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了解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趋同,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人才市场,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职业教育只有紧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前进脉搏,才能寻找到自身快速发展的舞台。所以,职业教育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和主旋律。要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就应当了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方向。
1.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而且越来越理性化和注重实效。在改革的方式上,不仅注意到宏观的指导意义,同时更加关注微观的实际操作;在改革的内容上,从单一方面的改革逐渐向综合化配套改革迈进。在改革的进程中,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一是针对就业率的教育越来越明显,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教育主管部门也把就业率作为考核学校办学、核准招生计划、批准新设专业等的重要依据;二是普通高校开始注意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再是职业教育的专利,这将预示着职业教育在就业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三是职业资格证书的形式不断创新,过去标志着某一系列知识和能力水平的统一化职业资格证书,将被模块化证书、阶段化证书、写实化证书等所代替;四是人才评价的方式和标准更加注重实际,评价一个合格或优秀人才将坚持“四唯四不唯”的尺度与标准,即不再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而是唯品德、唯知识、唯能力、唯业绩。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内容的组织、教育教学的评价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就应当理解这些影响的实质,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方式。
2.积极适应“五化”趋势
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在市场机制日益完善和注重改革创新的时代,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在不断地改革调整和发展变化之中,并且,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出现了“五化”趋势:一是培养目标具体化。职业教育不再是培养“万金油”式的“通才”,而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胜任某一具体岗位的专才。如遇转岗将依靠其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而非培养目标设计的包罗。二是文化教育功能化。在过去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争课时的现象是众人皆知的,其根源是没有弄清职业教育的本质及其它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忽视了文化课教育的功能是为专业课学习做铺垫的,文化课应以“够用”为度。三是专业教育实践化。长期以来,在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导向,认为实践不足可以在工作中弥补,而理论不足不易在工作中弥补,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声誉。专业教育与职业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实践化是专业教育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必须做到学以致用、学为所用、学有所用。四是教学过程活动化。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专业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清基本原理和方法后,应当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活动,并且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技能训练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巩固学习成果,增强适应能力。五是质量评价社会化。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成效如何,既不能由学校自己说了算,也不能完全由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定论,而应当由社会来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通过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的评价,通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便可显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只有积极适应以上“五化”的发展趋势,才能保证其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明确职业教育的现实要求
一是要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用新的视角和创新理念来审视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二是不断优化专业培养目标,瞄准市场经济对人才规格和质量的客观要求,分析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要求,准确定位,按需培养;三是要调整课程组合结构,打破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组合结构,按照新的人才观标准,实施“职业思想道德——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职业知识与能力——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的新课程组合;四是要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宗旨,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并以“综合职业能力”的标准来评价和检验教育教学成效。根据上述四项要求,要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学工作的组织必须与之相适应,一是确定新的培养目标;二是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三是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四是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4.明确职教课程改革达到的目的
结合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改革的现实情况,从发展的眼光看,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应当达到四个目的:一是创新教学环节;二是改善教学组织;三是优化教学活动;四是提高教学效益。为了实现这四大目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当进行全新的改革与调整。一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按照“实用、有效、够用”的原则,重新进行内容整合,删除不必要的重复交叉和学而无用的内容;二是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三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实践化;四是实现教学内容的阶段化,遵照教育教学规律和新时期受教育者的特点,把系列庞大的内容,按内在递进关系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以便于学习组织、教学考核和学生把握;五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灵活化,把过去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按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区分为不同的等级与层次,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程度有选择地确定教学内容组合,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二、理解和运用好职教教材
1.把握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基本走势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教材改革和建设工作呈现出五大走势。一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教材建设的基本导向,即目标职业化;二是通过教材内容的综合提高课程教学效益,即内容综合化;三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活动组成灵活的教学单元,即组合模块化;四是按照“基础——实践——选择”的方式分层次实施教学,即进程层次化;五是力求变奉命被动学习为主动的个性化学习,即方向个性化。
2.力求充分体现“三以”思想
要真正体现职业教育教材的本质特点,教材建设必须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教材内容要紧密地与实际职业活动的过程相统一。在内容和体系构架上,要彻底打破传统教材形式的影响,大胆地进行从形式到实质的改革创新,要从过去大纲规定什么内容就组合什么内容到学生宜学什么内容才组合什么内容,从教师会救什么内容写什么内容到学生需要什么内容写什么内容,从学生应学什么内容安排什么内容到学生能学好什么内容安排什么内容。同时,教师在把握和驾驭教材内容、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力做到理论传授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知识与能力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与人格塑造紧密结合,做到教书与育人和谐统
一、死教材与活对象相得益彰。
3.适应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要求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办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教学改革,包括系统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制度的改革,其中,课程改革是重点,教学制度的改革是难点。然而,职业教育要增强生命力,办出自己的特色与质量,就必须突破教学制度改革的“瓶颈”,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与多样化要求,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和制度与现实社会的客观需要相协调。因此,在新的教材建设体制、体系和构架等方面,都应当赋予其与新的教育教学制度相适应的内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育观,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观,以满足学生多元需求为宗旨的目标观,从实际出发适应多种规格标准的质量观。尤其是在教材内容的组合安排上,应当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留下充分的自主空间与余地,设计更多的选择权力和机会,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彰显个性,发展潜能。
4.实现教材的综合立体配套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对学习材料需求的多样性,职业教育教材的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为了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职业教育的教材应当实现综合立体配套。一是对传统的纸质教材进行精耕细作,做到“多形式、大信息、小分量”,以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有趣性;二是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大力编制先进的电子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三是提倡形式新颖活泼的辅助与辅导教材,适应培养学生自学方法与能力的要求,以巩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成效;四是适应开放式教育的大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采集和编制对课程教学有补充作用的信息资料库,或针对课程教学组织编制“信息资料包”,以增强学生对课程把握的深度和广度。
三、了解学生水平的现实状况
当前,由于高校扩招、办学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职业教育本身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多种原因,不仅造成职业教育生源上人为的相对枯竭,而且也带来生源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和整体素质的下降。这样,又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盲,职业教育院校的在校学生普遍表现出以下状况:
