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的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生活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货币、信用卡、外汇与通胀
在长期教学中,我们把纸币发行过多作为导致通胀的直接原因。其实这种理解,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孤立的。按照世界上比较公认的通胀成因理论认为,发生通胀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第一,需求拉动型。这是由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的。第二,成本推动型。由于生产成本上升,从而使物价水平普遍上扬。第三,结构型。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而经济的总需求并不过多。其过程是:某部门的压力使物价和工资水平上升——相关部门物价和工资水平上升——全面通胀。第四,混合型。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而引起的。可见,纸币发行太多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通胀,它必须通过刺激社会总需求来拉动物价水平上涨。也就是说,纸币发行过多只是引起通胀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不是根本性的原因,根本原因还是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
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狭义的信用卡只是由银行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持卡人可在银行指定消费场所消费,也可以在指定的银行营业机构存取现金或转账。广义的信用卡,包括银行、邮局、单位、企业发行的各种电子卡,甚至学校的“一卡通”也是一种信用卡。信用卡的使用范围正在扩大,这是电子货币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信用卡的使用减少了流通中的现金使用量,但并不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所以,信用卡发行量的多少与通胀是无关的。
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即供求关系),通胀(或通缩)率的差异,都是影响汇率变动(贬值和升值)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外汇的供给大于需求,直接导致汇率下降;汇率下降,表明本币升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人们对本币的升值预期,导致更多的外汇流入;更多的外汇流入,导致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加剧外汇供求的失衡,加快本币的升值趋势;本币升值趋势的加快,引起更多的外汇的流入,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幅度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大超过流通中的需求量,就成为导致通胀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供求、价格、消费与通胀
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变动的直接因素,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最终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总的来说,生产供给缩小或消费需求扩大,尤其是两者兼而有之,往往会导致商品供不应求,从而价格上涨;相反,生产供给扩大或消费需求缩小,尤其是两者兼而有之,往往会导致商品供过于求,从而价格下降。虽然价格上涨不一定是通胀,但通胀必定表现为价格的上涨,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就是通胀。
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包括预期收入,下同)和物价总体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可支配收入越多,对未来预期越乐观,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人们可支配收入越少,对未来预期越悲观,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小。一般(因通胀、通缩初期有追涨不买跌心理)说来,通胀到一定程度,人们的购买力渐渐降低,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导致供过于求,又出现通缩;通缩到一定程度,则购买力渐渐提高,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导致供不应求,又出现通胀。所以,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使消费者对未来有一个较好的预期,同时要抑制通胀,保持供求的大体平衡和物价的基本稳定。
三、生产、企业与通胀
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又影响物价,而物价又关系到通胀。当生产发展,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时,物价就保持相对稳定;相反,生产不足,社会总供给不能满足总需求时,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导致通胀。所以,要保持物价稳定,抑制通胀,发展生产是最根本的途径。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赢利与否及赢利多少,除了取决于经营战略、创新、科技、管理、诚信等以外,与是否存在通胀也息息相关。通胀对于企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物价上涨,企业出售生产的产品价格就提高,但反过来企业组织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就会上升,生产成本就会相应增加。所以,通胀对具体企业的影响要具体分析,当企业出售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大于生产成本增加的幅度,则对该企业是有利的;相反则是不利的。对于企业而言,无论通胀与否,都必须尽力降低成本,在合法的前提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四、银行、理财与通胀
银行利率是宏观调节的重要杠杆,是调节货币供给量的重要手段。利率杠杆的运用,通常是政府、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总供给与总需求比例状况和物价指数,进行的逆向调节。一般来说,利率提高则银行储蓄增加,利率降低则银行储蓄减少。所以当通胀来临时,往往通过提高利率吸引存款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从而达到抑制通胀的目的。当然,利率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储蓄者实际收益的增加,当利息的增加幅度小于通胀幅度时,储蓄者只是名义收入增加,而实际收入则是减少的。所以,当通胀来临时,投资者要合理配置资产,力求投资收益跑赢通胀的损失,以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说,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则各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数量就越多,相应的银行能用于放贷的资金就减少,从而达到减少流通中的资金数量,实现抑制通胀的目的。国家存贷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我国在2010年多次提高准备金率的基础上,2011年又连续六次上调,大幅增加资金回笼,减少市场流通,对通胀起到了有力的抑制作用。
储蓄、股票、基金、债券和商业保险等理财渠道都能分流流通领域的资金进入投资领域,从而减缓或消除通胀。它们之所以都能分流流通领域的资金,主要是资金进入投资领域能够或者有可能跑赢通胀,获得比银行利息更多的收益。
五、收入分配与通胀
国民收入分配就中国而言,它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最终分配三个过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或集体、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原始收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的进一步分配。这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是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以后,最终分配到积累和消费两个方面。国民收入的分配合理与否,对居民的消费有直接影响。如果积累过多,居民消费就相应减少,可能出现紧缩;相反,消费基金过多,相应的消费领域的资金就会增加,从而出现或加剧通胀。另外,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也有密切的联系。如果分配不够合理,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可能出现通缩;反之,分配比较公平合理,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可能出现或加剧通胀。
