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作用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矿产资源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整个矿产勘查过程中,水文地质工作都发挥是跟关键作用,同时也是十分关键构成部分。特别是近些年来的时间表明。针对于矿产勘查而言,水文地质工作一方面不能被忽略,另一方面需要严格做好。为此,有必要根据现阶段矿产地质勘查方面实际特点,关于水文地质工作进行相关探讨,并提出一定对策和建议。
1 矿产资源勘查过程中加强水文地质工作的作用
1.1 只有加强水文地质工作,才能促进寻找矿藏更加顺利
1.1.1 地下水对于金属矿床产生一定影响
近些年来,科学家不断加强包裹体水研究,特别是关于同位素方面的研究,并注重地热田观察工作。结果人们开始广泛意识到,受到外生因素而产生地下水,对于诸多金属矿床产生方面,发挥十分关键作用[1]。经过相关研究发现,无论是矽卡岩矿床还是热液矿床,乃至脉状矿床等,无一不受到地下水影响。通常来说,占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其方向容易受到压实作用的影响。在矿床沉积的过程中,压实作用起到十分关键作用。内水头形成地带和内补给地带的一大特征是岩石压实度高以及盆地沉降大。在压实的过程中,沉积岩呈现出十分鲜明的各向异性以及透水性。由此可见,远距离范围内,水进行侧向迁移,同时朝着压力较小以及透水层进行剧烈的运用。例如,凹陷边缘和盆地等。通常来说,此种区域容易形成排泄地带,并十分有助于产生矿床,比如Cu矿床和Fe矿床等。
1.1.2 找矿标志
对于部分原生性金矿床来说,在水分散流的过程中,悬浮状态或者溶液状态下,Au含量普遍较高。基于上述原理,通过对包裹体水进行测定,一旦发现金含量非常高,就非常可能出现金矿体。然而,实际运用该方法过程中,还需充分分析实际地质方面的条件。在水圈方面,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水,都可以将其Au含量当成找矿依据。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测试精度较低等诸多方面影响,该方法不够成熟,现阶段仍然在试验过程中。
1.2 加强水文地质方面的工作,能切实实现科学采矿
1.2.1 通过有效查明地质条件,能切实促进矿产资源开采
只有不断加强水文地质方面的工作,才能充分弄清楚水文体制方面实际条件,并科学合理的判定矿井的涌水量,从而实现公正地质条件评估,并十分有助于矿产资源开采。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矿床地下水在运动的过程中,水文地质条件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涌水量多少。具体来说,涉及到的因素包括基岩裂隙发育状况、富水性和含水层结构等,同时也会受到地下水汇流、径流条件和含水层补给诸多方面作用[2]。一旦水文地质工作不能贯彻落实,容易导致矿山开采过程中,技术条件更加复杂,这样一来开采难度也将大大增加。如果情况较为严重,可能导致淹没坑道一系列不良现象。
1.2.2 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现象,实现地下水的科学合理利用
矿产资源实际开发过程中,容易造成环境破坏等一系列现象,并进一步引起水文地质环境一定程度上改变,生态环境也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平衡。与此同时,对于工农业生产以及周边民众健康也构成一定威胁。一旦在排水方面工作不足,也容易引起酸性水、地下水枯竭或者底面塌陷一系列不良现象。此外,放射性元素容易造成周边环境破坏及污染。只有通过严格控制水文地质状况,才能在一方面减少环境污染现象的同事,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地下水科学有效利用,从而改变水害的状况,对周边民众更加有利。
1.2.3 通过控制水文地质条件,有利于实现矿产开采过程中良好效益
现阶段我国已经步入市场经济,因而无论是在矿产勘查还是矿产开采方面,应切实遵循经济的价值理念,这样才能实现在较低投入状况下,却获取较大效益。为此,应针对于地质勘查工作,充分做好报告审批等方面工作,并注重矿产勘查过程中,始终保持系统性、完整性以及全面性。
2 矿产资源勘查过程中加强水文地质工作的措施
第一,矿产资源勘查实施阶段,应综合考虑矿区情况,不断加强水文地质调查,并充分利用试验、化探、钻探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地质勘查及水文监测的综合分析,同时针对于环境地质问题开展科学合理的预测。应避免矿坑充分等诸多不良现象出现。
第二,在水文地质调查过程中,应积极做好评价工作。在评价的过程中,需符合实际情况,同矿产勘查充分符合。尤其是注意勘探、详查以及普查方面工作。特别是关于矿产勘查阶段,在水文地质方面应履行好两方面任务[3]。一方面,需力求满足不同勘查阶段关于水文方面规范要求,并实现对矿坑涌水量科学合理判定。另一方面,需不断加强水资源利用方面的判断及评价,并找到有效水源方向。
第三,在矿区开采过程中,应从技术条件方面着手,并注重社会效益。一方面,应不断加强矿山安全方面的研究,力求实现连续生产[4]。另一方面,应力求实现不利因素转化,使其成为有利因素。对于部分地下水含量多矿区,还需充分考虑到地下水方面的因素,从而实现良好的水资源利用,起到化害为利的作用。
3 结语
本文针对于现阶段矿产资源勘查方面面临一系列问题,提出水文地质工作实际作用。只有注重加强水文地质方面的工作,才能促进寻找矿藏,及时发现找矿标志。同时,能切实实现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及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等现象的发生,实现在较低投入状况下,却获取较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孙臣鹏.固体矿产勘查中的水文地质工作若干思考[J].大科技,2015,(1):204-205.
[2]陈静,黄隆辉.固体矿产勘查中的水文地质工作不容忽视[J].贵州地质,2010,(2):121-123.
篇2
关键词:化探;矿产资源;勘查矿产是现代社会生活、生产所需的重要物质条件,但其属于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当裸露在地表的矿产资源被开采殆尽之后,便只能进一步向地表之下进行矿产资源开采,这也就使得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变得同样重要[1]。因此,应当将对矿产资源的勘查作为一项关键课题,积极加强研究、探讨与实践,如要对化探技术做好研究与应用工作,既要认识到化探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作用、价值,更要科学、合理的选择化探技术方法,将其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作用、价值切实发挥出来,促进矿产资源的开采与矿产事业的发展。
1化探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作用、价值
在进行矿采资源开采之前,需要首先进行矿产资源勘查,目的是明确矿产资源的种类和位置分布,如通过对矿山范围区域的地质条件、矿床赋存的规律以及矿体的变化特征来推断出矿体的具体分布情况,为开采提供必要的依据。目前,裸露在地表的矿产资源,已经基本被开采殆尽,因此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采主要转向地表之下,这无疑就增加了对矿产资源的勘查难度[2]。而矿产资源的勘查,又与其开采直接相关,如果勘查结果的准确性较差,得出了并不准确的数据,就会给后期的开采工作带来巨大的难题,导致开采成本升高、效率降低,甚至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现目前,有多种的科学技术都可以被用于矿产资源的勘查,不过实践发现不同科学技术方法的准确性不一,必须要不断地优选、改进勘查技术方法,获得更加准确的勘查结果。“化探”是一种系统测量和研究各类天然物质中与自然资源有关的地球化学指标,并进行资源勘查或预测的方法。它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勘查技术方法,不仅涉及到了化学,还涉及到了重力学、电磁学以及地质学等学科,重点是以化学理论为支撑,实现对地下矿产资源的勘查,准确获悉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情况,为矿产资源的开采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与其他的勘查技术相比较,化探技术的优势和作用、价值主要在于其适用范围广,灵敏度、准确性更高,能够减少勘查结果当中的误差,值得加强研究和应用推广。
2化探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2.1电地球化学技术方法
化探技术在矿产勘查中应用得最普遍的,当前要属电地球化学技术方法,尤其是在隐伏矿床的勘查中,优势较为突出。该种技术方法的操作流程较为简便,主要是通过电化学溶解矿产资源,使矿体的周边,产生一定的离子晕,在自然力的作用条件下,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便会逐渐的上升到地表,如此一来就便于进行检测,分析其属性[3]。在人工电场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下,会打破原本矿化相关的金属离子平衡,致使金属当中的阳离子,朝向阴极方向移动,从而形成电解物。通过对这些电解物的抽取、检测,便能够掌握离子发生的异常,进而为找矿和矿产资源评价工作,提供数据支撑。电地球化学方法不仅应用广泛、普遍,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其综合性的应用到了多门学科技术,如电化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应用前景相当的广阔。
2.2热释汞找矿技术方法
在地球化学性质的表现上,汞和汞化合物较为特殊,如对汞来说,它属于是亲硫的元素,所以在受到内成矿的作用影响下,由于汞的化学特性,会让汞以不同的状态从各个方向流入到硫化物的内部之中,从而使得汞产生高度分散的状态。再者,高蒸汽压也同样是汞和汞化合物的特别状态之一,同其他的一些金属元素比较,汞具有明显更强的挥发性,如果其受到了外界的相关影响,汞化合物便可以转化为自然汞,如果自然汞所处的环境是处在一个比较宽的酸碱介质或者是氧化还原电位当中的话,那么它的状态就是比较稳定的。热释汞找矿是通过对土壤样品的采集、阴干、加工之后。对土壤采用热释炉,将其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使其转为吸附形态,然后再和化合态的汞气释放出来,对于释放出来的汞气,进一步使用测汞仪测定其浓度[4]。根据测定结果,比照相关的已知数据,便可进行盲矿的寻找和定位。热释汞找矿在操作方面,相当的简便,而且效率较高,重现性理想,在多种厚层覆盖区以及不同成因类型的有色和贵金属矿床都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找矿成果。
2.3构造叠加晕技术方法
现目前,构造叠加晕技术方法的应用也相对较为广泛,成效颇受认可,其也被称之为岩石地球化学法。其能够通过对地表样本的检测,来对盲矿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和分析,有报道显示,通过这种技术方法来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查,其成功率可以达到84%。构造叠加晕这种技术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在传统的原生晕找盲矿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自从构造叠加晕被应用于实际的矿产资源勘查后,其不断的取得了良好的作用效果表现,且经实践和研究发现,这种技术方法,在勘查热液金属矿床中,所能取得的效果最为理想。特别是在初探时期,面对盲矿进行构造叠加晕检测、分析,可以防止漏矿,降低漏矿发生率,并且其更有利于对矿化延伸方向的预测,对后期的工程布置及开采工作,意义重大。
2.4地气测量技术方法
深穿透化探在目前也相当受关注和重视,地气测量便是深穿透化探的技术方法之一,其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较,有着很大的差异。如其能够直接通过对地表氡的测量,分析微气泡活动,来进行矿元素的勘测。其主要的作用原理,是由于地下的隐伏矿体,会产生微量的反应和信号,致使微气泡逐渐、缓慢的上升,附着上地表的物质上,因此只需要通过对地表的测量,便可以确定下方是否存在隐伏矿床。
2.5活动金属离子检测技术方法
活动金属离子法属于是另外一种深穿透化探技术方法,在隐伏矿的勘查中,具有较高的效用表现,透视深度最高纪录达700米。使用这种方式可以对隐藏非常深的矿体金属活动离子进行勘测,因离子可以穿透厚厚的岩石,通过运积物上升到地表上,被地球化学障捕获,勘查中使用相应试剂将离子分离,之后再通过对离子状况进行分析,便可以获得相关的数据,为找矿、开采提供依据。
篇3
关键词:矿产资源 资产属性 资产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077-02
矿产资源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是天然产出于地表或地壳中的原生富集物。由于其天然产出性导致长期以来矿产资源所有者和开发企业均没有对其价值进行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由于矿产资源资产信息的缺失,政府主管部门和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的利益相关主体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会作出一些错误的决策。从企业角度来说,无法确认收入与费用的发生,在企业的相关财务报表上无法体现,造成了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不完整,违背了会计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原则。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资源的减少得不到确认损害了社会福利。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矿产资源的资产属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陈双世从我国矿产资源形势出发,探讨了矿业权的资本化经营;王昌锐就矿产资源资产属性与矿产资源的确认进行了讨论;李岩论述了矿业权的资产属性以及矿业权资产评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袁怀雨、刘保顺、李克庆提出了矿产资源尽快由数量性矿产资源管理向资源性资产管理的转变,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马毅敏等人对在矿山企业中矿产资源的属性进行了研究;夏佐铎提出了矿业权是一种特殊的权益性资产,首次提出了矿业权评估体系;高志敏、王良健针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提出了建立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改革思路,推动有偿获得矿业权的“单轨制”;许抄军、罗能生等人也对我国矿产资源产权研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等等。
上述文献从不同角度说明了矿产资源资产属性确定的必要性,但大都是从宏观上进行了说明,并未对矿产资源的资产属性进行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讨论,如究竟应将矿产资源划归哪种资产、划归以后的各方利益如何得以保障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矿产资源涉及到的三权(即所有权、探矿权与采矿权)出发,对矿产资源的资产属性进行了讨论、各方利益的实现以及资产化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矿产资源资产属性确定的相关理论
矿业权是指赋予矿业权人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查、开发和采矿等的一系列活动的权利。矿业权主要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但实际来看,矿产资源要涉及到三项权利的实现,即国家所有权、探矿权与采矿权。矿产资源实际上是国家(所有权)、企业(采矿权)、勘探方(探矿权)三方的利益博弈。
