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燃料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燃料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在阳极室厌氧环境下,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并释放出电子和质子,电子依靠合适的电子传递介体在生物组分和阳极之间进行有效传递,并通过外电路传递到阴极形成电流,而质子通过质子交换膜传递到阴极,氧化剂(一般为氧气)在阴极得到电子被还原与质子结合成水。
一、作用原理
参与传递电子的介体与微生物和阳极之间的作用形式有三种:(1) 微生物将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电子直接传递给溶解在溶液中的介体,介体再将电子传递给电极;(2)介体能进入到微生物体内,参加反应被还原,从微生物体内出来后再将电子传递给电极;(3) 微生物吸附在电极表面,它将反应产生的电子传递给在细胞表面的介体,再通过介体传递给电极。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国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在工业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和依赖日益增长。然而,目前支撑着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化石燃料已经难以为继。因此,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布局。微生物电池不仅用于产生清洁能源,还能净化污水。污水处理费时费钱还消耗大量能量,基本是个只投入不产出的行业,也是让各国政府头疼的一大难题。因此,又能净化水质,又能发电的微生物燃料电池一旦出现,将有望把污水处理变成一个有利可图的产业。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 MFC)是一种以产电微生物为阳极催化剂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在废水处理和新能源开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目前已发现很多产电微生物,如希瓦氏菌、地杆菌、克雷伯氏杆菌等,但这些菌种均只能在中性条件下产电。理论上,碱性条件可以抑制甲烷的产生从而有利于电能输出,而且碱性废水是工业废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电微生物如何将有机物代谢产生的电子传递到电极上一直以来是MFC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研究碱性条件下的微生物产电机制对MFC的电能输出与碱性废水的生物处理均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应用与环境微生物中心李大平研究员课题组在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从污染环境中分离出一株嗜碱性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phila),该菌株在碱性条件下能够分解有机物的同时产生电能,最佳pH为9.5。通过研究发现,该菌株在MFC体系中代谢有机物的同时产生吩嗪-1-羧酸介体(phenazine-1-carboxylic acid,PCA),该介体起电子穿梭的作用从而实现电子从有机物到电极的传递过程。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菌种群落的培养
产电细菌是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核心构件。产电细菌的电化学活性直接决定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而对于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微生物, 不论是自身具有电化学活性,还是进行种间电子传递,对于它们构成的生物群落的研究刚刚开始。本项目将依托舟山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微生物群落,通过对海底沉积物的选取和以及细菌培养,以期能够发现新型产电细菌,提高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功率密度, 并研究其产电机理。
2、海洋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主要包括三个要素:阳极,阴极和膜。 由于海洋沉积物燃料电池工作于海水环境中,海水中含有高浓度的盐分,工作环境恶劣,这将对海洋沉积物燃料电池的构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造价也会直接影响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实用化进程。在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使用中,一般使用氧气做电子受体,碳担载的贵金属纳米粒子(Pt)作为氧还原催化剂并用交换膜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阳极和阴极隔开。贵金属催化剂的使用,提高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成本,并且,海水中的氯离子会对Pt催化剂产生毒化作用,这将会造成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效率损失。因此,本项目将设计一种新型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采用双极膜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与海水的分隔物,利用水离解产生的氢氧根和氢离子作为传输介质,隔绝海水中氯离子对阴极催化剂的毒化作用这是本项目的技术关键。
四、研究目标与结果
第一部分为对原有燃料电池的改造:本实验室原有燃料电池反应器多个,但是由于微生物燃料电池中微生物为厌氧性细菌,需要将燃料电池原有气室改造为适合微生物生长的密闭培养室。
第二部分为培育和优化产电菌种群落:本项目将分别从小黄蟒岛等具有代表性的岛屿处选出海底沉积物,在燃料电池细菌培养室内培养,启动并测试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功率密度,以期能够得到高功率,非硫还原的产电菌种。
篇2
【关键词】气管插管;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胎粪吸入综合征(meconium aspiration syndrome,MAS)是胎儿在宫内或产时吸入胎粪污染的羊水而引起的以通气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症候群。MAS大多数有Ⅲ度羊水污染史,并且与是否吸入胎粪样羊水及吸入的量有关。我院于2002年6月开始,对于出生时羊水Ⅲ度的新生儿,均采用气管插管后连接吸引器直接清吸,防止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发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出生的62例羊水Ⅲ度污染的新生儿作为治疗组,与我院1998年5月至2002年5月出生的64例羊水Ⅲ度污染的新生儿进行对照(此两组中均不包含早产儿及出生窒息新生儿)。
治疗组男33例,女29例,足月儿52例,过期产儿10例,顺产22例,剖宫产40例,对照组男36例,女28例,足月儿56例,过期产儿8例,顺产26例,剖宫产38例。两组患儿性别,孕周,分娩方式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出生后均在第1次呼吸前给与气管插管,先用气管内吸痰管进行气管内吸引,再用一次性注射器经气管插管注入无菌生理盐水0.5 ml后,接上复苏囊轻轻正压给氧通气数次,然后导入气管内吸痰管吸出气管内液体,反复冲洗数次,直到最后吸出液体清亮无色为止。治疗组在生后第1次呼吸前给与气管插管并立即接上负压吸引器边退气管导管边吸引,若胎粪黏稠吸引不畅或吸出困难,可再次气管插管重复吸引清吸(气管导管要换新管),两次插管间隙予以复苏囊面罩加压给氧次数。
MAS的诊断标准:MAS的诊断依据有以下4项:①羊水被胎粪污染;②气管内吸出胎粪污染的羊水;③出现呼吸窘迫症状;④放射学检查有MAS的证据。
治疗原则:两组患者除清理呼吸道的方式不同外,均采用相同的治疗原则,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循环,密切监护生命体征,维持内环境稳定,均用第3代头孢类抗生素防治感染。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结果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新生儿发生MAS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例发生MAS20例,发生率为31.25%;治疗组例发生MAS8例,发生率为12.90%。两组MA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是由于胎儿发生宫内窘迫或产时窒息排出胎粪污染的羊水,吸入后所产生的肺部疾病。活产儿中羊水胎粪污染的发生率约占9%~16%,但发生MAS 只有1.2%~1.6%,病死率7%~15.8%。国外报道的发生率为1%~9.2%,病死率为4.2%~28%。MAS以足月儿和过期产儿多见,早产儿亦可发生。①胎儿在子宫内可有很浅的呼吸运动,仅有1 ml液体在支气管树内移动,其方向为从肺脏向羊水,即使偶有叹息样呼吸也不会使羊水进入肺脏。胎粪排入到羊水常在一定程度的胎儿窘迫中见到,胎儿慢性缺氧可使括约肌松弛排出胎粪。胎粪被吸入下呼吸道只是在离开母体后最初几次呼吸动作时,胸腔内产生较大负压,咽喉部和气管内的胎粪向下移动至下呼吸道。一项多中心的研究证明,复苏时口咽部的胎粪清理并不能减少胎粪吸入综合症的发生;②因此对于已经吸入到气管的胎粪怎样进行快速有效地清吸显得尤其重要。
MAS患儿常有严重宫内窘迫,当羊水已混有胎粪或婴儿生后上呼吸道可见胎粪,此时应防止胎粪进入下呼吸道,从而可预防产生肺部病变。此项工作应由产科医生与儿科医生共同协作。产科医生应在胎儿娩出时就吸净口咽分泌物,此项动作必须在呼吸开始前就完成。胎儿娩出后应迅速吸净口鼻分泌物,并立即作气管内插管,经气管插管将胎粪吸出。用气管导管直接吸引较用盐水冲洗气管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改善了缺氧,另外气管冲洗导致胎粪稀释后,反而容易散布至下呼吸道,而且反复冲洗可能会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造成减低肺功能的危险。
美国第4版(2000年版)及第5版(2006年版)新生儿复苏教程均提出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无活力”时需进行气管插管后用气管导管连接胎粪吸引管吸引胎粪。目前国内已生产胎粪吸引管,但基层医院尚无胎粪吸引管时建议可用气管导管连接一玻璃接头接上负压吸引管可达到同样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事实上,多年来,生物燃料作为一种新型能源一直被多国广为探索。不久前,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也携手波音公司进军航空生物燃料研发高地,双方成立节能减排技术中心,寻求提炼航空燃料的妙方。
而在这方面,英国算得上是佼佼者之一。早在2008年,英国的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就进行了首次使用生物燃料的航空飞行。这次飞行的机型是波音747,航程从伦敦到阿姆斯特丹,在一个飞机引擎中添加了20%的生物燃料,其原作物是椰子和巴西棕榈树。
