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科学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然科学知识点

篇1

一、注重书本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回归现实生活

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然科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只空谈理论,应该把实际生活与理论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具体事物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导学生要主动观察社会生活,引导他们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为他们长大后更好地进入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例如,在向同学们介绍化学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看过这些元素符号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化学元素,启发学生认识到大到钢铁轮船,小到吃的钙片,每一中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同学们就会对这些事物产生兴趣,在课下,当看到某一物体时,就会考虑它是由哪些化学元素组成的,从而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沟通起来,加速和加深了同学们对这些化学元素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利用所学知识,做一些简单的、有意思的试验,这一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同学们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能力,也能够提高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在初中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自然科学的问题,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理论知识来引导实践的有效开展,用实践来检验知识并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自然科学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究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和动脑想的方式,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激发学生们探索求新的思维习惯,让他们具有标新立异的勇气。

例如,在讲牛顿力学第一到第三定律时,这是同学们经常混淆的三个知识点,一些学生常常把三个定律的顺序混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将这三个定律的发现过程编排成一个个的小故事,并以小组表演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现出来。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掌握知识点,更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演力。

探究性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初中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力,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让他们在开阔的思维空间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是一种很值得借鉴的教学新模式。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教育的伟大变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成为了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自然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的画面,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记忆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

在讲《演化的自然》这一节时,知识点比较繁杂,但是却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这一特点,将自然的演化过程制作成一段小视频,配以风趣的演说,让同学们能够感受到这一演化过程。生动的画面深深地保留在他们的脑海中,给他们产生很深的印象,必将加深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记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效率。

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84

自然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为我们解释很多奇特的自然现象。小学教育中设置了自然科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有客观认识,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思想。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教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知识是解除封建迷信思想的有利武器,是社会发展的直接体现。在学生中普及科学知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从小养成对问题的科学分析的习惯。学生活泼好动,但自然知识大多较抽象、枯燥,所以科学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增加了教师讲课的难度。对此,教师应创设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积极投入到课堂的讲解中,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的学习中,教师需要讲解磁铁的两极原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现象。知识点虽然不难,但对于8岁的学生来说,这个知识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弄不清楚正极和负极的作用,且这些知识与他们的生活联系不大,学生易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我在讲课前,先创设一个“找朋友”的小游戏。我叫4名学生上台,让他们分别拿着磁铁的正负极,然后我说:“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游戏叫‘找朋友’,看看哪个同学对你有吸引力呢?”学生开始愉快的游戏,在愉悦的环境氛围下,都能找到彼此的“朋友”。我趁热打铁,说:“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有的同学会排斥你们手中的磁铁吗?想必大家都想知道原因,那么接下来让老师来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吧!”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有趣的情境教学法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联系生活,拉近生活与知识的距离

科学知识来自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在日常的课堂讲解中,我注重生活现象与课本的联系,将生活中很多现象融入课堂中,使学生明白身边现象的科学原理。一方面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真正的学习科学,使用科学,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思想,顺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认识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的学习中,怎样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呢?本节课的内容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只靠我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去理解与体会。因此,在讲课前,我让学生事先准备有包装袋的食品。讲课时,我先拿出一个已经发霉的干面包,让学生观察“同学们,这个面包可以食用吗?它为什么会发霉呢?我们平时在选择食物的时候要怎样确定它的安全性呢?”通过我的三个有效提问,使学生认识到食物的保质期的重要性。我接着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同学们,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学习一下食品包装上的秘密呢?”我的提议得到学生地响应,学生认真地听我讲解了怎样读取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在生活中进行应用,在日常的讲课中要经常融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自然科学中有很多实验内容是通过直观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带领学生动手实验,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在动手的同时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为其在将来其他学科的实验中打下基础。

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简单电路》的学习中,通过简单的电路设计,使学生真正了解电流知识,增加学生对电为人类带来便利的认识。我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电路实验。实验中,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电线、单刀开关、小灯座等器材,自己动手组装一个简单的电路,并成功点亮小灯泡,证明了电流的存在。我又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并联电路设计,加强学生对电流知识的理解。通过这一实验,使学生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充分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篇3

一、领会综合理科的要旨   

理科应该如何进行综合,应充分注意在理科综合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理科的修养和这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包括理科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定量描述自然科学发展现象和定律,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能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能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实验结论,能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3.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包括能理解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能读懂一般性科普类文章,并能根据有关资料得出相关的结论。 

    4.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包括用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解释和说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能够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设计综合题,促学科间融合 

理科综合包括文理学科的大综合、理科之间的大综合和各学科中各分学科的小综合。至于物理学科教学如何体现在理科综合课程中,一方面应当重视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还要重视物理学科本身各分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综合理科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各种物理问题,以及多学科综合问题所涉及的物理问题,可以促进各学科的融合。 

为了更好地适应理科综合的教学,高中课程虽然是分科教学,为了适应高考的综合类题目,教师应当寻找相关科目的那些学科交叉点进行探讨,学生考试时可适当增加一门综合理科考试,这样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角度,真正做到逐步培养学生由掌握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化的作用。其实,在初中阶段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了;这样做一方面是为进入高中的综合作准备,另一方面,现在高考的综合理科试题有不少是初中知识就可以解决的了。 