在我国,宪法第九条明确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三条也明确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在矿法中也分别对探矿权和采矿权进行了定义,即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取得勘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称为探矿权人。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称为采矿权人。
在我国现阶段,探矿权与采矿权是相分离的,尚未一体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为矿产资源的资产化经营带来了困难。
会计上,所谓资产,(会计上定义为)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资产按存在的形态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是指那些具有实体形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其他资产等。无形资产是指那些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体,而对生产经营较长期持续发挥作用并具有获利能力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商誉等。
二、矿产资源的资产属性的确定方法
从会计上资产的定义上看,矿业权肯定是资产,是一种有形的资产,因为矿产资源不同于专利权、著作权等,它是实实在在的,是一种经济资源,因为它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属于资产的哪一种,值得我们做深入的讨论。我们认为,矿产资源的资产属性应分别就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不同确认,因为我们国家现阶段,探矿权与采矿权尚未完全一体化,因此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即探矿权与采矿权分离的情况与探矿权与采矿权一体化的情况。
1.探矿权与采矿权分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两方,即甲方(探矿方)、乙方(采矿方),有甲方负责寻矿,然后以一定的评估价格出售给乙方,我们分别就两方的矿业资源的资产属性进行讨论。
甲方在矿业开采中扮演的是负责探矿的权利,对于其而言,矿产资源只是一种流动资产,因为甲方控制时间短,随着开矿权的转移,甲方已失去对该项资源的控制,因此不能归为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因此将其列为流动资产更为合适。
乙方利用获得的采矿权对矿产资源开采,获取一定利益,矿产资源在其资产总额中占有很大比例,其主要从事的是矿产资源的销售,而矿产资源是有形的,因此不将其列为无形资产,而应将其视为固定资产管理。
2.探矿权与采矿权一体化的情况。此情况较前一种情况简单,对于探采一体化的企业来说,其探矿的目的是为了采矿,其主要的经营业务仍是采矿,仍是对矿产资源这一有形资产的作用,其劳动凝结在了矿产资源上,而且矿产资源在公司资产中仍然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将其视为固定资产处理。
综上所述,对矿产资源的资产划分应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将其直接划归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来处理,这样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会计上对各项资产的确认,将会对日后会计上的处理带来麻烦。
三、矿产资源涉及到的三方(两方)的利益实现与会计处理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三项权,所有权、探矿权和采矿权,因此可能涉及到最多三方的利益分配,当探矿权和采矿权分离的时候为三方,即国家、探矿方与采矿方;当探矿权和采矿权一体化的时候为两方,即国家和企业。笔者就三方利益分配及会计确认、计量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对于国家而言,其拥有的是法定的矿产资源所有权,所有者权益如何体现?矿法中规定,国家通过征收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来实现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收益。其次,对于探矿方来说,其主要支出是勘探费用,当然探矿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在转让采矿权中获得收入;开矿方则通过开采矿产,获得矿产销售收入。
在会计上,当探矿方和采矿方分离时,探矿方将矿产资源开采权转让获得的收入,计入流动资产转让所得,因为探矿具有很大的风险,因此从转让中获得的收入中,出弥补勘探所必须的费用,可按照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提取探矿风险基金,作为后续探矿的风险基金;开矿方在将矿产资源计入固定资产,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其储量也随之而减少,在开矿的同时,可按照会计上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计提矿产资源折旧和矿产资源减值准备,用来购买新的采矿权。在探矿权和采矿权一体的时候,由于将矿产资源列为固定资产,因此只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准备(比例可适当调整),用来满足企业的进一步探矿。按照会计法企业可选择适合自身的方法进行折旧和提取减值准备,可根据探矿风险和市场对资源的需求状况确定合理的方法。
四、矿产资源的资产化管理的措施
矿产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推进与普及仍然面临很大困难,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创造条件。
1.完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目前,矿产资源管理制度还是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做法,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矿业权出让的高度集权;审批程序复杂,周期长,环节多等;收取的费用种类多,且存在交叉;探矿权与采矿权脱节;地方政府对矿业市场的干预严重等。应该简化审批程序,将矿业权转让交由市场来调节;进一步实现探采一体化,统一合理科学设定费税等。
2.对矿法进行修订。现阶段我国矿法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一些条款具有模棱两可性,如探矿权与采矿权的分离,在矿法中规定,探矿人有权优先获得采矿权,但优先又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往往取决于当地主管部门,不利于激励探矿部门的积极性,应该在借鉴国外矿业国家矿法的优点,来完善我国的矿业法规,使得其更有利于实现矿产资源的资产化管理。
3.加强对矿业企业中矿产资源的会计立法工作。在我国现阶段,尚未有明确的法律要求企业将矿产资源作为何种资产计入企业资产目录,对矿产资源的计量、确认以及评估等仍需要学者们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在未来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其规定下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
4.建立矿产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全面推行有偿使用矿产资源。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矿产资源市场实行的是“双轨制”,一部分企业的矿产资源是由企业无偿获得,另一部分企业则要花钱购买。全面准备评估矿产资源的价值是其中的一个难点。而这也是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的一个难点,只有确定了矿产资源的价值,才能进行资产化管理。目前来说,矿产资源价值的评估方法,大都采用收益现值法,由于矿产资源资产的特殊性、矿产资源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开采技术以及国家政策等多因素的影响,如何建立真实反映矿产资源价值的数学模型显得尤为重要,仍需学者们做进一步研究,以便能有效合理科学地评价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
5.进一步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我国现阶段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从已有的法律法规来看,已不能满足矿业权市场的发展要求,需要尽快建立统一的“游戏规则”,来保证矿业市场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上进行,才能为矿产资源的资产化运作提供法律制度的保障。
五、结论
本文针对矿产资源资产化这一问题深入进行了讨论,从探矿权与采矿权的角度对矿产资源的资产化进行了探讨,对矿产资源属于何种资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措施,希望能对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
[本论文受2010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法律视角下的黑龙江省煤炭城市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双世.矿业权的资产化经营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有色冶金,2004(4)
2.王昌锐.论矿产资源资产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袁怀雨,刘保顺,李克庆.尽快实现向资产性矿产资源管理体制的转变[J].中国矿业,2003(3)
4.马毅敏,连民杰.矿业权资产管理初探[J].矿业工程,2004(1)
5.夏佐铎.矿产资源资产评估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 (11)
6.高志敏,王良健.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资产化改革思路[J].中国矿业,2007(2)
7.许抄军,罗能生,王良健.我国矿产资源产权研究综述及发展方向[J].中国矿业,2007(1)
篇4
一、人类社会发展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共存
细石器文化中有关农业的石器在林西发现。
商代司母戍方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重875kg;化学成分:Cu84.77%,Sn 11.64%,Pb2.79%。
人类社会发展史亦是一部人类认识矿产、利用矿产的历史。
二、矿产资源的性质、种类与应用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概念。
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气态的矿物 (矿物质) 和岩石资源,是自然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矿产资源的性质
矿产资源具有三重性:应用性、可变性、不可再生性。
应用性:可为人类社会所利用。
可变性:随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矿产资源的数量及其内涵是不断变化的。
不可再生性:绝大部分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矿产资源有近二百种。
2、矿产资源的种类
从人类社会对矿产资源利用的角度来划分,有四种分类方案:
.以存在形式;
.以有机、无机属性;
.按可利用的特性;
.按化学物理性质及在各经济部门的应用不同。
3. 目前社会上常用的分类方案
按化学物理性质及在各经济部门的应用不同,划分为:
能源矿产(煤炭、油页岩、石油、天然气、页岩气、铀、钍、地下热水等)
金属矿产:
1.黑色金属矿产(铁、锰、铬、 钛、钒等 );
2.有色金属矿产(铜、铅、锌、镁、镍、钴、钨、锡、铋、汞、锑等);
3.贵金属矿产(金、银、铂、钯、铱、铑、锇、钌);
4.稀有金属矿产(铌、铍、锂、钽、锆、锶、铷、铯);
5.分散元素金属矿产(镓、铟、铊、铼、镉、钪、硒、碲);
6.稀土金属矿产(钇、镝、铈、镧、镨、钐、铕)。
非金属矿产:
⑴、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如蓝晶石、夕线石、菱镁矿等;
⑵、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如硫铁矿、明钒石、重晶石、萤石、磷矿、钾盐、盐矿、硼矿等;
⑶、宝玉石非金属矿产,如金刚石、宝石、玉石;
⑷、建材非金属矿产,如高岭土、陶瓷土、膨润土、各种建筑材料岩石等;
⑸、气水非金属矿产,如矿泉水、地下水、二氧化碳气。
4、矿产资源需要经过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才能获得。调查、预查、普查、祥查、勘探五阶段。
获得的矿产资源根据其有用组分的含量、规模以及其开发利用的经济、技术和环境可行性,可分为当前可利用的矿产资源和不可利用的或潜在的矿产资源。
5、矿床(矿产资源)的成因分类
从矿产资源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宏观机制可分为三大类:
由沉积作用在海洋、湖、河、沼泽以及陆地地表风化带形成的沉积矿床类;
由地球内部与岩浆作用(包括地幔、地壳中各种成因的岩浆及其火山、侵入混融活动)有关形成的岩浆和热液交代、充填矿床类;
由岩石圈内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矿床类。
三大类矿床之间相互都有过渡型矿床。各大类内部还有次一级的各种成因分类。
在这三大类之外,根据大陆科学深钻的资料,在地壳深处存在矿化度高的热流体,因此有可能存在另一类与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无关的地壳流体形成矿床,成为第四大类矿床。
三、世界矿产资源形势
1、世界矿产资源消费与现状
20世纪100年以来,全球累计消费了石油1420亿吨;天然气78万亿立方米;煤2650亿吨;铁(钢)380亿吨;铝 7.6亿吨;铜4.8亿吨。
2、资源供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区域性供需不平衡
(1) 能源
过去30年全球能源消费总量增长90%,消费重心转向亚洲。
2011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123亿吨油当量,为1980年1.9倍;
2011年全球石油、煤炭和天然气消费量分别为41亿吨、72亿吨、32229亿M3,是1980年的1.4倍、2.1倍和2.2倍。
全球形成中东、北美、前苏联三大油气供应中心。
中东、北美、前苏联石油产量分别占全球32%、17%和17%,合计占2/3。
北美、前苏联、中东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全球25%、24%和16%;合计占2/3 。
过去30年全球能源供需格局重大转变。
石油格局贸易
2011年,全球石油贸易量27亿吨;中东是最大输出地,占36%。亚洲-中东贸易圈:亚洲56%来自中东;欧洲-前苏联贸易圈;亚洲一半来自前苏联;美洲贸易圈:美国44%来自美洲国家。
天然气贸易格局
2010年,全球天然气贸易量1.03万亿立方米,其中管道气占68%;亚洲-中东贸易圈:亚洲区外进口60%来自中东;欧洲-前苏联贸易圈:欧洲区外进口66%来自前苏联;美洲贸易圈:美国进口90%来自加拿大。
逐步形成美洲、亚洲-中东、欧洲-前苏联三大区域油气贸易圈以及两大供需体系。
全球能源消费形势,近10年全球增量的55%来自中国。
铁铜铝
资源需求的周期性上升与工业化周期和人口增长密切相关。2011年,中国 钢消费量6.5亿吨,占全球45%;铜消费量786万吨,占全球40%;铝消费量1724万吨,占全球41%;全球60-70%的钢铜铝被亚太消费,比例还在扩大。
全球资源消费中心随着工业浪潮在不断转移。
未来20年全球钢、铜和铝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累计需求是过去20年的2倍。
2030年,全球钢、铜和铝需求量将分别达到24亿吨、3800万吨和8400万吨,较2011年分别增长64%、98%和100%。
2011-2030年,全球钢累计需求390亿吨,铜5.6亿吨,铝13.0亿吨,分别是过去20年的2.0倍、2.2倍和2.5倍。
印度、东盟等发展中国家成为资源需求增长的主要拉动者。
中国钢需求顶点已到来,2030年仍是第一需求大国,占全球比例仍高达25%;
