使得设备的各项参数符合相关的要求。另外,还需要对设备进行全面地检验,还需要在准备环节加强验证的次数,做好修改工作。
2.2 组织实施
2.2.1 质控对象的确定。在实际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方面,医院在对各项设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医学理论和管理实践的标准来进行。在试点的过程中,风险的等级相对较高,而且要求也相对比较严格。医院的数量,可是的分类以及各种医疗设备的应用都应该通过用电安全的检测工作。而且在开展设备监控的过程中,要对质量监控对象进行明确。这样质控工作才能够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
2.2.2 质控手段的选择。从质控手段上看,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而且医疗设备的采购和质控都应该符合香瓜的质量控制标准。在实际的组织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地局限于试点工作的各项条件,尽量实现质控工作和医院管理体系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融合。而且,各个阶段的技术手段的实施都英爱以质量检测工作为主。
2.3 结果分析。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选择了四家试点医院,从设备列表的合格率上看,4家试点医院的医疗设备中,不合格率排前五名的设备分别是呼吸机、麻醉剂、除颤器、输液泵以及高频电刀,其各自的不合格率依次为44%、36%、19%、16%、12%。
2.4 问题处置。对于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工作来说,主要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通过维护、修理和校准工作可以看出,主要是以吸收不合格的医疗设备为主,这样可以减少对患者的危害程度。第二,对不合格的设备进行反复地维修,如果设备达不到工作的标准,就应该坚决地停用。第三,需要建立临床工程的培训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同时对医疗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检测方式进行明确,并且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第四,对各项制度和标准进行完善。做好与供货厂商的沟通和交流,保证设备各项参数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设备得到厂家确认之后再进行应用。
3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的体会
3.1有利于提高医患安全。试点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有力的整改措施,消除了大部分隐患,使医院各级领导、临床科室和医工部门都深刻感受到了开展医疗设备质控的必要性和价值。
3.2 必须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目标和方案制定符合实际,需要从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入手,不断提高认识,树立新的医疗质量观,不断增加资源投入,不断提高全军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水平,以促进军事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结语
医学计量体系经过几十年运行和发展,相对已经比较成熟,有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可以在医学计量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质量控制活动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从而快速建立一套切实可靠的运行体系,有效保障医疗设备质量和安全医疗设备对于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提升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打造医院品牌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爱国.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几点做法[J].医疗卫生装备,2012(09).
篇5
关键词:医疗设备;维修;常见问题;对策
引言
对于社会中具有工作性质的企业而言,设备运行的精准与否,对其工作效率及自身经济效应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随着医疗机构运行模式的不断变更,社会中各类疾病患者不断增多,医院面对的工作量及工作完成度也备受挑战,医疗设备作为诊断与治疗患者的必要仪器,在医疗工作开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1]。但通常来讲,医疗设备大多都不是一次性的使用道具,在院内工作开展的长期使用中,医疗设备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出现各种故障,其工作性能与自身工作条件也将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患者若使用故障仪器进行诊断或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产生[2]。因而,医疗机构需定期对出现故障的仪器进行排查,并寻找导致医疗设备故障的根本原因,针对原因寻求解决方案,在保证所有患者均能接受安全诊断治疗的同时,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
1存在的问题
1.1仪器管理不足
在我国的部分医疗机构中,管理意识还没有完全普及,部分院内领导还没有意识到仪器管理工作及仪器管理人员的重要性,在管理方面的建设也相对较少,因而常常有医疗仪器管理混乱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部分医院还在使用以往的管理体系,在现阶段的医疗设备管理上明显存在一些不足,即常规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管理理念的需求。因管理工作的缺乏,部分医院中负责医疗设备维修的工作人员工作态度较差,工作无较大的积极性,院内医疗仪器出现故障后,在未对医疗工作产生影响时,维修工作人员通常持有视而不见的态度,在下一次使用该设备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时,工作人员才开始着手设备的维修[3]。同时,院内在对某项设备或多项设备购买时未详细咨询维护与保养知识,导致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普遍较短,在出现故障后院内工作人员往往不具备专业的维修技术,导致整个维修管理过程变得混乱不堪。
1.2专业性人才缺乏
医学工程是当前社会新兴的一种学科,因该学科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该领域的专业性人才表现出明显缺乏的状态。在制造商制造出相关的医学仪器后,社会上往往很少有人员能够对该项仪器进行掌握。当前没有出现能够全面满足现代化医学发展、精密设备所需的专业知识、科研技术水平还有技术能力等。虽然目前各大院校已经开始建设医学工程学科,但在该专业学习的学生往往在入院工作时均不具备实操能力,且培养该方面的人才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就算在医学科院校中出现了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其分配情况也不稳定,很少有专业人才被分配到社会的基层医院,因而各级医院的相关医疗设备维护、维修人员出现严重断层情况,导致很多医院都表现出对医疗技术的钻研及对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忽略了对设备维修人员的教导与培训[4]。
2对策实施
2.1强化维修管理
参考院内各项医疗设备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相应的维护维修方案,使医疗机构在操作方面的制度能够完善。加大医疗机构的维护维修方面的管理力度,并对工作人员实际工作水平进行划分,划分其实际工作区域,使人才均能被充分使用,确保院内日常医疗工作均能顺利开展。同时,对维修工作的进行过程应采取全程监督的模式,防止维修工作人员因自身工作素质、工作时间、工作态度等多方面因素产生倦怠心理[5]。在工作人员对医疗设备进行维修后,还应对其维修结果进行多次检测,排除故障问题的发生,提高维修维护质量,使出现故障的仪器能快速被应用于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在院内工作人员对仪器进行维修后,需在相关手册上记录自身维修的仪器名称、型号及具体日期等内容,若在维修后使用期间出现任何故障,需酌情追究维修人员的责任。
2.2仪器工作指标测定
