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工作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保护工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物保护工作

篇1

对地下文物的保护,文物管理部门一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在目前经费紧缺又无博物馆和专用库房的情况下,对已知的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等地下文物,尽力做好原地保护工作,待时机成熟再报批发掘,进行科学研究。对在基建中暴露的各类地下遗址,只要一得到信息就积极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性调查发掘,从不遗漏。近几年,先后抢救性调查发掘了万家山墓葬群、黄土岭墓葬、何婆岭墓葬、象山三中古墓葬区、大溪蒋村宋代古墓、黄狗山宋代瓷窑残址、花岙岛古代遗存等,尽职尽力做好了塔山路东首延伸段的塔山遗址的保护工作,使一批面临厄运的地下文物得到抢救性保护。

多年来,我县通过财政拨款、上级文物部门补助和群众自发集资捐赠等多种途径,筹集了数百万元资金,视各文保单位不同情况,已全面或部分整修了石浦城隍庙、大徐殷夫故居、丹城石屋、丹城姜毛庙、东门岛灯塔、东门岛天后宫、王家谟烈士墓、陈汉章先生墓、爵溪街心戏亭等十余处省、县级文保单位和重要文物点。在维护和整修各级文保单位的同时,注重使用单位和专(兼)职管理人员的落实工作,加强定期检查,即时提出保护意见及整改措施,使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得到较为妥然的保护。对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不仅落实专人值班和法人代表负责制,做到24小时不断人,还加强“双铁”安全保护措施,实现“110”报警联网,单位职工双休日、节假日轮流值班。文物部门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监管好库藏文物的安全,XX年被评为宁波市文博系统安全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各级文保单位及文物保护点受损情况普遍存在。如丹东街道林海赤坎游仙寨,寨城护体石墙大部分被拆,寨城内建有非法庙宇和水泥面道路,寨城东边新建的公墓区严重破坏了环境风貌;丹城塔山遗址保护区外沿修筑道路时不经勘察调查就动工,破坏了地下遗存;基建工程中民工挖沙掘土暴露出土文物擅自捣毁或私藏现象时有发生;爵溪街心戏亭周边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等杆线密布,不仅破坏环境和景观,还存在严重隐患;王家谟烈士墓旁屡建养鸡场,鸡粪遍地,臭气熏天,严重破坏环境;陈汉章先生墓区“缀学亭”围栏及墓道石凳被毁,纪念壁上先生瓷像遭砸;石屋景区乱建违章建筑等等。更有一些文物急需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如爵溪街心戏亭后厢房年久失修而破旧;陈汉章先生故居“缀学堂”房屋倒塌急待整修;许多古建筑电线老化隐患严重;王家谟烈士墓区通道严重毁损;第五批文保古建筑单位励氏宗祠、东陈鉴公祠等的维修,因缺专项资金无法启动。

(二)原因分析

1、对文物价值认识不足。一直以来,有些领导和有关部门视文物保护为包袱,为经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障碍,往往从眼前的经济利益出发来衡量文物的价值。如古建筑保护中有人认为这有损于城市建设的形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一拆了之来对待文物保护,或者要算眼前的经济帐,保护文物要花多少钱,而拆后搞开发能赚多少钱。不能充分认识到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沉淀。它不仅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素材,而且文物资源可直接或间接地为我县经济建设服务,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

2、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从我县情况来看,全社会普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一些地方领导和干部不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严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情,与当地政府无关,文物保护与否对其政绩无任何关系,缺乏“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普通群众则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毫无顾忌地占有出土文物,随意地破坏文保单位的周边环境风貌。如爵溪城墙非法建筑时有发生,环境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3、文物依法行政力度不足。文物保护虽然有《文物保护法》可依,但由于《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执法的主体不是文物部门,而是工商、公安、规划等执法部门,由于没有协调处理好相互之间关系,所以造成文物被破坏情况发生时,往往得不到有效遏制或被处理。如丹城赤坎游仙寨遗址内建有非法庙宇和道路,文物部门无力处理,相关部门由于职责关系,相互推诿。

4、文物部门的保护力量相对薄弱。文物保护是一项既困难又复杂的工作,而文物部门既无权又无人,更缺乏经费,根本无力实施对许多该保护的文物实施保护。

三、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针对目前我县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下步,我们将进一步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坚持有的放矢,加大力度做好文物保护,为我县“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篇2

(一)已核定为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必须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对其进行保护管理,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专人负责管理,做到文物保护“四有”要求。有使用农户或是村集体所有的,乡政府与其签订文物保护管理责任书。

(二)“三普”新发现文物古遗址保护措施

①古遗址所在村要与乡政府层层签订文物保护管理责任书,并协商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②古遗址所在村委会要有专人负责看管,发现问题及时上报。③不得在遗址保护范围内进行取土、挖掘、爆破、建房、砍伐树木等影响文物安全和破坏文物整体风貌的活动。④未经乡政府和上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不得擅自改变其用途。⑤古遗址特别是寺庙遗址,已建起房屋的,要安装消防安全设施,使用管理人要加强火源、电源管理,房屋周围不得堆放易燃易爆物品,并在该场所设置“禁止烟火”的标志。

(三)“三普”新发现文物古墓葬保护措施

①古墓葬所在村与乡政府签订文物保护管理责任书,并协商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②古墓葬所在村委会要有专人负责看管,定时进行安全巡护,发现问题当即制止或及时上报乡政府或县文物、公安部门。③古墓葬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取土、建设、挖掘、钻探、爆破、垦植等破坏文物安全的活动。④严禁破坏、盗掘墓葬。⑤维修古墓葬,不得任意改变和破坏原有的布局和结构,未核定等级的要将施工方案报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动工。

(四)“三普”新发现文物古建筑保护措施

古建筑包括古民居、古石桥、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等建筑物。①古建筑所在村与乡政府签订文物保护管理责任书,并协商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②古建筑的使用人或所有人负责日常管理和保养。③古建筑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和爆破、钻探、挖掘等活动。④在古建筑的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进行破坏古建筑历史风貌的建设工程,其建设方案必须报上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批。⑤古建筑为个人使用的,使用者为第一责任人,为村集体所有的,村集体主要领导为保护管理责任人,不得擅自迁移或拆除,确需迁移或拆除的,必须报上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⑥不得在古建筑室内或者周围堆放易燃易爆物品,以免引起火灾事故;不得在建筑物或建筑附属物上乱涂乱画。⑦走私、盗窃古建筑构件和附属物,视情节进行严肃处理,构成刑事犯罪的依法报公安机关进行处理。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全乡文物保护的社会合力