三、根据理科综合的特点,调整物理教学思路 

理科综合关于综合命题的原则和内容很多,但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很大变化的前提下,命题应该遵循客观事实,有一个逐步深入,加大学科渗透和综合的过程。综合首先是学科内的小综合,其次是理科之间的综合,最后,是文理科之间的大综合。在教学中须防止把学科间交叉、综合放到过高的倾向,各科教师用过多精力去处理别的学科的知识,或者过于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问题上,这样将会造成各学科知识教学效果明显下降的后果。学生耗费过量的精力陷入新一轮综合试题的题海中去。这样一来,学生各学科的修养跟不上,更谈不上有很好的综合能力了。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综合理科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效果有一个程度问题,把握好这个程度,将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在高中阶段,传统教学方式讲究学生如何能够掌握好各门学科的知识。现在,还要求如何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这是考好理科综合题的的关键所在。作为学科教学的物理教师,应立足于本学科,重视本学科知识的传授和专门能力的培养,并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我们作为中学物理教师的应当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重视物理基础教育 

中学物理内容丰富,它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定理、定律,还包括许多实验,教学中既要扎实地掌握各个部分的基本知识,又应注意各部分知识的渗透和综合,高三复习时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同时覆盖的知识为重点,必须引导学生从客观上把握知识结构,抓住主线,理清线索,把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地复习,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的概念、定理、定律和基本方法。 

在基础复习过关后,进行科学第二阶段的复习,这阶段要以学科内的综合为主,把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有讲有练,讲、练结合的专题复习。小综合复习。 

综合测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测试,一道试题跨越了两三个(或更多)学科,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分析、说明,从宏观上去推敲考察,这种能力,决不可能在短期时间内突出出来,而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教师在上新课时,要讲清物理知识点的内涵,章节复习时,应较全面地论述其外延;总复习时,应与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挂钩,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实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综合,由浅入深,有易及难,若能持之以恒,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知识得以升华。 

2.与相关学科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以及与自然、社会问题进行大综合。 

首先,要找出物理与其它学科的知识交汇点,“综合试题”多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试题,这些试题要求学生注重对事物整体结构、功能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如下例中的光发动机问题,这种交汇点在理、化、生知识网络中是大量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做这些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物理赞赏中更准确地进行跨学科之间的综合。  共2页,当前第1页1

其次,综合试题多以现实中的问题立意命题,这些试题大多综合社会的热点、焦点以及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以强调人与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如上例中的生物光源问题,这类试题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关心国家、社会和全人类的自下而上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到社会中去学习,增设一些科普性的专题讲座,如“科技发展史与科技前沿”,“空间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环境与人类的自下而上和发展”等等,以拓宽学生视野。 

    3.进一步深化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4

医学思维是指在医学实践、临床以及研究中,基于医护人员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思考、概括而反应的理性认识。广义上是指客观认识生命与健康的原理,是集方法和模式于一体的思维。    

医学思维对于医学生的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医学教育制度并未专门关注医学生思维培养,且培养过程中医学思维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医学教育历来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虽然近年来加大对人文素养的关注,但仍未独立设置医学思维培养的课程。而将医学思维培养与自然科学知识学习的融合,主要依赖于教学实施者的言传身教和零散的医学实践接触,难以系统、合理地引导和培养医学生的医学思维,有悖于培养初衷。

2当代医学生医学思维培养的短板

2. 1思维观念缺乏整体性

大部分医学课程的知识点多且序贯性差,常导致医学生对于医学缺乏整体认识,造成学习过程中难以从高层面上对医学知识进行理解。而国内外医学教育都在积极推动从基础到临床的器官一系统课程整合尝试,是现行分科过细的医学课程割裂其内在联系和整体性,并一定程度上影响思维整体性培养的一种佐证。

2. 2思维模式限于被动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已从宏观发展到微观,涵盖的领域越来越广。虽然标准化路径的不断推进规范大部分疾病的诊治流程,但医学生仍需积极的思考和灵活的思路,以便处置千变万化的临床现状。由于经过长期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和应试教育,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医学发展迅速,而教材更多依赖于经典理论,更新相对滞后,如果无法积极主动学习涉猎多方面知识,会导致部分学生对于新理论、新知识的接受过于被动。

篇5

一、科学素质的含义与特征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科学素质”尚无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有关科学素质的论述却有许多。科学素质(science literacy)一词源自英文( literacy) 。literacy的原始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指有学识, 有学养, 跟学者有关; 二是指能够阅读,能够书写, 对象是一般的普通大众。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素质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和得到了发展。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与人文等已发展成为科学素质的重要内涵。如1996年出版的美国科学教育国家标准提出:科学素质是指个人选择和决策,参与社会、文化事业和经济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对科学概念和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也包括一些特殊类型的能力。同时美国在国家理科“内容标准”中对培养“科学素质”列出了八项内容:统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作为探究的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 地球和空间科学; 科学和技术; 个人和社会前途中的科学;科学的历史和本质。