对仪器的精度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若仪器的精密度出现任何偏差,则需立即进行校准、修正工作,使仪器能在任何时间均处于稳定精确的工作状态下。若涉及到国外进口较为贵重的仪器,应坚持只买对不买贵的原则,采购时的评判原则应为该项仪器是否具有明确的诊断能力及治疗能力。对精密度具有较高的要求的仪器需定期对仪器数据进行检验,并单独放置在一个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中,如该项仪器出现任何问题应及时向有关科室报告,确保仪器能随时正常使用,在不妨碍患者诊断治疗的条件下,尽可能减少因故障引起的医疗事故发生。
2.3对维修人员的教育和培养
研究表示,现阶段的医疗设备对高科技的依赖性仅次于航天航空领域,医疗设备及医疗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步变为了日新月异的状态,医疗仪器的制作工作,需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参与,其中包括了物理、化学、信息技术及光电技术等[6]。上述领域均需要专业人才参与,因而,各大医院应坚持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购买仪器的过程中,需维修人员共同参与。在确定购买设备后,维修人员需向厂家学习该设备的相关操作与维修技术,使后续维修工作能顺利地进行,同时也为患者的安全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保障。
3总结
在当前竞争激励的社会大背景下,医疗机构在不断引进医疗设备的同时,也需注重对院内维修人员的培训及管理,保持院内所有医疗仪器均能在维护、维修后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医疗机构的维修工作涉及到多个不同领域,因而维修人员在确保自身工作效率的同时,还需保证设备的治疗能力及工作准确性,使医疗设备在实际工作中能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价值,使患者均能接受良好的治疗,提高医院的信誉与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林森.医疗设备维修面临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1):298-299.
[2]陈大同.医疗设备维修面临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4):546-547.
[3]孟晖.医疗设备维修面临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数字通信世界,2015,11(10):267-267,315.
[4]柯伟.现代化医疗设备维修面临的挑战[C]//2012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医疗信息化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5]张祖进.浅析医疗设备维修面临的问题与相应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2):97-98.
篇6
一、四项重点工作
(一)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着力构建县1小时医疗服务圈。进一步充实医疗机构人员、改善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加强我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县医院医疗服务及管理水平,完善相关功能科室建设,2015年底完成二甲医院创建工作。继续加强中藏医院能力建设,扎实做好中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二是加强乡镇卫生院管理。重点把上寨、南木达、中、上杜柯四个卫生院作为县内片区基层医疗中心。健全医疗设备管理制度,针对现有设备情况选择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进行专业培训,力争做到设备不闲置并合理使用。力争2015年底为乡镇卫生院逐步配备医疗急救巡回车辆、配套车载医疗设备。常态化开展义诊、巡诊活动及医疗卫生急救工作。继续做好乡镇卫生院急救点建设,规范急救服务制度和程序。加快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远程会诊信息系统、县医院能力等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和运用。
(二)加快推进建立地方病慢病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认真按照《县地方病慢病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
开展工作,重点抓好人员培训,做好试点前期准备,确定好发展方向,抓紧完成设备采购,立即在所在乡村进行康复医疗试点工作,同时将康复医疗与持续开展的义诊巡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村医签约服务、县乡村一体化管理等医疗改善措施结合,进一步缓解就医难问题。
(三)扎实推进“农牧民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引导全体居民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对疾病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卫计局将组织人员定期在12个乡镇学校中普及基本健康知识,培养基本健康行为,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其掌握自我保健的基本技能,使农牧民健康素养普遍提高。
(四)全面启动省包虫病防治试点县各项工作。继续加强对群众进行包虫病病情调查,免费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二、卫计常规工作
(一)以满足全体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为根本目的,建立健全卫生服务网络
1、优化调配卫生资源。界定不同类型的卫生院功能,不断加强乡镇卫生院的规范化建设,重点抓好上寨、南木达、中3个卫生院建设;组织开展地方病慢病康复理疗服务体系建设。
2、重视“网底”,做好村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做好村级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其在疾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常见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等工作中的作用。
3、提升水平,加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为充分发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龙头作用,加快完成县级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努力做好县医院创二甲工作。继续推进县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建设项目。
(二)以重大疾病防控为重点,减少群众易患病
一是提高认识,加大艾滋病、包虫病、结核病等疾病的防治知识的宣传。积极宣传疾病防治知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二是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完善应急机制,加强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和演练,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应急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将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项长期的惠农政策,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
一是进一步简化并规范报销程序,切实方便群众;二是要切实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严把准入关,加大督查力度,实行动态管理,严格审批;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同时加强对收费行为的监管,使其严格遵守物价政策,规范执行收费标准。三是加大新合政策宣传力度,确保新合政策得到更多群众理解和支持。四是坚持实施分级诊疗制度。
(四)以行风整治为重点,加强卫计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继续加大人员考录、招聘及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强对口支援沟通协作。按目标任务继续培养全科医生及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项目。
篇7
关键词:医院 医疗与电器设备 规划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R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b)-0124-02
