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开发边界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镇开发边界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镇开发边界管理

篇1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关于

加强近期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

 

各市、县(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27号)和《自然资源部关于做好近期国土空间规划有关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0〕183号)要求,为确保全省近期(至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批准生效前)国土空间规划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快推进城镇开发边界划订

各地要以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等空间性规划为基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阶段性成果,以市区、县(市)域为单元,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编制城镇开发边界划订方案,并于2021年3月底前提交经设区市政府同意的城镇开发边界划订方案,方案经批准后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作为近期用地审批、规划许可的依据。城镇开发边界划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另行下发。

二、加强近期国土空间规划空间额度管理

在国家预支我省近期建设用地规模中,省级预留一定规模,优先保障“十四五”省级以上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军事、抢险救灾等建设项目,其余部分分解下达至各地,重点保障地方近期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项目需要。各地要按照“守住底线、规模核销、动态优化、省级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规划额度管理,在项目用地报批前期工作基本到位后,由当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中核拨使用。2021年规划额度管理具体指导意见另行下发。

鼓励地方通过批而未用清理、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等手段,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产生的节余指标,可安排在城镇开发边界内使用。

三、严格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管

严格边界管控。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批准生效前,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应布局在城镇开发边界内,交通、能源、水利等单独选址项目和乡村等非城镇建设用地可选址于城镇开发边界外,并列入城镇开发边界划订方案拟实施的近期重大工程清单,符合规划额度管理有关要求。近期建设项目不得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确需占用的,按现行规定严格执行。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报批建设用地时,应当对规划符合性进行实质性审查,近期审批的建设用地,应全部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

做好详细规划管理。详细规划(包括村庄规划)应符合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合法的详细规划可继续执行,并在符合“三条控制线”等规划管控要求的前提下,作为规划许可的依据。未取得规划许可,不得实施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不得以集体讨论、会议决定等非法定方式替代规划许可。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批准实施前,各地应严格控制详细规划新编和修编,并充分做好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方案的衔接,并确保上位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落实。

实行规划全周期管理。加快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强化规划实施监督的依据和支撑。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程留痕制度,规范数据归集、使用、更新,确保数据上下贯通、图数一致、规划管理行为全过程可回溯、可查询。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各地要严格规划重点岗位人员管理,加强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升干部队伍工作能力和水平。实行规划审查参编单位专家回避制度,开展第三方独立技术审查。对违规编制、审批、修改规划,违规发放或变更规划许可,不按规定开展规划核实,插手干预规划实施监督管理等行为的单位或个人,一经发现,必须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2021年3月1日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         2021年3月1日印发

 

篇2

关键词: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土地管理;互动关系;战略强化

1 两个规划模块的矛盾及原因

(1)随着城乡统筹观念的不断深入,城乡规划模块及土地规划模式不断得到优化,这两者相互渗透,对于城市经济的稳定运行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城乡二元格局的打破,有利于提升农村地区的规划覆盖率,进行城乡空间布局的协调,实现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有效性控制,优化建设用电空间管制方案,实现土地规划及城乡规划关系的协调,整合、优化建筑用地的空间布局。

土地规划的指标分配主要指通过对土地规划的统一性编制,进行全国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各个区域的土地规划工作均受到当地政府组织的编制,城市的用地规模策略需要满足城市规划工作的目标,受到实际工作场景的影响,上位规划约束了土地规划模块的发展,这具体表现在建筑用地总量问题上,具体表现在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上。

(2)为了满足实际工作要求,全国土地规划需要进行各个省份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各个省份的建设用地指标与所管辖地建筑用地需求密切相关,每个城市的建设用地指标受到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土地规划的指标分配,体现了对自上而下控制思路的应用。

(3)在土地规划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两者均重视土地资源集约模式的利用,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实现人口向城镇的集中发展引导,遵循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思想,通过对中心城镇及开发区土地资源的有效性利用,实现城乡规划的集中化布局,分散性的布局体现了对不同类型利益主体客观需求的反映。在土地规划及城乡规划关系的比较中,城市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布局明显大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通过对新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用,可以实现土地规划管理及其城乡规划的协调,进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指标的确定工作,进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边界的有效性划定,这需要在规划边界外进行扩展边界的划定,实现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优化设计。

(4)在土地规划及城乡规划过程中,进行边界扩展及边界规模的引入是必要的,从而做好城镇建设用地发展边界的划定工作,做好限建区内建设用地的安排工作,一般来说,被划入禁限建区的土地大多是城市山水资源保护区及农用地。

2 城乡规划中的土地规划管理方法

(1)土地管制制度是土地管理的重要方式,这具体表现在计划指标的具体控制方面,受到计划指标紧约束的影响,开发园区项目、储备用地、地市级中心城区需要进行新增计划的使用,进行村镇建设用地、县级项目增减挂钩指标的使用,实现土地规划模块、城乡规划模块、城市规划模块、村镇规划模块等的协调,提升城乡规划的整体效益。

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推动了农村居民点拆并工作的开展,实现了农村居民点向城镇及中心村的集中,从而导致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状况,目前来说,县级政府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远远小于现阶段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

(2)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一系列增减挂钩模式的应用,实现对农村建设用地的盘活,实现城乡用地布局及结构的优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化的平衡,实现对城镇建设用地计划紧张压力的有效性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在某些区域依旧存在着片面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情况,出现了一系列的强拆强建问题,这不利于进行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地方政府以乡镇为单位进行镇村体系及空间布局规划的编制,针对示范村、试点村等展开规划设计工作,从而有效增强村、镇的规划覆盖率,在这一模块中,空间布局规划模式不断得到优化,满足了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要求。

目前来说,村镇规划虽然包括了配套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村庄集并等模式,但这些工作模式在短时间内难以全面得到落实,在地方政府工作中,通过对支农渠道的利用,实现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体系的有效性改善,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了村容村貌的有效性整治,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实现人口向城镇及中心村的集中,没有出现工业向园区集中的状况,存在一系列的未按规划实施的现象。在现阶段农村建设模块中,需要进行农村经济机制的健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落后局面的改变,满足现阶段城乡规划工作的要求。

(3)现阶段村镇规划的重点如下,进行农村建设用地的现状调查工作,做好产业发展的定位工作,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模块、非农产业预留地模块的优化工作,实现这些模块的合理性规划,进行城镇规划模块的优化,实现集镇建设区农田整治效益的提升,避免出现投资资金的浪费。

在土地管理过程中,进行城镇扩张的控制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城市建设模式的优化,进行新区扩张及旧城改造模式的应用,做好新增建设用地的开发工作,实现存量建设用地的改造及利用,进行城市建设体系的优化,实现旧城改造模块及新区扩张模块的协调。

在部门职责上,国土机构主要进行管辖区内土地规划环节、保护及利用环节的管理,受到规划分设问题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工作重点是城市,土地规划的工作重点是乡,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是土地管理的重要职能,通过对新建建设用地计划的管理,可以进行新建建设用地审批量的有效性控制。在新增建设用地的报批过程中,需要进行土地利用总体的规划,进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应用,做好新增建设用地的计划管理工作,避免城镇出现无序扩张状况。