在我国,人们对科学素质也进行过探究, 但都是把科学素质的内涵概括为几个范畴,或把科学素质的内涵划分为几个方面或几个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①三因素说。一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包括三个层面, 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科学方法与思维、科学精神与价值。二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指的是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和接受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的基本品质和能力。这种观点认为科学素质涵盖科学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科学品质(科学道德、科学情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习惯) 、科学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表述能力、创新能力) 等三个方面。三是中国科普研究所袁正光老师把科学素质的结构划分为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三个方面来论述。②四因素说。一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至少应包括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知识、对科学过程的理解(主要是科学思维、方法和技能) 和活动能力等四个方面。二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是现代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个人的科学认知水平、科学认知能力、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综合体现。三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素质。科学素质是由科学知识(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方法(自然科学一般方法、学科科学方法、学科学习方法)、科学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 、科学精神( 科学观、科学品质)构成。③五因素说。一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的内涵是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因素构成。二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作风等五个方面。三是2002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考化学测量研究与实践》一书指出:科学素质主要指自然科学素质,是指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 经过教育和实践发展起来的人们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内在品质。基本科学素质包含科学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科学方法(自然科学方法、学科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认知能力、科学实践能力、科学创造能力)、科学观( 辩证唯物主义观、科学价值观、科学自然观) 、科学品德(科学兴趣、科学情感、科学意志、科学态度) 等五个方面。④六因素说。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是指在接受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适应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品质和能力, 诸如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实践意识、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六个方面。

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科学素质内涵的论述,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科学素质的时代要求,具体表现在四个维度: 科学探究( 过程、方法与能力) , 科学知识与技能,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综合对三个领域的理解:科学的三个层次:知识、方法、观念, 观念是最高境界; 文化的三个层次:符号、规范、价值观, 价值观是最高境界; 教育的三个层次:知识与技巧、方法与态度、感悟与价值,感悟与价值是最高境界。我们认为科学素质是一种视野、是一种方法、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观念,它是学生在认识自然和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品质和能力。科学素质主要由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

在科学素质的五个构成要素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它是一个德育和智育相互兼顾,知识、观点、能力协同培养,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考虑的系统工程。科学知识和技能是构成和发展科学素质的基础要素,科学素质的形成必须以科学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要素, 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是科学素质的翅膀, 科学品德是科学素质的灵魂。科学品德严重影响着智力因素的水平, 是整个科学素质结构中的动力条件; 科学思想是导向; 而智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其中能力是科学素质的发展方向。在科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探究, 能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形成良好的科学品德, 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思想。

二、中学化学教育中科学素质的基本内容

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培养是以形成科学的观念、知识、方法和态度,从而形成科学能力为根本目的, 以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科学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是基础理科教育的共性之一。下文按照科学素质的内涵定义,分别论述化学学科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

转贴于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也是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既能提高学生对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科学观的形成。化学知识总量大,增长快, 在化学教育中只能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未来及自身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中学化学中的科学素质知识主要有: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知识、有机知识和化学计算知识六大块知识体系。

其具体体现在:①初中阶段要学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初步知识,氧气、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酸、碱、盐的性质及无机物之间的相互反应规律的知识和有关溶液的基本知识; 学会使用化学用语的技能、化学实验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基本技能和进行基本化学计算; 初步学会学习化学的方法。②高中阶段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物质的量、氧化- 还原反应、化学反应的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电化学胶体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卤素、碱金属、氧、硫、氮、磷、碳、硅、镁、铁等主要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有机化学知识;进一步学会使用化学用语的技能、化学实验技能和化学计算技能; 学会学习化学的方法。③对化学学科的一般了解,包括化学与社会、化学科学新进展、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化学学科知识与生活、自然、生产联系十分紧密,现行的课标和教材只是为学生提供化学知识的一个信息源, 大量的信息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及自身, 在教材的知识点外, 大量使用的是潜在的化学知识点。

篇6

【关键词】生物图表题;解析;复习教学策略

一、生物图表题的概念、高考中的类型

生物图表题,是指凡是含有图形或表格的生物试题。

生物图表题按概念分,可划分图像题和图解题,前者是指含有生物图像的试题,是涉及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图,如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图、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图等;而后者是指含有图解的生物试题,它往往是表示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和某一些生物学现象、过程或规律的图表,其形式包括数据表格、直方图、二维坐标图等主要有生理功能图解、遗传图解、进化图解、曲线图解和综合图解等。

二、解析生物图表题的教学应对策略

1.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图表题的解题能力:

生物图表题解题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应对策略是: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心理素质;二是重视和强化双基教学,夯实基础;三是加强针对教学,拓展图表知识;四是强化训练,熟悉典型题型;五是强化典例分析和错题分析,以错题促能力提高。

⑴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很多同学一看到生物图表题,心理就非常紧张,心理发毛而无从下手,甚至有些不知所措。针对学生这种解题的心理障碍和解题信心严重不足的特殊心理,教师应对这些同学在平时要加强图表题训练,以题来促使学生掌握图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信心,从而通过大量的解题训练使自己明白――其实图表题并不怎么可怕。