六、财政、税收与通胀
财政收入是国家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税收是国家财政的最主要来源。财政支出是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税收过高,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对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导致通缩。同时,也背离财政收入增加的初衷,反而导致财政收入增加困难。当然,如果国家利用过多的财政收入进行大规模投资,则也有可能导致生产资料等商品的价格上涨,出现结构性通胀,甚至传导成为全面通胀。如果税收过低,国家财政收入过少,其直接后果则是减少财政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也将不利于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从而影响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另一方面,如果税收过低,国家财政收入过少,则会导致居民个人消费能力过于旺盛,造成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出现通胀。所以,增加财政收入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使企业生产得到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经济生活;自我综合能力
一、引言
在高中阶段的经济生活学习中,是培养各项能力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自我综合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体验式学习、开放式学习以及综合探究三个方面,采取强而有效的措施将自我综合能力进行提升。同时我们应当更多的关注社会生活,并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及学校开展的活动中,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经济意识,在学习中学会挖掘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我综合能力,夯实日后学习基础。
二、高中生在经济生活学习中培养自我综合能力的对策
1.体验式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对我们的学习能力及各项能力的养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在进行学习时,要学会结合自身特点,创设有针对性的学习情境,并在此背景下使自我意识得到发散,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进行难度更大的学习。因此不难发现,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创设学习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这也是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经济生活》是贴近生活实际,涵盖内容较为广泛的一门与经济关联的基础性学科,所以我们在学习时要对各个章节内容进行掌握,并在生活中找寻与之相联系的关键点,这也就是将学习与生活相融合,通过我们自身感悟将学习效率提高。除此之外,当我们探究到《经济生活》中体现生活的部分时,要能够树立经济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对其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进行确认,并在此基础上使自身的学习兴趣能够迸发出来,从而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我综合能力。
例如:我们在学习《多彩的消费》这节课时,我们就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与学习内容相互融合,我们可以围绕购买学习用具这一内容进行讨论及学习研究。通过对学校周边的文具用品商店的价格及文具质量进行衡量,我们就会有选择性的在固定商家进行消费,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价格的高低能够影响我们的消费欲望,而文具的质量及外观等商品直接因素,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原因。通过这样的体验式学习方式,不仅能够使我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能使我们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对经济生活进行多方了解,在我们进行研究及学习的过程中,自我综合能力也能相对提高。
2.开放式学习
课堂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老师讲课时,我们要集中精神将老师所传递的每个知识点进行掌握,但是我们却不能对课堂过于依赖,被课堂内容的局限性所牵制,这就需要我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将所学内容进行不断拓展。在学习时要学会融会贯通,将生活与之相融,提前预习老师即将要讲的课程,并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实时更新对热点的认识,使课本内容能够与热点相契合,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全面分析及整理,这同时也是对我们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一种培养,因此我们在学习时要不断对热点时事进行掌握,并找到经济生活与之相关联的共通点,改变我们认识世界的眼光,拓宽我们的视野,从而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学习模式。
例如:对学习方式进行选择是开放式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学习《经济生活》时,要学会突破课堂内容的局限性,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并将我们在生活中发现与经济内容相关的趣事及生活经验与同学进行相互交流及讨论。在选定学习方法时,要尽可能的选择自身认可的、适当的学习方式,它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学习方法并存的形式,这就需要根据我们自身学习需求进行灵活调整,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加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当学校开展知识竞赛及辩论赛时,我们要充分的肯定自己,并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这种学习方式能使我们的各项能力得到锻炼及展示,还能加深我们对社会的了解,在日后的学习中也会更加注重对社会的关注,这样我们就能够将学到的知识更加高效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自我综合能力。
3.进行综合探究
在课堂上我们需要将老师所讲的重点内容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课下我们可以再次对笔记进行整理,使课本内容能够与笔记整合到一起,同时我们还要对老师布置的课后思考题进行研究,这就能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生活实际的了解,本身我们就具有探索及求知欲,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希望凭借自身能力将问题解决,因此,在《经济生活》学习中进行综合研究,能使我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探究时我们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这些问题,这样我们的创新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这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探究能力,更能促进自我综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向老师寻求帮助,让老师对我们的学习和探究进行引导,防止自己进入误区,我们不能混淆探究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概念,不能将自学当做探究学习,而是应该了解探究学习的真正含义,对问题进行解决而不仅仅只是在学习方面。因此老师的指导非常重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能够事半功倍的达成探究的效果,在探究中体验快乐和成就感。在对自我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对自身的探究、合作精神以及实践能力进行提升,从而达到提升自我综合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晓丽.论政治生活中个体的自我真实性[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11).