乡成立人大主席任组长,乡党委宣传、统战委员为副组长,公安、财政、规划、国土、教育、民政、林业、供电、文化、广电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综合文化站,具体负责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日常事务和协调、宣传等工作。建立全乡文物保护管理制度,着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文物安全格局,始终保持对各类文物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

明确责任分工,切实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实行属地管理,谁管理,谁负责,一旦出现问题,逐级问责。

(二)各领导小组要保证文物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并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三)乡综合文化站对本乡文物要进行合理保护管理,并对本辖区文物保管员进行监督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文物保护宣传活动,提高文物保护意识;要同文物所在村或户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

(四)各村、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建立本辖区内文物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文物点所在村委会要切实负起责任,派专人进行管护,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乡政府。

(五)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对涉及文物的案件,要集中力量进行侦破,要充分发挥职能,将文物违法犯罪活动作为本部门的一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实。

(六)乡政府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本年度财政预算,以确保文物保护经费和文物保护单位保管员工资等的正常支出和工作开展。

篇3

关键词:文物;保护;管理

一、摸清家底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前提

肃北县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边防自治县,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在肃北留下了许多闪光的印痕。早在新石器时代西域游牧民族西戎、羌、月氏、匈奴等沿党河、疏勒河流域定居,在这里开荒耕地,繁衍生息,在隋、唐、宋、元、明、清时,肃北均为郡府州治所。悠久的历史,积淀下了大量的田野文物古迹。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南、北两山分布着大量的岩画、石窟、壁画、古遗址、彩塑、城堡遗址、军事要塞、烽燧(烽火台)等文化古迹。目前,肃北县田野文物共有110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有石窟寺及石刻2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处,古遗址59处,古墓葬4处。馆藏文物170组件,其中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2件。

以上丰富的文物是珍贵的人文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如:石包城石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证明汉代该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的源流;五个庙石窟的发掘与研究,为敦煌莫高窟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肃北县境内截至目前所发现的60多处汉代烽燧遗址,更是证明了该地区古代时期是重要军事防御占地。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物资源,对于发展文物旅游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建设人文肃北、和谐肃北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加强文物基础工作和文博信息化建设

基础工作对于事业发展更具系统性、长远性,是亮点工作的立足之本。 同时,实现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固本强基是关键、是保障。基础工作,即文物保护“五纳入”、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文物普查、文物安全、藏品管理等工作。要把这些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工作做好,必须把基础情况弄清,把问题症结找准,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当前,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的深入推进,传统工作方式已发生根本性改变,甚至“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管理工作。这种工作方式在提高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同时,也给我们全面准确掌握基层实情带来了影响。一些干部疏于调查研究,习惯于在办公室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与基层脱节、与实际脱节,导致工作效果大打折扣。抓好基层,打好基础,就需要我们迈开双脚、不怕吃苦、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到工作第一线去,到矛盾集中的地方去,把上级的决策部署与基层的实际相结合,察实情、剖根源、求真知。重大决策部署前一定要先行试点,探索路子,寻找规律,综合分析,趋利避害,切实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一)牢牢抓住文物安全。文物安全是维系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关系着文化遗产事业成败,责任重于泰山。随着文物保护领域的扩展和保护标准的提高,文物安全工作已由传统的以防盗为主,向防盗防火、防破坏等文物安全的整体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发展。要坚决根除“麻痹大意”和“遇难而退”的思想顽疾,大力推动专职、业余文物保护员、文物公安派出机构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文物安全保卫机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的现代化综合防范体系,着力提高文博单位安全防范水平。在防止藏品自然损毁方面,要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推进基层文物库房达标工程,配备必要的恒温、恒湿等设施,改善保管条件,强化日常监测,提高保管水平。在防止破坏文物违法行为方面,要加大文物行政执法力度,从“广、深、谐、快、准、全”六个方面着重加强,重点改变“不敢执法、不会执法、不愿执法”的状况,逐步解决和改善发案找领导、办案无抓手、查处无结果的现象。

(二)文物工作要体现“为民服务”性。文化遗产是人民创造,文化遗产保护要依靠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要由人民群众共享。这是对一以贯之的群众思想、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运用于文物工作领域的高度概括。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必须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现实需要,也是保护、发展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充分认识和理解广大群众对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热切愿望,深入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和对外开放文物保护单位的功能提升,通过挖掘、包装、整合、策划等众多手段,打造更多适应广大群众要求的文物陈列展示精品,在接待、导览、解说、休闲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提升软硬件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积极探索与社区、学校、企业等社会单位的合作机制,使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进一步拓展文物工作服务社会的范围和途径。

(三)建设相应的博物馆网站。近年来网络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建设博物馆的网站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一方面要挖掘可以利用的相关资源,另一方面还要多个部门同时协作完成。另外,建设博物馆网站的时候,一定要设置更新入口,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更新相关的文物信息。在信息社会中,博物馆也是信息公用事业的一部分,本身又拥有极为珍贵的文物宝库,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利用无所不及的网络传播,加强典藏、研究、展示及教育等功能,强化文博知识传播及社会教育功能,将文物资源信息传送到世界各地,使所有公众都能共享人类文化遗产的福泽。

三、建设高素质文博队伍

文物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广、艰辛清苦,需要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队伍作保障。面对艰巨的任务,需要坚强的队伍。因此,切实加强文博队伍建设,把自我加压、负重前进、甘于清贫、忠诚事业、求实创新、无私奉献的文博创业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我们须臾不可松懈的要务。

在业务工作上,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提供必要条件,鼓励干部职工在考古发掘、文物维修、陈展设计、科技保护等具体业务方面多出成绩,多出成果。进一步健全完善文物教育培训机制,分级分类对文物管理人员、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系统教育培训,不断强化文博队伍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支持广大职工积极申报承担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重大课题、重点项目以及研究、出版专著、论文等,为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篇4

一、基层文物的保护工作的现状存在严重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文物保护的不断重视,将原有的保护措施都被现代化的设备取代了,不仅节省了人工,也节省了管理中的烦琐程序,使文物的保护工作更具体。但是不管怎么对文物进行保护,总会从其中找到各种各样的漏洞,从而使文物遭到破坏,对高科技的保护措施也没有对所有文物进行覆盖,使文物或多或少都会暴露在外,使其了保护工作加大的管理难度。而日常的保护工作中也没有更好的管理方式和保护措施,使文物多多少少有些损伤,但是伤痛都是积少成多的,总会有爆发的一天的,这样的问题通过本篇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述。

(一)基层文物的保护措施存在问题

基层的文物保护措施中更是存在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能导致文物直接损坏,但是对文物的损坏程度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基层文物的保护措施没有全面地对所有文物进行细致的保护,例如,我国著名的文物风景区龙门石窟,在这一风景区中有很多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由于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对文物的保护程度会大一些,但是很多游客都会想方设法去抚摸文物或留签名,等等,这样都会对文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文物的保护措施没有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甚至出现文物受到损伤甚至损坏无法复原等严重问题。