未来10年,中国铜需求仍将继续增长,全球占比可达45%;
未来10年,中国铝需求继续增长,10年后占全球比例仍超40%;
全球铁矿石产能增长较快,或将出现短暂的供大于求局面。全球铜矿产量增长缓慢,供应压力较大。全球铝土矿资源丰富,供应集中度不高,资源供应压力相对较小。
3.主要认识和判断
(1)未来5年,全球资源需求增速放缓,供需矛盾将有所缓解。
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转型调整期,资源需求增速放缓。
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经济增长乏力,资源需求不振。
十年勘查繁荣,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和产能增长明显。
全球金融治理,炒作将得到一定抑制,资源价格逐步回归。
(2)能源格局发生重大调整,亚洲油气供需矛盾最为突出。
初步形成美洲、亚洲-中东、欧洲-前苏联三大区域油气贸易圈以及供需供需一体、供需分离两大体系。
非常规油气利用将重绘全球能源版图。
中、印和东盟仍将是全球能源消费的主要拉动者,亚洲油气供应将日趋紧张,地缘政治矛盾将会日益突出。
美国趋于能源独立,有可能继续在中东、中亚制造混乱,获取石油利益。
福岛核事故导致全球核电发展放缓,但未来仍将较快发展。
(3)全球矿产资源有保障,供需分离和市场垄断是主要矛盾。
全球石油、天然气、铁、铝、铜、铅、锌、镍等大部分资源储量增长明显,资源保障程度上升。
资源安全主要表现为供需方分离、垄断、炒作造成的市场风险。
未来20年中国仍是全球资源需求第一大国,加之日本、东盟和印度为主要需求方,南美和澳大利亚为主要供应方的供需 分离格局将愈演愈烈(非洲的资源地位有上升趋势)。
未来铁矿石产能增长较快,或将出现短暂的供大于求的局面。
四、我国矿产资源形势
(一)矿产资源概况
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发现172种矿产(含页岩气),具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59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3种,是全球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
我国矿产资源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较少;小品种资源丰富,大宗矿产资源相对不足;资源品质较差,难利用资源多;大矿少,小矿多;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找矿潜力大。
我国资源品质较差,铁矿石平均品位为33%,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20个百分点,富铁矿资源储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4%;锰矿平均品位22%,不到世界商品矿石工业标准48%的一半;铝土矿几乎全部是利用难度大、成本高的一水硬铝石;磷矿平均品位仅17%,且胶磷矿多。品质原因使得我国部分矿产开发成本过高,产能增长乏力。
我国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镍等大宗矿产资源禀赋不佳,稀土、钨、钼、锑等小品种资源和石墨、重晶石等非金属矿产比较丰富,世界排名第一。
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储量较低,人均石油、天然气储量不足世界人均的10%,铁、铜、铝、镍人均储量等不足世界人均的50%,只有稀土、钨等稀散金属和石墨、重晶石等非金属资源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平。
(二)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
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矿产资源消费迅猛增长。
我国矿业产业快速发展,矿业产值从2000年的0.4万亿人民币增长到了2010年的4.5万亿人民币。
2000-2010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增长了2.5倍。
2000-2010年,中国粗钢消费量增长了4.3倍。
2000-2010年,中国铜消费量增长了4.0倍。
2000-2010年,中国铝消费量分别增长了4.6倍。
2011年,我国煤炭消费量34亿吨。
2011年,我国原油消费量4.44亿吨,进口量2.54亿吨,对外依存度54%。
2011年,我国铁矿消费量10亿吨(标矿),进口6.9亿吨,对外依存度68.6%。
2011年,我国精炼铜消费量786万吨,矿山铜产量127万吨,考虑二次资源,对外依存度69%。
2011年,我国原铝消费量1724万吨,铝土矿产量3194万吨(折原铝581万吨),考虑二次资源,对外依存度60%。
2000年以来的12年间,我国共消费了283亿吨煤炭、46亿吨钢、1.1亿吨铝和5300万吨铜,远远超过建国以后50年的消费总量。
2000-2011年,中国粗钢消费占全球的比例从16%增长到了45%、铜占全球的比例从13%增长到了41%、铝消费量占全球的比例从13%增长到了42%。
巨量的消费需求带动了我国矿产品进口的不断增长和对外依存度的持续攀升,带动了全球矿产品价格的飙升。
2000-2010年煤炭、铁矿石、铜、铅、锡、镍价格分别上涨了2.8倍、3.8倍、3.2倍、3.7倍、2.8倍和1.5倍。
2000-2010年,我国矿产品进口总额从594.3亿美元上涨到了4828.5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3万亿。
我国2010年经济发展所消耗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价值量超过7万亿人民币,相当于GDP总量的17.5%。
资源需求趋势
2030-2035年能源需求达到40-45亿吨油当量的顶点;
2013年左右钢铁需求达到7亿吨左右的顶点;
2020-2025年左右铜需求达到1500万吨左右的顶点;
2025年前后原铝需求达到2800万吨左右的顶点。
2011-2030年(未来20年)累计需求:一次能源:720亿吨油当量,是过去20年的3倍(石油:120亿吨、煤炭约700亿吨、天然气9万亿m3);粗钢:129亿吨,是过去20年的2.6倍;铜:2.4亿吨,是过去20年的4.6倍;铝:4.8亿吨,是过去20年4.4倍。
除能源矿产外,未来10年多数矿产对外依存度将陆续下降,但对外依存绝对量仍然巨大。
资源供需形势小结
>能源矿产:未来20年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石油、天然气供应紧张,煤炭面临清洁开采和使用问题;
>铁矿石:未来几年,供需形势仍然很严峻,但2015年以后供需将出现明显缓解,但国内供应能力依然不容乐观,对外依存度将长期保持在50%以上;
>铅、锌、铝:未来10年需求仍将持续增长,资源储量的静态保障年限过低,已查明资源的保障能力不足;
>铜、镍:未来10-15年,需求仍将不断增长,对外依存度将持续保持70%以上,形势非常严峻;
>传统的优势矿产中煤炭、钨、钼、稀土和磷保障能力较强,但仍需加强全球市场控制能力。
五、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为保证全球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需共同实施三项战略。
1、持续找矿战略,并部署、实施、开拓新矿产资源领域。
2、公平、合理、科学地配置全球矿产资源战略,各国家和平、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开发利用全球资源,谋求双赢。
3、合理、节约、循环利用矿产资源和保护矿山环境战略。
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1、持续地加强矿产勘查工作,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开展新一轮矿产评价勘查工作,国家投入做到普查工作,为商业勘查、开投入减小风险提供条件。提高大宗矿产自供率。
2、重点加强西部地区矿产勘查工作,建立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新基地。
3、开展老矿山深部、勘查工作,延长矿山寿命、生产周期。
4、积极开拓新矿产资源。
5、科学、合理地向国外供给国内优势矿产,充分利用我国短缺的国外矿产资源。
6、实施战略矿产资源储备。
7、合理、节约、循环利用矿产 资源。
8、加强矿产环境保护和冶理。
9、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提高全民资源意识。
10、强化矿产资源领域地质科学理论与勘查技术研究开发。
篇5
1.1建立所谓“国际通行的权利金”制度以替代我国现行资源税
部分学者认为除了极少数国家外,几乎所有国家都建立起了矿产资源权利金制度。国外的“权利金”是指矿产资源开采者凭借其对于矿产资源所有权对已消耗资源的一种货币补偿,是对使用权利丧失的补偿。因此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应当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取消矿产资源补偿费,实行国际通用的“权利金”制度。
1.2建立以矿产资源税为主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体系,取消矿产资源补偿费
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矿产资源补偿费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设立的,随着矿业权市场的不断完善,其目的和主旨已经逐渐被矿业权价款所替代。目前,矿业权价款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探、保护、管理和支出。设立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理论依据已经不再存在,因此考虑制度成本,应当取消矿产资源补偿费,建立以资源税为主体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体系。
1.3关于以上的观点的意见
(1)建立国际通行的“权利金”制度的不适当性。
“权利金”一词英文为:“Royalty”,在特定语境下可将其译为“(矿产)资源税费”。世界银行组织专家编撰的《MiningRoyalties:AGlobalStudyOfTheirImpactOnInvestors,Government,andCivilSociety》(矿业税费:关于其对投资者、政府和社会影响的世界性研究)书中得知不同的国家对所谓的“权利金”的种类、组成、税率、收取方法等有不同的规定,因此国际上不存在通行的“权利金”,建立起国际通行的权利金制度并无合理依据。
(2)取消“矿产资源补偿费”的不合理性。
在经济学方面,矿产资源的生产参与的是初次分配,而税收则属于国民收入再次分配,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不属于同一层次,不能相互混淆;其次,在税收理论方面,税收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利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方式,而资源补偿费则是矿业权人对矿产所有者的赔偿、是一种财产关系,其保护的是矿产资源所有者的财产权益;从法理角度看,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其所有权由国务院行使,而矿产资源税作为地方税根本无法实现此目的。
2我国现行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存在问题
2.1资源税设征思路存在矛盾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得知生产盐和矿产品的单位及个人是资源税的征税对象,其基本设计思想是“普遍征收、级差调节”。所谓“级差调节”,就是为了维护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调节由经营条件上的差别造成的“级差收益”,级差调节针对的是经营条件比较好的企业,那么则与“普遍征收”存在逻辑上的矛盾。
2.2矿产资源税费体系的功能不完善
我国矿产资源税费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在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基础上确保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的实现。资源税也并未起到“调整级差”的作用,矿业权使用费也仅仅相当于国外的矿业权租金;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设立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地勘资金的来源短缺,但其却在《矿产资源法》中被定位为使用国家矿产资源所支付的费用,可见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目标不明确,界限也非常模糊。
2.3矿产资源收益分配制度存在问题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矿产资源税属于定额税。但是近年来资源产品的收益的快速增长却因税率过低未能将其收益很好的按照法律的规定统筹用于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大量的利益被企业和个人瓜分,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和环境破坏的巨大代价;中央分成矿产资源专项收入主要用于地质和矿产有关的矿业开发方面的经费支出,具体包括地质矿产调查评价、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以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违背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出让收益公寓公共服务的全民共享机制”的规定。
3我国矿产资源税费改革建议
3.1重新界定税费关系,取消矿产资源税
税收具有“无偿性”,不应成为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组成部分。以马克思地租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我国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定位不清,让人产生重复收费的理解。结合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实践,资源税应当进行重新定位,将其专注于外部性的治理,体现环境资源开发的外部成本和代际成本,矿产资源税不应再纳入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范畴,其“调节级差”的作用应当以其他费用予以体现。
3.2完善矿产资源补偿费计征对象和计征方式
我国征收矿产资源税的“矿产品”是从采矿学术角度来进行定义的,这样不利于与“原矿”区分开来,在甘肃省施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中,采矿权人直接销售铁矿石的,其矿产资源补偿费按其销售收入计入;采矿权人自行选矿并销售选矿精矿产品的,按精矿销售收入计入;采矿权人实行采、选矿,冶炼一体化并销售最终产品的,按精选矿当地市场平均价格确定销售收入,计缴矿产资源补偿费。因此,应将其定义为“能够进入市场交易,有市场价格、可以销售的的矿产品”,原煤可以直接销售,因此煤炭矿产资源补偿费就可以以原煤计征,铁矿等多种有色金属则应当按照精选过后来征收。
3.3开征矿产资源使用费,构建新的矿产资源税费体系
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核心是体现国家对矿产资源价值的回报,因此应以“使用费”来构建我国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体系。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的计征可以采取不同的计算和收缴方式,其制定主体为国务院。由于矿产资源按照其有用性可以被分为三种情形,因此在确定计收水平时应当考虑不同类别的矿产资源的费率;构建新的矿产资源税费体系还应当考虑国家能源安全、资源安全、经济安全,并且兼顾市场因素和经济手段,具体确定办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矿区实行统一和“一许可一议”,从量计收和从价计收相结合,开采量、自用量和销售量结合的矿产资源使用费确定方法和计收依据。
4结语
篇6
一、云南金属矿产资源的现状
