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感悟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人的一生中,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和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通过探索,我认为在学校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创设良好的氛围,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心理氛围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起搏器”,也是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育人氛围,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1,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深入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使其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对他人能理解、尊重、宽容;让每位学生都能合群。
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应如何减轻或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营造最佳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3,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实践活动。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认识自身的心理现象,有了问题更怕别人知道。因此,对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写“心里话”日记、周记,进行电话谈话、心理咨询,设置“悄悄话”信箱,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或个别辅导。此外,还可以结合班队会以及校内的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二、倾注真诚的师爱,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曾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我认为: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非常耐读,而且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需要教师用理解和宽容去解读,用真诚的爱去感化,这样才能结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跨越“代沟”。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心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能尽情地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当学生的个性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自身的健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 传统文化 流行文化 练习辅导
[中图分类号] B84-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62-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国大学生的必修课,从外部看已经获得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就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随着积极心理学的风行,以及哈佛幸福课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幸福感的价值,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把“幸福课”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乃至一般课程中去。不过,如研究者苗元江[1]所述,在幸福感研究中,仍然是研究影响因素的多,而干预研究少,尤其是在国内的幸福感研究文献中。在知网中用“幸福感”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相关文献17200余篇,但是在涉及幸福感的干预策略时,大多数研究只是泛泛的提到一些所谓调节身心、调节情绪等大的方面,缺乏具体策略和实施步骤的论述。这就间接或直接导致了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时无所适从,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
一、传统文化误区
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部分组成。[2]尽管大多数文化并不反对追求幸福,如在美国文化中,追求幸福是宪法赋予个体的权利;但在在很多传统文化中,“追求快乐”通常被理解为“享乐”,是懒惰的象征,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中,享乐主义通常被看作是贬义的。
如中国孝道文化中的“守丧文化”,这种文化可能有助于个体消极情感的表达,缓解个体由于失去亲人而导致的巨大压力(在心理压力指数量表中,亲人离世是压力指数最高的项目),但是过于沉重的守孝文化,如守孝三年、不得婚娶、不可以贴春联等,给个体表达积极情绪造成了无形的压力。
又如“淑女文化”,视笑不露齿、谨言寡笑等为女德[3],虽然这些所谓的“封建礼仪”已经很少人谈起,但是其影响尚在。当积极情绪的表达受到限制时,“替代动机”效应的发挥,学生彼此之间的非言语的相互影响削弱,而非言语沟通在沟通效果上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就间接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沉闷无比的课堂。
又如所谓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即男性限制悲伤情绪表达的文化。Schut等人(1997)的研究发现,与女性相比,调节情绪的策略对于改善男性的心情更有效。[4]Pennebaker等人的研究也表明,我们可以通过书写过去痛苦的经历来降低个体的焦虑情绪。[5]但在实际操作中,如在笔者个人布置的学生作业中,很少有男同学会写出自己的痛苦经历。
对于文化误区,教育者首先要能注意到这一现象的存在,然后应该明确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性的引导。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究竟有什么意义?研究者Fredrickson(1998)提出了有关积极情绪功能的拓展――建构理论。[6]她认为积极情绪让我们在面临问题可以采用更为多样化的解决方式,思路更广泛,而消极情绪只是追求尽快解决问题,从而导致思路较为狭窄;积极情绪可以带来长期的和间接的收益,而消极情绪带来的收益是直接的和即时的;积极情绪可以缓解由于消极情绪而带来的压力,让我们更可能有效的对抗压力;积极情绪也会让我们身体更健康,事业更可能成功,这些又进一步带来积极情绪。[7]更为关键的是,Fredrickson并没有否认消极情绪的价值,她认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可能都是必要的,但二者的比例应该维持在3:1以上,积极情绪比例太低,人们容易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而消极情绪比例过低,则可能导致个体处于一种轻狂、不现实的情境中。
二、观念误区
(一)“享乐就是幸福”
有些学生把幸福与享乐联系在一起,认为“享乐就是幸福”。但在研究中,研究者却发现享乐浓厚的活动并不能带来较多的快乐感。如田宪华(2010)[8]针对大学生休闲活动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更可能在体育休闲中,如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排球、足球、台球、轮滑、滑冰、滑雪、瑜伽、健身、登山、散步、旅游、慢跑、跑步等活动中感受到沉浸体验;其次是一般个人嗜好,如弹奏乐器、跳舞、绣十字绣、做手工、绘画、阅读等活动;而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玩游戏、打牌、逛街、吃东西、聊天、聚餐等活动则在获取沉浸体验中排行较低。
幸福更多与追求联系在一起[9],如澳大利亚精神病学家沃尔夫(W.Bran Wolfe)曾用这样一段话描述他的幸福哲学:“如果你观察一个幸福的人的生活,你会发现他或在造一艘小船,或在谱一曲交响乐,或在悉心教育自己的孩子,或在花园中照看大丽花,或在戈壁滩上耐心寻找恐龙蛋。”
(二)“感觉不好”无助于提升幸福感
有些学生认为感到痛苦就是不好的。如在我们布置书写痛苦经历的作业中,有些学生感觉不好,抱怨有失眠行为,情绪波动较大,有些学生不时有哭泣行为,还有些学生强烈抵制作业。
但实际上,感觉不好也可能有价值。在Pennebaker等人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要求实验组的被试者书写自己最痛苦的经历,对照组的被试者则随便写一些内容,结果在最初的四天内,实验组被试者的焦虑水平上升了,显然他们感觉不好。但是又过了几天后,实验组被试者的焦虑水平开始下降,而且下降到原来的焦虑水平之下,他们的焦虑状态得到了改善,这种改善在持续一年的追踪研究中保持稳定。显然,有时感觉不好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水平。
(三)“从现在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很多学生认为,幸福源于顿悟,源于突然认识到生活的真谛,就像海子一样,认为可以“从现在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在许多幸福感干预研究中,长期的干预活动是最常见的模式。如以当前在改善心理健康状态方面最有影响力的冥想研究为例[10],在大多数研究中,冥想训练会持续8周,每天1小时左右的训练,尽管也有一些研究发现持续10天的冥想训练就可以增加个体的幸福,但是显然,这仍然是一个持续一段时间的活动。从这些研究来看,提升个体的幸福感,需要持续一段时间的训练,不可能在一次或两次课程中实现提升学生幸福感或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
三、教学模式误区