(二)基层文物的保护管理方式存在严重的问题

在对基层文物保护中管理方式更成为主要问题,只有一个好的管理方式才能实现对文物保护管理,使文物能有更加直接的保护措施。但是在实际中往往都是因为管理方式不妥当,对文物造成了损坏。在实际管理文物保护的工作中,工作人员对文物的保护措施只是大致地查看一下,没有对文物保护措施的设施进行详细的检查,迫使文物的保护措施损坏对文物造成严重的损坏。另外,对文物保护巡查在日常巡查工作时,没有将文物保护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好,例如,在日常巡查时,文物保护巡查员只是对文物大致观察一下,不进行细致检查,使得文物处于危险状态也没有及时发现,使文物受到严重损害。而对文物的保护措施进行细致的检查时,文物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对文物在日后的监管方面上存在严重的问题。

(三)基层文物保护的应对措施不符合实际

在对基层文物保护的应对措施中,有很多保护措施不符合文物的实际要求,使文物在被保护的措施中造成损坏。文物的保护措施应当遵循文物的实际情况,但是在实际文物保护中往往将文物强硬地施加了与实际不符的保护措施。例如,在我国古代的怀朔古城遗址中,由于城镇遗址年代久远,受风吹日晒或在地下沉睡时间较长,使得古城遗址的保护工作更加严峻。古城遗址中很多物品长时间埋藏在地下,与空气隔绝时间长,遇到空气时容易对文物造成氧化,对文物造成严重的损坏。在保护措施中更是将一些易氧化制品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对游客进行展出,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将文物推到死亡的边缘,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应对措施

在基层文物的保护中应当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保护措施,只有将这两种措施都做好才能更好地去保护文物,使文物的安全性更高。在基层的文物保过程中,将文物适合什么类型的保护进行分类,使每一件文物都能够得到更好的管理和保护,在保护管理措施中将文物更好的管理,管理中更是要细致地检查文物保护的措施,查看保护措施是否存在漏洞,以免对文物造成损坏。

(一)基层文物保护有效措施

在对基层文物的保护措施和管理的过程中,将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作为重点,使文物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在保护文物的有效措施中,应当制定出一套有效的保护措施方案,如在风景区的文物保护中,因为有些文物属于露天的,这类文物的保护措施就是将文物用护栏进行保护,使围栏能够将文物圈起来,要建到人难以爬越的高度,在围栏的顶部装有攀爬措施,使文物在围栏中能有更好的保护。另外在有这样的保护措施下,利用电子摄像头进行监管,在文物风景区要树立警示牌,爱护文物人人有责,不得抚摸文物或者省得在文物上留下签名等字样损坏文物,并对这类情况进行严厉的处罚,并且将破坏文物的人进行全国景区通报,取消其在国家文物风景区旅游资格,根据其违反的程度进行处罚。

(二)基层文物保护的有效管理方式

在对基层文物保护的管理方法中体现出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和对文物保护的管理政策,使文物保护得到更加有效的管理方法。在管理文物的措施中,应当根据文物的类型进行管理,对不同的文物要进行分类管理,因为有些文物遇到空气就会氧化,会对文物造成严重的影响。例如,在秦长城文物遗址文物的保护管理措施中,由于面积过大不能进行全方面的保护,这使得工作就存在很大难度,但是文物的保护工作更是得到了很好的进行,例如,将秦长城进行封闭,并将长城上涂上特殊的胶,使其不在受天气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管理中应当定期对所有文物的保护设施进行一一检查,如有保护设施破损,应当及时地更换,并检查文物是否受到损伤,通过一一排查的方式对基层文物的保护设施进行地毯式检查,确保文物的安全性。另外对文物进行电子监管,使每一个文物都能够与计算机有效的连接,在出现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发出警报,也使文物的保护工作更加细致。

(三)文物受到威胁的应急保护措施的具体方法

在文物的保护措施和管理中,通常会有一些突发状况,对突发的状况应当给出更好的解决措施,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威胁。在对文物应急保护措施的管理方案中更是严格地指出,首先对文物的类别进行分析,在对文物是否受到损坏进行检查,如文物有损坏要对损坏的程度进行判别,并且对文物是否能够恢复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将文物送到制定部分进行修复。另外对文物的应急措施中要明确地指出对文物保护措施,从而判断是否是保护措施不到位或者是保护措施方式不对等因素,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保护措施不断改进,以免日后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对策

我国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弥足珍贵,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构建文化强国的资源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有新的遗产加入到文化遗产概念之列,如工业遗产等等,我国的文化遗产的总量在不断增加。就保护工作,大量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与时俱进,更好的保护起来,以便更好的利用。就现阶段而言,直接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密切相联系的仍然是基层保护工作,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成败直接关系着文物事业的长远发展。笔者作为一线的温务工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一己之见,以求学界共鸣。

文物保护管理经费投入有限,不能满足文物事业的长远发展。从目前来看,经费短缺问题是制约文物事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我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各级政府要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费用纳入到财政预算当中,这就有了文物工作的“五个纳入”。然而,在实际的文物工作当中,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能正真彻底执行这一政策的政府机构少之又少,而且投入多少,比例是多少也没有相关的标准和依据。因此在文物工作中经费投入少之又少,往往在最需要经费支持的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经费仅仅能够维持工作人员的工资最基本的工作支出,在西部一些经济条件落后基层,有时出现基层文物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都发不出。经费问题制约着文物事业的发展,由于经费短缺,致使部分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保护,因此,文化遗产出现损坏,甚至无存现象时常发生。经费的短缺也使得一系列文物保护措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部分业余保护组织的人员工资无法兑现,业余保护组织作用不能发挥,不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

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与承担新形势下文物保护工作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从当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的人才队伍来看,人才缺乏是各级文物机构面临的一大共性问题。首先是基层文物人才队伍的数量不足。从全国来看,从事文物保护和管理的人才队伍总数大约10万人,平均到各省区,数量少之又少。再加上地区之间的差距,致使人才队伍建构更不平衡。其次是人才结构不对称。人才队伍建构不合理首先表现在老中青结构比例上。从目前来看,基层文物管理机构中老中青结构比例上更加不对称。由于文物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较为传统和封闭,专业性较强,加上基层工作环境较差,致使基层文物保护管理队伍老化,长期招不到合适的人选,这样致使文物保护管理队伍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业务素质表现不一。第三是文博人才专业性强,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有限,这样使得文物保护管理队伍有限。就目前而言,开设文博专业的高等院校为数不多,培养的人才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文物事业的长远发展。