1.文化基础薄弱又缺乏刻苦精神。
2渴望一技之长又不知如何下手。他们渴望在新的天地里能够学到一技之长。然而,在中学阶段就没有很好地掌握学习方法的他们,面对与中学不完全相同的学习环境和要求,往往又不知从何下手。
3.兴趣爱好广泛又不愿太多投入。
4.思维灵敏活跃又常常自惭形秽。
5.乐于接受信息又厌恶理论学习。他们对信息的范围并不介意,对信息的质量并不筛选,可谓“旁证博引”。但是,由于长期固定单调的学习方式的约束,他们对通过理论学习的方式获得信息这一重要途径,往往会感到枯燥和厌倦,有时会产生敌对情绪,这就使得他们对理论学习增添心理障碍。
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方面的,既可以从客观方面努力,也应该从主观方面进行尝试,既可以在学生方面进行引导,也可以在教师方面进行挖掘。但是,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向教育教学改革要质量和效益。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过:市场经济永远不变的法则是永远都在变。这句话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变了,职业教育所拥有的生源变了,职业教育所采取的教育教学方法当然也应该随之变化。
1.明确目标与模块
教育教学质量是靠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应当向每一个学习单元或每一节课要质量求效益。在组织每一个单元或每一节课的教学时,都应当明确三大教学目标,即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同时还必须事前确定三大教学内容的模块,即基础模块(基本模块)、选用模块(提高模块)和实践模块(技能模块)。并且,要努力做好三大目标的融合和三大模块的协调。
2.实施“五双”模式教学
职教与普教的教育目标是有所区别的,其教育功效的差异性就决定了教学组织和方法的重要不同。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天然联系和与就业岗位的密切关联,决定着它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之间的共融。为此,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效益,增强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就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双计划、双大纲、双课堂、双师资、双证书的“五双”教育教学模式与教学标准。
3.提倡“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得当与否对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益,就必须适应客观现实的变化,改革不适应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推行“行为引导型”等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教师传统角色的转换‘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积累与技能形成的指导者、引路者、合作者、促进者。学生要由被动的学习改变为主动的学习。教师应当是导演或主持人,真正出色的演员应当是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从“权威——依从”的关系变为“尊重——合作”的关系。
4.做到因材施教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当尝试实施分层教学,并且制定实施差异化的评价尺度与考核标准,按照非统一化的衡量标准培养多样化的实用人才,做到学以致用。
篇2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aims at meeting the social demand, employment-oriented, trains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applicable talen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eaching proces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al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165-01
1 教学改革的导火线
1.1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看高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培养模式集中表现:教学改革力度不大,项目课程开展深度不够;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比例还有待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考试考核方法不适应高职教育教学要求,缺乏灵活性。总之,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与高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相比,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独具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
1.2 从教学的现状看高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高职教育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方面的突出特点。这些特点都要求在教学实施中从重理论的系统掌握转而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而大班化的教学模式对于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而言,也很难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如今随着90后学生“个性的突出”,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师们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所谓的乖孩子是不是越来越少了。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显然已不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
2 教学改革的脚步
多年来,职业教育改革马不停蹄,例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双元制教学的实践等,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但如何使教学改革的方法为广大教师分享和吸收呢,如何使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并青春长驻呢!
2.1 教师观念的转变。什么是一堂好课。以前,我们普遍认为上好一堂课主要是专业内容熟练正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教态自然、板书精心设计;教学文件齐全、多媒体使用得当;课堂管理效果好,能够教书育人。在学习《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之后,我们才真正明白这些理念已不符合当今的高职教育,真正意义上的一堂好课体现在三方面:首先,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必须充分调动起来),教师作适当引导;其次,课程教学应当突出“能力目标”(实用就业能力),包括单项技能、综合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再次,任务训练(能力不能传授,只能训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对各种单项技能进行训练,项目是能力的载体,课程中是否有恰当的项目和任务,成为课程教学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
2.2 团队合作,以点促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能力本位要求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制定了开发项目课程院本教材的计划。并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创设项目课程实施情境,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原来以理论讲解为主,辅以实践的教学状态转而以项目任务开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2.3 全员行动,全力投入。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也不仅仅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它是牵一而动全身的工程。既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投入,更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转变管理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为教师实施项目教学提供充分的条件和准备。
3 课程教学改革的着陆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一书中重点提出了如何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落实 “6+2”基本原则。 “6”指的是:①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任务载体;④能力实训;⑤学生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 “2”指的是:①某些课程教学内容(如德育内容、外语内容等等)必须更注意采取“渗透”到全院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是仅依赖集中上课的方式。②对于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必须更注意采取“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依赖集中培训等上课的方式。那么,如何在高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中落实“6+2”基本原则呢?
3.1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1)要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特别是课程的能力目标。准确描述个课程的能力目标;“能用××做××”。2)要改造课程内容。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3)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①教学文件。完成规定的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文件,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课程教学单元设计(教案)。②整体设计。老师所有的观念都体现在课程进度表中。所以,在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能体现出你的教学理念。③第一堂课设计。为了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具有鲜明的印象,我们在第一课堂设计的时候要加进一些能吸引起学生兴趣的东西,让学生能对所教内容印象深刻。4)课程考核设计。在课程考核设计方面,我们不能单单只停留在“知识考核”的层面,应该更着重考察学生的能力,为了实现能力达标的要求,我们要努力突出能力目标,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我们的重点工作来抓。5)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应当尽可能一体化进行:时间、地点、教师尽可能不是分离的。
3.2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①课程的单元教学是所有课程教学的基础。将课程按照教学实施的时间划分为单元而不是按照专业内容划分单元,然后确定每个单元的课程目标。准确叙述课程的能力目标,然后确定相应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素质目标等。②选定每个单元课程训练单项能力的任务。首先,设计课程内容的引入、驱动、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训等过程。其次,做好板书、演示、展示、示范操作设计和实物准备。③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课程所有的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能力目标、实训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这三项,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所以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也在于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总之,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有着前人的脚步,还怕我们跨不出去吗。关键是团结一心,勇于实践,迎难而上,脚踏实地,只有跨出去了才知水有多深,也只有跨出了第一步,才知道路有多远!