中国传统的心理学教材中重视对理论知识的阐述,但是对于大多数非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要理解这些理论知识的确较为困难,而讲解这些理论知识费时费力,也难以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与自身的联系。
也有一些教育者可能会模仿哈佛幸福课,引入大量的研究案例进行讲解。这种情况中虽然案例能被学生理解,修正了上述偏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但是同样缺乏对学生行为活动的指导。在美国许多大学的教学模式中,“授课”与“辅导”是并行的,有一次授课时间,就有一到两次的小组辅导时间,哈佛幸福课也不例外。哈佛幸福课上课人数可能有几百人,但是小组辅导只有十几个或更少的人数,因此哈佛幸福课就有了人数可观的助教团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可能得到 “因人而异”的辅导。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授课模式,方向应该是明确的。我们认为可以借鉴体育课程的授课模式,这是一种成熟的授课模式,而且体育和提升幸福感都属于健康教育。当然,具体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资源的分配,仍然是现实的问题。此外,在进行活动设计时,不能以活动的趣味性作为引入的标准,而应该以活动是否得到明确的研究支持为标准。目前得到明确研究支持的、有长期效果的干预活动并不多,主要有感恩、冥想、体育运动、乐观、促进亲密关系等。
总的来说,在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仍然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以及相关研究的支持。
[ 注 释 ]
[1] 苗元江.跨越与发展――主观幸福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学版),2011(5).
[2] 丁新华,王极盛.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
[3] 翟学伟.中国人的脸面观[M].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
[4] Schut,H.A.W.,et al.Intervention for the bereave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efficacy of two counselling programmes[J].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97(1).
[5] Pennebaker,J.W.Writing about emotional experiences as a therapeutic process[J].Psychology Science, 1997(3).
[6] Fredrickson,B,L.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998(2).
[7] 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著,王B译.积极情绪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 田宪华.大学生休闲活动中的流畅体验与身心健康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篇3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总结1
XX年,我在教育局及活动中心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发挥中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阵地之资源优势,在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途径、方式、内容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为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更好地开展明年的工作,特写此总结与计划。
一、 工作总结
1、XX年暑期,举办了两期“生命如花绽放”心智成长主题夏令营即中小学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供辅导学员35人。夏令营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拓展训练等为形式,融入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独特性,学习珍惜和热爱生命并创造生命独有价值。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尤其是互动中的体验和同伴分享给了孩子们前所未有的心灵触动。学员们通过活动加深了自我认知,树立了生命信念,提高了自信,增强了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应。
2、10月10日,参加了城区妇联主办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开展了现场咨询、版面宣传和心理健康知识传单免费发放等活动,帮助市民更科学地认识心理咨询的同时,也扩大中心的知名度。
3、10月28日,应基教科要求,为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作了题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兼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培训。明确了心理辅导室建设的有关要求,介绍了x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的一般理念和操作技巧,为学校科学规范建设心理辅导室并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提供了及时而有益的帮助。
4、11月15日至30日,随基教科对全区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情况进
行了一次排查,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区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情况,并对检查工作做了及时总结和交流。
5、完成了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成x龙的个人资料收集工作。
6、从11月9日开始,为满足学校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家长教育水
平之需要,主动义务送讲座下校。先后为城区职高、英雄街小学、惠丰小学、淮海小学、站前路小学、华丰路小学等六所学校送去七场教师及家长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受到了听课教师和家长的欢迎。
7、自觉开展理论学习,坚持提升业务能力。暑期先后赴x参加了第三届海峡两岸生命教育研讨会和首届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国际研讨会,并将学到的理念与技术及时应用到学生团体辅导和教师及家长的各类培训中。
8、继续完善了咨询部档案并做对外宣传报道。
二、 工作反思
1、有时候想问题理想化,脱离实际,原因在于一方面急切想为城区中小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点什么,但又不了解各校实际状况。为此,以后还需要更主动深入学校,这样才能确切了解他们的需要,也才能发现典型,总结经验,为做好辅导积累第一手资料。
2、在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内容、途径等方面还需要结合城区实际做进一步的探索,做出特色同时追求实效。
3、在扩大心理与教育咨询部的知名度方面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被更多人知晓,才能为更多人服务。
三、 工作计划
(一)完成咨询部本职工作,扩大咨询部社会影响。
1、立足活动中心,发挥公益资源优势,做好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推广
亲职教育公益讲堂,坚持为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服务。
2、继续搞好学生心智成长主题冬夏令营活动,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有益的辅导。
3、做好课题研究。申请省级十二五科研课题,并发展有积极性和有能力的学校和老师加入,尝试走出一条边学边研,以研促教的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4、完善资料归档留存,为明年文明城市验收检查打基础。
5、完成咨询部室软硬件建设。
6、做好咨询部对外报道工作。
7、加强业务学习和交流,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完善沙龙运作机制,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模式。
1、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建设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成x龙。组织心理健康教师成x龙持续开展培训和学习,让我们的心理老师有一个团队支持系统和持续学习的动力。争取在五年之内,帮助我区心理老师有理念、会技术、能研究,在所在学校生动、活泼、有效、多渠道、多形式、独立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以心理教师为主体,通过集体教研、公开课展示等形式,尝试以绘本为载体的《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的班级教学实验,探索形成我区学校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编制适合我区学校应用的《生活素质教育》教师用书与学生用书。
3、主动对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日常指导和帮助。选择有兴趣、有潜力的重点学校重点辅导。
4、坚持义务送讲座下校,满足学校对教师、班主任及家长的培训需求。
5、时机成熟时,组织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展示的活动,如优秀咨询手记征集、心理活动课设计评选、绘本故事朗读大赛、“我画我心”绘本故事创作评比、心理健康节主题宣传等,推进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动、积极、有效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总结2