生物燃料是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讨论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如今,英国作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非常重视推动生物燃料的发展,在政策、商业、科研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虽然全球整个生物燃料市场的前景还面临一些争论,但英国的生物燃料产业仍在稳步发展。
1、用废弃食用油换乘车打折卡
据统计,在2009/2010财年英国车辆所使用的生物燃料中,约71%是生物柴油,约29%是生物乙醇,还有很小一部分的生物甲烷。
目前,一些英国公司正在通过国际合作发展生物燃料。例如英国石油公司与美国Martek生物科学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把糖分转变为生物柴油的技术。英国“太阳生物燃料”公司前几年曾在非洲大量投资,购买土地种植麻风树,以便从麻风树果实中提炼生物燃料。
在英国国内,一些公司通过回收废弃食用油来生产生物燃料。例如英国最大的公交和长途公共汽车运营商STAGECOACH就有这样一个项目,该公司向居民发放免费容器盛装废弃食用油,居民以此换取乘车打折卡,所收集的废油被送到一家能源公司制成生物柴油,供STAGECOACH公司的部分车辆作为燃料使用。
虽然生物燃料现在还主要应用于车辆,但英国一些航空公司已率先进行了航空业使用生物燃料的探索。例如“维珍大西洋”公司在2008年进行了全球首次使用生物燃料的试飞,在一架波音747客机的一个引擎中加入了20%的生物燃料,从伦敦飞到了阿姆斯特丹。
2、科学界热衷生物燃料
据介绍,英国科学界非常热衷于研究生物燃料,相关研究走在世界前列。有些研究关注如何降低生物燃料的成本,如帝国理工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在《绿色化学》上报告说,用木材制造生物燃料时常需要将木材粉碎成很小的颗粒,这个过程需要消耗不少传统能源,估计每粉碎一吨木材需消耗约8英镑的能源。但如果在粉碎过程中加入某种离子液体作为剂,可以把这个环节所消耗的能源量降低80%,把粉碎每吨木材消耗的能源成本降低到约1,6英镑。据估算,最后得到的生物乙醇的价格有望因此降低1 O%。
除成本研究外,还有些研究在探索使用不同的原材料来生产生物燃料。使用甘蔗、玉米等农作物来制造生物燃料常被指责与民争粮、与粮争地,但如果使用通常废弃的秸秆等部位来制造生物燃料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如何分解纤维素一直是个难题。
英国约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杂志上说,他们从真菌中发现了一种名为G H61的酶,它能够在铜元素的帮助下以较高的效率分解纤维素,使其降解为乙醇,然后用以制造生物燃料。
此外,树木枝干和许多植物的茎秆中还含有许多通常难以分解的木质素,英国沃里克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生物化学》杂志上说,一种红球菌能分泌一种具有分解木质素能力的酶。这种红球菌可以大量培养,因此也可以用于分解植物茎秆制造生物燃料。
3、民众自制生物燃料
尽管生物燃料在英国获得商界及科学界人士的“全方位”支持,但对于大部分英国民众来说,是否在开车时使用生物燃料仍取决于它的价格,单纯出于环保目的而使用生物燃料的人群毕竟还是少数。
对于使用柴油发动机的汽车来说,许多车辆不需要改装就可以烧生物柴油,而现在英国一些加油站出售的柴油价格在每升1.4英镑左右,有公司出售的生物柴油售价在1.25英镑左右,但每升生物柴油能驱动车辆行驶的距离通常低于传统柴油,因此消费者往往会随着油价的波动和性价比的变化,选择是否使用生物燃料。
有意思的是,有些具备相应知识的英国民众还自制生物燃料,这样会比买油便宜得多。
根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萨默赛特郡的詹姆斯。莫菲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从两家餐厅购入废弃食用油,每升只需1 O便士;在筛去渣滓后,向其中加入甲醇和氢氧化钠等化学物质,经过加热和沉淀等过程,就能得到自制的生物柴油。
他说,自己开车每月消耗150升生物柴油,制造这些生物柴油的成本是每升约18便士,这比市场价格要便宜得多。根据英国税务海关总署的规定,民众每年自制生物柴油2500升以下无需交纳任何费用。因此,像莫菲这样自制生物柴油的民众可以给自己省下一大笔钱。
4、政府稳步推进
在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201 1年的《英国可再生能源路线图》中,有关机构专门列出了有关生物燃料的目标。其中提到,在2009/201 0财政年度,英国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使用生物燃料的比例占道路交通所用总燃料的3,33%,这个比例在近几年一直处于增长之中,英国计划到2014年将其提高到5%。
由于生物燃料主要用于供给车辆,英国交通部也参与了相关管理工作,负责《可再生交通燃料规范》的实施。根据这项法规,英国每年销售量在45万升以上的燃料供应商必须使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在其销售量中达到一定比例,如果自身销售的生物燃料达不到相应比例,则需要花钱从其他超额完成任务的燃料供应商那里购买相应份额。
这个比例是逐年上升变化的,目前的指向是前面提到的在2014年5%的目标。客观地说,这是一个稳健的目标,每年的上升幅度不大,显示出英国政府稳步推进生物燃料发展的态度。
此外,英国政府还对生物燃料的标准进行了规定,即与传统化石燃料相比至少能减排温室气体35%以上,并且原料产地的生物多样性不能因为生产生物燃料而受到影响。这是为了让生物燃料能够切实起到保护环境的效果。
5、前景还不明朗
需要说明的是,英国的生物燃料虽稳步发展,但仍称不上达到“快跑”的程度。
一方面,英国商界虽然在发展生物燃料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但并没有出现特别明显的增长,一些项目还遇到了问题。比如有报道称太阳生物燃料公司在非洲某些国家的项目已经终止,维珍大西洋公司虽然率先探索在飞机上应用生物燃料,但现在全球已有多家航空公司实现了使用生物燃料的商业化飞行,而维珍大西洋公司却没有太多进一步的消息。这可能与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结果波动和全球生物燃料市场本身的前景也还面临一些争论有关。
篇4
随着全球石油、煤炭的大量开采,能源日益枯竭库,存量不断减少,能源短缺和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瓶颈。改善能源结构,利用现代科技开发生物质能源来缓解能源动力,减少污染物排放等问题刻不容缓。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生物质能源利用也极为重视,已将“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2、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现阶段我国的生物质能应用主要集中在沼气利用,生物质直燃发电,工业替代燃料和交通运输燃料这四方面。
2.1 沼气利用
近年来沼气利用在中国发展迅速,在中央投资的带动下,各地也加大投入,形成了户用沼气、小型沼气、大中型沼气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沼气开发利用现在不仅能解决农民的烧柴问题,更重要的是我国的沼气发展正从分散式农户经营向产业化方向转变。2008年山东民和牧业建成了一个利用鸡粪为原料的3MW热电联产沼气工程;2009年安阳贞元集团通过与丹麦技术资金伙伴合作,以养殖场,公共污粪和秸秆为原料在安阳建立了一个年产400万m3的车用气的沼气项目。从目前情况看,通过生物发酵产沼气的技术相当成熟,但是现阶段还存在沼气工程总体规模较小效益不高,产气不是很稳定,特别是在北方冬季产气明显不足,和沼气副产品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约束。
2.2 生物质直燃发电
生物质直燃发电是最早采用的一种生物质开发利用方式,也是消耗量最大、最直接、最容易规模化和工业化的能源利用方式。早在2004年,山东单县、河北晋州和江苏如东这三个地方就开始了生物质直燃发电的试点示范,而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的施行更极大促进了生物质直燃发电行业的发展,年投资额增长率都在30%以上,到2010年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量已达到550万千瓦。其中,我国生物质最大的企业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在2010年投入运营和在建生物质发电项目近40个,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到2013年,该公司规划生物质发电装机数量达到100台,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届时每年可为社会提供绿色清洁电力210亿千瓦时,年消耗农林剩余物可达3000万吨,每年可为农民增收约80亿元,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500万吨以上。
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比较成熟,而且它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增收的直接载体,是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注意的是生物质直燃发电还存在项目投资和运营成本较高,原料供应季节性强,需要政府补贴,受国家政策影响风险大等问题。
2.3 工业替代燃料
生物质作为工业替代燃料主要包括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可燃气和生物质裂解油。
生物质成型燃料一般以木块、木粉、木屑和秸秆等农业生物质废弃物为原料,用作工业锅炉的燃料。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技术研究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主要集中在螺旋挤压成型机上,但存在成型筒及螺旋轴磨损严重,寿命较短,电耗大等缺点,导致综合成本较高,发展停滞不前。进入2000年以来,生物质成型技术得到明显的进展,成型设备的生产与应用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国家发改委规划到2010年,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量可达100万t。生物质成型燃料多用在一些中小型的工业蒸汽锅炉、有机热载体锅炉和商业蒸汽锅炉方面。其中,珠海红塔仁恒纸业有限公司的“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替代重油节能减排项目”项目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生物质成型燃料节能减排项目,该项目2011年投入运行,以两台40t/h生物质成型燃料专用低压蒸汽锅炉,代替现有的六台燃油锅炉。
生物质可燃气较早使用在气化发电方面,一般是生物质气化净化后的燃气送给燃气轮机燃烧发电或者将净化后的燃气送入内燃机直接发电。生物质气化发电厂的规模一般为几十千瓦到十几兆瓦,与生物质直燃发电相比,它的规模较小,但它发电效率较高,投资成本较少,对原料的来源限制也较少。除了气化发电,生物质可燃气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工业替代燃料方面。深圳华美钢铁厂就是国内首家使用生物质能源的钢铁企业,它将原燃烧重油的两段式连续推钢加热炉改烧生物燃气,该项目在2009年初立项,并2010年5月正式投产至今运行正常,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建成运行的最大的工业生物燃气项目。