(4)在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过程中,需要进行近期建设规划要求的分析,进行计划结构及布局的强化,做好基础设施用地的产业集中导向工作。这需要进行基础设施用地指标的优化,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与基础设施用地指标的结合性使用,实现重点发展区域用地计划方案的优化,各个区域需要进行建设用地复垦增加模块的应用,满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要求,满足现阶段城市规划工作的要求。

为了应对现阶段土地规划管理及城乡规划工作的要求,进行城市化及工业化的推进是必要的,确保新城规模的有效性开发,积极发挥旧城的优势地位,为了满足现阶段经济建设的要求,相关城市及政府必须要进行三旧改造模式及新城建设模式的应用,通过对土地储备方案的应用,做好新城建设的推动工作,满足旧城改造工作的要求,提升土地规划系统及城乡规划系统的综合应用效益。

整体来看,我国土地储备欠缺整体性、统筹性、科学性战略,在实践过程中,仅仅重视经营性地块储备工作的开展,导致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落后问题,从而不利于土地规划及城乡规划后期改造工作的开展,由于分散储备问题的出现,导致城市功能区建设工作的停滞,不利于满足现阶段环境改造工程及基础设施工程的工作要求,导致增值收益的不断流失,不利于城市划的有效性开展。为了实现土地储备作用的发挥,必须做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工作,提升城市规划的整体效益,做好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进行一整套土地储备方案的应用,实现规划环节、计划环节、政策应用环节等的协调。

3 结束语

为了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进行土地规划管理方案的更新,实现其与城乡规划体系的适应,实现城乡经济的统筹性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兴平.建立程序机制:城乡规划法制化的必然选择[J].规划师,2003(12).

篇3

【关键词】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省际边界;对策

1 区域概况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区,流域总面积达3.69万hm?。流域内省际边界重点地区北起吴淞江,南至平湖塘,西至京杭运河及太湖,东至大盈港、斜塘、上海塘一线,面积约3656hm?。其中苏、浙、沪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37.7%、34.4%和27.9%。行政区域包括江苏省昆山市,苏州市吴中区和吴江区的部分地区,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秀城区、嘉善县,平湖市的部分地区,以及上海市青浦区、松江区和金山区的部分地区(见图1)。

2 省际边界重点地区特征分析

2.1 水资源保护重点区域划分

太湖流域省际边界重点地区是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区域内呈现塘浦河渠纵横贯通、田地水交错分布的格局。太浦河是区域内的主要河道,从区域中部通过,下接泖河、斜塘,是太湖流域的主要泄洪和供水通道之一,同时也是黄浦江上游的主要水源;太浦河以北区域内由淀山湖、澄湖、元荡等主要湖泊构成区域内主要的调蓄水体;太浦河以南区域则为红旗塘-大蒸港-园泄泾水系和上海塘、秀州塘-泖港水系,主要承泄太湖和杭嘉湖地区来水,在横潦泾汇合后进入黄浦江上游;吴淞江是区域边界北部的主要河流,上承东太湖地区来水,下与上海市苏州河相接;京杭大运河自区域西侧边界通过,连通了区域内各主要水系,也是区域内重要航道之一[1]。

根据太湖流域省际边界重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水资源保护要求,确定了太湖流域省际边界重点地区水资源保护的重点区域为担负重要供水任务的流域——“清水走廊”太浦河[2],涉及省界湖泊的苏沪边界淀山湖地区,盛泽工业污染突出、易发水污染矛盾的苏浙边界北排地区,以及饮用水水源地的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

2.2 水资源保护重点区域特征分析

各区域以《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修编中2010年的基础数据[3]为基础分析污染状况特征,以2005~2010年的相关监测数据分析水环境状况特征。

2.2.1 太浦河地区

太浦河位于太湖流域省际边界重点地区中部,是沟通太湖和黄浦江的流域骨干排洪供水河道。太浦河西起东太湖,东至泖河,跨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全长57.6km。遇流域洪水年份,太浦河可承泄太湖洪水,同时承泄杭嘉湖北排涝水;遇流域特枯年份,可引太湖清水,向黄浦江补水,以改善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质。太浦河除杭嘉湖涝水北排的7个口门和运河敞开外,其余两岸口门均已建闸控制。

太浦河流经苏州市吴江区、嘉兴市嘉善县和上海市青浦区,太浦河两岸的江苏省、浙江省都在建设具一定规模的工业集中区。太浦河主要入河排污口有29个,丁栅镇北蔡村沿太浦河建有3个加油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排入太浦河的污染物在逐年增加。长湖申线、京杭运河和頔塘为Ⅳ级航道,京杭运河和太浦河交界处的航运尤其繁忙,京杭运河平望段航运量达到6.67亿t,大量航运带来的燃油废弃物污染了京杭运河和太浦河河道水质。目前京杭运河已成为影响太浦河水质的关键因素,太浦河过京杭运河后水质会降一个类别。

太浦河在太湖流域众多河流中水质相对较好,水质沿程变化明显,太浦闸下水质最好,下游沿程水质逐渐下降,特别是平望大桥和汾湖大桥两个断面,水质下降明显。太浦河上游断面太浦闸下水质常年维持在Ⅱ类水,沿程各断面水质逐渐下降,出口断面练塘大桥水质一般为Ⅲ~Ⅳ类,超标项目为DO。

2.2.2 苏沪边界淀山湖地区

苏沪边界淀山湖地区涉及江苏省昆山市的千灯浦、淀山湖、锦溪和周庄四镇,以及上海市青浦区的朱家角、商榻和金泽三镇。淀山湖湖区面积达63.7hm?,主要入湖河流有千灯浦、朱厍港、急水港、元荡,主要出水河道为拦路港。

淀山湖地区的废污水排放总量为2416万m?,COD、NH3-N、TP污染物负荷量分别为20795t、2715t、626t。其中淀山湖上游昆山市四镇的废污水排放量、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占淀山湖地区的52.2%、36.2%和25.0%。下游上海市青浦区三镇COD和NH3-N的排放量高于上游,但昆山市四镇位于淀山湖的上游,其污染物大部分流入淀山湖。

近年来,淀山湖及入湖河流水质恶化趋势明显。1997~2001年整体评价为Ⅲ~Ⅳ类,近几年均劣于Ⅴ类,其中除COD为Ⅳ类,NH3-N、TP、TN均劣于Ⅴ类,1997年至今均为中度富营养化水平。入湖河流急水港和千灯浦的水质最差,均劣于Ⅴ类;元荡除个别年度达到Ⅳ类外,其余监测年度为Ⅴ类、劣于Ⅴ类;朱厍港除个别年度为Ⅲ类,其余监测年度为Ⅳ、Ⅴ类。NH3-N、COD、DO等主要超标污染指标中以NH3-N最为严重。出湖河流拦路港全年水质为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NH3-N和COD。

2.2.3 苏浙边界北排地区

苏浙边界北排地区主要是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和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以及周边区域。区域内遇流域洪水年份时,涝水经澜溪塘向东北方排出、经双林港入斜路港向东排出、经麻溪入王江泾地区后向东排出;遇流域枯水年份,由太浦河向该地区补水。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内盛泽镇印染业发展快速,虽然有污水处理设施处理,但仍有大量污水排入河网进入嘉兴北部地区,致使苏浙两地交界处水质恶化。