活动背景随着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凶杀事件的增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学校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为配合我校第十二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我班举行了“感悟生命,寻找真我”的主题班会,希望通过此次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其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为校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让大家在感悟生命的过程中更好的珍惜生命,为美好的明天不懈奋斗!活动时间:20xx年x月x日活动地点:xxx 活动主题:“感悟生命,寻找真我” 活动流程:此次活动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感悟生命——生命可以如此美好” 此阶段为大家展示了我们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从结婚生子到安享晚年这一漫长人生历程的所有美好瞬间,同时让同学们自由发言,诉说自己生命历程中最希望被定格的瞬间,带领同学们重温生命中的美好时光。意在让大家感受我们人生中那无穷尽的美好,启迪大家感悟生命的.真谛,热爱生命,憧憬人生,去体味生命中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第二阶段:
“感悟生命——生命因坚强而美丽” 此阶段为大家播放了“渐冻人王甲”一只手书写坚强的生命、武汉大学三名女学生为救助重病室友省吃俭用,靠卖废品赚钱的感人新闻、以及为纪念汶川地震四周年制作的感悟生命之100个坚强瞬间的视频,在视频的播放过程中,很多同学潸然泪下,那一刻,他们流下的泪,是对坚强生命的敬畏,是对民族大爱的震撼、也是对生命中那些无法预知的未来的辛酸无奈...
第三阶段:
“生命很坚强,却也很脆弱” 此阶段向大家展示了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频发的大学生自杀、凶杀案例,一幕幕残忍的画面绷紧了在场每位同学的心。我们在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处在踏入社会前的过渡阶段。生活上,从依赖到相对独立;学业上,从填鸭式学习到自主性学习,经历着巨大的身心调整和变化。
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因此大学生群体成为抑郁症的易发人群,抑郁症也成了当下大学生心理的隐形杀手。 在播放过此视频后,我们展示了一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数据,通过多种方式让同学们了解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紧接着让同学们做了一项包含40个小题的心理测试,并随机抽查测试结果,结果发现部分同学有一定的心理障碍。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缓解心理压力,我们让部分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减压方法,并向大家展示了大学生心理调节法以及面对心理问题的各种应对措施,鼓励同学们积极面对心理问题,加强交流,培养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正确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找寻真正的自我。
第四阶段:
“珍爱生命——拒绝不良嗜好” 我们大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嗜好如抽烟、酗酒、聚众斗殴等是影响其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向大家播放了拒绝不良嗜好的教育片。通过播放视频以及随后的分组讨论,小组回答等环节,让同学们了解到不良嗜好的危害,让其明确身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帮助其更好的认清自我,拒绝不良嗜好。
第五阶段:展示班级微电影《拥有》为配合我校第十二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我班以“感悟生命,寻找真我”为主题拍摄了微电影《拥有》,此片讲述了一名普通的师大女生捕捉生命美好,找寻真我的故事。通过此电影让同学们对生命的美好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启迪同学们以一种健康的态度和方式去面对生活,充实自我。
活动目的
1、提高同学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引导其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培养心理素质,锻造做人的品格。
2、帮助同学们纠正不良嗜好,改变不良习惯,认清自身优缺,更好的了解自我,发展自我。
3、引导同学们学会珍惜,学会感恩,珍爱生命,为美好的明天不懈奋斗。活动成效此次活动主要以播放视频的形式进行,在每一阶段的视频展示中都给大家带来了心灵上的洗礼,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生命的美好,提高心理健康知识,积极面对心理问题;帮助同学们改正不良嗜好,培养做人操守;引导同学们认清自我现状,明确自身责任。与此同时鼓励同学们写活动感言,微博互动,以现代大学生应有的方式传递温馨,传递感言,为此次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总结3
时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已近三年,回顾这三年历程,我校也和全镇各兄弟学校一样,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能积极配合中心学校的工作,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也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不小的成绩。
一、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这项课题的认识。
自从中心学校确定在全镇开展这项课题研究之日起,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了全校教师会,贯彻了上级的会议精神,组织大家围绕关于在本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帮助大家提高认识,动员大家积极参与这项课题研究。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及时的,它不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而且还是社会家长、教师的共同需要。
二、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机构。
主席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我们认为要把这项工作更好的开展起来,必须要有一个经得起考验的领导机构,因此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知识水平较高的王典红老师任副组长及咨询老师,各班主任老师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成立之后,我们及时向全校学生进行了公布。
三、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
为了使受辅导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准备了一间室内配套设施比较齐全,标准较高的一间教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室。此室建好之后,我们在此进行数次探讨和研究活动,进行十几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咨询答复,几十次心理健康教育个别辅导。每次辅导都能做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有的放矢。在这里学生学到了怎样做人,学到了怎样求知,还学到了怎样健体和审美。
四、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箱。
咨询信箱做得美观大方,规格较高,安装在辅导室门边,让学生把心里话可以及时地向老师倾吐,把对学校管理、教学方面的建议向老师提出,把心里迷惑不解的问题向老师咨询,两年来,共收到学生的咨询信件达200多封以上,我们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利用课间操时间及辅导课及时把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给予答复。
五、充分发挥了校内墙报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宣教作用。
为了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及时教育,学校做到各班有班刊,学校有校刊。能把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放在重要的位置。并能根据当时学生的实际和各班的班情的变化进行更新和改版,对好人好事及时进行表扬。对不良行为点出现象,使学生学习有了榜样,前进有了方向。
六,抓典型引路,以点带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在开展学英模见行动及“远学洪战辉,近学申金凤”活动中,并结合我校的典型人物曾婷进行学习,曾婷是我校上届六年级一位女生,历年担任班长,是本镇“十佳”学生之一。她个子矮小,身体并不强健,家庭条件极差,但她能战胜一切困难,刻苦学习,成绩年年优秀,在家是一位小管家,在班上是一位好干部,在老师的心目中是一位好助手,学校抓住这位典型,号召全校学生向她学习,使有困难的学生能勇于去战胜困难,不愿学习的也想认真去学习知识。让典型的力量得到应有的发挥。
七、抓受挫折学生的心理转化。
学生受挫,人之常情,学生受挫以后一般情绪低落,心态不好。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受挫的学生呢。为此,我们做了专题研究探讨,我们的想法是,首先要仔细观察受挫学生的反常现象,并认真分析受挫原因。然后因人制宜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其倾吐内心的痛苦,解开心理上的疙瘩。