参考文献:
[1]杨彩霞,马修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篇3
关键词:旅游 教育 教学 改革
一、我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预计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可达1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可达28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可达1亿人次,游客市场总量可达30亿人次。可以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不断提高。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职业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就当前我国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
第一、社会观念有待更新
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对旅游职业教育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对旅游职业教育比较轻视,政府对旅游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也不注重,使得旅游职业教育受到巨大冲击。
第二、办学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
现在不少开办旅游职业教育的院校更多注重生存因素,缺乏旅游专业办学经验,在教学体系上相互模仿,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不专、优势不优、特色不鲜明等问题。
第三、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意识
旅游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较落后, 缺乏现代化和科学化意识, 跟不上形式的发展,缺乏多样化和针对性。在有些实务性很强的课程中,很多旅游院校仍在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
第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多数旅游院校由于缺乏有实际经验的师资及教学经费的不足等原因,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甚至无法开展,相当一部分院校几乎没有实践课程或实训基地。[2]
第五、课程结构内容不合理,教材建设存在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较关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衔接,而忽视综合素质( 如演讲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 的培养。其次,课程的重复性内容多。最后,旅游专业课程内容的更新不能与时俱进。
第六、旅游专业师资整体力量不强
首先,“双师型”教师缺乏,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较严重。其次,旅游院校对师资的培养和提高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发展。第三,科研力量薄弱。旅游职业院校对旅游教育科研缺乏强有力的鼓励措施。
第七、旅游企业与院校、院校之间缺乏相应的合作
旅游职业教育院校与旅游企业、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国外优秀旅游教育单位之间的联系较少,办学死板。各旅游院校很少进行办学经验交流,在实习基地建设以及与旅游企业联合办学等方面也做得不够深入。
二、我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调整认识,更新职业教育观念
旅游职业教育应该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形成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承担了更加繁重的人才培养任务。我们应拓宽思路,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来考虑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运用多种资源,开创旅游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2、明确定位, 树立专业品牌特色
瞄准社会需要,定位在某个层次,努力办出特色,在办学思想上突出鲜明的“地方性”,在人才规格、培养目标、专业设计和办学形式上有较强的为地方服务的针对性,必将对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例如,国际知名的瑞士洛桑国际旅馆学校明确定位于培养饭店操作人员,其毕业生已经在全世界1000 多个五星级酒店担任总经理,被誉为“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摇篮”。这充分说明准确的、有特色的办学定位是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3]
3、创新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一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因特网和网络化的图书馆等,提高教学成效。二是要针对课程的不同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专题讲授、行业热点问题研究、专业技能实践、案例分析、研讨式教学、企业实习、邀请企业家演讲或座谈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调研、思考、讨论。三是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采用模拟实训、现场授课、实习等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在教学评估中,以“实用性”为宗旨,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如案例考试法、现场操作考核法、项目评估法、课题研究考核、论文考核等,让学生积累知识,增强现场操作能力、思考与创新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力度
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包括两类:一是校内实训基地,如模拟导游实训室、客房实训室、餐饮实训室、仿真旅行社等,让学生进行仿真训练,及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同时加强课堂讨论,或根据学生兴趣的不同,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校外实训基地,即学校与旅行社、旅游景区等签订协议,由这些旅游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生亲临工作一线,感受到最真实的职业氛围。
此外,学校还可以将部分礼仪接待、餐饮服务、环境卫生工作交由学生来负责,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技能、文艺表演等比赛,帮助学生成立诸如“旅游协会”等社团组织,让学生在自己组织旅游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5、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改革
第一,调整课程结构。进一步强化本校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开发,调动多方面人员参与课程设计与编写,形成学校的特色课程。关注活动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感性经验的获得与技能的训练得到有效的保证。第二,合理选取教学内容。面对新形势,旅游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必须面向世界、面向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的需要,要求观念新、内容新,注重对学生方法论、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具有前瞻性及行业指导。第三,加强教材改革。既要体现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注重实践技术能力的培养;也要体现旅游职业教育的特点,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满足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同时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体现一定的超前性,及时总结和提炼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部分反映新时期、新特点、新观念、新方法的前沿知识,在教材中不断充实。[4]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和聘任既能熟练准确传授旅游理论知识、又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各旅游院校应该采取相应措施积极鼓励和要求相关专业课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兼职或者全职到优秀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工作一段时间,以积累实践经验和行业最新动态。二是高等旅游职业院校要积极输送专业教师到国内外办学经验丰富、实践教学有特色、专家学者集中的重点院校参加相关培训学习或深造。三是从优秀旅行社、名牌酒店等旅游企业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业内人才,增强专业化水平,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四是不断把业内成功人士、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一线员工以及知名专家请到课堂上做专题报告或讲座,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拓宽学生视野。五是设立旅游发展科研基金,鼓励广大教师投身旅游科研活动之中,了解行业最新信息与动态,掌握旅游行业运行机制,丰富实践经验。
7、加强校企以及院校间的合作
各院校打破界限,寻求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增强我国旅游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促进旅游院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各旅游院校积极主动寻求和保持与旅游企业的密切联系,努力创造适于校企结合的条件,把学校办成企业的培训基地,把企业办成学生的实习基地。院校应发挥师资优势,积极承担企业科研课题,为企业提供科研咨询;学校办学要多听取企业的意见建议,以便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拟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以适应旅游行业的市场需求。
三、结语
旅游业的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这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我国旅游业带来空前的挑战。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数量和质量上更高要求,改变目前我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相对滞后于旅游业发展的局面,才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持,进而逐步提高和改善我国旅游业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反之,如果我们不正视旅游职业教育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继续目前这种混乱的办学和教学局面,我国的旅游资源优势会很快被人才劣势所掩盖,从而落后于其他国家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职业院校是旅游专业人才,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旅游职业院校应加强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专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持。[5]
参考文献:
[1]李玲,陈国生.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时空,2008,(8).
[2]马继明.中国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
[3]王建,陈德成.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视界,2012(9)
[4]马捷.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
篇4
关键词: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改革背景
职业教育面对职业教育的国家定位、职教的对象,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进行研究,正确运用中职卫生教育规律,推动卫生中职教育改革,为卫生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1.中职卫生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
1.1中职教育的国家定位。
新形势下,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国家定位一是基础职业教育,即使面向每一个有中高等技能需求的人的教育,是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的教育;二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是面向社会未成人的教育,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既要完成一定技能的培养,又要肩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把中职教育教育等同于技能培训教育。
1.2中职教育对象的素质。