随着越来越多大型电器设备、新型医疗设备的出现与引进,不仅大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水平。所以如何做好医院医疗设备、电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则俨然已经成为现如今各个医院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正因如此,以下笔者结合个人从事医院设备维护的实践经验,对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展开粗浅的探讨,提出几点个人建议,以供广大同行在今后的工作中参考借鉴。
1 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作为医院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对其的规范化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有助于提高医疗设备、电器设备的使用率与完好率,还有助于延长医疗设备、电器设备的实际使用寿命,进一步提高医疗设备、电器设备的经济效益。所以,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对医疗设备、电器设备进行规范化管理主要包括:对医疗与电器设备的选购以及购入后的验收,对医疗与电器设备的档案建立,对医疗与电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对医疗与电器设备的检修。
2 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严格控制医疗与电器设备的选购与安装工作
在医疗与电器设备的选购上,我们必须要综合考虑社会、医院、科室、器械管理这4个方面的因素。即选购的医疗与电器设备是否真正能够为老百姓带来实惠;选购的医疗与电器设备是否真正适合医疗的自身发展需求;选购的医疗与电器设备是否能够促进科室的长期发展;选购的医疗与电器设备是否“证件齐备、物美价廉”。也只有满足上述4个方面,才能够确保医疗与电器设备满足医院发展的切实需求。
同时,为了保证医疗设备的质量与安全,购买医疗设备时,从签订合同到安装设备,都要严格遵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去执行合同内容,验收医疗设备时,只有供方代表、使用科室负责人、设备科人员、医院审计部门全部在场时才能开箱验货,且一定要查验《医疗设备产品注册证》和与其相关的全部中文标识,查验仪器设备的规格型号是否和合同描述一致,查验仪器设备及其附件是否有破损,查验主机、零部件数量是否与合同清单描述一致,查验仪器生产日期,安装调试后查验仪器性能、各项技术指标能否达标,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将其投入使用。
2.2 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与保养
要想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就必须做好医疗设备、电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与保养工作,为其构建相应的完善制度,也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各项管理工作都能够落到实处,各项监督工作都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所以,医院设备的相关负责人员、管理人员、维修人员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医疗设备、电器设备各项管理制度的构建之中,促进各项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的可行性。
首先,应该为医疗与电器设备成立专门的使用、维护、保养机构,并构建可行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各项工作能够科学、有序地开展。如,制定设备维护保养制度、设备安全检查制度、设备质量控制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备件资料保管制度、值班制度、各级岗位责任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使每一名设备管理人员、维修人员都能够切实履行工作职责,防止因设备质量与安全问题而引发各种医疗事故发生;其次,医院设备科要做好计划,根据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点,每年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检查使用环境。如,温度、湿度、防尘等是否符合要求;最后,做好医疗与电器设备日常维修记录,并要积极组织设备维修人员进行维护保养的学习培训,提高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基础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
2.3 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巡检检查工作
一般来讲,对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巡检检查工作往往都是与维护、保养工作结合在一起进行的。这是因为,对医疗与电器设备的巡检检查与维护、保养工作往往有交叉之处且同样重要。所以,要想切实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除了拥有丰富的维修、保养经验以外,还必须要做好巡检检查工作,也只有如此,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产生故障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使用寿命。
对医院的医疗设备、电器设备所开展的巡检检查工作,主要就是对医疗设备、电器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工作精度、磨损情况等诸多内容进行的检查与校验工作。而因为从事医院后勤设备维修的技术人员相较于医院的医疗与电器设备,往往处于人员过少、工作负荷量过大的问题。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医院后勤设备维修人员在检修与管理工作上的工作效率,做好规范化管理工作,在开展巡检检查工作时,应采取抽检与电话巡检,二者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做好医疗与电器设备的巡检检查工作。主要可从两个方面抓起:第一,做好每日的检查工作。也就是说设备维修人员应该在下班前或者是交班前将设备的保养进行记录,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做好定期检查工作。由设备的保管人员、操作人员以及维修人员,共同参加定期对医疗设备、电气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并且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制订相应的维护措施与维修计划。
2.4 为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构建健全的档案
想要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离不开健全的设备档案。这是因为健全的设备档案,能够使医院在选型决策过程中更有依据,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医疗与电器设备的最佳性能。所以,应该为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构建健全的档案室,并且要经过普查,构建医疗设备、电器设备总账与科室分户账,并对其执行计算机管理,做好相应的登记、质量考核,确保账、卡与实际设备能够对号入座。同时,每一台医疗设备、电器设备的侧面都应该贴有标示牌,且标注好设备的编号以及实际使用科室的相应管理人员。针对一些价格较为昂贵的医疗与电器设备还应该建立专门的维修档案,对其的实际维修与保养情况进行记录,从而为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设备的维修与管理过程中提供有益的支持,也为今后设备的更新提高相应的依据。
3 结语
总之,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更能够为病人们提供更加可靠的治疗环境。所以,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广大设备维修人员深入研究与探讨,从而通过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让医院的医疗与电器设备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宋飞.探讨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1(26):855.
[2] 蒋元林,周耀崇,潘晓东,等.军队医院医疗设备的规范化管理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1(10):127-128.
[3] 于春华,于京杰,彭红.医院医疗设备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J].医疗设备信息,2003(4):51-53.