生物质裂解油是指将秸秆、木屑、甘蔗渣等农业废弃物通过高温快速加热分解为挥发性气体,再经冷却后提炼出的一种液体。生物质裂解油的热值一般为16~18MJ/kg,产油率可达70%,它可直接用作锅炉和窑炉的燃料,也可进一步加工转换成化工产品。我国在生物质裂解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在生物质热解液化装置优化和油品的应用、分析和提纯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生物质裂解油的工业化应用过程中,2007年广州迪森公司在广州萝岗开发区成功建设了一套年产3000吨的生物油工业实验装置并一直连续运行。易能生物公司则使生物油迈入了工业应用的新阶段,从2007年在安徽合肥建立起第一套年产万吨的生物油装置以来,其2009年在山东滨洲和2011年在陕西铜川宜君科技工业园分别投产了第两套和第三套的年产万吨的生物油装置,这也标志着生物质裂解油的产业化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生物质裂解油与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相比生产成本较低,但是它热值较低,又具有一定的酸性,需要对燃烧设备进行少量改造。生物质裂解油除能直接用于中低端燃料市场外,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精炼工艺生产多种化学品,开发利用的市场潜力巨大,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2.4 交通运输燃料
生物能源作为交通运输燃料主要包括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上世纪末,利用粮食相对过剩的条件,我国开始发展生物燃料乙醇。从目前的情况看,玉米、小麦等粮食类作物和甘蔗、木薯等经济类作物加工燃料乙醇的技术比较成熟,但基于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心,和发展经济类作物会发生品种单一,种性退化较严重等问题,国家一直有意保持国内燃料乙醇的产量在一定的限制水平。
玉米和木薯加工燃料乙醇目前已处在比较尴尬的境地情况下,我国的企业和科研院校正加大力度地投入研发纤维素等新的燃料乙醇的生产。据了解,中国拥有发展纤维素乙醇的原料优势。纤维素广泛分布于农作物秸秆、皮壳当中,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2008年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和2009年安徽丰原生化公司都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分别建立了一套年产3000t和一套年产5000t燃料乙醇工业化示范装置。中粮集团与中石化、丹麦诺维信公司联手建造的中国规模最大的年产万吨的纤维素TU将于2011年正式投建。纤维素乙醇的生产代表了中国未来燃料乙醇的主流方向,目前需要做的是加快研发力度,突破技术瓶径,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商业化生产的速度。
生物柴油主要应用于运输业和海运业,是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燃料。生物柴油在国内的发展状况与燃料乙醇相似,用油类植物生产生物柴油的技术比较成熟,但是它受原料的制约严重。要发展大力生物柴油产业,必须要有稳定的原料来源。据了解,欧美国家主要以菜籽油、大豆油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但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生物柴油产业不宜以食用油为原料,只能大力发展丘陵盐碱等非粮用地发展麻风树、黄连木等乔灌木油料作物。2010年底中海油在海南中海油东方化工城内的6万t生物柴油项目正式投产运行,其采用的是高压酯交换(SRCA)生物柴油生产工艺的装置,产品已在海南岛内的柴油零售批发网点推广使用,这是我国首个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化的示范项目。
近年来,利用微藻制备生物柴油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因为微藻繁衍能力高,生长周期短,可大量培养而不占用耕地,能有效解决原料来源不稳定的问题。美国在2007年推出“微型曼哈顿计划”,其宗旨就是向藻类要能源,目标是到2010年每天产出百万桶生物燃油,实现藻类产油的工业化。2008年10月英国碳基金公司也启动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藻类生物燃料项目,投入的2600~-英镑将用于发展相关技术和基础设施,该项目预计到2020年实现商业化。我国的科研人员也在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加紧研发这项新技术,希望能早日实现产业化。虽然现在较高的生产成本制约着微藻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但通过今后技术的不断改进,相信微藻生物柴油产业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篇5
研讨会上,中方项目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谢光辉教授和瑞方项目负责人、瑞典农业大学熊韶峻副教授分别介绍了生物质燃料的历史和现状以及该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科技部和农业部官员也参加了讨论。发言者都十分看好中国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巨大潜力,希望中瑞双方的合作将有利于加快中国生物质燃料研究,实现生物质能源产业化。
据了解,瑞典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多年来一直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推动实现“绿色增长”。正因为如此,瑞典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生物质能源研究和应用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设备。
自2006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和瑞典农业大学在生物质燃料研究领域开展合作。6年来,由熊韶峻带领的中瑞专家团队在西南华北地区分别成功种植了木薯杆和柳枝稷,瑞典农业大学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成功将来自中国的原料加工出合格的固体成型燃料,为将来进一步开展生物质燃料应用试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熊韶峻告诉记者:“中国拥有大片荒漠地带或不宜耕种地区,种植生物质原料植物不仅有利于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减少排放和环境污染,也利于解决土地荒漠化、防沙固沙,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入生物质能源产业。据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总经理庄会永介绍,这家国家电网旗下的生物质发电专业企业已在全国建立了40多家生物质发电厂。庄会永认为,中国生物质原料丰富,生物质发电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和世界潮流,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前景。
篇6
关键词:工业炉 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TB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086-01
随着能源形势和环境污染状况日趋严峻,节能减排越来越成为当前我国工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工业炉存在技术水平低、装备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等主要问题,本文就针对性地在替代燃料、燃烧系统改造和余热余压利用等方面提出一些节能减排的措施。
1 替代燃料
中国工业炉一直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其污染环境严重,所以寻找理想替代燃料是我国工业炉节能环保发展的战略性方向。利用柴油和天然气替代煤,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其经济成本较高,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没有大规模利用。生物质作为一种能同时提供固体、液体和气体燃料的可再生新能源,能够减缓温室效应的产生,环境友好,故利用生物质代替煤是我国工业炉节能发展的理想途径。
以生物质为原料的工业替代燃料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和生物质裂解油技术。
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将各类分散的、没有一定形状的生物质压制成一定形状的、密度较大的各种成型燃料的技术。生物质成型燃料多用在一些中小型的工业蒸汽锅炉、有机热载体锅炉和商业蒸汽锅炉上。
生物质气化技术是指在高温缺氧的条件下,生物质原料经过简单的破碎处理后送入气化炉中进行裂解,得到可燃气的一种热化学反应技术。生物质气化得到的可燃气可以直接通过管道输送应用在轧钢加热炉、炼铜反射炉、坩锅炉、工业锅炉及水泥回转炉和耐火材料隧道窑等燃料品质要求较低的工业窑炉上,而经过除尘除焦等净化工序后,其应用范围可推广到陶瓷窑炉、玻璃窑炉、热风炉和电厂等燃料品质要求较高的工业窑炉上。
生物质裂解油技术是指将秸秆、木屑、甘蔗渣等农业废弃物通过高温快速加热分解为挥发性气体,再经冷却后提炼出的一种液体。生物质裂解油的热值一般为16~18MJ/kg,产油率可达70%,它可直接用作锅炉和窑炉的燃料,也可进一步加工转换成化工产品。
2 燃烧系统
在工业炉的系统里,燃烧是燃料的化学能释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既要考虑降低气体和固体的不完全燃烧损失,又要考虑过量空气造成的排烟损失,还要兼顾降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浓度的问题,因此寻找一种合适的燃烧技术是实现工业炉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节能燃烧技术包括高温空气燃烧技术、脉冲燃烧技术、富氧燃烧技术和分级燃烧技术。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也叫蓄热式燃烧技术,它不仅是一项高效的废热回收节能技术,而且能提高产品的品质。蓄热燃烧技术是指交替切换空气或气体燃料与烟气,使之流经蓄热体,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回收高温烟气的显热,排烟温度可降到180℃以下,可将助燃介质或气体燃料预热到1000℃以上,形成与传统火焰不同的新型火焰类型,并换向燃烧使炉内温度分布更趋均匀。目前,我国已在轧钢加热炉、玻璃窑炉、熔铝炉、锻造炉和钢包烘烤器等工业窑炉上成功应用蓄热式燃烧技术。
脉冲燃烧技术是一种间断燃烧的方式,使用脉宽调制技术,通过调节燃烧时间的通断比实现窑炉的温度控制[1]。这种技术对加热炉的炉温控制较为容易,所以炉内的温度场均匀且温度波动极小,而且还能节约燃料。近年来,该技术在冶金、陶瓷等工业窑炉燃烧系统控制方面得到逐步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富氧燃烧技术是以助燃空气中氧含量超过常规值得一种高效强化燃烧技术。富氧燃烧技术能够降低燃料的燃点,加快燃烧反应速度,促进燃烧完全,降低过量空气系数,减少燃烧后的烟气量,从而提高热量的利用效率。富氧燃烧技术比较适合应用在高温工业炉,如金属加热炉和玻璃溶化炉等等,有资料表明锻造加热炉若采用23%~25%的富氧空气助燃,可节省1/4的燃料。
