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的科学性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资源的科学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资源捕捉 知识生成
小学特级教师俞正强关于数学课堂学习中有“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的阐述。他认为:“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廉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预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生成,生成包括过程的生成与结论的生成。因此“预设生成”可以认为是师生在学习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是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的。“非预设生成”是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实验操作获得的结论;或在教师预想之外而有意义的学习生成。因此,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光要利用预设性生成资源,更要学会捕捉和利用非预设性生成资源。
一、精彩生成需要精心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精心则表现为教师深入发掘教材、积极引导学生,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追问一个问题、创设一种情境、给出一道习题,看似“信手拈来”,却是教师精心预设的结果。预设也是一种生成,在意料中促进的生成。在备《认识乘法》课时,笔者无意间听到其它班的同学在摇头晃脑的背“三四十二,四四十六……”。是啊,现在的孩子的文具盒、玩具计数器等许多地方不都印着乘法口诀表吗?二年级的孩子或许对乘法口诀表并不是那么陌生,可能知道其中的一句或是几句,但他们真的弄懂了吗?他们也许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陷入了深思。上这节课时,果然刚板书课题,就有几个机灵鬼迫不及待的在下面小声说“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面对此,我微微一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几个算式:2+2+2+2+2+2+2,7+7+7+7+7,5+5+5+5+5+5,然后说:“老师先和大家进行一次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不用说,当然是我赢了。学生有点不甘心,于是我装着很神秘的样子说:“老师之所以算得快,是因为老师有一件法宝。”停顿一下,我接着说:“其实你们也有这个法宝,只是你们不会运用它而已!”学生很是吃惊。我说:“这个法宝就是乘法口诀,有的同学虽然会背,但不了解它,所以它就不会为你服务。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它,运用它。然后再进行比赛,好不好?”接下来的课,学生们听得格外认真。
二、及时捕捉非预设性生成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巧妙地利用意外进行“生成”,会成为课堂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1、提取“错误”,点石成金。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磨练和失误,最终变得聪明起来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通常看到的是消极面。其实,学生课堂上的错误往往正是教学的巨大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教师对待错误要有良好的心态和一双独具的“慧眼”,把错误看成是由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好数学的一剂良药。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我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要求学生说出面积计算的方法:长×宽(a×b)。接着在电脑上将这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猜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由于受负迁移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是两边相乘(a×b)。此时,我就将错就错,进行因势利导。如果“(a×b)”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么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相等。接着,运用电脑动画将平行四边形移到长方形图上,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图形是否一样大,经过仔细观察比较,学生发现两个图形的面积不一样大。其中阴影部分就是长方形比平行四边面积大的部分,从而明白了“a×b”不是求平行四边面积的道理。我进一步引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怎样计算呢?通过直观图,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将长方形外的小直角三角形平移进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它的面积公式,最终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的结论。正是捕捉了学生的“错误”而引发了同学们对问题的积极思考,极大调动了同学们的探究兴趣。
2.利用“意外”,见风使舵。课堂上,面对孩子们在思路上旁逸斜出、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这些“歧路动态资源”,是把他们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选择前者是会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但牵着孩子们走,无疑置“动态生成资源”不顾,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开门见山,举起梯形的纸板问学生:“你知道这个纸板的面积有多大?”马上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高再除以2。所以只要量一量梯形的底和高是多少就能算出来。”没有探究学生就说开了,预先设计的环节和问题全泡汤了。面对这一“意外”,是当做没听到还是……?我急中生智,用询问的口气问学生:“知道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大半以上的同学都举手了,“那么知道梯形的面积为什么用底乘高再除以2的呢?”学生摇头不回答。这不正是本节课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吗?于是,我首先肯定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指出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梯形的面积为什么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来计算。比一比,看哪个同学,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最先发现。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有利于动态生成的问题,学生学得非常主动,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
三、合理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
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它表现为老师的教灵活地顺着学生的思路发展,尤其当学生的回答或愿望与老师的预设不一致的 时候,教学中随机折射出的不仅是教师的智慧,也是教师的魄力。说是智慧,因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看似“离谱”的回答、“茫然”的眼神中,听出创造、读出渴望来;说是魄力,因为当预设偏离实际时,取舍本身就是一种教学风险。
篇2
关键词:无形课程资源 生活经验 已有知识 新闻事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资源的作用渐渐浮现出来。其中,无形课程资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对课程实施过程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通过探讨无形课程资源的内容,进而促进学校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提高课程实施的成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有人将其理解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但更多的人将课程资源看成是课程实施的资源。本文将课程资源定义为具有现实和潜在教育价值的一切存在物,它直接或间接地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服务,从而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化学课程资源按其存在的形态可分为有形课程资源和无形课程资源。目前,人们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存在一些误区 ,对课程资源载体与存在形式的理解还比较肤浅、狭隘,重 视有形的课程资源,忽视对无形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的挖掘。有形课程资源指以物质形态存在、能被感知的客观资源,如教材、教具、图书、仪器、设备及场地等,无形课程资源以非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科学信息及对生活的感悟。
事实上,无形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支撑,是学校与师生发展的现实土壤与精神氛围。无形课程资源是一种潜在的、易被忽视的资源 ,但它又有着巨大的教育价值,能否合理、充分地挖掘无形课程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实施的范围、深度与成效。在化学教学中,无形资源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运用:
1、学生主体内在特质资源