篇3
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我发现同学们得分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答题方向错误,即答非所问,没有审好提问。如,要其回答某问题的依据,有的同学却答成了措施。
第二,没有使用专业术语,而是用生活化的语言去答题,或是使用了但不规范而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错误。如讲通货膨胀时,讲到的是“国家的货币发行量过多”,而有的同学就直接写成“发的钱太多了”。
第三,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如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有同学知道国家要采取措施,但是就不懂用课本上的知识点。
第四,知识点缺乏逻辑性。比如贯彻落实科学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这是一个知识点,但是有的同学却写成了三四点。
第五,书写不规范,卷面不整洁。一般来说答主观题须要点明确,条理清楚,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每一点都应是原理加材料,但是有些同学却习惯材料加原理,让老师找知识点,或是有的试卷属于”惨不忍睹“的类型,使老师不愿意多看,降低了得分率。
很多同学反映经济生活这部分答题比较灵活,不易掌握。因此我建议大家对于这本书上的知识不能死记硬背,应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另外,经济生活这部分的题型也比较多,有图表题:如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或者图说明了什么等等;有体现类主观题,如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或材料是如何体现的;有意义类主观题,如“实行结构性减税体现了什么经济意义”等;有看法型主观题,如“对‘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作出评析”,“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联系当前实际对该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简要分析”等等。所以,我觉得要答好经济生活的主观题要做好以下几步:
一、审设问
审清设问很重要,是答好题的关键,但很多同学往往拿到题目后,只简单地把材料和设问看一下就着手答题,以致答非所问,虽答得很多却没能得分。如何审好设问呢?
1.审题型。如果是图表题,是体现类题还是意义类题。不同的的题型,答题方式和角度都不同。
2.审主体。经济生活的主体通常有国家(政府)、企业(生产者、经营者)、个人(消费者、劳动者)等。
3.审指向。弄清题目是要求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理由、依据、必要性、重要性等)”还是“怎么样(如何做,措施等)”。
4.审分值。一般来说,分值与答案的要点成正比,分值高意味着要点多。该题十二分,则极有可能是三点,每点四分或四点,每点三分。
二、审材料
审完设问后,根据设问的要求,找出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如果是图表题,就要做好“三看三比一提炼”,三看是看表头、表体和注解,三比是横比、纵比、综合比。一提炼是指透过现象提炼本质。如果是意义类或是措施类的题更要审好材料,因为答案往往就隐含在材料里,只要审清材料提取相关的有效信息就能得出答案。如下面这道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某汽车企业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已经完全掌握了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三大核心部件的生产和制造技术,创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两大发动机品牌,截至2009年9月,该企业累计申请专利4003件,获得授权专利2414件。在国内汽车行业中遥遥领先。该企业先后通过ISO9001,ISO/TS16949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9年该企业销售达50万辆,连续9年蝉联中国企业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冠军,连续7年成为中国最大乘用车出口企业。10多年来,该企业已经让100多万消费者实现了驾车梦。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自主创新对该企业发展的作用。
这是一道意义类的题目,我们可以审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从“已经完全掌握了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三大核心部件的生产和制造技术,创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两大发动机品牌”和“累计申请专利4003件。获得授权专利2414件”我们得出有利于开发新产品,提高科技含量,打造自主品牌。从“连续9年蝉联中国企业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冠军”可得出有利于扩大市场占有量。从“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和“企业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冠军”得出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利润。
三、组织答案
经济生活主观题的答案带有一些归纳性,总的来说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答案力求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表述准确、言简意赅。知识重点化:知识点准确,关键词句突出,能让阅卷人一目了然。语言术语化:表述既要简明流畅,又要能体现政治学科的特色。格式条理化:书写题注意段头空格并标序号,切忌一段文字包罗万象,让阅卷人去寻找“得分点”。
四、卷面整洁
对考生来说,板书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对其得分有很大的影响。文综是主观性比较强的科目,就自己平时阅卷来说,卷面比较整洁的试卷会自然而然多看两眼,甚至多给2分,因此,考生现在要特别注意自己卷面的整洁,以提升卷面的印象分。
篇4
经过第一轮的复习,同学们加深了对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够掌握住教材基本知识点。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复习效果,提高我们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政治学科第二轮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第二轮政治复习达到最佳效果,是每个教师和同学所期望解决的问题。根据以往指导高三学生复习政治的经验,笔者认为,在政治学科第二轮复习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制定好复习计划,循序渐进地复习
政治学科第二轮复习的时间一般是两个月,时间非常紧张和宝贵。要充分利用好这两个月的时间,同学们就必须制定好切合自己实际的复习计划,安排好每天、每周、每月的学习内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有多少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复习各需要多少时间,都要认真写入计划。已经牢固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少安排一些时间,以加强复习效果,但不能不管不顾;那些掌握得不太熟练或者没有掌握的知识,要多安排一些复习时间,这些知识是复习的重点,应该多下工夫。有了复习计划,政治第二轮复习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复习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无目的的现象。制定好计划,我们就要认真执行,按计划一步步地、循序渐进地复习,这样才能保证和提高复习效果。
二、抓好两个专题,注意二者密切结合
专题性是政治第二轮复习的显著特点之一,因此有人把第二
轮复习称为“专题复习”。政治学科的专题可以分成两个类别:知识专题和时政专题。这两个专题都要复习好,并且复习时要注意二者的密切结合。
知识专题分为经济生活专题、政治生活专题、文化生活专题和生活与哲学专题。经济生活可分为:基本经济理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和对外经济关系五个专题;政治生活分为我国国家制度、我国政党制度、我国的民族政策与宗教政策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四个专题;文化生活可以分为文化与生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的繁荣与创新等四个专题;生活与哲学可分为唯物论、辩证法、价值观和人生观、认识论四个专题。对于这些知识专题,要牢牢把握和深刻理解其主干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关系)。同时,对于非主干知识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弄懂弄会,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不可忽视。复习这些专题时,要与时政相联系,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时政,提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可以加深对时政的认识。
时政专题复习是指对近一年来的国内外重大时事问题进行归类,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提高认识、锻炼能力的目的。首先,我们要对一年来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做到了然于心,重点把握那些对社会、对人类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时事,要从其产生背景、过程、影响和意义等几个方面全面掌握,如“十三五” 规划、和谐社会、两岸关系、联合国改革等。其次,要把这些重大时事进行归类,如把属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方面的归为一类,把属于中外关系的归为一类等等。再者,在复习时政专题时,除了了解事件本身外,还要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看这些时事从哪些方面反映了所学的知识,是怎样反映出来的。我们可以自己以这些时事为背景材料出一些题目来考考自己,或与其他同学相互出题、相互考,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时事的认识,巩固复习效果,还可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学科内综合,适当注意学科间综合