分级燃烧技术是指通过改变送风方式将不足量的空气送入主燃烧区,形成缺氧的燃料过剩燃烧,然后剩余的空气在第二级燃烧区加入,形成燃料稀薄燃烧区,完成整个燃烧过程。分级燃烧可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据项目运行结果表明,采用分级送风燃烧技术后,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排放量降低35%左右。
3 余热余压利用
工业炉余热主要是指排出的燃烧产物的显热与加热制品带走的显热。这些显热所带走的热量数量较大,如果能很好地加以利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显著的。目前我国工业炉的余热资源回收率仅为34.9%,回收潜力巨大[2],下面就介绍几种常用的余热余压利用技术。
中高温烟气余热主要利用方式包括:利用余热锅炉产蒸汽或者加热导热油直接利用,利用换热器预热助燃空气,还有通过余热锅炉产蒸汽并利用蒸汽汽轮机发电。以轧钢加热炉为例,轧钢加热炉的出炉烟温1000℃左右,在烟道内设置高效空气和煤气预热器对助燃空气和煤气进行预热,可将空气预热到600℃,煤气预热到300℃,吨钢燃耗可降低0.3GJ。
低温烟气余热一般是指温度低于400℃的烟气的余热,这种余热虽然品位低,但余热数量很大,现在一般采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来进行节能降耗并产生经济效益。例如,水泥厂将400℃以下低温废气余热转换成电能并用于生产,可使水泥熟料生产综合电耗降低约60%或水泥生产综合电耗降低约33%。
干熄焦技术是一项成熟而先进的技术,它利用冷的惰性气体逆流冷却熄灭红焦,然后被加热的气体经过除尘后进入蒸汽锅炉将能量回收利用或供热发电,同时消除湿法熄焦的严重污染,以一台140t/h的焦炉改造为例,其年产电量可达4000万度。
余压回收发电技术是指利用工业窑炉产生的废气余压直接用来发电。例如,钢铁厂高炉炉顶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TRT),是利用高炉炉顶煤气具有的压力能,经透平膨胀做功,驱动发电机进行发电的装置。
4 结语
当前,应对能源危机、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已成为全球的共同行动,我国“十二五”节能规划也提出要继续贯彻实施20%左右的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和18%的碳强度下降的目标,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由于我国工业炉类型繁多,应用领域广泛,因此我们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各种炉型的特点和具体工艺要求,采用合理的节能技术方案,才能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世界燃料乙醇产业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但全球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引发燃料乙醇和粮食安全问题的广泛争议,燃料乙醇的环保性也受到质疑。中国燃料乙醇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关注和重视世界燃料乙醇产业新的发展动态,研究各国发展燃料乙醇的政策及其影响和作用,有利于我们积极应对世界燃料乙醇发展的影响,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燃料乙醇长期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一、高油价时期,各国政府推动燃料乙醇快速发展
近年来,高油价促使美国、欧盟和亚洲等国的生物燃料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大幅提高生物燃料的发展目标,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燃料乙醇产能不断扩大,产量迅速增长。2006年世界燃料乙醇产量达到380亿升,相当于全球汽油消费量的2.5%。与2000年194亿升的产量相比,2006年增长了95.9%。预计2007年世界燃料乙醇产量可达440亿升,同比增长15.8%,世界燃料乙醇的产量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巴西,2006年两国产量分别达到183.8亿升和160亿升,占世界总产量的90.5%。
(一)美国超越巴西成为世界最大燃料乙醇生产国,未来十年消费量将增加五倍多
对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来说,确保能源安全至关重要。2005年8月,美国颁布《能源政策法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可再生燃料标准(RFS),该标准规定燃料生产商混合生物燃料的年生产量2006年为40亿加仑(151亿升),2012年要达到75亿加仑(284亿升)。2007年初,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再次呼吁扩大乙醇和生物柴油的消费量,要求到2017年,替代燃料和可再生燃料的使用量增加到每年350加仑(1325亿升),将汽油使用量降低20%。2007年12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新能源法案,该法案规定到2020年汽车制造商必须将燃料效能提高40%,达到行业平均水平35英里/加仑,也就是每100公里6.7升。到2022年乙醇年使用量将增至360亿加仑(1363亿升)。
美国政府自1978年起就对生物乙醇生产实施各种补贴,各个州政府还另有补贴。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颁布后,美国政府加大了在财政方面的支持力度,对燃料乙醇销售实行每加仑补贴51美分。另外,美国联邦政府为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了16亿美元的发展基金,21亿美元的纤维素乙醇发展专项担保贷款,5亿美元生物能源和生物产品研究补贴,5亿美元发展可再生能源体系和提高能源效率的补助资金。
美国燃料乙醇的产量因此迅速增加,2004年至2006年,美国燃料乙醇产量年均增长20.2%,2007年预计产量为246亿升,同比增长33.8%。目前,美国正在运行的乙醇厂有124个,新建76个,扩建7个,产能达到245.4亿升。但是,美国燃料乙醇的消费增长快于产量的增长,2004至2006年,美国燃料乙醇消费量年均增长24.7%,2006年的消费量达到206.3亿升,同比增长34.3%。供需缺口由进口补充,主要从巴西和中美洲国家进口,2006年美国从巴西进口17.6亿升,占其进口总额的77.9%。目前,美国年消费汽油1400亿加仑(5300亿升),其中约1/3混合乙醇,大部分为E10(乙醇汽油中乙醇含量为10%),少部分为E85(乙醇汽油中乙醇含量为85%)。早在1997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就推出使用E85燃料乙醇的灵活燃料车(FFV),目前有超过500万辆灵活燃料汽车(FFV)在美国销售。
(二)巴西燃料乙醇最具竞争优势,为世界最大的燃料乙醇出口国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给正在快速发展的巴西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为实现能源自给,巴西政府于1975年开始强力实行“国家燃料乙醇计划”,此后不断扩大燃料乙醇生产目标,并相继出台全国推广使用燃料乙醇的强制性法规和鼓励生产和使用的优惠政策。
早在1931年,巴西首次制定推动燃料乙醇使用的法规,规定在所有出售的汽油中混合至少5%的乙醇。1975年实施国家燃料乙醇计划后,巴西政府对汽油中混合乙醇的比例进行了多次调整,从1979年的15%提高到1998年的24%,自2002年以来,规定在20―25%的范围内浮动。目前,巴西汽油中混合乙醇的比例在世界上是最高的。为鼓励农业综合企业生产燃料乙醇,巴西政府提供专项低息贷款;为鼓励发展乙醇汽车,对购买乙醇汽车和使用可再生燃料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燃料乙醇发展计划初期,为鼓励使用乙醇汽油,巴西政府对乙醇的零售价进行严格的限定,加油站出售的燃料乙醇价格比汽油价格低41%。随着乙醇生产效率的提高,成本大幅下降,市场竞争力提高,巴西政府于1999年放开了对燃料乙醇零售价的限制,让市场自由调节。2007年初,巴西国家石油管理部门公布,巴西26个州有11个州的乙醇汽油销售量超过汽油的销售量。巴西“国家燃料乙醇计划”已实施三十多年,随着燃料乙醇产业化的不断推进,所采取的上述政策和措施大多已被取消。但巴西政府保留了一个重要的政策规定,即在销售的汽油中必须混合至少20-25%的乙醇。正因为有这个强制性的规定,加上2003年以来大量灵活燃料车的市场销售,有力地拉动了燃料乙醇的需求。到2006年底,灵活燃料车已占巴西新车销售的90%。巴西燃料乙醇成功替代了40%的汽油需求,在2006年首次实现了车用燃料的供需平衡。燃料乙醇产业成为巴西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三)欧盟建立生物燃料发展目标,减免税政策推动燃料乙醇产量大幅增长
1992年原欧共体通过法律,对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生产燃料的试验性项目,成员国可采取免税政策,包括燃料乙醇都可实行税收优惠。由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推动,欧盟成员国中的法国、西班牙和瑞典开始生产和使用燃料乙醇,此后德国、荷兰等国也相继开始发展燃料乙醇工业。
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使欧盟经济极易受国际石油市场波动的影响,同时交通运输业大量使用汽油导致欧盟未能完成《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二氧化碳减排任务。为改变这一状况,2003年5月,欧盟通过《生物燃油指令》,规定到2005年生物燃料(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的使用应达到燃料市场的2%,2010年达到5.75%。近两年油价的高位运行促使欧盟国家加大力度促进包括燃料乙醇的生物燃料发展。法国计划到2008 年实现生物燃料占总燃料的5.75%(比欧盟的目标早两年),到2010 年达到7%,到2015 年达到10%。德国首次强制使用生物燃料,要求从2007 年起,生物柴油使用量占总燃料的4.4%,燃料乙醇占2%。2010 年生物燃料使用量达到5.75%。英国确定到2010年生物燃料占运输燃料的5%。2007年3月,欧盟出台了新的共同能源政策,计划到2020年实现生物燃料乙醇使用量占车用燃料的10%。
为促进生物燃料目标的实现,欧盟国家先后颁布了生物燃料税收减免的政策,目前已在至少九个欧盟国家开始实施,包括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波兰、意大利、西班牙、瑞典、和英国,大多数税收减免政策是在2005-2006 年颁布。2006年11月,欧盟提出加大对生物燃料作物种植的扶持力度,把对生物燃料作物45欧元/公顷的补贴从17个成员国扩大到所有的25个成员国,获得直接补贴的生物燃料作物种植面积从150万公顷扩大到200万公顷。欧盟允许各成员国为多年成材的生物燃料作物提供50%的种植成本补贴,并针对新加盟的八个成员国的补贴制度期限从2008年延长至2010年。
2004-2006年,欧盟燃料乙醇的产量大幅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44.5%。欧盟燃料乙醇的产量主要集中在德国、西班牙和法国,2006年三国的产量分别为4.31亿升、3.96亿升、2.93亿升,占欧盟总产量的70.4%。产量增长最快的是意大利和波兰,2006年分别增长987.5%和151.6%。尽管产量大幅增长,欧盟生物乙醇燃料消费量依然高于产量,欧盟2006年燃料乙醇的消费量达到17亿升,供需缺口由进口来补充,主要从巴西进口,进口量为2.3亿升,瑞典、英国和芬兰为主要进口国。