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一样,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优越,有着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并且云南省自身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生产体系,主要应用于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加工方面。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加工已经成为了云南省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推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云南省的地理形态较为特殊,所以,云南金属矿产资源的分布也依然严格的收到地质构造的限制。云南省西部,东部,中部拥有各自的地质构造,所以金属矿产资源也有很大程度不的不同,整个省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矿区。其中云南有很多矿业企业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中国属于前卫水平。其中部分金属矿产资源的加工利用在国际上也是领先水平。但是整体来说,云南金属矿产资源的加工利用技术和发达国家之间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二、云南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 金属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
我们在前文已经提到,金属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每一点消耗都是不能弥补的。虽然云南省拥有在全国中较为先进的金属矿产资源开采技术,但是在国际中仍然属于落后的地位。有着极高的金属矿产量但是却有着较低的利用率。金属矿产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三个部分:(1)勘探过程中发生的金属矿产资源的浪费。在勘探金属矿产资源的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并未达到较高水平,并且受到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的限制,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金属矿产资源的浪费;(2)开采过程中发生的金属矿产资源的浪费。云南的金属矿产资源在开采过程中造成的浪费是非常的明显的。并未按照有关指标采矿,即使采矿,采矿的回收率过低并且剩余矿产回收的并不彻底;(3)选冶过程中金属矿产资源的浪费。这个过程中的浪费主要表现在选矿的回收率较低。很多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较低。目前云南省内的很多金属矿产资源都属于多金属矿床,综合利用的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由于技术受到限制,并未达到很高程度的综合利用,存在着很大程度的资源浪费。
2.环境污染和破坏较为严重
整个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对于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时非常大的。大量的固体的废弃物的排放,会让大量的水源以及土壤受到破坏,如果情况严重,甚至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其中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土地资源的破坏。金属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一些地质灾害,并且破坏一些耕地,草地;(2)对水环境和水资源的破坏。金属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开采区的水平衡被破坏,主要表现在浅层地下水枯竭以及河流发生断流;(3)造成水土流失。随着金属矿产资源的开采,会造成原生地质的脆弱性,并且土壤被大面积的侵蚀。最终会形成一定程度的石漠化,这会严重限制云南省经济的发展。
3. 金属矿产资源矿业内部的结构并不合理
云南省的金属矿产资源的矿业的加工程度较低,并没有具备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并且产品附加值较低。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很多都处于初级的阶段,这就导致后续的综合体系并不全面,金属矿产资源没有得到真正的高效地利用,也就是说金属矿产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企业生产的大多数都是含量较低的粗放型产品,这些粗放型产品的种类以及等级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国内外市场的要求。
4.云南金属矿产资源开发难度较大
云南的地理位置较为独特,地处西南,是西南重省,整体的地理形态主要以高原为主,并且形态较为复杂,有些区域的交通并不方便。因为交通为题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金属矿产资源的开采成本的加大。此前就如我们前文提到的资金不充分,以及虽然云南省拥有在全国中较为先进的金属矿产资源开采技术,但是在国际中仍然属于落后的地位。这两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金属矿产资源并得不到较为充分的发掘,也就造成了现在很多闲置的现象。云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一些沿海地区,也正是因为如此,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难度较大。
5.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没有外部资金的支持
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优越,有着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但是我们在第4点提过,云南的地理位置较为独特,形态较为复杂,有些区域的交通并不方便。在就导致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用在金属矿产的勘探测试方面,地质勘测需要比较高昂的费用并且不一定会得到回报,这也是很多的外商企业纷纷退步的原因。经过相关调查我们不难发现,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上外商企业的扶持力度较小。
6. 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金属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每一点消耗都是不能弥补的。从19050年开始,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进行了将近50年的集中开发,当时并不完善的技术以及大量的浪费,造成了云南省内现在很多的金属矿产矿山已经处于了闭坑的状态,其中梅山以及里士就是由于过度开采导致闭坑状态的代表。
三、开发云南金属矿产资源的相关措施
1.强化环境保护力度
云南省在未来发展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时候应该要坚决落实可持续的战略发展方针,充分地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并且在不断发展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发展规划。要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方针,做到真真正正的两手抓,并且要切实的做到金属矿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真正做到促进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作用,努力做到维持生态平衡,不留下难以治疗的祸根。
2.提升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水平
想要从根本上提升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使用率,就必须要提升相关企业的的技术,金属矿产资源属于稀缺资源,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先进的技术,增加其附加价值。减少粗放型产品的生成,鼓励企业提升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使用率,构建出来一套真真正正的完善的生产体系,用来促进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在为了生产量而生产量,而是要真正的去做精的云南省的金属矿产资源产品。
3.转换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开发管理方式
要从根本上改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就要做到善于引进外商资源,进行投资环境的改善。要根据国际先进的经验制定合理的矿业企业的发展的战略。并且要善于联手国际的知名的公司,面对外商的开发以及管理的方式要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云南省政府要利用机会,在不损伤我国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善于向优秀的外商企业学习技术。在适当的程度上鼓励外商企业利用合资的方式参与到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体系里来,这样不仅仅可以提升云南省金属矿产开采的技术并且还可以保证金属矿产资源的储备充分。要做到这点我们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要对外商企业的投资环境进行改善。我们要抱着开放的学习的态度面对外商企业参与到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体系中来这件事,不能固步自封,一味的拒绝外商企业,想要建立成体系成规模的金属矿产企业的开发战略方针,就一定要善于利用外商企业的技术;(2)要加强和外商企业的合作。企业要善于利用自己能利用到的所有资源,这个的前提当然是在合理合法并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如果在资金的筹措方面的确存在着不可逆转的困难,那么可以向政府申请一定的优惠政策以及资金方面的援助。云南省的企业善于通过资源配置加以政府资金的扶持,真正的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发展要立足国情明白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善于弥补云南省的金属矿产资源的不足,知道自己应该发展什么样的技术,成立完善的因地制宜的新体制大力发展云南省的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4.强化云南省的地质勘探力度
想要增强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探检测力度,就必须要筹措更加丰富的资金,资金的前提一定是市场的投资的整体氛围比较健康积极。这就要求很多金属资源企业必须要尊重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市场化运营的机制,有一套健康完善的的良性的勘探检测循环制度。我们必须要承认金属矿产资源的分布不仅仅在全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平均的,并且目前的云南省受到了极大的技术的限制,很多方面是没有办法降低损耗的,这个时候的发展我们普遍受限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在一些金属矿产明显不足的资源上面,云南省要学会进行资源的互补利用,善于利用国内以及国外的金属矿产资源进行资源的整合,也正是因为如此,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任重而道远。
5.强化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的法制化力度
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不仅仅需要科学化的体系性的开发,同时也需要强劲有力的法律保障机制。在保障金属矿采资源行之有效的管理的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必须要强化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的法制化力度。法制化的力度不仅仅能人公民意识到应该要珍惜保护自己现有的资源,树立正确的公共资源的保护意识,还会促进更好的社会环境,这样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金属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
四、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要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
我们一直在反复提及金属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金属矿产资源是基础性。这就要求与云南省的金属矿产资源的发展一定符合中国目前实施的可持续发展的国策。这要做的原因有以下方面:金属矿产资源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国民生产总值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赖着金属矿产资源的发展的。中国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稳步的上涨也离不开价格低廉,存储量大的金属矿产资源。一旦失去这些金属矿产资源,整个社会发展的经济制度都要为此付出代价,而这个代价我们是不能承受的;
篇7
[关键词] 矿产资源;补偿机制;政策体系;完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外部不经济问题,比如矿产资源耗竭、生态环境破坏、地质灾害以及其他经济社会负面影响。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我国学者围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带来的外部不经济问题展开了广泛研究,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的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政策安排,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地质灾害预防与控制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不经济问题。而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使得矿产资源补偿面临着新的形势,客观上要求对现有矿产资源补偿机制进行系统完善与全面提升。
在矿产资源补偿机制中,相关政策体系不仅是理论研究成果的直接体现与具体表现,更是矿产资源补偿的直接实现途径与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断深入对相关政策体系的研究与探索,对于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将从法律法规、税费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三方面,对现有矿产资源补偿机制政策体系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二、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相关法律法规