综合性是高三政治第二轮复习的又一显著特点,专题复习本身就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本轮复习首先要抓好政治学科内的综合复习。在复习每个专题时,要联系到其他专题的知识,如复习经济生活知识时要联系到哲学生活、政治生活知识,复习哲学生活时要考虑到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知识。以知识点“国家的宏观调控”为例,从经济生活上要掌握住以下内容:国家为什么要实行宏观调控(即市场调节的不足与缺陷)?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手段和意义各是什么?从哲学生活角度来说,国家宏观调控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知识;从政治生活角度看,它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知识有联系。因此,在复习时就要全面考虑、多方联系,这样才能达到综合掌握知识的目的。
在注重政治学科内综合复习的同时,要适当注意政治、历史与地理三科之间的综合。在复习政治知识时,可以考虑考虑这个知识点与历史、地理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把这些有联系的知识点整理下来,经常翻看,可以更好地掌握政治、历史与地理三科的知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如复习政治学科的经济生活上的“三大产业”时,可以结合历史上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古今中外在农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以及有关发展农业的著作与发明等知识,结合地理上的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农业低产区的治理和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农业和工业以及中国的交通、商业和旅游业等知识,从而深刻理解三大产业的相关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应对高考试题中学科间综合题目的能力。
总之,在高三政治第二轮复习中,我们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科间综合与学科内综合相结合,认真细心,脚踏实地,如此方能保证和提高复习效果,在2016年的高考中才能取得优异成绩。
篇5
【关键词】经济生活;生活化教学
新课改注重素质教育,关注重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的目标就是通过教学,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建设社会的能力与意识。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必修课中,《经济生活》是迈向社会的理论指导,告诉学生如何驾驭市场经济,参与经济生活,创造物质财富。这与学生走出寒窗,迈入和融入社会,创造财富,实现自己价值,好好活着,追求物质幸福紧密相联系。生活化教学则是《经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的软着陆,其实质是为了让学生走出学校后能很快适应社会生活,并且创造美好生活的教学。我们知道在生活过程中人不是工具,因此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塑造成社会所需要的工具或机器,也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人类业已创造、积累起来的文化,最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创造更美好的理想生活,享受更幸福的生活,与他人一起和谐地生活。生活化教学强调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人的生活品质,完善人的生活状态,提高人的生存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使学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
从《新课标》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的规定中我们看到“生活”、“生活能力”、“学生个体”在新课改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核心话语之一。对于生活化教学笔者的理解有以下几方面: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之“生活”既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还是教学的重要途径与方法。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作为教学内容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作为教学途径的生活也同样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方式--认知与理解、体验与感悟、交往与实践、合作与探究等都成为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方法。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让学生“从生活中走进思想政治课,从思想政治课走进社会”。交往、体验与反思,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活动形式,它也应该成为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方法。实施生活化教学将有力地改变僵化、被动的教学现状,使教学关照学生生活,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教学变得真实生动而富于人本关怀价值意义。这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出困境、实现课程教育目标、彰显学科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活化教学就是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教学状态。通过教学,能使师生的课堂生活丰满,充盈学生生活经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至少应该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课堂教学内容要力求体现学生生活,并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第二,是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将政治课堂生活化有助于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思想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现在学生过生日送礼或请客现象比较普遍,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框内容时,事先做了“生日与消费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再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后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自然就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此外,调查表也是精心设计的。从宏观上说,生日过度消费是当今中学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调查表是选材于现实生活的,是学生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从微观上说,调查表的每一个题目都应是服务于生活的,有的服务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有的服务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去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焦点”问题。
在学习《股票、债券、保险》一框内容的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任务:到本区的证券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收集有关资料;丰富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通过观察与采访,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投资品种的特点,同时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昧浓、趣味性强。
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框内容时,要求学生课前调查本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茶叶、木耳等土特产的发展状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材料,通过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
在学习《经济全球化》一框内容时,恰逢圣诞节,就从过圣诞节展开,讲圣诞节的由来、如何传到中国、中国的企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等等,把本课的知识点剖析得淋漓尽致,学生也是过了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圣诞节。我想,这一节课对于学生来讲肯定是终生难忘的,因为它不仅时效性很强,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篇6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 微课 高中思想政治 新授课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10056