截至2007年9月,欧盟生物乙醇产能达到32.76亿升,其中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的产能分别为11.2亿升、7.06亿升和5.21亿升,三国乙醇产能占欧盟燃料乙醇总产能的71.6%。欧盟在建产能40.16亿升,主要集中在德国、法国、荷兰和英国,分别为5.6亿升、5.5亿升、4.8亿升和4亿升,四国在建产能占总在建产能的49.6%。
(四)亚洲国家推广应用燃料乙醇的国家增多,中国和印度的生产初具规模
近年来,高油价也使长期依赖石油进口的一些亚洲国家启动燃料乙醇推广应用计划。2003年6月,日本资源能源厅决定在汽油中添加不超过3%的乙醇。2006年日本环境省制定新的环保计划,在2008-2012年日本国内50%的汽车改用E3燃料乙醇。从2020年开始供应E10燃料(酒精含量为10%),2030年所有车用燃料都将使用E10燃料乙醇。印度于2003年启动燃料乙醇计划。按照政府规定,第一阶段北部9个邦和4个联邦区在汽油中加入5%的乙醇,由于甘蔗减产,导致计划没有完全实行。2006年11月进入第二阶段燃料乙醇计划,在20个邦和8个联邦区实行5%乙醇汽油。计划在2008年末把汽油中乙醇的比例提高到10%。印尼和菲律宾也推出了E10燃料乙醇发展目标。
中国从2001年开始发展燃料乙醇,目前中国推广E10乙醇汽油的省份从原来试点的四个扩大到九个。2005年燃料乙醇产量102万吨(13.6亿升),2006年达到144万吨(19.2亿升),成为仅次于美国、巴西的世界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预计2007年燃料乙醇产量将达到144万吨(19.2亿升)。2007年8月,中国政府公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发展以非粮食物质为原料的燃料,到2010年,增加非粮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到2020年,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
在亚洲,只有中国和印度燃料乙醇生产初具规模。2006年,印度燃料乙醇产量达到2.5亿升,同比增长150%。印度具有大规模生产燃料乙醇的潜力,但须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日本没有大规模生产燃料乙醇的资源条件,2007年3月,日本计划投资80亿美元购买巴西40个乙醇生产厂的部分股份。据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估计,日本每年的需求量为18亿升。
二、燃料乙醇国际贸易扩大,但缺少全球性贸易规范,并受美欧贸易壁垒的阻碍
目前,关于燃料乙醇国际贸易很难有精确的统计,因为乙醇国际贸易中,包含了燃料、工业、医药、饮料等多种用途。2005年,世界乙醇贸易从2000年的30亿升增至60亿升,约占世界乙醇产量450亿升的13%。1999-2002年,世界乙醇贸易增长35.7%,2002―2005年世界乙醇贸易增长加快,增长率达到57.9%。随着各国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和石油价格的上升,燃料乙醇作为替代能源的推广应用力度在加大。然而,除巴西以外,各国燃料乙醇生产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进口燃料乙醇的需求不断扩大,巴西作为最大的出口供应国,也在加大出口力度。因此,近年世界乙醇贸易的增长很大程度在于燃料乙醇贸易的扩大。根据国际知名农产品分析机构德国的F.O.Lcht估算,2005年60亿升世界乙醇贸易中有78.3%(即47亿升)为燃料乙醇贸易。
与世界燃料乙醇产量和消费量相比,燃料乙醇的国际贸易量还很小。缺乏单一的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的统一质量标准是限制燃料乙醇国家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美国和欧盟为保护国内燃料乙醇工业都在设置进口关税同时给与国内生产企业大量补贴。这些重要的贸易壁垒阻碍了燃料乙醇国际贸易的发展。目前,美国在最惠国体制下对进口乙醇征收每加仑0.54美元(每升0.14美元)的关税和2.5%的从价税,而对国内乙醇和汽油混合供应商提供每加仑减税0.51美元(每升0.13美元),美国每年用于燃料乙醇的补贴费用达到70亿美元。欧盟是在最惠国体制下对进口变性乙醇和非变性乙醇(两者都可用作燃料)分别征收每立方米192欧元、每立方米102欧元。巴西是唯一作为最惠国有能力大量出口的国家。
WTO贸易谈判的议程中没有明确生物燃料的贸易壁垒问题,但由于生物燃料来自农业原料,涉及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而同样受到关注。在2006年7月的多哈谈判中,对农产品立法保护成为主要讨论问题,焦点是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欧盟)削减农业补贴,发达国家则要求发展中国家相应开放其他领域,降低进口其产品和服务的贸易壁垒。农产品谈判失败,生物燃料的贸易壁垒问题也就没有得到解决。但多哈回合中的另一个问题是环境产品和贸易自由化,多数的讨论是如何定义环境产品和确定识别标准,一些国家同意将可再生能源产品(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及相关产品定义为环境产品,但也有不少反对意见。
由于巴西在燃料乙醇生产上的优势,美欧日等国都在寻求与其合作,其中美国与巴西建立的燃料乙醇战略联盟备受关注。2007年3月,美国总统布什访问巴西期间,巴美双方签署了两国乙醇燃料合作备忘录,决定建立战略联盟,通过双边、第三国和全球途径合作发展生物燃料(主要指乙醇);进行新一代生物燃料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通过建立国际生物燃料论坛和设立乙醇统一标准和规则,共同扩大全球生物燃料市场。美国和巴西希望能够为燃料乙醇的生产和销售制定标准,努力推动燃料乙醇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和使用,使燃料乙醇在未来也能够像石油一样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同时向其他有意生产燃料乙醇的国家转让生产技术。拉美地区,特别是中美洲、加勒比地区也有条件大规模生产燃料乙醇,美国和巴西融合双方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在这些地区合作生产,巴西可以在今后三十年内继续保持其作为全球最大乙醇出口国的地位,而美国则可以获得稳定的燃料乙醇供应。
尽管燃料乙醇国际贸易面临质量标准、认证、进口关税等贸易壁垒限制,但燃料乙醇消费需求增长旺盛,经济上的高回报推动着美巴扩大产能的步伐,未来大规模燃料乙醇国际贸易仍是可以期待的。
三、燃料乙醇发展面临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挑战
目前,世界各国燃料乙醇生产主要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原料,美国是以玉米为原料,巴西以甘蔗为原料,欧盟国家则以小麦和甜菜为主要原料。燃料乙醇产能的迅速扩大,势必大幅增加对上述粮食与经济作物的需求。2000年,美国用于燃料乙醇生产的玉米数量仅占其总产量的5%,2005年升至11%,2007年达到20%,预计2008年将大幅升至30%。近两年全球粮价持续大幅上涨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影响的质疑在2007年达到。
(一)世界燃料乙醇产能扩张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2007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展望》,认为石油价格飙升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也扩大了对用于生物燃料的原料作物的需求,从而推高了农产品价格。在未来数年内,高油价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可能会继续扩大对玉米、小麦等生物燃料原料的需求。1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2007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报告,指出如果世界农业成为生物燃料产业的主要来源,对粮食安全和环境将带来无法预知的影响。生物能源是新领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以便了解这一发展对粮食安全和扶贫所带来的影响。
2007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年会上,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著名农业经济学家Joachim von Braun博士发表了关于《世界粮食形势:新动力,新行动》的报告。他指出,包括收入增长、气候变化和生物燃料生产在内的新驱动力正重新定义世界粮食形势。为应对油价上涨,生物燃料作为一种能源替代产品,对世界粮食形势的变化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强调生物燃料产量的扩大造成了粮食价格上涨。对此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根据生物燃料可能对价格造成的影响,通过计算机建模,规划出了到2020年可能出现的两个场景:场景一是假定有关国家按实际生物燃料生产计划扩大产量,那么玉米价格会提高26%;场景二是假定生物燃料的产量迅速扩大,是实际计划产量的两倍,那么玉米价格会提高72%。粮价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食品消费支出就下降0.75个百分点。粮价上涨已威胁到粮食安全,并可能导致贫困人口的增加。随着越来越多的农田和资金投入到生物燃料的生产中,粮食和燃料之间的矛盾将不断升级。
在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生物燃料产业的经济性已日益显现,这也是燃料乙醇在一些国家不断扩张的动力。目前,美国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成本约为0.56美元/升;欧盟以小麦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成本约为0.75-1.27美元/升,以甜菜为原料的生产成本为0.83-1.22美元/升;巴西以甘蔗为原料生产乙醇,成本仅为0.46美元/升。而美国2007年11月汽油的零售价格已经达到3美元/加仑左右(即0.8美元/升)。因此,与目前高昂的油价相比,燃料乙醇的价格越来越具有竞争力。但如果考虑发展生物燃料对于粮价的抬升作用,燃料乙醇的经济性就需要打折扣了。而且,原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也影响燃料乙醇的利润空间,因为原料占燃料乙醇成本的50-70%。只有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在高油价时期保持经济竞争力。
(二)世界燃料乙醇产能扩张也使生态环境受到威胁