⑵加强双基学习,建立合理知识结构,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是教学知识最重要的核心,纵然图表题材料千变万化,但知识点还在书上。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书本放在第一重要位置,正确理解和把握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本质,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以本为本,这是教学活动最根本最重要的。针对一些同学对基础知识有缺漏的学生,应按《考试说明》的要求逐一疏理知识点,把遗漏的知识补上;而针对那些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则要加强重点知识的学习,下决心认真看书。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能力形成的土壤。在教学中,我们应要时时把新的知识“嫁接”到已有的知识树上,通过知识间的交联点,把所学知识串起来,形成知识网络。要特别注意生物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知识内容保持联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分工与衔接。

⑶针对性教学,拓展图表知识

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通常是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的,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性,因而常被各类科研文章和高考新情境试题所采用,解答考查这类目标的试题,要求考生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且能从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这要求学生在平时就培养好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在以下几方面加强教学和辅导:

①加强生物图像运用能力的培养。生物图像运用能力包括生物图像的判读、再现、填绘和分析能力,尤其要重视读图、析图和用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生物图像和图表,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收集、筛选相关生物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而综合分析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并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

②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归纳成图解,全面系统复习和巩固。如:细胞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新陈代谢与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发展与进化等。在教学中以一幅图、一个图解、一张图表等材料为题,围绕该部分内容展开讨论,对该部分知识进行整理,提高综合能力。

2.在学习中培养和提高图表题的解题能力:

生物图表题解题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解题策略是:一是树立信心,提高解题的心理素质;二是静下心来,认真审题,剖析图表;三是积极思维,联系教材知识点,理清知识点内容,详细分析和解决问题;四是先易后难;五是依据题意和知识点,规范化答题。

⑴树立信心,相信自我

这是解图表题的前提之一。

生物图表题创设了知识的新情景和新情境,往往造成部分学生心理障碍和解题信心的不足,对这类学生关键是树立自信心,相信“其实图表题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己”。还有些同学看图表题粗心大意,图表中一些关键的地方经常被忽视。对这类学生关键是克服自身缺点,培养良好的读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⑵静下心来,认真审题,剖析图表

这是解图表题的关键。提取知识主要是通过审题来完成的,审题是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出对解题有用的信息。

首先,要静心通读。审题时烦躁不安、心不在蔫、心烦意乱则审题时最易出差错。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注意找出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句,如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几个还是几对、至少还是最多、一个还是多个、多少种还是多少个等等。

其次,是要剖析图表,学会辨别试题的指向,学会分析有效信息、干扰信息、无关信息,明确各种条件,学会找出隐含条件,用全已知条件。首先理清图表中呈现了哪些条件?思考题目中还隐含了哪些条件?(即由呈现条件还可以推出哪些条件?)图示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是DNA还是RNA?基因中的两条链是哪一条链转录的?再如绿色植物在光下,说明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在暗处就只有呼吸作用,谁强谁弱等等。而隐含条件往往在后面要问及。

⑶积极思维,联系教材知识点,理清知识点内容

篇7

高三物理教学工作总结一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转眼间高考已经过去6天了。这些天我都是在无所事事中度过,过着猪狗般没有思维的日子。今天忽然觉得对不住这渐渐消失的青春,写个教学总结应该是必要的吧。

高三第二学期时间相当短暂,这些天完成的任务是(1)一轮复习的尾声——《传感器》以及选修3-4、选修3-5。(2)二轮复习(3)专项训练及综合性训练。在复习中我个人也曾经尽心尽力采取了一些方法、策略,也曾经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得有失,需要总结反思,以期取得较大的进步。

一、 一轮复习的尾声-----《传感器》、《选修3-4》、《选修3-5》

1.一轮后期复习选修部分容易拿分,见效快,引起了本人足够的重视。

几次大型考试的二卷成绩和总成绩是让人痛心的,我们班级中半数以上的学生二卷成绩要靠选修部分支撑,失去这个支撑,学生的成绩是不可想象的。舍得花时间去给学生在这个地方复习,也就确保了班级的平均分,确保了班级的过C、B的基础。现在看,再适当加强也是可以的。

2.由于这几块知识难度较低,讲讲练练无疑是非常好的复习方法。

复习时按照课本的顺序能够引起学生对课本的重视,练习题从课本和学生的复习资料中选取可以减轻学生选修学习负担,以便有更多的精力学习语数外。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1)复习时不常考的内容还可以再简洁一些,没有必要过分耽误时间。如:《传感器》可以缩短为一节课,加2节课练习。有些内容常考学生常错要适当增加课时。如: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计算、原子核能量的计算等。这些问题,只要稍稍注意,学生就有可能突破这个瓶颈。