文物保护和开发比例失调。文物保护是文物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文物保护,利用无从谈起。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各种城市建设活动空前增加,由于缺乏相关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法律知识缺乏,导致出现一系列过度开发和破坏活动。就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而言,在日常的文物管理工作中,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总体目标的影响和行政的干预,一旦城市建设等活动与文物保护工作出现冲突和矛盾时,往往出现文物保护让位于城市建设,文物保护无从谈起,致使许多有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古遗址、古建筑等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文物保护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同时,文物资源的过度开发也基层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面临的一大问题。一些地方为了扩大旅游收入,不顾文物资源的有效承载量,加大开发利用而忽视保护工作,致使文物资源面临过度开发的问题。而作为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由于处于弱势地位,其呼声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力量有限。

对文物资源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站在文物工作的角度上,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基层承担的文物保护工作任务繁重,加上地方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经济问题需要解决,这样导致部分地方领导将经济发展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而对待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则显得力不从心,较为冷淡,这样从地方管理者的角度上已经出现了偏差,导致落实不力,执行不到位。其次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知识知之甚少,明知道一些行为对文物保护有伤害而不理不睬,这样导致文物保护的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了,往往出现法人单位不经过文物保护和勘探调查的基本建设擅自开工的问题。

针对当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所面临和存在的诸多问题,应该认真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充分认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和国家、地方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文件精神;要把文物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文物保护领导机构和协调机构,要修订完善文物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行力。

篇6

关键词 文物保护 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4 文献标识码:A

仙游县从唐圣历二年(699年)设县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灿烂的历史文明造就了“文献之邦,海滨邹鲁”的美誉。文物资源是先人留下的无价之宝,是历史的见证。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是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在各级各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物管理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良好环境中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使我县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步入了有序的发展轨道。

1我县文物保护工作现状

经过仙游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县至今录入的不可移动文物有554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4处,省级文保单位11处,县级文保单位169处,已公布的重要文物保护点102处。这些被各级人民政府公布或未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古遗址36处、古墓葬65处、古建筑387处、石窟寺及石刻2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8处,类型齐全,历史延续性强。尤其是明清时期古建筑的完好保存,体现了当时的民间传统技艺和时代风格。

多年来,我县通过财政拨款、上级文物部门补助和群众自发集资捐赠等多种途径,筹集了数百万元资金,视各文保单位不同情况,已全面或部分整修了仙游文庙、天中万寿塔、洪桥郑纪祠、城内万寿观、城内林氏宗祠、龙腾玉新书院、麟山保和堂等十余处国、省、县级文保单位和重要文物点。在维护和整修各级文保单位的同时,注重使用单位和专(兼)职管理人员的落实工作,加强定期检查,即时提出保护意见及整改措施,使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得到较为妥然的保护。

2我县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存在的问题

(1)文物保护单位存在人为破坏情况。目前,我县各级文保单位及文物保护点,在文物保护中存在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如改造、污染、环境破坏等。如县保单位南门桥,桥面用水泥重铺,护栏用蓝色涂料粉刷,严重破坏了原有面貌;霞街吴瑛碑亭,周边摆满摊位,遮雨棚架在石坊上,不仅破坏环境和景观,还存在严重隐患;蔡京墓旁建养鸭场,鸭粪遍地,臭气熏天,严重破坏环境等等。

(2)基层建设工程中文物保护艰难。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县基本建设项目日益增多,面广量大。而县又缺少从事考古勘探、发掘的单位,况且许多建设项目开工前文物部门也无从知晓,加之现在的建设工程大多使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施工,数日之内土方工程就已完成,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之内,就可以使地下埋藏文物毁于一旦,这都给基层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有些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只能在项目开工后,在建设工地发现埋藏文物后,接到群众举报赶到现场,这时才与建设单位协商文物保护事项。但此时往往只能进行抢救性发掘,文物保护力度受到一定影响。

2.2原因分析

2.2.1对文物价值认识不足

一直以来,因有些文物受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破损,那些文物保护单位和普通百姓就认为,花钱修补不如重建一座高大宏伟、金碧辉煌的建筑,才能体现文物自身的价值。他们不能充分认识到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沉淀。它不仅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素材,而且文物资源可直接或间接地为我县经济建设服务,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

2.2.2缺乏文物保护意识

从我县情况来看,全社会普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一些地方领导和干部不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严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情,与当地政府无关,文物保护与否对其政绩无任何关系,缺乏“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普通群众则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随意地破坏文保单位的周边环境风貌。如霞街吴瑛碑亭周边的商贩摊位,环境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2.2.3文物依法行政力度不足

文物保护虽然有《文物保护法》可依,但由于《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执法的主体不是文物部门,而是工商、公安、规划等执法部门,由于没有协调处理好相互之间关系,所以造成文物被破坏情况发生时,往往得不到有效遏制或及时处理。如盖尾石马桥,文物部门无力处理,相关部门由于职责关系,相互推诿。

2.2.4文物部门的保护力量相对薄弱

文物保护是一项既困难又复杂的工作,而文物部门既无权又无人,更缺乏经费,根本无力实施对许多该保护的文物实施保护。

3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针对目前我县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坚持有的放矢,加大力度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归纳起来,主要以下几个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文物意识与文物保护的法制观念。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光靠业务主管部门的力量还不行,更主要的是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因此要深入开展宣传、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增强全社会的文物意识与文物保护的法制观念。文物宣传工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在《莆田晚报》、仙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刊出、播出全面介绍仙游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与重要文物保护点的资料,编辑、出版《仙游文物全集》,使全县人民了解仙游文物事业的发展情况,了解仙游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仙游、建设仙游的热情,为我县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共同努力。

二是要把文物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的通知》精神,各级领导要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党政一二把手,要树立“保护文物,守土有责”的意识,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同时对文物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三是文物管理部门要与城市规划、基本建设等有关部门密切联系、共同协作,把文物的保护计划纳入新的建设之中。文物管理部门应当把县域内的文物保护单位目录,提交给县规划建设部门,提醒他们在建设规划在能原地保护的划出范围,以便加以保护,如或是无法原地保护的,早做好搬迁或维护加固等措施。