目前,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咨询机构普遍测算,每吨生物燃料乙醇能够产生两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因此,许多国家将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列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2007年9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却认为生物燃料产业的增长很可能对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种植专门的生物能源作物会破坏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如果考虑到酸化、化肥应用、生物转化损失以及农业杀虫剂的毒性,乙醇和生物柴油对整个环境造成的影响很容易超过汽油和矿物油造成的影响。该报告的结论是:通过现有技术生产的生物燃料乙醇对于节能减排的贡献极为有限。2008年1月,英国议会环境审计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称,如果考虑到肥料、运输等因素,最终生物燃料比汽油或柴油导致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气候变化。为此,报告建议欧盟放弃为生物燃料制定的目标。报告认为,英国政府和欧盟支持生物燃料的举措过快,没有引入有效的规则和监管,以确保可持续性。1月在曼谷举行的地区生物能源论坛上,有专家对亚洲一些国家没衡量潜在风险便强制推行生物燃料的做法提出了批评。1月23日欧盟出台的一揽子能源环保方案强调,在欧盟销售的生物燃料不得来自“被认为生物多样性价值高的土地”,包括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有大量野生动物生存的草原,提出要对进口生物燃料产品实行环境认证。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Ahmed Djoghlaf 博士1月在新加坡举办的环境讲座上谈到,生物燃料是否是绿色燃料仍具争议性,他深信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目前没有一刀切的解决方案,各个国家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衡量生产生物燃料的利与弊。
(三)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发展原则和方向
尽管面临诸多质疑甚至批评,但许多国家现行的生物燃料发展战略有其自身根源,反映了不同国家在社会经济、能源和资源环境等基础条件方面的差异。总的来说,目前国际社会认为,世界燃料乙醇产业在替代化石能源和促进社会经济和自然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很大潜力,但其发展前景及影响取决于各国的发展目标和实行的政策是否符合其客观实际。
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应采取以下基本原则和方向:粮食安全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和优先考虑,应加快发展纤维素乙醇等第二代生物燃料;应鼓励可持续利用生物质能源,保护草原和森林等自然生态,建立国际认证计划,其中包括温室气态的核查,以确保生物燃料符合环保标准。
四、纤维素乙醇技术创新是未来燃料乙醇发展的关键
目前工业化生产的燃料乙醇是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原料的,从长远来看具有规模限制和不可持续性。利用秸秆、禾草和森林工业废弃物等非食用纤维素生产乙醇,不存在与人争粮的问题,并且作为一种清洁燃料,它符合我们在能源上一贯坚持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因此,以纤维素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是决定未来大规模替代石油的关键。
美欧日等国研究开发纤维素乙醇已有十多年,美国近年来更是加大了对纤维素乙醇发展的支持力度。2005年的美国《能源政策法案》规定,在2012年以前使市场上的纤维素乙醇的占有量达到2.5亿加仑(9.5亿升)。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政府对率先建设纤维素乙醇生产厂将提供优惠的贷款保证,且每加仑纤维素乙醇将享受2.5倍的(51美分)免税待遇。美国联邦政府在对生物燃料生产实行优惠税收政策过程中每年减免税收约20亿美元。美国企业同时也加大了对生物能源的研发力度。2007年6月,英国BP公司宣布将在十年内投入5亿美元,与加州伯克利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合作,建设世界上第一个能源生物科学研究院,重点研究纤维素燃料乙醇。经过各方的努力,美国的纤维素乙醇产业化已经进入起步阶段。目前,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共同投资8000万美元支持了三个纤维素乙醇产业化示范项目。
由于技术上的限制,目前还没有一家纤维素乙醇制造厂的产量达到商业规模,最大的技术障碍是预处理环节(将纤维素转化为通过发酵能够分解的成分)的费用过于昂贵。美国和欧洲的一些企业已加快了这方面的技术研究步伐。依目前的技术发展来看,纤维素燃料乙醇在原料预处理技术和降低酶成本方面的重大突破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美国能源部预计纤维素燃料乙醇可能在2012年左右即可取得重要突破,而欧洲的一些研究机构则认为大约在2015-2020年,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机构认为有可能在2025年之后纤维素燃料乙醇才能进入规模生产和市场应用阶段。
目前美国企业生产纤维素乙醇的成本在3-4美元/加仑(即0.8-1美元/升)之间。在纤维素燃料乙醇实现商业化生产之后,预计其生产成本在0.53美元/升左右,稍低于目前的玉米乙醇价格。如果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价格继续上涨,纤维素乙醇实现量产之后的价格极具竞争力。但生产纤维素乙醇的前期投资较大,根据美国一些研究机构的测算,生产规模相同的条件下,纤维素燃料乙醇需要的投资是玉米燃料乙醇的7-8倍。
综合对生物燃料乙醇的经济性、环保性和技术可行性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世界燃料乙醇产业正在经历一个工业路线再选择的过程。面对国际油价日趋高涨的趋势,燃料乙醇作为石油替代能源之一,实现行业整体繁荣发展是可以期待的。但考虑到粮食安全,第一代燃料乙醇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瓶颈,而技术创新是突破此瓶颈的关键。
五、对中国的启示
在替代化石能源、提高环境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等目标的驱动下,世界燃料乙醇产业呈现规模持续扩大、影响日益深远、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我国燃料乙醇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原料结构单一,生产和使用技术落后,国家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和长远发展战略规划。世界燃料乙醇产业的新发展给与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立足国情,因地制宜解决好原料多元化问题
我国地少人多,生产燃料乙醇所需粮食和经济作物原料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我国燃料乙醇生产以玉米为原料,占总原料的70%,原料结构单一,而且2007年我国出台的《生物燃料乙醇暨车用乙醇汽油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生物燃料产业必须坚持非粮原料路线。因此,需要加大原料多元化的探索和实践,积极稳步推进目前以木薯和甜高粱为原料的非粮乙醇试点。
(二)加强国际合作,缩短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致力于纤维素乙醇技术创新
目前世界燃料乙醇生产技术分为三类:以玉米等为原料的淀粉类技术,以甘蔗、甜菜等为原料的糖蜜类技术,以农、林废弃物等为原料的纤维素类技术。对于前两种,国外技术已十分成熟,巴西的甘蔗乙醇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具竞争优势,美国的玉米乙醇生产成本也远低于中国。中国的玉米乙醇虽以进入规模化生产,但成本偏高,木薯淀粉乙醇和甜高粱乙醇还处于试验示范阶段。中国不仅在燃料乙醇生产技术上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在燃料乙醇使用技术上如灵活燃料车的研发,燃料乙醇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技术上,也落后于国外。我国应在自主创新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生产和使用效率。
代表着未来燃料乙醇发展方向的纤维素乙醇,中国尝试起步较早,近年研究力度加强,有所突破,开始工业化试验。但与美欧等国相比,在纤维素乙醇开发技术上也同样存在差距。需要有足够的科技投入才能取得较快进展。因此,国家财税应重点支持纤维素乙醇技术开发,努力抢占未来生物燃料乙醇工业的技术制高点。
(三)适当进口燃料乙醇,减轻原油进口压力,关注有关国际标准或贸易规则的进展
在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玉米乙醇经济性、扩大非粮乙醇产能的时期内,可以考虑从巴西适量进口乙醇。原因有两点:第一,进口巴西乙醇在经济性上优于国内的玉米乙醇。根据巴西农业部的统计资料,2007年上半年,巴西出口乙醇的平均价格为0.45美元/升(折合人民币4258.8元/吨),巴西到中国的船运费为30-50美元/吨,到岸价预计为4487.7―4640.3美元/吨,相当于原油价格在51-53美元时的汽油价,低于国内玉米乙醇5471.2元/吨的销售价格。
第二,利用进口乙醇培育市场,理顺后端销售机制,有利于今后我国自己生产的燃料乙醇进入市场,也将使国内外乙醇价格逐渐接近,等我国乙醇产品大量上市时有望与国外的乙醇产品竞争。此外,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费的增长,预示着我国对燃料乙醇的需求将是长期的。美国和巴西这两个生产大国在燃料乙醇全球标准上联手应引起我国关注,在相关国际机构,如国际生物燃料论坛等为我国争取空间,以避免将来被动适应与我国利益相悖的国际标准或贸易规则。
(四)开发和利用灵活燃料车,拓展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空间
巴西的实践证明,发展灵活燃料汽车可以有效扩大需求,促进燃料乙醇产业快速发展,为此,我国也应鼓励开发和利用灵活燃料汽车,加快灵活燃料汽车的研发和推广使用,并率先在乙醇汽油封闭运行的地区或城市使用灵活燃料汽车。巴西的测算表明,E25以下的乙醇汽油对现有上路的机动车发动机和油路没有任何不良影响。因此,我国也可在乙醇汽油封闭运行的地区或城市开展E25乙醇汽油试点。
(五)加强战略研究,合理规划燃料乙醇产业布局,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
篇8
须考虑代用燃料的发展问题.汽车使用醇类燃料作为石油的替代燃料,也许是一个解决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的手段之一.其中,丁醇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生物燃料,被称为第二代生物燃料,可以用来完全或者部分替代化石燃料,从而缓解石油危机.
1 丁醇性能的优缺点
丁醇可作为汽油的代用燃料.丁醇与其它普通醇类燃料如乙醇和甲醇相比,具有很多优点.丁醇的热值大约是汽油的83%,乙醇和甲醇的热值分别只有汽油的65%和48%,丁醇的热值比乙醇要高30%左右,因此相同质量的丁醇可比乙醇多输出约1/3的动力;丁醇的挥发性远低于乙醇,只有乙醇的1/6左右,丁醇的吸湿性远小于甲醇、乙醇和丙醇;这些低碳醇能与水完全互溶,而丁醇则具有适度的水溶性,丁醇的这一特性使它在纯化阶段降低了能源消耗;丁醇比乙醇的腐蚀性低,能够利用现有管道运输,同时由于比其它低碳醇具有相对较高的沸点和闪点,其安全性更高;此外,丁醇与汽油、柴油的互溶性较好,因此可以不必对现有的发动机结构作大的改动,而且可以使用体积分数几乎为100%的丁醇燃料.