八、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主力军的作用。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当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的特点,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随机性、多样性、丰富性。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在《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二、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三、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融合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健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将严重影响到学生未来的成长,甚至关系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兴旺,这也正是新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已经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下融入到了正式的学校教育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还应当指引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共同面对的问题。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做呢?笔者给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挖掘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字训练,还应当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其中受到众多心理因素的影响。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需要增强挖掘教材的能力,并且结合教材中有关的心理因素,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得到质的提升。
深刻挖掘教材,就需要对文本进行对话,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心理教育因素十分明显,可以直接用到文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例如,在对《小马过河》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带领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课文,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分别设置出小马、老马、老牛和松鼠之间的对话,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不断地感受小马在过河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与此同时还能够增强自身的实践性,学会独立,敢于独立,减少依赖。学生通过这样的不断感悟和学习能够帮助他们减少依赖意识,学会自主学习。
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对于语文教学来讲十分重要,也正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和学生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够节约课堂时间,由于课堂上的教学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充分的课堂阶段,教师又该怎样在课堂上捕捉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当教材中出现了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这也正是最好的契机,但是教师不能完全将课堂割裂,而是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能更加主动地思考问题,也将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小学生的情感比较容易激动,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情感已经逐渐趋近于饱满阶段的时候,教师热情的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萌芽的关键时期,处于活跃阶段的小学生,教师应当想方设法的找准契机,用心捕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的灵活性较强,语文实践活动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实践活动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够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心理教育契机。教师应当善于在实践过程中把握机会,随时随地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这种见缝插针式的教育方式能够以更强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心理键康;症状自评量表;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对策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c)-0121-05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数约占高等教育学生的半数。90后高职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特定群体,既具备许多带有大学生共性的心理特征,又有着一些不同于其他同龄青年群体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他们个性特点突出,有些叛逆;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大局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价值观念现实,行为的功利性较强;追求独立却难以摆脱家庭的依赖;交往方式多样,人际关系淡漠[1-2]。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大学生们承受着来自学业、经济、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目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已被广泛关注,心理健康状况成为决定其能否健康成长、成才的关键。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丰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增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全覆盖网络测评方式,选取云南省某高职院校2012年全体新生为研究对象,共15个学院参与本次测查,其中,文科学院4个,工科学院11个,总学生数4540名,其中,男2718名,占59.9%,女1822名,占40.1%。单亲家庭学生172名。
1.2 研究方法
1.2.1 症状自评量表 症状自评量表,又称90项症状清单(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在精神科和心理健康门诊的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该量表是以德若伽提斯编制的Hopkin's病状清单(HSCL1954)为基础,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SCL-90量表有90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按“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分成5个等级,按照指导语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一周内的真实感受从0~4分记分。90个项目中包括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另外有7个项目未归入任何因子,而是作为附加因子来考虑,主要是反映饮食和睡眠等障碍。与其他的自评量表(如SDS、SAS等)相比,SCL-90量表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刻画受测者的自觉症状特性等优点。SCL-90作为一种适用面广、包含病理、心理症状项目多的自评量表,在临床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评定工具。本次测查以学院为单位进行集中测试,参加测查学生4540名,有效提交问卷4513人,有效率为99.4%。
1.2.2 大学生人格问卷 大学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是为了早期发现、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检查表。调查表是由1966年参加全日本大学保健管理协会的日本大学生心理咨询员和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而成的,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精神卫生状况实态调查而使用,是为了解学生神经症、心身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烦恼、迷惘、不满、冲突等状况的简易问卷。UPI在日本大学生中应用广泛,1991年传入我国,1993年由清华大学主持召开中国UPI应用课题研究,对该问卷进行系统的修订。UPI问卷第一类心理健康状况很差、需要重点关注人群的筛选标准为:①UPI总分在25分以上者;②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③辅助题中至少同时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④明确提出心理咨询要求者。UPI问卷第二类筛选标准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UPI总分在20~
1.2.3 数据处理方法 相关数据通过瑞格心理教育信息化管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高职大学生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试情况