篇8
关键词:医院;医学装备;质量控制体系;运维管理系统
引言
医疗技术维系着我国发展,特别是医疗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命安全。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将医院医学装备控制体系与运维管理系统进行有机融合,有利于为患者提供较好的生存环境。同时,工作人员也需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内容,提升应用、管理的有效性。实际控制过程中,工作人员需结合当前卫生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建构,利用相应法律体制,确保医学装备质量得到合理保障。
1医院医学装备质量控制体系内容
医院医学装备控制体系实践中,主要以提高医院医学装备系统的应用效率为目标,采用相应自动话、科学化的控制体系和控制技术,提高管理和临床医学的实践质量。同时,该指标也涵括系统工作形式、采购质量以及临床医学的护理、治疗质量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当前控制体系实践中,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建构[1]。通过设立相应的计划机制,并结合体系内容进行实践处理,再集合相应技术监控和设备检查实现设备的优化。总的来说,该体系的实践,能够提高所有控制指标的合理性,促使医院规划及建设方针均能落实到实处,有利于提高医院管理的必要性和实践性。
2当前医院医学装备运维系统的应用情况分析
2.1检修数据管理及更新问题
医学装备控制过程中检修、操作周期过长,容易导致设备检修时间、设备运行时间与检测内容不统一,难免会引发设备维修、管理方面的问题。同时,某些设备运行中设备的校检周期和工作时效不统一,容易导致该设备所检测效果不到位,进而导致诸多管理要素方面的问题。
2.2检测结果问题
检测结果需要借助自控设备进行筛查与比对,借助对应功能校检问题,实现项目控制指标。但是,传统医学装备运维问题过于繁琐,对校检信息的真实性有直接性影响,不能确保临床数据指标的合理性,为临床工作提出了严峻的问题。同时,校检结果不能第一时间送至对应科室,而采用传统信息传递模式进行综合性管理,极其容易出现校检结果失真、数据异常情况。总的来说,当前控制体系的实践中,无法将具体质量控制指标与控制系统相结合,导致质量控制方法不到位,出现数据集成控制方面的问题[2]。
3医院医学装备质量控制体系创建方法
3.1完善机构设计
工作人员需将医院医学装备控制体系与质量控制指标相结合,结合各科室的责任和机构运行模式进行综合性探讨,提升管理的有效性。由此,需结合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综合设计:工作人员需结合设备管理形式成立相应监察、控制小组,且主要工作人员配置需具备医学工程部两个质控员督查,使用科室主任,护士长日常管理本科室质控,同时使用科室有一名兼职设备管理员协助管理进行协调管制,从而明确相应的管控项目。例如在血透机设备的监察过程中,需分析血透机的设备型号、软件工作模式、半透膜功能以及Hb(血红蛋白)、HCT(红细胞比容)参数指标内容,采用相应日常管理工作对这些功能的实时指标进行分析,确保机构组织的责任均能落实到实处。通过对所有医疗设备的工作性能进行监察,从而提升各科室所应用的医学装备应用的功能。
3.2落实管理机制
工作人员需确保核心管理机制的有效性,根据医院的发展动向确立基本质量规范性和管理办法,促使管理形式更为有效。首先,工作人员需结合《质量控制工作管理制度》内容进行实践探索,在管理流程中分析常规监测工作形式和指标数据的不合理性,采用相应维修管理方案进行优化。例如可根据设备所显示的数据内容进行制度校检,对比各设备的工作效果,提升医院控制体系的精准度。其次,工作人员需将机制内容与考评内容相结合,促使管理更为有效[3]。其次,工作人员需将控制机制与质量控制内容相衔接,采用一体化模式对指标机制进行审查,将所有合格或不合格的数据进行集成化管理,确保所有管控方案与计划流程的有效性。设计过程中,需分析出较为科学的定评测机制,提高管理的精准度。再者,管理设计中,采用以下模式进行机制优化:(1)集成管理:集成管理主要采用精确搜索模式对数据结果进行审核,分析出设备的工作情况,保证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同时,管理过程中,需设立对应预防维修措施和预防管理措施,分析设备预开机、中期以及后期的工作形式,促使被动化管理能将有所数据进行监测。例如在心电图控制设备监测中,需采用项目监察技术进行设计,结合质控体系进行统一测试,使所有设备的工作情况均能够得到全面体现。(2)分散管理:分散管理主要采用较为简单的管理技术进行实践,采用模糊查询技术对数据等效情况、实验数据精准度进行测试,确保医疗设备的使用达到相应校检要求。同时,分散管理过程中需对所有医学装备的所有功能性进行调研,重点分析气密性、管件连接情况,并结合科学化控制机制和管理机制分析设备的运行周期,有利于全面提高管件的使用功能。
3.3完善教育宣传
强化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和工作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医学装备的应用效率。首先,需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好的工作主动性,根据资源汇总情况、汇总目标确立相应的宣传机制,提升宣传的合理性。其次,需根据我院的组织规划活动设立相应的宣传任务,采用相应卫生部署会议进行组织会议,提升控制工作的有效性。再者,专题讲座设计中,需结合我院的医学装备的运用情况进行培训设计,针对科室工作形式和工作目标进行组织探讨,落实核心质量控制指标培训形式,促使培训工作的氛围更加有效。例如培训内容制定过程中,需在此内容中融入新时期医院控制方针内容,组织工作人员对医院工作方式进行探究,并结合会议培训、探究模式提高宣传有效性,促使相应知识讲座提升医学装备工作价值。最后,工作人员需采用相应编制办法对工作内容、工作形式进行宣传。例如对于重点仪器的管制中,可结合医院仪器管制办法进行实践推广,分类处理仪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和事故问题,提升控制工作的合理性。
3.4完善监控设计
项目监察及控制对提高质量控制效果有积极作用,而多方面审查结果存在数据异常情况,所以需要对监控指标测试进行项目优化。首先,工作人员需完善管理、验收、预防等效果,并采用相应预防性维护(PM)技术进行技术监控,根据项目功能值参数效果情况进行测试,提升初期控制的有效性。在控制过程中,需结合体系内容对所有风险情况进行预计排查,如肾脏疾病、组织病变的疾病的检查中,则需采用流程化控制指标测试分析出血透设备、CT机、MRI机器的工作效果,采用信息化机制对所有医学装备情况进行测算,落实各科室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4]。再者,监控设计中,需结合多重审核要求、审核机制、质量标准体系进行优化,结合相应测量要求对所有管理、技术操控模式进行调控,并根据医院医疗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情况进行探索,以确保主体监控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工作人员需深入对各类监控体系工作步骤合理性的审查,采用相应校准技术对比当前操作技术环节与原始操作模式的差异性,并依据相应数据情况落实对应操作方法,进而提高监控设计的有效性。譬如可设计相应监控标准进行对比调控,确保项目主体的要求在检测标准当中。最后,需要工作人员对所有监控设计进行测试,结合项目结果进行综合筛查,从而实践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总之,完善监控设计模式,并将相应控制流程与设备维修、管理实践模式相结合,采用相应控制举措提高维修的精准性,有利于降低设备安全隐患的发生几率。