四是加强文物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文物保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我县文物机构设置较晚,工作人员从无到有,现有编制两名,而且人员都是中途调入,专业知识相对薄弱,队伍结构不尽合理,至今还没有一名考古专业的专职人员和从事文物修补的专业人员。随着当前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更是需要引进专业人才,尽快建立起一支既有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又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高素质文物工作专业队伍。同时要加强全县文化站人员队伍建设,调整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业余文化站人员素质,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五是要充分做好文物利用工作。在做好文物保护前期下,要加强文物的合理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文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其一是要充分利用文我县现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砺巴寨战争遗址、“工农108团”成立旧址等革命文物,积极发挥革命文物对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作用,以扩大社会影响力,使全社会认识到文物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其二是要充分挖掘文物资源,为我县旅游业服务。我县文物资源较为丰富,除了以九鲤湖名胜、麦斜岩、菜溪岩、天马山为代表的“仙游四大景”外,还有以济川名胜为代表的济川风景区,以百松古驿道为代表的书峰生态文化体验,以无尘塔为代表的九座南少林文化景区等文物,是我县历史文化底蕴的体现,较具地方特色,文物部门应积极配合旅游部门充分发掘这些文物资源,把这些文物资源整合起来,为我县旅游业服务,以弥补我县旅游业缺乏文化内涵的弱点,从而发挥文物在我县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也可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文物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 文物保护的目的就是因为它有用,能够为今天和将来所用。文物的作用也就是根据它们本身的价值加以阐发运用,阐发出它们在历史、艺术、科学方面的价值。加强文物工作,合理利用好文物,不但能使广大群众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还能使他们陶冶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基层文物 保护管理工作 现状 对策

一、莆田市涵江区文物管理工作的现状及特点

莆田市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大部分是宗教古建筑,它是社区、乡村,尤其是农村群众最集中的活动场所,做好这些宗教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把它们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这不仅有利于保护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安定民心、安定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涵江区对于申报、公布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非常重视,多年来,在上级文物部门的指导下,涵江区文物管理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手抓保护,一手抓管理,促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规的轨道。

1.形成与发展

1987年,涵江区公布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6处后,随着人们对文物保护认识的提高,建区25年来,共公布了7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是莆田市6个县(区)中同期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批次最多、数量最多的一个区。

2.文物的种类

涵江区有文物保护单位95处,具体分类如下:

(1)按级别分

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处(白塘镇洋尾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32处、区(县)级56处。

(2)按类别分

有古建筑80处(古桥5座),古墓葬4处,石刻4处,古遗址2处,近现代建筑1处,革命旧址4处。

3.保护管理机构

涵江区政府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由分管副区长任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文管委负责领导全区的文物工作。涵江区文物管理办公室的编制由原来的1人增加到4人,由原来的托附于文化馆改为独立编制,充实了文管办的力量,扩大了文物干部的队伍,增强了文物保护的功能,负责指导全区的文物保护管理的具体业务工作。在2006年95处文保单位全部成立“文物保护管理所”,完善了保护机构,提升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力度。各村还聘任了文化协管员,参与文物保护工作。这样形成了从区文管委、区文管办、乡镇文化站到各文物保护管理所及村文化协管员的文物保护网络,使全区95处文物保护单位置于这个网络的有效保护之中。

二、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文物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

基层的文物工作队伍,人员结构复杂,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业务素质存在着差别,这使得基层文物工作者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存在着极大差别。加之专业不对口,缺乏必要的文物专业培训、学习和深造,造成目前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新形势。

2.工作环境不够完善

许多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的办公条件简陋,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没有畅通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甚至没有相对安全的库藏条件和安全预防设施。文物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排除,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3.机构不健全和体制不顺

由于各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同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致使基层的文物管理机构所肩负的任务繁多,绝大多数肩负着“一揽子挑”的任务。

4.经费短缺

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经费一般由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文物保护经费仅仅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工资,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甚至连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保护措施不能落实,有的只能任其损坏,甚至无存。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建立起来的业余保护组织的人员经费难以落实,挫伤了业余保护人员的积极性,业余保护组织形同虚设,不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由于经费的短缺,交通工具难以保障,文物保护单位点多、面广,管理工作难以到位;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民间流散的文物不能及时回收,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不能及时调查保护,造成文物的流失。

5.宣传力度与重视程度不够

基层文物管理单位由于经费的严重短缺,往往导致在《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方面力度欠佳。正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是难以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二是难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难以形成群防群治的网络。宣传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出现法人单位不经过文物保护和勘探调查的基本建设擅自开工;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被侵占和破坏;司法部门难以有效配合打击文物犯罪的行为和活动等一系列的问题。

6.开发与保护失调

应该说,文物保护单位的开发利用是体现文物价值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的热潮,对基层的文物管理工作却造成了新的问题。在基层的文物管理工作中,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总体目标的影响和行政的干预,往往是文物保护为开发和经济建设让道,文物法规难以有效实施,文物保护难以有效落实,管理工作造成失控。

三、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针对当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所面临和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文物工作者应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在认真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一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二是提高领导干部对文物工作的认识水平,领导文物保护意识水平的提高是搞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三是加强对文物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增强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这是做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保证。同时,文物部门还应抱着守土有责的态度,加大对《文物保护法》及《条例》的宣传和贯彻,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基层文物工作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管理与经济建设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矛盾中找到共同点,使之能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2.加强管理,强化管理职能

基层文物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上。为此,一方面,要根据涵江区的实际情况,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制订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或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树立《文物保护法》的权威性,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管理,加大监督力度,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及有关管理措施,将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科学、正规的管理体制,使业务管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3.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纯粹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但片面地进行开发也是有危害性的。所以仍需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行开发利用。但针对一个地区来说,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开发利用也不现实,而要结合实际,二者兼得,走出适合当地发展要求的路。因此,开发利用应有主次,要贯彻“重点开发,全面保护”的原则,先以一个或几个点为突破口,不断探索经验,循序渐进,促进整个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开展。

4.拓展文物经费来源渠道

文物保护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公益性事业,所以完全依靠财政的投入不太现实。但政府可以通过依靠财税、开发等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吸引民间和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5.理顺基层文物机构的管理体制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重视的差异,往往导致基层文物工作现状的差异和各种不平衡。所以对文物工作的垂直管理,进行上划管理,是体制改革的良好出路。对文物工作进行上划管理,集中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权、物管理,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便于推行统一的政策标准和规范管理;二是便于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统一调配;三是便于财力的统一平衡调配使用;四是免受地区差异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地方政令的干扰。最大的益处是便于统一的行政领导和统一的业务指导及监督。如此,就会使基层文物工作有一个统一的工作思路,打破小框框,放开手脚,统一思想,发展有序。这种机制的改革,将会解决许多基层文物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利于国家文物事业整体的健康发展。

6.认真落实文物工作“五纳入”的要求

(1)把文物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在制订社会发展计划时,把文物保护列为全区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不管是编制长期发展规划,还是制订年度工作计划,都体现了对文物管理、保护、维修等工作内容,并要有关职能部门切实执行,认真实施。