受建国初期对矿产资源价值认识水平的局限,我国矿产资源长期处于无偿开发利用状态。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认识程度的加深,对于矿产资源价值认识经历了从无价值到有价值的转变,也使得对矿产资源价值实现和补偿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步提高。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矿产资源补偿的实践探索,逐步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见上表),明确提出建立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的要求,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提供了相应指导。同时,在国家法律法规指导下,各省、市也纷纷颁布并实施了相关地方性法规,逐渐形成了我国涉及国家和地方“两级层面”的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现有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对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治理、生态补偿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逐步确立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勘探权和采矿权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等相关法律制度,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专门性法律缺失
目前我国虽已初步形成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但尚未出台关于矿产资源补偿的专门性法律,同时现有各法律法规也存在着立法范围狭窄、条文规定过粗等不足,由此导致了补偿主体和对象不明确、相关依据与标准混乱等问题。
(二)现有法律法规缺乏协调性,难以形成合力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的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相关法律法规,涉及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多个部门,不同部门多是从各自领域出发制定并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这一方面造成相关补偿工作的缺乏规范性,另一方面也使得各相关部门各自为政,难以相互协调达到最佳效果。
三、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相关税费制度
我国在逐步颁布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也通过建立相关税费制度来保证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的实现。目前,我国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相关税费制度主要包括“一税四费两款加行政事业性收费”,即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区使用费、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价款和采矿权价款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
我国资源税的征收,起始于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草案)》的颁布和试行,后经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调整,本着“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税额确定原则,采用从量定额征收。
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开征矿产资源补偿费,用以补偿国家在资源勘查、开发方面的投入不足。目前,矿产资源补偿费按照矿产品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向采矿权人计征,征收所得在中央与省、直辖市之间按5:5比例分成(中央与自治区的分成比例为4:6)。
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为鼓励外商投资勘探开发油气资源,国务院规定从事海洋和陆上石油资源合作开采的企业,在开采原油、天然气等油气资源时按一定比例以实物或现金形式缴纳矿区使用费,用以代替资源税。
随着我国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矿业权的取得和流转进行收费成为一种客观需要。为此,我国从1999年开始征收矿业权使用费(包括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和矿业权价款(包括探矿权价款和采矿权价款),用以作为国家前期地质勘察的投资补偿。
我国现有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相关税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矿产资源的有偿开发利用,成为了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的重要实现途径。这一税费制度虽经不断调整和完善,但综合考察现有税费制度的基本框架及其实施效果,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不足。
(一)“税费并存”导致功能定位混淆
在我国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相关税费制度中,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存,两者之间存在着征收理念与征收基础的重合,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重复征收。这种“税费并存”现象容易导致税费制度各部分功能定位混乱,既不利于相关部门的实际征管,也无法实现税、费之间的相互协调,使得税费制度整体功能受损。
(二)税费设置、征收权力过于集中
在现有税费制度中,除海洋石油企业的资源税外,其他资源税费虽归入地方财政收入,但税费的设置、征收权力大多归属于中央,这种做法使得现有税基、税目、税率缺乏弹性,难以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省份的具体情况,造成现有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相关税费的调节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三)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偏低,征收所得划分不合理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偏低,造成矿产资源补偿费难以满足资源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的需要。与此同时,目前中央与地方之间5:5或4:6的补偿费分成比例也进一步加剧了划归地方政府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的不足程度。
(四)矿业权使用费的实施效果有限
目前我国通过征收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遏制了矿产资源开发主体的短视行为,促进了矿业权市场的公平竞争。但与此同时,现有矿业权转让管理办法仍存在着条件较为苛刻、转让程序复杂、转让成本过高、转让效率低下等不足。
(五)矿区使用费的设置与现实脱节严重
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有效吸引外商投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我国对合作开发企业征收矿区使用费,用以代替矿产资源税。但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升,这种内外企业不同税费制度的弊端日益突显,不利于实现国内外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的公平竞争。
(六)矿产品增值税加大了开发利用企业税费负担
我国在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企业征收上述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相关税费的同时,也对矿产品普遍征收增值税。相关研究表明,矿产品增值税占开发利用企业总体税费的66.52%。矿产品增值税的征收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开发利用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税费负担。
四、矿产资源补偿机制其他相关制度
(一)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借鉴国外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我国国土资源部于2000年提出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这一制度要求在我国行政区域内开采矿产资源的采矿权人承担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义务,并缴纳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用于因矿产资源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和被破坏的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在对采矿权人相关义务履行情况验收合格后,保证金本息返还采矿权人。
截止2009年,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区)颁布并实施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对当地矿山、矿区环境治理与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这一制度提出较晚,相关研究和实践仍处于逐步摸索阶段,目前仍面临着立法缺失、缴纳比例过低、缴纳情况不乐观、返还条件不明确、监管与违规处理办法不力等一系列不足与问题。
(二)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基金制度
由于受矿产资源价值认识水平和相关经济体制的限制,在建国初期我国对于矿产资源大多采取粗放式、高能耗、高污染、高浪费的开发利用方式。这种方式在造成矿产资源不经济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对矿产资源及其相关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形成了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
围绕历史“旧账”如何补偿的问题,国内相关学者通过研究,提出应建立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基金制度,由国家承担相应补偿责任。这一主张虽引起广泛重视,但目前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尚未形成实质性制度和措施。
(三)矿产资源耗竭补贴制度
基于资源耗竭理论,在一种矿产资源尚未耗竭之前,就应着眼于新的可替代资源的寻找与勘探,但由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外部性强,使得单独依靠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主体进行替代能源的勘探开发面临着客观难度大、主观积极性低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国外一般通过建立矿产资源耗竭补贴制度来加以解决。
矿产资源耗竭补贴,是指每个纳税年度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企业的净利润中扣除一部分给矿山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用于寻找新矿体来替代正在耗竭的矿体。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降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主体的矿业活动风险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风险,也有利于国家对矿产资源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在确保资源持续供应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相关领域对这一制度给予了高度关注,但也尚未形成相应制度安排与实施策略。
五、我国矿产资源补偿机制政策体系的完善对策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相关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但仍存在着一系列不足与问题,需要根据实践效果与客观形势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
(一)不断完善矿产资源补偿机制法律法规体系
1.尽快出台矿产资源补偿专门性法律
我国应尽快制定并颁布《矿产资源补偿法》,使现有法律法规体系具有立法核心,提高现有法律法规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在《矿产资源补偿法》中,应对于矿产资源补偿的原则、主体、对象、客体、途径、方式和标准加以明确规定;而在其他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中,则通过形成具体实施细则的方式使专门性法律中的相关条款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2.对现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综合评价和系统梳理
我国应形成科学合理、注重实效的法律法规评价机制,对现有法律法规的实践效果进行全面、系统评价,对于其中体系科学完善、实施效果良好的法律法规予以保留,对于其中与实践吻合度不高、体系不健全、成效不明显的法律法规加以修正和完善,必要情况下可对于指导价值低、与实践脱节严重的法律法规加以废止,从而全面提升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整体质量与综合效果。
3.统筹规划各相关部门职权,形成补偿合力
我国应在综合考虑矿产资源补偿过程中各相关部门职能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与权力,实现责、权、利相对等,减少各相关部门实践工作中的职能重合、利益冲突现象。同时,建立相关部门矿产资源补偿联动机制,实现补偿过程中的相互协调与多方协作,以便于形成补偿合力,达到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的最佳效果。
(二)全面推进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税费制度改革
1.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权利金”制度
目前,其他国家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一般统一征收“权利金”,这一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强制性等特点。我国目前税费制度中的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在一定程度上是“权利金”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将两者合并为“权利金”加以征收,既有利于解决“税费并存”所带来的功能定位混淆、重复征收等问题,也有利于在税费制度上实现与国际接轨,从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相关税费制度。我国可以根据不同资源的属性特点、开采成本对不同矿种设置相应的“权利金”征收率,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征管机构,并统筹规划“权利金”的分配与使用,从而实现国家权益与地方积极性的双重保障。
2.合理规划“权利金”设置、征收权限