一、微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辅助手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所谓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微课是一种新兴的信息化教学辅助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基础教育的各个领域。
何为微课?胡铁生先生认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微课常被称为“碎片化”,因其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单一,它主要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微课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1) 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5-8分钟为宜,最少的1-2分钟。相对于传统的40分钟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被称为“课例片段”。 (2) 资源容量较小。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不宜过大,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看,也可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3) 教学设计精致。教师会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挑选经典示范案例,以提高教学效能。(4) 教学内容较少。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点的教学,抑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微课主题突出,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传授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5) 制作简便实用。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以实用为宗旨。(6)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微课是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学习和辅导。微课的特点使得微课在助力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中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微课在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中的应用和发展方兴未艾。
二、信息化教学对新课改后的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改后高中思想政治课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科知识和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即“尚自然,展个性”(语)。第二,要培养学生政治素养。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是对现实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提炼,很多现象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将生活化的素材运用到教学中,创设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将平淡无奇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更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第四,要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发现欲,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生成,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并在探究中形成新能力,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互动和思维互动的互动网络。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必须实现思想政治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巧用微课助力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
三、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巧用微课助力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
新课改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但教学内容从原来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三大板块变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大板块。新教材中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三大板块的具体章节内容是对旧教材中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内容进行的调整。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新教材中每一框题的讲解均为一课时,有些框题的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多,重点难点学生较难掌握,如果简单地用一课时来解决,会导致教师教无所得,学生学无所获。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巧用微课就能解决这一瓶颈问题。
巧用方案一:课前微课,激趣导入,为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做铺垫并赢得更多的时间。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某些框题内容较多,若一节课40分钟面面俱到往往会造成教师什么都讲,什么都没讲好,无法突出重难点,更无法突破重难点,甚至会走入满堂灌、一言堂的歧途。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能将一些导入性的内容或者是教材中具有延展性的非重点难点内容制作成微课,通过学生课前学习微课的方式,让学生提前预热,有利于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进入课堂,有利于为突破本课教学重点、难点、易混点赢得时间,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充分的合作探究,深刻地理解、领悟和应用新授课中的重点难点、易混点。
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中的第一部分“传统文化面面观”的内容就可以通过课前微课“走进传统文化继承的变与不变”来交代清楚。微课的使用使知识点的呈现更为活泼生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这不仅能“承上”地展示出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也为本框题的重点、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突破埋下了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探究重点、难点赢得了时间。
又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国家财政》,首先笔者对本框题的知识点进行了整合,然后笔者录制微课“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GDP以及2014年财政预算支出的项目”。课前微课让学生了解了“财政的含义、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内容和关系”。笔者在此处使用微课既能紧跟时政,让学生生动地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又能为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和探究本课的重难点“影响财政的因素、财政的作用、财政政策”赢得时间,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埋下伏笔。
巧用方案二:课后微课,巩固新知,帮助不同层次学生掌握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中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在传统的课堂中,班级人数众多,但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对新授课中的重点、难点和易混点的理解、领悟、应用就必然出现差异。在一节新授课中,教师既要按时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又要为课堂上每一位学生解惑,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如果一些理解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困惑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困惑越积越多,这种恶性循环会致使学生失去探究问题的乐趣,失去对高中政治课堂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教师将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中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制作成微课,让课堂上没掌握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微课,这样微课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领悟、应用相关知识。这在实际教学中可操作性强,同时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有利于实现教学效果的群体效益。