所谓学生主体内在特质资源,是指那些潜藏在学生主体身上,具有教育意义的,独具个体特性的资源,即在学生所体现出的知识经验、人格特性、态度情感以及兴趣爱好等。知识经验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课程资源,它们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过程。首先 ,学生进入课程学习, 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资源。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化学离不开实验,而学生则更喜欢千变万化的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就尤为重要,所以老师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应注重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课上演示实验,做分组实验,做家庭小实验等多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更优化。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资源和已有专业知识。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有许多现象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而学生却往往熟视无睹,他们既不会将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同化学知识相联系,也不能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出现的化学问题,这就要化学老师能有的放矢,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如有些同学去菜场买菜,让他们认识色泽太过艳丽,太白的蘑菇等是被漂白过的,过于洁白的粉丝是被SO2熏过的,还有纯碱不是碱可以用于蒸馒头、清洁,铁制物品在潮湿的空气中久了会生锈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运用化学课堂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对已有知识的运用在课堂上就更加常见了,比如元素部分的知识,你在讲到金属Na的性质的时候会讲到Na和S的反应,到讲非金属S的时候就会又涉及到这个反应,这时就引导学生想到这个反应,并让学生来讲述当时的实验现象。诸如此类的知识有很多,让学生回忆后再现更加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所涉及的教学科知识,以及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等。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决定了教师对于教材资源进行有效开发的可能与程度,而且决定了教师是否能选择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就会更好地从专业的教师身上学习到更多、更牢固的知识。例如,你可以利用谜语的形式来引入CO2:“一物本领大,处处皆可见,左边月儿弯,右边月儿圆,弯月能燃烧,圆月能助燃,两边合一起,还原又可燃”,这样学生就会调动积极性去思考,掌握起来比较容易,此时教师就充分利用了学科间的联系。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够很好地处理课堂的各种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教学机智。良好的教学机智不仅来自于教师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以及其对教育教学内涵的深刻把握,而且它也集中体现了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的应变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同时,这个也体现出了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其实教师的一言一行也是一种无形的教学资源。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用双眼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学生的思想情感,主动感受他们的鲜活与生动,从他们的调皮捣蛋中感受他们生命的旺盛与活力,不能因为他们的调皮捣蛋而忽视了他们的另一种感受,教师要有教育资源意识,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忽视其教育作用。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错误言行给学生心灵带来的伤害是无法挽回的。若是换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句真诚的表扬,就会给学生带来情感的愉悦、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树立高尚的师德意识,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此外,社会地位和声誉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成效。那些拥有良好声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有优势,学生会主动臣服于儒雅、有道德修养的教师,并对其所授课程产生兴趣。
3、 学校及社会事件
学校及社会事件运用于课堂上的情况很多见,比如利用课堂突发事件、化学新闻事件等等。课堂上,学生很喜欢听老师讲一些发生在身边或是国内外的新鲜事,很多老师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只是将某一新闻作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随便聊聊的话题,实际上,新闻在化学教学中大有作为,老师可以以新闻作为情境引出课题、用贴近学生社会生活的新闻来重组教材、引入化学发展类新闻拓展学生的视野、利用新闻材料设计情境试题改进评价。例如,Na的保存和爆炸以及氯气泄漏的新闻都可以运用于化学课堂中,从中分析其中的原理,并灌输给学生“化学不是问题,化学解决问题”的理念。此外,一些新型科技也颇受学生的青睐。铂纳米材料是一种能够提高重要化学反应效率的催化剂,性能良好。但由于制备工艺的落后使得用传统方法合成的表面由低指数晶面组成的铂纳米材料的催化效率低、使用寿命短,增加了使用过程中的成本,而铂又属于资源希缺的贵金属,价格高昂;因此,铂纳米材料催化剂目前难以实现广泛应用。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冲突”来解决问题,提高催化效率是降低催化剂成本使之得以推广的关键因素,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研究,研发出能够控制纳米晶体的表面结构和生长的新型电化学方法,合成了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体。 这些研究也可进一步促发学生对新事物的研究以及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化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生态环境相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已有经验,提倡“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参考文献:
篇3
(一)结合实际,灵活使用资源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给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教学内容、方法、规范和要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已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尊重教材,深层次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用理性的态度和全面分析的方法来理解教材、处理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但教材不是圣经,它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由于教材的编写不可能适合各地区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可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变迁。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必须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用活教材,对教材重组、整合,使其更好地为我所用。例如,讲七年级数学“字母能表示什么”一节,在导入新课时可增添新的内容,借助DVD光盘资源,截取学生熟悉而有趣的儿歌(让学生看投影):“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接下来,让学生说出4只、5只、10只……100只、a只青蛙的嘴的数目、眼睛的数目、腿的数目、跳下水的次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用字母表示出来。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用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然后再举出课本上的例子。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去问题便迎刃而解。
(二)抢抓机遇,巧妙利用资源
学校的一些活动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各学科间的教学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抓住这一纵横交错的纽带,巧抓机遇,不失时机地借用活动资源、学科资源,用于数学教学。如在学校的《行事历》上,有一周安排进行“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这是体育课教学的内容,也是数学课进行“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一次绝好机会。笔者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让学生在接受体质健康测试时运用数学知识,主动地参与经历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统计过程,根据实际问题设计调查表,然后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得出明确的结论。结果,有的学生调查了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男生、女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还有的学生将自己或是别人的身高、体重、肺活量与本班、本年级的平均值进行比较,产生了不同意见,给出了不同解释,引出了许多问题,甚至发生了争论。有一位学生还提出了向学校索要前几年的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档案资料,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为学校制定决策提供依据,为学生、为家长的生活习惯提供参考资料,以指导和保护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这样的巧妙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学生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三)精心设计,恰当运用资源
随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一个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宽带卫星通信技术所提供的教学电视和多媒体数据广播通道和网络所提供的教学环境,有效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使其成为教师了解社会的平台、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从而使数学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与学。如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在计算机上做数学题,查找有关资料,解答历年中考试题等。
篇4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观察;保护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原来曾经被教师忽视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参与过程,逐渐进入教学视野,很多老师尝试打破以讲为主的灌输格局,重视学生发言,但在课堂教学中有一部分成绩太差而不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且教学又有明显的目的指向和时间限制,因此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新的考验。如何才能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呢?