我省中等职业教育面对的主要对象素质的特点。
1.2.1我省中职生一般来自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家庭经济收入一般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家长普遍忽视对孩子的养成教育。
1.2.2我省中职生大多是被现行普通教育体制无情淘汰下来的弱势群体,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
1.2.3学生普遍存有惧怕文化课的情愫,关注专业课的学习,尤其热衷于实习实训教学活动,但缺乏自觉性和针对性,学习自信心、意志力也显不足。
1.2.4学生心理落差、诚信意识差异明显,大多数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1.2.5学生普遍热爱祖国,具有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和团队意识,能正确对待与异性的交往。
1.2.6学生普遍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期待家庭的亲情,需要同伴的理解,渴望得到同伴的尊重。
中职学校面对这类群体,要完成技能基础教育、持续发展教育、高中阶段性教育的任务,必须实现创造性职教改革任务。
1.3中职教育是以就业导向服务为主。
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以服务为宗旨,首先是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是促进就业服务。职业学校要服务于受教育者,职业学校应将教育教学工作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的其他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育这个中心,在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同时,兼顾为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接受多样化职业教育的需求,让受教育者真正享受、选择适宜有效的职业教育产品。
就业是中职学校的主要价值取向,主要包括在相关行业的订单就业,在人才、劳务市场的选择就业,根据社会需求、工作状况和自己能力的转岗就业和自主创业等。以就业为导向不是也不可能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为导向,更不应是仅以某种特定岗位的技能为导向。这里首先要防止一个误区,就业导向不等于是专业导向,也就是不能假定学生都是学了以后,专业100%对口就业的。目前,一些专业对这种理想化的就业假想是不现实的。学生在没有订单就业的情况下,大多还是以市场就业为主,而且即使对口就业后,也因种种原因,转换职业的频率也较高。所以就业导向并不是单纯的岗位导向,也不是第一次就业的技能导向,而主要是指在相关职业的岗位群就业的导向。
所以,中职教改更要注意受教育者的职业发展,注重培养他们选择就业、竞争上岗、转岗再就业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中职卫生教育教学改革
2.1树立正确职教观,提高职教生的基本素质。
2.1.1中等卫生教育应以德育为首。在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应将综合素质教育渗透入所有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既会“做事”又会“做人”。使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进而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这是科学发展观在职业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体现。努力走出中职只重视技能培养、不重视综合素质教育或认为中职素质低不能接受较高教育的错误观念,贯彻以技能求生存、以素质促发展的思路。抓质量首先要抓德育,一定要走出重技能、轻德育的误区。中职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学生,不能再戴有色眼镜看待中职学生,要让他们受到公正、科学的教育。
首先,职校要实现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以环境育人,从校园设计、绿化布局、人物雕塑、名人格言、规范制度等方面创造卫生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班级文化,让卫生职业学校既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又体现医疗卫生行业特点,让学生在这种卫生文化氛围中感悟职业责任,树立职业理想,提高美丑观念。
其次,职校学校要建立各类文化社团组织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文化品位。当前中职生文化基础较薄弱,理论接受能力一般不强,但活动能力并不弱,学校可以建立一系列的社团,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达到相应的教育目标;建立医疗志愿服务组织,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提高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建立文学、艺体等组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辨别美丑能力等。只要用科学的方式引导,中职生一定能鲤鱼跳龙门,承担起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任,成为中国走向富强的重要力量。
2.1.2.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企业发展科技进步,岗位可能根据需要进行变动;人生就业的行业可能发生变化,为什么有些人无论在何种岗位、行业都能干得很出色,就像常说的“是金子到那都会发光”?金子是什么?就是职业核心能力,正是企业急需人才的必备能力素质,也是职业学校学生为今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具备的能力素质,也是职业教育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
2.2中等卫生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职业教育要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要深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进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建设,努力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如何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贯彻这一指示,应该根据以中等卫生类职校特点,采取相应的灵活措施。
2.2.1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团化和园区化发展,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针对这一指示,中等卫生类职业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依靠学校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这一办学模式改革的,只有通过官―教―企―研来完成,政府提共政策支持,教育部门完成教育科研任务;教育与企业合作,教育利用师资力量为企业单位提供适合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学校提供学习实践的舞台,政府(官)、学校、企业利益达到统一,这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
2.2.2改革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要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来研究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切实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要特别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顶岗实习,如设岗见习、找岗实习、顶岗实习、创岗见习等。这一培养模式本质就是在“做中学”,改变把学与做相分离的违背职教规律的培养模式,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密切加强同医疗企业、医疗单位合作,建设附属医院、附属企业,为学生提供做与学结合的平台,把课堂移到岗位上,实现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充分的结合,还原中等职教应有的教育环境。知识技能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学习研究,体现职业教育这一特点,让卫生职业技能教育、理论教育与岗位技能进行无缝对接。
2.2.3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针对这一改革要求:中职卫生职业学校应建设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岗位中来完成技能教学;培养形成优秀结构的教学团队,实施项目教学,在实践论论教学环境中推进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和自主学习,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
2.2.4改革职业教育评价模式,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巩固职教成果,推动职教科学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不仅要学生拿到毕业证书,而且要拿到相应职业资格证及相关职业证书。我校中职卫生教育在实现中职教育目标基础上,努力和相关企业合作,拓展相关技能的培训,可以让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证书。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如何实现规模能力和质量能力的协调发展,必须确立德育工作是首位,教学改革是核心的职教观念,培养就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中职卫生人才,引领中职卫生教育健康发展,为人民的卫生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5
我国职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在我国职业教学中,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方法目前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将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获取知识后,消化吸收变为自己的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吸收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经过一段时间运用,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从而得以发展。但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传统教育方法产生的结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虽然得到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知识,但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所学的知识与未来的职业工作联系得较少,部分学生毕业时不具备较好的独立操作能力,不能立即胜任工作。
2.我国职业院校由于系别学科划分太细,往往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大学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教育方面也强调专业课程,忽视了综合素质课程。这样过细的分科使得学生在所学的知识上顾此失彼,强于逻辑而弱于创新,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观念的形成。
3.我国职业院校教学知识更新速度慢,很多知识与社会脱节。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发展速度快,学校课本内容相对滞后。同时,由于我国职业院校采用三年制教学,学制短,学术氛围不强,学生不愿或者缺少机会表达和讨论自己的想法,更不要说怀疑权威了,很容易造成学生就业时对现实无所适从。
4.我国职业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学校评价方式。学校考核仅以专业教师的考核评价为依据,并沿用传统的单一试卷方式,以分数定能力,背离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职业教育强调技能训练,但与技能训练配套的考核和评价方法滞后,影响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成效。
5.我国职业院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虽然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大部分职业院校还缺乏行之有效的、连贯的校企合作模式,毕业生只能在学校课程结束后自己寻找实习机会。而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实习机会,即使找到了也未必与专业对口,使所学知识停留在书本上的符号和数字,缺乏实践检验。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启示
1.德国职业院校的授课教师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在企业工作多年、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或技师,他们所讲授的教学单元,内容紧密结合实际,解决方案准备完好,相关资料和硬件准备齐全,可以顺利地按照项目教学的要求进行。同时,教学手段丰富,采用计算机、投影仪、提问卡片等多种硬件设备。我国的职业院校起步较晚,双师型教师比重较小,硬件设备差距较大,教学方法的推行还存在很多困难。德国职业学校重视对学校教师的再培训,将教师参加进修培训作为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每个教师每年一般至少有一周的时间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的学习培训。这种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为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