针对现有税费制度中由于税费设置、征收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税费制度缺乏弹性的问题,可以在改为统一征收“权利金”后,采取由中央规定全国“权利金”征收比率的上限和下限,而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充分论证并经国家批准后,具体确定本地区的“权利金”征收比率。在具体征收过程中,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征收,国家主管部门负责审核与监督,从而实现“权利金”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充分结合,达到兼顾中央与地方利益的目的。
3.适当提高“权利金”征收比率,合理分配征收所得
针对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过低的问题,可以考虑在改为统一征收“权利金”后,适当提高“权利金”的征收比率,并将其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资源利用水平和环境损害程度相挂钩。同时,改变现有5:5或4:6的征收所得分成比例,在分配征收所得时适当向地方倾斜,以更好实现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的设立初衷。
4.完善矿业权市场体系,改革矿业权使用费的征收与管理
我国应在不断加强对矿业权一级市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推进和引导二级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在坚持通过招标、投标、拍卖来实现矿业权有偿取得和流转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效果对现有矿业权转让管理办法进行改革与调整,促进矿业权在公平、公开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率、低成本流转,发挥矿业权使用费的应有作用。
5.取消矿区使用费和矿产品增值税
建议取消原有的矿区使用费,统一国内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企业税费标准,以实现内外资同等待遇,促进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公平竞争。同时,对现有增值税征收办法进行改革,取消或降低对矿产品增值税的征收,减轻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企业的税费负担,而通过设置其他税目(如企业所得税)来实现对不同企业级差收入的调节。
(三)构建和完善矿产资源补偿机制其他相关制度
1.不断调整和完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我国应结合实践效果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以调整和完善:首先,尽快形成相关法律,为保证金制度的全面贯彻落实提供法律依据;其次,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与评估机制,对矿产资源开采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科学核算,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对保证金重要性与缴纳标准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并适当提高保证金缴纳比例;再次,明确规定保证金的缴存期限、返还条件,合理界定相关责任人的权利、责任与义务,并统一规定违规处理办法,强化执行效力;最后,理顺保证金管理体制,建立国务院监督指导、相关地方政府部门直接负责的保证金管理机构体系,避免保证金管理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与绩效耗散。
2.尽快建立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基金制度
基于“新账、旧账区别对待”的原则,我国应在通过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来保证“不欠新账”的同时,尽快建立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基金制度来“多还旧账”。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应承担主要补偿责任,逐步补偿过去造成的矿产资源及生态环境损害。基金来源应以政府财政支出为主,辅以废弃矿山生态环境补偿费、捐款捐赠和其他来源,同时对其征收方式、管理办法、支出方向进行统一规划。
3.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矿产资源耗竭补贴制度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建立并运用矿产资源耗竭补贴制度的实践为我国提供了大量宝贵经验,但由于这一制度与矿产资源市场完善程度高度相关,所以必须基于我国矿产资源市场现状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矿产资源耗竭补贴制度,对这一制度的法律地位、补贴对象、补贴标准、发放方式、管理办法等内容加以系统规划,以使这一制度的应有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参 考 文 献]
[1]李阳通.广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探讨[J].矿产与地质,2007
[2]王承武.新疆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补偿问题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
[3]赵烨.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思想战线,2008(34):77-79
[4]黄向春.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矿业,2010(12):107-110
[5]郭恒哲.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
[6]焦蕴慈.我国矿产资源税费法律问题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
[7]李国平,张云.矿产资源的价值补偿模式及国际经验[J].资源科学,2005(5):70-76
[8]曹明德.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之探究[J].法商研究,2007(12):17-24
[9]江峰.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改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
[10]钟自然.中国矿业税费制度及其国际比较分析[R].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2009
[11]孙贵尚.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体系构成研究[J].现代矿业,2009(5):10-13
[12]凌瑞金,马建刚.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探析[J].人民论坛,2010(5):100-101
[13]程琳琳.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J].中国矿业,2007(4):11-13,18
[14]殷燚.试论建立和完善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1):38-40
篇8
[关键词]矿产资源;物质代谢;物质流分析;账户体系;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40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1-0036-04
河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河北省国土资源安全战略研究”(03457205)。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压力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着大量物质交换,即存在着巨量社会代谢规模。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分析通过测度资源开发过程中输入、输出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和留存在系统的物质量,为定量分析矿产资源的开发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提供基础。
一、基于物质代谢的矿产资源开发分析
1.物质流核算概念的形成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类社会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张,社会代谢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巨大扰动和破坏,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所提供资源和服务功能下降,与之相伴随的出现了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1]社会代谢问题的研究也不局限于从定性角度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而是设法从定量角度研究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社会代谢规模与经济增长和环境状态之间的关系有一个量化的分析结果。物质流核算与分析(Material Flow Accounting and Analysis,MFA)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定量研究社会代谢规模及其构成的主要方法。[2]
2.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含义
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代谢是指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各类原材料资源、水、空气等物质在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所发生的输入、转化、输出以及循环运动过程的总称。矿产资源的物质代谢涉及社会经济系统及自然环境系统两部分。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代谢起始于资源的开采及物质的投入,其中一部分物质和能量作为库存储存起来,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排放到大气、陆地和水系统中。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代谢是社会经济系统“吞吐”物质的一种状态,也说明了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废弃物的排放强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
(1)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形式。社会经济活动是由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的有机整体,矿产资源及其相关产品是各个环节运转的基础,即区域社会经济活动需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开发提供的各类化石燃料、金属矿产、建材及非金属矿产等满足了本区域及区域外的需求,特别应注意的是向外输送矿产资源的区域更应分析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压力。正是由于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不断进行物质代谢活动,区域经济保持了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2)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水平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体现。低水平低质量的代谢主要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和高产出;与之相反,高水平、高质量的代谢则表现为低投入、低消耗和高产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矿产资源代谢水平可以通过较低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较高的矿产资源原材料的产出,实现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与经济同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方式决定其代谢水平,矿产资源开发的代谢水平也可以看作是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指标。
(3)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水平是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问题的重要根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促使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进行频繁的以物质的“吞吐”为表象的相互作用,自然环境系统既是矿产资源开发的原料供应站,又是其各类废弃物的堆放及处理场所。如果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和废弃物的排放在自然环境的允许范围内,可以认为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活动保持良性循环;而物质代谢的规模及产生的废弃物排放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量则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代谢水平决定着区域环境质量。
(4)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水平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区域产业结构及消费能力有密切关系,也直接影响到了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控制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水平,使其保持良性循环。研究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压力就应从整体上研究矿产资源开发中物质代谢的规模和代谢的强度以及相应的环境影响,物质流分析的思路可以在这方面提供帮助,从而可以探索减物质化的途径。
3.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的特征
强度大。采掘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在矿产资源密集区内由于资源的开发集中了大量的生产力,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率很高,区域物质代谢速度大大加快。另一方面,矿产资源采选区域与其作为原材料进行深加工的工业区域往往有一定的空间间隔,使得矿产资源的物质代谢时空跨度更大,物质代谢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范围也更广,由于这些物质流的存在,矿产资源开发系统不断进行新陈代谢,保持矿产资源的供给满足经济系统的需要。
复杂性。矿产资源开发系统是一个涉及众多资源种类、采选冶技术类型的复杂系统,不同的矿产资源种类,通过不同的技术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交换;矿产资源开发系统也与其它工业生产系统进行物质交换。不同的物质交换过程促使矿产资源开发系统的物质代谢持续进行。另外,矿产资源开发系统也是有着社会属性的复杂系统,政策、法律等信息流和人口流的存在增加了矿产资源物质代谢的复杂性。