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框题中的“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是重点,“需求弹性”“需求曲线”“供给曲线”是难点。这些重难点知识学生较难在一节课时间内准确掌握,教师可以将重难点的知识内容、曲线绘制的过程、近3年的高考真题及解析过程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以便及时查缺补漏,让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点。
篇7
关键词:政治课;生活化;创设情境;学习兴趣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我们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将教材知识与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周围生活联系起来,这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原因1.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科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新课程《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并在具体内容上也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对象,如生活与消费、、文化与生活等,说明新课程非常关注学生实际、社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学改变过去教学内容的“假”“大”“空”,从教材知识中走出来,紧密联系实际。
所以我积极落实思想政治课新课标的要求,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效统一起来,构建学生各种感兴趣并且能够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把生活实际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最终达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这就是我正在探索和实践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模式。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用具体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趣
生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源头活水,生活中教学的资源无处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根植于现实生活,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例如:在学习《国家的宏观调控》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了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存贷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准备金率,并问此举对老百姓的生活带来那些具体的影响?当时做出这样的决策是国家在运用什么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让学生们展开充分讨论并发言,最后老师联系国内国际形势进行分析,使学生弄明白这样做,是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以及为什么宏观调控,结合时政热点,运用教学知识点,分析教材,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国际大事,为政治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除了关注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还要联系学生身边小事,善于把身边的小事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从中认识和体验所学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针对学生中有炫耀名牌和生活巾的浪费现象,我组织他们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问题的大讨论;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我引导他们对“企业应如何树立品牌,提高经济效益”的探讨等等。 二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纠正思想上的偏差
高中生正值青春萌动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正处于幼稚成熟转化的过程,在这个时期,他们的成人感已经开始确立,独立意向迅速发展,对自尊心有了强烈要求。但由于长期受高考指挥棒的压力已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因而导致了符种发展的偏差,如体现在学生身上的自我封闭,狭隘独尊等等,他们只考虑自己,很少顾及别人。如何纠正上述的心理偏差,思想政治课应该告别生硬的说教,回归生活,关注生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
篇8
[关键词]答题 关键 一般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148-01
高考政治主观题历来是学生丢分最多的题型,其考察范围广,能力要求高,令较多学生在面对它时不知所措。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类:一类是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差;第二类是虽有较为牢固的基础知识储备,但没有掌握主观题的解题步骤,不知道从哪下手。这两方面恰好是答好主观题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必须好好把握。下面就从这两方面来做简要分析。
一、答好主观题的前提和关键——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储备
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新课及复习的时候对各个模块的基础知识要有一个很扎实牢固的掌握,特别是主干知识,要形成网络。用到哪一块的知识,我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不至于答跑题而犯下“致命”错误。比如设问要求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解答,我们就不能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解答,设问要求用辩证法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我们就不能用唯物论的知识解答。用对用以解题的知识原理,这是关键的一步,是进一步答好题的前提。
二、答好政治主观题的一般步骤
我们都知道,做文章有个启、承、转、合的方法。解答政治主观题,我们也不妨将其归纳为四个步骤:定、分、筛、合。具体来讲就是:
(一)“定”
就是定大的知识范围。通过认真仔细地审题(审题型、审材料、审设问),确定模块知识范围。就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课本知识而言,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大部分,而每一部分又有具体的划分。学生必须打好基础,处理好宏观体系与微观知识的关系。
(二)“分”
就是在模块知识框架下对具体知识进行分析。比如在政治生活模块关于政府的知识有政府的性质、政府的职能、政府的宗旨、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权力的行使、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树立政府的权威等等。这个步骤分析得要快速、全面,防止遗漏。
(三)“筛”
顾名思义,筛就是筛选,选择。在“分”的步骤中分析的原理知识可能很多很杂,答题时不一定都要用,这就要有个选择的问题。要求考生在上面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设问、材料迅速调用适用本道题的知识原理。
(四)“合”
就是在上面分析选择的基础上,将所调用知识原理与材料中的有效、有用信息相结合,合理组织答案,最后将答案按照规范要求条分缕析地写在试卷上。下面就2010年全国卷主观题的解答做以分析: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我国非常重视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先后颁布实施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资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2006~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为落实规划纲要,国务院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由中央财政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举办2009年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
作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的绿色照明工程,将逐步使用节能灯取代白炽灯和气体低效照明产品。通过对消费者的财政补贴,国家在2009年推广节能灯1亿支,直接拉动社会消费10多亿元。与此同时,我国绿色照明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09年5月,我国绿色照明企业总数已突破3000家,年产值近700亿元。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体现的政府活动原则,以及履行管理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10分)