(2)有些知识仅仅让学生记忆效果是不大的。如:相对论、动量等。

(3)复习时教师把知识点复习到位了学生该不会还是不会,这让当老师的非常尴尬。我想,让学生动起来效果可能会更好。

3.复习完这部分之后,我采取了专项练习的方法,效果很好。具体做法是:按高考的形式编排12套综合练习,一节课两套,让学生在25分钟内做完,及时给出答案并讲评。不足之处是:

(1)应该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去总结反思,这样学生在方面会进步得快些。

(2)练习跟踪及时,效果才能更加显现。

二、二轮复习

1.时间受限决定了二轮复习的不完整性。

一轮复习结束已经到了4月份,所以二轮复习任务很紧。把二轮复习中的知识点、习题与高考联系不紧密的统统简化去除,这是很重要的方法,有舍才有得。

2.二轮复习更应该重视物理方法、解题的规范性。

这一方面我做得还是比较好的。如:xxx高考9题,b球摆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重力对小球的功率变化。我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功率的定义推出重力功率的表示式,然后运用不等式使学生明白重力的功率为什么先增大后减小。

3.二轮复习与专项训练的结合更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成绩。

事实证明,空洞地把物理知识的结构展现给学生,学生已经听不下去了,学生需要的是成绩的大幅度提高。二轮复习与专项训练的结合更容易使学生成绩快速提升。我在操作中的不足是:

(1)选择题、实验题各做了12套,实验题没有啥说的,这是必须要做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完全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但选择题6、7套以后学生准确率下降。应该酌情减少选择题的份数。

(2)计算题没有专项练习。计算题在高考中分数多、难度大,不容易拿分,但前两题还是可以拿到的,最后一题也可以拿到部分分。应该设置强化训练加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三、综合训练及收尾复习

1.到综合训练时间已经很短,所以我们也没有做多少练习,以后在时间安排上要适当增加。时间从何而来?那就是二轮复习与专项训练的结合匀出一部分。

2.综合训练中的不足:改完之后,没有认真总结、分析学生错在何处。只是大概看了看,稀里糊涂就讲了。徐州市三检阅卷分析 给了我很好的启迪,按那里面的方法实施执行是可以的。

3.考前的概念、知识点回顾以讲义的形式印发给了学生,但是太多,学生不容易看完。

高三物理下册教学工作总结二一、领会综合理科的要旨

理科应该如何进行综合,应充分注意在理科综合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理科的修养和这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包括理科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定量描述自然科学发展现象和定律,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能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能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实验结论,能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3.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包括能理解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能读懂一般性科普类文章,并能根据有关资料得出相关的结论。

4.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包括用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解释和说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能够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设计综合题,促学科间融合

理科综合包括文理学科的大综合、理科之间的大综合和各学科中各分学科的小综合。至于物理学科教学如何体现在理科综合课程中,一方面应当重视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还要重视物理学科本身各分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综合理科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各种物理问题,以及多学科综合问题所涉及的物理问题,可以促进各学科的融合。

为了更好地适应理科综合的教学,高中课程虽然是分科教学,为了适应高考的综合类题目,教师应当寻找相关科目的那些学科交叉点进行探讨,学生考试时可适当增加一门综合理科考试,这样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角度,真正做到逐步培养学生由掌握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化的作用。其实,在初中阶段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了;这样做一方面是为进入高中的综合作准备,另一方面,现在高考的综合理科试题有不少是初中知识就可以解决的了。

三、根据理科综合的特点,调整物理教学思路

理科综合关于综合命题的原则和内容很多,但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很大变化的前提下,命题应该遵循客观事实,有一个逐步深入,加大学科渗透和综合的过程。综合首先是学科内的小综合,其次是理科之间的综合,最后,是文理科之间的大综合。在教学中须防止把学科间交叉、综合放到过高的倾向,各科教师用过多精力去处理别的学科的知识,或者过于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问题上,这样将会造成各学科知识教学效果明显下降的后果。学生耗费过量的精力陷入新一轮综合试题的题海中去。

这样一来,学生各学科的修养跟不上,更谈不上有很好的综合能力了。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综合理科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效果有一个程度问题,把握好这个程度,将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在高中阶段,传统教学方式讲究学生如何能够掌握好各门学科的知识。现在,还要求如何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这是考好理科综合题的的关键所在。作为学科教学的物理教师,应立足于本学科,重视本学科知识的传授和专门能力的培养,并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我们作为中学物理教师的应当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重视物理基础教育

中学物理内容丰富,它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定理、定律,还包括许多实验,教学中既要扎实地掌握各个部分的基本知识,又应注意各部分知识的渗透和综合,高三复习时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同时覆盖的知识为重点,必须引导学生从客观上把握知识结构,抓住主线,理清线索,把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地复习,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的概念、定理、定律和基本方法。

在基础复习过关后,进行科学第二阶段的复习,这阶段要以学科内的综合为主,把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有讲有练,讲、练结合的专题复习。小综合复习。

综合测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测试,一道试题跨越了两三个(或更多)学科,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分析、说明,从宏观上去推敲考察,这种能力,决不可能在短期时间内突出出来,而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教师在上新课时,要讲清物理知识点的内涵,章节复习时,应较全面地论述其外延;总复习时,应与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挂钩,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实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综合,由浅入深,有易及难,若能持之以恒,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知识得以升华。