我想对于生成性资源的发现和处理,反映的是一个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突出体现。
一、要善于观察课堂上的细微之处,发现课堂的生成性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生成,这就需要我们不仅对所教文本知识有深刻的吃透,在教之前先学,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微举动。叶澜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要是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重组者的任务固然重要,但提问者、指导者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只有扮演好这几种角色,才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动态生成的创造性。
因此,现代教学过程需要我们以学生为本,密切关注学生的表情、姿态,教师在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时,学生双唇闭拢,眼睛直看一处,是在思考;学生东张西望,观察周围同学的动向,说明他心中有了答案;学生头部低垂,不敢看老师,说明他还没有思考出答案,不希望老师打扰他;学生手抬到耳根,撑开五指,是不好意思举手,示意老师你提问他。这时,老师就要特别留意学生的表情、姿态,及时地去发现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这些资源会给你的教学带来无穷的动力、活力。
例如,我在讲解一道语文活动题时,需要学生的参与,体现学生的想法,于是我就特别留意他们的表情、姿态。这道题是这样的:一棵茂盛的大树下面长着两棵小树,左边这棵没有顶着大树,右边这棵却长得太快,大树挡住了它的去路,它只能斜着身子从旁边艰难地生长。我的问题是:(1)如果你是大树你想说些什么?(2)如果你是左边的小树你想说什么?(3)如果你是右边的小树你想说什么?(4)这幅画的寓意是什么?(5)这幅图让你联想到什么?问题展示后,学生一个举手的都没有,但,不行啊,不能我一个人一一地讲出来,那只是我自己的想法,怎么办呢?我留意了所有学生的表情、姿态。我发现了一个平时最不爱举手的学生,他东张西望,好像在示意什么?于是我叫了他,没想到他居然一下子把五个问题都答了,并且说得比较符合现代社会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我再放眼望去,发现一个学生手挨着耳朵,想举不举的,好像知道答案,于是我又叫了他,果真如此,他确实知道。慢慢地,其余同学便开口了,似乎整个课堂一发不可收拾,最后我便把这道题的中心意思亮了出来,只要是围绕这个中心来答都行,并及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了重组。这样既在细微的观察中发现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又能呈现出资源进行重组,及时把握知识航向。让我不知不觉想到一句话: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二、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欣赏的眼光去保护课堂的生成性资源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引下,真正课堂所体现出的亮点不再是教师课前设计的教学计划完成情况,而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只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欣赏的眼光去保护和运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巧用资源,这才是现代课堂所体现的亮点。
听了部分老师的公开课,感觉到他们为了完成教学计划,特意安排了平时成绩较好的、爱举手发言的学生练了又练,而忽略了其他大部分学生,其实这部分老师没有想到,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成性资源都是鲜活的,都是不可忽视的。即使是课堂上学生的一个错误的回答,一个意外的问题,一种良好的气氛,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成性资源,老师不应该为了追求自己个人的而忽略不计。相反,如果我们能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它,用欣赏的目光去保护它,用智慧的目光去开发它,那么,它们将成为教学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注意学生的每一个细节,尽量用欣赏的眼光去保护好每一个资源。
记得,在教学《傅雷家书》时,我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回答:傅雷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而成绩一般的或差一点的学生同样不敢举手,生怕出错而被其他同学笑话。鉴于这种情况,我试着对课文中傅雷给儿子的两封信进行探索,让学生明确第一封信是针对傅聪在海外情感波折,精神消沉的情形,教育儿子不要因为情感的脆弱而影响自我发展。第二封信是傅聪的音乐演奏在国外受到肯定时,提醒儿子淡漠名利,不爱慕虚荣,保有一颗赤子之心。这样一分析,又有一部分学生勉强举手了,正好有一位平时不爱说话、不爱举手的学生,我敏锐地抓住了他那想表现自己的一瞬间,叫他起来,他吞吞吐吐地说:“傅雷希望自己的儿子不要贪财,有出息,坚强。”顿时全班笑了起来,他的脸红了,身体也弯曲了。眼看他要被同学们笑话。于是,我便大声为之鼓掌,同时投去赞扬的目光,说得好,说得对,及时给予肯定。话音刚落,我立刻发现他站直了,露出了自豪的神情。并且这整堂课,他都在认认真真地参与,在我的提问中踊跃举手回答。值得庆幸的是自从那次以后,我发现他渐渐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举手。我想,如果当时我没有敏锐的观察力,没有发现这位不起眼的差生,没有用激励的语言表扬、用欣赏的眼光保护。可能直到今天,我都不会去重视他,自然也不会去重视那些不爱举手的学生。而今天,在我的教学中,也就缺少了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产生。这件事虽然很平常,但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就是让我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不要在乎他们是好学生还是差生,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参与进来,就是我们无穷的资源。当然,也要注意课堂的及时调控与把握。
篇5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 生成性教育 引领与调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小学教育无论从课堂目标还是教学方式等方面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从静态封闭的课堂资源转变为动态开放式的,也越来越关注到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而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更是注重对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对于小学科学实验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也应该更加关注、引领和调控。
所谓的生成性教学,就是要关注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有利于推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动态的教学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引领和调控,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的教学方式。
关注生成性教学,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本文将通过简述一下生成性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现状和问题,提出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运用的注意事项和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引领和调控。
一、小学教育中生成性教学的现状
在现代教育中,生成性教学资源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也成为教师们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生成性教学资源无所不在。就以环绕小学生为中心,不管是老师、同学、家长、学校领导甚至只是保洁阿姨、门卫大叔,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习惯、行为准则,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未来的发展。而这些影响,实际上就是潜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如果能够合理加工运用这些潜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对树立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着巨大的作用。
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上面可以画上任何好或不好的东西,对于一些不良的信息、思想,也基本上没有什么抵御能力。所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小学生都需要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
另一方面,小学生由于接触的知识和思想还比较少,所以也往往不受惯性思维的束缚和影响,表现出天马行空式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空间。正是这种不受常规影响的思维模式,注定了他们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会擦出更多偶然性的火花。教师如果能合理开发这些生成性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更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为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虽然生成性教学资源对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有着巨大作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许多的老师没有意识到去利用或者有意识要利用,造成了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新的教育环境中,不仅仅要求老师教授学生课堂知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更要求老师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成为生成性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实施者。所以学校应当根据小学教师的现状和需求,利用学校内外的各类资源,提升小学教师的课程素养,使之在运用生成性教学资源时能够得心应手。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资源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1、注意倾听学生意见,善于捕捉学生信息
小学生是最不受知识和惯性思维束缚的人群,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往往不会跟随者老师思路走。这时,就需要小学教师去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思考其产生的原因,并给出合理的解答。如果对于小学生的不一样的见解采取无视的教学态度,仅仅以对错的教学方式给出答案,不仅会丧失掉许多宝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更容易挫伤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意选择有效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稍加留意,就能够捕捉到许许多多的生成性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往往都只是零散、模糊的原生态资源,需要经过老师的合理加工,才能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但是,在这个庞大的资源库中,老师不可能有精力去对每一个资源进行加工,所以必须加以筛选,选出最有效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选择有效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必须把握三个重点: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和知识技能?是否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只有迅速判断出对学生有效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才能更合理有效的运用这些资源,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作出贡献。