篇9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实现其经营战略、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正确可靠的重要手段,近十年来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自改革开放步入市场经济后,中国企事业单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才开始正式重视内部控制,2006年开始步入风险管控视角的内部控制阶段。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组织上下都真正理解为什么要从风险管控入手进行内部控制,才能有效地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国内已初步完成内部控制理论引进工作,但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演进机理的研究很少,更缺乏针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笔者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广东OC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为例研究其内部控制演进过程,从理论上剖析国内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演进机理,总结其特征与问题,为今后更有效地开展内部控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二、内部控制演进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演进过程 现有文献对内部控制演进过程有两种不同的划分。丁友刚和胡兴国(2007)认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就是控制风险的两种不同的语义表达形式(谢志华, 2007)” 的观点,从风险控制视角讨论了财产实物风险控制、财务报告风险控制、经营风险控制、三种风险控制思想的理性加强、风险评估思想的产生与风险控制目标的最终确立等五个发展阶段。张砚与李凤鸣等则侧重内部控制范围和手段的变化,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牵制、内部会计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四个发展阶段。就演进过程看,丁友刚和胡兴国(2007)认为,早期财产所有者面临的主要是财物保管中的失窃风险,后来是投资中的财务报告风险,再后是企业经营风险,再其后是风险控制的理性加强及风险管控体系的确立。李凤鸣等则指出,早期内部控制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交互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事项;20世纪四十年代后,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复杂,要求加强对生产经营的控制与监督,内部控制就相应地超越了会计与财务范畴,逐步从对单项经济活动进行独立控制为主向对全部经济活动进行系统控制为主发展,但注册会计师仍主要检查会计控制,宗旨是预防和发现错弊;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西方内部控制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而是向纵深发展,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的范畴,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对比上述有关内部控制演进过程的两种阐释,其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从诺斯(2008)的制度变迁路径看,都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即“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是财物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在内外部动态环境下的互动博弈行为推动了内部控制的演进。我国在2003年国资委成立和运作之前,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所有者基本是缺位的或不到位的,内部控制发展缓慢。然而,其后几年内部控制则发展迅猛,这与国资委的大力推动分不开。
(二)内部控制演进原因 李凤鸣和韩晓梅(2001)认为,推动内部控制演进的原因是经营环境的复杂化,顾客需求和市场变化对企业活动的影响;丁友刚和胡兴国(2007)则认为,内部控制演进是组织与经济环境变迁的结果。虽然两者都认为外部环境是内部控制演进的作用主体,但后者强调了组织变迁因素。程新生(2004)认为是对治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共同追求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但也没有言明具体的作用主体构成。结合体制内企事业单位国有属性,需要明确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演进的作用主体与西方市场经济的私人企业的不同之处。
三、内部控制演进案例分析:以广东OC医院为例
(一)广东OC医院及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概况建院于1978年的广东OC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现在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功能于一体的面向海内外开放的综合性现代化医院。广东OC医院当前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策略是:抓住时机,更新思维,选准方向,跨跃式发展,尽快缩短与同级医院的差距;采用超常规投入的办法扩大再生产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财务预算与规模投资相配合,合理调节运作资金,并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经过几年的战略发展,医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医院技术力量雄厚,总资产5.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3亿元 ,开放床位900张,拥有高场强磁共振、多排螺旋CT、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仪、化学发光检测仪、全自动生化检测仪、直线加速器及伽玛刀肿瘤治疗仪等先进大型医疗设备。固定资产一直占医院总资产一半以上的比例。广东OC建院之初,固定资产所占比例较高,曾一度达到75%。当各科室的医疗设备逐步添置齐全后,医院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就是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这样,固定资产比例逐渐下降,到九十年代初时已下降到60%左右,20世纪初时进一步降低到50%以下。但随着广东OC医院新战略实施,筹建新综合大楼、添置床位和各类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固定资产所占比例又上升到了55%,且近几年继续维持这个高位。从内部控制视角看,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过程滞后于流动资产管理,其内部控制可分为防控阶段、制度规范阶段和效益阶段。
第一阶段:防控阶段(1981-1999)。广东OC医院早期几乎没有正式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完全靠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以院为家的归属感。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固定资产管理日益变成一个影响医院正常经营的因素。1995~1996年间相继发生员工私占照相机、科室领导不当占用电脑、科室拆分带来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及固定资产报废管理缺失等事件,使得医院不得不提出“反私占挪用、防账物不符”的号召,并出台《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条例》,明确了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责和可移动办公器材及设备的使用区间、使用规则和设备管理与护养等。
第二阶段:制度规范阶段(2000-2006)。经过前一阶段固定资产管理改进,账物不符、私占挪用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很快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在2000年中开始,随着广东OC医院的迅速发展及与周边医院的业务竞争日趋激烈,各科室纷纷申请购置新的医疗器材,淘汰旧设备。这一过程中,由于固定资产管理没有及时跟进到位,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新设备添置问题,有些科室未经审批,就私下试用甚至使用某供货商提供的新设备,到审批下达时,有些设备实际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带来的问题,除了使一部分人不当得益外,还有可能因为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带来一些潜在的纠纷,如试用中的设备损害,试用后不购买该设备等。旧设备淘汰问题方面,典型的例子是,如果相关科室不说明该设备性能状况,设备科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很可能将其作废品处理了。实际上,旧设备淘汰中如果管理不善,潜存的风险更大,对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声誉影响更大。