2.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教师每个学期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或增新。笔者在德期间曾将德国马尔堡大学的几门课程教材(包括教育学、德国文学等)从2008年冬季到2009年秋季的四个学期进行了对比,发现其内容的确有较大变化,新的理论和经典案例等会及时补充到教材中,被验证是错误的或不再重要的理论会被适当缩略。为方便及时更新内容,往往课程没有统一、固定的教材,教师经常自编讲义,并将其放在相应的系部学科网页主页上供学生下载。我国课程一般指定书本为教材,同一学科的教材内容大同小异。德国学生不仅要阅读上课的教材,课后还要看相应的参考文献,因为照搬教材上的内容是无法通过最终的考试。德国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材中对于很多知识的定义往往不是唯一,倾向于给予学生一些看似矛盾的东西,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让学生自己思考,学会怀疑与论证。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自我解决能力的提高。
3.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自由民主。德国职业教育教学在教学形式上除了正常的授课答疑,有至少1/3的课堂时间进行课题研讨,教师提供一些思考性课题,学生自由选择、独立思考、查阅资料,最终形成书面文件,并在班级中当众发表观点,负责回答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解决问题、互相配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加强。德国职业教育重视学生对主专业的精通,更鼓励学生对知识的全面学习。德国高职院校科系分类较国内高校简单、粗糙,但涵盖的内容很全面,如信息系的学生有1/6的课程是选修经济系的,且选修课的评分一视同仁于主专业。
4.德国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多样化、个性化。在考试模式方面,德国职业大学经常采取以“活动为导向”和“现实为导向”的考试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前者以实际的职业活动为导向,根据实际职业活动环境设计问题,注重考核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后者对学生在现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活动的能力考核。在教师的主观评判方面,德国职业大学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考试要求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解决方案,对学生的评价不强调对一个理论或定理倒背如流,而重视学生自我的表达和展现,只要学生是经过认真思考并充分论证的,即使想法有误,同样可以得高分。
5.德国职业教育拥有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体制。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被誉为创造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满足了德国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虽然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已成为构建我国职业教育模式中的重要部分,但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仍然有许多问题阻碍着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进行。德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具有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法规中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学校和学生的责任和义务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占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以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为辅、企业的实践培训为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笔者曾实地考察德国北威州的SVT-GmbH(输油臂制造企业)。其车间里有相当数量的在读学生,主要是附近职业高校主修机械制造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专门的技工教师(车间某一特定部门的负责人)进行指导,熟悉企业里各种岗位和机器的操作,指导教师对学生定期进行测验和评分,测验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在学校所学的和实际操作细则等。学生在单位得到的成绩是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职业高校技术类、艺术类和经济类的毕业生基本上都具有直接上岗的能力,往往能够基于对自己能力的真实了解而自信地面对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篇6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职业能力;教学方法;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邵晓娟(1981-),女,陕西榆林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14-02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其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德国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是在“双元制”教育中体现出来的。“双元制”教育是学生在企业和职业学习里接受职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教育和关键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在一半以上的时间进入“双元制”企业,以徒弟的身份接受职业专业实践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在企业工作工程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与此同时,德国职业教育要求学生要在职业学校学习职业理论和文化知识,学校会采取以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将关键能力的培养整合在行动领域中。
一、职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以行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在团队条件下独立的、负责任的、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德国的职业能力也称为职业行动能力。在内容的角度,德国学者将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在能力的性质层面德国学者将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基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专业能力,关键能力主要指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为了胜任某种具体职业岗位而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法能力指的是掌握并具有主动学习、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以及不断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变化需求的能力;而社会能力主要指与他人沟通、交往、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组织纪律性、责任意识等。由于经济的发展,德国经济产业正在由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德国职业教育对受教育者职业能力培养也由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转向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并重。因为关键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是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科技与社会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德国的职业学习
1987年德国的电子和金属职业(专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改变为“独立的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要求,从传统的4步教学法占统治地位的学习走向了更加独立、团队形式下的学习,德国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被作为一个整体来传授。教学项目首先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并兼顾到学生现在和未来将要继续的学习生活,并让学生从当今媒体主导的世界中回到真实的现实中。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其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而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活动。
如今的职业教育必须面对的情况是:未来甚至现在的技术工人仅仅具备专业能力是不能胜任工作的。行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技术革新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加工制造业工作层次等级的逐步消失,专业技术工人承担着完全不同于以前的、独立的工作责任,而且工作岗位也从泰勒主义体系下单一标准的重复性工作逐渐转变为面向全球的综合性工作任务。追求一个面面俱到完整的、哪怕仅仅是从专业技术角度来说完整的职业教育,在今天这样一个技术手段如此多样的现实社会里是不可能的。
今天的职业教育必须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意味着对于许多企业不应再采用传统的专题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组织形式。上述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以及建立一个能够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活动的要求必须体现在职业教育教学框架计划里。职业教育必须考虑和关注的问题有:企业流程的系统性思考;知识管理能力;结合环保与经济性的系统及综合性思维能力;经济评价能力;横向知识应用思维能力,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决策;跨文化能力;个案处理和问题解决中的系统能力和案例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在德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不仅仅影响着教与学的转变。这个缓慢的过程也对如今的动机、独立性、专注性、工作投入性、创造性产生重大的影响。消费社会、价值观变化和独生子女改变着职业教育的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式两个明显缺点:一是所谓的“惰性知识”现象;二是对学习方法的忽略现象。造成第一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只对知识进行填鸭而非理解;知识传授绝大部分以文本为基础;只是学科的传授知识而不是问题导向的传授;很少对问题进行主动积极的讨论。第二种现象的解决措施是构建一个学习环境,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也能将所学知识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应用。惰性知识缺乏应用性与该知识的获取方式相关。因为与具体应用情境及问题情境无关的即被动接受的知识只是孤立的知识。对学习机理的认识决定了教师如何教学,教学法是建立在学习机理理论上的教学答案。
三、德国的课程教学设计
当今德国职业教育的学习课程是从具体的工作任务到完成产品为依据来进行设计的。设定教学目标—设定工作任务—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情境创建—教学方法选用—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评价体系。整个教学体系环节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能力本位。教师在一起备课设计课程教学,由老师设定项目(如制作一个零件),按照工作流程工序由各老师依次讲授相关专业知识。教学情境与方法都预先备课安排好,教学时间也不是标准的45分钟,而是根据任务和学生完成的情况灵活掌握,三天半在企业,一天半在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如老师是教练,学生是运动员。老师要负责训练学生,而不是替学生在运动场练,给学生提供各种提高能力的机会。同时,教学过程不在于教师将课程讲授完没有,而在于学生了解了多少。另外课堂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多理解和帮助学生如何学习,设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其实老师认为讲得很清楚了,但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老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程度。客观事物是唯一的,但人的主观意识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要让学生用批判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一味认同老师的观点,得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德国评价体系中不要求固定死板答案,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对学生们的任何结果都给予肯定,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德国采用的教学方法