江苏省盛泽地区工业与城镇生活点源污水排放量为6490万m?,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11682t和233t;面源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5351t、640t。浙江省王江泾地区污染情况相对较轻,工业与城镇生活点源污水排放量为2689万m?,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3332t和19t;面源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1486t、109t。

区域内水质基本为Ⅴ类,甚至劣于Ⅴ类。麻溪河、史家浜水质劣于Ⅴ类,双林桥、太平桥和北虹大桥水质为Ⅴ类,超标项目为NH3-N、BOD5、DO、COD和石油类。

2.2.4 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

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主要涉及浙江省境内嘉善县大云镇、干窑镇、洪溪镇、惠民镇、姚庄镇、当湖街道、新埭镇、钟埭街道和上海市枫泾镇、兴塔镇、朱泾镇、泖港镇、石湖荡镇、新浜镇。黄浦江上游三支分别为斜塘、红旗塘(圆泄泾)和大泖港,浙沪边界地区主要涉及红旗塘(圆泄泾)和大泖港。红旗塘监测断面位于浙沪交界处的大蒸港桥和俞汇塘的漕芳泾桥,大泖港的监测断面位于其上游支流青阳汇的青阳汇断面和广陈塘的六里塘大桥。

该地区浙江部分工业与城镇生活点源污水、COD和NH3-N排放量分别为1564万m?、3000t和219t,面源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7093t、373t;上海部分工业与城镇生活点源污水、COD和NH3-N排放量分别为25190000m?、7531t和424t,面源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5899t、546t。

区域内水体总体水质状况一般。斜塘水质为Ⅳ类,斜塘上游支流水体中,太浦河水质相对较好,为Ⅲ类;红旗塘(圆泄泾)上游河流为红旗塘与俞汇塘,水质基本保持在Ⅳ类,主要超标项目为COD、DO等有机污染指标和石油类,部分年份非汛期水质可达Ⅲ类;大泖港上游河流为上海塘与广陈塘,水质污染严重,均为劣于Ⅴ类,NH3-N、COD、BOD5、DO和石油类长年超标,近年氟化物也有超标。

3 水资源保护格局与对策

3.1 水资源保护格局

根据太浦河地区、苏浙边界北排地区、苏沪边界的淀山湖地区和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各自污染状况与水环境状况特征,确定了太湖流域省际边界重点地区水资源保护格局为:太浦河地区以严格控制限制排污总量为前提,加大污染治理,优化水资源调度,进行水生态修复,维护太浦河水质以保障流域供水安全;苏沪边界淀山湖地区以修复淀山湖水生态系统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入湖地区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入湖水质,采取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综合措施,提高湖泊自然生态修复能力,促进边界湖泊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苏浙边界北排地区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严格贯彻限排意见为基础,以强化污水集中处理、提高污水排放标准为治理重点,实现该地区水质目标,保障区域水质安全;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以加强该地区保护力度、污染治理及严格控制排污为基础,通过加快入河排污口管理、生态修复、水质监测等措施,实现黄浦江上游水资源保护目标。

3.2 水资源保护对策

3.2.1 太浦河地区

(1)制定太浦河限制排污总量意见,针对入太浦河两岸支流提出节点控制浓度要求,重点控制京杭运河水污染。建设太浦河两岸口门控制建筑物,实行两岸有效控制、相机调度;抓紧研究京杭运河控制方案,建设太浦河“清水走廊”。

(2)控制工业污染源,减少入河污染物量。针对太浦河两岸部分污染企业排污口超标严重,威胁太浦河水质的状况,从保障饮用水源安全的角度考虑,应限期封闭入河排污口,污水应经厂内处理后截流纳管进入污水处理厂,以减少入河污染物量。

(3)提高太湖供水能力,优化太浦河水资源调度,促进下游水体有序流动,提高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改善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供水水质。

(4)进行生态修复,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水源保护区内河道两岸建立生态护岸,控制土壤侵蚀,减少面源污染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干扰。对沿线湖泊开展水生态修复工程试点,促进太浦河沿线湖泊良好生态系统的形成,进一步改善太浦河水质。

(5)建立两岸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加强统一监测,严格控制沿程污染源。鉴于目前太浦河两岸入河排污口较多的实际情况,应建立两岸监测网络体系,加强监测,严格控制沿程污染物超标入河,以满足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两方面要求。

3.2.2 苏沪边界淀山湖地区

(1)优化结构,加强污染治理。对千灯浦两岸工业园区进行重污染企业结构调整,并通过对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率先实现总量削减;通过提高中水回用的技术和方法来提高中水回用率,减少废水外排量;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改造与建设,逐步实施污水集中综合处理。

(2)按照省界缓冲区控制节点水质目标,严格控制入湖节点水质浓度,主要包括千灯浦闸、珠砂港大桥、周庄大桥及白石矶大桥,改善淀山湖水质,抑制蓝藻暴发。

(3)对淀山湖及周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严格制止淀山湖周边的无序开发利用活动,实施湖滨带和湖区生态治理措施,改善淀山湖及周边生态环境,促进淀山湖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4)实施水资源调度工程措施与管理。重点利用建设水利工程加强周边入湖河道和区域河道整体的调度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调度方案,加强对淀山湖出入湖河流管理,研究采取加大淀浦河出水等措施搞活水体,缩短淀山湖换水周期,优化水体循环,以进一步改善淀山湖水环境。

3.2.3 苏浙边界北排地区

(1)优化产业结构,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该地区以工业污染为主,需进一步加大点源治理的力度,对工业生产布局和结构进行总体规划。按照“以水定供、以供定需”的原则,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以满足限制排污总量要求。

(2)根据限排总量控制要求,分阶段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在考虑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按阶段削减要求控制污染物排放,近期争取达到或接近流域平均水平,远期则满足总量控制要求。

(3)优化污水处理技术,减少污染排放。通过对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率先实现总量削减;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改造与建设,逐步实施污水集中综合处理;通过提高中水回用的技术来提高中水回用率,减少废水外排量。

(4)在污染治理的基础上,对所在区域内湖荡和史家浜、麻溪、新塍塘西支、新塍塘北支、清凉港、大德塘、惠高泾、七仙泾、双林港、澜溪塘等河道进行整治和疏浚,增加河道环境容量,降低内源污染,保证区域水质安全。

(5)推进人工湿地工程建设。利用现有湿地进行改造,实施水禽栖息地生态功能恢复、湿地污染生物防治工程,恢复滨岸植被,通过湿地植被的吸收与沉降功能自然净化污水处理厂尾水及周边水体。

3.2.4 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

(1)严格控制来水水质,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对黄浦江上游三支尤其是太浦闸调度管理优化调控。在冬春季黄浦江上游水质较差、流量较小的时候,维持适宜流量,保障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质要求;对于红旗塘、上海塘等省界断面,要严格执行阶段控制目标,加强淀山湖管理,保障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安全。

(2)闵行西界以上的黄浦江上游江段为上海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且为感潮河流,近期应设置明确的界限标志,适当扩大保护范围;加快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法规建设,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保障饮用水源安全;严格管理油船等载有有毒有害物品的船舶经黄浦江运输,研究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3)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严格控制沿程污染源。限期拆除或限期治理保护区内已设置的排污口,禁止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污的建设项目;对保护区周边重污染、难降解污染物排污口实行更严格限制制度;对区域重点污染企业进行必要整治的同时,规定其污水必须经厂内处理,截流纳管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才能按排放标准入河。

(4)加强农业面源治理与生态修复。采取减施农药化肥、清洁养殖等减量化技术,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采取必要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对黄浦江上游河道清淤、修复护岸及生态绿化修复等,以改善周边水生态系统。

(5)加强水质监测,完善区域内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黄浦江上游支流水质监测,并结合上游河流湖泊水质监测情况为区域水资源保护协商机制提供支持,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和传输系统,加快推进水质监控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红举,章杭惠,汪传刚.太湖流域省际边界地区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J].水资源保护,2010,26(5):42-44.