通过调研和分析现存问题及此前的固定资产管理经验,医院管理层认为,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和同行竞争加剧,医疗器械设备管理将比其他一般性固定资产管理越发重要,要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应该进行“防范、规范和示范”,也就是采购和报废时的问题防范,使用中的使用和护养规范,成功或失败的防范与规范措施对相关固定资产管理的示范作用。这需要采用一个制度性的解决方案,为此,经过多次研讨和试点,广东OC医院在随后几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性固定资产管理的解决方案,包括《固定资产(医疗设备)管理实施细则》(2004)、《固定资产管理制度》(2005)、《广东OC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2006)。
第三阶段:效益阶段(2006年至今)。进入2006年后,珠三角地区医院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竞争手段不断升级:兼并区级医院、与企业医院建立战略合作、新建或装修医疗大楼、购置高端新型医疗仪器与设备、提高医疗管理水平等。广东OC医院为了有效提高医院整体竞争力和医疗服务水平,按“跨跃式发展,尽快缩短与同级医院的差距;采用超常规投入的办法扩大再生产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思路和经营策略,让各科室不断配备高端新型医疗器械和设备。此时,全国医疗系统也开始正式实施国资委提出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措施。在双重压力之下,2006年12月广东OC医院提出了“确保固定资产保值增值,以更好地实施新的战略目标”。但快速发展带来管理水平难以跟上的问题。因此,在新医疗器械与设备的引进中,出现了几起严重的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如2007年2月,医院肾移植科花费50多万元采购一台高性能的德国费森尤斯血透机,但使用时才发现,这套设备与其他一般设备不同,不能使用普通蒸馏水或纯净水,必须用特殊净化水。这台新设备使用几次后,终因成本过高而被迫放弃闲置。但2008年8月就蒸汽房更新设备的一次“节能减排”专题研讨上,“先管理节能、再技术节能”的观点让医院受益匪浅。结果,医院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也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几起例子让管理层意识到风险因素对医院经营成败的影响,遂于2010年年底固定资产管理年会上,正式提出了固定资产管理“双效益、又增值”的目标,强调效益意识是保值增值的前提,要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的基础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并为新目标下的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制度体系保障。
(二)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过程 从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过程不难发现,随着医院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医院整体经营规模和医疗水平得到进一步升级。经营战略的调整和实施对医院固定资产构成及其占总资产的比例产生决定性作用,相应地,面对新的经营环境,医院在经营思路和管理模式上的改变又带来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模式的改进。
医院发展早期,固定资产主要以不动产和一些基本医疗器械设备为主,还包括一些日常办公设备与用品。总体来讲,这一阶段还处于改革开放早期,以院为家和爱护公物的单位观念及社会风气较浓,即使有些不当行为,也主要是些办公设备与器材的私占挪用问题。这一阶段医院也还没有太多市场经营的概念,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也较低。1996年明确提出的“防账物不符、反私占挪用”措施正反映出这一阶段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早期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手段比较简单,基本停留在账与物的简单管理层面。因此,这一阶段内部控制最初的目的是防止财产丢失,防止内部人行为不当导致企事业单位损失。
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医院业务的迅速发展,固定资产管理中内部人不当得利的方式逐渐增多,除了少量私占挪用医院财物外,大多采用其他手段如转移医院财产或限制医院投资机会的不当得利行为。内部控制从先前的基于个人和组织的内部控制逐渐发展到基于过程的内部控制,表明医院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基于经营事项的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重方式不足以有效解决内部控制问题,更需要一个包括内外部环境控制、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的完整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防范和解决内部人道德风险与不当得利行为。因此,这一阶段广东OC医院采取了一套制度性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解决方案,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防范、规范和示范”措施。
随着医院医疗服务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各医院纷纷走上竞争手段升级之路,固定资产投资成为首选手段之一,包括添置更新的高端医疗设备、扩大医院建筑面积以增添病床数量和办公用地。与前两个阶段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不同,第三阶段内部控制的核心是风险管理与控制,一旦投资与经营失败,则很可能会给医院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如该阶段2007年弃置先进设备、2008年护养设备失败就是没有做好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典型事例。至此阶段,医院经营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心必须从防止内部人不轨行为和制度规范转移到医院经营风险控制上来。2010年的节能减排方案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