除复杂的问题解决以外,最新的大脑及心理学研究结果中强调了行动与情境对于学习的意义,并强调了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切良好学习的开始,教师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教书更要育人。教师先是教育者然后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德国职业教育要求的是注重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行为,更多的注意和关注学生,老师要教给学生更适合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除了教育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能力以外还有其他的能力,如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而不是被动的听,所以教学方法很重要。经相关专家数十年研究表明,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兴趣与动向和智力水平高低三项要素中第一项对有效的学习是最重要的。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是如果光有兴趣,但是怎么听也听不懂的话学生就会很快失去兴趣,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
1.扩展小组学习法
第一个环节学生自学环节,培养自主获取学习知识的能力。第二环节小组学习阶段,合作学习两人小组的学习最有效,扩大小组学习,学习他人优秀的,除去自己错误的。但是团队学习的人不宜太多,否则学习效果会差,因此老师对学生是否具有团队学习的能力要有把握。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习结果不是很重要,学习过程更重要,教学是要教学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学习思考的方法。
2.旋转木马谈话法
根据场地由学生围成两个圈,即外圈和内圈,对自己刚掌握的知识(如一段文章的理解)先由外圈向内圈讲述,然后外圈顺时针移动一个座位,内圈逆时针移动一个座位,由内圈学生向外圈学生报告文章内容,这时自己加工的信息与从他人处听到的信息相结合。两圈过后由学生或教师进行简短的总结。在宽松的气氛中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倾听和表达能力等。
3.卡片复习法
这主要是复习巩固上次课程内容,教师准备好已学过教学序列主题中的关键词的卡片,让4~5名学生随机抽取,抽到的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解释所抽取卡片关键词的概念。若该学生解释得不全面,则有其他人来进行补充。用这5分钟就可复习完成对学过内容再次梳理的工作,关键词不断被复现加深记忆。
4.建立逻辑关系法
目的:让学生掌握重要概念间相互联系。目标:辨认学习内容间的关联,得出自己的思维顺序,比较不同结构以反映自己的结构,发现网络联系中缺陷。实施:学生将重要的概念写在卡片上,排列出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然后自己设置一种能够反映概念间内容上的相互联系的结构(排出一列或圆圈等),最后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这种结构。
5.行动导向法
行动导向法的核心是除了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之外,要培养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在解决复杂任务的过程中完成。主要遵循的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通过有计划地工作与实施,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后也就完成了完整行动过程中的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重要的是会不断出现新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不断伴随着对整个工作过程的学习反思。
五、结束语
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分析,理想的职业教育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的、负责任地在团队协作下完成工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轻松掌握各种专业、社交和方法等综合能力。德国职业教育“能力本位,够用为度”,根据实际工作任务需要(如行业的需求)设计项目内容,最终考核标准也是由国家确定,纳入法律体系;“够用原则”是学以致用,是将学习的内容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学习的任务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国的职业教学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相关专业各方面的理论都统统学习一遍,然后实习几周,并没有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贯穿于整个课程系统教学中,做成真实的产品。虽然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校厂一体化,但目前都没有一家真正做到。而德国职业教育培训也有比较狭隘的方面,即它是为企业培养人才——学徒,培养的人才适应的是某一企业或行业,但现在一个人一生不可能只为一家企业或行业工作,一旦他离开这家企业或行业就很难适应。所以教师要勇于接受新的观念,取长补短,尊重个体发展和差异性培养,引导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人才,适应当今新时代的要求。
篇7
关键词:情境式;能力本位;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6-0066-02
目前,职业教育已经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职业教育必须探索新思路,构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社会培养新型具有创造性的实用人才。本文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探讨与研究。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第一年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多数院校已采用项目化授课模式,以培养大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课程内容包括WindowsXP基本操作、五笔录入、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及网络基础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内容涉及面广,整体性不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
1教学现状
各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全部过程均在实训机房进行,学生每人一台机器,并通过局域网与教师机相连。每个机房均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用于广播教学、个别辅导、学生演示、文件传送等师生交互活动。另外学校已有校园网、互联网连接为学生在浏览信息、下载资料和网上教学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先进的教学设备完全能够满足教学的各种需求。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情况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计算机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的任务涉及面广,没有紧密结合学生主要就业的专业领域,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缺乏职业理念;项目完成主要是教师讲授完,学生再操作一遍,学生不能积极参与项目,缺乏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欠缺;项目知识点多且杂,缺乏系统性;学生对课程兴趣不高,缺乏积极性,知识掌握效果一般。
2课程改革内容
2.1课程定位
通过对课程现状分析,并对课程岗位及岗位能力需求进行了分析。本课程的职业岗位定位是面向各行各业的信息处理工作,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提高学生信息化办公处理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主要岗位有计算机文员、办公室文秘和销售内勤等。计算机文员要求能够熟练操作Word、Excel等计算机应用软件,并负责相关文件录入、打印及传真;办公室文秘要求具有基本的公文写作知识,熟悉电脑操作并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而且热爱文字工作;销售内勤要求熟练运用办公软件;能够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课程应用能力包括使用和管理计算机软硬件的能力、文档处理能力、数据处理和分析统计能力、项目汇报和演示能力以及利用网络搜集信息资源能力。
2.2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是训练学生在计算机综合应用方面的职业技能。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提升信息素养,为职业能力提供信息化平台以及使用工具。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的能力目标包括能够认识计算机各个部件及简单故障处理,正确使用键盘进行信息录入;能够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新建、重命名、复制、移动、删除、隐藏、搜索及创建快捷方式等操作;能够对Windows窗口进行移动、最大化、最小化、关闭等操作;能够使用控制面板设置Windows桌面属性、屏幕保护、显示属性、开始菜单和任务栏等;能够熟练运用五笔字型输入法进行汉字输入,最终汉字输入速度达到60个/分钟以上;能够使用Internet搜索网络信息,并下载保存到本地存储器;能够下载并安装极品五笔、杀毒软件等常用软件;能够给Office文档进行加密保护;能够用Word排版常用文档;能够给长文档添加目录、页眉页脚等信息;能够熟练运用Word2003各种表格、图片、艺术字排版技巧;能够进行Excel行、列和单元格的添加、删除、隐藏等操作;能够使用Excel制作和美化表格;能够运用公式和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正确使用Excel进行数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数据处理;能够进行幻灯片添加和删除、幻灯片版式设置、幻灯片切换、自定义动画及超链接等操作;能够使用PowerPoint制作精美演示文稿。课程的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微机硬件系统组成及其功能;了解键盘布局,掌握各键功能和用法;了解操作系统功能,掌握文件和文件夹命名规则、文件和文件夹各属性含义;理解五笔输入原理,背诵五笔字根口诀,掌握汉字和词组录入规则;了解通知、请示、红头文件等常用排版物的格式规范;掌握Word文字、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排版方法;掌握Word表格常用制作格式;理解Excel工作簿及工作表、行列和单元格关系;掌握单元格引用方法;掌握SUM、AVERAGE、IF等常见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格式;掌握PowerPoint幻灯片常用版式;了解PowerPoint幻灯片母版概念;掌握PowerPoint幻灯片放映方法等。课程的素质目标包括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存储、管理电子文档的习惯和意识;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及互联网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意识;培养学生通过互联网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在文档、幻灯片设计中的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认真面对简单枯燥的工作,吃苦耐劳、不断进取的精神。
2.3课程内容建设
课程内容的建设依据课程目标,满足学生就业于各行各业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同时结合学生大多在银行工作的实际情况,以银行办公应用的实际工作中所需职业素养、知识和能力来整体规划课程项目,使得课程既满足学生广泛就业需求,又突出金融学院特色。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深化职业素养;课程设计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设计以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完成迁移内化。课程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岗位分析,提取出课程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制定课程目标,然后结合课程在工作中典型应用,由浅入深设计课程项目及项目任务。技能实训从单一技能逐步过渡到综合技能训练。项目在设计时在考虑典型性、可操作性、价值性和逻辑性的基础上,还注重针对学生多数就业于银行的特点,突出了银行工作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需求。此外项目的设计也考虑了适用于高职层次学生工作中职业技能的要求,注重学生可持续性能力培养。课程的项目设计以“银行办公应用”为主线,包括九个项目:办公文件管理、输入客户名单、营销活动和服务培训管理、理财宣传单设计、打字大赛、银行业绩管理、年度工作汇报、产品推介和岗位竞聘。其中产品推介项目为选修项目,理财宣传单设计和岗位竞聘为课外项目。办公文件管理项目包括认识计算机、打印通知、文件整理存放、保护电脑信息安全和打印红头文件五个任务。输入客户名单项目包括打印单字和输入客户名单两个任务。营销活动和服务培训管理包括排版活动方案、制作活动经费表格和新员工培训文档排版三个任务。五笔大赛包括单字提高和输入提速两个任务。银行业绩管理包括业绩表制作、美化业绩表、业绩表简单计算、业绩表数据处理、给业绩表添加图表、业绩表的数据管理与分析和产品情况调查表制作七个任务。年度工作汇报项目包括简单年度工作汇报、演示文稿动态修饰和制作精美演示文稿三个任务。产品推介包括宣传报设计和宣传视频处理两个任务。理财宣传单设计和岗位竞聘项目是课外项目,由学生自己安排具体任务。