可控性。在矿产资源开发系统中,作为代谢主体的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矿产资源性质、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对矿产资源开发的方式和方法不断改进使其尽可能接近于科学的本质,即随着对矿产资源开发规律的不断深化认识,人类可以通过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制度的等各种形式来调控矿产资源开发各种物质流的流向、流速和流量。因此,人们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矿产资源开发的方式和制定不同的矿产资源产业政策对矿产资源物质代谢过程进行干预,根据区域自然生态的容量和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程度,扩大或降低矿产资源开发规模。
连续性。矿产资源开发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随时随地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着物资交换,如果这种以物质交换为前提的物质代谢作用一旦停止,矿产资源开发系统也就不会存在,矿产资源开发系统具有很强的连续性。随着矿产资源开发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关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区域产业结构的逐渐合理化,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代谢会逐渐趋向于高效稳定的良性发展状态,矿产资源开发水平也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差异性。由于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到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的控制,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极大的空间差异性,有的地区多矿种共存,有的地区以单一矿种为主,另外一些地区矿产资源较为贫乏。上述这些差异性使得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代谢在不同的地域所表现出来的规模和结构是不相同的,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另外区域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阶段也对矿产资源的物质代谢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分析的意义
1.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压力分析提供依据
物质流分析将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统一起来,并试图将物质流的平衡流动与经济的均衡结合在一起,是以物质量统计的模式分析社会经济系统运行过程。物质流分析通过“物质流”的定量测度来反映社会经济系统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状况;通过物质投入、排放与GDP相互关系的比较,可以反映经济活动的资源生产率及对环境的损害程度。
我国是矿产资源生产大国,也是矿产资源消费大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原材料,保障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从物质流的角度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物质投入、物质消费和物质排放,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定量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物质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选择典型区域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压力研究,可以为减压措施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2.为区域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的原因,除了资源消耗的绝对值增加过大以外,其它原因包括资源利用效率低和资源再生化率低,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必然选择。从源头上实现减量化,提高资源的再生化率和循环效率是整个循环经济的核心。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基础性的基础资料支撑,例如矿产资源开发中各类废弃物的产生、排放、综合利用的统计,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与矿产资源开发强度之间的关系,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其它指标与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强度之间的关系等的测算与评价须进行系统评价和分析。物质流分析思路就是以重量单位取代货币单位的计量,追踪物质从自然界进入社会经济系统中,经过经济活动改变原有的存在形式,将废弃物返回自然界的过程。这样的解决问题过程,尤其可以表达和追踪那些无货币价值却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的物质流动情况;也可以透过表象分析本地区矿产资源支撑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情景,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使用效率时间的关系。物质流分析的逻辑过程在于社会经济过程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进行重量的分析和核算,符合循环经济的分析“经济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的过程。进行矿产资源物质流核算可以为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三、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核算的方法
1.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核算的原则
如将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作为一个系统,其物质流也会经历由于开采活动产生物质输入、物质留存和物质输出等过程。相比较于国家层次、区域层次的物质流分析,区域层次的物质流分析只是在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范围有所缩小,相关的计算规则不改变。
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的三大组成是固体物质、液态物质和气体物质。
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研究的系统边界作如下几方面的定义:
(1)矿产资源开发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边界:从自然环境中开采的各类矿产资源原料,经过此边界进入开发矿产资源的社会经济系统进行物质存在形式的转换,把废弃的物质排放到大自然中。
(2)本区域与其它区域的行政边界:各类矿产资源的制成品、半制成品以及原料经由该系统的边界,由本区域出口到其它区域或由其它区域进口到本国。
2.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核算的方法
本文的研究以欧盟统计局的MFA指导手册(Eurostat,2001: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ccounts and derived indicator:A methodological guide)为基础,进行物质流的核算。[3]
由于地质]化历史不同,不同矿产资源富集的类型、富集的程度不同,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区域物质流的差异。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的核算时,可以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如可以分别核算每一种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情况,然后按一定的方式(如按能源矿产类、金属矿产类、非金属建材类;金属类矿产又可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等)加总,另外在数据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一定类别的矿产资源为单位进行物质流分析。
考虑矿产资源开况,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分析时,将进入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系统的自然物质分为固体非生物物质、水和空气3类,将排出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系统的自然物质分为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和其它气体物质3类(表1)。
物质投入的分类:①国内直接使用的开挖量:各类矿产资源的开采量和相关进口量。如能源类矿产中煤炭的开采量和进口量;金属矿产中的黑色金属矿石(铁矿石、铬铁矿等)、有色金属矿石(铜矿、铝土矿、铅锌矿、钼矿、钨矿、锡矿等)、贵金属矿石(金矿、银矿、铂族金属矿等),进口包括金属原料、半制成品、制成品及其它商品等;②非直接使用的国内开挖量:如地下开采矿产资源的巷道掘进量、露天开采矿产资源的剥离量等;③与进口有关的非直接流:进口商品的原料吨当量(如金属原料、建材非金属材料)、进口商品的未直接使用开挖量(如金属原料、建材非金属材料等)。
物质排放的分类:①污染物排放:与矿产资源开采过程有关的排放到大气中的物质(CO2、SO2)、表土上的废弃物(各种固体废弃物,如矿渣等);②出口:各类矿产资源的制成品、半制成品等有关的出口;③国内未被使用开挖物的处置:各类矿石原料等未被使用的开挖量、与出口品相关的未使用开挖量。
存量物质分类:①存量总增加:建筑及基础设施(建筑材料、金属、其它)、机器及耐用材料(金属、其它材料);②存量减少:建筑及基础设施的拆毁(建筑材料、金属、其它);③存量净变化:建筑及基础设施库存净变化、其它净变化等。
3.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账户体系
根据以上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的分类,就可以建立整体的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账户。根据欧盟《指导手册》中的推荐,考虑矿产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账户应建立多个分账户来进行物质流的核算,如账户直接物质投入账户、国内物质消费账户、实物贸易平衡账户、国内生产排出账户、国内非直接使用开采账户、非直接物质流的贸易平衡账户、物质总需求账户、物质总消费账户等。每一类账户分左、右两栏,左栏为资源(Resources),右栏为使用(Uses),在各个账户中含等号的栏表示左栏的总和与右栏的综合相等。表2为物质总消费账户,物质总消费(Total Material Consumption)与矿产资源开发活动有关的生产、消费活动所引起的物质流量,它包括进口的非直接流(国外或区域外隐藏流,IF),但不包括出口和出口的非直接流(国内隐藏流,HF)。[4]
四、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指标
每一个物质流账户均衍生一个或多个物质流基础指标,这些基础指标与其它指标的结合还可构建一些新的指标。[5]
1.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基础指标
投入类指标:矿产资源开发的直接物质投入、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总投入、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总需求、矿产资源开发的国内物质总需求。
消耗类指标:矿产资源开发的国内物质消耗、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总消耗。
排出类指标:矿产资源开发国内过程排出量、矿产资源开发的国内总排出量、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直接排出量、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总排出量。
平衡类指标:矿产资源开发的实物贸易平衡。
2.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衍生指标
为了进一步研究矿产资源开发的强度、效率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可以将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的基础指标与GDP等指标结合,产生一些新的指标以反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和效率。
与物质投入有关的衍生指标:矿产资源生产力和矿产资源使用强度。矿产资源生产力是单位物质投入所产生的经济产出,矿产资源使用强度是单位经济产出所需的物质投入量,两者呈倒数关系。
与物质消耗有关的衍生指标: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消耗强度与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消耗产出率。矿产资源开发资源物质消耗强度是单位经济产出所消耗矿产资源物质量,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消耗产出率是单位物质消耗所创造的经济产出。
与物质排放有关的衍生指标: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排放强度与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排放产出率。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排放强度是单位经济产出所产生的废弃物排放量,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排放产出率是单位物质排放所产生的经济产出。
通过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分析,可以了解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情景、矿产资源开发的生产力和使用效率、计算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包袱及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及冲击,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陶在朴.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的重量及面积观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Claudia R. Binder, Christoph H ofer, et al. Transition towards improved regional wood flows by integrating material flux analysis and agent analysis: The case of Appenzell Ausserrhoden, Switzerland[J].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9:1-17.