3、注意合理有效的运用生成性教学资源
判断选择出有效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自然也要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有的能够直接引用,但是更多的情况下,需要小学教师化腐朽为神奇,进行巧妙的加工,使之符合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
三、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引领和调控
1、在科学实验开始之前,关注小学生的新猜想
假设和猜想是科学实验一个重要的环节,对科学实验的开展有着重要作用。而小学生由于没有丰富的社会常识和科学知识,他们的猜想往往和小学教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但这也正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创造性思维是最具开创精神的一种宝贵的思维活动。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老师应该高度肯定学生提出的新猜想,并给予一定程度上的嘉奖。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也能够让教师更好的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小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欢的方式去补充完善他们的观点,提高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2、在失败的科学实验之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实验之所以为实验,就在于其不确定,任何科学实验,都是有可能失败的。但每个人在面对失败的科学实验之时,表现往往都是不一样的。而小学生的天真和单纯,决定了他们不会有太强的功利性和得失心,他们往往会从失败的科学实验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所在。毕竟一个实验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小学生关注重点更是千奇百怪。教师应当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不能局限于教材的预设目标,尊重他们的学习兴趣的转移,合理积极的进行回应。
3、在实验结果与猜想不符时,认真解答学生的疑问
科学的实验充满了不确定性,任何人都会出现错误,何况是小学生。在实验的结果和猜想不符时,老师不能简单的用“对”与 “错”完成对实验的评判,而应认真的解答学生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猜想错了?还是实验过程有问题?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犯下的种种错误,只要稍微加以转化,就能成为有效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4、在科学实验出现意外的结论时,关注学生独特的见解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往往都是一些已经有结论的简单实验。但是任何简单的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有些甚至还是不为人所熟知的。当在科学实验之后,出现了其他意外的结论时,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独特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去进行富有个性的科学探究。
参考文献:
[1]陈华忠.如何把握生成性教学资源[J].基础教育课程,2006(11).
[2]冯夏珍.科学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5).
篇6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转化;学生行为和言语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一个动态过程,它既有预设性,又有不确定性。预设性是指该教学环节由教师设计的,它是课前预设好的。不确定性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言行,这是不确定的。老师若能将这些言行转化成教学资源,这就是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当前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仍过多地关注了预设,课堂教学完全按照预先设计的流程,这种教学方式背后隐含的假设就是把学生看成知识接受的容器,把学校看成车间,把教学看成是一种工厂式的生产,从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言行。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一只丑陋的毛虫,天才能从中看出一只蝴蝶。教师也许并非天才,但可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作为教师应该有效地捕捉并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素质教育要求,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应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学生的需要是课堂的灵魂。学生一次精彩的发言,一个异常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只要我们善于洞察、挖掘,都有可能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资源,成为有价值的课堂资源。那么如何将学生的言行转化为生成性资源呢?
一、将学生的言语和行为转化为生成性资源
课堂是个多变的环境,因此可能会遇到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老师如若能在学生行为和言语情况下及时重新调整教学思路,定能使之转化为生成性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次在生物课堂上,在讲光合作用时,不少学生昏昏欲睡没有精神,我看了一下教室的门窗都关着,我立即调整了教学思路,于是我话题一转,你们知道人为什么在夏季易发困吗?这一下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最后我把学生思路引上光合作用上,白天光合作用强,产生氧气多,所以室外氧气浓度大,通风便于气体交换。
反思这一过程,如果当时自己发一番火,不但课上不好,学生很难接受。经过这样处理,不但给了学生思考的机会,便于课程的进行,而且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
二、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思维转化为生成性资源
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思维个体,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产生个性声音。对于个性的声音老师应该及时关注、分析。也许老师忽略没讲到的,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从而转化为形成性资源,这对于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
记得我在处理习题时,课本上有一道题判断正误:“水分子进出细胞,取决于细胞内外液体的浓度差”,对于这道题多数同学认为正确,有个同学就说不对,
他认为无论细胞内外液体浓度高低,水都能通过,只是进出细胞的水分子数目的多少。实际上他的理解是正确的,后来对这个题进行了分析,我认为这个题描述不清,最后我和同学达成共识。
再如,学习《生物的进化》知识时,我的学生对昆虫抗药性的产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药物使昆虫变异,产生抗药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昆虫间先有变异,药物起选择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中了解各自解题思路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给予纠正。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形成了新的教学思路,并创设了学生探究的环节——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自己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做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三、将学生课堂上的表情转化为生成性资源
洞察学生表情变化,作为学生生成性资源。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老师来说,你问题设计、安排、讲述的环节是否成功,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情变化中找到答案。你设计的越精妙,学生听得认真。你讲述的越透彻,学生的表情就愉快。当学生由紧皱眉头、托腮沉思到脸上红扑扑露出会心的微笑,轻轻点头时,就是这节课的精彩。我们可以积累这节课的精彩部分,作为保留,而对于教学设计中不合理的部分及时修改,从而转化为生成性资源。
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学资源;整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41-03
外语教学资源包括外语教学材料、媒体设备、教学环境、社会环境及人力资源等一切有利于外语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可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因此,针对外语教学资源的研究不应只侧重于对软资源即外语教学资源库的研究,而应该全面地对外语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建设优秀的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以传统课堂、多媒体课堂、网络自主学习以及校外实习实践活动相结合,构建立体化的外语教学资源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造就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和应用型外语专业高级人才。百色学院属于广西2006年新升本科院校之一,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具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从院领导、系领导到专职教师都形成共识,必须依托西部的地理优势,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契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生才好就业,学校才有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外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上存在的问题,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我院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存在问题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外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起点低、任务重、资源有限。由传统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应用型高校起点低,但是为外贸、外经、外资企业和外事服务单位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和应用型外语专业高级人才,任务却很重。同时,基础差、底子薄、资金不足致使应用型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校园网的建设和其他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起步得比较晚,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资源都相对比较匮乏。
2.办学理念有待提高。关起门来办学,忽视校内外丰富资源的综合开发及整合优化,往往造成教学资源的大量浪费和低层次重复。整个教学体系相对封闭和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差,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偏低。