2.4教学模式的改革
课程改革采用了情境式项目化教学模式。在项目情境设计中采用了学生在银行顶岗实习及毕业工作后分别就任于行政助理、柜员、大堂经理、营业部主任和支行行长岗位时的工作情境。课程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学生旁观的教学方式,改为由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以传授学生“怎样做”、“怎样做得更好”等过程性的知识为主,以解答“是什么”、“为什么”等陈述性知识为辅,重在能力和素质培养。
3课程改革研究方法和特色
课程改革主要采用了实地调研法、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和情境教学法。实地调研法是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本课程所面对的实际工作岗位和真实工作环境及相关岗位对课程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项目导向法指项目是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载体,强调以一个完整的实际工作项目为教学导向,重新构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感知、体验和领悟相关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任务驱动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紧紧围绕教学任务主题,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应用学习资源,从而完成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达到心理机能的发展。课程的改革体现了“金融特色”。通过课程改革,以银行办公应用项目为载体,把课程应用与学院金融特色相结合,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专业岗位的服务和工具作用。课程改革项目的职业化。课程与银行办公结合,加强了课程与就业单位的深层次合作,结合职业岗位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时对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内容等进行更新,以适应人才培养需求。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课程对考核模式进行改革,突出了学生实际业务能力的考核。另外,课程改革突出能力培养。课程作为各专业基础学科,项目设计注重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让学生在任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4结束语
课程改革按照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规划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为载体的课程内容,重新定位课程,定制教学标准,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与专业岗位需求相结合,更好地为专业服务,提高了学生计算机办公综合应用能力和使用计算机解决职业岗位问题的能力,为就业和快速晋升储备了充足能量。课程改革了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方式将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体现学生为主体、能力本位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在课程改革中加强了课程网站资源建设,充分利用新技术为学生多元化学习提供途径。课程通过任务驱动的情境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项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够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索,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锦晶.基于情景式的高职专业实践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软件导刊,2015(1).
篇8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quality;monitoring;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7-0171-02
0 引言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职业学校数量日益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问题给人带来不少担忧。回顾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许多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经历了“数量增长―质量下降―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这样的发展过程。目前相当多的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匮乏,办学条件落后,无法确保教学质量。对于学校而言,教学质量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通过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能够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因此,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教学质量评价。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通过监控与评价的主体采用一定的运行机制和标准作用于客体,然后收集所产生的各种信息,全面评价教学工作、诊断与更正教学过程的偏差等活动,从而改进教学工作,最终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结构系统[1-3]。
1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类院校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通常都是通过学生评价、督导专家评价、同行评价、管理者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几种形式进行,这种监控和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质量控制的重要作用,但其效果还不够理想。
1.1 欠缺对体系理论的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必须建立在大量、充分的理论基础之上,诸如体系架构、环节设置、实施部门、评价标准及反馈处理等均需要反复论证,认真思考研究。然而,目前国内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大都来源于高等教育,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如果长期缺乏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很可能由于缺乏理论支撑使评价体系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进而直接影响到监控和评价效果[4]。
1.2 注重“教”,轻视“学”
目前的职业教育过于注重抓“教”的方面,而轻视“学”的方面。因此,导致现行教学评价模式的重点就成了评价教师的“教”,评价指标过多地关注了老师教这个过程,即使有对学生的评价,其目的也都是为评价教师服务,缺少学生对于教学的主观感受、缺少学生对于“学”得的反思和评价。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忽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被动接受,忽视发现创新。这种只追求结果而轻视过程的作法,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影响他们的创新。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判断一堂课是否是好课的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从中学到了东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学生的素质是否得到了提高[5]。
1.3 重视“他评”,忽?“自评”
现阶段教学质量评级的方式主要以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为主,这些评价方式都属于“他评”。以定期的教学检查和不定期的课堂听课采用“评价表”、“听课打分”的方式进行。对于“他评”,学校通常非常重视,投入大量资源以期能够获得良好的结果。因为评价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招生和学生的就业等。但是对于“自评”关注度不高,这是因为“自评”不会学校造成较大的外部影响,很多学校采取的态度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加上教职工之间都是同事关系,很难不被人情左右,导致评价工作流于形式,无法真正的发挥作用和优势[6-8]。
1.4 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现阶段多数职业院校采取的都是静态的一次性操作方式,通常的方式是在课程结束和学期结束时,给各个学生一个百分等级分数,作为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只考虑到了结果,缺乏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过程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9-13]。应该更新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利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的评价方法,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尽量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
2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思考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采用合理的评价手段,基于广泛的支持和参与而进行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1 统筹发展性
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只是院校的手段,并不是目的。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尽量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使教师真正投入到自身岗位中。以促进教师专业和能力发展为目的,以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充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仅关注眼前,更应该考虑未来发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劣势,使其更加了解自己,提升其综合实习。
2.2 注重全面性
教学评价应包含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研究者,学生应自觉学习、独立思考。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不能仅仅把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为依据,而应以学生的发展为衡量尺度。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志在于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保持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2.3 重视动态性
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内容应该是相对稳定,但其过程应该是动态的。在日常管理中,院校应在自然、常态的条件下,对于影响教学质量的有关因素进行归类分析,有明确的和便于操作的指标和标准,建立起一个教育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监控与评价体系,对于其指标体系根据时代进步保持动态性。
2.4 突出特色
篇9
职业教育,就是在当前我国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而产生的一种培养实践性好、动手操作能力强、面向基层的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在进行职业教育时,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就业”的思想,以提高人才实际应用技能为目标,优化培养质量。因此,相关专业人士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职业教育的特点,努力改革并找到一种最合适的教学方法。笔者以近几年在国内外应用较多的几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为切入点,进而指出改革古老职业教育模式的必要性与意义,为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并培养出更多实践性人才。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解决策略
一、引言