SCL-90的统计指标主要有两项,即总分和因子分。按照全国常模结果,每个项目均采取1~5级评分标准,总分超过160分,或者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者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就考虑筛选为阳性,需做进一步测查。一般认为,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3分则表示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次4513名施测学生中,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为1271名,占参加测查学生总数的28.16%,其中,有中、重度心理困扰的学生为183名,占参加测查学生总数的4.05%。本次普查的总体情况、各因子得分情况、量表10大症状排行详细统计情况见表1~3。
2.2 高职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测试情况
UPI问卷表明,在4517名大学生中,有807人(17.87%)心理健康状况很差,属于一类重点关注人员;另外有1455人(32.21%)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属于二类次重点关注人员;其他2255人(49.92%)心理健康状况较为良好,属于三类非重点关注人员。三类人员的分布、各阳性因子的人员分布、问卷10大问题排行情况见表4~6。
3 讨论
3.1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问卷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良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体的多重因素影响,存在诸多心理困惑,需要引起关注。这些困惑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SCL-90量表调查显示,学生中、重度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焦虑等因子上,提示90后新生承受了来自社会、家庭、他人、自身给予的各种压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从而出现焦虑、抑郁、敌对等症状,可见人际关系不和谐、情感困扰、人格障碍、学业困扰和适应不良等是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经过与河北旅游职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教育学院、天津5所高职院校等一些使用SCL-90和UPI筛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研究所得数据进行比对发现:在同一标准下的一类筛选率或中、重度心理问题学生比例无显著差异[3-5]。
3.2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策略
根据本研究调查结果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品质。
3.2.1 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转变成专业的性质或专业的状态,即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要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的职业,同时要具备相应的专业学术地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极不平衡,与历经20多年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笔者曾进行过相关调查,了解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仍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没有专业、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经费、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音乐放松治疗室、情绪宣泄室、心理测量室等专门的工作场地和必要的工作条件,有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今还是空白[4]。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和工作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学生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要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走专业化之路是必然选择,以实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和管理运行的规范化、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咨询辅导的专业化、场地和设施设备建设的标准化。
3.2.2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拥有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数量足够、成员稳定的专兼职队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辅导工作的教师需要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咨询、辅导和团体活动训练的基本技能、方法和技巧,并能够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辅助开展相关工作。笔者调研发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兼职完成,拥有专业、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院校不多,专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与上级文件要求和学生需要差距很大,教师专业学习提高的机会也有很大局限性[5]。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制度建设,按照素质高、业务精、师德好的要求加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是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
3.2.3 建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机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力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训练、咨询辅导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使有心理问题、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能够及早预防、发现,并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笔者了解到目前一些院校践行的五级塔形工作模式、五级目标体系、五级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五位一体工作方式有较好的实际效果,值得借鉴学习和推广[6]。五级塔形工作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宿舍心理健康观察员;五级目标体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困扰疏导、心理障碍咨询、心理危机干预;五级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寝室-班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五位一体工作方式:课堂教学、宣传教育、咨询辅导、治疗控制、危机干预。
3.2.4 重视宣传教育,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为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要高度重视宣传教育,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路径,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以把“5.25”等活动作为契机,制作宣传栏、黑板报、横幅等开展不同主题、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比如,制作生动有趣的心理健康宣传资料、举办精彩的专家心理讲座、开展人性化的现场心理咨询、组织经典心理电影赏析、开展主题签名、组织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心理沙龙、心理健康游戏活动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利用网络、邮件、飞信、电话、信件、QQ群等多种方式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紧密关注学生心理动态,进行正面引导,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结合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运动会等契机,开展各类文、体、娱、公益活动,发掘学生非智力因素,使学生获得认同感、自信心、成就感,让学生释放激情,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宣泄负面情绪,健康快乐成长[7]。