3.双师型师资匮乏。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师整体年轻化,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学科研能力较弱,不仅需要自身提高业务素质,同时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实现教师互聘互访、进修深造及基层实践,以弥补师资知识面单一和师资的不足。百色学院外语系目前有教师59人,教授4人,副教授9人,讲师21人,无严格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有3位教师正在接受相关培训。
4.缺乏实践机会,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基础上,将语言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场景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中,应当注重和社会实际挂钩,增进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百色学院外语系目前已建有4个实习实训基地,仍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及充分有效地利用。
百色学院作为2006年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存在上述的现实问题并亟待研究和解决。
二、理论依据
1.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知理论认为,不同感官的信息符号对于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刺激是不同的。认知心理学强调大脑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人类与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互动的过程,是认知结构的建构和重构,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习者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自主建构”意识,重视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为“自主建构”学习提供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形成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
2.多模态话语理论。人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五种感官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来实现与世界的互动。一种感官官能对应一种模态,如果使用两个以上感官或使用同一种感官的多种符号进行互动则被称为多模态,所形成的话语被称为多模态话语。多模态话语互动可以使学习者通过多通道获取信息,在组织教学资源时需要尽力为学习者提供多通道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信息资源,以帮助学习者清晰全面地完成意义的建构。
3.花盆效应。花盆效应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的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的基本原理之一。花盆作为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很大局限性,还需要人工为之创造适宜的环境,因此花盆里无法栽出万年松。封闭、半封闭的教育群体或教育系统,使学生脱离现实生活,从书本到书本的模式就会产生花盆效应。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现实,教师的教学要给学生思考、探索、实践的机会。
三、外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
1.第一课堂外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课堂讲授的知识应该包括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应用性的技能以及通识性或素质性的知识,因此第一课堂外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主要是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第一课堂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讲授型、研讨型、体验式(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到旅行社开展见习、实习)、模拟式(实训室模拟教学与实践)等,构建一个结构优化、有较强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①整合优化课程内容。传统的外语专业,不仅名称上相对笼统,课程内容上也缺乏针对性,仍以纯语言的外语课程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以实现语言的良好沟通。然而,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外语专业的方向性应该更明确,如翻译方向、商务方向、旅游方向等,同时课程内容应该更丰富,在适当减少纯语言的外语课程基础上,增加实用性专业方向课程,包括专业性的理论知识以及通识性知识等,使学生不仅具备外语听说读写译的技能,也能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②构建外语教学资源库。资源库适应新时代立体化、网络化、个性化外语教学的实际需要,不仅是课堂教材的有力补充,同时也可以服务于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为了提高资源库的利用率和检索使用的便捷性,资源库可以按语种分类,每个语种的教学资源应包括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听说训练、词汇学习、语法讲解、阅读训练、翻译技巧、写作指导;音频、视频资料;英语专业四、八级,大学英语四、六级,TOFEL、雅思等考试题库。③建设相关实训室,如同声传译室、导游实务实训室、商务实务实训室等。将早已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应用于毕业前的实践活动,由于时间间隔较长,如果不对知识进行重新强化,则实践活动往往事倍功半,收效不明显。而通过实训室进行教学和模拟实践,可以使学生将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第一时间学以致用,现学现用,通过模拟的真实情境巩固强化所学知识,提高语言应用技能和专业技能,为今后的实习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④作为民族地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区域特色和学院生源特点,需要编写特色教材服务于第一课堂,如《民族典籍英译技巧》;同时开设相关特色通识选修课,如民族典籍翻译课程,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第二课堂外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第二课堂包括传统第一课堂外校内其他地方以及校外环境。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是第二课堂外语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的目标,主要通过实训平台、实践平台及实践基地的建设来实现。①建设交互式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百色学院目前已有较完善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10间、多媒体教室52间以及校园网站,为学生外语课堂学习与课外自主学习提供平台支持。外语教学资源库属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自主学习系统。除此之外,平台还应该包括教师管理系统,由教师对学生的相关学习信息进行管理并跟进其学习情况,对其自主学习进行检查;网络互动系统,通过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实现在线学习讨论、答疑解惑、经验分享及作品展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②搭建实践平台。依托区域优势,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契机,通过参加翻译志愿服务活动、学科竞赛等真实语境训练并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目前主要的翻译志愿服务活动有: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田阳)―东盟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中国百色乐业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中国平果国际青年男篮四大洲挑战赛、田阳布洛陀文化旅游节、百色・田东芒果文化节等;主要学科竞赛有: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高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广西翻译大赛、广西英语戏剧比赛等。同时,组织相关指导老师和参加活动或比赛的学生,将活动或比赛中的常见情境、常用语句、主要禁忌、突况应对、经验教训等形成书面素材,编写培训手册,让更多学生从中受益。③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根据专业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见习实习,将英语语言技能、相关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熟悉所实习的业务领域,掌握相关专业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毕业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就业竞争力。
3.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院办学和人才培养定位,师资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即培养应用能力强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①建设团队。首先,以教研室为载体,积极开展教研室活动。其次,以教改科研项目为载体,积极申报各种项目并通过项目立项组团,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再次,以导师制平台为载体,由副高以上职称的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带动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促使青年教师更快进步和成熟。②引进人才。对虽已退休却教学热情不减的同行专家、本院其他相关系部或有合作关系的相关院校的优秀同行,通过引进或聘请的方式,扩充和丰富本院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对于专业性、针对性强的理论知识或实践活动,聘请企事业相关人员进行授课并实际指导,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最优结合。③师资培训。积极组织和选派教师参加双师型师资培训,逐步发展壮大双师型师资队伍;积极组织和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和学习,增强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组织和选派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开展市场调研,了解专业需求和人才需求,撰写调查报告;积极组织和选派教师到其他高校进修或通过脱产、在职等方式继续学习深造,进一步提升学历和学位,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专业证书,如口译证、导游证、秘书证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改变传统封闭式的办学理念,实施开放式办学,为适应社会对高等学校熟练掌握外语的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合理地利用和整合优化校内外外语教学资源,兼顾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有机结合,打造一支教学过硬、科研能力强、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双师型教师队伍,创建立体化的外语教学资源体系,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和应用型外语专业高级人才,增加就业机会,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而促进学院自身的良性发展,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董小麟,袁长青,刘晓霞.广州大学城外语教学资源共享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4):97-100.