解法指导:
第一步:定。先确定课本模块知识,把握大方向,防止跑题。本题以节能减排为话题,从政治常识角度设置考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步:分。本题涉及到政治模块中有关政府的知识,具体知识点有政府的性质、宗旨、职能、活动原则、依法行政等。第三步:筛。根据材料和设问,通过筛选知道本题是要答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体现的政府活动原则,以及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政府是如何履行管理经济职能的。第四步:合。在前三步的基础上,最后结合材料结合设问结合所用原理组织答案,将答案按规范分条认真地写在试卷上。至此,一道主观题的解题步骤就结束了。
参考答案:活动原则,保护环境,实施惠民工程,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指定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具体内容:制定节能减排战略规划和工作方案;制定并监督执行相应经济法规;部署节能减排工程;运用财政补贴等经济调节手段,汇集和传播有关经济信息。
以上四个步骤是解答政治主观题的一般步骤,在实际运用中,根据所给题干材料、设问可以灵活运用、灵活掌握。
总之,在全面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认真审题,仔细分析,全面理解,并遵循一定的做题步骤,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高考政治主观题是可以突破的,并最终成为文综学科新的增分点。
篇9
关键词:考点分布 试题特点 备考启示
作者简介:刘志勋,男,安徽省固镇县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2014年高考已尘埃落定,但分析高考试题,掌握命题特点,提高备考效率却是高三教师需要探讨的永恒话题。本文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各模块知识点分布及分值情况
2014年安徽高考文综卷——政治试题共13题,满分100分,其中选择题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综合题2大题,包括5小题,共56分。具体见下表:
二、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特点
1.风格依旧,稳中求新。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整体结构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依然包括11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与往年高考保持一致。试题呈现的方式依然有热点材料、图表、漫画、名言赏析和综合探究。选择题仍然以较难选的“二二式”组合选择题为主,11道选择题中有8题为“二二式”组合选择。但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试题也力求实现创新。如今年不再用古语、诗词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而是用其考查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充满新意。又如,设问方式采用以课和单元标题作为切入点:38题的第(1)问以《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的标题作为切入点,38题的第(2)问则以《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的课题作为设问。39题的第(2)问以《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的标题作为设问,这就使整个试卷感觉很平和,考生入题比较容易。
2.注重基础,突出能力。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基本上是《考试说明》规定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如《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全球化、科学发展观、价格变动的影响、财政的作用、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消费结构的改善、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等;《政治生活》中的政府的责任、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政治参与等;《文化生活》中有文化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等;《生活与哲学》中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不等于简单的再现或相加,而是坚持能力立意,全面考查了《考试说明》规定的四个方面的能力目标。在选择题中,侧重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主观性试题中,四项能力要求都有一定的体现,但侧重于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如:39题的第(1)问运用经济生活分析材料(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通过近5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支出等的变化,反映农民生活的改善及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此题不是直接考查单一知识点,对知识的跨度要求比较高,不可能照搬课本和其他复习资料的答案。这样的问题设置极力避免考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需要考生有较高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3.关注热点,育人为本。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代主题,不仅反映了各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还与目前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以及改革发展的现实密切相关。如第1题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第2题的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第4题的宣传党的群众路线,第6题的加强民族团结,第8题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38题的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第39题的扩大内需等。可谓素材视角多元,取材视域广泛,既涉及国家大事,也有事关百姓生活的,既有国外名人名言,也有国内传统文化,要求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无不体现政治学科的时代性、开放性。一张试卷就能让考生体验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且很好地实现了“热点、考点、知识点,点点对接”。整个试卷既体现高考选拔性的功能,又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育人功能。如第1题渗透着开放意识,第2题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第3题渗透着环保理念,第4题渗透着求真务实的精神,第5题渗透着民族团结意识,第6题渗透着权利与义务意识,第7题渗透着孝道理念,第9题渗透着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第1 1题渗透着科学的人生态度,第39题则渗透着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命题者真可谓用心良苦,精心设计,充分考虑选才用人德为本,凸显了国家意志。
4.不足之处。安徽高考始终秉承新课改理念,创新始终是安徽高考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比如2013年试题中第7题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第8题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突破了以往选择题只考查一个模块的命题形式,虽然难度不大,却让学生体验了跨模块的滋味,这在安徽高考政治试题中还是第一次出现,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但今年没能很好延续这种模块间组合式选择,开放程度不够,不利于考查考生的综合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此外,命题者为了一味地追求降低难度的目标,选择题干扰性题肢设置过于明显。如第2题的“坚持速度优先,加快城镇化的进程”,第9题的“辩证否定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否定”,第10题的“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第11题的“价值判断超越社会历史条件”,考生一看就可以排除,不利于考查考生知识掌握的灵活程度和深度,显得试题内涵不够深刻。
三、对复习备考的启示
1.明确方向,有的放矢。作为高三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题,关注《考试说明》的细微变化,熟悉各类题型,掌握命题特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高考的规律,通过透视高考真题,从中牢牢把握备考方向,有的放矢,提高备考效率。我们的做法是:进入一轮复习时,把《考试说明》中目标要求,考试范围印发每一位学生,对照要求和考点逐一复习;进入二轮复习时,认真研究当年《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细微变化,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同时师生共同探讨《考试说明》上的题型示例,赏析好题,掌握各类试题特点,明确考试要求,研究命题趋势,提高考试能力。