3.2.5 加强课程建设,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可以通过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调动学生自身的心理功能,激发自身潜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疏导和自我教育,从而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改善自我的心理行为,提升个体的心理品质。因此,课堂教学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应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表演式及案例式教学等多种形式,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并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3.2.6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为总目标。心理素质涵盖了广泛的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培养和提升离不开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而心理知识又要通过足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感悟才能内化为心理意识、心理素质。因此,通过构建心理素质体验式教学体系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对于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意义重大。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为基础 ,通过营造实际的、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再现、还原一个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获得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发展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17世纪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知识都不应根据书本的权威去给予,而应实际指证给感官与心智,得到它们的认可”。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实施心理健康体验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实践证明,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暴露出的重理论、轻体验,重形式、轻效果,重说教、轻行为的弊端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在具备相应资源的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者们可根据教学模块设计户外团体心理素质训练方案,把心理健康教育从课堂教学延伸到教室以外。通过充分参与活动训练让学生获得实际的体验和感受,在体验活动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内在的潜能,树立其自信心;在体验训练中让学生克服自身惰性,磨练自己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发展健康人格;在体验中也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在体验中还可以使学生改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困惑,认识到团体的作用和力量,增强集体荣誉感、责任心和参与意识。
3.2.7 建立规范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针对不同需要,充分发挥团体辅导训练的优势 为避免校园内心理问题造成危机事件的发生,一定要通过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关注、关心、关爱问题学生,并针对不同需要,发挥团体辅导训练的优势。比如,针对适应心理问题、人际交往困惑和障碍问题、压力管理和情绪控制问题、考试焦虑和学习障碍问题等一些常见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不同主题的团体活动训练方案,利用团体产生的动力来激发学生的激情,开发学生的潜能,改变不良状况,促使学生在团体活动训练中通过启发不断地观察、学习、体验和感悟,从而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改善自我,实现自我。在不同类型的团体活动训练中要把获得经验和体验作为活动支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指导价值、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技术的应用价值作为重点,突出学习者的需要、兴趣等心理特征,鼓励学生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享各自的体验,提升学生的感悟。在团辅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互动性、体验性和感悟性,使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更接近学生的心理世界。
总之,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高职学生面临更多的适应、学习、情感、人际交往、挫折、经济、就业等压力,如何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心态,舒缓压力,克服负面情绪,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心理矛盾冲突,避免极端异常行为发生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加强相关的研究,结合实际寻找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对策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S].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
[2] 张国成,王云彪.高职院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应对――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12-14.
[3] 袁明锋,钟永淑.“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管理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50-51.
[4] 李志宏.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6):125-128.
[5] 李志宏,鲁克诚.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J].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09,(10):34-35.
[6] 李志宏,陈子祥,杨杰,等.高职学生人际关系敏感探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2):227-230.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 教学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是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我院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看法。
1 课程目标
笔者比较认同仲稳山的观点,他认为:“只有针对大学生个体的真实体验所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才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理真实,产生促进学生个体心理成长的积极效果。”[1]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我把课程的目标定为:预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1.1 预防性目标:通过系统教学和实践指导,培养学生自我训练、自我帮助、自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甚至心理障碍,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向严重化方向发展。这也可以表述为两方面的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自我体验、讨论自省、游戏测试、实践模仿和团体辅导等方式,形成高职学生心理调节、心理平衡和心理保健的能力技巧;同时建立积极、自信的自我形象,提高心理健康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掌握应对个人成长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方法。
1.2 发展性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体验感悟、测试分析、团体辅导、交往实践和生活历练,把所学心理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学习、交往、情感控制和情绪调节之中,不断提升自我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健全个性人格,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开发潜能,完成人格完善、潜能开发和自我实现方面的发展,做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也可称为素质目标。
2 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师生之间要具有心理相容性。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做到人格上平等,情感上、心理上相容,这比在其他任何教学中更显重要。[2]创建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开放自己,畅所欲言,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才能做到寓教于无形。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它课程最大的不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都具有师生心理相容性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案例分析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案例分析法运用中,要注意的是案例的选取要注意真实性,即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选取学生们相信的,实际发生或经过加工的典型的但是很可能发生的案例。其次案例分析时要发动学生层层深入进行分析,切忌教师急于下定论,而剥夺了学生认知、体验、领悟的过程。
2.2 团体活动式教学法