篇4

(一)基本查明区域主要含水层的空间分布、地质结构、导水性,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含水层的边界特征。

(二)基本查明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相互的转化关系、控制因素及其转化量。

(三)在基本查明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和边界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试验、地下水动态监测和室内测试计算水文地质参数。

(四)采用水均衡法、解析法或数值法评价地下水资源。按照地下水系统评价区域地下水的天然补给资源、储存资源和可开采资源。

(五)初步建立区域地下水资源信息系统。

地下水资源勘查项目参照执行的技术标准: GBJ 27-88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篇5

关键词:核心;边缘;整合发展;沿淮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1 问题的缘起

我国近几年区域规划的编制有泛滥之势(张京祥,2011)。纵观区域规划的编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主导,市场经济初期的地方自发,以及市场经济完善时期的地方主导与国家支持(表1)。区域规划的编制存在了诸多的问题,比如区域内部城市互不认同,存在争议;又或是往往借以争取国家政策,并无内部协调等等。

表1 我国区域规划编制的特征

编制时期 计划经济时期 市场经济初期 市场经济完善时期

类型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交集

表现形式 国家主导 地方开发 地方主导,国家支持

案例 长三角、京津冀 南京都市圈、广佛同城 皖江、沿海、中原经济区

资料来源:张京祥. 复兴与重塑: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转型[R]. 2011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年会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经验交流会

区域规划较少关注相邻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这也是导致区域规划不能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目前学术界认为区域发展的重点主要是如何做大做强城市核心地区,以及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如何在产业、交通、生态空间等方面进行协调,但往往忽视了处于城市与城市之间边缘地区的整合发展。

相邻城市边缘地区[ 相邻城市边缘地区的概念尚未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应用,但这一地域却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指处于相毗邻的几个城市之间的边缘地带,跨越了几个城市的行政边界。]作为区域内城市协调发展的纽带,在当前强调“多元”与“包容”的发展环境下,区域内相邻城市边缘地区整合与否往往决定了城市之间能否很好的协调,进而影响城市群在区域中的竞争力。(图1)

图1 相邻城市边缘地区整合发展与城市群竞争力提升的关系

资料来源:自绘

2 相邻城市边缘地区整合发展的经验

2.1 基于行政区划调整下的地区跨界整合

地方政府在解决中心城区用地不足的问题上,多采用区划调整的手段来调配资源要素的重新组合,以适应城市的发展。王登嵘(2005)认为区划调整的本质就是通过以减少地方经济决策主体数量为直接目的的整合。但是存在以下弊端:首先,行政区划的调整往往由上级政府提出,地方利益往往受损。其次,区划调整会形成更大范围的“诸侯经济区”,我国并没走出“竞争—调整—再竞争—再调整”的怪圈。

2.2 建设跨行政边界工业园区[ 跨行政边界工业园区指地域范围跨越两个及以上行政区划单位的工业园区,所跨越行政区划单位既可以是同级也可以是不同级。既是一种空间管治的手段,也是实现区域空间管治的空间载体。]

跨行政边界工业园区的建设较好的处理了不同行政主体间的权益关系,整合了相邻行政单元间的零散用地,扩大了园区的规模,实现了资源与基础设施的共享。首先园区通过自身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形成完备的上下游产业,产生规模效应,推动更大区域内的经济整合。其次各相邻政府通过园区的建设必定会加强合作联系,增进各组织成员的认同感,为更大范围的整合做好基础。最后园区的长期合作利于加强相邻政府社会经济交往,便于引导当地群众树立“一体化”的理念,增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认识。

2.3 其他关于边缘地区整合的研究

国内学者还从同城化的视角来探讨相邻城市边缘地区整合问题,例如广佛同城的城市规划编制遵循“先近期后远期”、“先交界后纵深”的原则,以重大基础设施的衔接为基础,做好广佛重点交界区域的整合规划(李开平等,2010)。

李汉飞(2011)认为城市交界地区存在现状混乱、规划衔接困难,协调整合难度极大。并以广州、佛山交界的新客站周边地区的整合规划为例,从重组空间结构、共建交通通道、共享公共设施、同治生态环境几方面探讨交界地区规划整合的方法和途径。

此外,东南大学王兴平教授(2008)以苏皖边界的小城镇为例,探讨了省级边界小城镇的整合发展策略。小城镇是省际边界地区城镇系统的主体,相邻城镇之间既有协作也有竞争,按照空间关系划分了三种类型:(1)城镇建设空间相连(2)城镇建设空间相邻(3)城镇建设空间相望。

3 对《安徽省沿淮城市群规划》的反思

3.1规划编制的基本情况

《安徽省沿淮城市群规划》是2007年由安徽省建设厅组织沿淮六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规划设计院进行编制的,涉及范围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市域和六安的寿县、霍邱县两县,国土面积4.5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3%,2005年末总人口3184万人,占全省的49%。规划形成以蚌埠-淮南为领头雁的“雁阵”结构,形成两大都市区,蚌埠-淮南都市发展区,宿州-淮北都市发展区,一个特大城市阜阳。

3.2 新形势下沿淮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变化

2007年11月2日淮南市委书记杨振超在举行的市委八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合淮同城化的论述,合淮同城化总体规划(2008-2020年)方案也于淮南市规委会2009年第12次会议审查通过。淮南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逐渐边缘了与蚌埠同构沿淮城市群领头雁的格局。

2011年编制的《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对沿淮城市群的定位是依托京沪、京九发展轴,以蚌埠、阜阳两大增长极为核心,淮宿城市组群、亳州都市区为重要节点,培育县城快速发展,实现以点带面、多极并举的城镇空间格局。

3.3 空间结构变化的反思

对于沿淮城市群产生空间变异的原因,从大的方面来讲是由于新环境、新形势下所引起的,但是深入反思之后不简单如此。近两年区域内各城市发展水平相当,对于皖北中心城市的争夺也异常激烈,各市对于沿淮城市群的规划认同度不高,这也导致2011版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对于皖北地区的定位是多级并举的空间格局,其实也是对于皖北城镇化模式的一种茫然,或者说是一种无奈之举。

调研了解到,阻碍城市群城市间协调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行政区经济。进一步的说正是由于各城市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特别是位于相邻城市的边缘地区不能得到正确的规划整合,该地区往往成了束缚彼此之间携手共进的一处绊脚石。各个城市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把一些有污染的、影响城市景观的企业搬到这里,抑或是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等,结果往往导致的是彼此之间互损式的竞争,形成恶性循环。