[3]Helga Weisz, Christof Amann,et al. The physical economy of the European Union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and determinants of material consumption [EB/OL]. 省略/locate/ecolecon,
2006,3:12.
[4]陈效逑,乔立佳.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1):17-23.
[5]陈效逑,赵婷婷.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7(4):538-547.
Material Flow of the Mineral Resource Development Du Qinjun1,2
(1.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812,China; 2.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篇9
关键词:固体矿产资源;评价;概念分析
中图分类号:TD981 文献标识码:A
合理的规划和评估,会为采矿工作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金属矿资源评价能更好的为国家金属矿资源开采工作作出指导;但是我国对于固体矿产资源的评价方法以及理论,还处于发展性阶段,对此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基于我国科学技术快速的发展,对固体矿产资源评价的方法和理论会更加的完善和优化。
1 矿产资源评价概念分析
1.1 矿产资源评价的定义。通过对于地质规律的分析之后,合理的利用成矿理论和先进地质勘探、成矿技术,对地质潜力进行有效的评估,评估出将来可能会被发现的矿床以及金属矿资源;此外还要对于其存在的资源量以及等级,还有这些金属矿存在价值,以及未来的发展地位等全面分析。
1.2 金属矿矿产资源评价的理论。对于矿产资源评价,主要是指对于矿产资源地质的评价、矿产资源经济评价、矿产资源环境评价以及矿产资源综合的评价;其中矿产资源地质的评价论理论,主要在于地壳矿产资源富有度、类比、模型、综合地质变量及分解、地质解释理论。其中矿产资源经济评价的理论,主要是利用矿产资源开采从头到尾的成本和利益比较,从而确定其利益价值。其中环境的评价理论,主要是指金属矿的开采对于环境的影响。其中综合的评价理论,主要是利用前几项因素,以及社会等因素,以及的多种指标,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1.3 金属矿矿产资源评价的方法。其中矿产资源地质的评价,主要是指对于地质潜力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地质方法和数理方法,像GIS方法是一种比较全面,综合性、技术性强的评价工具。其中矿产资源经济评价的方法,因为其自身的复杂性,所以主要是对于资源资产的评价。矿产资源环境评价方法,主要是指资源开采对于动植物、水资源、土壤资源、空气等方面的影响,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列表清单、图示以及指数等方法。其中矿产资源综合的评价,是对于其竞争力、联合以及可持续发展角度的评价方法;其中联合评价是指,将被评价对象的自然、物质、经济以及社会属性进行综合统一,从而更好的推动矿产资源评价技术的发展。
2 固体矿产资源评价常见的问题
2.1 评价结果。随着国际矿产资源评价理论、方法等体系的逐渐完善,我国对于矿产资源评价的弊端也逐渐的显露;同时我国对于金属矿资源的评价结果,要想被国际所接受和认可,就必须采用国际通行的评价方法、理论等;对此在对于金属矿资源的评价工作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2.2 评价模型。矿床模型不仅仅是各种信息和工作综合的展现,同时也是获取有利参数,有效进行综合评价的数据平台,对此所有的评价理论都是以矿床模型为基础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数据模型也会逐渐更新,从而更好的符合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再利用的数据模型的同时,受到地质中矿产资源类型不同的影响,从而给数据模型的应用和评价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
2.3 综合信息的应用。对于综合信息的应用,是基于地质构造分析之上的;结合的内容,主要有多种途径对于地质构造的解释推断;其过程主要包括综合分析、取其精华以及保证其真实的过程;从而获得更多、更全面的地质勘探技术应用所获的地质构造推理信息。但是综合信息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其结果、意义不合理等现象。
2.4 资源量的估测。对于资源量的估算,目前常用到的方法包括预测沉积矿产采用的是体积法、磁性固矿采用的是三维反演法、地质经济模型法以及面金属量法。这些方法的提出,是以资源量预测的有效性,以及我国矿产资源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自身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此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3 固体矿产资源评价提升的对策
3.1 理论方面。首先应当有效的利用国际认可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像三步式等通行的评价方法,并综合利用成矿有关的矿产资源评价方法、理论以及信息资料等,从而更好的推动资源评价技术的调整和改革。第二,然后根据我国目前矿产资源的实际情况,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矿产资源综合的评价,不仅要符合目前找矿工作的需求,还要满足战略部署的相关的需求;对此可以采用先进的评价技术,综合考虑到地质和信息评价,从而准确的估算出金属矿资源量,以及开发价值和利益。第三,同时对于矿产资源的评价,也要有计划规范的开展评价工作,针对于国家级、矿集区以及矿床级层次,有效的开展工作。第四,最后在对于不同层次的矿产资源进行研究时,合理的借鉴相关资料,从而准确的建立数据库,使其评价的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3.2 技术方面。对于不同性质,以及战略部署的资源评价标准的不同,采用的评价技术也不尽相同;像国际战略性的资源评价,采用的评价方法、理论等都是需要一致的,而对于固体矿产资源的评价,则是利用矿床模型,资源信息综合类比预测的评价方法,其主要的理论是成矿、多元信息评价以及资源量评价理论;采用的方法是成矿建模、圈定范围以及资源量预测的方法;主要的结果包括有利地段、矿床数量以及金属矿资源量。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固体矿产资源评价常见问题研究,了解到对于金属矿资源评价,不仅有利于成矿技术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也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对此我国对于其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结果等才会不断的完善和优化,从而更好的推动资源评价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兵团 多准则决策模型 优势矿产资源
兵团农牧团场及其周边地区的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具有种类多,品质优良的特点。有能源、金属、化工、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80多种,其中煤、膨润土、石棉、石灰石、芒硝、石英矿、云母、石膏、盐等储量较大。饰面用花岗岩、大理石、玉石、石墨、砂金等也有一定储量(见表1)。
表1 兵团主要矿产资源储量表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资料册2007年》
一、优势矿产资源内涵界定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优势矿产资源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在经济学上,资源优势、经济优势一般被定义为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但实质上优势资源与资源优势还有不同,优势资源首先是具有资源存储和占有方面的优势,即比较优势,是指以本地区与区外其他地区相比较,无论在资源占有的数量和质量上都真正具有优越之处的资源,而资源优势则更多强调的是与区域内其他生产要素比较,在资源占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优势矿产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作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又具有市场优势的矿产资源。
二、兵团优势矿产资源评价方法选择
由于矿产资源的优劣同各影响因素间没有确定的映射关系,且很难明确全部影响因素。因而矿产资源优势评价是一个系统、综合的评价问题。多准则决策方法能够很好的转化成无量纲的相对评价值,并综合这些评价值得出对事物一个整体评价的系统方法。该方法是把多个描述被评价事物不同方面且量纲不同的统计指标,因此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各指标分层,逐层确定权重,并从上至下综合权重,最终得到各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权值。
三、兵团优势矿产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构建
本文依据数据资料,参照秦德先的优势矿产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套适合兵团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特点的指标体系,即在优势矿产资源评价这个总目标下,评价的模型划分为3个层次:目标层――以“兵团优势矿产资源综合评价”作为评价总目标;准则层――自然技术条件、市场需求、社会经济贡献、生态环境;子准则层――在众多评价因子中筛选出能突出反映研究区域优势矿产资源的指标作为评价准则的因子(见图1)。
图1 兵团优势矿产资源综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四、多准则决策模型在兵团优势矿产资源评价中的运用
1.评价目标的确定
兵团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可能对其一一评价,因此,本文将着重对兵团14种主要矿产进行分析研究,它们在资源储量、开发利用程度方面有较大潜力。这14种选取的矿产分别是:煤、天然气、金、铁、铜、镍、锂、盐、芒硝、石棉、石灰岩、花岗岩、建筑用砂、砖瓦粘土。
2.指标的量化及无量纲化
根据多准则决策模型,并按照上面介绍的指标计算方法,对兵团优势矿产资源评价指标进行了量化及无量纲化处理,结果见表2。
表2 兵团优势矿产资源评价指标无量纲化数据表
3.确定指标权重
为了使指标权重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其重要程度,根据Satty 教授提出的层次分析法,我们分别从不同专业领域选择了11位专家学者进行问卷调查,对各指标进行两两重要性比较,得到各层指标的权重数据,该权重结果已综合了各领域专家的专业经验,因此较为客观,也使最终的排序结果更加符合实际(表3)。
表3兵团优势矿产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单层次权重结果
根据层次分析法,各层次下指标的权重确定后,还要进行层次总排序,才能得到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权值,其结果见表4。
表4 兵团优势矿产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总层次权重结果
4.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根据兵团优势矿产资源评价指标无量纲化数据组成的决策矩阵,以及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得到兵团优势矿产资源综合评价结果及排序,见表5。
表5 兵团主要矿产资源优劣排序表
考虑到本研究所选的矿产均为兵团主要矿种,对社会经济都有一定的贡献作用,但为了明确它们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的重要程度,所以将评价结果分为最具优势、优势及次优势矿产资源三类。
最具优势矿产资源:煤、铁
优势矿产资源:天然气、铜、镍、盐、芒硝、建筑用砂、砖瓦粘土、锂、石棉
次优势矿产资源有:石灰岩、金、花岗岩
五、结论
兵团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通过大开发不仅可以发展成为兵团的特色工业和支柱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换,增强兵团的经济实力,而且可以为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提供潜在市场、创造就业机会,为我国东部地区乃至全国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加速兵团优势矿产资源转换不仅要注重开发产业层次和产业结构,同时还必须要改善和克服影响矿产资源优势的各种制约因素,才能使优势资源转换为产业优势,进而变为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秦德先刘春学著:矿产资源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王广成:矿产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成金华著:矿产资源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