根据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现状,广东OC医院发展至今,虽然开始有了风险意识,甚至采取了一些初步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但仍然处于转型期,尚未真正进入风险管理视角的内部控制阶段。因此,从目前已有的内部控制措施看,仍然是以过程控制为主,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控措施。具体而言,首先,广东OC医院没有明确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目标。医院虽然明确了整体发展战略和经营思路,但却没有设定风险偏好,包括固定资产风险控制范围。正是因为医院采取“跨跃式发展,尽快缩短与同级医院的差距;采用超常规投入的办法扩大再生产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营思路,而在扩大再生产投资中却未能及时改进与升级相关的管理措施,从而导致几次较大的投资失误。再者,从医院内部环境看,医院组织文化中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意识强调不多,一般员工和管理层的风险意识比较缺乏。通常情况下,医院组织文化更多强调的是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和防止医疗事故,而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理解不到位。医院普通员工,甚至一些中基层管理者认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医院高管层考虑的问题,与他们没有关系。在这样的内部环境中,固定资产使用是各业务科室的事,但风险控制则成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事。其三,没有真正的风险意识,就谈不上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风险确认、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策略选择。即使有一两次成功的风险控制行为,也只能算是意外得来的收获。其四,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广东OC医院已经形成一些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活动,如各类制度和程序,包括核准、授权、验证、调整、复核、定期盘点、记录核对、职能分工、资产保全、绩效考核等,但这些只是在旧的管理模式上形成的控制活动,并没有以风险管理和控制作为立足点。在引入风险管理视角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后,这些控制活动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外,在目前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信息沟通和检查监督相对不足,不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风险。
四、内部控制演进机理: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分析
(一)广东OC医院内部控制历程 广东OC医院虽然只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但先后经历了以“账物相符、防私占挪用”为主要内部控制目的的“防控”阶段,以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重的“制度规范”阶段,及以“双效益、又增值”为主要目的的保值增值阶段。对比之下,这三个阶段发展特点与基于行为人层面控制的“内部牵制阶段”、基于组织层面控制的“企业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和基于过程控制的“制度基础控制阶段”特征基本吻合,但尚未真正进入到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阶段。
纵观广东OC医院三个阶段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的驱动因素,可以发现,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是四个因素互动作用的结果:固定资产所有者(即股东/国资委)和固定资产管理者(即广东OC医院)对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认识,市场环境,固定资产管理者与企图不当得利的内部人之间的互动博弈。早期,固定资产所有者并没有明显的保值要求,固定资产管理者的主要责任只是防止私占挪用,尽量做到账物相符,以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即早期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功能只起到防范内部人明显不当行为,如私占挪用和偷盗。但到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图不当得利的内部人手段逐渐变得隐蔽,固定资产管理者开始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不得不主动积极地做好内部控制。这样,医院开始主动地进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从“制度规范”入手,防范、规范和示范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直到2004年,医院响应当时政策,提出资产管理要保值增值,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说法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随着2006年前后开始的地区性同业竞争升级,各医院纷纷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失败问题开始出现,这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正常经营与发展。与内部人的不当得利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失败导致的损失才是真正致命的。于是医院在2010年正式提出了“双效益、又增值”的固定资产管理目标。
(二)广东OC医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趋势从制度变迁角度看,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分两个阶段:2004年前(医疗系统则是2006年前)基本属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内部不当得利者和医院在一定经济社会环境下的互动博弈的结果;但其后则更多属国资委保值增值考核要求推动的结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前者为自发所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有内在要求;但后者是以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引入和实行,要在企事业单位层面有效落实,尚需一定的时间,更需要其他作用主体积极参与。广东OC医院要顺利演进到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阶段,有赖于以下方面的改进:目前医院管理层和员工对固定资产保值和增值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但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意识还比较弱;国资委尽管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指示,但并没有一个明确考核指标及相应的激励机制;近年来,地区性大医院同业竞争恢复相对均衡状态,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让各医院业务迅速增多,良好的财务状况会在一点程度上降低大家对固定资产风险管控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当然,随着医院经营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企图不当得利的内部人手法也更加隐蔽。
五、结论
为探讨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演进机理和未来发展动态,笔者以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为例,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与各阶段特点、作用主体、制度变迁特征和未来演进趋势。分析表明,广东OC医院先后经历了以“账物相符、防私占挪用”为主要内部控制目的“防控”阶段,以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重的“制度规范”阶段,及以“双效益、又增值”为主要目的的保值增值阶段,但尚未真正进入到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阶段。从制度变迁特征看,受国资委角色影响,2004年前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属诱致性制度变迁,但其后属强制性制度变迁。从目前的情况看,广东OC医院只有高度重视和把握相关的变数,才有可能顺利地步入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阶段。
参考文献:
[1]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
[2]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3]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会计研究》2007年第10期。
篇10
一、医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意义
(一)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内容与目标
医院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机构,多年以来,我国对医疗的内部建设管理不断改革深化,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医院的经济与内部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医院的内部控制建设中,主要包括:财务的收入与支出控制,环境控制,风险评估控制等,每一项控制内容都是医院内部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财务的控制中,由于目标是优化医院的环境与财务管理质量,以及为医院的医疗设备提供较好资源,为患者提供良好服务,所以在财务的建设中,不仅包括政策的改革,也包含医院对外活动与投资的财务管理,与财务人员的培训与监察等。在保证医院的收支正确安全的同时,也要确保医院的科学发展,将社会公益性做到最大化。
(二)内部控制建设在医院中的重要意义
拥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建设对于一个单位来说,就等于拥有了良好的发展根基,对内部各个部门的监管与控制起到良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医院的制度,进一步明确各个科室与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由于医院的特殊职能性,加强内部的控制建设能够防止一定的贪污或因公徇私的行为,不仅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更能使医院的管理活动得到有序协调,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質与主观能动性,使医院职工和谐相处,促进医院的科学可持续性发展。
医院相对于其他盈利性企业来说,对于公共资源与服务人员的要求相对更高。在现阶段,由于社会对医院的关注度以及信息透明化的展现,使得医院需要加强内部建设来保证医院的长期发展,提高医院的公信力与信誉度,通过探讨内部建设的资源配置,能够加强控制资源的浪费,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成本,从而达到资源与人员配置的最优化。
二、我国医院内部建设的现存问题
(一)医院内部环境建设较差
在医院的内外部环境建设中,无论政府还是医院本身都缺乏对其的关注度。随着医疗医改的逐渐深入,政府将医疗着重点单独落脚在治疗效果与医疗研究中,而医院则着重于经济层面,大型的公共医院没有为患者及其家属准备相应的等候,治疗环境,医院处处人满为患,而基层私立医院则相应缺乏医疗设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也相应的在公共环境与医疗设备等方面投入资金,但大多只是重复购买医疗设备,单纯增加床位等。这样的环境资源投入并未从患者的角度考虑,而更多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院的经营风险,并不适合医院发展的需要。
(二)内部控制缺乏执行力
医院内部的控制体制执行部门拥有执行,监测,考评等多方面的任务职能,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中,其部门大多缺乏科学,有效的执行力度,缺乏预见性的眼光,往往总是在不良事件发生过后制定相对制度,并且未能合理执行,使其整个环节缺乏效率。由于我国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在经济与医疗需求快速增长的当下,控制制度很难找到捷径满足大众的需求,从而无法提高其执行力。同时,由于政府对于医院资源建设与人员建设的介入过多,许多医院对于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大多只是为了应对政府与上级的检查所建立,真正职能虚有其表,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度只停留在文字部分,效果极差。
(三)医院内部控制人员素质较差
由于医院每日接受的患者与患者家属不计其数,控制人员与服务人员的素质影响着医院的信誉度与发展。大多医院由于不关注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与素质教育,导致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的交流过少,在实际工作中,两方互不干预,只关注自身得益,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之间并非合作关系,而是竞争关系。这样的内部管理制度造成了医院内部的不和谐,严重影响着医院的发展。而在人员招聘的过程中,由于招聘过程的不透明化,政府或相关人员将对专业知识不够了解的人员安排进入工作岗位,导致医院本身的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低下,医院不进行后期的员工素质培训,而只是沿用传统,没有制度创新,使得医院内部管理混乱,效率低下。
三、医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探讨
(一)合理安排财务制度,优化医院环境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医院必须意识到经营环境的重要性,医疗卫生不断革新象征着医院经营条件的成长,良好的医院公共资源环境与内部控制环境是改善医院的第一步。为此,要着重提高医院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度,以及加强对其的认识,尤其是在领导阶层中提高内部建设控制的重要性,确保内部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另一方面,内部控制人员要合理安排财务分配制度,建立科学良好的财务控制体系。医院的财务安排不应仅限于经济利益以及不必要的设备管理,而是应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为出发点去考虑,让医务工作者具备良好的救死扶伤意识,同时提高内部控制管理质量,让医院的内部建设合理有效进行。
(二)加强内部制度管理与监督评价
内部管理制度拥有一定的工作框架,并应严格按照其框架进行制度建设并执行。根据这一思路,并结合内部管理制度的监察,风险评估,制度管理来运作,在完善医院内外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各项相辅相成,不断创新优化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医院内部的相关部门进行考察协商,制定风险评估方法及应对措施,对每项对外活动进行风险预测并将其风险降到最低,确保一切行动与财务支出的完整性与可行性。
在制度管理方面与监督评价方面,首先要清晰明确制度流程,并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监察。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的特性,设计特色化的制度体系,避免出现套用传统的医疗管理制度。在内部制度的执行时,应特别注意明确每项职位的职能,避免出现职位之间的权益冲突,制度的确立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进行,并不断完善创新。医院可以设置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的职位进行评价,加强工作人员的约束性,使其评价结果真正发挥作用,与个人效益相挂钩,内部建设才能真正发挥时效,并随之影响医院的整体氛围。
(三)完善岗位之间的内部控制制度
不同的岗位的职务有着相应特点,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建设时,应确定岗位之间的相容性与相辅性。在财务方面,医院内部应规范财务职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与相互制约,避免出现舞弊,以及因公徇私的现象发生。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之后,应明确自身的权限,让医院员工认识到自身职位与生活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