2.与相关学科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以及与自然、社会问题进行大综合。

首先,要找出物理与其它学科的知识交汇点,“综合试题”多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试题,这些试题要求学生注重对事物整体结构、功能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如下例中的光发动机问题,这种交汇点在理、化、生知识网络中是大量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做这些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物理赞赏中更准确地进行跨学科之间的综合。

其次,综合试题多以现实中的问题立意命题,这些试题大多综合社会的热点、焦点以及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以强调人与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如上例中的生物光源问题,这类试题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关心国家、社会和全人类的自下而上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到社会中去学习,增设一些科普性的专题讲座,如“科技发展史与科技前沿”,“空间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环境与人类的自下而上和发展”等等,以拓宽学生视野。

3.进一步深化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理科综合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由“以知识立意为主”向“以能力立意为主”转变,注重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点燃学生探求知识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则不断地“诱导、激励、点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高三物理下册教学工作总结三转眼间,短暂的一学期时光又即将过去。本学期我执教高三1班物理课和高三4个班的物理综合课,本人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试卷、讲评试卷,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以后能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努力完成教学进度。

二、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考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物理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较灵活。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商讨综合科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知识点和练习。二是针对物理课上的教学问题展开研讨,制定和及时调整对策,强调统一行动。另外,到外校取经,借鉴外校老师的经验,听取他们对高考备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效果明显。三是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课堂组织学习他们的教学思路,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三、对尖子生时时关注,不断鼓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给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远离学习上的困扰,轻松迎战高考。

五、构建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

物理学科知识主要分力、电、光、热、原子物理五大部分。

力学是基础,电学与热学中的许多复杂问题都是与力学相结合的,因此一定要熟练掌握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以便在复杂问题中灵活应用。力学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振动和波。

静力学的核心是质点平衡,只要选择恰当的物体,认真分析物体受力,再用合成或正交分解的方法来解决即可。

运动学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几种特殊运动。基本概念中,要区分位移与路程,速度与速率,速度、速度变化与加速度。几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直接解决;稍复杂的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只要将运动正交分解为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再运用匀变速公式即可。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要知道,它既不是匀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也不是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解决它要用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

力学中最为复杂的是动力学部分,但是只要清楚动力学的3对主要矛盾:力与加速度、冲量与动量变化和功与能量变化,并在解决问题时选择恰当途径,许多问题可比较快捷地解决。

振动和波是选考内容,这一部分是建立在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之上的,只不过加入了振动与波的一些特性,例如运动的周期性(解题时要注意通解,即符合要求的答案有多个),再如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等等。

电学是物理学中的另一大部分,可分为:静电、恒定电流、电与磁、交流电和电磁振荡、电磁波5部分。

静电部分包括库仑定律、电场、场中物以及电容。电场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是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和能量变化是比较具体的,因此,引入电场强度(从电荷受力角度)和电势(从能量角度)描写电场,这样电场就可以和力学中的重力场(引力场)来类比学习了。但大家要注意,质点间是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而点电荷间有吸引力也有排斥力;关于电势能完全可以与重力势能对比:电场力做多少正功电势能就减少多少。为了使电场更加形象化,还人为加入了描述电场的图线---电场线和等势面,如果能熟练掌握这两种图线的性质,可以帮助你形象理解电场的性质。

场中物包括在电场中运动的带电粒子和在电场中静电平衡的导体。对于前者,可以完全按力学方法来处理,只是在粒子所受的各种机械力之外加上电场力罢了。对于后者要掌握两个有效的方法:画电场线和判断电势。

恒定电流部分的核心是5个基本概念(电动势、电流、电压、电阻与功率)和各种电路的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串并联关系。特别强调的是,基本概念中要着重理解电动势,知道它是描述电源做功能力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以通俗理解为电源中的非静电力将一库仑正电荷从电源的负极推至正极所做的功。对于功率一定要区分热功率与电功率,二者只有在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时才相等。欧姆定律的理解来源于功能关系,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适用条件。

电与磁的核心是三件事:电生磁、磁生电和电磁生力,只要掌握这三件事的产生条件、大小、方向,这一部分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这一部分的难点在于因果变化是互动的,甲物理量的变化会引起乙物理量的变化,而乙反过来又影响甲,这一变化了的甲继续影响乙……这样周而复始。

交流电这一部分要特别注意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电功率的因果关系,对于已经制作好的变压器,原线圈的电压决定副线圈的电压(电压在允许范围内变化),而副线圈的电流和功率决定原线圈的电流和功率。

电磁振荡、电磁波部分的难点在于l c振荡回路中的各物理量变化,只要弄清电感线圈和电容的性质,明确物理过程,掌握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问题就不难解决。

在物理学科内,电学与力学结合最紧密、最复杂的题目往往是力电综合题,但运用的基本规律主要是力学部分的,只是在物体所受的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外,还有电场力、磁场力(安培力或洛仑兹力),大家要特别注意磁场力,它会随物体运动情况的改变而变化的。