3.4 沿淮城市群相邻城市边缘地区整合的路径选择

上述这些相邻城市边缘地区是沿淮城市群构建的先导区,应通过空间、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整合发展,培育邻域副中心,缝合沿淮城市群内部各主要城市,进而提升城市群竞争力。

具体做法应该整合沿淮城市群内相邻城市的边缘地区,包括蚌埠与淮南间的马城-上窑地区、蚌埠与滁州凤阳县间的长淮卫-门台地区、淮南与六安寿县间的八公山-寿州城地区、淮北与宿州间的烈山-符离地区、宿州与徐州交界的萧县城-官桥-朝阳一线。

正是由于产生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构建区域协调的机制,综合考虑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使之在不损害区域整体利益的基础上运行。包括在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确定涵盖政府、社会中介组织、跨区域企业集团的协调主体;构建规划、管理机制;走具有制度约束、政策扶持、法律保障、信息共享的整合路径,从而促进这些地区的整合协调发展。

3.5 沿淮城市群相邻城市边缘地区整合的实施策略

沿淮城市群各相邻城市边缘地区的整合发展需要突破行政界限,强调整体的空间布局与内部联系,这必然需要有效的实施策略。

(1)规划编制由上级政府主导,相邻地市配合。上级政府根据地区发展的差异,统筹各地市发展方向,结合相关政策,利用项目来主导相邻城市边缘地区的规划编制,使之更为合理,也避免了相邻地市之间为争取项目而恶性竞争。

(2)多方参与规划实施,形成有效的监管。组建由安徽省政府与涉及边缘地区整合的两地级政府的三方实施主体,要充分调动下级政府的积极主动性,上级政府主要起到协调作用,营造一个合作平台,保障相邻地市之间可以进行有效沟通,大家存有争议的地方,由上级政府组织协调。

(3)规划编制内容的创新性。相邻城市边缘地区的规划编制并不是两地市行政区区域规划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上级行政区划的细化,更不是相关专业规划的汇总,而是在以上规划指导下有重点的对空间发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利益分配、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统筹安排(赵英魁等,2010)。

4 结语

2013年在青岛举办的城市规划年会上,张庭伟教授在报告中说今年发现中国的大城市边缘正形成一些跨省的大都会区域,这说明行政界线的影响相比市场经济因素有趋于减弱的倾向。对于皖北这类后发区域,要抓住时机培育形成城市群,而整合区域内部相邻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是促进城市群内部城市协调发展的先导,只有迈出了这一步,才有助于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构建一个区域合作的平台,以提升城市群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张京祥. 复兴与重塑: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转型[R]. 2011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年会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经验交流会

王登嵘,等. 基于管治理念的区域整合新手段:建设跨行政边界工业园区[J]. 规划师,2005,(2):59—63

李开平,等. 城镇密集地区城市规划合作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佛同城”为例[J]. 规划师,2010,(9):47—52

李汉飞. 城市交界地区整合规划探析——以《广佛新客站周边地区同城整合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11,(2):60—63

王兴平.省际边界小城镇整合发展策略研究——以苏皖边界小城镇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8,(10):46—53

蚌埠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 安徽省沿淮城市群规划(2006——2020)[Z]

杨振超. 淮南市委书记杨振超在市委八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重要讲话(R)

赵英魁等. 沈抚同城区域协作探索——以沈抚同城化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2010,(3):85-88

作者简介

篇6

创新与城镇化的驱动力

在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将坚持“创新驱动”战略。而实际上,创新必须实现多种要素在载体上的聚集,包括金融、服务、产业等,而产业地产正是实现这些要素聚集的最佳载体。

为了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未来产业地产的发展,必将自身定位于服务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多种增值服务和科技创投,实现创新型企业的聚集与创新。中国能不能崛起,能不能改变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关键在于中国能不能诞生若干世界意义的、新兴的产业集群。

因此,助推产业创新引擎是产业地产不容推卸的历史使命。

同时,产业地产更是破解城镇化与工业化不相协调的关键。十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一论断的提出,针对的就是我国传统城镇化模式造成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严重背离。

就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对应关系而言,按照钱纳里的世界发展模型,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60%;工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51%,城镇化发展有较大空间。

新型城镇化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强调产业作为城市的肌理,在城镇化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实现政治经济、生态、人口、文化、空间的多向融合,使其具备作为一个新的城市中心所必需的各种条件。

因此,作为产业地产,不应该仅放眼于发展孤立的园区,而应该在推动园区面积扩大的同时,推动园区向科技新城转化,将社会管理、商务休闲、金融服务等多种城市职能植入其中,使科技新城成为独立的新兴城市存在形态。

考察发达国家产业地产的发展历程,也印证了这一趋势。比较典型的如美国波士顿―华盛顿区域,最初各个城市都有自身孤立的产业园区,随着园区内经济发展,要素流动加速,交易市场突破了园区边界。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各种生产要素在城市群中流动,形成了整体效应巨大的城市群,突破了产业园区地理限制。

园区的“尖峰”选择

区域经济学中的广义梯度理论指出,不同的区域处于不同的梯度空间,拥有不同的区域能级。中国的经济发展,符合广义梯度理论,不同的区域存在着不同的区域能级。同时,自身的资源也各有差异。

从目前产业地产的发展来看,许多产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存在着同质化现象,定位趋同、产业服务趋同,没有结合区域实际发挥产业地产作为区域经济引擎的作用。

因此,作为园区开发商,在进行相关园区定位与开发时,一定要加强区域研判,下大力气对区域经济、区域的整体环境进行准确深入研究,确定适合本区域的产业定位与发展路径。不可贪功冒进,一拥而上,如果看到某个产业获得国家支持,便不顾区域所处的梯度位置与自身资源盲目发展,必将加大后期园区招商运营难度。

目前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呈现出分层次发展的趋势,对于区域能级较高、人才与科技资源储备较丰富的地区,可以考虑发展高端研发产业;对于部分区域能级较低的地区,由于人才、资本各方面的限制,应该因地制宜,可以适当考虑发展制造业,以带动地方经济。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多层次、差异化的城镇化道路。

作为新型城镇化推动者的产业地产商也应该认清这一趋势,助力地方政府准确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产业决策。坚持差异化定位,从区域所处的能级与资源禀赋出发,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定位与发展路径,做到与周边的产业园区错位发展、竞合发展。

西方学者曾提出“世界是平的”理论,2007年硅谷提出了疑问:“在平坦世界怎么打造全球的尖峰”。纽约、伦敦、巴黎、硅谷、好莱坞都在“扁平”世界上打造了全球的区域尖峰,在中国,也出现了尖峰,如寿光的蔬菜、义乌的小商品、中关村的IT、武汉的光电子。在这个平坦世界上,各地面临着同样的机遇与挑战。没有别的出路,只有通过创新,通过创新创业打造区域个性,形成平坦世界中某个领域的尖峰。

例如,无锡属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节点,与上海、苏州等组建了密集畅通的城市网络。因此,无锡新区将核心产业定位为物联网产业,这与无锡的自身资源与区域能级是相适合的。物联网属于高端研发产业,无锡处于中国科技人才密集的长三角核心区域,因此才能承担这样的产业定位。而对于一些中西部城市,过高的产业定位与发展规划显然并不适合其自身的发展。