(2)把文物工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在编制城市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都把文物保护列为重要项目。如规划部门制订了历史文化名村――白塘镇洋尾村的保护规划;在制订莆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区规划部门又江萝苜田等片区划为重点保护范围。

(3)把文物工作纳入财政预算

在涵江区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努力争取为文物保护提供财政支持,将文物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及时定额下拨文物部门的财政经费,并在政策上支持文物保护单位以集资的方式修理受损文物。

(4)把文物工作纳入体制改革

虽然在涵江区体制改革中,文物管理部门予以优先照顾,在全区机构精简、人员缩编的情况下,文管办的编制由原来的1人增加到4人,由原来的托附于文化馆改为独立编制,充实了文管办的力量,但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要对全区95处文物单位进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扩大文物干部的队伍,配备交通工具是燃眉之急。

(5)把文物工作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涵江区本着“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原则,没有把文物工作简单看成是文化部门、文物部门的事情,而是将文物工作作为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事业。从区领导起,到各职能部门,各社区、乡镇的领导都要为文物保护负起责任,纳入他们的工作范畴,建立了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在每年度的年终考核中,都将文物保护工作列为考核的项目之一,各级领导的述职报告中都必须有文物保护的工作内容,从而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保证了文物事业的良性发展。

7.加强文物队伍建设

尽快建立起一支既有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又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高素质基层文物工作专业队伍。同时要加强业余文保员队伍建设,调整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业余文保员素质,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篇8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6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299-02

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省市一级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等一系列新情况、新任务的不断出现,如何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是基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面临的崭新课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将对基层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做简要的分析,并结合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身份提出几点对策。

一 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对文物的保护,部分基层干部以及大部分农牧民对文物的保护认识不到位,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与己无关,甚至毫不顾忌地占有出土文物,随意破坏文保单位周边环境面貌。还广泛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物保护”的思想,只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社会效益,视文物保护为包袱,缺乏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意识。少数基层干部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情,与当地政府无关,缺乏“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不能与文物保护部门形成合力。

2.文物保护经费缺乏

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主要经费来源还是政府财政预算。这一点在《文物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也是国务院要求的“五纳入”内容之一,然而在现实中很难落实。以我县为例,多伦诺尔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城区内存在着大量有待维修保护的古建筑,但文物部门获得的财政预算只能对濒临损毁文物进行抢救性维修,我们也承认,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钱,就目前地方经济的现状也不可能拿出很多钱来满足各项事业发展。但文物保护事业有其自身特点,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目前不对文物保护进行最低限度的经费投入,那么即使今后经济发达了,文物的损失也无法挽回,将愧对子孙后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3.法律法规抵触

从当前的操作过程来看,与文物保护政策相抵触的是《土地管理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凡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必须依法划定相应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在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而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要求,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建新房必须拆有价值老屋。文物部门在文物普查中也陆续有所发现,如果不及时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将会难逃被拆除的厄运;如果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又缺乏足够的经费保护,致使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

4.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由于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的实际能力有限,对区域内文物家底不清,基础数据不准的情况很难从根本上转变;由于编制的限制以及经费的缺乏,文物宣传展示工作很难深入开展;没有正规的博物馆,文物的存放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在管理方面缺乏科学规范,在服务方面缺乏主动意识;文管队伍的自身建设明显滞后,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匮乏,职工队伍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 解决基层文物保护工作问题的对策

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任务繁重而又艰巨,全面推进文物事业的发展,根本在于更新观念,强化领导,关键在于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的文物工作“五纳入(即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的要求狠抓落实,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保护好文物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千秋事业,是体现城市文明程度以及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全社会必须关注这项事业。以我县为例,多伦县多伦淖尔镇作为自治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城区内存在着汇宗寺、善因寺、山西会馆、清真寺、碧霞宫等大量的文物保护单位,按照自治区文化大区建设目标,县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认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文物保护的责任感,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如编印一些宣传文物保护方面的小册子分发给有关部门、学校、社区等;举办学习培训;召开纪念会、学习座谈会、学术研讨会等;建立一座条件完备的现代化博物馆,通过开办特色展览,在陈列内容、主题、环境氛围方面创造渲染,充分利用文物最直观、最生动、最真实、最可信的特点,使文物教育功能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加大宣传,强化和提高市民和保护地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保护好文物的自觉性。

2.建立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

文物保护,都存在着资金缺乏的问题,但即使经费缺乏,也应保护。县政府应把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建议解放思想,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出台一些为保护文物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协会、宗教和个人等参与、捐助文物保护事业;借鉴兄弟旗县的成功经验,在坚持文物保护法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各方参与保护开发,并让他们从中受益。以多伦县为例,县委政府在引进企业的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对汇宗寺、山西会馆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护,几年来,汇宗寺、山西会馆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通过旅游开发手段,每年吸引大批游客游访,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还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种做法还可以应用的其他文物保护单位中来。

3.要进一步规范动土管理

在生产建设领域落实文物前置审批程序是文物得到有效保护的重要保证。要继续坚持“先申报审批后动土”的原则,凡是在文物保护地段动土,一律按程序逐级申报,规划、土地、城建等部门要大力支持和配合,实行动土申报许可制度,严格履行报批程序。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要依法履行动土申报手续;文物部门要规范动土管理制度,加强违规动土的巡查监管。以确保勘探发掘工作的有效衔接,避免因生产建设导致破坏文物的事件发生。对违反规定擅自动土施工的,要严格依法查处。

4.健全文物行政管理机构,提高管理队伍的人员素质

县级文物保护部门作为基层文物单位,存在着人员编制不够、体制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现象。因此要做好文管体制改革,配齐相应编制和专业人员。要引进高素质的文物保护专业人才,把引进文物保护人才像引进科技、教育等方面人才一样,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引进人才,迅速提高文物保护队伍的素质,同时,应该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举办各种专题性的短期训练班,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切实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待遇,注重对后备人员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心玉.我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8)

篇9

[关键词]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保护

我国留存至今的大量不可移动文物,形象地记载着我国历史的形成、发展的进程,它们不但是认识历史的证据,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些不可移动文物遍布于我国各地,反映着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艺术和文化特色,它们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和旅游等产业的发展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一、“三普”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思考

(一)《文物保护法》得到了科学宣传与认真学习

文物工作者认真学习《文物保护法》,在思想上真正领会其实质,明确岗位、职责。《文物保护法》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人民政府文物部门予以登记并公布。”“三普”期间,有针对性、科学地进行宣传《文物保护法》,通过宣传引导,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取得全社会的理解,更好的实施文物保护工作。一是向地方政府加大宣传,宣传不可移动文物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地方政府及时了解国家文物保护的方针、政策,同时也使地方政府更加支持文物保护工作;二是向不可移动文物的产权人进行宣传。“三普”期间调查、登录的祖屋、厅堂、祠堂等不可移动文物绝大多数是老百姓的私有财产,通过向居民宣传不可移动文物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使居民由被动参与保护转变为自觉主动参与保护,充分调动起居民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三是大力宣传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组织好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的宣传活动。