[2]华文斌.校园网外语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开发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3):132-135.
[3]李红波,刘柳.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与研究[J].高教论坛,2004,(4):149-152.
[4]李艳叶.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的生态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73-175.
[5]强臻.社会书签对外语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7):60-63.
[6]魏笑梅.多模态话语理论视角下英语教学资源建设[J].黑龙江教育,2012(6):20-21.
[7]周秀苗.网络视阈下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百色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25-27.
篇8
关键词:课件;教学资源;SCORM;编序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8-1917-02
SCORM-based Courseware Compatibility Analysis of Teaching Resources
FENG Shi-wen
(Hebei Xingtai College of Primary Education School, Xingtai 054001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prod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urseware is discussed SCORM1.2 and SCORM2004 respective two standard features, by comparing the two version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o find a solution compatible with both approaches, to some extent, solving SCORM2004 previous 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 and reuse.
Key words: courseware; teaching resources; SCORM; sequencing
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主要的基础之一,是以网络为基础的课件教学的发展,在发展网络教育时人们深刻认识到,用于课件制作的各类资源的可共享性和复用性对于网络教育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制作高质量、高效率课件的关键。为此,各国在发展网络教育的同时,非常重视课件教学资源的技术标准。而有美国国防部制定的SCORM标准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复用性和共享性,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
1 SCORM标准的发展和比较
美国国防部于1997年启动了一个称为“高级分布式学习”1的研究项目,并提出了“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即SCORM(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目前,SCORM 规范也仍然还在不断的修订,ADL组织于2001年10月1日了SCORM1.2,并于2004年1月30日又了SCORM2004, 而以前的版本被称为SCORM1.3版。
SCORM1.2和SCORM2004的比较,主要是体现在两大方面:在SCORM 1.2规范中每个课程必须包含一个imsmanifest.xml档案,在这个档案之中,包含两大类信息:
课件架构信息:定义课件章节信息,也就是课件内容纲要(table of content),包含各章节名称及其章节层级架构。
课件的实体档案连结信息:定义各章节所连结的信息文件。基于SCORM2004之课件中应该有一个imsmanifest.xml文件,除了继承SCORM1.2之两大类信息外,另外增加了sequencing信息,用来描述各章节之间的串连关系,因此第一点最大不同点在于imsmanifest.xml档案中,为了提供sequencing信息,增加了许多的sequencing标签,这些新增的标签需由程序设计人员编写,程序设计人员需依照教学设计人员所设计的章节流程,转换成符合SCORM 2004的语法。
课件部分:依教学设计师的设计,程序设计师在imsmanifest.xml档案必须在每个元素中加入sequencing的语法。
平台部分:学习管理平台必须要解译在imsmanifest.xml所设定的各种sequencing语法,再依学员的学习状态提供学员所需之学习内容。
2 API的差异
在SCORM 1.2 RTE中提供了8个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Interface),其主要作为数字课件与平台之间数据沟通的桥梁,每个API的功能各异。SCORM 2004与SCORM1.2所提供的API总数皆为8个,而SCORM 2004将各个API的名字做了部分变动。
在SCORMRTE(Run Time Environment)的标准里有两大重点,一是API,一是Data model,学过程序设计的朋友应该可以很快了解,API就像是function,而data model就像是function中传递的参数。在data model变动的幅度不大,SCORM 2004的所订定的datamodel与SCORM 1.2所订的data model大致相同,但名称做了部分修改。[1-2]
3 SCORM 2004提高制作难度
Sequencing rules是SCORM 2004中的重点,让独立的学习组件串连起来,教学设计人员可以将教学策略透过sequencing rule融入课件设计之中。
SCORM 2004的课件开发肯定较SCORM1.2的课件更为困难,其开发模式及流程也不同,对于教学设计人员而言,了解一个个的sequencing rule是比较困难的,但完全不了解而去设计课件却更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对教学设计人员而言SCORM2004课件开发之技术难度应是必须攻克的,SCORM2004课件开发方向应朝模板化(template)开发模式努力。[3-5]
4 兼容性的问题
在了解SCORM 1.2与2004的差异后,两者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样对于课件资源的共享和复用就面临这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原来己有许多符合SCORM1.2的课件,是否能导入到SCORM 2004的平台中正常正常使用呢?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SCORM2004其中某些部分己经被IEEE标准经过修改,这就造成无法向下兼容的局面,但在第一部分SCORM 1.2的content package部份并没有sequencing 语法,而SCORM2004支持sequencing语法,SCORM 2004是在SCORM 1.2的content package的基础之上架构sequencing 语法,所以对content package部分而言是向下兼容的。其次在API及data model部分,可以看出有许多部分只是名称的调整,在程序开发的过程中,由程序设计人员,设计开放两个接口同时存取一份数据,并在程序主体当中定义新旧不同标准的数据域位对应关系,这部分问题也可以解决。
5 总结
在本论文中,我们首先对SCORM标准1.2和SCORM标准2004做了一番对比,在实际应用中,由于SCORM2004推出比较晚,所以,有太多的课件全部基于SCORM1.2,现在SCORM2004得到应用以后,怎么样继承基于SCORM1.2的教学资源成为了一个难题。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对二者的兼容性做了一些分析和比较,根据两个标准各自的特点找到了一些解决的方法,为课件资源的继承提供了依据和解决的办法,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参考文献:
[1] 蒋沛航,杨贯中.基于构件的学习资源聚合模型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7.4.