另外,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进步,绿色低碳与智慧园区逐渐兴起,这也将是园区管理模式的深刻变迁。

所谓绿色低碳,指的是运用新一代节能建筑技术,在建筑施工、室内装修等多方面运用多种节能减排技术,使整个园区的碳排放量处在低位。同时,打造开放的绿色的亲和环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园区生态空间。

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突破也为园区运营与管理带来了新的变革。通过运用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园区内的电网、交通、安全管理等多方面的管理均实现了智慧运作。

成长中的商业模式

产业地产的未来发展,要求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注重产业结构,同时还要注重生态与环境保护;不但注重对地方经济的拉动,还注重对地方人力资本的提升。在这种大趋势下,产业开发商仅仅通过自身的房地产经验,已经很难完成现代园区的开发,满足新型城镇化模式的要求。

在新型城镇化模式下的园区开发,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房地产行业内,而应该多方整合企业资源,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的资源链条,包括生态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教育培训企业及商业企业等,共同打造现代园区。

与此同时,产业地产商的商业模式也面临成长的烦恼。

传统的产业地产开发商,往往以产业开发提升土地价值,主要通过出售住宅实现盈利。产业地产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产业地产开发商进一步拓宽盈利渠道、创新商业模式、增加业务收入来源、实现盈利模式的综合化与丰富化。如通过产业增值服务,为园区企业提供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在促进园区企业成长的同时,为自身发展获取必要收入来源。同时积极开拓新的业务模式,如科技创投业务,通过投资园区内高成长企业,分享高科技企业成长收益与资本收益。

而由于产业地产前期投资较大,回收期较长,因此开发企业应充分注重业务配比,实现长短互补、风险对冲。具体来讲,就是在商业业态、产业业态及住宅业态的配比中,充分考虑自身的财务风险与现金流,通过住宅实现销售回款,补充现金流,继续投资产业业态;同时,由于住宅一次性销售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应当适当考虑租售比,通过商业产品及住宅产品的出租,获取稳定的现金流,保障财务风险。

篇7

关键词:水源地保护方案环保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天峻县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北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城镇的发展,城镇供水能力近期为7.684×104m3/d,中远期为9.524×104m3/d。防止水源污染、确保饮水安全是天峻县人民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3]。

社会经济概况及近远期需水量

天峻县隶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管辖,天峻县城所在地新源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青海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煤炭生产中转和商品集散地,距省会西宁302Km,距州府德令哈220Km,青藏铁路、国道315线均从城区南侧经过,海拔3400m。县城总人口近1.305万,据《天峻县县城2005—2020总体规划》,2020年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约50km2,人口将达到5万人。随着天峻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水资源需求量也会急剧增加,预测2015年、2020年用水量将分别达到0.8×104m3/d,1.0×104m3/d[3]。

水源地供水现状及供水前景

2.1水源地供水现状

经2008年勘察设计、2009年建成的布哈河水源地位于县城西南侧2.75km的布哈河南岸、山前冲洪积平原中前缘。水源地距河床约3000m,地势平坦宽阔,略向东北倾斜。水源地建有机井5眼,井间距约1000m,地下水埋深19.3~39.0m,井深70—83m(均未揭穿第四系),含水层厚37.2—49.8m,用深井潜水泵取水,单井出水量2000m3/d,设计近期供水能力0.7684×104m3/d、远期供水能力0.9524×104m3/d。

2.2供水潜力

布哈河水源地位于布哈河谷地中上游的右岸、山前冲洪积平原中前缘,地下水主要接受山前洪积平原地下水的侧向补给,山前洪积平原地下水又来源于将吾各什沟和大茶合沟河水的渗漏补给及基岩裂隙水侧向补给。据计算,水源地西南侧两条沟谷的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合计为2.921×104m3/d,沟谷中的地表水在出山口不远处迅速下渗全部补给地下水。新建的布哈河水源地通过抽水试验及前人资料证实,该地段单井出水量大于2000m3/d,含水层渗透系数12.01—60.89m/d,换算涌水量达2916—7655m3/d,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Na型水,属微硬的弱碱性淡水,水质情况良好,适宜人畜饮用[3]。

3水源地保护方案

3.1现状供水环境

水源地上游及周边天然草场,目前没有大型工矿企业、人口密集的村镇。由于水源地没有隔离防护措施,上游及附近人类活动频繁,可能存在的污染源有:牲畜粪便及生活垃圾。

据水源地供水井的水质分析资料:水源地地下水水质除亚硝酸根离子稍微超标外,其余有毒离子含量均不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水质超标的两个取水点(ZK4、ZK5号井)位于水源地上游,地下水中NO2-超标,但NO3-未超标,可能是地质成因的氮与牲畜粪便污染形成的氮(NO3-)转化成NO2-,若NO2-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使血红蛋白(二价铁)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三价铁或患白血病),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在今后开发地下水过程中应加强环境保护。

另外, 315国道在水源地段东侧展布,从关角日吉山至天峻县线路长达20km,公路距水源地仅50—200m,地下水有受到公路运输危险物品突发性污染的可能性,故应加强公路运输危险物品的管理和防护。

3.2 水源地保护

3.2.1水源地保护方案的划分。为加强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海西州政府制订了《海西州水资源管理条例》、《海西州城镇饮用水水源保护(暂行)办法》2008等法规,为海西地区的水源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2]。天峻县布哈河水源地属于小型的孔隙潜水水源地,含水层为砂砾石。本方案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保护区面积的对比计算,首先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采用经验公式计算保护区的面积的计算。其次采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参考附录D)简易数值模拟进行保护区划分。模拟计算污染物的捕获区范围,一级保护区以地下水取水井为中心,溶质点迁移100天为半径所圈定的范围,二级保护区为一级保护区以外,溶质质点迁移1000天的距离为半径所圈定的范围。西南部为补给边界,东北部为排泄边界,上部呈开放式,由地表至潜水含水层间没有屏障,含水层上部砂砾石层结构松散,对有害物质的吸附与自净能力有限,若保护不当,极易遭受污染。综合水源地的地理位置、水文、气象、地质特征、水动力特性、水域污染类型、污染特征、污染源分布、水源地规模及现有的资料、技术条件,运用数值模拟计算公式。

水源地地下水运动控制方程可用下面微分方程描述:

初始条件:C=c,;

第一类边界—Dirichlet边界,t≥0;

第二类边界—Neumann边界,,,t≥0;

第三类边界—Cauchy边界 ,,t≥0;

地下水运动数值模型:用有限差分法对上述地下水运动微分方程进行求解,计算范围近似按二级保护区范围的两倍估算,以确保水源地降落漏斗影响范围包含于其中。考虑到该水源地含水层渗透系数大,为保证计算精度,空间剖分步长取50m。选用Processing Modflow地下水运移模拟程序求解。求得天峻县布哈河一级保护区面积为0.82023km2,开采井距上游和下游保护区界限的距离分别为434m和140m;二级保护区面积为14.496km2,开采井群距上游和下游保护界限的距离分别为3125m和400m[1]。

3.2.2水源地保护措施。在水源一级保护区建立隔离防护、综合整治、修复保护体系。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等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依据水源地的具体情况,拟采用浸塑式网围栏对一级保护区进行围护[1]。

4水源地的环境保护措施

① 加强对水源地周边及上游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杜绝游人及闲散人员对水源地上游草原天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建立水源地隔离保护区,面积为0.82km2,周长7410m。②对水源地进行生态保护及综合整治,建立水源地涵养林,提高水源地周边植被覆盖率。③对保护区内现有点源、线源、面源、内源等各类污染源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对直接进入保护区的污染源采取分流、截污及入渗控制等工程措施,阻隔污染物直接进入水源地水体[2]。

5结论与建议

①布哈河水源地周边及上游没有大型的工矿企业,这也是水源地保护的最佳时机,投资少量的资金对水源地进行保护即可达到最佳效果,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尽快建设水源地保护区。②划定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面积0.82km2,二级保护区14.496km2。③强化政府对水源地的管理,建立统一管理体系,重点协调水、环境、城建、林业、农业、气象等机构的关系,形成节水、保水、洁水的管理机制。④加强管理,增加水源地综合管理的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 .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701.09.