2.夯实基础,构建体系。基础包括必要的概念、原理、方法论等。在备考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只知道疯狂地做题,最后甚至连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都搞不清,事倍功半。如2014年安徽高考文综第38题(3)分析国家财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学生如果对经济生活中财政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比较熟悉,再知道联系材料,此问就应该没问题。如果学生不知“财政的作用”此问还能得分吗?所以备考中尤其是一轮复习和靠前的复习中,一定要打好根基,夯实基础,每一个考点都要细化。在教学中,知识往往是零散的,虽然教师也会给学生总结,但是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忆,而非理解,这样的记忆是不可靠的。所以必须在复习备考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体系,学会自己总结知识要点,然后教师收上来批阅并指出不合理的地方,让学生再完善补充,再批改,再完善。这样经过多次循环的辩证否定,学生对知识的宽度和深度的掌握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们的做法是:在一轮复习和靠前的复习中,除了细化每一个考点外,要引导学生构建课、单元、模块的知识体系;而在二轮复习和靠后的复习中着重引导学生选择主题,构建跨课、跨单元、甚至跨模块知识体系。高考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的综合性强,突破课、单元、模块的界限,一道题往往既考查这个单元的知识,也考查另一个单元的知识,既考查这个模块的知识,也考查其他模块的知识。如2014年安徽文综政治试题第39题就是跨单元、跨模块的考查。所以,在备考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自己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
3.关注热点、联系实际。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密切关注我国面临的重大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的长效热点,关注安徽的变化发展,更要把热点与考点对接起来,学以致用,抓住热点与考点的显性联系,挖掘热点和考点的隐性联系。安徽的政治虽然不考纯时政题,但往往以时政作背景。我们平时关注热点,不仅开阔视野,增加了自己“知识库”中的时政语言,而且增强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考试时还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我们的做法是:有选择、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等途径,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获取广泛的信息,为理论联系实践,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在一轮和靠前的复习中,每节课安排一位学生在课前进行时政报道,学生简单评说,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二轮和靠后的复习中,则提供热点背景,让学生多视角分析评价,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科学训练,规范答题。备考的过程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备考训练一定要注意量与质的结合,两点与重点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所以平时的训练次数不能太少,量不能太轻。我们认为在一轮复习和靠前的复习中,每个单元都应有训练,甚至重点的单元一次训练是不够的。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哲学》的第三单元往往要多次训练才见成效。但是备考训练更要突出重点,抓住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重视训练的质量。要做到这一点,试卷讲评与试题重组就特别重要。我们的做法是:每次训练后,教师要对各个题目的出错率做统计,对于出错率在20%以下的题目,教师不用在课堂讲解,学生有疑问,就自己在课下请教老师或学生,对与出错率在20%——40%的题目,教师也不要在课上讲解,由学生在课堂讨论解决,因为学生的出错不一样,教师也不知每个学生的问题在哪里,但全班至少有60%的学生做对了,所以学生一定可以在班上找到帮助他的同学;对于出错率在40%以上的题目,教师在课堂上统一讲解分析,寻找原因,厘清思路。此外教师还要备案,建立错题库(错题库绝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然后对这些题目加以研究,改头换面加以创新或找一些类似题重组试卷,再次训练。这样有重点的训练,可以实现了训练效率的最大化。同时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答题的规范性。所谓答题规范,首先要注意运用学科术语表述,呈现教材的基本观点;其次要结合材料阐述,将材料和基本观点紧密结合起来,防止观点与材料两张皮;再次答案安排要做到条理清晰,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逻辑性;最后书写要认真,不求字有多好,但一定要让阅卷教师看得明白。
(责任编辑:刘丹)
通知
篇10
关键词:高考政治;命题依据;试题结构;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21-01
要做到有的放矢,不打无把握之战,教师要首先弄清楚高考政治的命题依据是什么和怎样考。下面,结合一些学生的答题情况,研究怎么答这个主题。
一、高考政治的命题依据
高考政治命题以课程标准要求为基础,以“考试大纲”的知识点为载体,以“考试说明”中的能力目标为落脚点,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记忆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而从学科素养上看,把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机结合起来,这不仅反映在政治课上,也反映在整个文综试卷中。
二、高考政治的试题结构
全卷政治试题全部为必考题,没有选考题。全卷分为Ⅰ、Ⅱ卷两部分。其中Ⅰ卷为单项选择题,从13题开始到24题结束小计12题48分,单选题在四个必修本的比重为4∶3∶1∶4;Ⅱ卷为非选择题,38题2问,39题3问小计5问52分,前4问分别涉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各1小题,最后1题开放式小题,分值权重为:14∶12∶10∶12∶4。
三、有的放矢,掌握两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1. 关于选择题的解题思路:审题干对照题肢排除择优
(1)审题干:一是审设问,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搞清楚题意以及要选的知识点范围;二是审主体,明确要选的主体是谁;三是审材料,抓住关键的字、词、句。(2)对照题肢:通过回忆相关知识,逐个对照题肢,寻找题肢与题干一致的选项。(3)排除:凡与题干所要求的知识点不相符的选项就排除,即第一次排除。如果通过第一排除后,只剩一个选项,这个选项则为应选选项。如果剩两个以上的选项,则要进入第二次排除,即择优。(4)择优:在第一次排除后,对剩下的选项进行“择优录取”,将其中最符合题目要求(题意、范围、主体)的选项选出来作为应选选项。如果择优无把握,就请回头看材料。
2. 关于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总的原则:看范围,定主体,找联系,下结论。即审题时一定要先看考试范围,明确哪一部分哪个考点(如生活与哲学中的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社会历史观还是人生价值观),针对设问主体(如经济学中的国家、企业、个人;政治学中的政府、政党、政协、公民、人大、人大代表等)架起设问、材料、教材观点、时政观点之间的桥梁。组织答案时,答案要点化,要点条理化。关注四类重点题型:(1)现象描述类。高考38题第一小问通常涉及描述材料所包含的信息的设问。这类试题的基本答法是:将材料(包括图表、文字)反映的具体情况,根据试题要求进行筛选、整理、归纳,然后用学科术语有逻辑地表述出来,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一般顺序是:先分析后综合(归纳),先现象(事实)后本质(根源),先描述后结论。特别提醒:图表的标题、所列项目、相关数据、图标之间的关系、注解等都是要考虑在内的信息。不要遗漏信息内容(不要具体的数字,而是总趋势)。(2)原因依据类。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38题第二小问到39题前两问此类题居多。常见的问法有:用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现象(变化、后果)的原因或某个特定的行为主体这样做的依据。回答这类问题一定要把理论原因和现实意义(必要性和重要性)论证清楚。答案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理论原因,二是现实意义。若要求在哲学范围类答题,这类试题的基本答法是:原理(或方法论)+结合材料分析。要求阐释准确并合乎逻辑。(3)评价评析类。此类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要求对某人所提出的观点或某事作出评价等,回答时首先进行定性说明,即该观点是片面或全面的、科学或不科学的、正确或错误的。其次要依据设问观点层次,找出相关的理论依据,或者正反两方面、或者多层次进行分析。(4)开放探究类。此类题一般在39题第二问或第三问中出现。设问一般是探究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法,或写出宣传标语,或列出发言提纲,或提出具体建议等,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指向“怎么做”是最常见的题型。回答时首先要结合试题所提供的信息,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加以归纳。其次要注意适度的开放,有些要点来自于背景材料涉及的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再次还应该注意题目所要求的附加条件,如字数限定等。答题要点一般有三个依据:理论观点、材料观点、时政观点。
四、结束语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但在高考模式既定的前提下,一线教师应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内容,理清复习思路,寻找答题规律,通过高效复习和冲刺训练全面提高学习成绩,进而考取理想的学校,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