篇9
把握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的时机
意外的事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出现往往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让学生重新注意教学内容是十分困难的。此时,教师可以转而发掘事件中的积极因素,巧妙地把它们转化为积极的动态教学资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的错误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能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增进情感体验。教学中的“错误”是一个很重要的课程资源,善于挖掘并运用“错误”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
学生的差异
在英语学习活动中,由于兴趣、注意力、知识积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的差异,学生对问题会有不同的见解,他们的言语、行为或情绪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的生成性资源。
教材的二度开发
通过教材的二度开发,可以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有利于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并对课堂教学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它们是不可预知的、偶遇的或随机的。
挖掘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
充分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并不是教师可以预料的。但是,只要教师有充分的预设,灵活地调整课堂教学,就有可能把它们转变成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的亮点。可以说,预设得越充分,生成得越精彩。
预设提问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理解,难免出现启而不发的“意外”现象,使课堂教学出现暂时的失控。这时,教师要善于提供暗示,或者改用其它提问方式,或者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进一步方便学生理解信息和接受信息。比如,为了操练“have”的句型,我出示铅笔盒里的一捆新铅笔并问学生:“Guess, how many new pencils do I have?”学生不知道“how many”的意思,课堂一下变得沉闷起来。面对这个“意外”,我改用其它方法提问学生:“How many? Five, six or eight?”学生很快明白了“how many”的意思,争先恐后地开始猜数。等到学生猜对后,也就掌握了采用“have”表达“拥有”的方法。
预设游戏
游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但是,如果组织不好,缺乏精心的预设,则会发生很多“意外”,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我曾旁听过这样一节英语课:教师想与孩子一起开展“Guessing game”的游戏,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让学生猜猜老师将画什么,学生可能会猜egg, sun 之类的东西;教师再加一笔,学生再猜,将所学的圆形物品轮番猜一次,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复习所学的单词。但是她没想到,刚画了一个圆圈,下面就有不少学生大喊“apple”,教师一怔,笑容在“意外”面前凝固了,游戏也草草收场,根本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显然,这位教师缺乏精心的预设。其实,这堂课完全可以成为一堂精彩的课。只要教师预设几个方案,如学生猜苹果,就画橘子关;学生猜太阳,就画蛋糕……这样,就能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捕捉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及时捕捉,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注意纠错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都把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错误作为错误来进行纠正,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要仅仅局限在纠正错误,我们还应该尽可能地将其转化为积极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从而在纠正错误的同时让全班学生都能受益。
举一个司空见惯的学生口语表达错误的例子:“The girl with her mother are going to the supermarket.”对这样一个语言表达错误,教师就不能简单地将句子中的“are”改为“is”,而应该想到学生一定是把“The girl with her mother”等同于“the girl and her mother”了。这时,教师不妨将这个句子首先板书下来,然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T: What’s the girl going to do?
S: She’s going to the supermarket.
T: (板书“She’s going to the supermarket with her mother”,指着黑板上写的第一个句子“The girl with her mother are going to the supermarket”问学生)Is the sentence right?
S: No. It’s wrong.
T: (教师用改正符合“将“with her mother”移至句子的末尾,再将“are”改为“is”): Is it right now?
S: Yes.
如此处理,不仅避免了繁琐的语法分析,而且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全班学生都明白了这里的介词短语“with her mother”与主语“the girl”之间的关系。
利用差异
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而且喜欢辩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是不尽相同的。这些不尽相同的答案提供给我们大量的差异信息。毫无疑问,其中相当一部分差异可以作为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
例如,当教师在问学生“What color do you like best?”时,在多数情况下学生的回答是很直接的,如:“I like green best.” “I like green.” “Green.”等。但是,教师不能满足于得到问题的答案,而应该就此深入地问下去,如:“Why do you like green?” “Why don’t you like red?”等。这样处理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不仅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丰富课堂教学的语言信息量,而且能够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激发思维
篇10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动态生成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10-0016-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中学化学课堂中,教师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有价值、有创见的化学问题或教学情境为契机,及时引导教学活动,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使教学得到有效的落实。
在开放性的化学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信息层出不穷,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且会转瞬即逝,需要教师细心地观察、细细地揣摩、认真地判断,及时地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成为推动教学进行的生成性资源。
所谓有价值的信息就是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高,能够生成新的问题“生长点”。教学应以学生现实的学习状态为起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可以分为学习的准备状态、学习的反应状态、发展变化状态和学习效果等。
1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
学习的准备状态是指教师开始正式教学以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认知、兴趣、积极性以及学生自身特定的身体和心理状况等。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对教学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通过有意的观察和清晰的分析来对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获得一定的判断,从而适当调整教学策略。
[案例1]:
预备铃声响了,我站在教室门口准备上课,一切按部就班,今天要学的内容是“化学平衡”。学生们正在教室里议论纷纷:“化学上所讲的平衡状态与物理上所讲的平衡状态好象不一样啊!”;“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是什么意思?”;“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为什么平衡混合物中各成份的浓度就保持不变了呢?”;“假如是合成氨反应,那么以N2表示的正反应速率与以H2表示的逆反应速率相等时,那此时合成氨反应是否就处于平衡状态呢?”;“为什么在定义里要强调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呢?”……。听了学生们的议论,对于如何更好地上这节课,我心中更有数了。