团体活动式教学方法借鉴团体咨询技术,选取大学生发展中面临的相同或相近的问题,精心设计团体活动并组织实施,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感悟,掌握心理知识和心理调控技术,并应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得到心理的成长。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具有师生互动性、体验式的特点,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成效。例如在“高职学生学习与心理健康”这一章的学习中,可以设计“优势学习”团体活动,使学生对自己擅长的学习风格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认识到每个人学习成绩的差异除了先天的生理原因外,更多的是和后天的自己对自身学习优势能力的应用程度有关。还可以通过“脑力训练”活动,训练学生的高效记忆方法。
2.3 “做中学”教学法
“做中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主张让学生从经验中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操作程序为:心理测试――参与训练――表达交流――总结转化。[3]以“培养成功交往的能力”为例,教师先进行一个人际关系的简易自测,学生了解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强弱。接下来设定几个大学生宿舍里较多出现的问题,比如“煲电话粥”影响舍友休息、大臭脚丫子经常不洗,请同学们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如何劝说这样的同学进行改善,训练与舍友交往的能力。然后根据表演,展开讨论,交流表演中的应对措施是否有效,是否妥当,如何能够达到劝导,同时又能增进友谊。然后观看《心理访谈――宿舍你我他》,听听专家是如何分析和示范来应对这些问题的。再分组讨论增进认识,总结感悟,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3 课程改革建议
3.1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课程任课教师的相关培训,使他们能更多地学习系统的心理学专业,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的系统训练,积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从而提高这支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3.2 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年级进行细分
现在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是针对大二和大三两个年级学生的,而他们所面临和关心的主要问题是有所不同的。建议将来能够分年级开设课程,这样可使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大学二年级课程内容可包括:自我意识与人格培养、情绪管理、爱情观与观等,大学三年级课程内容可包括:积极心理、应激与心理干预、创造心理、就业心理等。[4]
参考文献:
[1]仲稳山.基于体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0,(10):103.
[2]陈丽华.高职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及方法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45.
篇8
小学阶段是人生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心理健康与否将影响到成年期的行为表现,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已被纳入到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去,为了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摆在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
一、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比如《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二、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撼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三、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有着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我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
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3月18日下午2:40,我和几位德育部门的领导和少先队辅导员带领一批和谐小使者,扛着校旗、队旗,一路欢歌笑语,来到兴宁市兴福托老院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给孤寡老人送上慰问品,为老人表演节目,帮老人打扫房间卫生,拆洗被褥,陪老人聊天,分享校园趣事。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带工具、自备节目,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的打扫房间,有的拆洗被褥,有的为老人包饺子五花八门。
篇9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在上级教育部门及学校的指引下,针对我校学生心理特点,围绕学校“学生人人心理要健康”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如下:
1、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系统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调节方法的主要途径。本学期我校在初一二每周安排一节心理健康课,初三间周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我们充分利用了《新版中小学心理健康实验教材》,并将教师学到的心理团辅技术运用到课堂,房树人绘画、OH卡牌故事接龙,催眠的花园,拍卖会等,使心理健康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同时,由心理健康教师讲授《生命的意义》《生命之旅》两次校级公开课,课上,学生在生命的抉择时潸然泪下,感悟颇深,得到听课教师和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
2、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
本学期在全体班主任的配合下,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一共进行了四次。各班任在认真学习心理团辅和《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操作指南》基础上认真指导学生开展主题班会,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起到了全员参与心理健康工作的目的。
3、加强学习培训
教师队伍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的心理素质将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一项工作做好必须有一名好先锋,政教主任看充分意识到开展这项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真学习,自身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尤其是在近两年来积极自费学习OH卡牌辅导、绘画艺术治疗、GPRS行为模式测试等心理诊断、咨询、辅导技术,之后积极对中层领导和班主任教师进行培训,采取传帮带等形式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了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及实践技能。尤其是学校购置沙盘以后,政教主任兼心理健康教师,有时在时间上会影响沙盘活动的开展,他主动承担了心理沙盘培训课程,使得各班主任均可起到个体沙盘创建的陪伴者作用。
4、举办心理讲座
我校积极利用家长学校为老师、家长、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在初三学生毕业之际,我们为初三学生举行了两次考前放松的讲座,使学生在考试之前拥有好心情,轻松上考场。本学期我校在家长学校期间各班都安排了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之后由政教主任做了《跨越人生的栏杆》的心理教育讲座,赢得了师生的认可,积极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进行。
5、建立、完善心理档案
本学期我们首先建立初一新生建立心理健康基本情况档案,使班主任、心理老师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重点关注筛查出的问题学生,帮助他们进行及时的心理调适。同时完善了初二、初三年级的心理档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监控自我完善,为学校心理辅导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收集信息,尤其是初一二每个学生均进行了十二份心理健康测试,从不同层面了解学生,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统计,并予以追踪调研,确定了调研主题《榆次北梁初中单亲学生心理状况研究》。
7、继续开展心理咨询
我校心理咨询室在午休、活动时间和晚餐对学生开放,每天不少于2.5小时,我们严格按照咨询流程进行咨询,使学生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今年我们为我校学生及家长做了大约13次的心理咨询,内容涉及学习困惑、交友疑虑、青春期成长困扰、行为不良、厌学等,例如我校初一某班一学生不愿来学校上学,周一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周二孩子就打电话告诉父母,要求来学校接回家,并威胁家长如果不来接就离家出走,心理健康教师通过“房树人”绘画技术与该生交流,发现其性格上具有非常热心的特点,使其认识到只要主动交流可以交到许多朋友,通过不到半小时的沟通,该生愿意留下来,心理沟通起到了效果。一名女生由于考试焦虑影响了学习,通过OH卡牌抽取使问题得到解决,第一张抽取是存在的问题、第二张牌是问题产生的根源,第三张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面谈咨询、沙游辅导、催眠等方式,及时调整了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维护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预防了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8、进行心理图书漂流活动