章学诚曾说过,“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它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想要学有所成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在教育上也要有正确的方法。显然,好的教学方法在取得优异的教学成果背后起着决定性作用。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必须首抓、狠抓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可否认的是以往的教学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与人们所预想的效果还相差甚远。在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道路上不可一意孤行,应与教学资源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国职业教育开创的时间不长,办学经验匮乏,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困惑
第一,缺乏理论研究。理论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表现在对教学手段等专业名词的认识不清上,更有甚者出现了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二者混淆的情况。其二,没有详细地划分教学方法,没有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视而同,使得选用的教学方法与所教育的对象之间出现脱节现象。职业教育可分为所谓的“高职”与“中职”,两者在生源质量、培养目标方面都存在着很大不同,所以必须采用适合各自的教学方法。而现行的教学方法在分类时却没有针对性,使得老师不知所措,实为给本就枯燥的教学过程增加了难度。其三,没有做到认真学习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案例,缺乏深入性。比如说在引导学生行为时,对其内涵和典型教学方法的论述缺乏新意且与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特点结合不够。其四,对国内现行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分析程度不够,只是对教学方法泛泛而谈,而深度不够。主要表现在研究门类过与简单,无法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研究。第二,改革实践过少。首先,教学方法改革没有得到重视是产生困惑的首要原因。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改革重心都在科目等环节上,忽视了最应该改革的重点,即教学方法。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所谓教学相长,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职业教育势必受挫。其次,人们守旧的思想制约了新方法的产生。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采用大班集体授课,多数为老师简单机械的传授,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极大地违背了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再次,职业院校的老师大都来自一般院校,自身学术能力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方法的改革。比如大部分高职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教学技能无法达标,而且理论水平也不过硬,无法保障基本的教学质量。第四,当前中国的教学评价体系为新教学方法的实施带来了很多需要承担的高风险,这些风险无疑会成为阻碍教学方法改革的无形力量。这就导致了现在没有职业院校敢于冒着高风险大胆尝试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只能通过教学实践中的极小部分逐步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来达到对以往教学方法革新的目的。
三、困惑的解决对策
第一,定期将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国外优秀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做到,从而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特点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道路。具体的步骤为:第一步将现存的职业教育学科进行分类,讨论得出适合各学科发展的教学方法。第二步吸取优良的教学经验,摒弃过时的教学方法,即做到“去其糟粕,用其精华”。值得强调的是,必须注意学习借鉴的程度,杜绝“拿来主义”形式的生搬硬套,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时刻考虑到国外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我国实际情况的相容性国情。第二,花更多的时间、精力、财力在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上,统筹兼顾并实时监控教学方法改革。不但要避免忽视教学理论研究的情况出现,而且还要坚定不移地不断去摸索创新出新的教学方法,把目光放的长远,避免因只顾短期效果而使得长期利益受到损害。第三,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第一是采取培训上岗制度,只有通过专业的教学技能培训才能使得教师的专业水平有所提高;第二要对职业教育教师的遴选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严格把关教师的选拔过程。根据大多数的成功经验,更符合职业院校教育理念的老师应为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而不是师范类大学的毕业生。实际上,伴随着任课教师专业素养的全方位提高,其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会驾轻就熟,教学质量必然也会突飞猛进。第四,改革以往教学评价方法,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比如说采用项目教学法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全新的教学方法。运用项目教学法时,应该对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课程设置等内容做出结构性变革;否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评价指标就是学生的升学率与就业率,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考核指标则是某一固定时间段内学生的考试分数与成绩,这阻碍了新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推广,为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因此必须改革以往教学评价的方法,以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绝对不是自成一派,而是与各个教学环节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所以也可以说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带动了整个中国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则关系到职业教育相关院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要从培养适应新时期职业人才的高度,着眼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能力素质的目标,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卢立涛.浅析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式的变革[J].教学与管理,2007(11).
[2]杨风梅.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J].教学交流,2008(8).
[3]张清东,王成端.教学方法改革特点和矛盾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4).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教师素质
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仁系不完善
纵观10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历程,研究的深度、广度和西方现代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若干理论问题都没有进行科学的界定和分门别类的研究,完善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西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人云亦云,在多篇研究文献中,在同一层次上阐述同一个问题,并不罕见。2、对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中普遍运用的典型教学方法研究力度不够,单纯就一种方法进行研究,缺乏系统的归类、比较、分析,虽然强调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但忽视了综合性和互补性。3、某些基本概念认识模糊,甚至出现歧义。例如关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概念认识不清,在一些研究文献中甚至将教学模式混同为教学方法。
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结构体系亟待健全
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起步已有20多年,但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分类依据不够科学。2、内部的教学方法没有及时更新,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新的教学方法没能有机地融入我国职业教育方法体系之中,教学方法的内容显得陈旧。
三、教学方法改革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近年,教育部建构了中等职业学校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将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模式,变成模块化课程结构,增强了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柔性化,同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改变了按原有学科体系构建教材的定势,实现了教材内容体系综合化、模块化。相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展很慢,在全国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的行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于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短期利益,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从而忽视了对教学方法改革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因此,教学方法改革长期以来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而日常的教学方法改革往往是任课教师自发地进行摸索,进行局部、点滴的方法革新,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四、我国职业教育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辅助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内核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职业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教学模式不改变,新的教学方法难以实施。
五、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
我国职业教育大多是由普通教育改制而来,城市与县级职教中心目前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这些学校一般是由城镇或农村的普通中学转制而来,而高等职业学校多是“三改—补”或是普通高等院校的二级学院、职教系。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载体具有明显的普通教育的特性,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采取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适宜采用协作教学、现场教学、能力分组制、开放教学等组织形式。
六、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影响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采取高考制,高考的方向、模式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学的运用。为了提高升学率,怎么考,就怎么讲;考什么,就讲什么。如果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以知识教育为主转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轨道,将会导致学生整体学习成绩下降,学校升学率降低,这样不仅影响学校的生存,也影响学生的前途。基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高考制的实施,任何一所职业学校也不敢放手大胆地对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革新。
七、现有职业教育师资素质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低素质阻碍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
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没有达到要求。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