尽管作为发动机燃料丁醇比其它低碳醇具有更多的优势,但将丁醇直接应用到发动机中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例如:① 与发动机性能的匹配性.尽管丁醇与甲醇、乙醇相比具有更高的能量,但它的热值仍然比传统的汽油或柴油燃料低,因此,汽油或柴油发动机利用丁醇作为替代燃料需要增加燃油供给量.② 尽管甲醇、乙醇的密度比丁醇低,但它们较高的辛烷值允许发动机有更高的压缩比和燃烧效率,较高的燃烧效率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③ 丁醇比乙醇、甲醇的黏度高,这使得丁醇应用在柴油发动机中不会产生燃油泵内不足和潜在的磨损问题.然而将丁醇应用于火花点火式发动机(简称SI发动机)时,较高的黏度将产生潜在的沉积或腐蚀等问题.
2 丁醇生产的发展过程
2.1 丁醇生产的历史
Wirtz在1852年发现正丁醇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的燃料组成部分.十年之后,Pasteur于1862年通过试验得出结论,丁醇是厌氧转化乳酸和乳酸钙的直接产物.1876—1910年,许多学者研究了丙酮-丁醇的生产方法和有关的溶剂[1].
通过ABE(丙酮、丁醇、乙醇)发酵法工业生产丁醇和丙酮始于1912—1916年,这是已知最早的工业发酵法之一,在生产规模上排名第二,仅次于通过酵母发酵法生产乙醇的规模,而且它是已知的最大型的生物技术工艺流程[2-3].在发酵过程中主要有三类典型的产物:① 溶剂(丙酮、丁醇、乙醇);② 有机酸(乙酸、乳酸、丁酸);③ 气体(二氧化碳、氢).生物合成的丙酮、丁醇、乙醇共享相同的代谢途径,即从葡萄糖到乙酰辅酶A(acetylCoA),但随后的分支进入不同的途径.通过发酵法生产的丁醇皆是生物丁醇,自从19世纪60年代通过ABE发酵法生产丁醇的产量持续下降,几乎所有的丁醇都是通过石油化工方法生产的.发酵法生产丁醇的产量下降,主要是因为石油化工原料的价格比淀粉糖基如谷物、糖蜜的价格低,因此用石油燃料生产丁醇越来越受到欢迎,在这个阶段ABE发酵法被使用得越来越少.
19世纪80年代,石油危机促进了生物燃料的发展.那时人们最关注的代用燃料是乙醇,人们虽然熟悉乙醇的生产,但并没有认识到为了将乙醇与汽油混合,进行脱水这一非常消耗能源的步骤是必要的,同时也没有认识到运输乙醇-汽油燃料的困难性,因为乙醇-汽油燃料不能利用现有的管道运输,任何浓度的乙醇-汽油燃料都会对橡胶密封产生腐蚀和损害.尽管乙醇是一种能量等级较低的醇类物质,而且具有腐蚀性、难于提纯、易挥发、有爆炸危险性等缺点,但它较高的产量使得乙醇成为主要应用的生物燃料.过去的30年中,能源密集型的乙醇生产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对燃料、能源、清洁空气的需求.近年来,为了应对石油化工产品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上升,且生产乙醇的技术、设备稍作调整就可以直接用于生产丁醇,因此,许多国家开始重新关注丁醇.
2.2 利用非粮食生物质提高丁醇生产能力
生物丁醇可通过发酵法利用淀粉或糖类制取,然而,由于成本高、产量相对较低、发酵时间长等原因,使得用ABE发酵法生产丁醇无法在工业规模上与采用合成法生产丁醇进行竞争.随着人们对丁醇这一代用燃料越来越关注,许多公司纷纷研究新方法代替传统ABE发酵法,从而使生物丁醇的生产可达到工业规模.基于生物化学转换非粮食木质纤维素的第二代生物丁醇生产相比现有的能源密集型生物丁醇生产具有一些潜在优势.
有研究表明,改良菌株具有更高的利用淀粉的能力,同时能在发酵培养液中积累较高浓度的丁醇(17~21 g•L-1)[2].除了使用玉米,丙酮-丁醇生产还使用了液化玉米粉和玉米浆,60 g•L-1的液化玉米粉和玉米浆产生约26 g•L-1的溶剂.由于发酵酶作用物的成本对丁醇价格影响最大,利用其它可再生能源和经济上可行的基材例如淀粉基包装材料、玉米纤维水解物、大豆蜜糖、水果加工工业废料等进行丁醇发酵,从这些替代性可再生资源中生产的溶剂总量为14.8~30.1 g•L-1[3].在关于多糖的研究中,其焦点是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它们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利用资源.大量糖类已用于生产丁醇,使用改良菌株进行分批发酵,可以提高丁醇的产量.
小麦麸是小麦制粉工业的副产品,主要包括半纤维素、淀粉和蛋白质.经稀硫酸水解的小麦麸皮水解产物中含有53.1 g•L-1的总还原糖、21.3 g•L-1的葡萄糖、17.4 g•L-1木糖和10.6 g•L-1的阿拉伯糖[4].一种工业酶作用物液化玉米淀粉(LCS)已经被成功用于ABE生产,分批发酵LCS(60 g•L-1)过程中产生18.4 g•L-1的ABE产品,与葡萄糖相当.如果向分批发酵反应器放入糖化的液化玉米淀粉(SLCS),通过气体剥离重新获得ABE,此法可以得到81.3 g•L-1的ABE[5].
同时,随着丁醇制备技术的不断成熟,丁醇的生产成本也逐渐下降.美国ButylFuel公司的成果表明,使 用微生物发酵法可以由1 L玉米制备0.27 L丁醇,其成本仅为0.317美元•L-1,远低于利用石油化工方法制备丁醇的成本1.350美元•L-1.而如果使用饲料等废弃物代替玉米,此生产成本可进一步下降[6].
3 丁醇作为生物燃料应用的进展
如前所述,丁醇和其它低碳醇相比具有许多优势,并且大量新技术的使用也可提高丁醇的产量.另外许多因素都促进了生物燃料的发展,例如不确定的石油价格、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安全和能源多样性的需要等.目前很多研究团队已将丁醇作为一种替代生物燃料进行研究,将丁醇与汽油或柴油混合应用在发动机上,或应用在一些基本的燃烧反应器中.
3.1 丁醇的基础燃烧试验
在丁醇的基础燃烧试验中,研究人员测量了层流层的燃烧速度,同时还研究了在预混和燃烧或扩散燃烧中形成的中间物质.利用这些试验数据开发了丁醇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这些预测模型可以提供对丁醇燃烧特性更好的理解,并可以解释通过石油衍生原料和其它生物原料获取的丁醇在燃烧特性方面的差异.Sarathy等[7]的试验结果表明,丁醇的层流燃烧速度在当量比介于0.8和1.1之间时增加,相对应的最大燃烧速度为47.7 cm•s-1,随后在达到较高的当量比时燃烧速度下降.
一个早期的关于静态反应器的研究指出,丁醇的热解是通过C3H7-CH2OH键的裂变开始的,产生了正丙基自由基和羟甲基自由基.羟甲基自由基进一步分解为甲醛和氢自由基,而正丙基自由基分解为乙烯和甲基自由基[8].有学者研究了丁醇的燃烧速度,因为燃烧速度是决定传播和稳定预混火焰的关键参数之一.Roberts使用火焰锥的阴影图像测量了丁醇的燃烧速度,结果表明,丁醇的最大燃烧速度和正丙醇、异戊醇是类似的,约为46 cm•s-1[9].
3.2 在可变操作参数单缸发动机(CFR发动机)中使用丁醇作为混合燃料的研究
Yacoub等[10]多次进行了关于应用直链醇C1-C5(甲醇-正戊醇)与汽油混合使用在CFR发动机上的研究,试验条件为:空气和燃料按化学计量比混合,转速为1 000 r•min-1.对发动机的工作条件进行了优化,使混合燃料中氧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5%和5.0%,相应丁醇的体积分数分别为11%和22%.研究结果表明:丁醇比无铅汽油容易产生燃烧爆震,所有醇-汽油混合燃料的试验均显示CO排放减少,总的HC排放也减少.尽管如此,所有混合燃料与汽油相比未燃烧醇排放较高,醇含量越高未燃烧醇的含量也越高;所有混合燃料的醛排放较高,甲醛是主要成分;NOx排放可能增加也可能降低,取决于不同的操作条件.
Gautam等[11-12]在900 r•min-1、空气和燃料为化学计量比的试验条件下,使用6种醇-汽油混合燃料在 CFR发动机上进行试验,每种混合燃料由体积比为9∶1的汽油和醇组成,混合用的醇包括甲醇、乙醇、丙醇、丁醇和戊醇.试验结果表明,混合燃料中氧含量越高,抗爆震性能越高,火焰速度越快.在最大功率工况条件下,排放试验结果表明,醇-汽油混合燃料比纯汽油的排放明显降低,CO排放降低16%~20%,CO2排放降低18%~23%,NOx排放降低5%~11%,总的HC排放降低17%~23%.这是因为混合燃料有更好的抗爆震性能,允许更高的压缩比,从而提高发动机的输出能量.醇-汽油混合燃料与纯汽油相比,循环燃料消耗量高3%~5%,但比油耗低15%~19% .