[2]海西州城镇饮用水水源保护(暂行)办法.青海省德令哈 青海省海西州人民政府 2008.01

[3]李西宁 梁志祥等 青海省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方案青海906工程勘察设计院2009.2.

篇8

一、进一步加大社会救助工作力度

1、继续推进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健全和完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自然灾害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临时救助制度,着力抓好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工作,扩大城乡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资金的使用率。进一步抓好减灾防灾工作,提高救灾应急能力,有效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2、加强城乡低保管理,坚持动态管理、规范运作、公平施保,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即退,逐步把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以下贫困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适当提高城乡低保平均补差水平。

3、全面提高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和供养水平,改善老人生活环境,力争完成坪石、沙坪两间敬老院的改扩建。

4、继续做好农村敬老院规范化管理工作,提高敬老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大力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

1、完善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内容、形式、程序和监督措施,实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规范化、制度化。

2、做好村“两委”第五届班子换届选举前期准备工作。

3、完善以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为重点的社区管理机制,按照“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创建工作思路,逐步解决我市城镇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干部工资待遇问题。2010年完成廊田、黄圃两个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建设。

4、全面实施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子,把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形成合力,联动推进。

三、推进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制度化。以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对双拥工作的领导力度,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落实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优待金财政保障机制,切实解决优抚对象“三难”问题。进一步做好城镇退役士兵安置、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认真做好涉军群体维稳工作。

四、加强社会行政事务管理

1、切实强化民间组织培育和管理,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着力培育一批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市场环境、自律意识较强的行业协会,重点培育一批自律规范、充满活力、作用突出、公信度高的社会组织。

2、大力推进殡葬管理改革,按照“新坟不要冒出来,火化率不要掉下来”的要求,全面提高和巩固火化率。加快完善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殡仪馆内部管理,做好殡仪馆升级达标工作,力争乐昌市殡仪馆达到省二级殡仪馆。完成1个以上公益性生态墓园建设。

3、继续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逐步建立和完善界线管理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边界地区稳定。

4、依法做好婚姻和收养登记工作,继续开展“创建全国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窗口单位”活动。

五、大力发展老龄、社会福利和社会慈善事业。编制《乐昌市“十二五”老年人工作发展规划》,强化老年人优待政策,继续完善市社会福利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认真组织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不断充实慈善资金,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社会救助体系。

篇9

[关键词]GPS系统 地籍测绘 控制测量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259-1

1地籍测绘控制测量与GPS技术的相关分析

1.1地籍测绘的控制测量分析

地籍测绘是指在地籍作图前期准备工作中,为适应地籍基本的操作和测制户地图的需要,大小是地籍区或地籍分区,基本是国家等级点,运用三角测量、定位系统定位等方法,测定基本操作点和图根操作点的过程。控制网包括为二、三、四等控制网和一、二级控制网。在测绘户地图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城市规模大小,各个级别的控制网均可作为测区内最高等级的控制网。

地籍测绘是对地块权属边界的边界点坐标进行高精准度的测定,并根据要求把土地分成大小不一的份额连同附属物的地点、大小、从属关系和应用状况等元素作图在图纸上和记录在地籍测绘表册中的测绘工作。户地测量最终包括数据集(控制点和界址点坐标等)、户地图和地籍册。应用于户地管理中的专业测量――地籍测量,在地籍管理中确定宗地的土地权属界线、地点、大小、多少等地籍要素的需求而展开的测量和大小计算工作方面都有着很多应用。户地图是户地测量的重要成果之一,因此户地图绘图在地籍测量乃至户地管理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籍考量的主要囊括地籍考查、地籍平面控制考量、土地边界点的考定、户地图的绘制和土地面积大小的计算等。

1.2GPS技术原理的简介

GPS是指利用地球太空轨道中确定位置的卫星,根据距离交会法以三角测量的原理来进行,在整个地球范围内的随时确定位置和导航的完整体系。GPS体系的前身是一种子午仪卫星体系,在定位过程中将确定位置的卫星和接收机间的距离量作为基本观测量,所处位置所能收连接到的卫星数越多,解析出来的地点就更精准。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上,这就保证了至少有4颗卫星可以被连接到,根据载波相位测量,分析计算出信号到接收机之间的距离和载波传输的时间,然后根据各卫星所计算出的位置信息进行多个等距球面叠加计算,然后就能够获得用户的经纬度、所处位置海拔高度、运行状态以及时间等相关数据。固定空间或固定地球坐标系统,是在GPS的测量中最普遍使用的两类坐标系统。依据需要变换座标系统间的转换级数,从而实现依次来进行坐标系统坐标的推算。

1.3GPS技术的应用原理分析

GPS的接收装置通过接收测量卫星信号的传输时间来计算两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计算出接收装置所处的地点坐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国或全球性的高精准度型定位网,作为高精准度数据坐标定位,应用于军事、科学研究等方面。另外一类是局部性座标卫星定位网,主要应用于位置导航等方面。由于在测量方面可以使用全球定位卫星信号的载波和调制码,所以常常以载波信号的相位观测量来计算距离。在户地测绘中,GPS的测量方式可分为RTK定位及差分卫星定位。RTK定位是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差分卫星定位由地面基准站发出改正数,通过接收端接受和修正结果来实现精准定位。

1.4对GPS技术地籍控制网点的相关信息分析

可以说进行整个测区的控制测量是地籍测量中的最基础最关键的任务,它是测绘地籍图以及对数据采集的前提。地籍控制网络站点的分布与精密度则是为了满足在测区内地块的权属界的某个特征点,也就是对界址点的服务。所以全测区的控制测量作为地籍测量的首要任务,它是制作测绘地籍图所需要的数据基本条件。控制网点的密度根据整个测区面积以及它的先后顺序可分为加密性控制网和首级控制网。由于城镇内边界点分布状况加大受到局限,因此在保障网点的精密度时,控制点的分布状况需要增加到有利于测定边界点的程度,同时为了能够在图根点上直接测量边界点可能还需在GPS网下添加图根导线。当然在布置图根导线的时候所考虑的因素同样也是很多的。