六、高三复习策略

1、全面复习,打好基础,降低难度,以不变应万变。

高三复习要设法落实每一知识点,强化学科双基,只有强化双基才谈得上能力,谈得上多元目标。由于时间紧,带领学生复习应重在概念、理论的剖析上,侧重在核心和主干知识的基础上,落实每一个知识点。

2、指导学生,学会复习,提高能力。

学生应自觉编织知识网络,自己总结,强化用已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再进一步提高到用新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理综物理考试虽然考查得比较基础,但题目比较新,基本上是没有做过的原题,故学生应该掌握总结、检索、迁移、演绎、推理和归纳等学习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创新、质疑,强调联系实际,强化实验。

建议在高三复习阶段重做高中阶段已做过的重要实验,开放实验室,但不要简单重复。要求学生用新视角重新观察已做过的实验,要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同时要求在实验中做到一个了解、五个会。即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会控制条件(控制变量)、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并会根据原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带复习,设计新的实验。

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明确认识结论、过程和质疑三要素,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打下基础。学会正确、简练地表述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和结论,特别是书面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多视角地观察、思考、理解生活、生产、科技和社会问题,学会知识的应用。

篇8

关键词: 化学教学阅读能力 非知识因素 科学素养 化学学习素养

对中学生来说,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而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有利于多层次、多渠道地实施“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有类似的疑问:感觉学习化学不难,怎么考试总是得不到高分?综合分析来说,学生出现这样的疑惑,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即知识因素和非知识因素。知识因素造成的失分,主要是由于知识认知结构不稳定,思维缺乏逻辑性,推理出现明显漏洞等。非知识因素造成的失分,主要是由于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引起的。该现象的出现也反映了学生化学学习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化学试题中,经常会出现按照题干及所学知识进行描述正误的选择。化学试题中还有一些题目要求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者离子方程式,元素符号或者是元素名称等,学生经常出现反选的现象。

为了解决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化学学习水平,笔者现提出以下针对性措施。

一、将学生失误的原题再现。

教师可以搜集学生平时出现错误较集中的题目,集中呈现在学生面前,让鲜活的例题引起学生的重视。在学习完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章节后,把学生失误比较集中的原题,重新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重做中获得感知上的提升。这一环节可以采用纸质错题再现同时结合采用多媒体呈现的方式,在视觉上给学生以冲击。通过这一环节,可以把学生的错误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再把因此失误造成的失分数值呈现在电子显示屏上,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高度重视。

二、学生对失分现象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总结。

对平时的练习题进行组内或者组间交换,学生之间展开自批和互批,在相互批阅过程中,找到自己和他人在阅读审题方面出现的失误,并用红笔进行勾画;然后相互进行提示研讨,探寻如何在今后的阅读审题过程中避免类似情况出现。学习小组内成员群策群力,把想到的注意事项逐条列出,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讲解,以便形成合力,总结出最系统最合理的解决方案。该步骤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有效地开展的。

三、学生自己归纳出良好的阅读能力对于学习的指导作用,进而总结出注意事项。

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实际表现,总结出练习考试过程中自己潜在的或者是外显的不良阅读习惯。比如有些学生习惯于依赖知识点,看到题立即就写出相应知识点,忽略了问题问什么,题目条件是什么;有些学生个人习惯过于懒散。喜欢心算,心里想着怎么解答,结果写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将探究结论内化吸收,指引后续学习。

四、教师要及时渗透化学前沿知识,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篇9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方法;可持续发展

当今环境下,教育需要承担起为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提供有力支持的责任。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开始提出,并很快成为得到广泛认可和大量实施的教育理念。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系紧密的学科,中学阶段作为人生中重要的教育阶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不但能够促进中学化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对于培养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基本论述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同机构和专家学者基于不同的认识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代需求的发展,但不损害后代需求的能力。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有学者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不超过支持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等等。综合各种不同的定义,目前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一般更多地停留在道德上的约束,强调的是人们对社会和环境进行充分的预防和风险控制,进而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最早是于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其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开始被广泛接受。2005年3月,联合国大会正式颁布了《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年)国际实施计划》,宣布在2005年至2014年这十年的时间中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中,环境保持与保护和持续生产与消费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主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人们的环境保持与保护观念,使人们充分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相互联系。

二、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主要方法

实际上,作为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科领域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也使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能够广泛应用于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方法。

2.1在化学教学内容中充分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中大量存在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内容,将环境保护、科学发展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相联系进行教学,将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与现实社会综合起来,从中渗透环境、人口与化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教育,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能力。例如在进行化石燃料知识点的教学中,除了讲授石油的特点、组成以外,还注意要求学生掌握石油的加工过程,包括石油的分馏、催化裂化以及裂解。在此过程中。针对当前能源短缺与化石燃料产生污染的问题,在教学中重点强调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通过列举身边事例,使学生了解利用石油裂解产物乙烯制取重要的化工产品,在其中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组织讨论如何进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并尽可能形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例如将“白色污染”的问题作为例子,“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塑料垃圾。是国际环境和化学领域面临的重要难题。在如何处理方面,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引导学生从高分子键的断裂方面人手,提出当前受到广泛重视的生物降解材料就是一种有很多键的高分子材料,废弃后,可以通过相应物质的加入产生化学反应,使高分子键断裂,从而完成降解过程。这样,通过化学的力量形成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关键词:活动教学;初中科学;课程推广