我校心理咨询中心拥有藏书300多册 ,我们利用阅读课、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心理书籍阅读,到目前为止,全校所有班级已全部进行了轮流阅读,部分图书还在借阅中。通过阅读,不仅广泛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而且还促使同学们掌握了大量的有关心理调试的技巧和方法,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
9、开发心理信箱
由学生信任的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予以及时解答,并为学生保密,帮助学生健康发展,消除了学校一些安全隐患,做到了为学校规范化办学保驾护航的作用。
10、迎接“心理健康特色学校申报”
篇10
摘 要:本文采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的手段,并结合相关的心理学理论,表明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的重要性。现在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要更加注重学生心理的真实感情,和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及生活体验。结合在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分别从学生生活、活动、环境等三个方面对学生展开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以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生活体验和内心体验。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健康教育;生活体验;内心体验
“体验”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是一个全新观念,也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学的重点。所谓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教学中采取科学手段进行积极营造体验氛围,更好的让受教者在真实的情景中实现自身教育,从而获得心理愉悦感和行为上的自信,进而提升自身心理承受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突破
体验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要经历实践、认知和情感升华三个阶段,而且它也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1]由于体验是一个人自身的亲身经历,是自身的感官所直接接触的,再结合上真实体验而产生的情感,从而形成自身的态度、个性和信仰。目前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做的都不尽如人意,只是单方面的灌输说教,而不重视学生的自身实践,从而造成学生只懂得理论而缺少实践,这种灌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没有实际的体验,往往都不牢靠,最终只会妨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老师和学生的一对一谈话中,大多都只注重思想观点的交流,却忽略了学生的内心需求和真实体会。正如此类,在心理教学中忽视体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讲解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变得越来越枯燥无味,毫无感彩,这对学生来说,无法获得深刻的印象,更无法得到感情上的激化,心弦难以拨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应当让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丰富起来,应当不断进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以实际发生的事情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实际当中亲身体验,从而提高心理教学的质量”。[2]
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享受体验与理论的充分融合,做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为体验营造氛围。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是主角,也是教育目标的实现者,教师们经过自身精心编排,选择恰如其分的环境和氛围,将学生们逐渐引入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情境的同时达到自身感悟、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目的。
一草一木总关情,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能够触动人的内心,增添人的感情,从而让人们对自然产生思考。学生在投入自然感受自然的同时,也会在活动中严格要求自己,而活动本身的一些纪律已不再成为约束。在人与自然的结合中,学生们会彼此互相照顾、互相理解、互相激励,于是产生了体验成功与失败,体验真情与幸福的感悟。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能够让人身心愉悦、心灵清澈、思想积极,能够大大提升培养人才的功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内的设施,并使其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让每一朵花都会言语,每一块地都会说话,每一处风景都有感情,每一条横幅都有寓意。这样,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就可以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连接起来,让学生们在亲自创设优美校园环境的同时,又享受着美好校园环境的熏陶。[3]
2.举办课外活动, 营造真实的生活环境。
教师们应当多组织课外活动,因为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够更多的认知世界,才能够更多的体验人生。丰富多彩的活动,广阔的实践平台,可以使学生们在真实体验中磨练自己,提升生活实践能力,最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们应当多为学生提供课外活动的舞台,并鼓励学生们积极的参与,锻炼学生们探索生活的能力,从而唤醒学生们的心灵体验,让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让学生真正的融入教学中去。
在开展的各种课外活动中,学生们能感受到各式各样的生活情感,并在活动中获得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生活体验,从而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己只是作为“组织者”或“支持者”,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4]
3.从生活出发, 挖掘体验资源。
一个人心理品质的好坏与他的日常生活是紧密关联的,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校的教学环境息息相关,学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切身的体会以后,才能做到自己教育自己,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带来的一切,从而在领悟生活的同时稳定了自身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
因此,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立足于生活,从生活出发,及时的了解学生的生活需求,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理解社会各种行为规范,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真实、更具教育意义。学生在体验生活的时候,对和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和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就会更加的珍惜自己的生活和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反之,教育者们如果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则会事倍功半,形成教师和学生间的隔阂,也会让心理健康教育失去真正的意义。教师们应当更多的利用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们的切身生活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多和学生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5]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教师们应当更多的挖掘各种生活资源,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机会,让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学生们在切身的生活体验中能够拥有更多的生活经历,从而提高自我调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优质的心理道德素质。(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电信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 [J] .教育研究, 2003, 24 (2) .
[2]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 [M] .南京:南京出版社, 1993.
[3]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M] .成都:四川少儿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