在案例中,教师在等待上课的短暂的时间内,通过对学生课前活动状态的留心观察和对学生讨论话题的认真倾听,获得了有关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兴趣、理解、困惑、问题、要求等方面的信息,这对于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感觉的困难来调整教学策略,上好课起到了很大的指示作用,从而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也学得格外轻松。
2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反应状态
这里所说的学生的学习反应状态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与教师的教学以及教学过程中其他作用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和情感等各方面的相应状态,这些状态可以通过言语、表情、动作、行为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反应状态是学生与课堂教学因素发生互动的重要表现,虽然这种反应不一定总是正面的、积极的,有时甚至是消极的课堂突发事件,但教师只要善于捕捉并加以巧妙的利用,有时也可以成为促进教学的有利因素,有可能使课堂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使教学更有效果。
[案例2]HClO的漂白作用的教学片断实录:
必修1(人教版p84)实验4-4氯水的漂白作用
将有色纸条或布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有1/3容积新制氯水的广口瓶中,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
实验4-5干燥的氯气能否漂白物质
将有色纸条或布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有干燥氯气的广口瓶中,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
根据实验4-4、实验4-5,可得出真正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HClO,干燥的Cl2本身不具有漂白性的结论,这时突然有学生插嘴道:“不一定,因为Cl2与水反应生成的有盐酸和次氯酸两种物质,说不定是盐酸具有漂白性呢。”旁边有同学说:“盐酸不可能具有漂白性,这在初中所学的性质中没有提到过。”前面的学生随即反问:“在初中我们也没有学习过盐酸具有还原性啊。”这时学生的眼睛都注视着我,希望从我这里得到答案,我没有立即对盐酸是否具有漂白性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来证明盐酸是否具有漂白性,经过思考与讨论,有同学问答:可以将盐酸滴到红色布条上,看布条是否褪色。经过实验,确证了盐酸并无漂白性,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在新制的氯水或潮湿的氯气中真正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HClO。
本案例中,学生的个人观点“盐酸可能具有漂白性”就是一个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应该说,它的出现偏离了教师预设的教学设计方向,出乎教师的意料,但教师巧妙地为学生“点拨导航”,使教学朝着更佳的轨迹前行。这说明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容易被我们简单否定或“立马裁决”的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或建议,适当调整教学方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探究,可以使课堂柳暗花明,锦上添花。
3及时捕捉学生的发展变化状态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发展变化状态是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的影响作用,在认知、体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前的变化状态。这种变化状态不仅仅只表现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水平,而应该是个体的全面发展。现展观强调要用更为全面和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哪怕一点点的发展与变化,而不是片面、狭隘和静止不动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展变化总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发展变化状态就是教师进行下一步教学的基础。面对处于时时发展变化中的学生个体和群体,教师需要加以关注,清晰地认识、理解、把握和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案例3]二氧化硅化学式得出的教学片断实录:
现行高中教材给出二氧化硅晶体的空间结构如图1所示。
在二氧化硅晶体中,1个硅原子和4个氧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每个硅原子周围结合4个氧原子。同时,每个氧原子跟2个硅原子相结合,从而得出二氧化硅的化学式是SiO2。这时有学生补充说也可以根据立体结构中的最小环:6个氧原子与6个硅原子所形成的12元环分析,每个Si原子被12个环共用,每个O原子被6个环共用,故每个环实际占用Si原子为6×1/12,占用O原子为6×1/6,Si与O原子个数为1∶2。另外也有同学补充说可由在资料中看到的二氧化硅晶体的平面结构(如图2)来分析:取其中最小一个重复结构单位(如图2中的圆),其中的Si原子有1个,O原子有4×1/2=2个,Si与O原子个数为1∶2。我在表扬这些学生的好学精神后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追问道:“针对二氧化硅晶体的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表示方法哪个更为准确地反应了二氧化硅晶体的结构呢?”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图1较为准确,图2的平面结构应是图1结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我又问道:“那么图1的空间结构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通过进一步对空间结构模型分析,发现每个硅原子与周围的四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正四面体,每个氧原子又处在由另一个硅原子为中心的一个正四面体上,这些四面体向空间发展,构成彼此联结的立体网状结构,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硅原子晶体。最后加以小结:因此目前教材中使用图1来表示二氧化硅晶体的空间结构模型则更形象和准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本案例中,课堂上教师面对学生自发吹来的“东风”,迎面而上、顺水推舟,把捕捉到的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转化新教学的“生长点”,生长出新的教学内容,将其作为“基点”,不仅为学生进一步准确理解知识打下基础,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4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自己的学习活动对具体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受知识、经验、思想以及思维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在理解和语言表达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甚至是错误,这很正常,因为错误本身就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过度地防错、避错,缺乏对差错的欣赏和接纳,会大大减少学生扩展认知范围、接触新发现的机会,使其天然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大胆尝试的探究意识被压抑甚至于被扼杀,这是与新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生成性资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出错,作为教师应努力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转变成可以促进学生认识发展、情感与态度发展和价值观发展的新的教学资源。
[案例4]SO42-的检验(高三复习)教学片断实录:
师:怎样检验未知溶液中有SO42-?
生甲:待测液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生乙:待测液 无明显现象白色沉淀
生丙:待测液 无明显现象
白色沉淀
生丁:待测液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师:上述四位同学所说的方案是否都可行?应当注意NO3-在酸性条件下具有什么性质。
生戊:甲方案不行,当溶液中存在Ag+时,会出现同样的现象。
生己:丁方案好象也不行,因为当待测液中存在SO32-时,会产生BaSO3白色沉淀,加HCl酸化,BaSO3在酸性条件下会被NO3-氧化成BaSO4,沉淀不会溶解。
师:先加盐酸酸化,可以排除掉Ag+、CO32-、SO32-、PO43-等干扰性离子,再加Ba2+,若此时产生白色沉淀,才能证明该待测液中存在SO42-。
在本案例中,虽然学生甲与乙、丙与丁所述方案中差别仅仅是在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有所不同,但得到的结论却大不一样,它充分暴露出学生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中所存在的不足与偏差,作为教师迅速捕捉到了学生鲜活的错误资源,及时引导学生对错误思路进行审查、纠正和自我完善。从而使出现的生成性资源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
课堂资源无处不在,到处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应当正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件事,善加开发、利用。“歪理”下也许有大智慧,危机中也许蕴藏着良机。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的就是天才。在丑陋的毛虫、一只蛋和婴儿身上,天才可以看到一只蝴蝶、一只雄鹰和一位哲人。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需要炼就天才般的眼睛,认真挖掘课堂中所生成的资源,同时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处理课堂教学,使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