一、活动情景的创设

科学知识必然隐藏于某种具体的情景当中,对于活动情景的创设,要围绕待教授的科学知识点,然后创设各种活动情景,以此调动科学课程的学习氛围。关于活动情景的创设,笔者认为有两种值得推荐:

第一种是情景故事化:将科学知识点融入到趣味性的故事当中。譬如“二氧化碳性质”的课程学习,笔者引用了“死狗洞”:意大利有一“死狗洞”,游客牵小狗进入洞内,小狗会晕倒死亡,而人却能自由出入。后来,科学家波曼尔发现洞内湿漉漉的泥土中冒着气泡(经检验是二氧化碳),由此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难道是二氧化碳有毒?为什么狗进入会死而人没事?笔者以故事作为噱头,设置了课程科学知识点学习的悬念。

第二种是情景生活化:借助日常生活动常见的事物,作为素材引出科学问题。譬如在了解流体性质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压强”的基础知识,笔者引用“乒乓球中上旋球和下旋球的路径原理”作为案例解释,引出了流体压强与流速成反比的结论。将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相结合,有利于训练学生自主观察和动手探究的能力。

按照以上的方法,结合具体的科学知识内容,灵活地让课程情景故事化和生活化,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程的科学知识点,让原本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化和具体化。

二、活动方案的设计

在创设活动情景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方案设计的原则为合理性、简便性和安全性。

(1)为学生量身定制。学生是科学课程的学习主体,课程开展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因此科学活动方案的设计,务必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选择学生周围最为熟悉的事物,另一方面是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将科学知识循序渐进地融入方案当中。

(2)保持活动形式的灵活性。活动教学方法,讲究的是因地制宜,即没有一成不变的活动形式,比方说:实验、游戏、故事、调查、讨论、体验等,都可以作为活动的形式之一,具体要结合科学知识的内容,以及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而定。但总体的原则,要求能够有效为学生营造新奇感,这样才能保持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目的,除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涵养,还要求让学生的观察能、和动手能力、价值观等都得到锻炼。在活动教学当中,学生可进行活动形式之间的优势互补,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官”。譬如“太阳系”课程的学习,笔者以自由分组的方式,以“太阳”、“地球”、“水星”、“土星”、“木星”、“土星”等进行小组的命名,然后每个小组自由推选一位组长,全组进行各种资料的收集、加工和整理,并制成课件,譬如“太阳组”的成员,负责收集与太阳相关的资料。最后在课堂上,每个小组进行互动性讨论,以此全方位了解“太阳系”中的各种科学知识。这种方式,既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程序,而且能够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主动性。

三、活动的灵活指导

尽管活动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但教师在活动教学中的主置,依然需要加以强调。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强调教师在活动教学中的灵活指导:

(1)提问。在传统教学中,提问是必要的教学环节,活动教学的提问,不同于以往的自问自答方式。以往的提问,问题都是提前设计,并有“标准”的答案。活动教学的问题,不需要进行提前设计,而是在活动进展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活动需求,进行灵活的提问,并且每个问题的答案,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根据所提问的问题,在活动中进行深入研究,随后自主总结答案,适时教师针对答案进行规范性指导,使该答案趋向于完整。

(2)间接“点拨”。活动教学属于自主性的教学模式,在没有标准教学预案的情况下,由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活动期间,难免会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适时,教师不需要即刻为学生提出解决方案,而是在活动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获得攻克困难的具体方法。

(3)师生交流的加强。活动过程中,无论是问题的解答,还是气氛的调节,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以“物质的分离”为例,笔者拿出一瓶水提问:“去除水中的杂质,首先我们需要分析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分析水中有哪些杂质。”我继续提问:“那大家分析下,水中有哪些杂质呢?”大家传递水瓶观察后总结:“水中有泥土、头发、纸屑、叶子。”我按照这种层层推进的交流方法,逐渐引出了沉淀分离法、过滤分离法等。

四、活动总结与评价

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出初中科学课程中,应用活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按照以上的方法开展活动教学,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保持教学的生动性和活泼性,并思考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即强调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至于以上活动教学的总结和评价,笔者认为可归纳为两点:一方面是活动教学兼顾学生的个体性、独立性和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起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是活动教学的实践性特征,直接贯穿于整个课程,正面要求教师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科学问题,鼓励学生设计出更多的活动方案,让活动教学更加彰显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活动教学在初中科学课程中的实践方法,其他学科在参考借鉴的同时,务必紧扣本身的课程要求和条件,予以灵活地应用。

参考文献:

[1]毛冬珍.初中科学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98-100.

[2]车镒峰.浅谈初中科学课堂中的活动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4,(20):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