(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得到了正确的处理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镇人口已经超过50%,城乡建设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矛盾进入凸显期。特别是“三旧”改造、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除了建设性破坏之外,由于一些片面认识、错误观念以及管理不当致使不可移动文物被“维修性拆除”、“保护性拆除”等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对于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重视程度和保护工作更是不够。如北京市“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重庆市“行营”被拆,在社会上反映强烈、影响巨大。作为文物部门应该积极主动地将文物保护工作做在前,“三普”后应及时制定本地区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目标和工作措施。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积极主动与相关单位洽接文物保护规划,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到整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并将三普期间调查、登录的不可移动文物基本情况送达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等相关单位,让文物所在地政府及相关单位清楚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具置、坐标数据和简要介绍。同时,将行政区划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单及时向社会公布,使广大群众及建设单位清楚保护对象,以便在城乡建设中做到合理规划,防止因建设导致文物遭受损毁,使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其环境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控制。因此,正确处理好建设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矛盾,既让文物保护事业得以发展,又避免与地方经济发展发生冲突。

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和保护主体独立性不强

《文物保护法》办法规定:“发现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地下文物遗存和古文化遗址后,该遗存或者遗址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实行就地保护,制定和落实相应的保护措施。”由于文物保护单位主要为经过核定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对象,因此文物保护单位的认定和保护环节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核心。文物的认定主体主要为各级文物行政部门,然而在现行制度下,地方文物行政部门直接隶属于同级地方政府,在人力资源构成和资金来源上也依附于地方政府财政和人员配置,在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开发建设发生冲突时,由地方政府根据地方需要统筹管理。而在城市现代化和商业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单纯追求地方经济效益,在公共基础建设方面投入较多,并且往往因此而忽略甚至牺牲文物保护这个公共利益,造成文物认定和保护主体的独立性不强,动力不足、权威性不高的局面。在平衡利益的过程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往往因为保护级别高而能“幸免于难”,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就成了开发建设、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地方文物主管部门往往也“束手无策”。

(二)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和保护环节公民参与空间狭小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根据具体情况,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有关机构或者指定(聘请)专人负责管理。没有具体规定公民在认定和保护不可移动文物中参与的权利,这使得文物认定行政部门的独立性不强、动力不足的弊端无法得到弥补。大量不可移动文物属于私有的古建筑、古民居,所有人对财产物权保护的合理利用会形成对财产文物价值保护的有力支持。另外,随着人们文物欣赏能力和保护认识的不断提高,参与文物认定和保护的愿望也在加强,如能对其进行引导和利用,可以让他们成为完善文物认定和保护文物的主力军。同时,现行的以普查为主的认定方式限制了公民参与文物认定的空间。虽然《文物认定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公民推荐的认定形式,但是对于推荐程序的时效、行政机关的责任与义务等没有作出规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恐怕作用不大,另外文件法律效力也比较低,在文物认定最为活跃的地方行政,实施力度恐怕差强人意。

(三)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不清晰、可操作性不强

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登记公布,建立档案,制定并落实保护措施。只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没有规定具体的标准,文物认证比较模糊,文物认定标准的模糊限制了公民参与的空间甚至堵塞了公民参与的渠道。有的地方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与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并公布的规定使得相对人对有关机关的评判标准并不知情,不但不利于建筑所有人根据所有物的情况及时申报审批文物保护单位,也不利于相对人监督文物部门的不作为。

(四)不可移动文物修护工程的质量监督和监理工作尚不完善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和迁移工程,应当依法实行招标投标和工程监理。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应当按照相应的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的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进行,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文物保护工程竣工后,工程应当组织验收。近年来,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普遍受到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的重视,我国进行了大量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工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修缮保护上往往经费比较到位,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也比较高,手续也比较齐全,最后达到的效果会比较好。而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相对而言重视程度差一些,社会监督也介入较少,由于日常管理监督和专项资金的缺失,近年来使得很多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产权人或者使用人自行将文物进行拆改,出现了很多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建设性破坏”。

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探索

(一)健全文物保护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才

多次的文物普查及日常保护工作需求分析中指出,我国文物相关专业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是影响我国文物普查与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文物普查与保护工作环境较差,工作性质及薪资福利与现代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分歧严重,造成了多数家长不愿学生报考文物相关专业。这一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文物事业高素质人才培养,进而影响了文物普查及保护工作的开展。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形势下,我们要加快健全文物保护相关机构,合理配置人才。首先,可对外招聘具有高学历及专业技能的人才,要想方设法请得进留得住人才。其次,要让文物保护人员多走出去学习和交流,吸收先进的文物保护经验,努力提高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再次,如果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文物主管部门可以抽调下属单位相关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参与,争取把文物保护工作做得更好。总之,无论如何工作都取决于人的因素。要不断提高从事此项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积极主动的开展此项工作。

(二)宣传文物保护意识,分享文物保护成果

文物是人类不可再生的财富。保护这些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根据这些文物的特点、历史内涵,整合利用现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政府投入制定保护和利用规划。

(三)强化科技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作用,提高保护效果

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中,科技含量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而且,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缺乏标准化工作依据,往往造成了虽然保护目的强烈,但是实际保护工作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的发生。目前在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工作中,还是以经验判断为主的工作作风占主导,未来要更多的运用的科技手段,对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日常监管、修缮、重建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根据不同类型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需求及技术应用制定相应的保护标准,促进文物保护目的的实现。

(四)注重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地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受我国地域经济差异因素影响,在欠发达地区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开展并不理想。受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许多文物保护建筑并未受到应有保护,以经济建设为纲导致了很多不可移动文物遭到破坏。不可移动文物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应开拓思路、创新思想,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制定新的政府部门考核标准,不能只以经济发展为纲,而忽略文物保护。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今天,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应作统筹规划,和谐发展,以不可移动文物为载体发展旅游业等方式帮助经济增长,通过经济的发展更好的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实现二者科学发展。

(五)探索相对独立的文物保护行政工作

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工作属于文物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若要改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效果和效率,就要保证文物主管部门的行政能力不受影响,就要探索相对独立的文物行政工作。在社会全面发展的今天,不能一味的将文物保护的责任让位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盲目的服从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而忽视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

结语

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明确相关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文物保护整体利益格局中达到一种平衡,更好地保障不可移动文物的事业健康发展,使不可移动文物成为一块真正闪光的金字招牌,在改善环境、展现城市品位、壮大第三产业、提高文明程度、营造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翠.安顺文物保护与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思考[J].安顺学院学报.2012(02)