2 GPS技术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相关应用

2.1在地籍细部测量中GPS技术的应用

工程实践表明,地籍细部测量是在整体地籍控制测量的前提上来实行的,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测定出每一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位置,它的形状、面积等基本信息,这些也是在地籍调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地籍调查的准则里说到,在进行地籍表面操作测定中的地籍精密测定时,城镇界址点与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之间距离所允许产生的误差有十厘米;比较隐蔽的界址点和村庄内部的界址点则允许有误差十五厘米。所以在利用GPS技术时,是绝对能够满足所要求的精度范围的。地籍精密测定工作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对大地归属界址点以及其它地籍重要因素的测定;其次是绘制最基础的地籍图,还要进行面积的计算。此外是地籍细部测量在测定土地权属界址点时所用到的几种方法:1、将测区内的所有界址点的位置根据实际所测的数据按照公式进行解析并计算出它的坐标,称为解析法;2、用解析法来测定测区的边界点和测区内部比较明显的界址点的坐标,而测区内其他的边界点位置则是依靠勘测丈量得出的数值来确定,这叫部分剖析法;3、所有界址点的坐标都不测定,而是全部依靠勘测丈量得出的数值来确定界址点坐标,这是属于图解法。

2.2GPS技术测量的特点

目前在导航与定位领域里应用最为普遍的系统就是GPS测量系统,和其他的测量技术相比它具有效率高、操作简单以及精度较高还应用范围广等很多的优点,其发展前景是很可观的。

GPS测量其自动化程度比较高,在测量过程中,技术人员只需进行开关仪表、采集环境的气象数据、量取线高、监控仪表工作等比较简单的操作,而其他工作都是由仪表来自动解决的。GPS用户接收机一般是形小且质轻,自动化程度还比较高。在野外测量的时候,有时完全只需一键开关,这大大加强了它的实用性:便于携带和使用。

3结束语

利用GPS技术进行地籍测量,不存在常规三角网布设时要求近似等边的要求,对于GPS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利用为地籍测绘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测绘测量的思维方式,同时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更是测绘界的一次伟大的变革。其精度高、运作速度快、费用量少、操作简单,方便、控制点之间不需要通视等优点,更是极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避免了常规地籍测量中控制点位选取的局限条件,为地籍测量的施工质量提供了一个夯实的基础保证。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房地产 维修基金 GIS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018-01

笔者在参加学院组织的访问工程师项目中,赴扬州市房地产信息中心参加访问实践工作。在参与2011年5月开始进行的房屋维修资金数据整理项目中,体会颇深。

住房制度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后,全国的住房体制改革都加快了步伐,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商品化已深入人心,房地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越来越多的商品房业也开始超过保修期,公共部位、设施设备的维修问题会影响到社会和谐,所以及时建立维修基金并且对维修基金进行有效管理和核查的重要性显得非常突出。

房屋维修基金管理是受市房屋维修基金管理部门委托,以达到对维修基金的合理使用和动态实时监控的目的。但遇到的大量缺失数据问题,不能完全依赖计算进行补整,必须结合数据采集源头采集到更为详实的信息。与以往传统的手工管理信息方式相比,将现有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到房屋维修基金管理上来,实现房屋维修基金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完成对房屋维修基金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全面、准确、及时地收集办公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并加以处理,真正使信息成为一种资源,供各部门共享,并将重要信息迅速传递至决策层,供决策时参考,减少信息的冗余和混乱,加速信息的传输,提高信息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率。加强计划、控制功能,通过各种管理信息的不断积累和分析,找出日常业务处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形成计划、控制的依据,避免一些盲目的和不合理的活动,节省各项费用,加强技术管理。

1 项目介绍

我与项目小组成员对项目整体流程进行分析:首先是当初购房时由开发商代收了维修基金,后来由于年代久远,测绘数据丢失等原因,导致例如X幢X户的面积和钱的数目对不上号,通过信息中心人员通过GIS进行产权调图,确定某个小区的边界。在小区边界尽可能以明显的地物(道路、胡同、围墙、田埂、河流等)作为标志,并加以文字标注;没有明显的地物名称标志的,要根据小区边界线两侧建筑物或其他地物的名称,对边界线做文字描述并标注。然后根据坐落进入现场勘查阶段,到具体小区的现场将该幢的几户落实,但可能对不上号,例如某户已经拆掉,根本找不到,或者某户已转成商铺进行了出售,这些情况都应一一记录下来,有待调查。下一步是由产权处调出x幢x户的销售面积明细表,然后去物管处查阅台账(即维修基金)。物管处对区域内的住宅专项维修基金的安全、归集、增值、运作、使用、信息和档案等方面负具体责任。物管处将房屋分析表和测绘产权数据进行对比。当两者有出入时,由产权处调出增量房确权证明书,和台账及测绘数据比对后,以确权证明书为精准,然后由物管处将原有维修基金数据清空,重新生成新数据并分摊到户。整个项目牵涉到各部门和多人员,需要通力合作,其中,更会出现很多非预期的情况和问题需要解决。我深刻体会到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商铺的名字不属于XX小区,必须给出具体地址才可以查到。类似的情况有:若是自建房屋,也很难查到其隶属的房地产公司,只能查到其附属的单位,难以对上号,这些会出现的棘手情况要特别注意。

在整个维修基金数据整理项目中,开发房屋维修资金数据对照查询系统是很重要的一环。我们项目小组对整个项目的现状进行了需求分析,把管理上的需求转化为软件能够实现的功能描述,提出了基于B/S的三层结构,将应用分为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层三层。由于B/S结构采用http协议,数据的流量有限制,没有专门开发的C/S系统通信流畅,出于整个项目对查询响应要求足够快,该系统更适合使用C/S结构开发。

维修基金数据对照查询系统开发的目的是满足用户的需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为开发者必须充分理解系统的总体目标和用户的工作方式,任何系统的开发首先要做的事都是确定系统需求,即确定系统的功能。在本维修基金数据对照查询系统开发过程中,通过交流、修改、多次反复后,最终基本确定了系统需求。系统需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部分:测绘成果查询、产权系统查询、合同备案查询、维修基金数据对照查询。该系统不光可以方便的增加、修改用户信息,针对一些房屋建设不规则,一间拆几间等等的情况,专门设计了特殊房间生成功能,每个特殊房间的生成都是依托幢、单元来生成的。对于报表的生成在统计里面体现的非常明显,将原来遇到的需要的各类报表或者自身需要的一些报表在这个汇总功能里面都能够体现出来,同时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直接导出成excel文件。

为满足维修基金数据对照查询系统各级管理机构对信息的查询统计,将各级管理机构用户的有关数据自动从特色业务平台传输到专用查询数据库中,即使Web服务器被恶意破坏,也不会影响特色业务平台对该业务的处理环境,并且很容易通过特色业务平台系统恢复Web服务器的数据。

2 结语

随着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和房地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房地产信息化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房地产管理等方面的信息量急剧增加,采用常规的管理方法已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各个方面的优势已显现无遗,在房屋维修资金数据整理项目中,适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建设维修基金数据对照查询系统,是时展的需要,是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子信息化资源,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房屋维修基金的各级用户提供方便准确的数据管理功能,提供多方位有效的监察管理手段,提供完整的从开发商到住户的各级维修基金相关信息,从而实现对住房维修基金收支的实时监控。随着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业务管理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的增强,从而对电子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数据库要适应信息变化的要求,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彭晓燕.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运行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特区经济,2009(7):29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