Szwaja等[13]在一台单缸CFR发动机上通过改变点火提前角研究了丁醇的燃烧特性,丁醇的体积分数为0%~100%,压缩比为8~10,转速为900 r•min-1,空气和燃料为化学计量比.试验结果表明,最高峰值压力随丁醇体积分数的增加而提高.因此,混合燃料最佳点火正时应延迟.通过试验,研究人员从燃烧、能量密度以及理化性能等角度证明了丁醇可代替汽油作为纯燃料或燃料混合物.
3.3 在SI发动机中使用丁醇作为混合燃料的研究
目前关于SI发动机中使用丁醇的研究非常广泛,但关于丁醇-汽油混合燃料燃烧和丁醇燃料发动机的研究还很少.几乎所有关于丁醇-汽油混合燃料的研究都集中在不同运行工况下对发动机的性能评价、燃料消耗量和排放物方面.研究表明,与纯汽油相比,在保证发动机性能不变的条件下,向汽油中添加体积为20%~40%的丁醇能使发动机在更稀的混合气状态下工作.丁醇体积分数为20%~40%的丁醇-汽油混合燃料未燃HC排放与无铅汽油类似,但随着丁醇体积分数的增加,未燃HC排放也会增加.丁醇体积分数为20%的丁醇-汽油混合燃料与纯汽油相比,NOx排放物降低到较低的水平.随着丁醇体积分数的提高,燃油消耗率轻微增加,这与混合燃料的热值下降有关.例如,丁醇体积分数为40%的丁醇-汽油混合燃料比汽油的热值低10%,燃油消耗率增加10%[14].
研究人员研究了基于不同混合比的丁醇-汽油混合燃料的汽油发动机的性能,结果显示:丁醇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代用燃料,在节能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丁醇可降低14%的制动燃油消耗率并减少排放[15].
Dernotte等[15]研究了丁醇-汽油混合燃料的燃烧和排放特性,结果表明,BU40(丁醇体积分数为40%)的HC排放达到最低值,除了BU80(丁醇体积分数为80%),NOx排放没有明显变化.通过指示平均有效压力(IMEP)的变化发现加入正丁醇提高了燃烧的稳定性,同时减少了点火延迟.
Wallner等[16]用一台四缸直喷SI发动机研究了纯汽油、E10(乙醇体积分数为10%的乙醇汽油)和BU10(丁醇体积分数为10%)的燃烧和排放性能,发动机转速从1 000~4 000 r•min-1,负载从0 Nm升至150 Nm.结果显示,BU10燃烧速度比E10和纯汽油的高,三种燃料的燃烧稳定性没有明显不同,在发动机整个工作范围内IMEP小于3%.相比于E10,BU10和纯汽油在高负载时更容易爆震.相比于纯汽油,BU10的油耗大约增加3.4%,E10的油耗大约增加4.2%,而三种燃料的制动热效率非常类似.在纯汽油和两种混合燃料之间,CO和HC排放没有显著的差异,NOx排放BU10最低.由于丁醇的辛烷值低,在高负载的条件下需要推迟点火时间.根据试验结果,BU10代替E10能够改善燃油经济性并且保证排放性和燃烧稳定性不下降.
目前国外关于丁醇的研究热点之一是丁醇的低温燃烧特性.Oliver等[17]给出了丁醇两种同分异构体在低温(550~700 K)条件下的燃烧氧化反 应路径.Subram[18]通过试验和仿真给出了正丁醇在750~850 K下详细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几乎100%的燃料消耗是通过脱氢反应完成的,其中62%的原始燃料转化成乙醛等物质,其它38%转化成C3H7CHO等物质.
4 结 论
丁醇、丁醇-汽油混合燃料的燃烧持续期与汽油相当,混合燃料与汽油相比减少了点火延迟.当使用正丁醇-汽油混合燃料时,由于燃烧加快,为了获得最大输出转矩,需要延迟火花点火正时.通过测算IMEP,正丁醇、正丁醇-汽油混合燃料的燃烧稳定性并没有明显变化.
截至目前,研究使用的发动机有CFR发动机、光学引擎发动机、单缸或多缸发动机.其中一些发动机使用了涡轮增压、可变气门、直喷等先进技术.从现有的研究中可以总结如下:
(1) 丁醇在混合燃料中体积分数小于20%时,不需要调整发动机就可以获得和汽油燃料相同的发动机功率;当丁醇体积分数达到30%时,发动机最大功率开始下降;随着丁醇体积分数的增加,燃料消耗量增加。这是由于和汽油相比,混合燃料的能量密度降低.丁醇-汽油混合燃料和乙醇-汽油混合燃料相比热值高,试验中燃料消耗量低.
(2) CO、HC、NOx排放的减少或增加取决于具体的发动机(如点喷或直喷)、操作条件、丁醇-汽油的混合比等.混合燃料与纯汽油相比,未燃烧醇的排放增加,而且丁醇的占比越高,未燃烧醇的排放越高.混合燃料的排放物中醛类物质较高,其中甲醛是主要成份.和乙醇、醇汽油相比,随着丁醇体积分数的增加,苯类物质排放增加,因此直喷点燃式发动机燃烧丁醇-汽油混合燃料会排放较多的碳烟.
参考文献:
[1] VOLESKY B,SZCZESNY T.Bacterial conversion of pentose sugars to acetone and butanol[J].Advances in Biochemical Engineering/Biotechnology,1983,27:101-108.
[2] 陈丽杰,辛程勋,邓攀,等.丙酮丁醇梭菌发酵菊芋汁生产丁醇[J].生物工程学报,2010,26(7):991-996.
[3] EZEJI T C,QURESHI N,BLASCHEK H P.Butanol fermentation research:upstream and downstream manipulations[J].The Chemical Record,2004,4(5):305-314.
[4] LIU Z Y,YING Y,LI F L,et al.Butanol production by Clostridium beijerinckii ATCC 55025 from wheat bran[J].Journal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2010,37(5):495-501.
[5] EZEJI T C,QYRESSHI N,BLASCHEK H P.Production of acetone butanol (AB) from liquefied corn starch,a commercial substrate,using Clostridium beijerinckii coupled with product recovery by gas stripping[J].Journal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2007,34(12):771-777.
[6] 曾现军,邓建,孔华,等.丁醇作为车用替代燃料的研究进展[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12,41(1):76-80.
[7] SARATHY S M,THOMSON M J,TOGBE C,et al.An experimental and kinetic modeling study of nbutanol combustion[J].Combustion and Flame,2009,156(4):852-864.
篇9
关键词:燃烧;能源;航空燃料;生物质燃料;真空紫外光电离;激光诊断;化学动力学;模型
Annual report of combustion chemical kinetics research 2013
Abstract:Combustion provides over 80% energy supply for modern society, and plays irreplaceable roles in core fields such as industry, transportation and national defense. At present, combustion studies are moving from macroscale phenomenology to microscale turbulent simulation and combustion chemical kinetics, focusing o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of fuel compositions, molecule structures and combustion conditions with combustion efficiencies and pollutant emissions. In particular, the studies of combustion chemical kinetics of jet fuels and biofuels are very significant for national security and energy sustainability. In this year, our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s of vacuum ultraviolet (VUV) photoionization method in combustion research, combustion chemical kinetics of important components in jet fuels, combustion chemical kinetics of biofuels, and so on. For the first topic, we applied the VUV photoionization method in various combustion research fields, such as atmospheric pressure premixed flame studies, coal pyrolysis, biomass pyrolysis, and so on. We also published an invited paper on 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 which is the most prestigious combustion journal, introducing our pioneering development of the synchrotron-based combustion diagnostic tool and applications of it in various fields of combustion research. In studies of combustion chemical kinetics of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jet fuels, we also performed an experimental and kinetic modeling investigation on the pyrolysis and oxidation of methylcyclohexane. In studies of combustion chemical kinetics of hot biofuels, we investigated the pyrolysis and oxidation of sec-butanol, the coflow diffusion n-butanol/methane flames and the low-pressure pyrolysis of methyl propionate. In 2013, we published over 37 papers on famous SCI journals in related fields, such as 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 Combustion and Flam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Energy & Fuels,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and Optical Letters, and finished the planned research targets.
篇10
>> 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现状 环保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现状与前景 燃料电池的分类及应用 燃料电池的美与距离 燃料电池现状报告 燃料电池发展现状及前景 车用燃料电池发展现状分析 纯电动汽车与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现状及前景 船用LNG燃料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展望 小型燃料电池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分析 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及应用 基于沼气燃料电池和太阳能发电的微电网充电桩 氢氧燃料电池演示仪的开发与使用 新型燃料电池的分析与探讨 绿色氢氧燃料电池实验的设计与优化 国外燃料电池汽车发展 燃料电池应用优势概论(下) 燃料电池、纯电动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现状与发展 燃料电池的书写方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0-3-31.
[8]陈清泉,孙逢春,祝嘉光.现代电动汽车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1.
[9]陈全世.先进电动汽车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7.
[10]简弃非.沼气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应用前景[J].中国沼气,2003,21(3):32-34.
[11]Butchaiah Gadde,Economic Utilisation of Biogas as a Renewable Fuel for Fuel Cell[J].2006-11-21.
[12]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paper,First benchmarking repor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al electricity and gas market,Brussels,2001.
作者简介:
- 上一篇: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
- 下一篇:有机化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