[2]刘真.西宁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刍议[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

[3]陶莉.荆州古城墙保护及其对苏州古城墙保护、改造、利用的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4]郑育林.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关问题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5]吕继祥.关于大汶口遗址的价值──兼谈大汶口遗址的开发利用[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3(01)

[6]李继峰.历史名城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古城洛阳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篇10

关键词:朝鲜族;民俗文化;博物馆;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45—02

朝鲜族是自19世纪中叶开始由朝鲜半岛逐渐迁入我国境内并定居下来的跨境民族,一方面其语言、传统、习俗等文化特征与朝鲜半岛民族具有同源性,另一方面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经过长期不断的文化积淀与发展,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中国朝鲜族文化既区别于朝鲜半岛的生活文化及国外其他朝鲜族群体生活风俗,又与国内其他兄弟民族的生活文化有区别,是独具特色的朝鲜族生活文化。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朝鲜族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民俗器物等正在消亡。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日益迫切。本文认为,民俗博物馆在对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抢救性整理与保护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对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宣传的重要途径。

一、哈尔滨市朝鲜族民俗文化发展现状

哈尔滨市约有12万朝鲜族人口,占黑龙江省朝鲜族总人口数的30.86%。哈尔滨市从地理和人口分布上看都位于黑龙江省朝鲜族社会的中心,这里不仅朝鲜族人口地理分布相对集中,全省朝鲜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领域也相对集中。哈尔滨市朝鲜族在长期的生存活动中,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着风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有自己的语言与文字,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均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餐饮、服饰、歌舞与节庆活动别具特色。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朝鲜族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迁,加之保护和传承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工作相对薄弱,导致朝鲜族民俗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其一,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对朝鲜族的影响巨大,许多民俗文化已从生存活动中脱离出来,失去了生活基础。加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变得日益活跃,有大量的朝鲜族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外出务工,使民俗文化的传承缺少了生力军。近年来,我市朝鲜族青年,尤其是市区内生活的朝鲜族青年,对朝鲜族传统文化逐渐疏离,无论在思维方式还是生活方式上都已出现文化特征的淡化。其二,由于对朝鲜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民俗文化没有及时进行保护和挖掘,同时又对部分传统文化过度利用,导致很多朝鲜族传统文化已经流失,一些传统礼仪、舞蹈和风俗习惯已经很难看到。以上种种直接影响到了我市朝鲜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民俗器物等正面临消亡。

二、民俗博物馆对保护和发扬朝鲜族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民俗博物馆承担着收藏、展示、研究、传习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职能,随着哈尔滨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和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变,朝鲜族传统的民俗物品正慢慢消失,传统的民俗文化也将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因此,应该以民俗博物馆为平台,尽可能搜集朝鲜族民族文物,使之形成一个个系列,生动全面地以实物形式展示给观众;不断地去挖掘、整理、恢复、弘扬朝鲜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打出我市独特的文化品牌。

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馆可以有多种形式,一种是规模比较大、功能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博物馆,如目前哈尔滨市朝鲜民族艺术馆建有“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另一种是设想在阿城、尚志等朝鲜族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充分利用旧有的村落、建筑等,因地制宜,将其改造建设成民俗文化陈列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平时可供人们休闲、学习、娱乐,年节时可供开展民俗活动,使其成为一处当地人传承民俗文化的基地,同时也可为建设和谐社区服务。后者将成为综合类博物馆的有力补充,使朝鲜族民俗文化得到积极的调动和良好的传承。

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位于2006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当时展览展出的民俗文物约有16大类共304件,涉及朝鲜民族生产、生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同时,馆内的朝鲜民族村落微缩景观将给市民展示朝鲜民族生活常态。2012年,在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展馆扩建工程顺利完成,重新开馆。扩建后的展厅采用回廊式设计,将朝鲜族人民生产、生活、文化教育等生活情况分类展出,使参观者仿佛游走于时光长廊,体会这个民族的发展之路。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一直以来得到了我市朝鲜族群众的大力支持,此次扩建,又得到群众无偿捐赠展品百余件,极大地丰富了馆藏,也使重要的民俗文物得到了及时的收集和保护。4月末,黑龙江省博物馆专家组对朝鲜族民俗博物馆的展品作了详细考察,对民俗文物进行评级确定,其中一架具有百年历史的伽琴被评定为二级文物,另有其他四十余件民俗文物被评为三级文物。

该馆坚持每天开馆7个小时以上,平均年接待国内外观众达5万多人次,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财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城市特色旅游资源。除定期开放展出之外,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还不定期地组织各种文化展览,曾先后举办了朝鲜族传统礼仪展、韩国工艺品展、朝鲜书画手工艺品展、哈尔滨市少数民族书画展、哈尔滨—清州中韩书法展等,为广大群众提供多元化的展览展示服务。

三、扩大民俗博物馆文物保护功能的前景展望

朝鲜族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给哈尔滨市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宣传提供了一方沃土,但要使朝鲜族民俗文化在这里继续开放出灿烂之花,则需要文化工作者辛勤的耕耘,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工作。

第一,要继续积极主动地调查、征集朝鲜族民族文化的有形遗产,完善文物信息。前阶段的文物保护工作,由于受经费的限制,民俗文物的征集主要集中在距离城区较近的一些地区,且主要收集室内的有形文物,未能深入偏远地区,而往往在那里民俗文化受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影响相对较小,更有希望征集到价值更高的民俗文物。下阶段的工作就是要积极筹措资金,深入基层继续征集、保护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同时拓展保护范围,注重对大型文物的整理和保护。在前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发现,民俗文物是征集并得到保护了,可是对于某些展品的名称和具体使用方法,却未能确定下来。由于很多民俗文物早已被现代化的生产、生活工具所替代,不再被使用,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了解这些文物的老人越来越少,因此及时正确地总结其名称和使用方法,成为关键问题。

第二,拓展保护范围,开展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工作。下一阶段,要注重保护那些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朝鲜族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加强对象帽舞、农乐舞、朝鲜族传统民俗婚礼、洞箫、伽琴等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深入民间挖掘整理原始的朝鲜族生活民居、民间传说、无任何文字记载的口授民歌、民谣、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积极利用现有馆藏特色资料和优势,同各地同类博物馆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民族文化资源交流。积极举办参与各种类型和级别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为各地之间、各民族之间提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了解的平台,活跃区域间、民族间的交流协作。树立开拓创新的理念,广开征集调查藏品的新渠道,探索保护藏品的新措施,寻找研究藏品价值的新途径,创新藏品展示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王纪芒.全球化时代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